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十篇

时间:2023-10-10 17:28:27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1

【关键词】金银花;适宜气候;高产栽培技术

0.引言

金银花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植物,忍冬所结成的花朵,以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为药用,同时其茎枝名“忍冬藤”也供药用。忍冬药材名金银花,又名二花、银花。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等功效,广泛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症,近年金银花尚提取其特殊有效成分用于洽疗国际头号疑难病毒传染性艾滋病。主要化学成分为绿原酸、异绿原酸、环烯醚萜苷、木犀草素、金丝桃苷、挥发油等;金银花及其枝叶所提取的绿原酸精品原料可大量高价出口。以此为原料生产中成药有“银翘解毒片”、“银”、“银黄注射液”、“脉络宁”等。近年来,随着保健品市场的活跃,金银花又作为保健品原料被制成多种冲剂,清凉饮料。同时还以其特殊的清香秀气制成高档的食用香料和化妆品香料,其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根据对金银花一年的试验对比分析,从适生的气候指标到栽培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论证,旨在解决了金银花栽培中只注重栽培措施和方法,不考虑气候因素的弊端。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阳盆地南侧丘陵山地,北临丹江口水库,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交汇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岗峦起伏、河流纵横、土壤肥沃,非常适宜金银花种植。

1.金银花栽培适宜的气候条件

1.1温度条件

金银花喜温暖耐寒的气候环境,生态适应性较强, 日平均气温3℃以下处于休眠状态生长极缓慢,5℃以上开始萌牙、抽出新技、16℃以上新梢生长迅速并开始孕育花蕾,20℃左右花蕾生长。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但花芽分化适宜温度为15-20℃,生长旺盛的金银花在10℃左右的气温条件下叶子仍保持青绿色。要求年平均温度11-14℃,适宜生长温度15-25℃,气温高于38℃,或低于-4℃生长受到影响,低于-20℃根部冻死,播种期(4月上旬)温度12-15℃有利于种子出苗,枝条扦插期(7月下-8月上)要求日平均气温24-26℃为宜,全生育期要求无霜期>185天,>0℃积温>4300℃。

1.2水份条件

金银花是喜湿润的滕本植物,耐旱、耐涝,要求生长在年降水量750-800,空气湿度60-75%,最适为65-75%之间为宜,大于80%或小于60%生长受到影响。播种期(10天左右)降水量大于25才能正常出苗,移栽期降水量35-45,空气相对湿度70-75%为宜,开花期(5月中下旬)降水大于20即可,花期雨水过多,容易灌花,形成哑巴花萎缩,如果降水少,易旱花。

1.3光照条件

金银花是喜光滕本植物,要求年日照时数在1800-1900小时,日日照时数7-8小时为宜,光照不足时枝嫩细长、叶小、缠绕性强,花蕾分化少,因此适宜在阳光充足和通风良好的地方栽植。日照时数多有利于金银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在人工训化栽培后,多栽植在川道、坡塬600-1200米以下,地形开阔,遮阴较小的地区,这一地区光照条件好,能满足金银花生长对光照的要求。

2.栽培管理技术

人工栽培若要获得高产、高效,必须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2.1 选育良种

经过长期栽培和不断淘劣选优,目前金银花选育了鸡爪花和大毛花两个优质高产栽培品种。鸡爪花花多而含苞期长,结花早,花蕾集中。大毛花生长旺盛,花枝顶端结花少,花蕾分散。墩形矮大而松散,易拖秧,根系发达,抗旱耐瘠薄,适于山岭、脊薄地和梯田边栽植。

2.2 科学栽培

金银花适应性强,在荒山坡、地堰、沟边均可栽植。但以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水条件好的沙壤土栽植更能获得丰产优质的金银花。栽植时间春夏秋均可,土壤深翻整平,按行距1.5米,株距1米,挖长、宽、深各40cm的穴,每穴施熟腐的有机肥5kg,复合肥100g,与底土拌匀。选健壮苗木每穴3株成“品”字形栽植,浇定根水后踏实,封墩培土。

2.3 抓好田间管理

每年冬春季节,对花墩进行清墩,将花墩周围刨起,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有利于水分和养分向根部渗透,减少土、肥、水流失。金银花栽植后要经常除草松土,施肥浇水,金银花施肥以基肥为主,采用沟施或穴施。金银花育蕾过程中若供水过多,会造成金银花的有效成份绿原酸的降低,所以每次育蕾期间,要严格控制水分,宁旱勿涝,以免降低花的质量。雨季更要注意排水防涝。

2.4合理整形修剪

适时采收晾晒,以防影响质量。

3.金银花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3.1常见病害有:白粉病,忍冬褐斑病

均以危害金银花叶片和嫩茎为主。防治方法:①选育抗病品种:凡枝粗、节密而短、叶片浓绿而质厚、密生绒毛的品种,大多为抗病力强的品种;②合理密植,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增强抗病力;③用50%胶体硫100克,加90%敌百虫100克,加50%乐果15克,对水20千克进行喷雾,还可兼治蚜虫;④发病严重时喷25%粉锈宁15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3~4次。⑤用30%井冈霉素50ppm液或1∶1.5∶200的波尔多液在发病初期喷施,每隔7~10天1次,连用2~3次。

3.2 常见虫害

咖啡虎天牛,豹蠹蛾,银花叶蜂,中华忍冬圆尾蚜和胡萝卜微管蚜,尺蠖等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密切[4]。

通过分析发现:咖啡虎天牛,豹蠹蛾,银花叶蜂,中华忍冬圆尾蚜和胡萝卜微管蚜,尺蠖等发生与气温、地温、土壤湿度有密切相关性。当日平均气温达5℃时开始见蛾,7℃以上时为盛蛾期。发蛾期间如遇冷空气侵入,使日均气温降至0℃以下时,发蛾暂时停止。土壤干燥、地温高、发蛾期早、发蛾量多;反之,则发蛾期推迟7~10天,发蛾量显著偏少。雨日多,降雨强度不大,气温偏高,潮湿、密闭的环境有利病虫害的发生。冬季若特别寒冷,则越冬蛹死亡率高,翌年虫口基数减少,发生较轻。一般阴雨连绵的气候有利该虫发生,为害重。(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于卵的孵化;如气候干旱,相对湿度低于75%卵的孵化和成虫羽化率降低。

防治虫害要加强观测,结合气候变化,做出虫情预报,及时防治。 [科]

【参考文献】

[1]闫德军,孙述峰,孙士峰.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开发,2005,05:22-23.

[2]黄霞,樊骏,樊军龙等.金银花的经济价值与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4,4:103-105.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2

关键词 金银花;特性;开发价值;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07-02

金银花又名二花、金花、银花、忍冬花等,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常绿缠绕灌木。金银花在我国分布较广,辽宁以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河南、山东栽培较多。金银花是一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药用经济树种,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金银花开发利用速度的加快,金银花市场缺口越来越大,2012年市场缺口将高达1.2万t。为此,笔者结合栽培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对金银花的利用价值和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1 金银花的特性

金银花为多年生常绿缠绕性灌木。茎中空,多分枝,密生短柔毛。叶片凌冬不凋,单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3~8 cm,先端短渐尖至钝,全缘,叶缘浅紫色,叶柄短。花生于叶腋,一梗两花,花下2苞片叶状,花冠筒状唇形,长3~4 cm,初开白色,2~3 d后为金黄色。浆果球形,熟后褐色,有光泽,内含种子4~10粒。花期5—9月,果熟期7—11月。金银花喜光、喜湿润、喜通风、耐热、耐寒、耐旱、耐涝、耐瘠薄,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金银花根系发达,根深可达3 m左右,根幅比树冠大2~3倍,浮根多集中在深30 cm的土层内。豫南地区3月上旬金银花芽体膨大,4月中旬第3、4对叶开始现蕾,5月中旬可摘第1茬花,土、肥、水管理好的条件下,一年可收3茬花。丰产期可产干花2 250 kg/hm2左右,丰产期一般可维持30年以上[1-2]。

2 金银花的利用价值

2.1 经济价值

近年来,国内对金银花的开发利用发展很快,在香料、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饮料等多个产业领域都有应用。在香料工业方面开发出金银花香水、金银花香液、金银花浴液等,在食品与饮料方面已开发出金银花面包、点心、花茶、啤酒等,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市场开发的深入,市场对金银花的需求将逐年增加。

2.2 药用价值

金银花药用价值高,花、叶、根、藤都可以入药,其含有3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并且有抗菌消炎和对某些病毒的抑制作用,其制剂应用十分广泛。用于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阑尾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痢疾、外伤感染、子宫颈腐烂等症。

2.3 环境价值

金银花是地被灌木,分枝力强,根系繁密,固土性能好,适应性强,是优良的固堤、防止水土流失的灌木树种。

2.4 观赏价值

金银花色香具备,可攀援花架、花廊等作垂直绿化材料,或附植于山石上、沟边、山坡作地被材料。十年生的金银花可以进行整枝造型,做成盆景以供观赏。

3 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金银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微酸、微碱及中性土壤都能较好生长,最好选通风向阳、水利条件好的土地,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对选好的地块施农家肥6 t/hm2左右,深翻细耙,做成1.5 m×10.0 m的平畦,以备育苗。大田栽植可穴状整地,穴株行距90 cm×150 cm,穴大小为40 cm×40 cm×40 cm,每穴施农家肥10 kg与土拌和,以备栽植[3]。

3.2 培育壮苗

育苗有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2种方式。种子育苗生长慢,生产中一般不采用,而扦插育苗简单易行,省功省力,收益快,在生产中应用较为普通。扦插育苗在春、夏、秋3季均可进行,但以9—10月为好,此时地温高于气温3~5 ℃,伤口愈合快、生根快、成活率高。扦插方法:选择一年生以上健壮枝条,剪成30~40 cm长(须保持3对叶以上)作为插穗。在苗床上按行距30 cm、深25 cm开沟,株距10~15 cm垂直摆入沟内,插穗埋土2/3,覆土踏实,及时浇水,保持湿润,10 d即可生根发芽,来年秋季即可移栽大田。

3.3 大田移栽

成苗后进行大田移栽,春、秋2季均可,春移在3月上旬,秋移在9月中下旬。将根系好的壮苗栽入整好的大田里,株行距90 cm×150 cm,每穴1株,覆土压紧,及时浇水,以保成活[4]。

3.4 田间管理

3.4.1 中耕除草。大田移栽成活后,在前2年要注意清除植株周围的杂草,以后结合除草普遍进行松土,除草一般在夏季前后进行。

3.4.2 浇水追肥。金银花喜湿润,要求土壤湿度在70%以上,促使植株生长旺盛、稳产、高产。每年入冬前浇1次防冻水,萌芽前浇1次促芽水,每次夏剪后根据天气结合追肥,适时各浇1次催长水。

3.4.3 整形修剪。金银花萌芽率高,成枝率高,不适时修剪很容易密不透风,发生病虫害,影响产量、质量和田间作业。修剪要求做到“株形直立蘑菇状,群枝离地斜向上;内膛清除无效枝,留枝要适当;瘦小弱枝全剪掉,株形美观透风光”。修剪全年进行3次,其中冬剪1次,夏剪2次。冬剪在10月下旬至封冻前进行,过早会发芽,过晚则消耗养分。冬剪主要剪除细弱枯老枝、横串密集枝、下垂着地枝、油条徒长枝及交叉枝,留强壮、旺盛、顺生枝,剪后达到主干、侧枝明显,层次分明,摆布均匀,多而不乱,树高控制在1.5 m以内。夏剪在摘完每茬花后3~5 d内完成。夏剪主要剪除细弱枯老枝、密生枝及交叉枝,留强壮花枝第1对花蕾的以下部分,上半部分全部剪掉,一般留15 cm左右。金银花具有当年新枝发育成花枝的特点,通过合理修剪即可达到枝多花多、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3.5 病虫害防治

3.5.1 蚜虫。在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15~25 ℃繁殖最快,主要刺吸植物的汁液,使叶变黄、卷曲、皱缩,严重时会造成绝收。可用40%氧化乐果、5%灭蚜松1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喷雾毒杀,采花前15 d应停止用药。采花期发生时可用洗衣粉1 kg对水100 kg,或用酒精1 kg对水100 kg,或用生物农药鱼藤酮乳油500倍液喷雾防治。

3.5.2 咖啡虎天牛。多发生天5月中下旬,可用50%辛硫磷乳油600~1 000倍液或50%磷胶乳油1 500倍液喷雾,7~10 d喷1次,连喷数次。

3.5.3 红蜘蛛。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用螨虫净或螨必治1 000~2 000倍液喷雾。采花期可喷洒10%浏阳霉素1 000~1 500倍液。

3.5.4 白粉病。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多雨后,田间郁蔽、通风不良时易发生。防治方法:及时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使植株生长健壮而不旺长;发病初期,喷洒20%粉锈宁1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喷3~4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唐密林.金银花经济价值及繁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1(3):36.

