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十篇

时间:2023-09-27 16:45:59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1

[关键词] 称杆乡 冬小麦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080-02

称杆乡位于泸水县北部,距州府六库53公里,属山区与半山区,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气候、植被呈立体分布,最高海拔4162米,最低海拔919米。现有总耕地面积26274亩,其中:旱地20642亩,水田5632亩。随着近几年来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提高,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全乡范围内种植冬小麦的农户和面积逐年增加,并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每一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技术骨干力量,提高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收到了显著的成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 冬小麦种植现状

根据称杆乡的实际情况,全乡绝大部分地带都适宜种植冬小麦。最适宜种植冬小麦的村委会有称杆村、双奎地村、阿赤依堵村三个村,种植农户和种植面积也多,是全乡最适应选择种植冬小麦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全乡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500亩,单产在80―148公斤之间,单产低,种植管理水平落后是制约全乡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效促进全乡冬小麦生产的发展,我们主要采取冬小麦条播栽培技术和冬小麦免耕栽培技术两种。其中绝大部分采取了冬小麦条播栽培技术,也改进了以往的粗放式耕种制度,较大地提高了全乡粮食作物的产量。

2 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在称杆乡境内,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水、温度和光照、耕种制度、栽培品种的影响,冬小麦病虫害时有发生。在病害方面主要以小麦锈病、白粉病为主,年发生面积800多亩;虫害方面主要以蚜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为主,年发生面积1100多亩。

2.1 冬小麦病害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2.1.1冬小麦锈病的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可以侵染穗部。发病时出现金黄色条形孢子堆组成的病斑,破坏叶肉组织,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少籽粒产量。它可以在冬小麦苗期发病,也可以在成株期发病。

2.1.2冬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冬小麦白粉病病部表面附有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每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

冬小麦白粉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量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容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2.2 冬小麦虫害的危害症状

2.2.1冬小麦蚜虫危害症状

冬小麦蚜虫是从冬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危害症状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症状是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2.2.2冬小麦蝼蛄、蛴螬危害症状

蝼蛄与蛴螬危害麦苗的症状有区别:蝼蛄常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而蛴螬则危害麦苗的根颈处将麦苗咬断,断口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

2.2.3冬小麦地老虎危害症状

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白天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地老虎危害症状是将麦苗基部咬断,常常造成冬小麦严重缺苗,甚至毁种。

3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冬小麦病害的防治措施

3.1.1冬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3.1.1.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

3.1.1.2农业防治:一是适当晚插,避免过早播种,避免秋苗侵染机率;二是合理施肥,控氮,增磷,补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小麦抗病能力。三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3.1.1.3药剂防治:一是秋播前实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30%三唑酮(粉锈宁),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二是冬小麦出苗后,对初见病叶或发病中心田块及时进行挑战或全田防治;三是冬小麦到拔节或孕穗期病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重病田应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

3.1.2冬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3.1.2.1种植抗病品种;

3.1.2.2麦收后及时灭茬翻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1.2.3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3.1.2.4田间出现病叶时每亩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兑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连治1-2次。

3.2 冬小麦虫害的防治措施

3.2.1冬小麦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的综合防治措施

3.2.1.1农业防治:一是深翻土壤,精耕细作,破环害虫孳生的环境;二是调整茬口,合理轮作,减轻其危害;三是合理施肥,猪粪、厩肥等农家肥必须经充分腐熟后方可减轻危害;四是早春铲除地头、地边的杂草,并带到田外及时处理或沤肥,能消灭部分卵和幼虫。

3.2.1.2物理防治:利用蝼蛄、蛴螬的趋光性,每年4月初其出土期设置诱虫灯诱杀,地老虎则用糖:醋:白酒:水=3:4:1:2,兑好后加总量的1-2%的敌百虫,放置于盆中于田间诱杀地老虎蛾子。

3.2.1.3药剂防治:一是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20-25千克拌种250-300千克,均匀喷洒,摊开后凉干即可播种;二是毒土。用75%辛硫磷或20%除虫菊脂等乳剂分别以1:300与1:200的比例拌土成毒土,每亩20-25千克撒于垄台苗眼附近;三是毒饵诱杀蝼蛄。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香的玉米面,加青菜叶于傍晚撒于植株周围土上;四是地面喷药。利用地老虎1-3龄暴露地表的时机,喷施药液,如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

3.2.1.4化学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兑水25-50千克,拌种250-500千克,可防治蛴螬、蝼蛄等。二是土壤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毫升,结合灌水入土中,可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兑适量水喷拌在100-150千克细土上作成毒土,顺垄低撒,施在幼苗根际附近,每亩撒20公斤,可防治地老虎和蛴螬。三是毒饵。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克兑适量水制成毒饵,可防治蝼蛄和地老虎。

3.2.2冬小麦蚜虫危害的防治措施

防治冬小麦蚜虫采取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克或可用10%吡虫啉或蚜虱净10-20克兑水喷雾或弥雾。

参考文献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2

[关键词] 小麦 高产栽培技术 综合配套措施 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166-01

地方小麦若想实现高产栽培,就必须优化其综合配套措施,这其中就包括秸秆还田、施底肥、优种选择、适量播种以及冬前春后麦田管理等等。

1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应用秸秆还田是希望充分利用到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质,它是土壤栽培种植农作物所最需要的重要营养肥料,因此应该科学实行秸秆粉碎并将其直接还田,极大程度促进土壤肥力提升,优化田间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一般来说,小麦栽培种植均为前茬玉米种植后的回茬麦,所以利用秸秆还田技术也是为了将前茬玉米种植所残留的秸秆完全粉碎、破茬,以深耕或旋耕的方式来将粉碎后的秸秆深埋到土壤中,使其作为肥料完全覆盖地表。从技术角度来讲,秸秆还田一定要做到及时,一般要做到边收割玉米边粉碎、边翻埋秸秆,这样做也是为了借助玉米秸秆在收割时含水量较高,而且及时翻埋也能利于土壤腐解,为小麦栽培创造良好条件。以玉米秸秆的腐解过程为例,它就需要实施100:4:1的碳氮磷比例,这也是为了解决秸秆还田时的微生物与作物营养争夺矛盾,特别是缓解对氮元素的争夺。所以还田过程中每还田100kg秸秆,就要外加加入10kg碳酸氢铵与3.5~4kg尿素,而对于某些缺磷的土壤则还要适当为其增补磷肥。

秸秆的粉碎与翻埋要选择大型机械来来进行作业,确保机械的离地间隙在5cm左右。不能在玉米秸秆倒伏后粉碎,因为这样会降低玉米秸秆的粉碎率。而且玉米秸秆的粉碎长度要控制在5~7cm左右,且要杜绝漏切现象出现。秸秆在粉碎以后就要立即使用化肥,采用旋耕方法保证它能够被充分腐烂分解,这样不但能够增肥地力,也能达到保墒效果,对土壤板结预防也有一定作用[1]。

2 底肥施肥技术应用

小麦栽培若想实现高产必须施足底肥,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水地麦田施肥与旱地麦田施肥。其中水地麦田施肥其产量如果在300~400kg/0.067hm2,它应该施用农家肥3000kg左右,同时施入10~12kg氮肥、6~8kg磷肥以及1~3kg钾肥,如果产量在200~300kg/0.067hm2条件,则要施入农家肥2500kg左右,且同时施入8~10kg氮肥、4~6kg磷肥以及1~3kg钾肥。一般来说,磷肥、钾肥与有机肥一般作为小麦的底肥施入,施加底肥以后还要追施50%~70%氮肥,确保水地麦田底肥施足。

