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10-20 17:26:38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政务整体治理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08――From e-Government to Connected Governance》已经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OCED)正式。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是联合国在经济、社会和国家活动政策领域的重要部门。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联合国大会的通盘领导下协调联合国及联合国系统各组织的经济和社会工作。作为讨论国际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拟订政策建议的中心论坛,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和促进国际关系良好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还同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使联合国与民间社会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

2008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主题是:从电子政务到政务整体治理。对于“政务整体治理(Connected Governance)”,报告做了如下解释:政务整体治理是指政府应该如何管理其后台的办公程序,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并提高服务水平。

报告的重点在于为政府工作和电子政务评估工作提供新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旨在为政府工作流程提供参考规范,提高政府办公系统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事业能力。报告从电子政务状况和公民参与程度两个方面对联合国192个成员国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对比。对于电子政务发展理念主流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报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潜力和公共部门改革事业之间的关系”。报告希望这样能使各个国家在电子政务事业发展问题上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明朗,并且为世界联合政务决策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该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8年的调查情况;第二部分着眼于如何使“政务整体治理”成为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的实施重点;第三部分为报告的两个附件,其中附件一主要是2008年电子政务报告所对应的数据表,以提供数据支撑;附件二包括了2008年电子政务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

一、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调查内容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的内容中将“政务整体治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报告首先阐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随后又根据近期调查结果说明了政务整体治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后报告对2008年电子政务准备工作进行了评估,该举动主要是为其192个成员政府对于信息与通讯技术所提的申请要求进行服务支撑。评估报告强调: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使公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使公民获得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可以看出,报告所体现的精神是:公民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紧接着就进入了报告的主体部分,即各个地区在电子政务准备度的调查情况。在该部分的最后是网络措施的评估,网络措施评估主要关注的是政府如何提供电子政务政策方案、应用措施和工具来满足公民对电子信息、电子服务和电子应用工具需求的增加。该部分还包括对各个国家政府网站的内容进行衡量,例如:健康、教育、福利、劳动和财政等。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各国政府已经开始朝着电子政务方向迈进。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综合性的政务基础背景来做后台支撑,那么要具体实现电子政务是很困难的。报告指出,作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组织的基本结构框架最为重要,除此之外的辅助元素还包括适当的政策、政府的执行力、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得以体现。而根据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实现这些基础的进程是缓慢的。目前,只有少数政府在上述一些方面做了必要性的资金投入来促使电子政务应用方面更加具有综合性与完整性。

报告根据电子政务准备情况的不同,将世界划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地区在电子政务事业发展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其余4个地区是美国、亚洲、大洋洲和非洲。报告数据显示,亚洲和大洋洲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基本差别不大,两者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甚微,而非洲却相对落后较多。在2008年的报告中,瑞典超过了美国跃居第一位,丹麦和挪威位居第二和第三。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在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位居前三位的均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随后的第四名才是美国。在2008年的电子政务排名单上,前35个国家中,欧盟国家占了70%,亚洲国家占了20%。欧洲各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基础设施与连通性上进行明智的和理智的投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2008年的报告中,排名前35位的国家或地区中,非洲国家、加勒比海地区、美洲中部、亚洲中部、美洲南部和亚洲南部地区并没有出现。

在网络共享资源索引使用方面,从报告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根据公民公约,在政府网络共享索引资源利用方面,相关数据发生了变化。例如,与2005年179个电子政务网络化国家的数量相比,2008年的总数上升到了189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美国在网络共享索引中使用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拥有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与网络咨询服务力量,这可以使得美国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交互更加方便和顺畅。韩国政府在网络咨询评估方面紧跟美国而位列第二,丹麦与法国并列第三。报告强调,在连通性实施方面,一个健壮的网络基础平台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在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被调查的各国政府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仔细研究会发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移动设施方面的投资都比过去三年有了明显的、大幅度的增长。

二、关于现今联合国电子政务与政府工作的发展情况

首先,报告显示,由于近年来世界的快速发展,各国对政府职能有了新的需求,从而导致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公共部门重组的趋势。报告中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在不同的新兴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些人为企业、民众和社会创建了诸多的利益。这些政府的“客户”从一定程度上就会对政府提出更高的需求,例如:政府需要具有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性能、政府需要具备正确合理的职责定义、政府需要具有一定的公众信任度,为此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应该及时更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尝试着改进自己的公共行政部门,使其更主动、高效、透明和更加以服务为导向。为了完成改革,各国政府正在对各自的组织结构、惯例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动员、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与财政资源来为公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报告强调,信息通讯技术的合理使用在公共部门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社会与经济的成长环境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二,信息全球化导致了全世界的快速变化,知识经济为企业和政府不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2008年的报告对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依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理念,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策略、计划编制、咨询和执行等业务的不可分割的核心。报告中的观点认为,影响知识管理策略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员、方法和技术。与此同时,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政府只有良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因素,才能为组织的人员和结构打造合适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然而,与企业相比,政府部门在具体实践上相对落后一些。这个事实促使一些政府将知识管理的发展和利用提到了政府议程上来。对于公民来说,政府对知识管理的适当引用也可以给其带来诸多切实利益,例如可以使公民获得更便捷的服务、获得更多的选择、获得多元化个和使纳税人所缴费用得到更好利用,等等。对于某些团体和组织来说,知识管理在政务中的应用,也可以促使提高组织效率和产生良性改革,从而提升组织的执行力。然而报告也指出,要想使上述的实际利益达到预期的效果,前提条件仍然是需要有综合性的政务基础背景来做支撑。所以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管理的理念认为,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人员的知识。因此,2008年的调查主要从长远角度着眼于政府如何实施管理政府的后台整体办公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性政务的基础实体。报告的第二部分主要关注政府应如何实现最大限度节省费用的手段和改进服务方式的方法。其根本的目的是使联合国内部政府部门的工作得以改进。报告中提及的主要手段有:缩减财政费用和办理事务的时间,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加强不同政府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为政府部门与各个单位之间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制度与责任分配制度,以便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

其三,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在2008年的报告中也受到重视。报告强调,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积极和透明的工作氛围。这就意味着要选择和发展那些提倡信息共享理念的领导人员。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共享,就需要对那些将信息输入系统并实现共享的工作人员进行切实的奖赏和激励。信息的共享发展必然会导致信息成本降低,而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新的公共部门的发展十分有利。报告提出,如果组织要发展,在鼓励信息共享的同时,就要鼓励组织成员形成集体化的价值观,所以也必须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造力和革新力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报告指出,创造力和革新力是一个组织中的长期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组织可以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定位,发现并且找出新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领导必须关注如何制定策略来促使员工尽可能地发挥创造力和革新力;同时,他们也必须通过共享最优方案来保证已经存在于组织中的策略和知识得到最好的利用。报告认为,对于一个组织,如果已经具备前面所说的条件,之后就可以关注知识管理中提及的另一个维度:用户关系管理(CRM),即:提高用户集中度并建立重点客户关系网。这样才可以使组织得到稳固的成长。例如: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改善创新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主题――“电子政务”与“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

从“电子政务”到“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是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根据报告内容,“政务整体治理”的概念来源于政府希望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作为提高公共服务革新能力的途径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途径的战略举措。政务整体治理(或曰网络化政府)是围绕政府行为集中性问题所展开的,即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创造性因素来改进公共利益服务职能。2008年度报告提出,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政务整体治理的目的在于增进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咨询与交流得到巩固和促进,使政府的服务和职能达到更加有效的效果。报告强调,政务整体治理主要目标在于加强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深化发展和利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咨询服务业务。政务整体治理的潜在概念是使得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再利用和共享方面得以系统化。在政务整体治理框架内部,政府间的工作可以在各个政府机构之间垂直贯通,同时也可以在同级别部门之间水平开展。然而,从报告内容中不难看出,要实现上述几点,就要很好地理解如何使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具体事物进行融合,只有这样,公共部门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同时指出:在制定全球电子政务趋势政策和设计国家发展轨道细节(包括如何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配合)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压力。所以政府连通性的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报告除了阐述了“政务整体治理”建设的概念和其重要意义以外,对于如何建设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进行了阐述分析。

首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8年电子政务报告中,对已有公共服务措施进行了规定:从传统性政府服务分配模型到综合措施模型的转变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政府为公民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但是,报告针对这个规定也指出蕴含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整体的后台政务系统来进行支撑,那么想要提高服务的价值是几乎不可能的。新措施强调,只有实现了政府连通性管理与流程结构上的业务流程再设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费用节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世界上许多政府开始意识到,若没有综合性的政府后台系统,则不能使网络服务进行推广。然而,早期的电子政务的重点几乎都放在了发展网络服务上,今天,随着跨组织统一性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使得重点开始向建立和管理综合性和平等性的政务服务方向转移。报告指出这样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政策决议和之间协调的匮乏,使得政策遭到损坏,同时也使制度和政策的可信性大大降低。出于对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调查的目的,报告的第二部分分析阐述了从电子政务到连通性管治所面临的挑战。

