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技术及应用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0:26

合成技术及应用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1

英文名称:Synthetic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仪征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334X

国内刊号:32-1414/TQ

邮发代号:28-1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2

关键词:分析 合成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41-01

一、声音合成的技术原理

分析声谱中的成分即要考虑到所要合成的复合波所包含的成分。一个复合波是由许多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正弦波叠置而成的,而产生不同音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声音,其基音上方谐波的数目、各谐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的不同,也即是物体振动分量的关系不同。声音的分音对其音色的感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声音中包含哪些成分,即哪些分音在振动,其二是各分音所占的声学能量。

在分析声谱成分时,我们只能掌握该复合波在某一时刻其所包含的分音成分,但是声音的发声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变化。同时,音色各个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动态的互动关系,下面将仔细阐述音色各要素的变化,以及其对音色感知的意义。

(一)随时间变化因素

第一,声音随时间的音量响应,其对音色的感知有着重要影响。第二,声音随时间的音高响应,根据音高变化对音色的影响,我们将音色的音高变化分为两类:隐性音高变化与非隐性音高变化。对声音随时间的音高响应我们可以通过音高包络器(针对非周期性音高变化)或是低频振荡器获得(针对周期性音高变化)。第三,声谱内容随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谱是不断变化的,其中包括分音频率及分音振幅。根据声谱内容随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单独对每个分音进行控制。

(二)随演奏音高的变化因素

当我们以不同的音高演奏某一乐器时,其声谱中的分音频率和分音的振幅是不同的。

(三)随演奏力度的变化因素

当重弹和轻弹钢琴时,我们发现两种弹法带给我们是截然不同的音色感觉。音色声谱内容随演奏力度的变化同样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分音频率和分音振幅。在音色合成过程,对所要合成的声音进行深入的分析,理性的逻辑思考使得音色的重复使用率大大降低。

二、声音合成技术在电子音乐中的实际表现意义

(一)合成声音可以模仿声学乐器

我们以制作木管音色为例来说明。首先需要对木管音色特征进行分析,木管的音色是交响乐队调色板中的重要色彩乐器,适合演奏长线条,抒情的旋律。值得注意的是木管在吹奏的过程中音头有轻微的哨音。

第一,通过加法合成得到该音色的基本声谱,包括分音的频率和振幅。本音色共有七个分音,因此选择了八个振荡器分别担任产生基频和1至7号泛音的任务,并设置了相关频率和振幅的参数值。最后通过mix混合器混合在一起。第二,分析音色随时间变化因素一声音随时间的音量响应值。从混合器送出来的声音,经过对音量包络器的调试,我们改变了包络器的触发时间以及衰减时间,使该音色按照木管音色的力度曲线变化。第三,在分析声谱时,我们强调过木管的哨音效果。在这里通过噪音振荡器来模拟哨音的效果,利用noise振荡器发出噪音,然后经过滤波器的滤出,最后与原来的音色通过mix混合在一起。第四,分析声谱内容随时间的变化。随着声谱内容随时间的变化,我们进一步对哨音进行包络控制。

(二)创造出声学乐器所不能产生的音响效果

可以说只要能够想到的声音就能制作出来,这才是声音合成在音乐表现意义上最重要的方面。下面将以电子音乐《艺境》中一种独创的声音进行分析制作。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测控技术;应用

0引言

电子技术中也逐渐产生了非常多的新兴技术与产业,而测控技术就是其中典型的新型产业,同时也是电子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测控技术的产生对于电子技术种类与内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丰富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工业产业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测控技术实现了多种信息技术间的有效结合,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实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测控技术的研究工作,使测控技术在未来可以面向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1测控技术概述

1.1测控技术的概念分析

测控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如今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实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测控技术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第一,控制器;在测控技术中,控制器属于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保证整个系统的合理运行,与人体大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属于非常重要的指导中心。另外,控制器主要是由单片机与计算机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第二,测控应用软件;测试应用软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分别是可执行测控应用程序、功能接口应用程序以及仪器驱动器等;第三,程控设备;程控设备不但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储存,同时还能将信息呈现出来,主要由储存器、显示器、执行器以及控伺服务系统组合而成。如果是在没有程控设备的基础上,也就无法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与储存;第四,总线与接口。总线与接口主要是可以将控制器与程控设备之间实现有效的连接,从而有效保证系统的合理运行,总线与接口主要由USB、电缆、连接器以及插槽等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第五,被测对象。将被测设备与接口之间进行连接,指的就是可测控被测对象。

1.2测控技术的特点

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化。如今,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网络技术自身所具备的普遍性以及渗透性,将测控技术与网络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连接,从而使测控技术体现出了一定的网络化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测控技术的合理构建;第二,数字化。数字化指的是通过数字将一些比较复杂的信息表达出来,也就是实现信息与数据之间的有效转换,在对这些数据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出相应的数字化模型,从而将信息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再将这些代码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做出有效的处理,最终就可以实现数字化控制。数字化是未来数控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如今,测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数字化特点,主要包括了设计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以及信息处理数字化等;第三,智能化。通常情况下,测控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测控技术与现代各种先进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连接,这也促进各类工作在开展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比如,仪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不但可以保证测控技术的精准性,并且还能体现出一定的人性化特点,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准确获取,从而可以为生产过程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数据;第四,分布式化,测控技术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同时也能针对需要仪器设备的区域开展准确检测工作。分布式化特点是在网络技术与微计算机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与系统内设备之间实现有效的连接,从而可以形成相应的分布式测控系统。在对分布式测控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全自动化测量与管理工作的实现。

