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3:31:37

冬小麦

冬小麦范文篇1

目前,立春已过,雨水将至,西南麦区小麦已拔节,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即将拔节,黄淮海麦区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返青,北部冬麦区和西北冬麦区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小麦生产进入了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冬小麦在返青期开始长出春季分蘖;拔节期分蘖两极分化,大蘖成穗,小蘖死亡,这一时期是促弱苗转壮苗、控旺苗稳健生长的重要时期。今年春季麦田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突出抗旱保墒,强化防冻防灾,抓圩病虫防控,促弱苗长根增蘖,稳壮苗稳长保蘖,调节群体协调发展,力争夺取小麦丰收。

一、黄淮海麦区田间管理技术

(一)受旱麦田的管理

对于受旱严重,分蘖节处于干土层中,次生根长不出来或很短,出现点片黄苗的麦田,早春土地解冻后要立即浇水保苗,同时适量施用氮素化肥,最好施用磷酸二铵,氮磷配施,能有效地促进次生根喷出,春季分蘖增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应注意,不要大水漫灌,不要地面积水,防止夜间结冰冻伤麦苗;浇水后表土墒情适宜时,要精细锄地,破除板结,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二)水浇地一、二、三类苗和旺苗的管理要点

黄淮海麦区播种基础好,没有黄苗、死苗现象及浇过冬水的麦田,可参照以下技术进行春季麦田管理。

1.各类麦田返青期镇压划锄。对于坷垃多的麦田,镇压可压碎坷垃,沉实土壤,弥封裂缝,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根系受旱;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镇压可提墒<保墒、抗旱;对旺长麦田,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镇压要结合划锄进行,先压后锄。返青期划锄能保墒、提温、消灭杂草,锄地时要锄细、锄匀,不压麦苗。

2.三类麦田的管理。一般亩总茎数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管理以促为主。一般春季追肥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中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5℃时开始,施用春季追施氮素化肥总量的50%和适量的磷酸二铵,同时浇水,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在拔节后期,将剩余的50%氮素化肥待追施,提高穗粒数。

3.二类麦田的管理。一般亩总茎数45万—60万。春季肥水

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的成穗率。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45万—5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50万—60万伪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

4.一类麦田的管理。一般亩总茎数60万—80万,属于壮苗

麦田。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化控药剂,缩短基部第一节,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亩茎数65万—80万的一类麦田,实施氮肥后移,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亩追施尿素12—15公斤,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获得更高产量。三是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60万—65万的一类麦田在小麦拔节初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2—15公斤。

5.旺长麦田的管理。一般年前亩茎数8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期后,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应控促结合。一是起身期喷施调节剂,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施肥浇水,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三是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果群体不大,早春每亩总茎数在80万以下,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般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防止旺苗转弱苗。

(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的管理

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春季要镇压与划锄结合,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本身的抗旱能力。顶凌耙耱也有同样的效果,可破除麦田板结,弥合裂缝,形成细碎的表土层,防风抽,冻伤、死苗,减少麦田水分蒸发。旺苗田春季土壤解冻后应深中耕断根,控制狂长;弱苗田宜浅划锄,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弱苗转壮。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或开沟施入氮肥,对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突出的效果。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氮肥配施磷酸二铵。

(三)加强对病虫草害防治

要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病虫害的监钡Ej与防治工作。各类麦田均应在小麦返青后进行化学防除杂草,农业技术部门要认真指导农民使用除草剂的浓度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药害。

二、长江中下游麦区田间管理技术

一是及早因苗施好返青肥,促进晚播弱苗转壮。对于播种偏晚,秸秆还田量大、基种肥施用量不足,已经脱肥发黄的黄、瘦、小、弱苗的麦田,要求早春返青期亩施10—15公斤的三元复合肥,促进,麦苗发根、长蘖、增穗。对于套播麦田,亩施有机肥1500公斤和三元复合肥10—15公斤,促进弱苗转壮,春季麦苗早发,提高分蘖成穗率。对于群体总茎蘖数较足、叶色正常的麦田不宜施用返青肥,以确保中期稳健生长。

二是施好拔节肥,促进壮秆大穗。拔节肥具有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大穗的作用。江淮麦区稻茬麦田的春季管理重点是施好拔节肥,一般要求在植株群体叶色褪淡,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亩施尿素10—15公斤,磷钾肥亦在此时补足用量,以防止早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对群体过大,叶片未正常褪淡的麦田,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以防止倒伏。对群体过小穗数不足的麦田,可提早施用拔节肥。

三是沟系配套,排水降渍。渍害是影响南方小麦丰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要在早春搞好沟系配套。对未开沟的套播麦田要趁墒开挖田内三沟;对已开沟,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时疏通,经冬季冻融交替,田埂塌落的,要及时挖沟筑埂,做到沟渠相通,确保排水畅通,防御渍害。

四是春季冻害防御及补救。3月中、下旬到4月上、中旬,北方常有寒潮南下,此时如气温下降到零下3℃以下,持续6—7小时,已经拔节的麦苗就会遭受到春霜冻害,发生越迟冻害越重。在小麦春季冻害发生后,一是要在低温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二是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在10%—30%的麦田,亩可追施尿素4—5公斤,超30%的麦田茎蘖受冻死亡率每增10个百分点,亩需增加尿素2—3公斤,上限值也不宜超过15公斤,争取高节位分蘖成穗,减少产量损失。

五是化学除草,防病治虫。返青期是田间杂草高发期,要及时化学除草、控制杂草。预报今年春季病虫害危害会有所上升,因此要加强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的测报和防治。

三、西北麦区田间管理技术

(一)旱地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一是镇压划锄,顶凌耙耱。镇压,与划锄结合,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土壤,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本身的抗旱能力。顶凌耙耱也有同样的效果,可破除麦田板结,弥合裂缝,形成细碎的表土层,防风抽,冻伤、死苗,减少麦田水分蒸发。西北麦区无论水地、旱地麦田,都要进行早春耙耱。旺苗田春季土壤解冻后应深中耕断根,控制狂长;弱苗田宜浅划锄,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弱苗转壮。

二是早春趁墒追肥。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或

开沟施入氮肥,对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突出的效果。对底肥没施磷肥的要在氮肥配施磷酸二铵。

(二)水浇地麦田管理技术

1.各类麦田返青期镇压划锄。对于坷垃多的麦田,镇压可压碎坷垃,沉实土壤,弥封裂缝,减少水分蒸发和避免根系受旱;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镇压可提墒、保墒、抗旱;对旺长麦田,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转壮。镇压要结合划锄进行,先压后锄。返青期划锄能保墒、提温、消灭杂草,锄地时要锄细、锄匀,不压麦苗。

2.三类麦田的管理。一般亩总茎数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管理以促为主。一般春季追肥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中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5℃时开始,施用春季追施氮素化肥总量的50%和适量的磷酸二铵,同时浇水,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第二次在待拔节后期,将剩余的50%氮素化肥追施,提高穗粒数。

3.二类麦田的管理。一般亩总茎数45万—60万。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的成穗率。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45万—5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50万—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