如果是旱地麦田,其产量在100~200kg/0.067hm2条件下,则要施入农家肥2000kg左右,并追施3~5kg氮肥和2~4kg磷肥[2]。

3 优种选择技术应用

小麦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一般在北方地区多选用中麦175、京9843、轮选987等等。通常采用机械条播技术,条播深度控制在3~6cm左右为最佳。由于水地小麦适播期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所以旱地小麦适播期要适当提前到9月中旬到9月下旬,其播量也要控制在12~14kg/0.067hm2。

4 小田间管理应用技术

小麦田间管理应用技术主要体现在春季及冬季管理两方面,首先要在播种前一年进行冬前管理。

4.1 冬前管理应用技术分析

冬前管理首先要浇冬水,施冬肥。如果麦田拥有水浇条件,就要在越冬之前进行冬水浇灌,浇水量一般控制在40~50m?/0.057hm2。在冬水浇灌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天气变化状况,必须选择昼消夜冻的无风晴天天气。如果麦田存在底肥不足情况,就要保证浇冬水和追施尿素的有机结合,其中尿素追施要保证在5.0~8.0kg/hm2,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弱苗也能转壮成长。如果是旱地麦田则要在冬季雨雪天气后再追施尿素,追施量保证在5.0~7.5kg/0.067hm2,同时也可以在越冬之前追施一定农家肥(2~5m?/0.067hm2),其目的就是为了补充地力,保证地温,防止麦田冻害情况发生。

如果是存在土壤板结结构或存在晚播状况的弱苗田,无论是旱地还是水地麦田都要在小麦成长到三叶期时实施中耕划锄。这一冬季麦田管理行为不但能够为麦田提温保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杂草。一般来说中耕划锄主要分为浅锄和细锄。在中耕划锄过程中不要出现压苗伤根现象,如果是播种较浅的麦田类型,就要配合中耕、浅耕来培土壅根,这样做能够有效保护小麦的分蘖节,也能提高麦苗的冬季抗寒能力。

4.2 春后管理应用技术分析

在早春季节要对麦田实施镇压,主要是为了塌实土壤并弥补土壤裂缝,起到麦田保墒提温的作用,同时消灭多余杂草。镇压要结合细耕划锄进行,要做到先压后锄,且锄地要做到细锄,匀锄,绝对不能压到麦苗。针对弱苗部分则要实施浅锄,适当提高土壤温度,这样能有效促进弱苗的麦苗根系健康发育,帮助弱苗提高抗寒能力,促进其转壮生长发育。

春耕镇压还要实施顶凌耙地,这一环节在早春实施,能够起到麦田增温保墒的效果。一般来说,它能稳定麦田日均温度在0~3℃左右,使麦田土壤昼消夜冻。当土壤解冻深度在3~5cm时就是顶凌耙磨的最适当时机。

在麦田的春季后期管理方面,必须确保浇水充足,以水为先。如果是水地麦田,必须根据其土壤墒情及外部降水环境来适当浇灌抽穗扬花水和灌浆水,确保早春时期麦田土壤湿度及田间持水量始终保持在70%~80%左右,这样才能满足小麦栽培生长需要。如果是轮浇相对周期较长且浇水困难的麦田,则要在其灌浆初期争取普浇灌浆水一次,这样能更好促进小麦的籽粒灌浆效果,提高小麦籽粒质量[3]。

总结

总而言之,小麦高产栽培要基于多方面技术考虑,围绕小麦种植流程做好冬前春后栽培准备及种植工作,并做到因地制宜,考虑周全它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以保证栽培过程的细致周到。

参考文献

[1] 黄位先.威信县小麦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5(1):15-16.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3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选用丰产性好,又抗病、抗虫的品种。利用小麦本身的抗性,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如选用抗锈病、白粉病的多抗性品种,可有效抑制锈病、自粉病的发生,在吸浆虫发生地区,应选用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吸浆虫发生的概率。其次,要认识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搞好预报预测,准确及时的防治,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一、我国冬小麦的生长期殛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冬小麦播种于第一年的9、10月份,生长期为八个月左右,到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根据生长时期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播前准备期、播种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收获期等。

导致冬小麦出现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就人为因素方面来看,近些年来,人口数量的日益增长造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压力,人们被迫调整种植结构,改变耕作栽培制度,土地的种植密度被无限制的增加,这就导致了病虫害传播更加迅猛,同时,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暖冬频发,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加剧,使得冬小麦的病虫害出现新的特点。

另外,冬小麦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病虫害,应对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些病虫草害虽然发生在小麦苗期、拔节抽穗期间,但隐患在冬小麦播种时就已经发生了。例如小麦垒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等病菌,在小麦播种后就开始侵染小麦的根茎了,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虽然在苗期、返青期才发现他们的危害。但是在秋季播种时这些害虫就已经生活在麦田中了。因此,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在播种前就开始防治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不应割裂开来,而是应当将不同阶段的病虫害防治看做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科学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麦生长发育不受病虫侵害,保证冬小麦的高产稳产。

二、我国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病虫害概况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阶段不同,冬小麦的病虫种类也有差别。我国冬小麦各个阶段主要的病虫情况如下;

表:我国冬小麦病虫历

根据《表:我国冬小麦病虫历》可以看出,在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后期,主要面对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黑胚病、叶枯病以及红蜘蛛、吸浆虫、黏虫、穗蚜以及麦叶蜂等等。这些病虫害直接威胁着冬小麦的稳产和高产,例如纹枯病已经成为我国冬小麦产区的常发病害,收到纹枯病感染的小麦会在芽端出现褐变,造成茎管失水坏死,最后小麦植株因水分供应不足而死亡。因为冬小麦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种植密度的增加,纹枯病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病害影响逐年加深,导致严重减产。再如吸浆虫,在麦芽孕穗到灌浆时期,吸浆虫幼虫便吸食冬麦的麦浆,导致的后果是麦子出现瘪粒,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作物的绝收。再如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常见的红蜘蛛,传播速度快造成病害面积大,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发生。先是吸食麦叶的液汁,造成麦叶出现黄白色的斑点,继而出现大面积的红色的斑块,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导致植株的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植株干枯死亡。

冬小麦的中后期正值春夏两季,此时冬小麦处于反青、拔节、孕穗、扬花、灌浆以及成熟,与此同时各类病害异常活跃,繁殖加快,极易对冬小麦造成致命的威胁,导致减产甚至是绝产,因为此时做好冬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稳定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冬小麦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首先是要统筹全局,采用综合性的防治策略,多管齐下,以防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好防治技术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冬小麦中后期的安全。

(一)采用综合性的病虫害治理策略。

首先,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合理的倒茬,破坏威胁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实践证明,建立起以冬小麦为主体的的轮作制度,实现与秋作物、经济作物的合理倒茬是提高地力、减轻冬小麦病虫害的有效举措。其次,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即使使用化学农药也应做到混合使用以及轮换使用,以防止病虫害出现抗药性,再次,要保证单磷肥的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保证小麦健康成长,增强其本身的体质,再次,农业部门要科学预报,提供精确的气候和病虫害信息,提供技术指导,保证病虫害不大规模传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种前进行机耕深翻,也有助于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重点是用好病虫害防治技术

1、在农业栽培措施方面。首先要选用和推广丰产性好,又抗病、抗虫的品种。利用小麦本身的抗性,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其次,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改变作物的种植布局,推广新技术,从生态环境上限制病虫害的发生;再次,从改善植株的健康程度入手,加强水肥的管理,增强植株抵抗病虫侵害的能力。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4

