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前沿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4:22

建筑技术前沿

建筑技术前沿篇1

全球居住环境日新月异,建筑风格百花齐放。建筑节能技术与绿色建筑也如雨后春笋冒出,不断颠覆着经典。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2013 年的十大建筑节能技术,探秘这智慧之光。

德国汉堡建全球首座藻类发电建筑

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汉堡正在建造世界上第一座藻类发电建筑。这座建筑由西班牙工程公司Arup 设计,正面的镶嵌玻璃装有生物反应器,内有微藻类。这些藻类能够产生生物量和热量,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此外,这一系统还能为整座建筑隔热保温,隔离噪音。

目前,这座建筑的西南面和东南面已安装了129 台生物反应器,尺寸为2.5 米×0.7 米。这些反应器由一个能量管理中心控制。能量管理中心负责收集太阳的热量而后存储起来,用于产生热水。Arup 公司欧洲研发部门负责人加恩? 乌尔姆表示:“利用建筑正面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形成荫蔽和能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富有革新性的想法。这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可用于城市的能量生产。能够在现实生活中验证这种想法让人感到欣慰。”

根据他们的设想,未来的摩天楼将是“活建筑”,由藻类提供能量,能够对天气和居民需求的变化自动做出响应。根据他们的预测,喷气动力机器人维修工、摩天农场和光电油漆都将用于未来的建筑。

Arup 公司报告指出:“在这个新兴时代,建筑、预制和模块系统的研究将取得大幅进步,可以由机器人运输和组装。从组件的安装、检测、维护到升级,整个建筑系统可以实现天衣无缝。” Arup 公司设计的这座建筑正面可利用阳光发电、可以施以纳米粒子涂层,用于中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捕获二氧化碳。巨大的有机LED 等元件允许建筑的所有表面在夜间提供照明,打造一种全新的街道照明方式。

新加坡的再生混凝土建筑材料

三和环保大楼位于新加坡北部一个工业区。这栋三层楼高的办公室在工业区内乍看并不起眼,但走进楼里,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环保,却也不失注重绿色的现代风格。这栋大楼2010 年竣工,同年即获得新加坡建设局颁发的绿色建筑标志白金奖,迄今已接待数千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三和环保大楼最大的特色是大量采用混凝土建筑废料循环生成的混凝土骨料,也就是大小不一的回收石子和碎块。大楼的第一层在建设时也并非是用百分之百的再生混凝土碎块,而是在建设完第一层经过测试发现效果很好,于是提高比例,到第三层的时候最终决定尝试采用100%的再生混凝土骨料。

为了监测使用再生石子的混凝土能否保证建筑物的性能,研究团队在大楼的支柱等结构性部位安装了光导纤维感应器,以监测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如耐压性。据介绍,从建成以来的监测数据来看,使用再生石子的混凝土性能已趋于稳定。

据悉,新加坡的混凝土废料再生利用在近几年迅速取得进展,这有许多原因,其中也包括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新加坡也不再允许混凝土废料全都拿去填埋,而且2007 年印度尼西亚一度停止对外出口沙石,一段时间之后迫使许多建筑工地停工,这也迫使新加坡想办法自给自足。新加坡政府也有自己的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新加坡希望在2030 年让当地八成的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纳米涂层“智能窗”问世可控制光和热的通过率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材料,竟能够改变阳光在玻璃上的通过率。与当前技术不同的是,这个嵌在玻璃上、薄薄的纳米晶体涂层,能够对光通量进行有选择的控制。而这种新型的智能窗户,使得用户能够控制并选择多少的可见光、以及产生热量的近红外光线通过,除了能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感,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智能窗户可控制光通量和热通率,因此有着很宽的气候适用范围。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动态调节透过窗户的光和热。同时,“智能窗”同样可切换至同时阻止光和热的黑暗模式,或者切换到完全透明的模式。

“在美国,我们要花总能源的四分之一来照明、加热、以及冷却我们的建筑物”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Delia Milliron 表示,“对近红外光的独立控制,意味着居住者在室内拥有自然光的同时,感受不到光照带来的热量,这将减少空调和人工照明的需要。而这种新材料,将会对建筑节能产生重大影响。”

瑞典公司设计“吸管摩天大楼”可发电夜晚能变色

据英国媒体报道,这座摩天大楼设计与众不同,从外观上看非常像戴着巨大的假发。然而,专家指出,它将成为未来高层建筑设计新宠儿,不仅具有景观性,还是一座环保建筑,可以产生电能,甚至夜晚整个大楼能够发光。

事实上,这种建筑的“毛发”是纤细的纤维,在风中吹动时能够将动能转变为电能,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的风力资源。它是由瑞典设计公司Belatchew Arkitekter 设计的,这个项目称为“吸管摩天大楼”,将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带。

公司指出,吸管摩天大楼未来将成为城市风力发电厂,通过使用压电技术,大量纤细吸管通过风流轻微飘动产生电能。这将形成一种新型风力发电站,开启建筑体产生能量的巨大潜力。这种奇特的建筑覆盖物甚至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持续飘动的吸管从外观上形成一种波浪状景观,被认为处于静态的摩天大楼突然间变得生动起来,甚至整个建筑体能够“呼吸”。吸管结构在风中飘动使摩天大楼的外观处于变化之中,在夜晚这些吸管会发光,使整个建筑大楼不断变换色彩。

零能耗建筑:利用电子技术及传感器节能减排30%在日本,建筑业界正在致力于实现“零能耗建筑”(ZEB)。零能耗建筑是指全年能源使用量为零的建筑。其中存在大量电子企业可作出贡献的领域。户田建设公司力争在2020 年之前实现建筑零能耗化。

“充分利用能量采集技术,应用‘无电池’开关”,这是户田建设公司力争实现“零能耗建筑”(ZEB)所采取的三大举措之中的首项举措。

作为无电池开关, 户田建设公司则看中了德国易能森公司(EnOcean)开发的产品。其工作原理是,借助人用手指按压开关按钮产生的作用力,启动内部磁铁,利用电磁感应发电。使用所发电力发送无线信号,打开或者关闭开关。而且,作为第2 款无电池开关,还开发出利用村田制作所压电元件的产品,扩充了产品阵容。

无电池开关采用了将人按压无线开关的压力通过电磁感应转变为电力的技术。通过利用易能森的技术,无需进行布线。虽然无电池开关的价格非常高,但却具备可大幅缩短工期的特点。

第二项举措,是利用低功耗无线ZigBee 的传感技术及照明控制。在这方面,能量采集也掌握着关键。公司计划使能量采集与零能耗建筑相结合,实现“工作照明及周围照明系统”。

在工作照明和周围照明系统(Task-Ambient)中,公司采用了利用ZigBee 网关的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无电池开关(无线通信采用EnOcean),目前正在验证这种系统在实际空间中是否耐用。

关于第三项举措“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使空调换气系统实现节能化”,户田建设目前正与村田制作所合作,在户田建设的技术研究所共同进行着相关实证实验。一定面积以上的建筑必须对换气量进行控制,使房间中央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ppm。通过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控制,可削减约30%的换气量。如果是1 万平方米左右的办公楼,年用电量有望削减约1 万千瓦时。

神奇的建筑“绷带”从“应急措施”变为“根本治疗”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4 天之后,在地震烈度达6 弱的宫城县仙台车站前,当地的樱野百货商店已经迅速地在相邻一栋建成40 年的办公楼一角设置临时店铺,开始了营业。实际上,其大厦是车站周边地区最老的建筑之一,却在猛烈的地震之后很快恢复了使用。

仙台车站周边的许多建筑在地震后都出现了裂缝等,有可能倒塌,因此不得不暂时停止使用,需进行大规模维修,在这种情况下,樱野百货商店大厦和上文提到的办公楼却几乎毫发无伤,其原因何在?其实,这主要得益于两栋大厦都在2010 年采用了五十岚开发的抗震加固技术。其名为“绷带加固施工法”。

绷带加固施工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支柱表面涂覆粘合剂,然后像绷带一样在柱子上一圈圈缠绕聚酯纤维“加固带”。名称是“SRF(Super ReinforcementwithFlexibility)施工法”。

绷带加固使用的材料仅有加固带和粘合剂2 种,非常简单。施工时仅需将加固带螺旋状地缠绕在柱子上即可,因此无需特殊的技术及施工器材。作为加固带材料的聚酯纤维本身也一种常见材料,已经被应用于汽车安全带、游艇帆及登山绳等。加固带的强度是汽车安全带的5 倍,拉长约10%也绝不会断裂。

