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投资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产业投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产业投资报告

篇1

不久前的《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在去年为600亿元人民币。报告预测,2007年这一投资额可以增加160亿元左右,总额达到760亿元人民币。而这其中,风电占240亿元,小水电占240亿元,生物质发电占60亿元,沼气占100亿元,太阳能占100多亿元。

由此可见,新能源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油价高企下的机遇

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在给我国石油供应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例如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企业都在新能源的大好形势下蒸蒸日上。

上述报告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在未来5年间,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建设30个左右100兆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并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

“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望成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孕育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顾杰近日指出。

江南证券的分析也指出,近期国际油价运行于140美元上方,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凸显新能源开发紧迫性,资本市场上作出了相应的反应。此时更多资金正在寻找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特别是当前油价高企,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自然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符合产业政策的石油替代品是甲醇、二甲醚等,是比较成熟和有前途的新兴清洁能源。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企业也逐渐与新能源对接。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国内汽车厂家推出大量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秘书处项目经理赵丰年认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将成为今后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首要门槛。

与此同时,各种民营资本、私募基金也开始投资国内这一领域,弥补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初期阶段资金的不足。

新能源风险犹存

除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之外,新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在拥有的丰富新能源资源中,中国的实际开发量却很小,并在技术、规模、发展速度上依然较大落后发达国家。如风力发电机兆瓦级以上的生产主要依赖生产许可证等技术转让或依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依赖进口,尚未掌握纤维素大规模生产生物液体燃料的关键技术等。

以风能为例,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如下特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地可取、不需运输;分布广泛、分散使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周而复始、可以再生。然而,在全世界风力发电装置迅速增加的同时,风力发电也面临许多难题。

在风力发电的发展初期,容量小,电量少,风能资源间歇性的特点,相对整个电网而言微乎其微,因此它不会引起电网的波动和不稳定。但是一旦风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风力发电供应稳定性问题将逐步体现出来:规模越大,风险就随之加大。

不少业内专家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调整新能源公共政策、形成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通过多渠道解决资金和技术障碍。

篇2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每一次大周期的复苏阶段,都伴随着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型行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此轮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谁将引领新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多种迹象表明,新能源可能成为一个重要选项。

新能源之所以有望担此重任,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需求上看,当前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化石燃料100年后将消耗殆尽,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面对这一威胁和挑战,人类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研究出新的替代能源,要么回到文明前的黑暗时代。此外,确保能源安全供给、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大气与河流污染,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也亟须新的替代能源。因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新能源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

从供给上看,新能源已初步具备了投入、技术、成本、规模等基本条件。在投入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2009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用于绿色能源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全球绿色能源投资已经从2004年的300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1550亿美元,4年时间内增长了4倍多,超过用于煤炭和石油开发的1100亿美元投资额。其中风能是全球新能源投资额最集中的领域,各国投资额合计超过518亿美元,投资增幅最大的领域是太阳能,同比增幅达49%,达到335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在技术方面,由于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目前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关键技术已经被突破。如随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开发应用,燃料利用率、机组效率大为提高,停堆换料和在役检查时间大为缩短。新能源的两大主力品种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成本有望在较短时期内大幅降低。尽管一些关键技术离大规模应用仍有一段距离,但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相信这一距离也不太遥远。

在成本方面,目前新能源的生产成本总体上仍然大于传统能源,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针对这一情况,不少国家在财政税收上对新能源生产和使用给予补贴,为推广新能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美国政府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新能源研究,为相关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欧盟通过了新能源政策共同行动计划,确立了三个明确目标,即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提高欧盟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围绕这三个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

我国近期将太阳能产品纳入家电下乡范围,消费者可享受13%的财政补贴;对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和农村建筑应用、新能源公交客车等给予直接财政补贴等。可以预计,在政府政策刺激下,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必将进一步降低。一旦新能源生产成本降低到传统化石燃料成本之下,新能源必将获得飞跃式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在规模方面,新能源目前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核电发电量只有910万千瓦,占我国总发电量的比例仅为1.9%,国际上这一比例平均在16%左右。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200万千瓦,在世界上排名第四。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年均新增装机约1200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约达800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约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将达180万千瓦。

篇3

关键词:新型能源汽车 汽车工业 计划 发展的前景 预测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51-02

在世界能源面临枯竭、节能意识的这个大环境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不得不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且将汽油车纳为改革的起点,以氢能源动力汽车作为发展对象。“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在2009年来启动,在科技部牵头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不断全面推向市场。紧接着各种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不断现身,而且成批出现。然而希望能占据这个大市场的各大汽车企业,面对广阔的汽车市场都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还有2013年倡导的‘中国梦’等等这些给新能源汽车发展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1 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像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这些新能源汽车除了使用汽油、柴油发动机、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及新型能源,从我国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创新的新型能源汽车概括的来说有以下六大类: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汽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以及以拿生物质能作为燃料的车类等[1]。氢燃烧热值高,且燃烧产物是无污染的水,这不仅有利于燃料开发。然而推广氢能汽车就必须解决廉价氢气问题、氢气的研制高效性、便宜氢气供给发动机等问题。

2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2001年,我国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同时把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3种整车技术提倡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3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局,提出发展新能源燃料电池。[2]

发展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要求是在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机动车产业发展政策》上有所提及。

2006年2月,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研发和设计对象是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

在次年六月在《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鼓励‘研发生产发动机和燃气汽车;开发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发动机……’。

相继同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执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前者对新能源汽车做出概念界定,而且统一要求各类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准。

然而在经历短短两年后,财政部、科技部发出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新能源汽车工作示范地放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且倡导率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公共领域使用拓广。

在同年3月和6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两个文件,分别提出加快汽车产业调整,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6]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是我国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在2010年6月凡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不但不惩罚还对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给予经济补贴,可达6万元。

2011年可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起步之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借助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必将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将有别于前期的概念炒作,主要应集中在有核心技术突破、有产品实现产业化、有良好发展前景、有业绩增长潜力的相关上市公司。新能源汽车再也不是一个仅仅只有概念而无实质内容虚无缥缈的行业。

然而2012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环节不但缺乏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所研发的新能源产品迟迟不能成实物,这不仅影响新能源汽车车型的上市效益,还间接留予私人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大批投资者看到产品未很好的上市,便朝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低端市场,不但导致产业部分环节生产量过高。新能源汽车投资已有明显变化。

在我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项数据是这样显示的,年初前三个月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数达8626辆,新能源汽车销售数达10202辆,而全国同时期的汽车产销数将近480万辆。在国外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是这样说的。美国面对新能源汽车采取减税的同时对符合补贴新能源混合汽车企业达到6万销量作为界线。对累计销量达3万辆车消费者接收50%的减税优惠政策,累计达到4.5万辆车消费者享有政策是减税25%。而对销量超过6万辆车政府补贴不是很明显。但是销量不足3万辆的企业均没有享受减税的优惠政策。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不到消费线就不够享受政府补贴条件。

3 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展望

专家们预测可能到2020年,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用于乘用车辆可达到10%~20%。因此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估量的。[3]

