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行业现状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3:42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1

精细化管理是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近年来,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已成为电力系统生产、经营和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网的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生产。面对新形势,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积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以强调专业管理为宗旨,坚持“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促效益”的理念,通过全面推行通信专业现场作业标准化,深入开展安全运行分析,强化缺陷流程管理,开展通信设施定级管理,试行通信设施的状态检修等工作,全面推进通信专业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通信设施的运行维护水平,初步形成了一套“以设备为中心,以运维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

1拓展范围,完善标准化作业体系

精细化管理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判断、考察评估,使无形的管理变为有形。致力推行标准化作业是近年来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在强化管理上的重要举措。继全面开展通信设施巡视标准化作业取得初步成效后,为进一步拓展标准化作业覆盖面,提升通信专业整体运维能力,陆续在通信工程验收及通信日常检修等方面推行现场作业标准化,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成效。经持续改进,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涵盖通信设施巡视、检修、验收3大类、7大项、85种作业指导书的一整套通信专业现场作业标准化体系。

1.1巡视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巡视工作是运行维护的基础。多年来,通信专业人员在日常巡视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专业管理精细化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还存在巡视内容简单、效率低下、质量一般,安全预控措施不到位等不足。为认真做好通信设施的巡视工作,推动通信运行维护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规范工作流程,确保管理到位、监督到位,2006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导则》的要求,开展了通信厂站和通信线路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试用、修改和完善,涵盖了所辖54个通信厂站(通信中心站、微波站、所有变电所通信站、部分直属单位通信站)、4类通信线路(ADSS光缆、管道光缆、普通自立杆光缆、与电力杆同杆架设普通光缆)的巡视现场标准化作业。通过执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完善了相应的安全预控措施,明确了作业人员的要求。针对现场作业对象进行了有效的危险点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实现了现场作业工作任务清楚、危险点清楚、作业程序清楚、安全措施清楚、安全责任清楚,保证了人员到位、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和监督到位,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

1.2验收作业标准化通信工程的验收把关直接关系到通信设施运行维护的质量。多年来,由于通信工程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明确的验收标准,工程验收也只能凭经验进行,给通信设施运行维护带来诸多不便。2006年,随着管理体制的改变,运行维护和工程建设实施分离。为进一步规范通信工程验收项目、内容和要求,提高通信工程验收质量,确保通信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开展了通信厂站及通信线路验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试用、修改和完善,涵盖了5类通信设备(传输设备、配线设备、电源设备、图像监控设备、防雷接地和环境)、7类通信线路(通信管道、管道光缆、架空光缆、ADSS光缆、OPGW光缆、局站光缆、光缆传输特性)的现场验收标准化作业。通过与工程施工部门、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在各类通信工程验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通信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3检修作业标准化通信设施的日常操作、测试等检修工作是运行维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由于通信设备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通信专业人员熟悉设备的程度和操作设备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通信设施检修作业缺乏专项学习和培训,作业人员对作业程序和各项安全、质量要求掌握不够,对标准、规程理解不深,导致作业质量一般,一次正确率低下,给运行设备带来安全隐患。为进一步提高通信设施的检修安全和检修质量,逐步完善现场标准化作业体系,在通信设施巡视及通信工程验收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编制了通信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涵盖了通信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电源设备、光纤测试等5个方面的现场检修标准化作业。通信设施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符合检修实际,明确作业要求,统一作业标准,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强化作业人员对检修作业的整体认识,提高了现有通信人员的作业能力,为提高通信设施的运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该作业指导书已成为通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资料,有助于提高通信人员的技能水平。

2注重细节,扎实开展基础性工作

通信专业的日常工作是由基础性工作、临时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协工作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复合体,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本着“精细化”的宗旨,在实践中关注细节,扎扎实实地开展通信专业的基础性工作。

2.1运行分析制度化为加强通信系统运行管理,自2006年开始,坚持开展月度、半年度和年度运行分析活动,并制定了《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系统定期分析和统计评价制度》,对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内容、形式、职责和周期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定期组织召开月度、半年度和年度运行分析会,对通信的传输网、信息网、交换网和各类支撑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月度运行检修工作及相关技术改造、大修、科技和基建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总,提出下月度的通信工作计划及相关安全预控措施。通过缺陷统计分析,找出通信系统的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方案和预防措施。总结每月通信设施的巡视情况,对巡视中发现的薄弱点进行分析并安排处理。在月度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了通信系统安全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全局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单位发送。通过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活动,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解决了通信设备运行维护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加强了专业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进一步确保整个通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2.2缺陷管理流程化加强通信设施的缺陷管理,是提高通信设施运维水平、提升通信设施运行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工作实际,重新修订《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设备缺陷管理制度》,明确了缺陷处理的职责、缺陷分类、缺陷性质、处理期限和管理流程。通信系统缺陷分传输设备、网络设备、交换设备、光缆线路、电源设备、网管系统、配线(布线)系统、图像监控、辅助系统和其他等10大类。结合通信专业的运行分析活动,对缺陷的处理情况和遗留问题按照缺陷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应技术措施,落实相关整改方案,明确消缺期限和责任班组。严格执行《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设备缺陷管理制度》,重点完善通信设施的故障预防机制,从建立完善“缺陷闭环”这一细节入手,对通信设施实行全面缺陷流程管理。加强通信设施的运行监控,使通信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了通信网的安全运行。

2.3设备定级规范化根据《湖州电力局调度所通信设施定级管理制度》,在深化缺陷分析、强化缺陷管理基础上,结合通信系统运行分析情况,对通信设施试行了定级管理,总结评估运行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报告。根据近3年来通信设施在运行和检修中发现的缺陷,经综合分析,以年度中的最低等级进行评定,定级的112个通信站中,一级通信站70个,占62.5%;二级通信站37个,占33%;三级通信站5个,占4.5%;总完好通信站107个,完好率91.5%;定级的145条通信线路中,一级线路129条,占89%;二级线路7条,占4.8%;三级线路9条,占6.2%;总完好线路136条,完好率93.8%。通过对通信设施的定级管理,初步掌握了现有通信设施的健康状况,为下阶段开展通信设施状态评估和状态检修打下基础。2.4基础普查常态化根据通信设施年度巡检计划,结合通信GIS系统的维护要求,每年对通信设施的基础资料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将通信设施基础资料普查纳入常态化机制。结合通信厂站设备巡检工作,及时对配线系统进行清理和核对,确保配线资料的准确性。结合通信线路的巡视工作,重点对光缆接续盒的位置进行定位和核查,并对普通架空光缆与主要道路、航道、铁路等重要交跨地段进行测量和记录。2008年共完成59条普通架空光缆线路的715处交叉跨越统计。结合通信光缆备用纤芯的测试工作,重点对备用纤芯的传输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全面掌握通信网架的纤芯可用率。通过对通信设施基础资料的普查,积累了大量的运行数据,确保了现场设备与运行资料的一致性,全面掌控了运行设备的动态情况,为通信设施维修和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3状态检修,促进专业管理水平提升

精细无止境,只有在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之中,精细化管理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随着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面临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老化的问题。为使通信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大电网、融入于大生产,提升通信专业的管理水平,2008年,在通信线路传统检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推行状态检修的要求,参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规定》,借助大量通信线路检修和测试等运行数据,借鉴湖州电力局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经验,提出了“电力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的管理思路。通过对通信线路单元状态量的收集,汇总了大量基础资料,在对多条典型通信线路进行状态评价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根据《架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导则》编制“电力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细则”模板,依据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情况,制定初步的状态检修策略和实施计划,实施了《电力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细则(试行)》和《电力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细则(试行)》,开展了电力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依据状态评价的结果,充分考虑通信线路风险因素,动态制定通信线路的巡视、检修策略,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状态检修”模式。通过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延长了通信线路的检修周期,提高了检修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实现了通信线路设备“健康管理”创新模式,同时也提高了通信检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检修效率。