另一方面,粘合剂是使用聚氨酯制造的单组份无溶剂产品,由于没有使用有毒的甲醛及溶剂,因此不会散发出粘合剂特有的刺鼻气味,不会对身体健康及环境等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该粘合剂凝固速度较慢,因此施工人员可仔细进行加固施工,凝固后的强度也比较高。

大和房建上市2 代节能住宅, 停电也能正常生活一天

日本大和房建工业公司于2013 年4 月1 日上市配套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蓄电池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的独户住宅“SMA Eco OriginalII”。这是该公司继2011 年10 月上市的“SMA Eco Original”之后,推出的第2 代节能住宅商品。比较第1 代产品,新产品增加了蓄电池容量,并对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扩充。

新产品采用的蓄电池是日本ELIIY Power 公司制造的、使用锂离子充电电池单元的“POWERiE6”。容量为6.2 千瓦时(KWh),输出功率为3.0 千瓦(KW)。其容量很大,为第1 代产品采用的蓄电池的2 倍以上。关于太阳能发电系统,推荐使用夏普产品。平时,将单价较低的深夜系统电力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所发的电力储存在蓄电池中,在向家庭供给电力的同时,将剩余电力出售给电力公司。

大和房建工业估算,停电时将蓄电池作为紧急电源,可满足最长24 小时左右的做菜及看电视之类日常生活需要。该公司还表示,在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进行发电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满足停电数日时的用电需求。

自动控温节能又低碳的未来房子

从前,我们曾经希望生活在这样一套智能住宅当中:当你出门上班时,不用像以往那样检查电器是否关闭、门窗是否锁好,系统就会自动切断电源,将门窗自动锁死;而在下班前,你也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让空调提前启动,调节家中的室内温度;热水器启动,准备好温度适宜的洗澡水。现在,日本一家公司已经推出了智能房子。

从事电气工程教学研究的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王继东副教授表示:“智能家居是一种利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自动控制技术而形成的家庭自动化系统,它将各类家用电器、传感器以及相关控制设备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为用户提供各种智能化的服务,营造一个经济、舒适、安全、可靠、便利、互动、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一般来说,智能家居的主要功能包括家电控制、环境监控、安全防范、影音控制、家庭网络和能量管理。”这样看来,智能家居同传统家居相比,主要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家庭主要电器设备的网络连接与监控,也就是家庭范围内的物联网。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在现场或者远程控制各类家用电器,并通过网络内连接的各类传感器,监测家庭的温湿度、照明亮度等环境参数,进而智能地控制相应的空调、灯光、门禁等设备,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华工学生造出负能耗手智能化控制小屋

绿色凹宅(E-CONCAVE),一种适宜中国发展的太阳能住宅原型, 2013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亚军。面对中国飞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环境恶化和巨大的能源消耗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在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上,向社会提出了一个太阳能住宅原型:“绿色凹宅”——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居住空间,旨在向个人和社区提倡一种极大地减少房屋对能源的消耗,并且一种更加健康,更加自然的生活方式。

节能、环保,是这座占地仅88 平方米的太阳能小屋最大特点。它通过利用被动式的节能技术,强调了建筑的能源和资源节约。如墙体使用了甘蔗渣回收制成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同时结合性能极高的真空绝热板,达到了很高的保温系数,如同一件厚厚的外衣,抵御寒冬的北风和低温,保证了房屋的保温性能。此外绿色凹宅的室内外都采用环保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包括竹木材料、木材、钢材等等。通过竹木材料的运用,创造出自然舒适的居住空间。

绿色凹宅虽小,但科技含量却很高。屋顶铺设了光伏板,每天能发电超过60 度。据测算,一年下来可产生自身消耗两倍多的电量,即使是在阴雨和大雪天气,也能保证房屋用电的正常运行,真正实现房屋的“负能耗”。此外,房屋采用光伏光热一体化的光热板,产生电量的同时能加热热水,满足房屋正常的热水所需,达到了太阳能电能300% 的利用率。绿色凹宅大部分家用电器及设备能实现智能控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就能看到房屋的能耗使用情况、室内的温湿度情况,同时控制房屋的灯光、电视、投影仪、窗帘、天窗开启。结合kinect 系统,房屋能通过识别人体的手势实现房屋灯光不同模式的控制。

竹中工务店开创利用室内环境振动发电节能新技术

日本竹中工务店公司日前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将人的步行及设备机器的运转、建筑物内日常产生的环境振动的能量转换成电力,用作传感器电源。现已将该技术应用于监控建筑物内环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竹中工务店力争使这种监控系统实现实用化,从而在翻修时无需进行布线施工,实现节能,提高环境舒适性和用户满意度。

建筑技术前沿篇2

关键词:沿空留巷技术 尾巷 锚注支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45.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沿空留巷(英文gob-side entryretaining)技术是指一种能够使采矿工作面的运输巷在回采过程中直接采用特殊支护,保留原来巷道的功效,作为下一个采面回风和运料巷道的施工方式。由于这种留存巷道的方法是在原顺槽位置上,沿着采空区边缘予以保留的,所以称之为沿空留巷。沿空留巷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建设资源、减少煤体损失,因此,认真研究当前我国沿空留巷技术的现状,吸取教训,探究新工业体制下行之有效的施工和支护方法,是煤炭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1沿空留巷技术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无论是煤炭工业的管理模式还是建设技术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沿空留巷技术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支架形式效果差。以传统的支架形式来支护沿空留巷,曾经一段时间确实解决了煤矿回采工作面无煤柱采煤的问题,也杜绝了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安全隐患。但据调查显示,传统密集型的支架形式主要应用于采面地压小且煤层条件好的低瓦斯矿井开采工业中,在每层条件相对较差或瓦斯含量超标的煤矿开采中就不能使用。传统支架形式支护材料品种多,施工量比较大,而且效果不佳,在现代煤炭生产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使用。

第二,煤矸石堆垛法依然在使用。煤矸石堆垛法是一种相对简单而且经济的做法,但支撑矿井顶板的效果却很差,顶板很容易下沉而不利于巷道发挥回采工作功效。这种方法成本低、人力消耗量大,而且矿井隔离效果并不理想,但在当今煤矿开采过程中该方法依然在使用。

第三,砌墙法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很多煤炭企业利用预制块砌墙的方法以克服密集柱支护法和矸石堆垛法存在的缺陷,虽然能够在矿井内形成一道甚或数道隔离采空区密闭墙,但该方法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隔离墙与顶板之间的密合问题,最终难以真正实现支护目的。

第四,巷帮充填体支护法不稳定。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煤炭企业矿井巷道依然使用巷帮充填体支护法对巷道予以支护。该方法是指在煤矿采空区一侧构筑一些巷帮充填体以形成一条支护带。巷帮充填体支护法一般使用的材料强度较低且不能有效改善接顶问题,因此很难保障采煤巷道的稳定。该支护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支护带充填范围较大大,可机械化施工程度高,而最大的缺点是支护强度低,很难适应沿空巷道的高压突变性。

2沿空留巷技术施工工艺及留巷支护方式探讨

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煤矿矿井留巷位置一般处于煤体与煤矿采空区的边缘地带,属于应力卸压位置,巷道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采用足够强度的支方法,就一定能够实现沿空留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施工和支护:

2.1构筑混凝土石墙和护墙点柱

石墙主要是由混凝土结构构筑而成,其承载能力强、安全可靠。在煤矿回采工作面,沿预留巷道的走向构筑一道混凝土石墙,而且要随着采煤深度的延伸及时构筑。再用水泥和煤面混合料进行铰接,以增强石墙的牢固程度、减缓顶板的下沉速度;同时,由于沿空留巷有一定的宽度,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巷道所筑石墙所处位置的倾斜压力就会增大,为保证混凝土石墙的支护强度,要在石墙与煤层接触的一侧打上一排质地坚硬的木柱作为护墙点柱,从而防治顶板的下沉。

2.2对巷道加强支护和提前支护

在沿空巷道支护过程中,由于顶板与混凝土石墙的接触部位难以衔接,因此,可以利用高强度螺纹锚杆配合梯形钢带对巷道顶板予以支护,这就大大加强了巷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巷道采动影响是从采煤工作面前方开始的,临近工作面时采动影响就会越强烈。随着工作面移近速度的增大,巷道宽度就会急剧缩小,支架变形折损就会非常严重,这也是巷道支护最困难的阶段。基于这一原因,为了增加工作面后方动压区的支护强度、防治顶板错位以及巷道受损,要采用一定强度的单体柱或钢梁棚作为临时支护结构,随着采煤工作面的前移而提前支护。

此外,在沿空巷道技术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构筑混凝土石墙是沿空留巷的关键,只有加强该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支护强度、减缓顶板下沉;第二,实践中可能会遇到较软的煤层,这时可采用锚杆支护的方法防治煤帮的位移;第三,对于一些顶板压力较大的部位,可以使用小锚杆进行支护。

3结语

总而言之,沿空留巷技术是当前煤炭工业不可或缺的技术,采用该技术不但能够节省资源,而且可以加快煤矿开采的进度。面对我国沿空留巷技术现状,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为我国煤炭工业探寻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金磊辉纪道荣 于春贵 .深部薄煤层软岩、大矿压沿空留巷技术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

[2]吴西斌 王琼瑶. 台阶式沿空留巷技术在Ⅱ351-2工作面中的应用[J] .山东煤炭科技,2011(01).

