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能实训十篇

时间:2023-09-25 18:25:10

电子技能实训

电子技能实训篇1

【关键词】电子电拖;技能实训;教学

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了。但是实际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习往往都是分开上课,实行的是“周倒制”。然而,现在技校里的学生普片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新课程,时原本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再实行“周倒制”的教学方式,就使得他们更难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了。

在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上课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训练到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出他们敢于操作、善于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对电气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当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业务水平上,应具有熟练专业的操作技能;当踏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后,应具备可以继续发展的个人能力。总体来说,在校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学习而具备必要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从从事的工作领域来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主要从事的是电气设备的运行、生产、维修、技术服务、管理等等在第一线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需要拥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解决在工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2.传统教学的缺陷

老式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首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完成了理论的教学之后,实际的操作训练在专门的实习场所进行。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被割裂成两部分,把原本学生就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抽象难懂。等到学生参加实作训练时,早已经把原本就没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忘光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教学,而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这些缺陷可以具体概括为如下几点。

(1)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学生不能把这些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2)学习内容相当枯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只是被动的在大脑中反复记忆,更不要说要求他们能够达到灵活应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依据现有的实训条件,这样就会造成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不同步,这样使得学习重点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4)现在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这样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实习课无聊、枯燥的感受。

3.教学内容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进现在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加强现场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力拖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电力拖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现场教学的内容,例如现场演示、采用实物教学等手段,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各种感知信息之间的互相协调配合的作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在讲解接触器这课时,在介绍结构和原理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直观的看到,触摸到接触器的外观,然后再进一步的对接触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演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想知道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掌握规律、理解原理,产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在进行实验课题训练时,如果严格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规范布置元器件,合理而美观走线,时时都在提醒学生注重细节,都必须要一次性到位,云云,这样是不会得到好的效果的。反而,我们应该时常在强调要求得基础上有意在示范电路板某个电气接点的过程中上做些小“文章”,例如通过人为设置电气接点故障点,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排除故障点,最终通过多次这样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掌握那些常用的排处故障的方法。

4.教学方式的改进

由上节的表述可见,老式的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与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后实际生产技能要求距离相差太远。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要以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来重新设置课程设计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中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思路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亲自到实习场地去参观观摩,以增加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感性认识。其次是理论的教学,就是在参观现场之后,再回到课堂,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也就是指,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再回到操作车间、实验室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将现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仅仅起辅助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界根据新时期的企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这个教育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设计、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方法,那么他们是如何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呢?从教学的管理来分析,第一是要在教学之前拟定学习的课程单元,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对学习的领域进行适当的划分,再在每个划分出的学习领域中分解出职业的主要行为,再选择相应的专业教师拟定专门的学习内容,最后将行为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并注意在教学单元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步是实施教学阶段,根据各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制定相应的课时计划、日计划、周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门课程,其原则都必须包含“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要素。 [科]

【参考文献】

[1]徐敏,李秀香,李海雁.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学探索[J].教学研究,2009(6):97~98.

[2]魏舒颖.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教学方法与运用[J].教学研究,2010(6):59~60.

[3]黄卓焕.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205.

电子技能实训篇2

    论文摘 要:我国制造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要求技术人才具备更高的实际操作技能。本文将论述探讨一下电子电拖电子技能实训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了。但是实际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习往往都是分开上课,实行的是“周倒制”。然而,现在技校里的学生普片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新课程,时原本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再实行“周倒制”的教学方式,就使得他们更难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了。 

    在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上课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训练到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出他们敢于操作、善于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 

    1 培养目标和定位 

    对电气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当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业务水平上,应具有熟练专业的操作技能;当踏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后,应具备可以继续发展的个人能力。总体来说,在校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学习而具备必要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从从事的工作领域来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主要从事的是电气设备的运行、生产、维修、技术服务、管理等等在第一线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需要拥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解决在工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2 传统教学的缺陷 

    老式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首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完成了理论的教学之后,实际的操作训练在专门的实习场所进行。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被割裂成两部分,把原本学生就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抽象难懂。等到学生参加实作训练时,早已经把原本就没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忘光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教学,而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这些缺陷可以具体概括为如下几点。 

    (1)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学生不能把这些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2)学习内容相当枯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只是被动的在大脑中反复记忆,更不要说要求他们能够达到灵活应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依据现有的实训条件,这样就会造成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不同步,这样使得学习重点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4)现在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这样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实习课无聊、枯燥的感受。 

    3 教学内容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进现在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加强现场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力拖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电力拖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现场教学的内容,例如现场演示、采用实物教学等手段,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各种感知信息之间的互相协调配合的作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在讲解接触器这课时,在介绍结构和原理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直观的看到,触摸到接触器的外观,然后再进一步的对接触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演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想知道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掌握规律、理解原理,产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在进行实验课题训练时,如果严格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规范布置元器件,合理而美观走线,时时都在提醒学生注重细节,都必须要一次性到位,云云,这样是不会得到好的效果的。反而,我们应该时常在强调要求得基础上有意在示范电路板某个电气接点的过程中上做些小“文章”,例如通过人为设置电气接点故障点,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排除故障点,最终通过多次这样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掌握那些常用的排处故障的方法。

