新审计法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2:47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1

[论文关键词]审计;核心;价值观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对统一国家审计价值取向,实现国家审计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也是刘家义审计长阐释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要求审计人员以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恪守审计职业操守,坚守审计职业道德。

当前为什么提出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审计机关的青年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一、为什么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机关、一个群体,也需要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

建立核心价值观:一是有助于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揭示了新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审计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审计工作者理解国家审计本质、坚定国家审计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审计发展规律的审计理念。二是有助于提高审计的统一性。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如果核心价值观无法引起共识,审计工作同时出现多个目标,就会使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无法达到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要求。提出建设国家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通过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多变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三是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审计机关全体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二、审计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也在考验一个人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概述,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审计干部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应体现在审计人员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中,重点表现在: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取得好成效。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及其辩证的思想方法,就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使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由此获得的是正当的、合理的、高尚的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开拓创新,经受住社会种种诱惑,树立清廉的文明形象、保持永久的活力。

(二)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基础

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才会是有希望的国家,没有责任感,就容易产生敷衍了事的思想。审计监督不仅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审计机关具有客观、公正、独立、超脱特点,在审计中,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责任感或责任心不强,难免就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审计的力度将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审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容易被金钱诱惑,无法自觉遵守廉政纪律,很难站在公正立场做出评价,也就无法履行审计职责,更谈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给审计事业。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都承担起责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审计的核心价值。

(三)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审计是监督检查部门,我们在审计工作当中,经常要遇到对与错,原则与非原则,罪与非罪等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努力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客观公正不仅表现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还表现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上,审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计业务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执法能力,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四)科学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审计的核心价值。创新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针对审计目标、审计领域和审计对象发生深刻的变化的新形势,适时提出新的审计工作目标;才能在经济环境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探索出环保审计、计算机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如何构建审计干部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这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长期积累。建设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广大审计人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审计理论文化修养,认真履行党和国家及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为国家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稳中求进保驾护航。

(一)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

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要把审计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审计实践中去,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次更新理念。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唤起审计人员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审计事业的信念和追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审计机关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自觉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二)加强学习,在提升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审计人员打造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很好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作支撑。因此,学习就成了打造价值观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提高自己,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才能更好地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学习是固本之举,也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能担当得起责任,做到能审、会审、善审,在信息化的今天,审计干部不仅要掌握财税、金融、法律、投资、土地和社会事业制度等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努力践行审计人员的价值观,拥有全面的审计技能。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审计技能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的处理审计事务中的各种问题、迎接各种挑战。

(三)求真务实,在推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打造审计人员价值观,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努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在审计事业的道路上,要激发赶超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待困难和问题不避让、不推诿,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气争创审计佳绩。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创新的举措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审计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发展观,想问题、干事情、抓落实,把每一审计工作、每一审计事项做好抓实。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2

新思路:合拍和谐社会、实施文明审计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江西省审计工作会议于2007年2月13日至14日在南昌隆重召开,来自全省11个市的市长,省直部门财务处处长、各市、县(区)审计局局长以及省审计厅全体干部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得到了新一届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刚刚在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履新的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府秘书长魏小琴主持了会议,彰显了会议的高规格。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省去年审计工作情况,部署今年的审计工作,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措施。

江西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伍自尧在会上作了题为《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更好地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服务》的工作报告,余先仕副厅长在会议结束时作了讲话。会议还对2005年度全省优秀审计项目进行了表彰。

“依法、程序、质量、文明”这是温总理对我们的高要求,“合拍和谐社会,实施文明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审计的明天会更美好!

吴新雄省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全省审计机关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审计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审计干部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省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审计监督,在促进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减少和避免重大损失浪费方面,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方面,在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在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客观公正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方面,在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查处腐败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加强经济监督的得力部门,审计队伍是一支可以信赖的过硬队伍。

吴新雄指出2007年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一)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二)进一步加强对涉及“民生工程”等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促进民生发展与社会和谐;(三)进一步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促进改善投资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四)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审计,促进深化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五)进一步加强金融审计,促进金融机构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和防范风险;(六)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

最后,吴新雄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审计工作整体水平。

江西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伍自尧作了题为《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更好地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服务》的工作报告。2006年,江西省的审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省共审计(调查)了5 696个单位,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金额104.4亿元,促进增收入节支17.1亿元,已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各类违法犯罪线索57件,被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采用的专题或综合性报告690篇。

伍自尧在讲话中提出了2007年我省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十字”审计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继续加大效益审计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围绕这个总体思路做好今年的审计工作。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两型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审计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12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21- 03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近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规定》(农办经〔2008〕1号)等文件精神,湖南省各级政府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凸显出诸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期 “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文章结合一定的实地调研,认为“两型社会”时期我们应建立以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为主导,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农村监督体系,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

1 “两型社会”对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发展战略对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出的新要求:①资源节约的要求,这对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实现资源节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②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维护广大群众权利,融洽干群关系紧张,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创造友好的“审计环境”。

2 当前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要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乡镇经管站”内部审计模式

