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十篇

时间:2023-09-25 18:15:37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1

1.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团粒结构良好的地块。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丰富,才能持续均衡地供给养分,保证小麦生长期内部脱肥、不早衰,正常成熟。高产攻关实验表明,超高产田土质以中壤为最好,2米土层内没有过沙过黏的层次。

土壤肥力指标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3%以上,碱解氮9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27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110毫克/千克以上防止后期。土质过于黏重的地块,适耕期短,坷垃多,难以达到苗齐、苗匀;土质偏沙的地块,保水保肥力差,后期供肥水能力不足,也不易获得超高产的目标。

土壤团粒结构良好,水、肥、气、热的状况才协调稳定,保水保肥作用好,能为小麦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

超高产田的施肥原则:一是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配合使用;二是要氮、磷、钾配方施用;三是氮肥后移施用,以延缓高产田后期衰老。要达到产量在600千克/667平方米的超高产目标,每667平方米施肥总量为:有机肥3000~5000千克,纯氮(N)16~20千克,磷(P2O5)10~12千克,钾(k2O)7.5~10千克。其中全部有机肥、氮的50%、全部磷肥、钾的70%作基肥随翻耕施入地下,余下30%的钾肥施于畦面,50%的氮肥在拔节期追肥。

3.精细整地。

采用机耕,深耕细作,足墒下种。耕深23~25厘米,不漏耕,耕粑配套,无明暗坷垃;凭证后作畦,以便浇水。播前墒前不足时,应造墒播种。

4.合理密植。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河南、山东、河北省的超高产实践表明,有两类品种以不同的产量偶获得超高产栽培,一是分成穗率高得多穗型品种,这类品种达到每700千克/667平方米,产量结构是穗数54万穗/667平方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46克左右。

为此,其群体结构应为:基本苗7万~10万株/667平方米,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倍,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泰山23号和济麦22号属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二是分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这类品种达到每公顷700千克/667平方米,产量结构是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穗粒数48粒、千粒重45千克左右。

为此,其群体结构应为:基本苗13万~15万株/667平方米,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倍,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泰山23号和济麦22号属分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二是分蘖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这类品种达到每公顷700千克/667平方米,产量结构是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如泰农18品种属这类品种。

二、提高播种技术

1.适期播种。

超高产试验表明,10月7~12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6℃左右,是小麦最佳播种时期。

2.适量播种。

基本苗是创建合理群体的基础,按照品种的分成穗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夺取高产的关键。精播的播种量要求基本苗数为10万~12万株/667平方米。冬前总分数为总穗数的1.2~1.5倍。穗数要求,中穗型品种在35万~45万穗/667平方米;多穗型品种,穗数可达50万穗/667平方米左右。

3.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要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播种前进行种子精选,采用种衣剂包衣;二是使用精播机播种,播种时,精确调整播种量,严格掌握播种深度3~5厘米,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三、田间科学管理

1.冬前管理。

一是冬前管理要因苗进行:出苗不匀时,要在植株开始分蘖前后,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对遇到异常暖秋或暖冬气候,麦苗发生旺长或超过合理群体时,应及时采取镇压、深锄断根(7~10厘米)或喷施壮丰安控制旺长。二是浇好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浇越冬水,不施冬肥。浇好越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预防小麦发生冻害,同时有利于越冬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

2.返青期管理。

一是锄划松土:攻关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应控制肥水,主要管理措施是人工划锄,要求划锄1~2遍,达到保墒、增温、除草的目的,促进麦苗早返青、早生长。二是起身期化控防倒伏:前期没有化控的麦苗。于小麦起身期采用壮丰安40毫升/667平方米兑水20~30千克均匀喷雾,控制基部节间徒长,防治后期倒伏。三是化学除草:可选用2,4-D丁酯,二四甲氧水剂等除草剂。

3.起身至拔节期管理。

一是拔节期视苗情合理运筹肥水:起身、拔节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视苗情合理运筹肥水,既可提高小麦分蘖的成穗率,又可增加穗粒数,为提高小麦单产打下良好基础。超高产田地力基础好,苗情长势壮,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推迟到拔节中后期(倒二叶露尖至挑旗期);对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应在拔节中前期(倒三叶露尖至倒二叶露尖期),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

拔节期追施氮肥,即氮肥后移,防止后期群体过大,是小麦超高产的关键技术。二是防止倒伏:超高产麦田,地力过高和前期施肥过量是引起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理上除推迟浇水施肥时间、氮肥后移外,此期喷施多效唑、矮壮素等控制小麦生长,可以矮化株高,防止倒伏。三是病虫害防治:此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等病毒的又一次浸染扩展高峰期,也是为害盛期,应加强综合防治。

4.抽穗至灌浆期管理。

一是浇好开花水和灌浆水:小麦挑旗期至开花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各类麦田均应保证小麦挑旗期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土壤墒情不足时应适时浇挑旗水。浇好这一水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促进小花的发育,增减穗粒数,并增加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

开花灌浆期浇水,应视土壤墒情灵活掌握。一般于开花后15~20天,视墒情浇好灌浆水,延缓植株衰老。此期要注意防止倒伏,这是超高产栽培的关键。二是防治病虫害和叶面追肥防早衰。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2

关键词 冬小麦;高产;栽培;山东齐河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44-01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Winter Wheat in Qihe County

ZHAO Ping LIU Wan-yong ZHANG Ping

(Qihe Agricultural Bureau in Shandong Province,Qihe Shandong 2511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oil conditions,climate resources,soil fertility level etc in Qihe County,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winter wheat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selection of the most suitable varieties of wheat,straw returning,increasing organic fertilizer amount,deep loosening,no tillage,repression and water saving,wheat precision seeding,soil formula fertilization,N application at later growing stage etc,so as to increase the wheat production,farmers′ income,agricultural efficiency.