[2] 叶传财.金银花栽培关键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1(6):85-87.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3

__金银花标准化生产经验探索

近年来,__县充分发挥__金银花的品牌优势,紧紧抓住国家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区机遇,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大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力度,扎实助农增收。目前,全县已有17个乡镇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8800亩,辐射带动全县33个乡镇、371个村、31873户种植金银花8.4万亩。20__年全县金银花产量达151万公斤,产值达5126万元,花农人均增收420元。(一)强化宣传引导。一是编印技术资料。县质监、农业、科技等部门把金银花标准化生产技术要领改编为广大农民易懂易记的可操作性文本,并纳入全县农民工培训授课内容。二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以每年开展的送科技下乡、农技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举办金银花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班,积极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传播标准化信息,力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家喻户晓,每户至少有1-2名技术明白人。三是深入现场指导。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指导农户严格按标准育苗、栽植,采摘和加工,并按技术标准抓田间管理。三年共印发金银花栽培技术标准资料4万册,举办培训班20班次,培训技术人员1.1万人,现场指导1万余人次。

(二)完善管理体系。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结合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标准,邀请省、市有关专家修订编制我县农产品标准,制订和完善了《__金银花茶》、《__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金银花品种及良种苗木技术规范》、《__县金银花采摘加工工艺技术规范》、《药用金银花分级规范》、《药用__金银花采摘、加工工艺技术规范》等6个系列标准。“__金银花”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标准体系已基本完成,“__金银花”系列标准成为巴中市地方农业标准。二是健全农业标准化实施推广体系。从制定和实施金银花系列标准入手,积极创办“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为基础,以利益为核心”的农业经济实体,按市场运作方式加快金银花产品标准的实施推广,建立了以县金银花发展中心为主体,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农村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补充的三级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培训了一批以乡镇农技人员为骨干,村农技员、示范大户和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标准化实施队伍,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网络。

(三)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县委、政府把实施推广金银花标准化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__县金银花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技术服务组、农资供应组、标准化工作组等三个具体实施机构,全面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优质无公害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规划》、县人大制定了《__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县、乡、村、农户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了政府目标管理。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金银花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发展和技术上的难题,县上专门成立了__县金银花产业发展中心和__金银花研究所,为我县金银花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在种苗、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管理和使用上,严格做到统一标准、统一供应、规范管理。在育苗技术上,解决了扦插育苗过程中的难题,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扦插育苗技术,以赤溪乡活水村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扦插育苗示范苗圃,育成合格苗80万株,扦插成活率80以上,实现了扦插育苗技术的新突破。同时,成功利用种子繁殖技术,保证了来年金银花种苗需求。在金银花加工、销售上,强化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生产,积极拓展流通渠道,努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三是健全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县财政将银花标准化生产项目经费纳入每年财政专项预算,保证了资金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县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规范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农资打假力度,开展了“查农资、保农业”专项打假工作,严格查处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在农资打假到乡村活动中,执法人员深入区乡走访农户,宣传法律、法规,调查农资使用情况,传授农资产品的真伪识别知识,共出动执法人员350人次,散发宣传资料20__余份,现场受理举报和投诉案25起,查处销售不合格肥料625吨。同时,与企业联合,利用销售网点,广泛收集打假线索,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农资市场安全,为金银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4

2003年6月17日,林亲根登上当地的雪峰山寻找兰花草,偶然发现一株特大野生金银花,花束特大,形同雨伞,花既多又香。他将这株金银花采挖回家,移栽在苗圃基地。次年2月,他将这株金银花枝条剪下嫁接在人工栽培的普通藤本金银花粗枝上,4个月后就开了花,花多而密,一束花蕾多达30~70朵,连续下雨十几天也无落花烂花现象,花蕾25天都没放开。这一成功使林亲根信心十足。当年11月他发动周边农户上山挖野生金银花根,以每公斤6元收购,全部假植在两个大棚内,12月中旬用这野生的金银花根嫁接了湘蕾树型金银花。到2005年2月份将嫁接成活的2000多株苗除自栽外,其余的800多株移植到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隆回县麻塘山米程祥家进行试验,经过三年的生长观察,发现该品种具有耐寒、耐瘠薄的特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这种金银花栽培管理简单,每年只需中耕2~3次,中耕时,在植株根际周围宜浅,远处可稍深,避免伤根。栽苗在头1~2年还可间作当年收益的花生、红薯等低矮作物。追肥以草杂肥或堆肥等有机肥为主,兼施尿素或复合肥,施肥于离植株50厘米以外开沟填入,施入后覆土盖肥。整形修剪是关键,栽植成苗后,修剪培养成伞形直立树蔸,具体整形修剪的方法是:1.头年主干高度在40~60厘米时剪去顶梢,促使侧芽发成枝,第二年春季萌发后,在主干上部选留粗枝5~6个,作为主枝,分两层梯生,冬季再从一级分枝上长出的第二级分枝上保留7~9对芽,剪去上部,二级分枝上长出的才是花枝,这样才能促进多发新枝,多形成花蕾,达到增产的效果。2.每年立冬前应剪除枯老枝、病虫枝、细弱枝、交叉枝、扰乱树形的长枝,使养分集中用于抽新枝和形成花蕾,整个生长期只需喷药1~2次。该品种2004年9月经湖南省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其干花绿原酸含量高达5.89%,高出金丰一号金银花绿原酸含量的2.06倍。2005年12月正式被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金翠蕾湘蕾金银花。

从此,林亲根与湘蕾树型金银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精心管理下,2008年就收获干花10多吨,盈利30多万元。随后,他的育苗基地一再扩大到4个,品种由当初的2个扩展到3大类(果树、药材、林木绿化)20多个。接着,他紧锣密鼓地举办湘蕾树型金银花栽培培训班,自己担任主讲,共有500多名农友参加。农友们通过听课及实地考察,认识到种植树型金银花大有赚头,积极性非常高涨。林亲根顺势而上,开展集约化生产,招聘了30多名员工组织实施,实行公司+农户+基地订单生产方式,与500多专业户签约,公司把种苗按成本价提供给农户,由农户自种自收自加工,公司按市场最优价收购产品。

林亲根跟踪服务,上门为种植户做技术指导,解决种植户的实际困难。于是,种植规模似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本县山区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湘蕾树型金银花,周边县市专业户也一下子发展到1000多户。至2010年底,种植面积由当初的6.6公顷(100亩)扩展到700多公顷,靠种植湘蕾树型金银花脱贫致富的农户已达1000多户。每年均有上千吨湘蕾金银花干品和20多万株湘蕾树型金银花嫁接苗投入市场,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年创收上百万元,他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银花大王。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湘蕾金银花这一绿色药材产业,林亲根在国内各地设立了几十家种苗销售处,并由中国农业网技术支持建立了独立网站,方便更多农友种植湘蕾金银花,早日致富。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5

【摘要】 对洛阳地区适于GAP研究和开发的特色植物药的资源进行分析,讨论了开发利用的前景和现存的问题,并为其今后的经营发展和科研方向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特色植物药; 开发利用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ource of characteristic herbs in Luoyang, discussed the prospect and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rational ad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herb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继200206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之后,又于20030919以国食药监安〔2003〕251号文件颁发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及《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从此揭开了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历史的新篇章,同时也为各地基地的达标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建设目标。洛阳地处中纬度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境内自然、地貌、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受人为活动相对较少,基本无污染,是多种特色植物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因此要抓住有利的发展时机,尽快进行本地区道地药材的GAP的研究与开发。

1 资源现状和开发价值

1.1 牡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是我国的候选国花,洛阳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其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目前洛阳已在牡丹催花、矮化、盆栽、切花和快繁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该地区通过大力引进和培育牡丹品种,已经建立了牡丹的种质资源库;并调整了牡丹种植区域和产业结构,在各县和辖区已经开展了药用牡丹的种植,共计2万余亩,成为中药丹皮的主产地之一[1,2]。

1.2 银条学名地灵Stachys floridona,系唇形科水苏属多年生蓄根草本植物,地下茎圆状细长,肉质洁白,酷似白银,故名银条;其变种的根状茎具似宝塔状结构,俗名又称宝塔菜或草石蚕。银条对土壤的要求比草石蚕严格,需有水而不湿和有沙而不松的沙白土土质,在全国的人工种植面积很少,其中洛阳市偃师县(市)是其主要产地,占有95% 的产量。银条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肉质脆嫩,无纤维,可盐渍、酱制、凉拌等,风味独特,曾经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3,4]。近年来,我国专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银条内含有丰富的水苏糖,并证明其水苏糖的含量比国际上通用的大豆原料提取的含量要高出2~3倍,临床上也表明了水苏糖作为双歧因子的一种,对多种慢性疾病有潜在的预防治疗作用[5]。

1.3 金银花仅洛阳市所辖的新安县境内就有种植面积1 333 ha。目前已在广泛野外调查、收集的基础上,对金银花各主产区的栽培品种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为金银花的良种选育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又由于金银花根系发达,再生能力强,适用性极广,既是经济树种,又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水土保持树种,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即可实现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2 GAP的科研对策和实施建议

2.1 开展适宜性研究,是开展GAP最基本的前提中药材的适宜性研究包括:种植药材的地道性考证和当地种植历史调研;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社会人文环境调研;全国同类药材主产区的药材质量调查、分析,并与当地药材质量对比;通过调研做出适宜性结论,最终对以上特色植物的道地性进行论证。中药材的适宜性研究是开展GAP的最基本前提,也是科研的重要任务之一。

2.2 在已有的种植经验和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各项规范化操作规程(SOP)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的优良模式,SOP的制定要按照《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做好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并积极搜集当地的种植经验,发扬优势通过一定的生产周期验证和完善SOP。

2.3 利用生物技术开展无性繁殖实践的研究以牡丹和银条的大规模种植和加工来说,客观上存在一大难题,即原料利用得越多,就意味着做繁殖种苗的材料相对减少。运用组织培养和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等生物技术能大规模成功繁育大量种苗,具有投入低成本、可产业化的优势。同时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结合细胞悬浮培养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迅速大规模建立原料基地,能在不同层次上生产高含量的超级双歧因子水苏糖和赤芍总苷等系列产品。目前洛阳市在牡丹和银条的无性繁殖技术在全国领先,具备了实施GAP的科研基础。

3 GAP的实施建议

3.1 做好软件编制,将GAP的实施提上日程实施中药材GAP认证涉及到药学、农学、生物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认证标准”共计104项(带*号的为关键项,也称否决项),其中涉及植物药的有78项。这78项中有15项为否决项。因为中药材生产过程复杂,周期漫长,认证时只能检查到生产的某一“横断面”,而以往的生产质量,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文件资料来佐证,所以在植物药的78项认证标准中有60项为 “软件”项,占到总项的77%。由此可见,文件资料编写、记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具体包括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TS)、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及标准管理规程(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SMP)的编制,这些软件项应马上编制,将GAP的实施和认证提上日程。

3.2 官产学研相结合,搞好“四化”建设要解决好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在于要搞好"四化"建设,即专业化、专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官产学研相结合是其实现的关键,表现在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和引导,在政策上给与倾斜;科研单位要参与进基地建设的每一阶段,科研工作要贯穿于基地建设的始终;公司在种植基地上要独立运营;示范基地只是一个窗口,要带动、引导和规范推广种植基地的种植;农户作为基地种植的作业级,在思想上尚未认识到GAP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如何在GAP的规范下作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要改指导、监督为检查、监测,与农民切身利益挂钩。

综上,建议洛阳市加大对其特色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通过GAP的实施达到产品的“优质、安全、可控”,不但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为科研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科研方向,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促进该地区产、学、研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祥生,张妙霞.牡丹离体快繁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1998,3(4):87.

