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的局限性十篇

时间:2023-09-21 16:57:21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1

调研重点及成果:构建信息工作网络的途径和方法,创优途径和方法,健全、畅通网络。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办公室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如何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创新督查形式,完善机制,提高督查工作水平,推动局党委重要决策和工作要点的落实。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办公室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现状及思考

调研重点及成果:以我局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及管理现状为重点,摸清现状、发现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引发思考,提出管理模式及改革方向。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人事教育科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4.*市房地产开发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重点及成果:目前*市房地产开发市场现状,房地产开发市场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房地产开发市场发展的对策,并对房地产开发市场进行预测。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房产与住宅建设科

完成时限:*年7月1日前

5.浅析我市低收入家庭住有新居的关注

调研重点及成果:我市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有所居的途径,包括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现状,找出解决的方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房改科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6.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区

调研重点及成果:建设和谐社区离不开物业管理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物业科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6.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调研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对局党风廉政建设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局党风廉政环境。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局机关纪检监察室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7.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行确保工作圆满完成

重点及成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起科学前后方衔接运行机制,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力争群众满意、展示房管风采。

课题负责人:

负责单位:行政审批服务科

完成时限:*年10月10日前

8.规范程序,完善规则,实现房屋登记工作平稳衔接

调研重点及成果: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的要求,调整岗位设置,强化受理和审核环节功能,建立预告登记、异议登记、更正登记、地役权登记等新的登记业务的操作规程,完善各项房屋登记业务类型的操作规则,理顺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不断提高登记质量。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处

完成时限:*年7月1日前

9.统一标准,精细管理,逐步完善房屋登记簿填制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按照《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统一的电子房屋登记簿,并明确登记簿在业务流程中的次序及作用。对于以前登记的房屋,探讨如何通过对既有房屋登记档案信息的分形和加工,逐步完善登记簿。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处

完成时限:*年12月底

10.转变观念,多渠道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加强辖区内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理论。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郾城分局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11.浅谈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调研重点及成果:物业管理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合理解决对策。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郾城分局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12.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调研重点及最终成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要着力健全制度,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成立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做好廉租住房的建设、经营、管理,解决好“建”与“管”问题,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像其他公用事业单位一样,担负起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建立严格规范的廉租住房承租审核制度,确保公开公正,制定科学人性化的《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申请标准要及时更新,籍以推进我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与实施。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源汇分局

完成时限:*年12月底

13.变管理为服务管好管活房屋租赁市场

调研重点及最终成果:加强部门协作管理,积极维护房屋租赁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房屋租赁管理工作中努力探索,在管理方面开创新路子,特别是在规范租赁市场的同时,以服务为载体,实行部门协作管理,建立房屋租赁管理机制,挖掘房屋租赁税源。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源汇分局

完成时限:*年12月底

14.关于乡村产权办证探索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乡村产权办证探索,积极开拓乡村办证新途径,力争实现乡村办证新突破。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召陵分局

完成时限:*年10月15日前

15.如何做好办公室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办公室工作调研,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更好的发挥办公室职能,服务单位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召陵分局

完成时限:*年10月15日前

16.经济开发区物业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调研重点及成果:开发区物业管理的现状,物管企业建立菜单式服务体系,清楚明白地告诉业主什么样的服务是什么样的收费标准,让业主自由选择。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开发区分局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17.如何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创新营销思路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开拓营销人员的工作思路,从而使中心的营销业绩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房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日前

18.新形势下房地产项目成本的控制

调研重点及成果:根据建材市场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进货渠道和方式,降低开发成本,争取利润最大化。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房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日前

19.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的探索

调研重点及成果:了解、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模式,激发中心全体职工干事创业激情,促进中心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房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日前

20.关于*公共场所的房屋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研重点及成果:车站、宾馆的安全现状,提高人们对公共场所的安全认识。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市房屋安全鉴定中心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1.我局自主经营发展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机统一

调研重点及最终成果:着重对未纳入统管单位及项目等法律主体或会计主体与我局的组织关系,责、权、利关系,及其经营状况进行调研,把握其发展态势,为我局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帮助,使我局整体经济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房产资金管理中心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2.论行政执法

调研重点及成果:行政执法中的思考,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课题负责人:

负责单位:房产监察支队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3.房屋特殊情况的层次应如何看待

调研重点及成果:几种特殊情况对照规范对层次的界定,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解决方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测绘队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24.商品房的销售与面积计算

调研重点及成果:商品房面积计算过程,面积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明确重要公有部位的权利归属。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测绘队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25.剖析我市房屋维修资金的问题与对策

调研重点及成果:深入分析和调查我市维修资金现存问题,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洒,促进中心维修资金监管工作的长远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2日前

26.房管局系统在沙澧河开发建设中应该大有作为

调研重点及成果:局系统相关单位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借助政府职能部门的优势,内引外职,筹集资金,大上项目,在沙澧河一、二、三、期开发建设中大显身手。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房地产市场服务中心

完成时限:*年9月底

27.调研题目:倡导社区多层消费,丰富物业管理内涵

调研重点及成果:把握住“人”这个生动的主体,从物业管理的特性出发分析服务主体的构成物业管理、服务是以人年龄的差异形成的不同的需求做基点,研究不同年龄段服务对象的消费价值观及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来确定物业管理工作的内容。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综合开发公司

调研时限:*年11月底

28.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调研重点及成果: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强,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难预见,决策日益复杂和困难,对决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综合开发公司

调研时限:*年11月底

29.立足职责努力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调研重点及成果:以中低收入家庭和个人如何有效解决住房需求为重点,分析总结中心开展业务以来住房置业担保在群众购房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其他需求,拓展中心业务,推进中心发展。

课题负责人: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2

市局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营商办)自8月份成立以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组织召开全市***系统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精神,9月5日,由营商办牵头组织市局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市局全部局领导、各区县局主要负责人、市局各处室、各部门负责人。会上传达学习了市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局长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动员。通过此项活动在全市***系统进一步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二)调度区县局在市局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以后工作开展情况。按照工作计划,营商办对各单位在市局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以后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度,并形成了工作报告上报。为局党委全面掌握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进度,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提供依据。

(三)组织2018年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联系企业和消费者活动。按照工作计划,营商办给各区县局和市局各处室下发了开展活动的通知,并进行了持续跟进,多次敦促各单位高质量开展好此项活动。此项活动进一步发动了全系统工作人员深入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四)组织第三方开展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服务对象电话调查活动。按照工作计划,营商办协调****社情民意调查有限公司进行此项工作,对市局提供的**万多联系对象电话按比例进行抽查,并对全市******系统对外公开的**个咨询电话共进行暗访。此项工作一方面为全面了解全市民众对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工作的评价,一方面为下一步做好全市行评工作做好准备。

(五)组织各区县局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督导活动。营商办牵头组织该项活动,撰写了督导工作方案、编制了督导项目表。按照督导计划,市局**个督导组迅速行动,于*月**日至**日,到各区县局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督导,督导组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等方式,实地查看所在区县局开展联系帮扶企业消费者、提高“窗口”登记效能、机关作风纪律建设情况,同时认真听取了被督导单位的意见建议,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改进的短板和弱项。营商办整理汇总各督导组的督导情况反馈,形成督导情况报告上报局党委。此项工作有力推动了市局优化营商环境方案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六)组织开展市局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党风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座谈会。按照工作安排,营商办牵头制定了活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月**日至**日期间,市局各处室,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实际,分别组织社会各界代表到市局来开展座谈。座谈会通过向与会代表介绍市局工作、征求与会代表意见建议、会议总结的形式展开,各组织处室对各自会议情况进行总结,营商办汇总各处室情况形成报告上报局党委。此项工作向社会各界展现了市局近年来整体建设成就,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工作的了解,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夯实了基础。

(七)组织召开2018年度全市***部门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会议。为学习贯彻市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度党风政风行风正风肃纪民主评议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局党委工作安排,营商办牵头,于**月**日组织此项活动,市局***在会上做了动员。为下一步做好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行风民主评议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此外,营商办还建立了各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络群、组织了市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宣传册制作准备工作、全市***系统对外公开的咨询电话暗访和准备工作等活动,参加了市局组织开展的系列学习教育活动。

二、存在不足

(一)工作开展创新不够。营商办各项工作开展主要依据以往工作经验展开,方式方法基本沿用以往套路,在创新上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工作主动性欠缺,对一些工作还存在等靠的思想,有被工作任务推着走的现象。

(二)调查研究工作不够深入。营商办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历年行评资料,虽然制定了联系企业和消费者方案,但仅限于电话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研究工作形式单一,没有深入,仅限于促进社会各界对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工作的了解,对****系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企业和消费者对****系统的需求仅限于答疑解惑层面,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已经出现或是即将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研究不够。

(三)日常学习不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营商办工作人员从各处室抽调,存在对系统工作掌握不全面、了解不深入的问题,需要系统全面的组织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但由于工作的关系,营商办工作人员除了学习了部分以往行评工作资料和相关业务知识外,没有时间组织系统全面的的学习,不利于下一步工作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配合做好行评民主评议后续工作。主要是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对象的联系沟通工作和干部职工网上评议工作。现在全市的行评工作正在开展中,前期市局已将2018年基本服务对象名单上报热线办,虽然市局根据第三方调查的结果对部分基本服务对象信息进行了优化调整,但不排除仍有部分服务对象沟通联系不到位的情况,下一步工作重点放在敦促各单位进一步深入发动系统工作人员,一是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做好服务对象的联系沟通工作,尽最大努力增加企业和消费者对工商工作的了解;二是要高度重视网上评议工作,积极主动的按照要求进行网上评议。

(二)加强调查研究。增加调研活动在下一步工作中的比重。一是要多到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工商工作的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二是要多到区县局和市场监管所去调研,掌握****系统工作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为指导区县局工作提供支撑;三是有条件的话多到发达地区和改革工作走在前列的城市去调研,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公布系统对外公开的注册登记咨询电话。此项工作前期已经展开,但通过电话暗访,各区县局和市局各处室的公开的咨询电话还存在无人接听、接听速度慢、礼貌用语缺乏等问题。下一步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拿出整改方案和措施,组织整改验收,确保公开的咨询电话能够达到接听及时、接听人员有礼有节的标注后才进入对外公开环节。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3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标准 法规 福利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数据收集的困难以及很难从其他关税、非关税壁垒中剥离等特点,如何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仍倍受困扰。“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最难量化的非关税壁垒之一”(Deardorff and Stern,1998),如何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成为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不少学者主要是国外学者为有效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进行了各方面的尝试,相应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量化方法。但总的来说,由于受数据和方法等条件的限制,有效的量化方法仍处在探索中。

一、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析框架

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提出了一个非关税壁垒的分析框架,总结了之前各类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三种经济效应。

一是“法规保护”效应,指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外国供应商的成本,限制了进口。单从这种效应来看,主要侧重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但同时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像关税一样会给进口国带来很大的损失。由于没有关税收入,损失要比关税等价更大。这也表明关税等价仅适于测量贸易量效应而不能反映福利变化。

二是“供给移动”效应,主要包含进口对国内生产者的影响和技术法规本身可能的收益效应。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特征:法规对大型和小型企业的成本影响不同、改变了竞争结构或市场规模、引起价格上涨和产生租金(Neven,2000;Fisher和Serra,2000);Maskus,Wilson和Otsuki(2002)通过出口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进口国的过剩需求曲线的相对移动说明了法规的歧视性。

三是“需求移动”效应,指法规所带来的信息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大量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对此也作了阐明。Bureau,Marette和Schiavina(1998)专门说明“需求移动”效应的信息方面:法规可避免“柠檬市场”问题、消除质量不确定性和减少消费者寻求产品的成本。Casella(1996)以及Fisher 和Serra(2000)阐明了法规的公共物品效应,有些法规和标准可引致交易成本减少。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提出的分析框架可扩展至多个市场情况,标准和法规可使需求替代弹性变大、带来网络外部性、甚至规模经济及其他贸易便利(Harrison,Rutherford和Tarr,1996;Maskus,Wilson和Otsuki,2002)。