2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合理应用

2.1远程测控技术

在现有的测控技术中,远程测控技术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目前工业行业所发展的主要测控方向。在专线的远程测控技术中,主要涉及到了核电站检测的远程测控与石油输送的远程检测,通过对专线远程测控技术的使用,对于大型工程监测工作开展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目前,无线通信远程测控技术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常情况下主要涉及到了水、电以及煤气等自动抄表的远程测控。将网络与远程测控技术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同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新型传感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测量设备,一般在工业生产的测控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将测控技术应用于电子技术中,新兴传感器属于非常重要的体现形式。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普遍使用的传感器包括了智能化传感器、集成传感器、数字化传感器以及新型网络传感器等,其中,智能化传感器通常是对火车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的检测。在目前先进的仪器设备中,传感器技术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环境检测仪器以及化学分析仪器中有着比较普遍的应用;新型网络传感器主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现代测控总线技术

总线技术属于一种元件,可以将各部件与处理器之间实现有效的连接,对于提升系统可靠性以及开放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系统在整体结构上可以得到不断的简化,有利于系统各个部件的合理更换,进而减少系统成本的投入。在对USB总线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在低速设备中的合理运行,GPIB总线技术可以促进测控技术面向更广泛的测控方向不断发展,而这些对于测控总线技术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实现对总线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使电子技术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不断提升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降低成本的投入。

2.4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技术是在现代工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计算机技术以及测控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在应用过程中不但可以发挥出强大的功能作用,同时也在测试领域中实现了重大的突破。虚拟仪器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与交互性两个方面,并且还实现对系统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在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中,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于蚕种催青过程中的无损质量检测;第二,在对视觉软件使用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动秧苗分析系统进行充分开发,不但能对发芽期以及秧苗数量进行准确的预测,同时还能对秧苗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4

1 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发展

1.1 计算机通信发展

较早时期,我国并没有全面注重数字通信网络建设,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最早成果则为电话网络。而计算机网络系统则基于电话网实现信息传输功能。随着脉冲编码手段的发展,令通话质量以及信息安全性实现了全面优化,并令设备线路资源有效节约。法国最先研制出数字交换应用系统,进而令电话逐步发展形成数字交换应用模式。计算机网络则在通信技术的全面影响下实现了飞速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的丰富创新给通信行业带来了广泛的发展机遇。他们在提供基础电话业务服务基础上,还扩充增值业务。例如视频通话、3g网络技术等,给用户的沟通联系、信息传输提供了较大便利。由此不难看出,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互相扶植、共同进取、共赢提升的过程。

1.2 通信及网络技术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下,网络、通信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例如,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对图像、数据信息、语音文件的优质压缩,进而构建了集成综合体。涵盖高清技术、海量信息存储、综合处理、分布软件手段、无线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通过智能化的联网,提升信息处理水平,并令空间环境更为逼真。另外,还开创了三重播放技术,实现了数据信息、语音视频的有效集成,令宽带网络全面承载丰富流量,实现了三网融合。有效解决了数据延时、画面抖动以及系统冗余等问题,提升了网络系统承载水平与接入能效。伴随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市场对其需求还在持续的升高,这将进一步推进网络技术同通信行业的集成融合,满足广大用户远程学习、就医、享受丰富电子商务服务的现代化需要。另外,新时期,宽带网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业务驱动影响下,基于光纤网络的综合优势,人们利用其能量损耗小、传输速度高、频带宽、容量较大且体积较小、可抵御一定的电本文由收集整理磁影响等特征,进行拓展应用。由同步数字化直至密集波分复用,实现了快速全面的综合发展。同时,还令光纤容量全面扩充,其网络节点的数据传输承载性、容量水平进一步优化。目前,网络系统真正实现了高效的宽带交换、数据传输,以及宽带连接,未来将进一步将研究重点转移到软交换应用技术以及ip电信网系统中。

当然,网络宽带技术发展阶段中,也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持续的创新研发接入技术,符合市场需要。众多接入技术之中,hfc相对来讲造价水平较低,对于业务服务体现了一定适应性,因此可进一步进行深入拓展应用于研究。同时,通信网络运营商较为关注ftth以及gepon等手段技术,两者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基于人们对无线网络应用的综合需求,未来无线网络接入技术将成为研究重点,我们应致力于提升宽带网络技术的优质移动性,进而契合时代特征,符合大众综合需求。

新时期,移动通信技术继续的拓展延伸,从最初的第一代语音服务,逐步发展到第二代cdma技术以及tema技术,通过数字化模式提供业务服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承载业务仍旧以语音为主,而通信效率水平实现了优化提升。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成为人们研究的核心重点,世界各国均逐步推进了4g技术系统的研发,探究数据传输效能的全面提升,并组建公共平台,致力于满足用户更快、更好、更人性化的享受移动通信业务服务需求。

2 全面创新,提升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安全

当前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安全成为我们需主力应对的重要问题,计算机通信的开放环境令数据传输、服务应用更为丰富高效,同时也给黑客入侵、网络病毒的大肆传播提供了平台。通常对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安全引发威胁的模式包括欺骗、窃取、口令破解、路由攻击、病毒传播、拒绝服务等。为令网络可靠安全运行,应创建完善的保障管理系统,通过有效的检测管理、攻击警示、危机察觉与良好恢复机制,提升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总体安全性。

当前,电信网络、计算机通信以及电视广播网络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已成为新时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可促进优质信息资源的良好共享,预防重复建设,提升网络技术实用性,并可对安全可靠性、维护便利性形成积极影响作用。为此应在今后的建设发展阶段中,由业务应用层面实现全面的集成,促进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的有效渗透,令网络层可有效的互通,并应用同类协议。而运行以及管控需要分开进行。应引入无缝集成理念,创建高效、大容量的多媒体应用平台,实现网络技术全面革新、计算机通信的深化发展,通过多途径的接入及共享真正促进三网融合,推进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应用技术的持续全面发展。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5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日趋开放、充满竞争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自主创新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过去数十年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地位日趋突出,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随着信息和人才流动的加快,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更为显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向未来,各省区都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

今后15年,是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科技先导,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我省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用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15年,我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是: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

