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新技术十篇

时间:2023-09-07 17:58:07

医药行业新技术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1

【关键词】 医药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 模式

在当前WTO背景之下,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抢滩中国市场,跨国医药企业在华投资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医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0.28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8361万美元。因此,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广省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其主体的特殊性和技术要求的复杂性,具备与其他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的特点:首先,医药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性长、创新成果反馈滞后的特性,并且,各国对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均存在着严格的行政法规管制。另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不局限于单独的医药企业内部,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网络中进行,包括医药制造和流通企业、顾客、知识生产与持有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医院、保险机构、行业协会)、制度生产机构(政府卫生部门、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等。

一、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医药产业经过20多年持续发展,整体素质大为提高,目前已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规模、实力较为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产品质量较好的医药工业体系。国家统计局年报显示,2009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37.72亿元,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34%,比2008年增长19.39%,排名在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和江苏。其中不乏像广州药业、三九医药、白云山制药这些名牌企业。

然而,在技术创新方面,广东医药产业的R&D投入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品。医药工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世界著名医药企业R&D投入至少要占销售收入的10%―15%,但从广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公报显示,医药工业R&D投入在2009年为90317万元,占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58%,比例太小,显示广东省的医药科研基础薄弱,产、学、研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移植仿制多、自主原创少。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制剂药品的关税必须在10年内降至6.5%,直接冲击了国内医药市场。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将大大增加医药企业的制造成本。按照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规定,如果继续仿制一个国外新药将会被索取4―10亿美元的赔偿费用;即使仅仅买断一个专利药品,也可能花费500―600万美元。因此,只有技术创新才是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研究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需从其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到其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主体不够有力

从全局来看,广东省企业还没有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偏低。从广东省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和有R&D活动的比重分别为7.6%和4.4%,与2004年相比不但没有提高,而且略有下降(2004年分别为8.8%、4.8%)。从全国来看,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国有科技活动的比例为11.6%,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的江苏省更是高达13.9%,远远高于广东。而在医药领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更是缺乏。

2、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在经“医药科研院所主导型”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医药技术创新的供求矛盾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医药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缺乏中介组织,致使医药技术创新的供求双方处于隔绝状态,各自闭门造车,不相往来。医药技术市场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建立快速交流通道。这十分不利于广东省医药技术的交易与有效使用。因此,需要一个医药技术新成果转让的中介组织,把供求双方紧密联系起来,并互通信息,调节供求矛盾,提高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3、医药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

医药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但广东省的医药企业却主要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医药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空缺,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依靠技术的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也就难于和国际接轨。

4、专利产出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药品十分匮乏

由于我国现在的专利产出低下,技术创新没有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导致医药产品市场的仿制现象非常突出,产品差异性小,附加值低。这样的结果是恶性竞争,使创新企业的市场受到冲击,大大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而在WTO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更是会给广东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阻力和风险。

三、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按照技术创新的来源来分类,目前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创新型

指企业依靠自己的研究开发力量来完成技术创新工作。它又分为三种:一是进攻型,采用这种模式的医药企业必须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科技力量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二是防卫型,适用于企业现有医药产品的中短期开发,它要求相应的医药企业具有健全的营销机构和力量,同时具有较强的工艺开发力量和适应用户要求的能力;三是补空缺型,它主要适用于后期进入市场的小型医药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力拔头筹。早在2009年11月,该公司已有四个项目同时中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其中包括两个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和两个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这些同时也是入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一部分,成为全省同时中标这一部级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的药企。

2、联合创新型

它是广东省医药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实施技术创新的模式。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例如:2008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药集团医药工业联合研发中心”正式签约成立,标志着一个高度集成、高起点、高科技、国际化水平的广州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即将崛起,并必将强力推动广州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委托研究型

即委托专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新药。它适用于广东省医药企业自身开发部门无法进行的部分技术创新工作或是科研单位已有一定基础,由医药企业出资进一步开发的项目。

4、引进创新型

即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广东省医药企业主要采用两种引进模式:一是仿制型,我国大部分生产西药(化学合成药)企业都是采用这一模式;二是有偿引进型,即通过许可证贸易等方式引进所需专有知识和专利,通过消化吸收实现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创新。它适用于具有较强技术选择能力,有一定资金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医药企业。例如: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依据发展需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先后从加拿大、德国等地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设备,如:小丸塑料瓶自动包装生产线、全自动入盒包装生产线,从内到外保证药品的高品质,在中药行业率先采用微波干燥生产,这些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达到了领先水平。