关键词小麦;玉米;规范化播种;田间管理;一增四改;鲁西地区

小麦、玉米是鲁西地区主要农作物,通过与气象部门联合研究发现,近年来鲁西地区冬前积温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气候向变暖的趋势发展,研究表明小麦播期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和小麦栽培管理水平,实现节本增效,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情况,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对传统的大田耕作制度进行适当变革,总结出一套小麦适期晚播、玉米适当晚收的“双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且通过2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小麦晚播高产栽培技术

1.1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1.1.1 品种选择。经过多年试验和大田推广应用,适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有济麦22、良星99等。播前要进行种子精选和包衣[1]。

1.1.2播前准备。充分应用现有先进的农业机械,把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以培肥地力,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根据鲁西地区土壤状况,在测土的基础上,成功选出茬平县小麦施肥最佳配比为1∶0.4∶0.8,一般施N∶P∶K配比为20∶10∶16的复合肥750 kg/hm2左右。

1.1.3播种。大量试验表明,茌县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5—12日[2],近10年该县冬前积温为640 ℃左右,冬前能够形成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播种时使用精播或半精播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5 cm,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1.2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遇雨或土壤板结时,要及时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浇好冻水,利于保苗越冬。年后墒情适宜返青快,应于小雪前后浇冻水,浇水量不超过600 m3/hm2。并配合划锄,疏松土壤。

1.3春季管理

小麦返青后,要及早划锄,通气保墒,提高地温。高产田一般在拔节期至拔节后期施肥浇水,追施纯氮90~105 kg/hm2。在小麦挑旗或开花期,及时浇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生育后期避免浇麦黄水。

1.4化学除草,综合防治

冬前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小麦中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期,对产量品质影响较大,主要有麦蚜、吸浆虫、锈病、赤霉病等,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可选用的杀虫剂有40%氰马乳油、40%氧化乐果,杀菌剂有三唑酮粉剂或禾果利等[3]。在挑旗、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氨基酸叶面肥,并与杀虫剂、杀菌剂配合使用,可起到“1喷3防”的效果。

1.5适时收获

在小麦蜡熟期采用机械化收割。

2玉米适当晚收及“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

2.1适当晚收技术

茬平县玉米正常收获时间应为9月28日至10月5日,晚收能明显提高玉米单产[4]。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较高,可以随收随耕种小麦,衔接好2种作物收种时间,有利于2种作物双丰收。

2.2“一增四改”技术具体内容及其应用

2.2.1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鲁西地区1980年以前,平均种植密度不足39 000株/hm2,1984年达到47 550株/hm2,1988年达到50 115株/hm2(留苗53 385株/hm2),1991年实收52 650株/hm2,最近几年在55 500~58 500株/hm2之间波动。①合理密植的一般要求。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就是要使玉米种植密度与品种要求相适应,一般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留苗6.00万~7.05万株/hm2,高产田应适当增加。首要问题是和品种特性相配套[4],其次是要和产量指标相适应。②增加密度的主要手段。一是改种耐密型品种。二是改革种植方式。缩小行距至60 cm左右。高密度情况下建议采用大小行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高产田大行距70~80 cm,小行距30~40 cm。攻关田还可以缩小行距,相近2行可采用调角留苗。莱州高产攻关田玉米的小行距已达15 cm,大行距55~65 cm。三是提高播种质量,防旱涝、防病虫,避免缺苗断垄。③增加密度要注意倒伏问题。一是选用穗位和株高较低、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二是培育壮苗;三是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四是苗期控制浇水。

2.2.2改种耐密型品种。①品种的耐密性。包括3个方面,一是抗倒性。茎秆坚硬、根系发达。二是耐阴性。底层叶片光补偿点2 500 lx。三是抗病性。高群体下抗叶斑病。②耐密型品种特征。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根系发达。生产表现为密度适应范围大,施肥响应能力强,抗倒伏,空秆少,果穗匀,耐阴性好,灌浆饱满[5]。实验结果表明:目前适宜鲁西地区种植的耐密型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聊玉22等。

(下转第92页)

(上接第89页)

2.2.3改套种为直播。①套种与直播优势比较。一是套种优点是增加积温,躲避芽涝。缺点是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整齐度差,病虫害较重。二是直播。优点是利于苗全、匀、壮,利于机械化作业,整齐度高,病虫害减轻。缺点是低温年份生长期长的品种积温不足。②推行直播的有利因素。几个变化造成此消彼长。一是小麦产量提高,套种困难增多,优势减少。二是生产条件改善。机械化、地力、化肥投入增加。三是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暖冬明显(小麦不必早播)。四是目前主推品种生育期缩短。③直播技术要点。一是及时播种。鲁西地区最佳播种时间在6月10—15日。一般大田等行距为50~65 cm;大小行时,大行距为80~90 cm,小行距为30~40 cm;高产攻关宜采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还可缩小。播种深度为3~5 cm。

2.2.4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①平衡施肥。氮、磷、钾、微肥平衡使用,避免单施一种元素肥料。②全量施肥[6]。以玉米的需肥量为化肥施用量。带走多少补充多少,确保不亏空。③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养分测定为基础,根据玉米吸肥规律、产量水平、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养分含量和利用率等多种因素确定施肥方案。④玉米施肥技术。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一般高产田按每生产百千克籽粒施用氮(N)3 kg、磷(P2O5)1.0~1.5 kg、钾(K2O)2 kg计算需肥量。缺锌地块增施硫酸锌15 kg/hm2。

2.2.5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

3参考文献

[1] 单玉珊,慕美财,韩守良.小麦超高产栽培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 孙本普,孙士宗,李凤云,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数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60-64.

[3] 燕亚菲,张雷,刘志红,等.资中小麦赤霉病的气候发病规律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0(6):2985-2987.

[4] 杨楠,王慧茹,班亚伟,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2009(8):21.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5

关键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017-01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市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具有明显的农业资源优势,适合农业生产。濉溪县目前种植的主要作物为小麦,年平均种植面积约12万hm2,发展态势良好。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且出台了很多惠r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小麦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为了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促使农业增效、农户收入增加,结合濉溪县小麦实际,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1 对种植地块的要求

种植小麦,要求能够保证在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便利的灌溉条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至少达到12 g/kg,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至少分别达到80、20、110 mg/kg。

2 精细整地,合理施入基肥

整地的标准为耕透耙透,确保土壤中没有土块坷垃,土壤细碎,地表平整,可选择双铧犁进行翻耕[1]。基肥要施入充足,可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0~20 t/hm2,施纯N、P2O5、K2O分别为180~200、90~110、90~110 kg/hm2,硫酸锌10~20 kg/hm2。在播种前将这些肥料撒在地表,在翻耕的同时可将其翻入土壤中,锌肥需要先与有机肥充分拌匀后再施入土壤中。

3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濉溪县适宜选择性状优良、产量高且较稳定、对逆境的抗性强、强筋、半冬性、适宜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如济麦22、烟农19等。种子的质量要求纯度、净度、发芽率分别达到99%、98%、85%,水分含量控制在13%以内。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拌种药剂可选择35%~45%多菌灵胶悬剂、35%~45%辛硫磷等,对苗期可能发生的病害、虫害有较好的预防效果[2]。

4 适期播种

对于半冬性小麦品种,濉溪县适宜在10月中旬播种,不得迟于10月25日,不得早于9月底,一般当日均温在16 ℃左右时即可进行播种。播种的方式选择播种机械半精量条播,深度控制为3~5 cm,播种量约120 kg/hm2,最终基本苗控制为250万株/hm2,若播种时间比较早或者土壤比较肥沃,则播种量可适当降低,约为105 kg/hm2。