合作创新就是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成力量进行攻关;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互动为主线,促进创新体系各要素在全省的有效整合。

加强转化就是强调科技工作的重点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心要放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重点突破就是在把握当今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从我省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力争实现突破。

引领跨越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依靠科技的优先发展,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社会科技进步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遵照“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指导方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突出政府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加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近、中、远期目标,确定科技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加强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确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重心地位,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围绕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集中力量,加强集成,持续投入,重点攻关,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加强开放合作,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开放意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合作创新;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的形成,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体现以人为本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优化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推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建设得到较大发展,科技基础条件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综合实力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6-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公众的科学素质有所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得到较快发展;科技投入明显增长;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共享机制基本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军民两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成果转化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位次有所提升。

主要指标: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科普专项经费达到人均0.15元,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3.7;建成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40个企业技术中心;专利申请量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100项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占30%左右,科技论文数量年均增长3%,引用率有明显提高;初步实现我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机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数量达到4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力争达到19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

第二阶段(2011-2020年):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形成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工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素质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综合实力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主要指标: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6.0;力争建成10-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5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左右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建成15个左右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基础上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2020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三、战略部署

为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方针和实现科技发展目标,科学技术工作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集成攻关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是我省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要围绕科技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技术集聚和人才集聚及其良好的互动关系,奠定集成创新的基础。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民族药业、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中的应用技术攻关,实现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强制造业中信息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的集成攻关,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加快煤、磷、铝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多学科攻关,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相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及应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及增值率。

针对人口健康、公共卫生及安全、环境等领域的科技需求,特别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特色优势农林产品生产及安全、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技术等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约束问题进行攻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强软科学尤其是管理科学的研究,为科技、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决策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经济发展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集成和推广,加快用先进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需求,面向广大农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和示范推广,注重农业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特色农林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水平,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烟酒、能源矿产、原材料、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加快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再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应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我省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现有基础,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缩小与国内外的差距,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支持企业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领域、产业领域的交叉集成,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四)保持重点学科领域持续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科技积累是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围绕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持续投入,增强学科的持续发展,形成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的互动,推进学科优势向产业技术优势的转化,为重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重点学科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增加技术储备,保持重点学科领域的持续发展。

优化学科布局,加快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平台和团队的建设,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推进“科研-开发-产业化”创新链的形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五)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工作的载体,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兴产业,科学布局,以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配置,强化共享,加快建立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打破现有体制障碍,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运用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共享机制的形成,把建立科技共享平台放到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研机构改革,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设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及转移体系;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凝聚和使用科技人才,加强科研人才团队建设;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落实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真正形成有利于合作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氛围。

四、重点领域及重大专项

(一)重点领域

立足省情和发展需求,未来15年,我省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是:

1.农林水利业

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集成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主要畜禽水产品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强有机、优质、无公害农业产业化组装技术研究,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围绕生态林、商品林和经济林的保护与开发,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2.能源

开展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加强煤炭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煤及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加快发变电与送变电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用及集成,加强生物质能源和风能等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材料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已有基础,加强铝、钛、镁、硅等的高纯材料和合金材料、无机超微细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磷、煤、植物等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及应用技术开发,推动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4.烟酒及特色食品

加强对名烟、名酒重大工艺创新的科技攻关,解决名烟、名酒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提高其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特色生态农林产品和特色食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研发,为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5.民族药业

有效利用药用资源,加强药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民族药产品的重大工艺创新及新药研发,推动全省中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6.信息产业

加快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积极发展高密度大容量信息存储、新型电子元器件设计制造、新一代数字视频和通讯等技术,提高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7.先进制造业

加强装备制造业中的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装备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

8.现代服务业

加快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推广应用,针对服务业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9.资源与环境

开展优势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有效利用;加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重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环境监测和发展循环经济等相关技术的研发,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0.交通、建筑与城镇化

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开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运输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新型建筑结构、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应用、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加强城镇化科学规划,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11.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围绕人口健康、重大疾病及地方病防控、食品安全、气候及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煤矿重大突发灾害事故预测预警与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

(二)重大专项

重大专项的具体实施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逐项启动,并根据需求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种植技术

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若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新品种,并加快其规模化制种技术的攻关;加强农、林、草、果等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良综合技术的研究应用;研发推广节水、节地、节肥等相结合的高效灌溉新技术、新产品;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2.主要畜禽水产品种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

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繁育技术的改进,繁育具有优良性状和品质的猪、牛、羊等主要畜禽品种和特色珍稀水产品种,加快相关配套养殖技术及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促进畜禽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3.特色农产品生产及食品安全

开展马铃薯、辣椒、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深加工及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加强食品污染预防控制技术的研究,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保障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提升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竞争力。

4.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

加强煤炭无地质、环境、生态破坏的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开展煤层气赋存、涌出规律及强化抽放技术的引进、集成,提高矿井煤层气抽放率和抽放量;开发生物质能源,对小油桐、芭蕉芋、马铃薯等具有地方优势的生物质能源植物进行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其提取、转化工艺及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发;围绕原材料生产、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降耗技术的集成研发;开展高寿命、高比能新型电池制备技术及产品研发。

5.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重点解决铝、钛、镁、稀土等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冶炼及成型加工技术,解决镓、铝、钛等金属的提纯技术,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6.聚合物材料及制品

重点解决无卤阻燃技术、微孔发泡技术、超微细粉体改性聚合物技术及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研发系列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

7.电子功能材料

以材料的复配协同技术、无铅化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导电绝缘浆料、特种电池材料、多晶硅等电子功能材料。

8.名烟名酒产品

开展酿酒有机原料和优质烟草的育种与栽培、名酒生物发酵和烟叶醇化发酵工艺创新、名优酒香气成分及功能性成分形成机理及作用机理、卷烟烟气和酒糟、烟草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增强名酒、名烟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9.新药及民族药

