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十篇

时间:2023-09-13 17:18:13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网络伤害和网络违法犯罪日益增多,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现实或潜在的危险。

为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8年共同启动了“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项目”。有关专家呼呼,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监管体系。

网络伤害导致青少年行为失范

“对青少年而言,最直接的网络伤害是对他们身体健康的伤害。”一位家长告诉调研人员,她的孩子迷上网络后,整个人都彻底变样了,不按时吃饭和休息,基本不参加文体活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体重严重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

而沉迷于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2004年,天津一名曾经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因为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产生严重心理内疚而无法自拔,最后跳楼自杀身亡。

调研报告指出,青少年由于长期进行网络冲浪、玩网络游戏容易形成网络依赖,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明显地烦躁不安;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间都远远超出计划;网络成为其主要的生活、交往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其社交或家庭生活,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另外,侵犯青少年的隐私权、财产权等网络侵权行为,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侵害都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此外,一些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而选择虚拟世界从而导致社会化不足也让调研人员深感忧虑。“这种不足妨碍了青少年正常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困难,他们的学业、工作、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报告分析说。

在网络中,青少年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心理膨胀,价值观念模糊,这往往会导致网络行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报告指出,“网络行为失范包括一般行为失范和违法犯罪,一般行为失范表现为在网络上浏览不良信息、网络谩骂、在网络上搞恶作剧等内容;网络违法犯罪则表现为黑客行为、恶意攻击、网络欺诈等内容。”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人员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长沙5个城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并与未成年犯深入交谈,结果发现,不少孩子就是由于受网络的不良影响而最终走进了高墙。一位警官告诉调研人员:“一个在网络中打打杀杀、尽情攻击的孩子,也会在现实中采取暴力形式解决冲突。”

“网络伤害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陈晨说。

青少年网络保护期待立法跟进

“我国网络立法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是青少年网络伤害的重要原因。”在经过详细调研后,调研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其实,针对网络信息内容和网络行为等方面的管理,我国已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无疑,这些法律规定对于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网络是一个新兴并且发展较快的事物,我国的网络立法仍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善性。”报告指出,首先我国关于网络管理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关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游戏等级的规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等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其次,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我国刑法规定的网络犯罪的罪名较少,难以完全涵括现实中发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类型。第三,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专门法律,相关的规定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并且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为此,报告建议,针对网络立法的薄弱环节,应尽快健全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禁止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实行游戏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专门法律,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保护未成年人的媒介接近权、有益信息知晓权和媒介参与权,保护青少年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实现与网络国际立法的协调性,签署多边或者双边协议,加强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国家性或区域性合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切实取缔黑网吧。

(来源 法制日报)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网络安全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由于互联网来势迅猛,此时的网络安全教育尚在雏形,在实践中发展得非常不完善。也是青少年受到各种网络负面信息毒害最深的时期。此时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较单一。封杀不良网站是最为普遍的做法。

第二阶段是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动出击阶段。随着网络安全教育意识的增强,硬件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站层出不穷。这些教育手段较前期规范和合理,逐步探索出一些符合青少年认知和心理的网络安全教育规律。

第三阶段是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综合信息网站的建立和发展完善。这种综合网站比起专门的安全工作网站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得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规律能更好地被青少年所接受。

网络安全教育如逆水行舟,其在不断发展中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在传播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内容单一、传播效率差强人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新媒体信息的快速、活泼,甚至是夸张的表述吸引着青年人的极大兴趣。而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由于缺乏鲜活生动的形式和内容,被各种网络信息冲击得几乎没有点击量。教育效果必然难以令人满意。

第二、教育形式单薄、缺乏有效传播手段。网络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具体实践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传播和受众的心理特点。简单的单向灌输说教方式亟待向互动模式转变。如何体现网络的优势,把视频、对话、演练互动,甚至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教育中去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第三、教育内涵肤浅、传播效果流于形式。部分网络安全教育的网站后期维护乏力,内容陈旧单一,不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难以起到吸引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青少年群体的作用,更无法起到提高他们的安全觉悟的作用。第四、教育者素养欠佳、传播品质受限。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媒介意识不强,处理媒介信息能力弱等问题,所以,高校安全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网络安全教育具备“媒介化”特质的意识,培养较强的传播能力,具备较高道德媒介水准,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二、加强和改进网络安全教育传播机制的途径

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要在坚持服务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尤其是在传播机制方面要革新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一,建立有思想性的网络安全教育话语传播体系。语言符号作为传播的基因是思想的重要载体。话语体系与思想理论体系相辅相成。任何话语体系都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而任何思想观念又需要一定的话语来传播。所以想要走出脱离青少年实际的困境,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上。用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体系表达的教育内容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其传播力是不一样的,竞争力和感染力及影响力自然也不同。

第二,规划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传播议程设置。在传播学中,议程安排有其专门的学科意义,它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自网络舆情兴起以来,传统意义上人为主导的议程设置受到阻碍。网络传媒的自发性及革新性使得传统网络安全教育者在对舆情引导上面临诸多困难。议程设置有一个规律,叫反向规律,如果主体只说好的,它必然朝相反方向走。在网络安全教育的议程设置上,除了传统内容,应以更加宽广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网络议程设置中来,与受众加强互动。避免单一和只做“表扬文章”的传播。网络传播不是主观想传就能传播出去的,必须制造受众的兴趣点,只有受众对议程主体产生兴趣,才能从内心接受。

