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的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2 17:17:03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抛锚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88-03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被限定在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中,缺乏有力的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沉重,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分散,学习精神状态欠佳,导致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另外,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不能学以致用,形成真正的实践能力,对今后的工作能力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受西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抛锚式教学通过建立有感染力的事件或是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并亲身体验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反思总结的全过程以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学习抛锚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中,为学习者创造轻松的、真实的、富有感染力的学习环境。抛锚式教学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适合应用于基础知识性学科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科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中“抛锚”是指建立并确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或问题。“锚”指的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情境,它具体包括两方面含义:(1)宏环境。通常是指一个能够包含所需主题,并且能提炼出与“锚”相似问题的情境;它具有概括性高、感染力强的特征;(2)技术。它就是教学中可以依靠的“锚”。一方面,以技术为支撑,可以创设出仿真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研究情境中某一特定的点,全方位地对问题加以探索,使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从而能延伸到其他领域。

(二)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由上可知,“抛锚式”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典型的“学生本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有以下优点:(1)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2)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3)丰富了知识面,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查阅文献,动手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术修养。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角色

“抛锚式”教学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教师成为“引路人”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教师角色

教师要想成为学习的“引路人”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多与学生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2)设立切合教学内容的事件,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感知学习的意义;(3)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其中,引导的方法包括:抛出适合教学的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尽可能多的聆听学生的主张和建议并设法把问题的难度层层推进,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反思总结。

(二)学生角色

学生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探索,求知若渴,主动去发现构建知识的意义;(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搜集相关的信息,查阅资料,对所学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假设并加以验证;(3)积极调动所学知识,尽量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对此种关联进行认真的思考、总结。“联系”和“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若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结合起来,学生构建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法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讲解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再通过分析典型例题,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布置学生做相关习题和练习。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在自我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得到提升。利用抛锚式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式:

1.划分小组。小组成员以3~6人为宜,各组人员要平衡分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沟通和交流;

2.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课程和相关知识,给出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提供的相关知识,主动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学习的目的;

3.确定问题。从情境中提炼出与当前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

4.自主学习。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探索,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为学生研究的深入搭建平台;

5.互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就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补充认识,纠正错误,达成共识;

6.知识转移。指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7.教学评价,应用抛锚式教学,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偏差。

抛锚式教学模式图如下所示:

四、抛锚式教学法在《保险法》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一)教学内容

代位追偿及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1.保险法学课程共有学生52人,根据自愿结合及班干部带队的原则,共划分为9个小组。

2.教师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代位追偿,给出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案例:福建省光通糖业有限公司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钦州分公司水路运输货物保险合同纠纷案。

3.确立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白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从而指导学生建立学习的目标体系,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在本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有:

(1)代位追偿具体是指什么?

(2)代位追偿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3)委付及其成立的条件。

(4)针对提出的具体案例,法院应如何判决?

(5)法院判决的理由是什么?

4.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知识,阅读相关法律,并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目标体系。

5.组织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各小组推选代表,对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同时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内容进行指引,并提出讨论重点,最后得出统一的意见,由教师进行评判并回顾重要知识点。

6.指导学生寻找相似案例,并予以解决,同时指引学生讨论案例间不同,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

7.通过学生提供的总结报告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总结

在历时两周的教学过程中,本次教学过程通过一个案例,打破了教材章节的束缚,将多个知识点穿连到一起,提高了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同时,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五、应用抛锚式教学法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情境的设计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应该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此外,情境的创立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目的、思维方式等,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情境。

(二)抛锚式教学中师生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后要做更加充分的准备,为了有效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采取灵活的方式,教学计划要从原来的非常具体转变为一种框架,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琴.基于情境认知的抛锚式教学案例介绍――贾斯珀系列[J].教育教学研究,2007,(23):33-38.

[2]夏春秋.结合美国教学案例解析抛锚式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5):122-124.

[3]吴应荣.情境创设: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J].中国教师,2008,(11):22-24.