Roberts,Josling和Orden(1999)采用局部均衡分析阐明了非关税壁垒的三种不同效应即非关税壁垒对福利的影响,许多学者在此分析框架基础上作了很多发展。然而,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析框架和经验估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供给的影响、引致的额外成本、国内外产品价格差异是模型模拟的关键,但这些方面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而且其他更复杂的信息和贸易便利方面的效应就更难量化了,比如标准对消费者信心、支付意愿等方面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从理论上,应用一般均衡模型可以说明技术规定对贸易的效应;但实践中,许多模拟只是在总量水平上完成的粗略估计,很多时候结果是值得商榷的。

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和福利影响的分析上,为此对其的量化研究也大致分为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大类。从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的制定上看,福利分析更为全面客观,但由于国际谈判一直以来都强调对贸易的影响,所以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下面就各种相关研究从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评述。

二、贸易导向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的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经济学界普遍承认,技术性贸易壁垒在限制贸易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askus与Wilson(2000)、Baldwin(2000)等学者为主,试图从贸易导向的角度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定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就其对贸易的限制效果进行检验。从贸易导向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三类度量方法。

1、以价格差/关税等价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非关税壁垒可以通过比较本国价格和参考价格来衡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关税等价法。关税等价通过比较进口品价格和本国市场上可比商品的价格差计算得出。如果支付给供应商的价格保持不变,正确的方法是比较不存在壁垒时的价格和存在壁垒时的本国价格之差(Deardorff and Stern,1998)。然而,这两种价格都难以获得,实践中通常对本国和进口产品的贸易数量及供给、需求弹性作出调整以估计出不存在壁垒时的价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与本国进口商支付给外国出口商的发票价格(如进口商品的CIF价格)进行比较,通过价格差减去关税、运输成本和产品质量差异等可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等价。

Campbell和Gossette(1994)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在内的许多部门。他们做了复杂的调整使得产品为同质的,这种方法在两项研究中被专门用于农产品和食品部门。Calvin和Krissoff(1998)测算了在苹果部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率等价。为了测算,他们比较了美国苹果在外国的CIF价和外国市场的批发价。他们假设价格差由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关税率构成,尽可能采用市场中同时空的同质苹果(同种类、级别和大小)的价格,并构建了运输成本。一旦知道了美国苹果在外国的价格和类似苹果在该外国批发市场类似苹果的批发价格之差,月度价格差比率就测算出来。该月度价格差由已知的关税率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率等价组成。EC(2001)也采用此办法比较了在欧盟市场上美国生猪和禽肉的月度CIF价格和欧盟内可比商品的批发价格,在EC的同一个项目中还用类似办法度量了美国西红柿和苹果。Calvin和Krissoff(1998)得出结论:价格差方法可有效测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税等价;而EU研究认为这种方法不是很有效,在对西红柿的测算中结果取决于价格的选取。而出口价格随时间不同和产地不同变化很大,品质原因亦不能解释该变化。

以价格差/关税等价为基础的方法局限在于:第一,它量化的是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非关税壁垒的综合影响,而无法单独度量出技术性贸易壁垒这样一种具体壁垒的影响。第二,它的前提假设是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是完全可替代的(同质的),局限性较大。第三,最主要的局限在于很难取得剔除了质量差异影响的价格数据。由于受数据所限,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仅适用于同质或标准化产品。

2、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贸发会提出,可以用来量化非关税壁垒和估计贸易受到非关税壁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Beghin与Bureau(2001)认为可用该方法来定量和定性评估国内法规的重要性。有三类信息资源可利用:一是法规本身的数据,如法规数、本国法规文本的页数。二是产品被阻碍的频率数据,包括限制的数量、发生频率的比率、进口覆盖率等。经过严格假设,还可派生出某些指标,比如以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可作为符合国际标准的程度指标。三是企业就歧视性法规提出指控的数据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对此类案件通报的数据。

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被广泛采用。两项研究以一国的标准存量为指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的影响。Swann等(1996)在一项计量研究中采用英国和德国的自愿性国家标准数、两国认可的国际标准数,基于标准的频数指标对1985—1991年期间英国的净出口、出口、进口作了回归分析。Moenius(1999)也采用了存量指标的方法做计量分析。两项研究都把既定行业中的标准数用来度量标准的强度。Otsuki,Wilson和Sewadeh(2001)进一步扩展了该方法用最大允许的污染量来直接度量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度。Fontagne等(2001)采用一个更复杂的指标来评估环境法规的影响。其他一些研究采用了边境限制数据。Lux和Henson(2000)分析了在美国边境被限制的数量以评估进口程序和边境检验如何阻碍欧盟出口,他们的分析表明保护主要发生在特定部门,如乳制品。Henson等(2000)还研究了因卫生和技术原因美国对非洲、亚洲、拉美国家产品的进口限制。鲍晓华、朱钟棣(2006)以频数比率和进口覆盖率为量化指标,测定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进口贸易的限制效应,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频数比率、进口覆盖率和进口贸易额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说明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内生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

由于部门和产品间标准的重要性不同,不同标准产生的影响不同,用标准数或国内法规页数作为变量是比较粗略的;由于国家报告的不稳定性和跨国间未有统一的覆盖率指标,基于有关频数数据的估计也是有漏洞的;基于在边境事实上被阻碍的数据的测度相对可靠,但除了美国,各国这方面的数据都难以获取。受以上限制,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可直接用来计算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某一部门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组国家发生的频率,评估贸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种方法可为计量估计构建指标,用这些指标作为计量模型(如引力模型)的变量的研究在进一步探索中。以标准数或频数等存量指标为测算变量,运用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该变量对贸易的影响是目前贸易导向测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对来说最有启发性和拓展潜力的一个方向。

前述Moenius(1999)作的计量分析即在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将标准引力模型中的GNP、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作为常量,对双边互认标准、各国国内特定标准的数量及一系列虚拟变量进行估算。他指出两国之间技术标准信息的获取是造成双边贸易中成本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双边共享标准导致进口明显增加;进口国异质标准虽然会大大降低非制造行业的进口,但同时也会大大促进制造业的进口。由于没有对规模效应和其他一些阻碍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理,因而很难解释其回归结果。比如忽略了区域贸易协议中成员国会采取一致政策的指标,在估算中只考虑到颁布技术标准的数目,而没能区别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不同等。Maskus等(2002)针对此问题搜集了技术法规的信息,并将其考虑到模型的贸易等式中,从而获得关于自愿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不同影响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技术法规制定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了引力模型。模型区分了标准与法规影响的不同:标准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贸易有促进作用;而法规则限制贸易。引力模型不仅能找出在“边境效应”中法规的影响,还能处理二元或离散变量,这正是标准的统计特征。这种将存量指标和引力模型及计量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得出对贸易的影响,还为分析此影响和某一变量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桥梁,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3、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及相关研究

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不能将具备贸易限制作用的法规和不具备该作用的法规区分开来。调研是通过对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主要国家、行业及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会面或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通常是定性的,但可以缩小分析的范围,集中了解那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不同对象国家的影响程度、重点影响的行业,从而有针对性的为政府采取正确的贸易政策措施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调研方法还可用来为计量研究提供信息。

如欧盟(2000)就美国贸易壁垒提交的年度报告中和美国贸易代表处(2001)就国外贸易壁垒提交的年度报告中都采用的是通过调研行业就其出口遭遇的限制提供的信息数据。OECD(1999b)对美、日、英、德四国三大行业55家公司进行了调研,其中一大行业为乳制品业。美国农业部(USDA)1996年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壁垒做了一次跨部门的调研,其调研的跨部门数据库主要用来说明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程度。许多学者都采用该次调研的结果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Roberts 和DeRemer,1997;Thornsbury等,1999;Thornsbury,1998)。Maskus等(2005)还利用世界银行对16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调研数据库进行了计量分析。一些研究还专门就发展中国家如何达到SPS要求和遵守SPS条款进行调研,如Henson,Loader和Swinbank(1999)将调研和深入采访结合起来,把问卷发到发展中国家的联络点。里丁大学做的一些研究也是将调研和深入采访相结合。这种方法可以鉴别出最相关的一些问题并暴露出一些通识但属误解的看法,如Henson,Lux和Traill(2001)的研究表明欧盟出口厂商对美国主要抱怨的不是关税和卫生要求而是行政方面的延误及缺乏预见性;OECD(1999b)对乳制品的调研得出企业认为认证和批准方面的延误限制作用甚于标准。

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由于被调研对象认为调查结果可能对政策出台产生影响,所以提供的数据和结果有可能出现偏差。在缺乏足够数据时使用该方法是有效的,比如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到美欧的产品面临的一些障碍等问题的认识。此外,在对一些壁垒衡量中容易混淆或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如行政管理中出现的贸易障碍等情况可以通过调研的方法了解到。而且一些技术法规主要是行业关心的问题,而经济学家们分析时往往考虑不到而没有作为模型中分析的变量,通过调研也可以弥补。

三、福利导向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相关合格评定程序来实施对贸易的影响。这些实施手段在短期会对贸易产生影响,还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并且从长期来看,对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还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要全面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利的影响,需采用测量范围全面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但限于数据搜集的极大困难,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的是以下两种方法来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利的影响。

1、以风险测评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法及相关研究

以风险测评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法是根据风险测评的损失概率及大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方法能表明法规对福利的影响包括哪些效应,而不是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具体效应。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的SPS规定,困难之一是难以识别其保护的强度。对达到法规要求所花费的成本与减少外部性的收益进行比较可以分解出一项法规的效率及保护的效果。通过分解福利效应,当其成本超过收益可以得出一项措施是福利损失的。当收益可忽略时,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检验贸易扭曲,用来评估当前法规是否具有保护性。

Bigsby和Whyte(2000)提出了一种方法度量针对虫病检疫法规的经济效应和风险的概率。James和Anderson(1998)评估了检疫法规的效应,他们得出那些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检验的检疫限制才是合理的。Arrow等(1996)对环境卫生部门运用更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其法规的合法性。Orden和Romano(1996)还运用这种方法就墨西哥鳄梨进口进行了USDA贸易政策分析,表明结合使用风险测评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量化估计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解决SPS贸易争端。

将风险测评和成本—收益结合使用的方法是鉴别和评估技术性贸易壁垒效应研究的最有潜力的方向之一,多被用于分析食品、农产品等与环境卫生有关的产品。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风险的概率和大小估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在实际应用中分析的范围较窄,许多经济影响不能包括进去:就收益分析来讲,收益的重新分配可能涉及到许多相关方面,要计算所有相关人的影响非常复杂,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变化很难估计;就成本分析而言,不仅要计算供应商自身的损失,还应包括管理成本和寻租代价等。

2、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及相关研究

就某一行业或产品进行单市场或多市场分析的局部均衡分析法以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平衡为测度基础,分析某一特定政策对均衡价格、数量和福利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是基于成本增加原因,也可以是由于需求的变动或由于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从成本方面的影响来看,技术法规可以改变边际成本,也可以改变固定成本,而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和竞争性质。如果是完全竞争市场,基于弹性大小假设前提下,边际成本增加可以直接分析对数量、价格的影响范围,直接计算区域内标准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而在差异产品情况下则不同,厂商的固定成本要考虑到规模收益递增,这些成本可能因技术法规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模型取决于市场准入的难易和产品可替代的程度。模型会根据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校正市场上的厂商数量,可以用于需求一方有固定的替代产品,也可用于标准和法规性质不同、替代弹性不同的产品。此外,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还经常和价格差法、存量指标法、风险测评等结合起来,能更精确地分析标准或技术法规对生产、消费、贸易和福利的影响。

