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互发展模式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1:06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1

关键词:智能电网;方案研究;功能展示;概念解读;培训考核

作者简介:焦日升(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吉林 长春 130062)乔焕伟(1981-),男,北京人,国网电科院科东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192)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02-03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十二五”期间,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总体形成和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国家电网的生产力水平将实现质的提升,对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加强专业化和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加深对智能电网知识的理解,快速提高智能电网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对智能电网综合展示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各级生产、营销、管理等岗位人员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起到技术引领、示范体验、概念解读、知识明晰和技术培训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对广大学生群体和社会民众认知智能电网的科普宣传作用。

一、原则和标准

1.原则

(1)实用性原则:系统实现以电力系统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应用对象,形象、准确、深入地解读和展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实用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多范畴、多角度的培训内容。

(2)生动性原则:系统采用先进的展示技术、智能交互等手段,如交互动画系统、仿真技术、多媒体视频与影片制作、数字沙盘、动态展板、实物体验等,体现虚实结合、动静兼备,加强互动学习与体验环节,促进学员对知识、技能和理念的深度掌握、理解。

(3)一体化原则:系统实现厂网、调控运维、主配微网的一体化仿真,体现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将仿真培训和媒体展示有机结合,保障培训素材的准确一致和风格一致。

2.标准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遵循开放式国际标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接口符合POSIX及OSF标准;数据库接口符合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标准;人机界面基于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计算机通信支持ISO/OSI、TCP/IP协议。

二、展示方案

1.整体平面展示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在展示设计上将包含入口、序厅、宏观展示区、电网展示区、智能发电展示区、智能输电展示区、智能变电站展示区、智能配电展示区、智能调度展示区、微电网展示区、智能用电展示区、智能用电体验区、实训培训区、设备间区、出口等主体模块。通过从第一个展示区来引导、展示,让培训来宾(学员)按智能电网的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智能调度等六大环节进入每一个展示区,并且能进行完好的过渡。

宏观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战略规划和指导思想、智能电网主要特征、技术内涵等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六大环节建设内容。

电网展示区展示主题:某区域电网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电力经济、电网结构发展的变化。

智能发电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电网发电部分从总体上把握智能电网环境下所接纳的各种电源的特点,形象地表现智能电网的接纳能力。

智能输电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输电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及发展。

讨论区展示主题:供参观人员停留下来休息和讨论智能电网的内容。

智能变电站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变电的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及发展。

智能配电展示主题:智能配电基础知识、组成、特点及发展。

智能调度展示区展示主题:智能调度电网基础介绍、电网潮流、调度员调控、智能电网自愈展示以及智能调度的发展。

微电网展示区展示主题:展示微电网的背景、组成结构、微型电源、储能装置、微网结构、转换控制系统等内容。

智能用电展示区展示主题: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展示、电动汽车换电系统展示、清洁能源家庭接入方式展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展示、智能营业厅内容。

智能用电体验区展示主题:真实体验家居智能电体过程。

实训培训区主题:本培训区接待培训来宾(学员)对智能电网教学培训,建立面向智能电网运营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软硬件条件,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具备完善而灵活的网络培训组织模式。培训模式可分为独立培训、分组培训。

2.硬件架构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的每一个模块展示区采用基础装修、液晶电视设备展示、动态展板、数字沙盘、多媒体交互式展示、视频与影片制作、数字沙盘、设备模型等手段进行安装和展示,展示区之间根据需要可以进行互联。硬件系统采用1台数据库服务器、若干台液晶电视、落地触控一体机等硬件设备进行连接。硬件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三、软件方案

1.软件架构

软件系统架构是由视频展示系统、交互式培训系统一体化设计构成智能电网综合展示软件系统。交互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解决了分布式仿真培训系统互操作性、分布性、异构性、时空一致性和开放性问题,具有良好的规模可伸缩性,能够满足各模块区域的展示和仿真互动培训的需要。软件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交互式可视化仿真支撑平台由可视化视频展示、组件化三维建模,数据库管理、人机交互界面等子系统以及模型库构成,为上层各应用提供公共的展示和培训基础服务。

同时软件系统还具有培训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培训业务管理、培训过程管理、系统辅助管理。

2.软件系统组成

软件系统由计算机系统软件、智能电网交互式培训系统、培训管理系统。

3.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简体中文标准版及Windows XP简体中文专业版。

(2)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6.0 及Compaq Visual Fortran 6.1。

4.应用软件

(1)智能电网交互式培训系统。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软件系统采用展示和培训一体化设计,建立交互式动画培训支撑平台。系统采用高层体系结构规范(IEEE1516标准)和IEC61970标准。结合智能电网培训的特点形成视频展示和软件培训平台,包括展示支撑环境、培训环境、数据库管理及功能模块,为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的培训提供支撑。

互动化培训系统是以Intranet网络为硬件平台;软件支撑系统采用先进的基于三层结构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开放式、交互式仿真培训软件开发平台。系统不但实现视频互动展示,还可以实现对培训人员专业的全面培训和管理。

1)智能电网视频展示系统。系统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二维、三维动画及技术、配合文字及声音制作视频,内容包括智能电网展示、电网规划展示、智能发电展示、智能输电展示、智能变电站展示、智能配电展示、智能用电展示、智能调度展示、微电网展示。通过智能电网视频展示系统对上述展示内容进行整体介绍,同时介绍各自在智能电网中的角色及所包含的内容和特点、功能、与传统的区别、意义等,快速了解智能电网的内涵。

2)智能电网交互式动画培训系统。智能电网交互式动画培训系统主要包括交互式智能发电、交互式智能输电、交互式智能变电、交互式智能配电、交互式微电网、交互式智能用电、交互式智能调度等动画培训系统。当参观者(培训人员)来到每个模块中,首先通过动画整体视频展示每个模块的总体情况、功能定位、与传统的区别、在智能电网中所处的角色和意义;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可以通过触摸一体机互动培训系统进一步更深层、更详细地了解本模块内容。在触摸一体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和学习需要,通过鼠标点击触摸屏上不同按钮的方式学习本环节的全部内容。

5.培训管理系统软件

培训管理系统是一套提供培训综合管理的软件系统,包括培训业务管理、培训过程管理、系统辅助管理三方面内容,可实现电力培训全过程的数据配置、跟踪监控、管理、统计以及培训组织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等功能,能够有效地统一、协同仿真子系统的培训方式,使培训的整体管理方式更加清晰、有效,使培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系统功能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由展示系统、交互式培训系统、教员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构建智能电网综合培训室整体架构平台,实现展示参观、展示体验、互动培训、智能电网运营的教学培训、技能培训等功能。

1.展示参观/体验

通过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的构建可以接待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其他培训来宾(学员)参观和体验智能电网,理解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意义、当前态势、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战略规划和指导思想、智能电网主要特征、技术内涵等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智能电网的主要建设内容应涵盖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和智能调度等有机环节。

其目标是宣传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理念和路线,展示智能电网的基本知识、技术体系和应用功能,体验智能电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民众生活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增强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教学培训

智能电网综合展示系统可对培训来宾(学员)进行智能电网教学培训,建立面向智能电网运营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软硬件条件,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具备完善而灵活的网络培训组织模式,培训模式可分为独立培训、分组培训。并可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管理。

可实现自我互动学习培训、老师教学培训、六大环节相关专业培训、考核与鉴定功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的需求。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2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影响;互动营销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移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下社会进步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度,为移动互联网相关配套业务的营销与推广提供了更多平台。为了在电子商务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首先要加强关注智能手机在电子商务中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利用好智能手机进行电子商务的营销。

一、移动电子商务概念与特点

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商品的交易来往的新型商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也可以看做是移动通信网络向移动用户提供的网上交易的一种增值服务,电子商务根据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制定相应的设备,以供用户自由选择。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增强了移动性与终端的多样性,当今发达的无线网络系统为移动用户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进行网络交易提供服务,保证用户可以通过实时的对话交流以及多媒体文件的传输进行直接沟通。小型智能终端更有方便性,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子商务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灵活,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选择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形式;方便,移动电子商务拓展的用户的应用范围,用户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智能客户端进行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的交易达成与网上支付;操作方便,智能手机的多种程序的简单操作性增强了电子商务的简易化,用户可以通过简易的操作完成电子交易与支付,而且,智能手机还有多种个性化的设置,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特殊需求;安全,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往来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用户的交易安全,移动终端设计者加强了交易的保密措施与资金来往的安全措施,确保移动电子交易更具有安全性。

