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重点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9:13

儿科护理重点

儿科护理重点篇1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心理;护理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抢救濒死患者生命,使重危患者转危为安,病情趋于平稳的目的[1]。小儿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当受到疾病侵害时,可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心理,往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PICU小儿213例,其中男120例,女93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3.3±2.9)岁,其中≤3岁92例,≥3岁121例。排除标准:

2 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2.1.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

2.1.1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幼儿除因疾病感到不适或痛苦外,一般不会考虑到疾病的危害。但年长儿,尤其是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在短期内不可治愈,容易变得过分关注自我,极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鼓励,得到同情、关心和支持。

2.1.2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例如年幼儿对发热的耐受性强,即使在高热时,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儿虽出现高热惊厥,但降温后,经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睡眠,又可若无其事,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外,决不会出现“无病”的状况。但年长儿,他们头痛时,常常“痛苦不堪”,有的睡眠不安,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患儿表现得特别明显。

2.1.3不同年龄的患儿对于治疗和日常的检查的反应不同由于治疗和诊断原因,经常需要对患儿作侵入性监测,这也影响对患儿的情绪护理[2]。年幼儿常常表现为哭闹、拒绝等,呈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安全感的渴求。而年龄偏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病,不配合治疗或检查。年长儿心理则常常表现为有所戒备或畏惧,不配合治疗或检查。

2.1.4大多数患儿的自信感、安全感、自尊心减低患儿由于疾病、陌生环境、与父母隔开和具有威胁性的处理方式等,几乎使其不知所措。除小婴儿外,多数患儿拒绝住院,或伴有睡眠、饮食及精神状况的改变。

2.1.5初次住院与多次住院患儿表现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儿,由于陌生的环境和人员,使他们感到陌生,常常表现畏惧。学龄儿童常常表现为由于害怕耽误学业而感到不安。多次住院的患儿,虽然对环境比较熟悉,但由于几次住院的感受不同,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2.2心理护理对策

2.2.1重视护理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室我们把病区绿化,病室内用彩色调,墙壁、走廊,装饰适合患儿心理特征的图案或卡通画等,适当配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做好本职工作基础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做好基础护理,坚持三查七对,使治疗护理符合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给患儿带来优质服务,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2.2.3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配合对于患儿所患疾病,对患儿及家长做恰当的解释,以免他们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以便他们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检查。

2.2.4关心体贴患儿护理人员应温和可亲,对他们应注意接近并注意适当的逗引,这样可以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学龄儿童,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的友谊。特别是在治疗中,护士应给予患儿心理安慰,使患儿消除戒备、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于治疗和检查的顺利进行。护士应该掌握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要具有同情心,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护理人员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2.2.5亲近患儿,取得患儿的信赖与配合对于那些沉默寡言或好说爱动的患儿,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说服他们,不可以对她们采取恐吓等行为,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们每个护士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除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于在治疗和检查,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结果

213例小儿入住PICU平均住院(7.9±6.2)d。住院过程中能积极配合护理治疗171例,占80.3%,其中3岁以上小儿104例,占60.8%。

4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ICU)是以降低患儿病死率的为对象的主力军,在日常危重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收治的患儿,一般年龄为新生儿29d~14岁。当患儿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看到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哭闹,从而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所以对重症监护中的患儿,要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采取恰当的心理措施,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对213例大于3月的患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患儿配合治疗率达80.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3岁以上儿童占60.8%,提示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更易进行心理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中,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因此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工作更要求我们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的重视,而这种治疗效果是PICU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及治疗技术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重点篇2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效果

儿科护理向来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小儿患病后,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小儿表达能力差,对于治疗中产生的躯体不适症状难以忍受,常表现出哭闹、拒绝治疗等排斥性不良情绪反应。目前我国社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小儿一旦患病,往往全家大人高度紧张,在爱子心切的心情影响下,对于医疗和护理提出极高的要求,甚至是现阶段的医疗和护理技术不能满足的。上述原因造成了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儿科护理成为护理工作中出现纠纷的高发领域。常出现患儿家长不满和投诉。提高儿科护理服务满意度是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卫生部下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我院开展了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其中儿科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和医院的各项优质护理服务要求,通过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的努力,儿科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如下。