4.一类麦田的管理。一般亩总茎数60万—80万,属于壮苗麦田。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化控药剂,缩短基部第一节,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亩茎数65万—80万的一类麦田,实施氮肥后移,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亩追施尿素12—15公斤,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获得更高产量。三是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60万—65万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2—15公斤。

5.旺长麦田的管理。一般年前亩茎数80万以上,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主茎和低位分蘖的穗分化进程提前,早春易发生冻害;拔节期以后,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易倒伏,应控促结合。一是起身期喷施调节剂,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施肥浇水,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三是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果群体不大,早春每亩总茎数在80万以下,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防止旺苗转弱苗。

(三)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做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麦蚜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注意在返青期化学除草。甘肃省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与防治,继续大力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经验,早发现,早防治。

四、西南麦区田间管理技术

(一)平原麦区弱苗与壮苗的管理

对平原区播种质量较好、但脱肥严重的,麦田,在拔节期灌水、追肥、喷施矮壮素等。群体较小、营养不足、脱肥严重的麦田,尽快灌水追肥,促进大分蘖生长和提高分蘖成穗率。要先灌水,待排干后再撒施尿素,不宜先撒肥后灌水,以免养分流失。具体追肥量视苗情和前期用肥情况而定,每亩5—10公斤。群体较大的旺长田或植株偏高的品种,要控高防倒。可在拔节初期喷施矮壮素或矮等生长延缓剂,以降低株高。

(二)丘陵旱地小麦春管技术

丘陵麦区以旱地小麦为主,旱地迟播、瘦弱麦田,应充分利用小水(粪)窖、塘堰等设施补水、追肥,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四川盆地土壤普遍缺磷,可选用磷铵,能同时补充氮素和磷素,亩用磷酸二铵20—25公斤,兑清粪水追施最好。

(三)及时防治条锈病、赤霉病和蚜虫

当前,小麦条锈病要及时防治中心病团和重病田块,以防扩散蔓延。2月至3月中下旬,对发病田块进行喷药防治,控制病害,以防止大流行。4月份,小麦进入扬花灌浆阶段,应对病情较重的田块进行喷药防治,确保植株和叶片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赤霉病,小麦抽穗扬花阶段春雨较多,易感染赤霉病危害,应在扬花期做好防治工作。要重视丘陵旱地小麦的白粉病防治。对于蚜虫,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区域性发生发展动态,加大技术指导和统防统治力度。

冬小麦范文篇2

1.1资料选取

为了计算方便,各站冬小麦全生育期均取10月1日翌年6月10日。

1.2研究方法

1降水量负距平百分率:冬小麦全生育阶段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占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的百分率的负值,能直观反映降水异常引起的干旱,计算公式如下[20]:Pa=P-PP@100%1式中,Pa为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负距平百分率%;P为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mm;P为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mm。2作物水分亏缺率: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为冬小麦全生育期自然供水量与需水量的差占需水量的百分比的负值,计算公式如下[20]:G=W-EE@100%2式中,G为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E为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mm;W为冬小麦全生育期自然供水量mm,它包括两部分:播种前土壤有效储水量W1和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W2近似取实际降水量,计算公式如下:W=W1+W23W1=播前N旬降水量总和-K@播前N旬可能蒸散量的总和一般选播种以前3个旬来计算土壤有效储水量即N=3,取K=0.1[21]。E=Kc@ET04式中,Kc为作物系数,全生育期取0.85;ET0为可能蒸散量mm,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FAOPenmanMonteith公式[22]求得。3冬小麦减产率:采用逐年的实际产量偏离其趋势产量的相对气象产量的负值表示。计算公式[20]为:yw=y-ytyt@100%5式中,yw为冬小麦减产率%;y为冬小麦实际产量kg/hm2;yt为冬小麦趋势产量kg/hm2,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计算[20]。4正态性检验与偏态分布正态化:本研究采用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检验样本序列是否遵从正态分布[23],对于不遵从正态分布的样本序列,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正态化处理,即/偏态分布正态化0[24-25],经/正态化0处理的样本序列就可以视为/正态序列0,以新的均值和方差作为特征参数。5概率的估算:对/正态序列0选取正态分布模型的概率分布函数进行序列的风险概率估算[26]。6风险度:对风险的定量表达称为风险度。由于对自然灾害风险有不同的定义,相应风险度的表达也有一些差异[3],气象上对冬小麦生产干旱风险的评定常使用不同干旱强度与其出现概率的乘积的总和表示,表达式为:I=Eni=1PeiPi6式中,I为干旱风险度,其值越大干旱风险越高;Pei为以干旱指数划分的干旱等级;Pi为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概率;n为干旱等级总数。

2结果与分析

2.1气候干旱风险分析

可能造成灾害的因素称为致灾因子,研究给定地理区域内一定时段内各种强度的致灾因子发生的可能性称为致灾因子风险分析[3]。对于冬小麦生产干旱风险分析而言,致灾因子即为气候干旱,致灾因子风险分析的任务就是估计各种强度的气候干旱发生的风险。1气候干旱风险度气候干旱是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降水偏少是形成干旱的首要条件,因此这里选取能直观反映降水异常引起干旱的降水量负距平百分率表示气候干旱。首先应用1式计算各站逐年冬小麦全生育期Pa,然后检验各站Pa序列是否遵从正态分布,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站点的Pa序列进行正态化处理,最后根据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计算各等级干旱出现的概率,代入6式即得到气候干旱风险度干旱等级见表1。2气候干旱风险区划根据计算的气候干旱风险度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0~0.08为低风险区,0.08~0.16为中风险区,0.16~0.24为较高风险区,>0.24为高风险区见图1。注:张家口、承德不种植冬小麦,去除北京、天津。下同。Note:ZhangjiakouandChengdedon.tplantwinterwheat,andBeijingandTianjinisnotincludedinHebei.Theyarethesameinthefollows.图1河北省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度分布Fig.1ThedistributionofclimaticriskofwinterwheatinHebei由图1可以看出,廊坊西北部和南部,沧州中东部,石家庄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邢台中部,以及唐山、衡水、邯郸三市的局部地区为气候干旱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邯郸东南部和北部的个别站点;其它大部分地区为气候干旱中风险区或较高风险区。

2.2作物干旱风险分析

承受灾害的对象称为承灾体,根据给定的致灾因子强度推算承灾体的破坏程度称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对于承灾体冬小麦而言,气候干旱风险的大小是外在条件,是否会造成灾害,还应从冬小麦供需水状况考虑,评价冬小麦的易损性,即探讨作物干旱风险度。1作物干旱风险度作物干旱反映的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降水与其多年平均值发生偏离的程度与所研究作物需水状况的不协调程度。作物水分亏缺率反映了土壤、植物、气象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作物水分亏缺状况,是常用的作物干旱指数,因此应用作物水分亏缺率表示作物干旱强度。首先应用2式计算各站逐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然后按照气候干旱风险度的计算步骤得到各站冬小麦全生育期作物干旱风险度干旱等级见表1。2作物干旱风险区划依据作物干旱风险度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0~0.15为低风险区,0.15~0.30为中风险区,0.30~0.45为较高风险区,>0.45为高风险区见图2。图2河北省冬小麦作物干旱风险度分布Fig.2ThedistributionofcropdroughtriskofwinterwheatinHebei由图2可以看出,保定除西南和东南部的小部分地区为作物干旱较高风险区外,其它大部分地区为中风险区,唐山北部、沧州东北部、石家庄和邢台两市的局部地区、邯郸的西南和东南部也为中风险区,其它大部分麦区为作物干旱较高风险区,河北省冬麦区未出现低风险和高风险区。