(1)以状态评价为核心。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是根据通信线路的特点,设定通信线路的线路单元及单元状态量,根据评价标准进行通信线路的整体评价,确定通信线路的健康状况。依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结果,根据通信线路不同状态,充分考虑通信线路风险因素,按工作性质、内容及工作涉及范围,动态制定通信线路的巡视、检修策略。通信线路的状态评价是将通信线路功能和作用相对独立的同类设备分为基础、杆塔、线缆、光纤传输性能、金具、附属设施和通道环境共7个线路单元,再根据通信线路的原始资料、运行资料、检修资料及其他反映通信线路状况的各种技术指标、试验数据和运行情况等参数构成通信线路的状态量。根据状态量对通信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分为4个劣化等级,再根据权重系数设置状态量的扣分标准。通信线路的每个单元根据此标准进行单元状态量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信线路的综合整体评价,最终确定属于“正常状态、注意状态、异常状态、严重状态”中的何种状态。

(2)以状态检修为手段。通信线路的传统检修模式是在“预防为主、抢防结合”的方针下进行“日常维护”和“技术维护”,主要还是以故障检修和应急抢修的被动检修模式为主,而通信线路状态检修则打破了通信线路传统的被动检修模式,依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结果,遵循“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根据通信线路“正常状态、注意状态、异常状态、严重状态”的评价结果,充分考虑通信线路风险因素,相应制定D,C,B,A4类检修策略。通信线路状态检修策略既包括年度检修计划的制定,也包括缺陷处理、不中断业务的测试维护等工作,检修策略根据通信线路状态评价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通信线路状态检修比传统的计划检修、故障检修更符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是通过不同的诊断手段摸清通信线路的现状后才决定检修内容,根据通信线路的技术状态及运行要求,提前或推迟检修周期,增加或删减检修项目,真正实现检修目的,并具有最大的经济技术效益。显然,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是一种科学、合理、经济的检修模式,对提高通信线路运行可靠率、降低通信线路检修损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湖州电力局通信专业推行实施电力通信线路的状态检修,是强化标准化作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又一突破和创新。这种成功的通信线路检修模式,在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开展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背景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通信线路状态检修要求检修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独立的判断能力、很强的事故处理能力,即需要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新的要求促进了检修人员的学习自觉性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通信线路运行、故障处理和检修过程中均能够把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以确保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在目前企业减人增效的大环境下大幅度提高了现有通信检修人员的检修效率,为提高通信线路的运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2

我们所说的精细化管理是在一定领域而言的,它是用相对具体的量化标准来代替相对模糊的管理,将量化的概念逐渐的渗入到每一个环节当中,运用量化的数据来提出问题,让无形的管理形式变得有规矩,不断的推行标准化作业一直是我国电力通信专业实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进一步的开展扩大标准化的覆盖面积,提升通信专业的运维能力,我国在通信工程以及日常的检修方面都进行了现场作业标准化,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巡视作业标准化

通信设施的日常巡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而且在常年的巡视工作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如果按照专业精细化管理和现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相比的话,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巡视的内容相对简单,取得的效果也很低,安全措施方面不是特别的到位。为了更好的开展通信设施巡视工作,推动通信的精细化发展,我国开展了通信厂站和通信线路巡视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编制和完善,完善的是安全预控措施,也进一步的明确了作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根据现场的作业对象,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的实现了现场作业工作任务清晰、作业程序清晰,安全责任清楚,也确保了工作人员思想到位、措施到位,真正的实现了安全生产。

1.2验收作业标准化

通信工程的验收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它会直接关系到通信设施运行维护的最终质量,由于这些年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的管理不是特别的规范,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验收标准,使得很多的工程在验收的时候只能够让老工作人员依靠经验来进行验收,这就给通信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改变,使得运行维护和工程的建设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而通过与工程施工等部门的合作,也为通信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1.3检修作业标准化

由于通信设备是非常复杂而且种类也是特别多的,通信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的情况就是图像设备的专业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转项的学习,作业人员对作业的程序以及各项安全方面的规则不是特别的熟悉,从而导致作业的最终质量不好,同时也会给运行设备带来一定的安全方面的隐患。

2.开展基础性工作

2.1运行分析制度化

为了更好的加强通信系统运行的管理,我国对通信系统运行分析和统计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规定会定期的召开运行分析会,对通信的信息网等系统进行运行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出现失误的分析,找出通信系统的弱点,针对这一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对在巡视当中出现的弱点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上诉的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也进一步的解决了通信设备运行维护当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强了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了整个通信网的安全。

2.2经常进行基础性的普查

我们可以根据设施的巡检计划,每年对通信设施的基础性资料进行一次整合,结合通信厂站设备的巡检工作,及时有效的对配线系统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确保配线资料的准确性。通过对通信设施基础资料的整合,能够积累大量的数据,也能够有效的确保现场设备和运行资料的一致,只有准确的掌握运行设备的真实情况,才能够为通信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3.不断的促进专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ODN;现状;优化对策

为进一步探索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本文选取某市区移动公司作为案例,简要分析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然后基于现状分析并提出几点有效的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据了解该市区的移动公司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接通率等指标,与其他区域的移动运营商相比都较高,其移动通信业务份额在全市区域的86%,并且为基于手机通信业务基本饱和的前提下,开发社区接入、政企、集客等全业务市场,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意味着该移动公司要不断优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ODN等全业务网络现状分析

通过本文研究案例———某市移动公司的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业务等相关数据资料总结出ODN等全业务网络现状表现。

2ODN等全业务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实例移动公司在2014年ODN网络建设进度慢、ODN网络没形成生产力等现状,归纳总结出ODN等全业务工程管理现状,具体如下:

①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指导已经与固网建设思路及指导原则相背离,导致该移动公司的网络建设缺乏正确建设思路与指导方法;

②对网络建设的重视还不够高,因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出现一人兼多职的现象,导致网络建设进度缓慢,影响全业务工程项目的建设;

③网络规划缺乏大局观念,进行网络建设时,并没有提前与其他移动运营商进行网络匹配,加之网络建设管理采用的是烟囱式管理模式,导致不同网络之间出现壁垒,影响网络的覆盖率,对于大型的移动运营商还会导致大量的光缆浪费;

④移动运营商进行网络规划和施工,并没有及时与光交箱施工单位以及光缆施工单位进行交流与沟通,导致光交箱施工与光缆施工毫无沟通;

⑤全业务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混乱,没有意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进而阻碍了全业务工程项目建设难以推进;

⑥网络规划与建设没有进行工程总结与评估,导致全业务工程项目规划与建设出现盲目性,不利于市场份额的提高。

3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分析

结合前面通过某市移动公司的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对策,具体如下:

3.1确定ODN网络建设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实施流程

3.1.1建设目标

根据移动业务需求,结合现时代较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基于现有的网络基础上确定相应ODN网络建设目标。可以以树形ODN网络架构为主,通过一级或二级分光的方式。FP主干光节点的作用在于将多条配线光缆汇聚到光交接设施上(如网机房、光交接箱等);DP配线光节点的作用在于调配和收敛纤芯;AP用户光节点的作用在于将重要的基站业务接入。

3.1.2建设流程

①进行ODT区域分区,即将划分区域内的家庭客户、政企客户和基站客户的现状资料收集,然后预测出各种用户在期末能达到的网络应用数据,并对不同区域内的道路、河流和铁路等进行区域网络划分;