1 积极改进和探索护理服务模式

1.1强化护理技能培训 儿科护理具有专业性强、特殊性多的特点。由于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表述自身病情,需要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儿童治疗过程。且儿童病情往往发展变化迅速,这些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技能要求。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正确执行医嘱,还需要配合医生完成儿童治疗的全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与医生做好沟通处理。同时,儿科护理人员需要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工作,确保医患一心,共同完成小儿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婴幼儿的静脉穿刺历来是护理技术中的难点,我科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加强基础护理技能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由于小儿患病后身体痛楚,加上治疗中常伴有疼痛等不适,患儿哭闹等负面情绪较多,这种负面情绪会加剧患儿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护理技术人员一旦静脉穿刺不能成功,常造成患儿家属的不满甚至指责投诉。因此,尽可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科还选派优秀护理人员前往国内外顶尖儿科专业医院进修儿科护理技能,不断提高我院儿科护理技术水平。

1.2完善责任护士管理模式 我院对护士实行分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根据临床需要,我院实行每一个住院患儿都有责任护士负责。责任护士负责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护理以及治疗过程。责任护士为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与家长沟通,健康宣教等全面优质护理服务。

2 完善和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细节措施

2.1健康宣教 对于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要贯穿儿科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具体应该包括向患儿家属讲述患儿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可能发生的变化、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同时还应向患儿家属交代如何配合医护治疗、科学育儿等知识。护理工作者与患儿家属讲述相关知识的时候,要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专业性词语。

2.2完善各项护理措施 由于小儿疾病的病情变化迅速,相应地所需要使用的药物品种、剂量和各种治疗方案常发生变化,医嘱更换频繁。因此,需要随时随刻做好各种记录。我科护理人员根据临床需要,设置了各类专门登记本,随时记录下各种患儿病情信息和医嘱内容。完善患儿详实的医学资料。为做好护理"三查七对"制度提供坚实的保障。

2.3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针对小儿患病后由于身体不适,负面情绪大、拒绝配合治疗、患儿家属焦虑不安等特点,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动作轻柔,准确规范,尽量避免和减少患儿身体上的痛楚;另外一方面要努力安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给予必要的精神安慰[1]。

2.4加强护患沟通 加强护患沟通的目的是达到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共同配合,尽最大努力战胜疾病。护患沟通常用的技巧一是利用语言沟通,包括尊重患者,使用礼貌性用语,避免使用刺激性和带有暗示性质的负面用语。要关心患者,注意倾听患者的倾诉和需求。做到有问必答,能马上帮助患者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做好耐心解释或医患双方共同协商寻找解决的办法。此外,要充分运用微笑、真诚的目光、轻轻抚摸拍打患儿等非语言手段和患儿和家属进行良性沟通[2]。

3 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效果评价

3.1儿科护理工作者的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感得到提升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工作者和患儿家属加强了护患沟通,彼此增加了了解,降低了患儿家属的焦虑和恐惧,取得了患儿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护理工作的价值得到了患儿家属的一致认可,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护士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3.2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 通过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显著提高了患儿和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信赖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优质护理服务也成为儿科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得到了临床儿科医师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3.3避免和减少了医患纠纷 由于儿科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患儿和家属体会到温馨的就医环境,加深了护患双方的了解和认识。使患儿家属理解并信任医护人员的工作和为救治患儿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4 讨论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儿科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护理观念,一切治疗和操作都要以患儿为中心。这也是开展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人性化的服务、近距离的沟通以及健康宣教能增加患儿家长的信任度,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规范化的操作是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3]。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高患儿和家长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明显成效。特别是通过高质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增加医患双方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医患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道洁.儿科护士现存压力分析和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6):1444.

儿科护理重点篇3

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护理质量是关系儿童是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本身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样的现状更加要求护理人员有更加专业化的护理能力,以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提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儿科;护理质量;硬性因素;对策分析

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儿童正处于生产发育的过程中,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处于基础性阶段,尤其是对于患儿而言,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对医院环境的排斥心理都容易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存在着不配合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难以开展工作,尤其是现代社会家长对儿童的过度疼爱,使得他们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护理人员产生冲突,激化医患矛盾。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1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较强的职业道德可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热爱本职工作,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对护理工作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有详细的了解,熟悉护理工作的流程。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同一的工作,难免产生疲惫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着急上火的患者家属,护理人员更是力不从心,不仅要搞好护理工作,还要做好家属的“出气筒”,这难免会使得一些护理人员感到委屈,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容易激化护患矛盾,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作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懂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护理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护理人员要能够做出及时地反应和解决措施。而面对家属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得有较强的耐心和责任感,以消除家属的疑虑。但是,在实际的儿科护理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存在着业务不熟,专业技术不强,护理工作不能做到轻、快、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患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病情的变化没有及时掌握,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更容易导致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严重影响了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1.3相关的环境设置以及硬件设施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医院,一个舒适的环境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儿科护理的工作中,保持环境的安静、干净、整洁,保持合理的温度和适度,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2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策略

以上,笔者认真分析了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的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水平,服务态度以及医院的环境卫生等都是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以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呢?