2.3产量灾损风险分析

灾害损失评估是指评估风险区内一定时段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对冬小麦生产干旱损失评估而言,就是要探讨产量损失的风险大小,即产量灾损风险分析。1产量灾损风险度严格来讲,没有损失,就无所谓风险,对冬小麦生产而言损失就是指产量的减少。由于干旱是造成河北省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因此以冬小麦减产率表示干旱强度。首先,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进行冬小麦趋势产量计算该模拟方法的优点在于不必主观假定产量历史演变的曲线类型,也可不损失样本年序列的年数,是一种较好的趋势模拟方法,然后根据5式计算各站逐年冬小麦减产率,最后按照气候干旱风险度的计算步骤得到各站产量灾损风险度干旱等级见表1,产量灾损风险度反映了干旱造成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的大小。2产量灾损风险区划依据产量灾损风险度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0.00~0.04为低风险区,0.04~0.08为中风险区,0.08~0.12为较高风险区,>0.12为高风险区见图3。图3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度分布Fig.3ThedistributionofyieldlossesriskofwinterwheatinHebei由图3可以看出,仅沧州东部为产量灾损高风险区,邢台西部、邯郸西北部、沧州中部为较高风险区,秦皇岛、唐山东北部、廊坊西北部、沧州西北部、保定、石家庄中东部的大部地区、衡水西部、邢台东北部小部分地区、邯郸中东部为低风险区,其它地区为中风险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气候干旱风险、作物干旱风险、产量灾损风险各等级风险区分布无明显相关关系,气候干旱的低风险区与作物干旱、产量灾损的低风险区并不一致,产量灾损的低风险区多对应气候干旱的较高风险区。

2.4减灾决策分析

为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或影响程度而采取的对策称为减灾对策。对冬小麦而言,灌溉是防御、减轻干旱的主要农业生产措施,产量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和抗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冬小麦减产率反映了气象条件年际间的差异对产量的影响,在大气候环境下,某一地区的光温资源是相对稳定的,降水的波动是影响气象产量的重要因素,但灌溉是河北省土壤水分的另一主要来源,其对减产率的影响很难与降水分离开来,因此以冬小麦减产率为干旱指数得到的产量灾损风险度,对各地的灌溉情况有一定的反映。下面依据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度分布讨论减灾对策。高风险区:产量灾损高风险区位于沧州东部,范围较小。该区年降水量540~570mm,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132~136mm图略,是自然降水较多的区域,为气候干旱风险低值区;但自然降水远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需求,差额部分只能靠底墒和灌溉补充,为作物干旱风险的中风险或较高风险区;该区灌溉条件较差,水资源严重亏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因此该区产量低而不稳定,减产幅度大,是产量灾损的高风险区。本区减灾对策应以防旱为主,采取一系列保墒措施,提高自然水分利用率,还可采用化学措施抗御干旱。较高风险区:产量灾损较高风险区位于邢台西部、邯郸西北部、沧州中部,范围相对较小。该区年降水量520~540mm,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128~152mm图略,也是自然降水较多的区域,气候干旱为中低风险区;由于河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大部地区为110~162mm,自然降水仅相当于冬小麦需水量的1/4~1/5,均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需求,因此作物干旱风险大部冬麦区为较高风险区;该区有一定的灌溉条件,部分麦田为纯旱地,无灌溉条件,灌溉率一般30%~50%,因此该区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干旱造成的产量损失在全省处于较高风险区。本区减灾对策应以抗旱防旱为主,除采取必要的保墒措施外,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扩大保浇地面积,改造纯旱地为可浇地,提高该区抗御干旱的能力,保证冬小麦稳产高产。中风险区:产量灾损中风险区位于唐山西南部、廊坊北部和南部的中东部、沧州中西部、衡水中东部、石家庄西部和西南部、邢台中部、邯郸西南部和中部的一部分地区。该区年降水量和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年降水量有的地区多达680mm,有的地区不足500mm,全生育期降水量多的地区158mm左右,少的128mm左右,包括气候干旱的各等级风险区;由于该区生产条件的改善,灌溉率一般达到50%~75%,增强了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是产量灾损的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产量灾损低风险区位于秦皇岛、唐山东北部、廊坊西北部、沧州西北部、保定、石家庄中东部的大部地区、衡水西部、邢台东北部小部分地区、邯郸中东部。该区除东北部麦区唐山、秦皇岛年降水量和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相对较多外,其它大部地区均为河北省降水量较小的区域,气候干旱为中度以上风险区;但该区是河北省灌溉条件最好的地区,灌溉率一般在75%以上,部分县达到99.98%,这使该地区防旱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是产量灾损的低风险区。中低风险区的减灾对策应以发展优化灌溉制度为主,建立根据冬小麦需水特点、土壤水分供应特征和降水情况的灌溉量预报系统,确定冬小麦适宜灌溉时期和灌溉量,并配合其它节水保墒综合技术,在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同时,减少灌溉用水量,实现节水高产。

3结语

冬小麦范文篇3

**年乌鲁木齐市执行自治区的信息参考价,与**年冬小麦收购价格相同。

二、收购数量

**年乌鲁木齐市粮食储备库冬小麦收购数量为1824吨,比**年的8400吨减少了6576吨,减少了78.29%。收购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是冬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西郊五一、三坪、头屯河3个农场今年冬小麦面积为3600亩,比**年的34000亩减少30400亩,降幅为89.41%。冬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年夏粮收购期间自治区粮食收购政策尚未明确;加之社会上又有**年将取消粮食直补政策的谣言,广大粮农减少了冬小麦的播种面积。

二是每亩单产减少。**年乌鲁木齐市冬小麦每亩单产平均为385公斤,较**年的425公斤减少了40公斤,降幅为9.41%。单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影响,冬末初春气温回升较快,冷暖交替明显,降水偏多,影响了小麦的返青和灌浆,造成小麦单产减少。

三、小麦收购价格对面粉价格的影响

今年夏粮收购期间,国家明令粮食储备部门小麦的轮出价格必须在收购价的基础上每公斤加0.20元,往年的轮出价可与收购价格同价,这样,面粉加工企业的小麦购进价实际上涨了0.20元/公斤,这是造成面粉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四、分析预测