重视民族药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药用植物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药用动植物功效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药效确证等方面的研发,制定规范的原材料、产品质量标准,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民族药产品。

10.新型电子元器件及信息存储产品

加强芯片制造、多芯片多层组件设计制造、低温共烧陶瓷(LTCC)、焊粘接等技术和相关电子材料的研发,开发高频化、微型化、无铅化、低功耗、复合化和多功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对高密度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控制及磁记录系统可靠稳定性等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形成新型存储系列产品。

11.关键零部件及成套装备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重点开展智能控制与集成、数字化制造、模块化和网络化设计制造等技术的攻关,加强制造业中的关键材料及其精密制造与加工技术和清洁生产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汽车零部件、油田测控开采装备等基础零部件和成套装备的研发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12.(略)

13.资源勘探及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低品位矿采选冶和矿石伴生有用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量,开展优势资源的地物化遥快速高效勘察及矿床定位预测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率。

14.精细磷化工新产品

以材料的电渗析法、结晶法等净化精制技术和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制备及应用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发和制备电子级磷酸、磷系阻燃剂、高纯三氯氧磷等精细磷化工产品,推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

15.煤化工新产品

加强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及其改性材料、煤气化羰基合成、煤液化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开发煤化工新产品。

16.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针对不同喀斯特生态类型区的石漠化,加快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攻关和推广应用,开展生态林草等经营管理技术、商品林草等培育技术的研究,形成生态保护与应用开发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建立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推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区的试验示范。

17.地方性氟砷中毒的防治

加强地方性氟砷中毒流行因素研究,重点研究氟砷中毒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

18.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建设研发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学数据、信息与科技文献资料共享平台、公共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共科技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药、农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政策调控和资金引导,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对科技条件资源进行重组和系统优化,推动全省科研设施的共建;制定科技条件资源共建、共享的引导和调控政策措施,促进科技设施、科学数据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的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投入,加强考评,增强公益类科研院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意识;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集聚、知识传播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促进科学知识、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与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快和完善农村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农业专家大院等的作用和功能,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三农”的新体制、新机制;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快建立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大科技投入,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条件

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和《贵州省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管理条例》,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每年安排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费)占同级财政年度预算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为:省级财政2%以上,州(市、地)级财政1%以上,县(市、区)财政0.5%以上;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减少交叉重复,新增的科技投入集中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按渠道不变的原则,鼓励和要求在现有其它财政投入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成果转化及科技人才团队建设;调整计划体系结构,改革计划管理方式,设立科技重大专项,围绕重点,集中投入、持续投入,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科学普及、基层科技工作等方面的投入。

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导力量;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降低风险投资机构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贷款担保机制,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的支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三)加强合作创新,有效整合和利用科技资源

在财政科技投入中划出相应资金,用于促进省内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种科研计划对产学研联合申报的跨学科领域、跨行业、跨区域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和重点支持,促进产业、技术、人才的聚集及互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吸引国内外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成果转化孵化器等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和发展载体的建设,搭建资源整合、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

依托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科技人员参与贵州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加强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著名大学、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在我省设立科研分支机构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基地。

(四)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竞争合作的有效机制。围绕我省经济、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加快建设创新人才团队。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快引进、凝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面向基层需求,培养、集聚一大批从事科学普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科技工作者;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人员到我省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凝聚和形成一支适应我省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加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竞争和流动的机制及环境,引导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调整科技奖励导向和重点,制定鼓励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技术要素等参与收益和分配的相关政策,维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五)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强化政府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科技进步的领导职责,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领导干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科技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加快科技发展和改革中相关政策的研究,注重科技政策和产业、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加快制定和落实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政策缺项,推进科技发展及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调整计划体系结构,突出重点,减少重复交叉,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诚信、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培育、完善、规范科技中介市场,扩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加强科技评估,建立科学的科技投入评价及考核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6

摘要:本文从技术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将产学研合作分为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R&D阶段及规模生产阶段,对产学研合作各阶段的特征、利益诉求及政策需要进行分析,提出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信息保障机制、中介服务机制及评估和反馈机制等,旨在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撑和环境保障。

关键词:技术生命周期;政府;产学研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9-27

作者简介:吕荣胜(1951- ),男,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与商务营销;崔璞(1987-),女,山东潍坊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创新战略与营销。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ZLZLZF05600;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FZX2013-24。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提高技术研究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变我国创新效率低下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仅从字面意义来看,产学研合作只涉及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三方,事实上,纵观各国的产学研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处于发展时期,政府如何促进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多是在整体分析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而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在该过程的不同阶段,产学研合作的特征不同,出现的问题及各方的利益诉求也是不同的。这就意味要使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更切实有效,就应该充分了解产学研合作各阶段不同的特征。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探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学研合作的特征,以此提出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技术生命周期的界定与产学研合作阶段特征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生命周期为了解产学研合作在不同阶段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特征提供了依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对技术发展规律的理解形成的,一般把技术生命周期定义为一项技术变成产品并推向市场所经历的过程。对于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泰瑟思认为技术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一般性研究发展阶段、应用研发阶段、大量制造生产阶段和市场扩张阶段四个典型发展阶段;哈维将技术生命周期具体划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论证、技术开始应用、技术应用成长、技术成熟及技术衰退六个阶段[1];浦根祥、周志豪把技术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停滞期四个发展阶段[2];范金花认为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应该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应用增长、技术成熟、替代技术和技术过时六个发展阶段[3];周诚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为:新技术研发阶段、新技术水平扩散阶段及新技术垂直转让阶段[4]。鉴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合作阶段实际产出的不同,本文将技术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R&D阶段和规模生产阶段。

从技术生命周期来看,产学研合作过程其实是随着技术成果的创新与应用,各方从接洽开始到持续深入合作再到合作解体的过程。产学研合作在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合作特征不同,主要体现在合作主参与方、阶段产出、核心要素和阶段特征四个维度上(见图1)。