[4]李全顺.基于“抛锚式”教学的高职园林制图课程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林科学,2015,(1):306-307.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2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情境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高职大学英语

收稿日期:2013-09-22

作者简介:古嘉惠(1971-),女,硕士,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课程论。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1]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生活的英语情境中主动学习,并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框架对新知识进行构建。“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情境式教学模式之一,其特点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问题解决情境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主张将教学重点置于(anchor)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借此让学生将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活动中”。[2]

二、大学英语课程特点与“抛锚式教学”的切合点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属于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基础+职业”,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具备一般的口头与书面交流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特点: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主动融入到情境中去,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与建构者,这一点与抛锚式教学模式所提倡的学生自我进行意义建构是相吻合的。第二,强调职业情境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大学英语第二学期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通识能力为目标,每个单元依据典型工作场景来设计,这一特点与抛锚式教学模式所提倡的为学生创设真实或逼真的学习场景是一致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应该是合适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案例

本案例以《实践英语教程》(李万敬、王坚主编,2012,江苏人民出版社)Unit III Job Hunting and Interview[3]为例,围绕此单元进行“锚”的设计和运用,具体说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运用。该教材为我院开发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通识能力,选择的话题也多与职业相关(Communication,Job hunting and Interview,Delight in Work,Corporation Organization,Ways to Success),偏向对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应用。

步骤1,引出“锚”的设计情景。运用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播放寻找工作、撰写简历和进行面试的片断,在课堂中创设“到外资企业应聘”的情境。这一过程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并引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Suppose A company is going to recruit some graduate students from our college,what preparation will you probably make?”,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情境提示构建出他们的答案,如“write an English resume,surf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ompany and position which are applied for,prepare a face-to-face interview”。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4]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与输出的环境,引导学生构建语言知识。

步骤2,围绕“锚”展开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讨论引出教学活动的发生。如“Please discuss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writing a resume”,“How do you prepare for an interview”。在讨论中,引出英文简历的主要元素以及进行英文面试所做的准备,从而帮助学生主动识别与习得在英文简历与面试中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唤起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与联系,促进学习的发生。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意义是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及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先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4]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或激活这些认知结构。

步骤3,拓展“锚”投掷问题。让学生关注在视频中人们参加面试的着装、礼仪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讨论哪些面试是成功的,哪些面试是不成功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环节是给学生创设问题,运用所学语言解决真实环境中的问题。教师提出拓展“锚”的问题“If you are an interviewee,what do you do to achieve your goal?”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相关教学模式,主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一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步骤4,激活“锚”协作学习。我们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根据“五要五不要”的原则交流原始简历,讨论优缺点,各组做的最好的同学进行简历展示,全班同学依据展示的简历,讨论完整的简历应具备的元素(Personal Information,Objective,Education,Work Experience,Special skills,Hobby and Specialization)。接着教师总结一份完整的简历必备的元素,教师和学生讨论相关元素所涉及的常用词汇和句型。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并重视学习的协作性,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即在交互协作中激活旧图式、建构更加准确、全面的语言意义,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步骤5,重建“锚”学习展示。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小组表演。一部分学生扮演面试官,一部分学生扮演面试者。这一环节其实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建构自己所理解的语境,熟悉参加面试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实际运用并自我创新职业场景。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结果的相对开放性,在学生创建面试的工作场景时,就体现了这一带有开放性与多样性的教学结果。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设计过程的程序性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其设计方案根据所创设的场景和所需解决的问题而定,因此教学过程仍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如紧紧围绕教学主题“锚”而展开(撰写简历、进行面试),从而引出所需解决之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扩展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最后通过模拟相似场景与总结来检验教学成果。

2.职业情境中职业通识能力的输入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创设“锚”。这一情景下,有效积极地贯穿职业通识知识,也是大学英语“基础+职业”特色在抛锚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必然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职业情境下的问题,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解决学生学以致用的问题。

3.构造有创造特色的活动教材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依据所创设的“锚”对教材、课程与教法进行丰富的建构。因此有必要打破课本固定顺序安排教学,需要从所创设的情境内外出发,围绕这一情境内外展开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教师、教法相应发生转变,教师对教材进行提取,按照“锚”的发展设计提取与利用教材并结合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围绕整个“锚”的设计中进行语言意义的建构,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五、结 语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情境式教学模式之一——“抛锚式教学模式”,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视角。情境视角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典型工作场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生成,并形成学习的正迁移。笔者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照本宣科的问题,为大学英语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文,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10.

[2]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一)[J].外国教育资

料,1998,(3).