Key words winter wheat;high-yield;cultivation;Qihe Shandong

齐河县耕地面积8.4万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4.67万hm2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小麦营养价值高,麦粒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1%~14%,在谷类作物中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2]。要保证小麦稳产高产,必须以提高小麦单产为基础,因此齐河县农业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种植经验,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 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良种是结合父本及母本自身所携带的遗传性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选育而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只有在种植的环境条件充分满足该品种的需求时,其优良性状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在冬小麦的生产中要结合种植地当地的天气情况、土壤肥力水平等因地制宜地选出优良的品种,一般包括济麦22、良星99、良星66、良星77等。

2 深松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

此技术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麦深松、镇压、条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播种节水栽培技术,即采用玉米秸秆还田+深松30 cm+镇压2遍+条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播种。二是小麦深松、旋耕、耙压、播种、镇压、节水栽培技术,即玉米秸秆还田+深松30 cm+旋耕15 cm+耙压或镇压2遍+播种机播种+播后镇压。

采取深松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犁底层打破,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增加;还可使小麦对土壤深处的水分利用吸收效果大大提高;秸秆在土壤的表面覆盖,旋耕后要对其进行耙压或镇压处理,以减缓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旋耕15 cm+耙压或镇压2遍,不仅达到了秸秆还田的效果,还可以促使小麦抵抗干旱、寒冷等逆境的能力增强;此外,还使根系的长势增强,对养分的吸收加快,大大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

3 秸秆还田和增施商品有机肥技术

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在农业生产上将其进行还田,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提高其生态效益;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若在农田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中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中透风透气能力、协调土壤中的养分结构[3]。目前,齐河县土壤中的平均有机质含量较低,应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较为便利的方式仅为秸秆还田。因此,齐河县大力推广应用“常规施肥+秸秆还田+秸秆腐熟剂+商品有机肥”的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

4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实行小麦宽幅精播机播种,扩大行距,改传统小行距(15~20 cm)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 cm)宽幅播种,扩大了小麦单株营养面积,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达,苗蘖健壮,群体质量好,提高植株的抗寒性、抗逆性;扩大播幅,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 cm)种子分散式粒播,播种均匀,籽粒分散,弥补了传统播种机播种缺苗断垄现象,无疙瘩苗。

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冬小麦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配方施肥,能使土壤缺失的养分及时获得补充,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4]。播种期一般施优质土杂肥30~45 t/hm2或商品有机肥1 500 kg/hm2。目标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的地块,用48%配方肥(16-22-10)675~750 kg/hm2、硫酸锌15~30 kg/hm2作底肥。目标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的地块,用48%配方肥(16-22-10)600~675 kg/hm2、硫酸锌15~30 kg/hm2作底肥。秸秆还田的地块应将秸秆粉碎打细,增施尿素75.0~112.5 kg/hm2,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于地表。

6 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氮肥后移技术,是降低氮肥中底肥的施用比例至50%,增加追肥所占的比例至50%。对于土壤肥力水平高的麦田,降低底肥的比例至30%,增加追肥的比例至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期或旗叶露尖时。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春季无效分蘖过多增生,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根系下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7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穗期是多种病虫害的混合发生期,此期的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颖枯病、叶枯病、麦蚜等,这些病虫害如果防治不利,将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很大影响。小麦“一喷三防”就是在小麦穗期通过一次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实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增加小麦粒重,是经实践证明的小麦生长后期管理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关键增产措施。防治时期:小麦抽穗后至灌浆前喷药(5月2―8日)。

防治方法:用 5%吡・高氯乳油450 g/hm2+60%多・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50%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750 g/hm2(或98%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对水675 kg/hm2均匀喷雾;用24%吡・高氯可湿性粉剂300 g/hm2+430 g/L戊唑醇悬浮剂90 g/hm2+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75 g/hm2+20%含微量元素的水溶性肥料750 g/hm2,对水675 kg/hm2均匀喷雾[5-6]。

8 参考文献

[1] 李德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植技术,2014(1):37.

[2] 汤兰.垫江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栽培,2010(5):31.

[3] 边梁,陈尚宏,徐守明.小麦施用有机肥试验[J].农业科学,2011(8):9.

[4] 张召忠,李树龙,宋英霞,等.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及原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3(2):212.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3

【关键词】冬小麦 播种 田间管理 适时收获 青海高原地区

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小麦生长后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对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十分有利。近几年,青海省互助县种子站积极尝试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冬小麦,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提高青海高原冬小麦的增产潜力,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播前准备

1.建设高产稳产田,满足小麦对土、肥、水的要求

1.1深耕整地。整地时要求精耕细耙,土地平整,深耕应在25 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土壤墒情均匀,肥力均匀;土壤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选用早熟、矮秆、抽穗开花期耐低温的品种,以乐麦7号、津411、中麦175等为主。播前1周左右,摊晒麦种2~3 d,以提高其发芽率。

播前的整地应该达到“深、细、透、实、平、足”的质量要求。深: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加深耕作层;细:就是把土块耙碎,没有明暗坷垃;透:就是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平:就是耕前粗平,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使耕层深浅一致,达到上平下也平;实:就是表土细碎,下无架空暗垡,达到上虚下实;足:就是麦田墒情要适宜,底墒要足。

1.2施足基肥。为了让小麦在冬前能够更好的成长而且安全越冬,并满足以后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必须施足底肥。互助县麦田,旱地麦占到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由于冬春雨雪稀少,表土比较干旱,追肥施入较浅,不易发挥肥效,施足底肥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我县常用亩施肥量,农家肥2~3方,碳铵50公斤,磷肥50公斤。

1.3浇足底墒水。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增产措施,互助县入秋以后,一般雨量逐渐减少,当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有水浇条件的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这不仅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保证苗全苗壮,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小麦种子发芽的临界土壤含水量为15%,土壤含水量低于17~18%时,就应浇底墒水。

2.选用优良品种,做好品种搭配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龙头”,也是农作物获得丰产的内因,因地制宜地选用优种,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在生产上应选用吸收、利用水、肥能力强、光合性能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抗倒、抗旱、抗寒能力强的品种。

3.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的高低对于小麦的苗全、苗壮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播前对生产用的种子要进行晒种;用精选机精选,也可以用人工筛选、风选,以除去秕籽、病粒、碎粒和草籽、泥沙等夹杂物,用大粒饱满的种子做种。精选后的种子要进行发芽试验,以了解其发芽率、发芽势,做为确立播种量的参考,防止发生意外,播种用的种子发芽率应在95%以上。

二、因地制宜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就是要合理地安排麦田的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使之能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既要使单位面积内有足够的苗数、蘖数和穗数,又要使所有个体能够正常地、良好地生长,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

麦田的水、肥条件、产量水平、播期和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是确定小麦播种量的主要依据,在生产上,一般山地薄地,没有水浇条件的,土地肥力较差的,应该播的稀些;肥旱地,沟坝地、播的密些;高水肥地应该播的稀些。播种早的播量少些;晚播的播量大些。同一时期播种,分蘖力强的品种,播量少些;分蘖力弱的品种,播量要大些;这些都要在生产上灵活掌握。

三、适时高质量播种

1.适时播种

“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有力措施。播种过早,苗期温度高,麦苗生长快,冬前容易徒长形成旺苗,年后返青晚,生长弱,产量低。播种过晚,温度低,麦苗生长慢,分蘖少,次生根也少或不发生,形成冬前弱苗,更主要的是春季发育晚,因而穗数少、穗子小。因此,抓住农时,适时播种,是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

