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十篇

时间:2023-09-05 17:18:16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

Abstract: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widely recognized. Because the advanced nature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on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relatively high, but at pres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jects in the work of supervision and is not very good, how to do well the work related to the lack of unified conclusio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briefly summarized, the hop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relevant units.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逐步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智能化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智能建筑的出现便应运而生。智能建筑实际上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出现了,美国联合科技建筑系统公司于在对哈佛城市大厦进行改造时,为住户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局域网络、电话程控交换机等,使住户可以获得通信、办公自动化服务,使建筑物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住户获得了舒适、高效、安全、经济的良好环境,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正是智能建筑的雏形。如今的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具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由于智能建筑的先进性,其对施工等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在对智能建筑工程的监理方面工作开展的并不是很好,怎样做好相关的工作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根据已有经验对其进行做一简要的概括总结,希望能为相关单位提供一点参考。

1智能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对其进行过定义,但是都不够全面,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为: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的内容很多,其中包括:中央空调冷冻站,给排水控制系统;VAV变风量空调控制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消防报警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梯控制技术等等。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1)结构建筑环境结构.它涵盖了建筑物内外的土建,装饰,建材,空间分割与承载。

(2)系统实现建筑物功能所必备的机电设施.如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梯,照明,通讯,办公自动化,综合布线等。

(3)管理是对人,财,物及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体现高效,节能和环保等要求。

(4)服务提供给客户或住户居住生活,娱乐,工作所需要的服务,使用户获得到优良的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

本文作者曾经主持过某大型项目,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再结合何建业等同志的经验,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分成以下阶段和任务,仅供参考。

3.1规划设计阶段

(1)主要是根据业主要求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的确定;

(2)对系统的实施目标、投资规模及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析;

(3)按业主要求制订系统规划书或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

(4)对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提供技术咨询。

3.2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

(2)办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3)审核系统承包的资质、资历、工程业绩;

(4)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

(5)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

3.3施工准备阶段

(1)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

(2)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

(3)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会,做好技术交底;

(4)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范围;

(5)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

(6)监督完成相关系统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

3.4安装施工阶段

(1)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和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

(2)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和技术核定单;

(3)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

(4)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作量认可;

(5)协助建设监理实施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6)参与土建总包组织的工程例会,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物间的进度与关系。

3.5系统调试阶段

(1)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

(2)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3)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4)调试计划进度控制;

3.6系统试运行阶段

(1)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

(2)办助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的关系,明确职责范围;

(3)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和人员培训监理;

(4)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与方案;

3.7系统验收阶段

(1)审核系统竣工资料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2)按计划要求、合同条款对系统工程性能、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

(3)分阶段、分步骤地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

(4)协助业主组织第二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3结束语

如今,国内的建筑行业随着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以及地方政府正在不断实施的城市美化运动,各种新的建筑不断出现,智能化建筑在新建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下一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也必然会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其重要作用。不过建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所以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相关的监理工作,让智能建筑真正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东升.建筑工程智能化监理方法分析[J].科技信息.2011(31)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2

今年初,谷歌公司以32亿美元收购Nest,创下了谷歌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

Nest Labs由马特・罗格斯和“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联合创建,2011年推出首款产品智能恒温器,它可以自动控制暖气、通风、空调等,让室内恒定在设定温度。随后,Nest又推出了一款可以感知烟雾、一氧化碳、温度、光线、动作和超声波等的智能设备Protect。

分析人士认为,谷歌是为了进军潜力巨大的智能家居、智能楼宇市场,并获取这些公司所掌握的家庭数据。

2014年8月,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宣布,未来3年内,美的将向上游延伸,转型为智能楼宇设备集成商,从空调扩展到楼宇其他设备,对楼宇设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据悉,美的集团旗下的照明业务,已经并入了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

近几年,围绕智能楼宇市场,传统工业巨头如西门子、施耐德、霍尼韦尔、联合技术等持续发力,科技类公司三星、谷歌、NEC等陆续跟进,国内又有美的等加入战团。那么各家企业嗅到了哪些商机?简单粗糙的中国房地产会变得“智能”甚至“酷”起来吗?

试验和示范期

据了解,在中国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仅有4%的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能源效率改进措施。常见的情况是,5%的人周末加班,整座楼的空调都会打开。中国各类建筑的粗放运营、高耗能问题日益严重。

在中国,实现楼宇的节能化、智能化已经刻不容缓。

NEC中国智慧城市部副总裁王颖告诉《英才》记者,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消耗能源最大的是暖通和照明两大系统。“一座普通楼宇经过深入的节能挖掘,中央空调的节能潜力达到15%―25%左右;照明系统的节能潜力可以达到20%以上。”

但是,更换智能楼宇系统的费用也不菲。据了解,如果全面更换楼宇外墙保温,更换新型节能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等,需要10 年以上的投资回报期。

“如果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加上自动化技术,无论在开发新楼宇还是在改造旧建筑,投资回报期都能大幅缩短,可实现节能达30%―40%。”西门子中国区副总裁许国祯对《英才》记者说。

比如:台北101大厦因为智能化改造,实现了年节水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吨,降低能耗480万千瓦时,每年节约70万美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仅暖通空调的升级改造,每年为客户节约1000万人民币。

目前,《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已经在2013年初由国务院,预计未来的十年乃至更久,建筑节能和智能化产业将蓬勃发展。“目前处在试验和示范期,如果两三年内成熟,形成标准,之后的推广会非常快。” 中国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表示。

大数据玩法

根据2013年的统计,我国智能楼宇的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及智能楼宇市场,年产值接近2万亿元,可占全球约1/3的份额。

西门子、三星SDS等上述企业纷纷加重对智能楼宇市场的投资。目前行业投资热点集中在家电智能操控、水电暖等能耗管理、空气净化、垃圾处理、消防安防、节能建材等环节。

以智能楼宇的基础――传感器为例,根据行业分析公司Nano Market的最新报告,用于需求响应的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17亿美元激增至2021年的109亿美元。

而各家巨头的角力则围绕大数据和生态圈展开。

根据楼宇内不计其数的传感器捕捉到的海量数据,运营商可以不断优化楼宇内各系统的性能,以及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楼宇将成为一座生命体,不断生长出各种应用,包括娱乐功能等。

“城市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能够持续应对变化、不断生长的机制,而不是建成后就不能再优化。”王颖告诉《英才》记者。

在生态圈方面,技术最复杂的是将众多设备和系统汇聚到统一的大脑,一般供应商实力有限,只能由上述巨头来构建。“我们的平台都是开放式的,各家厂商都可以接入。本地战略伙伴包括太极计算机、绿地集团、中国电信等,都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三星SDS中国区战略市场部总监贾哲告诉《英才》记者。

三星SDS、西门子等巨头构建智能楼宇生态圈的另一项资源则是:智能楼宇向下连接智能家居,横向连接智慧教育、企业移动化、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各领域,这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而三星、西门子等均是多元企业集团。