当前,“乡镇经管站”内部审计模式是湖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中最普遍的形式,其实施主体是县(市)农村经管部门(简称“经管站”),性质上属于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审计模式对该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审查与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复杂化和快速化发展,这种审计模式逐渐凸显出“天生性不足”,具体表现在:①这种以“乡镇经管站”为审计主体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质上就是让经管站既充当经营管理者又充当监督人,严重违背独立性原则,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严重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②湖南农村工作有一定特殊性,集体经济本身复杂,农民群体差异性大,故“乡镇经管站”的日常经管工作繁重,难以保证审计业务的有序开展;③“乡镇经管站”的审计专业水平有限,兼职人员较多,业务上又接受着“多层领导”,很难摆脱行政手段的干预,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因此从审计的本质特征来看,这种审计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很难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2 国家审计模式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按照传统的行政关系隶属理念,湖南部分地市采取了在县(市)级国家审计机关下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这实际上属于国家审计模式。虽然这种国家审计模式权威性较大,独立性和审计专业性强,有助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但相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是国家审计准则比较宏观,其基本格局是对本地区预算执行情况和相应综合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受限;②是部分县(市)级专业审计人员非常有限,因而审计工作覆盖面窄、连续性差,只是在必要时走走“过场”而已,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乡(镇)的经济运行情况;③是这种审计监督属于事后监督,而现实中部分业务却需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审计;④这种审计监督与乡(镇)政府实际工作有些脱离,难以保证审计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3 “两型社会”时期完善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对策

上述两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复杂发展,它已逐渐凸现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审计力量极其薄弱,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空白依然存在。目前“两型社会”建设蓝图正在湖南地区布展,今后其战略建设模式和经验定会在全国逐步推行,这就要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更具独立性、权威性、规范性和服务性,则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制度选择。本文提出湖南应建立以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为主导审计、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农村监督体系可作为“两型社会”时期建设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3.1 建立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的构想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保证,为建设好 “两型湖南”,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根据2006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之规定,我们可以假设在改变传统行政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即在各地市审计局专设“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具体机构体系设置如图1),该中心垂直隶属于各地市审计局,且在各乡镇(街道)直接授权建立审计分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多一些具体的政策宣传与业务指导,以方便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财务审计监督与指导服务。这种模式性质上仍属于国家审计,其优势和相关要求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 明确审计主体,树立审计权威

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是接受湖南省各地市级国家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地(市)国家审计机关负责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授权其各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审计分中心履行相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审计任务。这种新的行政隶属关系意味着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确定在国家审计体系范畴,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审计机关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主体,减少部分中间行政隶属关系环节,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的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提升,审计权威和监督力度得到加强。

3.1.2 明晰审计职责,确保审计独立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任务重,执行难度大,针对性强。为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该中心可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置相关部门,①农村财政财务审计,职责是对各乡镇的村级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计;②农村专项资金审计,主要是对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救济(扶贫)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③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集中对所有农村建设中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④农村资源环保审计,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专题审计,以达到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⑤农村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乡镇(村)主要干部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⑥政策宣传与指导,这主要出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考虑,且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府应更多开展政策宣传与业务指导服务,以减少违规和违法事件发生的频率,达到预防腐败与警示教育之目的。⑦纪检监察,要求整个审计监督工作必须接受纪检监察办和司法部门的监管,以保证审计的合法性。

3.1.3 规范审计制度程序,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审计制度作为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对提高农村集体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防范,维护广大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有义务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标准,尽快制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相关审计制度,使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与服务中心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基本程序可以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就地审计、调查取证、评审内部控制、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复审异议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梳理。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水平较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确保审计质量,新设立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可根据授权的审计范围和任务来设定审计岗位和编制相应的工作职责,在人事任免上,该中心负责人应由地市审计机关任免,并向地市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其他部门审计人员由市人事局、审计局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乡镇(街道)审计与服务分中心机构人员可利用各省的“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等计划进行招考补充,人员编制、经费、业绩考核和业务技能等问题均由地市政府统一协调解决。

3.2 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的展望

出于探索和创新角度考虑,在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农村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可考虑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但人们可能首先就会提出最现实的考虑,即谁愿意来支付审计费用,质疑这是否有必要,注册会计师是否一定会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来执行农村集体审计,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委托注册会计师来审计,成本相对昂贵,并且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经济业务相对简单,没有必要请“德高望重”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更重要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也缺乏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具体相关准则可供注册会计师参考,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何必自找“麻烦”。

面对以上疑虑,笔者展望: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湖南农村与城市融合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愈加明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农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要下大决心,逐步可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业务打包给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既是农村集体经济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业发展的契机。其优点在于:①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其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审计范围不受限制:②会计师事务所是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其审计公信度较高;③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是委托受托关系,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其审计公正性较强;④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丰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结论更具针对性。具体措施有:①政府要加大宣传与鼓励力度,倡导和鼓励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予以审计,对于承担农村审计试点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可给予一定的补偿;②是政府应尽快出台与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进驻农村提供法律准绳;③是明确审计委托人范围,特别应明确全体村民以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身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地位;④是给予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开拓农村市场,合理培训审计人员,科学制订农村集体审计方案和程序,以帮助政府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与监督成本,推动“两型湖南”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桂建平.乡镇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

[2]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王宝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实践[J].审计月刊,2008(4).

[5]朱朝晖,陈建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4

一、回顾历史,二十五年来全省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十五年来,审计机关经历了光辉的历史进程。1982年的新宪法规定各级政府设立审计机关。1983年到1984年我省省、市、县(区)三级审计机关陆续组建。二十五年中,审计事业走过了五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边组建、边工作”阶段,主要是组建机构,建章立制,积极试点,推动审计工作逐步开展:二是“抓重点、打基础”阶段,主要是以维护财经纪律为重点,抓住影响改革开放的要害问题开展审计监督,同时大力加强自身基础建设,为审计事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三是“积极发展、逐步提高”阶段,主要是不断改进审计方法,积极开展行业审计,审计队伍不断壮大,审计领域逐步拓宽;四是“加强改进、发展提高”阶段,主要是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加强审计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五是“突出重点、不断深化”阶段,主要是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强对财经领域中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大力推动审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全省审计机关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必将推动审计工作进入一个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二十五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审计机关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中心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坚持“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截止2008年10月底,全省共审计项目和单位17万余个(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084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940.3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金额39.4亿元,应上缴财政72亿元。同时,向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经济领域违法违纪违规问题502件,涉案人员614人。审计工作在严肃财经纪律、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省委、省人大、审计署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称赞。

