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十篇

时间:2023-09-12 17:20:25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1

关键词:完善管理制度 资产清查 固定资产管理 房产管理

高校固定资产是确保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成倍增长,其构成也日趋复杂。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了,原有的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以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1 固定资产总量大、分布广,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增长幅度大

由于国家各项财政资金以及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我校固定资产增长幅度逐年加大。在北京地区和市属高校中,固定资产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前列。

我校由于院校合并的原因,目前固定资产按照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校本部和三个异地校区。从我校固定资产分布来看,校本部占全校固定资产总值的90%,其他三个异地校区:艺术设计学院占4%,继续教育学院占2%,实验学院占4%;其中,在仪器设备分布上,校本部占全校设备总值的93%,艺术学院占2%,继续教育学院占1%,实验学院占4%。

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对所配置仪器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所需仪器设备技术性能、技术指标等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进口仪器设备购置量加大,一些高、精、尖仪器设备主要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购置。我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得到大幅提升。2005~2011年,固定资产总值增幅155.9%,仪器设备总值增幅177.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总值增幅285%。

1.2 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我校固定资产使用“久其”管理系统,每年定期对4个校区的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达到熟练使用资产管理系统的程度;同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注重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为此我们建立了定期与学校财务处的对账制度,各类统计数据要求与财务决算以及高校基础建设报表的数据一致。我校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行重点管理,每年对设备的机时利用、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定期评选先进机组。

2 我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教师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数教师对“国有资产”的观念比较淡薄,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在管理和处置等方面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1];一些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将资产管理工作完全交给技术人员或研究生处理,自己很少问津,缺乏管理意识和必要的监督检查,造成账目不清;还有一些教师资源开放共享的意识薄弱,对个人科研经费申购的仪器设备,只限于个人或课题组使用,造成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偏低。

2.2 土地及建筑物账目不全

高校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的情况,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致使管理重叠或脱节,例如有些基建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但很长时间还没有入账。

2.3 房屋管理模式需要改进

房屋和仪器设备在我校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学校目前正在筹备开发房屋构筑物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房屋构筑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规范土地和房屋构筑物的各类信息,满足各种口径的数据统计要求。

3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高校应加强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健全和完善,例如对土地的计价规则和入账办法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将现有土地经法定机构评估作价入账[6]。

及时组织全校资产管理人员对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印发的相关文件进行学习,领会精神、对照自己的工作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国资处对校内《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房屋构筑物管理制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文件进行修订,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特点,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

3.2 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实验室队伍是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加强团队建设,以适应新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6]。

我校按照市教委精神,使用“久其”资产管理系统。自2011年以来,校内数次组织“资产管理系统”应用培训;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新制度、新问题进行解读,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我们还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研讨,以经验介绍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结合各自的工作进行改革探讨。

3.3 进一步加强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是学校实验室、科研基地的主要硬件支撑,有必要重点管理。结合“211工程”设备验收以及海关检查进口设备的经验,建议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设备档案备查。

设备到货验收合格后,在建立固定资产账时,可以转单的形式将采购合同、验收报告、发票复印件、建账单复印件等相关材料封装存档,宜在学校档案馆设立“设备档案专柜”,便于设备使用过程中遇到突发问题时,及时、快速调用设备档案。

3.4 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

将学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通过编制切合实际的预算控制、杜绝资产购置中的随意性,充分发挥预算、计划、调节、控制、监督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在统一项目配置标准和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作用,资产管理部门则要掌握学校同类设备的购置情况、利用率、人员编制、资源配套、管理水平等情况,结合专家评议意见,确定项目预算和执行计划。通过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科学分析资产占有和使用状况,严把论证与审批程序,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3.5 以资产清查为契机,进一步理清家底、查找问题

高校应建立资产清查工作长效机制,保证其制度的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按照不同的管理范围、资产种类开展定期清查。

学校通过全面彻底的资产清查,界定产权,摸清家底,切实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对盘盈的资产要全部估价入账,对盘亏和报废的资产,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进行处理并做相应的账务调整。将资产清查工作与资产评估工作结合起来,对没有入账或账面余额不能完全反映实际价值的土地、房屋建筑物要重新评估入账[2]。

3.6 开发房屋构筑物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发房屋构筑物管理信息系统,我校国资处在经过多方调研后也在积极筹备过程中。

开发或购买适合我校实际的房屋构筑物管理软件,可以切实加强对房产资源的管理。不但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房屋信息透明、公开,可供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信息,便于管理和决策。

将居住用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用房以及对外出租房等信息在网上公布,广大教职工可以随时了解、监督各类用房的使用管理情况,房产资源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合理调剂余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

4 结束语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各项管理手段,从而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达到国有资产有效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为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8]。

参考文献

[1] 綦明正.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4):148-150.

[2] 赵春荣.对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3(4):111-112.

[3] 胡原.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11).

[4] 赵建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3):67-68.

[5] 石山鹰,孙力,聂明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3(11):39-41.

[6] 冯树清.关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1):50-52.

[7] 周亚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4(1):109-111.

[8] 陈诗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9-111.

[9] 史翠英.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3(7):43-44.

[10] 季慰亲,唐闻捷,刘华秋.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3(8):159-160.

[11] 倪建发.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思考[J].求索,2004(3):168-170.