据《英才》记者走访了解,楼宇的智能化改造成本一般占到建安成本的3%―5%。回收周期和单位时间“能耗量”有关系,能耗越大成本回收也就越快。以上海中信泰富广场为例,第一年节能185 万千瓦时,节约人民币超过153 万元,投资回报期为3.5 年。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3

技术发展政策不能束之高阁,政策只有被业界广大科技群众理解与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本文谨是笔者个人在撰稿过程之后的不完全成熟的深层思考点滴,抛砖引玉,以期广大业界同仁关注献策,共同探讨新世纪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大计。

一、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二、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业产品。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综合协调同步发展,需要全国统一计划、统一协调、统一对策,而不是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各自为政”。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极快之中。因此,技术发展政策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先进性,更需要有深思熟虑的严谨准确性。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政府的正确指导行为是技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不准确的指导行为就会导致紊乱、滞后、误解、甚至失误。

3.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当前,不把智能化建筑作为一项产业发展,就要“贻误时机”。

4.技术协调理顺是智能化建筑建设全过程中技术发展质量保证的瓶颈。不仅是智能化各个专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工程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施工、监理、到验收、物管之间的全程协调(包括技术资质管理统一协调)。要从体制结构上着手解决事实上存在的“山头”与“门户之见”。当前智能化系统的真正技术监理还是个空白。

5.智能化建筑属交叉学科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当前突出存在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设计严重分离。由于建筑的智能化大大增加了传统工程设计工作的难度及劳动量,而设计费一直未变,不符合按劳付酬原则,直接影响人的极积性与技术发展。

6.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政策尚未具体地与单位体制改革相协调、相结合;尚未充分体现出技术政策激励机制。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还未有机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还未深入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关键是,尚未真正意识到智能化建筑产业是21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l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所以,国内人为地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不准确的。况且两者技术都还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之中。

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

四、国际上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更准确地说,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1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五、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发展选择考虑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专业职能部门,理应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工作,规范智能建筑市场行为,保障智能化建筑建设工程质量。从我国国情出发,应本着“功能实用、经济适用”的技术选择原则,制定技术规范标准、扶持国产化、推进产业化,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的总体水平。为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建立起有稳定机制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智能建筑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开发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逐步推广建造智能型绿色生态建筑(含住宅小区)。

智能化建筑技术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部门,理应全面同步发展与推广。但是,谨对于建设部来说,应该需要重点抓住发展和推广的是楼宇设备自动化(BA)技术。因为,一方面BA技术是与建筑物本身紧密相关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首要基本技术,另一方面BA技术不属于其他专业职能部门(如信息产业部、公安、广电、环保、电力等)的业务管辖范围。因此,建设部理应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承担开发和推广BA技术的重任,BA技术产业化不可以放任自流。因为BA系统产品设备又是智能建筑必不可缺的基础配备,市场需求潜力极大。目前又均为国外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市场。因此,国产化产业化的前景极为深远。

由于我国人口最多,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世界排名属倒数,根据“十五”计划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要达到57亿平方米,到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住宅小区建设潜在需求量极大。21世纪的住宅产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必定地十分普及,因此智能化住宅小区产业化前景看好。要建立起智能化住宅部品、质量保障、性能认定等体系,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

六、与技术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为了确保智能化建筑建设整体工程质量,保障投资效益,减少浪费损失,提高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有利于技术创新激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技术政策首先必须符合适应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向;

(2)“十五”计划应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调整优化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智能化建筑就是传统建筑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形式;

(3)统一抓好智能化建筑领域各类资质管理改革,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市场封锁与分割,推进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质协调管理。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减少政府行政设定企业资质审批作法,逐步同WTO市场接轨,用个人资格替代单位资质;

(4)立即着手建立健全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技术监理制度,填补空白,以保障智能化工程质量。智能化系统技术监理工程师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资格证上岗;

(5)智能化建筑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项目建设法人(业主)必须在立项报告(方案说明、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等)中,说明拟建项目中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拟达到的功能要求及标准、投资及措施;

(6)建设智能化建筑是一项投资巨额的系统工程。为了减少决策或抉择的失误,必须把技术咨询列入工程必须要有的法定规范程序,贯彻于工程过程始终;

(7)建筑的智能化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之相适应。建筑设计必须要与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建筑环境平台必须能足够支撑建筑的智能化。兴建智能化建筑必须要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集成,紧密协同、整体规划、细致管理、精心实施;

(8)智能化建筑的总体规划必须着重考虑到要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以便全面规划、分期实现,既符合当前实际、又能满足未来发展;

(9)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综合统筹设计。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全过程,不只是从单一的设备供应出发来考虑,而必须以整个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四个方面出发综合(集成)来考虑;

(10)智能建筑的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素质必须经过系统的全面专业技术培训取得合格证上岗,才能确保建筑智能化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获取经济效益;

(11)传统工程设计单位的专业技术结构构成,已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技术创新系统的需要。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充实智能化高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12)根据传统惯例,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的主持人就是该建筑项目的主建筑师。因而作为智能建筑工程项目主持人的建筑师,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领衔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创新的工作责任;

(13)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系列化能相配套的有关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物管等等规范规定,使得我国智能建筑工程从局部到整体、从环节到全程均有章可循,形成体系;

(14)必须严格智能建筑工程审查和质量监督管理。对于已竣工实践证明是质量优秀、功能合理、运行良好、效益突出的智能建筑工程,才应当作为样板示范工程给予鼓励。不宜事先预封“样板示范”;

(15)按照“引进、消化、发展、创新”的方针,要大力加强对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深入分析了解,要组织力量投入;

(16)由于新兴的智能建筑领域技术发展太快,技术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对国际先进的技术,目前暂不宜强制规定定位在某唯一种技术或协议标准上,而宜采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导向、业界公认”的策略;

(17)要有政策扶持。大力鼓励国产建筑智能化技术产品及系统,要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18)工程设计单位实行真正企业化。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基准,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企业制度与机制改革为手段,建立起稳定有效的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

(19)立即调整智能建筑设计收费标准,将“智能化系统设计”单独立项收费,落实“按劳付酬、多劳多得”原则;

(20)全国统一成立“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协(学)会”,发挥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的综合归口协调的作用。加入WTO以后,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学)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律,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结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意识的自治组织。而不可将行业协(学)会办成为“第二政府”。

由于篇幅关系以上内容未展开论述,只能点到为止。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4

> 筑路机械管理包括机械设备生命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很多物质运动形态和价 值运行形态的各个环节。所以在具体管理的时候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下对筑路机械管理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探讨。

1.筑路机械的安装调试管理

大型筑路机械是高等级公路建设所必需的专用施工设备,它不仅体积庞大.配套机组和附件多,而且技术密集.安装调试复杂,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安装调试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才能正确组织人力.有效利用物力,成功地完成大型筑路机械的安装调试工作。

2.人员组织与技术培训

大型的筑路机械设备一般比较精密.昂贵,现代化程度高,初次安装调试必须由供方派驻专业的安装调试工程师负责,然后由供方的专业工程师对上述人员进行岗位分工和现场技术培训,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了解设备的基本结构.技术性能.操作步骤.运行管理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3.分析评价与验收

