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5-25 15:56:02

医药教育

医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人文教育

2017年初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并深入阐释文化精髓、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至今仍惠及世人,因此,更需加强研究阐释、力求活态利用。作为培养医药学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阵地,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医药院校)在传承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文化方面责任重大。当代社会环境对医药从业者的人文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从传统医药的自身特点出发,切实加强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将是今后主要方向之一。本文着重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视野下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传统医药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意义。

一、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与现代医药相比,传统医药通常指运用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医药经验和技术,或指现代医药以前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医药经验和诊疗技术,是典型的非遗。传统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全世界都承认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贡献,因此每年的10月22日作为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医药,继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我国非遗部级名录中特设“传统医药”类别。迄今公布的4批部级非遗名录中共有23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如表1所示)。

二、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特点

传统医药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基础[2]。我国传统医药文化往往独具特色。以中医药为例,其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周易》、宗教(儒释道)、民俗等文化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并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物质和行为文化[3]。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中医哲学集中体现在中医理论,其整体性、辩证性和人文性成为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显著特性。

三、传统医药非遗在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高等医药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利用不同媒介传播传统医药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渗透传统医药人文教育。(一)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传播传统医药相关知识。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在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医药非遗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讨论和应用传统医药知识。如在中药及药学类专业课程中加强有关传统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实践训练,在《中医药学概论》《民族医药概论》课程中讲授中医药文化、介绍民族医药知识[4]。(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传统医药文化特色。借助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文化节、系列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媒介,加强有关我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可在校园硬件建设中着意渲染传统医药文化,如代表人物雕塑、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并力求突出区域特色。如宁夏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中华回医药文化博物馆,陈列了回医药的各种实物标本和历史文物,全面展示了回医药的辉煌历史和当代回医药发展的丰富内容。我校药学院还在药学文化节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讲座,介绍传统中药处置技术非遗知识。这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同时有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三)将传统医药相关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些节日习俗与传统医药文化密切相关。如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菖蒲、艾叶等,用以祛避邪疫、驱蚊灭虫。此外,人们常常利用香包、茶饮、药膳、药酒、药枕、鼻烟等,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其养生祛病的功效。这些活动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传承和发扬。

四、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专业学习。通过上述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学生介绍传统医药非遗项目有关知识,可打破现有教学资源的局限,赋予教学活动鲜活灵动的特色,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实践和应用有关的专业医药知识,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5]。(二)提升人文素养。中华传统医药自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对其知识和文化的宣传能够有效提升高等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优秀的医药高层次人才[6]。(三)形成特色校园文化。良好的传统医药人文教育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并营造出健康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四)激发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形象、直接、全面地体现了相关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增强各民族间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五)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医药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体系,除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之外[7]。诸如,“济世”“求真”“不欺”等信条在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传统医药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例如,著名的国药老字号同仁堂,300多年来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正契合近年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因此,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宣传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也必将有利于弘扬上述传统美德,并使得学生对我国民族医药事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传统医药包含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将传统医药非遗引入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作为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徐金菊,杜鹃.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探究[J].文化学刊,2016(3):123-169.

[2]周志彬.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性和文化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9):758-760.

[3]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4]崔明超,徐茂华,夏苗芬.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二次开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123-124.

[5]李建民.论人文教育在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9-30.

[6]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6(9):100-103.

医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入学教育;中医药院校;新媒体

目前,国内对入学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类大学。相比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相对更繁重,入学时的公共教育课程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周期更长,学生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到稳固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在中医药大学生入学时,及时对其进行立体前导式的入学教育,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其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兴趣爱好也相差较大,所以,入学教育的课程要有足够的广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新事物,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更成熟的价值观和更理智的择业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都强调对综合性知识的掌握,重视跨学科学习,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运用通识教育理念进行入学教育很有必要,中医药大学亦是如此。该课题以新媒体平台实践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践方法,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1当前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入学后的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具体某医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所需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展的入学教育研究体系;为使中医药大学新生树立专业思想,对开设中医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新生适应性的调研结果与分析;基于专业导读理念,对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究。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研究,相对较少。

2当前入学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及实践经验借鉴

根据传统新生入学教育实践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形式陈旧;学生主导性差;大班教学导致的新生参与度和互动性差;来自学校多个部门开设的为新生介绍校园学习生活等相关情况的讲座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比较枯燥;辅导员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少,谈话内容上代沟明显;在校内缺少符合当代“95后”“00后”的大学新生鲜明特征的针对性教育。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效果差及自身素质的发展缺乏。该课题旨在探索更新颖、活泼、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入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3通识教育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应用

