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十篇

时间:2023-10-10 17:43:28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 音乐类大学生

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音乐类大学生身上既有着一般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具有音乐专业学生特有的个体特点,这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以人本原理为中心,针对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寻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部分音乐类大学生思想现状

(一)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基础偏低。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用在专业学习上,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专业以外的文化课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大学学习期间,老师更重视音乐专业课,在文化课方面缺少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势必导致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养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此外,音乐类高考招录制度的特殊性,对艺考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音乐类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大量地被专业学习所占用,因此,学生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兴趣不浓。

(二)个性鲜明,集体意识淡薄。

音乐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部分人具有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彰显着自己的特殊个性。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大多善于捕捉新鲜流行的事务,喜欢与众不同追求新意,不愿循规蹈矩。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随意性强、强调个性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反感、无视、抵触,忽视大学这个大集体,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他们大多集体生活能力不强,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对待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相互攀比,参与度不高,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思想活跃,政治素养不高。

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敏锐性。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思维敏锐,活泼好动富有创新精神。但部分学生对政治缺乏敏锐性,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对专业以外的课程尤其是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少足够的热情。部分音乐类大学生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国家大政方针时政新闻很少关心,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政治参与度不高。

(四)情感丰富,自我认知不足。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接触音乐,学习专业知识,他们大多会用艺术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对生活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此外,作为大学生群体殊一部分,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使他们更容易吸引异性,所以音乐类大学生大学期间恋爱的指数要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音乐类大学生情感丰富的同时往往表现为感情用事,自我认知不足。部分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眼高手低,高估自己,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自己,主观盲目性较大。在学习、工作中容易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不善于调整目标和调整自己[2]。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原理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大学教育中,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以教育者为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做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尊重受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是人本教育理念。具体地讲,人本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完善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3]。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音乐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被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尊重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本主义强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4]。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他们,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身上自信、独立、思想解放等特质,同时也要看到部分人身上的集体和团队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自我认知不足等缺点,加强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自重、自尊、自励、自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理论和概念太多,课堂上电脑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当下的时政要闻和典型事例贯穿课堂,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应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创造性地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与专业课老师接触的时间较多,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课素质,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对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教育。教师在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可将成功艺术大师和名人的例子贯穿于课堂,这样既丰富课堂内容又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加强教师的岗前及在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音乐类大学生个性自由、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通过这种隐性教育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探索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音乐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在音乐类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声乐技能大赛、器乐技能大赛、音乐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到了发挥,借助舞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加强。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困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借助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5]。

四、结语

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直接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学生为核心,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研究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3]程东旺,周晓莹.“人本”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J].北方经贸,2005,(8).

[4]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2

一、 音乐渗透政治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学能以其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手段,融及人的情感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文规定:“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片、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注意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二、 音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1.用音乐导入新课,富有引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新颖别致,使学生感觉新奇,增强吸引力,为顺利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巧妙地开头有多种多样,而用歌曲开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感知开始的,而且感知到的最初形象最易被大脑所接受和保存。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开头,妙趣横生,富有引力。比如,我在上八年级《融入民族大家庭》一节时,走进课堂,先不急于要学生复习旧课的内容,也不急于要学生打开课本去预习新课,而是给学生演唱一首《爱我中华》,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歌曲唱毕,话锋一转:“这首歌表现一个什么主题?”顺利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政治课学习,不仅有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很巧妙。

2.用音乐分析重点,其义自现。每一节课都有重点,用通俗易懂的手段突破重点,把知识和技能交给学生,是一项成功的教学艺术。特别是政治课理论性、政策性强,如果照本宣科,必然枯燥乏味。这时,假如我们采用音乐辅助教学,形象生动,寓教于乐,极易被学生接纳。比如,我上七年级《孝敬父母》一节时,“青少年如何孝敬父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德育教育的立脚点。为了不让学生感觉教师在说教,也不用学生去背那枯燥的条条框框,我先播放《常回家看看》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然后让学生根据歌词概括出应从哪些方面孝敬父母。从朗朗上口的唱词学生不难得出结论:“青少年主要应从精神上关心父母”,以及“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学生不用死记硬背课本的结论,教师又轻而易举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巧用音乐突破难点,迎刃而解。政治课是综合学科,既有地理知识,又有社会知识,也渗杂了历史知识,有些历史事件,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一些重要事件的年代,成为中考的考点。怎样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枯燥的数字呢?我充分利用音乐,将繁化简,将难化易,将乏味化形象,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例如,改革开放、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教学目标是要求识记的。但现在的初中生只有十四、十五岁,对于发生在上世纪七十、九十年代的历史事件没有亲身经历过,要记住,有一定的难度,是八年级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两个难点。我通过教学生唱《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实现学生轻松记忆的梦想。歌中有几个关键的唱词,形象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几个圈”),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的时间。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3

关键词: 美育 德育 实践案例

先圣孔子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讲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这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古人眼中学习音乐是人成长成才的完备阶段和最高要求,体现了音乐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当今大学,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作为美育的乐教当然不能少。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意思是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众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体现了古代礼乐教育思想。近代民国时期,有教育院长蔡元培等人,用美育代替宗教等理论论述音乐对民众思想教化。可见音乐对人思想的作用的研究和应用自古已有之。