大型的筑路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应该由需方技术负责人组织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须说明安装.调试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结论性意见,质量负责人应对技术报告进行分析评价,对报告内容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最后经过对安装调试技术报告.评价材料.设备相关资料(包括合格证.装箱单.说明书等)进行审查及现场考核,决定是否通过技术验收,然后办理固定资产.采取手续,交付使用。

二、筑路机械使用中的维修保养管理

只有合理使用筑路机械设备,才能保证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中正常运行;只有维修保养好筑路机械设备,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和利用率,因此加强对筑路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维修管理。

筑路机械设备维修工作在整个设备管理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对筑路机械设备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和利用率,使其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使用单位在安排大修计划时最好进行一次经济论证,至少在第二次大修前进行经济论证,这样可以避免盲目大修在经济上造成的得不偿失。界定大修的界限应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当机械设备大修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维修成本持平甚至超过该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时,就应该考虑机械设备的以旧换新。

2.加强保养管理。

筑路机械设备的保养,主要对筑路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测试及隐患后的维修即预防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工作安排的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合适的。只要预防性维修工作量在这一个范围之内,都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经济效果,这个范围即为最佳预防性维修的经济范围。

3.智能化管理

当前的筑路工程中,主要靠人工指挥.人工操作,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施工信息交换量小.实时性差,能耗大.产能低等诸多弊病,直接导致高等级公路施工成本居高不下,浪费大,并制约了施工的速度和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应用多智能主体技术提高筑路机械机群的智能化程度,走出一条很好的创新管理之路。实施基于多智能主体的机群系统的最好方式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工程机械单机智能化技术,将机群智能化技术作为独立的专有技术开发,作为单机的智能主体可以兼容国内外主要厂商的产品。

三、筑路机械的租赁经营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所需的筑路机械种类多.规格多,部分施工单位的筑路机械难以满足自身需求,而通过选择租赁社会上一些闲置的机械设备,则可以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合同工程。所以说,发展筑路机械设备的租赁事业,引进科学创新的租赁经营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

1.租赁内容

(1)机械租赁费用计算方法租赁费用一般采用台班计费法.工作小时计费法.工程量计费法.租赁天数计费法和租用月数计费法共五种费用计算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优的计费方法为完成实物工程量计费法,其次为按小时计费.按天计费,很少按月计费和按台班计费。

(2)机械租赁的租金结算

计算方法可分为短时间结算和长期租赁结算,一般情况下结算方法采用短时间结算法,在租用机械起运时,租赁方应根据合同规定的机械租赁起止时间,预付租金金额的50%,机械工作一半时间后,付清剩余款 项的50%,到最后结算时多退少补。当采用长期租赁计算法时,则需先预付一个月的租金, 以后每工作满一个月预交下一个月的租金,最后结算时多退少补。 (3)机械租赁的合同签订租赁合同条款谈妥后,经双方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法人印章后生效。双方均不得违约,如有纠纷,由出租方仲裁机构仲裁。出租方取消合同时,应提前7 天通

知租赁方,机械调回费用由出租方支付;租赁方需要提前终止合同时,也应提前7 天通知出租方,并负责将机械送会。机械租赁合同到期,租金结算清后,合同效力自然终止。

2.租赁经营的实施途径

(1)创新卓越的筑路机械租赁经营机制要改变思想观念,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原则,成立机械租赁公司,将分散的大型.精良.进口机械集中归口管理,以租赁经营机械为主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要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对内对外一致实行租赁制,加强合同管理和预付租金的管理体制建设。

(2)夯实规范的筑路机械租赁经营管理要加强现场管理,对租赁机械的施工现场明确现场管理员.监督检查员.经济考核员和保养维修员,建立健全现场管理.使用.维护维修制度和操作规程,把租赁机械的管 理工作融合.落实到机械施工现场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体员工之中,随时掌握机械的运行状况,听取租赁单位的建议和意见,保证各种反馈信息畅通无阻。

(3)培养合格的筑路机械租赁经营人员现代化企业的标志是专业化,而企业的专业化又离不开人才的专业化,所以必须通过引进.培养.知识更新等创新手段充实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中租赁经营管理人才要注重向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高素质.多才多艺方向发展;技术工人要注重向专业化.可独当一面.有一定特长方向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做好合理规划调控。既要保证机械设备作用性能有效发挥,也要加快管理制度的更新改革,为现代化公路施工创造更大的效益。在使用过程中,除了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技术比武.技术练兵和充实新生力量来提高各方面人员的素质外,还应注重机械租赁管理方面的加强,以是筑路机械使用方面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光艳.浅谈筑路机械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安防监控;智能建筑;地位

前 言

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人们对高科技生活的追求,所以,智能建筑在建筑业中刮起了一场科技的飓风,而作为智能建筑的科技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安防监控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快速崛起、四处林立的智能建筑中。建筑行业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了解智能建筑和安防监控的概念就变得非常具有必要性。

1 安防监控和智能建筑的概念

(1)安防监控安防监控主要由前端部分、传输部分、控制部分和显示部分组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安防系统,它利用光纤或同轴电缆在闭合环路中传输摄像的显示和记录,使监视方能够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完成其布置的监控任务。安防监控可以将所能监控的一切情况记录下来,如果在安防监控的监控范围内有不正常的状况发生,比如偷盗等非法行为发生时,安防监控的报警系统就会对异常情况做相关记录,积极有效地进行所处建筑的安防工作。

(2)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为了向建筑中所处的人群提供一个健康、节能、环保、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而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还有安防监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高速有效地进行建筑的维护工作。智能化建筑采用的是智能化控制,与传统的建筑采用的自动化控制相比,智能化控制更具有优势,它能够解决自动化控制建筑不能处理的许多非线性问题,正是因为其极具人性化的特质,智能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智能建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建筑行业的改革,还为信息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2 安防监控对智能建筑的重要性

(1)安防监控与智能建筑的关联智能建筑是将现代智能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而安防监控技术是为了保证智能建筑内一切生命、信息、财产的安全而进行安全防护的技术。从表面上看,安防监控从属于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科技性的体现之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由于安防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它在智能建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出于对建筑物普遍的有效性安全的考虑,安装有安防监控的智能建筑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安防监控为智能建筑提供了很大的附加值,带动了智能建筑的飞速崛起。反之,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也为安防监控的使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可用空间,因为其智能性的特征,它对监控应用的需求逐渐增加,带动了安防监控技术的发展。所以,安防监控与智能建筑互为从属,紧密关联,相辅相成,但是又各为一体,有各自不同的应用领域。

(2)安防监控对智能建筑的意义

①预防不良事故的发生在安防监控技术没有被广泛应用的传统建筑中,偷盗、入侵甚至爆炸的事故通常是在发生之后才会被发现,给建筑中居住的业主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安防监控被广泛应用到智能建筑中后,可以预防这一系列事故的发生,解除对居住业主的安全威胁,保障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不受侵害。同时,在智能建筑中安装安防监控也能对产生入室偷盗引起骚乱想法的不法分子产生威慑作用,从源头上杜绝偷盗、入侵等不良事故的发生。