②OLT节点规划,了解已规划化完区域内的机房情况,然后选择最适合的机房作为OLT节点;

③主干光节点及光缆规划,先根据综合业务区的用户分布情况及路由情况,设置相应的主干光节点,然后再根据节点的位置、管道路由等确定主干光缆的物理路由;

④用户光节点规划,基于以上步骤,对每一个用户都建立相应的光节点,并配置相应的光缆,以实现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系。

3.2优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3.2.1提高对ODN等全业务网络建设的重视度

①移动运营商领导应该提高对ODN等网络建设的重视度,并将关于ODN网络建设的考核指标修正并完善;

②完善与ODN网络建设相关的生产能力考核指标;

③建立健全专业化、系统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以实现对ODN等全业务网络的高效建设与正常运维;

④要加强全业务中心与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联系,以促进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与网络建设的协调性及统一性。

3.2.2做好前期的ODN项目建设及管理评估工作

①要对ODN网络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系统性评估和验收,以保证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移动运营商发展;

②在梳理完成的基础上,根据移动运营商的总体ODN规划目标及相关建设流程,将不能完成的规划目标向后推进延续1个年份,即当年不能完成的全业务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可以推导第二年完成,但第二年实现规划目标时一定要根据第二年的实际情况对规划目标及相应的建流程进行合理化调整;

③后续ODN规划与建设中,一定要遵守为用户提供最佳网络通讯服务原则,实现网络资源建设综合效益。

3.2.3做好管道资源的梳理工作

①要定期对ODN项目可研阶段的断头管道和断点管道进行全面梳理;

②要在每一个管理阶段都进行目标确定,并将断头断点的管道运用到ODN网络建设中,以降低管道资源的浪费;

③提高网络的厚薄覆盖率,要根据用户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将网络以厚覆盖、薄覆盖两种方式进行覆盖。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实例分析了解到,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目前还存在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偏离固网建设思路与指导原则、网络规划缺乏大局观念、光交箱施工单位与光缆施工单位沟通不畅等问题,所以要从ODN网络建设目标及流程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优化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裴春生.甘肃移动全业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

[2]蒋友文,杨刚.某地移动运营商全业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优化[J].广东通信技术,2016,36(3):47~50.

[3]徐叶芳.全业务新竞争态势下移动运营商营销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5X):40~41.

[4]周良.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5]杨柳.全业务环境下移动运营商的竞争策略[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4(5):53~55.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4

通信工程作为新兴的服务型行业,其快速发展和壮大,也使与之相应的内部组织管理和整个通信行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首先,电信行业作为通信工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3G时代的发展,而3G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通信工程的普及,但是对于企业发展通信工程来说,仍然存在着技术和资金相对不足的现状。其次,通信制造业作为通信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其在3G时代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将跨国际的通信产品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最后,通信工程的逐步发展和壮大,使得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这也阻碍了通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由以上可以看出,针对通信工程发展的现状,找到相关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保证通讯工程的正常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通信工程领域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

随着通信工程行业的高速、健康发展,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中也越来越大。因此,通信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2.1通信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要运用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和云电技术实现无线的城市发展战略。如人们可以应用通信技术,实现自身网络通信的需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来观看电视节目,在手机上进行游戏互动,以及用手机来参加临时的视频会议等。将通信技术充分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实现城市的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将我国的信息现代化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通信网络。

2.2在通信工程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可以实现利用光来进行通讯的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网络技术中,使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更加快速和便捷,而且更容易对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同时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通信工程质量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都可以使宽带的接入和节点的转换等网络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中大大加快,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3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虽然非常迅猛,但是与之相关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通信工程的发展和革新可以对计算机技术起到有效的完善和良好的补充作用。如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进行有关的服务和交易;通过计算机搭建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发挥通信工程自身的优势,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从而有利于对通信工程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2.4在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中,人们最终会将通信技术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彻底摆脱空间和距离的限制。如:人们可以进行模拟影像的信息交流;全球的通信工程形成网状,人们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进行无障碍的语言和视频沟通等。

3结束语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5

煤矿生产企业井田面积大,安全性要求高,管理部门不集中等特点,使得提升设备的管理存在管理内容单一、各部门间相对独立,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网络化的矿井提升设备管理方法可解决以上问题。该方法将先进的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融入管理,可以使提升司机与维护人员实时了解提升设备工作状态,面对复杂工况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可以为管理者制定维护决策提供更多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现场总线、企业Intranet与Internet三网的相互融合为信息传递搭建了桥梁,使设备的异地管理成为可能,各层次管理角色从不同网络接口参与管理,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远程诊断专家的加入增加了提升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各层次人员均实时获取设备状态信息,直接参与设备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化矿井提升设备管理方法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在线监测系统获得设备实时数据,结合人工录入运行维护数据以及历史检修数据形成设备信息的实时集成存入数据库,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及数据挖掘技术,将原始数据分类处理为可供各种统计、趋势预测及智能诊断的数据集存入本地数据服务器,供不同需求用户调取使用。本地智能诊断系统与获得权限的远程诊断中心可提取原始数据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若设备运转数据在正常范围,则对设备运行状态做出评估并预测变化趋势,作为制定维护计划的依据;若发现设备故障,则应立即对故障进行诊断并提出维修建议。然后,管理人员通过诊断结果与运行状态评估制定设备维修/维护计划,审核后安排维修人员根据计划内容进行维修。最后,将每次维修中的设备状态参数、计划任务及实施记录反馈等整理提交至企业Web服务器,生成各种直观的统计,图表、趋势预测曲线与报表进行Web。基于此,笔者构建了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IHMS)。

2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结构

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采用基于Internet的C/S与B/S混合架构,融合了基于C/S模式的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网、基于B/S的本地及异地设备管理信息网,并提供接口连接煤矿企业ERP。多层网络融合使得IHMS既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应用平台供提升设备维护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煤矿企业ERP的一个子系统供企业管理人员使用,此外,系统还可以作为提升设备远程在线监测与诊断管理节点,与远程诊断管理中心进行信息互传,利用远程诊断管理中心的专家与技术优势,实现基于Internet的设备异地管理,同时远程管理诊断中心将诊断结果与维修意见传回现场,指导管理人员决策的制定与维护人员的操作。IHMS系统基于企业Intranet/Internet,结合现有提升设备管理的特点,建立了IHMS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提升现场监测站由提升机、传感器、PLC、工控机与数据服务器组成,现场工作人员通过组态软件与浏览器实现数据的查询、浏览,设备在线数据提取及动态数据录入等内容,在线提取的监测数据结合人工离线录入数据构成动态设备数据存储于数据服务器,并在诊断服务器进行相应的诊断与分析,组态界面与数据通过Web服务器于企业Intranet与Internet。监控中心与调度中心等管理部门通过企业Intranet与现场进行信息传递,实现用户验证、数据查询及下发工单等功能。远程诊断管理中心采用数据库复制的远程传输技术获取现场数据,通过远程端Web服务器设备信息与更权威准确的诊断结果。终端用户可使用联网的计算机、手机与PDA等设备通过浏览器向各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由各服务器执行相应操作,并将结果通过浏览器输出至终端用户,使各层次用户参与到设备管理中,实现设备的综合管理。系统结构满足提升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功能及性能要求,且具备开放性与可扩展性,能够适应未来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3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功能模型