2.1强化儿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作为医疗单位,应当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树立护理人员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确保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面对每一名患者,都能够耐心地对待,不能因为职业疲惫而忽略患者的合理化需求,不能因为倦怠而无视生命。护理人员应当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尊重和关爱每一名患者,懂得换位思考,对患者家属的一些过激行为能够及时地缓解,减少护患矛盾,为患儿极其家属提供一个满意的护理环境,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2.2不断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患儿绝大部分年龄尚小,如果护理人员凶巴巴的,难免会增加患儿的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当不断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做到和蔼可亲,用幼儿园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对待患儿,增加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感,使患儿懂得配合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3强化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建立友谊的桥梁。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强化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一方面,护理人员要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减少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和家属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让患者家属了解护理工作的不易,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使护患关系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沟通交流的神态、语气,用最具亲和力的言语,化解家属心中的疑虑,化解护患矛盾,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

2.4建立良好的监督评价制度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医院应当建立良好的监督评价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护理人员的工作有序进行。例如,医院可以建立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机制,每一名患者对相应的护理人员均有评价的权利,医院对患者的评价做出统计,对满意度较低的护理人员予以一定的处罚,对满意度高的护理人员予以一定的奖励,督促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以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服务态度面对患者,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总而言之,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服务态度等都是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和护理水平。本文针对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和探讨了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策略。

作者:周久钰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儿科护理重点篇4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因素;措施

1 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1.1 科室管理不完善

儿科护理安全涉及患儿住院全过程,但是,在相关的护理过程中,护士人员的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归其原因是由于科室内的相关管理不够完善所致。医院的护理工作对病人起着很大的恢复作用,特别是儿科,它是一个特殊的科室,但是,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护士人员并没有按照一定的流程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护理。儿童科室的管理不完善使得个别护士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存在侥幸心理,对于安全影响因素认识模糊。

1.2 护士素质不高

儿科护理的许多纠纷或患儿家长不满、投诉等,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服务意识淡薄、态度恶劣:由于儿科的特殊性质,护理人员每天要解决诸多患儿琐碎的问题,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大,精力消耗过大,导致工作情绪差,服务态度恶劣,甚至对患儿粗暴对待;(2)护士一般较为年轻,甚至有护校实习生,对于护理知识尚未融会贯通,且实践时间短,实际操作方面尚不熟练,如注射时无法准确把握位置、静脉留置针处理不当等。药理知识匮乏,甚至会出现药物用量计算失误等情况;(3)缺乏责任感:对于儿科护理工作不重视,得过且过,对工作是否做好漠不关心,不注意细心检查,排除安全隐患;(4)工作态度不端正:护理人员在护理患儿时态度不认真,会出现许多安全问题,如填错表格、取错药、写错记录等,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1.3 医院护理环境因素

儿科以其性质的特殊性,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儿科护理病房安全预防工作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对于护理的环境的改善也十分必要。儿童尚未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行为没有预见性,且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恐惧,会产生抗拒心理,很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受到来自环境的意外伤害,如滑倒、从病床坠落、磕磕碰碰等。

1.4 患者因素

护理过程是由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有待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患者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经济能力、依从性,都会对治疗护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儿科患者较为特殊,均为婴幼儿,患儿都具有语言发育不成熟、行为没有预见性、自我保护意识差、心智不健全、病情复杂多样且变化快等特点,他们无法准确表达出身体的感受,疼痛时任意哭闹,情绪差,治疗时不愿意积极配合,护理的实践过程也有困难,且极易出现意外差错。另外有家长缺乏医疗知识,对于医院规定置若罔闻,不理解护理工作,缺少与护理人员的沟通,言行举止极端,容易引起纠纷,这也是护理工作的重大阻碍。