二、智能手机对移动电子商务营销产生的影响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便捷信息化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当前的电子商务营销的格局,因此,电子商务的所有商家都应该把握住智能手机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智能手机技术的变革,适当调整相应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传统的电子商务的模式一般主要是通过网络虚拟的店铺宣传以及网络咨询等形式进行营销,但是这种营销模式并不能真正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更应该采取更加直接与方便的形式实现电子商务的交易往来。上文中描述的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已经具备方便快捷、安全等优势,因此,当代各商家应该注重智能终端对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要真正结合商家商品的实际特点,结合企业当前市场营销的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基于智能手机,适合自己企业,符合移动电子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营销模式。智能手机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独特性,尤其是智能终端可以提供即时的信息通讯平台与交流技术,使用者无论在何处,只要有无线网络信号,就可以随时将手机中的信息资源传送出去,有效减短了信息交流的时间,加快资源的共享。智能手机已经具有完善的网上支付系统,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购物平台进行网上商品的浏览、商品咨询、交易达成以及网上支付。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将是未来商品流通的主要方式,是未来市场营销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消费者购物消费的逐渐便捷化,智能手机将会成为未来市场营销的主要平台。

三、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逐渐发展,对于企业来讲,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智能终端创建一个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与通信的互动式营销的环境,不仅可以加强双方对商品的解释与了解,而且可以增强双方的信任度,保证商品在营销活动中取得成功。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是当前电子商务营销的一种重要形式。1.基于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互动营销模式的构建(1)移动电子商务中营销价值链的构建。移动电子商务营销中的价值主体是企业与消费者,在进行电子商务营销中还有重要的一环,那就是移动运营商。互动营销价值链中还有众多组成部分,包括开展营销活动的商家、移动终端设备的制造商与营销商、提供服务商家以及众多的消费者群体等。(2)互动营销模型的构建。在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环境下,商家与企业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两种。首先,移动运营商会为每个未提提供相应的移动通信网络,保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其主要过程为:企业们将所要表达的商品信息上传到移动通信互联网中,移动互联网运营后台根据收到的信息的传输地址,将每条信息发送给消费者群体,从而实现消费者对商品信息咨询的要求。其次,企业将设计好的,符合企业商品营销的策略传送到移动运营商的互联网平台,,随后服务提供商会将企业上传的各种营销活动信息发送到消费者的移动终端中,为消费者及时提供商家的产品信息以及商品营销活动信息,保证消费者及时了解商品的更新与价格信息等,最终实现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良好的互动。2.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的应用互动营销模式首先要以消费者为主,企业只有充分考虑消费者们的需求以及消费心理,尽可能的为消费者提供最方便、最自由、最合适的购物体验,采用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营销方式。基于以上几点,在智能手机下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1)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之短信网址方式短信网址是移动网络上注册的一种网址,也可以称作是无线网址。短信网址是现代各企业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因此短信网址也是为消费者提供的对企业进行相关访问的重要途径之一,营销商通过向消费者的智能手机发送具有企业网址的短信,消费者可以通过短信中的网址直接进入企业的官方网站,这个过程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寻找企业网站的时间,也提高了消费者访问企业相关产品的几率,便捷、安全的短信网址促进消费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对企业的了解与咨询,促进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互动,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也促进消费者更加全面更官方进行对产品的了解。短信网址的形式还有一定宣传效应,消费者可以通过短信了解产业的基本信息,使得宣传效果大大提升。因此,短信网址是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应用之一。作为新时代进入企业的话联网官方网站的入口,短信网址是消费者访问企业WAP最简便的一种途径。个体通过智能手机在企业的网站中随时随地在线进行咨询与沟通或进行业务往来,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向手机用户进行产品的营销与服务。如今短信网址已经成为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中的名片,他可以让普通的手机用户通过发送消息到指定的服务号码进行短信网址中提供的内容。总之,短信网址为营销商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为促进电子商务提供助力。(2)基于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之移动二维码移动二维码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二维码识别技术之一,与条形码的工作流程不同,二维码识别技术是通过扫描黑白两色组成的几何图形,主要是矩形的方块状,按照一定的内部规律与程序对数据进行识别、记录的一种新型的二维码技术。目前,移动二维码的应用基本普及,在纸质、电子报纸,纸质、电子广告,以及手机、微博等多种社交、购物多种平台随处可见二维码,甚至各种包装、名片上都有二维码,通过智能手机对二维码进行扫面,可以完成交友、支付等功能。目前大多数智能手机中都有二维码识别系统,利用手机摄像头对准二维码,系统可以进行自动识别,然后手机页面会自动跳转到营销商的网站、微博页面或公众中。移动二维码的适用范围涉及多种领域,从能够对音乐、视频、软件、小说等资源进行下载,到参与营销企业组织的优惠活动、了解企业产品信息、完成商品的交易等多方面都可以通过移动二维码安全、高效的实现,甚至在普通生活中买菜付费都可以通过扫面二维码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保障的大众的财产安全。并且移动二维码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咨询,与营销商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四、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优化策略

智能手机对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事相关电子商务的企业应该抓住智能手机的优势,将智能手机对电子商务的作用充分激发出来。因此,企业要对智能手机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关注,企业要与手机开发商进行合作,注重智能手机的支付与浏览方式的升级,对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进行一定创新,不断优化智能手机客户端的营销活动过程,当前智能手机的营销方式很丰富,电子商务的相关运营者要注意根据手机客户端的特点,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进行市场的营销推广。1.优化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平台中的营销模式当前智能手机的中的社交通讯软件形式非常丰富,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这些社交软件已经改变了现在大众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商家也看到社交平台中的蕴藏着的巨大商机,进而产生了微店与微商等多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推广营销方式。虽然多种移动终端的营销方式各行其道,但是大部分移动营销店铺都没有掌握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大部分微商都是通过大量的广告进行宣传,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这些情况对智能手机下的移动电子商务的营销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利用智能手机进行营销时,特别是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营销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对采用的方式与宣传广告语言进行质量的把控,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广告宣传语言,避免大量产品信息多次重复出现,让消费者产生视觉疲累。在进行产品宣传时,要注重营销语言多显示产品本身的人文价值与审美情趣。因此,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商品营销的商家要对流行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整理与总结,发现大众感兴趣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规律,由消费者的兴趣出发,通过有内涵或有趣的文字语言加上富有吸引力的图片或视频制定出具有价值与吸引力的营销文案,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产品的内在价值有所提升,促进商品营销的顺利开展。2.凸显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创造在大众便捷支付中的营销方式智能手机的移动支付已经具有一定完善性,所以要不断鼓励大众进行移动电子支付,让更多的消费者感受到电子支付的方便快捷,不再将支付行为当做是一种负担,商家可以通过支付的便捷性进行适当的产品营销。线下的商家在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营销与推广时,也要注意结合移动支付或其他在线支付方式,推出“在网络上七天无理由退换”的营销活动,在线下进行交易时,通过智能手机的支付功能,为消费者的权益提供更深层次的保障。商家还重要注重支付系统中的评价与分享的功能,尽量鼓励消费者进行商品评价,多展示消费者良好的用后体验,还要通过一些方式刺激消费者进行产品信息的分享,将店面的信息和产品活动等通过消费者的共享让人知道,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发挥更大的宣传推广效果。当前的支付系统主要是经过二维码的扫描进行支付,参与到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一些消费者容易受到一些错误二维码的阻碍,导致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商家在积极鼓励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移动支付时,一定要保证支付二维码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及时进行更新,避免在产品营销中产生负面效应。

五、结语

总之,在智能手机的提供的支持下,移动电子商务的营销逐渐成为当今市场中的一种常态,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移动电子商务的潮流中,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产品的宣传与推广。但是消费者对电子商务营销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家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积极分析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商务的特点,合理优化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葛荣光.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应用模式探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1:68.

[2]张慧芹.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1:70.