**年国家除继续对小麦实行每公斤0.20元的直补政策外,新疆对种植小麦的粮农增加了每亩31元的农资综合补贴。中央和自治区采取的一系列“惠农兴粮”举措,促使广大种粮农民得到了合理的利润,激发了粮农的种粮生产积极性,调动了粮农生产粮食的热情。预计今秋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将会增加,小麦、面粉价格也将趋于稳定。

冬小麦范文篇4

论文摘要黄淮冬麦区是我国最主要麦区,介绍了该区小麦主要高产种植模式。

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为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我国小麦种植区可划分为10个主要区和30个副区。其中,黄淮冬麦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及50%以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地区。研究该区小麦主要种植模式,可为各地发展小麦生产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1小麦-玉米-大白菜立体种植模式

9月下旬在大畦内种12行小麦,行距20cm,选用矮秆、早熟、耐寒、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强的“晋麦53号”等品种;翌年4月下旬,在小畦内种2行玉米,行距41cm,选用中晚熟、增产潜力大的“农大60”、“掖单13号”等品种,玉米和小麦间距21cm,9月下旬收获;6月下旬小麦收获后及时灭茬,施肥耕翻大畦;8月上旬在大畦内复播4行大白菜,行距约60cm,选用早熟、丰产性好的“太原二青”或“晋菜三号”等品种,10月下旬捆菜,11月上旬收获上市或贮藏。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t、玉米6t、大白菜90t,纯收入4万元以上。该模式适于在山西潞城及其他无霜期180d,年积温3500℃以上的肥沃土地种植。

2“一膜两用”小麦甜菜带状种植栽培模式

当气温稳定通过0~2℃时,人工依“线”同侧覆膜;人工覆膜后,用6行小麦穴播机在膜中间穴播6行小麦,小麦行距调整为0.14m左右、穴距0.1m,选用武春121、2014、永良12号、杂交小麦901等品种;小麦播种后,即可在小麦带两侧膜上各种1行甜菜,甜菜距小麦15~20cm,甜菜行距40~50cm、穴距25cm,选用双丰305、工农2号、95017等品种。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75~5.25t、甜菜33~45t。该模式适于甘肃一熟制沿山冷凉灌溉农业区发展。

3小麦-玉米间作越冬甘蓝矮生豇豆高效种植模式

冬小麦于10上旬播种,翌年5月中下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玉米于5月上旬播种,9月上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甘蓝7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9月上旬定植,翌年3~4月份采收,选用抗寒性强、冬性强的中、晚熟品种如寒光、寒光1号、海丰1号等;矮生豇豆于4月上旬播种,8月上中旬拉秧,选用矮生型、较耐阴的早中熟品种,如一丈青、美国地豇豆等。该模式经济效益好(每公顷大田可增收3.0万~3.75万元),操作简单,投资少,易于推广,适于在山东各地区推广。

4小麦-冬菜-西瓜-棉花-苞菜间作高效种植模式

秋播小麦,同时种上冬菜;翌年2月中旬,进行西瓜温室育苗、嫁接换根,5月下旬收获;3月上旬冬菜收获后,施肥、整地、建拱棚,栽植西瓜,株距50cm,密度为1.32万株/hm2,同时在棚内侧直播2行棉花,小行100cm、大行200cm,株距20cm,密度为3.3万株/hm2;6月初收麦,6月底西瓜清茬后,施肥整地,栽2行早苞菜,小行50cm、大行250cm,株距30cm,2.25万株/hm2,中秋节前后上市。该模式实现了五种五收,一般每公顷产小麦2.5t、西瓜78t、皮棉1.5t、冬菜8t、苞菜12t,产值为8.145万元,扣除成本后纯收入为6万元。该模式适于江苏沛县及其他高亢沙壤土地区发展。

5小麦-冬菜-西瓜-大葱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该种植模式以2.6m为一个播带,麦播时种9行小麦,行距20cm,幅宽1.6m,预留行1m;11月上旬在空档内撒播或条播菠菜,或者种植黄心菜,春节前上市;翌年5月中下旬在空档中间定植1行西瓜,株距40~50cm,栽植密度为7500~9000株/hm2;7月下旬至8月初收获西瓜,定植大葱(4月份育苗),行距50cm,株距10cm,栽植密度319.5万株/hm2(或在8月中旬整地种植大白菜)。该模式下,每公顷可产小麦7.5t、冬菜6t、西瓜52.5~60.0t、大葱60t,产值为7.5万~7.95万元。该模式适于河南修武地区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6小麦-菠菜-平菇-夏棉-草菇五种五收种植模式

小麦于10月上中旬播种,选用河农972、冀麦24,冀麦31,鲁麦15等品种;小麦出苗后,播种菠菜(用种量60~70kg/hm2);菠菜收获后(2月下旬到3月上旬),在麦行间挖一条深20cm、底宽10cm、上口宽20cm的沟,播种平菇,选用菌丝粗壮、抗逆性强的菌种;4月下旬至5月上旬,菇床培养料营养基本耗尽,应及时将废料埋入麦行间的沟内,移栽棉花,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选用茎秆高大、枝叶茂密的品种,如中棉12等;6月上中旬小麦收获后,播种草菇,用种量为15kg干料/m2。该模式下,平均每公顷产小麦4.5t、菠菜22.5t、鲜平菇45t、皮棉1.125t、草菇22.5t,纯收益7.5万元以上。该模式是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种植模式,适于在河北邯郸地区发展。

7小麦-大蒜-西瓜-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9月底至10月初播种小麦(选择早熟高产抗病的矮秆品种徐州24),同时间作大蒜(选择徐州白蒜品种,株行距为10cm×20cm),翌年1月份至春节前后分批采收上市,4月上旬移栽西瓜(选择郑杂七号品种,株距为45cm,栽植密度为1.2万株/hm2),7月中旬拔瓜秧后种植夏大白菜(选择双冠品种,株行距为35cm×45cm,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9月上旬上市,9月中旬即可腾茬。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4.5t、蒜苗4.5t、西瓜48t、大白菜75t,总产值6.3万元,3.75万元。该模式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适于江苏邳州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8小麦-西瓜-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小麦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为112~150kg/hm2(选用半冬性、多穗型、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的皖麦19、周麦9号、周12及皖麦29等品种);在小麦收获前30d盖地膜移栽西瓜苗(选用生育期适中、高产、耐贮运、品种优良的汴杂7号、丰收2号、西农8号等品种),栽植密度为6000~8000株/hm2,6月上中旬收获;瓜秧拔除后(7月中旬)种植夏大白菜(选用山东7号、青杂1号等品种,株行距为35cm×45cm,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9月上旬上市。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28t、西瓜49.94t、大白菜78.73t,总产值5.567万元,纯收入4.376万元。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粮经争地的矛盾,既确立了粮食的基础地位,又发展了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收入,适于在安徽蒙城及其他砂姜黑土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冬小麦范文篇5

2009年自治区下达我市冬麦种植任务20万亩。其中,灵武市8万亩,贺兰县8万亩,永宁县4万亩。主推品种为:“5010”、“5012”、“5088”。

二、资金来源及补助政策

市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机播补贴,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补贴5元。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推广种植冬小麦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被列为2009年自治区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市农业、财政、水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协调工作,有任务的县(市)区要加强对冬麦种植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各乡镇考核内容,明确责任,确保把冬麦种植落到实处。

