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课程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2 05:30:30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文章结合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做了初步的探讨。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人,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就办学方向达成了共识,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相应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就业指导及办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必须根据就业导向及时调整和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探讨了保险实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院保险实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只有专业设置合乎市场需求,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有人要。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立足现在,适度超前,人职匹配”的原则,及时分析市场人才需求趋势,广泛进行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调研,有针对性地灵活设置专业,切实做到专业设置“围着企业转,跟着市场变”。近些年,随着我国保险行业迅速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作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保险专业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也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政策。

其次,就业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我院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的。对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包括: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紧密跟踪、调查、预测,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的了解。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我院确立高职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再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已任的高职教育必须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动力。可以说,人才市场需求推动着高职课程体系的发展,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二、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

1.我院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依据。(1)培养目标是课程构建的准则。我院建立了以实务界人士为主导的保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深刻领悟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准则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公关能力,具备保险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和拓展能力,能胜任保险公司内、外勤工作,从事保险、保险经纪、公估实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职业倾向和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本专业学生面向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与经营机构、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财务、营销部门等。毕业时需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以及英语A,B级等级证书,以及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资格证书等。(3)保险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直接依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明晰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经过对保险公司等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我院在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求保险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其中,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基本素质、会计核算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关领域活动能力,以及社会知识借鉴能力等。

与职业能力相对应的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第一,在基本素质方面,应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第二,在会计核算能力方面,应掌握保险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即掌握保险公司会计科目设置、账户的分类、账户与科目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熟悉保险企业会计循环的程序和各类保险业务的核算,编制保险公司会计报表。第三,在基础知识方面,应掌握风险管理的知识,培养风险意识,熟悉风险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保险原理、人身保险及相关实务、财产保险及相关实务、再保险及相关实务。第四,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能力方面,需掌握财政、金融基础知识、投资理财相关知识。第五,在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应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的使用、汉字信息处理等。第六,在相关领域活动能力方面,应熟悉相关领域学科开拓知识,学会财经类报告、文件的撰写,并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能够与客户、有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第七,在涉外知识界借鉴能力上,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能阅读、分析财经类英文资料等。

2.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布局。为了实现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以上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经过教学实践,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全方位的修改。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加大了实践与实训课程的课时,实践课时占比接近50%。具体如下图所示。

首先,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建立。职业素质能力集中反映了学生具备的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仅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政治与人格教育课程、思维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发展技能教育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保险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依据“适度、够用”的原则建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应用为主旨的特点。公共课教学在满足本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为学生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其次,校内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充分利用我院现有校内实训条件,如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企业会计等核心实践课程以“4+2+1”的形式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其中,+4;表示每周4课时理论讲授,.,2”表示每周2课时的课堂实训,"1”表示每学期末专门安排一周用于实训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次,就业前岗位实践课程的建立。组织安排保险专业在最后一学期安排为期4个月的校外岗位实习。为了实现每届毕业生校外岗位实习的目标,落实学生校外岗位实习的任务和职责,在学生校外岗位实习之前专门成立校外岗位实习指导小组,在 充分征求实习基地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校外岗位实习方案。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实习基地给每位学生指定指导教师指导实习过程,并在实习结束时给学生填写实习鉴定,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填写实习日志,在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报告。每一位实习带队老师要定期到实习点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如实填写检查记录,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保险专业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保险行业普遍认证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资格制度融人专业课程,学生在经过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接受相关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可拥有1一3项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认证的证书,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了培养学生从事保险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注意通过职业分析,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以及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总之,我们努力使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引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考证。

我院建立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出鲜明的职业定向,即课程内容为学生进人未来职业提供该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以使学生得到人才市场的认可。同时,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注意各类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集中实践课之间的相互协调并渗透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

三、保险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实施的成果说明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2

1、学科交叉性强。

保险会计是基础会计在保险行业的具体运用,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会计基础,而且又懂得保险行业的基础理论,了解保险业务的具体运行管理,同时还要有税法和金融投资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保险专业还好点,因为他们一般在大一就已经学过基础会计,大二下学期开始学习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专业课,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保险专业学生学习保险会计比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要轻松。会计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一般不开保险学原理这门课,因此他们要学习保险会计得先给他们补充保险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2、操作性强。

保险会计的具体核算是紧密联系保险业务具体流程的,到什么环节,会计要做何会计核算,因此相关会计人员必须非常清楚保险公司的具体业务流程,同时将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相联系,就这点来说就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课堂讲解就能让学生学会的,学生首先要先学习了解保险公司的相关业务流程,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不同的会计操作。

二、课堂教学的保险会计教学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会计本就是个相对枯燥的课程,保险会计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开设,大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到这时一般会有点学习松懈和疲态,而笔者所教授的保险专业学生,是经过多次优秀生转专业出去之后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都不是很好,所以枯燥的保险会计教学很难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可参考的教材不多。

因为保险会计的特殊性,目前市面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材屈指可数,近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解释以及保险行业相应办法的施行,保险会计的变化较大,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材就更少了,因此教材的选择面有限。

3、课程内容枯燥。

会计本来就是个枯燥的工作,保险会计作为特殊的会计就更枯燥了,而且所涉及的业务内容多而且复杂,必须要静下心来才能学得进去,而现在的人特别是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思想比较活跃,活泼好动,很难静下心来,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兴趣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三、教学思考体会

1、创新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保险会计的教学不仅仅是把保险会计书本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能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保险公司的具体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在这个理念下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做”相结合的授课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完书本知识后,遇到具体的保险业务,就立刻知道该怎么进行会计操作。