图1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产学研合作阶段分析

总第445期吕荣胜: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商 业 研 究2014/05(一)基础研究阶段

在技术生命周期的基础研究阶段,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处于初建期,相互了解程度较低,各自分工不够清晰,合作关系处于磨合状态。该阶段工作主要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对即将合作开展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新知识、新技术有初步了解。由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方在合作目的、利益着眼点、组织形式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着眼于自身的生产营利性,缺乏自主研发及创新的动力;高校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及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缺少自主参与合作的市场服务意识;科研机构的商业性决定其以技术研究的盈利为目的。并且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互不熟悉,造成了各方关系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这就决定政府不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动力支持,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知识,打破各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完成基础研究阶段对新技术的创建以及对新知识的认识,促使产学研合作尽快进入应用研究阶段。

(二)应用研究阶段

该阶段是技术的研发阶段,分为共性技术研究阶段和商业应用研究阶段,仍以高效和科研机构为主开展合作。产、学、研三方合作关系紧密度不断上升、对创新合作的认同感加强,各方知识和信息交换、学习和创新活动变得频繁,协同创新效应逐渐显现。共性研究阶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仍处于技术研发期,阶段产出是在实验室中合作研发的新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新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商业,探讨新技术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各方合作步入商业应用研究。在商业应用阶段,探讨新技术的应用性需要对技术前景、市场机会进行评估,必须保持三方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另外,利益分配框架的确立是该阶段各方关注的问题,因为技术创新成本一般大于模仿创新的成本,且科研机构与企业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愿意自己获得的利益低于参与技术创新所付出的成本,而是希望通过合作获得技术创新外溢的好处[5]。如果处理不好各方利益分配问题,既会损害各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影响技术创新的进度,也会为以后的合作埋下隐患[6]。因此,这一阶段需要政府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产、学、研之间以及与外界的信息知识的转移效率,为产学研合作评估技术开发风险、形成各方利益分配框架提供服务。

(三)R&D阶段

该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交叉参与最频繁,也是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时期。各方技术、人员交流频繁,协同创新密集发生,合作资金迅速消耗,同时合作风险也随之提高。R&D阶段又分为商品开发(小试)和工艺开发(中试)两个阶段,对应的产出分别为小批量的技术开发试验结果与批量的技术开发试验成果。在该阶段由于需要有对市场前景和风险的判断,还需要增加商品和工艺开发必要的配套资产,而一般情况下大学、科研机构不具备这种判断力和配套资产,因此必然是以企业为主开展合作。另外,由于技术成果转化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且在该阶段合作成本投入加大,可能超出各方预期的资金投入,甚至超出各自的承受能力。如果在资金保障方面不足的话,可能会导致技术成果转化进程的停滞,影响合作的顺利开展;也可能会导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行解体过早终止合作,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此,该阶段需要政府一方面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评估、风险投资等服务,从市场的角度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四)规模生产阶段

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工艺开发批量实验验证后,进入规模生产阶段,该阶段合作是以企业为主、高效和科研机构为辅的形式开展合作的。进入规模生产阶段并不意味着产学研合作的终结,因为技术成果最终应用于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实现市场化,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能够对技术应用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技术创新成果虽然已经经过R&D阶段,获得批量实验的成功,但最终的规模化生产也可能出现失败。因此,规模化生产阶段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最终的产出是技术成果大批量的运用,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转化过程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技术成果最终的应用效果可能与预期出现一定的偏差,影响产学研各方利益的最终分配。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对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技术应用的阶段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保障各方利益。

二、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

基于以上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学研合作特征的分析,不同阶段产学研承担的任务不同,面临的合作问题也是不同的,为此政府应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能够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激发各方参与合作的热情。动力机制可以以直接资金支持方式或以间接减税优惠政策方式给予产学研合作支持;还可以结合产学研各主体的科研特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各方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研究。

1.资金投入机制。在西方国家,政府普遍采用基金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如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推行的“匹配基金”、“科学基金”等,国外多个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说明,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产学研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7]。目前我国也有类似的基金项目,而大部分属于整体性、一次性自主合作基金的形式,对于合作项目研究的深度和连续性没有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为此,政府可以将给予的科技资金采用分阶段的投入方式,在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将各方承担的任务以及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考核,作为阶段资金投入标准。比如在基础研究阶段及共性研究阶段,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合作主参与方承担科技成果概念性、基础性的研究,在该阶段应加大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资金激励,当研究出现一定成果进入到商品研究阶段,再下拨另一批资金,以此循环更能激发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热情。在R&D阶段,产学研合作进入技术成果批量生产阶段,对企业给予资金形式激励可以发挥其主体功能,使企业成为科研成果的主体,解决企业不愿意将自己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而以“搭便车”[8]形式获取科技成果好处的问题,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

2.人才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成果评定员工的绩效,而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的工作一般是知识的、无形的,不能直接被实际估量,工作成果必须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报酬。因此,传统的绩效评定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另外,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机构聚集了丰富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但长期以来将项目、论文和获奖的数量作为科研水平的评价标准,使其缺乏市场服务的导向,致使研究成果找不到出路,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减弱,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主力军的作用,造成高校与企业现实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为此政府制定的人才激励机制,如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并给予产学研合作以名分,如部级、省级市级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名分,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实现科研人员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二)信息保障机制