确定适宜播期,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温、土壤、品种特性等具体情况,以及冬前形成壮苗所要求的温度条件而定,其中气温是决定播期主要因素。根据实践经验,冬性品种播种适期的平均气温约为16~18℃;弱冬性品种约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因此,在同一地方应用不同品种时,要先播冬性品种,后播弱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此外,还要根据地势、肥水条件,先播旱薄地、岭地、阴坡地,后播水肥地、阳坡地。

小麦积温法计算播种适期,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一般小麦从播种到种子萌发约需要50℃的积温(日平均气温0℃以上的总和),然后胚芽鞘每长出1 厘米约需10℃的积温,以幼苗出土2厘米做为出苗的标志,播种深度4~5厘米时,则需110℃~120℃的积温才能出苗。麦苗出土后,主茎每长一片叶所需积温依日平均气温高低和叶片大小而异。在小麦出苗到越冬前,平均每长一片叶约需积温75℃。根据叶片和分蘖的同伸关系,从播种到出现3-5-8个分蘖(包括主茎)时,所需积温分别为485℃、560℃、635℃。少于400℃冬前很难达到壮苗标准,大于750℃往往形成旺苗。用这种方法推算,我县小麦播种的最佳适期是秋分节的前、后5天。

2.提高播种质量,严格掌握播种深度

对播种质量的要求是行直垄正,沟直底平、下种均匀、覆土深浅适宜、盖严压实。根据青海高原的气候特点和品种特性,一般要求播种深度为4厘米左右。播种要视墒情进行镇压,一般应随播随压,土壤墒情较差的要重镇压。

四、田间管理

1.前期管理

1.1生育特点和主攻目标

冬小麦从出苗到起身期(包括越冬前,越冬、返青期),称为前期。这一时期的生育特点是长根、叶、蘖等营养器官为主;到起身期,分蘖几乎全部长出,长出全部近根叶和大部分次生根,主茎生长锥开始进入小穗(二棱期)分化期。此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时期,尤其冬前分蘖成穗率高,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协调幼苗生长和养分贮藏的关系,使麦苗安全越冬,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狠抓穗数,为穗大粒多打下良好基础。

1.2管理措施

1.2.1早播的麦田,在小麦分蘖后,可根据情况进行砘压或踩压,主要是防治麦苗旺长,使麦苗(大分蘖)受伤后长得粗壮些,增加抗寒性,抗旱性,同时还能压碎坷垃,压实土壤、防治通风,有利安全越冬。

1.2.2有水利条件的要浇好越冬水,时间应掌握在“昼消夜冻”时浇最好,如果发现有缺肥现象或底肥施用不足的可结合冬浇亩追尿素10公斤或硝酸铵15公斤。

1.2.3旱地晚茬麦、弱苗田或底肥施用不足麦田,冬季可用人粪尿顺麦垄追肥,这对促进麦苗良好生长,抓平衡增产有很好的作用。

1.2.4搞好冬季压麦工作,压麦应以下列麦田为重点:①旱地麦田。②冬季无雪,气候干燥,冬水浇的早或未浇冬水的麦田。③因冻化跑墒、表土已落干到分蘖节的麦田。④整地质量不高,坷垃较多的麦田,压麦时间一般是地封冻后,麦田经过一冻一化,地表有一干土层时进行,一直到返青前均可镇压,但早压的比晚压的效果好。

1.2.5搞好早春追肥这一重要环节。根据我县十年九春旱的气候特点,旱地麦田要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当表土解冻3厘米时,施追肥,一般亩追施尿素10公斤或硝酸铵15公斤,追肥后及时耙耱。

2.中期管理和主攻目标

小麦生长从起身期至开花始期称为中期。这一时期的生育特点是根、叶、蘖、茎等营养器官和穗部结实器官的生长与建成,另一方面是穗的进一步分化与最后形成,是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中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住小麦各同伸器官与穗分化的对应关系,准确地实施肥、水管理措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即要达到穗大粒多,秆壮不倒,又要为籽粒形成和成熟奠定良好基础。

3.管理措施

3.1浇好起身水,追好起身肥。要视苗情科学追肥浇水:①冬前群体密度适宜,返青后麦苗生长正常,结合浇返青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或硝酸磷肥15公斤。②返青期群体偏小,叶色较淡,起身期的追肥浇水应适当提前(一般提前10天左右)和重施追肥。③冬前群体偏大,返青后长势偏旺或冬前群体结构适宜,但春季分蘖增生过多,这种麦田,起身水要推迟或不浇,追肥量要少些。

3.2浇好孕穗水。小麦旗叶伸长至展出称为孕穗期,此期对水份很敏感,称为需水“临界期”,因此有水浇条件的地方一定要保证水的供应。

4.后期管理

4.1生育特点和主攻目标

小麦从开花受精到成熟,称为小麦的生育后期。这一时期的生育特点是小麦开花以后,除籽粒形成成熟以外,不再生长新的器官,亩穗数和穗粒数基本稳定下来,生育中心由根、茎、叶、穗的生长转移到籽粒上来。后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在加强中期管理的基础上,保持根系的正常生长机能,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率,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

4.2管理措施

4.2.1有水浇条件的要合理浇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使土壤水分经常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在收麦前15天停止浇水。

4.2.2搞好根外喷肥。在抽穗期可用磷酸二氢钾500倍液喷施,在开花到灌浆初喷施1-2%的尿素溶液,每亩用量75~100公斤,效果显著。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4

一、播前准备

(一)深耕整地

近几年来,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很快,目前晋城市已普遍采用旋耕机进行耕地。连续多年只旋耕不深耕的麦田,在旋耕15厘米以下的土层,易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和土壤蓄水保墒。正确的耕翻方式是,旋耕3到4年,用铧式犁等机械深耕或者深松一次,破除犁底层。深耕或者深松要逐次加深,一次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否则容易翻出大量生土。具体耕地深度是:畜力犁耕18~22厘米,机耕25~27厘米。

耕翻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必须经过耙耢以后才能播种,否则易导致播种过深,从而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因此土地耕翻之后要及时耙耢,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使之上松下实,达到“深、细、透、实、平”的要求。精细深耕整地,是确保播种质量,以利小麦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二)施足基肥

俗话说,麦是胎里富。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要想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最好的方法是测土配方施肥,即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以后,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小麦需要的养分量,确定使用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

基肥的施用,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比适当的原则。一般要求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公斤,或者腐熟的鸡粪1000公斤,氮肥8~9公斤,磷肥8~10公斤,钾肥7.5~10公斤,硫酸锌1公斤,硼砂0.5公斤。基肥要结合深耕整地,均匀撒施后翻埋于土中,切忌暴露在地面上,以免肥分损失。

(三)浇足底墒水

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增产措施,有水浇条件的地块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这样不仅能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保证苗全苗壮,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墒,另一方面要快收快耕,抢墒播种,随耕随耙随播,尽量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