3.1引入中医药特色文化

中医药大学是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特色的医科类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是与中医、中药相关的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入中医药文化特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想,更容易使新生受中医思想的感染与熏陶,更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我们探索了以下几种引入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方式方法。

3.1.1迎新晚会上表演中医药文化相关特色节目开设

一些太极剑展示、太极拳“舞动青春”表演、“(中草药改编版)走秀”、(拔罐艾灸插入版)话剧展示、(中医药改编版)歌曲,借助微信留言展板开展互动抽奖,猜字谜、中药名、中医名家等活动,让新生们在入学初期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3.1.2组织入学新生参观学校内中医药文化景点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内有仲景广场、河南中药植物园、中医古籍馆、仲景馆、中药馆、校史馆、百药苑、百方苑、百穴苑、中医源、医药工程类专业实训园、药香苑、医德馆、中医药文化展厅等大小十多处中医药相关景点,新生们初入大学,对新学校的了解较少,以参观校园内中医药文化景点的方式,既可以增添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增强其专业素养。此外,可借助学校内“杏林之声”广播站这一平台,开设为期两周的介绍校园内中医药文化景点的起源、寓意和具体位置的专题栏目,使入学新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氛围。

3.1.3设置中医药相关网络公开课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外,可以依自己的兴趣,选择更精细分类的其他中医药课程;而学校内非医学专业的新生可以为了解中医药文化,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可以借助“中国慕课MOOC”“超星泛雅”“智慧树”等公开课平台,也可开设学校专用的APP,并利用学校的录播教室开设可直播、可回放、可评论的课程。

3.1.4开设与中医药文化特色相关的竞技式比赛

开设不同难度、不同等级、不同比赛组(学生类、老师类)的中医药常识类比赛,相关题库在全校知识共享的新媒体平台上呈现,在学校内每年度定期开设此类比赛,供全校师生参与。这种方式可以每年掀起中医药文化热,可为入学新生深入钻研中医药文化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3.2利用新媒体平台

3.2.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线上征文比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此大背景下,可每年举办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线上征文比赛。在中医院校,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扩展到多种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有利于让新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升华学生的中医思想。“中医兴衰谈”话题签到:“历史使人明智”,认识中医的发展历程有利于越来越多的同学更快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微信、微博、QQ都有话题讨论、签到的功能,用这些方式,可以促使入学新生阅读中医药经典著作,加深他们对中医药的理解,甚至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升华到学术地步,使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更上一步台阶。健康青年摄影展:入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与之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身边的学长学姐,潜移默化的感召力会影响到新生今后的选择。开设健康青年摄影展,宣扬身边的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优秀事例,可以第一时间影响入学新生的众多选择,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可以更快地提升入学新生的综合素质。净化虚拟社交,健康上网:入学新生走进大学、初入社会,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网络信息更是鱼龙混杂,入学新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辨识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虚拟社交的不健康信息的迷惑,因此,开设“净化虚拟社交,健康上网”的素质教育视频培训很有必要,举出大学生可能遇到的网络社交蛊惑人心的事例,提供可供参考的处理办法,给大学生提供新媒体交流互动的平台,建立更清朗的网络环境。

3.2.2文化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直播读书会:在新生入学前,通过直播读书会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学习,而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古代的哲学思想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直播读书会可以为学生入学后学习中医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分享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灵魂的交融与碰撞会激发创新的灵感,同学之间面对面的读书心得分享交流,有利于深掘文章的主旨思想,升华文章的菁华。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读书分享会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3.2.3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运动打卡:“未病先防”是中医养生的重点,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是养护正气的很重要的方式。借助QQ等平台的功能,推行运动打卡的“全民运动”活动,既能提升身体素质,也能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促进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聊天室:自愿招募心理健康阳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学生志愿者,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聊天室内预约时间,志愿者们在约好的时间内和他们进行匿名交谈,主要目的是开导遇到烦心事的入学新生。新生处在一种放松匿名的网络环境中,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心事,可减少面对面交流的胆怯,增强对隐私问题的保密,可减少新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心理辅导站线下预约:相比聊天室,心理辅导站线下预约是为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开设的线下指导解惑的平台,指导团队是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完备的心理咨询服务。

3.2.4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留言:借助网络平台,一对一针对学生职业方向的问题答疑解惑。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入学新生的性格特点与擅长领域,使学生明确目标和方向。除一对一留言以外,还可以开设各种兴趣(网络)社区,学生之间可以彼此分享心得,结识好友。

3.2.5人格教育

“杏林”健康人生观邀答:是以入学新生身边的榜样人物(如历届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自强之星”获得者、“科研达人”、“音乐才子”)为嘉宾,录制邀答视频,解答新生提问的关于人生定位与人格确立方面的问题,分享大学以来的经验、体会,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

4小结

通识教育视野下,该课题从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了解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目前新媒体传播信息迅速、分析数据高效、便于管理用户的特点,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让我们以新颖、活泼、有较强吸引力的模式开展入学教育,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德、智、体、心、能各种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康凯.对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理念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9-13.