[12] 赵素香.关于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思考[J].经济师,2003(6):114.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2

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县(市、区)国资监管工作座谈会,会议目的是交流工作经验、建立沟通平台、加强系统建设。这是市国资委成立后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对于增进市国资委与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的交流与互动,共同促进全市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很有帮助。上午以来,各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国资办主任都畅所欲言,谈了很多各地国资监管工作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国资监管工作中碰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建议、对策,并提出了20年的工作打算。我听了后很受启发。县(市、区)工作走在前,如租赁管理等,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有好多话没讲。刚才,陈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市国资委的有关职能及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碰到的问题。下面我再结合大家的发言,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从根本上解决出资人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的问题,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5月,国务院特设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随后全国省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完成组建工作,各市(地)级国资委也都在陆续组建中。2005年,根据市深化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有关文件精神,设立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当年7月班子宣布到位。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虽然没有组建独立的国资监管机构,但是在推进机构改革和加强国资监管方面都做了很多改革性、探索性的工作。像等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国资委,并下设国资办,当然县一级的国资委是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国资办也都是设在财政局。最近,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省里也要求解决县级以下出资人不到位的问题,表明我们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推进。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鼓足信心。

第一,加强国资管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过去,我们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五龙治水”,从表面上看是人人负责,但一出问题人人都负不了责,最大的问题是出资人不到位。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各级市国资委成立以后,实现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一致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有效改变了出资人缺位和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弊端。虽然一些人对国资委的职能定位还有不同的理解,但国资委成立以来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接下来主要是我们的国资管理体制和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对我们市一级的国资委来说,应该说作为出资人的职能还没有完全到位,与市有关部门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虽然我们的《监管意见》和《三定方案》都提出国资委原则上不承担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做了许多出资人以外的事情,同时全市国资管理的组织体系尚不健全,对各县市区国资监管工作指导不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各县市区自身来说,在国资监管、国资统计、国资营运以及指导国企改革改制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而且县一级的国资监管机构由于设在财政部门,还要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虽然我们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是县一级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没有充分落实,资产质量不够高、运营效率低、产权转让不尽规范乃至资产流失问题,各地在一定程度上还客观上存在。所以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建立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努力把国有经济的蛋糕做大。

第二,加强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虽然与闻名天下的民营企业相比,的国有企业个数不多、规模不大。但却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承担着比民营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工作肩负历史使命,在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有作为,主导地位不容替代。目前,全市国有资产总额563亿元,所有者权益191.4亿元,国有权益148.3亿元;其中市本级国有资产总额382亿元,所有者权益115亿元,国有权益90亿元;市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263.5亿元,所有者权益98.8亿元,国有权益74.37亿元。在今天的,国有企业无论是在港口、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还是公交、水务、煤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依然处于支柱地位,对整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各县市区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国司)在承担建设的业主和投融资的平台,作用更不容忽视。当前,以民营经济为最大特色的经济正受制于要素瓶颈的全面制约,产业结构亟待完善,产业档次亟待提高。因此,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互补作用,发展壮大经济整体实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认真贯彻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和全市国资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下面,我先传达一下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和葛慧君副省长讲话精神(略)。

在此之前,1月29日,我市还首次召开了全市国资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书记、市长都亲临会场并做了重要讲话,对今年的全市国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全市国资工作的思路和任务,我这里再强调一下:

20年我市国资监管和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创新理念,夯实基础,健全监管,改革整合,加强保障。今年市属国有企业预期经济指标为:资产总额达到290亿左右,预计增长率1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4亿左右,预计增长率10%;利润总额力争突破6亿,预计增长率5%;上交税金总额达到5.5亿左右,预计增长率6%。

第一,夯实基础工作。一是以抓好市属国有经济五年发展规划编制为龙头,加快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布局调整优化。努力把国有资本集中到基础性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产业和政府鼓励引导的行业上来,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通过资产归口整合,在交通、水利、能源、港口、城建等领域,各自形成资产50亿至100亿元、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国有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按《企业法》组建的企业将逐步进行公司制改造;对按《公司法》组建的有限公司将进一步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范围,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进一步推进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我们还将制定《市国资委出资企业章程审核管理办法》,逐步推开国有企业公司章程审核与制订工作。三是将不断完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2006年我市国企领导平均年薪约为8.9万元,其中“一把手”平均年薪约为22.6万元。在今年我们还将争取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经营业绩情况。同时,修订完善薪酬管理办法,建立基本年薪逐步增长机制和中长期的考核激励机制,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二,健全监管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加强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增进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做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源头控管,建立国企明晰的产权结构体系;加强产权转让管理,完善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国有产权流动;研究制订国有产权转让、国有资本金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加强产权管理工作的业务培训,积极搭建产权管理的信息化平台,着力提高产权管理的效率;建立处置平台,规范处置程序,加强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管理;开展国有出租资产调查,加强国有资产租赁管理;继续深入调查企业职工持股问题,并研究提出对策。二是通过事前控制、事中约束、事后整改相结合的全过程财务监管,推进建立会计、审计、统计三者有机衔接的出资人财务监管机制。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体系,落实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监事人员在财务监督方面的作用,推进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建设;加强财务专项检查,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完善财务快报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工作体系,加强企业财务动态监测和分析,努力实现财务监管信息对称;加强财务审计监督,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对企业财务决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财务审计质量评估体系;继续做好清产核资有关损失核销、资金核实工作,确保清产核资工作取得实效;以新《会计准则》出台为契机,加大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库;制定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指导意见(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分配管理体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指导,继续做好选聘评估(审计)中介机构工作,着力提高评估和审计质量。三是探索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商与沟通,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编制的调研和工作方案的制定。

第三,深化改革整合。一是妥善处理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启动已改制企业的清算、注销工作。继续抓好维稳工作,各分管领导带队,建立健全各种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二是扎实推进企业整合工作。重点做好交通、房开、城建、外贸等领域的企业整合工作,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依托市国有资产营运管理公司,搭建国资投资营运平台,确保出资人职能到位。三是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结合民资发达的实际情况,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四,强化组织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研究制订国企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整合考核内容和手段,积极探索国企领导人员培养、选拔、任用、交流、考核的有效途径及学习培训、出国政审、请假审批等规范性的管理措施;理顺企业领导体制,积极推行企业党组织领导成员与经营管理者、监事会主席与纪委书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继续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切实抓好创建活动各项具体措施的细化和落实;不断加大国企领导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争取在国外开办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班;组织国企优秀专业人才在国内重点大学进行教育培训,扎实推进企业后备领导干部库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国企党建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国企发展活力;健全落实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组织举办“人才招聘会”等形式,构筑企业人才引进的广阔平台;丰富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业余文体活动,积极推进国资系统文化建设,增强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国资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以全面落实《市国资系统惩防体系20—2012年实施细则》为重点,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探索建立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加强国资系统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畅通举报途径,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机关网上办公,大力加强机关内部建设。探索建立机关干部和企业人才的“上挂下派”制度,增进交流,相互学习,为共同促进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发展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大力加强县(市、区)国资监管工作