②控制不良事故的恶化安防监控技术不仅能预防事故的发生,在不法分子构成犯罪事实后,还能为其犯罪行为提供证据支持,智能建筑中安装的安防监控会拍摄下犯罪分子的作案过程,捕捉到其个人特征,提高警方的侦破速度,尽快挽回人们的经济损失,也为接下来需要改进的安防工作提供借鉴经验,以便能够更好地完善智能建筑的安防工作。

③增加智能建筑的信任度因为传统建筑缺少安防监控的保护,所以既不能阻止一些恶劣的入室盗窃事故的发生,也不能在事故发生后开展积极有效的侦查工作,直接造成了建筑内业主的经济损失,甚至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致使人们对传统建筑越来越失去信心,而安防体系比较完善的智能建筑能够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这一安全问题,为建筑内的业主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居住环境,提高业主对智能建筑的信任度。所以,随着人们普遍的安防意识的提高,选择智能建筑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在无形中大大拓展了智能建筑的业务空间,促进了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总之,智能建筑中的安防监控能够运用积极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切实从业主的利益出发,使安防监控更好地为居住业主提供便利的服务,为居住业主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居住环境,在智能建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智能建筑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安防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对安防监控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防监控产品为了更加适应新时期智能建筑的需要,开始对其设计增添更多创意,使其在智能建筑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目前安防监控技术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生物识别和行为识别以及高清视频的日趋完善上,三者的有机结合使高清视频网络监控成为可能。比如生物识别中的人脸识别技术能以独特的三维人脸识别法确保识别的准确性,而行为识别则是将现代计算机高速运转的数据处理功能和智能视频技术结合起来,以便能够快速对视频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然后把得到的信息传递给监控者。这些安防监控新技术被应用在智能建筑的很多地方。以2010年世博会为例,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应该是智能建筑的荟萃,而国内不少安防技术的精华在世博会中得到应用。据世博会报道,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大型公共建筑,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按照中国三星标准和美国LEED金奖双重控制执行的大型“绿色低碳公共建筑”。在节能上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超白玻璃也在上海世博会上大展身手,上海世博会主体建筑及“世博阳光谷”工程均用超白玻璃作为上海世博会新建场馆的建设,以上是智能建筑中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同样在世博会的安保上,新技术与新产品应用也层出不穷。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发出了“确保上海世博安保工作万无一失”的指示后,世博安保部门透露,他们将启用大量高科技安保设备,其中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排爆机器人、人造狗鼻子等,世博期间将有60余套安检装备在世博园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项目道口安装使用。如“拉曼液态违禁品检查仪”,安检人员将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包装的液体放置到检查仪上,只需按下分析键,2秒钟内报出被检查物质的名称。此外各个进出口安装的“E面通”的人脸识别系统,对进出园区的50万持证人员进行比对识别,识别无误方能过关。由此可见安防新技术与智能建筑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智能建筑中一旦嵌入新技术,必定由最新的安防系统与之相匹配。

4 安防监控新技术的发展

市场推动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生物识别、行为识别和高清视频的日渐成熟,使得高清视频网络监控已实现。目前,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人脸识别有了重大突破,通过三维人脸识别能够保证识别的唯一性,而行为和形体识别技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并结合智能视频技术能对视频画面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为监控人员提供关键信息,可以对不同种类的物品进行识别。例如在通道口,如果有嫌疑人通过时,监控设备将其图像与罪犯的图片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将报警;在禁止停放物品的地方,如有物品停放系统将会报警提示;当存放的物品被带离系统所能监控的范围时,系统将报警;在监控范围内如有人群聚集、人员来回徘徊或进入不应该进入的区域,都将发出告警信号。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让监控从被动安全防范转向主动防范。由于对前端设备功能要求的提高,以上的识别必须通过前端的摄像机采集,而这时的监控系统已经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监控系统,而是监控、智能计算机与网络集成为多种应用的一体化组合的设备,即将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周界报警、门禁控制等与视频监控集成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之上。综上所述,本文所论述的安防监控新技术,其特点有三个,即高清、智能、集成。

(1)从高清角度来看,以前的模拟摄像机折合为像素只有40万像素(704×576),如人在画面中占十分之一,则人脸水平像素只有70个,图像信息资源少,识别自然困难。而采用高清摄像机,如以150万像素来分析(1920×720p),人脸水平像素已达200个,识别与行为分析自然精度更高、更准确。

(2)在视频监控中心,操作人员不能确保连续8小时内观看操控介面,而智能分析系统一旦检测到异常事件就报警,不仅可靠而且效率较高。

(3)集成是把数字高清摄像机、DVR及通信设备组合在一起,可作为嵌入设备,也可基于PC,采用网络形式组成平台,一点报警,全线可知。以上所述的高清监控平台适应发展趋势,“环保”、“节能”和“低碳”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追求“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与配合,如采用高清监控平台,通过高清监控系统促使企业完成环保减排目标,环保部门在企业工厂排污口建立高清监控系统,通过对气体、液体浓度和成分等进行分析、监控,监督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执行和达标程度。

5 结 语

智能建筑是经济迅速增长后科技发展的产物,所以智能建筑更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而智能建筑中的安防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突发事故的发生,为智能建筑提供了安全管理的保障,对智能建筑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智能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持智能建筑发展的动力。同时,智能建筑的发展也为建筑行业的更新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智能建筑不仅要为业主提供良好的服务,还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断完善安防监控系统。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安装安防监控是未来的智能建筑中主要发展趋势,而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安防监控在智能建筑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所以,建筑行业为了长远的发展,要重视安防监控的地位,促进安防监控新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刚.安防监控在智能建筑中的地位[J].科技风,2013(12).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6

摘 要: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各系统功能及设计要点,指出智能建筑不能与建筑智能化系统混为一谈,智能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智能化系统的简单罗列。

正 文: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自前些年智能建筑的概念提出以后,在国内可以说名声四起,诸如智能家居、3A、5A级楼宇等广告词也随处可见,但真正能称为智能建筑的却是凤毛麟角,往往造成投资浪废,又没达到投资目的,仅仅起到广告作用,这是十分可惜的。

什么是智能化建筑?在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中的定义如下:“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论文作者认为,为达到上述目的做成的耗能建筑也不能称其为智能建筑。由于该标准忽视了节能环保方面的问题,其代表能耗的供电标准“甲级标准(办公室)宜按60vA/m2以上考虑”;“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45vA/m2以上考虑”;“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30vA/m2以上考虑”,暂且不说智能建筑标准分级的合理性,智能建筑的标准越高耗能越多,显然是不科学、不经济的。当然,标准越高,系统越多,这些系统俗称弱电系统,耗电很小,利用这些系统去合理控制楼字设备就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另外,此标准罗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各子系统,没有强调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这样就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误解,有了这些系统就是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甲级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乙级智能建筑等等。

因此我们应明确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以及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在国内有些场合把智能化建筑统称为“智能大 厦”。智能化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又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因此,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不根据最终的效果,仅仅根据智能化系统的多少或功能的多少分出个甲、乙、丙等级来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指导设计、节约投资,往往还造成相互攀比,系统不与建筑规模及建筑形式相匹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综上所述,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可见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简介介绍一下智能化系统部分子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1 通信网络系统(CNS)