5、其他模式

除以上四种外,广东省医药企业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综合创新型。指按国际标准建立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临床试验、生产和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医药产业综合创新模式。如:正在建设中的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与上海的医药基地;二是创新企业型研究所。如“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成立的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校办创新企业型。如: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等。

四、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建议

1、建立广东省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提高技术创新信息收集能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机制。对于有能力的医药企业应建立技术研发的信息网络系统,搜集相关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研发机构等信息,搜集各国相关的法规及专利资料。

(2)制定恰当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必须时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首先进行充分的需求预测,将目前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产品和设备反馈到研发部门。研发部门根据反馈的信息,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选择采取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从而使整个医药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尤其要制定周密的市场推广计划,进行艰苦细致的市场开拓工作,甚至可以请专业的营销公司帮助制定营销计划进行市场推广。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管理能力,协调好企业内外部资源对于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有形的责权利结构,对技术项目管理尽量制定标准化工序,对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量化评估等。鼓励企业依照市场原则,自发地进行组织调整和兼并联合等,以提高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时滞。

2、建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1)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有机结合。体现在:政府创造环境,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项目为纽带,吸引企业早期介入,创造胚胎,促进企业与研究的早期结合,源头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实体,真正体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在企业与研究的结合中要明确知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政府应该支持研究机构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可主动有计划地、有准备地与跨国制药公司的合作,通过合作掌握国际GMP和医药注册、专利和市场营销的经验。其次也可广泛开展与海外华侨、学子的合作,及时了解世界医药市场的最新动态,引入国际标准和规范,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优秀人才参与广东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3)完善医药专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与专利制度相结合才能为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医药领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保护依存度最高的技术领域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过研究分析后曾经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不能研究出来,65%不会被利用。加入WTO后,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逐渐呈现的弊端日益明显,比如与国际惯例的冲突、对中药的保护不力等。因此,要增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必由之路。

(4)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在广东医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作为广东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政府将着力强化产业引导,转化创新成果,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制药,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推动生物医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因此,面对加入WTO后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及国外医药产业的竞争的环境下,广东医药要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要再创新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发扬优势,仿创结合”之路,努力打造产、学、研协同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创新体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培养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系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WTO背景下广东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RWC201009。)

【参考文献】

[1] 何少峰、李培进: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6(17).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2

关键词: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措施

近年来,医药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产业,不仅使得医药生物产业发展迅速,也使得其成为相对活跃的产业之一。虽然医药生物产业目前发展的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才能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1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从全球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的运用,正在引发着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在200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高达500多亿美元,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就占去了60%,实际上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着。

2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较国外的发展情况而言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缩短了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在全球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3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生物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不足,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更好发展。

3.1自主研发产品能力有限,创新性不足

在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中,只有少数部分是自主研发,拥有产品的自主产权,而绝大部分则是依靠国外的医药生物技术进行产品的仿制,真正的自主创新其实很少,以至于出现药品研制上的重复,药品生产的过量等多种问题,再加上国内缺乏对医药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得部分的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严重的出现亏损现象,最终血本无归。有的药品生产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选择企业着重于仿制药品的生产,因为仿制药品可以减少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说费用较少,而且盈利较快,风险也就相对较低,这种思想的循环使得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3.2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医药产品

这些年经过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专业人才的努力,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在研究方面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现实是很难将这种研究上的成果转化为医药产品。

3.3在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投资不足

从我国在医药技术研究中的投入资金来看,是远少于国外在医药领域的资金投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难有创新性的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本就是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产业,医药生物产业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势必会阻碍其研发过程的进展,从而影响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4我国医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较弱

随着近些年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较多的生物制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的特点就是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弱,这显然对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4解决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每个国家、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对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要加快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自主研究与产业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端正态度,客观认识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在摆正态度的同时,总结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积极吸取、引进国外的先进医药生物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医药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

4.2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从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性质可以看出,想要实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扶持医药生物技术项目,提高我们的医药生物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医药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4.3注重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实现上下游技术的完美衔接。

在加强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好高校的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合作桥梁,实现双方的完美衔接。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些许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势不可挡,相信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实现创新性飞跃。

参考文献:

[1]田玲,张宏梁,孟群.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与措施[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S1:331-335.