(四)选用良种

要想让小麦达到稳产、高产、持续增产的目的,种子的质量至关重要,须选择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另外,最好使用经过包衣的良种,因为小麦专用种衣剂中,含有防病和防虫的药剂、微肥以及生物调节剂,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

通过多年的试验筛选,适宜晋城地区种植的旱地小麦品种主要有:长6878、长6359、运旱21~30等抗旱品种;水地小麦品种主要有:中麦175、烟农19号等优种。

二、播种

选择适当的时间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齐、苗壮,为小麦丰产打好基础。

(一)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就是根据当地的气温、土壤及品种特性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播种过早或过晚均会给小麦的生长、分蘖、年后返青和穗分化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穗数少、穗子小,大面积减产。因此,抓住农时,适期播种,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有力措施。根据气候情况和实践经验,晋城市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是秋分前、后5天。另外,地块、肥水、品种等不同,播期也有所差别。同一区域使用不同品种时,要先播冬性品种,后播弱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根据地势、肥水条件,先播旱地、薄地、岭地、阴坡地,后播水肥地和阳坡地。

(二)播种方式

采用15厘米等行距机械条播或两行畜力机播,要求做到播行端直、下籽均匀、接茬准确、覆土良好、镇压确实。播种要视墒情进行镇压,一般应随播随压,土壤墒情较差的要重压,土壤过湿的需晾墒后及时踩压或轻压。

(三)播种量和深度

一般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亩播量5~6公斤,肥旱地亩播量6~7.5公斤,旱地亩播量7.5~9公斤。比适宜播种期每推迟2~3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播种深度要一致,严格控制在3~4厘米。

三、田间管理

(一)秋冬季管理

冬小麦从出苗到翌年麦地解冻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秋冬季管理,包括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此阶段,是决定每亩穗数的时期,需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使麦苗安全越冬,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为穗大粒多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查苗补种

播后10天左右,及早查苗、补苗,消灭断垄,保证苗全;消灭疙瘩苗,保证苗匀,有利苗壮。

2. 增湿保墒

采取积极的增湿保墒措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为来年春天小麦返青积蓄水分。

3. 麦田划锄

小麦冬前划锄,松土保墒,改善土壤透气情况,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有利于分蘖和根系生长。划锄的深度应当掌握在10厘米左右,不宜过深。

4. 适时冬灌

有水利条件的要浇好越冬水,以平均气温降到4~5℃,“日消夜冻”时浇越冬水为宜,一般亩灌水60~80立方米。

5. 镇压保墒

近年来,晋城市出现了几次时间较长的冬春季干旱天气,给小麦的分蘖和根系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旱地麦田、因冻化跑墒的田块、表土已干至分蘖节的麦田、整地质量不高、坷垃较多的麦田要采取镇压的方法提墒保墒。镇压时间一般在麦地封冻后,麦田经过一冻一化,地表有一层干土时进行,一直到返青前均可镇压,但早压比晚压的效果好。镇压时要选择晴天的中午或下午抓紧作业,早、晚有冻不能镇压。

6. 防止啃青

严禁麦田放牧啃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绿色叶片遭受大量破坏,抗寒能力下降。

(二)春夏季管理

冬小麦从起身到成熟这个阶段的管理称为春夏季管理。包括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挑旗)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灌浆)期、成熟期。

1. 及时春耙

冬小麦返青后适墒及时春耙,耙地深度4~5厘米。春耙能压碎坷垃,弥合裂缝,防止翘虚,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2. 水肥管理

拔节期是决定小麦穗数及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需要氮肥最多的时期。有水利灌溉条件的地块,小麦起身后进入拔节期浇第一水,同时亩追施尿素8~9公斤。抽穗、扬花、灌浆三个阶段也要保证供水,浇灌浆水一般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进行,但是要掌握不旱不浇、有风不浇、雨前不浇,避免灌水后大风天气造成倒伏。冬麦后期如有缺肥表现,结合抽穗、扬花期的浇水,每亩再追施尿素5~7公斤。如果遇到连续干旱天气,即使是无浇灌条件的地块,麦农也要采取积极的抗旱措施,保证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水肥供应。

3. 化学除草

小麦起身拔节期,是小麦除草的最佳时机,除草可以根据杂草种群选用相应的除草剂。对于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以用唑酮草酯等除草剂喷洒;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以用甲基二磺隆等除草剂喷洒,除草剂的用量和方法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标准使用,要求喷湿,喷透,及时灭除田间杂草。

4. 合理化控

返青后对于生长过于旺盛、群体偏大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阻止麦苗顶端生长优势,控制小麦植株旺长,抑制茎秆伸长,缩短节间,促进根系下扎,增加小麦抗逆性。

5. 预防干热风

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向小麦茎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亩施量为150~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60公斤,两次施用间隔时间为10~15天,应早晚喷施。

6. 病虫害防治

要重视对病虫害的预防,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选用合适的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根据小麦各生育期的气候、病虫害和苗青情况,提倡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在一起喷施,一次施药多方防控。采用“一喷多防”措施,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抗倒伏、增大穗、增粒重的目的。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5

一、十大主推技术

(一)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深松、耕翻或旋耕,耕后耙地镇压,前茬秸秆还田要粉碎2~3遍,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强化浇水造墒或镇压塌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努力做到适期、适墒、适量播种,以保证播种质量,强化播后镇压等。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及湖北襄樊市等地的旱茬麦田。

南方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水稻收获前7~10天放水,收获后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挖好三沟,排水降渍,适期适量播种,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提高播种质量等。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稻茬麦田。

(二)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在土壤地力、肥水较好的麦田,适当降低亩基本苗(13~20万),从而构建合理群体,促进个体发育,使小麦穗足、穗大、粒重,实现高产、稳产、低耗的技术体系。各地可根据当地生态和土壤条件确定半精播的基本苗数量,避免大播量。该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大部及山西、陕西、新疆有水浇条件的高产麦田。

(三)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主要是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适用于全国各麦区。

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是将冬小麦底追肥数量比例后移、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和适量施氮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主要适用于北纬35~38度的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新疆等地有水浇条件和肥力较好的强筋、中筋麦田。

(四)黄淮海冬小麦浇冬水技术

该技术是在小麦进入越冬期之前灌溉,起到提高土壤含水量,塌实耕层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旱抗寒能力的作用,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一个区域灌冬水的时间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3~5℃开始,麦田土壤呈现夜冻昼消的状态时结束,每亩灌水40立方米左右。灌水后墒情适宜时锄地松土,弥封土壤裂缝。主要适用于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的冬小麦种植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天津、北京、新疆等地有水浇条件的冬小麦田。