Thimany和Barrett(1997)研究了美国向其他NAFTA国家出口奶制品受到的技术法规的影响。他们强调了需求和供给曲线变化的影响,得出进口国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向上移动。向上移动的需求曲线代表了标准能缓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而供给曲线的上移则是包括相符成本在内的出口成本增加所致。结果是标准不会影响进口国国内生产商,反而与关税一样会起到对生产商保护的作用,但却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Sumner和Lee(1997)则具体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上发生的成本。Calvin和Krissoff(1998)采取了价格差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Paarlberg和Lee(1998)结合风险测评和局部均衡法研究了美国运用关税政策对可能传播口蹄疫的国家实行牛肉限制进口的效果。除了这些对单市场进行局部均衡研究外,Overton,Beghin和Foster(1995)就欧盟对烟草的化学成分残留值规定进行了美欧两个市场的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欧盟设定的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的残留值规定最终却使美国制造商撰取了绝大部分的收益。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目前对福利导向测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应用较多且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方法,可用于评估标准或法规对某一产业或某一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无需直接联系其他产业的影响,只需利用价格、数量、相符成本信息及生产厂商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就可进行相对简单的计算。其模型在研究法规或标准对不同市场的影响上可以做不同的改变,其有效性还有待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差异化产品和不完全竞争等微观经济学理论定量计算方法上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以上是沿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介绍了到目前为止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和与之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些分析方法以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研究成果,评价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不足。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远大于单纯对贸易的影响,所以从福利角度进行研究更有说服力。为了全面有效地分析其影响效果,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进出口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对国内外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对第三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消费者的反应等。价格差/关税等价率法、存量指标(如标准数等)法以及调研数据法是常用的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把它们和引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于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影响;而把它们和局部均衡模型或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社会福利影响比较有拓展潜力的方法。

(注:本文获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07BGJ008。)

参考文献

[1] Deardorff, A.V.,and R.M. Stern.Measurement of Non-tariff Barrier[M].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eries.Ann Arbor, MI: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2] Fisher,R.,and P.Serra. Standards and Protec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52.

[3] Maskus, Wilson and Otsuki.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2.

[4] European Commission. Report on United States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vestment[R].European Commission, Brussels, Belgium, 2000,July.

[5] Swann,P., P.Temple, and M. Shurmer. 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UK Experience[J]. Economic Journal,1996,106.

[6] Moenius. Information versus Product Adaptation: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Trade, Manuscript,1999.

[7] Otsuki, Wilson and Sewadeh. Saving Two in a Billion: Quantifying the Trade Effect of European Food Safety Standards on African Exports. Food Policy,2001.

[8] Henson, S.J., R. Loader, and A.Swinbank, M. Bredahl, and N. Lux. Impact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M]. Center for Food Economic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Reading, Reading, 2000.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4

今天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刚才,同志宣读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展全市贸易业限额以上个体经营户清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市清查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搞好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贸易业的发展,省委书记孙政才非常重视,在省统计局上报的统计分析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把贸易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大问题,关系到省未来的发展,要求省、市政府要深化研究,制定得力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市长孙鸿志也作出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拿出具体办法,摸清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数量,确保我市第三产业增长和经济发展后劲。2012年7月15日,在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市长孙鸿志再次强调要加强对我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的统计工作。近一个时期,省、市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主要是因为这项工作对于全省各地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搞好这次清查,将较大幅度提升全市贸易业基数。2011年,国家统计局对贸易统计方法进行了改革,参照工业的统计方法,把全面报表范围扩大到达到规模标准的个体经营户,把贸易限额分为限上和限下,打破了原来个体经营户不能纳入全面报表的体制障碍。按照贸易统计新方法,各省(市)的零售额总量增幅主要依据限额以上企业的多少和限上零售额所占比重大小来定数,零售额的增量主要靠限额以上企业来拉动,限上企业的数量决定贸易业统计基数的大小。如果我市限上的个体经营户不能做到应统尽统,就不能客观反映我市零售额的增长趋势。国家、省统计局在数据评估调整时,我市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影响我市零售额的总量。如果我市零售额上不去,就会直接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总量。因此,进贸易限额以上企业与工业进规模以上企业同等重要,这次清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扩限上、抢基数,这对我市今后经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搞好这次清查,对我市“保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保增长”是地方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除正常工作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抓住统计方法改革的契机,利用统计手段把我市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如实的反映出来。2012年,我市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第三产业将承接经济增长重担,全年需要实现增加值410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县(区)是基础。如果不能利用这次贸易统计方法改革的机会,充分挖掘商贸业增长潜力,扩大限额以上企业户数规模,未来商贸业再增长的空间就会十分狭窄。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这次清查工作,这对全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搞好这次清查,为我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市商贸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目前统计结果显示,到2011年年末,我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3.1亿元,占全市零售额比重的12%,全省所占比重达26.2%,全国所占比重达到40%,南方发达省份达到50%。我市低于全省14.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8个百分点。这组数字说明,我市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所占比重过低。从目前情况看,我市零售额的总量排全省第三位,增速已连续三年排在全省第一位,但是如果不尽快解决限上企业户数少、比重低的问题,我市零售额总量和增长速度将很难保持全省领先的位置。我们要通过这次清查,把所有够条件的个体户都纳入限上,这样我市的零售额总量指标就能够增长一大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会大大提升。因此,搞好这次清查,扩大限上企业数量,既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措施。

二、我市清查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也日益兴旺繁荣。特别是反映消费状况的全社会商品零售额总量也不断跃上新台阶。2011年年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76亿元,同比增长24.2%,是1992年的11.6倍,年均增长15.5%。其中,支撑贸易业发展的限额以上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市限额以上企业户数达到176户。其中:限额以上企业95户,限额以上个体经营户81户。从县(区)看,区54户、县38户、县36户、县21户、县27户。从零售额的总量和在全省的排位情况看,形势很好,但是限上企业户数少,所占零售额比重低仍然是我市贸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所占全市零售额比重低。以2011年年末为例,我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3.1亿元,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12%。2012年上半年,全市零售额达到157.6亿元,所占比重为12.5%,在全省排第七位。而我市零售额总量在全省排第三位,增速也是领先位置,这种趋势是不合理的,今后也是难以继续维持的。

(二)限额以上企业的户数少。全省限额以上企业1446户,我市是176户,仅占12.2%,在全省排第七位。我市仅排在白山市和辽源市的前面。2012年上半年,四平市个体户纳入180户,白城市纳入131户,我市仅纳入73户,这与我市贸易业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说明我们清查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三)限额以上企业的规模小。从全市看,能够左右全市贸易业发展形势的龙头企业几乎没有,我市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江南金钻广场和江北东镇国际城两大商圈还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导致限额以上企业的发展增速慢。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讲,近几年我市在发展贸易业上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在招商引资上引进的工业项目多,引进的贸易业项目少;注重培育工业大项目多,培育商贸流通项目少;对工业项目优惠政策多,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优惠政策少。从主观上说,我们的工作力度还不够,有许多达到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个体户还没有完全清查上来。主要原因是一些个体经营户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被纳入到限上,主要矛盾是纳入限上与税收的关系。因此,各地一定要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首先,要研究好税收政策,税收政策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符合限上条件的必须纳入限上,正常调整税额;其次,还要研究一些区别性政策,原则是既不能影响经营户的申报积极性,又不能影响税收。这次清查工作的重点是增加限额以上经营户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税收,这就要求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要研究好相关政策,把握好工作重点。

三、加强清查工作组织领导,促进我市商贸业快速发展

这次清查工作时间紧,工作难度大,要全面完成清查工作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合力攻坚。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已成立了由我为组长,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作为这次清查工作的主要操作部门,要负责做好这次清查工作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市商务局负责这次清查的入户调查和填表工作;市统计局负责这次清查的业务指导和审核认定及上报工作;市旅游局负责提供全市旅游业星级宾馆情况资料;市工商局负责提供个体户的情况资料。各部门要按分工认真做好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时,各有关部门还要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解决清查过程中的难题,确保清查工作顺利进行。

这次清查工作的任务主要由各县(区)组织实施。市里已制定了清查工作方案,并将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发至各县(区)。方案中已明确了纳入限上个体经营户的指导性指标。这次清查工作,全市的总体目标是:新进限上个体经营户324户,加上原来的176户,全市限上企业及个体将达到500户,在全省能排第二位。新进320户中各县(区)的计划完成指标是:区104户,县80户,县50户,县40户,县50户,这些指标虽然是指导性指标,但是各县(区)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克服困难,在此基础上不折不扣地完成目标任务。

各地也要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迅速落实,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市政府也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之中,一并考核。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5

一方面各地节节不断刷新的“地王”,一方面老百姓持续走低的住房满意度,显示在新一轮围绕“国六条”的地产调控博弈中,老百姓的呼声似乎又落了下风,楼市调控好像又陷入了“调控声声紧、房价节节高”的迷局中。

但新华社9月5日受权全文播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土地审批、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以及普遍存在、形势严峻的以租、强行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和工作用地的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进行了严格明确的调控规定。

这是继2004年“8・31”大限之后,中国政府在土地管理与审批方面最严格的一次调控,显示出中央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上做出了重大调整,表明了中央政府正试图从土地源头严控房价的决心。

那么,这次地产调控新政能否撼动楼市迷局?

楼市陷入迷局

广州两次有关土地招标拍卖的活动使本处于观望状态的市民有点坐不住了。

8月31日,在广州首批限户型地块――金沙洲B3725D01的招标会上,万科中粮联手以17.5亿元的天价拿下该地块,折合楼面地价达到了4033元/平方米。业内专家测算,按照目前地价,加上设计、土建等成本,该项目开盘起价至少7000元/平方米以上才有利可图,而该地段正在销售的楼盘“万科四季花城”售价目前还徘徊在5000元/平方米左右。

8月4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挂出公告,称广州将首次在萝岗区KXC-H3、KXC-H4地块推出“限户型、限房价”的住宅用地,规定90平方米以下户型房价不得超过6000元/平方米。该公告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是限价还是抬价”的争议,因为该地块周边住宅市场均价不到5000元。在这种争议声中,原定于8月23日的开始接受竞买申请的日期延期25天。

显然,8月31日的拍卖活动表明了地产商看涨房价的市场信心,而8月4日的公告“暗示”了地方政府看涨房价的“决心”。那么,作为观望一方的老百姓还有什么力量阻止房价上涨呢?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市场同比涨幅过10%的城市,5月份有大连、深圳、呼和浩特、福州,6月份有深圳、北京、厦门、呼和浩特、包头、广州。新房市场涨价现象已由个别热点城市向其他大中型城市蔓延,并开始出现向中西部“进军”的局面。

日前,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也了“广州市民个人生活”追踪调查的结果:广州市民对住房状况满意度持续走低,创下4年来新低,仅为26.2%,比去年下降3.6个百分点。

显然,楼市已经陷入了一个“无论风吹浪打,百姓不能观望,房价总是上涨”的迷局中。那么,楼市迷局背后的玄机何在呢?

撩拨市场迷雾

今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指出,需求因素并不是房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这说明,在楼市迷局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在地产圈里已经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广东恒基顺业总经理黄秋虹对此的感觉是,在2004年之前地产商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风险,而现在无论房子能否卖出去,地产商都非常乐观。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陈昱新也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据他们的调查,现在的开发商都非常看好楼市发展前景,他们认为只要撑得过去就是赢家。

显然,对地产商来说,如果原来市场还有“牛市”和“熊市”之分的话,现在市场永远是“牛市”。那么,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缘何失灵呢?