其二,报告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中也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给政府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知识管理对政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以正确的形式为正确的人提供策略。前文提到了知识管理的根本理念:最有价值的资源是组织人员的知识,即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人员之间知识的共享和管理。但目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共组织已经形成了很多传统的运行模式,例如SILO模式。SILO在知识管理中就是自我封闭式的组织单元,就是说与其他组织或者单位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沟通来往。类似这样的情况对于政务整体治理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障碍。所以要实现“政务整体治理”这一发展目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三,为了实现政务整体治理,联合国推出了3点电子政务措施,一方面可以使电子政务的重点集中明确,另一方面可以使从事电子政务的公共部门明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这三点措施如下:

⑴基础性措施:在公共部门与社会范围各自内部建立可靠的、强大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以满足民用、商用和其他特定授权使用的需求。

⑵综合性措施:使基础建设产生杠杆作用的效果,从而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共享,通过更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服务建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模式。

⑶革新性措施:始终追求服务创新,使电子政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更加广泛的网络在政府内部使民主化得以深入发展。

对于以上3点措施,报告做了如下解释: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地围绕着传统政务模式的各个层面进行探究,其目的是希望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道路寻求一个清晰的方向。从基础性建设到综合性建设,再到革新性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务整体治理这个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公共部门的革新应该从政府内部起到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各个层面对治理所产生的效果的适应能力也应该从外部起到辅助推动作用。报告认为,综合性措施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升级的基础措施,只有实现综合性措施,才能使公共服务更加现代化,使公民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报告指出,促使综合性措施形成的方法要在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这些方法包括:节省费用,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行服务改革,提高中央控制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和资源分配能力等等。在革新性措施方面,报告中提出的革新方法很清晰,明确的利益相关性和范围的界定使得综合性后台办公职能的成功建立成为可能。

由于综合性后台办公系统对于“电子政务”和“政务整体治理”来说都十分重要,所以报告对于该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报告中所阐述的主要综合性后台办公服务包括:内部服务模式、战略合作伙伴模式和完全外部采办模式。这几个模式在资源(包括技术、财政和人员)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着冲突。在不考虑服务模式的前提下,报告也将后台办公模式分成3种:单一职能综合模式、交叉职能综合模式和从后台到前台的综合模式。其复杂性的级别根据职能难度的数量级的增加而递增,也随着所对应的组织的不同而改变。报告认为后台综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员、步骤流程和所需技术。报告特别指出,电子政务的成功与失败很少取决于技术,而更多地取决于人员因素。报告中所列出的人员因素包括:公共服务文化改变,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更新,工会事务和技术、管理和领导能力。

四、结语

根据2008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电子政务近年来已经在很多事情上重新调整了焦点,例如:如何使政府内部机构之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如何提高公民的关注度并且与特殊客户建立关系,等等。结合报告中的内容,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可以改进政府办事流程、降低政务成本、增强研究能力、提高档案与文件的保存能力。通过以上途径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可以促使政府朝着更精简、更具经济效益的方向进行变革;电子政务可以推动和促进不同级别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甚至可以在组织内部和不同级别部门之间发挥作用。此外,报告还强调了一点,若想使电子政务发挥其真正的力量来达到预期效果,重点不在于应用技术的使用上,而在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在变革过程中,使技术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而发挥效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特别关注的。

依据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内容,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关注:

⑴联合国的各国政府逐步开始意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并且在必要的领域开始投入资金来支持其发展,这一点促使各国在电子政务发展评估指标上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指标数值后面所隐藏的趋势,研究其他国家的动态,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我国的电子政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⑵不断变化的世界对于政府的职能产生着新的需求,各国政府机构都开始积极进行改革。报告中关于改革问题上,对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和人力资源问题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我们也应对新变化和新需求的来临做出快速而正确的反应,广泛吸取别国的改革经验,根据我国自身特点来进行调整。

⑶“电子政务”与“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是2008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主要核心,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和概念后面隐含的意义。我们应该正确学习和理解报告所说的建设“政务整体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仔细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将其更好地与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融合在一起,使我国电子政务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e-Government Survey 2008――From e-Government to Connected Governance. 2008

2.褚峻.关于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问题的探讨[J]. 电子政务,2008(6)

3.2007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态势与特点[J]. 信息化建设,2008(3)

4.师迅东.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7

5.陈果. 我国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交互发展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孙杨,男,汉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学硕士,专业方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主要研究方向:基于UML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软件模型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2

这份政府文告包含了“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经济领域信息化、社会领域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息化环境、2006年我国信息化展望共10个部分。报告分析了中国信息化的战略框架和路径选择。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信息化工作将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示范引导,落实责任,持续推进,为“十一五”国家信息化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别对以下11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描述,成为2006年中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看点。

1 教育信息化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遴选、集成、整合与共享保障机制,提高资源开发质量与共享服务水平;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抓好下一代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体系,规范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行为;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探索教育信息化集成服务模式。

2.文化产业信息化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充实网站内容;加大电子图书的整合和利用力度;强化国家数字图书馆的项目管理、技术试验、数字资源和标准规范建设。

3.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响应能力建设,全面启动全国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建立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医疗救治数据中心,逐步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支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将居民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工作落到实处,使常住人口的预防保健主要指标处于良好水平;努力为居民,特别是长期联系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4.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将以示范城市为龙头,全面促进城市系统建设;以提高数据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数据中心建设;以推广统一软件为切入点,加强业务系统建设;以提高联网应用为目标,促进全国联网建设;以贴近服务为宗旨,加快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同时抓好标准规范、资金筹集和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

5.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信息化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日常管理、运行与维护;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继续开展环境信息应用标准研究。2006年,灾害预警与救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现有的全国灾害信息网络系统进改造,建立高效、综合的灾情信息平台,定期对灾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业务化的、稳定运行的全国灾害信息收集、处理、系统。

6.电子政务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推动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围绕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信、农村信息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业务,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开展信息资源调查,扩大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推动相关标准的应用,探索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在政府网站领域进行实战。不断增强电子政务相关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应用集成、基于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架构的仿真验评平台系统、基于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电子政务开发集成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有关研究。

7.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报告摘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2006年我国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8.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

报告摘要: 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夯实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提高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2006年我国将继续加强对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和攻关项目的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在有机融合基础上的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9.信息基础设施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网络。继续增强电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务实地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宽带通信网和宽带用户接入网建设力度,加强宽带网络应用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网络资源整合。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将实施安全播出工程,建立广播影视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建设,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0.信息化的人才环境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将继续强化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人才培训,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好落实“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加强软件和集成电路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11.信息化的标准化体系

报告摘要:2006年我国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继续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一批基础、关键性的标准,重点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急用标准、网络等标准规范的研制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已经的重要标准的宣传、培训等工作。软件标准化领域要不断完善和适时重要基础国家标准,并争取将我国自主制定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3

绩效评估指标

参照BSC(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应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等四个维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但是在BSC中,信息系统能力仅作为对企业有长期贡献的因素而放在学习与成长层面中,这既与IT评估的目的不吻合,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系统的价值。

因此,BAOS根据体系设计的目的,将信息化流程分为主营管理业务应用、支持管理业务应用、办公通信业务应用、电子商务业务应用、终端业务应用、基础架构业务应用等六大业务应用,并直接在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和评估。这实际是把BSC的垂直逻辑转化为水平逻辑,以流程为纽带,从四个维度上评估信息服务的价值,肯定了信息化工作对企业业务既具有长期战略价值,又能带来短期收益。

主营管理是由企业直接服务其用户的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营销、研发、生产和供应链;支持管理是对企业业务的支撑,它是对企业的资产所进行的管理,包括财会、人力资源、IT管理等业务环节;办公及协同应用是由完成支持组织运营的事务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办公协同、统一通信;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化的交易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等;终端业务是由实现终端用户信息化任务的设备建设及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个人电脑、手持终端、POS终端等的建设和管理;基础架构是由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