2 防范对策

2.1 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

医院方应重视儿科护理病房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明晰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以护士长为代表,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组成儿科护理病房监察小组,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排除隐患,积极开展安全意识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具体安排由护士长根据情况拟定科室规章制度,且以身作则认真执行,养成优良的工作习惯,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根据情况,特殊患儿,特别管理,如流行病患儿应与普通患儿隔离,重症患儿重点管理。绩效工资分配,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质

鉴于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都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因此,院方的培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方法有几下几种:(1)强化服务意识:护理工作不仅属于医疗范畴,更是一种服务,护理人员应做到热情、认真、耐心,对待患儿应轻声细语,动作轻柔,尽量消除患儿恐惧感。对待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也应理解,耐心解释;(2)提升职业技能:护理人员应多多实践学习,熟悉操作流程、规则、药理知识等,提高职业素养,实践中才能少出差错;(3)增强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强化学习“三查七对”,及时观察患儿病情并准确记录患儿病情变化,交接班时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以免患儿病情失去控制。

2.3 改善医疗环境

患儿自身的特殊性,直接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受伤的概率升高,院方应适当增加或定期维护、保养护理设施,检查护理环境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并安排护理人员按时巡查,避免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受到来自环境的二次伤害,设施的健全也可使家长在陪护患儿的过程中更加便捷舒适,家长和患儿都身心愉悦 。

2.4 加强护患间的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加强护理人员“ 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对患儿进行交流时应采用温柔的语气,热情的心态。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可以介绍与同室内的小朋友玩耍,年幼的患儿实施逗、乐以及的方式,为患儿准备玩具。积极对患儿进行健康宣教,对于出院的患儿应进行电话跟踪,使患儿与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与关心。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倾听患儿与家属的诉说,使得护理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对于患儿以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释,减少护患纠纷,不断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住院满意率。

3 小结

儿科护士只有认真落实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及护理技术的操作水平,对各项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与护理常规认真执行,增强儿科病房安全护理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儿科护理的安全。儿科护士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对患儿进行服务,把患儿的健康放在首位,给予患儿安全、舒适的优质服务。总之,在儿科的临床护理中应注意改善影响安全的因素,切实落实基础护理,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护患纠纷,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姣.儿科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11,12(9):3363-3364.

[2] 荆世真,崔锦美,赵兴娥.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4):109-110.

[3] 黄蔚,周青,陈艳碧,等.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3(7):74-76.

儿科护理重点篇5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生临床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 ]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1. 1 护生因素(1) 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 主动性差。进入21 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 2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 3 社会因素(1) 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 %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 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 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 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 对策2. 1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 3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 2 ] .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 4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 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主要疾病- 主要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 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 3 ] .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 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 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 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 5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 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6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儿科护理重点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患关系护理现状望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0-02

婴幼儿在生病时,既无法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状况,又极易脾气暴躁,吵闹不休,影响正确的诊治,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诊现象。因此,医院对儿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加强护理技术的同时,根据护理对象的特点,做好对患儿的病症监督及治疗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现代儿科护理普遍的从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吸取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维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论文笔者结合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了望闻的护理方法,为提高儿科护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方向指导。

1儿科护理的要点

1.1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1.1.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婴儿出生后,身体器官比较脆弱,身体柔软,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的病毒预防机制尚未发展,无法抵抗病毒的侵入,由此导致婴幼儿的抗病力低,极易生病。我国中医则认为幼儿身体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需要小心的呵护,尤其是生病期间,更是不可大意。不仅要求医问药,更要做好看护工作,保证病情的好转。

1.1.2生机勃勃,发育迅速。婴幼儿的生长很快,环境适宜的话,我们甚至能看到他们每天的变化。随着各种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自身的技能也渐渐地开始发挥作用。

1.2婴幼儿的病理特点。小儿的身体防御体系尚未发育完善,自身系统十分脆弱,极易生病。概括来看,主要的特点有:

1.2.1抵抗力弱,易生病。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寒暖不自知,饮食不自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病。若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容易使病情恶化,加剧偏于寒热,邪气由表而入,侵袭于肺,则易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小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但又脾虚不运,则易导致呕吐,泄泻的症状。

1.2.2病情易变化,不稳定。小儿不仅发病容易,且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患病之后,调治护理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1.2.3恢复速度快,易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处于蒸蒸日上,不断生长的阶段,脏气清灵,活力充沛,患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疾病恢复较为迅速,早晚变化十分明显。

总之,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而且这种不成熟,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并运用至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2儿科护理的现状