我国一汽集团不仅担任国家“863”计划中的“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以及“红旗牌混合动力轿车研究开发”项目,其中汽车新产品公告的车名以混合动力开发电动客车居首位,而且也已投入中心城市示范应运。一汽集团开发的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我国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奔腾B50的混合动力系统技术以及整车制造都是一汽集团在创新技术上的一些亮点,车速可达到每小时183 km惊人的速度,而且油耗每100 km耗油大约5 L,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车方面,起步相对晚了一点。荣威750是2009年上汽集团亮相的第一代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紧接着有研发了上海牌纯电动汽车,这边诞生了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

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是比亚迪公司研发的新型能源汽车。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不言而喻就应用到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具备的优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自由切换。其开发的e6纯电动汽车和同平台生产的F6,电池充电在15 min左右可达电池容量80%,当其车e6和F6续驶里程都在60 km等速的时候达到400 km,e6可谓是世界上目前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2010年3月已被在我国深圳进行试运行。e6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动力能源转化率高达9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动力强劲,最大功率为90 kW,最大扭矩为450 N.m。百公里能耗仅19.5度电,费用仅为燃油车1/4。铁电池使用寿命长,循环充电4000次后,仍有80%容量。

汽车的混合度和动力系统结构是近年来国外混合动车技术展现出的一大亮点。电池的研发技术不断成熟,混合力已经不断的向着电气化转变。前期是混合动力为主,发动机和电机集成,后期偏向纯电力动力,传动系和电机集成为主。最终向纯电动化转型。

A5BSG车型在2005年被奇瑞公司首次推出,这是中国自主品牌首次批量投入生产的混合动力唯一的车型,在2007年正式投放芜湖出租车市场使用,面对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市场化A5BSG车型是我国自主混合动力知识产权首次亮相。

同时期我国长安、江淮、长城等诸多企业也相继研发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

国家的发展不言而喻来自丰厚的物资资源、节能减排对能源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国际组织责任也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大家庭面临的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我们面对大量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汽车行业不得不把节能减排工作列为重点对象。目前,从研发向规模产业化过渡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及推广将是中国大企业的重点工作,最终实现从一个汽车制造业大国向一个产业强国的转型。[4]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导入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将近迟10年,新能源车的标准制定被国外大企业抢先占领,中国市场呼唤尽快占领新标准和汽车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我国政府也及时推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一系列市场化的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中有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

在《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的市场分析出指出立足世界新能源行业整体发展,对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像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海洋能、可燃冰、新能源汽车等开发要加大投资力度。[5]

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车种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为主。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高、电池所容纳的电量续驶里程短,并且需要廉价的配套设备充电,不适合产业化大批量生产。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研发规避了不足。但是清洁能源汽车还是非燃料电池汽车莫属。

当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平台我国基本建立成型,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趋势,所生产的零部件要完整配套,应该把小批量整车生产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作为目标。

4 结语

(1)从目前发展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车种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为主。

(2)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结果,油-电、油-气混合动力是目前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3)随着汽车工业发展和技术逐渐成熟,电动汽车是走进家用轿车的首选基本交通工具。

参考文献

[1] 边耀璋.汽车新能源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政策;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新能源概念与范围

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开始意识到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遏制作用,以及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担忧迫使人们开始关注替代能源的发展。新能源一词是1981年8月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上提出的,会议对新能源进行了界定,即“新的可更新的能源资源。它可以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加以开发利用,而且消耗后可得到恢复和补充,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对环境无多大损害,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

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范围基本一致,较有争议的是核电和大型水电的归属问题。有些研究认为,由于水电技术已较完善,而且大型水电对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核能中,核裂变技术已被人类大量应用,而且核废料及发电过程的环保任务艰巨,不应属于新能源。总结现有研究文献,已形成共识的新能源范围包括可再生能源(大型水电除外)和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核聚变。

二、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新能源领域的研究较早,目前涉及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文献也较多。为体现不同发展时期产业政策的对应性,以下按新能源产业链延伸顺序进行政策综述。

(一)对新能源研发阶段政策的研究

Hillring(1998)认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技术至关重要,而政府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通过支持研发、鼓励信息传播、制定有效的行政政策和经济刺激等措施,促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Graham等(2003)提出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政府应加大对技术、设备研发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的财政投入和补贴。

Martine等(2006)用市场模拟的方法对欧盟的新能源技术进行了考察,认为政府投入将有助于风能与生物质能快速发展,并通过预测模型得出,政府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将使每单位新能源电力(RES-E)的价格将下降1~8美分/度。Taichen Chien等(2006)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了可再生能源使用对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们认为,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会增进经济体的技术效率,相反,增加常规能源的使用会降低技术效率,而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政府政策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从研发阶段的文献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技术的突破是新能源能否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而且,研发阶段是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的领域。

(二)对新能源生产阶段政策的研究

Lawrence和Stanton(1995)对新能源的外部性进行研究,认为新能源的政策应以公共利益为核心,通过减免除税费征收和适当补偿使新能源的生产成本能分摊到所有能源产品中。Wiser(1998)指出由于在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到产业具体的融资过程和产业政策的不稳定性,使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融资受产业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可以采取财政保障等措施以减小产业投资风险。

Rave(1999)认为金融机构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还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建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投资。而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和相关的环境政策可以引导各类投资市场的形成。Catherine等(2004)对降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生产成本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价格竞标来争取发电合同的政策,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投资启动资金,还能促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并逐步降低生产成本和电价。

Reiche和BeChberger(2004)总结了欧盟若干国家成功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应用的条件:对投资者的长期规划保证,对不同绿色电力技术的回报,在电力供应系统(电网延伸,良好的接入条件等)领域的巨大努力以减少当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的抵制等。

(三)对新能源市场化阶段政策的研究

新能源市场化阶段的政策研究涉及收益分配、产品定价、消费补贴等多方面。Cheri等(1997)对促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系统效益收费(SBC)的分配途径进行了研究。Suani(1999)分析了生物质能利用中存在的障碍,认为促进生物质能发展最根本的政策是将外部性引入到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中。Soubbotina等(2000)提出丹麦风电发展速度变慢的原因之一是对于未来财政激励机制的不确定性的顾虑。Berry(2001)对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欧盟成员国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实施模式和具体措施。

Niels和Anne(2003)认为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经费补贴政策,如风电机安装,以实现其设备容量和总产出率的有效放大,可以减少其市场化的价格阻力。Langiness等(2003)介绍了美国各州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特点,并针对风电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实现进行了评价。Morthorst等(2003)对美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绿色证书制度的实施细则进行探讨。Ryan等(2006)研究了政策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包括总体原则和各种设计选择,认为可再生能源配额标准应保持长久性和动态性,随时间逐渐增减并加强责任落实和有效监督。

(四)对新能源政策效果的研究

Daryll(2000)研究了政策的实施对生物质能产业的影响,并运用POLYSYS模型研究农业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后对生物质能产业以及当地经济的影响。Nwaobi(2004)以尼日利亚为例,建立了一个分析减排政策对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模型。Weidou等(2004)对中国现有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政策进行了反思,认为现有政策无法保持中国社会和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Lewis(2006)研究了国家和地方政策对全球风轮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回顾不同国家在国产化大型风轮机制造业发展中所走过的道路的基础上,研究了建立风电产业之后的推动机制,表明将稳定的风电市场支持政策与国家风电专项激励政策相结合,便有可能在当地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Vera等(2007)认为要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国家能源指数体系,更好地帮助统计学家、政策制定者分析3E(能源、经济和环境)的有关问题。