二十五年来,审计监督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坚持“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实行向人大和政府“两个报告”制度,规范了预算收支管理、财政分配秩序和转移支付,促进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二是着力加强对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促进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大对宏观调控部门、有资金分配权、有预算外收入和罚没收入的单位进行审计,促进了国家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等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收支两条线”等政策的落实。四是着力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资项目审计,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和项目带动战略顺利实施。五是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加强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专项审计,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安排和规范使用,促进惠民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六是全面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了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强化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全省内部审计工作在各行各业加强内控、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五年来,审计执法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人、法、技”建设,努力提高审计执法能力和工作水平。一是推进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结合贯彻落实《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陕西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监督条例》、《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陕西省内部审计规定》等法律文件分别以省人大地方法规或省政府规章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办法(试行)》和《审计结果公告办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批转各地和有关部门执行。这些法规、规章的制定与施行,强化了审计职能,加大了审计执法的力度。二是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结合各个时期的工作实际,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审计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审计程序。全面推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认真开展审计执法质量检查,加强和完善审计会议审定和三级复核制度,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建立计划立项、审理稽核等分权制约机制,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事实准确、处理得当、程序规范,经得起历史检验。三是加强审计成果利用。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分析研究,注重挖掘深层次原因,把审计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审计报告发送范围,出具针对性强、有情况、有分析、有价值的宏观综合报告,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四是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切实加大对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将计算机审计工作作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指标,推进计算机审计,初步实现了审计手段由算盘向计算机、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的转变。

二十五年来,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机关在“人、法、技”建设中把人放在首位,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干部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二是强化审计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采用举办各类实务培训班,开展业务交流、以会代训、参审代训、以老带新、举办专家学者辅导讲座、鼓励考取审计专业职称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审计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审计干部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具有审计职称的人员比例逐年提高。三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四化”要求和《条例》规定,不断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和选拔任用制度,把“德、能、勤、绩、廉”民主测评与日常考核、选拔考察相结合,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审计专业职称、

计算机审计技能、审计组长业绩相挂钩,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管理机制,促进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审,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反腐倡廉规定,形成了在审计组设立廉政监督员、实行审前公示、审后廉政回执和同城报送审计、审计权分解分设等一系列具有审计特点的廉政制度,树立和维护了审计机关清正廉洁、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四是强化了机关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文明机关和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等创建活动,加强以“依法、程序、质量、文明”为重点的机关作风建设、审计文化建设,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大力弘扬正气,提倡奉献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据统计,省、市、县审计机关被中组部、人事部、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51个(次),先进个人52人(次),获得全省审计机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个(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101人(次)。省审计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连续数年评为优秀厅局。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审计厅党组,向为我省审计事业的建设、创新、发展倾注大量心血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同志们,向为我省审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孟宪、张和林、李淑琴等审计厅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全体审计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向长期关心支持审计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回顾二十五年来我省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实践,全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积累了不少值得总结的丰富经验,获得了许多重要启示,这对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开拓奋进,再接再厉,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在这个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对审计的认识和思路不断深化和升华:一是审计理念从查错纠弊、注重微观审计,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解决宏观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转化:二是审计领域从企业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向以不断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3+1”审计模式转化;三是审计内容从真实性、合法性,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转化;四是审计手段从传统审计的手工作业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化;五是审计重点从揭露问题为主,向揭示问题、查处大案要案、公告审计结果和促进审计整改并重转化;六是审计理论研究从组建初期单纯的理论探讨,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务研究,提升研究成果方面转化。各级审计机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阔审计思路,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法,全面提升了审计监督的宏观性、建设性和效益性。

(二)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监督,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组建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审计机关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宏观意识,始终围绕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安排部署审计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监督服务。省委、省政府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领导每年都出席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省政府每年召开听取审计结果报告的专项会议并做出重要指示;及时解决审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充分信任审计机关,交办审计任务,支持依法审计,督促审计整改,保证了审计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必须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监督的法定职责。多年来,我们按照“有法可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依法独立履职尽责,发挥职能作用。在审计工作总体安排上突出对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宏观调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西部强省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在审计对象上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注重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认真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重要事项,突出对经济犯罪大案要案线索的查处和移送。在审计处理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处理各类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四)必须坚持执审为民的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监督的根本目标。各级审计机关始终把民生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来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强化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多次组织对涉及“三农”、土地、粮食、教育、卫生、电力、社会保障、救灾扶贫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城镇建设、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等重点投资项目和重点行业审计。二十五年来全省共开展涉及民生的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110多项(次),查处各类违规行为金额170多亿元。通过审计,促进了党和国家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了民生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五)必须坚持增强宏观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从组建至今,我们坚持从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微观审计人手,从宏观政策着眼。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在大量审计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抓住那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归纳提炼,从管理及体制、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了一批批有份量的综合性审计报告。二十五年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共上报各类信息、报告25000多篇,被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批示采用8667篇。省审计厅上报省委、省政府110多篇综合报告,其中40多篇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批转各地执行,许多报告、要情信息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这些综合审计报告或信息的采用,对于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五年来我省审计工作在探索中创新,在巩固中发展,在奋斗中前进,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重要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影响逐步扩大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全省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取得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审计工作发展中的差距与不足,我省的审计工作现状,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审计工作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审计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力度不大;二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审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效益审计、环境资源审计等一些新领域审计工作仍未有效开展,计算机审计仍然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四是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和经费保障差、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审计成果的宏观性、建设性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已构成严重制约我省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障碍,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解决,进一步认清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计机关肩负的责任,进一步明确今后奋斗目标。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全省审计事业推向前进