[2] 成仿云.牡丹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栽培技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120.

[3] 程智慧,孟焕文,周文安,等.地灵高产栽培[J].西北园艺,2003(01):30.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6

[关键词]金线莲;基原植物;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栽培模式

金线莲为珍稀名贵中药材,来源于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其性平,味甘,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糖尿病等症,享有“药王”的美称,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美容及饮用品等诸多方面心。现代研究表明,金线莲中含有多糖、黄酮、有机酸、甾体化合物、生物碱、多种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抗肝损伤、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以金线莲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如复方金线莲胶囊、金线莲喷雾剂等,已在临床上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由于金线莲自然繁殖率低,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适应性较差,加之人工过度采挖,使得野生资源锐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入附录Ⅱ的保护物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将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金线莲需求量不断上升,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供需矛盾异常突出,因此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国内金线莲生产企业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种苗繁育及人工栽培模式进行综述,以期为金线莲产业化生产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

金线莲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其中以闽、浙、赣为主产地。金线莲主要基原植物为金线兰A.roxburghhii,此外台湾银线兰A.formosanus、恒春银线兰A.koshunensis以及滇越金线兰A.chapaensis也作金线莲药材使用。金线莲不同基原植物野外生境相似,分布于常绿阔叶林的沟边、石壁以及土质松散的潮湿地带。金线兰和滇越金线兰叶片表面具金红色有绢丝光泽的网脉,金线兰叶片为卵圆形或卵形,背面淡紫红色,滇越金线兰叶片为偏斜的卵形,背面淡绿色;滇越金线兰的花期早于金线兰,金线兰地理分布区域较广,而滇越金线兰主要分布于云南屏边地区。台湾银线兰和恒春银线兰叶片表面具白色的网脉,台湾银线兰花不甚张开,倒置(唇瓣位于下方),子房扭转,恒春银线兰花张开,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子房不扭转;恒春银线兰的花期早于台湾银线兰,台湾银线兰和恒春银线兰主要分布于台湾地区,近年来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开始引种(表1)。

金线兰人工栽培的种源来自于野生资源,品系混杂,产量与内在品质不稳定,严重影响着药材的质量,选育出产量高、质量稳定、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是发展金线莲产业的重要基础。根据叶片形状和茎杆颜色,金线兰经过长期不断的人工选择,目前形成3个主要栽培类型分别为尖叶红杆金线兰、尖叶绿杆金线兰、圆叶红杆金线兰。尖叶红杆金线兰叶片狭长,叶端较尖或微凸,表面呈绒毛状黑紫色,背面淡红色,茎肉质,红色。尖叶绿杆金线兰叶片狭长,叶端较尖或微凸,表面呈绒毛状黑紫色,背面淡红色,茎肉质,淡绿色。圆叶红杆金线兰叶片呈椭圆形或近圆形,叶端钝圆,表面暗紫色,背面淡紫红色,茎肉质,淡红色。

2 种苗繁育技术

金线莲基原植物蒴果长卵形,褐色,内含有大量的种子,种子极为细小,由未成熟的椭圆形胚及种皮细胞构成,只有在真菌共生情况下,才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发芽率很低。而以传统的分根和扦插方式繁殖,则需时长且繁殖倍数不高,很难形成规模。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主要有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及生物反应器扩繁等几种形式。

2.1 种子无菌培养

金线莲基原植物种子无菌培养,一般采集未开裂的成熟蒴果,自来水冲洗干净后,用75%乙醇棉擦拭果皮,再置10%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0~12min,用无菌水冲洗5~6次,然后用解剖针将消毒后的蒴果纵向剖成两半,镊子夹取少量种子,洒入培养基中,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后,原球茎可以直接发育成幼苗,也可以由原球茎产生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发育成类原球茎而分化成幼苗。一般情况下,种子接种在培养基上1~2周后,种子吸水膨大,种胚突破种皮,出现表皮毛,4~5周时,可见白色原球茎,并于部分原球茎顶端出现分生组织,6周后,原球茎继续生长,表皮毛数量和长度也相应增加,并开始出现第1片叶的形态,持续至10~12周,形成具有1~2片小叶的幼苗。周伟香等对种子萌发、原球茎增殖和分化进行研究,发现种子萌发最适条件为光照12h・d-1,光照强度为1000~15001x,温度(23±2)℃,液体悬浮培养的转速为60r・min-1,培养基为1/4MS+NAA0.1~0.5mg・L~+蔗糖20g・L-1;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2.0mg・L-1+NAA1.5mg・L-1+KT0.2mg・L-1,原球茎分化最佳培养基为改良KC+6-BA1.0mg.L-1+NAA0.5mg・L-1。罗安雄等考察了不同培养基对金线兰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幼苗生长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1.0mg・L-1+6-BA2.0mg・L-1。何荆洲等比较培养基成分、激素组合以及添加物对金线兰无菌播种膨大率及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WPM培养基上的膨大萌发率最高;适当添加NAA和有机物对种子的膨大萌发有促进作用,此外授粉类型对金线兰种子萌发影响较大,异株异花授粉所得的种子的萌发率最高,种子的萌发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使用次氯酸钠浸泡后的种子与对照相比,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

2.2 离体快繁

影响金线莲基原植物离体快繁的因素比较多,如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激素成分及含量、有机添加物、光照、温度等。江建铭等比较了茎上段(具茎尖)、茎中段和茎下段(匍匐茎段)等外植体材料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发现以不含顶芽和长根的中间段茎节为外植体平均芽增殖率最高,杨玉红等以金线兰根状茎、幼茎、叶片和离体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根状茎和幼茎作为外植体更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冯亦平等也发现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且分化周期长,后期不易形成不定芽,茎片诱导率较高,且培养周期较短。张福生和郭顺星采用SPSS正交设计研究6-BA,NAA对茎尖与茎段生长及分化的影响,发现6-BA和NAA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效应。李艳冬等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NAA有利于芽的萌发,并有利于芽体萌发后的生长,过高浓度的NAA则对芽的萌发明显起到抑制作用,随着BA浓度的提高,芽的增殖数逐渐增加,但是当BA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虽然增殖的芽体数较多,但是芽体瘦弱,不利于成苗培养。王建明等发现培养基中适当添加有机物如香蕉汁、蛋白胨对于增殖及壮苗有促进作用。金线兰离体快繁过程中,在芽诱导和继代增殖前期用微光培养,有利于芽的分化,在增殖后期适当增强光照,会使芽体较粗壮,生根过程中加强光照,能使植株粗壮,提高苗的质量。组培室温度在23℃左右时植株长势良好,当温度超过28℃或低于18℃时,其生长受抑制,而温度超过35℃时,植株发生死亡。Zhang等建立了金线兰种苗规模化快繁技术体系,以带节茎段为外植体,培养条件为光照14h・d-1(40μmol・m-2・s-1),温度(23±2)℃,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1.5mg・L-1,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3.0mg・L-1+Kn1.0mg・L-1+NAA0.5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6mg・L-1+IBA0.3mg・L-1+香蕉汁100g・L-1。何碧珠等通过萌发的芽体上的茎尖和茎段分别诱导愈伤组织和原球茎,建立金线兰的无菌培养体系,筛选出茎段诱导芽体萌发、茎尖诱导原球茎、原球茎继代增殖、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丛生芽继代增殖以及幼苗生根培养最适宜培养基配方,刘润东等3L对组培苗和野生植株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组培苗的含水量、维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于野生植株,而野生植株灰分和总糖分含量高于组培苗,此外金线莲不同基原植物由于生理特性不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其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以及生根培养基各有不同。

2.3 人工种子

利用组织培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快繁问题,但组培苗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移栽驯化过程长。通过人工种子技术,将离体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胚或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分生组织包埋在含有营养物质和具有保护功能的外壳内,为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产业化生产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张明生等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建立金线兰原球茎悬浮系,并以原球茎为人工种子的繁殖体,考察人工种皮基质、人工胚乳组分、贮藏条件、萌发基质等对人工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海藻酸钠+2%CaCl+2%壳聚糖为人工种皮基质,1/2MS液体培养基+0.2mg・L-1NAA+0.1mg・L-1GA3+0.5mg・L-1BA+0.4mg・L-1青霉素+0.3%多菌灵粉剂+0.2%苯甲酸钠+1.0%蔗糖+1.0%活性炭作为人工胚乳成分制作的人工种子,其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利用原球茎制成的人工种子体积小,繁殖速度快,运输与保存方便,还能够进行机械化播种,但是人工种子要真正进入商业市场,还需解决制备成本过高,包埋材料配方优化等问题。

2.4 生物反应器扩繁

近年来,利用生物反应器开展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扩繁研究,可以减少传统固体培养的成本和劳动力强度,同时占用培养室的面积相对较小。吴荣哲将丛生芽置于含有花宝(20:20:20)1.0g・L-1+花宝(6.5:4.5:19.0)1.0g・L-1,蛋白胨2.0g.L-1,蔗糖3%和活性炭0.5g・L-1的球形生物反应器中,比较凝胶培养基与不同生物反应器(浸没式、接触式和潮汐式)培养的台湾银线莲丛生芽的生长情况,发现当外植体数目在60~90个、通气量为0.06wm时,接触式生物反应器中,植株生长良好,实现种苗扩繁。韩国学者Yoon等比较了气球型气泡生物反应器(balloon-type bub-ble bioreactors,BTBB)、长期淹灌式生物反应器(continuousimmersion bioreactors,CIB)、浮动培养式生物反应器(raft cul-turing bioreactors,RCB)和间歇淹灌式生物反应器(temporaryimmersion bioreactors,TIB)对种苗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BT-BB和CIB 2种生物反应器在8.0g・L-1接种密度和50μmol・m-2・s-1PPFD的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台湾学者萧翌柱和朱建镛比较台湾银线莲营养液雾化生物反应器(NMB)、传统兰花瓶组培、聚碳酸酯容器培养以及温室培养4种种苗培育模式,发现植株生长情况和天麻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NMB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通过将液态培养基雾化成营养气雾,使营养液在反应器中迅速扩散、分布均匀,应用于植物器官大规模培养时,可以避免因长期液体浸没培养物带来的玻璃化和畸形化问题。

3 栽培模式

近年来随着金线莲在医药、保健、美容及饮用品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市场对金线莲需求量不断上升,市场缺口逐年加大,仅韩国、日本年均需求量在1000t以上,且70%依赖进口,因此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发展较快的中药材之一,并形成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由于金线莲基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因子要求严格,因此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创造适宜植株生长的环境,是栽培成功的关键所在。

3.1 设施栽培模式

设施栽培是指通过创造人工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摆脱了环境对生产的不利影响,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并可按人们的需求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根据设施栽培形式不同分为大棚集约化栽培和套袋式栽培等2种类型。