2、理论联系实际。

书本理论来源于实际经验的总结,也必将应用于实际。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笔者每次上课时都会打开最新的金融保险新闻,分析与课程相关的业界动态,比如2014年3月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机事件,可以就此事与学生讨论保险公司需要提取什么准备金,是不是要进行预付赔款,还是直接进行保险赔付的核算,除了直接赔付款之外,这起事件还可能涉及什么样的赔付支出,通过这样分析以后,学生就深切地感受到了各项业务的具体核算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最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动脑学习思考并且消化吸收了的内容,学生才能真正自己掌握,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保险会计教学过程中,有些相对简单的内容,笔者只是讲解一下大体要点,具体的案例方面会计核算过程就交给学生自己去看,因为本人所选的教材有大量相关的例题。

4、学练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完书本理论,如果学生不去练习,就没办法真正掌握。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人经常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会计核算练习让学生去做,一般都是一些典型的练习,学生如果会做了,那说明相关的知识点就基本掌握了。

5、突出重点和难点。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转贴于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言

保险业与证券业、银行业并列为当代金融三大支柱,保险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等众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保险学成为了21世纪金融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保险学是研究保险理论的课程,是数理和技术、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但是当前保险学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根据就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所以高校必须要创新保险学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深入改革和探究。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学课程主要是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分为4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引导与帮助,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保险学教学研究的方向,以及深层次改革的原因和目标,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保险学教学研究方向

在当代金融体系下,保险行业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多重主体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例如财产以及人身风险。对于风险损失进行补偿是市场主体最关心的问题,而保险学主要是研究保险基础理论,保险基础理论课程是技术和数理、社会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交叉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保险学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一般的法律原则与经济规律,同时应用数理统计等多元技术手段。所以探究保险学课程应当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统计学和经济学、法学与灾害学等理论学科为基础,有效吸收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够有效促进保险学理论探究与教学的有效发展。在教学中应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方式,着重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由于保险鞋主要是以应用为主,目的是促进保险行业的有效发展,为保险业提供实践性服务,所以该学科应当充分重视数量建设,基于数量技术分析的前提下,掌握保险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本质,懂得营销技巧,例如险种开发和市场营销、理赔知识等等[1]。重视案例分析能够有效凸显出保险理论和法律法规、原则与条款的解释,突出权威性。所以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务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理论知识,逐步积累实践经验。关于保险学的相关研究,必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能够做到以实践研究为发展导向,深入探究保险学理论,真正做到服务于实践,才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风险以及保险的基础理论,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保险合同与保险市场的基本运作情况。基于理论与实务两个角度,掌握保险经营的技术特点,能够培育出理论基础扎实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保险人才。

三保险学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的原因及目标

当前保险行业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之势,在保险学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教学情况却存在脱节现象。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情况,能够看出学生难以有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必须要对保险学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由于保险鞋属于理论课程,原理内容较多,所以学生难以有效理解,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就能够打下夯实的基础,但是理论通常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并且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保险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再加之保险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保险学教学模式改革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必须要深入探究涉及社会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在保险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例如如何设置教学计划、进行社会实践安排、成绩评定等各项活动。在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过程中,要实现以下几点目标:1.拓展理论探究深度及广度。对于保险学理论与实务、保险险种与国内外的相关业务、一般险种与骨干险种等等,要进行全面研究。2.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应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发展目标,着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分析社会实践法与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尝试构建保险人才培育机制,有效带动专业建设改革及发展,进一步引领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创新,能够为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的培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保险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精神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大部分采用注入式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讲授性知识较多,启发性教学内容少,通常是教师盲目地灌输,学生难以进行知识的主动获取。此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工作能力较差,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缺乏具体业务与操作方法,在遇到工作时感觉无从下手,也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在未来教育过程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生活,为日后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所以保险学课程教学必须要扭转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能够由维持性教学转变为创新型或者是预期性教学,教会学生接受现有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吸取知识进行创新。

五关于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创新

分析当前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现状,我们能够看出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课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弱,缺乏学习能力,无论是学生是否以换学分的态度对待课程还是怎样的态度,体现出课堂听讲不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考各类等级证书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对于此类情况,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强化学生参与保险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

(一)以学生主讲代替教师主讲

教师应当转换传统落后讲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例如开展专题讲座,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讲述20分钟,主要是分析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观点,介绍当前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态度和想法。此种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优势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自主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必须要进行合作分工,共同收集资料,进行观点梳理和撰写学习方案等等,制作电子课件,选取优秀代表进行主讲。这些情况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为了讲好专题,通常会在课堂前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准备教学,学习压力转变为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既能够经受考验,也能够逐步锻炼和成长。