[3]段淑敏.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及发展策略探析[J].才智,2016,06:276.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3

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技术的推动下和现实需求的拉动下,全世界掀起了高涨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应用、扩大信息消费、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经济,成为抢占全球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信息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关键资源,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紧密融合。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信息经济迅速增长,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工信部通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同期,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增长18%:并拉动了相关产业1.2万亿元的发展,对全年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2万亿元,增长了20%。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道路交通状况、公交到站情况相关实时软件不计其数。两大打车软件你死我活地斗了一年,最后轰轰烈烈地宣布合并。手机支付不仅为年轻人普遍用于网络购物和支付打车费,还被老年人用来超市买菜,被火热用于电子红包发放。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余额宝、拍拍贷、翼龙贷等逐渐成为大众理财的选择。医疗、母婴、体育等领域也正不断涌现各种软件和交流平台。

信息经济中最强劲的动力是数据驱动,即数据采集和传递的及时、准确完整以及针对需求的数据挖掘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正处在成长期,市场需求巨大,有待深入挖掘。先发展起来的一些细分领域,因抢占入口,竞争十分剧烈。新业态的产生,将与传统行业进行互补,也有可能会颠覆传统行业。

智慧交通市场五大转变

智慧交通是吸收各领域的先进理念而逐步发展成熟的,与智慧交通密切相关的概念有智能交通、新一代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汽车等。智慧交通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的新一代综合交通体系。近年来,国内大城市已经具有高密度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非常完备。整体上,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服务基础。与此同时,社会对智慧交通的需求,不仅仅是道路信号灯的正常运行和合理控制、交通违法行为取证,还有交通运行实时状况、公交安排、停车信息及相关休闲娱乐信息等。与传统智能交通相比,智慧交通市场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变化,主要呈现五大转变。

转变一:从智能交通向智慧城市扩展

对于大众来说,智慧交通就是智慧出行,更加关注出行前中后需求的满足。而这些需求除了交通信息和出行体验之外,还涉及保养、购物、消费等服务,逐渐从交通出行向出行生活转变。智慧交通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向智慧城市扩展。

转变二:从单独管理向综合协调转变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内部跨部门及跨大部门的协作日趋增多,不依附其他部门的单部门单独管理模式已渐渐向多部门综合协调转变。迫切需要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民航、铁路、交管、公安、旅游、城管、城建、气象、消防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支撑城市交通智能化协调管理、安全应急指挥和规划决策。

转变三:从城市交通向城际交通延伸

随着交通业务和服务不断综合,城市的智慧交通体系也从城市交通向城际交通延伸。城市的智慧交通体系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不但接入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卡口设施、视频、地铁、公共停车位信息等交通行业的多类数据,还接入了客运班车、高速交通、民航、铁路等。

转变四:从稳定机械向移动智能转变

在移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交通信息化领域信息获取、处理、提供的手段逐渐提升,让交通信息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交互。移动的实时数据还能够优化交通信息服务,让交通参与者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

转变五: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交通出行者原来只是被动地接受交通基础设施发出的交通信号,比如红绿灯、显示屏、短信。80后、90后、00后这些熟悉网络信息的人逐渐成为出行主力军,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还有能力通过网络、手机主动获取信息,甚至影响管理者决策。现在智慧变通建设更加注重交通信息、停车、车辆管理等面向出行者的服务,以提升出行体验。

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面临挑战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人性化、智能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本文所说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就是在大智慧交通的概念下,相对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企业,一直从事交通信息化领域的企业。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多以技术型为主导,以产品开发为核心竞争力,注重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移动互联网渗入智能交通领域,创新发展了物流、公变、停车、出租车等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产品,一定程度上迫使传统智能变通行业产生革命性发展。银江股份、易华录等传统智能交通代表企业都已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进行了布局和尝试。

在智慧交通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智能交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承接的大多数是政府项目,政府正在转变行业管理思路,对产品也涌现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智能变通产品比较固定,升级速度慢,难以较快地满足变化较快的市场需求。其次,政府正逐步对企业开放一些公共资源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采购整体趋势也正逐步从采购产品和工程向采购服务过渡。智慧交通项目运营模式转变将更加考验项目承接企业的财务能力。最后,对于一个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来说,智慧交通市场上的竞争不仅来自熟悉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还面临新兴互联网企业和智能汽车企业的威胁。从行业发展来看,传统智能交通行业正在面临着洗牌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破网重生之路

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带来很多挑战,也蕴含了转型升级的机遇。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视频监控、电子警察、卡口等传统智能交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项目利润空间日趋变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具有行业优势,即对交通行业信息化需求了解比较深刻,而且项目经验丰富。因此,在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时代,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破网重生之路在于革新精进,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传统智能交通企业主要从以下四条战略路径突破固有限制,进行创新发展。

途径一:技术深耕

虽然大中城市变通基础设施采集网络已较为密集,但是也存在有些地方部署不完善、设备采集的及时率和准确度不够高、系统项目间互联互通程度低、系统决策支持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难以满足当下应用需求的问题,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在道路信号系统、末端控制、数据采集环节等方面最具有先入优势。技术深耕的主要思路是深入了解当下应用需求,采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思路,升级完善现有产品。作为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代表,银江股份注重技术提升,重点在提升智能交通大数据处理能力,以“互联网+”的思路提升传统智能交通产品。近年来共授权专利45项,还有115项专利已申请受理。

途径二:数据运营

信息经济时代,数据和信息己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大中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具相当规模,各类交通相关信息资源较为分散且共享程度较低,数据运营的主要思路是从电子警察、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公交、出租车、停车场等获取基础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产生具有价值的数据,将可以公开的数据作为商品供给到智慧交通市场。随着政府数据的有序开放以及新的行业分工日趋明晰,智慧交通数据运营将是具有交通行业丰富经验和革新运营理念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的有利发展方向。

途径三:服务运营

在智慧交通领域,政府正在转换服务模式,逐步突破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考虑以租赁或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部分交通设施和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问题。一直主要服务于政府的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在这个领域具有先入优势,可以逐步向服务运营扩展。主要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停车管理、车辆管理、道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等。针对大众对信息消费的需求,具有敏锐嗅觉的互联网公司主导了人性化的公众交通服务。银江股份和易华录等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创新,也已在拓展服务运营业务。

途径四:平台运营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4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 智慧贸易 模式剖析

科学技术的进步,营造出了新的经济环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下国家的发展战略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生产、经济贸易、生活消费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智慧贸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速构建并付诸运行智慧贸易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贸易的产生及其特征

传统的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在交易市场里面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在互联网支撑下,全球贸易的方式正在改变,贸易结构正在重构。比如:过去20年,世界贸易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更多是大企业的全球化;但在未来的20年,全球贸易应该更多体现在小企业上,尤其是跨境电商平台的风生水起,将彻底重构国际贸易的新秩序。在此背景下,智慧贸易顺势而起。智慧贸易是以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为基本架构,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进国际商品、服务与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贸易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加剧,尤其是便捷的智慧贸易方式成为人们贸易的首选途径,我国智慧贸易发展迅速。近年来,相较于传统贸易缓慢的发展,智慧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它的迅猛发展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提升国际渠道控制力与话语权的好抓手。

智慧贸易具有明显的特征:智慧贸易有利于对商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全部系统集成和管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有利于发现下一代潜在的商贸模式,实现商贸资源的优化;智慧贸易可以灵活地支持新流程、业务模式和应用的智慧IT基础设施,可进行超越防火墙的全球商贸一体化协作。

二、智慧贸易模式的重要内涵

剖析F2F贸易模式与B2B、B2C等电子商务模式,它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也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智慧贸易模式结合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于一体,通过不断实践优化,形成了新的贸易体制。它不局限于线上线下,国内国外,量多量少,无论个人、企业、政府或国家都适用于该贸易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到O2O智慧贸易模式,消费者、商家都在与时俱进。事实上,光靠传统贸易和电子商务贸易都不足以支撑市场庞大的消费和需求量,智慧贸易的兴起和发展在贸易市场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智慧贸易之所以能立足于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是因为它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各种贸易模式的优势,形成了既具有自我特色,有满足人们贸易生活各项需求的贸易体系。

与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市场+物流配送”相比,O2O智慧贸易模式的革新在于“电子市场+到店消费”,它的核心在于在线预付,并把线上消费者带到商店。其具体过程为:在线预付款项、收到优惠券条码及密码、核对个人信息、消费后收到信息告知已消费。其优点在于通过联盟圈内的商户间精准营销,吸引并收集更多商户资源,驱动大众消费。但由于目前技术匮乏,致使营销精准化程度较低,O2O贸易模式需要更专业的引导和培训。F2F模式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易”到如今“厂家到家庭或个人”,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先进之处在于主动寻找客户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其首创了从生产厂家直接向家庭或个人提品信息,再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镜影模式,减少了商、商家、商场等中间环节,降低渠道费用,让消费者以平价购买高档产品。与传统贸易相比,它有价格与服务双重优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厂家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找到客户。但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线下体验店将电商平台拖入区域化服务,直接影响了其扩展速度。