[3]崔宁宁. 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J]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05).

建筑技术前沿篇3

论文关键词:建筑业,生产率,影响因素

 

1 前言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项目管理论文,中国建筑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河中国建筑业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这些都与建筑业的地位和发展需要不相符合,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价项目管理论文,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建筑业效率的研究上,已有对全国和部分省份层面上进行分析论文下载。王幼松(2000)利用非参数方法的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对1981~1996年间中国建筑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建筑业在这期间发展呈良好上升态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提高。庄焰等(2006)基于建筑业对能源过分消耗的特点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投入指标中引入了能源要素,对中国建筑业1991~2003年的投入产出整体效率及各投入要素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建筑业的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在1991~1993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在随后的10年间均保持较高的效率值,但无明显提高。史修松,徐康宁(2006)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状况及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林晨(2003)应用DEA方法对广东省建筑业1985~2000年间的生产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项目管理论文,结论显示,广东省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其年平均增长率为3.76%。

吴伟巍,李启明(2007)从技术进步的含义出发,在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江苏、上海和浙江的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力弹性系数,进而分别计算和比较了三个地区建筑业经济增长中的年技术进步贡献率和各年相对于1995年的技术进步系数。

以上分析表明,已有学者对我国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了DEA方法的分析,但是传统的DEA方法无法进一步对有效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因此项目管理论文,本文运用SBM-DEA方法对河南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弥补传统DEA方法的不足。

2 研究方法和指标

2.1 研究方法

以往对生产率的测算主要是采用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其主要缺陷包括: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和假设和没有区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常用的进行生产率研究的两种面板数据基本模型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非参数的确定性前沿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把TFP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可以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但必须事先设定一定的生产函数形式和行为约束,这会造成对生产率估计的误差论文下载。而非参数的确定性前沿模型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Fare(1994)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和技术变化(Technical change)两部分,并可将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技术变化部分亦可作进一步的剖析。2001年KaoruTone提出了SBM模型,可以解决了传统模型存在的效率大于1的问题。基于投入角度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如下:

(1)

=技术效率变化(Tech)×技术变化(Tch)= 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技术变化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项目管理论文,技术变化。

测度建筑业生产率的增长及变化,必须求解上述四个不同的距离函数、、和,在测度距离函数值时,如果遇到SBM的效率值为1时,我们再利用SBM超效率模型进一步测度这些SBM有效的超效率,最后求解出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2.2 变量选择及处理

(1)产出指标。一般选用工业总产值,单有的研究也采用净产值作为产出数据。工业总产值计算投入数据时包括了中间投入,后者则只考虑资本(固定资产净值)和劳动力。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采用总产值的指标。

(2)资本: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度量。

(3)劳动力: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项目管理论文,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衡量。本文用乳制品业年从业人员作为历年各地区劳动投入量的指标论文下载。

以上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

3 建筑业生产率的变动和影响因素

3.1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

分析运用DEA-Solver-Pro5.0软件计算出了建筑业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技术变动状况。总体结果如下:

表1列出了2000~2009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2000-2009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以0.51%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支撑着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两个部分,可以清晰的发现,技术效率以年均0.12%的速度下降,而技术进步则以年均0.65%的速度上升,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更明显,因此使得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正值。在技术效率变化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中,纯技术效率以0.05%的速度下降项目管理论文,而规模效率以0.07%的速度下降,使得技术效率的变化也呈下降态势。通过计算的Malmquist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的简单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促进了建筑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表1 建筑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2000~2009)

 

生产率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纯技术效率变化

规模效率变化

技术变化

2000-2001

1.0027

0.984

0.9993

0.9847

1.0190

2001-2002

1.0193

0.9892

0.9945

0.9947

1.0304

2002-2003

1.0286

0.9917

0.9908

1.0009

1.0372

2003-2004

1.0291

0.9985

1.0119

0.9868

1.0306

2004-2005

1.0318

1.0102

1.0022

1.0080

1.0214

2005-2006

1.0024

1.0175

0.9937

1.0240

0.9852

2006-2007

1.0019

1.0028

1.0047

0.9981

0.9991

2007-2008

0.9277

0.9968

0.9984

0.9984

0.9307

2008-2009

1.0028

0.9983

1.0003

0.9980

1.0045

平均

1.0051

0.9988

0.9995

建筑技术前沿篇4

关键词:交通指挥中心 标志性建筑 现代技术

Abstract: In the schematic design of Xian Traffic Control Center, the modern function should be firstly provided. By combination of the functional element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the landmark can be obtained on the building elevation.

Keywords: Traffic control center landmark moder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2)06-0022-03

近年来,西安的城市交通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广大交通干警企盼有一座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交通指挥楼,成为西安市的交通形象窗口和标志性建筑,展示交警的雄姿。本方案试图从这方面寻找这个特征形象。

规模及场地位置

西安交通指挥中心大楼是一座现代高科技智能建筑,建筑面积为59 600m2,25层。建筑拟建于西安市西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东,西斜七路与太白南路交叉路口的西南角。场地为东西长约104m,南北长约235m,呈不规则的“一”字形,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从太白南路向西5min可进入西安西高新技术开发区,往东南是西安电子园,西安南郊高校文化区和长安科技园区。该建筑用地24 417.7m2,基地的南面有在建的两栋高层建筑。因此,西安交通指挥中心大楼的建设场地是地处西安市区现代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氛围中,占据着西安高科技发展前沿的重要位置,这为大楼的形象定位提供了依据。

规划布局及空间组织

该方案设计由25层塔楼和4层裙房组成,总平面布局沿西斜七路和太白南路呈“L”形布置。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沿太白南路后退20m,沿西斜七路后退10m。在总体布置上重点处理好大楼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大楼内部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因建筑物退红线,形成楼前较大的广场,避免主楼对人行道的压迫感。对有效疏散人流,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空间,使建筑空间与市区及行人的联系形成更高的层次。沿街立面的处理手法主楼与裙房一气呵成,增加了整体气势,可令行人更容易觉察和欣赏设计。大楼的人流主入口面向西斜七路布置,在门前设广场作地面临时停车场。沿太白南路设辅助入口(商场入口),因是城市主干道,方便了商业活动。汽车的主入口面向西斜七路,一侧可从坡道进入地下车库,汽车出口在大楼西侧的消防通道,通向太白南路,地下车库出口也在一侧,行车路线为顺时针流线,与城市交通流向一致,保证快速疏散,畅通车流。

建筑平面设计

⒈功能分区

西安交通指挥中心大楼是一个功能多,体量大的综合性建筑物。众多的交警办公、会议、就餐以及交通指挥上的自控、网络、通信、广播、电视监控、卫星定位和直升机空中指挥的快速反应系统,组成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物主题,集中体现了现代交通指挥中的高科技硕果。为了保证将这些功能空间有序的组合,方便每一项功能的独立使用。在设计中我们将办公中对公众市民服务、千人会堂、公共用餐、大屏幕交通指挥中心以及相应的技术层和商业用房等在使用功能上有大空间要求的,集中设在四层裙房,四层顶由于功能要求形成不同层高,处理成圆弧的波形屋盖。主楼为交警提供交通信息的传递、决策、指令、电脑网络以及卫星通信、直升飞机停机坪等。因停机空间要求将指挥塔和设备层布置在南端,立面用圆弧划分,使主楼顶部在空间上争取到一个符合规范要求的直升机停机坪。由于平面结合了功能上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从而派生出独特的功能形象,它不需要去抽象表述,给人表现为直觉的体验,自然的流露,是物质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建筑功能同形象的完美结合,使建筑的整体迸发出现代技术的信息。