绩效评估方法

赛迪顾问2009年绩效评估将借助中国IT服务年会的平台,重点引入行业维度对中国IT服务进行评价。整个评估调研工作将包括前期指标研究、中期调查开展和后期分析报告三个部分,并将邀请IT服务专委会,在后期分析和报告中对调研结果进行全局性、针对性的修正。BAOS(Business Application-Oriented Service,面向业务应用的服务)的评估是将用户对某项业务应用输入要求及业务应用自身的输出作为进行绩效评估的方法。赛迪顾问在2008年绩效评估基础上,对评估指标和路径做出了进一步细化,以符合行业化绩效评估要求。

绩效评估指标

参照BSC(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应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等四个维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但是在BSC中,信息系统能力仅作为对企业有长期贡献的因素而放在学习与成长层面中,这既与IT评估的目的不吻合,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系统的价值。

因此,BAOS根据体系设计的目的,将信息化流程分为主营管理业务应用、支持管理业务应用、办公通信业务应用、电子商务业务应用、终端业务应用、基础架构业务应用等六大业务应用,并直接在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和评估。这实际是把BSC的垂直逻辑转化为水平逻辑,以流程为纽带,从四个维度上评估信息服务的价值,肯定了信息化工作对企业业务既具有长期战略价值,又能带来短期收益。

主营管理是由企业直接服务其用户的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营销、研发、生产和供应链;支持管理是对企业业务的支撑,它是对企业的资产所进行的管理,包括财会、人力资源、IT管理等业务环节;办公及协同应用是由完成支持组织运营的事务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办公协同、统一通信;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化的交易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等;终端业务是由实现终端用户信息化任务的设备建设及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个人电脑、手持终端、POS终端等的建设和管理;基础架构是由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业务单元组成,包括对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

绩效评估方法

赛迪顾问2009年绩效评估将借助中国IT服务年会的平台,重点引入行业维度对中国IT服务进行评价。整个评估调研工作将包括前期指标研究、中期调查开展和后期分析报告三个部分,并将邀请IT服务专委会,在后期分析和报告中对调研结果进行全局性、针对性的修正。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95-02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三十多年间,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会计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出现的新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很多单位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实现了电算化。但是,我们看到和用到的更多的也只是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在当前信息化潮流中,计算机不仅仅是计算工具,网络财务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挑战。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会计技术手段,更多地影响了传统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很多面向信息化的会计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理论,以此促进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在起步阶段(1983年以前),当国外已经形成网络化的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时,中国才开始在少数企事业单位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的范围十分狭窄。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硬件价格昂贵,会计软件市场几乎为零,会计领域没有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它会有什么影响。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及,企业也有了开展电算化的愿望,财务软件市场开始运作,但开发出的软件主要是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标,包括账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及行业的管理,让财务人员无所适从。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并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工作,专业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员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将引领会计工作进入新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在中国飞速发展,信息的取得、处理、传播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财务”应运而生。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有人称它为“会计网络化”。我们看到,网络财务依赖以因特网为主的IT技术的支持,所以它不是单纯的财务系统;网络财务同时是又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个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协同的综合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信息的以下特征: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信息透明度高,信息系来源渠道多,公众参与欲望强。在这种条件下,无论在会计主体内部还是外部,会计向着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也开始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有用性成为信息化的目标。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其对信息的依赖日益加强。例如,在网络化条件下,资产的价值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既可以方便的获取,在公众面前又是透明的,作为潜在的投资者,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能反映企业财产的内在价值吗?会计所反映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吗?在现行会计理论中,企业可能基于自身的利益,利用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有利于己的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方法操纵会计数据。这就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础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成为会计信息化强调的重点。在其他方面,如会计主体问题,会计外部环境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探讨信息化对它们的影响及出现的新问题。

会计信息化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会计管理。现行的会计理论将财务报告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这样划分的目的是基于有限的会计核算手段和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因为二者的格式因报表的使用者不同而不同。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有固定的格式;为内部目的使用的财务报告的编报原则由管理人员的需要决定,并无固定格式。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规范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扩展会计报告信息的内容,从而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人才成为实现信息化的根本。会计人员不仅要进行会计核算,更为重要的是开展会计管理。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让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网络化的发展,又促使会计人员从使用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影响是必然的。但是,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的影响和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研究上。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主要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具体表现为从手工会计实务工作的特点出发去适应信息化条件的要求,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其特点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突出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强大运算功能。目前,中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很大程度上重视会计核算功能,忽视会计管理功能,缺乏信息化的需求。很多财务软件在功能上强调会计核算,如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等模块,其内容完善,功能强大,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则内容简单,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更不要说信息化下对信息更为强大的查询、传递、转换等方面的要求了。

另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侧重于会计工作,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有限,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模糊。虽然在人才方面,国家加大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其影响范围有限,杯水车薪。大量的会计人员仍然把会计工作视为为编制会计报告而进行的会计要素的计量与确认,把计算机作为会计核算的计算工具,能够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但在应用范围上没能更深一步。同时对信息化下会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帮助。同时,会计信息化更要依赖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又是会计信息化。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环境为信息化提供了应用平台,电子商务是这种环境的产物,而会计信息化又成为电子商务应用和推广的前提。因此,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处理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设计一个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协同的综合系统就必须解决社会信息化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既存在着传统会计理论上的障碍,又有会计人员对信息化概念的模糊认识,更重要的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中国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面对信息化,我们该怎么办

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无论在会计理论上,还是在会计核算技术上,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与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没有多大,换句话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的影响大多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应当努力改变现状,加大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从会计本身入手,更多的应当从信息化对会计的要求开展理论探讨。在这方面,政府部门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例如,从本世纪初期开始,为顺应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基于业务管理需要的ERP系统成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主流,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探索建立基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分类标准,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在会计人员中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强调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概念。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再畏惧海量的信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我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已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真真切切。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感受信息给我们带来实惠的同时,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应当充分表现在会计工作中,改变知识结构,从单一的会计信息系统转变为管理信息系统,是新时期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做也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方面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不均衡,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会计信息化可以作为先导,因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企业信息化又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加快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保证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从而有利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莲香.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J].会计研究,2010,(6).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5

一、纺织行业的美丽与梦想

“美丽纺织,责任发展”,美丽是目标,责任是手段。在过去十年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美丽中国也在去年的十以后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和纽带呢?

谈到美,可以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曾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他的这句话放在当今也具有现实意义,“美丽中国”正是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让所处的环境山清水秀,让消费者和老百姓享受健康而富有质量的生活。虽然“中国梦”已经承载着很多内容,同时大家仍然在为“中国梦”填充新的内容,但是“美丽中国”理应是“中国梦”的必然内涵。现在需要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是因为国家和人民到了追求并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时候。

应该说,从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宏观战略。继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小康社会,十则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了报告。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与这一战略发展过程高度契合,实际上,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就开端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到今天,将近十年过去了,纺织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使业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行业的高度重要性,正在向着“美丽纺织”的梦想与目标,全面践行社会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愿景下的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出口市场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是一个可喜的情况。2013年1—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但中国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减少。一方面有出口市场不振、需求不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在提醒行业,出口市场份额降低不仅仅是一个成本要素增长的问题,它还有责任竞争力的问题。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出了在产品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领域实施更高标准的要求。

(二)国内市场

首先,国内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形式并不乐观,2013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其次,网购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最具成长性的渠道,2012年中国服装网络销售额达到3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的24.45%,仅“双11”促销,天猫商城就有三个销售额过亿元的服饰品牌。估计到2016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将达9200亿元。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网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网购一族不仅非常关注买家的商业信誉,而且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第三,虽然网购规模成长迅速,但中国国内市场仍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的差距从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这说明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仍处于相对下降的需求曲线中。

(三)经济效益

虽然总体来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继续扩大(2013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89.49亿元,同比增加18.05%),但是一项对企业家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对下期行业运行预期总体较为谨慎。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估计2013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为10%—15%。而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存在,这对棉纺企业竞争力及效益的影响依然十分突出。

(四)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虽然今年以来,纺织工业实现生产力素质、产业规模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但是,中国劳动力规模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同时,新生代工人就业理念和趋向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再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按照目前趋势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挑战以及工人的就业趋向的挑战,让纺织行业只能通过提升劳动生产力来保持行业的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43%,明显低于同期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1%)。可见,科技与产品、品牌价值与商业模式、人才素质、企业制度、科学管理等仍是行业创造人力资源新优势的主要矛盾。

(五)产业安全

近年来,纺织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行业安全问题。所谓行业安全,指三个构成要素:一是资源安全,也就是原料、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获得性问题;二是质量安全,也就是供应链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与消费者安全问题;第三是贸易安全,也就是公平的贸易环境与市场需求增长的问题。例如,产业原材料PX的供应问题。2012年,我国涤纶产量3057万吨,已占我国化纤产量的80.6%,约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3%;2012年行业的PX需求量已达到1400万吨,PX产量775万吨,进口63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5%;预计到2015年,我国涤纶产量约为3900万吨,PTA产量约为3350万吨,需要PX约2200万吨。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群众抗议PX项目的事件,其中对行业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充分与民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有关产品和项目的科学认识。