Pablo del Rio,Unruh G(2007)分析了西班牙风能和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国家应该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三、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有关新能源领域的研究较早,但“新能源”一词使用频率较少,“可再生能源”出现较多。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

(一)介绍国外新能源产业政策

随着我国开发新能源进程的加快,有关新能源领域的政策研究开始增多,起初单纯介绍国外新能源政策的文献占很大比例。戴炳然(1981)对欧共体的新能源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丹东(1981)的《日本怎样寻求新能源》一文,介绍了日本政府的“阳光计划”以及“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的情况。

曹文伯(1983)发表了国外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个途径――发展甜高粱生产,较早地介绍了国外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情况。过启渊(1985)介绍了当时美国新能源开发战略,认为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全部能源消费量三分之二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美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因而美国不但加快了国内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而且开始重视新能源的开发。

周文超(1987)介绍了美国新能源工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当时新能源工业成为美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并对加州能源委员会的成立及新能源技术进行了介绍。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和酸雨,使得欧洲国家对新能源的开发日益重视。

李水清(1994)介绍了英国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政策与战略。张正敏等(1999)介绍了国外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经验及措施。吴中华(2000)介绍了日本在彻底推行节能的条件下,推广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2000年德国通过了一项新能源法,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关政策对降低太阳能光电并网发电的成本起到明显的作用,孙颖等(2003)发表了《德国新能源经济法及其对该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影响》,对德国为鼓励新能源发展而实施的新能源法进行了评价。盛立中对2005年美国总统签署的能源政策法案进行分析,此法案已成为正式法律,明确了美国能源 “节能和洁能”的主攻方向。王培(2008)介绍了美国、法国、荷兰等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大量的补贴政策。

(二)我国对新能源产业政策的研究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问题显现,我国针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始出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20世纪80~90年代。20世纪末我国学者对新能源的研究成果大多限于新能源的概述层面,深入分析的文献较少。乐如良(1985)对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及新能源设备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有些文献涉及对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研究,例如,石定寰(1989)呼吁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90年代以后,关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始增多。

朱世伟(1990)的《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在对我国发展新能源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当时我国发展新能源战略的框架。尹炼(1993)认为我国是基本以煤为单一能源结构的耗能大国,必须从战略转移的角度来看待21世纪新能源的前景和意义,并应及早做出相应的决策部署。

陈文七(1997)对我国新能源的投资市场做了分析。9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对新能源领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文献开始出现,例如,余善庆(1999)从我国能源资源现实情况出发,认为开发新能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略的需要。对新能源地区性发展的研究也开始出现,李昌善(1986)对内蒙古生物质能的利用提出了建议。王翊等(1986)对沿海地区新能源开发进行了研究。

王忠宏(1995)分析了甘肃省南部地区无油、缺煤、少电的劣势,提出应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陆得彬(1996)以浙江省新能源发展为例,认为国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2.21世纪以来。21世纪的十年是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研究比较集中的阶段。第一,将新能源政策研究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任德新(2001)分析了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政策领域的建议。樊杰等(2002)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特点和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唐恒等(2003)对我国新能源领域专利技术的情况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课题组了《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了《我国能源供求中长期发展趋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十一五”能源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中,新能源日益得到重视。2006年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出版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报告对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建议。在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增强的形势下,我国现有能源价格、投资、财政、税收和环境收费等许多政策领域需要调整或改革。许多研究机构已经开始了有关能源税的研究。

2006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对我国能源税、机动车燃油税、碳税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正向推动”和“逆向限制”结合“交叉补贴”的财税政策框架,即通过对化石能源加大税收和清洁能源给予税收优惠的方式,抑制化石能源使用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研究认为碳税等实施可能促进国内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课题组也对能源税收政策进行了研究,2007年针对我国能源税收体系缺陷提出了税收政策改革的一些建议。

第二,对具体的新能源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我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唐振华等(2005)针对我国能源供应的紧张和化石能源储量的不足的现实,提出发展新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建议。牛微等(2005)分析了我国在太阳能、水能等领域发电技术现状及发展情况,苏明(2007)对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领域的财税政策做了深入研究。最近几年,对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电池领域的研究开始增多。

欧阳明高(2006)认为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状况适合发展新能源交通动力系统,并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李金津(2008)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和汽车消费国,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夺回市场主动权,同时对保证国家安全、降低能源风险具有特殊意义。

万钢(2008)对当前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方海洲等(2009)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正面临诸多困难,税收优惠政策是当前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强有力工具。我国在光伏领域发展较早,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相关研究明显增多。陈庆春(2009)认为太阳能在中国的高普及率和高替代潜力,尤其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新能源战略更具现实意义。吕天文(2009)在对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中,分析了光伏产业的有关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1]Hillring.“National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use of bioenergy: Policy instruments in Sweden”.Biomass and Bioenergy .1988(14):45~49

[2]Graham,A.Davis & Brandon,Owens.“Optimizing the level of renewable electric R&D expenditures : using real options analysis”.Energy Policy.2003(15):1589~1608.

[3]Martine,A.Uyterlinde& Martin,Junginger.“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on the prospects for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Europe”.Energy Policy.2007(2)

[4]Tai-chen,Chien& Jin-Li,Hu.“Renewable energy and macroeconomic efficiency of OECD and non-OECD economics”.Energy Policy.2007(12)

[5]Lawrenee,J.Hill & Stanton,W.Hadley.“Federal tax effects on the financial attractiveness of renewable versus conventional power plants”,Energy Policy.1995,23(7):593~597

[6]Wiser,P.Steven.“Financing investments in renewable energy: The impacts of policy design”.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1998,2(4):361~386

[7]Rave.“Wind power and the finance industry”.Renewable Energy Worle.1999,(9):23~31

[8]Catherine,Mitchell& Peter,Connor.“Renewable energy policy in the UK 1900~2003”,Energy Policy.2003(19):1935~1947

[9]Reichie,D.&Bechberge M.“Policy differences in the promotion of renewable energies in the EU member State”,Energy Policy.2004,32(7):843~849

[10]Cheri,Davis,Bob,Huffaker& Tim,Tutt.Poliey.“Report on AB 1890 renewables funding”,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1997(3):356

[11]Suani Coelho Marly.“Policies to improve Biomass-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Brazil”.Renewable Energy.1999(16):18~22

[12]Soubbotina,T.et al.“Beyond Economic Growth-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Development”.2000(8):75~77

[13]Berry,T.“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design considerations and an implementation survey”.Energy Policy.2001(29)

[14]Niels,L.Meyer& Anne Louise,Koefoed.“Danish energy reform:Policy implications for renewables”,Energy Policy2003,31(7):597~607

[15]Langiness,Ole & Ryan,Wiser.“The 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 in Texas:An early Assessment”.Energy Policy.2003