⒉内部组织

以贯通主楼东北两个主要入口进行划分,南侧裙房内有对公众服务的联合办公厅、大屏幕交通指挥中心大厅及交警的千人会堂,东侧为大楼的主入口,北入口为商用房及支队办公入口。建筑功能按垂直方向水平划分,使其明确、清晰、适用。

⒊各层平面布置

1层:交通指挥中心大堂、接待、联合办公厅、商业用房、消控中心、设备用房。

2层:交通管理办公室、联合办公厅、交通展示厅(位于大堂回廊上)、商业用房、大屏幕交通指挥厅及设备控制用房。

3层:办公室、中小会议室、大屏幕上空。

5~24层:除8层设有8套两套间的首长办公室和小会议室外其余为干警及支队办公室、配套设备用房。

25层:直升机停机坪(30m×40m)、指挥塔、候机房、值班室、设备机房。

地下1层:交通干警停车库。

地下2层:平战结合的六级人防地下车库。

地下3层:设备层。

立面的形象创意

方案的立面创意,是一种摆脱传统形式,追求变化的新型建筑。设计依据大楼所处的位置,将立面形式定位在西安科技文化的高制点上。对建筑立面的处理试图赋予在视觉上的回应,叫人一眼就感觉到西安交通指挥中心大楼有一种独特的立面标志形象。它不同于普通办公楼,而是通过现代建筑功能入手,用层层钢架托起的大楼通信塔,直升飞机停机坪,来作为现代交通指挥中心大楼建筑立面构图中主要特征符号,组成交通指挥楼的标志,反映现代科技的美感和建筑时代感。立面上圆弧的运用,达到静中求动来联想交通中的汽车轮,圆弧与车轮锯齿纹样的叠加,高技派手法,线条流畅、饱满,体现力量与张力,限制与引导,这是交通指挥的动感和交通疏导的比喻,恰当隐喻着在交通指挥实际中所具有的动态和约束。用弧线的放(动),锯齿形钢构的收(停),这一动一静达到动态中均衡。用圆弧、直线作构图中母题,贯穿到主楼与裙房中,从立面到平面,方圆相济,重复与重构,使建筑在形态上充分与功能结合与环境结合,表达建筑艺术的个性和城市道路、城市环境的亲和关系,形成刚柔的冲突美。西安交通指挥中心大楼的建筑立面方案就是这样处处表现出潇洒与不凡,明快与大方。那冲入云霄的发射塔、直升机平台融入立面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震撼感,丰富了立面构图,传达出时代的信息,为西安的城市建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1年6月

西安交通指挥中心总平面

二十五层

标准层

八层平面

西安交通指挥中心大楼效果图

沿太白南路立面

西安交通指挥中心大楼鸟瞰

一层平面

1.指挥中心接待大堂 2.门厅 3.物流厅 4.门卫 5.接待室

建筑技术前沿篇5

关键字:EPS外保温系统 核电 建筑节能 XPS系统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状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

外墙外保温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瑞典和德国,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和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的考验,证明采用该类保温系统的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外装饰效果还是居住的舒适程度,都是一项值得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的节能新技术。如今,外墙外保温建筑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种建筑节能技术。

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也加强了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涌现了多种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尤其随着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执行节能率达65%的第三步建筑节能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最近几年国内还研发了挤压聚苯板(XPS)外保温技术、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外保温技术(EPS系列)以及聚氨酯(PU)高效外保温技术。

但在使用、管理外墙保温技术方面,我国还刚刚起步不久,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在生产、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技术规程,系统可靠性不高,所以该技术在质量与安全要求都比一般民用建筑物要高的核电工程中应用起步更晚。据有关资料显示,外墙保温技术在核电工程中的首次应用出现岭澳核电二期工程中。

2 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结构分析

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核心材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保温材料、聚合物改性砂浆(粘结剂和抹面砂浆)和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这三部分及辅助配件结合成完整的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核心材料本身的质量以及整个系统的耐候性、抗风压性、抗冲击性、透汽性等各项参数指标决定了系统的质量稳定性。

3 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工艺

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图2: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工艺流程

4 EPS外墙外保温系统在核电工程中的成功应用

岭澳核电二期是我国“十五”期间唯一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岭澳二期BY/AD楼(生产办公楼及档案馆)的外墙设计采用发泡聚苯板(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节能设计50%,外墙为饰面砖。同时,AD档案馆的库区墙体设计还增加了墙体内保温设计,库区的外墙体形成了内外结合的混合保温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对外墙保温技术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在施工期间加强过程质量控制,特别注意对几个重点工序的检查,具体包括:

配合比是否准确,搅拌好的聚合物砂浆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决不允许使用已经开始凝结的聚合物砂浆,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保护层开裂。

往墙面粘贴EPS板的聚合物砂浆粘结点是否均匀,粘贴面积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这决定着聚苯板是否会产生松动或脱落。

粘贴聚苯板时,要确保聚苯板尺寸标准,形状方整,板与板之间无明显缝隙,以确保面层不沿板缝开裂。

粘贴完EPS板后,认真检查墙面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必须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因为EPS外保温的保护层仅有3~5mm厚,如果粘贴完EPS板后墙面不平整,也不进行打磨,就意味着要用保护层进行找平,而保护层局部太厚是导致保护层开裂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进行保护层施工时,耐碱玻璃丝网格布必须按规定长度进行搭接,聚合物砂浆层尽量薄而均匀,对窗角等部位必须严格按要求设置加强网格布。实践证明,玻璃丝网格布搭接不规范、保护层局部过厚和窗角等部位没按规定设置加强网格布是导致EPS外墙外保温开裂的最常见原因。

不要在夏季中午强光照射下施工,也不要在负温条件下施工,防止EPS外保温墙体开裂。

饰面砖施工必须待保护层干燥到规定的含水率之后才能进行,以防止饰面层随墙面失水收缩而开裂,同时也防止高温季节水分和空气膨胀导致饰面砖脱离的现象。

BY/AD楼已于2008年8月完工,是岭澳二期首个运用了外墙保温技术的建筑物,该工程保温效果良好,至今仍未发生墙面开裂、脱落现象,工程质量稳定,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南方沿海地区核电工程中的首例成功应用。此外,该技术还在岭澳二期EA模拟机实验楼、AL实验室等厂房中应用。该技术在核电工程中的成功应用推动了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南方沿海地区的大量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作为节能的重要领域之一,建筑节能是国家实施能源节约战略的重要环节,EPS外墙外保温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建筑墙体节能技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保温效果好。已经行成体系,技术成熟,由于它在欧洲及美国已沿用近三十年,因此,此项技术已形成体系,粘结层,保温层与饰面层可配套使用,有较多较成熟的技术文件。

2)保温材料采用膨胀聚笨乙烯,其价格不十分昂贵,使整个系统价格适中,便于用户接受。

3)无复杂的施工工艺,一般施工单位经过简短培训后,便可掌握施工要领,便于技术的推广。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推进节能减排,实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历史机遇下,在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外墙外保温技术将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那万坤,“附着式聚苯乙烯板保温墙体施工工艺及特点”,《新型建筑材料》,2003-3,第56页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外墙保温应用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技术前沿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 深基坑支护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01

深基坑支护技术是指一种采取加固或者支撑以达到保护作用的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加强深基坑支护施工,可使建筑物地下自身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可使建筑物周围环境更加安全。在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深基坑支护类型主要有水泥土墙支护、排桩支护、钢板桩支护和土钉墙支护等。深基坑支护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 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特点

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筑工程条件越来越复杂。随着建筑用地的逐渐减少,一些开发商改变了投资方向,他们开始转向沿海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发展。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给基坑工程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1]。沿海地区不仅之前建起的建筑大部分变陈旧,而且地下的管线也是错综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基坑工程的施工难度。所以基坑开挖不仅要稳定自身的结构,还不能损坏周围的建筑。

(2)基坑深度日趋变大。尽管我国土地多、资源丰富,但是可以用来建筑的土地却是相当有限。建筑向大深度发展不仅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资源,而且也更方便城市管理和保护人民。现在,在建筑物下面建立地下室已经是很常见了。很多沿海地区的城市还有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地下室最高的都有6层。因此,基坑开挖工程的深度日趋变大,目前最大的估计有20 m,而且还在向更大深度发展。

