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十篇

时间:2023-10-20 17:32: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1

关键词:心理档案;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3-02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下简称心理档案)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文件材料。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工作方针、政策的写照,是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问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考查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咨询质量,促进心理工作者交流的信息源[1-5]。目前,为了配合心理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的新形势,作为学校层面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如何与院系档案工作保持一致发展步伐,做好心理档案管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档案学资料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对当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心理档案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高校心理工作的文件和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的推进过程,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纲领性作用。如: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基本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工作进度。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全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活动过程,如:学校心理活动的通知和方案;以院系为主体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原始教案,负责人的签字和批示等。另外,档案中也记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活动效果、活动时间,地点等内容,为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供了数据资料[6]。心理档案也是高校心理工作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心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心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心理档案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心理档案既是前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点,又是后续工作的起点,它产生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而对于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9]。

二、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心理档案的管理与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同,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原则[10]:

1.层次分明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有明确合理的层次,各层级之间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幅度和层次的划分,便于档案整体的协调和控制。

2.发展原则。各项工作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从发展的原则出发,从手段、方法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

3.适应原则。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档案作为一种资源,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为其他工作服务。

三、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分类

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心理工作者角度来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各次活动的主题、方案、要求,活动内容简介,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3.院系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心理主题班会记录等材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系列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水平,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5.师资培养计划、总结、典型材料、教师任课和完成咨询工作任务的调查报告、进修计划和参与心理督导的材料,也应作为心理档案的支撑材料,其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从为学生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方面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咨询制度、值班情况,这些是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做出有效心理咨询的保障。

2.新生入学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原始分数、报表分析、约谈记录,这些材料反映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学生。

3.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登记、包括学生的姓名、男女等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城乡等社会学资料以及学生专业、成绩等学籍材料。这些材料是鉴定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资料,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

4.学生心理咨询过程记录,包括学生的身心状态评估、学生主诉心理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咨询师的处理措施,这些材料反映着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的真实情况。

5.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后的反思与心得记录情况,包括对个案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咨询效果的评估和跟踪记录,这些材料是对个案咨询效果维持和保障的必要措施。

总之,心理档案是在心理咨询管理、积极心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材料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部门的材料,应从上述“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各方面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四、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宗旨

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遵循心理档案的形成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紧遵循服务宗旨,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首先,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心理档案中获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及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学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数据、学生资料登记卡等,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教师了解咨询效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心理档案服务于咨询和教育活动,就是要把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送给教师,及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科学的决策是“收集信息、制订方案、决策、反馈、再决策”多次重复的过程,心理档案的作用也体现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决策之初,心理档案必须能够为领导及智囊机构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决策形成后,决策本身就是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决策实施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应及时地反馈至领导与智囊机构,以便进行再决策。因而说,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神经系统”[10,11]。

第三,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学校形成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正是记录这些活动和服务信息的载体。完善的心理档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思路。而新思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心理档案的功能就是为研究者提供这种历史的经验。

最后,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过程。在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中,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内部评估中,也需要实事求是地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入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心理档案在上述各方面工作中尽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心理档案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4,(02):73-74.

[2]李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具体问题的初步探讨[J].四川档案,2010,(02):48-49.

[3]吕方丽.浅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黑龙江档案,2013,(05):63.

[4]李一男.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2013,(12):96-97.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05):66-67.

[6]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45-46.

[7]解学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的理念[J].兰台世界,2013,(12):81-82.

[8]王梓林.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72-73.

[9]张立新,刘燕.浅析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175-17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2

如今,很多专家、学者对健康又有新的诠释:将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生理健康有很明确的规范标准,比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更量化一些,体温36℃~37℃,血压:低压60~90毫米汞柱、高压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这是人体生理运动的正常指标;而心理健康的定义,由于受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量化的标准就相对比较模糊了。

目前,国家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转型期,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设施需求的完善,促使在生理健康的前提下,当代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冷暖相宜,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追求生活舒适,身心安宁,和谐幸福,这是时展、人民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特征。说到这里,不禁要问:促成这一幸福感的来源在哪里?无非就是平日里亲人互敬互爱,夫妻和睦相处,孩子乖巧孝顺,朋友互帮互助,工作学习顺心等等,这确实是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人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但镜头一转:如果您的身体很健康,心理状态不好,每天心情焦躁、疑虑、烦闷、抑郁、甚至狂躁等,您还会有幸福感吗?

回到我们熟悉的中职校园,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调查显示,20%的学生有各种心理问题,近几年,中职校园内频现学生打架斗殴、厌学、自残和自杀事件,因恋爱不成产生消极、报复心理的个案频发,学生自杀、出走、自残的事件屡见报端,这是一个信号,证明在校学生承受了学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经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这个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触目惊心的校园案例也在逐年递增。人民网时评称:“对于发生在学生中的极端案件,教育部门、学校是否引起高度重视,补上对学生缺失的教育”?