从今天大家的交流情况来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各县(市)、区国资监管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基本做到了依法规范、科学监管,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县(市)、区国资监管工作开展还很不平衡,部分县(市、区)国资监管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国资监管的主体还需进一步明确,全市国资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框架还需进一步健全。关于如何做好县一级的国资监管工作,大家已经谈了很多,我都很赞同,下面再谈点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把握形势、立足实际,做好县一级国资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与其他的系统相比,国资系统的特殊性在于各地、各级的机构设置、职能配备和实际运行情况都不完全一致,没有完全可以参照的样本。就拿我市各县(市、区)来说,各地的情况也是差别很大。所以,各地一定要在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和宏观形势的基础上,积极摸索符合本地国有经济实际情况的国资监管有效途径和方法。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肩负起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任,全面落实和明确国资监管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要强化出资人角色,处理好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对照出资人职责的要求,进一步梳理、明确本地区今年的国资监管工作目标和任务,重点做好统计报表、资产评估、产权管理、财务监管、清产核资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建章立制,高效办事,切实当好国有资产的“守护神”。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探讨对各地资源性领域和公共设施领域国有资产的管理途径和方法,逐步拓宽国资管理的领域。当前,许多县(市、区)的国有企业还存在政企不分,薪酬自定、用工自由等管理混乱的情况,问题出在出资人不到位,保值增值责任不落实。为此,我们一要摸清家底;二要明确出资人。这些企业不应由主管部门出资,我们要增强“老板”意识。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财政资金和国资监管机构的出资的侧重点也有不同,财政强调更多的是公共性,而国资更多的是经济性的特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治责任是一致的。

第二,规范流程、严格把关,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各县市区国企改革改制的任务还很繁重。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做到“成熟一家、改制一家”,准确把握好推进企业改革的时机和力度。要制定政策,规范流程,对于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涉及的主要环节,比如在批准制度、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转让价款等都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一定要吃透政策精神,严格予以把关。既要使企业通过改制减少冗员,灵活机制,重新焕发生机,又要使企业职工的社会基本保障等各项合法权益能够切实得到落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和谐大局。像医药公司改制问题,前段时间网上有不少议论。我想只要我们程序规范,把关严格,按章办事,就一定会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处理好当年企业改制遗留的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第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各地要立足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始终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助力。下一步,各地要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和调整提到重要工作层面上来,如对基础性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要加大研究和工作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建议,做好当地政府的参谋,力争在企业整合和重组上实现突破,使国有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一定要有资本运作的概念和思路,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筹集资金,加强国资宣传,加大对当地基础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多方面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当地农业、水利、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资营运效率。

第四,加强学习、积极探索,注重自身队伍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极具探索性、挑战性和风险性,需要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高效廉洁的队伍。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监管队伍自身建设,加强学习,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处理好服务和监管的关系,牢固树立“为国有资产负责、为国有企业着想”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全面规范办事流程。要大力加强系统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教育,教育好监管队伍的每一位同志学会抵抗诱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要加强教育培训,精确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游戏规则、法律法规,提升整体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3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全省产权管理暨产权交易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研究部署我市国资监管任务。下面,根据市国资委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扎实工作,我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推动全市国有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国资监管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截止目前,我市6个区、一个县级市、3个县和济南高新区共11个单位,都成立了国资监管部门,其中市中区、槐荫区和章丘市成立了国资委,单独列为政府特设机构或政府管理部门;其他8个单位均成立了国资局,与财政局合署办公,初步搭建起县级国有资产监管运营平台。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围绕改革改制、产权管理、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党建等方面,制定出台了125件规范性文件,全市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的精神,市国资委结合我市县(市)、区国有资产的现状,制定颁发了《济南市县(市)区国有资产监督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对全市县级国资监管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市国资委紧紧围绕“监管、运营、发展”三条主线,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产权管理、业绩考核、统计评价、外派监事会“五大工作体系”,不断强化国资运营的监督管理。各县(市)、区组织开展了区属国有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掌握了企业的资产、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同时,健全产权管理制度,开展了产权界定、产权登记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加强了企业产权变动、注销的动态监控。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国有企业(一级)287户,资产总额527亿元,国有资产163亿元。国资委监管及参股、代管企业共41户,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46.75亿元,负债总额204.35亿元,净资产总额43.9亿元,资产负债率82.82%。监管企业职工总数12.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7.3万人)。纳入县区国资监管部门监管的国有企业167户,账面总资产99.1亿元,所有者权益42.9亿元,国有资本权益10.6亿元,企业职工总数2.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3万人)。