(3)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深基坑支护的复杂性还有受到施工条件的影响会在施工过程中带来安全隐患。如果支护失去作用,不但会破坏自身的结构稳定,而且会威胁到周围的房屋建筑还有地下管线。支护失效不仅会产生工程纠纷,还会加大施工企业的支出成本。因此,在建筑深基坑工程中,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且科学的支护方案,而且还要做好安全工作和安全预防。

(4)支护方法不仅种类多而且繁杂。如今,深基坑支护的方法种类日趋变多,比如排桩、水泥土墙、逆作拱墙、地下连续墙甚至还有几个种类合在一起等。这些繁多的支护方法给实际工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各种不同种类的深基坑建筑工程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支护方法。

2 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2.1 建筑工程护坡桩施工技术

护坡桩施工方法是采用钻孔压浆技术,关键是先用水泥浆护壁,然后投放桩基础,这种桩基础是由碎石加入一种无砂混凝土制成的。在进行护坡桩施工中,为了保证质量,一定要根据施工方案的设计要求,严格遵守建筑工程相关规范标准,在得到指定负责工程师的签字确认后再进行施工[2]。其具体施工流程如下:(1)使用螺旋钻杆钻至规定位置以后,用钻杆的芯管自孔底向孔内从下往上注入提前做好的浆液;(2)在浆液注入到规定深度后,把钻杆从孔口提出,并把骨料和钢筋笼放入孔内;(3)把高压纸浆重复注入孔底一直到完全制成桩。由于护坡桩工艺是采用多次钻孔压浆的方法,所以适合用在各种环境比较复杂的建筑工程中,它的好处是施工便捷、成桩率高、坍孔率低等。

2.2 建筑工程土钉墙施工技术

土钉墙是一种原位土体加筋技术,其施工要求较高。土钉墙的施工技术有几个重要环节,分别是土钉制作、土钉成孔、土钉送入,最后是喷射混凝土施工。(1)土钉制作。在土钉上每隔两米要焊接一个对中支架形成锥形滑撬,这样做在减少土钉送入土中的阻力的同时,又可以保证土钉在孔中的位置居中,既可以避免偏心状况,又大大提高土钉抗拔力[3]。(2)土钉成孔。土钉施工成孔采用的是洛阳铲成孔技术,在成孔环节中要牢牢把握孔径及倾角的尺度,确保孔径大于100 mm。成孔孔位可以按自身需要进行部分整理,在遇到屏障时,可适度调节成孔角度。在成孔后对孔径、孔深、倾角进行查验,做好施工和隐蔽工程各项记录。(3)土钉送入。队中支架必须严格依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钢筋保护层也要严格把关,土钉插人孔深必须在设计长度的95%及以上,这样才能保障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钢筋要通过复检,标杆制作和钢筋焊接都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钢筋焊接满足单面焊10 d,双面焊5 d,检查支架厚度,如果支架支撑不起,可按相应实际情况加焊定位支架。土钉送人孔中后,要进行压力注浆,压力注浆这一环节要严密控制压力的数值,压力值与注浆管放置的位置密切相关,当注浆压力达到0.5 MPa时,注浆管的位置距孔底250~500 mm,持续5 min,止浆塞能够保证水泥浆能够有效渗人土体孔隙中,保证注浆饱满[4]。(4)喷射混凝土施工。喷射混凝土施工是个精细过程,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要求严格控制计量配比,喷射作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阶段性进行喷射作业,同一分段内自上而下顺序喷射,喷射厚度50 mm;喷射时垂直喷头与受喷面,且距离保持在0.6~1.0 m之间;喷射混凝土终凝2 h后要洒水养护3~7 d。

2.3 建筑工程土层锚杆施工技术

土层锚杆施工方法为用锚杆钻机钻至规定位置后注入水泥浆护壁,再穿入钢绞线,最后多次补浆。等升到安全位置后再锁定。土层锚杆的具体施工流程如下:(1)工作人员按测量标准指定锚杆位置;锚杆机到达规定位置后,核对锚标高、钻杆倾角、水平位置,等确认合格后再钻进[5]。(2)钻孔途中遇到突况比如有障碍物应马上停钻,等问题解决后再继续钻进。钻到规定位置后空钻出土,把钻杆取出来;检查锚索,做好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后方可下锚索。

3 结语

总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整体水平。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施工实践中不断的进步,不断推动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浩,王路,胡小猛.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土钉墙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4(13):451-452.

[2] 刘国文,石磊,吕玉德.浅议深基坑支护的施工与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1,3(18):326.

[3] 封骥.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施工关键性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4(11):14-15.

建筑技术前沿篇7

关键词:滑模;技术;水利;应用

Abstract: the sliding mode construction has high speed, good concrete continuity, smooth surface, no construction joints, material consumption, this bridge pier can save you a lot of pull muscle, shelves pipe and steel templates and some turnover materials,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other advantages, widely used i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Based on a river basin in public key projects transformation and irrigation continue auxiliary projects construction, from the level of technical measures put forward relevant factors control measures and methods.

Keywords: sliding mode; Technology; Water conservanc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梯形断面渠道边坡施工中滑模施工

梯形断面渠道边坡施工中滑模施工工艺主要以液压千斤顶为滑升动力,在2组以上千斤顶的同步作用下,带动0.3~0.5 m高、4~5 m长的工具式模板或滑框沿着刚成型的混凝土表面或模板表面滑动。混凝土由模板的上口分层向套槽内浇灌,每层一般不超过30 cm厚。当模板内最下层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模板套槽依靠提升机具的作用,沿着已浇灌的混凝土表面滑动或是滑框沿着模板外表面滑动,向上再滑动30 cm左右,这样如此连续循环作业,直到达到设计高度,完成整个施工(见图1)。

图1 梯形混凝土滑膜衬砌机衬砌示意图

1.1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主要包括边坡成型及密实度控制,防止边坡坍塌措施,有效控制和解决混凝土水量控制不均、拌合不匀以及振捣不密实的问题。

1.2技术措施

1.2.1边坡成型

对挖方渠道而言,根据修建地段的地质条件,若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的,一般采用机械开挖,控制开挖后的断面小于成型断面,然后用打夯机再次夯实边坡,经人工分层刷坡,直至断面成型;若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机械开挖断面大于成型断面,然后采取分层碾压夯实,形成小于成型断面的断面,用打夯机再次夯实边坡,经人工分层刷坡,直至断面成型。对填方渠道而言,采取分层填筑、碾压夯实,形成小于成型断面的断面,用打夯机再次夯实边坡,经人工分层刷坡,直至断面成型。

1.2.2防止边坡坍塌

包括防止垫层坍塌和混凝土浇筑层坍塌。防止垫层坍塌主要采取增加填筑料的含水率,用大头木板敲拍辅助完成,同时在模具安装和移动时必须保证应力均匀;防止混凝土浇筑层坍塌主要控制混凝土的含水量,如混凝土含水量大,即使滑模移动速度不快,也容易出现边坡坍塌下滑现象而无法施工,而含水量偏小,或牵引速度过快,则很容易出现振捣不实,表面存在蜂窝、麻面,影响工程质量和美观。

1.2.3混凝土搅拌、运输、振捣

首先要根据施工渠道长度,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拌和位置,并尽量设在施工范围的中间地带,减少运输距离,防止混凝土因运输而离析,注入模具料斗的混凝土应保持拌和的均匀性。混凝土一般用振动棒振捣,但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把平板振捣器固定于滑模中间,边浇筑边振捣,效果也非常理想。在通常情况下,施工次序为先浇筑边坡后浇筑渠底。对浇筑过程中边坡出现坍塌或出现蜂窝麻面的现象,一种是在初凝时问内,提原浆收面;对局部蜂窝、麻面的处理,可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在混凝土表面初凝时充填压实,然后用毛刷对表面进行拉

毛处理,使之结合牢固。

2U型渠道边坡施 中滑模施

采用滑模现浇衬砌以U型断面为主的中小型渠道,由于其所具有显著的“多、快、好、省” 几个方面的优势,现已在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滑模现浇整体混凝土U型渠道一般采用渠顶轻轨支承悬模机型和以渠床土膜作支承的两类机型。续建配套工程主要以农渠、毛渠为主,所以施工中一般选择以渠床土膜作支承机型(见图2)。