(二)明确责任,强化服务。各级农牧部门要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结合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狠抓方点建设,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科普赶集、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保证培训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确保关键技术到位率,提高冬麦种植效益。其它涉农部门要紧密配合,各司其责,强化服务,做好协调工作,保证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同时做好签订收购合同,保证收购,以消除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

(三)主要技术措施

1、播前准备

(1)选地: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排灌畅通,盐碱轻、连片集中的地块为种植冬麦的地段,同时注意协调好与周边作物的关系。前茬为玉米时,适时做好收获。

(2)灌好“白露水”:旱茬地于前茬作物收获前15-20天灌一次水,以增加土壤墒情。

(3)整地、施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耙耱,做到田面平整,土块细碎,上虚下实,拾净前茬作物根茬,以备播种,用旋耕机作业,同时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2500公斤,碳铵50公斤、普磷50公斤、种肥二铵7.5公斤-10公斤。

2、播种技术

(1)播种规格:可采用宽窄行种植,即宽行17厘米,窄行8厘米或匀行播种,行距12厘米,对套种玉米超高产模式在播种时预留套种带。

(2)播种:适宜播期在9月20日至10月5日,最晚不迟于10月10日。平均亩播量18-21公斤,播深5-6厘米,播行端直,落籽均匀,浅深一致,质量好。

3、田间管理

(1)及时灌足冬水:冬麦越冬前要大水灌溉至自然落干,对漏水严重的田块可适当补灌,严禁冰层盖田。

(2)越冬期间注意防止牲畜践踏、啃吃及鼠类侵害,并于12月下旬及次年返青后进行镇压提墒。

(3)追肥:在返青期土壤表层化冻时进行机播旱追肥,亩追尿素10公斤,头水下来后及时灌水并亩追尿素10公斤。

(4)适时收获及早安排后茬作物,提高复种效益。在6月下旬后根据成熟情况,及早适时收获,做到快收、快拿、尽早犁地、施肥,做好玉米、蔬菜等经济作物复种工作,提高冬麦种植效益。

冬小麦范文篇6

关键词:冬小麦;苗期;生理性畸形苗;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冬小麦苗期是指从小麦播种出苗到小麦起身拔节期,该期气候寒冷,如果管理不好,往往造成一系列生理性畸形苗的发生,对小麦苗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最终降低小麦产量[1]。为此,现将冬小麦苗期生理性畸形苗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立针苗(一根针)

1.1发生原因

立针苗的长相特点:似一根针立在土壤中,分蘖少,叶片少,麦苗长的细,长相差。播种质量不好、播种量过大、播种过深或播前整地不好、播种后地块压苗严重都易形成立针苗。有时为防止麦苗受冻,施用土杂肥盖麦苗,盖的厚,到春季起身时,容易形成立针苗[2]。

1.2防治技术

提高播种质量,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一般以3~5cm为宜,不能过深过浅。掌握适宜的播种量,应根据地力、品种、产量而定。要做好麦种的发芽测定,发芽率在95%~98%的麦种,可掌握0.5kg种子能出1万棵苗,如果整地好,一般单产7.5t/hm2的地块,需播种105~120kg/hm2。对于播种过密形成的疙瘩苗,应用中耕技术及早把多余的苗除掉。播前要精细整地,要求达到地面平整,无明显坷垃,土壤细碎。不论哪种原因形成的立针苗都要去掉多余的麦苗,并及早追施偏肥浇偏水,使立针苗尽快转壮。施肥宜浇2%~5%的尿素或磷酸二铵溶液。

2疙瘩苗

2.1发生原因

播量过大,播种技术不精,造成播种后的麦苗成疙瘩苗;耕地技术不好,土块不碎,明暗大坷垃多;播种时因行走不均,造成疙瘩苗[2]。

2.2防治技术

掌握科学合理的播量,一定要依地力定产量,依产量定穗数,依穗数定冬前分蘖总数,依冬前分蘖总数定基本苗数,最后依基本苗定播量,注意冬前总蘖数为要求穗数的120%左右。播前要做好种子发芽率的测定。精细整地,使整后的土地平整、坷垃细碎、均匀。

3缺苗断垄

3.1发生原因

由地力墒情不好,或地面不平,浇水不匀;小麦发芽率不高,掺拌不匀;土地坷垃大及地下害虫危害造成。一般麦垄无苗15cm以下是缺苗,麦垄达到15cm以上无苗是断垄。

3.2防治技术

精细整地,足墒播种,如果播种时土地欠墒,要提前1周浇水,待水分适宜时再播种。播前做好小麦种的发芽试验,发芽率低于95%的不要用作麦种,播前拌种要匀。适时防治地下害虫。

4死苗(枯叶、死心、死蘖)

4.1发生原因

整地不好,特别是整地质量不细,造成大坷垃多;小麦浇水过多或过少;土壤板结,发生龟裂,致使麦苗断根;冬季灌水量过大,造成地面积水而结冰,使根系窒息,分蘖死亡;人工追肥不匀;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且施用不匀;播种过早,麦苗长势过旺;冬季突遇低温;病虫危害。在春季起身拔节前,部分麦田出现叶片死亡,心叶枯死、干枯,分蘖死亡、枯叶等属于死苗。

4.2防治技术

播前整好地,加深耕作层,有利于小麦根系向纵深发展。整地应做到“齐、平、松、碎、净、墒”[3]。小麦地浇水造墒时,一定要浇匀、浇透。土壤质地差的要防止水分过湿,使苗窒息。施用有机肥作底肥时,一定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且要撒施均匀,勿留粪底。适期晚播,以免麦苗长势过旺,防治好秋播期间的病虫害。

5黄苗

5.1发生原因

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底肥;种肥施用过多,使幼苗或种子接触肥料、烧伤或死亡;施用防治地下害虫的药量过多,根突然受伤膨大,致使叶片或叶尖发黄;墒情不好,播种过深,使小麦苗瘦弱,叶片细长而黄;整地不好,明暗坷垃多,土壤暄松,根系扎得不好,麦苗缩心、黄叶;播种过早,麦苗过旺,地力差的麦田未施底肥或追肥不及时,麦苗由于无机营养缺乏而黄苗;土壤黏重,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根系发育不好,铁锈色,麦苗瘦弱,叶突发白发黄;土壤严重缺氮、磷,尤其是严重缺磷肥,叶黄苗小;地下害虫、根腐病的危害形成黄苗。从小麦播种到拔节前,只要发现田块中存在苗弱、苗小、苗瘦、黄叶、黄心、黄蘖、黄苗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5.2防治技术