3.1.1 大棚集约化栽培 栽培基地宜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水源清洁、排水良好、立地开阔、通风良好的地块,要求周围5km内无工业厂矿、无“三废”污染、无垃圾场等其他污染源,并距离交通主干道500m以外的生产区域。金线兰种植大棚一般可分为3类,玻璃温室大棚、连栋钢管大棚和简易大棚(图1)。搭建大棚前应清除四周的杂草及废弃物,集中烧毁,同时施撒生石灰进行消毒。大棚走向因地形而异,一般以南北走向为宜,玻璃温室大棚和连栋钢管大棚棚顶及四周先覆盖薄膜再盖遮阳网,便于人工控制棚内温度、光照、湿度,大棚内安装风机、水帘系统及微喷灌系统。简易大棚一般用毛竹进行搭建,棚顶及四周覆盖薄膜和遮阳网,有条件的安装微喷灌系统,棚的四周应挖排水沟,以利排水。在种植前需对组培苗进行炼苗,以增强组培苗对大棚环境的适应性,促使其从异养向自养转化,提高移栽成活率。一般炼苗15~30d,然后用清水洗净植株基部的培养基,50%多菌灵浸泡后移栽,浙江地区移栽时间以每年3-4月移栽为宜,福建、广西等地通常1年种植2季,第一季3月初移栽,第二季9月初移栽,移栽时宜浅忌深,以第1条根接触基质为宜,不同移栽条件对组培苗的生长状况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泥炭_河沙2:1(表面加盖1层活苔藓),种植密度为(3~5)×(3~5)cm,遮荫率70%,1/4MS营养液的条件下,组培苗的成活率高且长势较好。金线兰光饱和点为5000lx,光补偿点为400k,最大需光量不超过6000k,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调节遮阳网透光率,将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5000lx。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5~30℃,在高温季节,通过水帘、风机进行降温,冬季通过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刚移栽时,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移栽成活后,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85%,栽培基质含水量控制在35%~45%。施肥应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栽种15~20d后,用氨基酸液体肥料喷施1次,栽种30d后,用花宝或1/4MS营养液,每隔15d喷施1次,采收前20d停止施肥。金线兰常见的病害有茎腐病和软腐病等,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茎腐病可选用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喷雾防治,软腐病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防治;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和螨类,可用10%虫螨灵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喷雾。

3.1.2 单筐套袋式栽培 单筐套袋式栽培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栽培方式,由透气装置、塑料薄膜、不锈钢骨架以及种植筐构成(图1)。种植前将基质拌入腐熟的牛粪或者羊粪,用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铺设于种植筐内,基质厚度为10cm左右。移栽好后,将整个套袋的种植筐置于遮阳度为70%~80%的大棚或林下。套袋后植株与外界隔离,每个种植筐形成一个独立的栽培个体,病菌和害虫不易侵入,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危害,种植筐通过透气装置实现与外界的气体和水分的交换,高温干旱季节,通过水帘、风机、喷灌等设施对周边环境进行降温增湿,从而调节套袋种植筐内的环境。单筐套袋式栽培模式机动灵活,可操作性强,即适合企业大规模种植,又适合合作社、农户小规模种植。

3.2 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

中药材林下仿野生栽培是指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利用林木枝叶适当的遮荫效果,形成有利于药用植物生长环境的一种栽培模式。中药材林下仿野生栽培不与粮食争良田,不与林木争林地,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有效的解决了中药材生产的土地问题,根据林下仿野生栽培形式不同分为林下地栽和林下立体栽培2种类型(图2)。

3.2.1 林下地栽 金线兰为阴生植物,野外主要分布于常绿阔叶林的沟边、石壁以及土质松散的潮湿地带。林下仿野生栽培应选择阴湿、凉爽、弱光、水湿条件优越的林地、疏林地或灌木林地,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毛竹林。种植地坡度应小于20°,以东坡、东北坡为佳。种植前,清除林分中的老枝、病枝、弱枝和机械损伤枝,并清理杂草、杂灌等杂物,在林木之间铺设1层遮阳网,使林分的遮阳度为70%~80%。对选取的场地进行平整,去除大石块、树枝,开沟作畦,畦宽120cm左右,高15~20cm,长度根据地块而定,开好畦沟、围沟,以雨后地块无积水为宜,种植地四周配备相应的鸟害、鼠害防护设施。将栽培基质拌入腐熟的牛粪或者羊粪,铺于畦面上,基质厚度为10cm左右。按照(3~5)×(3~5)cm的密度进行移栽,栽种后10d左右,选择阴天进行间苗与补苗,间苗时留优去劣,发现缺苗时及时补栽,补苗宜早不宜晚,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幼苗成活。移栽成活后,每隔15~20d,用氨基酸液体肥料或兰菌王喷施1次。高温干旱季节,通过喷雾进行降温增湿,雨季清理排水沟,保证沟底无积水。金线兰林下地栽种植床易滋生杂草,应及时清除,并定期清理遮阳网上的枯枝落叶,种植基地应派专人看护,或安置监控设备及报警系统,以防盗窃事件发生。

3.2.2 林下立体栽培 林下立体栽培是指将不同生理特性的植物在同一林地按不同的空间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了对土地、光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金线兰林下立体栽培一般可分为2类,林下搭架栽培和林下悬挂栽培。林下搭架栽培一般选择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毛竹林,通过遮阳网使林分的遮阳度达到70%~80%,在林下用毛竹搭建50~70cm的架子,将移栽好的穴盆或种植筐摆放在架子上。林下悬挂栽培一般选择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将尼龙网兜悬挂于树上,将移栽好的穴盆或种植筐摆放在网兜内。林下立体栽培的栽培基质、移栽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与林下地栽相类似,且通风性、排水性较好。此外林下悬挂栽培能较好的预防鸟兽危害。

3.3 盆栽模式

金线兰株型小巧美观,叶形优美,叶脉金色呈网状排列,花白色,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状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偏斜的近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瓣质地薄,近镰刀状,可以单独进行盆栽,也可与兰草等其他盆栽苗木镶嵌搭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已作为高档盆栽进入宾馆、写字楼和家庭,日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大幅增加。根据盆栽形式不同分为盆景式栽培和提篮式栽培2种类型(图3)。

3.3.1 盆景式栽培 盆景式栽培可选用瓦盆、紫砂盆、瓷盆或塑料盆,使用前用5%含氯消毒水进行浸泡。花盆底部一般铺1层碎石或碎砖,然后再铺设栽培基质,可选用泥炭土、木屑、树皮、花生壳、河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既要满足保水性、通风透气的要求,又要有利于植物固定。移栽的种苗可以是经过驯化的组培苗,也可以是经过种植的成苗。施肥以缓效性肥料或有机肥为主,可选用奥绿肥或羊粪。高温炎热季节,除对植株喷水降温增湿外,还需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否则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进入冬季前应进行抗冻锻炼并适当降低湿度。

3.3.2 提篮式栽培 提篮式栽培是近年来推广较快的一种栽培方式,它适合种植于露台、室内,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可以供消费者采摘食用。提篮式栽培一般选用塑料提篮作为栽培容器,其栽培基质、移栽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与盆景式栽培相类似,此外每个提篮之间相互隔离,防止运输过程中挤压损坏,降低了运输风险。

4 展望

金线莲基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稳定有效的组培快繁体系,不仅为大规模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种苗,从而满足市场对药材资源的需求,还可以增加种群数量,改善其濒危现状,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但是在种苗生产过程中存在组培苗污染、繁殖系数低等问题制约种苗产业的发展,在组培生产过程中由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组培苗污染,污染初期会导致增殖效率的降低,培养材料生长延缓,污染后期会导致组培苗移栽困难和死亡,甚至有的会引起培养材料的遗传变异,目前金线莲基原植物种苗规模化生产主要采用带节茎段诱导成苗,繁殖系数较低,而种子无菌培养、愈伤组织诱导成苗只停留在研究阶段,未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因此应对种苗繁育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降低污染率,提高繁殖系数。此外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实现对金线莲活性成分物质的生产、分离纯化以及收集利用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金线莲基原植物人工种植的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对栽培基质、移栽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人工栽培过程中缺乏优良品种,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盲目引种或采集野生资源作种源,对其生物学特性、活性成分的含量、区域适应性等缺乏了解,导致种植失败或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选育出活性成分含量高、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在人工栽培过程中茎腐病危害严重,发病时植株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病部组织腐烂干枯溢缩呈线状,病势发展迅速,出现猝倒现象,危害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该病害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甲霜-恶霉灵、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因连续多年使用这些药剂,防治效果逐年降低。因此,应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利用生物农药、物理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7

    要害词:桂花;分类标准;起源和演化;品种分类系统

    A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weet Osmanthus Cultivars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weet osmanthus cultiv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productive organs, such as inflorescence types, blossoming habits, flower colors, flower types, fertility or sterility of ovaries, a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of vegetative organs, such as the size and shape of lamina, leaf margin and apex, petiole. So the former should be used as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in cultivars classification of sweet osmanthus, while the latter as a reference only. Using the inflorescence types and blossoming habits as the first criterion, and the flower colors as the second one, we proposed a system in which two divisions and four groups are recognized, namely, Fragrans Division (only 1 group, i.e., Fragrans Group) and Autumn Division (3 groups, i.e., Latifolius Group, Thunbergii Group and Aurantiacus Group). Fragrans Division is more primitive than Autumn Division, while the evolutionary sequence from primitive to advanced in Autumn Division is Latifolius Group, Thunbergii Group and Aurantiacus Group. Sixty-two cultivars found in China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Key words: Sweet osmanthus;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Origin and evolution; Cultivar classification system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既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闻名的香花植物,在南岭以北至秦岭淮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均有栽培,并形成了苏州、咸宁、成都、杭州和桂林等历史上闻名的"五大桂花产区"。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双重作用下,桂花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桂花品种演化与品种分类的研究,是桂花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对于桂花的育种、栽培和园林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随着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工作的开 展,桂花品种的基础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桂花品种研究历史概况

    我国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的记载,但由于桂花与樟科肉桂类的植物形态上相似,仅从记载上很难得出当时所称的"桂"即指桂花的结论,不过秦汉间的古籍如《尔雅》、《西京杂记》、《三辅黄图》等记载的"桂"已经包括了现在的桂花。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桂花具体品种名称的记载,如王世懋的《学圃杂疏》中最早提到的早黄、球子等桂花品种现在仍存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对桂花品种进行具体的调查和记载,更不能进行品种分类理论上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只是简单记载了桂花的一些类别。1949年,黄岳渊、黄德邻根据桂花花色、叶形和开花时期记载了上海地区10个品种,如月桂、寒露桂、大叶黄等; 1963~1964年,鲁涤非曾对武汉桂花进行过品种调查,但未见公开发表的资料;1980年陈俊愉记载杭州和武汉的桂花品种名称12个,如纯白银桂、朱砂丹桂等,但无品种特征记载。1985年,刘玉莲记载了南京的桂花品种13个,采用检索表的形式进行了品种分类,并提出了第一个桂花品种分类系统,将桂花品种分为四季桂、金桂、银桂和丹桂四类[4]。1986年,鲁涤非和王其超探讨了桂花品种分类标准,与刘玉莲的系统相似,同样是根据开花季节和花色将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四个"组"[5]。1992年,朱长山记载河南的桂花品种18个,仍分为四类[13]。

    关于桂花品种的调查和记载,则由于不同研究者均孤立地研究一个地区,缺乏全国品种的比较,因而对品种本身的变异规律了解和把握不够,存在不少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几个桂花主要产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范围包括15个省市和自治区。在统一的分类标准下,澄清了部分同物异名现象,现已记载105个品种。有些古代记载的品种未再发现,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春桂和《花经》中提到的寒露桂等。

    除了传统的形态分类以外,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桂花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也已进行了不少工作,对桂花品种分类提供了一些有益补充[2,12]。但由于未建立在可靠的品种鉴定基础上,或由于取样、技术等原因,不同研究者的分析结果出入较大,并常有矛盾之处。因此,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品种亲缘关系研究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品种鉴定基础上。国外由于桂花栽培较少,品种资源有限,虽然对木犀属作过分类研究[14],但对桂花品种未进行研究。

