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心理辅导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58

感情心理辅导

感情心理辅导篇1

【摘 要】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希望提高职校生的情感抗挫能力。随机抽取50名高职生,把他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通过实验观察两组学生情感抗挫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情感抗挫能力要比对照组学生高很多。通过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职校生情感抗挫能力,希望能够对加强高职生的辅导有所帮助。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生;情感抗挫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127-02

高职学生除了和本科大学生有相同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在求职、与人交往、追求理想、谈恋爱、如何管理自己和适应环境等很多的压力下比本科大学生都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如果他们的情感抗挫能力比较差的话,也许他们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进而对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为了提高职校生的情感抗挫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对其进行了实践研究,探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题高职校生情感抗挫能力。

一、对象

这次的研究是从某职业学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抽取身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都是身体健康并且自愿参加活动。参加活动的50人中25人(男生11人、女生14人)作为实验组,另外25人(男生11人、女生14人)作为对照组。

二、实验设计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的随机对照,形成2(实验组、对照组)*2(干预前、干预后)的因素设计模型。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一周一次,每一次进行90分钟左右,对照组不进行心理辅导,照常上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第一次:相互认识,形成团体意识。通过相互介绍自己活动,使其彼此打开心扉,感受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形成团体成员互相帮助的意识;第二次:认识自己。通过活动让他们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评价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第三次:认识挫折。使其了解挫折的各种特性,建立正确的挫折观;第四次:感受挫折。建立了正确的错则观之后,就要让其置身于真正的挫折中去体验挫折,能积极应对挫折,养成乐观的心态;第五次:应对挫折。对其进行辅导,让他们学会积极地应对挫折的方式;第六次:进行人际交往。通过活动,让他们信任别人和接纳别人,善于与别人交流沟通;第七次:调节心情。让他们学会如何宣泄情绪和放松身心;第八次:回顾总结。让他们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活动收获。

四、整理数据

用Excel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统一用spss软件处理,用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前后测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果。

五、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情感抗挫能力得分没有太大区别,见表1;实验组在通过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情感抗挫能力得分远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职校生情感抗挫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情感抗挫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也能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职校生情感抗挫能力。

六、团体心理辅导对职校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过程能够提高职校生的自我认知水平。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对成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个时候正是职校生在心理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促进职校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核心目的。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职校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等形式,使他们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认同,从而对自己有更好的把握,突破自己,从而对自己有更为正确的认识。在“自我认知”的团体活动中,让他们用抽象的、写实的形式画出自己,以最佳的方式展示出最真实的自我,从而让他们对自己的形象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并且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说出他们各自的特点,还让他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从而达到认识并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目的;让他们写出自己梦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学习中的我、生活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家人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自己并做出适当的改变。

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心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自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和不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然而,团队心理辅导可以让他们培养对他人的信任和团队归属感,进而使他们信任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融洽的气氛,这样能让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很轻松、自然,并且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在团体心理辅导一系列的活动中,形成的这种和谐气氛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接纳度,在“挖掘宝藏”活动中,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更理性地看待自己;在“变废为宝”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将自己的缺点进化为自己的优点。比如,做事比较慢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缺点,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在这个慢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认真仔细地完成任务,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优点呢?在“大声讲出他人优点”活动中,每个人都大声地讲出他人的优点并给予赞美和拥抱,也让团体成员之间更加团结、更加友爱、更加和谐。

3.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培养成员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为学生模拟了一个场景,让学生大胆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并从中学会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与老师相处、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与社会人士相处,如何做到礼貌待人接物。在活动中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不会给予批评指责,而是给予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大胆地去尝试下一次的社交活动,并且学会适应新的环境。还可以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生理和心理都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4.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抗挫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与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不能相平衡,在求职的过程中文凭显得越来越重要,给职校生带来了更多的求职压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很多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释放压力的方法,并且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挫折,克服挫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情感抗挫能力。

5.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职校生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面对问题时,如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合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相反,不好的应对方式则会阻碍个体发展。因此,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经过团体心里辅导过的实验组学生的抗挫能力明显比没有经过团体心里辅导的对照组学生强,因此团体心里辅导在促进学生情感抗挫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情感抗挫能力是由挫折本身和学生对挫折的看法两方面决定的。面对同样的挫折,有着消极看法的学生,会很轻易地被挫折所打败,相反,有着积极看法的学生则会把这个挫折看作是一次挑战,从而大胆地去克服它。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团体心理活动能够提高职校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信心、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彦霖,屈正良.团体心理辅导:职业院校班级建设的新风向[J].职教通讯,2011,(19):72-77.

[2]邵灿园.浅析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2010,(10):95-96.

[3]何小敏,晋良花.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2,(2):184.