(三)企业改革和发展深入推进

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第一批监管的企业255户,职工总数26万人,市国资委针对市属企业“三多一少”(中小企业多,占90%,困难企业多,亏损占73%,停产占34.5%,资不抵债的企业多,占53.3%;优势企业少,仅占不足10%)的现状,研究制定了以改革促发展的“三化三力”(通过改革改制,企业制度实现“三化”:产权归属清晰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劳动关系规范化;企业发展实现“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工作标准和实施优势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做强做大一批;中小企业多元化投资放开搞活一批;资不抵债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一批“三个一批”总体改革方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总计完成企业改革改制257户(含监管外企业),基本实现了市属企业改革改制的任务目标,初步解决了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监管工作量大面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各县(市)、区国资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国有(集体)企业的监管方法,在清产核资、国有资产登记、国有资产收益收缴、企业负责人考核任免、经营业绩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认真分析企业状况,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和发展工作。市中区国资委采取一次性国有产权退出、分步逐渐退出、挂账自然消亡等措施,在妥善安置好职工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工作。二是严格程序,规范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确定产权转让场所、转让方式、转让程序等相关规定,不断加强对评估、拍卖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平阴县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锦东新区的开发,对现有的部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锦东新区建设新的综合教学设施,同时把各学校现有的资产置换出去,既盘活了闲置不用的资产,又筹集了建设所需资金。四是探讨做好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工作。历城区国资局对东港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济南趵突泉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国有股权收益尽量做到应收尽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尤其是房产的出租收入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7年该区国有资产收益入库398万元,对增加区级财政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五是拓宽思路,研究国资监管的新渠道。章丘市在商业集团、物资集团建立了较规范的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管理为重点的新管理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将建管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司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纳入产权登记管理范围.逐步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高新区成立了高新控股集团,通过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通过激励和薪酬管理体系,用市场化管理理念推动控股公司的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推动高新区管理模式从“建设”向“经营”的转变。六是积极做好职工稳定工作。槐荫区国资委对全区国有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参保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积极筹资500万元,使大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加入了医疗保险,为企业改制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上述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国资监管工作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遗留问题多、负担重,改制难度大。多数县(市)、区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较差,实际净资产多为负数,尤其是企业欠职工内债较大,改革改制成本较高。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部分县(市)、区的国资监管工作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达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要求。三是前些年改制不规范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维护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明确国资监管的方向和任务,坚定做好我市国资监管工作的信心

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于今年2月在济南召开,省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同志专题听取国资监管工作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在开展国资监管、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要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强学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仁元也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增强发展国有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增强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组织形式、分配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领导班子建设以及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方法创新,要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资监管机构的自身建设,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主任谭成义做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7年国资监管工作情况,提出了*8年国资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全面部署了*8年国资监管的主要工作。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国资监管部门要以构建责任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和国资监管体系为目标,着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国资监管方式,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增强监管工作实效、强化政治保证方面取得新成效,为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构建责任型国资监管体系,就是要围绕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监管企业及其权属企业等各层次的责任主体之间,建立起职责更加明确、关系更加协调、行为更加规范的责任体系,确保履行好国资监管机构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构建创新型国资监管体系,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国资监管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国资监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开创国资监管事业新局面。构建和谐型国资监管体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国家、国资监管机构、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有关各方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张建国市长提出的“稳定职工、管好资产、搞活机制、促进发展”的新要求,自觉增强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出资人定位,依法履行职责,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和责任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的有效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格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力争在改革、调整、监管的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在企业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国资监管方式转变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确保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将不断涌现,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我们要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信心,把握职责定位,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新局面。

三、以产权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水平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其核心是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它是国有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管资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在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处于十分重要的环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国有企业的各项管理权能,都是从产权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产权管理是整个国资监管的依托。离开了产权管理,其他管理权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们要以产权管理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树立产权观念、强化产权意识、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增强国资监管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一要切实加强国有产权管理。我市各级国资部门成立之后,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核心和基础的产权管理工作首当其冲,担负着十分具体、繁重和复杂的任务。然而,由于国资部门是新设机构,产权管理的制度及法规并未完全健全和落实,工作人员也来自不同部门和岗位,实际工作中势必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挑战。同样,对于许多国有企业而言,国资部门成立后,一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思想上有些困惑,有时甚至分不清自己的权责,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了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国资部门要强化国有产权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开展产权登记普查等方式,切实摸清国有产权底数。进一步完善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以理顺产权关系、强化产权管理为出发点,做好企业改制重组及内部整合过程中的产权管理工作。根据国家要求,省政府今年对全省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了整合,我市产权交易中心变更为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济南办事处,建立了全省范围统一的产权交易中心。下一步产权管理工作要着重把握好“四项原则”:一是严格制度,依法依规。在产权管理方面要建立严格的规范程序,对产权、股权转让、资产处置等经济行为实行集体决策,处置行为公开透明。二是制定流程,严格程序。无论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还是资产处置和产权交易,我们都要制定出严格的流程,让企业知道如何办理并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办理。三是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转让,必须在国资委选定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必须坚持“应进必进、能进则进、规范进入、操作透明”的原则,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四是改革创新,稳步发展。产权管理作为国资监管的重要环节,伴随着国资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如何促进上市公司股权合理流动,境外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对外再投资形成的产权如何管理等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只有这样产权管理工作才能健康的发展。

二要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组织和法规体系。按照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统一、三结合”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积极探索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我市不组建国资委的县(市)、区,必须明确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系统、有效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要强化指导监督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指导监督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交流研讨、学习培训、信息共享和业务检查指导等形式,提高指导监督工作水平,加强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联系。市国资委将适时组织开展全市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专项检查。各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强与市国资委的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国资监管有关工作情况,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国资监管法规政策。

三要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今年,市国资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业绩考核体系,抓住出资人最关心的关键问题和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了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合理设置了考核内容及其权重,引导企业追求同行业先进水平,重视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业绩考核奖惩办法,坚持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干部任用挂钩,切实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促进经营责任的落实。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合理把握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职工收入的倍数,逐步实行企业负责人薪酬公开制度。

四要切实加强财务监督。要进一步突出财务监督,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切实管好企业账本,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办法,重点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评价和应对体系,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加强财务预决算管理,全面组织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加强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推动企业完善内控体系,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集团财务控制力。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工作体系,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完善财务快报和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体系,探索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做好财务状况的分析监测和绩效评价工作。坚持和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要经营管理活动、重大决策及其程序合法合规性的监督。及时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及配套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

五要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等制度。要积极研究建立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对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职等造成的重大国有资产损失问题,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坚持可追溯原则,对在企业改制、产权转让等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资产损失等问题,严肃追究问题发生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完善投资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年度投资计划的审核,建立项目投资后评价制度,及时对企业投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特别要抓好省外境外投资监管。严格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坚决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企业主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坚决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低水平投资行为。加强对企业投资管理情况的考核,不断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转变国有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经济合作和交流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正在不断改变未来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增长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并且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电力、钢铁、机械装备、汽车、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制、科技、管理创新,实现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市属国有企业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正视历史,放眼未来,聚集优势,实现国有企业跨代升级,重振国有企业的雄风,已势在必行。