目前智慧贸易模式正向多边化转型,就我国而言,目前设立了多个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引起国际贸易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规则需求,以保障跨境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不仅如此,在各个中小城市还成立个商会、跨界商会以及跨境商会,这都促进了智慧贸易模式在中国的深入贯彻和执行。例如:甬商所的智慧贸易模式,实现了"电子交易+电子仓单+全天候交收+基差结算"的完美结合,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资金更安全的电商化贸易新渠道和供应管理新模式。

三、智慧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智慧贸易虽说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但发展情况良好。它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消费群众众多且消费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亚洲人口和国家众多的地区,智慧贸易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大型企业,这是他们扩展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机会,更是中小型企业面向国际市场一个关键性的机遇,同时也是国内本土品牌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加信用价值的一个良机。从智慧贸易系统现状分析来看外贸企业面对的是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传统贸易的流通环节多、价差大,智慧贸易能够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的限制,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缩短了供应链,具有更为丰厚的利润,将成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模式。如果企业能及时抓住机遇,可以创造比内贸电子商务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可以预见,智慧贸易将保持强劲发展,在全供应链中成为主流,并将有力拉动云计算、物联网、4G等新兴产业。未来几年,智慧贸易的发展将会和前几年以淘宝为典型的内贸在线购物平台一样进入黄金发展期。

目前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界对智慧贸易议题关注的重点和趋势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全球运输与贸易便利化伙伴计划(GFP)”作为全球层面贸易便利化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研究和探讨,将当前国际上贸易智慧化的实践和探讨归纳为12个大主题(含30多个子主题),这一归类是以广义的贸易和运输指挥化为背景,凸现了智慧贸易的跨领域、跨部门的特性,宣示了其发展进程中多角色、多纬度的特点;其次,是对当前国际范围内关于智慧贸易化的实践和探讨的归纳整理,并分为两类18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安全与便利的平衡、海关与商界合作伙伴关系、贸易智慧评估体系、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单一窗口建设、无纸通关等相关内容的论述与国际关注趋势相一致。通过对以上两个方面的深刻剖析和研究,可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①贸易便利化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国内对智慧贸易研究除了包括WTO智慧贸易议题研究、区域国际组织和国别智慧贸易研究、智慧贸易的成本收益以及经济影响、智慧贸易水平评估等内容外,国际贸易供应链上其他涉及智慧贸易的部门也对此进行了研究;②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不够密切。涉及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涉及具体措施的落实方面还与国家的管理体制、具体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该议题的研究如果不与具体实践部门紧密合作,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对智慧贸易具体实施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关注较少,以至于很多建议多属泛泛而谈。

近些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区域组织都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虽未就智慧贸易便利化的定义达成一致,但普遍承认它对贸易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务实的做法,有选择地将有关内容纳入多边、区域及双边合作中。

四、智慧贸易的优劣态势

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而言,智慧贸易具有独特的突出优势:

1.商品和服务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只局限于线下市场的寻求,线上信息更丰富,获取也更方便快捷,人们甚至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各种信息。

2.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企业不论处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交易和信息平台,还是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线下交易和信息交换平台,都可以将企业基本信息散布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更直接地面向消费者同时直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3.在线交易更加便捷。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种线上交易模式是交易更趋向便捷快速,人们不再需要去实地市场选购产品,而是通过线上贸易和支付,并通过全球物联网实现物流互通。

4.跨境网上交易批量小、频率高。跨境网上交易模式不再需要大量的产品进行集中购买和运输,即使只有一两件小额商品也可以实现快速有效贸易,这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走出家门,更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地购买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四网合一的智慧贸易系统通过利用新一代交互的便捷性、协同性、效率性和响应速度,提高各方的满意度,实现各方价值的最大化。它标志着人类正在迈进全球一体化的智慧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地球时代。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它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已经由量变向质变转化,不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纵横维度,推进着世界智慧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智慧贸易所涉及物流、资金流以及诚信机制的复杂性,加之信息系统、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人们对于智慧贸易的认识仍然不够透彻,贸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漏洞,这些漏洞严重威胁着买卖双方乃至买卖过程中涉及的各方群体的利益,这也是智慧贸易存在的明显劣势所在。

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而关键就是在于对贸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了解、研究。为更好地促进智慧贸易发展,提高智慧贸易竞争力,必须重视智慧贸易关系网络建设。现阶段,我国智慧贸易发展在通关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结汇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优化。促进我国智慧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应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通关、支付、物流、结汇等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智慧贸易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智慧贸易国际合作;引导和支持智慧贸易系统平台的发展。

智慧贸易作为新兴贸易方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论是内贸还是国际贸易,其先进技术的支撑有利于打造贸易便利化模式,重构贸易流程,缩减贸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世璐.国内贸易便利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3).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5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交通;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自从“互联网+”这一新业态产生以来,很多行业都因此得到了改造与影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互联网+”的新生产因素,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数据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给智慧交通产业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系统运行的现状来看,可供使用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很多,但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则要属视频图像采集方法。近年来,随着智慧交通系统的持续完善,视频图像采集方法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说,电子警察、违法停车监测、交通事件视频监测系统以及公交专用车道违法监测等。可以说,在未来的时间里,视频化采集必将成为了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采集质量也会逐步提升。但是,就目前视频图像采集的应用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受到早期硬件设备的限制,从而导致数据准确率不高、信息种类少、数据利用率低,无法将数据本身蕴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在未来对智慧交通大数据进行创新的时候,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首先要确保视频图像的清晰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设备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设备发展。其次,要根据智慧交通系统的需求,实现碎片化数据的聚合,并将其作为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连接和共享,这也是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结构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交通基础数据、交通图像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等。在交通大数据时代下,公众、企业和政府对大数据的使用效率给予了高度重视。基于此,做好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至关重要。目前,交通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正朝着图片、视频、音频等多个方面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数据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提高数据利用价值成为了大数据共享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交通指挥大数据的具体需求来看,对于大数据共享的创新,我们可以采用自动化采集手段、基础数据库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有效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数据的处理工作,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根本需求。

比如说以Hadoop基础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而且还具有高性能和高容错性,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情况的综合监测、统筹、协调联动与信息服务。

三、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

尽管当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得到了持续优化与完善,但交通大数据的自身价值却并没有完全被开发,仍有很多有待挖掘的地方。如果想要使交通大数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首要任务就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应用创新。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政府部门在智慧交通应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应用虽然有明显的定制化和时效化特征,但自增长性和耦合性却较差,导致应用适用期短且拓展性差。此外,由于整个智慧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致使信息之后得不到公众的信息反馈,无法形成信息的闭环。这些问题都是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实际情况来看,相关部门若想实现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创新,首要任务就是将系统与互联网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并将其应用到各类交通服务系统中,以此来构建一个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的智慧交通系统,实现应用创新。

四、智慧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若想实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除了上述创新内容之外,还应做好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工作。在过去的时间里,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的运营模式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该服务模式应转变为人人治理,让公众、企业和政府三者可以联动起来,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科学化管理。实践证明,创新服务模式之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业务的灵活性。除此之外,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实现了管理内容模块化,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方便、快速的获取到所需的服务信息。这种服务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智慧交通设备和平台的作用,实现数据汇聚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智慧交通的管理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多方面创新目标的实现使得智慧交通大数据的整体构架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了政府、企业、公众联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智慧交通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6

关键词:高校智库建设;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分析

一、高校智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高校智库涉及范围较广,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逐步扩大高校的智库比例。如今发达国家纷纷注重高校的智库建设,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在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高校智库建设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将社会上优秀的专家资源以及社科力量有效地集中在高校的智库建设中。高校智库档案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决策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在高校成立智库的形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在高校智库建设的环节中,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现实的战略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社会舆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高校智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完善高校的智库组织形式,注重建设高智库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创新性思维,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智库的全方位发展。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当前高校智库建设对相关学者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在高校智库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要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建立专业的人才咨政研究团队奠定基础。在实际的高校智库建设环节中,要安排相关的专家学者及时学习先进的高校智库建设经验,并将高校智库建设的核心进行科学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高校智库整体建设水平。