总理为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周年作了重要批示:“审计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建设廉洁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性政府的重要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支持、关心和肯定,对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寄予了很大期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关系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大事。省厅党组提出,要把“实践科学审计、强化监督服务、促进富民强省”作为我省审计机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审计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进一步明确新的历史时期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高效运行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深刻认识和探寻审计工作规律,转变审计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审计工作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审计监督的第一要务。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十七大各项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认真制定和贯彻执行《陕西省审计厅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加大力度,把握规律,改进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审计监督。要从“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体制、机制,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监督的最高目标。审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民本审计”的理念,坚持执审为民,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最高目标。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把民生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财政支出的审计力度,加大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和专项建设资金审计力度,突出对涉农、社保、教育、医疗、住房、扶贫、救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专项资金的审计。切实搞好“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推动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改革发展政策的落实。确保各类民生资金的安排使用和效能效益,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要大力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促进财政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目标,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主要投向改善民生和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监督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实践的领域已超出传统的经济监督范畴。审计监督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全覆盖,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要重点关注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坚持“3+1”审计模式的同时,对重大投资项目、科教文卫事业投入效益、重点产业扶持政策等,加大审计力度。要促进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围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渭河流域治理和陕南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等环境生态建设,开展审计监督,推动加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着力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力争尽快在所有项目中同时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审计职能的发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又好又快发展。

(四)实践科学审计,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开展审计监督的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履行审计职能中“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局部(地方、部门)利益与整体(国家、上级)利益”、“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当前审计任务与审计机关长远建设”等重大关系,在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指导下,统筹兼顾,促进科学发展。既要保持审计监督的覆盖面,又要紧贴党委、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紧扣现阶段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突出审计重点。既要注重对经济活动总量大、管理使用资金量大、行政权力大的单位的审计,又要兼顾多年未审过的单位,减少审计“盲区”。既要坚持原则,严格依法查处重大经济违法犯罪问题,坚决打击腐败,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把处罚与整改、对人与对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实事求是地处理。准确把握审计处理、审计公告、审计报告的分寸、时机与社会效果。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既要从具体审计项目人手作好处理、整改、规范,又要从全局着眼加强宏观综合分析,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五)实践科学审计,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要把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落实在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当中,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审计事业自身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站在发展的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

新,加快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认真总结二十五年来的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正确把握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规律、特点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符合建设西部强省要求的审计工作思路,更加注重审计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效益性、建设性,更加注重加强审计执法能力建设,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审计工作中的难题,用改革创新的举措构建审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我省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中要坚持以审计干部为本。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关心审计干部的成长,把审计干部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的发展统一起来,把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加强审计实践锻炼,改善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业务水平。要深化审计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完善人事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干部队伍。要加强审计机关管理和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内部活力,努力创建个人心情舒畅、管理文明有序、工作廉洁高效的和谐机关。要加强对基层审计工作的业务领导,关心和切实帮助基层审计机关解决实际困难。

审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全面加强以机关党建为重点的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要认真抓好以文明审计和廉政从审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依法、求真、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文明审计、从严治审,建立健全具有审计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建设,切实改进作风。要大力推进以职业能力和法制化为重点的业务建设,从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更新审计思维、理念,创新技能、手段,提高审计职业能力;创新审计管理模式,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审计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审计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建立审计绩效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提升依法审计水平和审计成果利用水平。要加快实施以“金审”工程为重点的机关设施建设,加快“金审工程二期”建设进程,加大计算机审计培训,积极推广应用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探索和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着力提高我省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采取得力措施改善基层审计机关工作条件,经过三五年努力,基本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项建设要相辅相成,整体推进,使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执法能力,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相适应、相协调。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渖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

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技术的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审计理念的创新

(一)培养前瞻性的思维观念

审计工作的创新,在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创新的根本在于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用超前的眼光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规律,寻求新办法,拓宽思维空间,把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二)强化审计监督理念

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网上交易非常普遍,且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对这些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进行适时监督。通过网络审计可改变事后审计而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一体的审计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大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审计人员借助强大的网络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实施远程的在线的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保证审计监督作业的即时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三)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

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不是仅限于财务,还有销售、采购、存货、人力资源等各子系统,而上述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好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方面不固守于“审会计”,而是“审效益”的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关注财务部门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通过审计,审出效益,审出水平。

(四)对审计权利的依法设定

审计监督权必须依法设定,审计监督权的边界由法律确定,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必须接受监督,所以,审计署党组决定在审计系统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外部检查是英明之举。

二、审计队伍自身修养的创新

(一)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审计涉及到多学科,大多数企业的现有人员仅仅具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堵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内部交流,外部培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审计人才。

(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检的方法,就可达到目的。然而在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评审技术,对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敏锐性,只有具有专业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了解计算机审计内容

1993年9月1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9号《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第二、三条明确指出:凡使用计算机处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使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计算机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软件控制技术;第二,记录在各载体上的数据资料,包括纸性、电磁性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三,应用软件及其技术档案,包括各种管理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相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

(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下,随着凭证、账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资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账已无存在的必要。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来确定对计算会计信息系统结果的信赖程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和主要财务、业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检查系统的开发活动是否可行与恰当,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否科学先进

和合理;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开发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必要的审计线索,以及这些审计线索是否规范;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一是要对嵌入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按设计要求在系统运行中起作用,即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对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一方面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即对各会计账户余额、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措施和应用控制措施的符合性。再者,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方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成体系,审计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筛选法:如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比较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之间本身具有的关联性,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性质的关联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法:有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直接比对,但可以用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来审核其真实、合规性;分析法:审计人员只需要提出思路,编写适当程序,就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及编程判断法等。审计方法从会计电算化角度考虑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数据,也有纸质的账册、凭证。内审时,由于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来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审计程序的创新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审计程序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程序主要审计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一)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惯生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6

