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内容十篇

时间:2023-08-16 17:40:27

博弈论内容

博弈论内容篇1

一、抓住学生的共性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在理解焦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牢牢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从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承载博弈论知识的现实问题,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丰田汽车赔偿、西南五省大旱、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2008股市大跌等现实热点都搬上了讲台。下面,笔者就通过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在讲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的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时,笔者以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于祖国统一问题是所有国人关心的国家大事,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讲授过程非常顺利,以致学生在课后反馈中把这一案例列为讲授最成功的部分。接着,为了讲解如何应用可信承诺处理现实问题,笔者选择了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第四集中的一个视频片段,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点。实践证明,人物生动的形象在给课堂增添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承载了传递知识的作用,以缩影的形式把可信承诺的概念和应用可信承诺策略的方法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中。最后,笔者以拆迁补偿合同签订中的一种可信承诺策略为例,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请学生加以点评。由于拆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所以学生对点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抓住学生的认知共性,展示了可信承诺策略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的强大作用,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

二、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

以经典博弈问题为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简洁地安排知识模块、弱化知识的层次性有利于照顾各类学生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主题选择上,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人假设”所具有的超越现实、过于理想的特性,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另外,有大量关于“囚徒困境”和理性问题的课外资料易于获得,这为学生在课程初期进行兴趣驱动的导读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模块设置上,笔者采取“自成模块、减少关联”的策略。例如:针对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对称”主题,我们选择以二手车市场为核心,构建包含药品市场、电脑市场和就业市场等典型主题的知识模块。一方面,这些市场为学生所熟知,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市场中包含着非常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因而通过对市场现象的自然描述完全可以弱化学生对经济学市场知识的依赖。为了弱化知识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内容,笔者舍弃了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知识模块,如“海萨尼转换”“斯宾塞信号传递模型”和“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模型”。

三、重视案例应用,尤其应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博弈论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声名显赫”,并且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密切。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曾涉足博弈论领域,在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中直接或间接作出过贡献。“名声在外”为博弈论的诡计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纳什是博弈理论发展的划时代人物,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两者都是公选课中必须包含的内容。为此,笔者设计以下三个环节:(1)借助“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讲授纳什均衡及其不唯一性;(2)播放电影《美丽心灵》,并进行讨论和点评;(3)布置以纳什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讲。

第一部分是讲解的重点,讲好纳什均衡意味养博弈论课程成功了一半。第二部分可以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美丽心灵》不仅能让人体会到学生心灵中因爱而生的温暖,还能给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博弈的警示,体现出“大人物小故事”的精髓。纵然纳什这样的天才也有无法摆脱的困境,何况他人?所以,在人生的博弈中,既要承认能力的差异,又要找寻属于自己的色彩。同时还应看到,纵然如纳什般为顽疾所缠都可以逐渐康复,何况其他挫折?所以,要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终身学习而不轻言放弃。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的启发环节。该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通过为其提供上台演讲、展示成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在设计案例时自学了有名的“智猪博弈”和“恋爱博弈”等经典模型,巩固了纳什均衡概念,还有学生甚至对纳什曾经设计过的一种“六连棋”博弈游戏进行了分析。