通信网络系统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数字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相通。在以前也称为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主要包括:

1.1 电话通信系统

建筑或建筑群内的固定电话通信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属性以及公用网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接入远端模块局或采用虚拟交换、自设独立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PABX)或综合业务程控用户交换机(ISPBX),并应与公用电话交换网连接。

1.2 计算机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本地网络的安全,应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通信子网和高层或应用系统中采取措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应为管理与维护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应提供高密度的网络端口,满足用户容量分批增加的需求。

1.3 卫星通信系统

可设置多个端站和设备机房或预留天线安装位置和设备机房位置,供用户接受和传输数据和语音业务。

1.4 有线电视系统

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应遵循全面规划和分步实施原则,设计应全面、周到、注意预留到位并有充分余量,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系统设计应提出系统近期的实施方案、中期及远期的扩容和发展规划。同时,应充分考虑建筑智能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共享,确保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传播系统总体结构的先进性、合理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集成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先进产品,使整个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系统可以随着技术发展和进步可得到充实和提高。

1.5 无线通信系统

建筑物由于屏蔽效应出现移动通信盲区时,设置移动通信中继收发通信设备。

1.6 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的类别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确定。公共广播系统一般可分为: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系统设计应具有背景音乐广播、公共广播和应急广播功能,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平时可播放背景音乐,业务广播和商业信息,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兼作应急事故广播使用,指挥大厦内的人员安全疏散。主机应采用矩阵结构,能够将任意音源播放到任意分区,能够对报警楼层及其联动报警分区进行任意组合设置。扬声器的分布以走道、电梯前室等公共区域为原则,在办公室设置扬声器,同设置音量控制器。背景音乐系统应具有消防强切功能。

1.7 会议系统

会议系统应是音频系统(电声、建声)、视频系统(投影、摄像、录制)等多系统的综合设计,所选用的音频、视频设备、计算机等的网络传输、语音与数字设备接口、终端等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会议系统应实现计算机语音、文字、图形、图像、自动监管、多媒体实时同步网络传输、系统控制一体化功能。

1.8 同声传译系统

(1)同声传译一般可设有(3+1)或(4+1)种语种,国际会议可设有(6+1)或(8+1)种语种;

(2)同声传译传输方式可采用有线同声传译和无线同声传译;

(3)会议室译员间的位置应设置在主席台对面或主席台的两侧(或二层较高位置),应使译员能观察到发言者的口型。

(4)译员间的大小可参照国际IS02603推荐的尺寸高2.3m、宽2.5m、深2.4m设计。

2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2.1 物业管理运营系统

物业管理运营子系统应以高效便捷的方式来协调用户、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能实现对投入使用的建筑物、附属配套设施、设备生产及场地、用户、服务、各类资料及各项费用以经营目标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建筑的环境、清洁绿化、安全保卫、租赁业务、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实一体化的专业管理。

2.2 办公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子系统应能在日常办公中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助管理人员对办公事务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协助领导对各项工作的分析、决策提供公文管理、会务管理、档案管理、电子账号、人员管理、领导活动安排、突发事件处理、书面意见处理等功能,应能实现电子公告、规章制度、公用电话等公共服务功能。

2.3 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子系统应具有物业信息服务、新闻、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用户个体服务、文化娱乐且务、生活保障服务等功能以及电子显示屏信息另查询功能。

2.4 网终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子系统应配置适宜、使用方便,为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有力的保障。

2.5 智能卡管理系统

智能卡管理子系统应能对各种功能的智能卡实现统一的管理,如身份识别、员工考勤、车辆停泊、持卡消费、门禁等,并进行各类计费管理。

3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售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捆个子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通常包括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及保安监控系统等子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以降低大楼能源消耗、节省大楼营运成本的目的。设计的关键是系统应用稳定可靠,发生故障概率降到最低可能限度,同时,应能提供精确的、量化的控制模式,为大楼能源控制提供可靠保证。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前要认真阅读暖通专业和电气专业图纸,给出楼宇自控系统控制点表,同时应提醒业主所购的受控电气设备必须具备二次控制回路或者BA接口,否则BA系统是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在设计中,对于数量较多、位置分散的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根据设备布局情况,划分区域配置DDC,尽可能分散设置独立之控制,以减少信号线敷设量,提高可靠性,并保证同一设备的监控点分布在同一DDC中。

4 防火自动化系统FAS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规定。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按消防部门要求独立运行。可将火灾报警器输出的报警信号传送给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或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监控中心,但楼宇自控系统对消防系统只可监视不应进行控制。对于空调、风机、配电等平时由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控制的设备,火警时应受消防系统控制,应确保火警控制的优先功能。

5 保安自动化系统SAS

设计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防范级别,满足整体纵深防护和局部纵深防护的设计要求,以达到所要求的安全防范水平。

5.l 入侵报警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安全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应分别或综合设置周界防护、建筑物内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5.2 配电视监控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物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电视监控系统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视和记录,并可提供对各类报警信号及时、迅速和可靠的复核手段。

5.3 出入口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通道、财务室总出纳、金库、重要办公室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出入口控制系统由出入口对象(人、物)识别装置、出人口信息处理、控制、通信装置和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

5.4 巡更系统

巡更点应设在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主要部门。安防人员的巡查报告方式可以采用在线瞳离线方式。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项目应采用在线方式。

5.5停车场管理系统

在停车场的人口区应设置出票机或读卡器,并应在汽车库(场)的出口区设置验票机或读卡器。此外,还可以提供车位引导系统,用来显示剩余车位的数量及区域。

除此之外,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是为上述系统提供物理通路。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是将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有机连接起来,在开放标准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实现各有关系统之间可相互操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综合化的管理系统。

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保代.《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0 第9期.

2.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7).

3.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BJ01-615-2003).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防监控;智能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 U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以建筑物为平台,通过各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组合,向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安防系统是起到安全防护工作的一个体系,与智能建筑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二、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是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建筑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融合赋予建筑物新的含义,使建筑物更有效地为人们提供舒适、高效、便捷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加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以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智能建筑催生了新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在拉动建筑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信息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智能建筑的概念是美国人最早提出的。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厦—City Place Building。该大楼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楼内的空调、供水、防火、防盗及供配电系统等进行自动化综合管理,并为大楼的用户提供语音、文字、数据等各类信息服务,使客户真正的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随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智能建筑相继发展。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起始于1990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建设的应用,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都受益于信息网络,智能建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节点,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形成建设高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改变人们工作、商务模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居家生活的模式,从而推动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从商务办公大楼发展到住宅小区,智能化住宅和智能大厦同属于智能建筑。

三、安防监控与智能建筑的关系

安全防范系统,尽管安防系统从属于智能建筑行业,其在智能建筑行业中的地位是很显著的,每次智能建筑展会,安防界占地最多,但其又可单独成一行业,国家的行业标准GA 系列(公共安全)就是为它制定。从广义而言,“公共安全”包含建筑物、场所以及道路。道路有自己的交通监控,所以可认为除了交通,其余都是与智能建筑有关的范围。所以安防与智能建筑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紧密的依赖关系。