[2]邹军.医药类高职大学生入学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袁寿根.寄宿制普通高中高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医药教育范文篇3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医药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还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长河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2]。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始终高扬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做人、立人的教育。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中医药教育的传统特色。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能,用于服务社会;成人,就是用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塑造和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21世纪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吸引,相互和谐发展成为历史趋势。大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史哲等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然而,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各项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等中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相生。人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提升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仁爱助人、廉洁勤俭、诚实宽容、严谨认真、乐学善思、自强不息、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等人文精神,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等等。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使受学生成为一个不仅能够探知求道、医术精良的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品格健全、品位优秀的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①要改革目前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增加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人文文化发扬其中;②建立与人文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教学,增强人文课程的感染力,使人文课程成疏导课、求知课、求能课;③加强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德、品、学、识兼优的教师,以其自身的教学和形象激励感染学生;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和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教风和学风,使校园文化成为绵延人文精神的载体。

3在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

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促进中医“三个面向”,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性人才。思维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一方面体现在能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及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树立健康的个性,面对复杂的环境,能独立地吸纳人类科学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合理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及技能,中医药的独特性更对此有突出的要求[3]。中医思维方法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药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对中医药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它也决定了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和基调。中医思维方法对于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指导预防、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只有真正掌握了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通中医,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提高和保证临床疗效。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通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忽视思维方法培养的倾向,毕业生普遍不会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诊病治病,出现人才断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常规性”和“创新性”两种:“常规性”思维方法是继承中医学术、正确诊病和治病的前提条件,是一名中医大夫的基本功。“常规性”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动态思维、逆向思维、顺势思维、综合思维方法等等;“创新性”思维是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创新性”思维对于继承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创新性思维最基本的要素是猜想、联想、直觉、灵感、悟性等,这些思维活动能够激起思想的浪花,导致认识和实践的突破。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是中医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常规性思维方法培养与创新性思维方法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做到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应从3个方面着手:①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②是加强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开设专门的中医思维方法课程,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③是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等教学方法,将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渗透到各有关课程之中,特别是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④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刻苦勤奋、勇于钻研的治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激情。

4在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

从古今的实践看,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传统的师承教育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高术精的名医大师?而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尽管培养学生的数量极大增加,却鲜有培养出具有卓越成就的名医大师?从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对比看: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逐步建立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求。院校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班级授课方式,其优势是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不足是师生互动少,不利于因材施教,理论与临床分段式教学,学生临床时间不足,实践能力提高较慢。在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模式,师承教育的特点是实行个体化、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可以直接学到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能提高较快。其不足是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规模化、多方向、多规格地培养人才。从前述对比可以看出,院校制与师承制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都不能完全适应当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结合古代及现今各院校培养模式的优势特色,遵循中医教育规律和教学理论,吸取中医师承教育的精华[4]。只有以院校制汲取师承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当前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实践看,院校制教学与师承制教学两者优势的结合点之一就是要在本科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教学。导师制教学能够兼取两种教学方式之长,符合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更好地更快地提高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能力。实行导师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用大班上课与小班上课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跟师实践等方式,可以尝试从本科制的第三学年开始为每3~5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并一直负责跟踪到学生毕业。为促进导师制的规范和发展,应建立导师责任制和对导师的评价体系,规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定期考核等工作。

5在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

在当代知识爆炸的信息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大学只能学到10%的有用知识,其余90%的知识要通过在工作中不断补充来获得。当前知识更新周期的加速,加快了知识“老化”的程度。传统的一次性职前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已无法解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需求的矛盾。教育终身化奠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5]。目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更新,新的医学理论、医学学科、医疗技术、医学方法不断涌现。作为经验医学的中医,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学派众多各有所长,大业晚成、周期较长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色。中医学知识的继承性固然重要,但广泛吸收移植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使中医学理论和知识得以升华,是中医现代化和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必然选择。综合情况表明,中医药人才仅靠青少年时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应付终生工作的需要是绝不可能的。中医药人才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充实完善自己,把知识更新作为职业的终身任务。根据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应由过去一个阶段扩大为两个阶段,既职前接受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职后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高阶段,从而把受教育时间扩充到职业和人生的始终。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搞好职前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立岗立业打好基础,又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对此,一是要认真搞好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学生适应社会从事岗位奠定科学文化基础。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开启学习和创新之门的钥匙。三是要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接受新信息、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本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四是作为育人者的教师,也应当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理念。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教学岗位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当代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宏观背景下,正确认识、研究、把握和遵循以上“五个相结合”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搞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宏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华,梁忠,郑启玮.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4):4-6