(六)节能减排

2012年开始,纺织行业开始同时面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三重压力:一是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例如,环境保护部、质监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某些排放标准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2013年完成的重点减排项目名单,39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中有105项目事关纺织服装企业;工信部则公告第一批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的企业名单。二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已经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外部监督。三是不断趋严行业准入,包括融资限制越来越严格。此外,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即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多边TBT体系框架内。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产品检验、企业资质的验证外,未来碳足迹检验认证很可能会成为新的一项增加中国企业附加成本的工作。

(七)产业转移

纺织行业近年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就是行业的区域转移,即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通过对《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发现,产业转移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但目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并不乐观。规划预期到2015年中西部产值将占到全行业规模产值的28%,而到去年为止,中西部占全国产值的比例还不到20%,因此完成28%的目标压力非常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产业转移并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程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在缺乏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下,现有转移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树立正常健康的产业转移的诉求,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应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谋求单纯的成本的降低,甚至是社会责任标准的降低,这是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近开展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转移不仅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无助于劳动时间、员工流动率等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且转出地和转入地在环境、劳动力等领域的标准差距几近消失。调研表明,2011年,转入中西部的企业中有超过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将近60%的转移企业利润率不足9%。

(八)挑战带来的新思考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触发新的思考:一是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所有要素的变化都正在产生“正向择优”效应;二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三是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四是产业转移(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的机会在于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而绝非在于更低的社会责任标准或更小的利益相关方期望。

三、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经过八年时间,从一开始普及和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到现在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和创新责任机制的新阶段。这期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工作包括行业、产业集群和企业三个层面。在行业层面上,早在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中国首份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风气之先。到今年是连续第七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ISO26000所倡导的企业以外组织的社会责任在中国最早、最长期的制度化实践。

2006—2008年的三年间,中国每年只有一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即纺织行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直到2009年,中国才有了5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其中的两份是来自纺织行业,一份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报,另一份则是中国第一份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12年,中国已经有181份非企业或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些报告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在政府部门推动之下的行为。2012年,我国非企业组织报告95%以上的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例如,上海市政府要求某些非企业组织必须社会责任报告。然而,政府推动固然重要,但是自觉自愿围绕自己的诉求报告更加重要。

从产业集群层面来看,应该说2009年平湖市经贸局和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的《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在中国开创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和地区行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先河。今年,石狮、虎门、西樵、盛泽、海宁、萧山和王江泾七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体社会责任报告。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集思集益,能够集中、宏观地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二是群策群力,超越企业,反映出政府、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展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另外,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对区域品牌建设非常有利,很多产业集群由于生产而闻名,下一步产业集群如何在整个社会层面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如何获得各级政府支持,在消费者层面获得理解和信任,集群社会责任报告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在企业层面,为了便于企业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指导体系和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等。这些体系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写出报告”的同时“写好报告”,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管理出报告”、“报告促管理”。

2009—2013年间,7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近180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约半数报告通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平台,50余份报告通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或协会鉴证。经过六年的努力,纺织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同时也是报告验证比例最高的行业,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高。

同样,六年的努力也证明,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指南系统是必要而有效的,科学、系统的编制依据对于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行业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在各个维度上都比较均衡,但是按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CSR-GATEs)编写的报告在各个维度上质量都更高。而且,按照CSR-GAGEs编制的报告在指标覆盖率和内容实质性上都全面高于非CSR-GATEs报告。因此,一方面建议更多的企业应该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和深入地使用简便易行的行业性社会责任报告解决方案。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当必须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为此,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推出了“负责任的生产”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旨在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入选“负责任的生产”机制的企业均是近年来在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与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建树的纺织服装企业,其参与商业推介的产品须从“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的产品(面料)中核选。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3年推出的“责任资产”计划,将通过建立更广阔的平台,对接品牌和采购商以责任信息进行商业推广。

(二)能力提升

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根本手段和长效措施。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致力于将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和资源引入行业,携手为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例如,2012年,通过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SCORE项目,利用培训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浙江省平湖市12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对5家企业开展了两轮现场指导,使其环境表现和劳动生产率都明显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BSCI一起培训了200余家企业的700余名管理者,自2007年以来,联合会与BSCI的培训项目已经培训了超过10000名管理者和员工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与江西省新余市商务局、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合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社会责任培训。

(三)专题研究

基础研究是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石,也是所有其他工作的源泉,因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持续密切关注纺织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2012年,开展了两项专题调研活动:企业内部的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和产业的区域转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了不同申诉机制建立和运作的成本、效果,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总结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与行业特色的内部员工意见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底启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调研项目。2012年,项目组探访了东中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 50家企业,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转入、转出地的当地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深入调研。2012年底,项目组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2013年4月9日和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在北京和上海联合举办了两场调研报告会,4月23日,合作双方还与香港瑞典商会在香港举行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座谈会。

(四)跨界行动

纺织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跨界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跨体系合作和跨行业共建。

就跨体系合作而言,不同体系间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并整体提升全球社会责任体系和标准的运作效率、可信性及透明度。早在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与欧洲BSCI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两个体系的合作。2010年,与BSCI和美国的SA8000就体系间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多论洽谈。2011年,与SA8000签订了类似的协议,并且与WRAP和Solidaridad达成一致,最终5个体系协议同意在中国设立“社会责任体系合作中国顾问委员会”(MAC)。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各社会责任标准和体系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对话和共识,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具体而言,5个体系希望通过上述委员会研究制定在劳动者保护领域指导各个标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实践的具体要求的通用指南,这些指南也将极大地便利工厂实施各有关标准,以最大程度减少实施不同标准体系时的重复性或冲突性工作。2012年,MAC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就社会保险、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各个体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7月,第三次MAC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SEDEX(供货商商业道德信息交流组织)加入了MAC,使得开展体系协同的标准和体系达到了六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继续努力推进跨行业协作,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致力于将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移植到其他行业。在2010年之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协助中国工经联、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和企业组织完成了它们的社会责任指南体系的编制。从2011年初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程参与了中电标协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筹备,积极开展经验分享与跨行业合作。2011年下半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各利益相关方组成起草组,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协调人组织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讨论稿)的起草。2011年12月,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签订了社会责任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成员,在广泛征询各个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和完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和定稿。作为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以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为主要参照依据,将为电子信息企业和相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系统性的指引。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信息行为 信息服务 信息系统 网络用户 信息交流

[分类号]G250

1 前 言

型人研究近年来被运用于描述用户的行为、特征与需求。在2009年6月的国际图联大会《信息技术通报》(ITS Newsletter,IFLA)上,编者Dr,Edmund Balnaves表示:这是一项在Web2,0脉络中分析信息搜寻模式的新取向(new approaches to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he Web 2.0 context)。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则在两日后报导。而稍早之前,国外《D-Lib网刊》于2008年9月刊载Jack M,Maness等人的《对机构仓储用户所创建与使用的型人》,同月国内发表《基于Web2.0型人的数字图书馆交互界面设计》,在图书馆领域的型人研究有类似“共同发现”现象。

创建与使用型人的步骤,基本上是以访谈、问卷调查或观察的方式建立用户模型后,再利用该模型设计系统功能。例如Bowles(2006年)建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包括:①定义产品;②定义用户;③定义工作(de-fine done);④定义用户界面;⑤定义功能要求;⑥定义非功能性需求和制约因素。而Adlin等人(2007年)也提出:①定义用户群,并收集目标用户数据;②转变所收集的数据,形成一个虚构用户或型人;③使这个模型人性化,使他成为“团队成员”一份子;④在整个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咨询他的意见;⑤以型人的要求作为评估的基础,而且评估是否再利用或抛弃这个型人。而AN Antle(2008年)宣称包括10个步奏:①确定实际目标和行动模式;②调整设计情景的框架;③使框架和问题可操作化;④数据收集(访谈、观察);⑤以框架推导模式分析;⑥综合模式完成型人的特征与说明;⑦梳理文献与文件;⑧比较型人和简化数目;⑨检查完整性;⑩必需通过使用一修改来验证。

然而,目前数字图书馆领域对于这种“社会科学”指导“工程建设”的研究与运用仍然不多。其中一项原因,可能是对描述用户行为的型人模型仍然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缘于缺乏足够的系统性调查,特别是结合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混合型实证研究。