事实上,在2004年“8・31”大限之前,地产商基本上八仙过海各自凭着自己的“能耐”去拿地,土地在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太大,房地产市场基本还是市场需求在调节。在“8・31”大限以后,地产商拿地就多了地方政府这个中间环节。地方政府在“阳光地政”的照耀下,逐渐发现了“卖地生财、经营城市”的奥秘。于是,“有形的手”越伸越长。

据媒体报道,在浙江不少地方,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调查表明,加3年绍兴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为19.2亿元,占预算外收入的69.3%,金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为20亿元,占预算外收入的58%,义乌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15亿元,占预算外收入的60%。很多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就是“土地财政”。

显然,正是在地方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推动下,地价节节升高,目前已经成为房价上涨的主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指出,目前土地成本上涨才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动因。

“地产商之所以敢‘盲目’乐观,背后就是有地方政府在‘撑腰’,现在地方政府比地产商更害怕房价暴跌。”广东省政府参事、广州房地产学会副会长潘蜀健指出,“要破解楼市迷局,必须斩断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利益依赖链条,否则的话还是硬调控遭遇软抵抗。”

力破混沌迷局

9月5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显示这次出台的土地调控新政与以往政策相比做出了重大调整,在强化对地方政府“问责”的同时,直接触及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对“以租”、“零地价”等地方政府善于打的“球”行为进行了“重点关照”。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认为,本次新政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将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无疑是土地利益分配机制的重大调整,直接触及了房地产市场深层次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对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进行抑制,让地方政府从土地管理受益者转变到监督者的角色上来。因为,此前土地出让收入一直没有纳入预算,成为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

广东省政府参事潘蜀健认为,“国六条”可以看作主要从产品结构等方面对市场的规范和调控,针对的是地产商,而本次调控是从源头上来控制土地,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政府,直指地方政府的小金库,从根本上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降低在土地收益方面的利益驱动,让地方政府“有形的手”远离房地产市场。二者双管齐下,肯定会对当前房价增长过快的势头有所遏制。

本次调控对工业用地等土地市场的一些“盲点”也进行了“重点关照”,要求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事实上,目前一些地方竞相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甚至实行“零地价”,造成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导致工业用地需求膨胀:去年,房地产建设用地是3.18万平米,而工业用地则达到了3.8万平米。一些地方政府把卖地所得收入大肆投向工业园区建设,盲目扩张,可以说工业用地偏多、价格偏低已经成为高地价、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6

一、概述

所谓市场分割就是市场间的流通障碍和差异及其导致的同质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各种差异。人们最初认识市场分割是在产品市场上,产品在各市场间的流通障碍形成了产品市场分割,市场分割反过来导致同质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差异。随着国家间资本项目往来的加剧增长,人们发现国际资本流动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如交易成本、信息成本、法律限制等,这些障碍导致了国家间资本市场的分割。资本市场分割首先带来的是企业融资渠道的局限,这促使企业采取一些可以有效减少与资本市场分割相关的负效应的融资策略。企业证券在国外市场上双重上市就是策略之一(StapletonandSubrahmanyam,1977)。但是采取这些融资政策,会带来资产价格的重新调整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即出现双重上市公司在不同分割市场上市的股票价格违背一价原则的现象以及分割市场的回报与风险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经济、财务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资本市场分割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减少了国外投资者通过分散化投资组合所带来的好处,导致投资者福利降低。其次,它抑制了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最后,由于阻碍了国际投资,也必然推迟国际化的进程,抑制一国经济的发展。当然,我们所说的弊端是笼统的概念,市场分割给各市场带来的具体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细致的分析。随着各国市场的国际化或者国际市场的一体化,市场分割现象应该会逐渐减弱,各种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的建立标志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已开始走向整合。但资本市场的整合比较滞后,这是因为资本项目对一国经济的冲击较大,各国都需慎重考虑。目前许多证券交易所都在商讨联合的战略,这是世界资本市场整合的开端。

研究资本市场分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导致市场分割缺陷的原因以及市场分割的检验;其次是市场分割给各市场的投资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是市场分割的消除。早在1970年代就有经济与财务学家在研究国际资本市场结构和国际投资的时候提出资本市场分割的问题。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的分割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上,因为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部分,而且最容易得到检验。

二、相关领域理论背景与研究成果

从狭义来看,股票市场分割是仅仅由股票的投资限制(investmentbarriers)或所有权限制(ownershiprestriction)以及股票市场间的物理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市场分割我们把它称为“硬分割”。股票市场的投资限制有多种形式,但最主要有:(1)本国政府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国资本市场;(2)限制本国投资者进入国外证券市场;(3)限制外国投资者持有本国企业证券的比例。其它还包括限制外国投资者将资本和红利输出国外的自由度,等等。在资本市场分割的研究之初,所有的理论经济模型都建立在投资限制造成的硬分割基础上。按照前两种投资限制程度的不同,硬分割又分为三种状态:处于两个极端的完全分割、完全整合与处于中间状态的温和分割(mildsegmentation)或部分分割(partiallysegmentation)。Errunza和Losq(1985)最早完整地提出这三种分割的状态,并在三种状态连续的市场基础上,建立了温和分割下的均衡模型。在他们之前也有许多论文建立市场分割的均衡模型,但都没有像他们那样做出连续市场结构的分析。如在经常被引用的Adler和Dumas(1975)的论文中没有指出既不是完全分割又不是完全整合的市场风险与回报的均衡关系。而Stulz(1981)在他的具有进入障碍的国际资产定价(internation-alassetpricingwithbarrierstoentry)模型中则没有涉及一种特殊类型的资产,即那些能够被各分割市场上所有类型投资者交易的资产。Errunza和Losq所谓的温和分割指的是外国投资者能够无限制地进入一国的国内证券市场,但国内投资者却完全排斥于外国证券市场之外。这与国际市场的通常情况比较相符。许多相对缺乏资本,处于发展早期的新兴证券市场如墨西哥、韩国、澳大利亚,允许一部分的国内证券在外国证券市场上市,或允许国外市场的特殊证券基金投资这些证券,但同时不允许本国居民投资外国证券。此外,第三种硬分割形式是所谓的“S约束”,即限制一个国外投资者所能投资国内企业或国内投资者所能投资外国企业的证券最高比例。“δ”是国内或国外企业的流通股数,它也是常见的硬分割形式。Eun和Janakiramanan(1986)推导了一个在“δ约束”下,即为国内投资者投置了国外证券最高投资比例情况下的封闭形式估值模型。这种资本控制的例子可以在芬兰、印度尼西亚、马宋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的股票市场上找到。当然,投资限制的各种形式有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上。

在早期建立的一系列模型基础上,1980年代以后,对市场分割的研究有以下三个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学家和财务学家研究的重点开始放在实证方面。用建立的模型实证检验各国市场问的分割程度和分割特点。二是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体都放在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因为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在分割市场上的价格、回报和风险特征是股票市场分割的直接体现。除此之外研究的主体还包括各种能在不同市场融资的权益工具,如ADR、GDR等,它们的实质与股票相同。三是经济和财务学家在对双重上市公司价格差异的实证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硬分割以外的分割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分割市场间的法律、制度、政策、成本等物理障碍,而是一些由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市场障碍和差异,如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异、投资者偏好和心理的差异等,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为“软分割”。根据这三个发展趋势特征,我们可以沿着两条线索来捕捉股票市场分割现状及其整合趋势的理论和实践脉络。一是看学者用什么因素和怎样用这些因素解释市场分割现象;二是看他们用这些因素解释哪种分割现象,用哪种指标表现,这些指标包括价格、回报和风险。对于第二条线索只是一个方法问题,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早期的研究多注重“硬分割”因素,即投资限制、资本控制和成本的影响,而影响的指标往往是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研究重点转入实证后,发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研究的指标也开始多样化,但主要的还是股票价格。这是因为:首先股票价格是均衡或定价模型的当然指标,符合传统的经济分析习惯;其次,价格是最容易观察的指标,不含有经过处理的衍生信息。如Domowitz,Glen和Mahavan(1997)研究了墨西哥股票市场上由所有权限制所导致的市场分割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关注的是第一条线索,即哪些因素对分割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化产生贡献?贡献几何?在这一方面许多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Hietalalal(1989)认为β风险的差异可以解释芬兰市场上双重上市公司国外上市证券相对国内上市证券的溢价。Stulze和Wasserfallen(1995)认为两类股份的需求弹性是造成溢价的原因。Chuhan(1994)的调查发现,流动性问题和有限信息是投资于新兴市场的两个关键瓶颈。Nishiotis(1997)也发现流动性因素和信息因素对封闭式国家基金的溢价有解释作用。Bailey和Jagtiani(1994)认为,外国投资者与国内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获取大企业的信息相对于小企业更容易,因此,外国投资者更愿意支付较高的溢价投资大企业。同时他还发现相对无流动性的股票有较高的期望回报,并因此定价较低,以补偿投资者所增加的投资成本。这是分割市场上的股票产生价格差异的原因之一。Domowitz(1997)提供的证据表明,对汇率风险的高厌恶度意味着较少的外国投资,也因此有较低的溢价。

总之,导致市场分割从而产生双重上市证券在分割市场价格差异的因素很多,但什么是主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差异的贡献几何?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消除差异,从而整合市场?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成果综述——中国股票市场的“疑惑”

1960年代以来,众多新兴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给国际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增加了资本市场分割的复杂性。特别是1990年代初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其特有的股权结构、市场结构和投资者结构,使得对资本市场分割的研究由过去关注国家间关系又重新回归到纯粹的市场关系上来,因为,在中国国内就存在着至少三个分割的股票市场A、B、H股市场。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资本项目目前还不能自由流通,所以B股市场和H股市场就是中国公司利用股票融通外资和国外投资者利用股票投资中国市场的主要渠道。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分割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分割无论从现象上还是理论解释上都有其独有的特征:

首先,中国股票市场的结构独特,在中国境内就有三个分割意义上的独立市场,三个市场间有严格的投资限制。A股市场的证券只允许中国居民用人民币购买,不允许国外投资者介入。B、H股市场只供外国投资者交易,不允许国内投资者介入。但2001年初B股已部分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开放之前,A、B股市场之间,A、H股市场之间是完全分割的关系;开放之后,A、B股市场之间是部分分割的关系。这使得中国市场充满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魅力。

其次,中国A、B、H股分割市场上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回报、风险呈现出与国际上其他分割市场截然不同的特征与变化趋势。我们注意到,在其他分割市场上,国内市场股票价格通常比国外市场股票价格低,即出现“溢价”现象。但在中国市场上,外资股市场上股票价格比相同公司国内A股市场上的价格要低,即出现“折价”现象。而回报与风险的特征与变化规律也与其他分割市场不同。Bailey(1994)早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之初就发现了B股相对于A股折价交易的现象。Fernald和Rogers(1998)更直接地提出同一上市公司的A、B股价格差异有悖于通常的理论模型和其他分割市场的状况是一个“中国股票市场的难题”。

最后,与其他分割市场不同的另一个特征是对中国特殊市场分割现象影响因素的解释。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中国的现象难以解释,但他们还是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ailey(1994)把它归因于中国投资者缺乏投资替代品。Ma(1996)发现B股的折价与国内的p正相关。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缺乏理性,追求风险。Fernald和Rogers(1998)用传统的红利折现模型分析这一现象,认为中外投资者之间的期望回报差异是主要的因素。Su和Tong(1999)则把H股和红筹股纳入分析范围,认为解释的重点在于中国市场上外资股的特殊地位。H、B、红筹股市场的相互影响是折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还找到了中国投资者具有投机性的证据,这也对折价现象有解释力。以上各因素仅仅是一部分,也许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因素等待我们去发掘。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股票市场分割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中国股票市场特殊分割状况的研究,都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地分析。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已正式成为WTO的一员,面对严格的国际约束,中国市场的开放迫在眉睫,资本市场也不例外。怎样才能在开放过程中,既享受消除市场分割带来的好处又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和国内投资者的利益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是由原来计划经济改革而来,使得公共政策呈现不成熟和过渡的特征,与世界市场分割明显。中国上市公司的A、B、H同股同权却不同价、不同回报、不同风险便是证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资本市场的公共政策将面临重大的调整。