第三,引导网络安全教育中舆论领袖的作用。在人们做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也称舆论领袖。在青少年关注的网络世界中活跃着这样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积极发表见解,具有强势“话语权”。他们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枢纽,通过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网络安全教育舆论风向标。他们多为在新时期网络“草根”中崛起的“明星”,却对青少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网络舆论领袖。针对网络“舆论领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校园舆论的特征和规律,为塑造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开辟网络安全教育的新局面做出贡献。借鉴传播学的“舆论领袖”理论,可为网络安全教育者带来以下启示:一是在现实中是要突破传统做法上的网络安全教育管理者队伍的瓶颈,将藏于青少年中的“舆论领袖”寻找出来,通过动员他们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中来,充分发挥这些他们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提升传播效果服务。二是除了对现有的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外,培养更多新的代表青少年群体进步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言论的“舆论领袖”,也是促进高校安全教育发展,建立良性传播舆论导向的一个可行之道。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犯罪;交互性;信息

网络在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看准了这一点,利用网络频频作案,近些年来,网上犯罪不断增长。一位精通网络的社会学家说:“互联网是一个自由且身份隐蔽的地方,网络犯罪的隐秘性非一般犯罪可比,而人类一旦冲破了某种束缚,其行为可能近乎疯狂,潜伏于人心深处的邪念头便会无拘无束地发泄。”目前网络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界和网络用户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通说认为,主要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的传统犯罪所能比拟。网络犯罪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新型犯罪行为,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网络犯罪的本质及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策略惩治网络犯罪行为,

二、网络犯罪的成因

1、网络交互性是因特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因特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而网络的交互性一方面大大提高和扩展了犯罪人的个体力量,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使国家和政府在获取和控制信息方面不再有任何优势可言,这就使得国家难以有效地威慑和控制犯罪,从而导致犯罪率的上升。人们可以轻易地得到色情图片、黑客教程、信用卡密码破解程序、制造炸弹甚至核武器的方法,并且可以很轻易地将其传播、出去。巨大的信息量不仅为犯罪提供了条件,而且成了犯罪的对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网络上犯罪,其原因就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性。交互性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互相交流,使人们得以参与事件并能影响事件的发展,这奠定了网上社会形成的基础。交互性还意味着人们在网上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到网络,当然其影响程度有大小强弱之分,这使得网上犯罪成为可能。

2、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网上犯罪以青少年为多。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抵制和排斥师长的见解,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极力想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

犯罪分子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让计算机自动删除犯罪程序,几乎不会留下痕迹。即使犯罪行为正在进行,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察到罪犯的行踪,侦察人员也难于获取定罪的法律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罪犯的侥幸心理,促成了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化。网络犯罪行为的时间极短,往往在毫秒级或微秒级就可以完成一系列指令,只要足够谨慎,就可以不留下任何作案痕迹。侦查不易实现,使因犯罪可能付出的代价降低至最低点,甚至有时为零风险,遏制、打击之,却须消耗相对大得多的反犯罪成本,由此也助长了犯罪的增加。犯罪行为人的智商一般都较高,普遍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手段和措施做保障,并有高科技人才做支持。网络犯罪往往利用网络的技术特点,采用超常规的方式来作案,这是它与传统刑事犯罪最大的区别。其作案证据可通过预先安装好的、作案完毕便自动运行的抹平证据的程序来抹去。如此一来,即便是具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行家,要想捕获此类作案人都十分困难。网络无国界,使计算机犯罪分子轻易地就可以实施跨国界的犯罪,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攻击,进行破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跨国犯罪在所有的计算机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了刑事管辖的难题。

进行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多数是网络的狂热发烧友,他们敢于挑战互联网的任何禁区,对法律允许和禁止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判别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浑然不知已严重触犯法律,在被法律追究时才恍然大悟。

(1)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共青团组织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

(2)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

(3)互联网的交互性必然带来不确定性。而交互的系统由于存在着太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必然是不确定的,难以控制的。同时交互性又造就一个个能力空前强大的个体,这也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一个因素。不确定性使得对网络犯罪的预防变得十分困难,因为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了。同时,不确定性还意味着我们往往无法正确预知,也无法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后果。互联网消除了物理时空的限制,这也给犯罪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网络犯罪,这是由网络较差的可控性决定的。

三、预防网络犯罪的措施

1、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规范网络行为。在无序的网上世界,网络安全立法尚不健全的今天,提倡网络道德尤其必要。同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矫正不良心理,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和免疫力,规范网络行为,做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合格网民。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网络信息污染的过滤和自身安全的防范也不容忽视。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组织是堵塞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吧日常监督和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标准,采用最新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限制、网上监控、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案件跟踪、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技术。对一些有可能成为犯罪目标的网络系统,还可以利用黑客技

术对自己的网络系统进行测试,找出漏洞尽快修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同时,政府应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宣传工作,鼓励成立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民间公益性团体

3、依法规范网络经营、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1991年,国务院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对针对软件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此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等行政法规和规章都对计算机领域的犯罪行为予以追究。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也在第286、第287等条增加了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条款。

通过对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犯罪及惩治网络犯罪的策略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网络犯罪的发生,并惩罚和防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推动网络犯罪相关法律的制定步伐,加快互联网的推广及应用,扫除我国网络发展过程中的犯罪障碍,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我国缺乏健全的网络犯罪法律体系,对网络犯罪的打击也很被动。相关法律又往往过于概括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对网络犯罪形成真正的制度化打击与防范。我国刑法对网络犯罪的对象过于限制,未对侵入网络系统的犯罪进行立法规制,不利于打击入侵、破坏网络系统的犯罪。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与电子商务犯罪行为人低龄化之间有较大冲突。因此,极须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网络的法律问题[j].孙铁城.法学前沿,1999,(3).