根据Alan Copper的定义及前人整理的方法论,参考若干新近研究,笔者在较早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透过这项研究,将用户的行为、特征、情绪反应与服务需求予以区分,并论述相应的服务策略。

2 研究设计

对愿意接受访谈的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与单位电话联系,取得其完整的通讯方式(手机、电话、电子邮件、单位地址)后,正式约定访谈时间与地点。自2008年11月15日至2008年11月25日进行面对面访谈。共计访谈36人,每人一小时访谈时间。

・样本群体来自上一阶段问卷调查分析后的用户;以目的抽样选择样本;使用一对一面访笔录采集资料。

・调查内容着重描述访谈对象的行为与特征,对电子公告栏、电子邮件、科研环境、信息搜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解释。按照统一的访谈提纲进行个别访谈,形成各类用户行为细节,总结网络环境的用户行为结构机理。

・数据处理按检查表逐一核对,分析采用数据矩阵与条目编号的排列组合。

3 结果与发现

进行目的抽样的固定题组访谈结果后,利用MAX-QDA对数据矩阵进行文本检索,获得“使用”和“态度”的x轴与Y轴象限,归纳出共通因素如下:①使用度高的因素是:下载电子书、下载软件、下载教学课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②使用低的因素是:网络用户成员复杂、使用不方便、推广信息多于深入有用的信息、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学习、内容无关紧要、考虑到网络安全;③态度积极的因素是:有助于侧面了解如何开展工作、可以提供小技巧、部分信息或文献可以免费获取、增加消息来源、需要实验操作或安全的知识、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情况、可以充实专业以外的基础知识;④态度消极的因素是:有制度或者版权方面的内容限制、怀疑信息可靠性、内容太杂乱、不够专业、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与实际科研工作无关、随意性太强而不够准确、有很多替代品、搜索引擎足够满足信息需求;⑤科研环境或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来自:导师或者指定工作或者提供研究方向,同学们或者相互合作或者相互竞争,研究所要求定期汇报或者跨组协作以及承接自其他单位(如:医院、军队、公司)的课题的影响等。

4 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总结Web 2,0数字化环境中的用户行为与结构机理,其行为模式有以下几种:

4.1 A型模式:技术倾向的工匠型

类似于工匠,这些技术倾向用户善于实验、调查、分析或仪器使用等,善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工艺实现、仿制与再造。相对其他型人,A型对5种网络服务工具的使用程度差异最大。对于及时与快速传输的要求可能才是这类用户的最爱。越是简化的操作与方便的查询相对越受到欢迎。与D型人相反,A型人很清楚自己需要那些信息或服务。

访谈用户平日的工作与学习,来自导师所指定的工作(访谈编号01、访谈编号19)。在同一个小组内,同学们之间相互竞争(访谈编号33),但是研究所内部的各个小组则不时相互沟通、跨组协作(访谈编号26)。所承接的课题多半来自医院(访谈编号14)和军队(访谈编号29)的课题。

他们认为电子公告栏可以提供小技巧,下载电子书,有助于侧面了解如何开展工作(访谈编号17),但是仅仅使用电子邮件联系无法直接遇到的人或长辈,没有其他用途(访谈编号03);如果图书馆新书快讯和图书借阅都是免费的,会考虑获取(访谈编号32);认为图书馆博客应有专业的老师来提醒工作安全的内容,比如实验室安全等(访谈编号29)。

A型人是速度为先的行动派,对信息的快速传输及科研工作的需要,使得此类研究者对服务的速度具有较高要求。如果提升服务效率,则会被A型人青睐并有所期待;如果服务速度并非其所预期,则服务很快会被A型人遗忘或者忽视。因此,只有提升服务的效率,并让此类用户感受到这种速度的存在,才能提升他们对此项服务的关注度。

4.2 B型模式:贸易倾向的商人型

类似于商人,这些贸易倾向的用户善于收集、整理、翻译或直接应用等,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力或者政策报告书。相对其他型人,B型人对5种网络服务工具的使用程度最平均。在服务一开始就推荐所有的相关服务,再任由这类用户去自由选择需要

的服务功能,会比较能符合这类用户的浏览和查询路径。此外,这类用户对于每一项服务的完善程度也比较挑剔,进行服务时可能需要注意满意度问题。

这类访谈用户由导师提供研究方向(访谈编号07),研究计划与进度由自己掌握;善于和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访谈编号27);虽然较为自由,但是仍然需要定期向研究所汇报(访谈编号18)自己的研究近况和工作;积极承接来自研究所以外的公司课题(访谈编号11)。

这类用户认为电子公告栏有很多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发贴提出看法(访谈编号21);也可以在线订书、下载软件、教学课件(访谈编号26);将电子邮件学术新闻订阅作为期刊杂志、图书书目之后的第三个信息来源(访谈编号14);支持学术博客,认为通过学术博客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情况,充实基础知识(访谈编号18)。

对具有贸易倾向特征的B型人,应采用以下服务策略:B型人是多选项的热衷者,对各种工具都有关注和使用,也希望提供的信息多样化。如果能够在信息或者工具上提供多种可选途径,此类型人将会愿意去尝试以匹配其具体的需求;如果选项单一或较少,则会使此类用户觉得,服务内容较为匮乏,缺少丰富性和多样性,转而寻求其他服务方式或者辅助其他内容。所以,提供多角度而非固化的反馈信息,会让此类用户有“被服务”的感觉,进而关注此项服务。

4.3 C型模式:理论倾向的学者型

类似于学者,这些理论倾向的用户善于理论化、系统化、抽象化或梳理学科发展方向等,善于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科学普及知识或者一套理论学说。相对其他型人,c型人对点对点传输的使用程度最低。快速传输的功能可能不是这类用户的需要,相关的服务无需特别强调或推荐。此外,在网络公共空间,类似电子公告栏的讨论可能比个人博客还受到这类用户的欢迎,因此进入“科苑星空”这类电子公告栏站,比较容易找到这类用户。

访谈用户进入研究所后,就由导师指定工作(访谈编号01、访谈编号19),个人负责特定的文献阅读与实验操作;与同学的关系存在较多的相互竞争(访谈编号33),以获得项目经费或工作岗位;所属的研究所内部定期召开讨论会议,内部各单位之间需要跨组协作(访谈编号26);导师所指派的课题主要承接自其他大学(访谈编号09)。

这类用户不喜好电子公告栏和博客的使用,认为电子公告栏给人感受不好,内容太杂,使用不方便(访谈编号14);认为博客内容无关紧要,是有时间的人的事,自己没有时间(访谈编号16)。此外,他们不知道博客与电子公告栏有何差别,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学习博客(访谈编号09、访谈编号10)。对于电子邮件学术功能不看重,认为自己要看什么,自己很清楚,所以不需要电子邮件学术功能(访谈编号02)。

对具有理论倾向特征的c型人,应采用以下服务策略:c型人是专业化、理论化的支持者,对于某项问题的深入讨论要比传输速度等方面更能吸引此类用户的注意。如果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并且提供可供讨论的空间,则会吸引c型人的注意力;如果不采取专业化策略,则会让此类用户存有服务内容信息虽多但十分粗糙的印象。因此,只有提升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让此类用户感受到服务内容中自己并非自说自话,而是可以被理解和回应的,才能有效地与这类用户沟通并提供服务。

4.4 D型模式:创新倾向的冒险家型

类似于探险家,这些创新倾向的用户善于挑战旧观点、提出新看法、发现新事物,或者寻找新价值等,善于开发新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内容。相对其他型人,D型人对博客的使用程度最高。服务于这类用户时,可能需要注意到问答过程之中,D型人对于问题定义的变化。在经过一定程度的熟悉与了解后,对于这类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亦即推荐其他相关服务功能)的成功几率相对较大。

访谈用户由导师提供研究方向(访谈编号07),自己摸索并找寻研究主题,最后与导师讨论后定案;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访谈编号27),交流并传承实验室经验;所研究的课题,需要定期向导师、小组和研究所汇报(访谈编号18)。导师所提供的方向,其课题直接来自于导师所参与的国家型研究计划,由自己所参与的部分,衍生出自己的研究主题。

这类用户虽然喜好使用电子公告栏、博客和电子邮件等,但是对于学术功能的要求较高,也比较怀疑网络工具是否能够真正为学术服务。认为图书馆电子公告栏会有制度或者版权方面的内容限制(访谈编号18),而且学术电子公告栏的信息可靠性可能不足(访谈编号02);认为目前的学术新闻订阅没有内容,就是广告和垃圾邮件,个人需要的是深入的信息,而不是推广的信息(访谈编号35)。虽然有很多个电子邮件,但是只把它当作储存空间,若邮箱已满,就申请另一个(访谈编号20);此外,认为学术博客的随意性太强,不够准确(访谈编号31);对图书馆博客不乐观,认为会有很多替代品,尽管会浏览,也未必有吸引力(访谈编号05)。