四、股票市场分割消除的思路探讨

1.股票市场分割消除的表现

表现一:既然双重上市公司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是市场分割的表现形式,那么市场分割的消除也可以由价格差异的变动趋势来表现。

表现二:不同市场的相关性也是市场整合的表现形式。

(1)两个仅有地域差异而无其它差异的市场,其实是一个市场的两个交易地点。

(2)两个市场即使不同,但高度相关,投资者也不必要到远离自己的市场持有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有地域偏好),只须在自己偏好的市场复制另一个市场的投资组合,就达到持有另一个市场的证券的目的了。

2.市场分割消除的方式

阐明消除市场分割的方式,还是要通过消除双重上市公司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来说明。我们依照Errunza和Losq的分类方法将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场划分为合格证券市场与非合格证券市场。同时我们也将双重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划分为局部投资者与全局投资者。合格证券是能够由不同市场投资者购买的证券,不合格证券是限定市场投资者的证券,比如说,A股为不合格证券,它不允许国外投资者投资;B股为合格证券,它允许任何投资者投资。局部投资者对于固定的上市公司来说,是受投资限制的投资者,而全局投资者是不受限制的投资者。如我国国内的居民投资者,只能投资于A股,不能投资于H股(已经可以投资B股了),而外国投资者只能投资于H股,不能投资于A股,因此对于A、H股双重上市的公司来说,没有全局投资者只有局部投资者。而对于A、B股双重上市的公司来说,国内投资者既能投资于A股,又能投资于B股是全局投资者,国外投资者不能投资于A股,只能投资于B股,是局部投资者。

消除市场分割可以结合市场分割的两种表现形式,按两条线索进行。第一条线索是通过直接套利消除。两个市场如果有不受所有权限制的投资者,那么他们会对不同市场上同一公司股票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套利的结果将轧平价差。因此,在有充分全局投资者的两个市场,即使有价格差异,也不会是长期的。在这条线索上,有两个方面可作文章:一是引入全局投资者,这与QFII、QDII的机制相符;二是引入合格证券,这与CDR机制相符。可见第一条线索解决的主要是硬分割中的投资限制问题。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7

【编者按】2014年12月25-26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承办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外设研究机构工作年会顺利召开,本届年会以“旅游发展与平台建设”为主题,会议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14家机构分别汇报各自2014年度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刊编辑部现将该些成果的摘要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2.001

1.昆明分院:《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科教兴旅”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科研工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智力推动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携手部分云南高等大学研究单位,组织云南有关旅游专家、学者并邀请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业界的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合力研究、编写和推出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全书分为五个章节。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分别从旅游产业运行、旅游市场发展、旅游开发建设与投融资、旅游改革发展与开放合作、旅游行业发展与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认真梳理2013年的运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客观评析存在的问题,用新视角、新观念和新方法预测了2014年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对当前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2.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基地:《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旅游业也是国家文化交流与输出的重要载体。2014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旅游业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举。发展旅游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2013年9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委托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开展“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战略”课题研究,本研究专辑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专辑从国家战略层面识别出国家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入境旅游市场连续下滑、正面临严峻考验;外国游客入境过境旅游签证手续繁琐;国家旅游形象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国家旅游形象的营销推广投入不足、效果不够显著;旅游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旅游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还尚未充分发挥。

以系统化和战略思维来研究和解决国家旅游形象的重大问题是本研究专辑的出发点和核心思路。本专辑在整理国内外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旅游形象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入手,从地方旅游部门和国家目的地角度开展了国家旅游形象的概念和维度研究,开发出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工具,分析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重点和潜在市场,并对营销策略运用、保障机制与措施等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借鉴了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西班牙、泰国、香港、台湾、法国等八个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形象推广的经验。

本研究专辑既是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一份比较系统化的学术成果汇编,也对我国塑造国家旅游形象的若干战略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为提升我国国家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强国贡献思路和策略。

3.旅游影响研究基地:《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Insights from insiders》

Thi s paper pre sent s an up-to-da te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ourism research by Chinese scholars residing in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Chinese journal publ icat ions and conduct ing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the China Tourism Academy (CTA). There has been an imbalance in the type of research on tourism in China:most research has ref lected applied work whereas little priority has been given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this imbalance,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earchers and the raising of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tourism to a level in line with research in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Mastering cutting-edge research methods is also critical to helping China’s tourism scholarship.

4.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现代大众旅游》

该成果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主任谢彦君教授于2014年4月出版的一本译著。全书包括9大部分主体内容,分别是旅游研究中的剪刀危机、全球旅游系统、后现代范式、不期而至的旅游研究者、解放神学、东南亚的白面孔、漫步哲思之路、旅游的语言、为现代大众旅游另谋出路。这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著作,对旅游现象的整体思考以及对旅游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集成化地浓缩在一起,书中探讨了科学研究的种种话题,展现了后现代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滥觞与发展,触及了旅游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和经济议题。同时,这也是一部充满批评意味的著作,批评构成了作品的特色,在目前实证研究在中国旅游学术界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作者从方法论层面所展开的批评的态度、角度和深度是我们难得的稀缺思想资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经典的旅游学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为技术导向占主流的国内旅游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

5.饭店产业研究基地:《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2007—2013》是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饭店产业研究基地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委托,从2007到2013年长期开展的追踪研究成果。本着记录历史、服务产业的宗旨,本报告以客观、理性的数据勾勒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同时为未来发展提出基础数据依据。

根据2007年9月召开的中国饭店集团联席会议决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于2007年10—12月首次对在中国大陆具有影响力的21家饭店集团进行了相关调查,之后连续7年开展调查。2013年调查企业规模扩大到60家(实际有效数据企业44家),分别是(按拼音顺序排列):北京东方嘉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宾友谊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首都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伦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贝斯特韦斯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城市名人酒店集团、福建中旅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广东白天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碧桂园凤凰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海航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河南中州国际集团管理有限公司、湖南和一酒店连锁有限公司、湖南华天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华住酒店集团、锦江国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凯莱国际酒店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开元酒店集团、凯悦国际酒店集团、康年国际酒店集团、雷迪森旅业集团有限公司、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明宇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旅游饭店管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衡山集团饭店管理公司、深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世纪金源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国大酒店经营有限公司、四川锦江旅游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岷山集团有限公司、速伯艾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维也纳酒店集团、厦门建发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阳光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远洲酒店集团、粤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南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世贸君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调查采用自愿原则,按照中国旅游饭店协会要求设计相应调查项目下发饭店集团企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上报,数据在审核后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中国主要饭店集团的相关数据。

饭店集团的规模、成长力、空间布局、运营业绩、品牌和管理体系、运营数据是饭店集团化实力及发展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本调查基于上述要素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指标,共计6大类236个数据点,如饭店集团成员饭店数量、客房数量、饭店档次分布、地域分布、合同签订时间、品牌使用状况、国际化经营数据、外派经理构成、薪酬水平、培训、饭店集团组织机构、集团管控指标、信息系统采纳、集团化预定比例、网络预定比率、按照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的运营中的数据如出租率、平均房价、各项收入、成本率等。

根据以上指标,每年对当年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总体规模进行排名,同时对发展产业结构进行剖析,对发展中的进步进行追踪,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基于客观数据得出结论,分公开版和内部版两个部分。公开版在每年举办的“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对社会公开,内部版在中国饭店集团30强(2014年扩大到60强)小型会议上公布并研讨。从2014年开始,本报告还收录了《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的主旨发言、嘉宾研讨的主要观点,同时还对当年排名中的饭店集团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获得发展中的质性研究数据。

以 2013年数据为例,报告对44家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饭店集团在2013年度的业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饭店管理集团“三分天下”(旅游饭店管理集团、国际品牌饭店管理集团、经济型饭店集团)的态势更加明显,呈现出快速扩张、市场分化以及收入下行压力较大等特征。

(1)旅游饭店集团营业收入下降较大,经济型饭店的营业收入不降反升。人力成本、能耗费用居高不下的压力仍在持续,旅游饭店集团成员饭店由于经营收入下滑,导致经营毛利率低于2012年水平;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由于各项成本、费用的上涨不得不重新考虑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经济型饭店同样存在人力成本、能耗费用的上行压力,但租金上涨是经济型饭店的“痛点”,2013年租赁经营的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三个“阵营”的市场营销及行政等支出比例均有所下降。

(2)整体上呈规模快速扩张趋势,但旅游饭店集团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缓。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集团间的规模对比依然呈两级分化趋势;旅游饭店集团的国内规模扩张速度继续高于国际饭店集团的全球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员饭店和客房的绝对数量上,与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的差距并未缩小;经济型饭店实现从租赁经营向特许经营的华丽转身。

(3)在品牌结构方面,2013年旅游饭店集团的多品牌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高档(四、五星级)饭店占客房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部分集团虽然开始布局豪华市场但仍处于建设过程中,未见明显效果;中档饭店的集约化程度和品牌建设略有起色,但需经历市场考验;本土经济型饭店集团在市场上呈现出绝对优势。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在国内不断丰富品牌谱系,但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面临挑战。

(4)在品牌支撑方面,由于2013年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旅游饭店集团开始注重支撑平台(如中央预定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的搭建,但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些支撑平台的贡献率还有待提高,需向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和经济型饭店集团借鉴和学习。(5)在空间“布局”方面,各饭店集团虽然在布局上有意向非总部所在地的城市进行扩张,但总体规划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难以执行或实现,最终仍然体现出布局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较2012年未见明显变化。

(6)各集团规模成长性普遍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中档饭店显现出明显的向好趋势;品牌管理的稳定性,普遍好于往年,管理费收取较为顺利;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大部分旅游饭店集团正在由传统向现代缓慢过渡,远不及国际品牌集团和经济型品牌集团。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是国内延续时间最长、采集数据最全、涵盖企业数量最多的饭店集团发展研究报告,已经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旅游安全研究基地:《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

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旅游者基本权力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抗风险能力弱,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给旅游者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都可能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遭受重大挫折,旅游业是泰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泰安市委、市政府、市旅游局及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安全,为了在《旅游法》实施后的新的形势下,提升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水平,泰安市旅游局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就编制《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达成合作协议,在不断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三易其稿,完成了体系的编写。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以新颁布实施的《旅游法》为主要依据,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总则,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法律依据、监管原则、监管目标;第二章以旅游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为主线,明确了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组成及各组成部门职责;第三章从旅游安全监管本质需求入手,系统的提出了旅游安全监管的范畴及主要内容;第四章从泰安旅游安全监管重要工作的角度,制定了日常安全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旅游安全专项整治、考核问责等四大重点工作监管机制;第五章从行业安全监管角度,提出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业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监管主体及职责、监管内容与要求、监管形式及手段等规范;第六章制定了旅游安全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公共信息保障、文化保障等六大旅游安全监管保障措施。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与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专家团队在撰写过程中,认真研读“旅游法”与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历时半年,撰写了8万多字的《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此研究成果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为依据,本着依法行政、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创新了泰安旅游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与完善了泰安旅游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旅游行业安全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进一步保障泰安市旅游业安全、健康、持续与高效发展。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严谨、规范、有法可依;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易懂、标准、可操作性强。对于政府相关部分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操作性规范,有利于打造“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本研究成果为目前国内首个“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与规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7.武汉分院:《武汉城市圈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定位及对策研究》