(二)以专题讲授代替教材复述

为了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避免对教材内容的重复使用或者是遗漏,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与划分上,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式方法进行教学,在每一个专题讲解之后,围绕特定的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探讨和交流。过程中既要遵循保险教学大纲要求,也应当设置不同专题,例如风险与保险、人身保险、社会保险、车辆保险、财产保险等等[2]。选题在课程体系框架中应当突出使用价值,才能够吸引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发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用,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保险学属于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突出案例教学的比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感受到保险知识真正的学而有用。在保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进行现场参与的方式。通过增强案例分析与问题探讨的力度,突出案例选择以及问题提出,案例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搜集,在课堂上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根据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在课后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下一次展示,教师对全班学生仍然是采用分组原则,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保险案例知识,案例时间应当控制在10分钟左右。案例讲解方法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也可以是现场表演或者是拍成视频,在课堂实践中学生更加喜欢拍视频或者是现场表演,在课后进行自编自导。通过团结协作明确分工,为其他学生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案例,每组的学生都极为认真地准备筹划,对案例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反复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热情。采用案例方法将课程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化解,着重突出教学重难点及做到衔接新旧知识,又能够引起共鸣,活跃氛围。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分析问题导学法指的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在实际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体系,采用课堂设问、疑问与停顿等多元方式,将保险理论内容转变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将个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风险概述”这一知识点教师应当由感性至理性,由表及里地设置三个问题:1.风险是什么?2.风险的表现形式?3.风险的特征?然后将这三个问题贯穿于“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置与风险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例如汶川地震与南方冰冻雪灾、铁路出轨等各项事件等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然后结合图片与视频内容思考问题[3]。通过循序渐进的思考得出与保险相关的知识“保险是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客观存在且意料不到的,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工作失误与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

(五)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实践演练

采用模拟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践环节:企业投保单、进行初审与核保、制单、客户拿到保单的流程。然后在保单生效期间,客户进行信息与保单计划变更与服务流程,对于保险事故进行索赔申请与勘查、审批过程。在事前准备过程,教师必须要设定好教学目标,着重突出教学内容,然后分配好角色,在教学时注意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同时应当重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趣味性,有助于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在事中阶段,由于保险课程前几个单元主要是讲解风险与保险、保险公司与市场等基础性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不建议进行模拟教学。进入财产保险与人寿单元时可以进行模拟教学,如果教学课时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营销与产品设计模拟。模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价,通过事后评价,分析此次模拟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以及课程实施情况,团队的表现情况,对于模拟的知识进行再次复习与巩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地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未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认为自身就是课堂的主体,只要灌输式教学,学生便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对于引导作用的理解仍然存在着抽象与孤立的认识。在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基于学生的地位存在的属于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要单纯地选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例如教师在保险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可以将引导与辅助有效结合,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增强保险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技能。

(二)调整师生关系,发挥多重方法效用

应用有效教学方式需要有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师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切忌不要采用强制压抑的氛围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时,应当先创设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能够促使师生之间心理协调,言谈举止能够做到感情与思想上的接近,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独立知识,尤其是在教师讲解问题时,说话态度必须要亲切自然语气应当体现出诱导性和启发性,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连环引导

在保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连环设问,在提问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触及学生心灵,并且讲求思想性,通过问题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启发并引导学生重视问题引导的逻辑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势利导,通过点拨和启迪,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要做到一石二鸟逐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能力,讲求提问的有效性与活跃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加强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通过循循递进,做到讲求趣味,引人入胜,才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高职金融服务外包 保险实务 课程设置

外包在金融领域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金融机构就将某些简单的业务进行外包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市场份额已高达1.2万亿美金。这给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11年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7亿元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保险服务业离岸外包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保险业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金融外包》杂志第四期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金融业服务外包主体按外包规模从大至小排序分别为核心保险业(主要包括寿险和财产险)、信用卡、核心银行业和健康险。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服务外包蓝皮书中指出,保险服务外包将成为金融外包潜力最大的领域。

保险业务外包是指保险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主要的外包业务有:查勘理赔的工作委托给保险公估机构办理;人才培训交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等,这些都是流程外包。从更高层次来看,外包还包括:保险集团公司后援中心的建设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2011年服务外包蓝皮书指出我国保险服务外包企业以承接国内外保险机构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业务流程外包为辅;承接的外包业务层级较低,目前正逐步向高端业务迈进。

整体而言,因为全球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这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保险行业普遍对外包接受程度较高且逐步在向更广泛的业务环节引进外包服务。据统计,2011年中国车险市场就有超过70%的业务由外包的保险中介公司提供。

(二)发展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金融外包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抓住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大规模发展的机遇,发展外包行业,承接外包业务,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党和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2006年10月,商务部正式启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2009年9月7日,中央六部委联合发表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条提到“金融机构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将非核心后台业务如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簿记核算、凭证打印等,发包给有实力、有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作为发包方积极寻求同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09年9月19日,在“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第二届金融服务外包交易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更是敦促金融机构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其产业的金融支持,为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逐渐从事务性外包向战略性外包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笔者所在的城市——厦门,也在2011年的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顺应金融前后台业务分离和后台服务外包的发展方向及金融后台业务呈现信息化、专业化、中心化、产业化的趋势,发挥我市的区位、政策、人文和自然环境等优势,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总部来我市建立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或金融人才培训基地,引进一批数据单据处理、呼叫业务、档案管理、灾难备份及银行卡、电子银行、人才培训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期促进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三)发展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的人才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预测,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到2015年人才需求将达到50万,2020年将超过100万。而社会对既懂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及服务外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金融保险外包人才上,应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设置诸如保险实务类的多门课程。因为保险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迅速,在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中占比较高,达到约16%的份额,服务保险外包行业的人才如果不掌握基本的保险理论和相关的保险实务基础知识,就将无法在工作中很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

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设置保险实务类课程的必要性

(一)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其培养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有这么几个特点:掌握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练操作电脑的技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需求的人才是典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IT技能+金融知识+外语技能”。而我国的金融业务还是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业务为主,因此对保险业务外包的相关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始于2007年的电销车险,业务从2009年以来每年以愈10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电话车险市场更是给力无限,各大财险公司纷纷发力电话车险业务,市场进入井喷期。与传统渠道不同,电话营销的业务流程自成一体。其职能包括客户接触、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价格咨询、异议处理、生产订单、客户回访、递交订单、服务和理赔等。由于运营方式的独特性,电销中心既包括呼叫中心运营、保单配送,又包括理赔服务等模块。