5 划锄及镇压

对土壤进行适当划锄,可提高墒情、增加土温、降低土壤的板结程度,使小麦根系发育加快,增加冬前分蘖数。若小麦苗的长势比较弱,需要适当进行浅锄;若土壤的肥力条件较好、小麦长势旺,则需要适当深锄,以降低小麦的无效分蘖率。划锄的时间宜安排在12月中下旬、2月上中旬。此外,若小麦苗的长势旺,应该在冬前对土壤进行镇压,一般选择拖拉机顺着小麦的行向进行,切记不可损伤幼苗,可对小麦的生长产生抑制效果,对于长势过旺的麦田,则镇压的次数至少要达到2次。需要注意的是,土壤中若含有过多的水分、较为黏重时,或者土壤中的露水还没有干时,均不要镇压,以防对幼苗造成损伤[3]。

6 科学管理肥水

3月中下旬濉溪县麦田可施入尿素160~230 kg/hm2作为追肥,小麦生长过程中若发生干旱,应该在追肥的同时进行浇水。水分管理上,主要是浇好出苗水、越冬水、拔节孕穗水。一是出苗水。小麦播种时如果遇到干旱,则底墒水一定要浇够,以提高出苗率、培育健苗。浇水量为400~500 m3/hm2,控制耕层中土壤的水分含量适宜,一般为田间最大含水量的78%左右。二是越冬水。在冬季初日均温3~4 ℃时浇越冬水,对提高地温、降低冻害发生几率有较好效果,一般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4]。三是拔节孕穗水。小麦在拔节孕穗期,对水分要求较大,要求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至少达到田间最大含水量的80%左右。此期如果发生干旱,需要浇水450~520 m3/hm2。

7 化学调控

在越冬之前,先用15%~25%麦业丰500~550 mL/hm2,兑水550~650 kg/hm2喷施,也可以在小麦进入返青期后、拔节期之前喷施,若小麦的群体长势过旺,则可以叶面喷施壮丰胺500~650 mL/hm2,注意一定要喷均匀,也可在化除的同时喷施。

8 病害控制

濉溪县小麦生产上主要病害有赤霉病、全蚀病、锈病等,防治上主要选择农业防治方式做好预防,必要时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9 参考文献

[1] 彭婷婷,张东志,陈若礼.小麦春季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4):60.

[2] 张润生,王云生,孙立.夏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3):32-33.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6

关键词:不同密度;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影响

目前,小麦种植业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各个基层农业部门已经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小麦种植建议,可以促进小麦种植业的良好发展。这就需要小麦种植人员可以科学设置种植目的,减少叶片衰老问题,增加小面粒重,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1 不同密度种植对小麦叶片衰老与粒重影响分析环境

额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全县面积较大,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昼夜温差较为明显,夏季炎热时间短,年平均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高,适合种植小麦农作物。然而,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种植密度会影响小麦花后叶片衰老情况与粒重,与农民经济收入产生直接联系,因此,新疆额敏县郊区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利用试验活动对小麦不同种植密度进行分析,得到了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与粒重影响结论,使得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选择小麦种植密度控制方式。

2 试验材料与方式

在本次试验过程中,相关试验人员在额敏县郊区选择了两块试验田,试验田的面积相等,都为一亩。在此期间,可以将两块试验田分为A试验田与B试验田。其中,A试验田的肥力较为良好,土壤结构有利于小麦的生长,试验种植密度较高。B试验田中氮肥与磷肥较为充足,试验种植密度^低。

在实际试验过程中,相关人员对小麦胚乳细胞数与籽粒生长速率的测定。其一,在开花过程中,技术人员会标记开花期一致的小麦单茎,然后在小麦开花20天之后,每隔三天对所标记的小麦麦穗花与籽粒进行分析,利用国际先进分析技术,对胚乳细胞数与籽粒生长塑料进行测定。其二,在实际测定期间,技术人员需要将小麦麦穗籽粒放置在温度为81℃左右区域中,对其进行烘干称重处理,进而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3 结果分析

在对A试验田与B试验田进行对比试验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保证可以提高试验工作效率与质量。具体结果包括以下几点:

3.1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在对A试验田与B试验田小麦种植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A试验田小麦在籽粒生长过程中,群体光合速率较低,主要因为其种植密度较高,小麦通风性差,难以提高其光合塑料布,在开花后的15天左右,其生长效率较低。而b试验田的种植密度较低,通风效果良好,群体光合速率较高,在开花后15天左右可以得到明显的生长效果。由此可见,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高密度种植方式的光合速率比低密度种植方式的光合速率差,难以提高其生长效率,无法增强小麦种植业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小麦种植人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可以科学设置小麦种植密度。

3.2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叶片衰老影响

在A试验田与B试验田小麦实际生长过程中,可以得到小麦叶片衰老影响结论。

第一,A试验田的种植密度较高,会加快叶片衰老速度,主要因为其光合速率较差,在小麦开花之后,叶绿色会迅速遗失,导致小麦叶片缓降时间缩短,不利于籽粒的生长。B试验田的种植密度较低,可以利用良好的光合效果促进叶叶旗绿素含量的保留,进而延长小麦的缓降时间,可以有效增加灌浆时间,有利于籽粒的生长,可以促进小麦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A试验田中小麦开花后叶旗可溶性糖分较多,不利于积累各类光合产物,难以利用充足的资源为籽粒提供灌浆基础物质,并且小麦叶旗MDA含量较低,不利于叶片的生长。这也是导致叶片提前衰老的因素之一。而B试验田中小麦开花后叶旗可溶性糖分较多,在良好的光合作用下,可以有效积累各类光合产物,可以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率,同时,B试验田中小麦叶旗MDA含量较高,有利于小麦叶片的生长。

3.3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重量的影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重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试验田试验结果上分析可以发现,A试验田由于光合速率较低,小麦灌浆基础物质供应不足,导致小麦籽粒重量降低,难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率与种植质量。而B试验田小麦种植密度较低,光合速率较高,可以为小麦供应充足的灌浆基础物质,有效提高了籽粒重量。

4 小麦种植米密度控制措施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重视小麦种植密度的控制,保证可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率与质量。由于新疆额敏县冬季时间较长,因此,相关种植人员会选择冬小麦开展种植工作,但是,目前冬小麦早衰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速度较快。因此,额敏县种植人员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小麦种植密度,保证可以延长小麦叶旗生长时间,利用良好的光合作用为小麦提供良好的基础物质,在延长小麦植株寿命的基础上,延长小麦籽粒灌浆时间,进而增加小麦粒重,逐渐提升小麦生长效率与生长质量。同时,小麦种植人员还要根据小麦苗期生长特点与生长需求,逐渐创新小麦种植方式,在各类试验过程中,科学选择对比品种,在提高种植效率的基础上,提升小麦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结语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高密度种植方式会导致小麦叶旗叶绿素与可溶性蛋白质等含量逐渐下降,光合速率较差,难以提高其发展效率,使小麦叶片衰老速度较快,籽粒重量降低。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降低其种植密度,保证可以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娟.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7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大麦(Hordeum vulgare L.);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利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S36;S512.1;S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729-04

Key Technologies of Developing Wheat and Barley Production in Winter Fallow Fields in Middle and 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BAO Wen-jie1,LIU Yi-ke1,HUANG Zi-fu1,WANG Cheng-min2,ZHOU Lin3,ZHU Zhan-wang1,CHEN Ling1,

ZHANG Yu-qing1,WU Bo1,TONG Han-wen1

(1.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bei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Wheat/

Wheat Disease Biology Research Station on Central China,Ministry of Agriculture, Wuhan, Hubei 430064,China;2.Zhijiang Formerly Field,Zhijiang 443200,Hubei,China;3.Dangyang Yuxi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Dangyang 444100,Hubei,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inly exsisting reasons of winter fallow fields, the technologies of mechanical drilling, minimum-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were proposed. Some policies and technical advices including innovating land system, reinforcing irrigation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 farmland, heightening mechanization production level, strengthen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mached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barley(Hordeum vulgare L.);middle and 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MLRY); winter fallow fields; technologies