感情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辅导员 情感管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96-02

情感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的情绪感觉关注,也可以说是关注人感情、价值观的层面发展,所以情感教育也被称作是认知教育,是通过对生命和整体性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发展教育。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干力量,其既是学生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领导者,因此只有辅导员朝气蓬勃,带着爱心、关心和耐心去工作,才能将管理工作深入人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1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情感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情感管理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就要从学生的特点着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学生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改变,而最鲜明的一个特性就是学生的个性强,他们往往思维不受限制,对于问题总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同时也不喜欢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因此可以说,如果辅导员只采用劝说、压制等强制手法进行管理,往往会适得其反。同时当下的学生追求独立、平等、自由,因此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强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一些管理束缚,都存在潜在的抵触心理,而当下辅导员管理是这种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制度,因此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在管理中失去了自尊,进而对辅导员增添了反感,面对以上种种,辅导员只有采用情感管理方式,平等的与学生相处,才能和学生之间建立友谊,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学生管理上的目的[1]。其次辅导员情感管理更具有榜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言行,往往受身边亲近的人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辅导员和学生的生活最近,因此用情感管理这种方式,拉近导生之间的距离,进而通过辅导员的言行,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模仿,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其实归结到底,还是由于情感是人类最高的活动交流形式,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人,而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在教育管理中,通过情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尊重辅导员,才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2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情感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以人为本,真心帮助学生

以学生为本就是教育管理中真心地去帮助学生,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发挥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大价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如下几方面:第一要关注学生的品质。品质决定着一申城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可以无才,但是却不能无德,因此辅导员在做学生的管理工作时,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德政思想教育,只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就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2]。第二要关注学生学习。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继而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会学习、善学习。第三要关注学生生活。高校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可以说每个学生的语言习惯、饮食习惯都不相同,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融合于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异地的温暖就是辅导员的工作责任。第四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摆在面前,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辅导员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解答学生的心中迷惑,进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为学生合理定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解决学生的就业担忧。

2.2 平等定位,尊重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好像总是高学生一等,而从社会观念分析,学生和辅导员都是权利的主体,因此都可以享有主体所具备的权利,也就是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3]。对于此当下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主体意识,在这个宣扬民主自由的时代,这并不是坏事,而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辅导员的意识,而情感化管理正是从这一点意识出发,它把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作为契机点,进而驱使辅导员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而不是用一种权威者的身份去管理学生,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只有放下自己的身份,真正走入学生之中,才能和学生建立信任,进而以交朋友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拉近导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尊重学生也是情感管理的重要体现,所谓尊重,不只是平等地去看待学生,而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认同学生,肯定学生的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可以说是作为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因此可以说,辅导员只有转变自身的管理身份,才能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主体,进而通过尊重学生,增进导生之间的情感,从而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2.3 换位思考,情感交流

沟通交流是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辅导员在和学生交流时,都说学生难沟通,这的确是个事实,但却不够全面,当下的学生确实个性主张很强,但造成沟通失败,不只是学生的个体责任,还有辅导员自身的沟通问题。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辅导员不能换位思考,因此导生之间才会存在代沟,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诉说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很难探听学生的内在想法。因此若想实现情感交流,辅导员首先就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考虑学生的感受,不做伤害学生的事,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笔者认为这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却不是解决问题的角度,有很多时候,当辅导员用当局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可能更容易对症下药,这才是情感交流的有效沟通方式,学生才会真正的钦佩辅导员,进而主动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而这也正是情感管理的核心价值[4-5]。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辅导员的情感管理是以关爱为核心,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上所实行的一种学生管理方式,让学生在一种归属感的关怀中,自我约束,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一种“无为而治”管理思想,而这也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当代高校管理学生中最主流的一种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赵君,孙巍.情感管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实效性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2013,15(31):115-116.

[2] 张玉芳.沟通的管理效应研究高校情感管理之基础[J].河南师范:社会科学版,2014,3(5):104-105.

[3] 王东星.情感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8(7):178-179.

感情心理辅导篇3

[作者简介]赵晓川(1982―),女,四川广安人,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心理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放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问题的探讨上,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感等,忽视了对辅导员自身潜力和心理优势开发与探索的研究;重视理论层面或者政策建议的探讨,忽视了辅导员作为行为人的主体应怎样学会建立和创造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问题;研究实用性尚存不足之处。

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团体辅导的原理及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实践研究,为解决辅导员心理成长问题提供有效对策,并达到促进辅导员心理积极发展的目的,为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主要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提出并倡导的新理念。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着重研究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强调人们的美好、卓越与疾病、痛苦和混乱是同时存在的,强调人文关怀与价值,呼吁心理学的研究以人潜在的、实际的、建设性的善端、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就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主观体验是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对未来感到希望、充满乐观,包括愉悦、幸福、感激和成就等。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包括个人的个性力量、兴趣、天分和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积极的机构包括学校、家庭、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个人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

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施过程

活动对象:某高校自愿报名参加团体辅导的辅导员20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15名。

活动过程:进行为期2个月的团体辅导,共分6次,每周1次,每次约120分钟。团体辅导主题包括“我和辅导员的工作”“我是谁?――自我悦纳”“生命正能量”“品味愉悦”“重塑工作”“家庭雕塑”“积极沟通你我他”“幸福大讨论”等8项内容。