2.1护理人员的身心状态。儿科护士在进行儿童患者的护理工作时,市场处于一种紧张的压力状况下,尤其是在需要给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患者哭闹、家长训斥,都会影响护士正常水平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经常被家属训斥,感情易受到伤害,有时候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严重的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此相应的是护士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不仅要坚强自身的护理技术,更要能够承受压力,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2.2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婴幼儿患者极易患病,因而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经常是患者多、周转快、工作忙乱琐碎,护士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这些都会打击儿科护士的工作情绪,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及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护理质量。

这些状况都影响着儿科护理的实际水平,但是,这些都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观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护理中的技术要求,即及时的贯彻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的予以药理治疗,就需要护理人员切实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传统的中医理论,提出了护理工作中的望闻方法。

3望闻在儿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

3.1望诊。望诊,顾名思义,就是要仔细观察,观察儿童的生病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的具体治疗情况。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容气色、舌苔颜色、嗅觉器官以及呼吸状况。观面色可知气血盛衰,及时发现病情的轻重变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小儿的面色,以便发现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护士也可以根据患儿的舌苔颜色来观察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以及应该忌口的食物,制定合理的食谱。

3.2闻诊。所谓闻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气息和动作来观察患儿的病情。护理人员在独自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及时做好婴幼儿的卫生清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清新舒适。同时要注意耳听患者的情况,尤其是夜间值班时,更要提高警惕,注意倾听患者的呼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不正常的状况,采取措施紧急处理,保证护理的质量。

儿科的护理与其他科室明显不同,护理人员除了面对患儿外,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是病房中的主要人员,因而要求儿科护理表现人文关怀精神,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时,护士要注易使用文明用语,微笑面对;工作时要主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患儿,理解、安慰患儿及患者家属。同时要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如拍背、贴敷时,要轻柔等。

小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各个年龄阶段的差别比较大。但是总体看来,小儿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中医对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并且生病时病情易变。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将有效的护理方法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重点篇7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72-01

儿科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础,以住院患儿以及家属为教育对象,增进健康知识[1],改变患儿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健康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儿科护士面对的是语言交流能力不足或理解能力有限的患儿,因而存在诸多与其他专科不同的特点、难点。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儿科健康教育的难点

1.1 儿科护理工作方面。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要求高、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1)静脉治疗耗时多,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因小儿好动,致针头脱出需重新穿刺[2]。用药复杂,输液速度要求严格。(2)治疗护理时间护患不易同步。在常规治疗时间内,患儿可能在进食、排泄、睡眠、游戏,打乱正常工作程序。(3)基础护理量大,需占用大量时间。

1.2 患儿自身因素方面 婴幼儿尚无语言交流能力,对教育方法无法理解。学龄前儿童对健康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易转移。学龄儿童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要求;使健康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1.3 家长方面 因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其语言理解与接受能力和对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其次 陪护人员多,不固定 小儿自理能力差,生活护理需成人帮助完成,其需求也要成人代为表达。陪护对患儿照顾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陪护相对固定,便于对小儿的习惯、心理、需要有较多的了解,及时提供患儿准确情况或信息,便于在短时间内学会必要的护理技能。陪护时常更换,健康教育难以做到连续、系统、巩固。

1.4 住院时间短,周转快,护士在短时间内需对多个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没有足够时间与患儿沟通。如腹泻患儿,脱水体征纠正,精神较好时,家长会很快要求出院,这样就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常识性教育,如合理喂养、添加辅食、皮肤护理等。

1.5 农村患儿久治不愈,情绪急躁,难以配合教育,农村患儿大多是经过基层医院久治不愈或未能明确诊断的患儿,家长期望高,心情急躁,由于对病情一知半解,常认为护士了解健康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当过高期望不能很快实现,又失去治疗信心时,不能很好配合。

1.6 护理人员方面 大多数护士的学历层次偏低,以及多年功能制护理养成的勤于动手、疏于动脑,使护士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动力不足,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主动进行交流沟通和开展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够。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的情感、爱心、耐心尚不够,情商培养有待增强[3]。其次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较忙、护士用于教育的时间有限、不易寻找护患双方均适宜进行教育的时机。

2 护理对策

2.1 儿科属综合性科室,工作任务重,对护士的知识面要求广,护士学会科学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如晨间护理时,询问患儿睡眠情况,解答生活问题;静脉输液时,讲解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