可见,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中职生是花季,是五彩缤纷人生的开始,拥有生理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生活质量的保证,是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前提。为了给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我们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并探索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做为科学教育依据,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服务。

什么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笼统地讲:就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成长规律,身心要求,个性特点等各项评定指标得到的宝贵原始数据,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从而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操作指南,切实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纸质或者电子记录信息资料。

以我校为例,在新生入校后两三个月的时间内,从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和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基本资料入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统计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能力评估、个性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总结,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甚至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而心理健康辅导成功与否又跟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医生诊断病患,首先要翻阅的是病患的病历,再探询目前的病情,然后再加以综合分析,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一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必须以深入、正确地了解学生为前提,用可靠地依据来确定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做到“精心把脉,一人一方,对症下药”,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健康的发展。

2.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阶段性进展,记录了科学有力的凭证

每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都记录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面上的教育和沟通,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我们逐步创造条件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一个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科学评价体系,真实记录学生取得的阶段性进步和问题,这是见证学生稳定心理状态的良好办法,也是检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稳步推进的有力凭证。

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架起了家校互联的沟通亲情桥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职校生很多生长在父母离异,再婚或者单亲家庭里,平日承受着家庭关系复杂、亲情缺失的心灵煎熬,中考的失利让他们的自尊心再次受挫,在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过程中观察到,这些孩子大都有自卑、感情冷漠、愿走极端、自我约束力差、责任心和进取心低的特点,如何让家长了解孩子,协助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学校的教育成果在家中显现?在建档初期做有针对性的重点分类和标识,制定家校互联沟通方案,以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为记录载体,让家长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在学校的表现等等,经过家校沟通,任务实践,成果展示,逐步解决学生在校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突出问题,搭建起一个个家校互联、和谐沟通的亲情桥梁。

4.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计划 实施策略

随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计划作为施教基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多元素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等等。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传授、学生体能的有效发展、运动与健康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等。如何将这些内容整合,如何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如何走校本特色发展的道路……此时,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体育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体育教学计划是有效实施教学、精致规范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教师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便于教师清晰、完整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同时,也能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何制订好体育教学计划,需要我们从深层次的角度领会与理解《 课程标准 》的理念精神,并开展深入细致的创新性研究。

一、研究创新校本化体育教学计划的实际意义

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特征,制订教学计划时,在依据《 课程标准 》相关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学校场地、器材资源、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研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形成操作性强的文本资料,不仅便于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管理,能切实将计划落实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杜绝随意的教学行为,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研究体育教学计划校本化制订与实施的实际状况,我们曾经采集了20所中学(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样本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进度计划缺少全校性的统筹安排,各年级教学进度安排出现混乱;二是教学进度与学期计划、学时数安排与单元教学计划不太相符;三是单元教学计划中对三年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不够合理,递进程度不够明显;四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具体明确,无法去检查教学的质量;五是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方法、标准不具体,评价手段单一;六是选修个性化教学没有具体要求,随意性较大;七是高中田径必修课的内容安排,未能与本年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内容结合起来;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学分认定没有计划、标准和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价值实现的效果,因此,在制订校本化教学计划时,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调整与完善,使体育教学计划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四个步骤

体育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这四种计划虽有各自的教学设计特点,但都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们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文件。

第一步:制订学年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年级、学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教材项目内容(必修或选修、健康教育、考核内容)、学时分配、学分认定(高中阶段)。

第二步: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周次、课次、教学内容(依据学年教学计划中的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每个教材的教学内容学时数要与学年教学计划相符)、考核内容(具体考核内容和办法)、体能发展(内容要细化,如耐力素质变速跑100米快跑+100米慢跑)。

第三步:制订单元教学计划。

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某项教材,按课次顺序排列的单项教学进度,具有专项性教学的特点。

计划指标: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练习内容和练习步骤(研究该项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其技术结构,依据学生的特点、运动基础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

第四步:编写课时计划(教案)。

教案是体育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来执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编写的内容要与前面的相关计划对应,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有步骤、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四、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改进措施

(1)采取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计划的研究。教研组长先拿出计划制订的整体思路,让各年级备课组都能清楚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各年级备课组进行进度、单元教学计划的构思与设计,也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制订的四步骤进行研究与编写。

(2)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不足的部分进行修改。例如按课程要求将各年级教学进度与学年教学计划进行比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季节将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将各年级教材教学时数进行细化安排。

(3)依据本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文件要求,将测试内容与田径教学内容结合安排。

(4)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研究确定考核内容与标准。

(5)对健康教育内容,可依据教材进行有计划的专题教学,并研究与制作系列课件。

(6)将学分认定实施的计划与办法纳入到学年教学计划中,要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能熟悉学分认定要求,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五、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

以某校高一年级为例,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如表1所示。

六、有效落实体育教学计划的实施策略

(1)不断强化新的课程理念,使体育教师在全面认识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如何选择符合课程目标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达成课程目标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提出实施策略,以应对体育课程发展的新环境。

(2)加强体育教学管理,经常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通过检查,了解执行计划的进程和所要达到的效果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偏离计划的状态,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同时要重视检查教案的实施状况,采取抽查、互查、听课等方式,以促进教案优质化、规范化、合理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集体备课,加强教法研究,力求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达成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的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的方法,以教法促进学法的改进,以学法促进教法的革新,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搭建宽阔的平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4

促进高校体质健康管理制度、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各高校均建立了一些体质健康管理制度,也有一些服务项目,但有学者研究表明,有48%的学生对现行的学生体质健康制度、服务不满意,45.3%的学生觉得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满意,有65%的专家认为现行的一些体质健康制度和服务指导干预措施不到位。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对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数据均要上报。从各种数据中我们只能了解到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所以在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只有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干预,才能很好地促进高校体质健康管理制度、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高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应采取的行政干预措施

目前,学生的体质问题已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改进,笔者认为行政干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的体质进行行政干预,行政干预不仅仅是文件的下发,而是应该应用具体的手段,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质测试、后续的跟踪研究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树立全面的体质健康管理理念,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发挥行政管理的优势,研究确实可行的办法来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

强化管理,成立体质健康管理中心

高校体质健康管理机构的设置,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效果的关键。高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教育突出的问题,但对于如何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是大家都很关注也很下功夫改善的问题,为此部分高校还专门成立了办公室来进行管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对于学生体质来讲,高校可以像改善教学质量一样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体质健康管理中心,而不是简单的由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门进行测试和管理。体质健康管理中心应由校级领导主要负责,建立一个由体育教研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工会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相应的工作人员组成。体质健康管理中心的领导,首先要执行上级部门的战略决策,其次要与下级管理部门协调实施。体质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体质健康服务。