[2] 网络滋养出的青春[j].童林子.pc-life,1999,(10).

[3]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冲击与因应.第五章“电子商务对刑法的冲击与因应”.王利明.载人民法院出版社.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4

(二)、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隐蔽性(网络对面谁也不知道谁 ),使得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在网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大减弱了青少年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网络时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新的网络道德尚未很好形成。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 ,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 ,这样行为人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自由的空间中。人是社会的人 ,人性中有阴暗、虚伪的一面 ,网上活动的隐蔽性 ,使上网者的行为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 ,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视线中。在网络里没有强制的道德约束 ,也没有人监督 ,即使违反法律法规也很难被发现 ,仅仅靠着行为人的自律。一旦自律防线减弱或丧失 ,违法犯罪就可能发生。

(三)、网络对犯罪进行传播犯罪手段、提供犯罪信息,推动犯罪的实现。以往信息相对闭塞,青少年没听说过很多犯罪,更不可能掌握犯罪手段,在网络的帮助之下,网络通过非法知识的介绍 ,很容易使未成年人受到教唆和模仿,同时网络也会在犯罪手段和反侦查方式上提供一些非法的知识。这不仅仅加剧了犯罪的可能性 ,又加大了侦查的难度。网络不良信息符合青少年猎奇心理和叛逆心理。网络中的黄色、暴力信息让很多青少年蠢蠢预试,再加上传统应试学校教育的枯燥无味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让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新闻案例报道中,过分详细描述犯罪过程,对刑事处罚结果却只一笔带过,没有起到警戒犯罪的应有效果,相反提供了犯罪模板,传授了犯罪和躲避侦查的方法。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他们金钱缺乏,手头紧张。由于大部分青少年还没有固定收入,很多需要由父母来供养,而父母为了控制子女上网往往会掐紧给子女的“财源”,因此部分青少年为了筹集上网费用而铤而走险进行一些犯罪活动。

二、在网络不良影响下,青少年的主要犯罪类型

(一 )、暴力犯罪。网络游戏是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最重要原因,目前市场上每一款游戏都不同程度的引入了暴力。在网络游戏中,主要看能否用虚拟世界里的武器打败对手,这宣扬的就是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在“胜者为王”这种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下,加上未成年人由自身身心发育尚不成熟 ,辨别是非、区分良莠的能力差 ,易受网络游戏内容感染 ,盲目模仿游戏中带有色情、搏杀、武斗等暴力情节 ,痴迷其中 ,行为受到游戏影响 。因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聚众斗殴、等暴力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比较多见。

(二)、财产犯罪。对于大多数青少年,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零花钱多由父母提供,但父母给的零花钱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他们沉迷网络的费用需求。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一旦接触网络,没有外在干预下就不想离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过度沉迷网络游戏 ,无力自拔 ,最终因无力支付网络游戏费用动起歪脑筋 ,铤而走险。因而财物型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很高。一些长期“泡 ”在网吧里的未成年人 ,非常熟悉网吧以及网吧内,出入人员的情况 ,或将网吧选为作案地点 ,将出入人员作为犯罪实施对象 ,或在网吧内物色作案对象 ,伺机在外实施盗窃、抢劫犯罪。更严重的是 ,个别未成年人为了弄到上网费用 ,甚至杀害自己的亲戚或父母。

(三)、性犯罪。此处所说的性犯罪主要是指受不良色情信息影响而诱发的犯罪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丰富性,决定了网络信息中必然充斥着大量的、色情等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影响、误导、甚至诱使青少年犯罪。据有关方面统计,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不良资讯网站多如牛毛。仅以网络色情为例,在对北京市六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初、高中学生上网状况调查时发现:22%的被调查学生浏览过,19.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上网聊过男女两性话题。青少年以网络为中介实施的案件也经常发生,对象从女青年到花季少女,其手段一般通过网络聊天认识后,男方以谈恋爱、邀请女方出外游玩等方式骗得女方会面,在会面时对女方实施奸污甚至团伙。

三、 多方联动,消除网络不良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

(1)、公安、工商、文化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网吧经营。公安机关要督促指导网吧经营者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各项网络规章制度。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经营场所必须依法登记,对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该认真贯彻执行。要坚决查处打击经营网络、网络色情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放任、引诱或恶意唆使青少年浏览有害信息的经营者,给予停业整顿或查封,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联手行动,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及时清理藏污纳垢和传播犯罪的场所。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是最大的,这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研究过滤暴力、色情信息的高科技产品,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公益性上网场所。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以学校、青少年文化宫、青年活动中心等为载体的公益性上网场所,为满足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需求提供了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青少年通过上网场所提供的设备,使他们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娱乐,在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环境中成长。这就可以把青少年从黑网吧中拉回来,同时便于家长的监管,明确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3)、继续完善网络立法体系,建立、健全网络法律系统,为有效的消除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影响提供法律依据。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向法律法规,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针对现行网络立法滞后的问题,应根据实际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司法解释,修改现有的网络规章,并对新出现的网络犯罪如何定罪量刑进行必要的补充,使现行法规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备,以此提高现有立法的效力层次,形成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科学立法体系。