[2]张浩,郭宏伟.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26-127

[3]胡鸿毅,徐竹林,顾璜.试论中医药创新教育的根基与实现途径[J].中医教育,2003,22(5):70-73

医药教育范文篇5

壮医药线点灸是龙玉乾医师祖传的一门医疗技法,一直保持着亲缘单线传承了百余年。当初黄瑾明、黄鼎坚、黄汉儒三位教授提出要把他的祖传技法拿出来一起研究整理提高,让更多的人学习的时候,龙玉乾医师也曾犹豫过,但是最终决定把祖传技法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用他的话来说是“药线灸治我奉献,振兴中华理当先,天下人民如手足,民族团结花更鲜”[2]。假如没有龙玉乾医师的这一举动,这项技法就不可能走上大学讲堂,就不可能每年有千千万万的病患受益于此疗法。龙玉乾医师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无论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中医院校的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是祖传行医,有自己的一些秘方,需要学生学医以承袭。笔者从事多年的民族医药调研工作,了解到很多实用、效好的方法因为找不到传承人,或是没有很好地传承而消失殆尽,多年的医学探索经验被浪费,让人扼腕叹息。所以,每次在讲授龙玉乾医师献出祖传医技的时候,笔者都让学生们换一种角度考虑,假如他是龙玉乾医师,他会怎么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感恩、奉献的人文精神。虽然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像龙玉乾医师一样毫无保留的把秘方拿出来的人很少,但是希望通过授课影响,让学生们在遇到祖传秘方秘法的时候,尽量地传承保存下来,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中华医药存留更多的瑰宝。培养医学生感恩奉献的精神是必需和必要的。

引入现代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壮医药线点灸是从壮族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门疗法,一门技法的挖掘整理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涉及到科研设计、统计学、动物模型的制作、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研究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为学生开启医学科研的一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积极性,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开个头。例如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的影响时,如何使用“劳倦致脾虚”、“苦寒泄下致脾虚”等方式制作脾虚大鼠模型,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脾主运化”的影响,观察什么项目,如何分析研究结果、如何运用研究结果论证议题等内容以增加课堂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认识。

强调施治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医疗是一个服务性行业,细节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壮医药线点灸,是用苎麻线点燃在线端形成圆珠状炭火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体或部位,所以壮医药线点灸痛不痛、是否留疤这些解释工作、操作细节,是消除患者疑虑,提高临床疗效,获取患者信任的关键。患者信任,是一剂良药。患者患病,心情本不畅,若是慢性病患者,心情抑郁更是严重。加之面对陌生的医者,疑虑、担心、紧张等不良情绪更是纷至沓来。如果医者注重细节,让患者感到医生很关心他,并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用药而病祛一半矣。所以授课时,特别注重细节的传授。例如初次经历壮医药线点灸的患者,为缓解患者紧张怕痛的情绪,第一个穴位如何选择?其次再点哪儿?点到某个穴时,预先告诉患者点灸这穴较前更痛,是什么原因等,通过这些细节消除患者的紧张,关心患者的感受。课堂上,还通过情景教学,让一些学生扮演医者和患者,余下的学生作为旁观者,让学生们通过看、演,体会在点灸治疗过程中哪一种方式、细节更能获得患者的好感与信任。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感受细节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医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医药人文教育;内涵;特性;;功能;课程设置

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技兼修的医药人才。所谓道是指敬畏生命的价值观、服务健康的义利观、拯救生命的职业观;技是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不断学习的创新能力。技的培养可由医药专业技术教育完成,道的培养则必须由医药人文教育完成。特别是高等医药职业教育应重视和强化医药人文教育对医药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从而使医药行业未来的从业者既能始终铭记职业责任,又能用精湛的专业技能服务人类的健康事业,成为真正融“药德、药规、药技”于一体的全面的医药人才。