安防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家居防盗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停车专用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等。安防产品在全球市场情况如下,据美国TEMPEST 公司统计,2006 年全球安防市场870 亿美元,监控82亿美元、门禁32 亿美元、报警227 亿美元、FRID18 亿美元、消防208 亿美元、其他310 亿美元。而中国的安防市场据《2008 年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洞察力研究报告》的数据:2007 年中国安防市场总产值已达958 亿人民币,而安防中的主体视频监控为536 亿元,占56%。按每年增长20%计算,则09 年安防产值估算为1378 亿元,而监控为770 亿元人民币。在安防行业中,占控制地位的是视频监控,视频监控是安防行业的基础,视频监控的方向就是安防行业的方向。众所周知,人的直觉感觉是视频,而视频监控无论是“平安城市”、“平安校园”,还是奥运与世博的场所,处处都占主导地位。其他如金融、保险、石油石化、电力和通信等行业只要有建筑物,就有视频监控。因为视频监控是保证安全的核心。此外,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和现代化的制造生产线上马,在智能建筑的厂房设计时,对监控应用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容量惊人。

四、安防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应用

我们可以这样说,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可以作为智能建筑代表,而最新安防技术在世博会中也得到应用。据世博会报道,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大型公共建筑,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按照中国三星标准和美国LEED 金奖双重控制执行的大型“绿色低碳公共建筑”。在节能上,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超白玻璃,在上海世博会大展身手,上海世博会主体建筑及“世博阳光谷”工程均用超白玻璃作为上海世博会新建场馆的建设,以上是智能建筑中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同样在世博安保上,新技术与新产品应用也层出不穷。其中包括人脸识别系统、排爆机器人、人造狗鼻子等,世博期间将有60 余套安检装备在世博园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项目道口安装使用。如“拉曼液态违禁品检查仪”,安检人员将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包装的液体放置到检查仪上,只需按下分析键,2 秒钟内报出被检查物质的名称。此外各个进出口安装的“E 面通”的人脸识别系统,对进出园区的50 万持证人员进行比对识别,识别无误方能过关。可以说,每个世博游客的脸就是最有效的“通行证。由此可见安防新技术与智能建筑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国家有最新的智能建筑出现,必定由最新的安防系统与之相匹配。

五、安防智能系统集成的模式和改进方法

1、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IBMS)模式:集中监视、联动和控制的管理;信息采集、处理、查询和建立数据库的管理;全局事件的决策管理、各个虚拟专网配置、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维和、管理和流程自动化管理。

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模式:以楼宇自控为基础把楼宇自控、安防、消防、车库管理等系统集成在一起。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通用协议转换的方式和标准化协议把各子系统的数据送到BMS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从而实现BMS信息综合管理和联动。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概念在中国智能建筑学术领域提出已有多年,智能大厦系统集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该资源达到充分地信息共享,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实用、高效、便利、可靠、低耗等目的。

3、智能化建筑应用的改进方法

(1)智能化建筑各项工作的落实需要有相应的硬性条款支撑,而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不高,相应技术和管理人员相对匮乏,因此规章制度不健全,需要综合我国智能化建筑现状,首先规范相应的管理和政治措施和条款。

(2)在建筑工程中落实的各项技术必须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落实实行。为了确保建筑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智能化技术的设计首先应该由总负责建筑单位进行设计,最后由各个分包商进行汇总,最终确定最合理的技术方案。

(3)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

六、安防监控新技术的发展

市场推动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生物识别、行为识别和高清视频的日渐成熟,使得高清视频网络监控已可实现。目前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人脸识别有了重大突破,通过三维人脸识别能够保证识别的唯一性,而行为和形体识别技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并结合智能视频技术能对视频画面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为监控者提供有用的关键信息,可以对不同种类的物品进行识别。例如在通道口,如果有嫌疑人通过时,监控设备将其图像与罪犯的图片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将报警;在禁止停放物品的地方,如有物品停放系统将会报警提示;当存放的物品被带离系统所能监控的范围时,系统将报警;在监控范围内如有人群聚集、人员来回徘徊或进入不应该进入的区域,都将发出告警信号。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让监控从被动安全防范转向主动防范。由于对于前端设备功能要求的增强,以上的识别必须在前端的摄像机的采集,这一切由于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出现,才能得以实现以上的功能,而这时的监控系统已经不止是一个普通的监控系统,而是监控、智能计算机与网络集成为多种应用的一体化组合的设备,即将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周界报警、门禁控制等与视频监控集成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之中。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防监控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安防监控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阔,安防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都将开启中国甚至世界的应用先河。

参考文献: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智慧城市信息系统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有思维的系统,城市中的市民、建筑、交通、卫生等要素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成长。

2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与城市建设档案的关系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有关活动中形成并归档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是城市自然面貌和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和地下管线等各项建设的真实记录。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物最全面,最能反映建筑物内在构造情况的文字和图纸材料,有着大量的资源内容可以被发掘,利用价值也可谓是巨大的。

如果把智慧城市看作一个有思维的成人,那么城市建筑物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个人的血肉,城市建设档案就是这血肉里的细胞。

首先,每个建筑物自身就是一个小的智慧系统,城市建设档案中保存了建筑物建成前后及过程中每个细节的信息,这些信息无论对建筑物的开发建设者还是现行使用者,都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其次,建筑物自身的空间位置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地理信息要素,建筑物作为一切城市活动的场所依托和基站,可以当作各部门和系统间联络的信息起始点。不难看出,城建档案信息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更细致、准确、丰富的数据,而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城建档案信息,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进行关联,得到城市管理决策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 按照利用方式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

城市建设档案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技术文件材料,一直以来,建筑行业都是参照《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以下简称:分类大纲)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归类。该分类体系主要是依据城市建设档案的专业特点以及城建工作和工程性质等标准来设置类别,将城建档案划分为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环保以及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军事人防工程等18个大类的体系化逻辑分类方案。而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能够支持城市各方面发展和决策的系统,除了需要包含大量的数据信息外,还需要在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时做到关联合理,逻辑清楚,因为只有在底层数据信息组合得当的前提下,整个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上层功能才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城市建设档案想要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发挥它自身的价值,仅仅按照旧有的分类方式是不够的,我们要重新对城建档案数据进行分解,系统选择,在归类方式上除了要兼顾城建档案自身的专业技术性还要充分考虑到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其他要素的连结性,从而使城建档案数据可以被利用得层次更深、范围更广。

1997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将项目管理分为十个过程,分别是战略策划过程,综合性管理过程,与范围有关的过程,与工期有关的过程,与成本有关的过程,与资源有关的过程,与人员有关的过程,与沟通有关的过程,与风险有关的过程,与采购有关的过程。该划分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绝大部分项目的过程类型,而城市建设档案作为建筑项目档案,属于比较严格意义上的项目管理,适用该指南,所以参考这十个过程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如下归类:

1.战略策划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规划许可证、项目综合属性表、竣工总结文件等。参考已有项目的档案数据内容,为即将筹建的项目做前期参考使用;其他子系统中凡是用到建筑物基本信息数据的,例如建筑高度、占地面积等,都可调用该类数据。