    2 桂花品种起源和演化的初步探讨

    2.1 桂花品种的起源

    桂花属于木犀科木犀属Osmanthus。该属植物约3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P.S.Green对木犀属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其分为4个组,除了圆锥花序组为亚洲和美洲共有外,其余3组均特产亚洲。圆锥花序组包括2个美洲种和亚洲产的小叶月桂、牛矢果等5种,其中3种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管花木犀组和离瓣木犀组种类较少,分别仅有2种和1种,特产中国或以中国为分布中心。木犀组是最大的组,有20种,除了日本特产的岛屿木犀外,其余种类我国均产,而且大多为我国特产,其中最闻名的桂花即在此组。该组分布最广,从热带一直延伸到温带地区。从形态上看,仍处于强烈的分化之中,故而种的划分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极其困难。由此可见,木犀属植物以我国为分布中心,不包括杂交种齿叶木犀,我国共有24个自然种,占总种数的82.76%,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该属所有4个组均分布于中国,因而处于演化各阶段的该属植物在中国均有代表,因此木犀属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应在中国,而且从地理分布上看,极有可能在西南地区。

    关于桂花品种起源则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桂花的栽培历史悠久但缺乏相关记载,而野生分布区又很难界定。关于桂花的野生分布区,P.S.Green认为桂花属于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此后的文献大多笼统提到桂花原产中国西南,然而从未提到具体的分布地点。尽管如此,从历史记载来看,桂花品种的起源地在中国应无疑问,国外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我们近年来对桂花品种起源和桂花野生种群的研究表明,在华东、西南等多处已经发现处于野生状态的桂花群落,为进一步研究桂花品种的起源积累了资料[11]。

    通过对目前栽培的桂花类群进行具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发现,从花期和花序类型上可以明确分为两大类,即秋桂类和四季桂类。我们认为,两类桂花品种有着不同的起源。四季桂类主要分布于华南和东南沿海,而长江流域栽培的四季桂引自南方,具有两种类型的花序而且有规律出现:秋季开花主要为簇生的聚伞花序,无总梗,与秋桂类无异,间或出现具有总梗的花序;春季开花则花序有明显的总梗,有时长达5cm,顶生或腋生,与圆锥花序组中的花序极为相近。在花期上,四季桂类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开花,又具有圆锥花序组(春季开花)和普通秋桂类(秋季开花)的共同特点。此外,四季桂类的叶二型,春梢叶和秋梢叶不同,前者较宽,近于全缘,先端常突尖,而后者狭窄,多有锯齿,先端渐尖。因此,总体而言,四季桂类的性状介于圆锥花序组和普通秋桂类之间。因此,我们推测四季桂类为杂交起源。

    秋桂类具有木犀组的典型特点,花序为簇生的无总梗聚伞花序,依花色可明显分为金桂、银桂和丹桂三类,但由于花的结构和花序形态差别不大,应为单系起源,但其起源地可能各不相同。系统分析秋桂类品种的分布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即日本和我国东部地区的桂花品种以银桂类居多,叶片一般较为宽短,锯齿明显,而西部的品种则以金桂类为主,叶片相对狭长,锯齿也少。P. S. Green也曾注重到这种情况。因此,银桂类和金桂类品种是分别从东部和西部起源的,丹桂则可能系芽变产生,现仍能在金桂植株上发现芽变出现丹桂的情况。不过,我们在桂花野生群落调查中也发现有少量的丹桂类单株,因此,关于丹桂的起源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2.2 桂花的品种演化

    过去一般认为,桂花为单系起源,在各类品种中,由于金桂中可以坚固的品种多,而银桂中相对较少,因而金桂类较原始,由金桂类花色变浅形成银桂类,花色加深形成丹桂类。但我们最近进行的品种性状分析表明,银桂类是原始的,金桂类出现较晚,丹桂类出现最晚,应是最进化的品种群。至于四季桂类,则与普通秋桂的起源不同,从植物演化的观点看,其性状比秋桂类原始。

    四季桂类多季开花,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其他生长季节有时也有少量花开;花序二型,一为具有总梗(花序梗)的帚状花序或近圆锥状,一为无总梗的簇生聚伞花序,前者多见于枝顶部位,在春季开花时尤为明显,后者在秋季花期为多,仅见于四季桂品种群。秋桂类仅秋季开花(一般为8~11月,可开花多次),花期相对较短;花序多腋生,为簇生聚伞花序,无总梗。依花色可分3个品种群,即银桂品种群、金桂品种群和丹桂品种群。

    根据植物进化规律分析,四季桂类比秋桂类原始,而秋桂类中又以银桂品种群较为原始,丹桂品种群出现最晚。主要理由如下:

    (1)四季桂类的形态介于圆锥花序组和木犀组之间,而圆锥花序组是木犀属中最原始的组。四季桂类的花序反映了其原始性状,而秋桂类的无总梗聚伞花序则是由圆锥花序经总梗缩短退化、花数减少而形成,这种花序演化进程在木犀科中是普遍的,是进化的表现。

    (2)四季桂类的热带亲缘强于秋桂类。四季桂类花期长,可多季开花(包括冬季),对昼夜温差要求不严,显然残存了热带植物的特点;秋桂类秋季开花,对昼夜温差和夜间低温的要求较为严格,是适应亚热带气候的进化表现。

    (3)在秋桂类中,由于白色花是木犀属的固有特征,显然银桂品种群是原始的。所有的木犀属野生种花朵均为白色或黄白色,我们对福建、湖南等地处于野生状态的桂花群落的调查也表明,其花色均为银桂型的白色和淡黄色,而黄色的花仅见于栽培类型。因此,具有白色和淡黄色特征的银桂品种群是原始的。

    (4)从历史记载可看出,银桂出现的较早,而金桂出现较晚,丹桂出现最晚。因此从品种的人工演化规律来看,金桂品种群比银桂品种群进化,丹桂品种群最进化。

    陈俊愉教授认为,通过历史的方法可以探求花卉不同类型出现的早晚和演化轨迹[1]。尽管历史上缺乏桂花专着,但根据古代诗词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朝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为银桂类。如南北朝北周庾信有"桂白小山秋"、唐朝崔琪"花又白而纯"、皮日休"花状白毫蕤"、陆龟蒙"雪点迎芳蕤"、李商隐"兔寒蟾凉桂香白"、方干"仙客此时头不白"等,可见唐朝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桂花的花色描述为白色,充分说明当时的桂花主要是银桂类。但黄色的桂花在唐朝后期可能已经出现,如李德裕有"翠干生岩下,金英在人间"的描述。

    宋朝及宋朝以后,情况则完全不同,虽然仍有"白色"桂花的描述,如梅尧臣"花白萱堂侧"、欧阳修"更待繁华白"等,但更多的是关于"黄色"桂花的描述,如杨万里"西风半夜散麸金"、范成大"金粟枝头一夜开"等,而且此时,"金粟"作为桂花的代名词被广泛应用于诗词中。可见宋朝应以黄色的金桂为主,而且世人喜爱金桂甚于银桂。

    丹桂在历史上出现最晚,可能由银桂或金桂芽变产生,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在南京雨花台和苏州留园均发现过金桂芽变出现丹桂的情况。历史上,在宋朝以前很少有关于丹桂的记载,而且诗词中提到的"丹桂"并非指现在概念上的丹桂,如白居易《有木诗-丹桂》中有"花团夜雪明"之句。比较明确的是南宋时已有丹桂,但品种少而珍贵,据吴自牧《梦梁录》和乾隆《浙江通志》等记载,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后,曾在德寿宫赏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见木犀忽变红色,异香,而把接本献上,高宗雅爱之。这可能是丹桂出现的最早记载。

    3 桂花品种分类性状的探讨

    栽培植物的品种分类研究不同于野生植物的分类,但同样应当遵循生物进化的原则。野生植物的分类应当反映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演化发展趋势,进化的特性是最能适应环境、最具竞争力的。栽培植物的品种演化是物种的人工演化,是在人为干预下发生的,反映人的意志,因此新品种的产生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能力,也反映植物在栽培条件下发生遗传变异的客观规律。观赏植物在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雌雄蕊变瓣而形成重瓣现象,因符合人们的观赏需要而被无性繁殖保留下来,在品种演化上属于比单瓣花进化的高级花型,但在自然条件下,虽然也有雌雄蕊变瓣现象发生,但常因不能繁育后代而难以保留下来。

    按照陈俊愉教授的二元分类法[1],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应该主要根据进化的观点,同时结合园林栽培应用的需要。这里,进化的观点主要指品种的演化趋势。我国大多数观赏植物如梅花、菊花、杜鹃等的品种分类均以种源或起源为第一级分类标准,梅花以枝姿为第二级,以重瓣性和花色等为第三级分类标准,能反映其品种演化规律。桂花的来源相对比较单纯,但秋桂类和四季桂类有着不同起源,而且开花季节和花序类型也不同,因此可以作为第一级标准,将秋桂类和四季桂类分开,这是符合品种演化规律的。

    桂花的品种演化主要表现在花序类型、花色、花径、花期、花型的变化上,这些生殖器官在年周期中出现的时间较短,因而其形态变异比营养器官更为保守,在品种内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桂花最主要的观赏要素,桂花的品种分类应主要以这些生殖器官的特性来反映品种演化趋势。而营养器官特征则轻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叶形、叶缘锯齿、叶片大小等在品种内均有较大的变化,只能作品种分类的参考。由于花色是由系列多基因控制的一种质量性状,尽管同一色系内因栽培条件以及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不同而有深浅的变化,但不同色系之间是相对稳定的,除非发生单基因的突变或转座子的作用,因此以花色作为桂花二级分类标准也是能够反映品种演化实际的。据此,秋桂中以花色为标准,又分金桂、银桂和丹桂3个品种群。

    至于各品种群以下的品种划分标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如花期早晚、子房发育状况、营养器官特征等。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栽培品种是指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包括形态、生理、细胞、生化和其他),并且在繁殖(有性或无性)后,这些特征仍能保存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因此,栽培品种的划分本身并无明确的标准,或者说,只要一个栽培群体与另一个存在着明显区别,并且这些特征可通过繁殖保持,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种,而无论这种区别是哪方面的。就桂花而言,既可以是叶片的外形、大小的差异,也可以是花朵大小、花冠外形或开花期的差异。但是从品种识别、园林应用和建立品种分类系统的角度,笔者认为,桂花的品种划分应当主要考虑花型、品种群内花色的差异、花径、子房发育状况(坚固与否)和花期早晚等与观赏有关的生殖器官特性,同时可以参考叶形、叶片大小等营养器官特性。

    花型是重瓣性与瓣型的综合表现。重瓣性是指花瓣数目的增加(可由花瓣增生、雌雄蕊瓣化等引起),瓣型指花瓣的皱、裂、卷以及外形的差异和花瓣的排列。对桂花而言,重瓣性和台阁现象仍然存在,如'天香台阁';桂花瓣型的变化也非常丰富,花冠裂片的排列也有不同的情况。花冠裂片外形有卵圆形、倒卵状条形、椭圆形等,并且分裂有深浅之别;花冠裂片排列有平展、内扣和外卷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认为,桂花花型可以分为外卷型(花冠裂片向外反卷,花冠分裂较浅)、平展型(花冠裂片平展)、斜展型(花瓣斜向外伸,不反卷或内扣)、内扣型(花冠裂片拱状,明显内扣,盛开时亦不能完全展开)和台阁型(雌蕊瓣化,形成一朵完全或不完全的花)等。

    金桂、银桂、丹桂虽以花色划分,但品种群内花色仍有差异,如花色深浅的变化、开花期内花色的变化、杂色的情况等均可用于品种分类,如银桂中有纯白、乳白、淡黄等色,金桂中有黄、浅橙黄等色,丹桂中有橙黄、橙红等色。花径是一种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主要受栽培条件的影响,但在同样的条件下,各品种的花朵大小是比较稳定的,桂花花径大多为6~8mm,但少数品种可达12mm甚至更大。子房发育状况是桂花品种的稳定性状,毋庸多言应成为品种分类的重要依据。秋桂类花期主要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长江流域),根据早于或迟于此时期可区分早花品种和晚花品种,如'早籽黄'(金桂类)花期早至8月下旬,'早银桂'第一次开花的花期一般为8月中下旬,而'晚金桂'花期为10月中旬。不少品种还有多次开花的现象。此外,还应考虑每叶腋内叠生花芽的数目(有的多达4~5个,有的仅1个);花梗的长短(一般长0.8~1cm,但可短至5mm、长至2.0cm)、颜色;花萼的形态(萼片的大小、质地、颜色等)。