    4 教学方式的改进 

    由上节的表述可见,老式的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与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后实际生产技能要求距离相差太远。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要以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来重新设置课程设计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中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思路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亲自到实习场地去参观观摩,以增加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感性认识。其次是理论的教学,就是在参观现场之后,再回到课堂,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也就是指,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再回到操作车间、实验室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将现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仅仅起辅助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界根据新时期的企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这个教育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设计、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方法,那么他们是如何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呢?从教学的管理来分析,第一是要在教学之前拟定学习的课程单元,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对学习的领域进行适当的划分,再在每个划分出的学习领域中分解出职业的主要行为,再选择相应的专业教师拟定专门的学习内容,最后将行为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并注意在教学单元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步是实施教学阶段,根据各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制定相应的课时计划、日计划、周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门课程,其原则都必须包含“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要素。 

    5 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安排 

    在制定教学安排时应该把学习目标渗透到项目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的选择和设计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尽量做到典型,知识覆盖面要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应当能够实施。要选择合适的项目,首先要了解该课程主要应该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这样的专业课,需要以下技能: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安装及检修;常用低压电器的选用、检修及识别;简单电路的设计能力;机床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检修和安装;电工工具和常用仪表的熟练使用;能够为线路列出材料、元器件明细,并能通过计算选出器件的型号规格;掌握能表达电路的相关信息的术语;熟悉与文明安全生产相关的规定,能够安全的进行操作,文明的生产;建立产品的质量意识,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观念。 

    5.1 要教“课”,不要教“书” 

    电力拖动技能训练过程不光要做到按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要求划分单元的内容,还应该要注意到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其内容应该按照知识体系来设计,每个单元的课题都应该有相应的理论内容来支撑实训的项目。而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要按照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思路,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必须做到以课程的目标为教学的基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采用参考课本而不是以课本为准来设计教学过程。 

    5.2 因材施教 

    教师要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的主线,突出训练为整个教学的重点,使教学过程能充分的体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基准,以教材为范本,提炼出学生“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的“知识点、技能点、兴趣点”,同时要设计和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多多利用实物、实习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5.3 以学定教,教无定法 

    学习应该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来引发出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使教育的内容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服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这一点对技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之路。但同时,虽然在教学过程认定教学原则是必须需要,但不能固守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显着提高,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模式。 

电子技能实训篇3

一、激发兴趣

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学习感到很大困难。特别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专业,因为学生本来对电就存在害怕心理,仅有的是模糊的认识,真正动手时不敢轻易动手。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认识电、理解电,如果学生对电没有感情,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学习训练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电工电子实习指导教师,笔者想方设法让学生对电工电子实习产生兴趣,这是搞好技能教学的前提条件。为此,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

1.用实例激发兴趣,上好绪论课

绪论课要着重讲清楚电的产生、电的作用以及电有哪些优越性和应用,突出电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和家庭电气化等的具体应用。例如,电饭煲煮饭、电风扇运转、电灯的发光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等,让教学贴近生活。另外,通过举实例说明。例如,有一台彩色电视机,使用几年后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虽然有声音、有图像,但图像颜色只有荧屏中间部分正常,屏幕周围画面均不正常。根据该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避免走弯路,笔者怀疑是消磁电路故障所致。然而,在检修过程中,笔者发现消磁线圈正常,再仔细检查消磁电阻,测量其电阻值为无穷大,拆下测量,情况一样。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判断是消磁电阻故障,换一个新的、正常的同型号消磁电阻,试开机,一切正常。经过举例讲解,不仅让学生克服了对电和电子的恐惧心理,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好奇感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激发起来了。

2.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保持兴趣

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所以,在实习课中先进行课题分析,针对具体的课题,列举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并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这样,把训练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训练导线连接的基本功时,许多同学认为就是把导线接来接去,非常厌烦。笔者及时抓住这一苗头,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器工作正常与否,并不失时机地列举家庭中灯泡有时忽明忽暗、灯光亮度不够、闸门保险丝经常熔断等故障现象。针对这些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讨论,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最后归纳出造成故障的原因。由于接点不牢固或接触不良,造成接点电阻大,一旦通过电流后,就会经常出现上述现象。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解决家庭线路故障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电路正常运行,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专业技能的意识、劲头有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

二、讲究教法

在技能教学中,以往一般都是将实验、实习安排在新授课后进行,作为对课本有关内容的验证、实习。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打破上述的教学方法,采取三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将实验实习与讲授结合;将单纯操作与图上练习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现象结合对照。

1.实验实习与讲授理论相结合

在家用电器安装及故障排除的实习中,学生对线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很难理解。实际上,电子电路的主要电器技能是了解各类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使用和连接。了解这些电器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功能,是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前提。上好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书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一些复杂的线路,笔者先让学生在实验室用软导线亲自动手接线,并进行检测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集中强化训练,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并定时定量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应用技巧。

2.单纯操作与纸上操作相结合

对一些元件较多、线路安装复杂的电路,笔者采用“纸上练兵”的方法,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采取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这样,通过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识其工作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节省了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验与实际生活现象相结合

在学生对知识了解的程度不断加深、知识面也不断拓宽的同时,适时地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融入课堂。例如,两地控制一盏电灯,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发挥其才智,然后提问,再综合分析,将工作原理道明。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也明显提高。

三、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

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来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知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实习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分阶段实施。笔者对电工电子的实习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单相照明电路,内容是各种照明电路配线、安装检修,电子线路板的焊接;第二阶段的目标是综合提高,内容是生产适应性实习。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示范指导、巡视指导,到结束指导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这方面,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做法:

1.基本操作练习和反复练习相结合

例如,在电子焊接中,就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来说,安全要求很高,所使用的工具和如何焊接,都要求工艺教学和实习教学实现机结合。在学生练习的初期,笔者先讲要求,然后按演示的姿势让学生模仿练习,强调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的准确性。为了不使学生在操作时养成坏习惯,就要启发学生分析图解、反复演示,直到了解个别动作对整体技术的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连续起来,并使之协调,使紧张情绪有所缓解,动作的相互干扰也有所减少,多余的动作趋向消灭,最后终于掌握了这一单项操作技能。

2.专题操作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相结合

电子技能实训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实训条件有限等原因,对该专业实操技能学生较难掌握,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我校对电子技能实训课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动,教师为主导,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进行生产一线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毕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准原因,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得以稳步推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1.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加强学习乐趣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技能课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能训练必须先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意去做。有趣是乐趣和志趣形成的起点,而乐趣是有趣的升华,只要对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产生了浓厚的乐趣,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和参加训练。

1.2 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传统的电子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确切了解所学内容,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著。为此,笔者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元器件的识别方法时,笔者将课堂教学搬到了实训室,边做边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1.3 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满堂灌为引导教学。

1.4 有利于学生与企业拉近距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要严格遵守7S管理,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为尽快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2《电子技能实训》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的应用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为更好的组织一体化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课程规划。为达到一体化课程标准要求,重新对电子技能实训课程进行规划。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撑握常用组装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撑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术;掌握焊接与拆焊技能;具备识读简单电路图、简单印制电路板;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初步具备质量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操作规程。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子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基础和学习的兴趣,分析一体化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种因素,针对《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可以开发以下项目:1.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2. 万用表等仪表的使用;3. 手工焊接技能培养;4. 常见电路装接调试;5. 简单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再从每个项目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用任务驱动式方法实施一体化教学。

2.2 学习工作站的建设。要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就需要建设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相融合的教学场所。“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具备了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教学场所。一体化课程是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而来,而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因此,要保证一体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相接近的工作环境。工作站应配有电子装配常用工具,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用仪表,常用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学生计算机,移动白板等设备,能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3 学生工作页的编写。工作页(也称为作业单或任务单)是现代企业培训中常用的学习媒体,主要内容是专业信息和作业。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页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工作页呈现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体系化地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业的编写重点把握两个要素: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即学习任务和职业能力测试模型。对于学习者来说,教材特别注重为他们能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学习内容来说,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就是学习任务,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人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和工作过程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2.4 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在一体化课程标准要求下,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将课程细化为具体的可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于具体任务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2.4.1 问题引导,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教师提出实施该项目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问题引导包括四个层次,各个层次按自顶向下,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进行。

第一层次 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什么地方将用到这些专业技术。整理相关的技术?

第二层次 技术引导:完成这一目标要采用哪些技术?

第三层次 知识引导: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知识和技术?

第四层次 应用引导:实现这一目标,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

2.4.2 明确目标,设定具体任务

①选择电器元件、导线材料和工具等,列出明细表格。

②弄清结构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安装工艺要求,并安装、调试电路。

④会用万用表等仪表。

2.4.3 分组合作,优势互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按每组5-8人分组,每组确定一个项目负责人,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在项目负责人的指挥下对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将任务分配到人。实践证明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工作的分工、成员的数量等等直接影响着组员的学习。如:成绩好的负责“一对一”辅导成绩差的,观察能力强的负责材料的选择,分析能力强的负责整体规划、电路的原理分析和应用,善于口头表达的负责联系工作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等。

2.4.4 自主评价,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后,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由完成项目情况来衡量,要以学生评价为主,电子技能实训课中常采取自我评价(占40%)、小组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30%)。让学生对学习情况的评价,给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自主学习效果和水平进行评价的机会。在评价指标、目标达成情况中,体会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知识要点和技术要领。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3.结束语

工学一体化教学,必须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入门教师为主导、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结束评价的实训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做到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训、在实训中消化理论,正实现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辜东莲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2] 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及其开发

电子技能实训篇5

关键词:意识;感知;电路;切换;技能;训练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习外语要有语感,学数学则要有数感,学习电子技术(技能)就要对电有所感知,即要有“电感”。狭义地讲“电感”是指学生对电的感觉,对电的敏感性,是将对电的感知升华成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从而使对电的控制和处理达到能灵活运用的层次。

在电子技能实训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电路原理图和pcb(印制电路板)图不尽理解,导致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遇到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敢用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操作。终归到底,他们除了理论知识的欠缺外,更多的是“电感”不够强,对电的感知还没有升华到意识层面。所以,电子技能实训,不仅仅是在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应该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电感”。

一、设“缺陷”电路板,培养学生对电路中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

本文所涉电子技能实训的实训电路板是老师设计的,在设计时,故意把原理图中的某一个元件“漏”掉,不设计进pcb板中。那么,在实训中,学生就要在pcb板上把这个漏掉的元件“补”回去。怎么补呢,那就要细看电路原理图,明确这个元件的两个脚是和哪些元件连接的,再在pcb板上找到相应的元件,确定要补的这个元件能在电路板上最近的两个点上“补”回去。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这个元件的其中一个脚和哪个元件的脚相接(假设这点为a点),这个元件的另一个脚与另一个元件相接(假设这一点为b点),如果ab两点相隔太远,元件补上去后就会影响电气安全和美观,这样,同学们就要沿a、b两点的同电位点去寻找两者最近的点,在最近的两点上补回这个元件。在寻找同电位点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同一条导线上的点因为电位相同,所以可以互相代替,以后在操作中如果要测量某一点的电量,就可以找最方便测量的同电位点来测量了。