目前电销车险基本采用“集中销售+本地服务”的运营模式,即电销中心集中运营,后端的缴费、送单、服务和理赔依托各大保险公司在各分支机构实现。而保险公司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广泛地实行了“全国通保,全国通赔”。由于个别保险公司在当地暂时没有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保险公司大多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和优势。如专业保险、经纪、公估公司(行业内外包),如理赔资料的提交、保险后续服务等都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行业外外包)。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外包,从业人员都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前端电话销售环节,有的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中介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操作,这要求电销人员掌握保险基础理论,掌握各险种产品的特点和基本定价原理,同时还要掌握保险经纪、保险中介和相关的法规知识。而理赔业务环节的外包中,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保险公估、保险理赔等专业知识。

除此以外,保险业中外包的主要业务还有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呼叫中心、后台数据处理、保单管理等业务。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保险理论知识和专门的保险实务知识,所以金融保险外包专业中一定要设置保险实务类课程,并将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

(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现有情况看,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设置了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而设置了该专业的高职院校,虽然也有保险基础、保险基本理论等相关课程,但是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保险实务了解甚少。所以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中设置的保险课程较为薄弱,这既与相关院校对该专业的不重视有关,又由于在我国保险外包业务刚刚起步,社会对该类业务的认知度不够,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上还没有依据保险服务外包业务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性、综合性与高职院校课程模糊性之间的矛盾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培养出符合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衔接不够顺畅,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中设立保险实务类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保险实务课程设置构想

鉴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合理的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的现状,笔者对该专业设置保险类课程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明确人才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准确定位,根据人才从事相关岗位的特点,将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例如,厦门作为沿海特区城市,一直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和国际贸易。在厦门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指出,要推动航运金融的发展。那么厦门的高职院校在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时,应结合厦门发展国际贸易、海上运输行业的特点,增设海上保险原理与实务这类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海上运输保险相关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如,针对当前保险行业将部分销售业务、理赔业务外包给保险中介、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公司的情况,高职院校在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专业时,应注意设置保险中介与法规、保险经纪、保险经营与管理等实务类的课程,同时应考虑到保险分人身险和财产险的特点,根据不同险种来设置课程,如设置人身保险实务及财产险实务等。再比如电销中心集中化发展的趋势,让高职院校在专业体系建设时考虑增加保险营销和电话礼仪等课程。

当然,由于保险这门学科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有些也非常高深,如保险精算。高职院校建立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特点,对于过于理论化的课程或者对学历层次要求较高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同时,考虑到保险外包公司对于从业人员在某些专业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可以将保险中介与法规、保险经纪等与保险经营管理等课程融合为一体,设置为一门专业核心课。

(二)利用双语教学培养人才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

由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从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不但需要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例如,在全球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0%,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我国的规模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印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差异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又如菲律宾呼叫中心协会(Contact Center Associations)数据显示:该国呼叫中心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已达350,000人(印度为330,000人),以微弱优势超越印度成为该产业排名首位国家,之所以取得这一业绩,是因为菲律宾出色的英语教育水平功不可没。而由于这个优势还将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在菲律宾建立呼叫中心。

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利用双语教学能提升人才的素质,提高外包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国内外包企业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注重保险、金融专业知识与金融英语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的建立,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并直接用双语授课。

(三)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性地进行技能培养。

1.校企合作开发外包业务教学实训软件。

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结合其教学经验,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内容,设计好教学方案,提供给某些软件开发商,让其结合外包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出一套教学用的实训平台。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将外包企业的真实业务引入教学,通过模拟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训平台上完成模拟业务,从而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如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学院提供了保险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照保险公司数据录入系统,开发出了国泰安保险终端程序。该程序模拟了保险公司后台数据输入、管理的信息系统,让学生在软件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保险内勤的业务流程和具体内容,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该套实训软件很受学生的欢迎。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但是不是每个高等院校都有能力建设一个全面、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如果校企能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既可解决学生实践问题,又可为外包企业员工技术培训提供支持,实现双赢。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人才需求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寻找有意向的企业,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等环节,并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环境。

总之,高职教育应该紧紧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产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更应该审时度势,适时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同时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高职院校应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为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花桥金融外包研究中心.中国金融BPO发展现状及远景,2009.

[2]韩莉,杨宜.我国高职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

[3]赵国辉.保险业务外包问题研究[J].中国保险,2008,(9).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6

(一)重理论、轻实践

纵观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难发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所占比例相当大,即使规定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如各占50%(或者理论学时占比更低),甚至要求专业理论课程中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学时,但总的执行情况仍不理想。原因在于部分任课教师仍然按照既定的思维讲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原本计划的实践学时得不到具体执行,说明实践教学的意义并没有得到部分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脱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

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忽略了地方经济发展特征,定位于当前大金融中一些热门方向,如证券、银行、投资等行业,但是工作性质决定了银行、证券、投资业的企业很难与高职院校达成合作办学及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因为这些行业在接收毕业生时绝大多数都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的学历。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也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以安徽省为例,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占比大,专业核心课程跨度大,甚至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目前安徽金融业发展水平根本用不上的专业课。

(三)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撰写的要求,一般都会在方案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专门的阐述,但绝大多数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阐述都存在大而空的情况,对培养目标的阐述不够明确,而且对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够清晰。按照这样的目标点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觉得修完这个专业之后与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都能做,要么觉得修完这个专业自己都不知道能做什么。