独立性是指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部门应独立于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部门,有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独立性是金融审计的重要特点,没有独立性,其权威性难以体现,虽然各国均重视金融审计的独立性,但其程度有较大差异。美国对审计部门的作用定位很高。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aditions)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公司内部审计规范的权威制定者,它制定的规范里明确规定各银行要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保障股东的利益,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任何一家银行的董事会里一个必不可少的委员会就是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委员都是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以外的股东,这是银行审计部门的最高决策机构。各分行的审计部门向总行审计部门报告工作,总行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和报告工作,从审计部门的年度经营预算、年度工作安排和季度审计工作的评价等,都由审计委员会做最后决定。

美国的审计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各家银行审计部门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银行审计部门完成其重要责任。承认、尊重和发挥银行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是西方银行家的一种基本常识和起码品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要求审计部门定期报告工作、不定期检查和了解内审工作结果。

审计理念是审计主体对审计活动所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的综合,是指导审计活动的思想基础,积极的、适当的审计理念对审计活动起较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审计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审计价值和地位。

随着内部审计理论和银行经营管理需求的变化,美国商业银行的审计理念逐渐转变为:内部审计人员是银行管理的顾问,而不是巡逻的警察,更不是敌人。在顾问咨询的审计理念影响下,审计人员注重有关经营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建立和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方法体系,经营风险的识别、衡量与评估方法体系、数理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体系、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审计风险控制技术等一整套经营审计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满足于真实性、遵循性等较基础的审计目标,审计发挥的作用有限,审计方式单

一、内容陈旧,审计方法往往是围绕报表、账簿、凭证及规章制度开展查账、算账、找问题、提建议的思路,难以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审计信息,审计价值难以提升,也未能形成一套风险预警系统及风险识别控制体系。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都遵循外部部门——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审计标准,如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审计程序作业标准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等。各项业务审计程序非常规范,每一项业务怎样审计、主要风险在哪些环节,控制点是什么“审计哪些问题等都有具体的程序规定,各项审计都是照章操作。规范化和电子化、自动化程度高是美国商业银行审计手段的特征。

美国审计部门一般都建立了单独的网络,审计部门的计算机全部联网,能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非现场审计真正成为有效的审计方式。一般都配置了行政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业绩考核系统等对审计资源进行管理,还按审计程序和方法的需要开发专门的审计技术方法软件包为实施现场审计提供辅助工作。为及时获得业务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在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都必须提供审计部门审计时获取数据和信息的接口软件,保证审计人员获得必要的审计数据。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手段相对滞后于业务发展,计算机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基本上是空白,导致出现诸如完全依赖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以及审计时间长、成本高、审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美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美国内部审计工作执行标准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审慎性,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必须具备或保持能够完成其审计职责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训练,在会计、经济、财务、计算机、工程、税务和法律等履行审计职责所需要的专业中受过专门训练或具有合格的资格证书,并接受必要的后续教育来确保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

对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中,有50%以上的人员获得特许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信息系统注册审计师证或硕士学位,有90%的人员至少获得过一个大学学位,其他均为有丰富工作经验或具有高风险领域的专门技术人员。每年计划交流12%—18%的人员到银行其他部门工作,至少保持25%的内审人员作为骨干较为固定地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需要。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29条规定:“商业银行应配备充足的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内部审计人员,并建立专业培训制度,每年确保一定的离岗或脱产培训时间”。据调查,我国的内审人员90%以上为大专学历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从事过各种业务,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学历提高了,但其结构不合理,取得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或硕士学位的人员极少,对商业银行电子计算机业务系统不熟悉,无法透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一)建立审计大区,实行总行统一管理审计人员和费用的审计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垂直领导和相对独立,其组织结构和配套措施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我们设想改革的基本构思就是要建立审计大区制度,将全国审计工作分为几个审计大区,审计大区的审计局管理到各地的审计中心,审计中心再管理到全国审计人员。各大区审计局和各地审计中心与当地分支行之间没有任何领导与汇报的关系,完全独立于驻在行、管辖行,各项工作完全对上级审计部门报告,向总行负责,真正实现独立履行人事管理、费用使用、审计项目的确定、违规处罚决策建议等职能。为配合这种设想,目前可以考虑采取的配套措施主要有:

1.强化总行审计委员会对各大区审计局和各地集合中心审计工作的领导、管理和考核制度,强化由总行审计委员会对各大区审计局、审计中心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机制上引导下属的审计部门对总行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关系,提高审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2.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各地审计中心的职能,使审计中心有类似银行监会审计部门的权威,用制度的形式规定审计中心,对本地的审计监督权限和具体实施途径,促进审计部门对本地监督由虚到实的转变,消除盲区。

3.落实各地审计中心的管理办法,以保证其独立性为出发点,理顺与各方面的关系,最大限度提高各地审计中心与驻在行的独立关系,让其完全自主地行使审计职能,才能消除各地审计中心及人员顾虑,做到审计成果的客观公正,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

4.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审计向谁报告。实现审计信息和业务经营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并建立报告后的反馈制度,让管理层高度重视审计报告结果,使审计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二)运用新的审计理念,实施灵活多样的审计活动,切实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对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监督本身,最终目标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必须逐渐形成经营审计和风险性审计的理念,内部审计工作重点要逐步从对照内控制度的条条框框判断对错、寻找错弊,转向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和威肋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向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层延伸,对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和评价,积极主动研究应对策略,提供解决方案,为银行决策提供较高的咨询意见。