    4 桂花品种分类系统与桂花品种记载

    经过我们近几年的调查和整理,现知桂花品种约有105个。

    Ⅰ 四季桂类(Fragrans Division)

    植株较低矮,常为丛生灌木状,高1~3m,偶可长成高达5~6m的小乔木。叶二型,春梢叶和秋梢叶不同,前者较宽,近于全缘,先端常突尖,后者狭窄,多有锯齿,先端渐尖。花序顶生或(及)腋生,二型,一为具有总梗(花序梗)的帚状花序或近圆锥状,一为无总梗的簇生聚伞花序,前者多见于枝顶部位,在春季开花时尤为明显,后者主要见于秋季花期。花期长,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仅1个品种群。

    ①四季桂品种群(Fragrans Group),特征同上。现知'月月桂'、'天香台阁'、'皱叶四季桂'、'四季桂'、'小叶四季桂'、'大叶四季桂'、'贵州四季桂'、'大叶佛顶珠'、'小叶佛顶珠'、'日香桂'、'冬香红'、'小花四季桂'等大约15个品种。

    Ⅱ 秋桂类(Autumn Division)

    植株较高大,多为中小乔木,常有明显的主干,高达3~8m(间或高达12m以上),少数品种呈丛生灌木状。花序腋生,为簇生聚伞花序,无总梗。花期短,集中于秋季8~11月间。包括3个品种群。

    ②银桂品种群(Latifolius Group),花色浅,白色、浅黄色(皇家园艺协会色卡RHS 2~5)、柠檬黄色(RHS 6~8)至中黄色(RHS 9~12)。现知'籽银桂'、'宽叶籽银桂'、'早银桂'、'阔叶早银桂'、'圆叶银桂'、'晚银桂'、'硬叶银桂'、'白洁'、'苏州早黄'、'柳叶桂'、'九龙桂'等约30个品种。

    ③金桂品种群(Thunbergii Group),花色为黄色(RHS 13~17)至浅橙黄色(RHS 18~22)。现知'早籽黄'、'苏金桂'、'墨叶金桂'、'大花金桂'、'晚金桂'、'潢川金桂'、'大叶籽金桂'、'大叶黄'、'小叶金桂'、'金狮桂'、'金球桂'、'波叶金桂'、'圆瓣金桂'、'金桂'、'柳叶金桂'、'折叶金桂'、'亮叶金桂'、'镰刀金桂'、'山茶金桂'、'卷叶金桂'、'大叶金桂'、'卷花黄'、'齿叶金桂'、'曲枝金桂'等约35个品种。

    ④丹桂品种群(Aurantiacus Group),花色最深,为橙黄色(RHS 23~24)、橙色(RHS 25~N25),至红橙色(RHS35)。现知'籽丹桂'、'大叶丹桂'、'华盖丹桂'、'大花丹桂'、'丹桂'、'宽叶红'、'齿叶丹桂'、'朱砂丹桂'、'硬叶丹桂'、'桃叶丹桂'、'状元红'、'咸宁丹桂'、'镉橙丹桂'、'小叶丹桂'等约25个品种。 参考文献

    1 陈俊愉. 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陈建业,宁玉霞. 河南桂花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J]. 园艺学报,1995,24(5):310~311

    3 郝日明、臧德奎. 木犀属的区系地理学研究. 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论文集(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44

    4 刘玉莲. 南京地区桂花栽培品种调查研究[J]. 南京林学院学报,1985,9(1):30~37

    5 鲁涤非. 桂花品种分类的探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5(2):179~181

    6 鲁涤非. 桂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花卉科技二十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 刘青林. 观赏植物花器官主要观赏性状的改良和遗传[J]. 园艺学报,1998,25(1):81~86

    8 向其柏,刘玉莲. 桂花品种国际登录的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5(5):67~70

    9 向其柏、臧德奎、刘玉莲. 中国桂花品种的初步整理. 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论文集(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32.

    10 臧德奎,向其柏,刘玉莲. 中国桂花品种的起源与演化. 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录权论文集(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2

    11 臧德奎,刘龙昌,向其柏等. 野生桂花的考证与调查. 同上,2002,45~49

    12 赵小兰,姚崇怀. 桂花部分品种的RAPD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5):484~487

    13 朱长山. 河南桂花品种的分类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26(2):192~201

    14 Green P. S. A Monographic Revision of Osmanthus in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J]. Notes from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gburg. 1958, 22(5):435~542

    15 A. Huxley and Griffith. The New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Dictionary of Gardening [M]. The Stockton Press. 1992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8

关键词:金银花药源植物;岩溶石漠化;生态经济;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567.7+9;P642.25;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873-05

Analysis 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Plant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Taking Wushan County of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YU Liang-yuana,XIE Shi-youa,b

(a.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b.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s Eco-Environment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Honeysuckle is a kind of medical source plant with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 which has nature advantages in boosting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promo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increasing economy benefit and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Wushan county,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plant in Wushan rocky desertification mountainous area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planting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honeysuckle industry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 medical source honeysuckle plan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logical economy

重庆市的岩溶地貌土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8%,具有碳酸盐岩分布比较广、岩溶地貌发育强烈的特征,而且全市有34.6%的人口居住在岩溶地区[1]。由于岩溶地貌成土物质先天不足,再加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使得岩溶地区的地表土壤大量流失,出现了石质荒漠化现象(简称石漠化,下同),直接威胁着岩溶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由于岩溶地区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不足,造成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重庆市的人口和工农业产业相对集中,贫困人口基数大;加上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存在,使得潜在的石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金银花为采用忍冬科(Caprifoliaceae)若干种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朵经炮制后得到的中药材,其在中医上不仅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而且在生态上根系发达、水分涵养功效大、枝叶生长旺盛、抗旱能力强,能适应岩溶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2-4]。为了推动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区域发展,促进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巫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区概况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面与湖北省的巴东县接壤,西接奉节县,南面与湖北省建始县毗连,北与巫溪县接壤。地理位置处在北纬30°46′~31°28′、东经109°33′~110°11′。巫山县地形复杂,南北高中间低。岩溶地貌发育广,最高点海拔2 691.8 m,最低点海拔仅73.1 m。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6%,丘陵平坝地只占4 %。巫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4 ℃,年极端最高气温41.8 ℃,年极端低温-6.9 ℃;年平均降水量1 049.3 mm。土壤主要以黄壤、紫色土和石灰岩土、黄棕壤与棕壤为主。巫山县国土面积2 958 km2,辖25个乡镇、308个村、30个居委会,总人口62.4万。调查工作在岩溶地区开展,随机选择20个村,每村选10户,以每户发放1份问卷的方式实施调查内容收集。

2 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适应性分析

2.1 生态环境

忍冬科植物基本上都是多年生半常绿缠绕藤本[5],生态适应能力强,国内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自然环境条件,从广为传颂的农家谚语“涝死庄稼旱死草,冻死石榴晒伤瓜,不会影响金银花”就可了解金银花药源植物生态适应性极强的特点。金银花药源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石质荒山、石灰岩褐土及一般盐碱地上均可生长、开花;但是产品的质量要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6,7]。在巫山县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大部分农户认为自家土地里石头多(图1),严重影响了作物耕种的质量,尤其是在坡地上更为明显,如调查中有60%的农户认为自家土地石头在比较多及以上水平。

金银花药源植物根系发达,穿越岩溶石缝的能力强,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石山能穿透到地下1.5 m深以下,而且耐干旱、耐贫瘠。虽然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其生存的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但在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pH、土壤质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最佳的生存环境要求[4,8-11],具体见表1。

2.2 气候条件

金银花药源植物是喜温耐寒的类型,在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生长优势明显,表现为枝长叶宽、覆盖度大,可充分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射地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地表的蒸发量。最佳适宜分布区域的年均温度为10~16 ℃;当环境温度在 -3 ℃以下时植株处于休眠状态,生长极缓慢;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 ℃,气温高于38 ℃时药材质量会受到影响。通过在重庆市气象局查询,巫山县年均气温在18.4 ℃左右,夏季比较长,一般高温天气出现在5月到9月末,2011年的部分气象记录见表2。从表2分析可见,巫山县在2011年温度达 40 ℃及以上的时间为5 d;在37.0~39.9 ℃之间的时间为26 d。由此不难看出,巫山县夏季在38 ℃左右达到金银花药源植物生长的最高温度上限的时间超过了一个月,显然巫山县的高温天气比较多。极端高温天气的增加会影响金银花药材的质量,但是巫山县在高温时期还有一定的空气湿度,所以高温天气没有热死金银花药源植物。巫山县年极端最低温度为-6.9 ℃,还在金银花药源植物生长的承受范围之内,所以不会受到冻害,而且寒冷天少。总的来说,巫山县的气候条件适宜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生长。

2.3 光照条件

金银花药源植物属喜光植物,如果光照充足,那么植株生长发育就健壮,花量也会增加,产量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光照不足,则枝梢细长、叶片相对较小,进而会影响花的分化、生长,最终影响产量。所以金银花药源植物应栽种在光照充足的山坡或地堰上,不宜在背光的林下、沟谷或阴坡等地种植。尤其重要的是光照不足还会影响花中绿原酸的积累,而绿原酸是金银花有效的药用成分[12],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金银花药材的质量[13]。巫山县年日照时间达1 500 h以上[14],是重庆市各区(县)中年日照时间最长的区(县)之一,所以巫山县的光照条件适宜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生长。

2.4 种植效果

针对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在的石灰岩地区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将会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金银花药源植物耐干旱、抗逆性强,在沙质土地、难以耕种的丘陵地、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陡坡地段等闲置土地上都可以种植,而且管理要求不高,但长势旺盛。匍匐在裸岩表面的金银花药源植物植株可有效降低岩石的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为蕨类等地被植物在岩石表面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这不但涵养了小区域的水分、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有效地避免了岩石的进一步风化,产生了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良好生态效果[2,15]。所以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大力推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挖掘其生态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巫山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经济效益分析

3.1 调查户基本经济状况

巫山县山区面积大,石漠化现象普遍,在岩溶石漠化地区主要种植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本次调查涉及的200户人家,户主平均年龄为61岁。平均家庭人口为4人。其中家庭常年外出打工人数平均有1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玉米、甘薯、水稻、花椒以及蔬菜、果树等(图2)。虽然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数量相对比较不算少,但每户的种植面积都偏小,大多数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种植面积都在700~1 400 m2,专业种植上规模的户数很少。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大部分农户的年纯收入主要靠在家种田养猪和外出务工获得,具体见表3。其中在外打工所获收入要比在家种田养猪的收入高,如种田养猪的家庭年纯收入在3 000元以内的占40%左右。3 000~5 000元的占31%左右,年纯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家庭很少,只占到调查总数的9%。在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种植户纯收入低于3 000元。只有少量种植户的年纯收入较高,可达10 000元以上。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虽然有不少农户种植了金银花药源植物,但种植面积不仅小,而且管理方式也很粗放,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巫山县有着大面积的宜林山草地,可以用来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这样就可以在坡度陡峭的耕地上放弃粮食作物种植。巫山县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5.39%[16],这些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为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坡耕地放弃种植传统农作物,改种金银花药源植物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巫山县发展金银花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3.2 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与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

为分析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当地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对巫山县传统的农作物与金银花药源植物进行了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比较,主要在调查农户当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农作物玉米、甘薯和经济作物花椒、果树(主要以柑橘为主),根据调查农户在种植业上的投入和产出,分别用产投比、纯收入和投资收益3个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分析[17];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产投比(Q)=O/I;

纯收入(E)=O-I;