二、高职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宏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微观方面因素的制约。总的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影响较大。

(一)传统的“大而全”的教学模式影响深远

受制于传统“大而全”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认为专业课的开设只有多而全,才能真正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如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就包括了不同专业大类的很多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证券投资、投资与理财、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同样范围十分广泛,如通常会将保险理论与实务、人身保险实务、财产保险实务、保险营销、保险法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健康保险、保险中介、再保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精算、商业银行经营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事实上,这种课程模式的设置不仅不能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反而弱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因为这种没有明确专业方向、涉及到专业方方面面的课程设置会让学生更加觉得无所适从,更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受制于区域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

局域经济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保险产品的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人们的保险意识存在较大差别,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同感差异十分明显;第三,保险公司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第四,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保险公司主体数量及经营规模使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受到较大影响。基于上述原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迎合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更加匮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服务于地方经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三)“走不出去,请不进来”导致培养方案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实际上很难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必然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与企业进行实质上的合作,而仅仅是流于形式。因此,在撰写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制定教学计划时,很难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进行更加具体、更具典型性的课程设置。

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设想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在能力结构设置方面,包括对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实习基地调查收集的信息来看,基础能力的培养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中多家企业提到需要学生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如Office中的Excel表格制作(尤其是针对企业的一些基本函数运用)、Word文档的格式排版以及PowerPoint中幻灯片的制作;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应重点突出营销渠道的开拓,基本业务组织与管理的方法、技巧以及对客户进行理财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则应突出对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消费者心理行为、管理和组织产品的销售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2.在素质结构设置方面,应包括对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1)政治素质。

在政治素质培养上,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思想和邓小平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做到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

(2)身心素质。

在身心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企业专家提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时,可以适当向学生说明行业内的一些“潜规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行业职业道德的底线;同时进行“负面清单”管理教育,让学生能做到令行禁止,不越雷池半步。其次,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在与实习基地领导的沟通过程中,多数领导都提到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有企业领导提到,通过他们招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看,部分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协调能力较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甚至选择辞职来逃避现实,这既不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也不利于公司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长远规划。再次,吃苦耐劳精神与合理职业定位能力的培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是学生就业后走向成功的重要方面,部分毕业生由于不能吃苦、害怕吃苦,不断失去就业机会或就业后频繁跳槽,始终游离于就业与失业的边缘,既不利于自己成长,也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合理的职业定位也是毕业生走向成功不可忽视的一面。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使学生摒弃“眼高手低”的思想,坚持到一线锻炼并获取工作经验,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最后,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适当开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或创造能力的课程,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工作以后能够根据行业特点、职业性质和工作岗位要求不断创新,寻求更加科学、高效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4)人文素质。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应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适当减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突出专业重点课程

在拟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减少理论性较强或对数学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而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在学时上的比重,对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甚至可以跨学期开设。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按照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三个方面来分别开设课程,具体开设要求如下:

1.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服务于专业技术知识,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应涵盖金融保险基础理论、统计与会计基础理论、产品行销及团队管理基本理论。

2.专业技术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开设,如我校将《人身保险理论与实务》、《财产保险理论与实务》、《保险营销》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理论与实务》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3.专业拓展知识。

专业拓展知识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而开设的。因此,在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时,应重点突出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演讲与口才、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将阶段性实习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比较流行的做法是“3+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学期开设与能力和素质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第四、五学期集中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并进行对口实习,第六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事实上,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实训的时间,如将阶段性实习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时,在前两学期集中开设与能力、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关的课程,第三、四学期集中开设专业课程,并在第三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和第四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连同暑假,共三个月)安排教学实习,第五学期前八周让学生参加校内集中实践环节的训练(主要是上机模拟实训,主要包括人身险与财产险的业务流程、股票模拟操作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剩下的时间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直至第六学期结束。这种“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实习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忽略或比较薄弱的环节,也能让教师通过指导实习或亲临企业一线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补充或更新的教学环节。

(四)切实做好“走出去、请进来”,将地区经济发展与企业现实需求置于首要地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一般对本地区相对比较熟悉,更容易掌握人才需求的动向,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以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由于地域上的优势,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第三,在专业共建或实训基地共建方面,与本地区企业联合使得学校教师到企业任职或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兼职合理性更高,更加容易执行。当然,在“走出去、请进来”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与企业的合作,还应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到其他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推动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结语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7

由《保险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对于保险理论、保险基本原则、保险条款和保险法律与法规的解释方面的理解,案例分析具有权威性、实践性的特点.本文对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的探讨,并对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提高《保险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字:保险学;保险学教学;案例分析法;教学法

1《保险学》的教学特点

目前,在所有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中,为了丰富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基本上都开了保险学的课程《.保险学》已经成我我国金融、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保险学》课程同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有很鲜明的自身特色,具有如下:

1.1保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保险学涉及的学科很广泛,比如像西经就是学习保险的基础,另外,像工程保险明显涉及到了建筑学知识.学习保险精算就必须首先学习数学以及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等.金融学也是保险的一个基础.

1.2保险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保险的起源与发展等都可以算是保险的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则重点介绍人寿保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和财产损失类保险的主要险种和承保、理赔等知识.

