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15 09:38:53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1

专升本第一学历是什么

国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规定,普通高校统招专升本为国家统招计划普通全日制学历,本科为第一学历。毕业证盖所学习高校章,证书上显示“普通高等学校”字样,国家承认,教育部电子注册,属于第一学历。自考、成人高考、电大、网络教育的专升本第一学历并不是本科。

大家平时说的第一学历和第二学历不过是根据时间的不同来划定的,而对于第一学历来说,最初考取的是什么学历,第一学历就是什么学历。很多人认为参加专升本考试后,第一学历就是专科,而第二学历是本科。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对于统招专升本来说,参加专升本考试后学历就是本科学历。而且按照规定,全日制专升本和普通全日制本科是同等效力的。所以说专升本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在取得本科学历后,就和本科生享受同样的待遇。

专升本后就业怎么样

在取得本科学历后,无疑对于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提高了你的就业条件,而且开阔了你的就业视野,并且对你升职加薪有诸多好处。例如,当前很多大型公司的招聘条件之一就是全日制本科学历。你拥有了本科学历,你才能获得进入大型企业的入场券,进而得到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一些公司在升职加薪方面都会有严格的规定,学历作为一个人的硬件条件,在同一公司环境氛围和待遇标准上必然有一定的升职优势。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2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提升;学科素养;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落实有效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专业素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着力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因此,教师要专业成长,必须加强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的专业研究和引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必然带来对教师学科素养的新要求。那么,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具备的哪些学科素养?提升学科素养有哪些途径呢?

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应用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推理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社会教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所在。我认为,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途径:

1、加强历史文化积淀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很是重要。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自身的文化积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性综合学科,又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具有历史知识多样性的特点,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因此,用生活来打造精彩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与社会,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中联系社会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靠教师个人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引入课堂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首先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走进外面的世界,用生活来打造课堂上的教学智慧,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老师,要应该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做“井底之蛙”,要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同时,历史与社会教学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历史与社会老师除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中才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2、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认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加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度。(2)实践课改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内说过:“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针,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质。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了解哲学、科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知识,以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分析评价指导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水平,从而造就教师大气、从容的教育气质。

3、增强教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特点、差异等因素进行深入的钻研,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对教学工作的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教科研能力水平。

4、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历史与社会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精选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能深切地体验到“现实即社会,历史就在我身边”,这样可以加深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即社会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综合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强调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通过对学生生活、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乡土资源的有效挖掘发现教学问题,学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参与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乡土史教学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结合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穿插渗透——结合课堂教学,增进学生的课堂理解;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综合运用——结合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乡土史是我们身边鲜活的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总之,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课标、新理念、新创意、新内涵,对教师的学科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学科素养是丰富多彩的,素养需要深厚功底,素养需要博学多才,素养需要机智幽默,素养需要真知灼见。提升学科素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教师成长道路的重要旅程,而教师就是这个旅程上的行者,路在我们的脚下,更在远方,我们要不断地向前行。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徐林祥 《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8。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3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流的国家需要一流的教育支撑,而办好一流的教育,必须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教师。经多年努力,*市中小学教师在基本素质、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经过连续不断的继续教育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学历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历教育不仅可以扩充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系统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提高,应当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同样受到重视。辽宁省和我市在“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到“2010年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0%,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教育硕士达40%的目标。根据20*年对*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统计,我市现有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硕士学位的分别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67.5%、57.2%、1.1%,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学位提升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均衡。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多渠道地开展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

1、充分发挥我市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基地作用,利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学历培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优势,做好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为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提供多样化学习渠道和优质服务,努力降低学习成本。同时要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及培训质量,使教师学有所成。

2、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以上须属国民教育的学历教育)等多种途径提升学历、学位层次。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要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对最后学历专业与所教专业不一致的,在“十一五”期间要取得所教专业合格学历或专业合格证书。

3、充分利用因特网网络系统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更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不组班上课、缓解工学矛盾、减少经济负担的优势,利用网络积极踊跃参加高层次学历提高和研修学习。

三、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提高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学位学习的积极性