[2]苟仕金,苟鸿鹰.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药业,1998,02:12-14.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3

[关键字] 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梅,赵洁.《生物制药技术探析》.中国科技博览第18期,2011.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4

[关键词]医药企业 创新策略

一、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计划免疫范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医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很多医药企业的发展还是在靠规模和优势打天下,广泛存在管理水平低、药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产权制度单一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医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策略

面对目前国内、外环境变化给我国医药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医药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能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新的血液,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是企业的生命。因此,医药企业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创新策略来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1.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世界医药行业呈现出制药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高新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由于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扩散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难以长期享受某一技术创新成果的收益,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也更加有效,使技术的模仿和引进更加困难,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重点做好以下基础工作:第一,要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根据技术创新的自主开发战略、合作开发战略、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应建立自己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仿创结合”的发展道路;第二,要做好技术的预测、评价和选择工作。分析医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准确评价,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要做好研究开发过程的管理工作,包括对研究开发的项目决策、研究开发的资源配置和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等过程的管理。

2.以产品创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药品的消费出现差异化需求,从以治疗为主转向治疗与预防、保健并重,医药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点领域应放在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优势化学原料药上。医药研究的重点应转向预防和治疗慢性及老年性疾病、代谢失衡及癌症上来,而这正是中医药的特长和机会。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开发适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坚持以质取胜、树立品牌形象、搞好中药材生产、扩大中药出口,另一方面要通过进行中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中药的国际化实现中药现代化。

3.以营销售后服务的创新,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由于产品、技术、生产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从而失去竞争优势,而营销售后服务由于难以模仿则能较长久的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应通过合理地调动、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在营销、售后服务两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确保技术创新的成果成功地走向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4.以制度创新,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企业制度是造成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医药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第一,要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通过内部产权重组和外部并购,将规模较大、管理较先进的大中型企业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可试行经营者和职工持股、期权激励制度等形式。第二,要通过战略重组,实现规模经营。根据全球巨型跨国制药企业资本购并高潮迭起的趋势,我国医药企业应以自身条件为主,以市场为基础,运用市场机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同时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特色经营的优势,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配送、零售连锁经营和医药电子商务。配送制是高效率的流通组织方式,有利于医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效率,实现物流现代化。零售连锁经营是把社会化大生产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原理引入商业经营领域,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的一种企业经营组织形式。

5.以管理创新,实现对企业的战略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企业应该运用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和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透明、民主的企业决策机制,良好的员工知识交流和沟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以团队精神凝聚员工队伍。在知识经济时代,战略管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活动内容,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战略管理强调用企业战略指导企业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和战略控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战略管理。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医药企业现状分析,认为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营销售后服务的创新,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制度创新,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通过管理创新,更有效地实现对企业的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衡.浅谈新时期下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现代企业.

[2]洪星.改革医药营销,迎接入世挑战.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5

抗菌药机理研究获得进展

近两年,我国传统中医药科研和生产全面迈向复兴阶段。去年“非典”,我国中医药药在抗菌方面显出了优势,一些普通抗菌类中成药替代了消炎药,使中药抗生素在西药药坛上大显神威。而在今年,随着我国“中药抗生素”研发浪潮的兴起,中药抗生素药学机理取得了大的进展。

在药物的抗感染机理中,抗菌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基于清热中药有着良好的抗菌作用,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就开始了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70年代时,这一研究达到了高潮。西医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侧重于药物中的微生物关系,与此不同的是,中医认为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治疗过程中包含了微生物和机体功能状态以及药物三者之间两两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药抗菌作用特点是在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确有疗效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就中药抗菌研究的现有资料而言,关于药物中微生物的研究较多,并未揭示中药抗菌素的全貌。目前,细菌耐药性的普遍产生和耐药感染已经成为西医界的一大难题。医学界期望通过合理用药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并通过新药的开发来对付不断产生的耐药菌。可是,在人类与细菌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往往是人类,耐药菌感染是当前医学界急待解决、但一时又缺乏从机体根本上解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化学药物治疗耐药菌近乎无奈;另一方面,化疗药物开发中的新化合物机会减少,投资过大,化学合成药物过多的毒副作用,使得西药新药研制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这恰好为中药抗感染研究提供了机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在中医药的药学机理研究中有所突破,认为中医对抗感染治疗是一种系统行为,他们在中药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尤其是抗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总结出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目前我国复方中药的“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抗菌药的研究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指纹图谱技术的核心是通过中药的“指纹”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特征,这样从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存到制剂的原料、半成品等各个环节进行中药样品分析,从而全面地把握中药的质量命脉。