活动效果评估: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成员现场及辅导后的总结和过程评估两种方式来检验。

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应用于辅导员成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缓解工作压力,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负荷过大、角色超载及角色冲突、生存环境封闭、工作对象复杂化等原因而背负着沉重的职业压力。职业压力不仅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团体辅导活动中,领导者营造温暖、友好、开放、真诚、平等的气氛,遵循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的原则,无条件地接纳团体成员,使成员在团体中得到成长。团体实施的“探讨幸福感”“品味愉悦感”等活动,使辅导员学会感激、学会正确地看待成就,拥有和谐、愉悦的心理内环境,在与大学生的工作中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消除工作倦怠,探索积极的个人特质

在高校,辅导员多是青年人,拥有较高的学历,精力旺盛,对工作和自身都有较高的期待。而面对社会地位不高、薪金待遇较低、工作繁忙、职业前景黯淡等一系列问题,辅导员往往会产生职业期望完美而工作现实残酷的落差感,从而形成了工作倦怠。通过“讨论:我和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发现”“左手叙事”“重塑工作”等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帮助成员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价值所在,获得积极力量,消解工作倦怠感,使之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以正能量影响大学生。

(三)有效开展工作,获得积极的人际支持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容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逃避或者走极端。大学生这样的特点对辅导员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说教、劝服等方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家庭雕塑”、心理剧等团体辅导活动,辅导员们获得了来自群体的积极支持,拓展积极人际关系,学会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方法,提升了工作中与大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

(四)及时排忧解难,积极解决自我问题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帮助辅导员及时排解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良情绪,及时解决个人与家庭、工作的矛盾冲突,使辅导员获得个人成长,避免他们把个人的问题和情绪带到对大学生的辅导中,这样他们才能够客观、用心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辅导员成长团体辅导的优点

(一)促进辅导员积极成长

活动后,要求辅导员写出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及感悟,我们发现成长、积极、正能量、感恩、沟通、合作、自信、愉快、价值、美等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词汇成为评价的关键词。辅导员认为“团体本身成为一种积极的支持力量,在团体中可以让疲惫、倦怠的心理放松,从团体成员中获得了力量后,又可以整装待发,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通过团体辅导,整合了周围的关系,发现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工作伙伴和学生都是可以带来积极力量的源泉,前提是尝试了解、积极地沟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见,积极成长团体辅导活动能够促进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己,探索积极的个人特质,激发愉悦和积极的主观体验,寻找积极的自我和动力,拓展积极人际关系。

(二)消除负面情绪、情感

积极成长团体辅导可以降低辅导员工作倦怠感、无力感、焦虑感等一些消极的情绪感受,促进辅导员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获得价值感,激发潜能,构筑生命美好感。参加活动的辅导员在总结中写道:“以前,在工作中,总是抱怨工作给我带来的消极体验,比如无望感、无助感和焦虑感,通过团体活动重新审视工作,发现其实辅导员工作还是有很多经历让我感到感动和骄傲的,和学生在一起工作又变得快乐起来。”

(三)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

增强了辅导员积极心理学知识及团体辅导技能,提高了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积极成长团体辅导还提高了辅导员学习心理辅导技术及心理教育知识的热情。

感情心理辅导篇4

一、心理咨询技能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复杂。面临学业、择业、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压力时,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单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很难实现对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要重视大学生的整体发展,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咨询技能,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通过与学生平等的情感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同时,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咨询技能开展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在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心理咨询技能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在运用主体、理念、方法等方面虽有不同之处,但最终都是要帮助他人构建合理情绪,健全完善的人格,而心理咨询中“助人自助”工作理念又能够对辅导员帮助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塑造,实现人生价值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心理咨询中的多种技能在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参与性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对高校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有着重要启示,辅导员要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支持,进行沟通。在谈心谈话中,应用心理咨询中的参与性技术,有助于辅导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分析,从而澄清问题,有利于辅导员发现学生问题的本质。对辅导员工作而言,有指导意义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提问、重复与鼓励、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等技术。

1.倾听技术。心理咨询中则十分强调倾听的作用,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时,往往采用灌输式的“说教”,常常忽视“听”。辅导员在听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不仅听懂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听懂学生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倾听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辅导员要学会认真、有兴趣地听,做到不打断、不厌烦、不排斥,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互换思考,鼓励其表达宣泄,帮助其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所在。

2.提问技术。心理咨询中的提问方式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提问用于澄清事实,明辨是非;开放式提问为了让学生更详细叙述,以便了解更多信息。在心理咨询中,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等词发问,这种提问能促使来访者主动、自由地叙述,讲出更多的想法。辅导员在提问过程中,注意学生是谈话的主体,通过开放式提问,鼓励学生详细叙述。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各种不同的开放式提问,同时,尽量减少“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式提问的使用,避免引起学生反感,陷入被动回答的局面。比如带“为什么”的提问可以引出对事情原因的探讨,对一个情绪低落的学生可以这样询问“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开心呢?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愿意和老师谈谈吗?”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与思考,使辅导员掌握更多信息,在随后的谈话中可以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使用提问技术时,注意不要提问过多;注意控制学生谈话的方向,不要离题,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