(五)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选用节水抗旱品种、适当晚播、增加基本苗、足墒播种、增施磷肥、重施底肥等技术的应用,以底墒水调整土壤贮水、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南中北部、山东与河北大部,山西、陕西和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等水资源相对缺乏的麦田。

(六)旱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以适期播种、培育冬前壮苗为基础,要求半精量播种,将50%~60%的氮素化肥作底肥,40%~50%氮素化肥后移到起身至拔节期间追施的技术体系。适用于北纬30~35度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庆及河南南部除稻茬麦以外的旱茬麦田。

(七)稻茬麦少免耕和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

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少免耕机条播、板茬撒播、稻田套播麦等播种方法,以及开沟覆土、稻草覆盖、化除化控、氮肥后移等配套技术。适用于北纬30~35度麦区,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山东等地的稻茬麦田。

稻茬麦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以免耕和小窝疏株密植技术为基础,机械露播和稻草覆盖为核心内容,使增产、增效、培肥地力和改善环境四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水稻收获时浅留稻茬,开沟排灌,播前7~10天化学除草,用2BJ-2型简易人力播种机播种,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覆盖稻草200~300公斤。适用于西南冬麦区,包括四川、重庆及鄂西、滇北、黔北、陕南等地。

(八)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技术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主要是通过地表覆盖地膜,保墒节水,提高地温,从而使旱地小麦获得高产、稳产,分地膜垄盖沟播膜际栽培和全膜覆土穴播栽培两种。

秸秆覆盖技术是将秸秆还田覆于地表,起到保墒节水、培肥地力作用的栽培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的西北部地区,包括陕西、山西省的旱地麦田及甘肃低海拔地区的旱地麦田。河北、山东、河南也可参考使用。

(九)晚播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通过选用良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增施肥料、以肥补晚,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等“四补一促”技术,从而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体系。适用于各冬麦区晚播麦田。

(十)小麦防冻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防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预防和补救小麦冻害的应变技术。我国小麦生产的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预防冻害的技术包括选用冬春性适宜的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补救小麦冻害的应变技术有受冻后及时浇水和追施氮素化肥。适用于各冬麦区。

二、五项关键措施

(一)提高整地质量

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或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

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土壤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地面平整状况好,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总的原则是以耕翻(机耕或深松)或少免耕(旋耕)为基础,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连续多年种麦前只旋耕的麦田,在旋耕的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应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破除犁底层。

二是少耕、免耕。以传统铧式犁耕翻,虽具有掩埋秸秆和有机肥料、控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等优点,但每年用这种传统的耕作工序复杂,耗费能源较大,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较严重而影响小麦产量。由于深耕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可以不必年年深耕。为此,对于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少免耕”,包括旋耕,或浅耕等。

三是耙耢、镇压。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耢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造成冬季黄苗死苗。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因此,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播种后应该及时镇压。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

一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种。近几年黄淮冬麦区有的地方半冬性品种种植的区域偏北,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有的地方春性品种种植的区域偏北,经常出现冬前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所以,在生产中应纠正品种越区种植的做法。

二是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在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而在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

三是根据不同耕作制度选用良种。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小麦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四是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选用良种。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南方多雨,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

五是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包括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的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销售价格高。

六是选用良种要经过试验示范。既要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和产量的提高,不断更换新品种,也要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在种植当地主要推广良种的同时,要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以便确定“接班”品种,保持生产用种的高质量。

(三)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因此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

(四)适期播种

实践证明,冬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培育冬前壮苗,一般要确保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50℃。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0月中旬至10月25日,西南冬麦区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还要考虑麦田的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情况等。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6

关键词 冬小麦;长687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31-01

冬小麦新品种长6878属中早熟优质冬小麦,适宜大通县农业区海拔2 500 m的川水地推广种植。该品种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抗倒伏,耐旱性强,增产潜力大。而且合理的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药剂复配拌种、合理密植、关键时期病虫害防治)对该品种高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大通县冬小麦引进情况

(1)大通县常年种植小麦约1.07万hm2。海拔高度2 500 m以下的川水地区有0.43万hm2适宜种植冬小麦。2008年大通县引进京农411、兰天15号、冬20 冬小麦在长宁镇王家庄村、景阳镇大寨村、黄家寨镇上赵家磨村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对其产量、抗逆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天15号为较适宜的品种,2009—2012年大通县在川水地区共示范推广冬小麦418.67 hm2,获总产2 915.8 t,新增产量716.7 t,增产1 711.5 kg/hm2,增幅31.4%。

(2)2011—2012年在大通县黄家寨镇上赵家磨村、杨家寨村、下陶家寨村、长宁镇陈家庄村川水地区种植冬小麦133.33 hm2,平均产量7 074.0 kg/hm2,比对照春小麦高原448增产1 771.5 kg/hm2,增幅达33.4%,获得总产943.2 t。

(3)2012—2013年在大通县川水地区种植冬小麦134.2 hm2,为了进一步探讨适宜大通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引进冬小麦品种系16个,引进品种主要为兰天19号、长6878、西农979等,分别安排了不同品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 特征特性

长6878由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选育而成冬性、中早熟品种。长6878产量高,稳产性好,抗旱节水,米质优,适宜种植范围广[1-2]。长6878幼苗呈半匍匐状,起身后植株健壮,直立,株高适中(80~90 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叶片窄,颜色为淡绿色。植株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叶、旗叶功能期较长。灌浆快,落黄黄亮。长芒、白壳,穗纺锤型,穗码排列适中,结实性好,每穗粒数28~30粒。米粒为白色,全角质,卵圆形,千粒重36~41 g。籽粒大小均匀,饱满度好,容重高[3-4]。幼苗匍匐,叶片淡绿色,茎叶清秀,发育前松后紧,叶功能期长,长芒、白壳,穗码排列适中,结实性好,穗长8~11 cm,每穗小穗数15~20个,红粒、角质,容重802 g/L,最高达824 g/L。生育期272 d左右,该品种抗旱、抗寒、抗青干、抗倒伏,灌浆快,落黄好。

3 栽培技术

3.1 播前整地施肥

蓄足底墒,深耕耙耱,精细整地,上虚下实,通风透气,灌好底水。配方施足底肥,要求中等以上肥力地块,施有机肥、64%磷酸二铵、46%尿素或35%小麦配方肥的量分别为30 000.0~45 000.0、240.0、187.5、750.0 kg/hm2作基肥。