信息沟通交流是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共性研究阶段,产学研合作内部信息的沟通是科技成果研发创新的必要基础;在规模生产阶段,保持与外界信息的沟通,及时获取与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市场经济信息,是科研成果完成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的保障。因此,政府应建立利于产学研合作内部信息交流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与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1.内部信息交流机制。产学研内部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使信息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更加便利,有利于合作经验知识的积累以及合作知识库的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初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没有全面形成,缺乏科技创新的交流,导致合作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时间过长,影响技术创新的效率。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作为合作各方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定期有关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及组织各方交流,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所掌握的科技动态和企业掌握的信息汇集到一起,满足产学研合作各方主体需求、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信息知识的转移效率、加快技术创新的进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的资源优势。另外,信息技术平台积累的知识经验可以提供给其它类似的产学研合作,节约了产学研合作信息知识采集成本,提高了合作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2.外部信息保障机制。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要维持产学研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也要加强与外界信息技术的沟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知识流动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保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将产学研合作置于当今知识信息网的背景下,才能打破合作故步自封、僵化封闭的现象。政府部门拥有强大的信息获取优势,作为产学研一方与外界一方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联系人,及时准确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关于技术创新需求、技术成果应用及技术创新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产学研开展技术创新合作。政府还可以通过科技成果展览会、学术讲座、论坛等形式宣传产学研技术创新成果,加强区域之间科技信息的交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技术成果的应用寻找广泛的市场空间。

(三)中介服务机制

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职能不同,仅依靠产学研三方还不能使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趋于完备,这就需要发挥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各环节的协调性和连续性。中介服务体系是产学研合作中技术供给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及技术需求方――企业有效的沟通桥梁,降低各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交易成本,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另外,中介服务体系还可以提供科技评估、信息沟通、人才培养、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学研合作风险,促进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在目前科技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应主导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规范机构的运作方式,形成分工专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且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中介服务体制,为产学研合作定期征集合作技术难题、科研成果、科研人才信息,做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咨询服务等工作,促进、保障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如美国政府开展的“制造技术推广伙伴关系”计划通过提升中介服务水平[9],建立起各类成果转化中介的组织网络,提升了中介服务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评估和反馈机制

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不代表着最后规模化、市场化阶段的成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此外,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可能没有进入最后的规模化生产阶段就已经失败。但无论是技术创新的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因此,应该有一套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对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评价反馈。首先政府应建立产学研合作评估机制,完善专家咨询、问责制度,结合科研成果的最终应用情况,客观评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为各方最终经济利益的分配提供依据;另外通过评价机制,政府可以对投入产学研合作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价资金的应用效果,避免企业与学研机构为获取政府资金而采取的短期合作行为,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利用价值。其次,建立反馈机制,寻找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性的产学研合作反馈环,激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热情,为以后的产学研合作提供借鉴指导。

三、结论与启示

目前产学研合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技术生命周期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不同阶段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得出政府应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合作促进机制,即通过制定动力机制激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的合作积极性,稳定基础研究阶段三方合作关系,降低R&D阶段资金投入风险;通过完善信息保障机制加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之间的信息流通,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外部市场信息;通过健全中介服务机制架起产、学、研三方沟通桥梁,减少信息沟通不畅产生的成本,为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专业服务;通过采用评价和反馈机制分析、总结产学研合租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借鉴指导,有助于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49-50.

[2]浦根祥,周志豪.从技术生命周期看企业“技术机会”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6):47-49.

[3]范金华.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转换成本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8(2):99-100.

[4]周诚.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生命周期[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195-196.

[5]赵丽洲,丁长青.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5):165-166.

[6]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55-57.

[7]宋健,陈士俊.国外产学研政策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8(7):36-38.

[8]费钟琳,魏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政策――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考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104-107.

[9]赵京波.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与模式、机制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54-55.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Promoting the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based on Technology Life Cycle TheoryLV Rong-sheng, CUI Pu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7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8

受让方:_________

鉴于:“_________”关键技术(以下称“cdmaXX”或技术成果)系经过转让方长时间的开发和实际项目的应用,技术上已完全成熟并得到特种行业用户的肯定,且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鉴于受让方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完整商务能力,为更好地将成果应用于社会和行业用户,转让方愿意将该项技术成果转让给受让方,且受让方同意接受该技术成果。现本合同双方经过详细磋商,依据我国现行、有效的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就技术成果转让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1.第三代cdmaXX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子系统及cdmaXX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线性化放大器关键技术(以下称“cdmaXX”或技术成果)是指:包括但不限于有关第三代cdmaXX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子系统及cdmaXX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线性化放大器关键技术的软件(组件)、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cdmaXX”后继开发技术成果是指:包括但不限于现有cdmaXX技术的后续开发及相关的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cdmaXX”关联技术成果及其后继开发技术成果是指:与现有cdmaXX技术有关的其他技术成果及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及在此基础上的后继开发及相关的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

2.转让方于本合同生效日将本合同所涉技术成果独家转让与受让方。于该转让日起,受让方拥有技术成果的所有权,但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权益除外。

技术成果的转让包括但不限于在技术成果的相关权利保护期内下列各项权利:

(1)使用权,即以复制、展示、发行、修改、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技术成果的权利;

(2)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即许可他人以前项中规定的部分或者全部方式使用其技术成果的权利和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3)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技术成果的权利;

(4)其它法律、法规规定所享有的权利。

3.转让方应于本合同生效日将所转让的技术成果全部内容的详尽资料交付于受让方。

(1)该技术资料包括但不限于:_________。

(2)转让方提交的上述技术资料,应使本行业内具有普通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能够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软件进行修改、维护和再开发。

(3)转让方向受让方提交上述技术资料后,不得继续保留载有该软件任何实质部分的任何载体。

(4)该等资料应确保受让方能够便利地使用、享有、行使本合同第1条所述的技术成果及相关权利。

4.转让方声明并保证在本合同技术成果转让前

(1)所转让的技术成果真实、完整、合法、有效、属于其所有,不存在任何权属争议。

(2)转让方有权转让本合同所涉之技术成果,且技术成果未存有抵押、质押或其它担保等情形;

(3)转让方在本合同签订前并未将技术成果以任何方式许可或泄露给任何第三方使用或获得利益。

(4)除在本合同签订前已购得该技术成果的合法权利人外(如有)(以转让方提供给受让方的权利人名单为限),转让方并未将技术成果以任何方式许可或泄露给任何第三方使用或获得利益。