二、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理念研究

注重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理念的研究力度。交互式服务理念是根据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交互的环节中,依托相关服务平台的优势与用户进行及时的交互,有利于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需要。当前的高校智库建设中的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理念,要始终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用户的真实需求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用户在交互环节中可以针对在实际交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有利于管理人员准确地对用户反馈结果进行修护。注重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在交互式服务时,坚持公平互信的原则,有利于建设健康舒适的交互式服务环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智库建设步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部对《计划》进行及时的完善,在《计划》中,对高校智库建设目标进行规划,并逐步优化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在实际的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注重尊重用户的个性化差异,使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交互式服务理念有效地融合。例如:山西省将完善交互式服务理念作为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并根据交互式服务的总体建设思路注重挖掘高校智库建设研究项目,安排相关的管理人员及时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优秀信息资源的优势,助推高校智库建设步伐。当前的高校数据信息资源较为丰富,不同学科背景对高校智库研究工作的影响不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构建专题数据库的形式进行高校智库数据库成果的,并及时与相关的用户进行沟通、接受反馈,从而实现交互服务的功能优势。

三、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设计流程

完善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设计流程是高校智库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在高校智库实际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设计环节要注重交交互式服务核心设计,并对相关的协同信息模块进行及时的优化,整合有效大数据资源,将大数据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在高校智库建设中的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设计流程中。同时,要对不同模块的主题形式进行选择,注重主题数据信息的采集过程,加强对高校智库成果的研究工作,对研究成果与用户进行反馈处理后将其研究成果及时,从而实现研究成果的实时性。在规划高校智库建设中的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设计流程时,要充分发挥构建专题数据库的优势,及时做好主题的数据采集工作,注重主题的分析工作,将其他信息源通过信息协同进行完善,优化档案信息系统与高校智库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及时与信息协同相连接。同时,将信息协同中的相关数据信息有效地整合到专题数据库中,由专题数据库对其智库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程度上为教学科研以及政府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1]。

四、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研究

(一)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的基础是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是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研究的基础。随着我国《计划》的逐渐完善,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逐步对档案管理服务理念进行完善,将信息协同理念有效地融入其中。为了有效实现高校智库管理的综合性发展,要从高校智库建设的全局性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信息协同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高校档案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要保证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及完整性,并对高校智库建设中涉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注重完善档案信息系统,根据高校智库信息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研究。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研究以专题数据库为中心,逐步实现多种学科的有效整合,建立健全完善的协作机制,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互补,从而有效保证专题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例如:山西在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信息协同可以将相关的大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在此环节中,注重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实际的高校智库管理环节中,对交互式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监管,保证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的具体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完整性,注重对数据的加工过程、数据的分析过程、数据的过程的信息处理力度。在实际的数据集成环节中,将对不同类型学科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档案数据资源的系统化管理。构建学科数据管理体系,及时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更新,注重对学术信息的整理以及储存工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高校智库数据资源的共享[2]。

(二)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的核心是专题数据库

随着《计划》的逐步完善,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实现高校智库研究的创新性,要注重社科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根据当前高校智库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建设计划,逐步对高校智库研究手法进行完善。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是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时做好市场调查以及统计分析工作,对主题数据库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在此环节中,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构建模拟试验的方式对实验计算的结果进行研究,为后续建立社科实验室提供理论依据。为了保证高校智库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服务中专题数据库的核心作用,加强档案管理者对完善专题数据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时对信息协同模块进行优化处理;在主题数据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对大数据的主题类型进行分类处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专题数据库的信息的完善,从而有效地丰富专题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资源储备。在此环节中,充分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根据当前高校智库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种类的数据专题进行完善,并将专题特色有效的展示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专题特色数据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要对不同的学科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将相关的关键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助推专题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挖掘,提升数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高效智库建设的顺利进行[3]。

(三)档案管理交互式服务的升华是智库成果的

在高校智库建设中的档案管理中交互式服务的升华是高校智库成果的。在实际的高校智库建设环节中,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充分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智能化成果平台,并逐步扩宽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智库建设效率。根据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咨询政报告数据库,安排相关的管理人员及时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注重数据库中数据资源的整理工作,针对用户的反馈信息对研究成果的实时性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效率。随着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以报纸论文、经济类新闻为主,是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关注,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例如:山西省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政府决策信息、科研选题的实际情况及时向高校智库数据系统中信息,并加强数据信息的分析整合工作,根据用户的需求取向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对高校智库成果的过程进行抽查,在一定程度保证了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当前的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形式具有多样性,有利于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智能化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电子化查询,逐步实现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发展[4]。

五、结论

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研究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管理环节中,注重研究信息协同、专题数据库、智库成果之间的关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依托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智能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高校智库建设的软实力,保证高校智库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交互式服务研究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毕晓琛.档案管理在高校智库建设中交互式服务研究[J].山东档案,2018(04):55-57.

[2]朱毅凯.交互式智库: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21-125.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7

据悉,长虹在多年前就将工业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如今信息化已全面覆盖了长虹的研发、制造、物流、财务、营销等运营环节,信息化不仅让长虹的人效、物效、财效等基础管理全面提升,而且成为当前长虹实施智能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智能研发、智能交易的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

潘晓勇表示,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为长虹智能战略保驾护航。长虹的智能战略提出将智能化、网络化和协同化作为新的三坐标体系的发力方向,通过各类智能终端、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商业模式的开发,最终在互联网时代激活长虹原有业务并且获得新的竞争力。

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长虹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在智能战略下构建以大规模定制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并通过USO(营销业务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客户进行交互,打破消费者和工厂之间的围墙。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大企业均在尝试进行从“制造”向“智造”的改变。对于企业来说,第一要素是创新驱动。制造业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制造技术创新;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在这三个层次上,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制造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其次是绿色发展。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趋尖锐,必须实现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第三是人才为本。实现“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是人才,这一规划的出台将加速形成技术人才的正金字塔结构。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

据介绍,从长虹早在2013年提出了以“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为重点的“新三坐标”智能战略。下半年,长虹率先布局家庭互联网,提出“以人为中心,多智能终端互联、互通、互控”的家庭互联网理念。在长虹的构想中,未来的家电将通过网络协同构成一个整体,在大数据云端的支撑下为家庭成员提供管家式的服务。

2014年,长虹提出“全面拥抱互联网”,将互联网基因植入长虹,继而建立以消费者“痛点”为导向的设计、制造、交易体系,最后引导整个企业更新换代。这一年,长虹让消费者扔掉了电视的遥控器,让冰箱实现了云图像识别,更让空调开始感知人体的温度。这一系列CHiQ产品的,标志着长虹“智能战略”的正式落地。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8

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性及其使用交通信息的不同用途,可以将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的对象分为普通个体用户、企业级客户和政府客户三类。普通个体用户是指有出行需求的广大群众,这是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的最大和最终用户群;企业级客户主要是物流公司、汽车俱乐部、交通运输公司等拥有大量汽车的用户;政府客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的交通管理机构。

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和服务类型,我国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可分为以下产品模式:

产品模式一:交通管理系统平台(针对政府)

根据《“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应急处理的智能化方面的要求,我国各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道路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等都在积极为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应急处理的智能化进行积极筹备。

对于政府部门客户,目前经营模式主要采取招投标方式进行。政府部门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和咨询服务商提供规划方案公开招标,系统集成商通过投标向客户提供智能交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中标后以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项目总包商的形式进行系统集成和工程施工,通过收取项目合同款和后续维护费用实现收入与盈利,产品提供商负责提供相关软硬件产品。

据统计,目前交通管理系统招标工程中,道路监控、GPS、交通信息和系统集成环节比较多。其中涉及针对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的指挥、管理、调度、应急等方面的智能调度系统,涉及信号灯控制系统、路况指示系统、车牌识别系统、道路视频监控等交通管理系统;涉及安全管理和城市综合应急管理的应急系统招标项目最多。

2014年5月,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支持太原、石家庄、青岛、武汉、株洲、贵阳、苏州、乌鲁木齐、杭州、保定、银川、兰州、昆明、宁波、合肥等26个城市开展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并对符合建设规范的试点给予资助,进而开展全国公共交通数据库建设。这标志着智能交通从公共交通环节切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随着“十二五”交通信息化朝着智能交通的目标推进,智能交通将借助安防与物联网新技术,可感知与可交互的特点,促进交通管理的精细化、行业服务的全面化、出行体验的人性化,推动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运输业发展。且随着传感、定位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国内智能交通领域信息化应用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智能交通领域IT投资将大规模增长。预计未来2~3年内,我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达到700亿元规模。