在电子技能实训中,经常会遇到寻找同电位点的操作。比如检查电路板中某一个元件是否装错、检查电路板覆铜是不是断路、电路板中的覆铜脱落后怎样补救等等,都要求学生对电路中的同电位点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设计这一项操作能在学生寻找最近的ab两点的过程中提高对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进而在“电感”方面也意识到“电”在同一条导线中以相同的形式存在,取用的时候可以在同电位点上任意取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

二、设信号追踪练习,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对电的感知

在学生把电路装好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调试了。调试的过程可以是检查自己所装的电路板能不能正常工作,也可以是对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路进行检修。设信号追踪练习,不但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两个目的,而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原理图-pcb图的切换,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信号通道进行了解和对信号进行跟踪,达到熟悉电路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的目的。

首先,学生把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调好,输入到自己做的电路中,再用示波器ch1监示输入端的信号状态,用ch2从信号输入端开始追踪,一直到信号的输出端。其中经过的各测试点由老师从原理图中画出,各测试点的信号形状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讨论过程就是对原理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原理图上的各测试点,在电路板上找到相应的点进行信号追踪,追踪到哪一个点上信号没有或和讨论的结论不同时,再分析原因(第三点着重论述)。学生在追踪信号时,不断从原理图上去获得测试点的信息,又不断在电路板上寻找相应的点,还要判断各点的波形是不是正常,动手又动脑,对电信号的走向和变化不断被感知,对电的感觉不断被强化,对电信号的控制和处理也不再觉得神秘,从而在意识层面熟悉了电。

三、设故障检修思路追踪,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如上所述,学生在追踪电信号时,如果遇到故障点,就要进行故障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经思考就跑来问老师,希望老师给答案,而老师给答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所以,在学生不能提供分析思路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予以回答,“强迫”学生动脑,“强迫”学生去找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操作。而其实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理论知识,当问及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也能答得出来,但是一到电路板上,一到实际操作中,学过的理论知识往往就不会用、不敢用了。为什么不会用、不敢用,究其原因,还是“电感”不强,导致理论的不通造成的。

流程图培养学生大胆地应用理论知识指导操作,大胆地更换电子元件来验证自己的判断的意识,学生的“电感”由此得到升华,只要理论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电器方面的维修往往能触类旁通,这就是“电感”!

以往的电子技能实训,多是重技能、轻理论,学生装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子小制作作品,大都是一装就能成功的小制作,对于成功后的作品,一般都不会再去深入了解电路结构和电路原理,在高成本的支出后,学生炼就的只是选取元件、插件、焊接的技能,而对电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缺少锻炼,更重要的是缺少理论的应用。而选择复杂一点的电路(最好是不容易成功的分立元件电路)给学生制作,在经过以上三步曲后,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电感”能够得到培养,就像学习音乐一样,有了乐感,作曲和演唱都能捕捉到神韵;学习美术,有了美感,就能落笔有神,学习英语,有了语感,就能出口成章,这些意识层面的感知,有时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而要培养这些意识,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浸泡才能有所感知的,但在电子技术(技能)方面,大量的练习从时间上和成本上都很难满足,那么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一块涵盖了电子技术多数理论知识的电路板做得滚瓜烂熟的话,既培养了技能、加深了理论,又培养了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电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余凯,吴鸣山,项绮明.电子产品制作技术与技能实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4-193.

[2]王峻峰.电子制作的经验与技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9-231.

电子技能实训篇6

[关键词]电子基本技能 课程开发 数字化资源 共享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1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2011]202号),面向示范学校提出了提高示范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要求。在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类专业规范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在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与课程开发理念,以一个高起点的平台推进《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核心课程开发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示范校项目电子类重点建设专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进《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核心课程开发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全国中职学校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研究内容

《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和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实训必修的专业核心项目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该课程的开发采用以项目化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创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以项目化作品为任务目标,摆脱学科体系的约束,让学生完全投入设计作品的主体角色中。

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岗位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课程相应项目。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开发出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学习、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经验和调研论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工程实际,大胆整合课程结构,并在前期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合一,理实合一”的教学实践活动后,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学实施、教材撰写和数字化资源开发。在深入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标准。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用典型项目,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夯实课程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出可行的建议,不断开发出完善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创新型教材。将电子技能的理论和技术分解到各个项目中,运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开发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核心课程教材,使学生很快能看懂,便于学习,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分析学生的学情、消化职业需求反馈、对实训项目硬件进行开发与调整、收集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研究探讨实训教法、分析实训教学得失等大量的工作,形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体例格式和分工。通过努力,编写出适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的课程教材,与创壹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出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编写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PPT 课件、习题库、试卷库。按照要求的脚本格式,认真分析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的技巧、讲述的方法编写成脚本,并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壹软件负责视频剪辑、动画设计、配音等处理,形成交互式教学课件。创壹公司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三维互动虚拟教学软件,实现典型电子技能实训项目的仿真教学。师生是数字化资源库的使用对象,师生的评价和反馈是检验数字化资源库开发成功与否的尺度,只要师生满意且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了,数字化资源库的开发就是成功的。

经过几年来的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研究,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学生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架构基础上,梳理出电子技能实训教学的“程序化”运作步骤和实训方法,开发出一套面向学生的课程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库,提炼出适合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切实提高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电子技能与实训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