(5)转让方保证所提供的资料是完整、正确、清晰的并保证及时交付。

5.转让方声明并保证在本合同技术成果转让后:

(1)非经受让方书面同意,转让方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技术成果、授权他人使用技术成果、为他人非法使用技术成果提供任何条件。

(2)转让方应保证技术成果/着作的开发者和转让方及其具有雇佣关系的人员(以下合称雇员)和转让方的关联企业不使用、不许可他人使用技术成果、不为他人非法使用技术成果提供任何条件。如前述雇员或其关联企业有前列任何行为,转让方应就上述该等行为对受让方直接承担责任。

(3)转让方应就所转让的技术成果和技术成果使用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其他与该技术成果市场有关的商业信息承担保密义务,上述保密义务同样适用于转让方雇员及/或关联企业。

6.受让方的承诺和保证

按本合同约定的转让金额在约定的付款时间内,全额支付给转让方。

7.转让方应就cdmaXX的关联技术给予受让方优先选择权,在同等条件下,受让方有优先购买权。

8.受让方应于本合同生效后三日内向转让方支付转让费人民币_________元整。

9.合同一方违约,应向另一方支付相当于全额转让费10%的违约金,如违约金不足以赔偿守约方因此所遭受的损失,违约方并应赔偿不足部分。

转让方未按第3条的要求向受让方提供资料,受让方有权要求转让方改正;至改正之日止,每逾期一日转让方应向受让方支付相当于全额转让费0.2‰的延期转让违约金。

10.合同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另一方有权单方解除本合同,除执行上述第9条之约定外,并应返还从合同对方取得的的财产:

(1)转让方违反第4条任何一项;

(2)未能履行前述第3、6条之约定;

(3)发生战争、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11.转让方应按受让方要求提供技术成果的技术培训、辅导等相关服务,直至受让方能够独立、正确地使用该技术成果。

12.因技术成果转让所需缴纳的有关费用,依法由各方承担。

13.本合同生效后,受让方基于本合同所涉之技术成果的后继开发、改进等技术成果的著作权及相关权利归受让方享有。

14.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提供之文件/资料作为本合同之附件,构成本合同的必要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

15.未尽事宜经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该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

16.因履行本合同而致之争议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人民法院裁决。

17.本合同一式_________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由合同双方各执____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转让方(盖章):_________ 受让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9

关键词:材料 成型加工 技术

近年来,某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2000年增加至1.8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性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设备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设备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另外设备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设备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成化问题。新设备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性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与设备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将光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切力场作用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进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个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出色完成了部级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等项目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成产业化工程配套项目20多项,创办了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使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已形成了7个规格系列,近两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800台(套)。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还有部分新设备销往荷兰、泰国、孟加拉等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PE电磁动态发泡片材生产线2000年和2001年仅在广东即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600万美元,每条生产线一年可为制品厂节约21万k的电费。塑料电磁动态注塑机已开发完善5个规格系列,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塑料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已完成,目前开发完善的4个规格正在生产试用。并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新设备的市场需求情况很好,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对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将技术与资本结合,引入新的管理、市场等机制,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新设备年销售额超亿。我国已加入WTO,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技术与装备的道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由跟踪向跨越的转变;把握技术前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hris Rauwendaal,Polymer Extrusion,Carl Hanser Verlag,Munich/FkG,l999.

合成技术及应用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 多媒体; 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49

[中图分类号] TP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85- 02

1 前 言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快速、应用广泛、较为活跃的手段之一,为新型电子技术互相竞争与不断发展的核心与焦点。多媒体技术全面应用丰富的图像、声音以及文字数据信息,通过对人脑思维、逻辑处理技能的模仿,采用人们最为习惯、最为贴切自然的模式接受和处理信息,显著提升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是印刷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技术以及广播电视技术之后的全新技术革命,本文阐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内涵、应用特征及应用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与拓展途径,对创建高效快速的信息网络,扩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服务途径,实现优质全面发展,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内涵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多媒体主要是指信息阐释媒体的逐步丰富与多样,日常生活中观看的视频动画、倾听的声音信息、书写阅读的文字、承载信息的应用程序均可称之为媒体。多媒体技术则为通过计算机将各类媒体信息数字化,并整合应用至交互界面之中,使计算机具有可对各类媒体形式进行生动交互展示的综合技能。多媒体技术手段更新了社会大众以往获取应用信息的陈旧手段,契合信息时代人们获取阅读信息的丰富需求。多媒体技术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苹果公司则率先应用位映射理念完成图像信息处理,并借助窗口以及各类图形、符号信息用于用户的接口。当前多媒体技术虽然获取了快速发展,然而其技术手段仍不完善,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因而应全面拓展丰富其应用领域,探究全新应用发展途径,方能满足信息社会综合发展现实需求。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多媒体技术为发展最为快速同时最为活跃的内容,为新时期电子技术持续发展与竞争的核心与焦点。多媒体技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音频处理技术、文本信息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视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通过不断普及快速信息网络,完成计算机的跨区域甚至是全球联网,可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用于咨询服务、教育、军事、金融、通信工程、医疗服务等领域,并不断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多媒体主要为两类或多类媒体集成融合应用完成的人机信息交互与传输信息方式,可令人机交互以及信息传输更为丰富多样,体现集成应用、交互管理、实时传输、数字化等应用特征。

3 多媒体技术特征

多媒体技术基于多媒体应用平台,各类丰富媒体形式一同存在。不同媒体基于空间氛围怎样完成组织,对媒体互相作用怎样阐释与描述,如何科学地进行时间的组织与安排,均为多媒体阐述表达信息过程中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多媒体音频采集手段主要是将模拟信号处理采样形成数字信号并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而后再现出来,或是储存在数字介质之中。例如,VFW手段以及Directshow等均可基于计算机系统平成多媒体数据信息的高效采集处理。后者在市场应用阶段中引入WDM驱动硬件模式。不但实现了对VFW模式的全面支持,同时可科学应对处理采集设施之间存在的性能水平差别与兼容性矛盾问题,并可应对多媒体自身庞大的数据量问题,为当前采集开发视频数据的有效应用手段。