(4)、建立网络行业自律机制与规范,也就是建立网络媒介、游戏研发体系的自律组织,从而使每一个参与网络传播的媒介组织(包括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者)和游戏研发、推广组织从自身做起,从自身的从业人员抓起,自觉抵制网络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有害信息的制作、传播,维护网络的安全。我国互联网协会制定并颁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就是依靠行业组织出台的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其中对传播网络色情信息做出了相关规定。自律公约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法律对网上不健康内容的源头却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收效不大,必须加快立法,从源头上对犯罪行为进行封堵,才能改变现状。

(5)、改变传统应试主义学校教育,丰富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利用网络。学生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来充实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回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中,成为热爱生活的有为青年。正视网络利弊的双面性,引导学生认清网络及网络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对他们成长的不利影响,提高青少年的自觉性,让他们自动免疫网络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5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the morals quality actuality of hobbledehoy is worrying.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exist seriously, such as the hobbledehoy becomes addicted to surf on the internet all the day; there are so many teen-agers abandoned themselves to the computer games; there are still some young people often browse the unhealthy web; and there are also so many young people do some illegal things through internet. As is known that these problems are exist because of the society and system issues, so we should grasp the advantageous and the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 during our education, we also should deepen the mor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reform, innovate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should cooperates with each other to help the hobbledehoy improves their network morals quality.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道德教育 现状 措施

Key words:hobbledeho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 actuality , measure

作者简介:马绪文,男,1985年生,陕西宝鸡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郑波,男,1985年生,四川内江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市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41-02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及原因

网络以其自由、自主、平等、隐蔽的特点,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会,青少年在其中肆意驰骋,率性而为,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和道德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一, 上网成风,聊天成瘾。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有网民2.98亿人,其中有近八成是青少年,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已接触网络,并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把上网当作最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休闲方式。网上冲浪,通宵达旦者,不在少数。以至时下青少年见面互相问候竟以“今天,你上网了吗”代替,其对网络的热情可见一斑。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青少年把它作为交流、学习的工具,本无可厚非,但调查显示,上网的青少年大多数都热衷于聊天和电脑游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查阅有关资料,浏览观看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

第二, 留恋黄站,网络婚恋。青少年的生理普遍达到成熟,性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性观念的影响,正常的性教育滞后,人们谈“性”色变,性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这更激起了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另外,近几年,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网络婚恋愈演愈烈,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完全不同的新观念,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法律问题,理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三, 网络流氓,黑客偶现。如前所述,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不守道德规范,恶语伤人,进行人身攻击,公开他人隐私,无用或虚假信息,乱发垃圾邮件等,被称为网络流氓。另外,某些青少年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却不用于正途,而是充当网络黑客。

第四, 迷恋网游,不能自拔。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08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2.8%,比2007年增长了3.5个百分点①。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并且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退学或心理障碍乃至治安案件的青少年不计其数。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游戏因其场面制作宏大,画面唯美动人,角色选择丰富,个性随意展现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对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在网络中表现出的这些道德问题,其原因与他们自身的特点有关,也有外部的因素使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好奇争胜,寻求刺激。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对新事物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喜欢挑战自我,特立独行,寻求自我实现。

第二, 缓解压力,寄托感情。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承担着巨大的学业、事业压力,并且常常又不能向家人、朋友、同事倾诉,压力逐渐郁积,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网络以其间接、虚拟的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人们直接面对的是电脑,通过一连串电子符号进行沟通,说者不知听者是谁,听者也不知说者在哪,这就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不受约束。

第三, 自律不足,他律滞后。青少年还处于道德品质的发展成熟期,道德意识不够明晰,道德意志不够坚定,道德行为不够稳定,仅仅依靠自律还不能保证其行为的规范性。这样,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就处于自律在一定意义上软弱无力,而他律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之下,人性中恶的一面就表现出来,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之举,甚至违法犯罪。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网络行为又有这么多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这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并不只是网络虚拟社会的问题,是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并反作用于现实社会。青少年也不是只生活在网络中,他们必须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由于现实社会他律的存在,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常常与在虚拟网络中的判若两人。

其次,这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青少年的充分参与无法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具有网络道德问题的青少年多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逐渐疏远,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影响家庭的和谐,造成家庭生活的不幸。

再次,这是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难解难分。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也是未来社会的主宰和建设者。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网络道德教育既与传统道德教育有联系,又与之有较大区别。这是由于网络和青少年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造成的,并进而产生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自由、隐蔽、平等的特点,其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高效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交流方式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气息,因而其德育对象难以明确划定,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有所不同,德育方式也需要与网络的特点相适应。一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扩大德育受众面,及时更新德育信息,探索新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使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德育内容陈旧,方式落后,不仅不能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还会失去网络这块现代社会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

其次,青少年具有纯真、正直、善良、好奇、可塑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有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辨别判断能力弱,意志不坚定,道德品质不成熟不稳定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起青少年较高的道德品质,使之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成为倡导和践行网络道德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如果网络道德教育没有搞好,会使占网民多数的青少年道德素养放任自流,造成网络上道德思想繁芜庞杂,青少年道德品质良莠不齐,最终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最后,网络社会中一方面有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和违法犯罪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网民坚持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着一个较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传统的社会舆论对网络道德行为也还有一定的约束力,并且涉世不深青少年还没有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受“污染”较轻,这也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第一, 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形式,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德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并与之产生了极大的反差,要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就必须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而且,网络道德并不是独立于社会道德体系之外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行为也是基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接受的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尤其是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 主动出击,以网络促德育。网络在现代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也无法阻止其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青少年成为网民的主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作用:开展网络技术教育,使青少年更了解网络,更能合理利用网络,形成科学的网络本质观;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网络实践,如建立网页,创建网站等,使之远离网络恶习,共同维护网络的纯洁;建立德育网站,力求形式活泼,贴近青少年心理和实际,占领网上德育阵地。