1医药类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医药类高等院校缺乏系统而独立的医药人文教育体系。近年来,随着对医药类高等院校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医药类院校也陆续开设了一些人文类课程,如文学名著赏读、哲学导读等课程,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加上课时数量少,课程内容偏于一般通识性人文课程,这样的人文课程对实现医药类院校高素质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边界过宽,无法聚焦职业精神。通识性人文教育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通识性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从学科构成来说,通识性人文教育主要依托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或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研究的其他社会科学。医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集中在药学、药物制备、药品检测、医疗器械制造与营销、药品营销等与医药产品相关的学科领域。医药类大学生未来将进入的是制药、药品检测、医药产品营销、药学服务等职业领域,这些职业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因此,医药人文教育除了应有一般通识性的人性教育外,还应当有与其所从事职业紧密关联的价值观教育与精神塑造,如敬畏生命、精研药术、服务医学、帮助病患、服务健康、拯救生命等价值教育,而这些是通识性人文教育无法涉及的内容。由于医药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医药类大学生来说,如果仅开设通识性人文课程,就容易使学生感到泛泛而谈,隔靴挠痒,甚至大而无当,无法解决医药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职业价值困惑和疑问。正如《医学人文学科所遭受的批评与启示》一文中所说,“医学人文学科正遭受着医学生大量的恶意批评,有很多学生认为人文学科教育没有重点、毫无生趣、缺乏意义”。同样,在医药类大学只开设一般通识性人文课程,也会因课程内容过于通识化、缺少针对性而给学生带来人文教育没有重点、泛泛而谈,没有实际作用的质疑。2)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无法提供涉及医药社会性问题的分析视角。医药类大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人性,更需要懂得医药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医药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医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圉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之内,仅专注于人性与情感的分析,无法解释医药活动领域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无法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医药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更无法呈现医药发展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无法使医药类学生直接地、深刻地理解并确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的特质、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如果学生缺乏对职业地位的正确认识,缺失应有的职业价值定位,那么医药类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把这一职业或这一行业仅仅作为个人谋生之道。有研究者曾指出,高校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以通识性人文课程替代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将思政类课程、心理健康、礼仪修养和人际沟通等纳入人文医学课程统计中”,他认为,虽然通识性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覆盖和替代医学人文课程[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医药院校的医药人文教育,不应当以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替代专门的医药人文教育,不能简单地以一般通识性人文课程来代替专门的医药人文课程。医药类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应当是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体现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具有医药社会活动特征的大人文教育,并由一个完整的医药人文课程体系来支撑。

2医药人文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功能

2.1医药人文教育的内涵与特性。什么是医药人文教育?它是指专门面对医药类专业学生所进行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大人文教育,它具有医药性、人文性和社会性。医药性是指医药人文教育的对象是医药职业从业者,是嵌入在医药社会活动中的人文教育;它以医药社会活动为背景,解释和解决关于医药活动中涉及人性与社会性的疑惑与问题。人文性是指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医药人文情感关怀:如尊重生命、同情病患、敬畏医学、创新医药、守护健康等。社会性是指医药人文教育同时还负有指导医药类学生运用社会科学的视角和理论理解和分析医药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互动,使医药类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医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价值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地的认识。通过医药大人文教育,医药类大学生不仅明确了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明确了他在医药职业活动中所应当恪守的准则与规范,并且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准则和规范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将这些准则与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源于心,践于行,知行合一。医药人文教育不排斥一般性通识人文教育,并将通识性人文教育内容嵌入到医药职业活动背景之中,从而实现涵养医药类学生敬畏生命的人文教育目标,避免了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的弊病。医药人文教育融医药性、人文性、社会性为一体,其核心内涵是敬畏生命、同情病患、服务医学、创新医药、守护健康。医药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医药类学生成为具有强烈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高素质职业医药人。2.2医药人文教育具有默会内化功能。如何将医药人文精神内化为医药类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精神?我们可以借助默会内化功能实现。默会内化主要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态度与情感、认知与思维以及价值观[2]。态度与情感维度包含关爱和同理心;认知与思维维度包含用个体经验、感觉、直觉去关注人的感受、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等问题;价值观维度包含个人信仰、信念、操守、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医药从业者面对纷扰的社会环境,能否秉持仁医仁术、治病救人的初心,化解医药社会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默会内化功能来形塑自我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医药人文教育就是这样一种高层次的默会内化教育,它能够帮助医药类学生通过在校医药人文教育学习,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当面对伦理困境、道德两难、名利诱惑时审慎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医药人文教育的人文性能够使医药类学生培养深厚的敬畏生命、同情病患、守护健康的情感;确立服务医学、服务健康事业、创新医药的职业信仰和职业责任感;医药人文教育的医药性和社会性则能够使医药类大学生充分地了解和认知医药活动的历史与规律、医药社会活动所应遵循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以及医药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由此建构起医药类大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职业成就感以及职业价值观等三维默会心理空间,使其将人文关怀、职业精神、职业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从而实现医药人文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2.3医药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健康人文的区别。目前,与医药人文教育相类似的,还有医学人文教育和健康人文教育。虽然医药人文教育内涵与医学人文教育、健康人文教育都有交集,但三者仍然有明显的区别。医学人文教育主要是面向医学生,培养医学生的敬畏心、同理心以及能够用社会科学的理论观点分析医学问题,将诊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主要通过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等课程完成教育目标[3]。健康人文是2010年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克劳福德教授提出的新学科概念,其主要面对的是那些被医学人文边缘化的人群及问题的讨论,如除医生以外的医疗从业者、护士、护工和患者,他们对人类健康所作的贡献。健康人文更加关注人群健康、健康公平和健康正义等问题,特别重视临床关系以外的制度环境,弥补了医学人文只聚焦于医学职业,而无法涵盖人类健康所有问题的不足[4]。医药人文教育与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医药人文教育主要面向医药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及医药行业从业者,他们的责任是与临床医生一起攻克医学难题,挽救患者生命,守护公众健康。医药行业既有自身的专业性,同时又与医学事业相生相长,与健康事业交叉融合。因此,医药人文教育一方面汲取了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等内容;另一方面也吸纳了健康人文中关于医疗从业者、人群健康、健康公平、健康正义、健康传播等健康人文的研究内容。同时,医药人文教育还包含如药物发现和发明史、医药经济学、医药伦理学等医药人文教育自身独立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对未来医药从业者的职业人格、职业信仰、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的形塑与内化,并与医药专业教育协同作用,共同培养道技兼修、精神与技能同在的高素质医药人才。