[16]Morthorst,P.E.“A green certificate market combined with a liberalized power market”.Energy Policy.2003,31(13):1393~1402

[17]Ryan,Wiser,Jan,Hamrin & Seth Baruch.“Designing a renewables portfolio standard:principles,design op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Energy Policy.2006(9):87

[18]Daryll,ER.“Biomass and bioenergy applications of the POLYSYS modeling framework”.Biomass and Bioenergy.2000(18):29~35

[19]Nwaobi,G.C.“Emission policies and the Nigerian economy:Simulations from a dynamic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Energy Economics2004,26(5):921~936

[20]Weidou,N.&Johansson,T.B.“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Energy Policy2004,32(10):1225~1229

[21]Lewis,Joanna&Ryan,Wiser.“Wi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centives through Utility Tenders in Quebec:Lessons for China”.San Francisco:Center for Resource Solutions and The Energy Foundation.2006

[22]Vera,I&Langlois,L.“Energy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ergy.2007,32(6):875~882

[23]Pablo,del Rio& Unruh,G.“Overcoming the lock-out of renewalb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Spain:the cases of wind and solar electricit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11):1498~1513

[24]戴炳然.欧洲共同体的新能源[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1(3)

[25]丹东.日本怎样寻求新能源[J].世界知识.1981(10)

[26]曹文伯.国外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甜高粱生产[J].世界农业.1983(8)

[27]过启渊.美国新能源开发战略[J].世界经济文汇.1985(5)

[28]周文超.美国新能源工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科技交流.1987(12)

[29]李水清.英国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政策与战略[J].全球科技经济望.1994(11)

[30]张正敏,李京京.中美可在生能源政策比较和研究[J].中国能源.1999(7)

[31]吴中华.日本推广新能源的政策措施[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0(3)

[32]孙颖,吕蓬,孙薇,李祝华.德国新能源经济法及其对该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影响[J].现代电力.2003(3/4)

[33]盛立中.美国新能源政策――“主攻”节能和洁能[J].中国经济周刊.2005(32)

[34]王培.各国政府给予大额补贴,新能源汽车“钱”途光明[J].商用汽车新闻.2008(32)

[35]乐如良.新能源及其设备发展趋势预测[J].电工技术杂志.1985(12)

[36]石定寰.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J].能源工程.1989(3)

[37]朱世伟.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5)

[38]尹炼.地位、问题、对策――对我国新能源战略的评估与对策探讨[J].科技导报.1993(7)

[39]陈文七.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市场及其发展[J].中国能源.1997(3)

[40]余善庆.开发新能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J].上海节能.1999(6)

[41]李昌善.内蒙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J].科学管理研究.1986(3)

[42]王翊.沧州沿海地区新能源的开发[J].海洋开发.1986(2)

[43]王忠宏.试论甘南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J].甘肃农业.1995(5)

[44]陆得彬.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能源事业的发展[J].能源工程.1996(1)

[45]任德新.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其对我国的气势[J].现代经济探讨.2001(10)

[46]樊杰,孙威,任东明.基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结构优化问题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8)

[47]唐恒,董洁,梁芝兰,王立群.我国新能源领域专利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1)

[48]唐振华,苏亚欣,毛玉如.关于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考[J].能源与环境.2005(2)

[49]牛微,李珊珊.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4)

[50]苏明.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07(3)

[51]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J].汽车工程.2006(4)

[52]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1)

[53]万钢.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交通与运输.2008(2)

[54]方海洲,胡研.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分析[J].汽车科技.2009(3)

篇5

2009年12月23日,央行网站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进行了明晰,在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对产能过剩行业再出重拳

此次《意见》出台,明确在信贷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对过剩产能行业进行更为严厉的调控:“禁止对国家已明确为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中的企业和项目盲目发放贷款”,“禁止产能过剩行业通过新发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股票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融资”,相比4个月前,调控政策再度升级。

在短短4个月内,中央对产能过剩行业频出调控重手,折射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严重现状:截至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水泥产能18.7亿吨,国内需求只有14亿~15亿吨。据工信部的《2009年夏季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水泥产能已过剩3亿吨。同时,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取向由“总量政策”向“结构性政策”方向转变的决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更多政策倾斜

《意见》在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可以预见,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更多政策倾斜。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现阶段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显而易见,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科技将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牵引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巨大的长期投资潜力

篇6

1.1美国新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

(1)进行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利用新技术开发传统化石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开发效率并降低开发成本,促进传统化石能源供给增加和价格下降。

(2)开发新能源,借助技术突破开发以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用新能源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能源来源的多样性,确保在新能源革命中的领先地位,为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胜出奠定基础。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促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通过政策引导,形成高绩效的新能源政策体系。

1.2美国新能源政策体系的内容

(1)以能源独立为中心,维护经济发展利益,提升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能源独立是维护经济安全的手段,避免能源过度依赖他国,损害本国经济的独立性和安全,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强调:“将能源安全置于外贸和外交政策的首要位置”,因此,围绕新能源的贸易利益博弈,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经济发展利益,防止国际经济竞争力削弱。1973年的石油危机造成传统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技术制约使传统化石能源增产抑制价格上涨难度比较大,成本压力迫使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部分制造业,从1974年到2012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达到6964.24亿美元,与此同时货物贸易逆差逐年增长,1974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55.05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8301.09亿美元。美国认为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能降低能源成本促进制造业企业回流并减少海外石油进口,增强经济独立性并减少贸易逆差,提升美国国际经济竞争力。新能源政策发轫于尼克松政府的“能源独立”理念,目标在于降低海外能源依存度,巩固和保障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权;1991年布什政府的《美国国家能源战略》,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维护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重心,放在拓展和建设世界能源市场上;2006年的《20062010年创新战略计划》针对新能源发展,提出要在节能提效、增加国产供给、能源多样化、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创新[2]。2008年奥巴马政府明确,新能源是引领美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引擎,要承担重建经济竞争力的使命。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明确新能源政策的目标是维护美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具体方法是利用技术创新实现能源来源多样化,借助能源安全保障和成本下降避免经济的脆弱性。

(2)以拓展市场需求为中心,利用需求的增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动力。美国新能源政策注重利用市场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提高强制性能耗标准,扩大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交通工具消耗了72%的汽油和化石能源,强制能耗标准的提高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增加了新能源的消费需求,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市场支撑。一是持续不断提高汽车能耗标准。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规定,到2020年车辆能耗从每加仑25英里提升到35英里,奥巴马政府提出2016年汽车燃油经济性要确保35.5英里/加仑。强制规定汽车新能源燃料比例,2007年提出2022年汽车燃料的22%来自可再生新能源,形成政策引导性消费。二是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克林顿政府的“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小布什政府的“自动汽车协议”和“高科技车辆制造激励计划”、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计划”,目标都是要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使新能源产业发展有稳定的市场支持。三是利用政策引导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奥巴马政府推出价值750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税收抵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使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从2011年的1.78万辆增加到2013年的9.4万辆。美国新能源政策从培育消费市场出发,契合美国能源消费结构,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新能源消费市场的扩大,利用市场需求刺激新能源产业发展,使新能源产业发展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其政策的目的不是替代市场做选择,而是引导市场的发展。