图2 U型混凝土滑膜衬砌机衬砌示意图

2.1技术要素

滑模机械施工,只要控制渠道土模整形、原材料质量、混凝土拌和、浇筑、U型渠顶部边沿的结构处理6个环节的工序质量即可,如采用配套的渠床成型机械开挖,则施工的基本及关键技术环节全部由机械来完成。

2.2技术措施

2.2.1土模整形

由于土模既是渠道的基础,又起到浇筑混凝土底模板的作用,所以渠道填筑土方的密实程度至关重要,不密实则易在滑模衬砌浇筑振动成型过程中混凝土难以密实光滑。在渠底部施工清基时,应达到原状土层,遇水坑或填方段,首先要清除表层腐殖质,再用土料分层回填夯实至设计高程;或下部用砂回填,水灌密实,上部用土夯实,以便与两侧土模形成整体。基础处理完毕,可支撑钢模,两侧按设计宽度分层填土,人工夯实密实,形成土模。所用土料的含水量应符合要求,以防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对于地上渠,因全部为回填方,夯实断面要相应加大,使U型渠两侧有足够的支撑保护。顶部边沿土模施工时,可用宽20 cm、厚10 cm的方木紧靠钢模夯打挤压,可形成设计标准断面。

2.2.2原材料质量及混凝土拌和

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试验,确定配合比,拌合中严格控制砂石料比例,克服以往直接采用不筛分毛砂的作法,防止骨料过多造成和易性变差,混凝土配比试验按适当加大水灰比和砂率考虑配比。

2.2.3混凝土浇筑

浇筑前最好是引水充分浸泡渠床,边挖边衬不脱节,滑模成型工艺与前文所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2.4U型渠顶部边沿的结构处理

边沿宽度、厚度过小、质量较差,容易导致工程使用后首先产生边沿破损,从而影响渠道本身的正常使用。在滑模施工时,槽身与边沿浇注要同步进行,应确保振捣质量, 同时要注意渠道内外边坡沿线条一致,表面封顶要压光处理,确保整体美观。

3结语

建筑技术前沿篇8

关键词:弧形;钢网中空;隔墙;拼装;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为减轻建筑自重,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轻型隔墙被广泛应用。新型墙材的优良性能表现为质轻、热导率较小、保温隔热性能好,可以减少墙体的厚度及建筑物的自身重量,缩小建筑物的基础尺寸,节省材料,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传统的轻质隔墙易变形,平面布置不灵活,难以满足曲线和不规则的平面分割。我项目部采用多变弧形钢网中空填料隔墙技术解决了这些不足。

1 工程概况

大同某综合写字楼位于大同市城区魏都大道东侧。该工程为单体弧形十九层建筑,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和车库,地上一至三层为商场,四至十九层为写字楼。建筑面积为44838m2,建筑总高度73.64m,是集办公、商场等集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为了有效的利用空间,室内采用多变弧形钢网中空填料隔墙,总面积3580m2。

2 施工技术特点

(1)多变弧形钢网中空填料隔墙平面布置灵活,弧形、S型或其他曲线平面布置均可实现,造型多变,可实现任意的使用功能分割。

(2)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轻钢建筑模网空间三维体系,可起到钢筋骨架作用,且具有较强的抗剪性和延性,对抗震十分有利。

(3)自重轻,防火性能佳;隔音效果好;结构连接牢固、接缝处不易开裂。

(4)钢网中空内模本身就是一种连续的金属网,且墙面为水泥砂浆抹面,施工时网片不会吸水,减少开裂。

3 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操作要点

3.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弹线、定位浇筑地枕带固定沿顶、沿地龙骨固定边框龙骨安装竖向龙骨龙骨检查校正补强钢网片拼装网板安装及加固电气铺管、安附墙设备抹灰、养护质量验收。

3.2 施工关键技术操作要点

(1)施工准备

①根据图纸进行现场测量,根据间隔需要,绘制中空内模网片排列图,并计算出龙骨、网片的高度和数量及五金配件的数量,以减少网片和龙骨等材料的浪费,以及现场切割工作量。

②L型边龙骨、压型钢板网产品合格证书、性能检测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复试报告到场并办理完验收手续。

③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劳动力计划,技术人员对新工人进行岗前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并现场演示操作工艺。

(2)弹线、定位:在隔墙与上、下及两边基体的相接处,应按龙骨的宽度弹线。以主体结构的主控制点、控制线和轴线为依据,根据设计在楼、地面上用墨线弹出轻质隔墙墙体轴线,向两边弹出墙体安装控制线,并用经纬仪、激光垂准仪将该轴线和墙体安装控制线引至顶棚及原有墙和柱上。

(3)浇筑地枕带:当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作细石混凝土地枕带。作地枕带应支模板,细石混凝土应振捣密实。

(4)固定沿顶、沿地龙骨:沿弹线位置固定沿项、沿地龙骨,可用射钉或膨胀螺栓固定,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600mm,龙骨对接应保持平直。

(5)固定边框龙骨:沿弹线位置固定边框龙骨,龙骨的边线应与弹线重合。按照已经弹好的墙体控制线,用射钉、膨胀螺栓或自攻螺丝固定L型边龙骨,固定点间距不大于500mm。上下L型水平边龙骨安装时朝向应一致,龙骨为连续龙骨;墙或柱边竖向边龙骨为非连续龙骨,用长度200mm的L型边龙骨连接件在高度方向间距不大于600mm进行分段安装,确保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6)龙骨检查校正补强:安装网片前,应检查隔断骨架的牢固程度,门窗框、各种附墙设备、管道的安装和固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有不牢固处,应进行加固。

(7)钢网片拼装:网板安装前,在操作平台上将两片压型钢板网片凸肋对凸肋、凹槽对凹槽并在一起,两张网片紧贴的凸肋处纵向间距300mm,用22#铁丝绑扎连接。并在网片凹槽相对形成的空腔内设置一根竖向龙骨与网片用22#铁丝绑扎连接,间距500mm。拼装时,网片和竖向型龙骨长度应一致,竖向龙骨不得短于网片,对于变形的网片及龙骨需修整后方可使用,以保证网板安装质量。

(8)网板安装及加固

①网板安装时应从门边及墙边开始依次拼装。相邻网板搭接宽度65mm,用22#丝绑扎固定,固定点距不大于300mm。网板与上、下L型边龙骨连接处用22#铁丝绑扎固定,固定点数量为每块网板单元上下各不少于3点。

②对于一道墙体,网板应从两边开始向中间进行安装,对于不足一块网板单元(宽度小于540mm)的应放在墙体中部,并增设一根竖向型龙骨。

③门窗上下网板安装前,应根据原主体结构提供的水平基准线抄出门窗口500mm线,根据500mm线确定门窗上口位置并安装网板,门窗口高度应留出20mm抹灰厚度。网板组装完经验收后方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9)电气铺管、安装附墙设备:按图纸要求预埋管道和附墙设备。要求与龙骨的安装同步进行,并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固定牢固。电气设备专业在墙中铺设管线时,应避免切断横、竖向龙骨,同时避免在沿墙下端设置管线。对于长度及宽度均大于400mm的预留孔洞在网板上开孔应进行加固处理,对于小于400mm的预留孔洞可进行切割预留或先在网板上用油漆标出,待抹灰结束后裁剪,抹灰时预留孔处不抹灰。

(10)抹灰、养护:按照设计要求配比砂浆,抹灰时先填U槽,然后再进行面层抹灰。

①填槽:网板填槽用1:2~1:2.5水泥砂浆,抹灰厚度为将压型钢板网凸肋相对后网板两侧形成的网板凹槽填平,填槽时砂浆不应高出网板凹槽相对形成的空腔外表面,以免抹面时砂浆过厚,填槽宜在墙体两侧相对部位同时进行,填槽完后,砂浆初具强度后用喷雾器喷水养护不应少于24h。

②打底用水泥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砂=1:3初步将墙体轮廓抹出,打底灰表面留成粗糙毛面以便于同面层结合。

③抹面用砂浆配合比为水泥:砂=1:2.5~1:3.5,抹面前先吊好垂直、套方、找好规矩,按照墙体设计厚度贴好灰饼并冲筋,然后抹面,抹面成活并按图纸要求做相应光洁度处理,用喷雾器喷水养护时间不少于2d。

4 质量控制

(1)骨架隔墙所用龙骨、配件、墙面板、填充材料及嵌缝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和木材的含水率应符合设计要求。有隔声、隔热、阻燃、防潮等特殊要求的工程材料应有相应性能等级的检测报告。