[3] 李万敬,王坚.实践英语教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2.

[4] 韩海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抛锚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aking《Practical English Course》Job Hunting and Interview as An Example

GU Jia-hui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3

建构主义 抛锚式教学 高职英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变革。把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的就是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进行研究,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职英语教学特点与学习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高职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处于想独立发展却找不到目标与动力的矛盾状态。再加上,以往英语学习不成功的经历使他们面对英语学习有一种畏难,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改善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与运用语言的机会不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很少,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学生更加被动消极地学习。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高职英语教学与实践中,尝试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实施,旨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抛锚式教学概述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J.Brandsford领导的美国范德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认知和技术研究小组(cognition &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在20世纪90年代研发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理念是把学习设定在(或抛锚)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以帮助学生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和态度。

抛锚式教学有两大教学指导原则:

1.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某种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案例或者真实问题情景展开。这些案例或问题情景就是所谓的“锚”(anchor)。

2.教学材料应该包括丰富的资源,以便学生搜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抛锚式教学强调提供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现认知建构主义理念,而重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则是反应社会建构主义理念。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对语言学习环境进行设计,创建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情景,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进行知识构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应用,真正做到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沟通,让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以及分析,进一步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学习评价,最后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进行良好的环境创设,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并通过相互合作进行语言训练的开展,从而提高其对于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 I》教材(上海、2009)的第七单元about compliments表达赞美为例,说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此单元的学习内容适合高职新生学习,以具体教学环节应用如下:

1.创设情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创设英语学习的相关情境,甚至设计为任务,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备课,根据教材内容设定一些与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让其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学习。

运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生活中关于赞美常见的画面”的几个录像短片,在课堂上,教师扮演赞美的角色,对学生的衣着打扮,身边的显著变化,进行赞美,这一过程是为了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创设出学习情景,并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2.确定问题

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出教学活动的发生。如:“What do you say when you see your classmates with new haircut?”“How do you answer if your classmates compliment your new shoes?”询问学生已知的关于赞美的表达,再对比与思考汉语中关于赞美的语言表达的不同之处,如提问“when your manager compliments you for a new post,what do you say?”从而学生会主动识别出工作中的不同的赞美表达,习得相关的语言知识,唤起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与联系,促进学习的发生。

3.自主学习

在熟悉并掌握相关赞美用语之后,进一步拓展“锚”,让学生关注录像短片中主人公Wang Ying 和Li Ming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即如何赞美对方或对对方的东西进行赞美。这一环节是给学生创设问题,运用所学语言解决真实环境中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依然通过逼真的影像资料激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教师提出拓展“锚”的问题:如“if you are Wang Ying,what do you want to do?”

老师要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剖析,并确定具体和科学的英语教学目标,在最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确立的问题就可以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总任务或者是具体的任务,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探索,进而获得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4.协作学习

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能力和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确保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进行小组讨论,集聚小组成员的经验,进行问题解决之道的方法商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提示与帮助。

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在学生自主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参考,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共同提高。

5.效果评价

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进行小组表现,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解决“锚”问题的情景演练。这一环节其实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建构自己所理解的在实际生活环境下的语言意义。熟悉英语不同于汉语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实际运用并自我创造生活场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自我意义建构,允许多样性的答案的存在。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4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微积分基本公式;应用

一、为学生设置“抛锚”情境,主动“设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合理预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考虑应设立什么样的“锚”,如何搭建“脚手架”等问题。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有些内容,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抛锚”

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能够预设优质的“锚”,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把握最佳教学时机,适时“抛锚”。因此,教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抛锚”,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实践证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设置太难的问题会使多数学生思考困难,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二,适时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给予适时的提醒和帮助,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引导者,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切不可越俎代庖。因此,搭建数量适中、各层高度分布均匀的“脚手架”显得尤为重要。

三、紧抓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起锚”

抛锚式教学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产生是依赖于学生是否参与了主动建构及建构的程度如何。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启迪和质疑,促使学生抓住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起锚。引导学生起锚可以通过采取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等方式,以问答形式讨论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学习的困难点是什么?在解决此问题时,思路是什么,具体方法步骤有哪些?