因播种形成的黄苗要浇水补救,浇水后及时划锄,松土;因墒情不好或播种过深形成的黄苗,要用竹耙扒去表土,帮助麦苗出土,或进行清理,使分蘖节盖土变浅,以促进麦苗生长;因土壤过于黏重、通气不好形成的黄苗,应深耧松土,散墒通气;因缺乏P、N肥的土壤,要及时补施速效性N、P肥,以使麦苗,应尽快转壮;因地下害虫、根腐病造成的黄苗抓紧时间施药防治;对于已形成的黄苗,可采取中耕、耧划、浇水等技术促其转化,若黄苗有继续发展成死苗的危险,则要抓紧时间改种、补种、移栽等。

6冻苗

6.1发生原因

有些地区有些年份冬季气温下降较多,小麦发生冻害,麦苗死亡。生理死亡是在小麦拔节前,在逐渐降温的正常情况下,在0~20℃低温范围内能维持正常发育生长,如温度再降或突遇低温等原因造成的小麦冻害[4]。如果某一年份气温下降到-20℃以下,或在入冬前,气温突降,则可能发生生理死亡;苗弱,土壤水分多,下层结冰,体积膨大,结冰土层把土壤和根一起抬起来,地面龟裂,根被拉断死亡的,部分没有死亡的,分蘖节露出地面,不能发生次生根,植株扎根不稳,可能发生凌抬、凌截;冬季,平均气温不太低时(0℃左右),大雪埋没麦田,被雪埋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内养料入不敷出亏死;早春表土融化,下层仍结冰,叶片开始蒸腾,而根系吸不上养分和水分;严重干枯,植株死亡;浇冬水过晚,或封冻浇水,地下已结冰,水不能渗下,在地表形成浮冰盖住麦苗,小麦窒息死亡。

6.2防治技术

要注意选择抗冻品种。要适期晚播,适当浅播,一般播深3cm,浇足底墒水,以培育壮苗。越冬前要及时镇压、划锄,防止龟裂,使地面细碎、平整,防止透风。要壅土、盖粪、积雪,以改善分蘖所处的温度环境。切勿过早浇返青水。黏性土壤水分多、苗弱的不要冬灌,苗未分蘖的,也不宜冬灌。如果苗被抬起,分蘖节露出地面,尚未被冻死,应立即设法培土,使分蘖节入土,促进次生根的形成,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凌截。浇冬水不要太晚,更不要封冻后浇水,以防植株窒息死亡。

7参考文献

[1]史永森,张志凯,任广华,等.小麦生理性病害害诊断及补救措施[J].河南农业,2005(2):40.

[2]刘秋芳,吴峥嵘.小麦冬季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2008(1):44.

冬小麦范文篇7

1材料与方法

供试春性小黑麦品种为东饲小黑麦1号、北联7号、新小黑麦5号,种子由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提供。以当地种植冬小麦品种烟农王和烟农19作对照,种子购自连云港种子公司。在10月份水稻收获后秋播小黑麦和冬小麦,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定点调查冬前和冬后的苗数,计算越冬率。麦田管理同大田,翌年6月份收获。收获前每小区取10株样本,考察株高、有效分蘖数、主穗长、有效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等性状,并测定千粒重和小区产量。用SPSS17.0处理试验数据,并做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小黑麦与冬小麦的越冬性能春性小黑麦品种东饲小黑麦1号、北联7号、新小黑麦5号的越冬率分别是94.44%、88.78%和90.72%,高于冬小麦品种烟农王和烟农19(见图1)。对越冬率进行方差分析,F=3.05,小于F0.05=3.26,即小黑麦与冬小麦间的越冬率没有显著差异,小黑麦在连云港种植能够正常越冬。

2.2小黑麦与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对小黑麦和冬小麦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各性状参数的平均值、标准误及差异显著性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有效分蘖数小黑麦与冬小麦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其他各性状值小黑麦均高于冬小麦,小黑麦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主穗长、主穗粒数各品种间差异显著;株高、主穗小穗数、主穗粒重、千粒重、产量在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经Duncan检验发现,在株高、主穗长、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上小黑麦均显著高于冬小麦;主穗粒重和产量以新小黑麦5号表现最好;北联7号和新小黑麦5号的千粒重较高,显著地高于其他3个品种。新小黑麦5号产量最高,为5999.11kg/hm2,显著地高于北联7号、烟农19和烟农王。

3讨论

冬小麦范文篇8

关键词:喷灌施肥灌溉均匀系数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

喷灌洒水的均匀程度通常用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CU来定量描述[1],其定义为:

喷灌均匀系数的选择在喷灌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喷灌系统田间设备的投资与喷灌均匀系数密切相关,提高设计均匀系数会增大系统投资;第二,降低喷灌均匀系数设计值可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并有可能引起深层渗漏,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构成威胁。设计均匀系数的选取除了需要考虑喷头本身的水力性能以及环境因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外,还必须考虑喷灌均匀系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有关喷头水力性能对喷灌均匀系数的影响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而卓越的研究[2~9],在喷灌均匀系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田间试验[10,11]和数学模拟[12~14]。随着作物的生长,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潜在影响会逐渐增大,研究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对确定合理的喷灌均匀系数设计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15,16]在1999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对不同喷灌均匀系数条件下土壤储水量空间分布进行了监测,研究了冬小麦冠层截留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是前述论文的继续。

喷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进行施肥灌溉,但关于喷洒肥料溶液时喷灌洒水均匀性与肥料在田间分布均匀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肥料喷施均匀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却很少。

本研究的目的是:(1)继续就喷灌均匀系数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研究;(2)分析冬小麦生育期内喷灌均匀系数的变化情况以及累计灌水量分布与各次灌水量分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冠层截留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3)初步分析喷灌施肥时化肥的分布与洒水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喷灌施肥均匀性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气象试验站内进行。试验地块的土壤0~40cm深度为砂质粘壤土,40~60cm为壤质粘土,1998~1999、1999~2000两年的供试小麦品种均为中麦9号,属矮秆抗倒伏品种。1998~1999年的试验布置详见文献[15,16]。1999~2000年冬小麦于1999年10月5日播种,行距25cm,播种量为12.75g/m2.试验按喷灌均匀系数不同设置3个处理(以下记为东处理、中处理和西处理),各处理之间的灌水量、施肥量保持一致。喷头间距15m×15m,选用LEGO公司生产的喷头,0.3MPa压力下的出水量为0.8m3/h.选取4只喷头包围区域中心12m×12m的范围作为观测区,以避免相邻处理之间的干扰。灌水时,4只喷头以90°的扇形角同时向观测区喷水。将12m×12m的观测区划分为3m×3m的小区,在每一小区中心放置开口面积为100cm2的圆柱形承雨筒,用来测试冠层以下(地面)的喷灌水量分布。当小麦生长到对喷灌水量分布有影响(4月13日以后的各次灌水)时,在冠层以上按3m×3m的网格布设承雨筒(承雨筒规格与冠层以下相同).冠层以上的承雨筒放置在支架上,支架的高度随作物高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选择不同的喷头工作压力获得需要的均匀系数。距试验田块80m处安装有自动气象站,可以连续观测气温、风速、风向、辐射、降水等气象要素。试验布置见图1a、b.冬小麦生育期内各处理的灌水日期、灌水量及喷灌均匀系数列于表1.