中药抗生素成为潜力产业

西药抗生素“限售”以来,凡是中药的抗菌消炎药品都很热销,医药“限售经济”悄然来到传统中医药领域。专家认为,其背后体现出将会触动医药经济“敏感”脉搏,给整个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机遇。

眼下已进入抗生素科研阶段,企业则不失时机地在中药抗生素市场上大打中药牌。其实,早在去年我国政府已提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管理,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发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抗生素产品。在今后五年的高技术业发展规划中,我国政府则表示,今后将通过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种”、“大企业”来推动中药技术的跨越,变传统中医药产业为现代中药产业。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多家中药企业在积极实施中药抗生素的科创工作。白云山中药厂是一个扛着“中药抗生素”的大旗走出来的企业,他们不仅与广州中医药共建了全国首家“抗菌消炎联合实验室”,而且又将普通抗菌消炎类中药进行精制,广州科技部门还专门拨了100万元专项研究经费。而原来一些以保健品为主打产品的厂家如桂林三金药业也称要花数亿元打造中药抗生素王国。太太药业推出纯中药感冒药“正源丹”后,甚到提出了三年内成为中药感冒药第一品牌的计划。为了保证自已在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太太药业将在股市上十七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所得的主要部分已投向了中药抗生素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上。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度教授袁浩研究发现的中药木豆叶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神奇功效,因此他在近几年里更是加速对中药抗菌药方面的科研和攻关,一种“通络生骨胶囊”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也成功取得欧美市场进入资格。现在浙江海正药业获得了通络生骨胶囊的生产使用权,并建成了年产2亿粒胶囊的现代化工厂。

构筑中药研发的支撑平台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6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6-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发生改变,带动了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培养高素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主要包括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环节。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一般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素质结构两个方面。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以及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将有助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升级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而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学教育。技术进步因素对医药产业的作用体现在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方面,一旦发生技术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1]。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医疗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新医药产业的萌生,致使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寻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药学教育的关系,可适时根据医药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调整方向来修订药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知识结构更适应产业需求。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

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

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

第二,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王虹,陆冰蕊,张华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2-13.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7

关键词: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现状;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01.02

1引言

医药行业的三个基本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医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医药产业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我国大量引入了外资。我国庞大的药品消费市场对外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量外资进入了我国医药产业。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是我们也必须客观地考察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作用和影响。

2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现状

2.1外资的作用和影响

在当代世界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其中FDI(国外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外资流动方式。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生产和技术转移有一定的规律,其经营环境变化并非孤立的,其与组织结构的变迁互为因果并且还互相促进。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生产和研发体系,以更雄厚的实力参与全球贸易,技术创新等活动。发达国家为了输出资本或占领市场,掠夺原料等目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大量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经济发展缓慢,为了摆脱这一局面,纷纷以各种条件吸引外资。因为吸引外资不仅仅可以解决本国缺乏经济实力的问题,还可以加快本国的技术方面的进步,促进本国发展。除此之外,外资还可以推动本国在国际贸易,人民就业等方面的成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由于技术转让和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促进了产业升级。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外资在带来利益和发展的同时,还有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2.2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医药市场全面复苏,跨国医药集团迎来了飞速的发展。1980年我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医药企业,到目前为止,世界前20强的医药企业都已经在华建立合资和独资公司。跨国医药集团已经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经济一个强力的增长点,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医药企业在华投资大概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港澳台资本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第二阶段以规模庞大和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医药集团公司投资为主。跨国医药企业以FDI为主要的投资方式,有独资经营,契约式合作经营和股权式合资经营等几种途径。

2.3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近年来外资对医药产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在我国最大的500家跨国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而外方有股权控制的就有13家。西安杨森和中美史克外方控股都超过了50%。随着全球化的加快,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医药集团,控股比例额越来越高,而且独资企业比例也不断增大。当前,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中,排名在前十名的国家地区投资占整个行业外资的90%左右。跨国制药企业中,美国占5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德国。我国医药企业应用外资逐年增长。

随着外资投资额的不断增加,外资企业不仅影响了生产经营,而且在市场的份额也在增加。近年来用药市场,出口市场属于合资企业的份额一直在稳步增长。

总的看来,在全球医药产业转移和新医改的推动下,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医药企业的新兴市场,并有望成为全球药品制造中心以及最大的医药市场。当前,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非常频繁,深度广度也不断扩展。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医药产业竞争格局。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当前复杂的产业形势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已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方博弈特点。