四、在“微积分基本公式”讲解中合理使用“抛锚式”教学法

笔者正是依据这些原则,在讲授“微积分基本公式”这节课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

(1)上节课的两个实际问题,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是怎么求的?

(2)定积分的定义及求定积分的步骤是什么?

(3)用定义法求定积分10x5dx

2.以实际问题引例为“锚”,合理向学生抛出

引例:列车快进站时必须减速。若列车减速后的速度为v(t)=1-13t(单位:km/min),问列车应在离站台多远的地方开始减速?

根据引例,教师给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分小组讨论:

(1)列车停下来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v(t)=1-13t=0,得出t=3(min)。

(2)列车从进站减速到停下来所走的路程是多少?

学生:由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得出s(3)-s(0)=30v(t)dt,因为s(0)=0,所以s(3)=30v(t)dt。

(3)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s′(t)=v(t),则s(t)=v(t)dt=(1-13t)dt=t-16t2+C,由s(0)=0,得C=0,所以s(t)=t-16t2。

综合(2)和(3)得出s(3)=t-16t2|t=3=3-16×32=1.5(km)。

(4)从这一案例的求解可以看出,函数v(t)的定积分30v(t)dt,与它的不定积分v(t)dt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求函数的定积分可以转化为求函数的不定积分。

接着,教师再次质疑:是不是任意函数的定积分都可以转化为函数的不定积分去求解呢?

若函数F(x)是连续函数f(x)在区间上[a,b]的一个原函数,即F′(x)=f(x),则baf(x)dx=F(b)-F(a)

此公式称为微积分基本公式,也称为牛顿―莱布尼兹公式(Newton Leibniz Formula)。

然后,教师给出例题和习题,讲解规范格式,展示了用微积分基本公式计算的优越性。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5

(一)概念界定1“.抛锚式”教学以企业真实的案例或问题为基础,围绕着一系列真实项目,要求学生到真实/仿真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掌握专业核心技能。2.实训锚“抛锚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带着问题任务去学习与实训。这里的工作问题或任务就是“锚”。根据学生实训的需要,我们将实训锚分为“示范锚“”练习锚”“实战锚”。“示范锚”就是教师以学生创业典型案例为问题,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整体了解和掌握创业营销策划的实训模块结构及技能要求。“练习锚”是在整体示范展示的基础上,以实训模块为单元,以创业真实问题为任务,让学生仿真实训,提升核心技能。“实战锚”就是学生在初步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以学校创业孵化项目申报为契机,开展行动导向的“实战性”实训,让学生带着创业项目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创业策划项目的实习实训。3.营销策划实训依托学校ERP及营销仿真实训室、学校“创业一条街”“淘宝工作室”,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市场定位策划、4PS营销策划、财务分析、策划方案撰写与汇报”等企业营销策划实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理论解读“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方法中应用的典型案例,其核心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与体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工作的过程。1.教学设计原则第一,围绕“锚”设计项目。营销策划实训围绕着“锚”设计实训项目,这个“锚”就是真实的创业孵化项目。依据真实学生创业实战需要,设计营销策划实训项目,项目力求真实、有效、可操作。第二,仿真“实训”强根基。以“小老板”优秀创业策划方案为个案,在参观、考察学生创业店铺(网店)的基础上,开展创业项目仿真实训,旨在让学生扎实掌握营销策划各项目的实训工作流程与基础技能。第三,创业“孵化”自探究。以成功申报学校创业店铺为目标,以创业营销策划项目为主要内容,学生组建策划团队,自主开展市场调研、项目考察、营销策划、财务分析等实战。第四,多维“评价”展技能。学习评价开放多元,以凸显职业能力为目标,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小组考核与个人评价相对接。2.教学实施程序“抛锚式”教学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第一,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企业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到现实中探究学习。第二,确定问题。选择校园真实创业策划项目作为实训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三,自主学习。在教师示范与指导下,学生自己制订计划、整理思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四,合作学习。组建学生策划团队,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工作任务,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去探索、去提炼。第五,效果评价。对学生实训环节进行多元评价,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实训的过程性、成果性、规范性评价。