投资收益(e)=E/I。

式中,O为单位面积作物的产出(元),I为单位面积作物的投入(元),结果见表4。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虽然巫山县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但都是从当地习惯、自给自足等方面的需求出发,种植的作物除了满足农民的口粮外,多数用作牲畜的饲料。从表4可见,作物的产投比、纯收入和投资收益要远远低于金银花药源植物。虽然花椒和果树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玉米和甘薯,但种植面积小,产业化水平低,比之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的收益还有一定的差距。显而易见,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最划算,其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作物,是花椒的2.83倍、甘薯的3.90倍、玉米的5.47倍、果树的1.32倍。如果进行排序,则经济效益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金银花药源植物、果树、花椒、甘薯、玉米,所以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将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4 巫山县推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障碍分析

虽然金银花药源植物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种植会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现阶段推广种植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是农户对石漠化环境的认知度不足,没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危机的意识,如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只有39.5%的农户听说过石漠化的后果,而60.5%的农户从来就没听说过;农户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生产最关心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没有资金、害怕找不到销路、家中缺乏成年劳动力等问题普遍存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分类统计结果见图3。从图3中反映出涉及到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技术与采后处理技术的农户占了绝大多数,并且没有投入资金的农户比较多,另外就是担忧销路问题。这个结果说明当地政府在对农户的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和技术指导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去落实。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当中有部分种植了金银花药源植物,他们愿意种植的原因我们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图4。从图4里不难看出,农户愿意种植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干部带头息息相关,加上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和经销商主动包销、产品不愁卖等因素的助力,汇合成了农民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外在动力,并且政府支持、有技术员指导和有人包销这三项是最得力的措施。所以要想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大力推广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除了加强引导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解决技术普及和产品销售的问题。要从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户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政府投入、干部带头、技术员上门服务、统一管理、解决销路问题等方面全盘考虑;其中在技术服务方面要从种苗、栽培、采收、加工、包装、保存等方面综合指导。使金银花药源植物的种植、初加工、产品标准统一等环节系统全面,这样才能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规范金银花的市场秩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巫山县金银花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断挖掘出生产潜力,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5 提高巫山县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5.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有大面积的坡耕地,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为开荒限制坡地。不允许开荒种植粮食作物,已经种植粮食作物的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调查中,农户在自家的坡耕地和平坝田里种植作物的构成情况见图5。从图5分析可知,巫山县坡耕地上主要种植玉米、甘薯等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与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在坡耕地上放弃传统的作物改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农户开始增多,而且相当的种植粮食作物农户已表达了转向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的意愿。为此当地管理部门要因势利导,加快改变原有作物种植结构的步伐,加大金银花药源植物等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对岩溶石漠化土地具有保护作用的作物种植力度,逐步提高这些环保型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要对发展潜力不足、综合优势不明显、对当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易产生负面影响的玉米、甘薯等作物加大限制其种植量的力度。

5.2 加大金银花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管理

加大科技投入是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往巫山县对适合本地的金银花药源植物研究不足;因此要加强金银花药源植物的育苗、栽培、采收、加工以及全程科学管理等技术的投入,同时花大力气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强化种植户运用金银花药源植物相关技术的能力;有关管理部门与人员必须提升标准化经营管理的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的要求,实行统一的行业规范和监测管理体系;不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开展岩溶石漠化土地发展金银花产业的相关研究,增强巫山县金银花产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5.3 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金银花药源植物不仅是具有较高经济收益的作物,而且还是集生态保护、绿化美化、旅游观光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的园林植物[17,18],这将在巫山县岩溶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以及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在生态脆弱的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药源植物,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岩溶石漠化地区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可以优化生态结构、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从整体上提高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所以巫山县发展金银花产业要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4 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国际国内市场变化

由于金银花药源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因此除了、青海、黑龙江等少数省(自治区)外,我国大部分省级地域都可以种植。产品金银花主要用来配制中成药、加工制作清凉饮料[19,20]、养生保健茶等[21];还有一部分用来生产含有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的轻化工产品[22]。由于金银花广泛的用途,所以带来了大量的市场需求;金银花药品生产企业、保健品行业等对其有着旺盛的原料需求,而且需求量逐渐增加;现在国内生产的金银花制成品还被海外华人追捧,年出口量不断刷新。所以随着金银花产业链的延伸,其价值被不断提升;当然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如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少数无良商人违规操控金银花药材市场行情等都会使金银花价格不时出现波动,药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23]。药农的切身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最终就会挫伤种植户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力发展金银花药源植物种植的同时,要对国际国内市场实施有效监测,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管理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以前瞻性、预见性指导应对价格波动的处理机制建设,避免药贱伤农的类似事件发生。

6 展望

巫山县要想利用金银花产业来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就要建设规模化的金银花药源植物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开发大片的岩溶石质荒漠化土地,并经过数年的人工培育才可能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初步建成一道人工生态屏障;若再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来建设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延伸金银花产业链,增加金银花产品附加值,才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可行的产业支撑。目前巫山县金银花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整合巫山县的资源优势,推动金银花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郑红雷.重庆南川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 苏孝良,于东平,高武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的生态与经济效益[J].贵州林业科技,2005,33(1):50-54.

[3] 杨吉华,王华田,张光灿,等.金银花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7,16(3):35-38.

[4] 唐志红,杨秀莉.金银花的利用价值及其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12):22-23.

[5] 宋立人,洪 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25.

[6] 彭国照,卿清涛,熊志强.四川盆区金银花气候生态适应性及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67-70.

[7] 卿太明,熊明彪,邵智勇,等.四川省紫色土区金银花栽培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4(10):17-18.

[8] 谢运球.西南岩溶区发展忍冬的潜力[J].中国岩溶,2007,26(1):43-48.

[9] 邢俊波,李 萍,张重义.金银花质量与生态系统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8):1237-1238.

[10] 陶曙红,吴凤锷.生态环境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174-177.

[11] 孙令学,王晓峰,王 磊.金银花的丰产栽培技术与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0(11):29-30.

[12] 吴世福,张永清.影响金银花植株体内绿原酸含量的因素[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2):32-34.

[13] 孙 健,吴国娟.绿原酸的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2009(1):47-51.

[14] 韦秀丽,高立洪,高阳华,等.重庆农村地区太阳能光热利用评价[J].南方农业,2008(4):14-16.

[15] 王山锋.重庆岩溶石漠化地区不同品种金银花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6] 廖和平,洪惠坤,陈 智.三峡移民安置区土地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及其生态利用模式――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33-43.

[17] 李美珍,杨艳琼,李 剑,等.金银花的经济价值分析[J].现代商业,2010(9):278-279.

[18] 黄晓理,冯现伟.浅析种植金银花的综合效益及栽培技术[J]. 北京农业,2000(8):24-25.

[19] 蒋燕山,李加兴,陈双平.金银花饮料生产工艺研究[J].食品机械,2004,20(2):25-26.

[20] 裘纪莹,王未名,王文亮,等.金银花保健饮品研究进展[J].饮料工业,2008,11(10):1-3.

[21] 陈海霞,谢笔钧.金银花-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 农牧产品开发,2000(1):17.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9

关键词 牡丹;南移福建;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149-02

牡丹(Paeonia suffrutlcosa Andr.)是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花,是世界上园艺化最早、栽培技术较高的花卉之一。牡丹原产我国,经长期演化,形成其适于温带气候、春季开花、夏秋季花芽分化、冬季落叶休眠的生长习性。根据野生种群和长期地域栽培,形成了以我国中原、西北、江南及西南地区为主的几个品种群,中原品种群一直居于主要地位,其中以洛阳、菏泽最为著名[1]。由于牡丹性畏热、畏湿、喜凉爽,不适合在我国南方气候条件下栽培。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因气候炎热、高温高湿,平原地方栽培很难成活,即使成活也不开花,故很少栽培。只有少数几个中高海拔的地方有零星种植,如福州雪峰寺、宁德霍同支提寺、福鼎佳阳周山村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观赏花卉的需求越来越高,催花牡丹作为高档年霄盆花已经比较普及。近年来,福建省一些高海拔地区开始引种观赏牡丹以及试种油用牡丹,牡丹引种栽培和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福建省的地理气候条件与牡丹主产区洛阳、菏泽相差甚远,需要解决许多相关的栽培技术问题。因此,2013 年由宁德市科技局立项,开展“牡丹南移商业化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引进新品种试种,开展物候学及特征特性观测、不同海拔高度试种和调查、促成栽培技术和大田栽培关键技术等试验研究,取得预期效果。结合近年来的试验观测和栽培经验,总结出一套福建省牡丹栽培的关键技术。

1 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

牡丹有典型的深休眠F象,低温有利于解除牡丹休眠。必须经过人为低温处理或冬季外界0 ℃以下低温持续一定时间后,牡丹深休眠才可以解除,此后若遇到适宜的生长条件即可正常开花;不经过低温处理或低温不足则不能开花或开花不良[2]。王莲英等研究表明,在我国江南及广东、海南地区引种菏泽、洛阳的大多数品种时,常会因这些地区夏季高温多湿而影响当年花芽分化,无法形成正常的花叶混合芽;而冬季又温暖多雨,满足不了多数中原品种对低温期和低温值的需求。因此,中原品种引种到这些地区时,往往出现“一年花,二年叶,三年就去见阎王”的现象,以至于每1~2 年就不得不重新引种[3]。综上所述,在福建地区栽培牡丹,低海拔的平原区不具备牡丹开花的低温气候条件,故必须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

以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开花结实为前提,牡丹生育的适宜温度以年均气温10~18 ℃为宜,与之对应的地理区域在北纬28°~42°之间,其中最适年均气温在12~16 ℃之间,其对应的地理区域在北纬32°~38°[4]。在亚太地区,纬度每减少1°,年平均气温升高0.6 ℃左右;海拔每增加100 m,温度降低0.6 ℃左右。因此,若纬度南移(减少)1°,则海拔每增加100 m,其气温与原产地相差不大。按此推算,理论上福建省北部(北纬27°~28°)海拔100 m左右就可开花,而在福建省南部(北纬23°~24°)则至少要在海拔400~500 m以上才可开花。根据调查和试种,福鼎市佳阳乡周山村(海拔约300 m)引进的一些品种生长良好,常年正常开花;福安市溪尾镇的宝宏农场(海拔260 m)、坂中仙源农场(海拔300 m)一些早花品种如洛阳红、鲁菏红、肉芙蓉、凤丹白等也能正常开花。这些地方(闽东地区)在北纬27°左右,海拔300 m以上相当于北纬30°以上的地域,在种植牡丹最低临界(北纬28°)之上。说明在闽东地区(北纬27°)海拔高度300 m以上的山区,一些牡丹品种能够种植并生长良好。至于准确的种植规划布局,则要根据牡丹品种在当地栽培的需冷量来确定。

2 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

2.1 需冷量要求较低

不同品种间解除休眠时需冷量有明显差异,比如:银红巧对仅需481(ch),乌龙捧盛则需639(ch)[5]。一般而言,早花品种需冷量要求相对较低,晚花品种相对较高。因此,在海拔较低的山区栽培,宜选择需冷量较低的品种,更容易满足低温需求,如鲁荷红、银红巧对、唇红等。海拔较高的山区,冬季气温相对较低,一般品种都能满足低温需求。

2.2 耐湿热

南方高温高湿,开花期(4月、5月)多雨,遇上雨天,特别是较大的雨,会缩短观赏时间。以安徽省宁国、铜陵为代表的江南牡丹品种根系浅、耐湿热,管理粗放,对我国江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较强。试验表明,中原种群如鲁荷红、银红巧对、洛阳红、凤丹白等,江南种群如宁国红、西施、轻罗、粉莲、微紫等都较适合种植。

2.3 观赏性好

自然栽培的牡丹宜选择株型高大、枝条紧凑、枝繁叶茂、花色鲜艳、花型优美、花香浓郁等观赏性好的品种,如海黄、金阁、花王、鲁荷红、洛阳红等。

2.4 早、中、晚品种搭配

牡丹根据开花时间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品种,以洛阳、菏泽两地开花物候为准,中花品种在4月中旬开花,早、晚花品种提前或推后10 d左右开放。根据观测,开花时间会提早3~5 d,不同的年份存有差异,个别年份品种会提早10 d。进行早、中、晚品种搭配种植,既可以增加花色,又可以延长观赏时间,如早花的唇红、银红巧对,中花的鲁荷红、洛阳红,晚花的金阁、海黄等。在品种搭配时,还可以考虑搭配一些芍药品种,因其花期较晚,大都是在5月之后开花,且花色丰富,观赏性也很好。