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煤矿企业对提升设备资料、运行、状态维护等设备关键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汇总形成满足不同部门管理要求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各级生产计划部门提供实时、准确、完备的设备信息,从而辅助管理部门对设备运行维修状态进行决策分析。提升设备及其相关管理部门通常存在地域分布广、职能差异性大的特点,且不同管理部门对提升设备运行信息的筛选分类、提取加工等阶段性处理的要求不同,因此系统总体上采用层级分布形态[13]。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弥补了地域差异造成的管理不便,为设备信息远程传递及异地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在提升设备现场总线与企业Intranet的物理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融入有线及无线的Internet,提出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模型,主要包括设备资料管理、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及配件管理等功能模块。考虑到系统涉及内容的复杂性与动静态信息的交叉,功能模型采用IDEF0图分析建立。1)资料管理:以基本信息和图纸、文档资料为基础,结合运行、维护及更换配件等信息形成提升设备信息数据库,通过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内容可以了解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及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运行及维护情况,为操作和维护人员提供经验与技术指导,为管理人员制定状态维修决策提供依据。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具备权限的管理人员,各项运行维护数据的筛选入库可以在全网(即现场、企业内部及In-ternet)进行。2)运行管理:通过在线监测数据的自动存储与离线综合记录的人工输入记录汇总提升设备运行状态,对设备关键参数及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由现场工作人员的经验结合故障诊断系统的智能诊断与远程专家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对设备故障进行报警与诊断结果的输出。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提升司机与远程专家,运行数据主要在现场总线传递,远程专家通过Internet获得设备运行数据并提供诊断服务,管理人员可在企业Intranet或Internet网内对入库数据及报表进行有限操作。3)维护管理:综合设备历史故障情况、运行实际工况、关键监测数据等信息,实现提升设备的突发故障维修与计划性状态维护,对维护计划的生成与实施、维护过程及结果的记录与报告实现智能化管理。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管理与维护人员,管理人员根据运行管理模块得到的设备状态预测与故障诊断结果制定维护或维修计划,下达工单并组织维护实施,并跟踪维护执行的全过程,维护工作经过运行验收与成本费用分析后,将维修记录信息录入数据库后结束。工单的下达与信息的记录运行于企业Intranet网内,并提供接口供外网进行有限操作。4)配件管理:通过建立配件库存模型实现对配件基本信息、订货、抽检、入库、申领、出库及报废等事务的管理。从运行管理模块获得的工况信息与从维护管理模块获得的配件消耗信息都可以为配件库存上下限的确定提供依据,管理的参与者主要为管理人员,通过对配件存储的合理组织,提高供应率,保障设备维护顺利完成,数据传递可在全网进行。

4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网络化提升设备管理系统已在西山煤电集团马兰矿副立井进入实施阶段,融合了提升设备现场、企业ERP与远程诊断中心的各自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子系统完成提升设备的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与维护管理功能。在提升设备现场,开发了基于组态软件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子系统,以及基于Web的设备监测与维护管理子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子系统的任务是在前端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提升设备各部件状态在线监测,实时地获取设备的状态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及分析处理,实现运行状态的可视化、突发故障报警、历史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及打印报表等功能,为现场操作人员充分了解设备的实时工作情况提供帮助,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主界面如图4所示。原始监测数据庞杂,不同工作人员所需要的获取的信息是不同的,针对管理人员对设备运行状况数据的需要,采集到的现场数据同步存储至现场数据服务器,并通过Web服务器以网站形式设备监测与维护管理系统至企业Intranet/Internet,管理人员无论是在企业内部或是任意地点,都可以通过权限认证后获得提升设备任意时刻的运行数据。设备监测与维护管理子系统除了向各层管理人员提供现场提升设备采集数据的查询与管理外,还兼顾了离线数据录入的功能。现场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将设备运行、巡检、维护和检修记录直接在浏览器端系统界面上输入,管理人员即可同步查询、保存及打印,缩短了运行维护记录的录入与审核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Intranet监测与故障诊断网系统示例界面如图5所示。提升设备现场的故障诊断受限于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与专家知识的匮乏,较适合对突发故障报警与显见故障趋势的预测,更为复杂的故障诊断、寿命估计与状态趋势预测需要远程诊断中心的专家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的支持。因此系统将现场原始数据中反应设备运行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通过现场的Web服务器采用数据库复制技术同步传输至远程诊断管理中心。借助中心的研究设施、技术与科研人员优势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一步将处理结果传输回现场及企业ERP,并以网站形式于中心Web服务器。设备远程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网系统示例界面如图6所示。系统通过相应的接口模块集成到企业ERP中,实现了企业层对现场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维护指导。各子系统基于Internet的数据传输与共享融合为IHMS系统,搭建成为提升设备远程监测、诊断、维护与管理平台,各层管理人员无论身处集团公司、矿区、设备现场或是远程诊断中心都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提升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结合自身权限参与设备管理。

5结语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 通信工程 工程特点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N913 文献标识码:A

1通信工程的阐述

通信工程直属于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可以解释为电信工程。通信工程主要负责在通信活动中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利用。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破、声波等形式,通过一些设备,将其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当然这个过程中由于存在损耗,可能会影响传输信息的辨认。因而,在通信工程发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信号的处理,其主要包括信号的过滤、编码、解码等。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通信工程的发展十分活跃。

它的突出作用不仅体现在网络方面的通信技术上,还表现在其他许多重要的部门中,如:国防、工业等。近些年来我国逐渐加大对通信工程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使人们更加便于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由此看来,通信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潜力,发展蓝图十分美好。

2通信工程的主要表现特征

通信工程由于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性,它可以算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它的复杂性也在于它的组成部分众多,它包含了不同的专业、学科知识,是由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它可以表现出许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工程位置分布较为分散。这主要是因为通信工程的规划主要是从容量和覆盖面两个方面出发的。比如说:在人口密集拥挤的地区为了保证通信的良好,就需要安置大量的基站,当然,我们在这个安置基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通信的覆盖面是否全面,为了覆盖全面,我们就需要深入到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健全的地区,为其安置基站。

(2)现实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这主要是从安置基站可能借助民宅的情况而言的。租住的这些民宅一般不容易留存图纸,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加大了基站建设的难度。

(3)通信工程的传输线路比较复杂,需要较长的传输线路。大家都了解传输所用的光缆是大量的,其重量也不轻。由于光缆间的距离狭小,因而,要想组成传输网,就存在许多地段同时铺设光缆的情况,这加大了负担。

3通信工程的现实发展

结合当前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的过程,我们明显可以发现,通信工程行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通信工程的组成部分来讲,其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通信设备的制造开发行业和通信工程的服务行业。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通信技术的运营主要是为通信工程的服务行业做准备。

(2)通信工程的发展除却通信工程服务行业的发展,还包括通信制造业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我国的电信行业会加大对通信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会拓展其发展空间,以此来促进通信工程的发展。但同时这也对通信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3)电信行业是通信工程发展的支柱行业。近些年来,3G时代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大力普及3G、4G技术,迎接其信息时代的到来。但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中,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4)我国通信工程发展过程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劣势,那就是通信人才的缺乏。因为通信工程就其理论来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专业的人才来为其服务。但在现实的发展状况中,人才的培养与通信工程的发展速度不适宜。这就会阻碍其发展。所以,近些年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加大了对通信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大高校也都开设通信工程专业,重视通信人才的培养。但现实情况依旧是人才无法满足通信工程行业市场的需要。

4通信工程的未来发展

从当前来看,我国正处于通信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这个阶段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已经逐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这个阶段抓住机遇,利用相关的优惠条件来发展通信工程,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争取赶在时展的前段。在通信工程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从通信工程存在的@著特点优势入手,以这些特点优势来促进先进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可以从市场的需求入手,来逐步引导通信工程发展的方向。当然,我们还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通信工程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光纤接入网络,以网络来带动通信工程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21世纪是一个注重知识的社会,因此,在21世纪要想推动通信工程的发展,绝对离不开通信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通信人才的建设。作为新世纪的通信人才,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更新,与时俱进,这样才会赶上通信工程发展的脚步。