3.重复与鼓励技术。“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鼓励和重复技术同样适用。在谈话过程中,恰当地给学生以重复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学生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全面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握学生所谈的内容,根据经验并结合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个主题给予鼓励和重复,引导学生的谈话朝着某一方向进一步深入。比如:一个父亲反对其在大学谈恋爱的学生,因此而苦恼,不知怎么办才好的谈话。选择“不知怎么办才好”来重复。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核心现状,表达了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对其困扰的问题做更进一步地描述和分析,并对此进行鼓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4.释义技术。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中,运用释义技术,可以以简明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反馈学生的思想。比如上述的例子可以这样释义:“你认为你谈恋爱,你的父亲不同意,是这样吗?”这样的释义,使辅导员简洁明了地反馈了学生的困扰,使学生所叙述的内容更加明朗化,更有助于学生清晰地做出决定。

5.情感反应技术。情感反应着重于来访者的情绪反应,进而推测来访者的思想、态度。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心谈话过程中,最有效的情感反应是针对学生现在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比如:“你此刻的情绪似乎对你寝室同学小张非常不满”,比“你一直对你寝室同学小张很不满”更有效。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要主动积极地去寻找学生的情绪性词语,找到其对周围环境认知的线索,找出其困扰中的矛盾情绪,然后给予突破。

6.具体化技术。具体化是简言之,就是将来访者不清晰的问题搞明白的过程。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境。学生所描述的事情,阐述的观点、所体验的情感均是混乱模糊不清的。需要辅导员通过此技术帮助学生。比如,当学生谈“我很自卑”、“我烦死了”时,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思考,其体验到的感觉就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此时就需要使用具体化技术把该学生的这种宽泛的、模糊的想法具体化。辅导员可以说:“你总说你很自卑,你能举例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当辅导员帮助学生明白这一点,了解自己想法的真相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用合理的信念代替原来不合理的信念,而不是空泛地去谈话。

(二)影响性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影响性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能否真正起到作用,但是该技术的使用一定要谨慎、适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注意给学生留有余地,如学生已经表现出了回避的意愿,就不要再进一步追问,以避免难堪。有指导意义的影响性技术有:面质、指导、情感表达、自我开放等技术。

1.面质技术。面质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比如,一名女生自称周围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感觉时刻都有人在背后议论她。辅导员可以这样说:“难道你的父母也不喜欢你,你的男朋友也不喜欢你吗?你感觉大家都在背后议论你,他们每天时时刻刻都没有事情要做,就只有议论你这一件事吗?”辅导员首先要对学生表示同情、理解,又要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通过适当的面质,鼓励学生放下心理防卫,激励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深层次地进行自我分析,从而做到更全面了解自己。

2.指导技术。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心理咨询师指导是根据心理咨询的理念或方法进行的,辅导员则是依据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员虽然是教育者的身份,但不能以权制人,强迫学生执行。如果学生不理解,不接受,仍要强迫学生去执行,不仅效果甚微,还会引起反感。在使用指导技巧时,在确保学生已经准备好接受信息和建议之后,适时地引导。比如辅导员可以向学生提建议:“我有个建议,你愿意试试看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出决定,自愿地去做事。

3.情感表达技术。咨询师的情感表达即可针对自己,也可以针对来访者。如“我觉得你很坦荡”、“我很抱歉我没有听清楚你刚才说的话”。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使用此技术,使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形象,了解了辅导员的人生价值观。也会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比如,一个因为在考试中没有给同桌抄袭的学生,被同桌排挤而苦恼的谈话。辅导员可以这样表达:“我觉得你在这件事做得很对。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负责……”辅导员做出的情感表达,不是为了反应而反应,或是为了自己的宣泄,而是所表达的内容有助于谈话的进行,帮助学生表达。

4.自我开放技术。心理咨询中的自我开放也称自我暴露,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经验等有关信息告诉来访者。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学生进行分享,促进学生进一步的自我开放。辅导员适度自我开放,把自己面临困难时的感受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何取得的成功告诉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的坦诚和信任,有利于促进学生与辅导员的深入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自我开放。但要注意的是辅导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辅导员的自我暴露要掌握适度原则。

三、心理咨询技能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辅导员的教育者身份定位要准确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去影响学生的认识,从而改变学生的态度、观点、情感及行为方式。而心理咨询师所遵循的工作理念,要始终保持中立态度。在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信任、平等、协调等的关系基础上,通过心理的沟通,感情与思想的交流来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为来访者提供行为的指导。辅导员非心理咨询师,在运用心理技能时,目的不是为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而是帮助学生“助人自助”。

(二)解决好辅导员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地位是不平等的。学生通常是辅导员的说教对象,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所以在使用心理咨询技能的同时,要注意与学生形成彼此平等、朋友式的关系,在这种主客体新型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会很显著。