四、重视学科交叉,尤其应重视学科交叉视阈下的学术前沿成果

博弈论己逐渐成为一门为诸多学科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学问,可以说,所有与生命有关的学科都蕴藏着博弈论的应用空间。在公选课中,应重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供给知识,广泛培养各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笔者选择生物演化理论和博弈论交叉所产生的演化博弈论作为知识模块,以人类社会的同性恋演化作为典型主题,挑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演化博弈论的开创性著作《演化与博弈论》一书中,作者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vnard Smith)用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丰富有趣的案例把博弈论的思想融入到生物演化中,推动了对“动物为什么如此”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动物群体行为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笔者首先以“哺乳动物一雄多雌”案例作为引导,简单介绍演化博弈论在性选择和性别比问题上的研究视角以及逻辑结构,然后立刻引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有关性的问题――同性恋演化主题下的性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男同性恋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同性恋相比于异性恋而言成功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太小,那么为什么同性恋的基因没有被淘汰?显然,这一问题接近现实热点,对学生极具诱惑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延伸性。为了讲解同性恋基因延续的演化博弈机制,笔者借助2010年2月24日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萨摩亚岛上男男同性恋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最前沿的学术案例详细分析了“亲族选择”假说下的演化博弈机制。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加深了他们对博弈论的理解,顺利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五、重视开放性,尤其应重视教学信息交流反馈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知识上的感悟和能力上的提升,并逐步脱颖而出。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亮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课堂心得”,并要求他们同答以下三个问题:(1)这次课对你影响最深或最成功的是哪部分?(2)最失败或可有可无的又是哪部分?(3)对本次课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三个问题一方而可以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回顾、梳理,另一方而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在交流和反馈中,许多学生都针对课程的内容、进程和教师的教学习惯、技能等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些批评和建议包括讲课的速度有点偏快、思考时间较少、有些理论过于深奥、希望针对时事展开分析、希望多些互动、理论是需要加强的等,当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少一点数学知识”并希望“讲得详细点”时,笔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列出了几本偏重数学工具的参考书,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自学。

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总结、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在缺少合适的教材这一问题上,笔者设想,可以采取灵活性较强的活页方式(如当前许多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有活页内容)改变这一现状。活页方式既可以突出主题的典型性,又可以涵盖即时事件,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教材活页的积累还能为课程建设尤其是优质博弈论公选课教材的编著奠定基础。

只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加以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渐把博弈论的诡计公选课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08.

[2]裘松良.转型期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胡剑锋.高校经管类教育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11.

[4]潘月明,郭秀芝.人学英语口语公选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学刊,2009(2).

[5]川浦徐进.本科博弈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J].江南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6]叶国荣,等.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 (3).

博弈论内容篇2

摘要: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方法论、学科拓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博弈论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质和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闻理论界对博弈论的理解存在狭义、广义与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三个层面水平。我们可从哲学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建构意义三方面,认识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弈论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罗伯特·吉本斯[美]著、高峰译:《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博弈论内容篇3

关键词:声誉;农户;农村社区;公共物品;均衡

基金项目:2006年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06ZDB05ZD)。

作者简介:符加林(1970-),男,河南淮滨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企业战略研究;崔浩(1963-),男,河南鹿邑人,博士,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府理论、地方政府治理等研究;黄晓红(1967-),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106-04 收稿日期:2007-03-26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思路

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应实行多主体供给机制(滕世华,2004;史玲,2005),不同的主体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以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农户是农户公共物品的消费主体,农户是否也可以成为某类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者呢?一般来说,在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博弈中的纳什均衡,不能满足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萨缪尔逊条件(samuelson,1954),结果是纳什均衡时的供给量小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出现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张维迎,1996)。但张维迎是基于纯公共物品的假设来求解完全信息、静态公共物品博弈的纳什均衡,不适于解释一些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现实;当考虑到供给博弈是重复的、动态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是,在农村一些村庄范围内的公共物品(属于典型的俱乐部产品),的确是由村庄内农户协调供给的,而且长期如此。这一点在那些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或宗族传统较浓的村庄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什么这些准公共物品可以由农村社区农户有效供给?换言之,在没有正式制度的强制力下,为什么农户提供社区内公共产品是一个可自我实施的机制?我们基于声誉理论的视角,运用博弈论分析、解释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

本文的主要思路是,在简要介绍声誉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分析农户声誉对农户参与供给公共物品的影响:一是在独立的公共物品博弈中,基于声誉的效用理论,建立农户声誉效用函数;再基于声誉信息理论分析农户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策略选择对其声誉的影响,这样声誉就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将农户的行动与其效用水平联系起来。我们证明一个理性的农户将采取“合作”行动(参与供给社区公共物品),从而说明声誉可以促进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二是不考虑声誉自身带来的效用,而是基于声誉的信息效应和资本效应,研究在关联博弈下的农户最优策略。这一内容又分三步分析:(1)将社区公共物品博弈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博弈时,博弈将陷入囚徒困境,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2)社区的公共物品博弈与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联系起来时,将放松农户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激励相容约束,增加农户在公共物品博弈中偷懒的成本,从而抑制农户的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3)在重复且关联博弈情况下,声誉对农户的偷懒将有巨大的约束作用,促使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自愿有效供给。