产品模式二:车联网(企业及个人用户)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具体应用。

车联网通过车辆网络动态地收集分发和处理数据,使用无线通信方式共享信息,实现汽车与汽车、汽车与建筑物,以及汽车与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使汽车与城市网络相互连接,它甚至可以帮助实现汽车与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车、汽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对话。

车联网技术结合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信号,可以随时获得以下三大类服务:交通信息与实时导航服务,安全驾驶与车辆故障诊断服务,娱乐及通信服务。汽车在车联网的帮助下,将更加人性化。车联网状态下的互联网体验可以通过汽车这个体积更大、功能更全、储能更多的智能终端实现。因此,许多在传统移动终端上难以实现的华丽机能可以在车联网的汽车环境中得到应用。例如耗能较大的激光键盘、视觉听觉效果更强的显示屏、诊疗器械等人机交互信息渠道,这将使得汽车带来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网体验,成为移动的娱乐中心、办公中心甚至是医疗中心。

车联网的产品形态将车联网数据信息与客户需求共同发酵形成,更好地搭建车-人、车-车、车-城市之间的互联通道。对企业管理而言,车辆使用情况管理、精准保费定价、物流跟踪管理等领域;对个人客户而言,各类深度 LBS服务以及众包模式的引入将为用户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车联网结合了传感器、射频识别、无线通讯传输及后台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是智能交通乃至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车联网应用相对成熟的是在车载导航和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方面。因此,基于 RFID、DSRC等技术的识别系统和车载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电子地图、导航定位等行业已经开始启动。在其他技术领域,我国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大多数还在试用阶段。

目前我国车联网产业刚刚进入导入期,表现为整车厂商开始加载车载信息终端,一些基本的车载信息服务如导航、定位、娱乐功能开始应用。同时,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中感知设备的应用开始推广;如果能够获得政策的支持和产业链各方的积极参与,市场将进入发展阶段。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和市场各方的实践和协调,设备标准、服务标准、网络接入标准等开始统一;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应用开始爆发式增长。市场进入成熟期后,车联网将与城市主网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内部开始融合,向高水平的智慧城市发展。整个成长过程可能经历10~20年的时间。

目前,一些企业的车联网终端已经开始上市。这种产品以移动通信、车载计算机、卫星导航、移动数字电视、互联网为依托,基于车联网技术,并整合政府、交警、保险、加油站、维修救援、二手车等汽车后市场资源的车载电子产品。能够为汽车用户提供包含一键导航、倒车影像、行车记录仪、车载电话、远程诊断及保养提示、重大事故自动报警及定位急救、行车助理、中国汽车服务联盟会员(CASA)等功能与服务,充分满足了汽车用户在安全、便捷、经济、时尚等方面的需求。

产品模式三: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

地图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而这一业务无疑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凯立德、高德导航、图吧导航、搜狗、百度、悠悠导航等不同的手机导航软件。目前,地图、交通、公交类App应用已经突破上千款,在交通的众多细分领域百花齐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公布的一则数据颇为吸引眼球,手机地图在国内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35.4%,用户数量接近1.5亿。业内分析认为,手机地图作为导航和查询地点的工具性应用,对用户来说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渗透率。随着手机地图服务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手机地图将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开放性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第三个移动互联网入口”,手机地图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图――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借助手机地图来满足各种生活需求。因此,手机地图跟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业务相融合,成为互联网企业开辟的另一种商业模式。而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合称BAT)相继发力手机地图市场,更使竞争急速升温。目前,国内最大的两家电子地图导航和位置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分别成为阿里和腾讯的囊中之物。高德软件被阿里巴巴收购,四维图新被腾讯收购,标志着阿里巴巴和腾讯全面入局地图大战,与百度进行直接对话,BAT对地图市场的瓜分也初步完成。

很多地图信息企业都开始致力于打造包括互联网、无线领域、汽车导航、行业应用等在内的全方位地图应用服务。目前,导航地图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乡道路年平均变化率约20%,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城市道路年变化率接近30%。而目前,我国导航电子地图市场更新频率最高只能做到重要城市年更新2~4次,多达百万的POI数据的现势性更是难以保证,导致大量的错误引导和用户抱怨。数据的现势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基于导航电子地图的高端应用需求,对产业发展的束缚已日渐凸现。因此,如何进行地图数据的快速更新提升数据鲜度,保证地图数据与现场的一致性成为当前地图厂商面临的首要挑战。

目前,地图信息企业的业务已全面覆盖车载导航、便携式导航、无线位置服务及互联网位置服务四大领域,是国家批准认可的导航电子地图厂商中唯一一家有能力跨平台直接向客户提供位置服务和相关产品的企业。在国内外导航产业巨头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 TELEMATICS(车载智能信息终端),迎接通信导航新时代之际,选择“全能型”的导航地图厂商作为合作伙伴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制胜的关键。

产品模式四: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

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应用,智能汽车应用也成为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智能汽车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车辆的运行和管理,将实现在大范围内、全方位路况下汽车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

根据业内专家预测,融合了物联网、实景激光雷达和无人驾驶等多种技术的智能汽车将在未来成为智能交通领域主要的产品模式之一。特别是“无人驾驶”汽车,特别是伴随着汽车导航系统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快速提高,目前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化。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成为城市交通领域中重要的技术平台。在最近两年里,在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上,丰田、奔驰、沃尔沃、通用等传统车企,以及英特尔、高通、谷歌等IT巨头都在积极参与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项目运作。目前,谷歌公司宣布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完成了长达22万千米的测试;在2013年,美国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等批准了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此外,通用汽车、大众、奥迪、宝马、沃尔沃等厂商的无人驾驶汽车都将在未来3~5年内上路。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公布的预计,到2040年道路上无人驾驶汽车将高达75%。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9

U-learning M-Learning Virtual Communities 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智能化学习资源,使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在不同阶段、以多样的形式、在生活工作的任何场所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这种U-learning(泛在学习)环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便利的应用平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U-learning(Ubiquitous Learning,泛在学习)

随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及无线网络技术的蓬勃应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推广,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1],这就是U-learning。

U-learning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需求,通过便携终端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MP4等),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随时随地感知基于真实情景的个性化信息。这种方式完全由教师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学习,学习目标就是利用U-learning所提供的智能交互性,为教师创造一种泛在的学习教育环境,更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和价值观因素。

1.对U-learning的理解

通过分析国内学者有关U-learning的研究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U-learning是基于ICT环境的未来学习方式,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身边任何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完全的、以学习需求为导向的自由学习方式。对U-learning的界定大致分为三类,即3A学习方式、4A学习方式和5A学习方式。描述为:3A――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 device(任何智能终端设备);4A―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 device(任何智能终端设备)、Anyone(任何人);5A―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 device(任何智能终端设备)、Anyone(任何人)、Anything(各种学习信息)。因此,我们对U-learning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定义:广义的U-learning顾名思义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时无刻的学习,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通过适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环境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和资源,是适合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终身学习的5A学习活动。狭义的U-learning是指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信息与资源的各种学习活动,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

U-learning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方面:1.有泛在性的学习环境支持。U-learning真正实现了超时空,并与真实的现实情境完美融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自由的学习空间。2.信息资源的易获取性。学习者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轻松获取文档、数据和音视频资源,整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主控制的,突显了U-learning的移动性特点。3.操作过程的交互性。基于ICT的U-learning学习环境可以使学习者同步或异步地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进行互动。通过交互活动,使知识的获得、储存、表现等更容易、更有效,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习环境的情境性。U-learning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真实地融入生活,随时随地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开展所需要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个性化服务。5.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在U-learning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目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共享,因此,U-learning是一种以学习者自我需求为核心的学习。

2.泛在学习环境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U-learning打破了传统课堂学习和有线网络学习的限制,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其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内容都与真实情景相结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活学习。泛在学习环境(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是支持U-learning的一个整合的学习环境。它包含了无所不在的感知环境、智能化的学习设备以及泛在学习支持系统三部分[2](图1)。