1、严格坚持市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层次学历、学位的要求。参评市级骨干教师,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和高中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区级骨干教师评选也要设定一定比例的高层次学历标准。

2、自20*年始,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层次学历、学位的教师要予以优先考虑,为学历、学位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实行参加学历、学位提升减免教师教育学分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教师每参加一年学历、学位提升学习(凭在读证明)可以减免4学分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由学校申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市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4、对农村教师实施学习资助工程。从20*年开始,凡是在*教育学院参加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学习的农村乡镇及其以下中小学教师,由*教育学院每学年减免500元的学费;对取得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由当地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报销一定比例的学费。

四、加强领导与管理,切实把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工作落到实处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作,要将学历、学位提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鼓励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及均衡发展。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4

一、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二、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三、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具体在历史试题中体现为对主观试题材料的解析能力、答题切入角度和论述能力、历史知识与理论观点结合的逻辑辨析能力。学生历史知识积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运用方法维度提升素质的过程,过程是载体,方法是手段,目的是提升能力,方法与过程的结合是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历程,是学生自发学习、行为自觉、自我改变的过程,以此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入历史学习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技巧,凸显良好的学习体验和进步的喜悦,从而做到自我提升学习信心、学习能力和人文修养。树立正确历史观,端正学生历史的态度、行为倾向、价值取向,也是对历史事件的理智感受、思想认知、道德评判的情感体验。历史知识传承者和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复合型与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历史教育及其学生受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多维度的历史教学,将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完善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四、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评价体系在本质上是社会行为风向标和潜能激发激励机制。激励措施的得当与否和奖惩程度的大小差异,将促使教师根据自身诉求和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评价体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传统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致使评价机制工具化、功利化。教师管理机制及其运营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以教学过程控制、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效果量化等措施进行教学评估的管理模式,将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激励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旨在注重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者、定量和定性、情感与价值等多重评判尺度的综合测量,重在发现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基本素养和发展诉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强自信、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5

统招专升本报名流程

1、考生持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在自己毕业学校参加报名资格审核;

2、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在毕业学校参加联网采像;

3、毕业学校将考生的毕业专业录入网上报名系统;

4、考生登录报名系统网站填报报名信息和志愿信息;

5、考生在网上确认报名信息;

6、考生按缴费流程在工商银行网上或银行柜台缴纳报名考试费;

7、缴费后,由报考院校审核考生是否符合报考专业和照片采集质量等。

统招专升本要什么条件

1、各省考试院每年的专升本要什么条件具体要求会有变动。统招专升本的相关政策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各个省份的具体条件还需要报考学员密切关注当地教育考试院。每年不伐有同学只是一味的备考、学习,没有关注考试院的相关政策规定,导致错过重要报考要求,所以要及时关注该省信息。

2、对学制学年的要求。统招专升本可以报考的人群是普通全日制统招入学的应届专科毕业生,一定是全日制的大三同学,大一大二的伙伴们不要着急,先安心备考,待到大三准备全满时再报考。

3、对知识掌握的特殊要求。有的省份报考人数居多,人才竞争激烈,所以会对报考有特殊要求,一般都是对英语的要求。有的省份院校要求英语过三级方能报考,有的省份院校要求英语过四级方能报考。所以,如果你的省份对英语水平有特殊要求,一定要提前准备,不要等到考前只有一次报考英语等级考试时去报考,因为一旦这次英语不过,也一味着失去了升本的机会。英语等级考试可以考很多次,而升本只有这一次机会。

5、退役士兵优待。普通高职学历的退役士兵,经过相关单位的规定和审核后,可以参加统招专升本。而且6月2日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通知:专科学历学生参军退役并完成专科学业后,从2022年起,可免试入读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

拓展阅读:专升本的第一学历本科还是专科

其实,大家平时说的第一学历和第二学历不过是根据时间的不同来划定的,而对于第一学历来说,最初考取的是什么学历,第一学历就是什么学历。很多人认为参加专升本考试后,第一学历就是专科,而第二学历是本科。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对于统招专升本来说,参加专升本考试后学历就是本科学历。而且按照规定,全日制专升本和普通全日制本科是同等效力的。所以说专升本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在取得本科学历后,就和本科生享受同样的待遇。不过统招专升本的通过率比较低,竞争压力也比较大,多少学生会落榜。