当代音乐教育实践证明,音乐对于人的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功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启迪智慧、强健体质。目前,有一些研究者涉及这一领域,他们对音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加入音乐元素,也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中,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介于对以上的理解,笔者借音乐教育专业背景和高校思政工作之便,在提倡乐教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同时,也特别在这方面探索有效模式和实效性研究。经过几年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的努力摸索,得出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对笔者在非音乐专业的理工科院校进行试验的部分案例做简单的梳理。

一、拓宽平台,合理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依托手段与平台有:“音乐鉴赏”、“大学音乐”等公共选修音乐类课程;“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类课程;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学生班级建设活动;社团活动;器乐等教学活动。在这些平台,发掘可行、有效的模式,把美育与德育合理科学地穿插结合。通过策划、实践过程,对有效模式进行跟踪反馈,弥补不足,逐步使有效模式正规化、常态化、科学化,并将有效模式中比较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一个或几个模式进行优化、打造经典,并积极推广,不断探究其有效性的评价方式、标准等。

二、运用案例与效果

(一)音乐课程中不失德育的影子

音乐课堂上,适当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领域内容,会达到特别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音乐鉴赏》等非音乐专业公选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音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前后多次对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正,最初的教学计划是以中西方音乐欣赏各占一部分,少量乐理知识。后来,加上了流行音乐文化审美。再后来把音乐与人文音乐心理等模块也加了进去,从当初的单纯欣赏到音乐技术、音乐审美及音乐文化的认识和音乐人文精神等。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只选积极、正面、上进的正能量的音乐,对于非主流的网络歌曲、低俗歌曲也进行对比和批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注重总结音乐的思想性,让学生在欣赏或表演的同时,也受到思想的洗礼,达到把欣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其次,把传统音乐文化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比如忠孝、诚信、友善等,在音乐中体验真善美,领会音乐的伟大和崇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学生听完讲解后领悟会更深刻,很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要达到这种效果,赏前加入一些思想的引导,营造氛围,从人性的角度、作者阿炳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轨迹,感受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反观当代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大家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二)思想政治课上妙用音乐

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要学会巧妙运用音乐。例如:在形式与政策课上,在讲到江西“红色文化”这一节时,以红歌把讲稿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加入音乐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改变上政治课不活跃的局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在红色文化中,红色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从音乐切入主题。课上首先播放音乐《江西是个好地方》让大家一起唱,之后就以这首音乐及歌词展开讲“红色江西”。在讲到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时,以《长征组歌》对长征精神进行诠释。听《告别》讲长征开始,然后从长征追溯江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听革命歌曲《挑粮歌》和《十送红军》讲解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最后一部分以江西电视台的“中国红歌会红歌总动员”为切入点,从红歌会讲到江西红色文化与当前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讲稿结束。最后要求同学们列举所了解的江西红歌,一一写出来,并且要求他们课后收集江西本地的红色歌曲并学会演唱作为课后作业。在音乐加故事的课堂形式下,同学们兴趣浓厚,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尽情演唱,更深一步理解了江西的红色历史,了解了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正确认识了红色文化在当今江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课后大家觉得对课程很有兴趣,既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又学到了音乐艺术知识,更爱家,更关注江西的历史和发展了,立志为建设美好家园努力奋斗。

(三)文体活动是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好“土壤”

在学生文体活动中,结合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引导学生。开展红歌的比赛和表演,比如各院系红歌合唱比赛;建党90周年的各党支部红歌比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最佳拍档”K歌大赛,以及纪念12.9小合唱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通过这些比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端正爱党爱国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利用各类音乐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人文修养,让很多喜欢音乐的人有专门的舞台和空间;用合唱团锻炼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团结友爱,配合默契的团队协作精神。合唱中大家真正感受到的是音乐带来的快乐,理解了音乐和声的美,懂得了团结协作实现目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互敬互爱,像和声一样和谐相处。

(四)音乐在班级建设上的运用

在班级建设中,音乐也是一个很好的“角色”。例如:在新生班级里,要求班级有自己的班歌,同学们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唱每周一歌。要求歌曲主题是积极向上的,体现团结合作,或者是感恩的题材。在班级中,经常举行歌唱比赛,或者带领大家一起唱歌,在班上形成快乐的学习氛围。另外,经常推荐一些大学生必听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等,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并且用音乐引导学生放松大脑,提高智慧。

(五)思政教育在器乐教学的探索

在一些非音乐专业学生中结合专业特色推广简单易学的乐器学习,比如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推广陶埙、陶笛等陶瓷乐器的制作和演奏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和学生一起研究制作、烧制出自己喜爱又实用的乐器。在器乐演奏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创造能力。学习一种乐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长久坚持;在乐器演奏上,引导学生即兴演奏,锻炼创造性思维。通过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方式极易赢得同学们的喜爱,美育德育教育效果均较显著。

三、模式探究

(一)音乐与政治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梳理

音乐与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音乐作为思想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常常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音乐活动会反映一个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良好的音乐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社会风气和谐安定,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二)探索高校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模式

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比较丰富,将这些方法和途径进行体系化建构,可以创建多种有效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有效模式: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把音乐课堂加上思想政治的内容,或者是在思想政治课上融合音乐的元素,使课堂更活跃,强化授课效果;二是通过以音乐为主题的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策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植入其中,广泛开展带有主题的音乐活动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歌唱比赛;三是通过汇演、观摩等方式,组织大学生通过音乐这个桥梁与社区、企业等群体互动,在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体验、感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

(三)探索高校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模式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它们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都承担着塑造具有合格的人文修养的公民的重要责任。两种教育的结合,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积极探索,实现新的突破,德育与美育开出娇艳花朵。

注释:

①论语・秦伯.