图1 泛在学习环境组成部分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真正表现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者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音视频等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学习的方式、行为观念、目标等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在教育和学习中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在U-learning环境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体性更明显。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自行开展资料的搜寻和学习。教师在U-learning环境下转变为资源开发者、设计者、学习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成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根据学习者兴趣、需要、学习风格与习惯来设计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在U-learning环境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按兴趣和需要自主展开有效学习,实现互动与交流。2.在U-learning环境中,教师和学习者不再是面对面交流,情感交流会有所减少。为了保证学习效率,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U-learning环境下与学习者沟通互动的时候,加强情感参与因素,选用合适的语音语调,使用合适的评价词汇来对学习者解答、点评,鼓励学习者多和同伴以及教师进行交流。3.在U-learning环境中,教师如何获取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合理评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U-learning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自由,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习互动不足、直接交流少、对学习者的心理动向不明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习者反馈信息的调查,不断提高自己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能力,改进基于泛在环境的教学。

二、U-learning环境下提升教师素养的新方式:M-Learning(移动学习)

作为U-learning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打破了对教育对象、教育时间和教育空间的限制,给教师提供更多自由、新颖便捷的学习方式,为提升教师素养指引了一个新方向。

M-Learning是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学习者更为方便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5A的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Anything)。它具有:无线移动性、便携性、交互性、共享性、泛在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

1.M-Learning的优势及分类

M-Learning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1.移动智能设备便于随身携带,使教师摆脱了传统的课桌、有线网络、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等限制,学习资料、学习环境都是移动的。2.教师在课间、课外等闲暇时间就能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学习,避免了交通不便、工学时间冲突带来的矛盾。3.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留言、发送短消息等参与交互讨论。这些优势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繁忙、家庭社会事务繁琐、学习时间难固定、学习地点难集中等矛盾,既省时省力,也为教师提升素养提供了新方式。因此,M-Learning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能发挥较好的推动作用。

M-Learning大致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学习方式。1.短消息服务。各大移动服务运营商为学习者提供的短消息服务,实现了文字、文档传输,语音、多媒体的收发等服务项目,可以实现教师和服务器之间、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服务器之间信息资源的传送和接收,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但这种传输有时是间断的、异步的。2.浏览学习。基于ICT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网上浏览学习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访问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传输文本信息,还可以传输音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M-Learning为教师提升素养提供了新的方式。

2.M-Learning的学习模式创新

根据教师参与M-Learning的不同交互方式,将移动学习模式分为三种[3]:(1)M-Learning的单向接收模式;(2)M-Learning的双向交互模式;(3)M-Learning的情境学习模式。(图2)这三种移动学习模式中,单向接收模式和双向交互模式是目前M-Learning的主要学习模式,情境学习模式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1)M-Learning的单向接收模式。学习者在利用M-Learning学习的过程中,单向接收信息资源并展开学习。教师、管理者、学习者通过短信、网站、电子邮件等不同方式,将学习内容发送至学习终端,学习者被动接收信息资源,完成由学习平台定期发出的学习辅导材料、学习教程等,并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当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接收学习资源。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浏览的方式,主动接收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资源,通过搜索、查找、下载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有更大的自由度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2)M-Learning的双向交互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学习手段,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馈交互信息。这种学习交互手段大体包括三种,即系统的交互、个别的交互和群体的交互。系统的交互是学习者和学习平台间的交互,通过这种交互以判断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测试等情况,帮助学习者搜索、解答学习疑惑等。个别交互是特定的学习群体同伴间实时的或非实时的交互,通过短信、QQ、Email等布置、批改作业、提交作业、解答问题、与教师或同伴交流。群体的交互是学习者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和不确定的对象间的交互,学习者通过网上论坛、QQ群、微博等各种交互方式所提供的群体信息交流环境,就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交互作出相关的回应。

(3)M-Learning的情境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感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场境,以引起学习者的情感交互、态度体验,从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帮助学生学习的模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ICT的支持,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情境、模拟真实情境,使学习者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学习与交互学习及时解决现实问题[4]。所谓感知情境是利用手机终端感应器、卫星定位、二维码等技术支持,动态感知学习者所处状态的各种信息,并结合学习者以往的行为和习惯,通过系统平台的模糊推理算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匹配、挖掘及预测等处理,向学习者提供针对性强、精确性高、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信息资源[5],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U-learning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Virtual Communities(虚拟社区)

基于ICT信息通讯技术的虚拟社区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成为教师超越时空限制、提升信息素养、开展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

1.虚拟社区的定义

Virtual Community最早是由Rheingold在1993年提出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虚拟社区的概念中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通讯技术构成的网络空间;(2)技术系统支持的知识共享平台;(3)合作学习群体;(4)信息资源建构。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虚拟社区:“在基于ICT的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一群有共同情感喜好、认知经验的学习共同体,利用社会性知识共享平台,分享信息与知识,并与组织系统互相建构信息资源而形成的个人关系集合体”。虚拟社区具有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学习共同体、基于超时空的平等互动特征。它的功能构成包括社区公告栏、管理栏、群组讨论、区内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能够实现现实社区所具有的各种交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6]。

2.虚拟社区的功能体现

(1)Virtual Community具有强大的交流功能。可以作为教师信息素养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辅助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科知识的共享平台,利用社区论坛、文献检索功能、知识交流等手段,解决网络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开放存取,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Virtual Community是学习共同体的真正体现。它以互联网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网络交互为活动手段,以目标管理为存在形态。在社区的人人都有贡献,互相尊重,没有特权,成员间共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对知识的建构与共享,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3)Virtual Community加强了团队协作的凝聚力。虚拟社区团队组成主要包管理者、参与者、技术人员等。管理者承担设计、提供服务、组织协调的重任;参与者承担创建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当然,基于现实组织的虚拟团队,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基于现实条件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以增强虚拟学习社区的真实感和凝聚力。

(4)Virtual Community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叙事的新功能。教师在虚拟社区中,通过社团叙事,共同参与描述特定的教学事件,协同解决教学问题,共享教学成果,在线分享、反思同行的教学实践,避免单兵作战,从而促进自身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良,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帮助。

(5)Virtual Community环境下的Appreciative Inquiry(赏析性探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帮手。

赏析性探询最早是由凯斯西储大学的David等人提出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它的显著特征包括六个方面:(1)以虚拟社区为主要活动空间;(2)以交互学习系统为活动手段;(3)以问题存在为探寻活动的目标;(4)以团队中正面的和有生的力量为焦点;(5)以成功为起点,梦想为导向;(6)促进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和人文化。它强调积极性,并关注团队中“最美好的时光”,包括Discovery(发现)、Dream(梦想)、Design(设计)和Destiny(达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现美好时光”。主要任务是通过引导者积极的问题询问,使教师发现组织中存在的正面的和有生的力量和优势,以达到肯定自我、建立信心的目的。第二阶段是“梦想未来”。通过第一阶段,教师有了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成功经验和优势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发挥内在潜力,利用集体独特的条件来勾画出适合自己的美好的有发展前景的未来。第三阶段是“共同设计策略”。主要任务是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提出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教师在积极性原则下设计出实现这些梦想的策略和规则,提高教师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第四阶段是“实际行动达标”。通过上一阶段的“设计”,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开始行动”。教师在积极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释放出创造性的能量,朝共同的梦想一步步迈进,最终成为梦想的实现者。

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U-learning环境的迅速变化。在U-learning环境下,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定位、适应环境,不断获取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完善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10(9).

[2] 周文慧.基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能力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3] 潘基鑫,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远程教育杂志,2010(2).

[4] 李舒愫,顾凤佳,顾小清.U-learning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9(1).

[5] 李云飞,王敏娟,王加俊,等.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开放教育研究,2012(2).