对具有创新倾向特征的D型人,应采用以下服务策略:D型人较为注重创新性,并且对于新的事物或者工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如果增加服务方式或者引入新的服务功能,相对于其他型人,此类型人更为愿意进行尝试。如果没有新的服务吸引眼球,则D型人偏向于转而尝试其他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功能。因此,开展新的服务方式,使用较新颖的工具辅助科研,有助于吸引此类型人。同时,这类型人对于图书馆新服务的最早关注,也有利于图书馆新服务功能的推广。

5 结 论

・技术倾向的用户善于实验、调查、分析或仪器使用等,善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工艺实现、仿制与再造。相对其他型人,A型对5种网络服务工具的使用程度差异最大,对于及时与快速传输的要求可能是这类用户的最爱。

・贸易倾向的用户善于收集、整理、翻译或直接应用等,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力或者政策报告书。相对其他型人,B型人对5种网络服务工具的使用程度最平均。对于每一项服务的完善程度也比较挑剔,进行服务时可能需要注意满意度问题。

・理论倾向的用户善于理论化、系统化、抽象化或疏理学科发展方向等,善于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科学普及知识或者一套理论学说。相对其他型人,c型人对点对点传输的使用程度最低。快速传输的功能可能不是这类用户的需要,相关的服务无需特别强调或推荐。

・创新倾向的用户善于挑战旧观点、提出新看法、发现新事物或者寻找新价值等,善于开发新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内容。相对其他型人,D型人对博客的使用程度最高。服务于这类用户时,可能需要注意到问答过程之中,D型人对于问题定义的变化。

综上所述,根据这些不同类型的典型用户,创建与使用型人,可以用来重新认识知识过程和知识服务。对数字图书馆提出具有行为和特征的典型用户,以图像化的型人来描述用户行为与需求,以设计新知识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服务。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7

研究概况 国防科学委员会的这份报告旨在探究电子战攻防的需求和机遇。调查背景之一是,人们越来越担忧,由于美国在军事行动中对于电子装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对手可能会使用电子战方式对美国构成挑战。 在调查初期,研究对象涉及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实验室研究人员和工业界代表。所有人员都提出了一致观点:美国在电子战方面已明显处于落后态势。 国防科学委员会要求该报告提供一些具体的项目需求和机遇。为此,报告调研了电子战的4项作战支持能力,包括卫星通信,战术通信,精确导航,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以及3个有代表性的任务领域:战术空战、舰队防御和地面行动。调查发现,电子战缺陷存在于所有研究对象之中。更为严重的是,报告认为,这种缺陷在军事行动机制中极为常见。 美国过去依靠信息技术优势在武装冲突中频频取胜,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传感器和电子通信设备的广泛应用。不幸的是,这种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要想重新获得优势,必须实施一整套计划。 研究发现,导致当前电子战缺陷的3个主要因素包括:

(1)冷战后的25年来对电子战的忽视。美国认为最大的威胁已不复存在,因此放松了警惕;

(2)包括硬件、软件和系统架构的先进电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发展,美国不再是这些技术的领军者;

(3)潜在对手察觉到美国战场信息优势对战斗力的倍增作用,投资并采取行动以抵消美军这一优势。电子战现状

美国日益重视信息优势,将其视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优势建立在对lsR资产的依赖上。美军对信息的依赖难逃潜在对手的观察.对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限制美国搜集、、协调信息的能力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对手的电子战能力正在日益增强,而大量的先进商用电子设备使得局势发生了质变。电子战系统包括读取和接收信息的“前端”数字/模拟系统和由软件驱动的“后端”数据处理系统。前端系统具有广泛的能力,可搭配现代电予设备.如应用于雷达、通信器材和干扰机中。升级后端软件可在数小时内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能力。对于敌人而言,这意味着其干扰机可以在数小时内改变运行参数,如辐射波形等。技术进步削弱了美国长期依赖和利用电子系统压制对手的能力。 上述缺陷并非首次受到美军的关注。2009年,美军联合电子战中心(JEwc)在对自身电子战能力的评估中,确定了39个缺陷,其中15个被描述为“非物质”的,与战略、领导、组织和可用的电子战技术等问题有关。

最终建议 研究发现需要采取3个重要措施,包括:

(1)需要动态地管理使用电磁频谱。美国当前缺乏对电磁频谱的态势感知能力,还缺乏动态高效利用电磁频谱并拒止对手的能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提高电子政务工程的投资效益,保证电子政务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保密,维护电子政务工程的正运行,根据《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政办发〔〕27号)、《政府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政办发〔〕14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乡镇(区),县直各单位,中央、省、市驻汉单位投资额度达到1万元以上(含1万元)的电子政务工程的规划、立项、评审、政府采购、监理、验收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上级批准的电子政务工程必须备案和验收。

本办法所称的电子政务工程,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用于政务信息化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等工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及周边设备、纵向网络、网站、内部局域网、数据库、各类应用平台及系统。

第三条县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称“县信息化办”)是全县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运行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县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方案审查、过程管理和竣工验收。

第四条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保证适用的原则。

第二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五条电子政务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应遵循节约、共享、有效的原则。各建设单位应按要求于每年月底前向县信息化办申报下一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计划,并提交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技术方案等相关资料。

第六条县信息化办根据全县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对各单位申报的电子政务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凡使用县本级财政性资金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县信息化办于每年10月底前择优排序后向县财政局申报,县财政局会同县信息化办编制下年度县财政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细化预算,按照预算审批程序报批;凡使用中央、省、市财政性资金及自筹资金的电子政务项目,县信息化办综合平衡后于每年月底前编制下年度建设计划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七条纳入年度预算计划或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同意的电子政务项目在进入政府采购前,建设方必须编制技术方案报县信息化办评审。评审未通过的项目须重新完善方案后再进行评审。

第八条县信息化办及时牵头组织县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相关专家对电子政务项目的技术方案进行评审,软件系统应重点评审。

每次电子政务项目评审从县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县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县信息化办负责召集与日管理,专家评审的相关费用在拟建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资金中按规定列支。

第九条县信息化办根据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意见,经集体研究后,向建设单位下达项目技术方案审查意见。

投资额度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项目,应在15个工作日完成技术方案评审,做出评审结论;投资额度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项目,技术方案评审期限可适当延长。

第十条电子政务建设方案经审查同意后,原则上不得变更;确需变更的,须书面报县信息化办批准;使用县本级财政性资金的还须向县财政局书面报告,按项目申报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变更额度在合同价款10%以上(含10%)的,应按程序重新申报技术方案,专家评审同意后,再组织政府采购。所有变更项目应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如实报告,并由项目验收组签字认可。

第十一条县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全县性电子政务重点工程建设,专款专用。

第三章项目招标管理

第十二条电子政务工程承建、监理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招标。与建设有关的设备、软件、材料,供应商应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执行。

第十三条承建本县电子政务工程的施工单位,须具有信息产业、保密、公安、国安等主管部门认可的相应资质等级证书。计算机系统集成商或电信运营商在参加本县电子政务工程商务投标前,必须携带相关资质证书副本到县信息化办、县国家保密局备案。凡不具备承建资格或未备案的,一律不得参与投标活动。

第十四条进入政府采购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招标文件须报县信息化办审查,审查时间为5个工作日。招标文件审查包括承建单位资质要求审查、设备技术指标一致性审查、合同付款验收条款审查、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审查等。

第四章项目监理

第十五条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一律实行项目监理制;从事电子政务工程监理活动的单位要具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相关资质;工程监理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执业资格证书。

第十六条同一工程的建设和监理要由相互独立的机构分别承担,监理单位要先于建设单位介入,没有确立监理单位的工程,建设单位不得开始建设。监理费用应足额纳入工程预算,专款专用,不能挤占挪用。

第五章项目验收

第十七条建设单位在初步对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后,向县信息化办提出正式验收申请。信息系统工程,由县信息化办、县国家保密局共同组织验收。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批准建设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竣工报告、监理报告、系统试运行和初步验收报告、用户受训报告、网络及软硬件测试报告、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十八条县信息化办在收到规定的全部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验收工作。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还要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测评认证机构,依照国家或行业标准,对信息网络、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网络安全保密等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通过验收的电子政务工程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第十九条电子政务项目验收合格后,建设方必须办理财政决算评审,县财政局根据评审结果拨付项目建设资金,县国库集中支付局办理项目建设资金支付手续。