3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

3.1外资对我国医药市场的控制率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加强对外开放,外资企业纷纷通过并购或者参股或者独资等方式扩大对华投资。外资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生产和进口的药品占据了大城市医药市场的60%以上,而在全国整个医药行业中的总销售额占据的份额基本维持在26%-27%左右,而在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则超过80%为外方占有。而且我国医药企业存在技术落后,集中度低,经营管理不善,销售半径短,流通成本高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和外资企业竞争,预计未来几年外资的市场控制力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3.2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国际市场份额和固定的市场份额表现了市场占有率。而市场占有率是最直接的表现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当前世界医药市场几乎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据了大半。中国本土医药制造业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极少,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的进入门槛奇高,要求也多。这使得中国的药品难以进入其医药市场,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优势的特色中药也很难形成竞争力,因为欧美的注册和认证制度有差异,所以中药只能以保健品的身份进入。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占据国际市场的份额一直都比较小。而外资的引入对我国出口市场占有率有较为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出口药品份额逐年增加。但是却又有如下特点,一是出口的市场格局没变,高端市场还是以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加工贸易的产品为主。二是出口公司规模偏小,一些外贸公司出口的比值下降。三是由于我国药企生产的药品大多为仿制药,创新不足,导致出口量大却价格大减。

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医药产品出口依旧保持快速增长,但出口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创新都不足。

众多跨国企业看中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争在中国投资建立药品生产基地,一方面争夺中国本土的医药市场份额,一方面又生产的药品返销国际市场。所以外资对中国医药的出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仍然缺乏根本上的促进作用。

3.3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和品牌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专利法不承认国外药品专利权。国内企业可以随便仿制国外的专利药品。导致国内医药企业都以发展仿制药为主,新药研制严重滞后,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研制新药的动力和能力,我国除了青蒿素以外基本没有能在国际市场上有名气的西药品牌药,研发领域呈现规模小,能力弱,人才严重不足的特点。根据有关统计,我国近年来生产的药品中绝大部分为仿制药,新药的比例不足3%。几乎所有的先进的技术都来源于国外,新药基本为外资公司垄断和控制,医药产业对外的技术依存度非常高。

目前在中国最畅销的药品中超过80%是外国品牌药。进口药品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品牌倾销越演越烈。而我国生产的药品绝大部分是仿制药和原料药等,在品牌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难以和跨国企业竞争。

3.4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大医药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以及国内市场的日益开放,中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国内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

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开放,大幅度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外资企业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参与药品经营,进行药品的批发零售配送。尤其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外资企业更是竞相降低药价,加剧本土医药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本土企业竞争力。

我国制药企业呈现规模小、分布分散等特点,和国外集中度高的医药巨头企业进行竞争,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即使国内最大的企业如哈尔滨集团、华北制药集团等,在技术研发、管理经验这些方面,和跨国企业比也显得非常弱小。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企业并购的大趋势下,借鉴欧美日先进经验,通过并购淘汰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大力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今年来我国医药产业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医药行业,加快了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当今网络技术不仅缩短了交流的时间空间,还降低了成本和费用,加速物流信息。网络技术传媒等在医药产业的广泛普及应用,加速了医药产业的信息化和国际化。

4对策和建议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外资进行合理的引进

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为吸引高技术外资医药项目、提高利用外资层次提供好的平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法规范外资活动。考虑到外资的负面效应,对外资进行鼓励是必须的,但完全放弃产业的保护却不可行。应该适度设置非关税的壁垒,在能够保护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鼓励跨国公司对华投资。

4.2为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便利和支持

以市场换技术是一种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常见措施,但跨国医药集团为保持其竞争实力,也会采取一些措施阻止技术外溢。因此培育有效的市场竞争才是促进技术引入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引进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进后进行消化吸收。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R&D投入等都非常影响一国的吸收能力。因此政府需要采取补贴等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增强吸收能力。

4.3鼓励国内企业联合重组,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医药行业存在规模小、分布不集中等特点,面对严峻的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形势,要鼓励国内企业通过生产要素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专业化的生产和规模经营能力,以增强自身实力。并且按照政企分开、权责对等、管理科学、产权明晰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提高本土医药企业在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方面的国际化程度。

4.4合理利用外资,加强自主创新

市场开放和技术引进为国内医药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提供了机会,然而技术引进并不等于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引进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要想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必须要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能够转化成自主知识资产,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当今开放条件下,在合理利用外资基础上,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才是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选择。要实现新药研究由仿制到创造的转变,就必须加强医药创新技术的研究。同时对医药研究的单位和医药企业现行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成果产业化。另外要完善科技投资的机制,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吸取资金,用以增加医药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黄志勇,王玉宝.FDI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辩证分析[J].世纪经济研究,2004(6):35.41.