[6] 石慧慧,刘奎.U-learning与终身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8(8).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篇10

【关键词】自带设备;智慧教育;国际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18-03

【作者简介】1.刘穿石,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副教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微课期刊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2.陈沛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1106),助教,南京江宁区心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自带设备(BYOD)是智慧教育的热点,即通过互联网将学习资源推送给自带设备的学生并进行互动交流,实现自主学习。自带设备的基础是学习资源的积累,各国因为体制、观念不同,自带设备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自带设备教学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北美:自带设备与学习行为的融合

美国和加拿大都探索将自带设备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变革学习方式。

1.美国:创新智慧教学模式,满足个性化需要。

美国许多中小学鼓励学生自带设备,旨在让学生获取个性化学习资源,实现师生交互作用。2003年美国有数十个学区开放网络资源,实验自带设备教学;2010年,美国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运用技术变革美国教育;2011年,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了《教育信息化国际调研报告》,其所调研的国家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2012年,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实验项目增加了47%。自带设备兴起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认为用熟悉的设备会更方便,更习惯。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社区学院、加州州立大学研究都发现:智慧课程成本比传统课程高2.5%,需要更多的应用来降低成本,自带设备是其重要选择项。

美国智慧教育的理念是: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自带设备为师生创造交流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平台。自带设备的技术基础是互联网,实验学区搭建了高密度的无线网络,学生通过浏览器接入无线教学网。一般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确定的设备,学校网站针对小屏幕访问做了调整和优化,提供多版本应用软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智慧教室通过云计算使学生进行交流,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迪堡大学针对智慧学习研发了一个系统,教师通过讲台上的平板电脑进行板书,软件支持其分发到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书写的文字也被记录。

(2)支持保障。自带设备要制定实施计划,让学生合理地利用,学校需要考虑保障不同类型设备有效接入和应用。2002年,美国学者提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概念,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汉洛威学区随即采用无线网络进行实验。为确保自带设备的学习,学校、家长、学生之间有使用协议,学生作为协议的一方需要遵守这些协议,学生还需要了解学校的设备以及这些设备如何衔接,教师则要考虑如何管理设备。美国著名网络公司――思科公司也大力提倡中小学自带设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研究自带设备方案,积累了自带设备实施经验,为自带设备提供支持。

(3)资源整合。自带设备是智慧教学的组成部分,为了保障自带设备与教学的融合,美国一些学校帮助教师将网络工具融入课程中,使他们适应这种教学。学校还为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专题讨论自带设备的教学应用。

自带设备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从事信息技术的拉乌尔・弗里曼教授认为智慧教室的学习对概念和材料的理解更深;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设计仿真、交互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发现智慧教室的学生旷课率低,学习态度改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宾夕法尼亚州教育部门的研究者发现,智慧教室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麻省理工学院基于技术的学习项目(TEAL)和斯坦福大学的智慧教室研究发现,智慧教室方便呈现学习成果,既能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社会多元认知技能。比如:收发短信是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沟通方式之一,师生用自带设备沟通,有利于建立师生互信关系。

2.加拿大:探索领先技术,关注未来课堂。

加拿大注重自带设备技术研究。2003年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提出智能教室设计,针对师生的互动配置适当的设备。加拿大西北大学的智慧教室能跟踪教师的位置变化,学生课后用自带设备访问视音频资源并可以在幻灯片上做注释,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管理。多伦多大学规划并实施了未来课堂项目,提出了协作式探究的知识社区教学模式,如对数学和物理课按学生的兴趣分组,用自带设备相互协作解决问题。与传统课堂对比,自带设备能帮助学生自由交流,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看,北美的智慧教育设施先进,自带设备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选择。过去,美国纽约市曾经规定公立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设备进学校,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搜索与查询信息、翻译和分享自己的看法等学习活动,体现了对自带设备学习的逐步开放。

(二)欧洲:关注信息素养,自带设备有限推进

欧洲智慧教育与北美不完全相同,针对学校的实际,更注意探索智慧教育与自带设备的整合。但对美、英两国教师的调查显示:44%的受调查者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带设备,只不过欧洲自带设备是用于辅助学习的工具。

1.英国:信息素养需求驱动,智慧教学模式引领。

英国2002年启动未来教室计划,根据不同学校空间建设智慧教室;2005年,英国政府了《利用技术促进学习计划》,肯定了智慧教育能提供多种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体验学习。在交互过程中,教师、学生可实现多维化交互方式。英国雷丁大学进行了关于智慧教室对学生交互行为的影响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新型学习环境中互动技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2006年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了《为有效学习设计空间》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学习空间的特征:灵活、远见、创造、支持和有魄力,还根据不同学校、不同教育背景提出具体的空间和结构。2008年,英国杜伦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全交互式智能课桌系统,有利于师生互动。英国研究智慧教育重在理论建构和互动技术应用,发现:移动性、灵活性、交互性的智慧教育对学习有显著影响,但学生自带设备属自由行为,包括课堂自动笔记、课堂实录、远程智慧学习等。

2.德国:技术主导教学变革,政府和学校协同行动。

德国借鉴智慧城市经验建设智慧教育,运用云计算、无线网、情境感知等技术支持智慧教育,教室的配置方式、硬件、软件和资源等,注重人体工学要求。德国智慧教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信奉“在做中学”的课件设计理念,师生都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也可以上实体课;学校针对学生的个性创建新的学习,保证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程,特别是运用语音和手势的双向交互系统,把人机交互转变为人人交互,便于主体―技术―资源(环境)之间的交互,使交互方式更自然。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研发了课堂笔记自动化系统,学生可以访问、控制各种电子设备的状态。参加试验的学校教师认为:使用自带设备有其优势,如果学校的设备均由学校来提供,还需要智能服务器,如果学生自带设备可以省去复杂环节。

欧洲其他国家的智慧教育也在发展,其设备要么学校提供,要么自带。芬兰提出通过智慧教育建立未来模型学校:具有灵活、动态、多显示屏的学习空间。2007年匈牙利赛格德大学与微软公司合作建设移动性、家庭情景性良好的未来教室。欧洲自带设备逐渐推进,犹如自带文具一样开始被接受,但障碍在于教学资源不足,缺少新颖的教学模式而影响到实施效果。

(三)亚洲:积极跟踪欧美智慧教育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智慧教育多数由政府主导,积极跟随欧美发展趋势,自带设备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扩展知识。

1.日本:泛在信息社会的智慧教育。

日本实施“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随时随地地通过适合的终端设备上网享受服务”,率先建立立体化的数字交互网络,提供智慧教学技术,自带设备主要是学习条件的补充,通过家庭扩展学习机会。日本和美国专家进行了自带设备学习的联合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是有效的。泛在信息社会理念还应用到电子图书馆,实现了文献、读者、图书馆之间的互联,学生可自带设备收集文献资源。

2.韩国:接受欧美辐射,创造性应对挑战。

韩国务实实施智慧教育,教育科学技术部于2011年推出“智慧教育”战略路线图,从2012年开始,韩国有的城市和地区教育机构在一些学校开始快速执行详细的智慧教育战略计划。在韩国智慧教育中,有专门研究基于电子课本学习工具的开发和分析的,通过分析基于电子课本的注释功能及应用,来探讨学习工具和知识建构的系统研发。目前,韩国的智慧教育主要体现在:采用数字化的课本;推进在线课堂与评估;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训练;教育云基架与平台开发。随着手持设备功能的增强,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韩国自带设备学习正朝着更好的移动性和便捷性方向发展。

亚洲各国自带设备的主要作用是课堂记录、计算、查询、复制、阅读等,由于体制的局限,缺乏教学模式创新。新加坡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实施未来教室计划,与微软公司联手打造未来教室,以高科技技术辅助教学。马来西亚教育部提出了《智慧学校计划》,利用互联网扩大高品质学习规模,让学生为信息时代做准备。在设备的管理上,亚洲学校更担心学生沉迷于自带设备而放松学习,所以,亚洲国家自带设备开放度较小,教学互动有限。

二、自带设备的国际化展望与启示

自带设备是各国智慧教育的形式之一,都在大数据平台上构建学习资源,但如何利用自带设备需要探索新思路。

1.技术资源如何保障?

自带设备的教学资源存储和共享都是通过云平台实现的,可以大规模应用,还可减少维护成本。世界各国应该通力协作,通过共享资源、维护网络安全机制,探索自带设备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式怎么改变?

自带设备的关键是要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创设融入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依托云计算开发在线课程,丰富视听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优化在线教育的互动性。

3.角色关系如何转换?

自带设备需要师生角色、关系的转换,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师生不仅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还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这种角色转换更加重要,可以极大地影响学习积极性。

2010年来,智慧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国迅速展开,自带设备作为智慧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2010年,英特尔全球教育行业总监布雷恩・格洛扎莱兹提出:未来教育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使同学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以智慧教育为基础的自带设备,就是要加强学习的数据分析和学生的社会联系,有效地辅助、支持、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avid Raths.Are You Ready for BYOD?[EB/OL].(2012-05-10)[2012-08-14].http:///articles/2012/05/10/are-you-ready-for-byod.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