国有企业跨代升级是今后我市国有经济调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以同行业“高、精、新”为重点,瞄准世界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产品,进行跨代式技术改造和上新创新,再造发展新优势。通过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尤其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传统产业,如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优先实施产业跨代升级工程,培植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扩大名优产品的生产规模,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产品群,形成我市国有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市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对市国资委目前监管的25户国有控股及集体控股企业要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和保持稳定”的原则,因企制宜,分类推进改革。对资产状况良好,历史负担不重,生产经营正常,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要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为目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制度和资金上解决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问题,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优势企业在优势领域中发展。对历史负担沉重,经营性资产质量不高的企业,以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引增量盘存量,通过资产重组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长期停止经营,严重资不抵债,盘活发展无望的困难企业,要以妥善安置职工,确保社会稳定为目标,分别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低水平维持存续等方式,妥善安置职工,推动企业适时依法退出市场。

(三)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一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上市,具备条件的加快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步伐,不具备条件的要推动主业资产上市。推动企业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和支持国有独资企业依托产权市场,通过转让产权、增资扩股等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在股份制改革中,要科学设定股权比例,对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要确保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

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国有独资公司,要按照《公司法》规定,以引入外部董事、规范董事会运作为重点,完善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和党委会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

三要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把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摆到重要位置,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增强企业活力。要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职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市场化改革,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要抓好企业管理创新。要积极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层层建立出资人制度,加强对权属企业的监管;压缩管理层级,优化组织结构,增强集团公司管控力。指导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尽快建立起科学决策、规范执行、有效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以防范投资决策风险、资金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为重点,建立风险防范组织机构,规范风险防控程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四)进一步推进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也是举全市之力迎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攻坚之年。做好维护企业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当前,国资委一些困难企业改革要推进资金缺口大,涉及职工人数多,多年积累的矛盾重重,稳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形势非常严峻。为此,我们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稳定工作。一是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以人为本,用发展的观念研究解决企业的困难。二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积极稳妥推进困难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切实把好职工安置政策关、方案和费用的审核关。继续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领导包案、公开接访和领导分工负责制度,畅通诉求渠道,建立畅通有序高效的工作新秩序。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全面推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4

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最近,我们对区国有资产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区财政局、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国有公司负责人座谈会,了解国有资产运行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这次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国有公司在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安全运行和优化配置这一目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顺体制,加大对国资监管力度。近年来,我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区国资委——区国资办——区国投总公司——区国有公司的组织体制框架,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初步建立,推动了国有公司的调整和重组。同时新的国资机构组建后,结合我区实际,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使我区国有资产营运和监管工作逐步走上有章可循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针对国资监管范围面广量大,情况比较复杂的现状,区国资监管职能部门,围绕对国有公司的对外担保、对外投资、产权转让和资产处置等环节,加大了监管力度。使国资在对外投资中的导向带动作用得到了体现;对外担保状况得到改善,担保笔数、授信额度、实际发生数等比例逐步下降。

(二)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国有资产家底。区国资委成立以来,通过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调查摸底工作,掌握了我区国有资产的规模总量、产业结构、运作状况以及国有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和人才结构等。据统计,目前区国资委负责监管的国有资产包括为经营性资产以及行政事业中明确为经营性的资产,纳入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家,资产总量为77.58亿元,其中国有资产净值为23.01亿元,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类国有公司。截止11月底,在10家企业中有3家亏损,占33.33%,亏损额为1304万元。同时,也为下一步核实我区各类国有资产的现状、质量和经营状况,积累了经验。

(三)积极融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公司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从组建以来,累计融资41.58亿元,保障了政府性投资基本建设的需求。建成了一批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等项目,使我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撑,提供好的服务与保障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投资和创业环境。如浙江兴科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积极为企业提供创业场地、政策咨询、工商税务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已成为高新产业孵化的龙头;欣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努力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为100家企业提供总额为8.49亿元的贷款担保。

二、存在问题

我区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情况总体是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国有资产投资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投入高而效益不够理想的问题。二是乡镇、街道大量的国有资产依然实行分级监管的模式,尚未真正纳入区国资委的监管范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资产整体效益的有效发挥。三是部分国有投资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营运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经营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发生风险,势必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四是随着国资委工作职能的增加,人员编制不足,监管力量薄弱。

三、意见建议

针对目前国资运行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国资运行的效益。一是要整合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统一资产管理范围,整合乡镇、街道现有国有公司,将所有国有资产纳入一个口子管理,进一步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不断改善我区国资公司的资本结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全区经济发展。二是要转变方式,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国资监管部门要注重价值形态管理、动态的流动的管理,努力探索从行政权和所有权合一的条块分割式管理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分层次的专司管理转变,切实履行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重视对国资营运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分析,加强对国资公司和承资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三是要统一管理,全面掌握运行情况。要进一步落实国有公司财务状况的月报和年报制度,逐步统一各国有公司的财务制度,以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国有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医院 资产管理 措施

医院资产主要包括医院内部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医院的运营、发展以及生存都是以上述资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处在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力冲击下,医院在资产管理层面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导致许多国有资产的无故浪费[1]。处在新医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就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

一、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其一,通过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主要是针对医院内部的资金货币风险进行监管,资产管理同样也涵盖资金货币方面的管理,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能够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其二,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促使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资产管理属于医院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必然能够有效促进信息管理系统共享效率的提升,财务信息的共享机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最终增强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使得财务信息更为透明、真实。其三,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对医院来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风险识别与平衡性至关重要,资产管理水平的加强能够为医院各方面管理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依据,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使得医院内部环境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内部环境的资金周转成本得以有效控制,能够腾出更多的资金应用于外部市场的拓展,促使医院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二、加强医院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意识