2.2 了解年龄段小儿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进行沟通,护理患儿时,要面带微笑,目光慈爱,对年幼儿多接触,陪其游戏,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需要;年长儿表达及理解力较强,富有竞争性,应多表扬、讲道理;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儿,应多关心、鼓励和沟通。教会其自我护理技能。尽量注意患儿的非语言行为、表情、目光、体态等,及时发现健康需求。

2.3 针对患儿住院时间短、周转快的情况,我们应找出影响患儿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如高热、惊厥的患儿,主要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及意义,抽搐时的紧急处理及注意事项;对急危重症患儿的健康教育,应把握时机避免产生逆反心里。

2.4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除入院介绍外,不在刚入院时教育。刚入院时,患儿家长急切希望患儿得到及时的诊治,加之对环境,人员均陌生,此时宣教效果大多不佳。不在患儿病情变化或哭闹时宣教。此时患儿及家长注意力完全在患儿的身上和其病情上,很难听进其他解释和说明。不作长篇大论的讲述,一次内容不可过多,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可选择下午治疗任务少,患儿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时候进行。

2.5病区的走廊设板报,卡通画、漫画,宣传科普知识,将教育信息浓缩成精炼的科普短文,简炼、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便于记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疾病进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2.6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尚情操、尽量满足患儿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技术水平,掌握健康教育的时机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提高儿科健康教育的关键;充分发挥陪护人员的作用,是儿科健康教育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

儿科护理重点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 健康教育 意识培养 技能训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8-01

1 儿科健康教育的意义对象和内容

1.1 儿科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在儿科开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轻患儿尤其是家长的心理负担,增加他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现在儿科的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小孩一旦生病,家长情绪焦虑,心情急切,在求医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儿科的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以及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医疗纠纷也较多,护理管理中易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强化安全意识,重视风险意识教育,使儿科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1.2 儿科健康教育的对象。健康教育,对于儿科护理人员来说,其对象:一是对儿童、少年本人,在护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二是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对婴、幼、儿、少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病儿和病儿父母。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由于父母是未成年儿童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主要是了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减少疾病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尤其是慢性病的家庭护理、急性病的预防等,家长也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同时,家长又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的情绪障碍。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树立必须与家长一起执行护理活动的观念,主动向病儿父母说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教会家长观察病情和一些必要的护理技能、保健知识,帮助家长调节心理状态,消除不良行为和情绪。

1.3 儿科健康教育的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从内容上,主要包括:①生活卫生和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的教育;②常见病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家庭初步护理知识的教育;③合理配给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教育;④日常生活常识与加强锻炼的教育;⑤常用药物(内服和外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及其副作用知识的教育;⑥正确使用简单器具(如血压计)的教育等等。

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患儿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及时为患儿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以诚恳的态度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耐心地向陪护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有关制度等,使其尽快熟悉环境,适应住院生活。介绍有关床位医生、责任护士及病区护理人员情况,通过语言和行动的交流沟通,使患儿及陪护人员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收集患儿的健康问题,结合患儿病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订符合个体需求的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并予以实施。

2.1 适时宣教。在患儿安静、陪护者注意力较集中时时行重点宣教。刚入院时不应马上宣教,掌握教育计划与随机相结合的原则。刚入院时患儿家长心急如焚,关心的只是患儿的病情,对其他一切无心关注,所以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宣教,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晨午间护理时介绍不同年龄患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护理注意事项;雾化吸入时示范有效拍背方法;输液时讲解疾病特点、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喂奶时指导正确的喂奶姿势及喂奶后注意点防止呛咳;出院时交代家庭护理要点、复诊时间。

2.2 按需宣教。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护士用声、光、色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用讲故事、做游戏来满足其好奇心,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对学龄期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来帮助患儿克服对注射的恐惧心理,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对家长的宣教,有意识地选择患儿的主要陪护者作为对象,在其最需要的内容上作详细的介绍,如服药时家长想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高热、腹泻时家长最希望了解疾病的过程、治疗方法;恢复期家长最想知道的是疾病的预防知识;4~12个月的患儿家长最想了解添加辅食的方法等。

2.3 因人施教。儿科陪护较复杂,有老师、外地民工、青年、老年,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对文化层次低的家长,语言应通俗易懂,表达清楚明了,尽量少用医学术语,让陪护者听明白听清楚,对一些重点内容应反复强调。对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可简明扼要,有重点进行宣教。