二、模式建构与路径探究

(一)组建团队,做好系统“岗前”培训1.组建策划团队,建立团队行动规范按照“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同学关系”进行分组,组建学生营销策划团队,独立开展营销策划实训。每个团队指定一个团队负责人(组长),负责整个团队项目的执行与内部协调工作。各团队成员按要求确定自己小组的名字、名片、logo,并制定可操作的团队行动规范,以确保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2.组织系统培训,掌握策划实训流程在团队组建的基础上,开展营销策划的“岗前”培训。通过培训,让学生掌握“抛锚式”实训的核心要素、营销策划实训的基本流程及核心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各团队进行人员分工并制定实训工作计划。

(二)对接岗位,提炼建构“实训”项目以“创业一条街”“经贸三市”“淘宝工作室”等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以真实创业项目为载体,以成功竞选学校创业项目经营权为目标,参照企业营销策划岗位工作任务及流程,对接中职营销策划核心技能,提炼研发营销策划“抛锚式”实训项目,明确工作任务、核心技能,为学生实训奠定基础。根据营销策划“抛锚式”实训要求,我们共提炼出10个实训项目,26个工作任务,并且对接每一个工作任务,设计出学生需掌握的26个核心技能(如表1所示),为学生创业策划实训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抛锚实训,全程参与“营销”实战1.创设情境:真实体验+示范引领创设情境旨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实战化”的真实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转变角色进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协助学习的能动性,为下一步基于真实问题的实训奠定基础。(1)参观体验创业项目。作为浙江省创业基地,学校充分依托14家学生创业街店铺,经贸“三市”活动、“跳蚤”市场及“淘宝工作室”的4家学生淘宝店,组织学生进行营销策划见习,让学生在观察、访谈、参与中体验真实的创业项目与营销实战。(2)优秀策划项目示范。教师在实训前,为各策划团队呈现校内创业“小老板”的优秀实战营销策划方案。在教师引领指导下,让学生了解营销策划的基本模块、实施流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2.确定问题:找准方向+确定项目确定问题就是“抛锚”,即为学生实训设计真实的创业营销项目。然后,让学生带着项目去探究、去实践、去实训。根据学生实训的阶段不同,将教学锚分为“示范锚、练习锚、实战锚”。第一,示范锚。以学生优秀创业策划方案书为示范,引领学生了解基本的营销策划流程与核心内容。第二,练习锚。以真实创业策划个案为切口,开展模块化仿真实训,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创业营销策划各项目的实训步骤、核心技能。第三,实战锚。各策划小组通过前期调查、组内研讨、实地考察、教师指导,最终确定创业策划项目,开启后续的创业营销策划实战。3.自主学习:仿真实训+掌握技能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创业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示范———指导学生实操———学生独立完成项目———指导修正等环节,带领学生参与问卷设计与调查、目标市场定位、4PS营销策划、方案书撰写等模块实训,让学生在真实创业项目下,掌握基本的营销策划核心技能。4.合作学习:头脑风暴+实战探究各策划团队共同研讨确定自己的创业实战项目,并进行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在模块化仿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团队策划实战。采取“导师+团队+项目”的指导模式,创业导师负责对各策划团队进行全程管控和“一对一”跟踪指导,一个教师对接2—3个团队。学生分组协作,共同开展市场调研、数据分析、项目策划、成果论证、方案撰写等工作,完成营销策划各模块的实训工作任务。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6

【论文摘 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强调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实现知识意义的最终建构。将其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乐学、会学以及是否有利于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化学教学的传统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和化学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就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通过“抛锚”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该教学策略强调要从真实情境出发,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与化学教学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任务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可行有效。本文拟从师生角色定位、情境创设、“抛锚”与学习设计、意义建构等方面探讨化学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原则。

一、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定位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一直热切关注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另一方面还看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可见,在抛锚式教学策略中,既要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要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反映在师生角色定位上,即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知行为的主体,而教师是行为的主导。

(一)体现“主导作用”的教师角色

具体地说,抛锚式教学策略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鼓励者。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相信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并感觉到自己能完全胜任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应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他们适当的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二是导演者。教师首先必须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然后教师必须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为学生创设一个知识建构活动的情境。就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三是指点者。教师应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指点者”,从“系统讲授和全面描述”转变为“质疑与点拨”。教师要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针对学生在探究、讨论中的不足进行指点。