第三, 社会多方协作,构建网络德育系统工程。应统筹政府、学校、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在政策层面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网,教育、工商、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学校要发挥青少年网络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改革德育课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建设一支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家庭要发挥在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家长要学习网络知识,要严格控制子女的上网时间,注意其上网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多与子女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四, 建立健全网络规范,加强网络监控。依靠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严格监控,研制更高水平的网络屏蔽、过滤系统,加强网络他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警察队伍,有效打击网络犯罪;从法律上规定网络运营的条件,对从业人员、技术力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网络日常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网络运营者的义务责任,并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到恰当的时候要制定专门的网络法律文件,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青少年上网营造有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潘建红.科技伦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观点. [J].精神文明导刊,2008,(11):49

[4]络成瘾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2.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index/0E/71/index.htm.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6

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中国CNNIC调查报告,在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中,我国青少年学生(18岁以下)上网人数仅占上网者总数的5.6%,而2007年7月第20次报告中,18岁以下上网的人数占上网者总数的17.7%,并且现在仍在变化增长。这说明,在众多的网民中,青少年学生数量最大,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生长的高峰期,更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幻想,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由于各方面还未成熟,看问题不够全面深刻,既容易接受新思潮,又容易沾染坏习气。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应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落实社会和家庭的德育责任,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能力

部分青少年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要使学生分清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丢掉幻想,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加强学生与同学与教师与家长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提高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能力。

二、加大网络立法,用技术和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监控管理

“法律与道德并不总是吻合的,法律的强制性条款在本质上是反应性的,法律与法规很少能预见问题或可能的不平等,而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通常,反映的方法又是极为缓慢的。”一般而言,青少年学生属于道德意志薄弱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网络信息五花八门,内容杂乱,对于毫无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识的教育对象来说,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难以抗拒。在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自律必须与他律相结合。通过立法,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努力去避免它对人类自身的伤害。通过行政强制,通过立法来规范,通过技术来过滤,使网络运作规范,管理完善防止有害信息上网(即使网上有有害信息也无法浏览)。建立部级信息监控机构,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严格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严格过滤进入我国的信息,局域网、校园网设立防火墙,建立网络110,安装网络信息净化器,净化校园周围环境。学校周边应禁止设网吧,清除、关闭毒害青少年学生的黑网吧。对证件不全,管理不够规范,安全措施不完备的网吧要限期整改。据公安部2004年9月的信息:在为期3个月的全国“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清理整顿行动中,据统计,清理整顿前,全国的网吧总数有9.4万余家,整顿合格重新登记的有48390家,依法取缔17488家,限期整改28272家。对有关违规违法人员应有相应的惩处或法律制裁措施。2002年5月16日新华社播出文化部对网吧管理的新规定: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转贴于

完善网络立法。对网络上信息的与传播,技术手段只能有限地进行管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打击信息犯罪活动。一个国家的信息能力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信息法规制度的完善则是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表征。在英国,法律规定在网络中传递色情图像数据是违法的。德国1998年8月1日实施《多媒体法》,禁止在公开的信息网络上传播色情和颂扬暴力的文字与图片,编制对青少年有害内容的目录,设立专门的过滤程序,以杜绝有害内容的传播。美国1997年宣布对互联网采取“不干预政策”,但随着网上问题日益严重,家长与教育界、司法界的立法呼声日益强烈,2001年4月实施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英国2001年2月21日生效《反恐怖主义法案2000 》,将严重干扰或中断电子系统运行的行为纳入恐怖主义范畴,将计算机黑客行为定性为恐怖主义。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针对网络发展引发的问题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日本、希腊等国都有计算机安全立法),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我国1997年12月30日由公安部颁布了《计算机网络国际网安全保护条例》。2000年9月25日由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电子管理办法》,《办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了9款网络服务商禁止传输的信息,第二十条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刑事制裁措施,为互联网的管理提供了政策法规方面的依据。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10月8日通过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2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为维护网络安全,于网络不法行为做斗争提供了有力法律保证。可以说,我国的网络立法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历程。但毕竟历时短,对网络的规范还是不完善的,要加快有关法律的修订和制定。而且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统一性的国际互联网法律尚未建立,整个互联网也处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状态。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法制的日益完善,网络社会终将是一个稳定而有序的新社会。