(三)辅导员应深入学习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切忌盲目应用

感情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 辅导员 谈心 学生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路人,要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谈心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方式,辅导员只有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用真情实感去体会、分享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才会让教育走近学生。

一、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重要性

1.满足学生需求

社会多元化和新一代青年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出现意志力薄弱,承受力、自理能力差等问题。而谈心教育恰恰很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本”,深入学生的心里,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帮助学生成长。

2.维护校园稳定

通过谈心教育,可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可以收集到学生的真实信息,这样辅导员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达到维护学院稳定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从而推动社会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3.提高管理成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可以了解和把握学生群体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切实履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增进师生情感

谈心是师生之间情感的“连心桥”。谈心教育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专注与关爱,开启学生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心门,并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通过谈话,许多同学的困惑和问题得到了解决,班级的凝聚力得以提升,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和感情都得到了加深。

5.促进自身发展

为适应谈心需要,辅导员不但要掌握各类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还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长时间的积累,辅导员的知识范围,谈话技巧,逻辑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其实,谈话并不在于它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在谈话后的归纳总结和经验提升。

二、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要求

1.提前准备,有的放矢。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谈心时必须认真进行准备,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第一手材料,才能有的放矢地谈话,深入人心,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贸然而谈很难说到学生心里去,难以取得学生的信任。辅导员只有知道自己的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恰当时机,适当场合。正确的谈心时机和场合,是达成谈话目的的重要条件。辅导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分清场合,找准时机进行谈话。涉及到隐私问题,辅导员应该回避公开场合,因为有其他老师或同学在场,谈心对象很难敞开心扉,若这时强迫与学生谈话,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丧失对辅导员的信任,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但有时也需要公开的表扬,激励认可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的真心、真情、真言只有在条件适当时,在遇到知心、知己、知音时才会毫无保留地倾诉。

3.以理服人,真诚相待。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应真诚、亲切、和蔼、平等,不要居高临下。谈话中,应以关怀信任的态度,平等尊重地对待学生,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说出心中所想。这样能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一种信任和感激之情,这时谈话才能推心置腹。与学生谈心时,辅导员要以爱心,去感化学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苦痛磨难,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用爱心消除学生消极的心理,生感上的共鸣,从而使谈心的意图为对方所接受。

4.语言质朴,当好听众。谈话的语言和语气是一门艺术,要多用一些朴实、通俗的语言,不能使用命令的口吻;要通过情理并茂,语重心长,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自我醒悟。同时,辅导员老师做好倾听者,为学生营造乐于交谈,勇于说真话的环境和氛围,并从中了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

三、高校辅导员谈话要做到“四心”

1.爱心。以爱感化学生,以爱呵护学生,以爱关注学生。辅导员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在思想上引导他们,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和体贴学生,在情感上感动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不应只有严父的面孔,更要有慈母的心肠,用真挚的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情感关系。辅导员内心的谈心,心贴心的理解呵护学生,一定会通向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才是关注人的教育,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辅导员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真诚收获真诚。

2.平常心。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思想简单的孩子,他们渴望独立、尊重、理解,渴望能与辅导员平等交流,所以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中间,和他们谈心,平等交流,参加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一同分享自己成长历程和生活感悟,这样会大大拉近辅导员和学生间的距离。我们只有把大学生看成是朋友的时候,大学生才会把我们当作他的知己,辅导员只有走近学生,走近课堂,才能听到实话、掌握实情。

3.细心。谈话要做到细心,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蜜罐中长大,没有经历过坎坷,出现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这就需要辅导员独具慧眼,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并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学会与他们沟通的方法,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喜欢什么。同时,懂得学生的语言,跟上学生的脚步,才能不落后于对“80后”“90后”的教育。

4.耐心。与学生谈心和走访学生寝室,这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学生有很多问题需要辅导员来帮助解答,而且有些问题并不是通过一次谈话或几次谈话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辅导员有耐心,耐心地听同学们的心声,耐心地为他们进解决问题,诚心诚意地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参考文献:

[1]周玉梅.辅导员工作中的谈心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2005,(29):45-46.

[2]张涛.浅谈政治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的重要性和艺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9):158-159.

感情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 情感沟通 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62-01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给我国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仅要求当今高校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对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情感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学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几乎充满了整个校园,如果这些情感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宣泄和较好的沟通,将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高校学生远离父母和亲人,在高校当中最重要的情感沟通对象就是具有一定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情感沟通,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

1 高校学生情感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1.1心理特征多样化

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导致高校学生拥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加上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使这种情况更加严重,高校学生的心理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都更加开放,生活中个人意识较强,嫉妒和叛逆心理严重,面对挫折和打击时自身的承受能力却较低。一系列现象表明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多样化,心理上的障碍较深,高校应对这种现象加以重视,负责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辅导员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全面了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