(二)明确“认知主体”的学生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因此,在抛锚式教学策略中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明确“认知主体”的学生角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精神。二是让学生有多次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三是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创设真实、丰富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抛锚式教学中,情境应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抛锚”,这样学生更易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吸收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真实、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借助情境体验达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一)创设与当前化学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通过将日常生活情境中要学习和解决的化学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氨气”一节的情境创设中,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出某化工厂发生氨气泄露的事故场景,学生自然地会产生问题:氨气是怎样的物质?氨气泄露有什么危害?如何根据氨气的性质展开自救和事故处理?等等。从而选择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为下面的“抛锚”和最终的意义建构作好准备。

(二)创设符合化学教学特点的多媒体情境

化学知识结构严谨,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音像资料、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能呈现“情境”的多种工具。这些工具一方面便于教师呈现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能支持学生主动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如在“苯”一节的教学情境设计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苯的发现史,通过Flash动画和实物模型模拟苯的结构及苯的反应机理,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和书籍等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并通过实验工具学会探究。

总之,情境的创设要把握以下四点:创设的情境必须与当前的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且真实;情境创设要注意化学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特征;学习情境要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三、围绕抛好的“锚”,设计学习活动

(一)确定问题,学会“抛锚”

根据事先确定的真实情境,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因此,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如何“抛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锚”抛下去,才能让学生确定问题,进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 转贴于

例如,“苯”这节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用多媒体创设了有关苯发现史的情境,点出了探究苯分子结构这一学习主题,明确要探究苯的结构,需要知道哪些知识,要了解什么内容。在老师帮助下,学生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讨的若干问题,即“抛锚”。

(二)紧扣锚点,建构意义

在进入“锚地”后,应紧扣“锚点”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学生自主学习是整个抛锚式教学策略设计的核心内容。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告知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而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一个学习群体,共同批判地考察、协商和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群体的每个成员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当课堂上确定了有关探究苯的结构的问题以后,教师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而是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用哪些方法去研究这些问题,包括收集书籍资料、上网查询、实验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信息,从而掌握正确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当学生分组找到信息来解决原先确定的探究问题以后,互相讨论、交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对关于苯的结构知识的主动构建。

四、强调意义建构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但是在抛锚式教学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学生通过“抛锚”并紧扣“锚点”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教学目标”不能被“意义建构”所取代,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因为“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地一律要求学生对其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

例如,在“乙烯”这节课的抛锚式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乙烯的制备和用途,理解加成反应的机理,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知识与技能);运用模型学习乙烯分子的结构,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烯的性质(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引导学生选出“探究乙烯的性质”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创设情境、合理“抛锚”,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综上所述,抛锚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通过解决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应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定位师生角色,围绕学习主题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抛锚”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通过完成“锚”来达到“意义建构”。以此为设计原则,教师应尝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从而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2]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

[3]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7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发现抛锚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 

二、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刘和珍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她?请在文中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来。 

2.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了解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吗? 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两个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一个“真实宏观情境”的“锚”。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学难点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收集信息、确定完成任务的子目标、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等。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在这里,恰当的视角是作者展开故事与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这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在学习中,可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锚”去收集材料,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后者)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乡》一文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 它与回忆中的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关系构成的呢? 怎样概括自己对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呢? “故乡”与鲁迅心目中的“祖国”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与大多数思想内容丰富的作品一样,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使学生认真地读鲁迅作品,懂得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参考文献】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8

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技术学习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其定义为: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全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一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其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建构主义者常批判传统的教学是“去情境化”的教学,并且认为“去情境化”是造成学生“学与用”脱节(即高分低能)的根源。所以,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主动地探索,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2 实践的基础

在生物学科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首先,学生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利于建构新知识,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其次,生物内容很多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有利于情境性教学,如腐乳的制作、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探究、遗传病的危害和预防、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等问题都是情境教学的很好内容。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组织合作式教学的有效性。可见,生物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更适合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知识。下面笔者以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人教版)“伴性遗传”一节内容为例,进行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3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3.1巧设悬疑、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抛锚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来自于真实生活。本节课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以下一些材料,以创设学习情境,引入课题:

(1)讲述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和红绿色盲发现的故事;

(2)提供某一地区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病率的调查情况(以文字或图表形式呈现)。

人类的红绿色盲症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不少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包括教师都患病,所以通过这样一组材料创设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便于尽快进入课题。

3.2指导探疑、确定目标、展开课题

在上述情境中,教师应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对这个现实问题,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锚”抛得是否准确、恰当,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抛“锚”。

教师从情境中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1)为什么某一地区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红绿色盲患者男性远多于女性?