中三角是我国承东启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地带,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创新型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合理、有效地推进旅游一体化建设,是政、产、学、研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中三角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政府、企业,都希望区域之间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谋求共同发展,实现旅游资金、旅游信息、旅游者以及诸多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开展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以及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定位研究,有助于推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发挥区域旅游整合效应;有助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提高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大武汉的复兴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从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崛起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区域旅游一体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出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力、主要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旅游一体化系统;继而对中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沿革、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存在驱动力不足、规划不清、特色不显、发展不均、机制不活、核心不明等问题;提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及战略重点。课题最后落脚武汉城市圈,结合武汉城市圈旅游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优势,就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提出倡导并推动旅游发展联盟建设、积极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武汉为凝聚核,着力建设三大中心、牵头构建运行模式与平台、示范引领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8.都市旅游研究基地:《上海旅游资源图志》

2008年5月开始长达三年的上海旅游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工作覆盖了上海所有的区县,被调查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

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对各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地理位置数据、摄录影像资料、了解开发保护状况和周边交通情况等。在调查工作开展期间,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原则,调查依据和分类体系。

2010年11月6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专家评审会。为了使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成果能得到广泛的使用,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辑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一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水平特色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和上海市旅游局给予了出版资助。

该套书籍分上中下三册,已经于2014年6月正式出版。

9.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研究》

本书以中国西部入境旅游时空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时空分异、管理科学和人地关系等理论指导下,依据实证主义方法论,利用时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市场调查分析、地图分析、文献与理论分析、数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作者先后主持完成的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时空动态模式研究”(49571027)、“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40271037)和“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40771058)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41271158;2013-2016年)已取得成果,以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的入境旅游为基本研究省域,按照划分的五个旅游区:成渝旅游区、泛湄公河旅游区、陕甘新旅游区、青藏旅游区和宁蒙旅游区,以西部省区市的入境旅游为研究案例,从全国尺度、西部区域尺度和省区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入境旅游发展整体演进、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旅游产业要素演进、旅游目的地供需平衡演进、入境游客评价等为多维研究视角,系统梳理西部入境旅游近20年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对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探求西部入境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路径优化和客流调控。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入境旅游整体分析、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进系统分析、西部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分析、西部旅游产业要素分析、西部入境旅游供需平衡演进分析、西部入境游客旅游设施及服务评价分析以及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的入境旅游成长分析。

本书撰写的主要宗旨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客流演变规律、结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等,从而揭示我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成长。本书对我国西部旅游经济、管理、扶贫具有很大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我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入境旅游,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东快西慢,地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困扰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瓶颈”。学界和业界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关注不如对东部入境旅游的关注,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的研究更是少见。

从时空视角研究西部入境旅游可丰富拓展旅游学理论。我国国土面积大,西部地区更是地域辽阔。从时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西部地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客流规律、时空动态、旅游经济动态、空间集聚与扩散、旅游空间选择、旅游供需平衡状况、旅游空间格局以及演变规律趋势等,可丰富与拓展旅游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理论。

形成本成果的基金项目由马耀峰教授主持,本出版项目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4-F经济10)和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突出和强化了如下特点:(1)以西部泛湄公河、成渝、陕甘新、宁蒙和青藏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和12个省区市为研究案例地,以过去与现在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成果为依托,建立样本点模型,从而尝试揭示整个西部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规律和发展历程。(2)从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序列中,选取1996年—2012年的时序尺度界面,反演出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节律,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借以分析其发展趋势与前景。(3) 对12个省区市研究案例地入境旅游的分析,撇弃传统侧重资源、现状讨论研究等内容,而是着重利用亲景度、竞争态等数量分析手段,以“瓶颈问题分析为导向”,研究各地域入境旅游存在的限制性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建议。(4)充分利用丰富的实地市场调查资料、数据库信息,利用数学建模、地图分析、计算机处理、GIS等技术手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定性和定量研究紧密结合,提高成果的科学性。(5)有效借用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方法,以20幅彩色附图直观反映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规律与演变特点,努力做到图文并茂。

10.台湾旅游研究基地:《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效应与路径选择》

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民族国家的重要事务、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本项目研究围绕如下方面对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诸多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在文献分析与现状调查基础上梳理两岸旅游互动与合作的发展脉络,思考两岸旅游互动新形势、两岸旅游关系与市场新走向、两岸旅游发展前景等,讨论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寻找两岸旅游发展的共识性认知与话题。特别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分析“赴台旅游”开放后两岸旅游市场的发展演变、旅游意愿与消费需求、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产业要素组合、产业运行及其社会环境差异等基础性问题。重点从八个方面分析两岸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的效应,分析了两岸旅游互动发展十大趋势。其次,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思考两岸特殊政治生态背景下两岸旅游合作的内在动力根源,从驱动机制、传播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尝试性地构建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动力机制模型。再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的合作模式、对接路径与渠道选择,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三个层面的对接、四大合作对接机制;多方面研究两岸合作对接的路径,特别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投资、旅游交流平台、旅游市场、旅游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再次,以闽台、厦金为个案探讨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并从业务角度和政策层面提出学者建言。最后,重点思考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及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影响,特别是以“反服贸协议”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进程的冲击与影响,提出在政治突发事件与特殊形势下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该把握的重点与原则、政策与建议等。

通过研究,大致形成如下基本观点和立场:(1)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两岸发展的历史选择与必然趋势,对两岸和平发展产生多层面的正向效应,不仅将推动两岸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将对两岸发展民众交流了解、社会文化融合乃至国家统一有特殊贡献;(2)两岸旅游产业与社会的现实差异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尊重并引起足够重视,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成为两岸发展的常态;(3)两岸旅游与社会差异及其引发的管理“真空”、合作与对接障碍将使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路径研究从各个层面推动两岸旅游合作发展;(4)两岸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研究将丰富旅游学理论、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并将为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和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

项目研究注重调查与访谈,特别注重对台湾局势及旅游发展状况的了解,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兼具理论与应用双重品质的创新性思考,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社会政治价值。从现实应用层面将为两岸旅游发展乃至两岸特殊区域合作及其政策制订提供建议与策略,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统一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政治价值;在学理上可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两岸特殊区域社会发展问题,为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11.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基地:《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

《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牵头,会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旅游院校共同编写完成。《报告》由总论篇、分论篇和改革创新案例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总论篇包括旅游高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中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教育培训年度报告等4个部分;分论篇包括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院校合作办学专题研究等7部分;案例篇则包括了16个鲜活的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例。可以说,本报告既有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总体概览,也有热点部分的具体分析讨论,同时又不乏贴近实际的院校及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从总到分再到例证的研究思路。

《报告》的出版为全面深入研究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旅游职业教育从业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12.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旅游标准学》

为了配合国家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标准化活动,规范,旅游服务,将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思想植入旅游业,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普及旅游标准和标准化知识提供服务,使旅游业朝着规范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编写了《旅游标准学》(基础篇)。

本书的编写坚持P-D-C-A的循环理念,达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本书体系的目的。

编写这本书的现实价值在于有效规范旅游服务标准,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能够标准化,借此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13 .边境旅游研究基地:《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

《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严格按照大百科体例编撰的旅游百科全书。全书包括概述、旅游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管理、大事记八大板块,共计96万字、 2118个条目、1190幅图照。全书展示了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历史与重大事件、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发展与旅游市场格局、旅游政策法规与旅游行业管理等全貌,构建了云南旅游知识体系,反映了云南旅游发展最新成就,彰显了云南多彩的旅游魅力。《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由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省内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等院校参与,历时四年,138人撰稿,56人摄影,近百万字的宏大工具书,是《云南大百科全书》十七卷之一,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系列出版的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8

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问题,3年前有过一场讨论,国家统计局也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贸易统计既要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全貌,又要反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要保留,因为它是反映全社会商品市场运行的唯一指标,许多地区还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计划考核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流通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贸易统计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

近年来,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例如,对政府关心的商品市场总量平衡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石油、钢材等)供求信息反应得不够;同时反映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和分组过于简单,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映商业连锁经营和现代商业业态状况的统计制度。2、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量仅占社会销售量的20%左右,不能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全貌;同时价格信息是商品市场最为敏感的信息,但目前商品价格统计与流转统计为“两张皮”,按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两个渠道自下而上地统计,难于科学、全面和及时的分析商品市场全貌。3、现行的贸易餐饮企业的统计限额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贸易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过高,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而进行全数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从而形成了与其他专业统计“抓大放小”截然相反的结果,贸易统计必须“抓小放大”,因为按现行限额标准,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流转量所占比重很大,影响市场趋势。而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又难于抓住和抓好。这是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4、目前贸易统计非调查(或派生)指标很少,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贸易统计资料的深度开发。加之现行统计资料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贸易统计资料的利用程度很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

(一)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应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目前首要的是恢复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核算制度。因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领域,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政府的注意力必然转向如何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商品总量平衡以防止市场波动、如何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国家安全等。在从事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时,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市场起着预警的功能。可考虑仅要求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局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编算,并不增加基层负担。

(二)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贸易餐饮业企业划型尚无国家标准,但统计上有一个限额标准,目前这一标准作为贸易统计开展目录抽样的依据,即对限额以上企业实施全数调查,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笔者认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对贸易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贸易统计工作的格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限额标准(批发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20人、60人和4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的47%,其中零售企业仅占26%;企业单位不足3万家。建议将目前的限额标准降低,也就是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比重,其销售额应该提高到70%以上,其中零售额比重应提高到60%以上。届时限额以上企业约达到7万家,足以反映商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变化趋势。今后贸易统计只要紧紧抓住这7万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作就会变得较为主动,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也可减轻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压力。同时现行的许多贸易统计信息(如限额以上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也会“身价倍增”,变得很好用了。

(三)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从而完成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的过渡,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即将加入WTO,贸易统计必须象其他专业统计一样,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现行的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和目前资料采集方面的制约,数据质量不断下降,已经难以为继;从现在开始,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弱化这一指标,相应突出和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可能的话应含服务业)的商品零售额统计,因为它涵盖了90%以上的商品零售额,目前可考虑同时公布以上两个指标,2年以后用后者取代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完整的商品市场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组成,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要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部门,主要依据工业统计报表和贸易统计报表有关指标,按季度测算社会中间产品销售总额(或称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宏观上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变化,这项工作对于贸易统计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

(四)要从宏观上研究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问题。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现行统计体制问题,但现在必须认真的研究。在现行统计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想将目前商品零售价格统计基层的采价过程与目前基层商品流转统计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商品价格统计和流转统计基础资料的配套,然后按现行统计体制,在县级统计局“分家”,分别按贸易统计和价格统计的不同渠道逐级上报。这样综合资料和许多结构性资料就能配套使用了。

二、关于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制度是政府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表式、调查方法、报送时间及方式等内容进行的专门规定,它既是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具体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统计制度的改革相对于指标体系改革而言,既有从属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就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来讲,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目前贸易餐饮业报表体系中,必须精简进度报表内容与工作量,以利于上下都能轻装上阵,快速反映商品市场发展变化动态。进度统计只要反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及其主要构成情况;年度统计则必须全面反映贸易餐饮企业基本情况、流通总规模及其结构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济效益等,为深入分析研究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为宏观决策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要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志越来越难以反映贸易企业真实状况,因为按现在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范围,己经无法准确地界定和将其划归为某个行业,流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经营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年度统计中的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统计应加强,因为它反映企业所有制结构;而行业分组目录要大为压缩,仅区分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即可,因为再细分既难于操作,也缺乏经济分析意义。同时要强化对贸易企业商品经营类值的统计,因为详尽的商品分类信息,对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和处于下游的消费环节均具有导向作用。建议将目前我国商品分类目录由37个增加到60个以上。