2.4 因病施教。结合患儿所患的疾病和家长关心的知识进行宣教。如高热时,配合治疗措施,指导家长可采取给患儿松解衣被,多饮温开水以助降温;腹泻时指导正确的饮食护理以及臀部皮肤护理等。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重点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儿科护理学;生命质量

2012年6月,一名医院实习护士在微博上了几张“虐婴”照片,并写道:“小孩子真是太2了,傻乎乎的,无家属病房就是这点好,可以各种虐待”,配的照片包括将婴儿直立,让婴儿脑袋后仰而不给予支撑,给婴儿头部贴上用纸画的猪鼻子、猪耳朵等。微博一,就被万名网友转发并谴责,许多网友怒骂其毫无人性。随后,该实习护士删除该条微博并道歉,相关学院也责令其停止实习,并做出深刻检查。但此事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不足,特别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后迅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实施于辽宁和上海。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2]。虽然目前一些大学的生命教育方兴未艾,但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生命的错误认知、生命幸福感偏低、自杀念头增多、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生命价值务实化和功利化、遇到生命挫折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别人、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等[3]。各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生命教育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系统工程,非单一学科所能涵盖,因此,除了通过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来传播生命教育思想外,还应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4],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儿科护理学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我们对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1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1.1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在教育理念上一致

生命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使受教育者认识和体验生命的自然规律,从中发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珍惜生命,并认识到生命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自珍自爱到关心他人、关爱自然、关注社会,最终自觉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和保护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既包括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掌握,也包括对幼小生命关爱照护等积极专业情感目标和坚持维护生命健康等意志目标的达成。这意味着儿科护理学教学理念必须落实到对生命爱护、珍惜、尊重和全面性发展的认知上,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目的是高度一致的。

1.2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儿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精卵细胞结合到青春期结束的少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命个体身心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儿成长过程正反映了生命成长历程,儿童的营养、保健、计划免疫等提示了生命健康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帮助,各种儿科常见疾病则揭示了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挑战。总之,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可引导学生在生命诞生、成长中认知、尊重和体悟生命,最终获得对生命的欣赏、享受与超越。

2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实践

2.1整合教学内容,发掘儿科护理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2.1.1整合教学内容

将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使教师和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性。小儿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为7个时期,反映生命成长的历程。因此,我们不但需要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监测小儿体格、神经、心理包括社会行为的发展,还需要为小儿提供营养和各种保健措施。即使有这样的呵护,小儿在成长过程中仍然可能生病,需要医护人员的照顾。生命教育和儿科护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幼小的生命成长成熟,从需要呵护到能够独立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1.2开发儿科护理学中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与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元素

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能让人感受到生命成长的艰辛,从妈妈怀孕到宝宝出生、成长的每一步都可能遭遇疾病和意外,需要倾注心血、精心照顾。一个生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感恩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父母家人感恩,对他人友善,对社会包容奉献,对学习勤奋尽责,对生命敬仰珍惜。感恩是一种爱、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对生命价值认知的基础。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艰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感恩生活的馈赠和磨砺,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的价值,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家人的照顾和支持,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与帮助,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生命既是一个个体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我们需要帮助时,要坚定地相信身边的人和社会,积极寻求支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2.2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僵化、生硬、粗放,忽视学生生命个体需求和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生命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从认识生命规律入手,从自我体验中发现生命价值,因此,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2.2.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角色扮演、视频欣赏、学生小讲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挖掘整理各种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与临床情境密切相关,或为社会新闻事件。可将案例与生命教育结合,如引导学生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讨论上述虐婴案中实习护士的行为可能会对新生儿带来什么危害?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小的生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的认知、爱护和尊重,引导其树立爱婴情感和观念。学习“生长发育”这一章时,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爸爸错了》这篇文章,使其了解小儿和成人的不同点,小儿不只是成人的缩影,我们必须认知到小儿的特点才能知道如何呵护弱小的生命。创设临床情境,重视生命价值体验。如学习急症患儿护理时,营造一个小生命正等待抢救的临床情境,讨论应该怎样正确及时地处理。当学生做出正确处置时,祝贺他们挽救了一个生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提升生命价值感。

2.2.2发挥网络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在案例讨论中,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通过网络了解“乙肝疫苗事件”及其引发的“疫苗是否能不打就不打”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指导其通过网络获取具体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与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并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使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习更积极、更自由、更个体化。