1.3保险学包含较多的法律知识

从法律上来看,保险合同是研究保险的基础,保险单就是一种民事合同,必须以民法、合同法、保险法为基础.所以,保险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但是大部分类似武夷学院国贸专业这种非保险专业的学时不多,有的学校都只开32个学时.教师必须在这区区32个课时内,保证学生对保险知识有基本地掌握,很考验老师的教学能力.学生学完了保险学的就要具备保险的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但是限于教学条件的现状,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案例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保险学教学的特点,结合本人近5年承担保险学教学任务的实际摸索,对案例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精心准备教学案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要先确定准备上的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去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确定的教学内容,考虑是不是要用案例来教学.如果确定使用案例教学,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选择案例.保险实际案例可以说多种多样,浩如烟海,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选择标准,就不能跟上课内容相得益彰.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要注意一定要贴近现实的案例,有一定的趣味性案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机动车辆保险这一个部分,在整个章节地学习中,笔者搜集各种车险的案例之后,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穿插在车险个险种的讲解中,效果很好.一上课,笔者就开始讲:同学们再过两年就毕业了,毕业之后赚了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没错,买房买车,买房的事情我在另一门课再说,现在谈一下买车的问题.车买来之后,千万别忘了保险,大家的一位学长就比较倒霉,他买车的故事对大家对车险的理解有不少参考意义.这位学长名叫张三,毕业之后去银行工作,工资不少,攒了一年之后,有5万元人民币,又贷了一些款,买了一辆福克斯两厢.买来之后没上任何保险就高兴的上路了,很快被交警拦住了进行检查,因为他车上没贴交强险标志.原来现在交强险成为我国的强制险,按规定所有上路车辆都必须购买,没购买的不但要补交保费还要罚款一倍,悲剧的学长就此损失大约3000元.那么交强险具体条款怎么规定的?理赔又要注意什么事项呢?———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按PPT讲解交强险的具体内容了.讲解完交强险,接着通过刚才的故事引出车辆商业三者险———学长补交了保费,办好了交强险,对车险终于有了一点认识.一天,他开车上班时候精神不够集中,一不小心追尾了,交警判学长全责,倒霉的是被追尾的是一辆劳斯莱斯,学长需要赔款40万元.可是到保险公司一问,才搞清楚交强险物质损失部分赔偿额度只有2000元,学长自己要赔偿39.8万元!还好,最后由于劳斯莱斯车主心地善良,免了学长的赔偿.痛定思痛,学长去保险公司咨询,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公司业务员介绍他购买50万额度的商业三者险,就完全可以规避此类事件的不良后果.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配合PPT讲解商业三者险的课程内容了.讲解完商业三者险,给出两个典型案例让大家课后计算理赔金额问题,就可以继续刚才的故事,引出车身险———学长买了50万额度的三者险,终于放心的开车了.不料不久之后由于雾霾严重,和另一辆车发生相撞,交警认定双方同等责任,其中对方损失2万修车费,学长有保险,当然没问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赔偿对方.学长自己修车花费3万,除了对方按责任赔偿的1.5万,自己还要自负1.5万.这1.5万学长投保的保险公司不赔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都是不赔这一项的.学长又去咨询了保险公司,得到的答复是:要想这一部分得到赔偿,要购买车身险才可以.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配合PPT讲解车身险的课程内容,配合2个计算车损险保费计算的案例加强理解.车身险讲解完毕,接着刚才的故事:学长买好三种车险,终于觉得放心了,刚好十一黄金周到了,约了两个老同学去旅游,由于路况不熟悉,撞到了树上,修车的费用当然有车身险买单不必担心.不幸的是,两位同学受伤,医疗费用一共2万元.根据法律,这2万元学长有责任赔偿,大家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交强险和三者险是不赔这一项的,通过学长去保险公司咨询,得到答复:这类情况可以通过加保车上责任险来处理,学长听从了业务员的建议,购买了车上责任险,从此之后,学长终于可以真正地放心开车了,这位学长敬告各位学弟学妹:对车险的四种主要险种一定要熟悉,否则一旦遇到学长的情况可就后悔莫及了.在这之后,可以配合PPT讲解车上责任险的课程内容.通过这个故事性的案例,可以把车险的四种主要险种所针对的风险形象生动的演示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车险的理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2.2让学生参加案例的讨论

保险案例有的时候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使用案例教学,不能光是教师自己在上面讲,而且要加强学生地参与度.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到保险公司到底要不要赔偿的案例,答案一般有要全部赔偿,赔偿一部分,不要赔偿三种备选答案.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种答案.先让小组内讨论,给出选择该答案的原理或原因,然后每个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这种参与方式,学生对相关理论、原则、实务处理方式的认识不断加强,增加了感性认识.2.3多媒体案例的精心策划教师要立足于实用制作多媒体案例课件,要切实把握保险实务的最新发展情况.如果原来一些典型的保险案例所依据的判定依据发生了变化,教师就必须紧跟最新的变化,舍弃过时的案例,寻找新的案例代替.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广泛查阅和搜集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新保险法条款修改的具体情况,在通过多媒体手段编辑案例时,对案例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如剪接、调整、重组等,要让课件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习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2.4掌握好授课进度

使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使得授课内容的信息含量大增.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根据保险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案,适当控制多媒体案例课件的数量,要有深度地、有重点地制作课件,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必须合理地控制授课进度,案例主要是针对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设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好总结.总之要把握的度就是既要使教学信息量适中,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而不是过度渲染多媒体制作技术.

2.5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使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要注意教师讲解进度,注意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在讲解时要尽量多使用启发性语言,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善于依据学生的情绪变化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更多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生之间要多交流,不能还是抱着以前那种灌输式方式不放.要从学生角度考虑来确定教学的难点,教师觉得很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可是不一定也做如是想,毕竟站的角度和高度是不一样的.