(三)要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开始抢占我国零售市场。这样一方面加快了零售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商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百货商店零售业态,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连锁企业达1500余家,连锁门店超过26000家,销售额突破了1500亿元,超级市场和专卖店亦应运而生。我国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已步入重组时代。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涵盖全社会的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制度,既不能为政府提供零售市场翔实的结构资料,也不利于我国零售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因此建立完整的连锁经营和零售业态统计制度,无论是对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还是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定期统计制度。商品交易市场即有固定交易场所、进行经常性常年交易、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现货交易市场。这种我国特有的商品交易形式近年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较为规范的市场近6万家,年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商品零售额己占全社会的20%。对繁荣经济、方便生活、安排就业均作出了贡献,这种交易形式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存在和发展。我局在1999年进行了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快速调查基础上,于2000年起建立了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的的季报制度,目前已基本走上正轨。今后主要从报表运作方式、完善统计指标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五)要尽快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我国目前的商品市场己处于买方市场,大家关心的己经不是哪些商品好销,而是哪种品牌的商品好销,因而商品的品牌信息己经成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信息。统计部门必须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地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可考虑将目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库存”年报表设计改造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年报表,选择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30种商品进行品牌信息的年度统计。

三、关于贸易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贸易统计抽样调查工作是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从小型贸易企业开始,到目前己经扩大至包括个体经商户在内的全部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前期推进的速度慢一些,而近2-3年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各地区普遍完成了小型贸易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试点工作,近10个地区经过连续抽样调查的观察和验证,己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抽样调查精度,具备了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的条件。这项工作的成绩应该肯定,但影响这项工作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的问题仍很多。除具有与其他专业抽样调查工作相同的问题(如受分级经济管理模式的制约而使抽样调查工作的推广困难重重、各种干扰因素影响抽样调查数据质量、受传统统计调查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使统计系统自身缺乏调查方法改革的内在动力等)之外,目前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还受调查方法、调查体制以及保障条件等因素制约。所以必须从整个统计设计和理顺统计体制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才能使贸易抽样调查工作深入和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发挥出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突破口”的功能。

从近期工作看,各地区已普遍开展了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的试点和探索工作,只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己。目前必须尽快结束全面试点,将工作重点转入抽样调查成果的应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2-3年内使各地区的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达到具备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调查数据的条件,并在经费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多的地区实现数据替代。数据替代及其相关工作的完成,即贸易抽样调查工作基本到位。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对贸易抽样调查方法的采用,国家未作统一规定,只提供了参考方案,由各地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入应用阶段后,改变各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以利于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按“小型企业采用分层等距抽样、个体户采用整群抽样”的思路来规范和统一全国的贸易抽样方法。各地区根据这个原则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抽样总体和样本量,只要对本地区有足够的代表性即可。国家只要求达到一定的调查精度和按一定要求与格式上报抽样调查资料。同时对样本企业(户)的调查指标和相关要求(如调查频率、数据采集方式等)也应统一,以利于抽样资料地区之间的可比和全国抽样调查成果的利用。

二是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数据替代工作。用抽样推断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是贸易抽样调查的工作目标。但实现目标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因为一旦替代,传统的调查渠道即告中断,还须做好与历史资料的衔接,实现平滑过渡。所以实现数据替代的首要条件是调查方法趋于成熟,调查数据经过连续观察和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数据替代的后续经费保障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纳入预算科目。目前小型贸易业的数据替代技术条件基本成熟,大部分地区具备了替代条件;而个体户由于受总量与结构不清、调查方法的不完善与不统一等因素制约,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具备替代条件。而后续的调查经费保障条件机制目前也尚未形成。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9

[关键词]车险承保周期;市场局限条件;赔付额

[中图分类号]F842.634 [文献标识码]演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4-0077-06

一、导 言

承保周期(Underwriting Cycles)是非寿险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保险数量经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文献中一般以保险价格(费率)或承保利润的往复波动——即“硬市场”(价格上升,承保利润率提高)和“软市场”(价格下降,承保利润率降低)的交替出现,来定义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

国外文献对承保周期的关注始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责任险危机”,Venezian(1985)首先对美国非寿险业的承保周期进行了测算,并且提出“不完全理性定价假说”来解释周期产生的原因。之后Niehaus和Terry(1993)、Gace和Hotchkiss(1995)、Fung(1998)以及Lazar和Denuit(2011)继续了对承保周期产生原因的讨论,而Cummins和Outreville(1987)、Tennant和Weiss(1997)、Chen等(1999)、Choi等(2002)、Meier(2006)则把研究视角扩展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国内关于非寿险业承保周期的研究并不鲜见(例如:李心愉和李杰(2010)、李立松(2011)以及熊海帆等(2011)等)。然而专门讨论车险承保周期的文章却不多。王波(2006)、张琳和朱园丽(2007)以车险赔付率为指标来度量车险承保利润,并以此对我国车险承保周期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张琳和朱园丽(2009)、王丽珍等(2010)以车险保费为指标,研究了我国车险承保周期产生的原因。

上述文献在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些文献都没能将市场的具体局限条件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可能影响纳入到文章的考量之中,从而使文章结论缺乏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车险市场受到两个重要局限条件的制约:其一是费率管制,其二是市场准入限制。所以,但凡以车险市场为研究对象的讨论,都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两个局限条件对车险市场行为的影响。

首先,车险费率管制的存在,使承保周期研究中的通用指标——赔付率和单位价格(即保费/赔付额)不能适用于我国的车险市场。这是因为,在费率管制的条件下,名义上车险保费不能下行,从而所有降价意图只能以“暗扣”形式存在,即名义上保费水平不变,而实际上投保人付出的真实保费却是降低了。换句话说,费率管制的存在,使统计上可得的保费指标不再能反映车险业务的真实情况。进而,赔付率和单位价格,这些在保费水平之上计算而得的指标,也都不能用于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研究。

第二,我国车险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完全开放的,即存在市场准入限制。更加重要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车险市场经历了准入限制逐渐放松的漫长过程。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直接影响车险市场的竞争行为。例如,在市场准入限制放松时期,一般会出现新企业集中进入市场的情形。而新企业倾向于采取降价策略来打开市场。这样,市场上便会出现价跌量升的“软市场”行情,一个承保周期可能就由此开始。由此看出,对车险承保周期的研究,必须考虑市场准入限制这个影响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讨论,必须首先考虑上述两种市场局限的影响。很可惜,迄今国内文献在这方面的研究都未能充分重视我国车险市场中费率管制和市场准入限制这两种局限对承保周期的影响,显示出国内文献在车险承保周期研究中的缺陷。

本文首先考察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统计特征,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市场准入限制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文章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文章首次考虑到我国车险市场的特殊局限条件对承保周期的影响;其次,本文摆脱传统上以“价”来分析承保周期的局限,而从“量”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特征以及我国市场的特殊局限对承保周期的影响;最后,构建新指标,克服了承保周期研究中的传统指标与我国车险市场局限不相适应的问题,从而完善了国内文献对于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研究。

二、我国车险市场的特殊局限及对承保周期研究的影响

(一)费率管制

1. 费率管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车险市场大致经历了由费率管制到市场化改革再到回归管制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2001年。1985年,《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开启了我国保险业费率监管的先河。同年,当时的保险监管机构——人民银行下发《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和《机动车辆保险费率》,这是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车险条款和费率的首次统一规定。1995年和2000年,监管机构又对车险的统颁条款和费率进行了两次修订。这一时期,我国车险市场一直受到严格地费率管制。

第二阶段:2001年~2006年。2001年3月,保监会选择深圳市作为试点城市对车险费率结构进行调整。同年10月1日,保监会在广东省进行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试点。2002年8月,保监会《关于改革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的通知》,宣布从200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管理制度,我国车险条款费率的市场化改革肇始。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2006年6月21日,保监会公布《关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辆商业保险行业基本条款和费率的批复》,批准协会制定的机动车辆商业保险基本条款A款、B款和C款,也宣布了始自2001年的费率市场化改革告一段落,我国车险市场回归费率管制时代。

2. 费率管制对车险承保周期研究的影响

费率管制是约束我国车险市场行为的第一个局限条件。费率管制限制了车险的名义价格,使车险费率不能自由地向下调整。然而,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虽然名义价格被管制,但是险企总可以找到其他办法来达到降价的目的(即降低实际价格),例如:“暗扣”。业界常用的一种“暗扣”手段是,投保人以受管制的名义价格通过商向保险公司投保,而后保险公司向商支付一笔高额佣金,最后商将佣金的一部分拿来返还给投保人。这样,保险公司便以“暗扣”形式达到了降低车险实际价格的目的。

这种“暗扣”与车险承保周期研究的相关之处在于,“暗扣”使保费收入指标失去了通常的研究意义。这是因为,在“暗扣”存在的条件下,投保人购买车险所付出的真实代价不再是保费,而是(保费-保费返还)。这就是说,此时的保费指标已经不能反映车险业务的真实情况。

进一步地,传统上对非寿险承保周期的研究有几个通用指标:一个是单位价格,用保费/赔付额来度量,表示投保人为了获得将来一个单位的预期赔付而在现期需要付出的代价;另一个是承保利润,用综合赔付率,或者赔付率来间接度量,表示保险人为获得一单位营业收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在“暗扣”存在的局限条件之下,由于保费不能反映车险业务的真实情况,从而,以保费收入为计算基础的(保费/赔付额)指标和赔付率指标,也不能再用来度量车险单位价格以及承保利润的真实情况。此时,车险的单位价格应该是“(保费-保费返还)/赔付额”,而不再是保费/赔付额。同样地,此时保险公司的真实赔付率应该是“赔付额/(保费-保费返还)”,而不是赔付额/保费。

由此看出,在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到市场中具体局限条件的影响,从而适时地构建新的研究指标。而王波(2006)、张琳和朱园丽(2007)则没能将费率管制局限纳入研究的考量之中,沿用了传统的赔付率指标,从而使文章结论失去现实意义。

(二)市场准入限制

1. 市场准入限制

1980年,我国保险市场恢复经营,是时全国只有人保一家保险公司,而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也处于完全的行政垄断之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新疆建设兵团、香港民安保险(海南和深圳分公司)以及平安和太平洋保险的相继成立,我国车险市场才慢慢打开市场准入的大门。1994年~1996年,市场出现第一次扩容,一批内资财险企业在此期间集中涌现。而后,随着我国加入WTO,2004年开始,车险市场再次扩容,短短几年间财险公司又新增10余家。

下面的图1和图2清晰说明了我国车险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

2. 市场准入变化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

市场准入限制是约束我国车险市场行为的另外一个重要局限。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车险市场走向开放,市场准入限制逐步放松,市场结构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直接影响车险市场的竞争行为。这是因为,一般地,每次市场准入限制的放松,都会吸引一批新企业集中进入市场。新进入企业往往面临较高的交易费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费用,即将产品介绍给消费者认识所需要的费用),而这种交易费用在保险市场尤为显著,所以,新进入的险企会倾向于采取降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因此,当车险市场的准入限制放松,新企业集中进入市场时,往往就会出现车险价格下降,销售量提高的“软市场”行情,一轮承保周期可能就由此开始。

由此看出,在我国车险市场上,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可能是触发车险承保周期产生的重要因素。从而,在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产生原因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市场准入限制对承保周期的影响。而张琳和朱园丽(2009)、王丽珍等(2010)则未能将车险市场准入限制这一局限条件纳入对车险承保周期研究的考量之中,导致文章结论缺乏说服力。

三、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统计特征

(一) 指标的选择

前文已经指出,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研究不能沿用传统指标。所以,在考虑到我国车险市场特殊局限的基础之上,笔者决定在本文中以赔付额作为度量我国车险承保周期的新指标。以赔付额为依据来研究我国车险承保周期,原因有二:

第一,换个角度看承保周期——从“量”入手。一般地,对市场行为的研究,无外乎两个方面:价与量。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一定伴随着成交量下降,而价格下降一定伴随着成交量上升,价与量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市场行为。

在承保周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以价格的涨跌和承保利润率的高下来定义承保周期的变化,这是只关注了保险市场中价格行为这一方面。然而,在一个承保周期的变化过程中,当市场疲软时(即“软市场”)价格下降,一方面会导致承保利润降低,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车险销售量的提高;同样地,当市场坚挺时(即“硬市场”),价格上升,一方面将使承保利润提高,同时也会造成车险销售量的下降。这就是说,对承保周期的研究,不单可以从价的角度着眼,还可以从量的方面入手。