第二十条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政府采购由县财政局依法监督。所有电子政务设备一经政府采购,财政部门和采购单位应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登记。

第二十一条县信息化办和县财政局要定期对正式投入使用

一年以上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用户回访检查,并组织专家评选“优秀电子政务工程”、“优秀承建商”;对于违反本办法的项目建设方,不安排下一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计划。

第二十二条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与管理全过程接受监察机关的监督。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9

数字化时代带来全媒体解构重组后,用户多场景、多渠道、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将对广告营销产业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创新?4月28日的腾讯智慧峰会上,腾讯公司网络媒体总裁刘胜义在演讲中提出“Real-Time”(实时化)概念,与众多嘉宾一起,共同探讨实时化媒体时代的营销变革。实时化媒体时代已然来到?设计品牌Kenneth Cole以亲身经历做出肯定回答。

东方财富通手机炒股软件揭秘手中股票不涨怎么办?小心行情突然发生逆转注意!后市很可能有特大利好

2011年2月3日,埃及开罗爆发全国性骚乱引起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Kenneth Cole想趁此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春季系列产品,就在官方网站发了一条Twitter:“在开罗爆发了上百万人的骚乱,据说这是因为他们听到KC的春季产品已经在网上开卖了。”然而事与愿违,这条Twitter立即遭受用户们的纷纷指责和抨击,称其对灾难幸灾乐祸,之后事件发展流程大致如下:几分钟后,大量批评性转发引发主流媒体关注;

2小时后,Kenneth Cole删除肇事微博,道歉;

4小时后,一个“KennethColePR”的账号开始模仿KC先前的宣传口吻推特,如“澳大利亚的人们:洪水涨到脚踝了?我们这里有Kenneth Cole的紧身裤!”,调侃语气缓和了紧张气氛;

9小时后,人们对待KC的那条肇事推特的态度开始转变,如“不需要道歉!这很有趣,说到底这是在Twitter上,人们需要的是放松”.

这场Twi t ter危机从开始到风波平息,全程不过10个小时——随着涌入人们视线的资讯越来越多,而其生存周期越来越短时,欢迎来到实时化媒体时代。

媒体环境大变革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由于手机服务中断,社会化媒体成为了受灾人群和家人取得联系的生命线。随后,日本各级政府机构意识到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为此制定了“中央以及地方公共机构如何安全且积极使用社会化媒体指南”。社会化媒体在日本地震中的表现只是冰山一角,事实是,从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中后,媒体环境就开始经历加速度的变革,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一过程。

首先,消费者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转移过程继续进行。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2010年41%的美国人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部分国内和国际新闻”,超过了报纸的比例;其次,社会化媒体影响力凸显,正开始成为重要的舆情首发媒体和新闻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50起热度最高的舆情事件中,22%都是从微博首发的,而DCCI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更显示社区已经开始超越传统门户,成为人们新的资讯获取渠道;最后,微博极低的使用门槛、移动终端的继续发展都进一步改变了用户获取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使信息制造和传播都更为便捷。

互联网平台、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用户发送和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最终使得媒体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正如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副董事石井裕教授所言:“信息像流水,它经过数字渠道时水流速度明显加快,营销者需要随之改变来应对新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中,实时化成了新的关键词。”

实时化时代媒体三大特征

建立在社会化媒体普及之上的实时化拥有着成熟的泛关系链模式,多重关系叠加极大地拓展了关系链传播的渠道,再加上名人等意见领袖的转发、传统媒体的互动加入,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极广泛的人群——信息传播速度“快”是实时化时代媒体的第一大特征。

“泛关系链”概念是腾讯在2010年提出的,观点指出,未来SNS发展的方向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链的营销,整合平台除了强关系QQ IM、QQ空间等,还有新加入的腾讯微博等弱关系平台。“泛关系链使信息传递的渠道加倍,比如人们QQ的平均好友数量是70人,而微博是140人,因此一条微博发出去,很快所有人都会知道。”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刘曜对《成功营销》记者说道。

传播门槛的降低和渠道的增多使得出现了海量的信息长尾,而同时发生的,是热点诞生的频繁和生存周期的缩短:在Twitter上,大部分热门话题在排行榜上停留的时间都不超过40分钟,能停留15分钟的也不多见;2011年春晚,单是腾讯微博网友的广播就达到了3965961条。仅按每条10个字计算,也需要主持人日夜不停地读229天,才能念完。新闻正在从以“天”为单位到以“分钟”为单位——信息数量多而传播周期“短”是实时化时代媒体的第二大特征。

今年3月,日本地震后中国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盐风潮,然而相比2003年哄抢板蓝根、白醋事件,此次的抢盐风波只用了不到2天就平息了下来,其中网民纷纷通过微博、社区集体辟谣起了关键性作用。实时化时代大众传媒原有的统治地位被撼动,社会化媒体更具备被网民信任的优势。媒体更多元的信息源以及更快的反馈速度使得信息趋向于客观和可信——信息多元而“客观”是实时化时代媒体的第三大特征。

营销如何实时化?

在“快、短、客观”的实时化媒体时代,企业信息的控制和预测能力空前减弱,危机出现的风险、对实时反应的能力要求却反方向增高。那么实时化媒体时代的营销应该是什么样子?

《实时化营销和公关》(Real-Time Marketing and PR)的作者David Meerman Scott写道:“实时化意味着企业以‘分钟’而非以‘天’来行动;意味着你的创意可能瞬间就在全球消费者之间病毒式传播;意味着你要基于市场中顾客即时的反馈,第一时间推出或者优化你的产品和服务;意味着你要看到机会,就即刻付诸行动。”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在实时化环境中,快速响应机制比严密计划更重要。在一项对财富100强企业反馈周期的抽查中,23家企业会在24小时内反馈,可以说在实时化环境中,营销和公关的反馈效果与反馈时间密切关联,效果会随着反馈时间的拉长而减少。因此,向相关负责部门充分授权是应对实时化的第一条建议。

新旧媒体的整合也非常重要,一方面,企业无法且应避免强硬控制的用户生产的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检验品牌营销决策的很好手段;另一方面,惠普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Twitter上主宰热门话题的账号,实际上是那些“传统的”、“主流的”媒体。因此品牌在运用社会化媒体的同时,也要善于结合主流媒体。

实时化带给企业的,将是一次深远的营销变革。David Meerman Scott列举了传统的营销和实时化营销的不同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消费者和企业所处的环境。实时化打破了消费者和媒体之间的界限,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能是一个媒体,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沟通和对话;实时化打破了企业内部职能和分工的界限,营销变革首先不仅仅是广告部和公关部的事,而是企业经营层面的一次转型,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化的工作,包括建立专门的团队或寻找专业;建立快速响应的决策机制;完善相应的舆情检测、数据分析、CRM系统等方面的筹备工作。“将营销和公关项目提前计划好,并按照时间表推进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实时化世界,如果你不参与,你将和消费者逐渐脱节。”David提醒道。

在实时化时代,企业的脚步需随信息潮流而动。在世界范围,包括中国,信息流的加速令企业在加入实时化浪潮的脚步在加快。在中国,各区域消费者在虚拟世界的实时化变革中是如何产生真实信赖的?腾讯公司在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后,推出了“数字媒体白皮书”,回答了这一问题。(来源:东方财富网)

《关于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系列研究报告定制的通知》

依托拥有的100余位国内知名专业分析师、特约研究员,以及院校专家教授、知名企业CEO、顶尖实战专家,每年度编制近百份电商主题研究报告,并接受企业定制各项报告,承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等专业研究工作,并拥有领先的电子商务行业数据监测系统来实现对行业运行的数据监测、分析。

作为国内专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包括B2B领域的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中国制造网、慧聪网、环球资源、金银岛、一达通、敦煌网等企业;B2C领域的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新蛋中国、红孩子、凡客诚品(VANCL)、麦考林(麦网)、库巴购物网、苏宁易购、淘宝网、拍拍网、eBay易趣网、乐酷天、百度有啊、乐淘网、银泰网、珂兰钻石网等;支付领域的支付宝、财付通、环迅支付、百付宝、银联电子支付、快钱、易宝支付等;还有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科聚盟、新网互联、汇海科技、亿美软通、天下互联、新网互联、用友伟库等,以及团购领域的拉手网、美团网、F团、窝窝团、阿丫团、24券、爱帮网、糯米网、腾讯“QQ”团、酷团网、大众点评网、淘宝“聚划算”等电子商务各领域典型企业,均为中心的重点研究与监测对象。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篇10