(2)人类红绿色盲症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如果致病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基因型如何书写?

(3)在一具体的红绿色盲家庭中,后代患病概率为多少?

(4)这类遗传病在遗传时有什么特点?可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预防?

当然,“锚”一定要抛得适时、恰当,且教师设计的“锚”不能过易或过难,并要和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否则学生无法围绕这一“锚”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展开课题。

3.3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内化课题

抛锚式教学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由教师为学生学习搭建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需要的支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当学生在计算后代患病概率时不知道伴性遗传的基因型如何书写,教师可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另外,除了自主学习,在抛锚式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合作学习。因为,真实问题情境通常十分复杂,凭单个学生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为了实现共同进步,协作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进行上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指出了有些同学只是用分离定律分析问题,没有发现患者男性多的事实,从而忽视了红绿色盲与性别的关系;看到男性患者多这一事实的学生在讨论中主动与进行性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过程分析的同学协作,完成了对红绿色盲遗传规律较准确的分析,并在遗传系谱图上得到了验证。

3.4反馈评价、鼓励创新、活化课题

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锚”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性问题以及自主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因此,该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融于学习过程本身。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其实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评价重点是注意观察,如学生是否弄清了探索这个问题的意义、方法与途径;是否充分地收集和利用了各种资料;是否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生物问题;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是否高涨;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自己如何吸收他人有价值的观点等。

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和创新。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总结所有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进而思考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再如学生根据红绿色盲患者家系遗传系谱图,推测出了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进而可给出其他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让学生总结出根据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推测遗传方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 体会与反思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9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课堂情境;问题情境;真实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5-0043-02

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领域,抛锚式教学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课堂情境是指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例如,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六章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能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提炼。其中有一个专题要求学生掌握“利用网页集成信息”,这一专题理论色彩并不浓,技能要求对高一学生来说也并不困难。假如教师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授课,即使讲得头头是道,操作任务布置得紧扣重点,学生听起来还是索然无味,操作也会毫无生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置了一个课堂情境“品味高中”,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校园生活,让课堂气氛沉浸在学生的品味和怀念中。本节课的设计以抛锚式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整堂信息技术课环绕在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这一情境中,这个“锚”就被抛出去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为了抛这个“锚”,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相应的资料。高一学生虽然进校才大半个学期,但已经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为学生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材料,如校园风光、军事训练、校园新闻、秋季运动会、家长开放日、俱乐部活动、课余生活(各学科达人秀、一站到底)等,让学生通过网页或者网站整理和展示自己这半学期的高中生活。

整堂课加深了学生的情境体验,使学生能涵泳其中,咀嚼品味,心领神会,也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心手合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有关的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考虑问题

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以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入手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尽可能多地产生知识迁移,提高自身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化、梳理和提炼的,重点是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如果不能设计出有效的搜索目标,搜索技巧的应用就很难体现其效用,另外在搜索中要使用到的逻辑运算也比较抽象。本节课可以通过表格设置(如下表)、归纳问题,让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搜索的主题可以根据每年学生的关注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如学生关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情况,就可以以这一主题对表格再进行细化。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在逐步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学信息充满新奇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因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所以学生个体在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开阔视野。

创设现实中的真实情境,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学到的技术、知识是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那么学生学习就会有积极性,就会主动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三节《网络的规划设计》和第四节《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是引导学生从网络覆盖范围、工作站数量、成本等方面了解局域网技术,内容繁多,实践性强。教师就可以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和实践。教师根据准备设备的多少和学生的数量将学生分组,带他们进入需要组网的教室,查看组建网络的设备(2~3台计算机、1个路由器、1台交换机、1个网钳、1个测线器、若干双绞线和水晶头),然后要求一节课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设计方案。在这期间,各小组需要独立组建局域网。在这种情境下,学生需要讨论、分工、合作,学习过程就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也为学生的自主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抛锚式教学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能促使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很好,但这类课堂的成功离不开教师事先设置的情境。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能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情境。情境创设成功了,学生的探究兴致和求知欲就会变强,信息技术课堂也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篇10