而一些已经工作了的在职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学历,而选择的专升本则是第二学历。所以,这种情况的专升本第一学历还是专科。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6

关键词 专业结构 正部级官员 学历

作者简介:邢晨,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汤俊、崔雯燕,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

一、前言

本文通过所搜集的大量数据及文献发现,中国正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在学历高层次化的同时,专业化的特征也日渐明显,传统的“工程师治国”局面也发生了悄然的改变。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员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我国学者研究官员信息的越来越多,但研究类型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官员的腐败问题 ,二是生活作风的问题 ,三是官员的心理压力问题 ,四是官员的平均任职年限和晋升时间的关系 。而官员的学历专业结构方面文献较少,现在本文主要研究官员的专业,并对专业结构的呈现的趋势和特点展开研究。

二、现状描述

(一)总体描述

(二)中央正部级官员与地方正部级官员的比较

根据专业结构来说,中央官员学工学的最多,其次是文学和管理学。就地方官员(这里指省长和省委书记)而言,学工学的人居多,其次是文学和法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官员从整体上来说的专业结构相差不大。无论地方官员或是正部级官员都是以工学为主的。但是就中央级官员来说,除了工学,具有文学和管理学知识背景的人也居多。

从学历结构来说,中央正部级官员及各省市省长、省委书记信息中作出如下统计。中央官员最高学历为博士的人数明显多于地方官员,在地方省市任职的官员大多是硕士居多,博士却寥寥无几。从省长和省委书记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省委书记、省长中的最高学历均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而省委书记中学历是硕士和博士的总人数高于省长中硕士和博士的总人数。

三、现状分析

(一)专业结构分析

在本科学历中拥有工科专业背景的人最多。这表明在现今任职的这一批官员中大多有工科的知识背景。由此我们认为,现今官员需要有工科的理性思维,以此为从政之路埋下铺垫。从各专业分布情况来看,中央和地方官员选择文学专业的人数都位居第二。由此我们认为对于中央官员来说文学功底是不可或缺的。从中央与地方官员专业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官员拥有管理学知识背景的人多于地方,这说明管理是高层必备的一项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学这样专业性很强的专业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专业化人才也会越来越吃香,晋升的机会也不断增大。就地方官员而言,法学专业多于中央官员,这说明地方重视对法学人才的运用。

(二)学历结构分析

从学历中可以看出,具有硕士学位的比重最大。随着中国的发展,对官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官员在要求高学历的同时,更加注重多面发展。在中国的大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而依法治国则是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正部级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一定程度上需要他们齐心协力共同管理这个国家。所以,他们自身在选择更高的发展时,首选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热门且掌握国家命脉的学科,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乃至为国家效力。管理学人数大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才干固然重要,但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存在于这个社会中。

从中央与地方官员学历层次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央官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多于地方官员,在地方任职的正部级官员以硕士居多。这说明想要进入中央任职的官员来说,学历越高,可能得到的晋升机会越大。在地方官员中,省委书记的学历普遍高于省长。书记是地方的一把手,是众多重大决策的制定者,需要站得高,看得远,高学历有利于省委书记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在官员晋升的仕途上,学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高学历将是官员晋升的一个必不可缺的条件,预测5-10年后的中国,大部分官员最高学历将更加倾向于博士。

(三)年龄结构分析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 ,现在任职的正部级官员中50年代官员比例最大。而50年代出生的人,在中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就学历而言大多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重新上的大学,专业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所学工学人数占大多数。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需要大批科学技术精英投身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程师治国”阶段。 (四)时代背景分析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国现任正部级官员的信息,浅析了中国正部级官员的专业类别结构,并比较了中央级别正部级官员与地方级别官员专业类别的差距,以及从中国当时的背景分析正部级官员选择专业的一些原因,总的来说,得出以下结论:

1.就我们所调查的正部级官员而言,本科阶段大都选择了工学,说明当时大部分官员都想着用技术改变世界,而当时的中国技术人才处于短缺的一种状态,所以大家就选择工学的人居多。当然工学的确让官员在晋升的路途上拥有了更多的理性思维,所以在接下来晋升的道路上,很多官员选择了多元化发展自己,在硕士和博士阶段选择了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这样偏文科又是在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种专业技能。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经济是命脉,学好经济,对于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有一定的帮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依法治国的理念为更多人接受,所以,更多的人转向了专门研究治理的大法学类(政治学学科也属于法学门类)、管理学类专业。可以预料到,5-10年后官员的专业类别更加多元化,多元化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多。

2.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专业对比可知,整体趋势还是以本科工学为主,硕士博士专业辅助以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但是,中央官员中管理学类专业的人较多,而地方官员更偏向于法学这个学科门类。所以,细小的差别能看出,级别越高管理学这项艺术则会越来越重要。由此可得出,管理学在以后的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视,只有有领导才干的人,被重用的可能才越大,管理就是一门艺术,并且源远流长。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7

关键词:台湾;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74-02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能力和师资构成上的不足仍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的经验,从制度建设入手,取长补短,完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台湾职业教育的概况

台湾的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术(普通)教育与高等技职教育两大体系,而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则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层次丰富、学制多元且具备完善的立交桥教育体系,其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可以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具备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

从发展历程来看,台湾的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从20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劳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过渡,职业教育也随之变革提升,具体如表1所示。

台湾的职业教育为地区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人力。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得到迅速扩张。至2010年12月,台湾共有技职类院校92所,学生共计693688名,已成为岛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引领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

台湾技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点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台湾职业教育的优势之一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师资来源、培训和评鉴考核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 师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是台湾技职体系教师队伍的特点之一。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一般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还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和4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以及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也鼓励职业学校优先聘用具有实务经验、持有乙级以上技术证照者担任专业实习科目教师,对于缺乏实务经验的教师,则送到企业进行培养。因此,有许多课程的教师都是学校直接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行业背景。台湾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至2010年,本科层次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0%,且大部分都有海外进修的经历,如龙华科技大学76%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云林科技大学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6%;位于技职体系龙头地位的台湾科技大学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高达97.3%。由于台湾的职业教育具有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因此,高学历加上丰富的实践经历使教师具备了极强的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也为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重视培训 台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已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除师范院校外,还有一般大学和技术学院设技术教育学专业培养教师。在政策层面上,台湾通过《技专校院提升师资素质实施要点》鼓励教师研究、进修和晋升,以改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素质;2004年1月出台《奖助技专校院选送教师国外进修学位项目计划申请要点 》,以两年100万新台币的标准补助技专校院教师出国进修博士学位;2008年9月《补助技专校院师生取得民间职业能力鉴定证书采认执行计划要点》,拨专款资助教师获得“民间职业能力鉴定证书”,以促进教师的实务能力。同时,台湾的各类技职院校也非常重视教师的再学习和职业培训,普遍采用留职留新的方式支持教师出国进修,或到产业一线参与实务锻炼和技能学习。

完善的评鉴制度 评鉴制度是台湾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保障教学质量、推动师资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台湾相关部门建立了标准化的师资评价标准,各类技职院校也相应出台了教师评鉴制度。从内容看,台湾技职院校师资评鉴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学术或技术研究、服务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其中教学一项主要包括教学负荷、课程规划、教材教案和学生反馈意见等;学术或技术研究主要指期刊论文、专利、技术研究报告、出版书籍和产学合作绩效等;服务主要包括对学校事务和各级实验室的管理、辅导学生课外活动、主持或协助校外学术团体活动等。在措施上,台湾的各类院校普遍将评鉴与教师聘任、晋升等挂钩,如台湾科技大学在“教师聘任及升等审查办法”中就明确要求将教学绩效、专门著作、服务与辅导表现等列入晋升的评审项目,并规定“新聘之讲师及助理教授于到职六年内、副教授于到职八年内未能升等者,自第七、九年起不予续聘”,旨在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层面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品质和个人素质。