【摘 要 题】信息需求与服务

【关 键 词】政务服务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政府

【正 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不断向纵深发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也有了一定成果。然而,仅以技术标准系统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框架是不够的,我国实施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因此,在统一技术标准的同时,必须开展政务服务标准的制定,促进电子政务的落实和发展。

1 政务服务标准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政务服务标准是一种针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项目和程序所制定的标准。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2005年,美国提出和推广的CMB“联邦事业架构”结构,是最新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该架构以服务为基础,以业务为驱动,通过绩效参考模型、业务参考模型、服务组件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对任务和业务结果、用户效果、业务流程、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对固定成本进行评估。其中服务组件参考模型将政府服务分拆为客户服务、业务管理、数字资产管理、业务分析服务以及后台服务,是衡量业务流程与业务结果、用户效果的重要指标。[1]

加拿大电子政务的发展领先全球,该国政府认为它的成功主要归功于重视用户满意度和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加拿大总理府财务委员会通过研究重点人群、网上调查和电子邮件等多种方法,调查、分析公众和企业的服务需求,以及对每一项服务的需求强度,在此基础上,以实际需求为依据,结合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和投资预算等来确定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工程项目的优先级。[2]整个过程都贯彻了服务至上、服务标准的观念。

作为亚洲实施电子政务最成功的国家,新加坡在以服务标准衡量电子政务绩效的基础上,开发了公共服务基础结构。该结构以服务集成工具为基础,提供了一些定义好的服务构建模块。政府服务开发者只要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就能重组和共享公共服务的基础结构,从而加快电子政务服务开发和管理。[3]

上述各国关于政务服务标准的实践为理解和进一步研究这个命题提供了线索: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在于优化公共服务的供应环节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关键在于对政府公共服务内容的描述和程序的梳理。只有设计了清晰的服务项目模型,先进的信息系统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政务服务标准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利用相关工具,深入挖掘公民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公共服务需求,进行收集、梳理和描述,遵循服务的构建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把服务需求按层次呈现出米,最终以标准的形式,形成统一的提供服务的路径、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构件模型,并在这个基础上,实施电子政务。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制定和实施政务服务标准不仅直接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落实,有利于电子政务的长期规划,而且对于我国服务政府理念的落实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政务服务标准对电子政务的实践意义

2.1 政务服务标准有利于网上事务处理的落实

实施电子政务是我国重要国策之一。近年来,该政策的推行取得了相当大的综合效果。但是,聚焦于电子政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一项目上,成绩并不十分理想。

2002年,应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发表了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能够以在线方式提供52项服务,从而使中国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广度达到88%,超过了全球85.5%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政府努力使尽可能多的服务变成在线服务。但是,埃森哲的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在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深度,也就是所提供的每种在线服务的完善程度方面的得分较低,仅为28%,表明中国政府通过网络提供的大多数服务目前仅限于信息的阶段,双向互动服务的能力非常薄弱。[4]

2005年和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分别编写了《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5》和《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对我国2004年、2005年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作了专门的总结。指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发展迅速;政务信息公开取得显著成效。”在行政审批方面,“网站公布了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并具有实用性很强的表格下载功能……网站还建立了完善的查询、咨询功能。”[5,6]可见,目前国内优秀的政府网站仍然以信息提供为主要服务方式。

具体到各省府网站,网上事务的处理也相当落后。例如“中国河北”政府网站,在2004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03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中,它在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排名中名列第四;在2005年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的《2002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它位列第7。但该网站的服务项目还是以静态信息为主,只有少数内容可以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即使可以网上办事的项目,如网站中“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设立外商独资企业项目”等,从深层次看,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办理”,仅仅是信息提供动态化。同时,整个网站唯一涉及双向互动的就是“联系我们”一栏,主要是用于网站建设意见的征询。[7]

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窗口,电子政务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进行网上事务的处理。目前,落实政府网上事务处理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制定和推行政务服务标准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制定和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对政府必须提供的服务项目和程序进行覆盖全面、层级分明、先后有序的设计,能够从建设伊始就对政府网站的网上事务实施工作提供蓝本,同时为现有的政府网站提供改进的目标和评估标杆,有利于网上事务处理的落实。

2.2 政务服务标准是电子政务长期发展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建设初期各自为政造成的许多隐患渐渐明显,“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等现象频频出现。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信息化办公室酝酿制订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顶层设计的方式,从较高的起点上,提升电子政务建设的水平,解决它的长期发展问题。

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就是把整个政府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对各个局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总体分析,从上而下地让各分系统参照统一的标准和语言设计业务和技术。通过这一架构,各个分系统之间能够进行信息共享或互操作,从而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合作。在总体框架设计中,采用“构件”搭建业务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大缩短系统开发和部署周期,降低系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应对政府业务随着政策、法律、社会环境的变化需要的调整,降低系统风险。[8]因此,制定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必须突破以下三个困难,首先实现对业务构件的研究和设计:

第一,突破政府业务分析的困难。总体框架设计的关键是对政府业务的分析和梳理。政府业务十分复杂,加之国内关于政府业务流程的研究不到位,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方法的指导,使得政府业务分析的困难很大。

第二,突破综合人才匮乏的困难。总体框架的设计需要具备政府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经验、综合素质相当高的人才才能真正启动。而我国目前具备通晓政府的真正需求以及业务之间的关联性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第三,突破管理工具落后的困难。总体框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原则的指导阶段,而必须创造合适的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然而,适合政府管理的工具不多,急需其它管理领域的借鉴。

电子政务服务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将基本解决上述问题。标准是克服多样性泛滥的武器。政务服务标准的推行能够使得政务服务在任何条件下,由任何人员操作,都遵循一定的要求,达到既定的效果。而这种方式将很好地避免政务内容的复杂和政务推行人员素质的参差。此外,尽管政务服务标准尚在研究中,但是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质量组织已经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它们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提供了许多可以使用的工具,能够迅速转变为政务服务标准的工具。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目前实践中急需的,落实这一框架思想迫在眉睫,因此,必须从政务服务标准入手,尽快突破相关问题,争取有利于电子政务的长期发展。

3 政务服务标准是联系电子政务与服务政府的真正纽带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发展的既定目标,而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是大势所趋。

世界银行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应该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提高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

美国把“以公民为中心、以绩效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原则,其核心是“以公民为中心”。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政府效率,二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与公众互动的政府服务机制。

法国电子政务的项目非常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做好为公众服务,给用户提供方便。电子政务的服务效果也主要以公众的反映来测量,体现了非常明确的政府服务意识。

瑞典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把为企业和居民服务,增加透明度,促进民主化,作为电子政务的第一目标。[9]

在理论探索的层面上,我国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寄予了厚望,认为电子政务的实施,“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益,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了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是促进政务公开,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

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人们对于电子政务在服务政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辅助工具的阶段。认为“作为信息化的手段和载体,电子政务使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一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政府与公民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政府能获取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各种业务信息,同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公民和企业能适时地获取政府所的政务信息,所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二是在政府机构内部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三是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使得政府组织结构向着扁平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11]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手段,作用也不仅仅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或者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世界上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实践都充分说明了电子政务的潜力在于服务公民。落实电子政务就是实实在在地推行服务政府。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政务服务标准,将电子政务与服务政府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根据公民个体的特点和需要,研究满足他们需求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以此为基础,设计和推广适合公民个体需求的政府服务项目和个性化服务流程,并实施政府电子政务服务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促进面向公民个体的服务政府发展。

第二,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和需要,研究满足企业需求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以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为主,设计、运行、组织和管理相应的服务项目,促进面向企业的服务政府发展。

第三,根据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务服务的特点和要求,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力为目标,设计、开发、组织和管理面向政府和机构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促进面向政府内部的服务政府的发展。

通过GtoC、GtoB、GtoG的规划和设计,将政务服务标准与电子政务实施联系起来,就是将电子政务与服务政府联系起来。以政务服务标准为纽带,服务政府的理念能够得到充实和具体化,通过电子政务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易小国.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介绍和评析.电子政务, 2005(2)

[2] 国家信息中心赴加拿大电子政务考察团.以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为核心,促进政府职能转型是加拿大电子政务取得成功的关键.见: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新加坡政府公共服务基础结构.电子政务,2006(3)

[4] 黄继新整理.电子政务: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埃森哲公司资料提供.[2006-07-25].tech.sina.com.cn/i/c/2003-01-06/1131159513.shtml

[5]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编.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5.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编.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7] 丁疆辉,路紫,吴建民.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服务功能评测——以“中国河北”为例.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3)

[8] 杨吉江.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发展.电子政务, 2006(2)"Enterprise Architecture"Zachman,[2006-02]. zifa.com/framewo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