关键词: 软件测试; 教学模式;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52-02

0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软件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软件测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成效直接决定了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测试行业日趋规模化和规范化,用人单位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因此,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成为众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新热点[1]。然而,很多高校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不能满足市场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学生只是学会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而在实践中遇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软件时,仍然不懂活学活用。因此软件测试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1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1.1 软件测试课程简介

软件测试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是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测试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软件测试课程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基础上,熟悉软件测试岗位的工作职责,了解软件测试的方法、原则、规范和管理,掌握软件测试工作流程、测试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软件测试教学存在的问题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是指:软件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它是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进度的制定,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实施,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手段等等[2]。本部分将对传统教学模式包含的各部分进行讨论,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计划及进度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软件测试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黑盒/白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技术和测试自动化工具的使用。由于该课程学习过程过于短促,加上学习内容拘泥于书本化,所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印象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即使是学习特别用心的学生,所学到的也仅是书面的内容,掌握的也只有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极度缺乏实践环节的经验,当进入企业后,仍然无法圆满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测试的实际工作。

1.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目前高校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与其他课程一样,即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完全属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学习效果不好;再有,实验室实践环节只是设计简单案例的测试用例,与公司/企业需要测试的大型软件相差甚远,在测试方法、测试过程和测试文档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2,4]。

1.2.3 考核的方法及手段

传统的软件测试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手段仍然是采用试卷命题闭卷考核的方式。而软件测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这种考核方法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不能考核出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掌握的情况。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远远比一次考试的最终结果更能体现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所以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也不能由最后一次的笔试结果来决定。

2 软件测试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企业对软件测试人员技能的实际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实施及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

2.1 教学计划调整

教学计划一改以往一学期学完软件测试所有内容的传统做法,分阶段完成对该课程的教学。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以循序渐进地过程学习该课程,印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除了书本上的基础理论之外,还包括了丰富的实践内容。

在学生学习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软件测试概论这门课,让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通过抛锚式教学法开设综合测试课程,让学生掌握有关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学年开设一门完全是以实训为主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环境平台下的测试方法,并根据对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分析,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这将是软件测试的一种趋势。

第四学年让学生到跟我院合作的企业去实习,真正掌握软件测试的实践技能,以适应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

2.2 教学方式采用“抛锚式”教学法

传统的做法是介绍软件测试的理论,以简单的案例进行说明。由于内容本身抽象,缺乏足够的实践,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且不会活学活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我们采用了案例抛锚和项目抛锚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案例抛锚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教学计划的第一阶段,即软件测试概论和综合测试阶段。选择好的案例对帮助学生理解软件测试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将案例和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把案例分成基础案例和综合案例两种[3]。例如在学习《软件测试概论》中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技术时,应尽量选择简单的基础案例,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测试的方法上而不是案例本身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测试技术的原理。在学习综合测试的时候,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较为复杂的测试问题。通过团队进行的整个测试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综合案例测试的工作流程、实施细节及注意事项,又可以促进学生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综合测试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测试工具, 包括WinRunner功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性能测试工具、TestDirector测试管理工具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真正的测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采用项目抛锚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即在软件测试实训过程中使用。在学生掌握了软件测试的相关测试技术之后,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环境下的软件测试中。因此,该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对项目的测试为主,选择的项目必须有不同的软件和硬件要求以及特定的配置环境,这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实际测试工作的流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和测试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按照软件测试的三个主要阶段(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获取、测试有效性度量),充分将软件测试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环境下项目的测试,找出软件测试技术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软件测试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2.3 校企合作

为避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应使学生尽可能早地了解市场的行情,以掌握市场所需要的各项测试技能。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请企业的专家给教师、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或市场信息的宣传,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3],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与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合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企业软件测试实习并获得就业指导。

第三,与企业合作进行外包测试。

2.4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而期末考核由试卷命题闭卷考核的方式改为独立完成一个实际软件项目的综合测试,以此更能考核学生对软件测试的综合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对“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并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测试人才为目标,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一致。

参考文献:

[1] 周元哲.“软件测试”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16-17

[2] 聂静,吴琳.探索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