3人文性、医药性、社会性相融合的医药人文课程体系

医药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有特定的课程体系支撑才能完成其教育目标。前文已阐述了医药人文教育的3大特性即医药性、人文性和社会性,所以,医药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完整地体现这3大特性。因此,医药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了医药史、医药社会科学、医药伦理与哲学、涉医涉药文学等4大版块。医药史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发明和发现与医学共生共长的历史;医药社会科学理论教给学生以社会科学的视角认识与分析医药的社会性与社会问题;医药伦理与哲学帮助医药类学生认识医学与生命的真谛以及应当恪守的职业法则;涉医涉药文学则涵养医药类学生敬畏生命、敬畏医学的人文情怀。培养道技兼修的高素质医药人才离不开医药人文教育,而医药人文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富有医药性、人文性和社会性内涵的课程体系。系统而丰富的医药大人文课程,能够使医药类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类不断征服疾病、拯救生命的历史进程;感受人类不断解决医学与医药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时所体现出的思想智慧和文明观念。只有让这些血肉丰满、富有灵魂和精神张力的课程进入课堂,才能避免学生将职业信仰与职业精神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空洞口号或外在的职业教条;才能使医药类学生将敬畏生命、同情病患、拯救生命、守护健康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并视其为个人价值和职业荣誉的最高体现。

参考文献

[1]雨田.健康中国视阈下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2019(456):103-105.

[2]陈旻.医学人文教育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内化[J].医学与哲学,2019,40(17):60-62.

[3]刘虹,沈超.独立建制医药类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调查报告[J].医学与哲学,2015,36(7A):13-18;50.

医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Abstract:Inthispaper,thewriterreviewedcurrentsituationofChinesemedicinegraduatestudenteducationconnectedpractices,andputforwardsomeeffectiveapproaches.

Keywords:Chinesemedicinegraduatestudenteducation;Currentsituation;Thinking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与国家学位制度的接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1大学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数量多和层次高的现实国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1.2生员素质的缺陷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中医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就使得学生在中医药学术视野、基础知识的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上,都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相去甚远。同时受经济条件、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是一种权宜之计,其选择考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由于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深入研究的热情。

1.3导师素质的差异

研究生导师能否按照教育规定施教,将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学术界学风浮躁的影响,有些导师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则整日忙于兼职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断扩大,许多导师负担过重,没时间潜心于学问,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不少缺点:内容落伍,跟不上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过分狭窄,只关注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和本科内容重复过多,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翻版;对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关键在教育。为了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目前的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便适应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这些除了知识需要长时间积淀和融合这一因素之外,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思考。

2.1提高导师素质要想培养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有一支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学术能力。引入评估淘汰机制,严格导师遴选条件,进行任期考评,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承担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等形式,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大力做好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工作,切实保证新老导师正常交替;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发挥每个导师之长,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使研究生在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医药人才的要求[2]。

2.2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硕连读的后期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按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加强其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相衔接,培养适应性强的专科应用型人才。

2.3建立评估制度为有效地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促进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应定期开展对研究生授权点的评估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评估机构也应对学校进行的评估,并且将评估名次向社会公布。授权点应经常性的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每一年或间隔一年评估一次,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性工作长抓不懈。在自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2.4调整课程体系知识经济呼唤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知识越丰富,基础越宽厚,就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中医学院校要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调整创新,将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

3小结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兴,苏小康.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教育初探[J].医学综述,2007,13(24):2059.