②孝经.

参考文献: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4

如果说晚清时期各教会学校开展的针对中国平民的音乐教育是西方列强强行灌输给国人的殖民音乐教育,那么由中国民办的学堂中开展的音乐教育则完全是国人自身出于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兴趣。同时,也是晚清政府被迫采取“新政”之后,逐渐采纳、接受了洋务派的主张,并通过创办新式学堂以倡导“西学”的一种具体体现。1898年,晚清正处于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志士邓家任等人就曾在广东创办了时敏学堂,在开设国文、历史、算学、图画等课程的同时,就增设了唱歌课;1901年,邓家任还在第一届毕业生中选出十数人赴日本留学[3]。1901年,维新志士经元善也于上海创办了经正女塾,并在私塾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有琴学课[5]。1902年,清晚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壬寅学制》,该学制虽未得以全面实施,但对一些民办学堂的创办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1902年,吴馨同样在上海创办了务本女学堂,聘请日籍教师河原操子任唱歌课教师;同年,学部侍郎严修则在天津创办了严氏女塾,也聘请了日籍教师大野铃子任音乐课教师。1903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了爱国女校,聘请日籍教师任唱歌课教师;同年,蒙古喀喇沁王府也创办了毓正女学堂,聘请日籍教师河原操子任音乐课教师。此时,晚清民办学堂音乐教育多集中于女子学堂进行,其任课教师也多为日籍教师[3]。1904年,晚清政府又于《壬寅学制》基础上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不仅倡导新学,同时还在蒙养院、高等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优级师范学生以及初级师范学堂等一系列的章程中,对各学堂开展音乐教育的积极意义予以全面的肯定,这对推动晚清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晚清民办学堂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音乐教育热潮。

二、晚清民办学堂音乐教学内容

1.晚清民办学堂音乐课程设置。《癸卯学制•学务纲要》中对各级学堂的音乐课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初等小学堂音乐课为选修课,若开设音乐课,其课时为1学时;高等小学堂音乐课也为选修课,若开设音乐课,其课时则为2学时;而在中等学堂以及师范学堂中,音乐课则为必修课,课时均为1学时。1907年,晚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则进一步规定:第一学年、第二学年每周一学时,而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时,则增为每周两学时[4]。2.晚清民办学堂音乐教学内容。晚清时期各民办学堂的音乐教学内容最初多以唱歌课为主;唱歌课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教学重点是识谱与演唱,第二部分则是侧重引导、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对一些复杂的节奏与变化音加以强化训练。同时,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还将教学内容分为了“预备”、“教授”、“练习”三大部分,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沈心工还于1903年,编著了《学校唱歌集》,该唱歌集题材广泛,数量众多,且思想进步;沈心工还专门为学堂的音乐教学编译了《小学唱歌教授法》,并对儿童的音域、音色以及发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逐一论述[6]。晚清民办学堂音乐教材最初由来华的音乐教师根据学堂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自编,也有一些日本音乐教师直接采用日文歌曲进行教学。由于,早期民办学堂中的音乐教育多为日本教师,因此,晚清民办学堂音乐教材也多源于日本。如一些留日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将一些日本音乐教科书翻译、印刷后,再运送回国以供学堂教学之用;也有一些教材则改编于日本音乐教科书;还有一些留日学生将在日本留学期间音乐课上的讲义进行整理、编订后,带回国内予以出版,以供学堂音乐教学之用。随着选修音乐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一些琴科的教学内容也逐渐加入到日常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中。如手风琴、钢琴等。如我国现存最早的手风琴教科书———《手风琴独习》就是由张郑紫英女士于1908年编撰出版的,该教科书收录当时较为流行的“学堂乐歌”数十首。但在音乐教育热潮的背景下,却凸显了中国音乐教育师资匮乏问题。1904年,曾留学日本的学者曾志忞在《音乐教育论》一文中,提出了培养音乐教师是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利器”之一;并明确指出中国音乐教师培养速度过缓,无法满足音乐教育在中国普及的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对国内学堂过多地聘请外籍音乐教师的弊端进行了阐述———“被雇者,非敷衍了事,即擅权掣肘”[4]。《癸卯学制•学务纲要》中,虽然也提及了师范教育问题,但对音乐教师培养、教育问题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直至1907年,晚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才将音乐课列入师范教育法规之中;将音乐课列为师范学堂的必修课,并规定:第一学年、第二学年每周一学时,而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时,则增为每周两学时。于是,晚清政府又逐渐侧重在民办学堂中对音乐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