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高校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质健康管理制度,并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操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体质测试顺利有效的进行,从而促进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同时加强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更科学、规范、合理。另外,高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必须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资金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根本保证,学校应该将学生体质测试的资金专门用于学生的体质测试及其管理,这样才能促使各项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深入开展。还可以对一些在体质健康方面有很大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可以带动其他同学的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各专业院系的综合考评中身体是学习、工作的本钱,只有把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和工作。大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即有体质方面和参加体育活动方面的,这就要求高校对各专业院系的考评中除了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外,还应加入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通过对各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分与减分,在这种行政干预下,各专业院系就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积极地参与到身体锻炼和体质测试中来。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2.对体质测试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

要对学生的体质进行管理,其核心环节就是要制定有效的测试规划和方案。近年来,高校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很多高校的学生已经超过万人甚至数万人。所以,对各所学校来讲,一年一次的测试工作有很大的工作量。这样大的工作量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序地开展并完成数据的上报,这需要确实可行的方案作为基础。在准备测试的期间,体质管理中心应制定好方案,做好分工,准备好测试的器材、场地、安排好参加测试的人员等。进行方案的设计和规划时,要从学生的人数、测试的内容等多方面进行具体规划,而且要细化到每一台机器的用途、设置地点、测试方法,每一位测试人员的职责、工作地点、工作规范等。在计划和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该多采用表格的方式,以达到清晰明了的效果,让每一位参加测试的工作人员对于整个测试流程都能够做到了然于心。

加强行政干预,对学生体质健康及相关知识进行多渠道宣传

中共中央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在思想认识上、行为上还有较大差距,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到体质管理的意义,积极地参加到体质健康管理中来,学校体质健康管理中心要加强多渠道的宣传,让学生接受体质管理理念,加强自我健康教育。学校的宣传可以定期地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网、校园广播、各种大中小型讲座等对体质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和宣传,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知,同时使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学生家长也充分了解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体质健康加以重视,积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管理。

“测试”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跟踪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5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案例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10-01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教师要让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分享经验,并以大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让教师提供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大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果。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作用

1. 维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选择与真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大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使用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充分地尊重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导大学生积极探索,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

2. 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情境,能使大学生受到启发,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也能够有效解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加深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同时,大学生在表明自己看法的时候,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大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大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大学生之间的观点有很大分歧的时候,教师可让大学生进一步的讨论与交流。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 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最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第二,教师要不断补充教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与更新,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找到合适的案例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学中。第三,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运用案例教学的策略

1. 选择适当的教学教案

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教案。以教学内容、目标、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案,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1)针对性。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教案,使教案的选择更易于大学生接受。(2)实效性。教师要选择一些符合大学生特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从而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3)时代性。当代社会信息更新快,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已经过时的案例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具有时代性,让其更具有说服力,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4)趣味性。只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才更生动有趣,更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5)丰富性。案例的选择要丰富,可以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案例,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

2.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课前,教师要制订一个详细的案例教学计划,其中包括案例的个数、每个案例使用的时间和运用案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是根据每个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案例实施计划,包括案例的名称、介绍、使用范围与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详细的案例使用步骤等。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周密的安排,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与组织作用,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 设置恰当思维问题情境

高校心理教学课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有心理健康意识,在生活中能够调节自身的心理或解决心理问题。二是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能够辨别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基本的调节的方法,加强心理素质建设,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案例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情境的设置要以大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实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引导大学生进行教学案例的探讨,使大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案例,掌握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

三、结束语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列入高校教育中,有利于完善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提升心理素质,解决日常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而把案例教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学中,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健康教育;策略

1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关系

从教育角度来说体育是一项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这对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时可将健康第一作为主要依据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对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对学生体育意识以及行为的培养也属于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中对健康体系进行明确规定,同时也对健康的多维度体系进行直观体现。我国有多项文件都明确指出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核心教育,最终实现促进健康的目标。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将教育认定为一种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教育性,学校在该体系中作为基础存在,教育对象就是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及现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就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可实现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提高,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发育与健康的目标。

2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承受激烈的竞争与升学竞争压力,这不仅给高中生的生理健康带来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的负面影响带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多数好高中生缺乏锻炼,健康状况较差,不能实现对健康内涵的全面理解,最终导致心理压压抑以及情绪失控等问题的出现,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存在极大的不足。从整体角度来看,高中生身心健康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健康教育也长期存在于低水平状态。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进行仔细分析。

2.1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

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是新课改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学校以及体育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在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可将课程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对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但在实际对教学方案进行制定时教学内容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体育教师受到教科中心的严重影响,不能实现对体育健康的充分认识,只是单纯的从竞技方面实现对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安排时出现以竞技内容为主的现象,传统的田径运动以及球类运动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导致运动项目缺乏新兴的时尚,同时会导致开展健康教育时出现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落实,必须提高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

2.2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孤立单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现念下的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实现对传统教学活动模式的摒弃,尤其强调将学生作为中心进行发展,并不断提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匮乏的现象,同时形式单一以及创意不足也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很难实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多数体育教师只擅长实践性教学,不能实现对理性特征偏强健康教育的开展,较为呆板的特点尤为突出。

3高中体育教学中改善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3.1构建开放式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和呈现模式

我们也可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不仅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完成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将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学习领域的科学划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就是由上述分类得出这可作为主线对体育教学进行贯穿。现阶段课程目标体系已经实现在教学领域中的详细规划,但依旧没有实现对具体教材内容的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以及自由的空间留给教师用于选材,教学可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这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开放性的保证,同时也可在根本上保持教师体系的灵活多样性。

3.2构建灵活的体育健康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前提与基础,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都会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其运用的方式以及时机不同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灵活性较强是体育健康教学策略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要求高中教师在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实现对学生现实状态的有机结合,同时实现对现有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在实际进行健康教育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考虑,同时注意对不同学生以及现有教学条件的结合,最终实现对科学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3.3构建一流的体育健康师资队伍,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育行为,加强健康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

4结语

随着高中体育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健康教育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正确认识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理清其具体实施思路,探究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学策略,对于有效促进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高中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弓婷.上海市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学报,2013(2):30-32.