二、声誉理论概要

声誉理论的正式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众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及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声誉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文献。这里简要概括其中几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一)声誉信息理论

声誉信息理论强调声誉可以作为有效的信息,传递行为主体的内在特征,并对参与各方的策略与行为产生影响。对声誉进行里程碑式研究的,起始于克瑞普斯(Kreps,1982)等人。他们利用博弈论将声誉正式引入经济模型中分析一方参与人的声誉对博弈双方行为的影响。Kreps等人在模型中将声誉定义为对行为主体的一种“认知”(perception),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方参与人对于另一方参与人是某种类型(或其偏好)的概率的一种认知,且这种认知的概率将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以反映对行为主体认知的变化。声誉的作用在于为关心长期利益的参与人提供一种隐性激励以保证其短期承诺的行动,声誉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合约。

(二)声誉资本理论

Tadelis(2003)、Jackson(2004)等认为,声誉是行为主体的一种无形资本,即声誉资本。声誉资本能给行为主体带来超额收益;同时,声誉贬值也会给行为主体造成相应的损失。博弈论假定参与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并进行重复博弈,参与人是否或何时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则取决于其对所获得的总收益的判断。如果参与人在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而招致惩罚的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得理想的利益,他就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反之,如果参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暴露了自己的类型,使其声誉受损从而导致的关联损失超过机会主义的收益时,他就不会行使机会主义行为。

(三)声誉效用理论

经济学多是从理性的经济人出发,研究声誉对行为主体的影响,管理学则从“社会人”假设出发,强调受人尊重、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对行为人的激励,是人内在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等这些经典的激励理论都说明,关系与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内在追求,而良好的声誉能给人带来赞誉、尊重与更大的社会吸引力,这就是声誉的满足感效应。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声誉,本来就是人的一种需要,获取良好的声誉本身就是其行为的目的。因此,在管理学看来,可以直接建立基于精神、心理的声誉激励机制,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

三、基于声誉的农村公共物品自愿供给博弈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是以农户居住范围来界定的,多指某一村庄内或紧邻村庄间的农户共同消费的公共物品,如田间道路、储水塘、灌溉水渠、特殊节日庆祝活动等等。这类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或俱乐部产品,基本都是由社区农户自愿供给的。设某村庄有N个均质农户组成一个农村社区,要维护灌溉水渠,需农户共同参与劳动。农户有合作与偷懒两种选择。合作会促进社区的公共利益,而偷懒会导致水渠维护不够充分,使社区利益受损。农户有两种潜在的类型,一种是可信赖的农户(θ1),另一种是机会主义农户(θ2)。前者一般有较高的声誉水平,而且在这个灌溉博弈中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后者声誉水平较低,偷懒的可能性更大。但在灌溉博弈之前,人们不能确定某农户是何种类型。人们只是在观

察到农户的行动之后,才能推断他是何种类型,并据此调整与该农户博弈的策略。灌溉水渠属于该村庄准公共物品,由于社区文化或技术上的原因,村民难以限制那些偷懒的农户使用该水渠。

我们分别研究在独立博弈和关联博弈下农户声誉如何影响均衡结果。独立博弈仅指某一博弈本身,博弈的参与人的策略选择只依赖这一个博弈的激励约束条件。而关联博弈则指两个或多个博弈之间具有相关性。青木昌彦(2001)把关联博弈视为将分属不同博弈域的博弈联结在一起,当两个或多个博弈相互关联时,会改变独立博弈下的激励约束条件。典型地,“联结两个博弈和汇合不同的激励约束将有助于放松激励约束条件”。这里的独立博弈就是指灌溉博弈本身,而关联博弈则指灌溉博弈与农村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紧密联系起来。这两种情况下促使农户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声誉机制是不同的。