1.2负责情感沟通的教师情感沟通能力差

在高校中负责与同学进行情感沟通的辅导员教师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尽管辅导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积极的工作状态,却对情感沟通和学生心理方面不够熟悉,高校辅导员教师大多数并不是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中,面对现在多样化的大学生情感问题,他们的沟通能力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导致高校辅导员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往往采取政治教育手段而不是真正的情感交流,不但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

2 高校学生情感沟通问题的解决路径

2.1培养情感沟通能力

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更好的解决情感沟通问题,近年来高校对专门负责情感沟通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不但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对教育学理念和心理学知识进行专门的学习,这一过程能够增加辅导员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更多更有力的理论支撑,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同时,辅导员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自己与学生沟通情感的能力;最后,学校要与其他学校一起定期为辅导员开展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加强对现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理解,学习先进的情感交流方式,从而使自身的情感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2.2多种情感沟通手段并举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谈话和聊天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媒介,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中来,辅导员可以精心选取一些当前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情感问题资料,与学生共同探讨,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能够更好地帮助辅导员完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

2.3强化沟通能力考核制度

学校在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能力考核中,可以增加对辅导员情感沟通能力的考核,加强考核力度,引起辅导员对情感沟通的重视。学校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都要增加对辅导员情感沟通能力考试的项目,督促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学习,规定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进行同吃同住,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状况,从中了解到学生情感问题的来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2.4根据年级特点进行沟通

高校辅导员实行情感沟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进行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要全面考虑到学生自身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年级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刚刚脱离了父母的看管,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对什么都感觉到新鲜,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同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接触中产生摩擦时,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其沟通,慢慢引导,不要激化学生心中的问题;而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正在做出自己人生的不同选择,辅导员在与这一年级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思想压力,对他们不良的思想观念及时作出纠正等。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他们要面对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情感问题的沟通,不断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辅导和交流,保证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思想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庆勇,王丽琴.高校学生情感沟通问题及解决路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85-87.

[2]张雪,李玮,李慧,郭晓.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科技信息,2012,25:155.

感情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47-02

作者简介:倪亚静(1975-),女,天津武清人,政工师,硕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大学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由不能成功地应对各种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综合症状。

大学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指的是大学辅导员在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下,尤其是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心里长期积累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在个人情绪、工作行为与态度等多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极端反应和身心衰竭状态。

二、大学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1.大学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1)热情降低,厌学厌教厌生

大学辅导员有时由于工作的复杂性,长期坚持在疲劳状态下工作,又得不到领导、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容易感到情感消耗很大,工作热情降低,容易出现压抑、沮丧等消极情绪。对当前的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也会出现厌烦情绪,出现“三厌”情绪即厌烦学习、厌烦教育学生、甚至讨厌学生,导致在处理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时容易急躁,处理方式简单粗暴,其敬业精神逐渐削弱,缺乏生机与活力,职业认同感较低。

(2)个人成就感低

大学辅导员由于学校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常常会感觉到付出与收获之间的正相关并不大,自身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职称评定不在其列,评优评模困难重重,感觉未来前途渺茫,工作积极性与信心显得明显不足,对自身的评价也多为负面评价。特别是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也呈现出复杂性,学生管理的多样化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其在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后,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评价。与此同时,针对高校的一些新问题,大学辅导员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其个人成就感就会大大降低,工作动力也渐渐消去,常常以消极麻木的否定态度对待学生和同事。

(3)情绪低落

大学辅导员在学习与工作中未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压力也未及时缓解,在其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失衡,容易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其记忆力减退,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辅导员,一旦产生情绪低落,对工作常常敷衍塞责,糊弄完事,缺少了刚从事这项工作时的热情、兴趣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2.大学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负担重、压力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增强,高等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职业化发展的要求,大学辅导员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年轻的辅导员对完成工作缺乏一定的信心与技能。与此同时,学校扩招,学生心理与校园安全方面的事件逐渐增多,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大学的主体是独生子女,并且这些学生从小由于受到过多的关爱,心理素质、自律意识与自理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差,尤其在遇到就业、恋爱等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突发性事件;还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舆论对教育管理不满,都把问题指向了高校,认为是高校教师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辅导员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而这些问题又不是辅导员通过努力可以避免的。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与心理压力,使辅导员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负担,焦虑与心理落差增加,形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就自然会出现。

(2)工作得不到肯定,职业认同感低

大学辅导员也属于高校教师,其教育学生的方式不是在课堂上,一般是靠大学辅导员个人魅力、工作方式等来影响其管理的学生,所以,其工作成绩显现往往比较慢,需要一届甚至是几届学生管理工作后,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其成绩的取得需要经过好几个周期。在此期间,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未能及时得到回报,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加之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绩效并不是显性的,这和大学任课教师所用的绩效考核方式是不一致的,不能量化,这让大学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得到及时肯定与评价,使其容易出现“三厌”情绪,即厌教厌学厌生。