[2]于倩,向君.后过渡期FDI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社会纵横,2006,(3):35.37.

[3]刘鹏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分析[J].兰州学刊,2006,(9):158.160.

[4]梁锐,龙勇,刘力昌.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组织特征及产业效果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3).

[5]茅宁莹.国际医药产业技术与战略新动向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医药,2006,(6).

[6]马爱霞.中国医药市场分析及企业应对策略[J].中国药业,2002,(6).

[7]桑国卫.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近况[J].齐鲁药事,2005,(1).

[8]岳纯,赵洪进.FDI和产业规模与我国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关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9,(12).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8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9

【关键词】医药企业;医药研发;创新;专利策略

【中图分类号】R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43-02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医药企业长久以来就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而我国医药企业研发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只能生产通用名药物和低端产品。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企业成长方式的转变,国家鼓励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我国正逐步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变。发达国家具有相当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医药领域,其成功的专利战略为医药产业在竞争中带来了巨大的优势。随着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不断完善,我们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药品专利策略。

1我国医药研发的类型分析

医药研发的类型可以归纳为模仿、模仿创新和全面创新三类,不同研发类型反映产品不同的技术含量和创新程度,也反映了对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力度。

1.1模仿或仿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型医药企业产品研发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仿制药的研发主要是运用一些公认、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等,研发出“价廉质优”的他人已有产品。仿制研发中也有自主创新的成分,主要是通过制备工艺的创新,包括发明绕开现有工艺专利的新工艺,突破某些关键技术,以及集成现有的技术、装备和材料,获得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和环境好的新工艺路线。[1]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前提下,对新的成功的突破性新药进行较大的分子改造,寻找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并在治疗上具有某些优点的新化学实体。[2]

1.2模仿创新是比模仿更进一步的研发新药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模仿与改进创新的有机结合,与模仿研发相比,其创新程度大大提高。模仿创新研发的关键是如何运用公知、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利保护领域,发明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新药物,从而形成专利新药。[1]这类创新要针对已知药物的缺陷与不足,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创造出疗效更好、安全性更大、稳定性更高的新药。这类新药研发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1.3全面创新是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最高手段和途径,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以广泛的基础药学领域研究成果为基础,如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建立新的新药筛选模型和抗体的靶向治疗,发现现有药物的新适应证等。这类新药投资大、耗时长,研发风险也相对较大。二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应用已有的筛选模型发明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如海洋药物等。[1]目前,植物原料已成为世界原料药市场的新宠,中草药研发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世界性植物原料开发高潮逐渐涌现。[3]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草药具有成功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发的重要途径。

2我国医药企业创新途径的选择

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创新研发能力低。同时,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和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药生产国,所生产药品绝大部分为仿制药和同质化程度高、竞争力差的中成药,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应选择有效的研发途径,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①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的基础和能力较弱,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较差,整个制药工业水平较低,而相关市场需求很大。由于该类市场长期被国外同类产品所垄断,需要我们在产品成本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因此,模仿研发途径仍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所必须的新药研发途径,具有相当大的潜力。②医药企业应高度重视对引进外国的先进专利技术加以更新、改造,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相对于全面创新来说,模仿创新获得创新药物的成功率比较高,而且这类新药比其母体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应该成为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③全面创新研发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全面创新药物研发的步伐。医药企业应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随着创新药物研发的加快,不仅有望诞生更多的基于资源优势的全面创新类新药,而且随着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还有望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和新的新药作用靶点,建立新的新药筛选模型,最终获得基于新作用靶点的全面创新类新药。[1]此外,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基于中药研发的成本较低、投资不大、开发周期短、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少的特点,从中药材中提取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从而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新药,应是我国医药企业努力的方向。中药产业应成为我国医药产业中最具特色、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先发展领域。

3我国医药企业创新的专利策略

3.1建立和完善企业专利策略体系专利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运行机制中投资、市场销售、获益、再投资这种循环的一种保障。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系统的专利策略体系。我国新药研发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而制药企业研发队伍力量薄弱,医药企业应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协作,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产学研结合。医药企业应建立研究开发、专利、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专利策略体系,在选定研究开发目标时,将重点放在商业价值大、可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领域。专利文献信息是医药企业创制新药的重要来源,在选定课题时,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的导向作用,利用专利文献了解药品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动态,决定应采取的具体策略措施。当研究开发成功后,即着手实施专利保护,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专利保护策略与生产经营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专利保护下新产品的生产经营。同时,应设立专利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专利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专利的内部管理。总之,要将专利策略渗透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去。