冬闲田是指春播至秋收期间种植作物,秋收以后至次年春播前未实行种养的耕地。研究发现,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总面积为2 05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5.49%[1,2],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之一[3-5]。如能采取有效措施,开发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大麦(Hordeum vulgare L.),参照该区域内湖北省小麦和大麦的平均单产计算,年生产小麦和大麦可达7 000万t左右。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对口粮和饲料粮需求量很大。该地区位于北纬33°,水热资源丰富,冬季基本不出现河流封冻和土壤冻结等现象,冬季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大,是我国中弱筋小麦的优势生产区[6]和传统大麦重要产区。利用冬闲田发展小麦和大麦生产,通过稻麦轮作有利于防控水稻病虫害、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和更新,从而促进来年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如在相同水肥条件下生长的水稻,产量可提高3%~6%[7,8]。因此,利用冬闲田发展该地区小麦和大麦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 冬闲田的成因分析

1.1 冬季粮食作物比较效益低

长期以来,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偏低,个别年份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农产品卖难现象,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一直偏低。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农民种粮效益偏低、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更加突出,这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1.2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城乡差距悬殊,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效益明显低于其他产业,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农村青壮劳动力缺失[9],导致冬季农田撂荒、弃耕的现象普遍。

1.3 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低

据湖北省农业厅2009年摸底调查,稻茬冬闲田占冬闲田总面积的80%以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的最主要类型。一般稻茬田田块小、土壤黏湿、机械化作业难度大、人工耕地开沟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此外,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排灌条件差,限制了冬季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9]。

2 利用冬闲田发展小麦和大麦生产的关键技术

于其他冬季作物对比,种植小麦和大麦所需的劳动力等成本较低,是开发冬闲田的首要选择。长期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小麦播种环节,撒播和粗放管理普遍存在[10],小麦产量和品质没有保障,是影响这一地区小麦种植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推广适应南方冬闲田的轻简高效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械条播、少免耕和与之配套的秸秆还田等技术国内早有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北方旱地作物生产中已大面积成熟应用[11,12]。而在南方,稻茬麦田机械种植的推广应用难度较大,湿黏的土壤环境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改进,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2.1 稻茬麦机械条播技术

栽培耕作粗放、机械化水平低是限制当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和大麦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过去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和大麦播种主要以人工撒播为主,虽然省工省力,但小麦群体难以控制,且生长中后期透光通气不好,易发生病害和倒伏,是限制其产量和品质的一大隐患。随着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各环节的重要性由过去的“三分种、七分管”到现在强调“七分种、三分管”。因此,研发适用于南方稻茬麦播种的农机具能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播种质量,是提高稻茬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在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为主的项目支持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栽培专家对该地区稻茬麦的机械条播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机械条播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以及小麦群体不良的问题,为小麦高产奠定了基础。借用机械条播技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等有关单位合作研发,成功示范了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以采用2BYM-8型播种机进行规范化的机械播种为核心,一次性可完成碎土、灭茬、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且播种行距、播种量、播种深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能抢墒播种,具有播种速度快、均匀、深度一致、出苗整齐、确保全苗等优点,从根本上解决了稻茬麦地区长期存在的耕种粗放问题,成为提高稻茬麦单产的一条重要技术途径。2013年夏收期间专家现场考察,产量增幅12.19%,每公顷增收节支2 205元。何彦平等[13]提出了适应江苏垦区黏性土壤稻茬麦高产机械化作业模式的关键技术与作业机具创新配套方案,彻底解决了稻茬还田难、烂耕烂种与作业质量差等问题,保证小麦和大麦播后能够齐苗、匀苗,实现壮苗越冬。

2.2 免耕栽培技术

免耕技术(No-Tillage)是国外保护性耕作措施中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可解决传统翻耕带来的弊端而逐渐被认同发展起来[14]。粗略统计,全世界免耕面积约为4.5×107 hm2,其中96%分布在南美洲和北美洲。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有研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初步统计,2005年我国粮食作物免耕栽培面积占15.4%,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免耕栽培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渗水力,防止土壤板结[15],同时可以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数量,使土壤供储养分能力增强[16]。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表明,免耕栽培粮食产量可增加5%~10%,单位面积粮食生产总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17]。

湖北省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农民进行稻茬田直接种麦的尝试,21世纪以来,随着劳动力的转移,稻田免耕种麦的面积进一步扩大,但仍被视为是一项在无法耕作条件下的应急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农业现代化的普及,相关的技术瓶颈得以解决,稻茬田种麦得到较好的示范和推广。如汤永禄等[8]对稻茬麦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技术进行连续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效效应,且对后作水稻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陈在新等[18]研究发现,稻茬麦免耕撒播覆草栽培,可有效管理田间水分,具有防灾减灾的作用。柴婷婷[19]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小麦简化了生产工序,减轻了劳动强度,每公顷节省用工22.5个,节省机耕费900元,增产225 kg,节本增产增收2 055元,而有效穗多是其主要的增产原因。同时保持了耕层的原有结构,防止了水土流失。

2.3 稻茬麦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是一种把作物秸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方法,在净化环境、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大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秸秆还田主要有秸秆堆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粉碎还田4种方式。秸秆堆肥还田是将作物的秸秆与泥土、人粪尿等混合堆置,经好气微生物分解成有机肥后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是将作物秸秆作为家畜饲料喂养家畜,通过家畜消化吸收,以粪尿形式归还土壤,从而增加土壤中的养分,改善土壤状况[20]。另有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后可使株高降低、节间变短、茎秆壁变厚,有利于小麦抗倒伏[21]。我国南方农业区,湿度和温度相对较高,秸秆更易腐烂,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粉碎还田较为简单易行,更易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国南方地区小麦多为稻茬麦,稻茬麦田土壤湿度和黏性大,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大面积生产中秸秆覆盖还田较为普遍[8,18]。秸秆覆盖还田对于机械化播种有所影响,且所需劳动力较多,不宜大面积应用。近几年来,在农业机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稻茬麦秸秆还田配套作业机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使秸秆粉碎还田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秸秆粉碎还田后,能够加速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速度,从而被土壤快速吸收,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节约化肥用量,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有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后可使其株高降低、节间变短、茎秆壁变厚,有利于小麦抗倒状[21]。李朝苏等[22]研发的2BMFDC-6型稻茬麦半旋播种机,解决了西南地区稻茬小麦面临的黏湿生态环境和秸秆还田技术问题。杨四军等[23]通过多年探索,创新研制出集播量精准可控、出苗均匀、适应范围广、作业效率高等优异性能于一体的小麦均匀摆播机,较好地解决了稻茬麦的播种难题。安波等[24]研发的SGF-360Z24A24型联合作业机,解决了江淮、黄淮黏性土壤地区稻茬麦面临的作业难度大、秸秆还田后埋茬不深等问题。

3 利用冬闲田发展小麦和大麦生产的政策和技术建议

实践表明,虽然通过行政手段,依靠政府部门的各种资金和物资补贴以及农业部门的代耕代种等措施,对减少冬闲田的面积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和技术建议,以减少或抑制冬闲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1 土地制度创新

进行土地制度创新,促进农村耕地经营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和适当集中,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农业从业人员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开发利用冬闲田必须注重规模效益,通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农技农机站(中心)、种田大户、农技人员和公司等不同群体的积极性,采取冬闲田的季节性流转等措施,使种植冬季作物有较好的规模效益。如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创新冬闲田季节性流转低价租赁承包种植、代种、代管、互助等方式,开展农户冬闲田委托流转登记造册、确定冬闲田低价租赁标准、招投标和收取地租等服务,为规模化种植营造平台[25]。