表1冬小麦生育期内的灌水日期、灌水量及喷灌均匀系数(冠层以上)

为了分析喷灌水量分布对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影响,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测定了2次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测定日期分别为:4月30日和5月31日。测定时,每个处理在所划分的3m×3m的小区内各取1个样,共取16个样。冬小麦6月12日收获,每一小区取0.75m2,对其有效穗数、无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总重等指标进行测定。

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用TDR和中子仪监测。在每一处理的对角线上埋设深度为1.1m的中子管3根(图1).0~30m的土壤水分用TDR测试,30~100cm用中子仪按10cm的等间隔测试。正常情况下每周测试一次土壤水分,灌水前和灌水后24h各加测一次,降雨后也加测一次。

在3月30日和4月13日灌水时进行了喷灌施肥,3月30日按22.2g/m2施入碳酸铵,4月13日按4.4g/m2硫酸铵与13.3g/m2尿素混合施入。施肥程序按1/4~1/2~1/4的经验模式进行(Burt等,1998),即首先喷洒设计灌水量的1/4的清水,接着喷洒设计灌水量的1/2的肥料溶液,最后喷洒1/4的清水以冲洗管道和附着在作物叶面上的肥液。灌水前对化肥溶液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率定,结果如下:

碳酸铵溶液:

C=1.11EC-860(n=10,r2=0.999)(2)

硫酸铵溶液:

C=0.45EC-443(n=9,r2=0.993)(3)

式中:C为化肥溶液浓度(mg/l),变化范围为0~1800mg/l;EC为电导率(μS/cm),变化范围为800~100μS/cm;n为样本数;r为相关系数。

灌水结束后,测定各承雨筒内化肥溶液的电导率和体积,然后根据式(2)、(3)和承雨筒代表的面积和实测的灌水深度,计算每一小区的化肥施入量。

2结果及分析

2.1作物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

图2给出了冠层以上喷灌均匀系数(CUabove)与冠层以下均匀系数(CUbelow)的关系,1998~1999年的试验数据[15]也绘于图中。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后得:

CUbelow=0.62CUabove+29(n=22,r2=0.75)

由图2和式(4)可以看出,冠层以下均匀系数随冠层以上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冠层以上喷灌均匀系数较高时,经过冠层再分布后,地面上的喷灌水量分布仍较均匀;当冠层以上喷灌均匀系数小于76%时,冠层以下均匀系数大于冠层以上均匀系数,即此时喷灌水量经冠层再分布后,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冠层以上水量分布越不均匀,改善程度越明显。该结果与Ayars等[18]就棉花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影响的研究所得结论相似。当冠层以上均匀系数大于76%时,冠层以下均匀系数反而小于冠层以上均匀系数,这可能是由于作物生长不均匀所致[15]。

图2冠层上、下喷灌均匀系数的关系

2.2喷灌均匀系数在灌溉季节内的变化

一般采用一次典型条件(压力、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下测得的喷灌均匀系数代表系统的性能。实际运用中,影响水量分布的环境因素在灌溉季节内是变化的,因此典型条件下测得的喷灌均匀系数不一定能够反映系统在整个灌溉季节内的情况。本文定义平均喷灌均匀系数为各次灌水喷灌均匀系数的算术平均值;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为用各承雨筒位置的累计水量代入式(1)计算出的喷灌均匀系数。图3比较了冠层以上各次灌水喷灌均匀系数、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和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在灌水季节内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累计灌水量的均匀系数既大于各次灌水的均匀系数,又大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并且生育期内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的差随平均均匀系数的减小呈增大趋势。例如,高(东处理)、中(中处理)、低(西处理)3个喷灌均匀系数处理生育期内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的差值分别为6%,11%和9%.图4给出了整个灌水季节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以下称为季节喷灌均匀系数,CU季节)与平均均匀系数(CU平均)的关系,回归分析得出:

由图4和式(5)可以得知,如果按传统的估算灌溉季节平均均匀系数的方法,即用灌溉季节内各次灌水均匀系数的平均值作为整个生育期的灌水均匀系数,则会低估喷灌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式(5)可用以估算华北平原冬小麦喷灌的季节均匀系数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的关系。

2.3喷灌施肥分布的均匀性

为了确定喷灌施肥时的化肥施入量与灌水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3月30日的测试数据进行了Kolmogorov-Smirnov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的判别指标为:

图4季节喷灌均匀系数(CU季节)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CU平均)的关系

Dn=max|Fn(x)-F(x)|(0≤x≤xmax)(6)

式中:Dn为累计分布与经验分布差值的最大值;Fn为正态累计分布;F为观测值的经验分布,xmax为观测值中的最大值。

表3列出了Kolmogorov-Smirnov的检验结果,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施肥量和灌水量都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图5比较了3月30日喷灌施肥重量与喷灌水量的累计频率曲线及其与正态分布的拟合情况。图中的横坐标的标准化值是指实测值与均值之比。标准化灌水量与施肥量的标准差也示于图中。比较灌水量与施肥量的标准差以及实测点与正态分布的拟合情况可以看出,喷灌施肥时的化肥施入量与灌水量的分布比较接近,并且施肥量的标准差一般小于灌水量的标准差。

2.4喷灌及施肥均匀性对产量的影响

冬小麦生育期内累计灌水量和产量的Kolmogorov-Smirnov的检验结果也列于表2,类似地,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它们都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为了了解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分布均匀程度的影响,表3总结了不同均匀系数处理时产量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累计灌水量的均值和均匀系数。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处理的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之间有较大差别,但所有产量要素的均匀系数之间差别不大,并且其均匀系数都在91%以上,也就是说,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构成要素分布的均匀性影响不明显。

图5喷灌施肥量与灌水量累计频率分布及其

与正态分布的拟合情况(冠层以上测试结果)

图6冬小麦产量与冠层以上平均喷灌均匀系数(CU平均)、季节喷灌均匀系数(CU季节)的关系图

6(a)、6(b)分别绘出了由1999年和2000年田间试验得出的产量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及产量与季节喷灌均匀系数的关系。两图均清楚地显示出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将产量与喷灌均匀系数之间进行回归后得:

Y=0.0043CU平均+6.6(r2=0.015)(6)

Y=0.0039CU季节+6.6(r2=0.001)(7)

式中:Y为产量(t/hm2).