多媒体为应对丰富数据信息、各类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语音资料、立体动画的科学处理手段。为获取优质的视频动画、营造逼真生动的听觉效果,可实时做好音频与视频信号的应对处理。完成数字化的音频与视频信号其数据量较为庞大,因此需要较大存储容量的设备方能实现良好的匹配,达到科学快速处理的目标。

4 多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4.1 通信领域多媒体技术应用

通信领域,多媒体技术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压缩与编码技术。在视听业务服务应用阶段,若要营造良好完善的视听效果,则应实现数据低延时,并提升压缩比例,优化图像处理质量,这是优质视听处理压缩手段的重要衡量标准。由于多媒体视听服务业务持续的完善与优化发展,在提升压缩比例上实现了持续的改变优化,并研究开发出更加优质的压缩数据与编码的计算标准。另外,多媒体技术数据同步也为一项重要的通信领域应用形式。在多媒体数据应用处理阶段可完成高效的数据采集、信息传输与优质播放,可利用同步机制完成数据的维持。

多媒体技术承载数据信息量庞大,同时形式较为复杂。在通信网络系统中进行传输与交换,则需要更优质的通信网络环境支持。因此,通信网络系统对宽带应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信协议与交换模式也应不断完善更新方能适应应用标准需求。

4.2 信息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视频、音频应用以及动画制作与虚拟现实等。视频技术层面,涵盖视频编码与数字视频等。后者主要令视频信号通过处理形成数字视频格式文件,并储存于相关设备之中。该转换进程需要借助视频采集卡完成。视频编码处理则是通过将数字视频信号利用处理编码形成视频信号。

音频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主要包括数字音频、处理语音、信息合成以及综合识别等。当前较多声像信息通常通过数字形式完成存储与传输,令针对该类信息的应用更加高效、快速与便捷。

动画信息数据处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涵盖二维与三维动画。当前,广泛应用Flash进行的动画制作多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较二维动画则体现出更加生动、丰富、逼真、形象的处理效果,因此更加广泛地应用在动画视频的制作处理、大规模的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广告制作宣传领域中。

虚拟现实为当前业界广泛重视的研究领域,其创建了一个逼真虚拟的应用氛围,令用户可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仿真处理技术的相互渗透融合之中创建出更为逼真、形象的模拟气氛。当前,该类技术正逐步应用服务于军事领域、大规模的网游系统以及医疗服务领域。

4.3 人工智能多媒体应用

人工智能主要利用对人类智能化的思维意识、实践行动模拟,进而实现扩充与延伸,该类技术方式逐步构建了一类新型交叉学科,研究内容涵盖计算机智能应用体系、辅助系统、多媒体监控手段。研发的产品包括智能机器人、专家应用体系、图形图像与语音处理识别体系等。

5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与拓展途径

当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发展阶段,在计算机母板以及芯片之中增加多媒体与通信功能。因特尔公司研究开发了NSP技术,通过奔腾处理器完成音频信息、通讯联系以及视频处理。还有一些通讯公司将阵列以及计算机处理器置于相同芯片之中。

另外,计算机多媒体领域还不断开发研究芯片产品,以及良好的视频与音频算法。还研究开发了多媒体数据库、通讯技术手段、交互电视系统、现代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手段等。该类技术均为当前应用发展较为活跃的实践领域,为多媒体技术主要研究发展的方向。

5.1 多媒体技术实现多重业务融合以及网络化发展

多媒体技术可利用网络以及通信服务氛围,开创更加生动真切的二维与三维径向。同时可令摄像与其他类设施有效互联,集日常办公、娱乐应用、学习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可利用计算机以及通信网络体现地理空间毫无阻碍的优势特征,令各类业务集成应用。例如可组织开展基于计算机系统或手机系统的有线视频会议以及基于手机系统的无线视频会议。还可完成信息融合以及逼真的虚拟现实。由此可见,创建更加高效、更广泛充分带宽的网络平台,为推进多媒体技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多重业务融合于现代化应用的核心。

5.2 多媒体终端应用设施更加智能化

当前,计算机硬件工具服务应用阶段中,视频与音频接口持续优化完善,加之计算方式的不断改进,计算机综合指标性能将实现更优化发展。另外,在云技术持续网络化发展的影响下,多媒体终端设施将深入至更加广泛层面,进而对智能化以及嵌入式的应用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5.3 PC-TV以及安全军事领域多媒体技术发展

以往电视机应用平台为单独方向的网络信息接收,更为注重娱乐服务功能。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电视机将更多地引入多媒体技术,构成PC-TV应用模式。通过双向的接收以及信息发送传输方式,可发挥交互应用功能。即将来电视机将更加体现计算机的优势应用功能。即可令用户足不出户实现家庭网络购物、医疗服务、家庭办公、快速收发邮件信息等丰富应用功能,最终推进PC-TV的良好融合与科学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更为科学化、网络化的发展,较多业务实现了相互交融、嵌入应用以及智能发展。其对数据信息的传输、综合处理设施以及网络环境可靠安全标准要求更细化,多媒体技术的可靠性、安全化应用则逐步变为信息安全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再者,多媒体技术在新时期的军事、国防建设领域也实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军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指挥作战、教育管理、模拟防范等工作中均逐步引入多媒体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发展前景无限。

6 结 语

总之,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内涵、综合应用优势,我们只有明确其核心应用价值、应用发展趋势与方向,方能更好地制定科学实践应用策略,进而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优质、科学、持续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晓静.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

[2] 党卫红.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内江科技,201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