(3)依靠技术创新和进步增加新能源供给种类,利用产业规模扩张降低新能源价格,形成稳定的新能源供给市场。美国增加新能源供给有两大手段,一是利用技术创新开发化石能源,增加新型清洁化石能源供给,主要体现在页岩气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利用新技术开发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源,增加新能源供给的种类,通过产业规模降低成本并带动价格的下降。美国在1934年开始尝试开发页岩气,19781992年突破了页岩气开发的资源鉴定、压裂、水管理等技术,1997年米歇尔能源公司的清水压裂技术成功,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产业并实现“页岩气革命”,页岩气产量从2006年的311亿立方米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201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45%,并带动美国天然气价格的下降,2012年美国天然气价格比2008年下降了80%以上,仅相当于人民币0.4元/立方米,2013年天然气价格大约为欧洲的1/3、日本的1/4[3]。页岩气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能源供给格局,美国由天然气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图1)。增加供给种类也是美国新能源发展的方向,光伏太阳能是重点,贝尔实验室诞生了美国最早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石油危机后美国制定“光伏十年计划”(19741983年),随后美国能源部制定“光伏研究五年计划”(19871991年)突破多晶硅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技术,奥巴马政府支持举办全美高校新能源创业大赛,支持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并将新能源创新中心从2010年的3个增加到2012年的6个,鼓励太阳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在政策支持下,美国太阳能发电成本快速下降,2013年的成本只有1977年的1%,成本下降到0.11美元/千瓦时,而更具有雄心的“SunShot计划”提出,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成本要下降到0.06美元/千瓦时,到2030年要降到0.038美元/千瓦时以下,根据波士顿信贷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太阳能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到2025年太阳能发电将占美国发电量的12%。总之,清洁化石能源和多种新能源出现,增强新能源的市场供给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使新能源产业获得规模收益,并强化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在实现能源结构转化的同时,也促进能源价格的下降。美国新能源政策体系建立于石油危机时期,经历多届政府的补充和完善,在奥巴马政府的强化下,形成独具特色的政策体系。美国新能源政策体系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力量,从激活消费需求入手来进行推动,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结合美国能源消费特征和世界能源供给选择突破口。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重视宏观政策引导,结合市场功能放大政策效果,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覆盖了新能源的技术研发、生产促进、消费鼓励等环节。新能源政策制定注重前瞻性和超前性,并能承担时间成本,呈现政策规划起步早、内容全面细致、措施具体易行、目标明确清楚、重视跨期盈利等特征,借助产业发展收益降低政策成本,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新能源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美国新能源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积累了大量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专利。2009年的新能源技术专利申请量比2008年多200项,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67%,达到1881项,2011年达到2331项,而在2012年前三个季度已达到2278项。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在2000年前后,目前太阳能技术进步迅速,与太阳能有关的技术专利申请,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60%,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34%,2011年又增加了50%,可以预期未来太阳能产业将迎来高速增长期。二是增强了美国的能源独立性。美国能源信息署估计,页岩气产量增加使美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到2030年将下降到6%,石油进口从2000年的5.1亿吨下降到2013年的2.55亿吨,对外依存度从63.7%下降到50.5%(图2)。三是能源贸易逆差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能源贸易逆差峰值时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52%和经常项目逆差的85%,2012年能源贸易逆差占货物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逆差下降到40%和61%。新能源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是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重点,美国定会利用新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借助国际贸易和投资渠道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通过贸易利益的获取来降低新能源政策成本并提高其收益。

2新能源贸易与美国利益的获取

国际贸易利益(TheGainsfromtrade),按照《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的解释,是“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收益和损失有关的问题”[4],即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国民经济福利的影响,体现为国际竞争力和要素收入在贸易前后的变化。国际贸易利益来源于产业竞争优势,核心是要素质量和禀赋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要素种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和贸易规则影响力也是要素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贸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贸易流向,贸易规则控制力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与能源有关的自然资源分布具有天然属性,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生成与政策引导有关,贸易规则控制力与历史制度累积相连。

2.1中美两国贸易利益获取方式比较中美贸易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济联系之一,其最大的特征是贸易结构变化迅速、贸易规模巨大、贸易利益摩擦频繁且与国际投资交织。中国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借助加工贸易释放,获得技术积累和贸易顺差,要素禀赋结构迅速改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形成;美国运用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优势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依靠领先的产业竞争力,并结合对贸易规则的控制,通过产品结合贸易规则来获得国际利益。中美两国贸易利益获取方式存在差异,美国利用要素质量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借助国际贸易制度获得利益,体现为要素收益率比较高;中国要素质量不高但量大,借助要素成本依靠产品价格竞争优势,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体现为要素总收入量大。能源产品并不是中美两国主要的贸易标的物,但能源贸易能影响一个国家生产成本和国际竞争力,围绕能源贸易的利益博弈成为近年来中美贸易新热点。美国试图利用新能源实现“再工业化”并促进经济复兴,遏制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希望新能源的发展有助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减少环境污染,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双方贸易利益诉求的差异和市场地位的不对等,美国把新能源贸易作为贸易利益获取的新来源,并发动一系列贸易摩擦,试图从中美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好处。

2.2美国从中美新能源贸易中获得利益的途径

(1)利用气候变化问题向中国施压,为美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开拓市场,通过市场扩张获得贸易利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占据道义高地,还能实现对中国发展的遏制,增加美国贸易利益的获取,因此,奥巴马比前任美国政府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通过主导节能减排的制度性安排,刺激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增加新能源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将美国多年积累的技术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2010年美国国务院声明:“奥巴马政府致力于领导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并以“负责任大国”强制要求中国节能减排,拒绝中国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以停滞全球减排进展“对中国实行捆绑来对抗欧洲的压力”[5],迫使中国接受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节能减排。2009年宣布,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消费比例将提升到15%,2014年又宣布,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将达到20%左右。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7.6亿吨标准煤,而新能源占比仅为9.8%[6],因此要提高5.2%和10.2%才能实现2020年和2030年目标。仅就实现2030年目标而言,我国的新能源使用增速就不能低于0.74%。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和节能技术积累不足,为美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中国提供契机,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制减排和“碳关税”政策,又扩大了中国对美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挤压了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空间。美国利用中国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2009年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规定,中国不能在2020年以前对高碳产品实施减排,届时美国将对中国高碳产品进口征收“碳关税”,胁迫中国进一步向美国开放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市场。根据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是美国2015年前实现“对外贸易倍增”计划的着力点。