医药教育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统一教材,似乎也不需要统一教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做法应进一步改进,在一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共同去完成,每个人完成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的论述。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温病学》实验设计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布置大作业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自发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系统。每个组的学生再进行分工,每个人具体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设计一个项目.而一个项目内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组的学生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任务,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协作。

医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市场;社会需求;改革;医药高等教育

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一为学生积极向上的“三观”和良好品格的培养,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道德品格和职业道德等的培养;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三为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四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项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学校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其他各项工作,从而实现培养目标,造就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医药行业的创新程度要求更高,而我国医药教育体制(以下简称体制)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严重滞后[1]。医药教学改革以及如何改革已成为医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议题。因此,笔者尝试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以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药高等人才提供参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

1.1背景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在体制的束缚下,而被忽视或者严重落后于市场和社会需求。在我国“211”和“985”工程建设前,国内医药高等院校数量少,培养的人才也相对较少,致使培养的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大都在国家高层次的机关或单位从事宏观规划方面的工作;由于目前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且国家高层次的机关或单位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导致现有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医药企业或基层单位,从事基础操作等方面的工作。但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侧重于宏观知识的教育,从而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偏离。近年来,在市场的推动下,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受旧体制影响过深,学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仍与市场、社会需求脱节;医药教学仍存在内容狭窄、专业划分过细、教学过程没有活力、缺乏竞争机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学生培养过程封闭等弊端[2-4]。这些弊端使学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等迅速多变的情况,严重影响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转型”,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适应社会需求,不但要转变培养医药人才的教育观念,更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现代化医药人才的重要性。从社会角度来看,培养医药人才的观念要从为经济上转变为为社会基层服务,从而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观念必须从“学而优则仕”转变为向社会服务和献身社会,从课堂教学、学校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能力;此外,还应改变在教学过程中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人设科、因师设课”的现象,树立大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师,社会也要成为教师丰富的后备资源,并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5]。

2改革措施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一种把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特点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并赖以组织教学过程的外部存在形式[6]。当前,医药高等院校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和网络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产学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融合,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企业进行医药生产现场和质量检验操作的教学,突出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大大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7]。②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由于医药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使知识分割过细,而导致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医药人才已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需要。为了使培养的医药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就必须打破学科专业设置的单一固有模式,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和服务方向,培养复合型医药人才[8]。③理工渗透,文理兼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平衡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既保证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培养的医药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好的综合素质。

2.2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由于医药高等院校长期依靠资源垄断来发展,以致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落后[9]。

2.2.1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不仅系统反映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还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课程设置是一个科学严谨的体系,而不是课程简单增减或某些课程的单一强化。高等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方向,对各类课程进行准确定义、分类(如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后进行整体优化组合。这种优化组合不仅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及关联上进行,同时也要在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10]。医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立还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用最新理念与科技成果培养现代化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可以简要归纳“为准确定义、明确分类、优化组合、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2.2.2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

医药高等院校需精选教学内容,及时增加相关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应时代变化、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教材是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积累更新加快、融合加深。这就需要教材编写与修订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及时更新,同时教材的内容也需借鉴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打造视、听、练习等多方位的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也需进行优化组合,打破三者长期以来关联度不高的弊端,使三者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11]。

2.3教学管理的改革

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管理中,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监督管理和学校高层的行政管理,又有专业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多基层管理,所以教学管理需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11]。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以开展教学评价为主要内容,教学评价包括课程评价、专业教学评价和学校教学工作评价3个方面[12]。课程和专业教学评价以学校自评为主;学校教学工作评价则是从整体上评价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医药高等院校开展的教学评价与过去高等教育“不管不顾周围一切,自拉自唱”的情况相比,已有较大进步,但仍与市场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13]。因此,教学管理的改革应从过去封闭式的内部管理向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外部管理转变。改革后的教学管理工作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也应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这样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行使教学工作的自主权、促进教学改革,还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14]。

3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引导一个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必须坚持不懈地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改革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只有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学工作的标准,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必须作出改革。目前,我国医药教学改革仍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缺乏高素质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团队、教育资源短缺等,医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温蕾.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11):242.

[2]白逸仙.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宋国立,盖功琪,苏东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92.

[6]孔艳华.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6):158.

[7]程书强,杨建斌.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5):157.