3.2 加强适应南方生产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农机具研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明显高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暖、水资源缺乏等问题的加剧,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其单产水平,对稳定我国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且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成功研发和示范推广了一系列农业机械,适用于该区域耕作制度和生产条件下的麦类生产,对该区域小麦生产特别是稻茬麦的生产起到了稳定作用。但总体来讲,由于南方地区地势复杂多样,山区丘陵地带较多,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应用,配套的小型农业机械缺乏,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当前,农田水利薄弱是限制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瓶颈之一。邱士利[26]研究表明,农田水利设施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贡献较大仅次于播种面积。目前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防洪抗旱能力十分有限。长江中下游地区虽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小麦和大麦生产期间,秋播至冬季往往干旱,有些年份需浇灌才能保证苗全苗壮;春季拔节以后至收获期间常遇雨季,渍湿害又成为限制其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同时灌水和排水困难也严重限制了这一地区小麦和大麦的生产。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作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水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长江中下游地区丘陵岗地较多、地块分散,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比平原地区复杂和困难得多,技术问题使得农田水利运营效率难以提高[27]。近几年来,极端天气频现,各级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耗费很大气力投入防洪抗旱工作。孙新华[28]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的大旱多为治理性干旱,要走出水利困境,应该将农田水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整合。刘成奎[29]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进行分析发现,今后迫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理与维护。

农田水利建设要同中低产田改造相结合,着力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对山塘、农渠进行清淤,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余缺调剂、旱涝同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

3.4 加强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机械条播、秸秆还田和免耕栽培技术是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是农业、机械、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集成创新,是系统、严谨、标准、规范的技术体系。如稻茬麦秸秆还田必须配合施用无机肥,有利于秸秆的分解和当年水稻产量的提高[20],但对当季作物的出苗有所影响,特别是对冬小麦的影响较大。因为冬季秸秆腐烂较慢,小麦种子容易架空,处理不当会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使基本苗降低[30]。杨四军等[23]提出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将播后镇压这一传统技术应用于现代稻茬麦生产,表现出出苗多而匀、幼苗矮壮、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等促进效应,已成为稻茬麦生产的关键农艺配套措施。秸秆的快速腐解是秸秆还田的关键技术,目前已有秸秆腐熟剂的研究和示范应用[31,32],有望解决秸秆还田中秸秆腐烂较慢的难题。据报道,连续免耕三四年后,会引起较多的病虫草害,尤其是地下害虫,因此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33,34],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与浅旋耕、深翻耕以及不同茬口作物轮作相结合。此外,少免耕栽培的小麦前期早发苗壮,中期生长平稳,但后期容易出现早衰,因此后期管理需要补施追肥[35,36]。

加强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运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粮食单产能力。围绕通过示范推广节本高效的栽培技术,提高冬季作物的单产、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冬季作物的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文梅,覃志豪,李文娟,等.基于MODIS-NDVI时序数据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信息提取[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7):324-329.

[2] 翟孟源,徐新良,姜小三.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的遥感监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4(3):389-397.

[3] 金姝兰,侯立春,徐 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08-212.

[4] 徐文彬,洪业汤.冬闲水田土壤――一个重要的尚未确定的N2O释放源[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3):42-45,48.

[5] OHBA S Y,MATSUO T,TAKAGI M. Mosquitoes and other aquatic insects in fallow field biotopes and rice paddy fields[J]. 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2012,27(1):96-103.

[6] 程顺和,郭文善,王龙俊,等.中国南方小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 袁礼勋,黄 钢,余 遥,等.四川盆地稻茬麦免耕栽培增产机理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1,4(4):49-56.

[8] 汤永禄,黄 钢,袁礼勋,等.稻茬麦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研究I.小麦和后作水稻的增产增收效应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1):32-37.

[9] 易天佑,申海洋.湖南省农民弃耕撂荒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3):40-42.

[10] 卢良恕.南方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播种问题[J].农业科学通讯,1955(11):658-659.

[11] 胡云天.稻茬地小麦免耕条播作业工艺[J].农业机械,1997(7):27.

[12] 王鹤鸣.机械化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J].旱作农业,2002(4):35.

[13] 何彦平,苏志富,贺在锐,等.粘土地稻茬麦高产机械化作业模式及关键装备创新[J].农业工程,2013(4):22-24.

[14] 许剑平,徐 涛,谢宇峰.国外少免耕法的发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1):25-30.

[15] 赵 京,吴 萧.川中丘陵区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及增产效果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1):66-69.

[16] 吴金水,肖和艾,陈桂秋.旱地微生物量磷测定方法研究[J].土壤学报,2003,40(1):71-72.

[17] 袁家富.麦田秸秆覆盖效应及增产作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6,4(3):61-65.

[18] 陈在新,胡志仿,陈 岚.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167-168,171.

[19] 柴婷婷.湖北省小麦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20] 杨斌娟,钱海燕,黄国勤,等.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2,2(5):1-4.

[21] 李 波,魏亚凤,汪 波,等.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4):758-764.

[22] 李朝苏,汤永禄,解立胜,等.2BMFDC-6型稻茬麦半旋播种机设计与性能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789-793.

[23] 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等.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89-91.

[24] 安 波,何彦平,卜永清,等.适应粘性土壤地区稻茬麦播种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性能试验[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4):39-40,53.

[25] 谢六月.大力开发冬闲田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120,167.

[26] 邱士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63-166.

[27] 叶文辉,郭唐兵.我国农田水利运营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DEA-TOBIT两阶段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2):63-71.

[28] 孙新华.治理性干旱:大旱折射出的水利困境及其反思――基于湖北省Q镇的实证调查[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18-23.

[29] 刘成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3-7,20-21.

[30] 夏 炎.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10.32.

[31] 李庆康,王振中,顾志权,等.秸秆腐解剂在秸秆还田中的效果研究初报[J].土壤与环境,2001,10(2):124-127.

[32] 杨 帆,李 荣,崔 勇,等.我国南方秸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1):10-14.

[33] FORCELLA F.免耕小麦的杂草防治时期[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7(6):47-48.

[34] 陈福英.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2):112,114.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8

关键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48-02

小麦高产一般需具备两大要素:一是外部条件,土壤地力优越,肥水条件良好,这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二是内部条件,主要是品种的综合特性优良,主要表现在高产稳产,穗粒重高,产量潜力大,抗倒伏,抗病性强。受品种推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小麦的种植布局发生改变。秋播小麦南方品种具有春性较强的特点,目前其种植范围包括东北、西北、北部麦区以及华南、长江流域的大部分麦区。而大部分强冬性品种种植范围包括北部麦区和新疆地区,冬性品种仅在华南、长江流域的高海拔地区有少量种植。黄淮平原种植的小麦品种以半冬性和冬性为主,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1 品种选择

没有优良的小麦品种,就很难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为此,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要依据2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的气候、栽培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二是顺应市场需求,即选用的小麦品种要满足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另外,为了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还要听取当地小麦生产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综合考虑当地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

1.2 种子处理

选定品种后,还要对买来的种子进行测试鉴定,以确定这些储藏、加工后种子的发芽率、水分指标等符合种用小麦的要求。鉴定完毕后,在播种前进行晒种。选择晴天10:00左右,把种子摊放在晒场上,厚度在6 cm左右,晒时经常翻动,16:00收起。连晒1~3 d即可。为了预防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以及地下害虫,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择酷拉斯、半招净、全蚀净等药剂拌种,以确保苗齐苗壮[1]。