内部审计理念的更新,涉及到内部审计人员、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信息使用者三个方面,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和适当的管理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被审计对象及审计信息使用者逐渐接受、理解、掌握经营审计和风险性审计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

2.引进和设计经营审计、风险审计技术方法。目前主要是对现有的审计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审计成果的价值。并将审计领域向银行经营管理过程渗透,开展诸如经营绩效、激励机制、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网络安全等新的审计,提出管理新思路和对策,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咨询信息。同时进行审计调研,加强创新研究,开展审计诊断,探索为基层行服务的新模式。在审计活动中,强制要求审计人员使用和掌握经营审计、风险审计的技术方法,以促进审计人员学习和形成新的审计理念。

3.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与整改工作,减少违规违纪现象,逐渐使审计人员从“警察”的角色转变为“顾问”、“智囊”和“参谋”。

(三)提高审计手段的科学化,完善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质量。

作为“智囊”的内部审计,提供的审计成果信息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附加值等特点,故需要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创新管理方法与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质量,才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具体来说:

1.完善审计职业准入制度,对审计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任,强化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章程、准则,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实行审计项目经理制,强化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管理控制的量化考核制度,使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程序化。

3.应加大投入,专门组织力量研究和设计经营审计、风险审计技术方法体系,以及研究开发计算机集合程序,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从而为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质量提供技术性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林祥。《美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稽核制度》。人民出版社。1999.

2.刘国强。廉涛。《完善商业银行稽核中心体制》2003.3.31理论动向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7

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审计人才活力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没有好的体制和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就没有制度保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是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审计机关一是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按照审计署实行审计职业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严把进人关。录用的公务员,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社会在职人员取得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应届毕业生取得与所学专业不同类别且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调入审计机关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除应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资格外,一般还应具有审计业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及5年以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财经、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历。积极探索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吸引专门人才到审计机关工作。二是要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称,而看重业绩、看重品德、看重能力、看重贡献,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形成选人用人靠工作、靠实绩、靠人品、靠公认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量才适用、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三是要创新人才交流机制。根据审计人员任职年限、职位空缺及任职要求,实行轮岗交流。今后,凡在一个岗位上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属于审计业务部门的必须轮岗,属于审计综合部门的一般也要轮岗。要注重从审计专业人才中选拔优秀人员从事审计管理工作,加强审计专业岗位与审计管理岗位之间的人员交流。要不断拓宽人才交流渠道,有针对性地派出人员到地方党政机关挂职锻炼。四是要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的审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完善考核工作机制;要加强平时考核,注意在审计工作中了解和掌握情况,客观反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增强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二、坚持教育与培训并重,着力提高审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审计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培养。加强教育培训是改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业务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强化思想教育。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为主要内容的审计职业道德引领风尚,引导审计人员自觉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二是要突出培训重点。围绕建设审计领导人才、审计管理人才和审计专业人才三支队伍的目标,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实战能力为核心,紧密结合审计实践,按照分类别、分层次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培训的力度,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要着眼于提高审计领导人才领导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和领导能力培训,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能够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的审计领导人才队伍;着眼于提高审计专业人员业务本领和实战能力,积极开展岗位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实战锻炼,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和计算机应用的强手,推动审计业务工作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审计管理人才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三是要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工作任务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种类,改进培训方法。坚持学习与实践、讲授与研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的原则,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网络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参观见学和“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努力实现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适应新形势对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新要求。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8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

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

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帐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帐户下设立单位的分帐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帐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帐员在单位的银行分帐户上办理。

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会计集中核算与审计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新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作,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修改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入员不再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3.审计内容和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同时按照政府要求,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动作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身份发生变化,情况不熟悉,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对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审计的方式和方法的调整。如,会计资料的收集和取得。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准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形式、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下达方式、审计罚款资金的收缴,、审计意见和建议的督促落实方式、审计的工作方法等都带来了影响。对此,政府审计及其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会计改革服好务。

三、审计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为了支持会计改革,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的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审计。

2.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原会计管理方式相比较开展审计,审计需要不再是从被审计单位提取会计资料,而是从会计中心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帐簿、凭证等会计资料,审计在环节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上难度增大。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帐户、被审计单位失去资金管理权,也对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否帐外收支、资金体外循环情况带来难度和风险。因此,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承诺书的内容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涉及有关的内容要求会计中心的相关人员参加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的,可以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这样,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审计应当要来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以及审计意见的落实。三是对会计核算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要积极推行“一、三、五、七”的工作法。一是要实行审计立项的“一个改进”。实行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周期安排。轮番审计的立项。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目标:即,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三是实行审计“五个结合”的方法;即,把单位的定期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把帐面收支检查与制度基础性审计相结合,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把帐内审计与帐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四是,审计要突出七个重点内容的检查;一是会计移交环节,二是会计中心的管理质量;三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活”情况,四是专项资金、社会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五是罚款、收费的票据使用、管理以及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六是固定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情况,六是特别是要防止乘机乱发钱物,“三乱”回潮、小金库,公款私存,贪污私分公款情况的蔓延;维护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完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目前,部分地区会计中心的建设起点较高,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有的还实现与纳入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的联网,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审计机关也应当加快与会计中心核算系统的联网,根据需要,可以采取直接从网上调取会计资料开展审计与就地审计结合方式。同时,审计机关要积极利用联网的优势,建立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数据库,为专项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务审计;监督管理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核心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热点问题。加强农村财务审计,是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和必经之路,也是完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

1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意义

1.1 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占有农村公共财产,利用职权的便利性大吃大喝,腐败现象经常出现。推行财务审计工作制度,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正确及时落实农村财务管理政策,是规范和监督农村管理财务工作的唯一途径。