[2]丁玉山.“北京市高中体育健康教育专题模块”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C]//北京101中2011年科教研年会.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从联邦政府层面,管窥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美国联邦政府主要有12个部门参与管理体育事务,8个部门与大众体育相关,其中6个部门负责修建与维护公共运动休闲场地设施,1个部门(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制定大众健康政策和体育活动评价标准,1个部门(总统体育与体育委员会)属专家咨询机构。研究认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在运动休闲场地的建造与维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大众休闲运动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场地设施。然而,其固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得联邦政府制定的大众健康政策对州政府缺乏强制力,制约了《健康公民2000》、《健康公民2010》制定的大众体育目标的实现。美国联邦政府对大众体育的管理方式,给了我国大众体育管理有益启示。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联邦政府;大众体育;美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45-05

体育全球化使得体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不断强化和放大,亦使政府对体育的认识逐步加深,并且日益重视体育,不过世界各国管理体育的部门并不相同。如加拿大先后由卫生部、劳工部、遗产部管理;澳大利亚在不同时期分别由社区发展部、环保署、旅游局管理,随后又由旅游局、环保署负责;英国主要由环保署、教育部、遗产部及文化、新闻与体育部先后管理体育事务。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美国政府没有明确的体育管理机构,本文主要从联邦政府层面研究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1 美国联邦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旨在建立有效力但受约束的政府。4年后,美国通过《权利法案》,进一步明确联邦政府的权利应受到哪些限制,从而确立公民的自由权利。这些举措表明美国人在建国之初就达成有限政府的共识,并通过法律确保这一治国思想的有效执行。长期以来,控制政府机构规模和联邦政府支出一直是国会的竞选话题。在其固有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作用下,美国政府没有明确的体育管理部门。内政部或许是管理体育事务最多的部门,然而内政部不认为他们可以承担管理和发展体育的职责,亦不认为有义务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促进体育的发展。这表明将体育管理工作对应于某个联邦政府部门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美国政府不管体育,事实上联邦政府有12个部门参与管理体育事务(见表1)。

表1的12个部门中有8个部门与大众体育相关,其中6个部门负责修建与维护运动休闲场地设施,1个部门(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制定大众健康政策和体育活动标准,1个部门(总统体育与体育委员会)属于专家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大众体育政策以及大众体育活动评价标准,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

1.1 修建公共运动休闲场地设施

由于传承英国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对体育投入较少,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营企业所提供的体育服务亦有限,不过,此局面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转变。“经济大萧条”给秉持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致命一击”,民众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以应对从未遇到的危机,政府亦对此做出回应。1933年5月,国会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5亿美元,由州救济组织发放。时任紧急救济署负责人哈里・L・霍普金斯坚持认为,失业者需要工作,而不是施舍。11月,他劝说罗斯福总统成立民政工程署,很快将400万人安置到建造公路、公共设施等工作岗位。在此期间,联邦政府斥资修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到1937年,民政工程署所属的就业促进管理局用10%的预算修建了约1万个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有社区公园、室内和户外社区体育中心,以及体育馆等。

1964年,民主党人林登・约翰逊当选美国总统,在其执政的4年里推行“伟大社会”计划,成功说服国会通过一系列福利法案,他希望国人记住他是关心教育和健康的总统。这期间,国会通过了《联邦水上娱乐法案》(1965)、《野外风景区法案》(1968)和《国家探险路径法案》(1968),这些法案的实施,使美国达到森林公园、探险路径和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有史以来的高峰期,对户外运动休闲业的影响延续至今。另一方面,“伟大社会”计划实施期间,还在居民小区建造社区公园并配备简单的健身设施,以便于城市居民经常锻炼,联邦政府为此项目共投入6.5亿美元。

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政府只投入很少一部分资金,修建公共运动休闲设施的资金主要由州财政支付。80年代,共和党人里根的执政期,成为美国联邦政府对运动休闲设施修建的拐点。里根常说:“在英语中,最可怕的8个字是‘我来自政府,我帮你’”。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他主张让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自此联邦政府明显减少用于公共运动休闲设施的投入。

总体而言,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美国联邦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运动休闲设施,州政府主要负责设施的维护管理,为大众运动休闲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公共场地设施。

1.2 制定大众健康政策和体育锻炼标准

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单独成立教育部,原卫生、福利与教育部更名为卫生与公共事业部。由于美国采用大部制管理方式,卫生与公共事业部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包括卫生署)、老龄署、国家健康研究所、食品药品管理局、医疗保险与医疗补助中心等10个部门组成,其中前3个部门参与大众健康政策的制定。美国卫生与公共事业部负责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保证食品和药品安全等,本文仅研究其与大众体育相关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

1)制定大众体育政策与目标。

自1979年以来,卫生与公共事业部每隔10年颁布一次大众健康政策,主要有:1979年《健康公民:卫生署关于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的报告》、1980年《国家目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是1979年《健康公民报告》的补充报告);1990年《健康公民2000: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国家目标》,2000年《健康公民2010:促进健康的国家目标》。目前,《健康公民2020》已进入征集公众意见阶段。