2 整地施肥

2.1 精细整地

作为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整地能够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实现小麦全苗和壮苗的目标。整地的原则为一平、二匀、三松[2],即做到土地平整,墒情和肥力均匀,土壤松紧适度,上松下实。达到这样的标准,要求在操作时,深耕超过25 cm,耕前粗平,耕后覆平,耙细耙匀,破碎明暗坷垃,杜绝漏耕漏耙、架空暗垄等现象,以消除墒沟、伏脊等不平整的地方,确保后期浇水时畦内达到“寸水棵棵倒”的状态。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

2.2 施足基肥

要实现小麦优质、高产,就必须要有肥沃的土壤。尤其是优质强筋小麦,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更高[3]。为此,要施好小麦基肥,一般结合整地时施入。基肥主要包括优质有机肥和配方肥,其中优质有机肥用量不得低于45 t/hm2,如果农家肥的用量满足不了这一标准,也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如用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配方肥一般是根据地块进行的测土配方试验得出的施肥量,这样不仅节约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而且能够取得最佳的收益,实现科学种田。一般中高肥力地块施尿素150~225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磷酸钾225~300 kg/hm2、硫酸锌15~30 kg/hm2。

3 科学播种

3.1 适时播种

温度是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根据温度变化,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确保小麦形成壮苗。如果播种时间太早,温度不够,麦苗容易徒长,无法控制冬前群体的生长速度,最终因早期过度消耗土壤养分,成为先旺后弱的“老弱苗”,而且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和冻害等。如果播种时间太迟,也不利于壮苗的形成。由于温度过低,小麦出苗时间延长,出苗率较低,苗龄不够,冬前营养生长不足,很难成为壮苗。而且对小麦之后的生根、穗分化、种子形成和灌浆等产生重大影响,最终导致小麦千粒重降低,使小麦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不同地区因为气候、土壤条件等不同,小麦的适宜播期也不同[4]。多年经验表明,要确保小麦成为壮苗,一般最好选择在10月5―10日进行播种。因为此期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降至0 ℃进入越冬期,冬前 >0 ℃,积温达到600~650 ℃,可满足小麦出苗的要求。

3.2 适量播种

播量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小麦的高产,就要控制好其播种量。因此,要综合考虑地力、品种以及其他种植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播种量。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如果是在中产田块种植,想通过增加主茎穗数量实现高产,就要适当增加播量。如果是在高产田块种植,想要实现抗倒、穗大、产量高的目标,就要适当降低播量,以保证群体不会过大,实现个体粗壮。如果高产田块盲目增加播量,那么就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因为过大的群体和不良的通风透光条件会造成个体生长势弱,从而易倒伏[5]。

3.3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对小麦出苗影响很大,过深或过浅均不利于小麦出苗。如果小麦播种深度过深,易降低出苗率,延长出苗时间,造成苗个体较弱,影响分蘖,减少次生根数,不能保证适宜的群体结构。如果小麦播种深度过浅,易落干,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还会比较容易发生冻害。生产实践表明,最佳小麦播种深度为3~5 cm,要求尽量达到全田深浅一致,以缩短出苗时间,实现苗齐、苗壮的目标[6]。

4 田间管理

4.1 冬前麦田管理

为确保全苗,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苗的地块可以采用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措施进行补苗。小麦三至四叶期要疏除过密苗,尤其要疏开疙瘩苗,填补稀苗处。为了确保补苗能早发赶齐,稀的地方栽苗后要普浇一水[3]。合理管理冬前肥水,对小麦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非常重要,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但在具体操作时,要综合考虑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因素。浇冬水时要把握好时间,如果浇水时间过迟,遇到寒流天气会发生因水渗不下而导致地面结冰,造成麦苗窒息死亡的现象。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因为此期日平均气温一般维持在3~5 ℃,可以达到夜冻昼消的状态,基本不会发生冻害。浇冬水后,为保持墒情,破除板结,务必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1]。追施冬肥一般结合浇冬水同时进行,不需要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追冬肥时要注意施肥量,为了避免出现倒伏或贪青现象,如果田块的土壤肥力高,麦苗的群体量大、强壮且长势较旺,应降低冬肥用量,甚至可以不施。另外,如果遇到基肥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根据平衡施肥的原则合理选择施肥种类,做到氮磷配合施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要想控制住群体的发展速度,可以采取深耘的措施。一般深耘深度超过10 cm,就能够帮助小麦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达到促控小麦根系生长的效果。如果群体不仅过大还过旺的麦田,可以采用镇压的措施,一般在立冬前后进行[2]。为了避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镇压应选择在午后进行。划锄具有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作用,要选择合适时间进行。

4.2 春季麦田管理

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要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确保稳健生长;对于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为了防止麦苗长势过旺,可以选择不施肥水。对于群体偏大、易发生倒伏现象的麦田,要适当进行化控、除草,以实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一般可选用20%壮丰安乳油600 mL/hm2+10%金植・马灵(双氟磺草胺+唑草酮)150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拔节期追施肥水,应综合考虑墒情和苗情等因素,再确定合适的时间。为了实现高产,要重施拔节肥水。如果是群体偏大的麦田,最佳追施肥水的时间为拔节中、后期。 如果是群体适宜的高产田,最佳追施肥水的时间为拔节初期至中期。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的需水临界期,为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务必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浇透孕穗水[5]。

4.3 后期麦田管理

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为了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干热风的危害,保证小麦自身的生理用水需求,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一定要及时浇灌浆水,一般在小麦扬花后10~15 d进行。小麦抽穗杨花至灌浆期,要做到一喷三防。此期小麦的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可以选用三唑酮、氟环唑、烯唑醇、己唑醇、腈菌唑、戊唑醇、丙环唑等对水均匀喷雾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可以选用赞米尔(戊唑醇和咪鲜胺复配剂)、实粒(氰烯菊酯和己唑醇复配剂)、多菌灵、多酮等对水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施药时间为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10%扬花),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在喷药5~7 d再喷施1次。可以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防治纹枯病,施药时间为田间病株达到10%时,对水喷植株中下部,重病田隔7~10 d要再喷1次。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有吸浆虫、蚜虫等害虫[1],可以选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防治吸浆虫成虫,可以选用吡虫啉、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敌敌畏、吡蚜酮、氧化乐果等防治蚜虫。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可以喷施叶面肥加磷酸二氢钾,以达到增产、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的作用。一般喷2次,选择在晴天16:00以后喷施,7~10 d后再喷1次。

5 适时收获

小麦适时收获是保证高产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小麦的最佳收获时期是蜡熟末期[6]。此期小麦具有以下特点: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呈现黄色,茎秆尚有弹性;籽粒较坚硬,有光泽,含水量约22%。

6 参考文献

[1] 李达丽,葛具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1(7):47-48.

[2] 张保民,孙本普,孙雪梅,等.不同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6(5):561-563.

[3] 范秀华.旱地夏播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70.