(2)借助与新能源有关的专利技术输出中国,通过知识产权获得贸易利益。根据世界银行低碳发展报告显示,降低电力、交通、建筑、钢铁、化学等工业领域能耗的60多项关键技术中,有70%不为中国所掌握,引进和使用这些新能源技术需要支付巨额的知识产权费用。美国以技术合作为手段,影响中国的判断和选择,为技术专利的输出鸣锣开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美两国签署了包括《中美环保科技合作协议》、《中美化石能技术开发和利用合作协议》、《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倡议书》、《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在内的系列新能源技术合作协议,为美国的技术输出和索要高额知识产权费用创造条件。美国利用页岩气技术优势,以“中国储量”为诱饵,增加技术服务对华出口。美国能源署评估,中国页岩气储量为1275万亿立方英尺,技术可开采量位居全区前茅,但技术瓶颈使我国不得不使用美国技术服务。根据《页岩气十二五规划》,资源调查是我国页岩气开采工作中心,而在《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规定中美两国在资源勘探和技术研发方面进行合作,由此,美国相关评估标准和技术专利使用将为美国带来丰厚的收益。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美国政府来自非传统油气行业的专利技术使用费收入将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将是最大的潜在市场。中美两国在页岩气开采技术上的差距非常明显,美国已经完成对核心技术的专利和标准控制,美国通过知识产权侵蚀中国产业发展利益,在这方面,我国的DVD产业有过深刻的教训。

(3)利用贸易摩擦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挤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获得市场替代的贸易利益。近些年来,利用市场机制和科技金融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7],我国在太阳能和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对美国相关企业形成严峻挑战。2010年我国生产了全球50%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9GW创汇202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56.3亿美元,《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步伐已经超过美国。为了帮助美国企业抢占市场,利用中国太阳能产品对美国市场非对称性依赖,2010年10月15日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发动“301条款调查”;2012年5月18日,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认定中国产品存在倾销和补贴,对我国出口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不等的反倾销税;2014年1月23日,再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合并调查;2015年又对中国产品征收26.71%∼165.04%的反倾销税和27.64%∼49.79%的反补贴税。贸易摩擦恶化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环境,2012年美国的“双反”调查是中国新能源产品在海外遭受第一次贸易摩擦[8],随后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跟进,新能源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次数最多,涉案金额最大的系列贸易救济案。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快速丧失,2012年光伏产品对美出口下降30.5%,价值仅为38.74亿美元,2013年下降到16.76亿美元,光伏产品出口总值从2011年的358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122.89亿美元。美国对国际市场的中国新能源产品打压,造成我国企业经营困难,2013年中国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破产,剩下的光伏企业多数经营困难。同时,美国趁机抢占市场,提升企业经营业绩,SOLARBUZZ公司的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太阳能产品价值近2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长将超过30%。市场扩张刺激美国新能源投资年均增长8%,RECSolar计划在2015年投资5000万美元扩展产能,新建两条300MW的生产能力,美国获得企业规模扩展带来的贸易利益[9]。

(4)利用新能源技术改变市场地位,获得规则控制带来的贸易利益。新能源改变了美国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市场地位,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国,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而2011年以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现在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传统化石能源主要供应者是OPEC、俄罗斯、西非,中美作为能源需求方有共同的贸易利益,美国成为能源供应者后,中美两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贸易利益获取将发生改变,对国际能源格局和价格施加影响,成为美国获取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长期国际石油贸易使用美元定价,是“石油的单一使用美元计价”产物,也是美元霸权的基础。天然气贸易迄今尚未形成单一货币定价的全球统一市场,“页岩气革命”强化了美国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为美元统一全球天然气市场定价提供了机遇,美元主导全球能源定价将会进一步加强美元霸权[10],经济实力与美元地位的失衡将会持续,对日益国际化的人民币形成压力,控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美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全球能源贸易长期独立于GATT和WTO主导的全球贸易体制之外,国际能源贸易市场地位加强,为美国将能源贸易纳入WTO框架提供机会,而美国对全球贸易体制的控制由于能源贸易的纳入而增加收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地位的改变使中国在保障能源安全时不得不忍受部分经济利益的流失,新能源贸易强化美国对能源市场和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大国际经济秩序变革的难度,为美国利用规则获得贸易利益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3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美国利用新能源贸易从对华贸易中获取大量贸易利益,其贸易利益获取带来的启示包括:第一,贸易利益的获取要尊重市场规律。美国利用新能源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从市场需求端入手做足文章,在国内外拓展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市场。没有市场需求的产业不可能获得贸易利益,因此,贸易利益来源于市场需求,其获取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第二,贸易利益获取的基础是要素质量。产业核心要素质量的高低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影响贸易利益获取的关键,并决定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式,美国拥有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两种高质量核心要素,即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页岩气储量,能通过新能源技术和产品释放产业竞争力获取贸易利益。第三,贸易利益获取方式要多样化。与中国单独依靠产品出口获取贸易利益不同,美国针对不同的贸易伙伴,实行知识产权和商品贸易两种方式交叉使用,避免方式单一带来的贸易利益获取边际效用递减,多样化的贸易利益获取方式能充分发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价值。第四,贸易利益获取要系统化。美国获取新能源贸易利益,充分利用舆论道义、市场需求和贸易规则的力量,并结合累积的金融霸权和国际贸易制度,形成内外联动的贸易利益获取与维护机制,贸易利益的来源具有多元性特征,非系统性的做法只能部分获取贸易利益。第五,贸易利益获取要跨期均衡。贸易利益的获取要注重长期均衡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美国新能源产业培育支付了短期成本,但获得了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升级的收益。应该说美国新能源政策是非常成功的,改变了基于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利用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机会,不但改变了能源结构还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在以新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和与新能源有关的贸易利益获取带来有益的借鉴。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晚,在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系列促进政策作用下进步迅速,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太阳能光电产业和风能设备产业的世界市场上占有率领先。但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惯性的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加工出口贸易特征,体现在利用引进国外先进的核心零部件结合我国的加工、组装,形成成套设备出口欧美发达国家。但国内新能源开发不足造成设备需求有限,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电产业产值占全球30%,但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在内仅占我国发电总量的0.5%。我国新能源设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需求,造成新能源产业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和利益流失,国内新能源开发不足造成高污染高能耗,面临碳关税和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新能源发展促进政策存在不足,政策过于集中对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制造补贴,而对新能源利用缺乏支持,对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造成新能源产业缺乏国内市场支撑而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的被动局面,贸易利益获取仅局限于出口产品获得规模收益,而在知识产权收益和贸易规则影响方面的收益几乎为零,贸易利益的获取呈现出片段化和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贸易利益获取方式。

不过,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利益获取有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创新发展思路能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利益的获取。

其一,发展新能源产业要尊重经济规律。贸易利益的获取最终要服务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优化,新能源政策是对“市场失灵”的克服,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发展新能源贸易的根本目的是获取贸易利益,不是单纯为了出口而出口,要提升政策的贸易利益获取功能。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贸易顺差被视为贸易利益获取的来源,片面的贸易利益观导致注重出口而忽视国内市场开发,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升作用有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我国进口核心零部件出口成套新能源产品设备,被锁定为出口加工平台和价值增值地,形成贸易顺差在中国而贸易利益在外国的局面,恶化了我国的贸易环境。因此,创新新能源出口促进政策,核心在于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贸易利益的获取能力,不能简单依靠出口量的扩张。

其二,市场需求是获取贸易利益的关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需求决定产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获取贸易利益的基础是市场需求,因此,拓展有效的市场需求是获取贸易利益的关键。按照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激活国内市场对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政策引导着力点应倾斜到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发挥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形成有效需求的规模,利用规模经济来增加贸易利益的获取。在巩固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需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能源结构,开发适应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技术和产品,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要改变国外市场过分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不利局面,借助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形成稳定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贸易利益的获取。

其三,贸易利益获取方式要多样化。新能源贸易利益获取,既可以通过产品出口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技术专利输出的方式获得,还能结合国际投资的途径取得。改变我国获取新能源贸易利益过于注重新能源设备出口的不利局面,利用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本优势,开发并形成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专利,借助知识产权贸易获得贸易利益。结合我国当前推进的“一路一带”计划,将新能源贸易利益获取与我国企业走出去相结合,借助国际投资带动新能源产品的出口,针对中亚和非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把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与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借助新能源的开发来获得投资收益,通过投资收益来回收贸易利益,避免单纯产品出口带来的市场摩擦,实现贸易双方真正的互利共赢。

篇7

如何提升水平?向时代趋势看齐!