(一)独立博弈下的农户供给公共物品均衡路径

仅考虑灌溉博弈本身时,农户参与供给的激励来自声誉本身产生的效用。据管理学与社会心学的研究,声誉本身就构成人的激励因素。人们有追求美好名誉的愿望,当受到尊敬和赞美时会增加满足感;反之,损坏声誉的结果会给人带来难堪或痛苦。我们将这种观点模型为声誉效用函数:

效用。(2)如果该农户采取“偷懒”行动,同样得到他是可信赖农户的后验概率为

同样可以证明p(θ1|A2)<p0,说明农户偷懒将得到社区的负评价,从而损害了其声誉,其效用也会因此而降低。

农户在采取行动之前,会预期到这种结果,因而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用,农户的最优选择是“合作”;同时,社区对农户的合作行为的最优反应是“正评价”,这会促进社区福利的提升。此时,没有哪方参与人愿意改变策略,而且社区对农户认知的概率是依据贝叶斯法则进行修正的。这是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均衡结果为{合作,正评价}。

这表明,声誉本身具有增加农户满足感的效用,因而声誉可以作为一种机制约束农户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促成农村社区中的公共物品供给博弈的合作均衡。

(二)关联博弈下的农户供给公共物品均衡路径

声誉揭示行为主体类型的信息,博弈的参与人根据对方的声誉(类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这是声誉的信息效应。同时,声誉又是一种无形资本,参与人的行动结果将影响声誉资本存量从而影响其未来收益,这是声誉的资本效应。Kreps等认为,这类声誉效应机制在完全信息有限次博弈中很难起作用,但在无限重复博弈中声誉就是一类促进合作均衡的有效机制。更一般地,他们又证明,在不完全信息时有限次重复博弈(只要重复次数足够多,没必要是无限的)也能促进合作。青木昌彦(2001)、罗杰・麦凯恩(2004)则分析了在关联博弈下,声誉对博弈均衡的约束作用。我们将基于声誉的信息和资本效应,说明在关联博弈和重复博弈下,声誉可以促使农户在农村社区公共物品博弈中采取合作行动。

1、非关联博弈下的囚徒困境。如果不考虑声誉自身的效用,孤立的公共物品供给博弈很难出现合作。设在灌溉水渠维护的博弈中,每个农户合作的成本为Cf,并能从维护完好的灌溉系统中获得收益V。农户的偷懒行为将降低灌溉效率,设这个效率损失使每个农户可能减少的平均收益为V,如果有n个农户偷懒,每个农户每期的平均收益为V-nv;假设所有农户使用灌溉系统具有非排他性,因此难以通过禁止偷懒者使用灌溉系统来惩罚他们。我们假定Cf>v>0且c<Nv。前一个不等式表示,农户偷懒节省的成本支出大于偷懒时的损失,因此每个农户都有偷懒的动机;后一个不等式意味着偷懒将给整个村庄带来外在的不经济效应。我们用社区内两个农户之间的供给博弈分析其均衡结果,再假定V―Cf-v<0,意味着一个农户偷懒将使另一个合作的农户得不偿失。孤立地分析这个博弈,农户参与合作的激励相容条件是V-Cf>>V-v,即合作时的净收益要大于偷懒时的净收益。显然,根据前面的假设,这个条件无法满足。表1显示的是该博弈收益矩阵。偷懒是农户的占优策略,其纳什均衡将是(偷懒,偷懒),得到右下角的收益,两个农户的收益都为零。这显然不如双方都合作并获得左上角的正值收益。这就是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使博弈陷入囚徒困境,没能实现帕累托改进。

2、关联博弈下的农户自愿供给均衡路径。但事实上,社区灌溉博弈与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紧密相联,博弈受农村社区农户之间的关系、传统习俗或社区规范的约束。农户在灌溉博弈中的偷懒行为暴露他是个机会主义者,他将被社区驱逐而损失社会资本收益。这时,每个农户参与灌溉博弈的行为结果不仅受本博弈的影响,还要受到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的约束,这两个博弈的共同结果才是农户的总收益。只要这个总收益大于农户在灌溉系统劳动供给的偷懒收益,就可以抑制农户的偷懒行为,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公共物品自愿供给机制的自我实施。