三、晚清民办学堂音乐教育的启示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5

关键词:音乐;思想政治教学;运用;歌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09

音乐素有艺术之冠的美称,她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还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非常重视音乐的熏陶感染力量。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曾“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赞颂:“音乐为一切艺术中最伟大的艺术!”歌德曾赞叹:“音乐,她能使愤怒的铁拳变温和,使赫赫的野猪驯服。”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汇大一百倍的力量。”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音乐,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情感、态度,活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要注意挖掘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用音乐丰富我们的课堂,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一、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不多,但却对整个课堂起着重要作用。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既能提振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热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然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的时候,笔者没有直接开始讲解,而是让学生先来欣赏一首潘美辰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并展示歌词:“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同时设问:1. 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 家庭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从而导入《我爱我家》的学习。由此可见,用歌声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歌声中进入学习角色。

二、寓教于乐,形成理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新教材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是课堂上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而不是“表演者”。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然地生成知识、确认知识、提炼知识,从而形成理念。因此,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精心设计和操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才会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能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如果适当穿插某些相关音乐歌曲,针对歌曲内容设计问题,将大有“银瓶乍破水浆奔,铁骑突出刀枪鸣”之势,效果是何等神奇?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政治课本质上就是德育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泛泛而谈,令学生昏昏欲睡,毫无感召力可言。利用音乐的教化功能可以增强教育的感召力、说服力,让学生在艺术的陶冶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例如,笔者在讲述高中必修三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时,要解决这一框的重点知识――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时,用《唱脸谱》这首歌导入。“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颜色油的脸/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呀/好象炸雷其实大家就像在耳边/蓝脸的多尔礅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喳喳哇……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好哇哇……我爷爷生气说我纯粹这是瞎捣乱/多没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一个劲的来称赞/声带气候唱点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你不懂戏曲胡说八道/气的爷爷胡子直往脸上翻/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生脸/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朝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艺程一代一代往下传/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地地钩庙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哇哈哈……”

根据歌曲内容提出以下探究问题:1. 京剧能一代一代往下传说明了什么?2. 为什么京剧能一代一代往下传?3. 作者曾认为京剧不能跟上潮流,跟上时代,你认为对吗?为什么?4. 你认为在继承京剧文化方面国家和个人应该怎样做?京剧的继承对国家和个人有何意义?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破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重点和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的难点,达到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三、激情结尾,推向高潮,深化主题,余味无穷

古人写文章讲究一个“豹尾”,课堂小结则是课堂教学的“豹尾”。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精妙的结尾就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如果一堂课的结尾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了授课的效应。为了避免功亏一篑,可以运用音乐,使结尾生动活泼,充满韵味。例如,笔者在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课小结时,利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在心潮澎湃的歌声中结尾,在音乐声中总结和巩固了本课知识,陶冶情操,把政治课推向高潮,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冼星海先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实践证明,音乐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也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选择哪首歌曲,不能张冠李戴。内容不健康的歌曲绝对不能用;歌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必局限于革命歌曲、流行歌曲,外国的经典歌曲也可以运用。

2. 课堂上运用歌曲的数量不要过多过频,防止把政治课变为音乐课,同时运用过频就会失去新鲜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在歌曲的表现上,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声、彩、图等感觉效应,增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也可由学生来演唱,当然教师要在课前预先布置,以提高即兴表演的效果;还可由师生共同演唱,增进师生情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上好政治课。

4. 将歌曲欣赏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避免单纯的艺术欣赏。在欣赏歌曲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思考与讨论,将学生由歌声唤起的情感深入到理性的思考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6

关键词:中职;音乐课堂;人文教育

2003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并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结合教育而言,“人文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占非常之高的地位。2010年,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在中职教育春天来临之即,是否可以从中职音乐课堂思考与人文教育的如何结合,如何摆脱中职音乐教育的困境,进而从人文教育关怀学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中职音乐学情分析与人文素养分析

著名的西方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教育分为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自由教育其实指现在所说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涵盖的学科很广泛,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音乐学科作为人文的一个分支,当然也包括其中。人文教育以立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重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而音乐教育却可以从艺术角度来提升中职学生思想的认识和改正其行为的偏差。

中职学校大多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虽然近两年中央了深入开展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关部署,厦门市教育局也发出“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文件,各校也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但是中职生能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仅仅靠参加此类活动可以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素养吗?

抽样调查本校各专业每学期每门技能课学分12学分,而音乐只是寥寥的1分,从技能课学分与音乐课学分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的环境影响主观的意识,学生也大多重技能,担心挂科,担心拿不到技能证、学业证,把大多时间花在技能训练上;而音乐课时量较少,中职学生本身音乐素养相对普高生来说,较为欠缺。就连喜欢音乐的学生也感慨音乐课为什么这么少,那人文教育进课堂,大多只能在政治课、德育课中,而这些课程又大多是采用校本教材,或者代课教师上课。笔者思考,做为一线的音乐教师,能否去探寻一个途径,在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二、在中职音乐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来,如何让音乐课堂扬长避短,结合当前中职学校校情和中职学生现状,让音乐课堂充满人文教育气息。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的筛选和准备。前期教材内容的筛选和准备尤其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堂,需要对内容进行有效的准备和大胆的筛选,摒除传统的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富有人文色彩的感性体验,将理性思考上升到感性体验的情感高度,从知识碰撞到思想碰撞。很多学校的中职音乐教材沿用普高的音乐鉴赏,本校也不例外。笔者使用的是广东花城出版社的普高音乐必修《音乐鉴赏》教材,文中所举例子也以本书为例。例如: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第1节生命之歌,有四首曲目,分别是《槟榔树下摇网床》、《婚礼场面》、《猎人的送葬行列》、《第六交响曲》(悲怆),笔者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大胆的筛选,重点讲第一首《槟榔树下摇网床》,在课堂中渗透对于母爱无私的赞扬,引导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激,教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如学唱一首献给妈妈的歌,亲手做一张给母亲的卡片,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为妈妈写首歌等环节与设计,既保留了原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又将歌曲本身的理论知识,转化教育中亲情的感性体验,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的探索。比如学唱一首献给妈妈的歌,简单点的可以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可以是《烛光里的妈妈》等,难度由学生选定,易于学生自我掌握;又比如为妈妈写首歌,可以激发中职生群体中喜爱音乐的同学的创作意识。