(2)骨架隔墙工程边框龙骨必须与基体结构连接牢固,并应平整、垂直、位置正确。骨架内设备管线的安装、门窗洞口等部位加强龙骨应安装牢固、位置正确,填充材料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轻钢龙隔墙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5 结 语

本工程采用了多变弧形钢网中空填料隔墙,解决了传统轻质隔墙的不足,同时也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同类型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技术前沿篇9

关键词:建筑物; 防雷设计; 审核 ;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技术审核是指,在建筑物安装防雷设备之前,通过图纸的形式将其安装过程所呈现出来,并交由专人对其进行审核,以确保其防雷设备的设计技术符合规范要求,能够正确的安装使用。由于建筑物防雷设计的技术审核要对大量的图纸进行分析,以致使审核过程比较繁琐,小细节上的忽略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不仅要加强对设计审核的监控,还要对审核人员的工作素质有所要求。

一、防雷设计技术的审核

(一)对防雷类别审核

我们在审核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重要性及发生雷电事故的后果,按各项要求进行分类。首先要审核的是设计图纸中防雷的类别划分的正确与否。只有根据正确的防雷分类,才可以实行正确的防雷设计。

(二)引下线设计的审核

审核引下线的布置及规格等与规范的要求是否相符。审核出一类防雷建筑物是否每间隔12m的距离设置了一套引下线;二类防雷建筑物是否每间隔18m的距离设置了一套引下线;三类防雷建筑是否每间隔25m的距离设置了一套引下线。还需要评估出引下线与其它金属线管及人行道间的距离有没有达到防止高电位反击及防止跨步电压的要求。

在审核中应该尽量的利用建筑物上的混凝土柱内的对角主筋作为引下线。建筑物上的钢柱、竖直消防梯等金属类的构件也可以作为引下线,但是应注意的是各部件之间都要连接上电气通路并且与接地装置和接闪器装置相连接。

部分的设计图纸对建筑物的屋面并没有明确的进行突出部分的设计引下线以及给雷电流有最短的路径进行泄流入地。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在审核中必须提出。作者近几年在工作中发现,部分设计院在防雷的设计中并没有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的装置,而是另外采取人工接地体的方式。这样则会增加人力、财力、工程量,并且人工接地体的使用时间没有基础钢筋接地装置使用的时间长。应该在审核工作中明确的提出意见,进而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三)天面接闪器设计的审核

在天面接闪器设计的审核中,需要对一类防雷建筑物的屋面进行审核是否每间隔6m×4m或5m×5m面积设置了一套防止直击雷的避雷装置,并且需要审核出在建筑物的屋脊、檐角、屋角等容易受到雷击的部分都需要设置一套防直雷的避雷带装置;在审核三类防雷建筑物时屋面需要每间隔20m×20m或24m×16m面积设置一套防直击雷的装置,并且在建筑物的屋角、檐角等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分别设置一套避雷带与避雷针组合的接闪器装置。

(四)防侧击雷设计的审核

在审核一类防雷建筑物时,建筑物的高度在30m下的是否每间隔12m沿着建筑物四周每间隔12m水平都设置了均压环一套,建筑物在30m上的是否每间隔6m沿着建筑物四周每间隔12m水平设置了均压环一套,高度在30m上的外墙玻璃幕墙、金属栏杆、铝合金门窗等都应该与防侧击雷装置相连接。审核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高度在45m上是否每间隔10m沿着建筑物的四周每间隔18m水平设置均压环一套,建筑物高度在45m上的外墙玻璃幕墙、金属栏杆、铝合金窗户等都应该与防侧击雷装置相连接。审核三类防雷建筑物时高度在60m上的是否每间隔10m沿着建筑物四周每间隔25m水平设置均压环一套,高度在60m上的是否每间隔10m沿着建筑物四周每间隔25m水平设置均压环一套,高度在60m以上的外墙玻璃幕墙、金属栏杆、铝合金门窗等都应该与防侧击雷装置相连接。

(五)电源防雷电波侵入的审核

审核变压器的低压、高压配电柜、单元及楼层的配电箱、建筑物总配电箱及用户的配电箱等有关的电源系统有没有采取防雷电波接地和侵入措施,审核电源线缆埋入地下的长度、屏蔽管的接地情况。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线、电缆应该在进出处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相连接,并且在进出口处的线缆金属套管和外皮与电气设备相连接。对于有图纸参考的防雷产品材料,还应该审核防雷产品材料的测试报告、合格证等等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防雷设计审核对审核人员的要求

(一)熟练掌握防雷技术及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设计审核人员,首先必须要熟练的掌握雷电的放电机制、基本原理、雷电的选择与破环途径、外部防雷的设置要求和计算方法、雷电的避雷原理、常见受害物的冲击能力等等,必须系统认真的学习《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本、《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石油库设计规范》等有关的技术规范。

(二)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审核工作人员首先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应该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

(三)具有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是防雷减灾和防雷工程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认真做好审核工作的同时,也需要结合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常规坚持、施工监督及防雷安全知识宣传等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会更有效的保护我们生活中的建筑物及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预防及减少雷电灾害,做好防雷减灾的工作。审核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清晰的头脑,不被任何因素所影响,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好的事业心、较强的原则性和责任心。工作中要时刻坚持以安全为前提,以事实为工作依据,以法律为工作准绳。在工作中做到公正客观、不谋私利、不徇私情。

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需要对建筑物的设计性能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业内相关规范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进行审核,从而使防雷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与此同时,设备的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物当地的气候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其地区的雷电风险报告,设计出能够适用于当地的防雷设施装置,以减少和避免雷电灾害事故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周圣军.建筑物自然接地体设计常见问题与防雷设计[J].低压电器,2009,(16).

[2]覃宽泽,陈华宣.新建建筑物防雷设计技术评价应注意的问题[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2(2).

[3]关俊华.雷电对建筑物内电磁环境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年会――Sl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

[4]刘军,杨新.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109-111.

建筑技术前沿篇10

关键词:框剪结构;特点;施工工艺;技术应用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框剪结构由于其能为建筑使用提供较大的平面空间,又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的相关问题。

1、框剪结构的基本知识

1.1什么是框剪结构

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的结构体系称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整个结构体系中,剪力墙负担决大部分的水平荷载,框架以负担竖向荷载为主,分工合理,物尽其用。

1.2框剪结构的特点

1.2.1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和剪力墙协调工作,使房屋各层变形趋于均匀,在水平荷载下的侧移呈弯剪型。

1.2.2剪力墙克服了框架抗侧刚度低的缺点,框架弥补了剪力墙结构布置不灵活的不足。因此,普遍应用于宾馆和办公楼等公用建筑中。

1.2.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一般用于25层以下为宜,最高不超过35层。但若布置合理,也可更高。

2、工程实例

2.1工程简介

菏泽某工程占地面积4500m2,总建筑面积33000m2,地上15层。其中,一至二层商铺,三层为转换层,四至十四层为商品住宅,十五层为跃式住宅。

本工程基础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电梯井部分设置剪力墙,屋盖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

2.2工程特点及施工难点

2.2.1体量较大

本工程平面尺寸为l形结构,总建筑面积33000m2。结构实体工程量较大,总用钢筋量约1700t,混凝土用量约6000m3。

2.2.2设计复杂

本工程整体设计复杂,平面为几何组合体,空间个体互相开放。楼梯口、电梯井数量较多。层高不一,错层较多。立面造型多变,装饰线条较多,十五层跃式住宅,屋面为坡屋顶。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多,梁柱节点形式复杂多样。

2.2.3施工工期较紧

本工程于2009年5月1日开工,2011年1月1日竣工。其中结构工程工期约十一个月,装饰工程工期约八个月。

3、主要施工技术

3.1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本工程钢筋用量约1700t,规格较多,如直径分别为6 mm、8mm、10mm的级钢,直径分别为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28mm的级钢,直径较大,各种节点部位的钢筋较密集,导致钢筋安装、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浇筑混凝土时钢筋易发生移位、节点部位混凝土的浇筑等问题成为施工难点。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置柱筋定位箍筋框,墙体水平梯格筋和竖向梯格筋来控制钢筋位移。对于圆柱的箍筋及定位筋,通过实体放样制作定型加工模具,取得良好效果。