三、坚持正确舆论,共同关注网络、关心学生的成长

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共同的关注是人类自身的幸福。自网络问题发生以来,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媒体不断予以批露,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伤心甚至是血淋淋的真实故事,网络道德教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11月22日正式公布《全国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公约》,接着又出版了许多多关于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丛书,一些有识之士也有一些具有警示作用的作品问世,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我国启动网络道德教育毕竟是较迟的,社会上尚缺乏这种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群众性的关注,许多成人对网络道德问题缺乏认识和对应措施,更谈不上教育。所以,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认识网络道德,参与网络道德建设,体现整体作用,才能逐步净化社会环境。网络社会的到来,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原来的德育方式方法及手段在网络世界中难以发挥作用。但这也是一个机遇,让我们有机会去认真地研究它。虽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我们相信人类凭自身的实力能消除它的弊端,让网络成为真正全面造福人类的工具,积极启动网络教育教学工程,让网络道德深入人心,使青少年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网上的一代”,让校园重新纯净,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cnnic.net.cn/index/0E/00/11/[OR].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7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满足其求知欲。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几乎是无限庞大的图书馆,它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熏是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网上的丰富信息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即在虚拟的学校中上课,可以在网上学习课程,获取知识。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信息的捷径,强化其时代意识。网络独有的传播优势足以令任何传统媒体相形见绌。网络运行速度的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步和使用操作的简捷等特性,容易潜移默化地强化青少年的效率意识和行为习惯?熏容易帮助青少年形成现代学习观念,容易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网络信息量的超大,容易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的需求。网络使青少年放眼世界,将地球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电脑屏幕里,并将世间万事万物尽收网中,使超越时空的全球沟通成为现实。

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平等和自主意识。上网的青少年可以打破地域、身份、地位、年龄的界限,为他们形成平等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这决定了网络中的资源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决定了网民必须面对大量信息的筛选和取舍工作,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无疑就强化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

网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网络为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上,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和内容进行学习和深造,这种融个性化的学习于网络创新性环境之中的交互方式,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调节和闲暇的方式。网络文化娱乐提供的是一份娱乐文化大餐,这种文化大餐使青少年对闲暇时间有自主支配权,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同时也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心理健康是有利的,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网络上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青少年难以辨认。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影响了青少年对学习的专注程度,有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后产生了对网络过分依赖的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因此,“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在交友上大都沉浸在虚拟的状态中。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少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因此网络虽然扩大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但严重地影响了人际沟通的实际能力,它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流行语的松散性会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流行语”大多在使用上具有随意性和非规范性,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不过它与日常用语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心态和交往方式,洋溢着青少年的个性,但是“网络流行语”会造成交往过程中理解上的脱节、误会和笑话,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游戏成瘾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游戏”可以把青少年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但青少年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安排不科学,大多是在晚上熄灯后到网吧。同时,部分青少年认为武侠和暴力游戏可以使他们变得强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们就会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长时间上网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首先,长时间上网接触电脑导致孩子视力下降。其次,长时间上网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影响孩子身体骨骼发育,甚至会导致畸形。再次,过早接触电脑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

三、建构网络环境下正确的青少年思想行为引导机制

建构青少年网络主体,确立思想行为的自律机制。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外在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个人修养,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形成青少年对多元网络信息的鉴赏、选择、批判能力,培育青少年自律意识,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从而趋利避害。

注重疏导,确立思想行为的教育机制。首先,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其次,加强监控和引导,预防“网络依赖症”。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和网络行为,应监控与引导并行,在不同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措施,对初步接触网络的青少年以监控为主,对已基本适应网络并能泰然对待虚拟环境的青少年,采取引导方法为主,同时,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变化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再次,注重思想引导,以求“净本涤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根源在其内在的不健康思想观念。因此,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观”。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思想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首先,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当前应尽快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其次,打破网络的虚拟性,培养“自我同一性”。应鼓励青少年网络交流与直接交流并重、人际交流和人机交流并行。要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网络学习的收获和经验,促使他们自觉地将网络交际的经验和现实交流的教训相互参照,将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用于网络交往中,打破网络的虚拟性,消除心理和精神障碍,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身份感和自我同一性。

统筹政府、学校和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首先,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政府要从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政府还应当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积极发展国产电子游戏产业;教育、宣传、文化、通信、公安、工商、政法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其次,加强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要改革德育课程,坚持网络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要开发德育软件,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要针对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建设强势网站;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应用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队伍。再次,强化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长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与孩子交流,同时应加强对孩子接触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健全网络法规和网络伦理,确立思想行为的约束机制。首先,健全网络法制,提供法律保障,结合国内外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的现状,构建我国完善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制定《青少年网络安全法》等。其次,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实现网络行为的伦理约束,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序上网。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问题;法制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瘾问题日益严重,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规范青少年成长的轨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现状及成因

1.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现状

通过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一个重要群体,普遍存在网络成瘾的问题,青少年网瘾人群大约为1200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否则将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青少年网瘾的类型包括多种,有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青少年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并且还会使青少年产生烦躁、抑郁、情绪波动较大等心理问题。

2.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

导致青少年网瘾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自身的问题。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方面处于矛盾的状态,如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知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强烈的社交意愿和心理封闭之间的矛盾、美好理想和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等,由于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发育不成熟,又渴望表现自我,因此,有些青少年寄情网络,逃避现实,希望可以在网络世界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形成网瘾。第二,网络自身特性的问题。网路空间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并且网络还具有身份隐匿性的特点,可以满足青少年利用虚拟身份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得到释放,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流连忘返,形成网瘾。第三,外界环境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加强法制教育,有效防范青少年网瘾

1.健全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社会监控机制

要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就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网络立法,并重点建立针对青少年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全社会普及一些网络法律常识,提高网民的权利以及义务意识,减少网络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于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处,不断优化网络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网站和网吧进行全面清理和排查,特别是对学校附近的网吧进行彻底清理,保证网吧经营的合法性。最后,政府还要着力于建设完善的社会监控机制,倡导绿色上网,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减少青少年网瘾。

2.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成才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些与法制有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向学生展示网络上瘾的危害,规范学生上网的行为,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再次,学校要联合当地派出所,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国家教育机关可以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使公民从小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减少犯罪情况的发生。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网络大环境的整治,提高上网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社会各界要提高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青少年网瘾的现象,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新庚,李超民,罗湘明,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中的青少年网瘾问题[J].东南学术,2011(6):136-142.