台湾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值得借鉴

比较内地和台湾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对台湾技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内地借鉴。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8

【关键词】专业教师;教师素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1-01

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迅猛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教育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情况为数不少,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但创新不够

部分专业教师的观念比较落后,思想局限在原有的思维定势上,习惯按部就班,不关心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陈旧观念来教育和管理学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推进,许多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已经有所转变,但教学中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学上没有以就业为导向,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少适应中职学生学习的有效教法,忽略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2 规模不断扩大但数量仍旧匮乏

随着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教师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但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缺额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依然很大,这样就造成专业教师课时多,任务重,生师比例过大,加上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较大,课程开设门类较多。由于专业教师的数量不够,就会妨碍专业教师人才梯度的建立,造成有的专业新老教师衔接不够连续。专业教师的匮乏已成为中职规模扩大、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3 学历水平逐步提升但实践经验缺乏

许多专业教师的起点学历是专科或本科,通过参加培训和考试,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逐步得到提升,陆续晋升了各类职称。但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而中老年教师观念相对落后,知识和技能老化,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缺乏对生产前沿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和应用。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不够,教学方法保守,实践经验缺乏。很多理论教师只能教授理论课,无法上实践课,而很多实践课教师则不熟悉专业理论,甚至有的也不能胜任实践课,于是导致职业教育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分离,导致毕业生既不能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能熟练进行实践操作,以致于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培养技术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1.4 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但仍存在差距

通过专业建设、继续教育学习等多种途径,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所增加。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环境的改进、教育目标的完善,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工作后取得教师资格,据资料显示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教师的综合素养还有所差距,专业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的技能掌握尚不够全面。中职学校缺少科研氛围,长期远离教学理论研究,专业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仍然存在差距。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中职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

2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讲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职业道德等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科学理论,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基础理论知识要适度,注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探索的精神,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和创造力的创新型、开放型人才。

2.2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技能,争取成为“双师型”素质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训项目建设,解决实训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从单一教学型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匠型”人才培养。教学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以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可以运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专业实践课程强调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了“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立技能实训中心,以现代技术和方法武装实验室,为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专业教师要具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2.3 加强专业教师培训

学校要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基地轮训、专家培训等有机结合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培训体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既要把实践丰富的专家请进来,又要让我们的专业教师深入到临床实践中,让培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教师培训课堂拓展到企业生产车间,使教师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生产实际、管理过程和企业文化等,参加岗位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切实解决教师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去参加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或者提高学历,利于培养专业教师持续学习的能力。学历的提高,也是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

2.4 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9

关键词:新升格民办高校 民办教师 压力状况 化解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一批办学实力强、教育质量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评审通过,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在相关机构的研究调查中表明,我国高校一部分教师的压力过大,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甚至是专科学历,大多数的民办专科学校原来把重心放在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的发展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这使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工作等诸多的压力。

一、压力状况

1.学历提升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创办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和社会团体的投资。1997年7月,中国国务院了《社会办学条例》,确立了社会办学力量的法律地位。大量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开始大量的招聘教师,但由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都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多数是专科或非全日制本科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升格本科院校以后,原来相当一部分的老资格的教师的学历明显与学校层次不相匹配。所以他们就面临着提升学历的压力,专科提升到本科或者本科提升到研究生。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师提升学历方面的学费补贴较少甚至没有,并且大部分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但学校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提升要求比较迫切,所以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的压力。

2.职称晋升的压力

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数量占了近四分之一,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总人数超过五分之一。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教师职称评定是主要因素之一。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师队伍里大多数教师只是助教、讲师职称,副高职称的很少,高级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升格本科院校后,学校对职称的要求也提高了a而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由于资源缺乏、专业研究基础较弱、起步晚等原因,在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审资格条件中,要求论文、著作类理工类4篇(部),文科类5篇(部),其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同时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民办高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日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在缺乏一定的指导下,对于确定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如何申报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发表非常模糊,缺少方法和思路。