3.2重视模仿创新策略的运用医药企业应加强研发创新的制度保障建设,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通过对引进外国的先进专利技术加以更新、改进,从而围绕外国的基本专利衍生出许多带有创新性的从属专利。在消化吸收外国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实现新药研制从纯粹仿制到仿制为主逐步向以创新为主、仿创结合的机制发展。

3.3有效实行“专利网”策略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应高度重视“专利网”策略。在仿制药研发方面,充分利用国外专利信息,设法绕开国外现有专利以避免侵权纠纷,同时围绕国外的专利不断开发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获得法律保护,从而迫使竞争对手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而购买这些专利或形成交叉许可的局面。

3.4开拓国际市场应贯彻“专利先行”原则医药企业应重视培养和树立国际专利意识。在国外申请专利,是开辟国际市场、保护自己产品和技术免遭他人侵权的法律盾牌。在向国外输出产品或投资时,专利先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惯用策略。我国有很大优势的中药领域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挑战,随着国际市场上对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愈加重视,为了让医药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传统医药技术和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我国医药企业必须尽快着手策划国际专利策略,积极申请国外和国际专利,实行国际市场专利先行策略,以便在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5强化专利实施机制,提高药品专利的实效专利实施是促进专利技术商品化的关键。医药专利实施主要应依靠自身力量,也可进行有偿转让或交叉许可,及时取得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等方式,促进药品专利技术的实施,加快药品专利技术商品化进程。此外,应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进行企业国际合作创新试点,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政府应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相关部门制定有关专利实施的优惠政策,定期公布专利技术信息,召开专利展览会、博览会,为缺乏技术交易经验或条件的专利权人,提供专利交易平台和机会。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医药产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专利作为保护市场竞争的强有力法律手段之一,在医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实施专利策略是我国制药企业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医药产业在竞争中长期占据优势的重要保障。我国医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制订并实施有效的药品专利策略。

参考文献

[1]白毅.我国新药研发如何选择适合的创新活动[N].中国医药报,2009-03-03:B5.

[2]甄连花.医药专利文献信息在创制新药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42.

医药行业新技术篇10

近年来.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很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中国医药工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均增幅为23%。预计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7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12580亿元,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11年,中国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IllS,‘叫旦是,由于业内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对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少进行探索性实践,导致高速发展的医药产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负效应。低碳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突破创新瓶颈。取得历史性突破是一个新的契机。在低碳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中国医药产业有可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我国医药产业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医药制造业的很多研发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部门。它们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有比较活跃的团队。目前,不少医药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有的已经在向其他国家出口。其次,要看到我国的医药制造业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市场需求恰恰是驱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市场规模庞大,其研发成本更容易分摊。这意味着改变依靠传统产业的老路,走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我国医药产业要想抓住这个契机,关键不仅在于积极进行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还在于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并重构。因为,价值取向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驱动力,是创新行为的最终依据。

二、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反思

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中。技术创新本身不是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这~过程蕴含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医药技术创新实践中,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分为物质价值取向与精神价值取向两大类。进而可以继续分解为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等。各种价值取向之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认为医药技术创新追求的核心是经济价值。与此相对应.医药行业内对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只看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对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医药工业中的技术创新主体长期对技术创新负荷的其他价值视而不见,使技术创新的负价值.特别是在生态领域、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负价值全面爆发。

(一)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对立.忽视生态价值取向。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本应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为医药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管理、保护并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但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主张对人对自然改造的随意性,纵容对自然开采的掠夺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对于这一技术会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中国头孢氨苄的年产量超过两千吨,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未来还将持续增长.但是传统的化学法生产头孢氨苄会排出较多的废气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另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植物类药渣的排放量就高达65万余吨,目前这些药渣多以堆放处置为主.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耗去大量资金。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污染。阢。蜘传统医药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负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生态价值的忽视受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核心是“主客二分”。所谓“主客二分”。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笛卡尔把“思”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突出强调.人的理性使人高于其他存在物,把人从万物当中区分开来.成为和自然相分离的主体,自然成为与人这个主体相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被简化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展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的利益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和目的.人与自然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给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重要的影响。在医药技术创新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从而在创新过程中简单、粗暴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度强调医药技术创新主体的“主体性”.不知不觉地助长了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对生态价值视而不见。