3.2 种子处理

播前进行选种,以发芽率高、籽粒饱满、发芽势强的种子为佳。为提高种子发芽能力,播前应晒种。同时,进行种子包衣或用药剂进行拌种,以减少小麦的病虫害。

3.3 播种

根据大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播种期,冬前>0 ℃的积温为480~650 ℃时为好。该品种适宜在9月中下旬播种,9月11—20日播种最佳,播种过迟,秧苗瘦弱;播种过早,秧苗徒长,不利于越冬。采用机械条播,播种深度5~6 cm,行距15~18 cm。播后及时镇压磨平,以免跑墒影响出苗。播种量为300~375 kg/hm2。土壤肥力高和整地播种质量好的麦田,播种量相应减少,反之增加。基本苗控制在300万~375万株/hm2。

3.4 田间管理

3.4.1 冬前管理。小麦出苗后尽早观察田间苗情,疏苗查漏。苗前出现降雨常发生土壤板结,为了促进秧苗生长,可在土壤未干透时进行浅划锄,以破除板结。为防止秧苗受冻,应适时浇防冻水,保证昼化夜冻时浇水。浇水后地表出现裂缝,在地表化冻天气回暖时耧麦松土,弥合裂缝,防冻保墒。

3.4.2 春季管理(返青至挑旗)。小麦返青期应及时耧麦松土保墒。大通县长宁镇、黄家寨镇的川水地区播种较早的麦田,如麦苗越冬后枯叶较多,影响春生新叶光照,应及时清垄,改善小麦的光照条件[5]。春季浇水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状况、苗情进行确定,深耕深施肥、底肥足墒情好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群体(密度)适中或偏大的麦田,在旗叶露尖前后浇第一水。植株群体过大的,晚浇;植株群体过小的,早浇。结合浇水追尿素150 kg/hm2,分2次施入。

为改善小苗生长条件,应清除田间杂草。小麦起身期喷施72%苯磺隆(杜邦巨星)水分散粒剂22.5 g/hm2与72% 2,4-D丁酯乳油375 mL/hm2、尿素3 kg/hm2、喷施宝15支/hm2,对水225 kg/hm2叶面喷雾。

3.4.3 后期管理(挑旗至成熟)。具体如下:①施肥灌水。抽穗至扬花期田间干旱,可结合浇水施尿素45 kg/hm2。小麦扬花期田间土壤干旱,为促进小麦灌浆结实,扬花后15~20 d浇灌浆水1次。若田间土壤墒情较差,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后20 d多灌水1次[6-7]。②防治病虫害。防治条锈病、黑颖病用粉锈宁。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阴雨天较多,常常出现赤霉病,在小麦扬花前、扬花后各喷多菌灵1次。一般在小麦抽穗灌浆期注意防治蚜虫。利用太阳能捕虫器及生物有机农药天然除虫菊酯等进行绿色防控技术,防治小麦各类有害成虫及小麦蚜虫和麦穗夜蛾的后期危害。③叶面喷肥。为提高籽粒饱满度,改善籽粒品质,喷磷酸二氢钾或微肥。

3.5 收获

蜡熟中期至后期千粒重仍在增加,在蜡熟后期小麦秸秆呈黄色,籽粒变硬呈蜡状时收获。此时,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最佳,利于机械收割和秸秆还田[8]。

4 参考文献

[1] 朱光,刘秉华,杨丽,等.冬小麦新品种轮选987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06(3):16-17.

[2] 王志伟,谢晓美,马文勋,等.冬小麦轮选987的生育特性及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394-12396.

[3] 李勇.冬小麦新品种兰天15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103-104.

[4] 李岩华,孙美荣,张俊灵,等.优质节水小麦新品种长6878[J].中国种业,2003(5):57.

[5] 强筋小麦保优节本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J].中国农业信息,2004(1):37.

[6] 王小冰,丁永红.优质专用小麦保优节本综合栽培技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6(11):27-28.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7

关键词 小麦;晚播;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3+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032-01

随着近几年金湖县土地流转面积的增加,粳稻种植面积随之也不断扩大,前茬水稻推迟收获,加上播种期间常常发生洪涝灾害、干旱等,全县小麦播种推迟的面积逐年增加,以2013年秋播为例,全县共有3.33万hm2左右的小麦田,错过适宜播种期的小麦约1万hm2。为促进晚播小麦高产,结合生产实践,现将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1.1 出苗率低

晚播小麦由于播种晚,出苗期间气温低,在较低的温度下种子萌发较慢,生长、出苗时间长。另外,推迟播种,种子发芽势降低,出苗率下降[1-2]。相同播量时,一般11月10日播种的出苗率要比适期(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低10%左右,11月20日播种的降低30%左右;如遇连续干旱天气,出苗率降低的幅度更大。

1.2 冬前小麦苗弱小

适期播种,小麦生长0 ℃以上积温能达到570 ℃左右,可以形成5叶1心的壮苗,晚播小麦由于播种推迟,生长积温减少,出苗时间长,从播种到出苗需10~15 d,过迟播种的时间更长,冬前时间短积温少。因此,冬前苗小、苗弱,加上晚播小麦分蘖少或没有分蘖,次生根少,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能力差,易出现弱小苗。

1.3 春季生育进程快,时间短

据观察,晚播小麦在春季温度回升后,总茎蘖数发展很快,在起身期达到最大[3]。同时幼穗分化开始晚、持续时间短、发育进程也快,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建成生长加快,在短期内赶上适期播种的小麦并同时进入拔节期,在拔节期分蘖迅速两极分化,总蘖数下降幅度明显,单株小麦分蘖少,分蘖成穗降低。

1.4 综合性变化

播种时间较晚的小麦,越冬前生长缓慢,消耗的营养物质少,对低温环境适应能力强,利于小麦越冬;但开春后,温度升高,单株小麦生长加快,加上播种量大,基本苗多,群体过大,节间充实度差,易受病菌侵染并存在潜在的倒伏威胁,同时抵御渍害、倒春寒、干热风等的能力减弱,前期病虫草害较轻,后期有加重趋势。

2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生产上应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采取“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肥料运筹和管理措施,争足穗,实现有效穗数525万~555万穗/hm2、穗粒数30~32粒、千粒重38~40 g的产量结构,最终实现晚播小麦产量在6 375~6 750 kg/hm2的目标[4-5]。

2.1 选择适宜的品种

应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耐晚播、春化时间短、幼穗分化进程快、单株产量高的大穗型早熟优良品种;目前适合金湖县晚播的高产品种有苏麦188、郑麦9023等偏春性耐迟播品种。

2.2 适当加大播量

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营养体过小,难以分蘖,春生分蘖虽高,但单株分蘖显著减少,常规播种量会造成穗数不足,影响产量[6]。适当增加基本苗依靠主茎成穗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但基本苗也不能过高,否则一旦遇到不利的气候条件,反而会降低产量,应注意根据播期和品种的分蘖成穗特性,确定合理的播种量;一般错过播种适期,每晚播1 d,播种量可增加3.75~7.50 kg/hm2,最大播量不宜超过37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75万~450万根/hm2可兼顾稳产和高产。