[2]韩琛,林美卿.青少年网瘾问题探究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03-105.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9

一、我县少年和网吧问题的情况

(一)青少年上网数字分析

目前,我县上网人数近7000人,其中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75%以上,并且青少年上网人数迅速增长。经调查分析,我县青少年上网人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性别比例上,男生略多(占56.6%),而且上学年级越高,比例越大。二是在家庭因素上,父母学历高,其子女上网比例就大。三是在上网时间上,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320分钟。四是在父母限制上,8.4%的父母完全不限制,30%的父母限制子女上网,但允许适度上网,60%的父母坚决反对子女到网吧上网。五是在上网目的上,目前,我县青少年上网人员,其中94%的青少年是因好奇心,沉迷于虚拟聊天、网络游戏中,仅有6%的青少年通过上网用于查找学习资料等其它方面。六是在上网常用功能上,超过50%使用率的有网络游戏(占62%)和聊天室(占54.6%),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占48.6%)。七是在上网的经济来源上,78%的青少年上网费用是父母给的零花钱,15%的青少年是打工挣的钱(分析对象是辍学的青少年),7%的青少年通过其它途径获取上网费用。八是在浏览不健康网页上,3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

综合以上八个方面,可以看出,青少年对互联网络体验最为丰富,影响也最大,也是网吧的主要收入人群,经调查还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青少年家中有电脑,安装了互联网,但这些青少年依然到网吧上网,主要原因是在家上网受父母限制,上网聊天、玩游戏均不被父母允许,到网吧上网比较自由,不易受到限制。

(二)我县网吧经营状况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网吧40%分布在县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各乡镇均开设有一至两家网吧,部分乡镇有三至五家网吧,如我县夏庄乡、关店乡、八里岔乡。同时,我县还存在部分家庭式黑网吧,地点一般比较隐蔽,均在自已文秘站:家中开设,机器数量较少。在前期全县网吧集中整顿期间,网监大队配合工商部门取缔了这类非法黑网吧4家,有效遏制了非法经营网吧的增长。目前,经重新审核登记,全县持网络文化准营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手续齐全的正规经营网吧有70家,其中我县城区有4家网吧规模较大,机器数量达到100台以上,现在中小规模网吧占大多数,特别是乡镇网吧,机器数量均不超过50台。

1、数量和管理问题

调查显示,83.2%的青少年反映学校附近存有网吧,但距离超过200米,78%的青少年认为当前我县网吧数量已足够,但网吧上网设备不高。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对网吧的大量出现,相关职能部门缺少及时有效的跟进管理,不能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但通过近几年的清理整顿工作,网吧安全环境和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尤其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出台后,文化、公安、工商部门都普遍加大了对网吧问题的治理整顿力度,严格规范了审批程序,统一安装了防范设施,网吧正规经营秩序有了进一步好转。

2、网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目前各类网吧的前身大部分是“三厅一台”场所,其空间相对拥挤,加上吸烟人群,虽然我县消防部分加强了管理,但受网吧环境限制,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2)放任青少年超时消费。调查表明:20__年之前,有82%的青少年反映,到网吧上网,网吧管理员从未问过自己的年龄,即使通宵达旦上网,他们也从不劝阻,有的还在网吧内出售各类烟、酒、饮料和小食品,对青少年特别未成年人造成严重影响。现在,我县网吧安装了网络实名制管理系统,实行“上网刷卡”制度,目前虽已落实了“上网刷卡”制度,但部分网吧仍违规使用“公卡”为未成年人网提供便利。

(3)技术防范措施使用不好。有些网吧业主,没能坚持按公安、文化等部门规定的标准安装、使用防火软件和防范措施,致使网吧内上网者可以随意浏览一些不健康信息。

(4)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严重。由于没有特定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或不允许到网吧上网,从而使未成年人进网吧成为正常现象。网络上一些法律尚未界定清晰的电子游戏再次成为诱惑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的重要因素。

(三)网吧给青少年直接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一是可以开阔青少年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 二是可以借助虚拟空间,广泛展开对外交流。 三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培养。 四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促进青少年的学业。 五是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 可以说,网吧的出现为青少年的交流、创新、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2、消极影响:

一是网络病症问题。众多青少年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一些青少年已出现明显的网络病症,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二是浏览不健康网页问题。一些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站,已毒害了一批青少年,几乎让众人“谈网色变”。 三是荒废学业问题。迷恋网吧、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严重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是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专家表明,目前一些青少年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活学活用。 五是网上交友问题。问卷分析,青少年与网友经常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见面的32.2%,这本身就潜伏着极大危险性,我县就发生多起因到外地与网友见面,不告知父母离家出走的事件。 显然,网吧对青少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导致网吧问题产生的几个重要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了解、座谈分析,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年龄差距使人们对互联网络的认识存在分歧。由于成年人接受和掌握网络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普遍不如青少年,这在网络问题的处理上,管理者或者家长往往存在“放纵”或“保守”两种倾向,这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不相和谐。二是利益驱使网吧经营业户违规经营。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方纵未成年人上网,并在网吧安装了种类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迷上网络游戏,由于自制力不强,对游戏过度沉迷,以致通过撒谎、逃课等方式找时间到网吧打游戏。三是对网络的监管不够规范有序。目前,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共同管理网吧存在一定的分岐,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四是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的能力相对薄弱是容易遭受“网络垃圾”侵害,难以逃脱诱惑的重要原因。五是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健康网络阵地尚未占主导地位。目前开设的青少年专门网站,由于经费、人员、技术和体制的限制,其内容、形式等方面还与青少年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加之宣传和引导不够,尚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三、对解决青少年上网的建议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青少年上网的消极因素,积极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我就结合我县网监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实现齐抓共管。要强化管理,就要加紧部门间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