5结语

总体而言,通信工程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错的。我们现在需要深入对通信工程进行了解,形成系统性、全方位的认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不断努力研发,促进其行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永宏,张立志.浅谈通信工程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学,2014,5(6):242.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任务跟踪;任务管理;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65-03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Task Track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PDCA

ZHANG Li-ping,WANG Xiao-j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33200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imminent.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reality for enterprise to achieve task tracking management. Task tracking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sk management tradition, put forward analysis function module of the system analysis, the operation flow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design the system, using C#, HTML, CSS, jQuery, Ajax and other development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task tracking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task of tracking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Key words: task tracking; task management; project

企业管理趋向精细化,为了达成个人和企业工作目标的过程管理,运用PDCA循环管理思想,即通过P(Plan 计划)、D(Do实施)、C(Check核查)、A(Action处置)四个步骤组成的循环管理方式[1],能够满足这种要求。任务跟踪管理系统就是PDCA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目前应用越来越普遍,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相应的任务管理系统[2]。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他们使用许多办公软件,如备忘录、记事本、Office(Word、Excel、Visio)、MicrosoftProject、MindManager等等,较之于传统的纯文本式管理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任务跟踪管理过程也还存在很多问题[3]。一是任务跟踪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者不能实时跟进任务的进度,而是要通过员工逐级向上汇报;二是信息化程度低,管理者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所有的数据,这将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三是投入成本高,传统的任务跟踪管理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由于任务耗时过长,占用大量资金,导致资金周转率低[4]。

传统的文本式管理存在众多问题,但是任务跟踪管理系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许多实用意义,如:

1)有效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效率,避免员工拿着纸质文件到处签字盖章,任务管理更加规范化。

2)增强任务跟踪管理信息化程度,跟踪反馈及时有效。

3)降低运I成本,无纸化是任务跟踪管理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它即节约了印刷成本,还节省了员工的大量工作时间,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4)提高信息共享度,企业内部资源信息和任务跟踪管理信息同步,利于管理者管理。

5)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业务功能分析

1)项目定义:对项目进行定义,强调项目的详细程度,包括项目名称、创建人、项目优先级、状态、项目介绍、预计开始时间、预计结束时间、实际开始时间、实际结束时间、项目描述等等信息,利于下属明确目标。项目由领导创建,一个项目分“已创建”、“项目计划”、“委托下达”、“项目完成”四种状态。领导创建项目后再为项目创建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创建时为“项目计划”状态,项目计划被分解为任务时为“委托下达”状态,点击项目完成按钮时状态为“项目完成”。

2)项目计划定义:对已经创建的项目进行工作内容的分解形成若干个项目计划,从项目计划名称、创建人、项目计划描述、优先级、所属项目、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一个项目可以分解为多个项目计划,这样做的优势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达成项目目标的速度。项目计划有“项目计划”、“委托下达”、“待审核”、“审核通过”、“不通过”、“审核完成”六种状态。项目计划创建时为“项目计划”状态;项目计划被分解为任务时为“委托下达”状态;被分解的任务的反馈提交时为“待审核”状态;反馈审核通过时为“审核完成”状态,否则为“不通过”状态。

3)项目计划下达:项目计划创建以后则可以将项目计划下达给某个主管或者多个主管。

4)项目查看:项目创建好之后,领导可以查看项目的状态,实时跟踪项目的状态。

5)任务定义:主管对领导指派的项目计划进行分解形成任务,完成初步目标。任务由主管,一个任务分“待审核”、“审核通过”、“不通过”、“待实施”、“实施中”、“待验收”“验收不通过”、“验收通过”八种状态。主管创建任务时,该任务为“待审核”状态;领导审核通过后为“审核通过”状态,否则为“审核不通过”状态;员工执行任务时,该任务为“实施中”状态;主管反馈计划后,任务为“待验收”钐;领导验收后为“验收通过”状态,否则为“验收不通过”状态 。

6)任务查看:主管可以查看自己创建的任务,并实时跟踪任务,普通员工可以查看指派给自己的任务。

7)任务策划:体现一个任务实施的具体过程,由员工创建。任务策划状态有“待审核” 、“审核通过”、“不通过”、“待验收”、“验收通过 ”、“验收不通过”。

8)统计报表:管理员和领导可以查看项目统计报表、项目计划统计报表和任务统计报表。可按时间查询,根据关键字模糊查询,如名称、主管、实施人。

9)发送邮件:项目计划、任务指派是可以发送邮件提醒对方的,如有需要也可以通过邮件进行沟通。

1.2 业务流程分析

结合企业业务流的思想,任务跟踪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如下。首先由领导制定项目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项目计划,将项目计划指派给某个团队,然后由主管分解项目计划为任务,领导对分解后的任务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就重新分解,审核通过则主管将任务指派给员工,员工针对任务制定任务策划并进行总结反馈后,主管进行验收,如果验收不通过则员工需要重做,通过则由领导再验收,领导通过则此次任务完成,如果不通过则返回给主管,再由主管返回给员工重做。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直观的体现了领导对主管的直接管理关系,主管对员工的直接管理关系,以及领导对员工的间接管理关系。

1.3 角色分析

任务跟踪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系统管理员、领导、主管、员工等四类角色,其中领导、主管、员工三种角色有隶属关系,四种角色的权限分配如下。

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基础数据的维护和统计信息的查看,包括添加其他用户并分配其角色、录入部门信息、进行信息管理以及查看统计信息。

领导角色主要负责项目信息的创建、维护和跟踪,以及统计信息的查看,包括创建项目并创建项目计划,然后将项目计划指派给某个主管,可以跟踪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查看自己和主管的工作统计数据。

主管的主要负责项目计划的实施,权限包括项目计划的分解,创建任务描述,并将该任务分配给其下属的员工,主管可以指定某一个员工完成任务,也可以指定为多个员工完成任务,可以跟踪任务的实施情况。

员工角色主要负责任务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即将上级主管分配的任务分解为具体的任务策划并反馈。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可以得到任务跟踪管理系统功能结构,所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管理信息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我的任务模块、邮件管理模块。

1)管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由用户管理、信息管理、信息、部门管理、统计查询几个内容组成。

管理员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对用户管理部门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对信息管理进行删、改、查操作,可以在信息编辑信息并,在统计管理查看统计信息。

2)项目管理模块

该模块由添加项目、项目管理、任务审核、统计查询组成。

领导进入系统后可以添加项目并创建项目计划,还可以对其做修改、查看操作,查看统计信息,在任务审核中审核主管的任务。

3)任务管理模块

该模块由我的项目计划、任务策划审核、任务策划验收组成。

主管进入系统后可以对任务进行增、改、查操作及查看任务进程、审核任务策划。

4)我的任务模块

通过该模块员工用户可以查看指派给自己的任务并做任务策划,并可以进行修改、查看。

5)邮件管理模块

该模块有私人收件箱、官方收件箱、发件箱。用户进入系统后可以对所有人发送邮件、查看收到的邮件和已发送的邮件。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2.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结构主要使用的MVC的三层开发模式:视图层(View),控制层(Control)和模型层(Model)[5]。视图层使用HTML、CSS、jQuery、Ajax等技术,展现出了系统中所有HTML页面数据及CSS等。其他两层主要使用C#技术。控制层处于视图层与模型层之间,主要用来接收用户发送的请求,并根据用户的请求上交给对应模型层进行处理。因此搭建起了模型和视图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共同完成用户的请求。模型层包含了业务的逻辑层及DB层,主要用来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并且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具体架构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任务跟踪管理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实现了领导对项目的跟踪,主管对任务的跟踪,员工对任务的实施。本系统运用的是模块化设计方法,将系统的方便、易用等特点的设计思想贯穿于不同的模块当中,从而方便了程序的扩展应用,同时也增加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独立性。系统充分展示了企业的业务流管理过程,成功地实现了PDCA循环管理思想的软件化。

任务跟踪管理系统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基本工作需要,满足敏捷管理的要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任务跟踪管理信息化程度,同时提高信息共享度,企业内部资源信息和任务跟踪管理信息同步,利于管理者管理。

由于基于管理扁平化思想来设计系统,将管理层压缩至两层,加上实施层,总共三层用户,这种设计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即不能任意的增加管理层,以细化大型超大型项目的管理。使用过程中,员工角色用户可以充当基层管理层,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由非用户的员工去完成。系统后续的改进方向,就是让企业定制管理层,以提高任务跟踪管理系统的通用性。

参考文献:

[1] 黄栌. PDCA循环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 经济师, 2016(9): 262-264.