2.3 提高播种质量

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早收获前茬作物,为小麦早播奠定基础。为使小麦尽量早播种,在不影响前作生产的条件下,早腾茬,抓紧时间早播,以充分利用播种期间的积温[7-8]。二是科学整地,提高土壤的墒情。腾茬后,及时深耕细耙,使田面平整,若土壤墒情不足,要整畦灌水,提高底墒,使土壤沉实,为小麦一播全苗奠定基础。三是适当浅播,提高小麦发芽势。当土壤足墒较好时,为促进种子早萌发生长,应进行适当浅播,一般以3~4 cm的播深为宜。同时用小麦拌种剂进行拌种,以提高小麦发芽势和抗冻能力。四是灌溉。在土壤墒情不佳的情况下,种子的萌发受到影响,为促进种子出苗,在播后2~3 d进行灌溉。

2.4 合理肥料运筹

2.5 科学田间管理

(1)确保小麦田排灌良好,防渍害。金湖县地下水位高,易形成渍害,加上部分田块内外三沟不通,为降低渍害对小

3 参考文献

[1] 王汝利,张菊芳,谢成林.里下河地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1(4):45-47.

[2]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14-115.

[3] 鲁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4):11-12.

[4] 张金帮,孙本普,孙雪梅,等.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634-3636.

[5] 付登峰.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

[6] 王爱梅.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37.

[7] 张海琴.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68.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8

关键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土壤肥力,从协调群体发展和个体发育的矛盾出发,确定适宜的基本苗,依靠主茎和部分分蘖成穗,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重,获得高产。精播可提高小麦生育中后期的群体光合速率,增加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提高群体中下层的光合速率,改善同化物的分配状况;精播小麦具有较多的次生根,根系发达,吸收力强,可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

1播前准备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好的良种,有利于精播高产栽培。提倡用种衣剂拌种。要求破除原来的犁底层,加厚活土层,促进根系发育。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底层,加深活土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促进根系发育[1]。

2适期播种

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生育期,适期播种。降低基本苗,建立合理群体动态结构;降低播种量,可防止群体过大,促使个体健壮[2]。株行距扩大为20 cm或23 cm,以改善群体内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个体发育健壮。坚持足墒播种,以保证全苗,培育壮苗。基本苗120万~180万根/hm2,冬前总分蘖数900万~1 050万个/hm2。

3田间管理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3]。提倡移栽补苗、间苗疏苗;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的,麦苗分布不够均匀,疙瘩苗较多,在植株开始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早春返青期间主要是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不浇返青水。返青后如群体过大,冬前没有进行深耘锄的,亦可进行深耘锄,以控制过多分蘖增生,促进个体健壮。深耘锄对植株根系有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对植株地上部有先控后促的作用,可以控制新生分蘖形成和中小蘖的生长,促使早日衰亡,防止群体过大,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有利于大蘖生长发育,提高成穗率,促进穗大粒多,从而显著增产[4]。

4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狠抓三肥(农家肥、磷肥及氮素化肥),实行氮、磷、钾肥配合,重视秸秆还田,提倡分层施肥[5]。精播麦田,冬前、返青期不追肥,而重施起身期或拔节期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施拔节肥水。追肥以氮肥为主,施纯氮90~105 kg/hm2。如缺磷、钾,也要配合追施磷钾肥,以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促进穗大粒多。浇好冬水,冬水能平抑地温变化,有利于麦苗越冬长根,保暖防冻,减少枯叶,防止死苗、死蘖。浇过冬水的麦田,翌年春季可适当推迟春季第1次肥水时间,有利于控蘖壮苗促根系下扎,延缓小麦后期衰老进程,提高粒重。重视挑旗水或扬花、灌浆水。研究证明,在精播条件下,从挑旗至扬花,1 m深土层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75%,籽粒形成期间60%~70%,灌浆期50%~60%,成熟期间降至40%~50%。在上述指标范围内,气温高、日照充足,大气湿度小,应取上限;反之,则取下限。为达到上述指标,在浇过起身水或拔节水的基础上,在山东省常年降水条件下,浇好扬花水,就足以满足籽粒生育的需要,在干旱年份,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可浇1次灌浆水。

5病虫草害防治

以保健栽培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科学使用农药,选用安全、无(低)毒残留农药,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为原则。小麦开花前喷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防治赤霉病,喷40%乐果乳油2 000倍液防治蚜虫。发生粘虫时,可用溴氰菊酯2 000倍液及时防治,消灭在3龄之前。小麦出苗前杂草刚出苗,用25%绿磺隆36 g/hm2对水600 kg喷到土壤表面,兼除阔叶草、禾本科杂草。双子叶杂草严重的地块,3~6叶时用2,4-D丁酯750~900 g/hm2,对水300~450 kg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在杂草2~3叶时用骠马600~750 mL/hm2,对水300 kg喷洒[6]。

6适时收获

植株茎节处微带淡黄色、麦粒呈现品种特色时,适时抢收,采用机械收获,推广麦秸粉碎还田。

7参考文献

[1] 翟华伟,于俊兰,郭锐,等.小麦新品种平安3号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9):21.

[2] 高海涛,张灿军,段国辉,等.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5):37-39,51.

[3] 杨宝全,李奎亮.国审小麦花培5号特点及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8):24-25.

[4] 阎宗武,周孝平.小麦新品种鄂恩5号性状表现及栽培要点[J].湖北农业科学,2004(6):20-21.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9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农作物品种 适应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6-01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云南地区,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为主,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农业损失,农作物减产,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改善这种不利的局面,进行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

1.干旱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量减少,温度上升,恶劣的干旱情况,对云南的农作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物在生长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恶劣的干旱天气使得降雨量减少,作物在生长在整个生育期得不到充足的水分,从而降低了农作物产量。特别是云南省楚雄地区,由于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养。气候变暖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低温冷害的影响

低温冷害和重霜期延长,这是云南冬季农业所要面临的主要气候因素。冬季农业开发是提高冬季农作物产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冬玉米、冬马铃薯、冬小麦、冬油菜等农作物需要温暖的生长环境,低温冷害和干旱改变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对耐寒性强的作物也有一定的影响,直接降低了作物的产量,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冬季农业增效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气候逐渐变暖,耕作制度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极端的气象灾害逐渐增多,因此农作物的品种应该越区种植,大力推广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栽培技术,从而有效地降低气候变暖带来的不良影响。