1.2 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有效落实。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一直实行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并且公开的财务支出和实际支出完全不同。大部分的农民群众会对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猜疑和质疑和心理,这一点严重影响群众和干部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少部分还会出现对立关系,因此在农村推行财务审计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

1.3 提升农村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出现年龄大、文化素质低下等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通过审计方式实现现代化会计制度的建设要求,完善农村会计中的报表、科目等内容,保证账目更加规范化,确保上交的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1.4 方便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利用。现阶段的农村集体资金中有很多不合科学的现象。本来集体资金的数量都是有限的,现阶段又被非法利用,就出现了集体资金减少的情况。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可以为以后农村资金合理化使用提供科学化的管理依据,让有限的集体资金应用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方面。

2 目前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淡薄,缺乏创新理念。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实行村财乡管、“三资”制度以后,部分审计工作者认为,形势变了,管理制度落实了,农村审计工作可以放松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了。

2.2 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模式。面对新形势新特点,人们在审计方法上仍然停留在老问题、老方法、老模式上,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审计工作抓不到重点,使审计流于形式。

2.3 因循守旧,缺乏突破意识。部分地方在新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农经形势和农村工作,因循守旧,畏难情绪上升,对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应有认识和审计对策,审计工作打不开新局面。

2.4 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手段。在农村重大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各种重大涉农政策不断推出之后,审计工作面临新局面,部分同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对新形势、新特点,拿不出新办法,新手段,使审计工作严重滞后。

2.5 队伍老化,缺乏创新活力。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农经队伍特别审计队伍出现了人才断档、比例失调、队伍老化问题,农村审计队伍缺乏应有活力。

3 东明县农村财务审计问题所做工作

3.1 抓起点,常态工作不放松。县级农经工作必须始终把农村审计工作列为重点,纳入日程,周密规划,狠抓落实。东明县资产局多年来始终针对东丰实际坚持严格的制度审计,规范流程,严把关口,坚持从源头抓起,把住收支关,堵死账外洞,管住“当家人”,健全责任制,乡镇财务全面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3.2 抓重点,关键问题不放过。把农村现有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看住、管好,让农民群众满意放心,这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东丰县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不放松,凡是涉农工作一步不差,凡是涉农利益一步不让,凡是惠农大事一个不丢。对高速占地,涉农拆迁、征地补偿、惠农奖补等重点领域,即时展开重点审计、跟踪审计、全面审计。

3.3 抓难点,坚守阵地不退缩。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三资”各种惠农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一直是农村工作中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东明县始终把审计锋芒定在这个热点难点上,多年来对全县所有乡镇、村定期进行拉网式审计,落实政策,查处问题,保驾护航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审计工作模式取得了全新突破。

3.4 抓焦点,在创新中求实效。农村中干部换届选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九”化债,农业种植业保险涉农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审计工作能否在观念上有新突破,手段上有新创新,模式上有新举措,把这些焦点问题查实理清,让群众放心,让村民满意,这是个焦点中的焦点问题。几年来,东明县始终迎难而上,抓焦点、破难点、审重点,先后对全县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全县得到及时、准确到位实施。

3.5 抓培训,全面强化队伍建设。为了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把农村审计工作推向新高度,东明县多年来始终把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工作当做大事抓,当做要事办。先后采取集中培训,定期考试,专业考核、资格考核,年度评比等多种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两个素质的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4 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对策

4.1 提升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质非常强的工作,这一点就客观要求了工作人员具备高超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传统的审计队伍,工作人员的不稳定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工作随意性非常大,导致的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说需要逐步建立整个乡镇的财务审计机构,充实每个部门的设计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强化农村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过程监督,控制审计工作的整体过程来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4.2 改良审计工作环境。近几年的发展,农村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地位都很低下,这一点也是长期遏制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发展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在审计结果执行的时候,因为缺少必要的行政手段而无法执行,最后烟消云散。针对这样的不利因素,我们需要强化农民担任审计工作为切入点,和相关的监察部门、纪检部门密切配合,发现违纪现象之后就积极上报,主要目的是通过及时上报的方式取得上级领导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4.3 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提升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需要做到以下四点:审计账簿的时候不留任何死角,认真细致核查;审计定性工作不偏信谣言;审计工作核查的手续必须健全,不留任何的漏洞;处理审计问题的时候,坚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在这四点要求的基础之上,借助农村和社会方面的各种力量,利用权威手段强化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

总之,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保护农村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建设和谐农村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农村领导班子要强化领导,相互配合,确保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效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何瑾.村级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18).

新审计法心得体会篇10

价值观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来说,既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精神、风气的内在灵魂。

审计价值观作为一种软实力,主要通过信念、追求、社会责任感等所构成的柔性化管理来激励、引导审计行为,能够弥补审计法制过于刚性导致的管理缺陷,触到一般审计管理所触不到的角落。正确的审计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约束、辐射等作用, 是推动审计发展的巨大动力。作为审计机关立足的根本及永恒的指导原则,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具有内在的重要价值。

审计核心价值观是指审计机关在审计业务进行过程中,使全体审计人坚持不懈,必需承奉的信条,是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 审计人员在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 逐步形成和优化出的群体意识。它代表和反映着审计整体的追求、志向和情趣,是审计群体的共识和价值认同,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审计价值观作为审计价值体系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研究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不仅能丰富国家审计文化,而且对于统一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的价值取向,实现国家审计目标,使国家审计更好地参与国家治理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对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

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除了体现在“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上,根据长期审计实践,本文认为,青年审计人的审计核心价值观还应在诚信、包容和创新上予以延伸和扩展。