[2] 谢清钟, 陈雪梅. 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跟踪与监控问题研究[J]. 广东科技, 2012(9): 178-179.

[3] 王晓静, 冉从林. 九江车务段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3, 35(8): 38-42.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制造执行系统;电机行业;下料车间;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079-0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034003)

作者简介:刘利平(1966-),男,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结构件事业部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李利民(1964-),男,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结构件事业部技术副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周应军(1968-),女,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结构件事业部信息主管,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管理。

0引言

纵观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建设的重点普遍放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生产车间自动化系统上。然而,由于产品营销在这一、二十年间从生产导向逐渐转变成市场导向、竞争导向,对制造企业现场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仅仅依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生产车间自动化系统往往无法应对新的局面。为建立完整的、能够引导企业保持长期的业务利益和企业价值的信息化系统,必将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生产车间自动化系统三者的结合,真正实现管控一体化。

1990年,美国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MR首次提出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概念,填补了车间层管理的空白。制造执行系统是企业CIMS信息集成的纽带,是实施企业敏捷制造战略和实现车间生产敏捷化的基本技术手段。它在计划层与控制层之间架设了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填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

电机行业采用面向订单设计的制造方式,多以工作号方式组织生产。下料车间是电机企业的重要车间之一,为公司其它事业部、子公司以及市场相关行业提供配套焊装构件。下料车间是整个生产过程的第一个生产车间,是企业的供料车间,具有产品种类多、零部件系列多、生产过程复杂多变的生产特点,经常面临紧急订单等协调处理问题及生产过程如何动态响应等各种复杂生产状况,提高车间的应变能力和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成为车间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

本文根据电机行业面向订单设计的生产管理方式、下料车间复杂多变的生产状况等实际管理特点,结合目前对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践,从车间生产管理模式的角度阐述适合电机制造企业的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的解决方案。

1电机行业下料车间生产业务运行模式

由于下料车间面向大量产品和零部件的下料任务,不仅需要将任务下达到指定的执行单元并把有效的计划完成状况进行反馈,还需要将计划信息和领料状况、套裁程序完成情况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做到从任务安排到任务下达的合理有序进行。下料车间生产业务蓝图如图1所示。

电机行业下料车间的业务流程可以描述为:成套计划在事业部ERP中生成后,以打印出纸质文件提供给车间,车间根据成套计划来组织生产,通知下料员安排程序下料,在下料软件中提交成套计划的完工状况、作业计划安排、班组工作内容等。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计划跟踪只是成品跟踪,车间计划不够细化,存在管理瓶颈;计划进度跟踪困难,无法做到实时进度状况跟踪;事业部、车间相关业务衔接松散,经常出现工作协同问题;车间材料消耗数据等相关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手工管理方式容易出现疏漏。

然而,通过规划、搭建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的平台,能够实现事业部ERP系统、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下料工具软件的有效结合,实现事业部计划到车间计划的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下料车间的管理水平。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促进协同,提高面向事业部生产计划的敏捷性。系统为事业部提供及时的生产计划进度跟踪和产品质量回溯服务,协助事业部实现有效的生产进度控制。

(2)促进下料车间各业务人员之间的协同。

(3)促进生产现场实现领料申请、领料、任务下达、完工、质量检查、执行等任务功能。

(4)促进库存信息和生产现场的共享。

(5)协助车间持续提高产品品质,对所有零部件下料状况、生产班次、操作者和质量人员等信息实时采集,实现下料等质量追溯功能。

2系统的体系架构

电机行业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IT基础支撑层、业务管理功能层、分析决策层,如图2所示。

(1)IT基础支撑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系统支撑所必备的硬件环境建设,比如网络环境、服务器、触摸屏、计算机终端、数据库等内容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实施系统需要考虑的组织结构设计规划、工作流程的规划、编码规范体系、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建设。基础支撑层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

(2)业务管理功能层。在统一系统集成环境的支撑下,一方面实现了下料车间的核心业务功能,诸如生产计划的制定与下发、任务的分配与调整、生产完成动态的反馈和分析、现场信息采集与反馈、质量任务的分配与动态反馈等内容;另一方面实现制造执行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有效衔接,结合下料车间的实际需要,不仅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的信息互通,而且实现制造执行系统和下料工具软件的信息互通。

(3)分析决策层。用户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公司领导、相关业务部门领导、制造部管理员,还包括车间调度、班长甚至操作工人。通过对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不同的权限配置,提供生产统计分析报表以及生产动态看板、工时、质量等报表,方便用户在了解下料车间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做好管理决策。

3系统的关键技术

3.1基于触摸屏的JIT任务看板技术

基于触摸屏的JIT任务看板生产管理模式如图3所示。看板是管理计划任务生产状况的有效手段,根据生产状态以及生产特点,根据计划看板,分别得到管理需要的配料看板、班组看板、任务看板、质量看板等看板形式。这种看板生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生产节奏,及时反映生产现场动态,是下料车间整体生产作业管理控制的主线。

基于触摸屏的JIT任务看板生产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系统特点:

(1)采用触摸屏现场反馈方式来获取下料车间现场(生产、质量等)信息,可以逐步实现下料车间无纸化办公目的。利用系统,可以在线浏览技术文件,了解套裁状况,使得获取信息更加准确和及时。对操作人员不仅免去过去繁琐的纸质报工,还提高了信息反馈的效率,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下料计划员根据状况,生成计划看板、班组看板、班组生成任务看板,配料员根据配料看板备料并反馈配料状况,操作人员根据任务看板完成工作并反馈生产状况,质量员根据质量看板进行质量检查并反馈质量状况。通过有效环节控制达到相关角色在系统中的协同工作,实现下料车间基于制造执行系统平台下的协同生产管理效果。

(3)下料车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查看不同看板状态了解生产动态,发现生产异常,可及时采取措施及对策,提高响应速度。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就能了解生产现场动态,这为生产细化管理和有效决策提供了支撑平台。

下料车间的制造执行系统通过看板相互衔接及转换的技术,实现了准确及时控制生产的目的。下料车间采用基于触摸屏的JIT任务看板生产管理模式细化生产过程管理,满足了生产状态及时性要求,加快了对生产异常状况的响应速度,增强了各业务工作之间的紧密协同程度,为下料车间实现精益生产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3.2实现流程控制的套裁管理技术

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具有下料套裁生产管理特色,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生产零件的过程进行管理,更需要对材料归属、程序图生成及获取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套裁管理流程控制模式如图4所示。