2.从情感高度上鉴赏音乐,而不是单纯的欣赏音乐。变以往单纯的音乐欣赏,谈体会,转化为从情感高度上鉴赏音乐。教法上可以从名人小故事、音乐背景、时代介绍等入手,将一堂音乐课与其它学科结合,以达到人文教育结合的目的。例如讲到二胡这项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必然就会讲到瞎子阿炳。阿炳的音乐,是道教的熏陶,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道观,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乐器演奏上比父亲高出一筹;阿炳的人生,是悲怆中的神奇,自幼丧母,壮年时值八年抗战日军占领无锡,家乡的沦陷、家道的败退激起他的创作热情,沧落街头的艺人奏出《二泉映月》的传世佳作;还有与德育学科结合,在课堂中渗透道家始主老子思想《道德经》,其主道核心是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与地理学科结合,无锡地域风情太湖、惠山公园等,以上为这堂音乐课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

3.在课堂中采用多维教法,结合信息化教学,让课堂充满魅力。打破以往普高音乐鉴赏课的形式,变单纯的欣赏为有声有色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使中职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获得感悟。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共享,上台讲故事,讲大家团队如何协作的调查分析,可以有音乐剧、小品、相声、科研小成果报告等形式,既丰富了课堂,也从侧面教导学生可以从团队协作或者信息化手段获取想要的知识,让课堂充满自学、自立的气息。例如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舞蹈篇,教师化身为导游小姐,带领同学们“环游旅行”,创意中带有趣味和新颖的形式,与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结合。既有课前作业搜索巴西球星图片视频,让学生将资料与老师共享;又有上台讲探戈的趣闻;设置了团队协作根据生活图片创编生活舞蹈片断,跟着音乐在键盘上打节奏,生活趣味句子与节奏结合等环节,使得一节舞蹈欣赏课不是单纯的音乐鉴赏,而是运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其中渗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人文教育,以及舞蹈是人体动作行为艺术知识点,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舞蹈艺术家们是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在演绎生命的精髓。教师本节课不断的在课堂渗透舞蹈与生命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与对生命内涵进行感悟。

4.鉴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体会人文教育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时代英雄,比如肖邦、聂耳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是,这些音乐家,如何运用音乐当成精神斗争的武器,号召大家团结战斗,如何在作者时代背景下,创作不朽的音乐作品。进而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要用怎样的要求,去实现正确人生自我价值。例如,第三单元第1节历史的回响,在鉴赏《马赛曲》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探索,讲讲他所知道的法国大革命,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于革命有什么积极作用;对比欣赏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了解其创作精神,以及歌曲表现的情绪,在课堂中渗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际主义精神,引导其对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5.鼓励学生勤动手、动脑。例如讲到生活中的音乐,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班级里的卫生工具,桶、扫把等都可以作为生活中创作的来源素材,播放真正的牛人不需要任何乐器也可以演奏动人的音乐,讲到谭盾的《永恒的水》多媒体协奏乐,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创作,而且还环保,渗透应该对大自然热爱和保护。学生既学会了节奏,学会了发现生活中身边的音乐,又能将环保意识等人文教育结合其中。

6.音乐课堂可增加一些课外的实践。例如2010年厦门市教育局各学校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月”为主题的通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有经典诗歌配乐朗诵、民族精神代代传演讲比赛、“12.9”大合唱比赛等活动,既是学生自我展现的平台,又在活动参与中得到了人文教育带来的体验;又如校团委每年举办的学雷锋月,可增加传唱雷锋歌曲,宣读雷锋故事;又例如五四青年节,可增加对爱国歌曲的加深理解,大合唱排练;又例如母亲节,可增加关于献给妈妈的一首歌演唱活动,加入亲情教育等等。音乐课堂不只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体贴父母、爱家爱校爱祖国,引导一条正确的方向。

7.音乐课堂中体现和渗透人文教育,还要求我们音乐教师本身人文素养的提高。音乐教师本身应从自身修养出发,从行为举止、道德品质、内涵修养等方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摒弃一些对音乐教师个性张扬等看法,在学生心理上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而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对于教师深化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教导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广大一线音乐教师们应积极主动的研读《三个代表》、《科学的发展观》等理论著作,参加教师培训和综合大学进修,从自我理论修养的提升,转化为教学实践,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三、中职音乐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益处