(一)诚信。诚信是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审计职业操守的基本内容。古今中外的名家对诚信的在道德领域里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有一致认定,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巴尔扎克说过:“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诚信的一种监督, 但对别人诚信监督的前提是审计必须首先诚实守信, 否则就会丧失监督他人的资格。前几年,时任总理朱镕基曾破例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词,题词内容只有四个字:“不做假账”。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会计造假、审计造假案件频频曝光, 成为媒体和大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 引发的诚信危机不断碰触人民心里的底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因素, 而首要的是人的诚信。全面提升审计质量, 必须以审计诚信为切入点, 始终把人的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只有讲诚信、守信用, 才能确保审计业务顺利进行, 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促进审计行业健康发展, 从而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国民经济的平稳科学发展。

(二)包容。“有容,德乃大。”(《先秦·尚书》)。国家在公共治理上一直探索政府职能转换与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变革。总理称,民众满意与否是衡量政府的唯一标准。审计部门也需转型,当代国家审计工作要面对金融、财政、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经济责任、外事外务等各行各业,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更广泛。青年审计人应保持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在知识和技能上兼收并蓄、吸取精华,以谦虚、严谨、宽容的态度广泛学习、汲取各方面的文化“营养”,丰富审计技能“元素”,补充审计“能量”,及时更新知识库、紧跟理论和实践前沿,真正成为审计行家和专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态度上,要改变昔日审计机关内部自我封闭的审计方式,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用者——民众纳入到审计监督机制当中,通过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审计主题的选择、开辟民众“参与式审计”网络互动区、参与审计报告的把关和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等方式,突出公共行政活动中“公共性”的基本要素,并将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审计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多元、民主、协作的行政模式管理审计事务,这种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合法性认同基础上的合作使政府在作出相关决策的过程中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对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评价,有利于使审计工作更加灵活、高效,使审计部门保持灵敏的社会感知力,具有更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制定政策的科学性,更有利于当代青年审计人员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创新。创新是当代青年审计人追求审计更高层次监督的思想理念和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趋向。总理在视察审计署时对审计人提出四点希望:“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 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温总理的概括最后就落在创新上。创新包括两方面:第一,审计理念上的创新。当代社会各种知识更新频繁,并且,随着我国青年审计人员参与联合国审计等国际审计事务和审计工作学术交流机会的增多,作为经济领域执法者,青年审计人员应当不再只是运用我国的审计理论单方面对国内经济领域进行审计,而应在面向双边,甚至多边交流中,学习前沿的审计理论和技术。保持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融汇审计所涉及的财政、金融、会计、农业、资源环境、交通建设、计算机、外语等知识,在了解审计的基础上熟悉其他国家的审计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在熟悉的前提下批判吸收、融会贯通,直至触类旁通,不断为审计工作提供新的灵感火花,创造、完善更多更加精准、专业、高效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第二,审计技术上的创新。技术革命不断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它也同样在影响着审计工作。随着近年来金审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国的审计人脱离纸质账本,利用计算机和各种软件进行审计,这极大地缩短了审计工作时间、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事半功倍。随着被审单位各种设备、软件的不断更新,我们的审计技术也要突破创新。

三、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审计核心价值观理念建设

审计核心价值观理念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它是建设文化工作的缘起和依据。审计核心价值观理念建设属于审计文化导向性建设,决定着审计人员的理想、思维、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因此,审计核心价值观首先应从理念上, 提高人们对审计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向青年审计人不断宣传审计核心价值观。

1、会议交流。定期由审计署和各审计机关发起并动员部署,各处(室)以召开支部会、处务会等形式进行具体安排布置,层层发动,人人参与。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集中学习。各厅局处室充分利用工作例会、支部学习等时机,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审计核心价值观体系等重要文件资料,领会精神,青年审计人员通过互相交流,消化理解精神内容,提出新的做法,将价值观含义真正落到心里。

3、专题讨论。动员广大审计人员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审计核心价值观的讨论,组织青年审计人围绕“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如何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塑于行?如何对照先进典型,查找自身差距,自觉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等重点讨论问题,通过“支部学习、大组讨论”的方式开展专题讨论,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看法。

4.实践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在行动上。审计机关和广大干部要鼓励青年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在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二)建设并不断完善规范审计核心价值观制度

审计核心价值观制定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制度应当代表当代审计人的风貌和时代特色,有利于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并充分考虑我国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的现状,切实可行而不超越实际。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准则的完善、指南及相应规范的制定,还包括审计法制宣传、教育、执行、监督检查等方面。制度反映着审计组织的精神风貌、体制、管理程序和民主方式,对于协调审计人际关系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通过审计核心价值观制度的建设, 确保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按照宪法、审计法和其他审计规范的规定,依法审计,全面履行审计职责,促进各级审计机关在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抓好审计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建设

1、培育和有效利用审计文化宣传主体,加强完善审计系统内部媒体建设。审计报刊、网站作为审计媒介承担着宣传审计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审计媒体应发挥积极作用,充分释放其作为“宣传科学审计理念的阵地,传承审计文化的载体,展示审计成果的平台,连接审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的作用,发挥引导力和影响力。

2、改善审计人员交流少、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开放审计机关宣传渠道,多组织系统内外的交流沟通。打破审计机关区域、上下级间信息不畅的局面,通过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交流会、演讲等活动,增进青年审计人的交流,改变埋头工作,忽视交流沟通的状况,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公开和新闻制度,不断拓展公开的内容,创新公开的方式,提升公开的质量。利用部级、省级媒体、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媒体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审计事项和审计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跟踪报道,增强审计事务透明性,提高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健全青年审计人自律和他律双重机制,形成内外合力引导青年审计工作者秉持审计核心价值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