[8]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9]罗蔓.医药卫生类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1(9):74.

[10]石怀伟,孙德明,张美生.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管理问题研究状况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4):105.

[11]段春莉.高职院校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148.

[12]谢凯存.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1):266.

[13]候晓薇.论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和实践取向[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0):7.

医药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我国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一直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从以医院为发端办教育,到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再到注重质量和综合化发展[1],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新时代下,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

1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家制定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为校企深度融合画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工学类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上已达到一定层次[2-3]。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出台的医药卫生类院校方面的宏观政策多,操作性实施细则少,目前医药卫生类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是浅层次的短期合作,缺乏具有参考价值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4]。

1.1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不畅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校企发挥双主体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相对较弱,主要原因在于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不畅[5],导致企业中的人才缺乏对教育体系的了解,很难参与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体系等的构建,学校教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不够,特别是实践技能更新方面,无法满足医药卫生类临床工作的需要[6],难以达到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医药技术技能的目标。双方缺乏整体意识[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推进。

1.2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涉及多种资源,如科研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资金、场地等[8],这不是学校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企业全面深入地参与,共同构建更加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构建的,医院(企业)的参与还处于浅层次阶段,缺乏校企共创的教育资源,缺乏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未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9],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培养形式过于单一[10],培养的人才也无法贴合社会实际需求,合作共赢效果不佳。

1.3师资队伍的局限性

校企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11],这无疑需要强有力的师资支撑,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能力。但现有的高职教师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一方面,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学业完成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在企业工作或者入职后在企业进修的经历少,导致专职教师知识结构偏向于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的状况[12]。另一方面,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基础知识,缺乏教学技巧,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13]。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的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瓶颈”[14]。

1.4缺少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15],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一大助力。因此通过创建校企教科研共同体、学术交流合作来提升创新能力对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来看,校企间的科研、学术交流主要以少量教师到企业进修的形式开展,交流平台的构建还处于浅层次的单一状态[16],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发展的效益均不明显[17]。

2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

《实施方案》中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整体制度安排,给予了产教融合企业建设的政策支持,确立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任务。

2.1促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通过构建“校企双向流动”机制拓宽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实行人员互兼互聘,双向流动,解决校企深度融合中衔接的问题。可在学校设立流动岗位,聘请医院(企业)的高技能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落实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12条》)中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的举措及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将15%的编制员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请兼职教师”的规定,同时鼓励教师到医院(企业)挂职锻炼,实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2.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医院(企业)可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价、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校企双方本着服务企业、互利互赢互动原则,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课内见习实习,让学生尽早进入医院(企业),尽早建立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内涵提升为重点,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远程课堂、在线见习等教学形式,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3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方案》第12条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职教师资12条》具体目标中提到,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因此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一条有效途径。医院(企业)可接收教师进修培训,达到“新入职教师1年、讲师2个月、副教授以上1个月”的临床进修培训目标。同时,对医院(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则提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使兼职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开展至少1次师资全员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水平,以理论学习—虚拟实践—实训室操作—医院(企业)实地操作为主线,完成校园理论向职业技能的转换,学校教室与工作岗位的对接。2.4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为拉近校企双方的需求与发展目标,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实体建设需要顺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医药卫生类院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医院(医药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为师生提供接触行业、了解企业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协调校企追求目标的差异性,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实现基地的资源共享,在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同时,让企业一方获得切实的利益,用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2.5加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协同合作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的价值追求所在。校企应结合双方优势,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参与,在科研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资金、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学术交流方面进行合作,学校教师加入专业学会,参与医院(企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沙龙,以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校企深度融合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校企共同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创新、就业为内生动力促进企业的参与,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营造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探索出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突出专业特色、操作性更强的新型合作模式,促进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健珍.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2]周鑫,张秋敏.河北省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14.

[3]潘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8(9):17-20.

[4]曹文元,林艳红.职业教育卫生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困难与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0-12.

[5]王德华.医药卫生类高职“双元联合体”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7):16-19.

[6]朱启华.深化校院(企)合作,创新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3,32(21):25-26.

[7]徐茂红,赵克霞,许应生,等.卫生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探析: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8-9.

[8]张中华,夏铭.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9(20):46.

[9]刘陶然.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0):133-134.

[10]刘楠.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1):26-28.

[11]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48-49.

[12]吴珊珊.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员工与高职教师双向流动的逻辑与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4-5.

[13]崔联合,蔡玲玲,刘刚.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4):24-27.

[14]虞凯,高玉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考[J].中国商论,2019(21):245-246.

[15]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51.

[16]陈燕,镇学初,王剑文,等.校企共建药学类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