纵观国外制造业巨头,IBM从硬件制造者蜕变为硬件问题解决者,卡特彼勒从工程设备生产商转变为生产技术培训商……回顾国内制造业领先者,华为投入大量资金,搭建产品售后体系……制造业服务化成为转型“利器”。

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庆,探索“制造业服务化”途径,一方面,能够促进行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以助推“制造强市”建设,实现“基地”功能。

本期“改革视点”栏目,刊登三篇文稿,介绍重庆制造业服务化探路者的独到经验,以供借鉴。

用服务延伸产业链下游

――制造企业要搞好产品周期服务:诊断故障、维护检修、远程咨询、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在线商店等,把产业链向服务延伸。

路径

转变“专注制造”的单线思维,走出生产制作基地,围绕产品功能,衍生服务业务,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通产业“全生态链”,实现服务拉动生产的经济效益。

2015年11月11日凌晨,渝北区新溉大道251号停车场。

盼达用车员工关掉车灯,走出驾驶室。最后一辆新能源汽车停放完毕。站在车门旁,沿着车顶望去,三辆同款汽车与它并排,正等待着第一位租客。

盼达用车是重庆力帆集团旗下公司,是该集团搭建汽车分时租赁平台的开路先锋。

半年前,重庆力帆集团向盼达用车交付了首批新能源汽车,筹划在主城九区的商业中心、办公楼宇、居民小区,初步开设45个站点,以每小时19元,每天99元的价格,分时出租。

汽车制造企业变成了汽车租用商,有人好奇,是不是不务正业?

走出工厂

重庆力帆集团“剑走偏锋”蓄谋已久。

2015年元旦刚过。重庆力帆集团总裁办公室。

看了集团投资总监送来的《年度报告》,集团总裁尹明善表情有些焦躁。

过去一年,重庆力帆集团乘用车销售量仅17.4万辆,同比下滑8.6%,利润同比降低超过9%。

这不是尹明善所期待的结果,一场变革即将开始。

长年摸爬滚打的经历,让尹明善看到了新机会。

两年前,财政部颁布《2013年―2015年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可观,制造企业纷纷“下海”。

弄潮儿很多,但并不意味着谁都能分到这杯羹。尹明善想法十分明确,“用服务带动生产,走产业持续发展之路”。

2016年6月8日,“力帆之夜”品牌盛典举行。盛典上,重庆力帆集团推出“泛蓝生活计划”――提供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专车租赁、企事业机构团体长租等形式的汽车租赁服务,改变人们的用车习惯和出行方式。

“电车先租后卖。”尹明善演说时称,“要疏通力帆产业链的各环节。”

贴近用户

宣布“泛蓝生活计划”时,尹明善的智囊团多了一张陌生面孔――陈卫。

陈卫是重庆无线绿洲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2015年5月26日,重庆力帆集团收购无线绿洲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陈卫出任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

陈卫上任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开发汽车租赁平台的支持系统。

汽车租赁不是新鲜事。以前,租一辆汽车至少得花费半个时日。拨打租赁公司电话,了解车型、车况,确定是否为己所需;填写《汽车租赁登记表》,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原件及复印件,签订租赁合同;与业务员一起验车,领取车钥匙。

一单汽车租赁交易完成,让人身心俱疲。重庆力帆集团不想搭建这样的租赁服务平台。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市场。陈卫说:“力帆的思维逻辑里,最关心什么是消费者想要的。既然要做服务,就得走心,黏住他们。”

“互联网+车联网+租赁服务”,成为研发团队工作的风向标。他们想要借此来减少交易时间。

2015年9月初,租赁业务启动前,陈卫把租赁用车APP交付给了盼达用车。

这款APP可以实现远程订车、就近取车、手机解锁、站点还车、移动支付等功能,从租车到用车,全程用时不超过10分钟。

消除担忧

尹明善明白服务与技术的关联性。聘用陈卫的另一层用意,是希望他能够带领研发团队,解除消费者的担忧。

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不便,让消费者没有勇气“裸爱”新能源汽车以及它的租赁服务。

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大多采用充电桩充电模式。每个地区的充电桩数量,每个电桩储存容量都十分有限。

国家能源局报告曾显示,投资20000亿元,建立480万个充电桩,只能解决500万台新能源汽车用电问题。而电费+服务费+充电费,每Ekg(新能源汽车供能计量单位)的成本不低于6元,也远远高于燃料汽车的价格。

重庆力帆集团在启动“泛蓝生活计划”的同时,“深蓝能源计划”开启,它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电力模式改革。

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陈卫的研发团队取得了三个革新成果――利用电能储能技术,将废弃、多余电能转移至消费者就近充电桩,解决单电桩电能不足问题;

创新电能供给技术,实现三分钟更换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供能模式,换电与加油一样便捷;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长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周期至十年以上,降低电能消费成本。

“这些技术突破,让租客不用担心,租赁的汽车跑到一半没地方充电。一通电话,随时给能。”陈卫说,“以后,租客购买力帆的新能源汽车的几率也会增大。”

持续升级

2015年11月11日,早上7点15分,渝北区新溉大道251号停车场内。

第一位租客拿到钥匙,打开车灯,启动汽车,租赁平台迎来“开门红”。

半年时间,盼达用车重庆租赁站点增加15个,新能源汽车租赁车辆投放增长20余倍,市民越来越青睐分时租赁。

2016年3月16日,盼达用车正式进入公务车租赁市场,向意大利驻渝总领馆交付首台国产新能源汽车。未来,将有200辆新能源汽车投放,专门租赁给在渝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

热度持续不减,市场正在延伸。

2016年4月22日,盼达用车第一次走出重庆,在河南搭建“电客栈”。电客栈夜间集中对电池进行充电,白天为盼达用车运营的新能源车换电,赢得了市外租赁市场良好口碑。

2016年6月4日,盼达用车在杭州市智慧产业园、浙商财富中心、杭钢冶金大厦、西溪天堂商业街、越秀星汇悦城等地设立站点,开通分时租赁服务,备受当地关注。

“用服务带动生产,走产业持续之路。”尹明善不是随口一说。

篇8

本刊综合整理了70多份二季度业绩居前的主动型偏股基金的2016年第2季度报告,以了解基金经理对后市的一些看法以及他们未来看好的一些板块或行业,从而为投资者整理出一些投资思路,仅供参考。