(3)待遇过低,角色认同感低

大学辅导员除了坐班外,还需要在下班时间处理学生工作,手机全天候开机,有时候为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还需要加班来完成。在忙完学校规定的学生日常工作后,还要抽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和广大学生交流与沟通,找出工作的中心,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这样就没有时间去开展科研方面的工作,在职称评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其个人待遇、职称很长时间都上不去,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有些大学辅导员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并不看好,担心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强烈换岗意识,导致大学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三、大学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提高认识,培养辅导员的职业情感

大学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很大,其对学校、学生以及辅导员本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首先,大学辅导员在产生职业倦怠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会失去兴趣,不思迸取,出现了离岗现象,这不利于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对大学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不利,并且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展开,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消极作用。

感情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情感教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1.情感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直接、密切和接触机会最多的管理者。辅导员可以及时准确、细致入微地掌握其心理动态、学习情况、政治思想状况等,更加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而,情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1],有利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情感教育是学生高尚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

在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辅导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力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情感教育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情感教育是架起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桥梁,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为 辅导员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动态打下基础, 并且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生情感教育的环境因素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是以考试为主,不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考评和培养。同时,学校只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辅导员对学生情感教育缺乏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自身职业情感因素

由于高职院校侧重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部分辅导员对学生工作产生职业懈怠。同时,部分辅导员由于自身的因素,对情感教育的认识水平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和教育,出现情感缺失现象。

三、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情感教育的认知水平

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文化知识、职业修养和综合素养。辅导员除了认真研读学生工作相关的案例、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切实走近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亲密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增强师生间的关系。同时,辅导员要注重提高自身情感教育认知水平,密切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不断加强情感教育水平。

2.关心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正确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做好学生的“三观”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2]。

3.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情感因素现已成为高职院校情感教育关注的重点课题,情感因素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结果。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角度出发,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组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4.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情感素养

辅导员情感素养对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工作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感情心理辅导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校归属感;对策

一、归属感的定义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个体把自己归入某个群体,以及由个体和群体所组成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群体成员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彩,包括对群体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以及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落实感。“学校归属感”这一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学校共同体感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受社会学“共同体理论”的影响,美国教育界就已开始关注学校共同体感,其后人们对学校共同体感的结构与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归属感的一般概念可以将辅导员的归属感看作是辅导员对于学校这个大团体的归属感,辅导员作为学校团体的成员,他们的主要工作都与学校息息相关,只有当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大团体并被团体所接纳时,他们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现状分析

“大理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46名,其中本科生14382名,硕士研究生764名;有教职员工1283人,其中辅导员56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3%。这56名专职辅导员中,男性9人,占总数的16.1% ,女性47人,占总数的 83.9 %。职称结构如下:讲师10人,占总数的17.9%,助教46人,占总数的82.1%。学历结构如下:本科 6人,占总数的10.4%,硕士 40人,占总数的 71.4%。年龄结构如下:30-40岁27人,占总数的48.2%,20-30岁29人,占总数的51.8 %。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年限结构如下:工作5-10年的有5人,占总数的8.9%,工作5年以下的有51人,占总数的91.1%。目前这56名专职辅导员共带学生14382名,平均每人带257名学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理学院辅导员有以下几个特点:男女比例失调,女性辅导员明显多于男辅导员;辅导员工作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状态,工作年限短;辅导员职称问题凸显,56名辅导员没有副高以上职称,大多数辅导员依旧是初级职称。

辅导员接受的管理部门多、工作涉及面广、自身角色定位不明、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往往使其疲于应付,容易产生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在对大理学院56名辅导员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25%(14人)表示对学校极度没有归属感,30.3%(17人)表示没有归属感,32.1%(18人)表示有归属感但是不强烈,12.5%(7人)表示有很强的学校归属感。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理学院辅导员缺乏学校归属感。在对辅导员进行走访时,大多数辅导员都存在几个共性问题:1、认为自己属于学院的最底层,感觉不到学院的关心和重视,对自己供职的学院普遍缺乏归属感;2、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工作角色模糊,更多的像是在打杂;3、思想不稳定,总想着换工作岗位,或者考博,或者辞职

三、影响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因素

(一)辅导员社会角色模糊,职业出路迷茫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辅导员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里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第一条就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可以用“杂、累、淡”三个字来概括,职责范围宽泛含糊,事务繁杂琐碎,工作中心不突出,工作绩效难以评价,加上身处学校管理机构的最底层,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辅导员很难获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很容易被忽视,更多强调的则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辅导员也很容易沦为学校的边缘人物,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同。甚至一些领导认为辅导员不是以一种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辅导员朝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就是空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极不利于的专业成长,加上很难获得专业教师的同等身份和待遇,造成大多数辅导员心理上无归属感,工作上无成就感。据走访调查,大理学院70%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现在的岗位只是一个过渡,是通向管理岗位的干部身份或是通向教学岗位的教师身份的一个跳板,希望有一天可以顺利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都极大的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辅导员工作负荷大,低成就感