2.进度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开工报告、各分部工程验收记录、开工/复工报审表等。借鉴已有项目的进度控制节点和方法,为在建项目提供参考;利用某项目关于进度的相关数据,协调做好该项目所在区域内的规划建设。

3.成本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及建设用地中标通知书、建设项目结转通知书等。查询类似项目的建筑规模和投资总额,为筹建或者在建项目提供参考作用。

4.质量控制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图纸、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该类文件对质量问题回溯,对建材提供商的信誉考查都能够提供可靠的凭证依据。

5.资源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材料设备报验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备安装记录表,施工材料、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等。原材料质量追责的时候可以查看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可以统计大型设备在各类建筑中的使用情况。

6.合同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工程建设中的各类合同,例如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电(扶)梯安装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商合同等。该类文件可以为违约责任追踪和索赔案件提供准确的信息;为类似项目的参建单位选择和原材料供应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7.采购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汇总表,材料设备的检测报告等。可统计出各型号原材料某段时间内在该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供需情况;查看材料资源的市场价格走向。

8.人员资质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各类文件上责任人签名等。通过人员信息与项目挂接,能够知道某个人员在某一时期内参与建设的所有项目;通过信息比对,核实人员资质信息的真实性。

9.安全、健康、环境类

可提供相关数据的文件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环保措施文件等。该类文件可以为安全监督、环保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协作整个城市的智慧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4 城市建设档案在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举例

1.城市建设档案数据统计分析成果

统计分析岩土类型变化情况,商品混凝土、钢筋、水泥使用量统计,某区域内新建建筑总数统计,某施工单位在某段时间内承接项目类型和项目数量的统计,某区域内高层建筑的数量统计,某区域内商业建筑的数量统计等。

2.与城市交通数据相关联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城市建设档案与公共交通的关联:从城市建设档案中调用建筑类型和建筑规模的信息,分析出一个区域在指定时间段内的预估出行人数,从城市交通数据中调用公共交通信息,例如公交车在该时间段内路过该区域的频率,通过这两个数据的关联,分析出该时段该区域的公共交通设施配备是否充足,从而合理配备公共交通资源。同时,该分析信息还可以被出租车司机利用,在该时间段内行车范围主要选择在公共交通设施配备不够充足的区域内。

城市建设档案与私人出行的关联:私人出行关心的问题除了路况信息外,还有一个主要信息就是停车位置信息。城建档案数据可以为停车场的规划选址提供帮助,通过筛选城市中可用地块面积、周围商区情况、周围写字间分布数量等相关条件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块,为最终的选址提供帮助。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9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项目背景

说明:概述市场及技术发展现状和项目提出的理由

(一)政策背景

(二)行业背景

(三)企业自身现状及发展战略

二、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建设单位

(三)项目拟建地区和地点

(四)项目建设内容

(五)项目建设进度

(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三、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况

(一)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

(二)报告编制过程

(三)主要内容

(四)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xx)20号;

4、《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xx版》;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xx年审核批准施行;

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xx年

8、企业投资决议;

9、地方出台的相关投资法律法规等。

四、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说明:从市场发展、国家政策,公司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多角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结合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当地的发展情况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柴油水泵项目建设必要性

1、市场需求发展的必要性

2、地方社会经济战略规划需要

3、国家政策对行业升级改造的要求

4、企业自生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5、……

(二)柴油水泵项目建设可行性

1、经济可行性

2、政策可行性

3、技术可行性

本项目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方案,为保证工艺先进性,关键设备引进国外厂商,其他辅助设备从国内厂商中优选。该公司始建于1998年,20xx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实践,公司创造出一流的柴油水泵工艺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全能够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和检测,其新技术方案的引入,将有效保证本项目顺利开展。

4、模式可行性

柴油水泵项目实施由项目发起公司自行组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土建工程由公司自主组织建设。项目建成后,项目运作由该公司全资注册子公司主导,项目产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目前,国内外市场发展均较为迅速,市场空间放量速度加快,市场需求强劲,可以保证产品有效销售。

5、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五、主要经济指标说明

说明:将研究报告中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日经济效益有一个综合了解。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一、建设单位简介

二、企业组织结构

三、管理团队

四、劳动定员与人员培训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第三章 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说明:项目立项之前,政府决策者首先需要对产品市场发展前景进行了解,然后才能进行决策,决定是否将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市场分析中,要详细阐述产品市场规模、发展趋势、需求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并确定建设规模。

一、项目经济环境分析

二、项目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相关国家标准

(二)行业准入门槛

(三)国家产业指导政策对本行业的鼓励或限制情况

(四)国家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对本项目技术的鼓励政策

(五)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行业发展指引

(六)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招商优惠政策

(七)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招商优惠政策

(八)本项目产品目标市场的相关政策

(九)行业相关“xx”规划情况

(十)……

三、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一)柴油水泵产品行业发展现状

(二)柴油水泵产品市场规模分析

(三)柴油水泵产品市场价格走势

(四)柴油水泵产品市场前景预测

四、柴油水泵产品行业竞争格局

(一)行业主要竞争企业分析

柴油水泵行业主要企业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二)本项目竞争优劣势分析

五、本项目营销战略分析

第四章 产品与技术方案

一、项目主要产品介绍

(一)主要产品

(二)产品系列

(三)产品特性

二、产品的市场定位

(一)市场定位

(二)产品应用案例

三、产品制造

(一)工艺流程

(二)岗前培训

(三)质量控制

四、技术与研发

(一)公司技术研发架构

(二)技术储备

(三)公司持续创新安排

第五章 原辅材料及燃料动力

一、原辅材料及燃料动力消耗

二、主要原辅材料和动力供应情况说明

(一)原辅材料

(二)动力

(三)仓贮

第六章 柴油水泵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项目营销战略目标

二、项目营销战略规划

(一)市场营销模式

(二)市场营销策略

1、......

2、......

3、......

4、......

(三)产品促销手段

1、......

2、......

3、......

4、......