3.科研工作的压力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科研是现代大学办学功能的集中体现。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反复实验的过程,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学术积淀浅、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同时也难以获得官方提供的科研立项,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院校的升格,不论是学校对教师科研量的要求,还是职称评定对教师科研质的要求都不同于以往。这种科研压力突然增大,使大多数教师一时适应不过来,对职业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心理负担很重。

4.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比较紧张,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都要承担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公办高校的教师一般周课时是8学时,而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周课时达到16学时-20学时。学校升格本科后,对老师不仅有教学任务的要求,还增加了科研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教师还面临着提升学历和职称晋升的压力。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原有的一批教师的年龄现在大多位于30 40岁之间,这一批老师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的中坚骨干力量,但同时也是家庭的主要支柱,承担着教育小孩、照顾老人的繁重的家庭责任。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的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5.职业前景规划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教师不属于事I单位编制,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而言,不仅收入待遇较低,同时也不能享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及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但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任务,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升格本科院校后,教育部门及社会对于学校的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要求更高。在较低的社会认同和较高的社会要求的矛盾中,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对职业前景的规划比较迷茫。而由于其前期积淀少、专业视野狭窄、科研观念落后等原因,升格本科院校后,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与规划完成学历的提升及职称的晋升,也遇到了较难突破的瓶颈。

二、教师压力偏大的不良影响

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压力状况如果不能较好的化解,会带来以下的不良影响。

大专提升学历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村全科人才;培育模式

1农业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培养农村各业各类人才。实现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人才。“三农”问题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业人才不够。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整个扶贫开发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式[1]。要立足于农业高校的继续教育功能,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方式,积极面向农村乡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经理人等各业各类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农村乡村各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懂理论知识、会农业科技、了解市场信息的专业人才。第二,有利于构建和形成终身学习理念。继续教育秉承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而进行的终身教育[2]。农业高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农产品产值,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3]。在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通过农业高校继续教育的有效介入,可将自主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帮助农民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第三,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思路的重新调整与梳理,是对以往农村发展战略的凝练与升华,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与富裕,乡村便无法振兴[4]。作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的研发源头,农业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推广、农民技能培训、农村治理体系完善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5]。农业高校肩负着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大责任。

2农村全科人才概念界定、特点与培育思路

2.1农村全科人才的界定

农村全科人才是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要求来提升、改造传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采取了学历提升、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等方式来对接《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1+6+N”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及“10+3”川字号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要培养出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策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农业人才。农业人才要具有在农村乡村就业和开展创业服务的强烈愿望,要立志于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法律法规、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有意愿提升学历或获取第二学历,以增强岗位能力。

2.2农村全科人才的特点

第一,本质上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延伸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但传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较为单一,而农村全科人才的培育则是在新型职业农业的培育基础上通过“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途径来正确处理好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农村全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二,强调农业绿色综合性发展理念。农村全科人才强调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培养出一批“一懂两爱”的人才。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对新观念及新素质的培育,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农村全科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必须树立绿色发展观,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发展指示和技术实践能力,建立绿色农业生产观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第三,以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懂得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热爱乡村管理,要立志于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且具有“三农”情怀的创新创业人才。在此过程中,要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意识。

2.3培育思路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立足点,以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为核心,借助学校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育方式,并通过特色鲜明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育方式来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培养出能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农村全科人才培养实践

3.1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体系构建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以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教育是四川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社会和为城乡新增劳动力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目前,四川农业大学继续教育由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种形式组成。学历继续教育包括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各种培训、进修、研修,等等。

3.2培育方式及内容

采用“非学历培训+学历继续教育(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形式。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利用在线学习网络教育来满足学历需求,实现科技水平和文化知识的提高。实行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的培训形式,全面提升种、养、加、销、管等综合能力,进而培育出一专多能的能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3培育路径