青少年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篇10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网络;建设;犯罪

一、网络安全问题与计算机信息系统

网络安全技术不但要求防治计算机病毒,而且要提高系统抵抗黑客非法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对远程数据传输的保密性,避免在传输途中遭受非法窃取。网络安全产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网络安全来源于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第二,网络的安全机制与技术要不断地变化;第三,随着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延伸,进入网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及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系统在应用中需要进行安全保护,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

1.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漏洞。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漏洞被发现和公布,程序设计者在修改已知漏洞的同时又可能使它产生新的漏洞。此外,系统的漏洞经常被黑客攻击,而且这种攻击通常不会产生日志,几乎无据可查。二是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更新。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绝大多数情况需要人为参与才能发现以前未知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他们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总是反应太慢。因此,黑客总是可以找到漏洞进行攻击。三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保护系统的后门。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入侵行为可以堂而皇之地绕过防火墙而很难被察觉。四是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安全工具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包括系统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五是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环境。防火墙是一种有效的安全工具,它可以隐蔽内部网络结构,限制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的访问,但对于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2.增强网络安全的防护力。首先是网络内部,即个人电脑。我们不能保证电脑用户每一次操作都是正确与安全的。由于如今流行的操作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和缺陷,并且新的漏洞与利用各种漏洞的蠕虫变种层出不穷,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安装防病毒软件来防御病毒的威胁。但是,面对蠕虫、木马程序、后门程序等,防病毒软件并不能起到很显著的作用,因此,一旦个人电脑遭到攻击,就很可能威胁到整个内部网络和核心区域。

其次是网络结构的安全性。通过部署多层交换机,实现多个VLAN和快速收敛的路由,是保证网络结构可靠性的最佳方法。在划分了多个逻辑网络和建立符合应用的ACL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能收集和归纳出整个网络的更多安全信息,包括流量的管理、入侵行为和用户访问信息。仅通过网络设备提供的日志、SNMP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的方法是通过部署IDS/IPS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在核心的节点部署IDS/IPS探点,采集和汇总数据包的完整信息,然后提供给网络管-理人员分析,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3.如何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现阶段,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防范网络病毒。网络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校园网是一个内部局域网,就需要一个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的防病毒软件和针对各种桌面操作系统的防病毒软件。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动升级,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二是设置防火墙。利用防火墙在网络通信时执行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允许防火墙同意访问的人与数据进入自己的内部网络,同时将不允许的用户与数据拒之门外,以此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防止他们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三是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并限制这些活动,以保护系统的安全。内部局域网采用入侵检测技术时,最好采用混合入侵检测,在网络中同时采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构架成一套完整的主动防御体系。四是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在网络的www服务器、E-mall服务器中使用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监视网络,截获网上传输的内容,并将其还原成完整的www、E-mail、FTP、Teluet应用的内容,同时建立保存相应记录的数据库,一旦发现在网络上传输的非法内容,及时向上级安全网管中心报告。五是解决IP盗用问题。在路由器上捆绑IP和MAC地址,当某个IP通过路由器访问Internet时,路由器要检查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的MAC是否与路由器上的MAC地址表相符,相符,则放行。否则,不允许通过路由器。同时,给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返回一个警告信息。六是利用网络监听并维护子网系统安全。对于网络内部的侵袭,可以采用对各个子网建立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过滤文件,为管理人员分析自己的网络运作状态提供依据。设计一个子网专用的监听程序,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长期监听子网络内计算机间相互联系的情况,为系统中各个服务器的过滤文件提供备份。

总之,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防火墙等单个系统,而需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将密码技术等多种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二、网络犯罪及防范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被互联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然而,网络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网络犯罪问题也如影随形,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成为一个超越技术范围的社会问题。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及其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一些法律规定对这类罪犯的处罚很轻,有的不过是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离开住宅或处以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气焰。其实在当今社会,要想在电脑网络上从事犯罪行为,并不一定要掌握高深的技术,因为一些黑客(Hacker)专用软件已相当先进。对此一位美国调查官员称:“就算你从来没见过电脑,只需教你按几下鼠标,你便可以侵入到网络中去。”当然,此话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先进的黑客软件着实令现今的黑客们如鱼得水,叫人防不胜防。因此,加强对网络犯罪的认识、预防及惩罚力度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泊,以及受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在互联网络这个复杂的虚拟世界中,容易被人利用,也容易受到侵害。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计算机网络犯罪都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差所造成的。因此,要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本着疏导和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多管齐下,多方面开辟途径,从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因素等方面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涉网犯罪和网络侵权,不仅是法制问题的表现,更是道德问题的集中体现。涉网犯罪与网络道德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解决网络问题,离不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应明确网络道德的基本标准,并使青少年自觉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往往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削弱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人格虚伪。爱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国家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价值关系的人生价值准则。这一准则体现在网络道德上就是指不在网络上有关损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言论;不做任何危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自觉守法,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网络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遵守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不对网络系统功能或储存、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等破坏;不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培养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预防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