资产属于医院占有或者使用的重要经济资源,属于执行医院职能的重要保障。要想进一步加强医院资产管理,需要提升全体医院职工的医院资产管理意识,使得他们意识到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医院应当构建资产三级管理模式,第一级属于资产管理的核心,分别由医院院长、副院长以及财务人员等共同组成,统一集中管理医院的整体资产。第二级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医院设备处、财务处以及后勤处共同组成,财务处主要进行总分类账与一级明细账管理,后勤处与设备处在注重针对资产有关的领用、购进以及报废等进行管理。第三级资产使用机构,主要进行资产的领用、报损以及维修等相关台帐,定期实施对账与盘点,相关的人员调动应当进行及时的移交处理。各级管理应当积极转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错误理念,高度重视资产的管理与使用,以此来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二)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医院应当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所具有的优势不仅能够在财务方面发挥作用,其对制度建设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利用信息快速传递、获取的优势,保障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能够利用最新的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分析,才可以有效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比如,医院在月末结账的时候,应当充分参考财务制度对其月末最后一日的财务信息所进行的及时、准确上报,财务部门才能够及时出具相应的报表,而医院管理层才能够参考这些报表来针对决策进行及时的调整。所以,医院应当积极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医院内部信息数据传递的及时性,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针对医院资产实施科学、合理、规范的分类。各个医院应当积极培养引进专业的人才针对资产总数实施科学、准确的统计,然后针对各项资产实施合理的分类,防止发生资产虚增的情况。倘若医院资产量非常大,应当及时组织资产统计工作小组,保障资产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

最后,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风险识别意识。固定资产管理在医院资产管理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并且其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所以,加强固定资产的风险识别也是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医院充分结合内控风险识别程序来开展风险预防工作,同时参考财务数据针对风险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风险的防范力度。

(三)注重加大医院内部审计力度

一方面,医院应当积极将内部审计的关口进行前移,不但需要将内部审计当作医院资产管理的兜底制度,同时还应当将其放置到采购事项发生以前,使得医院资产管理能够形成事前预算监督、事中资产管理监管以及时候纠察的完整监管体系,真正实现加强医院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目标。另一方面,医院应当形成内部设计对资产管理的有效监管。医院资产管理过程中资产流失、账物不符、资产浪费以及账外资产等常见问题都是内部审计的焦点问题。应当综合参考医院发展战略,针对医院内控制度进行及时的优化挑战,以便于第一时间发现医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其进行调整改进,保障医院资产管理能够始终符合市场竞争的形势、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资产管理属于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处在当前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各个医院应当高度重视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以及加大医院内部审计力度来实现医院资产配置的优化,促使医院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医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金二,王红.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5,12:1148-1149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6

同志们:

为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文件精神,我们今天在此召开会议,布置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开展全面清查工作。刚才,科长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县财政局《关于开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资产清查基准日、原则、方法、内容和步骤等,等一下国资科就清查工作将作专题培训。这次资产清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摸清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为编制部门预算和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同时,针对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保证资产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我就这次资产清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重要意义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于20__年先后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办法的公布,对于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个办法规定,财政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主管部门,而资产管理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资产清查,摸清家底,这是资产管理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其他各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讲,资产清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资产清查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矛盾日益突出,资产清查势在必行。开展资产清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据统计,到20__年12月31日止,我县行政事业户数为191户,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7341万元,其中在用固定资产为47089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如此庞大,只有在全面开展资产清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才能管住、管好、管出效益。

由于家底不清,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对非经营性资产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更加弱化,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得不到有力的保证,资产配置不公平,处置不规范,使用效率低,存在流失现象。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浪费了政府资源,又增加了政府运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摸清资产存量及其使用状况,是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下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存量资产的整合、调剂与共享共用,控制资产配置和处置,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其次,开展资产清查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秩序,特别是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存在混乱现象一直是社会议论的焦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部门在国家统一工资政策外自行出台和发放津贴补贴。而这些政策外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收益。为了彻底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从根本上切断各单位自行发放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实现个人收入与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和掌握的行政权力脱钩,从20__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强调实行收支两条线,并逐步将公务员津补贴纳入财政规范的轨道。开展全国范围的资产清查,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其收益实行统一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维护国家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的精神,从源头上控制津贴补贴发放,缩小收入差距,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开展资产清查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乏力,资产管理改革明显滞后,与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影响了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目前,财政部正在研究在预算编制中实行实物定额,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一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为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为进一[文秘站:]步提升部门预算管理水平提供支持。

(二)开展资产清查是更好地履行监管监察职能的需要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看,开展资产清查有利于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规范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因此,预算管理是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通过增量来调控资产存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好资产管理工作。同时,资产管理也是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清查和财务管理有关数据资料,作为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资产的依据,有利于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预算编制。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形成的客观需要,也是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资产清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是可以解决资产预算安排与现有资产存量脱钩的问题。这次资产清点要掌握的资产存量信息,如数量、价值、结构、来源等,很多都是根据预算管理改革和细化预算编制的要求设置的。二是可以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促进编制

综合预算。通过清查,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对外投资收益、出租出借收入等国有资产收益情况,逐步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预算管理。三是可以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在细化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就是缺少实物定额标准。通过资产清查,全面、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资产的实物量、价值量及运行状况等信息,对资产的利用率、费用开支情况进行反复研究、分析、测算和修正,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和实物费用标准,为细化预算编制提供可靠依据,将会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将进一步改善监管系统基本上按人均定额分配预算资金的状况,对监管工作形成更有力的支持。四是为推动预算执行的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基础。从长远来看,开展资产清查,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配置合理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可以推动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工作,为逐步实施绩效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实施范围、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本次财政部门开展全县性的资产清查,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存量和管理状况,认真进行梳理,也使政府和各单位都能做到对资产存量、使用管理状况、新增需求心中有数,有利于调剂余缺,避免盲目重复购置,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有利于准确了解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品种和数量,扩大政府采购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计划性、时效性。总之,开展资产清查,强化资产管理,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解决预算安排与资产存量状况之间的脱钩问题,可以有效促进综合预算编制,为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三)开展资产清查有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管理