在1979年和1980年颁布的大众健康政策中,大众体育目标体系尚处于初建阶段,到80年代末随着美国大众体育数据库日臻完善,大众体育目标体系逐渐成型。《健康公民2010:促进健康的国家目标》除了制定2010年欲达到的目标外,针对大众体育提出15个评价指标,包括成年人体育活动参与率、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目标等。15个指标均提供1997年的数据作为参照。

除上述大众健康政策外,2001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老龄研究所与其他4个组织共同颁布美国老年体育政策――《促进老年体育的国家计划X以下简称《国家计划》),它不仅弥补了《健康公民2010:促进健康的国家目标》对老年体育关注不多的缺憾,亦使美国 成为首个专门制定老年体育政策的国家。

2)制定大众体育锻炼标准。

美国大众体育活动评价标准及活动指南由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制定。1990年,《健康公民2000: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国家目标》提出两个“经常锻炼”评价标准,即每周大强度锻炼3次或以上,每次20 min;另一个标准是每周中等强度锻炼5次或以上,每次30min。2008年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发表了《美国人体育活动指南(2008)》(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新的有氧活动标准,即每周参加中等强度活动150 min,或75min大强度活动,或者二者相结合的运动,如果达到此标准,即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2008年标准取代1990年以来使用的评价标准,此标准在每周运动的次数上不再做明确要求,只统计周运动时间。《指南》除了更新原有的统计标准外,在前言部分结合近年来体育科研成果,重申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指南》还包括老年人锻炼,将老年人分为两组,即健康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老年人,列出适合这两组老年人的活动项目、参考运动量和运动次数,以及注意事项等。

此外,卫生与公共事业部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前夕发表了长达300页的《体育活动与健康:卫生署的报告》,该报告运用人类学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美国体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分析,并预测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3)大众健康行为调查

自1984年以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全美18岁以上人口进行电话随机问卷调查,这项调查的名称为“行为风险因素监督系统调查(BRFSS)”,主要问询过去一个月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包括体育运动。此调查目前已涵盖全美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是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公民健康行为调查,2007年有效样本量为399 107人。此外,从1999年开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另一项涉及大众体育的全国调查――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调查包括访谈(21个问题)和身体测量两部分,调查的项目除园艺、骑自行车和步行外,其他均为体育活动,如健身操、游泳、伸展运动、力量训练等。

过去30年来,联邦政府对体育的关注明显增强,但是仍未形成稳定的体育管理模式。原因有两方面:(1)联邦政府与单项体育协会未形成可操作的工作关系;(2)除总统体质与体育委员会外(其实质是专家咨询委员会),联邦政府并不打算为体育成立管理部门。]。其他领域的法案也涉及到体育,例如一些人权法案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其中1972年通过的《教育修正法案》,明确女性有同等权利参加体育运动。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了《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以保证残障儿童接受免费、适当教育与参加运动的权利㈣。1990年国会通过《残疾人法案》,为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2 美国联邦政府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

美国联邦政府对大众体育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软、硬件两个方面。

从硬件方面看,自1930年起,联邦政府用40多年的时间在公共运动休闲场地建设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大众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从软件方面,即健康政策所包含的大众体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不理想。例如,2001年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发表的《健康公民2000》评估报告以及2008年发表的《健康公民2010》中期评估报告显示:自1990年以来,历年的大众体育目标未能实现。2008年中期评估报告指出:2006年《健康公民2010》制定的15个大众体育指标不但一个没有实现,而且几乎都保持在1997年的水平””。原因主要在于:(1)联邦政府各部门主要工作是制定行业政策和标准,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政策实施和细节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联邦政府尽可能将具体的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转移给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或私营企业,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腐败。(2)美国各州自治,健康政策对州政府没有强制力。正如《健康公民2000》所说:‘《健康公民2000》不是联邦政府部门的政策或观点的反映,而是由全国性组织和公民共同制定的。它提出的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只是建议,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据具体情况与实际需要自行做出优先选择。这两方面反映出美国社会管理体制使得联邦政府在落实大众体育政策方面“力不从心”或“没有作为”,只能将政策的有效实施寄希望于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相关组织“主动执行”,或许这是制约实现大众体育目标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要公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决非政府制定一项政策就能一蹴而就。根据实地考察,舒适的生活条件成为制约美国人经常参加锻炼的原因之一。美国的室内温度(包括公共场所和大部分家庭)一年四季保持在21~26℃,这种生活环境使许多美国人天热、天冷都不去户外运动。笔者在依利诺伊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城市Urbana和Champaign总人口约为10万人,其中4万人为依利诺伊大学的学生。从市政部门发放的两个城市的公园地图粗算一下,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园遍布于这两座城市。但是,据观察,只有在天气较好时――通常在夏初和秋初时节,一些居民才会驾车来到离家不远的社区公园打球、跑步或散步,美国人以车代步的程度以及对气温的挑剔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美国政府体育管理方式缘于美国文化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首先,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其他欧洲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影响在美国宪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并提出一系列政治原则,主要有:(1)人民主权原则;(2)限制政府权力的原则;(3)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原则;(4)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的理念是公民享有的权利不是政府通过法律“赐予”的,而是要保障这些权利才需要制定宪法。美国人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精神”,对于来自一切官方上层的监督和其它国家干预的规避都体现在“公民不受政府干预”的条文里。可以说,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明确的体育管理部门是“公众选择”的结果。