基于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下的套裁管理流程控制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套裁管理流程控制模式,实现了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和下料工具软件的紧密集成,打通了下料车间的套裁管理信息流,使下料员和调度、操作工、物管员之间实现了有效的工作协同,提高了套裁管理的协同工作,这对于下料车间生产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2)下料车间相关人员不仅可以从制造执行系统中获取零件信息,而且能够获取与零件相关的套裁程序信息、套裁图纸信息,并获取套裁涉及的原材料收发状况等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系统能够在关键环节进行过程控制,实现对下料车间套裁管理环节的有效管控。

下料车间的制造执行系统采用套裁管理流程的控制管理技术,实现了下料车间由原材料板材管理到套裁程序生成管理,从套裁程序生成管理到零件过程管理的有效转换和控制,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可操作性,从而解决了下料车间管理复杂、控制困难、影响因素多的相关难题。

4系统的应用情况

结构件事业部主要为股份公司其它事业部、子公司以及市场相关行业提供配套焊装构件,每年产值在3个多亿,而下料车间是事业部的核心车间。近年来,随着生产任务增多,急需提高车间管理能力。目前,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结构件事业部下料车间得到应用。应用功能界面如图5所示。

系统应用实现了从成套计划下达、生产作业计划制定、套裁程序生成、原材料领用确认、生产任务的下达、任务完成反馈,直到成套计划完成状况反馈等一系列任务,提高了下料车间生产管理的效率。主要表现如下:

(1)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套裁流程的有效管控,另一方面实现了计划看板到配料看板、班组看板、任务看板直至质量看板的有效管控,从而实现下料车间计划、作业、质量、物料业务的协同工作。

(2)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了和事业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有效衔接,为事业部提供下料车间及时生产计划进度跟踪,对事业部成套计划进行及时反馈,协助事业部实现有效成套计划管理,并实现下料车间和事业部之间的协同工作。

(3)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了和下料工具软件的有效集成,实现了下料业务和其它车间业务的协同工作。

5结语

电机行业下料车间具有生产产品种类多、类型转换多、管理复杂等特点,存在作业计划获取难、进度状况反映不及时、生产异常处置慢,技术、生产、质量、套裁等工作协同困难等问题。据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产业务蓝图、系统体系架构,完成基于触摸屏的JIT任务看板技术、套裁管理流程控制技术的攻关,提出了符合下料生产特点的下料车间制造执行系统解决方案。目前,系统已成功运用在某电机行业下料车间,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全面信息集成,推进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了企业适应现代化制造和管理模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冬娟,刘晓冰,邢应杰,等.复杂装备集成生产管理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

[2]刘晓冰,吕强,邱立鹏,等.钢铁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3).

[3]薛冬娟,蒙秋男,刘晓冰,等.复杂装备企业的敏捷化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6).

[4]张晓峰,马铁军,李广凌.轮胎生产过程MES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5).

[5]刘晓冰,崔发婧.流程企业MES集成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6(Z1).

[6]范颖晖,熊晓琼.面向轻工装备制造业的MES系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7).

[7]刘晓冰,刘彩燕,马跃,等.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动态质量控制系统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数据采集;STM32;DeviceNet协议;DN1022

1.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现场需要监控现场的工作环境和设备的运行状况,包括测量现场的温度、湿度和设备的电压、电流等参数。传统的数据采集多采用变送器,但是,变送器采集的数据采用模拟量传输,抗干扰能力较差,并且采集数据单一,不能完成多参数采集,不易实现网络化。如何提高采集数据抗干扰能力,并且完成多参数采集等问题有待完善。本设计采用stm32作为CPU,DeviceNet作为通信协议,接收并处理DeviceNet主站下达的查询命令,组织相应数据上报给DeviceNet主站,有多路的输入和多路的输出。

2.总体设计方案

从功能上讲,本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业现场信号采集电路和工业现场控制电路。其中工业现场信号采集电路完成对数字信号的采集,再由stm32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标准的DeviceNet协议与DeviceNet主站通信。工业现场控制电路接收并处理DeviceNet主站下达的控制命令,组织相应数据实现对工业现场的控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的方框图

2.1 数据采集电路

数据采集电路实现了开关量的实时采集功能。微处理器STM32f103R8的I/O口可以配置为开关量输入端口,开关量输入信号由I端输入,通过光电耦合器PC817与微处理器I/O口相连。微处理器对输入端进行状态查询,读取状态信息。光电耦合器PC817在作用是实现现场开关量与微处理器间的电气隔离,提高电绝缘和抗干扰能力。

2.2 协议芯片接口电路

DN1022芯片具有内置的CAN口和DeviceNet处理引擎,内置DeviceNet Group 2 Only Slave从站协议栈,具有高速串行口和配置口。微处理器可通过串口和DN1022通信。其集成度高、封装简单,满足一般的DeviceNet从节点功能要求。

(1)工作状态配置。DN1022芯片初始化时会检测配置口线CFG1的状态,根据状态的不同,决定芯片的工作状态。如果CFG1=0,芯片处于配置状态;CFG1=1,芯片处于工作状态。

(2)I/O数据交换状态。DN1022内部有一个I/O数据缓冲区,DeviceNet主站与DN1022之间的数据交互是异步进行的。

在工作状态,stm32可以与DN1022进行I/O数据交换及参数读写。如图3,DN1022芯片的RXD、TXD为串行口信号接收和发送引脚,分别接用户的处理器的TXD及RXD。高速串口最高波特率可达115.2Kbps,可以满足与DeviceNet相匹配的速度。

图2 DN1022接口电路

2.3 输出控制电路

当接收到DeviceNet主站发送的命令时,微处理器stm32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主站要求指示相应的继电器闭合,三极管饱和导通,相应指示灯亮,实现了对开关量的控制。光电耦合器PC817实现电气隔离作用。

图3 输出控制电路

2.4 拨码开关电路

拨码开关电路分为从站地址的选择和波特率的选择两种,并且要求在配置状态下才能设置。从站地址的选择通过拨码开关中的前六位A1―A6设置从站地址,采用8421BCD编码规则配置从站地址,设置范围0-63。波特率的选择有125Kbps、250Kbps、500 Kbps和自动波特率设置4种可选。通过拨码开关中的后两位A7和A8选择波特率,采用8421BCD编码规则配置波特率。

3.系统软件设计

本设计由C语言编程实现,完成对工业现场信号进行采集,组织相应数据通过DeviceNet协议传给主站;并且接收处理DeviceNet主站发出的命令,控制对输出继电器做出闭合或释放动作,以实现开关量信号的输出。本设计中采用Keil uVision4为开发平台,编写了主程序,数据采集及处理程序,串口通信程序。上电后,CPU首先对DN1022进行配置,需要配置的参数有地址、波特率、Network Input连接长度等。然后进行I/O数据交换。DeviceNet主站与DN1022之间的数据交互是异步进行的。

表1 DN1022命令表

命令号 命令功能

0x1 设定身份识别信息(配置状态)

0x2 设定连接信息(配置状态)

0x5 I/O数据传输(运行状态)

0x6 I/O数据传输,并读取Device Net网络状态(运行状态)

0xE 读取参数(运行状态)

0x10 设置参数(运行状态)

0x20 设定参数信息参数(配置状态)

表1为协议芯片DN1022的命令表,本设计使用了1号、2号以及5号命令。1号命令是配置命令,包含设备号,设备许可号,版本号,产品名称等。当发送完一帧命令后,DN1022返回一个响应帧,0x81是正确响应帧,0xE0和0x2是错误响应帧。2号命令是配置命令,包括地址、波特率、输入及输出长度。地址和波特率是通过拨码开关读取的,由于输入和输出为4组,所以设置为各1个字节。正确响应帧为0x82,0x01和0xff是错误响应帧。5号命令为运行命令,完成DN1022与stm32之间的数据通信,正确响应帧为0x85。图6为整个系统设计的软件流程图。

图4 软件流程图

4.结论

本设计采用stm32作为CPU,对工业现场信号进行多路采集,采集的信息同时性好,通过devicenet协议与PLC实时通信,传输数据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显著提高,完全能满足整个系统的运行,通用性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旭,亓学广.基于STM32电力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0,11:90-92.