开展资产清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精神的重要举措。财政部两个部令的公布,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目前,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我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不仅不完整、不准确,而且基本上都是静态数、账面数,实际资产变动状况没有得到准确反映,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资产实际已经报废、损失或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却长期挂账未作处理;有的单位存在着大量的账外资产,没有及时入账;有的基建项目完工多时但迟迟未办理竣工决算等。由于账外资产长期游离于有效监管范围之外,导致资产处置更加随意,流失更具隐蔽性。通过资产清查,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等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基建项目、往来款项、帐外资产进行全面清理,不仅可以摸清家底,也可以进一步理顺资产财务关系。

总的来说,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弄清现有资产存量情况,做到账实相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资产清查,找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真空和漏洞,研究出台针对性强、措施切实有效的政策,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审批制度,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同时,要获取资产管理的初始化信息、实行动态监管。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为防止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和切实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水平,财政部将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该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资产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也有助于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为部门预算管理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持,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只有全面开展资产清查,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初始数据信息,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资产清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资产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按照财政部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稳步推进,确保资产清查工作顺利开展。请今天参会人员回去后向单位领导作一全面汇报,使领导了解、支持、重视清查工作。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完成资产清查各项工作

各部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健全机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全面完成资产清查的各项任务。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资产清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财政部门成立了资产清查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县资产清查工作。请各单位建立健全由财务、资产、纪检、人事、基建、后勤等部门参加的资产清查组织和工作机构,并且由一位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负责领导和实施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清查方案,保证适当的财力、物力支持;要明确任务和职责,建立和完善资产清查工作机制;要围绕工作重点,进行全面清理,把握好资产清查工作的各项政策,做好财务清理、财产清查、制度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时,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严格要求,确保质量,务求资产清查数据准确可靠

此次资产清查结果直接影响到今后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管理,也影响到我县20__年及以后年度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各单位在资产清查工作中要严格标准和要求,确保质量,要对资产清查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法律责任。不得瞒报、虚报、漏报和干预社会中介机构依法执业,不得借资产清查之机采取私分、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对在资产清查工作中隐瞒真实情况,不如实填报资产清查报表,提供虚假会计资料,违反《会计法》有关规定的,要责令其限期更正并予以通报批评;对在资产清查中出现的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出现其他重大违纪问题的,要根据情况轻重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发展 商业银行运营 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机制后,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重心转向了资产负债化管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也进一步提高了银行成本的运营效率,由此可见,利率的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人在云南富滇银行多年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经验,主要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欢迎批评和指正。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使其与宏观市场金融环境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宏观金融环境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出现波动,从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提高,此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在利率定价的过程中采用风险加成的方式,这便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成倍增长,从而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的长效稳定经营埋下隐患。

(二)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

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差值的减小,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效益降低,盈利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变革,使得银行无法依靠利率调整实现利润收益的提升,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利率差值的减小,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

(三)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与调整,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大,不仅要在经营管理中着重强调风险控制,也要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不断改善经营手段。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还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且在规模、期限上都不对称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业务运营占主导地位,因此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加之商业银行始终将存款贷款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这也导致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贷款规模与期限无法得到均衡的统一管理。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因此,为了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与期限实现协调与统一,就要进一步丰富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降低资产管理中的信贷资金比例,使其与资金业务、非利息业务等延伸业务相协调,提高银行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并有效的丰富其内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在强调存款数额增长和负债来源多样化的同时,针对市场宏观环境中的负债数额流动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保证在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其运营风险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资金市场定价不科学

就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在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对银行的资产总量及其负债总量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管理。然而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平衡管理资产总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总量管理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总和进行计量与平衡,从而更为全面的得知银行的综合运营状况,而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逐渐改变,银行中的总量管理方式无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匹配,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的动态化发展,都使得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手段逐渐落后。在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新形势的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便无法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定价,加之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风险认知的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的缺失。

(三)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过程中,由于利率管理风险多具备政策属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金融市场环境中的利率变化,开展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但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牵制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这便使得银行无法主动及时的采取管理手段机对利率进行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从资产比例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等保证资产总量的稳定,而这却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比例不断减小,从而无法实现对利率风险的主动管理。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加强,就要首先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应首先对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更多的融资内容导入至银行的总量管理计量中,从而通过市场融资数额的增加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为了促进资产结构内容的丰富,银行还可以深入开发储蓄存款等多种形式的资产负债活动,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为银行资金周转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渐丰富,不同资产内容的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作用,切实有效的实现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均衡配比,促进银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构建合理定价机制

为了实现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就要注重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提高。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手段进行分析,在对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在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在不同的体系内容中设立对应的指标,进而为资产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负债结构风险性的降低,从而为定价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负债管理中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利率定价中,所以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利率定价机制。由于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同时受到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首先对定价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算预测,并通过对比不同利率定价下的金融市场运营效益,选定最佳的利率定价,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的利率定价优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和业务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效率,就要对资产负债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并采取对应的组合管理手段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银行负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在资产负债产品的组合管理中,为了实现资产负债产品的优化组合,必须强调对也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入剖析,在了解市场金融机制的管理特点后,对商业银行定量的资产进行组合调整,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产品能够更好的顺应金融市场实际发展,从而促进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产品管理能力的增强。为了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还要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背景,对自身的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管理,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创新性等创新手段,丰富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存款,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资金流动提供动力支持。

(四)逐步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预警和决策管理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就要在当前总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该机制的不断完善,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中的风险。为了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要以资产网络信息为基础,针对授信风险进行全面的判断和预测,并通过分析和审批,最终确定授信风险管理手段。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中,为了有力的保障管理效率,还要强调管理手段和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有机结合,并从银行的实际总量管理和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中,为了使预警和决策管理手段得到加强,要首先在银行的经营数据基础上创建信息库,并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进行审批与计量,实现资产负债的量化管理,从而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有效的实现风险预警。授信风险管理中的决策系统建设则是指在银行资产负债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对负债管理决策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加之金融市场在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金达.现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09(7):20~32.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8