[4] 鲁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4):11-12.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9

关键词:冬小麦;冻害;防治;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134-1

近两年,由于气候变化无常,根据统计数据,在天津市蓟县小麦生产过程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致使亩蘖数减少、亩穗数不足,严重地块小麦绝产,小麦冻害已经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防止和减轻小麦冻害的发生,促进小麦安全生产,我们对小麦冻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总结出了预防小麦冻害的技术措施。

1 小麦冻害分类

寒潮冻害小麦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类型、早春冻害类型(倒春寒)和低温冷害类型三大类型。

1.1 冬季冻害类型

我国冬季冻害分为骤降型、严寒型和越冬交替型。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会有两个月以上平均温度在-2℃左右。将会出现多次强寒流,致使小麦的地上部分容易出现枯萎,导致小麦幼苗成片死亡。尤其是冬天前所积留下来的温度少、小麦幼苗比较弱或者秋冬季节的土壤比较干燥,这样的年份小麦的灾害更加严重。小麦经过冬季以后天气出现回暖迹象,气温不断增高、土壤风化解冻。小麦幼苗开始生长,但幼苗的抗寒性就相对较弱。回暖期过去以后,再次遭遇大面积降温,麦苗会出现大面积冻害。麦苗上部将出现叶片严重枯萎。

1.2 早春冻害类型(倒春寒)

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季节,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地表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发生的霜冻危害。此时气候已经逐渐转暖,又突然来寒潮,故也称为倒春寒。

1.3 低温冷害类型

低温冷害多发生在春季的四月中上旬小麦孕穗期,此时小麦的植株幼嫩,有较高的水量。对此时的低温抵制能力很弱,如果此时遇到4℃以下的降温,此时更加容易遭受冻害。如果麦株受害会出现茎叶无异常,可麦穗将会受到严重伤害,严重时候会出现减产。

2 冻害规律

气温骤降是小麦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越冬的麦芽与长势也有关系。只有我们在适当的时间种植小麦,这样麦苗才能正常成长,使其具有更强的御寒能力。那些播种过早的旺长苗和播种过晚的独秆苗,播种密度过大的无分弱苗,土块架空,整理土地的吊根苗,检查土地中乱耕乱种的死苗,在播种过程中过浅的露籽苗,以及一些根部存水过多的水渍苗,还有一些土壤不合格肥力不强的黄弱苗,氮元素肥料过剩的旺长苗,除草剂等农药造成的药害苗,由于土壤干旱形成的缺水苗,在播种过程中籽苗入土较深的细弱苗,以上所栽种的籽苗其抗寒能力都非常弱,在冬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现象。

3 小麦冻害后期管理措施

3.1 灌溉好拔节水,充分施拔节肥

小麦从拔节到花开是生长时期生长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它的根、茎、叶、穗等部分进入高速生长阶段。植物个体与整体的生长速度加快,小麦植株的生长量也逐步增大,麦穗也在形成阶段。这个期间是决定每亩小麦的麦穗数量,以及每个麦穗上的穗粒数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期间小麦对肥料和水的需求量很大。麦田中的化肥与水的管理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当年的小麦产量。

3.2 灌溉好挑旗水,适当追加肥料

挑旗期是开花后,小花退化集中发生时期。这一期间是我们保花增加麦粒打好基础的一个绝佳阶段与主要任务。挑旗期更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合理灌溉更加有利于小花的退花,不断增加穗粒数。可以保证土壤中的蓄水力,为麦苗的后期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缺肥麦田和植株发育生长不好的地块,可以进行适当浇水与加施尿素10千克左右。

3.3 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浇好充足灌浆水

小麦扬花后10~1 5天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收获前7~10天内忌浇麦黄水。从而让我们对小麦冻害有了重新认识,注重前期小麦田间管理,注意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的聚变,及时做好预防准备,可有效减轻冻害影响。在受冻地块,重视小麦后期管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冻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大成.冬小麦冻害灾情及长势恢复的变化向量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1,11.

[2] 刘秀位.冬前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温度和冬小麦早期生长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9.

[3] 潘庆民.于振文.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02,2.

冬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篇10

关键词耐盐冬小麦;新冬2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近年来,新疆小麦面积不断扩大,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疆盐碱土面积较大的特殊条件,已成为制约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2条:一是改良盐碱土;二是培育抗盐、耐盐品种。新冬26号(原代号101)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培育的耐盐冬小麦高产品种,经过连续几年大面积生产示范,在北疆地区平均产量达到6 000kg/hm2以上,南疆达到7 500kg/hm2以上,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和认可。

1特征特性

新冬26号在北疆地区生育期为270d左右,耐盐性较强,一般可在含盐量为2.0%硫酸盐新垦荒地上直接种植。该品种生长势强,株高60~80cm,茎秆坚硬,抗病抗倒伏性强,秸秆弹性好,中上部叶片与茎夹角较小,叶色深绿,籽粒白色,半角质,穗长6~8cm,纺锤型。成熟后成紫红色,小穗密集,穗粒数38~45粒,落黄性好。籽粒成熟后,茎叶尚未干枯。抗寒性强,在北疆正常年份越冬性好。越冬死亡率在3%~5%左右,成穗率高,容重790g/l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15.15%,沉淀值19.95ml,湿面筋含量31.3%,面粉品质好。在低产盐渍化土地上种植,平均单产5 250~6 000kg/hm2;在肥力较高土地上种植,平均单产可达6 000~9 750kg/hm2,已成为北疆地区主要的耐盐冬小麦品种。

2高产栽培技术

2.1精细整地

采用秋翻冬灌地,并进行合理轮作倒茬,前作收获后立即进行机耕,耕深25cm,打破犁底层,耕地前施入有机肥和适量的化肥作底肥。整地质量要求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2.2施足底肥

选择地力水平在7 500kg/hm2以上的地块,要求耕层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全氮0.09%以上,水解氮600 mg/kg以上,速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100mg/kg以上,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施有机肥75t/hm2。按生产1kg小麦籽粒需要纯n 3kg计算,若平均产量7 500kg/hm2,则需纯n 225~270 kg/hm2, p2o5 172.5kg/hm2,纯k2o 122.5kg/hm2,其中50%的氮肥在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追施,以起到氮肥后移的作用[1]。

2.3种子处理

用福美双或拌种双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3%,加适量水拌均匀,堆闷24h后摊开晾干,播种,可有效防治小麦黑穗病、根腐病、雪腐病等[2]。若地下害虫严重,可在对好的药液中加入40%甲基异硫磷乳油,混匀后处理种子。

2.4适时播种

根据新冬26的品种特性和北疆地区气候特点适期播种,避免早播或晚播。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播种方式:用24行条播机等行距播种,严格播种质量,达到深浅一致,下籽均匀,不重不漏。播种深度3~5cm,播种量270 kg/hm2为宜。在适墒情况下,北疆地区以9月20~30日为适播期,适期播种能争取冬前形成壮苗,2~3个分蘖,6~7片叶子,8~10条次生根,从而为丰产打好基础。晚播时,播量可加达到300~330kg/hm2。

2.5春季管理

早春化冻后,趁雪墒追施尿素150~200kg/hm2,灌头水前追施150kg/hm2,抽穗以后追施150kg/hm2。开春后头水宜早,从拔节到抽穗,一般灌3~4次水。施肥原则:前期足肥促早发,但不旺长,氮肥后移保品质,氮肥中基肥与追肥比例为6∶4,后期用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每次用量3kg/hm2 [3,4]。

2.6病虫草害防治

一是及时防除麦田杂草,对于禾本科杂草,用6.9%骠马乳油600~750ml/hm2对水450kg/hm2,在杂草3~5叶时喷施;对于双子叶杂草,可用2,4-d丁酯或二甲四氯进行防除。喷药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同时注意不要对邻作产生药害,严格掌握用药量[5]。二是要根据病虫预测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发病重的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00g/hm2或70%甲基托布津粉剂800~1 200倍溶液喷雾,均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三是尽量采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增益控害,维持生态平衡,确保农业生态安全。

2.7适时收获

在蜡熟末期,籽粒水量达18%左右时为收获适期,此时千粒重最高,品质最好。

3参考文献

[1] 胡志敏.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07(10):30.

[2] 李明艳,秦付行.优质专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5):158.

[3] 田培林,马冬梅,田苗苗,等.冬小麦新品种新冬28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