2.6在课后作业及考试中引入案例分析

使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外,还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作为课后书面作业,从而巩固有关知识.教师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归纳分析,从而在教学中年查漏补缺,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同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要包含适量案例分析的题目,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3在《保险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近几年笔者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了案例教学,特别是保险学,由于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保险还是基于实践的学科.特别是在二本院校,现在很多二本院校实行教学改革,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区别于一本的研究型大学.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案例教学,突出保险学的应用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笔者多年保险教学实践,总的看来,案例教学在保险教学中发挥了良好效果.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理解更加深入,特别是在保险的实践应用是更是有了很深的体会.笔者的学生有多人现在就业于保险公司,用人单位反应都十分良好,均表示学生基础扎实,对保险理解深入,对实务熟悉.这跟笔者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赵苑达.保险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2〕曹红欣.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原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04-205.

〔3〕张玉红,王志安,吕敬萍.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59-60.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PBGS;保险学;教学模式;改革

一《保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既注重保险基础知识的介绍,涵盖范围广泛,又包括实务操作,与实践结合密切。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还要通过实务练习使其具备实际运用能力,能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交叉学科,在理论和实务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经济规律,同时需要运用数理统计等各种技术手段分析问题[1],此外还要结合法学、统计学、灾害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综合教学方式,运用专业化和学科交叉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保险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一)授课方式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保险学》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减弱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

(二)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浅显,跟不上保险实践的最新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内容多偏重理论

目前,该课程仍以考核理论为主,重点检验学生对基础原理及数理基础的熟悉、理解及掌握程度,笔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平时成绩也多以书面作业及出勤计算,占总成绩的30%左右。因此,要解决《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摆脱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与实践运用更紧密地结合,需加入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与学的角色与观念,强调“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从而培养出符合金融行业、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是《保险学》课程教学改革遵循的路径。本文针对《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将PBGS引入《保险学》教学实践,对《保险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自律与交流能力,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PBGS教学模式及其适用性

PBGS是ProjectBasedGroupStudy的简称,即“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注重能力教育,属于探究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发端并流行于西方高等教育中。该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将学生分组建立多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实施一个项目,运用组内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成长。作为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PBGS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从做中学”的基本思想,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目前该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学者与教师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在应用性本科专业教学中[4],还是在经管类的课程教学中[5],包括在《保险法》《保险学》等课程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运用[6],其适用性和效果得到了肯定。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PBGS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在各课程中的运用基础上,对《保险学》课程引入PBGS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计及思考。

三PBGS教学模式下《保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设计

(一)改革思路

通过将PBGS教学模式引入《保险学》教学体系中,使学生直接进入不同的教学模块。让学生参与不同项目模块,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所选教学项目,充分掌握《保险学》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获得成就感,同时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与分享。此外,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及职业满足感。

(二)改革内容设计

1.依据PBGS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首先,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带学生进入《保险学》课程的大环境,然后逐步引领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形式,保证每一个项目均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其次,按照《保险学》内容和学时划分板块,该课程可分为“三个模块,九个学习项目”。保险基础模块分为风险与保险、保险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三部分;保险类别模块包含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保险经营模块包括了保险费率、保险市场、保险监管。教师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将上述的小模块再细分下去。教师需以主要项目为核心,对教材的结构和章节进行梳理,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达到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要做的就是通过团队内的交流,选出团队小组组长,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协调、过程记录、对团队成员进行评价等工作;团队成员按照分工进行资料查找、制作和讨论完成项目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做好进度管控,包括引导学生团队共同学习,指导团队讨论、制定和修订方案,并分工实施。最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评价。自我评价、组长评价、组间评价及教师评价综合起来构成最终评价结果。2.改革考核方式。调整综合成绩评定规则,将PBGS小组成绩纳入到平时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在综合评定成绩中的比例。如根据实施情况,将PBGS小组成绩拟定为总成绩的10-20%。

(三)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引入,PBGS教学的效果短期很难完全体现出来,需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探讨,连续不断地进行实验和改进,使之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作为一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PBGS教学法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育领域和学科[7],而且也不能单一使用。在应用型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其与讲授法、案例法等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学时和教学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适当比例,不能一味地依赖于该教学模式。最后,为运用PBGS教学模式,教师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在实际运用时不仅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路,还要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一方面,设计出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又要促进其全面平衡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管理与帮助[8]。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保险 课程实验 探讨

一、前言

课程实验是指在某些课程的计划教学课时中,安排若干课时进行实验教学,老师通过在实验室引导学生上机操作来完成对某些教学内容的讲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课程中的某些专业知识。例如在讲授保险合同时,老师可以边讲授边指导学生模拟保险合同的签订过程;或者将现实中的典型案例,如机动车辆保险的理赔纳入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课后验证性实验。为了促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丰富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各高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陆续开展了模拟实验与课程实验。在江汉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对有关保险的课程实验进行了一些探索。目前我们将开设保险学、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了能够在已引进实验教学软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保险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寻求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打造高水平的实验师资队伍,构筑一个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实验教学平台,我们选择了江汉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的50名学生对保险实验教学软件进行了实验,设计了调查问卷请学生填写,还和一部分学生就课程实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见表1)。