教师应根据电子基本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借鉴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完善实训教学“程序化运作”模式和规范,明确实训教学四阶段。按照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确定《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项目,保证项目符合现代职教体系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注意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从分析学情入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吸引力,走内涵式发展、质量为第一本位之路,确保电子基本技能实训课程质量第一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培养合格的电子技能操作人才时,首先要满足硬件条件,借助良好的课程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遵循训练原则,将训练课题和活动结合起来。在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的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总体是合适的,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

(二)教材编写与数字资源开发要服务于教学一线

根据《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的课程特点,教材参编教师与凤凰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将课程上难懂及不可视化的内容,做成模型、视频及图片等,合理、直观地呈现在网页中,并通过网页导航设计,处理好网页之间及网页内部内容的排序分布问题。对于课程需要上网的资源(如电子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师资队伍、教学视频、题库等),能起到精品课程先进性、示范性带头作用,又是合理优化的处理,达到易于学习和使用的效果,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们与凤凰创壹软件不断合作、交流、讨论,建立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我们在《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网络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应用层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职业教育学生基础差是事实,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更有逐渐恶化的趋势,如何保证开发出来的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对象,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因材施教方面还缺乏较系统的具有学术权威的政策层面的研究,虽然关乎教材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已重视并涉及研究与实践,但着力点远远不够,解决效果也不显著。根据职业教育出现的这种新情况,面对目前学情的新变化,应将分层次因材施教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研究一并纳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之中。

(三)建设研究的方向要契合示范建设总体目标

实践研究和示范校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融为一体,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教学的教科研层面进行立体化多维度的研究、实践和资源开发,运用集体的共同智慧和学校成果开发出《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及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脚本。力图通过后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给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工具,给学生提供网络化学习平台,为有效开展实训教学、着力提高技能培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提高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效果诸方面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研究有力推动了示范校建设成果的整合、推广,有效引领非示范校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带动专业群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也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企业对中职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以教材为核心,继续完善数字资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不只是一本教科书,它应是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库。只有加强教材开发,建立一个具有教与学、实训与实验、技能训练与大赛、自测与等级考试等功能的“以教材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库”,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与创壹公司合作,将“互联网+”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多元化数字资源库。本次课程建设更多的是基于校内使用、软件开发、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在专业层面上,考虑到综合性实训考核平台的建设,如技能大赛、等级考试及全省学业水平测试系统的对接等问题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开发。

总之,要强调校企合作,始终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尽可能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把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到《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学和管理中,深入探究其正确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在现实中注意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全面总结与个案研究结合起来,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促进课程标准的确立、教材的定稿和后期网络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以定性分析和实践归纳为主,综合运用发展学、教育学、电子电工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利用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组织开发出教材和数字化资源脚本。对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和进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调研,提炼精华,找出不足,改进反馈,使《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及网络数字化资源不断得到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电子技能实训篇7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子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而学生技能的形成、熟练则是这一学科的关键,也是重要目标所在。电工技能实训课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让学生学会掌握学习内容为宗旨,以小组集体评价为手段,实现专业课题学习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的构建上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从学习目标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教学对象看,立足于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从教学关系看,致力于创新、和谐、互助、合作、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评价方式看,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所以,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是电工课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性小组中共同交流,协作完成实训任务,通过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如何组织有效的集体活动过程,正确地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个关键。

一、确立合作性学习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组织合作互作用为主,它涉及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由于面对面交互作用的小团体学习可以保证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和密切的情感沟通,因而,合作学习采取小组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不采取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在这种教学形式中,一方面,教师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合作性程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组织功能;另一方面,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和编导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教师便作为一名特殊的成员参与到集体活动过程中。

在原有传统性实验的基础上,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开设设计型实验课程。学生完成了基本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后,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时再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实训,就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制作和测试的能力,以及综合研发能力和基础理论运用能力。在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实训中,首先由教师提出实验的目的和具体的电路性能要求;然后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电路、选择电器元器件;再把设计好的电路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仿真模拟。开展电子作品的制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在制作活动过程中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电子作品的原理是建立在一定的电子理论之上的,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此时他们不得不寻求理论依据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一旦获得成功,自然为自己的努力而高兴,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理论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不愿学变为积极学。例如讲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简单的功放,在讲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收音机和电子门铃,在讲稳压电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直流稳压电源;又如在介绍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自动水位控制电路等。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团队

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他人的学习负责,为取得小组的实际也是自己的成功而努力。这种团体规范的形式反过来又会促进同伴间的合作性活动。这样,合作学习一方面组织了学生之间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克服了由于要不断调整集体内关系而影响活动效率提高的倾向,以协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要从任务选定、活动的开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进程,同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素

尽管合作学习重视充分发挥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但并不忽视学习的主体性成分,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或在协同活动中所获得的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不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就无法转化为个体自己所具有的主体能力,因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集体活动过程与个体学习过程的有机联系就格外重要。教学中要十分注重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并强调小组共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上都应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要体现以下两个途径:一方面,通过协作性同伴交往,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协作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独特贡献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集体活动前后还应组织学生的自我活动,使其直接作用于个体内部主观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成长。

由于电子教学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营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改革评价模式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自主性和共同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个别搜集学习材料与学习成果共同呈现,集体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分工、个体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手段性的集体评价或目的性的集体评价。手段性的集体评价将个体测试成绩累加为小组总分,以此来激发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目的性的集体评价则注重内在合作动机的培养,小组成果作为融个体努力于一体的协作结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小组评价致力于提高学生合作认知、人际交往的技能,也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从而使手段和目的都统一于合作。