在高校,由于近年来功利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蔓延,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被简化为学生事务管理,本应成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许多辅导员甚至感觉成为了学生的“保姆”。由于辅导员工作范围和职责划分不明,辅导员往往在正常工作时间里疲于应付各部门交代的事务性工作,而与学生的谈心、下宿舍和团体思想政治教育却只能占用辅导员的业余时间。单一的提高工作要求,却不具体分析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方式,管理体制不顺的高校甚至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交给辅导员去处理,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这也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成就感。另外,任课教师的绩效可以采用量化的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来评价,行政人员绩效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岗位任务来评价,而高校辅导员是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年树人,百年树人”,在短期内很难体现辅导员工作成效,

(三)职业倦怠

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在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素质局限的情况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深入的大环境中,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对工作失去热情,缺乏动力; 自身职业发展遭遇困惑,心理负担过重;职业的厌恶感加重,工作不安心等等都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

四、提高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对策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向上一层次的需要发展,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建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只有为辅导员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加强归属感,才能使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发挥体制优势,注重人文关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二十四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在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更多的是从事事务性的琐碎工作,如各类评优评奖、学生资助工作、学生活动等等,二级学院不能总是给予工作和管理上的重压,要及时发现和处理辅导员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调查中发现,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绝大部分辅导员都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与关心”,还有不少辅导员反映,学院领导的态度对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的归属感影响也相当大。所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及管理方面还应以人性关怀为宗旨。

(二)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建立评价机制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划定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将辅导员从大量行政工作中分离出来,回归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才能将辅导员这一职业真正做到职业化专业化。因此,一方面,不断改善辅导员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关注辅导员福利待遇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把解决辅导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与辅导员的情感交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舞台,更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实际工作量、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考核,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提升思政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其提高。

(三)建立职业共同体,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

“建立一个辅导员行业协会或组织,可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协会或组织应当兼具学术研讨、合作交流、娱乐互助等功能” ,其职责是维护和争取辅导员的合法权益,组织辅导员来共同讨论专业发展,营造适合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氛围,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快乐可以分享、有烦恼可以排解、有问题可以探讨、有麻烦可以解决,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开展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通过了解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使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完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学校归属感。

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本文为“大理学院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影影,《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现状分析》[J],高校论坛,2014.2

[2] 陆佳宇,《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2.5

感情心理辅导篇10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辅导员 主观幸福感

学生辅导员是独立学院思政工作的主力军,不断加强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强化独立学院学生思政工作的基本保证和有效途径,努力选拔、培养和建设一支立场坚定、素质全面、乐于奉献、能力突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已成为独立学院一项迫切的任务。

学校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形成健康人格的主要场所,学生辅导员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目前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面对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待遇低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等诸多问题,尽管大多能恪尽职守,但或多或少地严重影响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尤其是辅导员的幸福感指数普遍较低。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关注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对独立学院思政工作队伍的稳定、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

从江西省几所独立院校中随机抽取辅导员被试120名,最后实得有效被试98名,其中男辅导员52名,女辅导员46名。

(二)方法

主观幸福感量表(SWLB),选用苗元江(2003)编制的《综合幸福指数问卷》中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量表》[1],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共包括5个项目,采用7点记分,得分越高,生活满意感越高;《情感量表》用于评价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包括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共有12个项目。对近一周内的情绪进行7点计分,得分越高越具有该情绪。

二、结果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表1 女教师与男教师主观幸福感T检验

(*P

由表1可见,女教师在生活满意度上高于男教师,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正性情感的体验上男教师略低于女教师;在负性情感的体验上女教师低于男教师,但是无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两者差异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在年龄上的比较

表2 年龄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T检验

(*P

由表2可见,经F检验,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辅导员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尽管负性情绪维度上、年龄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数据显示29岁以下体验感最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在正性情绪方面,50岁以上年龄组体验感是最高的。

三、讨论

(一)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性别差异

在独立学院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的T检验中,女性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性,且在正性情感的体验上女性辅导员比男性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女性辅导员相对来说,受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外界影响较少,高校相对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女教师有更多时间平衡家庭与事业二者的关系,社会性压力相对来讲比较小。同时,她们兼具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深刻的特点,让女教师在生活中更易体验丰富而满足的情绪。女性辅导员相对于男性教师来说,更善于利用社会支持,更愿意主动倾诉,常通过与他人倾诉消除内心的烦恼,进而缓解内心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提升主观幸福感。

(二)年龄差异的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年龄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50岁以上辅导员生活满意度显然高于其他年龄组的辅导员,尽管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体验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比起其他年龄组的辅导员更能获得积极体验。

年轻教师刚刚步入职业岗位,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适应期,既要面临婚姻、生育及房价飞涨等诸多问题,又存在职称、收入等较低现实问题,加之经验较少,情绪容易躁动,负向情感水平较高也就可想而知。年龄较大的辅导员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家庭稳定,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职称较高,事业有成,物质和精神都无后顾之忧。适应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把过去的生活作为判断的标准,现在的生活优于过去,就会感到幸福[4]。尤其五十岁以上年龄组的辅导员更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较之以前的那个年代,现在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满足层面都好得多,所以他们很容易产生更多的正性情绪和较少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周毅刚.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