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展望未来,“结构性行情”成为公募基金经理一致认可的A股走势。以金鹰核心资源为例,该基金在其二季度报告中表示,进入2016年三季度,我们认为经济依然维持低位运行,市场流动性也仍然处于稳定的状态,而美国由于大选季,市场对其三季度加息的预期较低,这些因素对三季度的行情有支持。同时,市场在三季度将进入对十月中央会议政策的预期阶段,因此我们预计三季度市场以宽幅震荡为主。而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增长质量、转型与稳增长政策出台的速度、人民币汇率的走向,都将决定三季度市场震荡的高度和低度。

虽然大部分基金经理都认同“结构化行情”这个观点,但是在具体的判断上,也分乐观派和谨慎派。其中,以乐观派居多,长安宏观策略基金就表示,下半年有望延续二季度的赚钱效应,在优质成长股见底、货币宽松的环境下,走出缓慢回升的行情。交银先进制造基金对后市也较为乐观,认为市场在三季度面临利空“空窗期”,指数存在向上突破的基础。信达澳银红利回报基金的态度更直接,认为在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背景下,三季度A股市场有望保持震荡上行格局,可采取积极进攻策略。

谨慎派以华泰柏瑞激励动力基金和中海消费主题精选基金为代表。前者表示,2016年下半年我们预计仍是震荡为主,随着市场逐步走高,下半年仍要注意防范风险;后者则表示,在经历了各类板块轮动之后,我们对后续行情趋于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基金经理虽然乐观看待后市,但也特别提到了风险控制问题。例如中欧时代先锋的基金经理就指出,从外部条件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整体上依然疲弱,货币与财政政策预计可能将倾向于托底而不是刺激,国际上的不确定因素也依然存在;而从资本市场自身情况看,5-6月份的细分行业成长股行情较强、个股分化较大,也在局部制造了估值泡沫,总体上7-8月份的结构性机会将更稀缺、更聚焦。因此,在把握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风险防范问题。此外,国泰价值经典、华安安信消费服务等基金也在二季报中提示要做好风险控制,努力规避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对新兴产业痴心不改

在行业配置和主题投资方面,大部分基金经理认为,三季度或下半年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智能装备)、消费(食品饮料板块特别是白酒)、医疗(大健康主题)、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如军工等)、避险品种(黄金贵金属等)电子、环保、传媒、教育、体育等。

尽管在基金二季度持仓中明显出现了增配主板减仓中小创的现象,但基金经理们对新兴产业依然是痴心不改,“新兴产业”、“成长股”之类的字眼频繁出现在二季报展望中。如长安宏观策略基金就表示,未来中长期的配置方向依然是估值合理的优质成长股,如医疗服务、互联网服务、先进制造业等方向,这是真正的稀缺资源,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所在,也是资金愿意追逐的主要方向。长安宏观策略基金同时认为,未来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代表新经济生命力的新兴产业成长股依然会创出新高。

与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金鹰核心资源,该基金在二季度报告中表示,将继续以成长股和新兴产业的主题投资为主,重点关注方向为环保、大健康主题、体育、教育、新能源汽车以及VR等新技术。华安沪港深外延增长也称,下半年投资重点仍然是成长股,看好新能源汽车、泛人工智能、教育、储能、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投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能源汽车板块在上半年表现强势,不少产业链上的个股如多氟多(002407)、天齐锂业(002466)、中通客车(000957)等纷纷创出了历史新高位,对于该产业链个股在三季度或年底前的投资机会,仍有不少基金经理表示看好。如财通成长优选基金就表示,非常看好新能源行业下半年的投资机会。在国家政策补贴的刺激下,相关产业的订单、收入、利润都有望爆发式增长,看好燃料电池、电解铝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篇9

当今太阳能技术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采暖与冷却、太阳能聚热发电系统、被动太阳能、太阳灶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目前,美国太阳能科技研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并力求尽快将技术成果投入商业化运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利用太空卫星收集太阳能,然后将光束传回地球接收站转化成电能。

太阳能光伏产品最早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目前,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太阳能研发中心等是太阳能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重要机构。此外,美国许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投入到新能源技术的研潮中。根据能源部的要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日前举办全美高校新能源创业比赛,其中近1/3的设计项目涉及太阳能产业。对于胜出的项目,投资方迅速投入创业启动资金。

美国对于光伏发电的激励政策依各州情况不同,大多数采用可再生能源配额、税收优惠、现金补助计划等,这些也是美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太阳能产业的科技研发,政府从多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如建立“清洁能源银行”等。

美国已在42个州通过《净电量计量法》,即允许光伏发电系统上网和计量,电费按电表净读数计量,允许电表倒转,光伏上网电量超过用电量时,电力公司按照零售电价付费。

美国有37个州对于光伏发电项目进行初始投资补贴或电价补贴,26个州有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居民屋顶的光伏项目,最高减免额度达两万美元。对于非居民建筑,最高减免额度可达50万美元。美国还有21个州对于光伏发电项目给予优惠贷款,贷款利率最高为7.5%,贷款期限最高20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2009年美国国税局的“现金返还法案”。该条款规定,可再生能源项目完成后,美国财政部必须在60天内以现金形式返还项目成本。

美国太阳能发电市场需求近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之一。有报道称,如果有计划地发展太阳能,美国到2050年将不再依赖进口石油。专家预测,2050年全球的电力需求将是现在的三倍。届时,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到总发电量的1/3。

美国太阳能产业研究公司Solarbuzz近期公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太阳能市场将呈现10倍增长幅度。未来五年,美国光伏市场预计比2009年市场规模增长10倍,即年均增长30%以上。从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规模来看,美国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之一。

篇10

新能源板块或再受益

建信基金表示,在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2014年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元年,相关板块或将受益,如新能源客车板块。源于按照每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5000台的最低累计推广量计算,两批推广城市需要完成25万以上的推广量,其中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万辆,中性假设其中50%是新能源客车销量,则新能源客车销量为6.5万辆左右,则2014—2015年年均销量在3万辆左右,相比2013年不到1万的销量会出现大幅增长,此次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幅度,也将带动纯电动乘用车板块受益。

国投瑞银:

关注两会主题投资活跃

国投瑞银基金认为,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产业革新和政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的前提下,主题投资机会凸现。从上海国资改革、广东地方性国资改革,到油气等垄断行业的改革,都将为市场提供较好的热点。市场震荡对A股的负面影响较小,一方面受流动性和新股影响,市场在节前已经有较充分的调整,目前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另一方面,国内政策预期及流动性对A股影响更大。中期投资来看,在行业配置中可坚守优质成长,建议配置医药、改革等相关板块。

南方基金:

A股仍有结构行情

南方基金表示,经济增长可能仍受资金紧张的负面影响,将继续下滑,A股难有较大行情。但3月中旬前,A股结构行情仍存在,市场有望迎来难得的反弹时机。总体上,还需精选行业和个股,可选择年报业绩优良的蓝筹股,以及估值合理、符合转型方向的新兴产业。而对资金面,南方基金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可能不会持续偏紧,在经济偏弱物价也偏弱的格局下,有小幅放松的空间。本周将是观察央行政策态度的关键时期。

信达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