第七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项目选址

二、项目建设地区地理位置

本项目建设地区地理位置

三、项目建设地区基础设施

四、项目建设地区产业基础

五、项目建设地区区位优势

(一)资源优势

(二)经济优势

(三)文化优势

(四)交通优势

第八章 工程建设方案与总图布置

一、总图布置

(一)总图布置原则

(二)相关标准及规范

(三)平面布置

(四)竖向布置

(五)道路

(六)厂区绿化

(七)围墙、大门

(八)总图工程主要数据

(九)运输

二、土建工程

(一)设计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本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汇总

三、公用和辅助工程

(一)给水排水工程

(二)供配电工程

(三)通信工程

(四)供气

(五)仓贮

第九章 环境保护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要有专门论述。

一、相关标准规范

(一)环境质量标准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环境质量现状

三、污染源和污染因素分析

(一)废气

(二)噪声

(三)废水

(四)固体废弃物

四、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废气处理措施

(二)废水防治措施

(三)噪声防治措施

(四)固废防治措施

(五)环境绿化

(六)环境管理与监测

第十章 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

一、职业安全卫生

(一)相关标准规范

(二)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三)职业安全卫生对策与措施

二、消防

(一)相关标准规范

(二)火灾危险性分析

(三)防火等级

(四)消防措施

(五)消防人员

第十一章 节能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定,节能需要单独列一章。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以及其他年耗能20xx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项目建设方都必须出具《节能专篇》,作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中的重要环节。项目立项必须取得节能审查批准意见后,项目方可立项。因此,对建设规模超过发改委规定要求的项目,《节能专篇》如同《环境评价报告》一样,是项目建设前置审核的必须环节。

一、节能法规、政策、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一)节能法规和政策

(二)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源供应情况

三、能源消耗状况

(一)能源消耗种类、数量

(二)用能总量和用能结构

四、能源消耗指标分析

(一)单位产品能耗指标

(二)指标类比分析

五、节能措施和效果分析

(一)节能降耗主要障碍

(二)节能降耗主要措施

第十二章 进度计划与招标

说明:项目建设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运营生产这段时间,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资金筹措、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各阶段工作紧密衔接、交叉进行。因此,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中,需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安排。

一、项目实施阶段规划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说明:项目建设投资估算、使用计划和资金筹措方式,是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建设投资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土地费用、土建工程、装修装饰、设备、预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

2、流动资金

3、项目总投资及其构成分析

二、融资方案

(一)投资计划

分年投资计划表

(二)融资计划

(三)资金筹措

第十四章 项目财务评价

说明:财务评价结论是项目建设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一)财务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企业会计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6、项目必须遵守的国内外其他工商税务法律文件。

(二)范围

(三)计算期

(四)税率说明

(五)其他说明

二、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一)营业收入

(二)总成本费用

(三)增值税

(四)营业税金及附加

(五)所得税

(六)利润与利润分配

(七)效益与费用评估小结

三、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四、项目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

说明:相关财务指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1)财务净现值(NPV)

财务净现值是按设定的基准收益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计算公式为:

n

NPV=Σ (CI-CO)t (1+ic)-t

t=1

(2)财务内部收益率(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计算期各年差额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计算公式为:

n

Σ (CI-CO)t (1+IRR)-t = 0

t=1

(3)投资回收期(Pt)

根据现金流量表,按下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年份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五、不确定性分析

(一)敏感性分析

(二)盈亏平衡分析

六、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 风险分析

一、项目主要风险

(一)经济风险

(二)市场风险

(三)技术风险

(四)政策风险

(五)原料风险

二、风险防范对策

(一)风险控制

(二)风险转移

(三)风险自担

第十六章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一、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

二、项目建设建议

中商智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包括: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用于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申请国家政策基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研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研报告

用于企业申请政府补贴的可研报告

中商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方面具有的独到优势:

1、公司拥有权威、专业的顾问团队

目前公司具有资深的全职研究与咨询人员全部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其士学历占4%,硕士学历为40%,本科学历为50%,获得双学士学位的为6%。同时公司常年聘请各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分析师、律师、财务顾问等100余位,他们均是各自所在领域的权威人士,通过中商智业的有机整合,成为服务客户的强大智囊顾问团。

2、公司具有丰富的基础数据库及强大市场调查研究实力

中商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是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CMRA)会员,同时取得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涉外调查许可证》(许可证编号:0832),是国内专业的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和企业综合咨询服务提供商。

中商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定期购买更新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主要行业协会以及其他权威统计单位的市场统计数据,同时通过公司近10年的市场研究积累,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起丰富、权威的行业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企业数据等基础数据库,为本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依据

3、公司影响力

中商情报网的研究结论、研究数据和研究观点广泛被媒体采用;同时,中商智业的研究结论、数据及观点文章也大量被国家政府部门的网站转载,如央视财经频道,凤凰财经,新浪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网,商务部,发改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等。

4、公司具有丰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经验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篇10

由日本建筑学会、韩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eInterchangesin Asia(1SAIA2010)2010年11月9日至11日在日本北九州市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出席,本届会议的主题为“亚洲视角:未来的秩序和智慧”。

在欢迎晚宴上日本建筑学会组委会主席Shigeru Satoh,日本建筑学会督导会主席兼大会主持人George Kunihiro,韩国建筑学会主席Eon KuRhee,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分别致辞。中方参会人为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张百平、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等多名国内知名学者,同时还有来自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的具有建筑学科一级博士点的院校的教授、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11月10日晚上,中、日、韩三国学会代表在北九州市国际会议中召开了工作会议,会上确定第九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于2012年10月22-24日在韩国光州举行。

大会主题报告首先由来自首尔国立大学建筑系副教授Sohyun Park作出。Sohyun Park教授的报告题为“理想城市和宜居社区―韩国3个社区的设计案例” (Three Community Design Stories from Korea:ConflictingViews for Desirable Cities and Livable Neighborhoods)。报告通过对韩国社区现状发展情况分析,提取了实际数据样本针对不同阶层进行环境行为学分析,从而找到适合不同阶层人群所接受的公共空间、服务设施、配套功能等多重选择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接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做了题为本土设计(Native Design)的演讲。演讲对我国现阶段从事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员素质、社会属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以多年来的实际项目为例,如首都博物馆、敦煌服务中心、拉萨火车站、西昌文化中心等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案未展开研究。本土设计的精神内核为传达建筑对环境和人的尊重。通过对地域文化解读、分析、提取三大步骤未进行本土设计研究。最后由199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日本建筑师模文彦(Fumihiko Maki)做了题为“奥一建筑设计理念解析” (The Concept of Oku)的报告。模文彦先生对建筑与都市有着深入独到的见解,以日本禅宗艺术的典雅简洁、精炼及日本传统建筑不甚明确的机能性,及空间意象的重叠性为基础,融合了柯必意(Le Corbusier)的自由平面及密斯(Mies Van Der Rohe)的普遍性空间,以及神在细部(God in the Detail)的想法,加上一九一七年代的欧洲新造形主义(De stiil)及构成主义的组构建筑要素为其主要手法,营造出其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模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Open End)的认知。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和谐,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Contexture)。在设计的过程中相当重视环境的分析中所获得的意象。在都市方面,模文彦先生以其建筑作为对话参与都市意象的建构。重视高科技的技术,追求环境共生,省能处理,偏爱纤细,智慧性表现高科技的细部大样,喜用钢板,玻璃,钢材,铝窗等工业生产材料等。其洞察日本的都市与建筑中的“层序与奥性”,东方形的空间层序和场所性。

11月10日下午至11日一天半的时间里,会议的四个分会场进行了四场讨论。讨论的主题分别为:一、地震灾后重建的设计与策略;二、亚洲古建筑的沿袭;三、亚洲城市建筑的再生;四、北九州议题“亚洲低碳城市设计”。

亚洲建筑师们对2050年的建筑发展的思考,以及建筑师们将会面临的新挑战都在ISAIA2010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与展望。低碳、绿色、环保将会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导趋势,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亚洲建筑师们还是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建筑设计研究的观点。其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为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的提出。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建筑产品及其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建筑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