音乐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仅是音乐课堂的丰富,更是一种思想层次的提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进行教学反思,音乐课堂已经不是单单教会学生一首歌曲等,而是需要引导学生,从音乐中的情感,明白事理,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音乐的本质是艺术,每个人对同一个歌曲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种音乐类别又有不同的看法。中职学生大多思想不成熟,还在叛逆期,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就要如“润物细无声”。让音乐之声流淌心田,潜移默化地规范到言行中,发挥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美育功能。

音乐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还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观在音乐学科教学上的具体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步伐,呼吁着我们中职音乐教师从学生出发,从具体实情出发,以学生为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这将能增加中职音乐教师对课堂的激情和自信,也能增加中职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欢和关注,更主要的是从德育上,规范了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思想上的进步,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有更深的认识。

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在这里笔者想为这句名言加上后半句,“用上人文的关怀,而不要将这颗种子扼杀在摇篮中”。

四、结语

总之,在中职音乐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调整和评估,教材内容筛选方面,更要因中职学生专业广泛而因材施教。教师在进行多维教学的同时,可以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还要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创作和进行课外实践;而教师自身方面要提高人文素质的修养。综上,才能做到在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发挥音乐教育在中职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0

[2]高澜,刘艳,林静.美国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7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7

[关键词]学堂乐歌 近代 音乐教育

20世纪初,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逐步兴起和发展的歌唱文化,一般是指为学堂唱歌或学堂开设音乐课而编制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的基础上,传播西方音乐知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促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形式的建立以及推动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彰显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学堂乐歌概述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欧美列强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的时期,在维新变法新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一批有志青年为了探寻富国强兵、反帝反封建的救国之路,东渡到日本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音乐教育,以实现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实施美育和德育教育。

(二)学堂乐歌的内容

学堂乐歌在中国灾难重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其内容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堂乐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人民群众抵御列强入侵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富国强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其二,对“军国民教育”进行积极宣传和大力推行;其三,反映拥护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新政的革命心声,提倡追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民主精神;其四,表现学习新文化的欲望,倡导“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同时学堂乐歌结合学校教育和生活现状,向青少年进行热爱生活、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

(三)学堂乐歌的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对“学堂乐歌”歌曲的编写是以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现成歌调为蓝本,填配进去我国自创的歌词,甚至有时存在将同一曲调反复填配不同歌词的情况。而以我国传统音乐曲调为基础进行填配歌词的歌曲以及由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填配歌词的歌曲相当少见。学堂乐歌歌词的创作强调“言文一致”,并使其适合儿童的需要,大部分歌曲采用单音歌唱的方式,即齐唱曲调,而多声合唱的方式较少,并且歌曲的作者对歌曲音乐表现形式并无过多要求。所以,我国学堂乐歌的表演形式常见于学校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歌唱,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记谱法。

二、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19世纪末期,在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学堂教育逐渐兴起,学堂乐歌随之出现。在我国,学堂乐歌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属性。自古以来,我国比较重视音乐教育,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属性并未彰显,其仅仅为统治阶级服务,对人民而言,政治意义不太明显,自西周到大唐,音乐教育都只是作为帝王培养礼乐祭祀以及享乐的一种工具。直至20世纪初,随着学堂乐歌的出现,中国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属性才得以彰显,并逐渐被群众接受和认可。其中由音乐教育家沈心工创作的《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我国首部学堂乐歌。这首歌的歌词中充分地体现了爱国、为国的政治含义,还有其后期创作的《中国男儿》、《警醒歌》、《国脉》以及《何日醒》等作品,歌词中政治意义的体现也越来越明显,音乐教育也从为统治阶级服务,逐渐转变为群众反帝、反封建和表达爱国热情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学堂乐歌中政治属性的体现,不仅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近代音乐教材和音乐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早期的学堂教育中,没有正规的音乐教材,虽然后期成立了新式学堂,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也没有正式的教材和歌集,并且在该时期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从而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仅能以日本教习为主。沈心工在回国任教期间,发觉我国的音乐教材严重缺乏,其开始创作并编写歌集,相继出版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以及《心工唱歌集》等作品。其在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举办美育音乐会、乐歌讲习会等。此外,学堂乐歌以其自身具备的政治属性,充分地展示了其社会功能,也激发了社会各界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奠定了其在近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乐歌活动较为典型的音乐表现形式为集体合唱,该形式为后人民群众的歌曲体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堂乐歌不仅为中国近代音乐提供了诸多优秀作品,而且在培养师资方面也展现了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其对推进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学堂乐歌明确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和程度

20世纪初由于学堂乐歌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近代学生的音乐教育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不但促使学校音乐教育初具规模,而且明确了教育目的、内容和程度,从而也标志着学堂乐歌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04年,在《学务纲要》中指出音乐教育应有益于“德性风化”,并将修养性情、健体强身作为乐歌课的教学目的。同时,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音乐教育的授课内容和教育目的也有所区分。如,将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助其发育、德性涵养、心情和悦;小学音乐教育的授课内容为“授以平易之单音乐歌”、“渐进则用表谱授以单音乐歌”;师范学堂中音乐教育的授课内容为“授以单音歌、复音歌及乐器之用法,并授以教授音乐之次序法则”。到1923年,随着学制系统的改革,学校的音乐教育课堂也随之进行了革新,明确了音乐教育目的为既能使学生歌唱单复音的歌曲,掌握普通的乐理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欣赏文艺的兴趣,培养学生涵养美的情感。此外,还在音乐教学内容上将乐理教学细分为音乐常识、读谱法、和声学初步三项,将歌唱教学细分为歌曲和基本练习两项。

(四)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学校的发展

学堂乐歌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以音乐为主的教育机构也随之诞生。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使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随后一些学院也纷纷开设音乐系,如杭州艺术学院音乐系、北平文理学院音乐系、广州音乐学院等等。这些音乐学院及音乐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音乐教育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未来音乐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学堂乐歌在促进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结论:

总而言之,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对于促进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堂乐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遗产,同时也引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学堂乐歌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成果.论学堂乐歌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0).