[2]DN1022使用手册[S].上海泗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2013.

[3]张戟,程,谢剑英.基于现场总线DeviceNet的智能设备开发指南,2004.

[4]韩芝侠,淡涛.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应用[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3):148-150.

[5]程晓辉,董爱华,舒国汀,方建安.I/O模块的DeviceNet接口设计[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通信工程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GPS;3G技术;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实时监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01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08

现阶段,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建设行业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之下,机械设备的发展和完善,更加促进了工程项目的完善,从而衍生出工程机械的监控管理技术。借助现有的先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机械的监控管理水平。目前,将GPS和3G通信技术应用其中,实现对工程机械监控管理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相关技术简介

1.1 GPS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已布设完成。

1.2 GPS和3G技术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系统。

1.2.1 原理。工程机械监控管理系统的原理就是,系统机载终端的相关GPS接收器接收的相关数据,就可以有效地计算出有关机械状况的经度、纬度、速度方向,这些相关数据的体现都可以全部展现在机载终端的通信模块传输介质上,并由相关的介质直接输送到监控中心系统之中有效地存入监控中心的数据库内,监控中心可以有效地通过相关的电子地图进行匹配。监控中心通过与GIS电子地图匹配,即可实现机械的位置显示、跟踪。利用系统中的GPS模块,可以实时地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GPS模块与系统的串行口连接,按设置时间间隔向控制器发送信息;机载摄像头根据需要实时传送机械作业现场和驾驶室音频和视频画面至监控中心和调度室。监控中心和相关调度室的调度、控制都通过各自的模块进行信息终端的下达,在机械使用过程中,出现相关的紧急状况时,可以通过机械上存在的终端设备进行手动、自动,语音报警的状态进行相互切换,准确地将相关的数据进入到监控单元中,并有效地进行3G网络服务器的连接和发送。图1为相关工作原理的操作示意图:

1.2.2 结构。GPS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通过这三个要素可以完善相关的技术要求指标状况。现阶段GPS工程机械管理系统通常由监控中心、3G无线网络中心以及相关的机械定位终端中心三部分组成,它们三者将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定位技术以及相关的3G通信互联网技术有效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1.2.3 功能特点。在现有的工程机械管理系统中,该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相关地区的跟踪管理。这些跟踪管理的现状与3G的业务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移动目标的监控、跟踪、预警,双向交流系统的完善和技术提升,针对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的行业不断地发展和建设,这些技术的有效产生也使机械车辆的监控扩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2 基于GPS与3G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的应用

基于GPS与3G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的应用的问题,现针对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及时的在线监控

这种管理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进行及时在线监控、在线跟踪,并且能及时掌握相关的任务目标的现状、方向、行驶速度、工作状态以及操作人员状况等,这样就能及时监控方便管理方随时实施在线监控。

2.2 报警处理

针对报警处理的应用,是现在比较广泛的一种运用形式。机械进入或者超出报警、异常移动报警、紧急状况报警、疲劳驾驶报警以及相关的行车状态报警等,该系统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行车的安全风险,为机械设备安全作业及运输起了安全保障作用。

2.3 信息查询的输出

该系统运用中,针对行车过程中机械历史记录的回放以及车辆行驶里程数量和相关车辆机械工作的开始、停止时间,机械的运行状态等都有相关详细的分类归总查询状态。数据的不同状态都可以针对信息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显示,方便了有效信息的查询。

2.4 实时的音频信息传输

由于系统采用3G的互联网业务,使得在机械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及时地观察到相关的操作近况,并且有效地掌控现场机械作业情况。

2.5 设备能源指标的控制

该信息系统的运用为设备管理者对设备能源消耗统计工作提供了便捷、快速、准确的数据。在设备能源消耗中,能及时掌握设备能源消耗指标,同时基本上可以杜绝设备管理现场偷油、漏油情况出现,为设备管理者掌握与控制设备燃动费成本起着重要作用。

2.6 防拆功能

针对该设备的防拆功能的显示,就是针对有恶意拆除该GPS系统的行为是,机器系统自动开启相关的保护机制,使得机械发动机无法进行正常的操作和使用。

2.7 远程设置的控制

针对系统的远程设置和控制来说,系统可以通过相关的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进行系统的设置操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使用的可靠性能,也可以更加方便人们的使用。

2.8 二手机械车辆评估

随着系统内的GPS监控系统趋于普遍的状态,所有的数据信息传播都渐渐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在未来的生活中,相关于二手机械车辆的评估也是比较关键和重要。这种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将每台产品的设计、出厂状况、出售状况以及运行作业的操作、维护状况都进行数据的汇总,这样全面的信息展示在今后二手车评估的过程中都是可靠的数据依据。

3 基于GPS与3G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基于GPS与3G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相关于该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3.1.1 安全隐患大。针对GPS使用过程中安全性的问题确实应该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改进。GPS的核心技术要求都是由美国进行控制和研究的,这种远程数据的传播、三维精准的定位都是由美国相关技术项目研究部门进行掌控的,美国可以对中国的情况有较为详细的掌控。这种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状况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状态。

3.1.2 前期资金高。由于在中国,相关于GPS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这种项目的开发建设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规模,针对这种现象的产生,相关的项目研发就会出现很多经济上资金的投入问题,所以导致相关的售价居高不下,但是产品的稳定性也差强人意,使得监控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过大、使用面积减小,影响了相关系统在市场上的推广程度。

3.1.3 宣传推广少。由于开发这种项目公司对监控设备的新产品推广的力度不大,导致成功的几率也大大的减小,工程机械监控的功能更是鲜为人知,设计单位和相关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监控设备的认识不够全面和详细,推广的积极程度也不是很好,这种现象的产生严重约束了机械工程监控在市场上的推广建设。

3.2 基于GPS与3G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未来的构想

针对这种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未来的构想中,首先应该完善相关技术的精细程度,只有将技术有质的保证,才能有效地推进相关管理技术的提升状况,并且在技术完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关技术的创新和设计,研发我国自主的设计项目和设计方案,不产生信息资源安全性能低的问题;其次是应该设计相关循序渐进的资金投入方式,只有循环的资金流动,才能保证产品的售卖有资金的保证,才能有效地提升购买的数量;最后是根据相关推广、宣传的问题进行提升,宣传是产品的基础性了解,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该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的优势,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购买量。在宣传的过程中,应该提升自身企业员工对产品的了解,只有将产品尽最大化地进行了解,才能有效地提升宣传的力度,才能更明白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的优势,从这些优势中得到相关宣传的方向和问题。

4 结语

针对基于GPS与3G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问题的分析就以上的文章来说还远远不够,想要将该问题进行彻底的分析,应该从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可行性技术的研究计划,在项目的技术方面做出相对完善的措施,更加方便人们的使用和项目功能的展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受人们推崇,针对这种信息的流通方式来说,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安全结构进行信息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关信息不被盗取或者信息不流失的状态产生。

参考文献

[1] 罗宏俭,黄闯.基于GPS与3G融合的工程机械监控管理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5).

[2] 沈叶飞,陈一馨,董华祥,等.压路机施工过程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4,(12).

[3] 翟小斌,鄂大伟.基于3G技术的特种车辆动态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12).

[4] 司癸卯,段智辉,孟小净.基于GPS和3G技术的快速液压夯实机远程监控系统[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2,(12).

[5] 刘银涛.基于GPS/3G/GIS的车辆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