电子技能实训篇8

我以《12345引领――跳动的LED灯》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12345是以项目为一根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两根主轴;以做带学,以学帮学,以赛促学为三个措施;师生,技能竞赛,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四个整合;做到五位合一:赛场与教室合一,学生与选手合一,教学与竞赛合一,采访与评价合一,作业与平台合一。

课前制作微课《驻极体话筒的内部结构》,借助微信群,让学生课前预习,同时学生根据“一带一”分成优等生和慢生两人一组,充分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技能竞赛,为“赛教结合”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导入时展示Flas,电视里随音乐跳动的摇滚灯。让学生自己去做这个电路体验一下,引出本课要实现的任务,教师展示跳动的LED灯电路原理图,让学生分析电路的原理和个别元件的功能;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掌握印制电路板的焊接注意事项,提高认真观察和分析电路的能力。

课堂实施过程为:列、测、赛、查、评五字诀。

列,要求各小组列出安装电路所需要的器材和工具,便于安装前的检查核对;

测,要求“兵教兵”,使用万用表对元器件进行检测,判断其好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赛,动手操作前教师强调安全生产,学生做前宣誓:简单,我一定行!教师宣布开赛!

竞赛分为基础性任务和提升性任务,小组合作测试元件,完成竞赛指导书中基础性任务,教师现场巡视。学生以竞赛的形式,每组同学开始相互协作安装电路,教师指导并强调个别元件的焊接要点和要求。

查,完成电路安装后,学生使用万用表对电路进行短路、断路检查,确认无误后,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凑近驻极体话筒,使LED跳动起来,如果电路出现故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排除故障。

电子技能实训篇9

关键词: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国民生活质量日趋上升,人们在保障好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一些技术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再者,技术产业是带动国家经济的重要模块,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要性,这导致社会各阶层也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电工电子技术产业中,许多阶层人民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电工电子上,而在实训教学中忽略了非电工电子的实训教学,这使得电工电子技术的分级化现象的产生,也使得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的实训教学较为缺乏。因此,为苛求非电类电工电子专业更大跨度的发展以及消除实训教学分级化的现象,本文立足于中职非电工电子的实训基础以及创新能力,寻求非电工电子专业分层教学模式的更大发展。

1相关理论基础

1.1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

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涵盖了非电类基础认识,然而其专业涉及的范围可以延伸至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这五个层面的技术都是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能够涉及延伸的范围。面对现实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这五大层面在我国产业的核心地位中也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们组成了电工电子工程的丰碑。

1.2分层实训教学模式

分层实训教学模式在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中有着三层递进关系,实训分中职校内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实地演习教学和企业实践生产教学,三个重要模块分别以层层递进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好的循环,从而带动中职的学生从学习到生产,进而形成一体化的实训学习。

2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归属不同,导致实训效果不佳

就目前来说,非电类专业与电类专业区分较大,非电类专业不可能和电类专业一样安排那么多的电工电子实训课时。电工电子是工科专业学习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然而非电类的实训明显是弱于电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的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对于这种现象,国内学者总结得出专业归属不同导致了实训效果不佳。

2.2无法学以致用,工作的应用性不大

日趋更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使得学生们无法学以致用,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实训作为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也会因为部分教学细节问题而面临很多挫折,比如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支持和实训内容的空泛性。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盲目。就中职的实训内容来看,中职对于实训的最终效果并不是很重视,只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一个心态。这种做法只会让实训过程形成松懈心理,使得实训不认真,工作又失利。另外,在校园的实训教学中,实训内容的针对性并不是很强,校园实训内容常常是长年以往都是那几个项目,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缺乏更新,也就是说学生实训中掌握到的只是长期以往的一种旧有学习模式,便是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综合以上原因,我国中职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明显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对于工作上所更新的技术实训里,校实训方没有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训效果,在那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较少,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实习后无法迅速进入岗位,甚至脱离岗位。

2.3实训教学模式单一,灵活性不高

相较于专业性较强的电工电子专业,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模式并非样样俱全。他们在实际电类实训中涉及电子技术的东西不算多。另外,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比较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中缺乏注重性,这使得实训效果不佳,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强,其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几年来,工科中职一直围绕着电类实训教学的目标来实现学生学习-应用一体化的学习模式,中职教育办一直在不断改革,因此,外部政策对于实训教学是非常支持的,只是中职机构对于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似乎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这种单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已经持续了很久,却没有被改进。一方面这阻碍了电类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目标的失利。二方面实训教学体系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培养与发展,实训方式单一,模块简单,实训教学改革不彻底,形式也单一,且团队合作性较差。这些都已经让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单一的实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障碍瓶颈。

2.4实训评分机制落后

现如今,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中,其评分机制是平时分加考试分,其中的平时分是可调控的,即依靠老师对学生认可度。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评分模式中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实训内容多导致老师顾及不到每个学生的实训效果;其次就是实训评分机制,以最终结果来评定实训成绩,这使得实训内容存在很大的虚假性,这样的虚假情况使得实训目的显得意义不大,比如学生中途叫人帮忙代实训,甚至连实训作业都代做了;最后,就是实训场地的落后,实训场地里有些设施陈旧太久,这样的设施使得学生有些优先使用较好的设施,因而在评分成绩阶段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这种评分其实是不公平的,特别对于非电类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中,他们本来就是专业的弱势群体以及设施的不熟悉,这使得学生成绩评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3促进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具体对策