喷灌均匀系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作物冠层的截留使喷灌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灌水季节内累计灌水量均匀系数大于各次灌水的均匀系数平均值(图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各次灌水量分布不均匀对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3)土层储水量在整个生育期内一直很均匀[16],再加上灌水过程中一部分水会沿作物茎秆直接渗入根区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另外,作物根系的水平伸展,使得作物都可以均匀地获得所需要的水量;(4)生育期内的天然降水给灌水量小的区域的作物吸水提供了补充。上述所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喷灌非均匀性对产量的影响。

为了分析喷灌施肥均匀性对产量的影响,图7绘出了3个处理的产量与3月30日各小区施入化肥量的关系。由图可明显看出,产量对喷灌施肥的均匀程度同样也不敏感。

图7冬小麦产量与2000年3月30日喷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3结论与讨论

作物从播种到形成经济产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影响产量的因素除了本文讨论的灌水均匀性与灌水量、施肥均匀性与施肥量外,还有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田间管理措施、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包括上述所有因素的田间试验或数学模拟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行长期研究。本研究得出下述初步结论:

(1)作物冠层的截留使喷灌水量分布的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的程度随喷灌均匀系数的提高而减小;(2)灌溉季节内累计灌水量的均匀系数大于平均喷灌均匀系数,也就是说,用平均喷灌均匀系数表示灌溉季节的灌水均匀程度会低估实际灌水的均匀性,这一结论对喷灌均匀系数设计值的选取具有参考价值;(3)对华北平原种植的冬小麦而言,在试验的平均喷灌均匀系数变化范围(62%~82%)内,喷灌均匀系数对作物产量及其要素均值和分布均匀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并且产量对喷灌施肥的不均匀性也不敏感。因此,《喷灌工程技术规范》[19]规定的均匀系数设计值(CU≥75%)对华北平原区种植的冬小麦是偏于安全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减小,以降低喷灌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参考文献:

[1]ChristiansenJE.Theuniformityofapplicationofwaterbysprinklersystems[J]。AgriculturalEngineering,1941,22:89-92.

[2]SeginerI,MKostringsky.Wind,sprinklerpatternsandsystemdesign[J]。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Division,ASCE,1975,101(IR4):251-264.

[3]FukuiY,KNakanishi,puterevaluationofsprinklerirrigationuniformity[J]。IrrigationScience,1980,2:23-32.

[4]VoriesED,RDvonBernuth.Singlenozzlesprinklerperformanceinwind[J]。TransactionsoftheASAE,1986,29(5):1325-1330.

[5]SeginerI,RDvonBernuth.Simulationofwinddistortedsprinklerpatterns[J]。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Engineering,ASCE,1991,117(2):285-306.

[6]NderituSM,DJHills.Sprinkleruniformityasaffectedbyrisercharacteristics[J]。AppliedEngineeringinAgriculture,1993,9(6):515-521.

[7]LiJ,HKawano.Sprinklerrotationnonuniformityandwaterdistribution[J]。TransactionsoftheASAE,1996,39(6):2027-2031.

[8]陈大雕,林中卉。喷灌技术(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563.

[9]施钧亮,窦以松,朱尧洲。喷灌设备与喷灌系统规范设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444.

[10]SternJ,EBresler.Nonuniformsprinklerirrigationandcropyield[J]。IrrigationScience,1983,4:17-29.

[11]MateosL,ECMantovani,FJVillalobos.Cottonresponsetonon-uniformityofconventionalsprinklerirrigation[J]。IrrigationScience,1997,17:47-52.

[12]WarrickAW,WRGardner.Cropyieldasaffectedbyspatialvariationsofsoilandirrigation[J]。WaterResourceResearch,1983,19:181-186.

[13]MantovaniEC,FJVillalobos,FOrgaz,EFereres.Modelingtheeffectsofsprinklerirrigationuniformityoncropyield[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1995,24:243-257.

[14]LiJ.Modelingcropyieldasaffectedbyuniformityofsprinklerirrigationsystem[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1998,38(2):135-146.

[15]李久生,饶敏杰。冬小麦冠层对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J]。灌溉排水,1999,18(增):106-111.

[16]李久生,饶敏杰。喷灌均匀系数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0,(1):9-14.

[17]BurtC,KO′Connor,TRuehr.Fertigation.IrrigationTrainingandResearchCenter,CaliforniaPolytechnicStateUniversity,SanLuisObispo,California,USA,1998,15.

冬小麦范文篇9

一、冬小麦冬春死苗原因

1.品种的抗寒性。一般冬性强的品种,抗寒能力较强;冬性弱的品种抗寒能力较差,容易冻死。

2.播种时间不当,易造成死苗。播种过早,冬前穗分化到二棱期的麦苗,耐寒能力减弱,遇冻害常严重死苗;播种过晚,麦苗本身积累的糖分少,遇寒、旱,也容易出现死苗。

3.外界因素。如不利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不适当的栽培措施、夏秋季节降雨少、土壤底墒不足、冬春又少雨雪、多寒风等加剧了土壤干旱,使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致使小麦生理脱水而死亡。

二、减少死苗的栽培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选用冬性强、抗寒性好的品种,根据试验、示范,适应青海省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主要有:“京农437”、“兰考906”、“京农411”等。这些品种表现出抗病、丰产、优质、冬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

2.苗期灌溉。对于底墒不足早播麦田,可在分蘖期浇苗期水,若土壤肥力不足,可适当追施少量化肥,每666.7nf施纯氮2-3千克,达到促苗早发,根深叶大,利于安全越冬。对于晚播苗,主要矛盾是积温不足,管理上以中耕松土,提高地温和保墒为主,苗期不宜浇水,否则会降低地温影响麦苗升级。公务员之家

冬小麦范文篇10

据*市气象局12月19日16时《重要天气预报》,目前在贝加尔湖地区有一股较强冷空气,未来向东南方向移动。

22日,晴天间多云,温度:零下8度--3度,西北风3—4级。

23日,晴天间多云,温度:零下6度--8度,西南风3级。

24日,晴天间多云,温度,零下4度--12度,偏东风2—3级。

25日,晴天到多云,温度,零下1度--10度,东北风3级。

12月20日,*市气象局寒潮蓝色预警:预计*地区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下降8度以上,22日凌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7度左右,今夜到明天平均风力5级以上。

12月20日,*市气象局大风蓝色预警:预计*地区24小时内可能受偏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5到6级,阵风7级。

根据*市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赵建才市长指示:请各单位做好防风降温准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农作物防冻防风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市小麦普遍分蘖,旱地偏旱,大部分水浇地墒情适宜,冬小麦长势良好。由于麦播以来气温持续偏高,降温对冬小麦的影响总体利大于弊。此次天气过程伴随的低温抑制了部分田块冬天小麦的旺长势头,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低温也可杀死部分越冬害虫,不利于病菌繁殖,可减小春季病虫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但由于前期持续高温使小麦没有得到良好的冬前锻炼,局部播种偏早、生长较快的冬小麦可能遭受冻害,叶尖受损;同时,出现的大风天气使局部麦田土壤湿度进一步降低,旱情持续。

二、针对此次大风降温天气过程。

1.提前做好防风、御寒保暖准备,室内采用天然气或煤炭等取暖设备的用户注意预防C0中毒。

2.目前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较高,各地要注意加强防火工作。

3.强冷空气带来的明显降温将对大棚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要提早采取防冻防风措施。

4.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冷空气到来前可采取镇压、盖土等保温措施,以加深分蘖节深度,保墒防冻,防御冬小麦冻害发生。

5.入冬以来,我省降水持续偏少,各地要根据苗情和墒情,适时浇好越冬水,中耕松土,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三、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

1.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2.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