(2)针对钢筋密集的梁柱节点,先采用计算机绘图放样,然后按1:1比例在现场制作模拟样板,明确每根钢筋的具置、交叉形式等,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3)本工程各层层高不一,在每层施工前根据层高计算出墙柱直螺纹接头甩头位置,现场严格按照甩头位置进行钢筋下料和施工,确保了接头位置和接头百分率。

(4)严格执行样板引路制。针对每个劳务队伍,在其全面展开施工前,在现场各实体部位制作样板,经验收合格后,严格按样板标准执行。

3.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2.1混凝土模板施工

本工程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应达到混凝土规范及设计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对墙、柱、梁、板模板的选型及细部节点优化进行了控制,取得了较好效果。墙体模板选用梁、板模板均采用18mm厚新多层胶合模板,结合本工程层高分布特点,根据不同层高分别进行组拼接。

梁、板模板均采用18mm厚新多层板,次龙骨采用50mm×100mm木方,主龙骨采用100mm×100mm木方,采用门式架支撑体系。支撑体系横向成排,纵向成队,上下层对应,并保证连续三层支设。后浇带处顶板模板单独支撑,拆模板时后浇带模板不拆,以防止后浇带处混凝土构件形成悬挑构件,产生裂缝。梁柱节点是模板工程控制重点,施工中采取一些措施加强了控制。如梁柱节点,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距柱侧入梁500mm处加快易收口网封档,用直径为20mm的钢筋沿梁竖向@200加固;

3.2.2高支模板支撑架体系施工

本工程有首层高5.0m,如何保证支撑架体系的安全稳定是施工控制重点。高支顶板模板采用支撑体系均采用碗扣架,采用品茗施工系列软件(安全计算部分)进行安全计算,所用钢管、木方等相关材料的计算参数经过现场实测实量取值。支撑高度5.0m处的碗扣架每隔4排设置水平剪刀撑,剪刀撑与立杆连接,同时沿支架四周外立面满设剪刀撑。顶板模板安装施工前,项目部编制了高支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经公司技术负责人签字审批后报总监审核后严格执行,顶板混凝土施工前,组织技术、生产、安全等各部门对支撑架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3.3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本工程三层为结构转换层,大部分梁高为0.8~1.6m,最大为1.4m,最大跨度为8.4m。整个转换层混凝土用量较大;钢筋穿插复杂,排布密实;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筑施工应连续进行,不留施工缝,以保证转换层的整体性,这使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各种施工荷载较大且为空间荷载,混凝土自重和其它荷载都较大,最大净跨梁自重达27.5t,一般的支撑系统很难保证本工程施工的安全。

3.3.1支模系统的组成

3.3.1.1模板组成

(1)梁底模板应满足强度要求,本工程采用20mm厚胶合板做梁底模板;

(2)梁侧模板采用20mm厚胶合板。

3.3.1.2支撑系统组成

(1)梁底模板的支撑

梁底模板的支撑是本工程最关键的部分,决定着工程的安全,大梁底模板主要采用组合门式钢架作为模板的竖向支撑,用截面为50×100mm的木方托住模板,再用截面为100×100mm木方作为托梁,用2个1700mm的门架叠加支撑,门架沿梁长方向布置,架距为500mm。

(2)梁侧模板的固定

由于混凝土连续浇筑,对侧模的侧压力很大(约50kn/m2),如果侧模板固定不好,浇筑混凝土时很容易爆板。侧模板主要采用直径12mm对拉螺杆和50×100mm方木斜撑共同固定,具体布置见

3.3.1.3支撑系统整体性加固

由于本工程施工时的振动和冲击荷载都很大,竖向支撑由门架叠加而成,由于安装误差,很难保证各门架柱在竖直的一条直线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保证支撑系统在施工期间不因失稳而破坏。

为了防止支撑系统发生失稳破坏,保证其整体稳定性,在三楼的剪力墙和柱内预埋了φ48mm的钢锚杆,支撑系统的水平杆件与之联接,以加强每个门架平面内的连系和平面外的连系,使之成为一个稳固的空间承载体系,每一层门架除保留使用门架自身的交叉杆外,还加设三道直径为φ48 mm的钢管水平加固杆,并且通长布置,与邻近的梁板支撑连成一个整体,在门架的设一道连续闭合的剪刀撑并与水平加固杆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连续闭合的围箍。

为了加强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在转换梁底的中间,以500mm为间距沿梁长方向设置直径为φ48mm的可调支撑钢管,加强竖向支撑,顶紧转换梁底模板支设的横杆,并与水平加固杆形成整体。为了保证转换层结构的施工安全以及三层楼面荷载受力均匀,梁底支撑系统立杆下设通长为50mm×100mm的木方,第三层支撑系统不能拆除,第二、三层在转换梁对应的框架梁用可调支杆进行回顶加固,间距为1000mm。

3.3.2主要技术措施

3.3.2.1钢筋工程

由于转换梁负筋锚入柱及墙中的长度较长,超过梁高。先施工柱与核心筒墙时,用临时钢管支架将负筋挑起作为临时固定锚入柱中,临时钢管支架一定要按要求搭设牢固,保证梁负筋定位准确,转换层梁钢筋大部分直径分别为22 mm、25mm、28mm的级钢。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28mm的级钢,采用冷挤压套筒连接,对于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m的级钢则采用闪光对焊接头。钢筋接头均须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钢筋绑扎。接头位置对底筋设在距支座1/4跨范围内,梁面钢筋则在距跨中1/3范围内。

3.3.2.2模板工程

(1)模板采用20mm厚夹板,100×100mm木方。门式组合脚手架及φ48可调支撑杆加固;

(2)梁跨度分别为4.2m、4.25m、5.0m、6.85m、6.9m、7.0m、8.4m,按跨长3‰预起拱,起拱高度分别对应为12.6mm、12.75mm、15.0mm、20.55mm、20.7mm、21.0mm、25.35mm。梁柱节点,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距柱侧入梁500mm处加快易收口网封档,用直径为20mm的级钢筋沿梁竖向@200加固;

(3)由于转换梁自重较大,应待梁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底模与支撑;

(4)对拉螺栓的设置:

梁高800mm的沿梁高设2道直径为12mm的螺纹钢对拉螺栓加固;

梁高1000-1300mm的沿梁高设3道直径为12mm的螺纹钢对拉螺栓加固;

梁高1400的沿梁高设4道直径为12mm的螺纹钢对拉螺栓加固。

3.3.2.3混凝土工程

(1)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运输,配足混凝土施工设备,并保证能正常工作;

(2)混凝土必须先试配,施工时严格按配合比下料,外掺剂用量要严格控制,现场随时检测坍落度,如有变化,及时调整;

(3)大截面梁浇筑要仔细,分层浇灌,每层厚约500mm,振捣密实,连续流水施工,沿梁高不设施工缝;

(4)注意浇注顺序:沿建筑物长向后退浇注,先浇注柱头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后浇注梁板混凝土,以免梁板低等级混凝土流入柱中,影响混凝土质量。

(5)混凝土要注意养护,根据本地区现有天气情况,施工后3h,即可由专人洒水养护,24h后应松动梁侧模板及支撑,确保侧向养护效果。经常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时间不少于7d。

3.4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本工程第三层为结构转换层,转换梁最大截面为8400 mm×600mm,高度为1400mm,因为此层施工在6月进行,温度较高,为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配合比设计,优选原材料,掺加高效减水剂,控制混凝土水泥单方用量在250kg/m3左右,不掺任何微膨胀剂。

(2)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严格控制在30℃以下,降低混凝土内部实际最高温升的速度。

(3)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采用混凝土泵送技术,板和大梁分开浇筑,均采用斜面分层法,墙体和框架柱采用

整体分层法,严格控制分层厚度。

(4)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水平构件覆盖塑料布,竖向构件外挂麻袋片,外包塑料布,浇水次数以保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为准。

(5)混凝土构件中设置测温监测点,采用电子测温仪定时监测各测温点温度,为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掌握混凝土的有关数据提供依据。

3.5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施工技术

本工程内隔墙采用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层高分别为5.5m、4.2m、3.1m,抗震构造措施采用的设防裂度为6度。为此,沿墙长每隔4m设构造柱,墙端、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门窗洞口两侧设抱框;沿墙高每隔2m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带,沿墙高每隔400mm设置通长拉结筋。构造柱、抱框、现浇带中钢筋及拉结筋均与原混凝土结构做生根处理。墙上洞口均事先预留,严禁事后剔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