二、保险课程实验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硬件利用率较低、软件开发滞后

现阶段,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建设,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对于本院硬件方面的配置,总体满意的同学占到25%,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人数比例更高,经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实验室的利用率太低。和硬件设备相反,很多高校对保险实验软件的投入非常有限,更新时间更是滞后,而一般高校又不具备自主开发软件的能力。在购买软件的过程中发现教学实验软件的开发非常有限,很难买到适合教学的软件。目前开发出来的软件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或是保险中介机构的需要而设计的,如果直接运用到教学还需要进行内容的筛选或更改,这对课程实验特别是实验指导教师是一个挑战。经过调查发现,只有34%的同学对实验软件的操作性作出了满意的评价,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同学对于计算机操作不甚熟悉,特别是课程实验软件基本采用键盘操作。以财产保险中的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为例,因为涉及到的基本险和附加险种类繁多,在进行险别的批量录入时操作上的问题比较集中(见图1)。软件的购置投入、软件的开发和更新不足导致实验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介绍软件的基本操作,使得实验室主要用于计算机技能的训练,难以取得好的实验效果。

2、实验教学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

调查发现高达68%的学生认为在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显然,实验指导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尽管实验室配备有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他们也熟悉软硬件操作,但是他们欠缺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将理论讲授融入实验操作过程,达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教学只能由专业教师来完成。而专业教师又缺乏专门的技能训练,虽然熟悉专业知识却不能熟练操作软硬件,同样使实验教学效果打折扣。这与高校对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不配套有关。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前,花费在备课上的时间和精力远比纯理论教学多,但是他们的付出与所得是不对称的。激励措施不到位使得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热情不高、主动性与积极性很低。

3、保险课程实验的课时安排不够充足,实验课程没有很好地与课堂教学衔接起来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反对只安排20%的课时总量作为课程实验课时,他们认为应该更多地安排实验课时。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很多同学经常会面临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例如在正常的保险理赔过程中(见图2)涉及到赔款理算时,虽然系统可以直接生成结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对于具体计算过程提出疑问。同时,赞成和反对课程实验和课堂讲授内容联系密切的同学人数相当,这说明同学对于课程实验和课堂讲授内容的衔接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课堂实验本身受到实验软件开发滞后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不能满足对课程实验和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当然,调查还显示有76%的同学通过体验后认为开设实验课程相当有必要,这说明大家对于实验课程的效果是认可的,需求也是相当强烈的。

4、课程实验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目前学校对保险实验室主要用作简单的教学使用,课堂上主要以专业提高型和综合训练型实验为主,对学生进行保险实务培训和保险业务流程操作培训。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保险、保险市场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独立、熟练地完成保险业务的各项操作,并通过系统、丰富的保险活动案例将保险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保险实践中。调查结果显示,对课程实验应以专业提高型和综合训练型为主的认可度是最高的,赞成的同学分别达到27和36人;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10位同学认为实验教学应以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和国外大学的保险实验室相比,国内目前的课程实验仍然是偏重于业务模拟实验而非研究型实验,没有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实验室软硬件的功能,这是非常可惜的。

三、促进保险课程实验教学发展的对策

1、重视实验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配备

第一,要求实验室在硬件配备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硬件设施应该至少能满足软件不断升级的要求。第二,在实验软件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在保险公司、保险机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机构中使用较广的软件,使得学生以后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第三,在实验软件的更新和开发上应该要求软件开发公司提供和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中介机构同步的更新服务,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要求软件开发公司根据具体教学工作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来对实验软件进行一些调整,使之更适用于课程实验的教学使用。

2、重视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

构建完善的保险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扎实的专业技术队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和改进。

(1)加强专业人才的配备和引进。应该聘用一批热心于课程实验体系建设,勇于开创的专职与兼职教师,并且通过经常组织各种研讨、交流活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2)重视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应针对实验指导教师理论功底扎实、实验软件操作薄弱的特点来开展相关的培训,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强化实验指导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第二,专门开展有关课程实验软件的培训,这项工作最好由实验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并且可以为实验教师上岗制定一定的标准或开展专门的考核工作。第三,制定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保险社会实践的政策,例如从分配政策上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践,培养实验指导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技术等级考核办法,合理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及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之,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保险实验教学队伍,才能确保保险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真正有成效。

3、加快保险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开发

调查显示课程实验和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还有待改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紧密结合保险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首先应该分别明确保险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学时数,保证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数的比例。其次还应该加大保险课程实验的开发力度。例如在《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之外,还大力开发有关《机动车辆保险》、《海上保险》等的实验课程,提倡增开综合设计型、专业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的大型实验,满足学生进一步掌握保险专业知识的需要。最后还可以考虑对于课程实验学时数比例较高的保险专业课应该尽量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这样有利于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4、充分利用保险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功能

对于保险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除了通过一般的业务流程模拟操作进行教学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利用各种实验资源为师生的保险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我们在保险业经营风险防范、人寿保险经济分析等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在开放性课程实验中获取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考虑全面开放实验室,为外界从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提供咨询等服务。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采取和保险公司合作或共建实验室的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对保险课程实验软件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从而使课程实验教学和保险公司经营的具体环节能够更好地接轨。

5、重视课程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课程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在保险实践教学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掌握保险活动运行的全过程,对保险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深入的实验体会,学生可以了解到保险单的签发、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容、保险合同的生效和终止等从投保到理赔等一系列的保险活动内容,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保险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对于如何开展保险营销活动、保险查勘和理赔以及保险防灾防损活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地提高。因此,我们还需要同时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在低年级阶段以课程实验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对保险经营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强化理论基础;在高年级阶段以社会实践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双管齐下,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迅速适应工作的要求。

四、结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力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保险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校保险课程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同学们对于开展保险实验教学的需求相当强烈。我们应着重改进保险课程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设计,使课程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保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本文系2007年武汉市属高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金融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保险课程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