(二)重“物”轻“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异化。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要求创新过程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结果不能违背人的价值,人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存在和发展,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达到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药技术创新能否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在人的文化、心理、认识、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最终引致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使人的主体地位削弱,在精神上感受到自身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比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用于基因治疗的药物研发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成就。这类药物的应用不仅可以给研发主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帮助人类弥补个体缺陷,从表面上来看的确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问题在于,人类基因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人会更加幸福、人类社会更加完美,更不意味着人类获得更好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基因技术的创新也会对人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以往的社会规范和生存规则带来强烈冲击。哈贝马斯认为,基因干预技术与人种身份的自我鉴定、人性的自我认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优生为目的的基因干涉限制了其他个体对自己生命方式的选择,因为个体的自主选择是以完全自主地拥有自己的身体为前提的,身体是实现个人存在方式最基本的媒介。一旦前辈对他们实施基因干涉的话。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哈贝马斯禁不住大声询问:“这是谁的力量.这是对谁的控制或对什么的控制?”陆1嘲正因为如此.早在上个世纪.胡塞尔就指出技术在根本上排斥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使人落人“不幸”的时代。他认为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技术)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技术)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I•l㈣马克思也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lYJ州}

三、低碳模式下我国医药工业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重构

纵观人类的技术发展史,不难发现,要想使某项技术创新活动不产生任何负价值是不可能的。但调整好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弱化技术创新的价值异化问题,使其负价值最小化、正价值最大化却是完全可能的。在低碳发展模式即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惟经济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统一,要实现这种协调统一,关键在于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弗洛姆指出,现有的技术之所以不人性、不人道,根源在于其技术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旧唧嘞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重构已经成为医药工业技术创新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构并不否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重构后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取向,更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生态平衡.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缓和医药技术创新在生态价值危机和人文价值危机这两方面越演越烈的趋势。

(一)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倡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和谐。技术本身具有生态价值。所谓技术的生态价值,是指技术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71恤,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不能推卸其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责任,其创新成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体现出技术应有的生态价值。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需要强调生态价值取向,提倡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使医药技术创新变成一种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所谓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是指医药技术创新在其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合理地考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它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其最本质特征是在传统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目标上。增加了促迸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双重目标。

第一,在自然生态协调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创新要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主张通过合理的技术创新方式,消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这个层面。医药技术的生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药技术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二是医药技术为人类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物质手段;三是医药技术进步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提供前提和保证。为了实现以上要求.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医药技术创新成果从生产到使用直到废弃处理,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者危害最小。(2)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3)医药技术创新过程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在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尽量做到消耗的能源最少。(4)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尽量提高可回收再利用率。

第二,在社会生态和谐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协调。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进一步实现从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和谐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这种生态化转向有助于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利益公平、合理分配,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当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时,医药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才更扎实,其动力也更强劲。在此基础上.医药技术将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其社会负价值将不断降低。这样,才能保持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倡导人性化医药技术创新。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更好地促进•92•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都渗透着人的发展问题.都是人的发展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内容和中心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所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有序,最终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技术创新。所谓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要求在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考虑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创造人文价值,从而实现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协调。具体说来,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应该追求以下几个层次的价值:

第一.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表现在医药技术创新能提高生产率的、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等方面的手段价值、工具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并非绝对没有体现人文价值取向。毕竟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医药技术创新确实能提高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毋庸置疑,这一点是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取向。工具价值不能代替人的本质力量去实现其目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对于目的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人性化技术创新在精神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的物质过程,它同时也一个精神过程。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就凝聚着人类的精神再造,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享受。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凝聚可以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享受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医药技术创新会导致医疗保健的改善,这种改善在本质上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因此,人性化技术创新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还能够使人性更加完善,使人格更加丰满。

第三,人性化技术创新在本质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在实现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后,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讲话中曾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祸害。你们在埋头于图标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帅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并不会陷入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因为,按照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思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而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把自然当做征服和统治的对象,事实上。医药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医药技术创新应该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虽然在追求的过程中完全消除对立和冲突是不可能的,然而就人的不断发展而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人类。每一步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与环节,这就要求在每一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技术的目的与价值走向。

(三)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医药技术创新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下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种种价值困境,构建与低碳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正确价值取向,需要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要坚持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中,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要兼顾。另一方面,在坚持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和谐互补,避免出现各种价值取向的相互替代甚至相互对立。做到这两个方面需要医药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以及人文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具体说来,这种合理的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