第一,学历继续教育培育模式。构建背景和意义。为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农村全科人才培育模式,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化专业结构、体现优势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为指导,充分发挥我校生物科技和农业科技的学科特色与优势,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三区三州的产业转型升级及脱贫攻坚提供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支撑,从而提升学校高效服务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基本框架构建。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农业人才提出的要求,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质,优化以农业现代化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涉农重点专业建设,构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培育框架。学历继续教育培养农村全科人才的实施。其一,人才培养方案。四川农业大学在实践中整合了成教、自考和网教资源,创新了农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四链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对农村全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制订中,以契合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核心,优化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选修课、实训课,并根据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还配置了相应的师资队伍,能够最大化培养出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人才和能够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二,教学组织。四川农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并统筹全校资源开展了继续教育办学工作,主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学籍管理、考试管理、证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遴选教师、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制订考试大纲、指定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其三,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按知识点进行模块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习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考试大纲、案例库、教材及参考书目等。教师通过重点难点分析、主题讨论、课程论坛、在线答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可通过课件自主学习,也可通过自测练习、作业考核等来检查学习效果。其四,考核及认定。学生要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在成绩合格的同时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设计的学生,由学校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教育本专科毕业证书,本科层次达到学位标准的,经本人申请可颁发成人教育学位证书。学历文凭及学位证书在学生毕业时由学校按照教育部对网教和成教的有关规定,会实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电子注册,国家予以承认。学历继续教育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历制农村全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性、理论性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输入和培养偏多,这是由于学历继续教育采用网上授课的方式更多,教学内容、教学地点、学习时间安排都相对灵活,能最大程度兼顾学生们的需求。在理论知识授课方面,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但是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偏少,因为很难将学生集中起来,而且学生自身的学历、从业经历、学习的主观愿望均不一样,学历制路径培养很难做到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实现分层培养,导致平时在实践教学组织上难度较大。第二,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育模式。构建背景和意义。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以及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学习需要,学校主动将自身发展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突出行业性和应用性,以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且能满足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打造四川农科人才培养高地,助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构建基本框架。非学历培训采用“专题讲授+实践教学(体验式学习)+问题探究(学员论坛)+在线学习(延伸培训)”的模式,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精品课、创新创业、研讨交流等线下学习版块来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拓宽其知识面和视野,进而培养出一批学农、爱农、为农的现代农业发展领军人才。非学历继续教育培养农村全科人才的实施。其一,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农业高校背景下“面向农民、按需选学、远程教育、自主学习、资源共享、成果多元”的非学历培训人才培育模式,激活农业产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其二,教学方法。通过“导师领、线上学、创业游、基地孵”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导师领”就是针对性解决学员的个性化关键问题;“线上学”是通过线上培训平台来进行课件点播和线上直播,能化解工学矛盾,跨越时空障碍,进而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创业游”是通过实践教学来打造游学移动课堂,可开展各类主题游学活动;“基地孵”是通过“实践学习+创业孵化”的模块来遴选省内外具有展示度和示范性的农业科创园、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旨在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农业创业能力。其三,“345”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川农业大学在农村全科人才培育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创建了“用好三支队伍,创建四个机制,抓好五个环节”(简称“345”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班主任、教师及学员是农村全科人才培训工作的三要素。在三要素的管理与服务上,要创新四个机制,即规范管理机制、规范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规范监督与约束机制、自查与考评机制。通过管理机制的相互作用,能管理好、服务好、调动好三要素,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同时,把控好供需对接、课程研制、学习支持服务、管理服务、评价考核这五个环节,从人才培养需求入手,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管理与服务,促进教与学质量的同步提升。其四,考核及认定。农村全科人才对象考核内容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结业考试和实践(演练)考核这三方面。在过程评价中,主要是对学员的学习表现、活动参与、问题研讨、事项完成等情况进行评价。在学习阶段结束后,将以结业考试的方式组织学员参加理论和案例分析的考核。最后通过现场或模拟演练等形式对涉农基础知识、行业市场调查、农业生产经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资源分配、团队组建、内部机构设置、市场有效组合等方面进行实践考核。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训针对性还不够强,有培训资源浪费现象,培训效果不佳。缺乏关于培训需求的系统调研,更多是被动等待项目主动上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制机制缺乏市场化导向,对项目推广产生了一定制约。由于项目自身市场化推广方法及经验不足,缺乏主动性,限制了学校培训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而且培训的整体规划与资源配置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在体系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整体规划、系统方案和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影响了非学历培训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