[2]顾笑瑜.学堂乐歌的演进及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J].史学月刊.2005(9).

[3]马克伟.试论“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贡献[J].中国证券期货.2010(10).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师 综合素质 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中小学教师素质也逐步提高。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生源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更应该大大地提高,否则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教师认为,上好专业课就行了,教育是教育管理系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其他方面根本不去研究,这是不应该的。先抛开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不论,就培养大学生来讲,教师素质不高,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从许多地方来看,在大学音乐教师中,教师“缺腿”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教师专业技术很扎实,理论素质和文化基础却较差。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原则,恰当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及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传授演奏或演唱技能、技巧。提高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古籍中,“道”指道路、道理,是实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德”指正直善美的心性,修养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现在的道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据社会舆论和习俗及人的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德高为范,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总是和高尚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有道是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育、指引和帮助。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的侵蚀。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不能不反复地指出,为了做孩子的老师,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你自己。”大学音乐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二、思想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音乐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最新中国化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逐步提高政治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此,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演奏、演唱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首先自己就应是全面的人才。因此,教师平时在刻苦练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往往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教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入学前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偏低,在校时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基于这种现状,大学音乐教师更应该继续学习,提高文化素质。虽然作为音乐教师涉及文化基础知识的地方不多,也不是直接的,但有时对教学的影响确实很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应在如下几方面提高:

1.口头语言。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上课首先涉及的就是说话,教师的语词不丰富,语调句式变化不大,听起来单调乏味,很难唤起学生的愉悦情绪。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和最难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用词准确、规范,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讲究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要学会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更有利于传授音乐技能技巧。

2.普通话。一些教师存在着平翘舌不分的毛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学生。应该在引起注意的同时加强学习更正。吐字、语调是否与所教内容相适应,特别是声乐教师更应该注意歌词中每个字的发音。

3.板书。板书的字迹要工整流畅,好的板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专业课教师的板书不多,但更需要设计得好、写得好。

4.综合知识。乐理课中的和弦讲授、器乐演奏中的配器课,都能显现出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高低。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9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如成都、昆明、武汉等)中也可以看到取得了明显新进展的明证。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李叔同就是由于在浙江两级师范的教学才促使他继续进行其创编学堂乐歌的活动、写出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又如1914年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班”,聘请回国不久的叶伯和为其音乐教授,他不仅在那里开设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课程、还为此编写了不少学堂乐歌(见顾鸿乔的《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对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份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象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使得对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光彩、和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根据现存所掌握的资料的初步分析,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1,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这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性的作品有《何日醒》、《军歌》、《中国男儿》、《汉族历史歌》、《黄河》、《十八省地理历史》及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李叔同作词的《哀祖国》、和《祖国歌》等等。

2,欢呼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代表性的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沈心工词、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出军》、《出征》、《从军歌》、《妇人从军行》、《海战》、《陆战》、《炮兵歌》、《行军》、《学生军》等等。这可能是当时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受了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并与一些爱国知识份子切望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理想的迫切心情有关。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代表性作品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沈心工作词的《女子体操》(又名《体操》[女子用])和《缠足苦》、冰兰作词的《天足乐》、叶中冷编的《妇人从军》、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这些歌曲中都没有非常鲜明地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也没有更深的触及这个问题的反封建实质,主要只是号召妇女要自强、自立,争取自己应得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在李叔同编的歌曲《婚姻祝词》的歌词中,则提出了要改变“男尊女卑”、要实现“权力平分”的思想。另外,这类题材的歌曲的数量还比较少。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人能大胆提出这个问题,其意义就不可低估。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的题材,如《格致》、《地球》、《电报》、《运动会》、《跳舞》、《文明婚》、《辟占验》、《游猎》、《划船》、《铁路》、《博览会》、《演说》、《英文》、《地理》、《阅报》、《竞争》等。在这些歌曲中,有的还同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6,结合学校的生活现实主要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审美教育的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有《勉学》、《始业式》、沈心工作词的《祝幼稚生》、曾志编的《蚂蚁》、沈心工编的《赛船》、《竹马》、和《龟兔》、叶中冷编的《春之花》、吴怀疚作词的《春游》、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春游》、和作词的《送别》、《忆儿时》、《西湖》等。这类歌曲在当时的学堂乐歌中数量不算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所喜爱,因而流传面也比较广。

7,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作词的《尊孔》、康有为作词《演孔歌》、胡君复编的《忠君》、《五伦》、和沈心工作词的《孔圣人》等。过去曾对这些歌曲认为主要出自洋务派、立宪派文人之手,其实当时即使是维新派的文人也还认为忠君和尊孔是天经地义的传统道德.因此,在他们所编写的歌曲集中也包含有这一类的歌曲,尽管,总的说,数量是很少的.因为,无论如何这样的题材内容已不再那么吸引人了,这些歌曲实际上也很少得到广泛的流传。