为改善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可遵循以下建议。一者,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学生的众多,专业繁杂且难以区分的局面,首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电类与非电类课程分开,将提高型与创新型的实验项目注入电类实训的课程体系,并增加电类专业的实训的课时量。而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实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型甚至科普型项目中,在保证基本实训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实训时间控制在一周以内。这样既符合了两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又保证了大规模实训的教学时间。二者,为改善理论课程与实训项目脱节的问题,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应大胆引入虚拟平台作为实训前期预习辅助。例如,实训室控制电路项目,很多班级在实训前没有相关的理论铺垫,长时间的理论介绍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其原理,直接导致在实训过程中难度增加,检查线路时大量烧坏保险丝,引发学生的实践挫折感。而在实训项目进行前,将仿真软件以及建立虚拟实训室控制电路的教程拷贝给受训学生,通过前期仿真过程,学生更加理解实训项目的原理与注意事项,大大降低了实训过程中的元件损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针对缺少差异化教育这一问题,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教改过程中将实训项目分为基础型、研究创新型与个性化实践型三个层次,基础型实训项目面向大部分学生,完成即达标。研究创新型实训项目面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三者,由于实训过程时间较长,评分考量的因素较多,其客观性与公平性十分重要。因此,为了创造更好的实训评分机制,我们可以让实训监督机制变得更加严厉,对学生考勤以及平时分的记录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去评平时分。再者,根据国内外教育学家的观点,引导持续性成长与学习的刺激,从课程终结时进行的评价变为持续地展开的评价成为今后教育评价变革的方向之一。实训过程的表现应该在实训成绩中得到有效的体现,这样的评分机制将更加能保证客观性与公平性。所以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实训的评分上加大过程性评定的权重,更注重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现的能力和态度的关注,消除了部分学生对电工电子实训评分客观性与公平性的质疑。总之,以上三种对策是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的集中解决对策,而面对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还是现代教学模式所缺乏的分层实训教学概念,即中职-实训基地-企业的三环实训模式。

4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

4.1中职实训教学模式

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中职教学体系,中职应该遵循成果转换的结果。中职实训教学主要是由电路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组成,这四个模块分别是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稳固与提升。因此,在设置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中,应该需要有针对性。其中电路基础是磁场及电磁感应、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工技术是常用电器、普通车床控制电路、现代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是常用半导体器件、整流及稳压电路、放大电路与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电子技术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数字电路的应用。中职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所以教学上可灵活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但是需要与应用模块相关。如:制作“电路图识读实训”,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快速识图的能力。接着是对照任务上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安装与调试基本环节电路或对照已经安装好的电路进行识图和检修训练。最后对基本环节电路进行分类归纳,对同类电路进行类比,比较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优点和缺点等,并通过电路图任务单”快速识读基本控制环节电路。

4.2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和创新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电工基础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包括嵌入式实训和单片机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包括电子综合实训、综合布线实训、智能交通综合实训、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包括中职生科技创新基地和电子创新实训等。其中的几个实训模块可针对实训学生来选择,但实训体系需遵循基本-专业-综合应用-创新的实训教学模式。如:制作“工艺任务单”,循序渐进地训练“维修电工技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将电气工程电路的安装要求及操作规范等制作成“工艺任务单”,在安装电路时发给学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任务上的工艺要求进行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4.3企业实训教学模式

现代企业的实训模式是针对生产应用而产生的,就如国内南车一样,他们是先做培训,再上岗实践,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因此,对于企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我们可有以下建议:一是优先采用行业模块方式,选择组合培训,节省企业成本;二是采用虚实结合的实训形式,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途径;三是开放性教学,理论实训同步进行,评分要跟进,设施要更新。综合以上的实训建议,企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应当遵循学习-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发现学习内容,并不断循环学习下去,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进而实现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的目的。如:让学生读懂“企业实训内容”,理解实训任务单上的要求,自觉地按任务单内容反复进行单。项技能训练。训练中如发现学生没有按要求操作或工艺达不到任务单上的标准则令其返工,直到达标为止;学生掌握“实训任务单”上的单项技能后,再进行单项技能的链接训练;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基本控制环节电路安装与调试后,再加大训练强度,规定的时间、规定内容,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最后,进行实战训练,即复杂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生产实践的能力。

5结语

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中职、实训基地、企业形成稳定的沟通模式,即学习与工作的良性循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电工电子技术产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中职能完成教育办的文书目标,而企业则能达到企业生产的目的。在未来,这种分层教学模式也将被普及开来,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艳,张伟宏,贾旭,王帅.依托电工电子实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05).

[2]刘浩,解宁,吴建华,沈兆奎.电工电子实训考核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06).