(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 山东·济南)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对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深化企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 :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等学校校办企业是高校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与国家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以及促进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国有资产专项检查组对部属高校检查过程中指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高校针对检查要求提出了整改意见,对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投资企业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未建立起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火墙。未划转资产经营公司的校办企业(属于学校一级企业)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出资人权益,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2)财务核算不规范、账实不符。有些企业工商执照已经吊销,学校未冲减长期投资——对企业投资,导致账实不符;有的投资商看好高校科研技术,以捐赠股权的方式使学校享有一定股权比例,实质是隐性使用高校无形资产投资而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未履行无形资产投资评估备案手续;有的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用学校非货币性资产投入校办企业而未在学校财务部门办理相关入账手续。

(3)对管理不规范、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企业未及时清理,实施关、停、并、转;校办企业改制、清算未履行清产核资、评估备案和产权登记程序;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公务用车超标)或业务支出违反相关规定;高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职取酬。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执行不合规。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企业户数不完整,个别企业未纳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执行中还存在项目库建设滞后,部分项目的选择和调整随意性较大,部分预算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国家鼓励国有资本退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

(2)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执行不合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未建立银行专户进行专账核算,项目实际执行进度缓慢,会计处理不规范。

三、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分校办企业未划转至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对跨校区、跨地区对外投资的企业存在监管不到位现象;学校未对直接出资的校办企业建立经营业绩考核机制。

(2)由于高校合并等客观原因造成校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00年前后经历了大规模的合并,目前的高校大部分是由过去的多所本科、专科、高职合并而成,合并前各高校的隶属关系(由部属、省属、市属)、管理模式等各有不同。

首先,院、系办企业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规范。其次,整合校办企业资源带来历史遗留问题。合校前,多数校办企业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立之初,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历史遗留问题延续至今。合校后,高校成立,将资产优良企业划转资产经营公司,对于经营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在关停并转企业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之处。如对已经吊销的校办企业清理不彻底,企业注销清算未按规定履行资产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比例变动未履行评估备案手续、国有股权转让未履行评估备案及挂牌交易等手续。

(3)高校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统筹管理的力度都有所欠缺。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成立、股权变更或改制过程中,往往重视工商税务等规范要求,忽略了国有资产法规要求。

四、规范和加强高校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体制并完善运行机制。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建立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将学校所有投资企业股权(包括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全部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集中统一监管;学校要落实对资产经营公司监管职责,参与资产经营公司重大决策。

(2)加强对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根据所投资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对派出的股东代表、董监事成员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应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并、转;对与学科建设无关、对教学科研无促进作用或长期不向高校分配利润的企业,要尽快撤出投资;对产权链条过长难以监管的企业,要压缩产权层级或退出投资;加快推进学校所属企业改制,制定详尽改制方案,严格按规定开展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和核实资产,客观、公正地确定资产价值;学校要根据中央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精神,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清理学校处级(含以上)领导干部在校办企业任职、兼职行为,杜绝兼职取酬现象发生;学校要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校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制定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管理规定,严格审核程序,明确相关标准;对工商已经注销、财务账面仍未核销的投资,学校应按照准则、制度等相关规定要求获取核销的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审批或备案,并进行投资核销,做到账实相符;按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完整申报国有资本收益户数;加强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按照专款专用原则进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按照预算批复进度执行,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正确的进行会计处理;对于股权结构变动、股权转让、企业注销未按规定履行评估备案及校办企业未按规定履行产权登记事项,建议要按照教育部及相关文件规定办理。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单靠学校本身已经无法解决。从2008年起,财政部、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陆续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制定了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所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的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金国龙.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初探.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09).

2.马云馨.探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时代金融,2012( 06).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9

一、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历史

二、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基础性作用日益强化;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一)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信息技术扩大应用不断深入

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改造进展顺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传统企业80%以上经过不同程度信息化改造,投入信息化改造资金超过了9亿元,主要用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通过信息化改造,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农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截止目前,已建设涉农信息服务站70余个,购置终端计算机近千台,投入资金近XX万元。今年上半年网通公司投资600余万元,为全市300余家中小企业建立了网站或网页。网通公司累计投资已达1600万元,主要提供包括网站或网页制作、企业内部局域网搭建、监控设备安装等服务,已惠及中小企业700多家。

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后发优势明显。信息技术现已普及到旅游、销售、住宿、金融、保险、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为业者带来诸如市场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分析、财务管理、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诸多便利。其中昌润大酒店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楼宇自动控制系统,获得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被信息产业厅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现已施工完毕并投入使用。

(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稳步推进

(六)信息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加强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二是加强了政策规章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了信息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对全市信息化培训机构进行了评审、登记和备案;四是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及时有效地监控了影响我市稳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当前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当前,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乏力。全市在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上,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弊端,与集约、高效的信息化距离较大。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是县(市、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五是信息资源市场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研究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是对信息资源从技术、经济和人才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个性化和实时性的管理方式。在信息资源整合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技术或物理层面,还要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整合全过程,包括对信息资源整体架构体系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对信息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通过统筹和全面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简单地看成一个专业或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下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应用

一是建立政府网站内容保障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改进网站设计,加快信息更新,增强互动功能。扩大市级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应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上连省政府,下连各县(市、区)政府,横连市直各部门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并连通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大力推进网上办公,提高党政机关办公效率。二是进一步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实现跨部门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协调指挥。三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三大产业相互融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四是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服务业、科技、卫生、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三)创新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是新生事物,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当前的监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对全市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的创新。一是加快对监管部门监管活动的分类。监管部门对信息市场的监管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资质信用、公众权益保护、社会舆论导向等诸多领域,复杂的市场监管活动,使得要建立职责明确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必须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进行清晰分类。二是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性。监管手段的创新性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探索。一是技术的创新性,即在寻求有效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手段的时候,努力研究应用新技术以实现有效的监管目标。二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即在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市场特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新型监管机制与体制。

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篇10

【关键词】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战略成本; 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 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