2.2.3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尊重生命的个体化差异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还体现在评价机制上。以往唯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难以反映生命过程的复杂性,也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体现。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我们从多方面予以评价,如对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时学生协作情况、案例讨论积极性,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小讲课时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3重视实践教学,触发学生直接生命体验

2.3.1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新生儿模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儿科护理实操课中往往使用新生儿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各种操作练习,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像玩具一样可爱的新生儿模型,但也有很多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新生儿模型的脸上乱画,给新生儿模型画眉毛,涂口红;有的把新生儿模型摆出各种姿势与其合照,有些姿势过于扭曲,最终造成新生儿模型的头、手与躯干分离等。因此,在实操课开始前要求学生把新生儿模型当作真正的宝宝来对待。开课时,需使用的每个新生儿模型都穿好衣服,包好包被,放在婴儿床中,整齐排列,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儿科实验室就能感受到儿科病房氛围。同时请学生认领并照顾好自己的新生儿模型,提升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新生儿模型当成真人对待,无论何时都按规范动作将模型抱过来,而非提着模型的一只手或一只脚拎过来。练习中引导学生将新生儿模型当作真人来对待,将爱心融入操作训练,不但要掌握操作要领,还要学会与他们沟通,增强情感表达和应变能力,从而使护理操作更加规范,更贴近生活和临床,也使爱护、尊重生命的情感更加坚定。带有情感因素的记忆更牢靠,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2.3.2通过临床见习活动培养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儿科见习是儿科护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见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结合实际对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外,还鼓励其与家长、患儿进行交流,加强情感体验,提升责任心和使命感。生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活动,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应在具体活动中来感悟和体验生命的真谛,尊重、珍惜生命。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从生命的成长入手,通过体验式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尊重、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同时,又能进一步拓宽儿科护理学研究领域,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煌,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52-53.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2):129-133.

儿科护理重点篇10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素质;护理质量;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服务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成“人性化服务”的护理模式[1],这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儿科护理是比较特殊的护理对象,但是护理服务理念是一样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

1 儿科护理简介

由于儿科护理的对象比普通患者的护理难度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注重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探索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及其家长心理进行辅导,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兼顾不同类型的患者[2],注意观察患者之间的不同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刚进入医院时,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人性、心情紧张、内心恐惧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抵触治疗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多数使用恐吓的手段,这不仅不能解决患者心理困扰,反而会加剧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报复心理,例如:在治疗的过程中哭闹或者对医生护士进行打、骂,有些患者在就诊时还会逃跑[3];这时儿科护理人员应该不断的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对心态进行调整,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儿科护理规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还应该具备爱心、同情心以及耐心,与患者、家属积极的进行沟通,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 强化儿科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措施

2.1进行针对性护理 想要保证儿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首先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进行安慰、鼓励,并且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护理人员应该使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患者对外界的恐惧感。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注重观察患者心理的变化情况,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2.2强调优质服务 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和蔼的态度,从行动上让患者和家长消除对护理人员的隔阂,全身心的配合治疗[3]。对于治疗中的紧急情况,护理人员应该清楚的进行判断,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对于家长和患者的困惑必须耐心的进行解释,避免与家长和患者发生冲突。

2.3强化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特殊时期患者的数量会比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抢救事件,护理人们大多会出现慌乱的现象,这时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的调整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灵活头脑,不被传统的医学模式束缚,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冷静对待,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行处理,配合医生参与救治。

2.4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进行培训 医生的治疗方案需要护理人员落实、实施,护理工作中最好的协助者就是患者家属。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扮演着多种角色,想要保证护理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及时的将患者的信息向医生进行反应,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学会环卫思考,满足患者与家属的需求,对待患者如亲人一般,对于患者应该一视同仁,不因患者的家庭状况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应该积极、耐心的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家属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必须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护理理念,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学习。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动作要轻盈,严格的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操作,在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护理效率。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照顾患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家属的感受。其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与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的变化特点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统计表明,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这是因为儿科护理比成人护理更加复杂,因此儿科护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患儿心理以及家属心理情况的波动。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努力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最后,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最多,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家属带来一定的影响,一名自我心理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时刻注意讲话的方式、语气,并始终保持热情、温和的态度,让患者和家属拥有放松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更加艰巨,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更加复杂,同时还需要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才能在出现突发事件时,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才能有序的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海华,余慕雪,谢巧庆,等.儿科护理实习教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36-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