电子技能实训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管理;实训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01-03

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是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是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学生通过实施电子产品焊接组装调试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力拖动技术、电机与变压器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综合应用技术等项目的实训,以提高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等课程实训教学任务。作为衡量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电子实训中心的管理水平、实训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以后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电子实训中心的管理水平、实训质量和工作效率。近年来,由于加大了资金投入,很多中职学校在原有的电子实验室的基础上,纷纷建成了电子实训中心。但是,部分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在管理和实训教学上都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电子专业师生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中职学校要从加强管理、深化实训课教学改革等方面优化实训中心建设。

一、提高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的管理水平

首先,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是面向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师生开放的科研与实训场所。电子专业师生除了使用本中心进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外,还使用本中心进行科学研究与技能竞赛活动。因此,本中心在使用上呈现出人数多、频率高、时间长的特点。其次,在一些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装备的数量不足,标准不高,某些器械与设备巳经用了十多年,老化、陈旧,科技含量比较低,与行业、企业相关器械与设备的科技含量仍有很大的差距,既不能满足正常的科研与实训需要,也无法满足现代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再次,学生在使用本中心的器械与设备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损坏元器件,造成无法正常开展科研与实训的恶劣后果。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巳经成为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急需解决的严峻课题。

1.精心维护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大部分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的器械与设备的单价相当高,如果这些器械与设备被损坏,不仅导致数额巨大的资金损失,而且可能影响正常的实训教学工作,甚至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本中心管理人员要坚持每天对器械与设备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某些器械与设备出现问题,就要及时维修。同时,要按时认真填写《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清单》和《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使用、维护台账》。《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清单》填写内容包括:器械与设备的生产厂家、品牌、型号、规格和一些必须说明的技术参数。《电子实训中心器械与设备使用与维护台账》填写内容包括:每天的实验课教师、实验人员、实验内容、器械与设备使用及维修状况等,为以后出现类似的故障提供参考。此外,还要针对器械与设备对环境要求严格的特点,坚持做好器械与设备的防潮、防尘、防雷、防震工作,相对延长器械与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器械与设备的资金数额和工作量。

2.实现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化、信息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到人员与资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人员管理方面,涉及到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资产管理方面,涉及到器械与设备、实训耗材、配套设施和实验文件。因此,管理工作内容的复杂性要求管理工作迈向人性化、制度化、信息化。

(1)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人性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人性化管理就是指本中心在坚持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前提下,实行全员参与式和开放式管理,以提高实验开出率及装备使用率的管理方式。为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一是要在坚持“高效、节俭、实用”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全员参与式管理。电子专业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本着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互相监督,积极完成科研与实训教学任务,杜绝故意损坏元器件和浪费的现象。二是要在坚持“学生是未来,培养其成才”理念的前提下实行开放式管理。管理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观点,尽量延长本中心的开放时间,让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充分利用本中心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让他们能够学有所成,以提高本中心的实验开出率及其器械与设备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本中心的整体效益。三是要在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的前提下做好器械与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满足电子专业学生参加技能等级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的需要。四是要在坚持树典型、促提高原则的前提下在本中心设置师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师生在专业技能实训和科技创新过程中所获得的优秀成果展示出来,树立典型,使电子专业全体师生学有榜样,增强专业技能实训和科技创新的自信心。

(2)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制度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制度化管理就是指通过有序地制成的文本,全面、明确地规范在本中心开展科研、实训活动行为的管理方式。为实现本中心的管理制度化,必须做好建章立制的工作,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如《电子实训中心人员管理办法》、《电子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电子实训中心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使相关人员在管理、科研及实训工作中有章可循,以保证本中心的正常运作。同时,随着科研、实训内容以及器械、设备的更新,建章立制工作要与时俱进,摒弃不合理的旧制度,制定更适合本中心管理的新制度。另一方面,为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应当实行本中心准入制。学生在进入本中心实训前,首先要学习有关规章制度,经考试及格方可凭证进入。同时,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这样做,除了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外,还有利于本中心和班主任、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督促学生自觉纠正违纪行为。

(3)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信息化管理就是指本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创建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的环境,为广大师生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提供方便的管理方式。为推动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本中心可将《电子实训中心人员管理办法》、《电子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实训课程安排、器械与设备的调度安排、学生实训课纪律表现情况及实训考核成绩等公布在校园网站,师生访问校园网,对有关信息便可了如指掌,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本中心的管理效率。

二、深化实训课教学改革,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应当从实训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实训课教学质量是衡量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1.创新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实训课教学内容。

(1)制定科学的实训课教学大纲。制定科学的实训课教学大纲是创新实训课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实训大纲要反映出各门课程实训教学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方法、手段和特色,体现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主要措施,呈现出纲领性和导向性的特征。

(2)加强实训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创建适合实训方式的教材和指导书是创新实训课教学内容的客观基础。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必须组织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来编写实训课教材。在教材中,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另外,还要组织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实训课教材来编写实训指导书。在实训指导书中,要注重技能实训的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快速掌握技能要领,通过强化训练获得技能。

(3)实训项目引领教学内容。因为中职学生存在着热衷于动手操作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实训课教学中给他们创造一个实际操作的条件很重要。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彻底打破学科体系,把实训课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实训项目中,以实训项目任务驱动为载体,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创建真正切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思”的实训课教学模式。例如,在“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训练项目中,教师要把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电路设计、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等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融合到项目任务中,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训练项目的任务,便能较好地掌握实训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实训课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正是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2.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创新实训课教学方法。在实训课教学方法上,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要正确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训课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技术和提高能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要开展以实训项目引领实训内容的任务驱动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完成实训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开放式教学,其前提条件是实施开放式管理。只有在实施开放式管理的条件下,本中心方可保证项目训练的延续性。只有在项目训练的延续性得以保持的条件下,一些难度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的项目任务方可完成。

总之,在充分利用本中心教学器械与设备的条件下,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依据实训大纲、教材,与学生一起科学制定实训计划,合理设置实训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各个实训项目的任务,培养综合的职业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玲艳.《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