其次,美国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灵活性。美国在建国之初就传承了英国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仅在特殊时期较为明显,政策取向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政党的政策主张。美国学者帕特森指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凡是民主党的总统都倾向于扩张政府对社会政策的干预,而共和党总统的任期通常是社会政策的退缩阶段”。此周期性的变化常被称作美国社会政策的“钟摆理论”,美国联邦政府对大众体育的管理亦遵循此规律。纵观美国大众体育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无不与民主党总统执政密切相关。例如,“罗斯福政府”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动用联邦财政修建上万个公共运动休闲场地设施;艾森豪威尔总统成立总统青少年体质委员会;约翰逊总统说服国会通过多个法案,促进户外休闲运动的发展,并将总统体质委员会更名为总统体质与 体育委员会;卡特总统任期内通过《业余体育法案》,该法案对规范和发展美国业余体育发挥重要作用;“克林顿政府”将《业余体育法案》修订为《奥林匹克和业余体育法》,该法案不但对美国参加国际竞赛的相关问题做出规定,同时还规划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等。然而,共和党人担任总统期间,大众体育的发展基本没有重大事件发生。

再次,美国政治学家格斯顿认为:“美国政府所面临的福利问题都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政府对这些问题缺乏关注不是由于经济原因,而是由于保守的政治传统”。1980年以来,联邦政府明显减少公共运动休闲场地设施的财政投入,并非由于经济原因,而是由于联邦政府希望减少对体育事务的干预。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美国社区公园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却没有配备适合各年龄群体的健身设施,现有设施主要有儿童游乐设施,以及网球场、排球场、棒球场等竞技活动场地,留给中老年人的似乎只有一条适合慢跑或健身走的小径,社区体育中心和社区公园鲜有安装中老年人健身设施。2006年后,“婴儿潮”(1946~1964年)出生的人陆续迈入退休者行列,美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在学术界的呼吁下,老年人健身设施匮乏的问题引起政府的关注。环保署、老龄署于2001年开始研究,并修建“健康老龄化”场地设施。由此可见,为大众提供较为充足的硬件设施是美国政府主要的体育管理职责,政府将与运动休闲相关的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留给非营利组织和私营企业经营。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政府部门应承担全民健身路径的配建与维护职责

群众体育兼有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双重性质,主要提供私人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产品。公共体育产品是指能够使公民直接受益又很难经市场产出的体育产品,显然,全民健身路径属于公共体育产品。社会组织负责管理产业部分,追求经济效益,政府负责管理事业部分,追求社会效益。配建与维护全民健身路径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目前,遍布我国的全民健身路径大多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使用体育公益金配建的。但是,健身器材过了质保期后,受赠单位需要自筹资金予以维修。由于缺乏维修资金,致使许多健身路径“缺胳膊少腿”、器材损坏严重,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建议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将一定比例的体育公益金作为专项维修金,以使损坏的健身路径尽快得到维修,提高健身路径的使用率,确保群众安全使用健身路径。

3.2 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制定体育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性,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主要由体育管理部门一家制定。这种方式为体育法规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带来一定制约,使得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如,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修建与维护,群众体育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等。建议体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如民政部、城乡住房建设部、卫生部、全国老龄委、中国残联共同制定相关的体育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如此以来,在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各级相关部门配合和协助体育行政部门落实法规政策、实施规划,以有利于解决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3.3 应增加群众体育调查样本量

200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此次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为88 625人。2007年美国行为风险因素监督系统调查(BRFSS)有效样本量为399 107人,美国人口约为我国人口的1/5,其调查样本量几乎是我国的5倍。从统计学看,样本量越大,调查数据的代表性越大。增加调查样本量,不仅有助于政府部门准确把握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确定制约因素,亦有助于对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科学决策,建议全国性群众体育调查应相应增加调查样本量。

参考文献:

[1]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托马斯・帕特森[美],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Barrie Houlihan,Sport,policy&politics:a com,parative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 Press,1997

[4]约翰・F・沃克,哈罗德・G・瓦特[美],美国大政府的兴起[M],刘进,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5]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12,17

[10]伊向仁,美国教育变革运动中体育理论资源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9,16(10):47

[11]Progress Review of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ofHeMthy People 20Io[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Public Service,Washington,DC:Public Health Service2008

[12]w・桑巴特[德],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M],赖海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

[13]郭树理,美国业余体育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R/OL],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1114SS07071)

[14]拉雷・N・格斯顿[美],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8

〔关键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16-03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现实的状况,还是已有调查研究都表明,高中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可现实的问题是:虽然需求和呼声很高,但教育效果有限,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根本原因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缺乏和体制问题外,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尽管国家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以来,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学校特点、生源特点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些只体现学生共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于特色学校来说显然有诸多不适合,因此,开发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势在必行。

一、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教材的思考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通用教材,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能够被选用的教材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选择现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伍新春、乔志宏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斌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学生用书);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马志国主编的《心灵成长导航(修订版)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试用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戴耀红主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心灵体操》;蓝天出版社出版,司家栋主编的《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等教材被多地采用。这类教材的优势是内容系统性强,以高中生心理年龄阶段特征为依据,通过典型案例对当前高中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归类,并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不足是,教材只注重普遍性问题,对于特色学校和特殊学生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选择可读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田京生、 耿增海编著的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尹朝勇主编的《让青春更阳光: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国良主编 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等。这一类教材可读性强,内容通俗易懂,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成为学生的自助读本,是学生喜欢的教材之一。这类读本的不足在于: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

第三类则是各地的校本教材和一些心理自助手册,这一类教材针对性强,体现了区域性特征,为本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施方案,是比较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材。其中校本教材的优势是可以更好地为本地(本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仅注重共性问题,还考虑到其独特的学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因此,笔者提倡各个学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二、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结构性特点

酒泉市实验中学是一所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来的普通高中,作为师范学校的历史很悠久,但作为高中,酒泉市实验中学只有六年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学校资源整合都还在探索形成期,这使酒泉实验中学作为普通高中具有了以下结构性特点:

(一)学校班级构成特点

转制后的酒泉市实验中学班级构成主要分四部分:

一是实验班,学生中考入校成绩相对其他班较高,有文科走向和理科走向两个方向,这两个班的学生是高考升学率的主要保障,他们存在的另一个目的是发挥其学习上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各班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他们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品质和焦虑情绪的应对方面。

二是艺术班,从高一到高三,每年级各设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班,突出部分艺术特长学生的优势,高考的方向主要以艺术类学校为主。这四个班学生文化课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在校的大量时间用于艺术专业训练,所以,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难度。诸多原因使这些班级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普通文、理科班,占学校学生人数的大部分,横向比较来看,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但品行差异大。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成就感低,部分学生目标不清晰,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留恋网络,早恋、打架、撒谎等问题行为较多,且具有普遍性。

(二)学校生源特点

由于实验中学是一所新型高中,升学率与酒泉市区其他同类高中比相对较低,生源构成是造成低升学率的主要原因。学校生源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成绩差。学校生源来自酒泉市七县市农村和城市中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以2013年为例,学生中考入学平均566分,这基本是报考酒泉市其他高中落榜的学生,仅就文化课成绩而言,已是全市最低了;其次,实验中学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既有农村生源也有城市生源;既有偏远农村的学生,又有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城市学生占全部学生比例约20%,其中个体差异性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长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养方式差异也很大。

(三)学校师资特点

学校8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现有专兼职教师123人﹙其中聘用教师3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55人,硕士研究生34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3人。近年来,学校还从省内外知名高校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使学校师资构成有其独特优势;教师善于钻研,教研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但面对生源质量较低的事实,为提高升学率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个别教师已经表现出职业倦怠症状。

独具特色的学校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生源构成,使酒泉市实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元化、多层次性特点,也更具有挑战性。为了使实验中学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履行学校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我们必须要有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基于对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结构应该着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兼顾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

三、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结构

基于酒泉市实验中学的学校结构及生源结构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结构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不同类型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同时又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班级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职业定向,应该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辅导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指导学生个体为自己策划生涯规划书,尝试从高一开始规划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进而规划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二是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团体生涯规划辅导,例如:高一以学习规划为主要内容,高二以目标定向和学习中短期目标确立及评估为主,高三则主要把高考志愿填报及职业规划作为主要内容。

对艺术班的生涯辅导除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之外,还应进行入班前的心理筛查,心理筛查可以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内运用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班级提供依据。

(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然要包括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由于实验中学生源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中考成绩相对较低),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校本教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应该有别于其他高中学校,学习辅导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重点班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学生只是比普通班的学生入学分数高一点,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坚持性相对于普通班而言,要强一些,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发展性辅导,应侧重每一科的学习方法、技能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指导,另外还要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对普通班的学生以矫正和激励为主,学习辅导内容包括:学习中近期和远期目标的确立;学习习惯的养成辅导;学习自觉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良学习行为的矫正;学习中的合作与促进等。对艺术班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则需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行为矫正方面。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辅导重点及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和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的辅导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收集个体成长发展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校本教材的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体验,便于学生及时自觉调适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自我成长。

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学生从不同地方来到新的学校学习,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此,高一阶段应该着重引导他们解决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整等,使学生尽快步入高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

高二学生处于“断层”时期。高二上学期,特别是文理分科之后,学生刚刚有点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气氛和人际关系,马上又面临人际的重新调整和学业上的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期都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些曾经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学业的压力,往往会感觉“有压力没动力”,部分学生通过吸引异性的目光来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此奋发向上,为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二下学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适应,大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开始进入状态。由此班级的气氛也变得紧张,同学之间交往明显减少,对学习的关注超越了对人际和其他方面的关注。这一时期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焦虑和孤独的应对方法,厌学情绪的干预策略,异往中的问题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规划等。

进入高三,学生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投入,他们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人成长,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的压力,这些都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学生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除了面临升学抉择,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三学生感到更加迷茫烦乱,迫切需要指导和关心。高三下学期,高考临近,考试前的不良反应(如睡不好、吃不下、抑郁不安等)、考试后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的情绪问题、追求理想与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矛盾等是困扰学生最多的问题。整个高三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考试心理的调适、考试后学会分析总结以及调节心态显得至关重要。

(四)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面临多重矛盾,既渴望同伴交往,又感到孤独;既希望独立自主,又不能摆脱对父母、朋友的依赖;既希望有所成就,但又屡次遭遇学业的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在诸多矛盾中成长,个别学生常因承受能力较低又过于敏感、压抑而出现心理异常。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把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归类,增加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自评量表,学生可以对照症状及症状自评结果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帮助,也便于教师较早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

(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继而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作为实验中学这样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一方面,长期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付出与回报的失衡,使教师持续感受到挫败感;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中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压力,持续的压力状态使教师出现身心疲惫、烦躁、厌倦等问题。因此,校本教材内容要包含教师自我调适及自我减压的措施和技巧,为教师心理自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建构应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应根据每年高中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增减,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增添生命的活力。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心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竭尽心力所做的工作能对某些或某个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我们将不遗余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宏燕.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吉林教育,2010,19.

[2]张润娥,徐双社.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思考[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

[3]陈海英.普通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J].文教资料,2007,13.