1.适应性栽培技术

1.1冬小麦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冬小麦是云南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冬小麦的适应性栽培技术,首先,应该培育和选择一些适应性强、品种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来应对干旱及低温冷害的影响。在云南地区,应该选择一些耐高温的早熟品种进行栽培。其次,在栽培方式上,应改变过去的大群体、大播量的栽培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半精量机播的方式,保证个体和群体能够协调生长,做到苗壮苗匀。再次,要加强冬小麦栽培的后期管理,在春季要注重三喷,就是喷保护剂防止青枯,喷药防止害虫,喷肥攻粒。抓住云南有限的冬季降雨,及时进行施肥,在冬小麦的灌浆后期和乳熟期,要及时的进行麦黄水浇灌,防止冬小麦出现早衰青枯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

1.2玉米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玉米的适应性栽培,主要就是要注重适时早种植。小麦收获后,接着种植的玉米经常会因为后期热量不足或受低温冻害影响而难以达到完熟。因此,要使玉米能够达到完熟,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海拔在1900米以上的地区小麦收获完成后,就应该马上进行玉米播种,争取利用有效积温,提高玉米产量。海拔在1900米以下的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播种,防止干旱或雨季推迟影响出苗。另外,要及时定苗、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争取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有效地避免低温冻害的影响,从而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1.3水稻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1.3.1合理的选择水稻播种期

水稻是云南地区的主重要粮食作物,气候变暖对水稻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选择合理的播种时间,有效地避开倒春寒的影响。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只有温度稳定在10摄氏度的时候,水稻的播种环境最合理。根据研究,在北纬26度附近的区域,海拔1900米以上,应该在三月下旬播种;北纬25度至26度之间,海拔1800米至1900米的区域,应该在三月中旬播种;北纬25度以南的区域,海拔1800米以下,应该在三月上旬播种。从而有效的避开倒春寒的影响。

1.3.2选择最佳移栽期

对于水稻移栽来说,应该选择最佳的时间,能够充分的利用到温度、光热等资源。当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移栽后的水稻成活率比较高。因此,选择合理的时期,进行水稻移栽,能够充分利用温度高、日照多的时段,加快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三、极端气象灾害预防

气候变暖对于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极端的气象灾害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复杂的分布,难以预测,对农业大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因此,对这些气象灾害进行有力的预防,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及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第二,建立完善的防灾抗灾体系,强化人们的防灾意识;第三,加大投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四,加强气象预测、提高人工对天气的影响能力,有效控制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结语

总之,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降低,因此,进行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以及冬季农业开发进行适应性栽培研究,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值产量,降低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还应进行气象灾害的防治工作,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双向的保障,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与产量。

参考文献

[1]杨晓光,刘志娟,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Ⅵ.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的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08).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篇10

关键词:晚茬;小麦;栽培

一、晚茬小麦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麦稻、麦棉、麦烟、麦薯等作物间作套种面积的发展,晚播麦田面积逐渐扩大,加之秋播期间常常遇到不同程度的干旱或雨涝灾害,导致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由于播种晚,气温低,生产上难以培育壮苗,各生育阶段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当地的最佳光温资源,成为大面积小麦均衡增产的限制因子。因此,了解晚茬麦生育特点,推广晚茬麦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晚茬麦单产的关键。

二、晚茬麦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特点

1.冬前有效积温低,苗小、苗弱,分蘖少或无分蘖,分蘖少成穗少。适期播种小麦冬前有效积温为600℃~700℃,而晚茬小麦冬前有效积温仅为300℃~400℃。冬前有效积温降低导致出苗推迟,分蘖少或无分蘖,次生根少,吸收肥水能力减弱,麦苗素质差,养分积累不足,晚茬麦到越冬期难以形成壮苗越冬。由于麦苗光合能力较弱,分蘖节贮存养分不足,冬季也常遭受冻害,最终成穗数少。单位面积有效成穗数减少是晚茬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2.晚茬麦开始幼穗分化较晚,春季幼穗分化进程虽加快,但历经时间短,使不孕小穗数增加,单穗结实粒数减少。晚播小麦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幼穗分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较短时间内赶上适期播种小麦。但由于其穗分化起步时间晚,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幼穗发育不良。因此,退化小穗、小花数显著增加,导致每穗结实数下降。

三、晚茬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四促一补”栽培技术

(一)主要内容

“四促一补”是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晚茬麦的生育规律和生育特点,经过组装配套和试验示范而形成的一套综合性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精细整地,选好底墒,提高播种质量,以好补晚;加大措施,及时进行管理,促壮苗多成穗。它是一套以主茎成穗为主体的综合性配套栽培技术,由于方法简单,易于采用,增产显著,因而推广较快。

(二)“四促一补”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晚茬麦冬前积温少、根少、叶少、叶小、苗小、苗弱,冬季发育进程快等特点,要保证晚茬麦高产稳产,在措施上必须坚持以增施肥料,选用适于晚播早熟的小麦良种和加大播种量为重点的综合栽培技术。重点抓好以下五项技术措施。

1.增施肥料,以肥补晚。由于晚茬麦冬前苗小、苗弱、根少,没有分蘖或分蘖少以及春季起身后生育发育速度快,幼穗分化时间短等特点,并且由于晚茬麦与棉花、甘薯、水稻等作物一年两作,消耗地力大,棉花、甘薯、水稻等试用有机肥少,加上晚播小麦冬前和早春苗小,不宜过早进行肥水管理等原因,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以补充土壤中有效态养分不足,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夺高产。据试验结果表明:增施肥料,配方施肥是提高晚茬麦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表1 不同产量水平下的施肥量(kg/亩)

2.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实践证明,目前晚茬麦种植的适宜品种类型为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和春性品种。由于这类品种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较短,容易形成大穗,灌浆强度大,达到粒多粒重,早熟丰产,这与晚茬麦生育特点基本吻合。

3.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晚茬麦由于播种晚,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分蘖;春季分蘖虽然成穗率高,但单株分蘖显著减少,用常规播种量必然造成成穗不足,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从播种试验看,随着播期推迟,产量也随之降低。因此,加大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是晚茬麦增产的关键。

根据各地经验,晚茬麦在10月下旬,播量以12~15kg为宜,11月份每晚播两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1.0kg,11月份播种的小麦,基本苗在28~32万,亩穗数26~32万。

4.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早腾茬,抢时早播:据试验,10月25日以后播种小麦,每晚播1天,每亩减产7.5kg,因此,要在不影响秋季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尽力做到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加快播种进度,减少积温的损失。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精细整地不但能给小麦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有利于培育“早、全、齐、匀、壮”苗,而且还可以消灭杂草。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浅播或浸种催芽后播种:力争避免“三籽”现象(缺籽、丛籽、露籽)。适当浅播(3cm~4cm)是充分利用前期积温,减少种子养分消耗,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的有效措施,同时,为促使晚茬麦早出苗,播种前用20℃~30℃温水浸种5~6小时,捞出晾干播种,也可提早出苗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