3 选择适宜的地形和土壤

3.1 地势、地形

牡丹性喜高燥,忌阴湿。因此,在选择种植地块时,宜选择地势高敞、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平缓山地,忌阴湿低洼地带,更不能选择水田种植。

3.2 土壤质地

牡丹是肉质根,根部发达,生长良好时,根长可达1 m以上,故需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以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低于15%、物理性砂粒含量高于55%为宜,盐碱土、黏土和涝洼地均不适于栽植牡丹[6]。

3.3 土壤改良

福建省主要是黏质黄壤,土壤偏酸性,结合深翻晒土,撒施适量生石灰,将pH值调到适宜牡丹栽培的中性或偏碱性,同时生石灰也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将草木灰、山灰结合有机肥施用的效果更好,在降低酸性的同时可使土质疏松透气,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4 采取科学的种植管理措施

4.1 种植时间

中原地区一般在中秋节前后种植,福建省天气较炎热,可推迟15~30 d,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其他时间都不太适合,这是因为其他季节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植株根系受伤后,水分、养分供应不足,供需失调,植株难成活。

4.2 栽植技术

根据福建省气候和土壤条件,栽植过程应注意以下3点:①深沟。南方雨水较多且集中,容易造成积水,故应尽量挖深沟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②高畦。牡丹根系发达,南方的土层一般不会很深,故在整地时应尽量堆高种植畦,使土层相对深厚,水位相对变低。③浅植。栽植时堆土至根颈部与地面齐平,不可过深和坑洼。否则,轻则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发黄;重则烂根死亡。

4.3 排水松土

南方雨水充沛,易e水成涝,长期积水可使肉质根腐烂,植株死亡。因此,雨后要及时清沟排水,结合除草,经常进行表层松土,利于水分及时排出或蒸发,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4.4 施肥除草

种植当年一般不施肥,可以在次年薄施花后肥,秋冬季施用饼肥3 t/hm2。进入正常生长阶段,每年施肥3 次,分别在花前、花后和入冬前,冬肥施用量宜大,常用腐熟的饼肥或农家肥。其他时间视植株生长情况,可随浇水追施稀薄的液肥;炎夏不可追肥。南方土壤杂草生长很快,并易造成积水,因而要勤松土除草。牡丹最好采用人工除草,慎用除草剂。

4.5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牡丹栽培的重要技术,主要包括定干、除土芽、摘芽等。整形修剪一般每年进行3次,第1次在2月底至 3月上旬,此时侧芽与萌蘖芽长至10 cm左右,花蕾直径为1.5 cm左右,主要进行定干、{芽、疏蕾,一般只留几个健壮、空间合理的萌蘖芽,每个枝条留1~2个外侧花芽,摘除多余花蕾;第2次于花后进行,主要剪除枯枝残叶,保持树形美观;第3次在10―11月进行,结合冬季清园,剪除枯枝病枝,清除落叶。

4.6 避雨栽培

牡丹最忌湿,南方雨水较多,生长季节内长期高温高湿,引起病害高发,是牡丹栽培成活率低或植株生长不良的主要原因。通过避雨设施栽培,可以保持土壤疏松干燥,利于牡丹生长。春季开花,通过避雨,可以提高花朵质量,延长观赏时间。夏季要避开雷雨、台风雨等,同时适当遮阳,以达到降温、避免曝晒的目的,减轻高温高湿造成的危害。

5 病虫害防治

灰霉病、红斑病、锈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病害,可在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根10 min预防;发病后用50%代森铵400倍液浇灌根部,或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其中发生锈病需喷敌锈钠300倍液。南方种植容易发生根腐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消毒土壤,发现病株可切除烂根后用硫酸铜100倍液浇根。

对于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用毒锌颗粒撒在根部周围毒杀;对于结线虫类害虫,可选用杀线虫剂,如5%涕灭威颗粒剂、康绿功臣、5%丁硫克百威等进行防治;对于蜘蛛、蚜虫等叶面害虫,可用克螨特、三氯杀螨醇、杀灭菊酯等防治。

6 参考文献

[1] 王莲英.中国牡丹品种图谱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社,1997.

[2] 王宗正,韩莉,孔兰静.低温处理对牡丹开花和展叶的影响[J].园艺学报,1996,23(3):307-308.

[3] 王莲英,袁涛.牡丹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汪德娥,王宗海.牡丹南移栽培与催花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9(6):9-13.

金银花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篇10

关键词:金银花;品种介绍;药用价值;栽培技术;种植前景

中图分类号:S1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学者考证,“金银花”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的《履巉岩本草》中,该书下卷中载有“鹭鸶藤,性温无毒,治筋骨疼痛。名金银花”。明代以后,医家才逐渐发现金银花花蕾的作用要远大于其茎、叶,在《得配本草》中记述有:“金银花,藤、叶皆可用,花尤佳。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和筋骨疼痛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金银花含有挥发油、木犀草素、绿原酸、异绿原酸、番木鳖苷、肌醇等,其主要的抗菌成分是绿原酸与异绿原酸,能调节体温中枢,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葡萄球菌、溶血性连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脑膜炎双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结核杆菌亦有效。金银花的功效概述为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金银花除了药用价值外,以涉及保健食品、饮料、香料、日用品、化妆品等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凉茶领域的用量日益增加。国内生产凉茶的厂家如雨后春笋,不断蓬勃发展。如白云山凉茶、邓老凉茶、益草堂凉茶、王老吉凉茶等。这些凉茶主要以清热去火类中药材为原料,金银花是其中主要原料配方之一。由于金银花在凉茶领域的大力开发应用,其市场需求量比从前大大增加。且出口量在逐年大幅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 品种

巨花1号

1.1 主要特点

金银花为忍冬科多年生藤本灌木药用植物。又名忍冬花、双花,经人工多年栽培驯化,现已成树形。以花蕾(金银花)和藤(忍冬藤)人药。具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其茎亦可人药,称忍冬藤,具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功效。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一次栽植可受益几十年。金银花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不严,耐涝、耐旱、耐热、耐寒、耐盐碱。罗云乡属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雨量充足,四季分明,日照长,霜期短,适合金银花的正常生长。

1.2 生长习性

金银花生存适应力较强,但温度高于35℃或低于_4℃时会受到影响。低于一20℃且持续低温时导致根部吸水能力减弱,使茎秆失水干枯,但开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可从茎基部萌生幼芽。通过观察,每年3月15~20日开始萌动发芽,5月10日左右进入现蕾期。5月20~25日进入第一茬采花期,产量占金银花总产量的48%左右;7月6—10日进入第二茬采花期,产量占总产量27% :8月1O~15日进入第三茬采花期。产量占总产量的20% ;9月15日左右进人第四茬采花期,产量较少,仅为5%左右。

2 种植方法

2.1 扦插育苗

在8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都可剪木质化程度较好的枝条,枝条需粗壮为好,长30~40 cm、有3个芽眼以上。扦插时使1个芽眼插入地下部,有利于发根,每667 m²可插20~26万株。要求育苗地土壤通透性强,有利于根系的发生。并插上支架盖上薄膜使膜内保温保湿,避免枝条失水、导致枯枝。7~8 d后即可发芽,15 d左右可生根。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移栽,移栽前必须保证根系发达,木质化好,方可正常成活。

2.2 定植方法

2.2.1寄养移栽

即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先将幼苗按50cm×40 cm的方式进行移栽寄养,待1—2 a后再按200cm×l50cm的行株距进行移栽定苗。

2.2.2 直接移栽

春夏秋三个季节均可移栽,移栽一年生小苗可挖20 cm×20 cm的坑,两年生中苗可挖30cm~30 cm 的坑。按照行距200 cm、株距150 cm进行移栽。为保障苗木成活,确保水份供应充足。灌水2—3次。

3 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

栽植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保持花墩周围无杂草,以利生长。每年早春解冻后和秋冬封冻前都要进行松土和培土,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

3.2 合理追肥

每次采花后结合松土除草在花墩周围深开半条环形沟(第二年开另一半环形沟),环形沟半径保证在30 cm以上。将肥料深施于沟内.上面用土盖严。肥料以农家肥、化肥结合使用,施肥量可据花墩大小而定。一般多年生的大花墩,每墩可施农家肥5~6 kg、复合肥100~150 g。适时适量追肥是提高金银花产量的重要措施,有条件的可在第二茬采花修剪后每株深施尿素100 g左右。

3.3 适时浇水

一般掌握在施肥后浇水,严重干旱时浇水。

4 整形修剪

合理修剪是提高金银花产量的重要措施。保持树形、树体的结构、外观呈伞形,要求主干高40~60 cm,树高100—130 cm为佳。

4.1 幼树修剪

一年生的幼树不以采花为目的,以修好树形为目标。主茎高度达到40 cm以上为宜,下部枝条可全部剪掉,上部保留3 4个侧枝。待侧枝长到20~25 cm时抹去顶芽。这样连续剪截培养,使侧枝循序渐进的生长,使树冠增高、增大,三年后使其成伞形,进入盛花期。

4.2 成树的修剪(即3 a以上大苗)

4.2.1 第一次修剪

在当年12月 次年2月下旬均可进行。注意修剪宜轻不宜重。减去树冠杂枝,使其形成均匀对称伞状树形,然后剪去枯枝、徒长枝及内膛萌发的新芽。

4.2.2 第二次修剪

在第一茬花采完后(约在6月10日以后)应剪去疯长枝、枯枝、交叉枝、重叠枝及密度较大的分枝。使其通风透光,然后剪去母枝(即长花蕾的枝条)顶部约2 3cm长度,形成一个较为均匀对称的伞状树形。

4.2.3 第三次修剪

在第二茬花采收后进行。为保持树形均匀对称。应剪去高出的枝条、疯长枝条和密聚的枝条,以保障进入雨季后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

5 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并保障采花前7—10 d不用任何农药,以减少农药残留,提高金银花品质。

5.1 忍冬褐斑病

7~9月间发生,尤以高温多湿时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上病斑呈圆形或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黄褐色,潮湿时背面生有灰色霉状物。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管理。清除病枝落叶,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减少田间湿度。二是施药防治。用甲基托布津即可。

5.2 白粉病

主要发生在7月下旬~9月上旬.如遇雨水太多l0月份也会发生。用三唑酮防治即可。

5.3 蚜虫

以成虫、幼虫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花蕾被害后造成畸形。影响金银花的产量和质量。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即可。

5.4 棉铃虫

主要在第二茬花和第三茬花时发生严重。可用“稻藤”、“福戈”于采花前防治。

6 采收与加工

6.1 适时采收

适时采摘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花蕾可分为4个生长阶段即小青(全部为青色,且较小)、大青(全部为青色、较大)、二白(青白色且两天后即可开花)、大白(全部为白色且一天后即可开花)。采摘方法以先外后内、自下而上进行采摘,以采摘大青、二白质量最好、产量最高。不能过早采摘,小青花蕾产量低,质量较差。过晚采摘即大白,活花已开放,质量降低。采摘后的花蕾立即晒干或烘干。

6.2 加工方式

① 阴干多采用大青、小青类花蕾,放在阴凉通风处,薄薄一层5—7 d,晒干后花色为绿色,商品质量较好,市场价格较高。此方法不适宜大面

积晾晒。②采摘后的花蕾放阴凉处2O h以上,然后阳光晾晒2 d左右.用手触摸有扎手的感觉即为干花,可长期贮存。③在农村可将花蕾放在土炕上烘干,2~3 d即可。④ 炉子加热烘干。先预热3~4 h.保持室温在30—35℃ ,然后逐步升温到58~6O℃。12 h即可烘干,成为最优绿花。⑤机械烘干。随摘随烘,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