[4]张士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3-2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9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案篇10

一、强化高层倡导、综合协调,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党政主导、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汇报制度等,形成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召开区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会,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落实重点工作。

(二)完善区党校人口理论课、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适时举办人口科学发展理论报告会,进一步强化领导认识,形成高层倡导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领导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责任,坚持“一票否决”制度,改革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施惠计划生育家庭

(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民生工作,建立完善鼓励和制约并举、政府推动与基层自治互动、各部门政策与国策相对接、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社会公共政策。

(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相关制度,推动建立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养老保障“六位一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施惠计生家庭。

(六)保证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救助政策的落实,确保各项奖励扶助救助金按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七)继续开展“生育关怀,亲情牵手活动”。组织学生志愿团到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户进行入户慰问和帮扶,实施“人口计生帮扶工程”。开展对计生困难家庭子女实施免费培训工作,借助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困难计生家庭子女进行免费培训、推介就业,落实“三免一补”(即免书本费、学费、实习费,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增强计生困难家庭致富能力。

三、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八)将促进服务体系转型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努力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九)积极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出台区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方案,组织开展综合改革示范街创建活动,建立促进工作创新的有效考评方法,推动全区计生工作上水平。

(十)新一轮创新工作项目,找准载体,推行一街一品牌,用项目推动综合改革,区街联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

四、提高依法行政管理能力,实现科学管理的新突破

(十一)积极推进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生育问题、名人、富人超生和假离婚、假报养等违法生育行为,有效提升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十二)实施“阳光计生”行动,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扎实推进以街道、社区居委会和计生服务机构为重点的人口计生政务公开、办事公开,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及要求。发挥阳光计生热线便民服务作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全区阳光计生热线的便民服务水平,把“阳光监督”、“阳光维权”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诚信计生”、创建基层“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活动,年内90%以上街达到“诚信计生”标准。

(十三)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做好《政民零距离》等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加强对重点案例和新情况新问题的综合分析,加大事项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开展群众需求信息调研,推进便民维权。

(十四)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群众自治工作体系。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居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督查和指导力度,按照计划生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继续打造一批新的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居委会。

(十五)加强属地管理,落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全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文件,探索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结合区社工工作,以协会会员为骨干,扩大建立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探索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协会、志愿者队伍等自治组织新形式。

(十六)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完善人口计生系统的信息反馈和数据变更,加强数据质量的考核和监督。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基层工作状态,指导基层做好人口计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基层管理工作水平。

(十七)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利用“六普”和相关部门数据,加强对基层基础数据的比对和抽检,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建立信息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争创“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街道”活动。加快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坚持推动部门信息共享,紧紧依托区“六网合一”工程、科技建设,协调科技信息部门,搭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完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及变更工作机制、人口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人口统计质量保障机制,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人口信息支撑。开展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动态监测。开展利用人口个案信息引导服务试点工作。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服务体系转型

(十八)实现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巩固计划生育优秀服务站创建成果,不断提高群众享有均等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调整区人口计生服务分中心布局,使其功能更加完备、布局更加合理、突出特色、科学规范。联手卫生系统,完善社区服务站、室,建立合理有效、分工合作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

(十九)完善优质服务全覆盖。启动“家佳推进计划”,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网络、计生协会和社区志愿者的优势,深入社区,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人口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服务、更年期心理指导和老年健康指导等公共服务,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在体现政府职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做好对残疾人家庭、空巢或独居老人家庭、特困家庭的服务,把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落实到最需要的家庭和群众身上,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开展妇女病普查治疗和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等活动。依托国家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生殖健康援助行动”,为贫困母亲发放《健康信息服务卡》,开展为困难育龄妇女的免费体检及健康指导、咨询、网络预约挂号、网络远程会诊、孕情监测等工作,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二十)完善免费孕前优生指导全覆盖。以“三促进工程”为抓手,开展面向准备怀孕妇女的优生指导、孕前筛查和知识普及。对部分困难家庭准孕夫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规范孕期及产后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强化建册时孕产妇的高危管理和筛查,落实一级干预的各项任务,从根本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药具管理机制,拓宽发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六、深化宣传教育,推动人口文化建设

(二十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围绕群众多元化需求,拓宽宣传内容:从开展国情国策、人口形势、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拓展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从女性生殖保健宣传延伸到男性生殖保健宣传;从单纯的婚育观念宣传延伸到社会道德观念宣传;将计生知识、生殖保健知识拓宽到“生育”、“生命”的全过程,使群众对计生知识有更广泛的了解。

(二十三)以建党90周年、70亿世界人口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宣传活动;调整、丰富、充实、完善人口计生专栏节目,建立“孕育天地”、“政策法规一点通”、“流动人口管理”、“避孕药具知识”等新内容,为群众提供实用性、指导性强以及最新的人口计生信息;制作、出版一批面向育龄人群,集宣传、指导、基本常识普及为一体的高质量的人口计生宣传品。

(二十四)加大宣传服务阵地建设。完善“爱之家”、“客嫂驿站”、“人口文化屋”功能,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探索建立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的宣传服务模式。

(二十五)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继续做好婚育新风进万家生育文明家庭的评选工作,在历年评选出的“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中开展“星级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的评选工作,选取优秀家庭做为计划生育和谐家庭的典范,促进生育文明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十六)继续完成“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家庭联谊社”、“创建生育文明大家庭打造和谐文明新社区”、“多彩小太阳”培育工作“、“以家长课堂为依托,形成家园一体化早期教育模式”等项目工作。广泛开展“普及型”早教服务,建立宝宝成长跟踪档案,规范社区早期教育教材,制作发放“育儿指南”。依托社区教育资源、联手各相关部门,围绕健康生命孕育的全过程,搭建从青春期、婚前期、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分娩期、产后期到婴幼儿期(0-3岁)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为政府连接流动人口的纽带,探索树立弘扬流动人口计生示范家庭典型,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和流动人口服务维权专项行动,发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十七)加快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落实“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各项措施,落实“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服务管理,以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应用为抓手,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查询、交换、储存个案信息的建立。发挥流动人口“客嫂驿站”优势,使“客嫂驿站”成进一步做好军民共建工作,探索建立军地“双管双助”工作机制。

八、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系统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