第二,选择合适的“量”。上文说明了以“量”来考察承保周期,只不过是转向市场行为的另一面,换个角度看问题而已。但是,具体到研究的细节,选择哪个“量”来度量车险承保周期却是一个新问题。笔者认为,“量”的选择只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价量对应”。事实上,度量承保周期的传统指标都是价,一个是单位价格,一个是承保利润。单位价格(即保费/赔付额),是从投保人角度讲的价格,即为了获得将来一个单位的预期赔付而在现期需要付出的代价。而以赔付率来间接度量的承保利润,则表示保险人为获得一单位营业收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价,是从保险人角度讲的价。

本文转换看问题的角度,以“量”入手,就是要选择与上面两个价格相对应的量来度量承保周期。与保险人角度的价(即赔付率)相对应的量,是保险金额;而与投保人角度的价(即单位价格)相对应的量,就是赔付额。考虑到我国车险数据的可得性,车险保险金额的统计数据无从获得,而车险赔付额数据却有历年《中国保险年鉴》为依据。所以,本文选用赔付额指标来度量车险市场的承保周期。

(二)实证研究

1. 研究方法

一般地,经济时间序列包含三种成分:长期趋势、周期成分和随机扰动。本节的研究重点是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统计特征,所以,本节的任务首先是将数据剔除长期趋势,提取周期成分。剔除长期趋势的方法众多,而周期研究中最常用的是滤波方法。本节遵循周期研究的传统,采用HP滤波方法来提取赔付额指标的周期成分。

2. 数据说明和处理

本文使用赔付额指标来度量车险市场的承保周期,数据取自《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时间跨度为1989年~2010年①。

数据处理方法如下:首先,对赔付额指标取自然对数,以平滑时间序列;接下来,用HP滤波方法对数据进行去趋势化处理;最后,用剔除趋势后的数据来分析我国车险市场的承保周期。

3. 统计结果

本文采用EVIEWS 6软件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得到车险赔付额分解图,如图3所示,它显示出车险承保周期的几个统计特征:第一,我国车险市场在经历了周期波动的同时,在长期中却实现了持续平稳的增长趋势。第二,在研究期间内,我国车险市场大致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5.33年。第三,我国车险的周期波动幅度不大,但是各个周期之间,周期长度和波动幅度的变化却比较明显:第一个周期时间跨度最长,从1990年到1999年共经历了9年,波动幅度也最大;而之后两个周期分别只经历了2年和4年,并且波动幅度明显降低。第四,在研究期间内,车险承保周期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994年、2000年和2004年。而1994年和2004年恰好是我国车险市场两次扩容时期。这一结果初步证明前文提出的假说,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将会影响车险承保周期的波动。

四、市场准入限制对车险承保周期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及变量选择

本节以回归分析研究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对我国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对承保周期的度量仍然使用赔付额指标,并作为归回分析的被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方面,本节重点考察市场准入变量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此外,笔者参考非寿险承保周期的研究传统,选取GDP、利率水平以及赔付额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为控制变量,反映宏观经济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以及车险赔付额自身的时间序列特征。

一般地,可以用市场上经营主体的数量来度量市场开放程度。于是,本节选取两个指标来度量我国车险市场的准入限制:财险公司数和财险公司分公司数两个变量。然而,笔者预计,对于我国车险市场,财险分公司数是比财险公司数更加合适的变量,原因有二:第一,我国车险市场的准入限制表现在两个方面,进入市场的限制与设立分公司的限制。一家企业在获准进入车险市场后,还须满足附加的监管条件才能继续设立分公司。第二,车险的经营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一家只在一个省份/城市开展业务的公司和一家分公司覆盖多个省份/城市的公司,对车险市场竞争结构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从而对车险承保周期的贡献也是迥异的。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预计,财险分公司数是度量车险市场的准入限制的合适指标。但是,本节还是将两个变量分别加入回归方程中,以考察两种度量方法的差异。

本节数据,车险赔付额来自《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财险分公司数由笔者根据《中国保险年鉴》资料整理而得,其他数据取自CSMAR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所有变量都首先经过滤波处理,以剔除长期趋势。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各变量经过滤波后的分解图,如图4~图7:

(二) 实证检验

本节构造回归方程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形成原因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见表2。

从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第一, 车险市场周期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自相关过程,当期赔付额与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数据显著相关。并且,当期赔付额与滞后一期数据正相关,而与滞后二期数据负相关,进一步证明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承保周期。

第二,与非寿险承保周期的传统研究一致,GDP、利率水平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显著,表明宏观经济波动是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第三,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对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财险分公司数量的波动与承保周期的波动正相关。与此同时,财险公司数的系数却不显著。可以看出,以财险分公司数来度量车险市场准入限制是合理的。更加重要地,实证结果印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说,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确实是影响我国车险承保周期波动的原因。

五、结 论

本文指出,费率管制和市场准入限制是约束我国车险市场行为的两个重要局限条件,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传统上,对承保周期的研究建立在保费收入的基础之上,以单位价格和承保利润率作为对周期波动特征的度量。然而,由于费率管制的存在,险企间的价格竞争多以“暗扣”形式存在,这就使得保费收入指标不能反映车险业务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对我国车险承保周期的研究中,不能沿用单位价格和承保利润率这两个传统指标。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文章变换研究视角,放弃传统上对“价”的考察,而是通过对“量”的研究,以车险赔付额为指标,来揭示车险市场中承保周期的波动特征。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5.33年。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市场准入限制对我国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并且发现市场准入限制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车险承保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本文结论具有现实价值和启发意义。首先,本文研究表明,市场局限条件是制约车险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任何以我国车险市场为对象的研究,都必须首先考察市场上存在的各种局限条件,并且分析它们对市场行为的可能影响。第二,市场局限约束市场行为,而约束市场局限的多是监管政策的变化。因此,监管当局应当加强对政策市场影响的全面考察,并且尽量减少政策的变化,从而减少对市场的不利干预。

[注 释]

①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市场局限(即费率管制和市场准入限制)对车险承保周期的影响,而1980年~1988年间,我国车险市场由人保一家垄断(新疆除外),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市场准入的放松,始自1988年平安保险在深圳蛇口成立。所以,本文数据从1989年开始。

[参考文献]

[1] 李立松. 基于Cummins-Outeville模型的中国产险业保险周期实证研究[J]. 保险研究,2011(2).

[2] 李心愉. 中国非寿险市场承保周期研究[J]. 保险研究,2010(2).

[3] 王波,史安娜. 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研究及在中国的检验[J]. 上海金融,2006(7).

[4] 熊海帆,等. 保险周期存在性的协整模型检验:基于中国市场的分析[J]. 保险研究,2011(6).

[5] 张琳,朱园丽. 中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存在性分析[J]. 中国经济评论,2007(2).

[6] 张琳,朱园丽. 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的回归模型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

市场调研的局限性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品市场信息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市场布局和调整市场结构为主线,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编制原则

1、城市*业网点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业网点的*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

2、编制规划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3、城市*业网点规划要根据县城的*业定位,体现县级城市*业特色。

4、城区*业网点规划要与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三、规划程序和时间安排

编制规划要按照调查研究、规划文件编写以及规划论证的程序进行。

1、调查研究

6月至7月上旬,举办专班人员业务培训,集中开展调查研究、汇总分析各类*业网点数据,形成对我县城区*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提出规划总目标和各类*业区域、*业业态发展规划框架。

2、规划文件编写

7月中旬至9月中旬,完成各种规划文件编写和绘制全市城区*业网点规划图纸。

3、规划论证及规划修改、完善

*月下旬,规划编制单位向论证会议提交全套规划材料,并解释规划的具体内容,听取专家和公众代表的意见。论证结束后,要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未采纳的意见应作出书面说明。

4、规划上报验收

*月,形成*县城市*业网点规划编制正式文本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评审验收,然后按法定程序上报县政府批准,施行。

四、规划期限

本次*业网点规划期限分近期(**年—**年)、远期(**年—**年)。

五、方法步骤

1、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城市*业网点现状

在调查内容上,按照《*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调查县城建成区和规划区各*业网点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全面摸清和掌握农村集镇、集贸市场的*业网点情况。

在调查方式上,采取普查和座谈相结合,调查现状和掌握业主建设意向相结合,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征求社会各界对*业网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改、建设、规划部门及县政府办公室要重点做好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统计部门和规划编制专班共同做好各类数据汇总分析,在准确把握城市总体定位基础上由规划编制专班提出*业网点规划目标,并形成基础资料研究的文本初稿。

2、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规划

我县城市*业网点规划要体现满足城乡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改善产业服务功能,提升*业竞争力,服务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业网点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原则,*业网点规划与本县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原则,*业网点规划与经济结构调整、市场优化布局相结合原则。

一是科学确定我县*业网点规划总体目标,包括:(1)城市*业网点的总目标、结构与布局方面的目标;(2)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营业面积、连锁企业销售额或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等综合性指标;(3)城市*业对我县经济的贡献指标;(4)城市*业在区域*贸发展中的定位与功能目标。

二是科学确定具体目标和规划布局,包括:(1)城市*业中心规划目标和布局;(2)城市内的区域*业中心规划目标和布局;(3)社区*业规划目标和布局;(4)*业街(步行街)规划目标和布局;(5)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目标和布局;(6)生产资料市场规划目标和布局;(7)其他*品交易市场、小*品交易市场规划和布局;(8)物流基地的规划目标和布局;(9)城郊*业和农村集贸市场规划目标和布局;(*)其他类型*业网点规划目标和布局。三是在规划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到:(1)按照市场目标定位、不同经营特点、适当集中的原则,对现有*品市场,根据形势发展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对其结构、布局确需要重新考虑和调整的应予重新审定。对空缺的市场要逐一甄别,有名无实的要予以注销或据实改换市场名称;(2)按照现代流通业发展需要,在对未来*业网点结构安排上,把重点从传统的百货店、农贸市场转移到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上来。在大型超市、连锁店等新型业态的布点上,与人口密度、*业流向、交通状况等因素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既支持新型业态的扩张,又兼顾传统业态的生存与发展;(3)围绕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规范各类农产品中介流通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4)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通车,必将极大改变我县的交通状况,也必将对我县*业物流产生巨大的影响。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努力通过嫁接联姻、筑巢引凤等多种形式把我县建成恩施州区域物流中心。

按照上述要求,认真做好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规划图的编写和绘制。

3、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

一是从调查阶段起,切实做好调查与规划的衔接,充分听取和采纳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采取座谈和发放征求建设意向表的方式掌握近期、远期的业主建设意向。

二是在规划编制阶段,搞好各有关部门对*业网点建设规划布局的充分酝酿,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讨,有针对性的发放规划征求意见书,吸纳公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补充完善规划。

三是认真做好规划的专家评审、上报备案等工作。

六、组织领导

*

七、职责分工

县*务局:负责全县城市*业网点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负责对主要*业业态的调研;负责整个规划的编写、总纂。

清江工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工业园区范围编制工作的协调和工业园区*业业态发展调研。

县规划管理局:负责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提供相关资料和参与城市*业网点规划的审定。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县**年到**年的的经济发展计划的有关数据测算。

县财政局:负责编制工作的经费落实。

县建设局:负责城区*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县交通局:负责城区公共停车场(库)、路网的规划、布局。

县卫生局:负责城区公共医疗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县统计局:负责城区社会经济数据的调查和分析。

县旅游局:负责城区旅游网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县环保局:负责城区*业网点的环保规划、布局。

县工*局:负责提供城区*业网点基本情况的相关资料。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城区*业用地规划、土地级别、基准地价等有关数据。

县广电局:负责在县电视台及《*网》开辟征求意见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高公众参与度。

县消防大队:负责城区*业网点的消防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