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

当时学堂乐歌歌曲基本上是以与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载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这一点后来在政府对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大纲中把授教“单音歌曲(即指齐唱曲)”作了明文的规定。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当时称之为“复音歌曲”)。有极少数的作品还附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对此点专门作了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是根据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的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外,象李叔同编写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李叔同编《大中华》,根据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尔玛》第一幕第三场中的乐队进行曲曲调填词;叶中冷编《跳舞会》,是根据当时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的;冯梁作词《尚武精神》,根据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作的喜歌剧《乡村卜者》中一首舞曲曲调填词的,等等。

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与华航琛作词的《体操》同调);沈心工作词的《缠足苦》(与沈心工作词的《苍蝇》同调);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李雁行和李倬编的《女子从军》;文君作词的《桃花院》;以及前述李叔同作词《祖国歌》等。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既存在客观的原因,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客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最初就是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他们开始就是主要采取外国的现成歌调进行填词的;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热情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多数是留学国外的、或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份子,他们中多数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不甚熟悉;同时,从本世纪初清廷转而支持“废科举、办学堂”的改良主张,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堂急需学校的教师,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的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蒙养院的保姆”(即幼儿园的保育员),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则更不熟悉。主观原因是:当时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进欧美和日本的体制和经验,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与封建体制密切相连的传统旧文化(包括传统的“旧乐”),因而当时确实不少有改革要求的知识份子认为只有用西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尽管当时这种思想认识是符合大多数积极拥护改革要求的进步主张,但今天看来应说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事实上象以我国的传统音调进行填词的《祖国歌》和《勉女权》都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堂乐歌,它们也并不因此给人任何萎糜不振的影响。当然,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种现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变。

学堂乐歌的发展经历

过去一般认为这种以选曲填词方式所产生的学堂乐歌在我国的流传主要仅限于从本世纪初至”五四”运动这20年,后来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学堂乐歌以及它的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但实际上从”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里,原来的学堂乐歌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影响,而且还有一些音乐家(如丰子恺、吴梦非、邱望湘、钱君等)一方面进行学校歌曲创作、一方面仍然继承学堂乐歌的传统方式继续进行有关选曲填词的工作,并且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它在相当一批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还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它比较顺利的向全国普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大家对新的共和国的诞生表现了由衷的欢迎和很大的期望,但不久又对在新的条件下所发生的种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缺乏精神准备,因而反映在学堂乐歌中的题材内容是从关心政治到逐步回避政治、开始较多地注意联系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和他们的审美要求、并相应产生了一批与之相连的学生特点更鲜明的作品。第三个阶段则是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延续,由于这时在学校中的音乐课一般均已改称为“音乐课”,因此对它的称呼也就不再沿用“学堂乐歌”,而改为“学校歌曲”。超级秘书网

结论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篇10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其进入课堂成为可能、成为必然。而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课堂,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与有效途径。

(一)课堂导入环节

思想政治学科老师导入新课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新课程,能够让学生们提高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生的乐趣,迅速地将思想集中到课堂上,进入学习的状态。比如,初中思想政治课有一节内容《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任课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导入时,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尾音乐,甚至可以剪辑一些唐僧师徒四人经历磨难、取得真经的电视片断,作为该课教学的情绪引导,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引导效果。运用这样的课堂导入形式,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口述故事或问题式导入等形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内容展开环节

思想政治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最多的环节就是内容展开环节。当前,众多的任课老师在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时运用的多媒体,主要是“幻灯片”课件进行教学辅助,这只是用电子文本代替了传统的板书及书本,但内容同样的枯燥,并没有真正利用到信息技术的真正功能。所以,要想真正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运用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多媒体技术,比如一曲动人的音乐、一段感人的视频等都能够帮助到任课老师的教学。比如,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中“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个知识点,任课老师完全可以用“司马光砸缸”的视频或动画来展现,同时配上砸缸的声音以及故事讲述的话外音,这比老师单纯地念课文或文字讲述要有趣的多。

(三)学习讨论环节

任课老师在学习讨论环节,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最常采用的形式有模拟情境及小组讨论。学习讨论环节可以大量地应用信息技术:第一,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后,师生们能够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地获取资料与信息。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收集资料后,就能够为其自主学习、思考提供丰富的资料来源、知识来源;第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情境模拟经常被用到而且效果大多很好。当课堂上在进行思想政治学科的真实情境模拟时,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情境的真实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比如,情境模拟时全程摄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情境的真实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模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信息的理解。(四)总结点评环节总结点评环节是对教学知识点升华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任课老师在这个阶段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点评,不需要应用过多的信息技术。但是,老师同样可以适当地选择背景音乐、电视剪辑、名人讲话录音等新媒体,配合自己的总结与点评,往往会取得特别的效果。

(五)实践提高环节

新课标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提高环节应当以实践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灵活的使用知识,从而获得真正的提高。这个环节虽然大多是在课后开展,但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辅助。比如学生在对社会案例进行分析时,任课老师完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实践提高的目标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当像重视课堂讲授一样地重视学生的实践提高,从信息的获取、传达到实践过程及结果的评价,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最优。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