假如农户参与社区交易博弈每期需支出成本为Cs,得到ns的社会资本收益。设vs-Gs=v>0,表明该农户每期在社区交易博弈中有一个正的净收益。这两个博弈联结起来,实质上是一个序贯博弈,灌溉博弈在前,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在后。图1是这个关联博弈的扩展式表达。农户与社区共有4种策略组合,每个组合的终点标明了相应的收益向量。其中Ⅳ是社区农户数量,(N-1)指驱逐偷懒农户之后的社区农户数。v”是每期社区交易的净收益,V指社区与偷懒农户进行交易造成的损失。

我们用后向归纳法寻找均衡解。(1)社区根据农户在灌溉博弈中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在社会交易博弈中的行动:如果农户在前一个博弈中合作,则社区将在社会交易博弈中选择“交易”,因为交易将使社区得到比驱逐时更多的收益(多V-

Gf+v个单位);如果农户在灌溉博弈中偷懒,社区将把该农户驱逐出社区的社会交易,以避免社区声誉等损失。(2)农户预期到社区对自己在灌溉博弈中行动的反应,他将在(偷懒,驱逐)与(合作,交易)两个策略组合中作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只有在关联博弈下合作的总收益大于偷懒的总收益时,农户才会选择在灌溉博弈中的“合作”。这个激励相容条件是V-Gf+v>V-v,即v+v>Cf。由于增加了一个社会交易博弈的净收益,它放宽了非关联博弈下灌溉博弈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增加了农户在灌溉博弈中采取“合作”行动的可能性。只要社区的社会交易博弈收益足够大,使得v+v>Cf成立,(合作,交易)就会是一个精练纳什均衡。

3、关联且重复博弈的农户自愿供给。农村社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农户的声誉对整个家庭有持续影响。即是说,这个关联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考虑到这种事实,农户在灌溉博弈中合作的激励相容约束将会更宽松。更进一步,如果社区实施触发策略(trigger strategy),一旦某农户在灌溉博弈中采取不合作行为,将导致被社区永远驱逐。此时,该农户损失

博弈论内容篇4

联盟的稳定性是联盟博弈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传统的联盟博弈理论是假设每一个人的偏好都是公开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少软件人的应用系统并不符合这个前提,他们往往是拥有私人信念的个体,因此他们不是按照全体人拥有的共同信念来行动的。针对以上的问题,本书对传统的稳定性概念中的“核”概念进行扩充,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分析了带有不确定性并且以信念为基础的联盟的稳定性,并展示这套新概念如何应用于一类新的联盟博弈――以信念为本位的联盟博弈。

本书共分7章:1.多合作及稳定性。介绍了本书所讨论的博弈理论的有关概念,引入了博弈论;2.不可转让的实用程序(NTU)博弈及联盟形成机制。在回顾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合作博弈理论和多人联盟形成问题。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可转让效用合作博弈、可转让效用合作博弈、联盟形成机制以及信念与不确定性等;3.两类稳定性。讨论了博弈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信任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方法,并引入了强核心以及弱核心的概念。进而,本章末还讨论了信念联盟的稳定性精制程度的影响;4.基于信念的联盟稳定性。将私人信念引入到不可转让的实用程序(NTU)博弈中,使得人的偏好不再是公开的。此外,本章还对信任精确度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测试;5.应用实例介绍。本章介绍了基于信念稳定性概念而提出的一个应用实例:买方联盟问题。进而,本章对如何有效地应用概念解决此类多联盟形成问题进行了评估;6.sb核以及wb核。在前面章节所述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并详述了本书核心概念:在不可转让的实用程序游戏中引入私人信念。包括不确定的意见及私人信念、NTUBU博弈、性能对比与检测等;7.总结与展望。对本书进行了总结,并且对不可转让的实用博弈理论(NTU)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本书篇幅较小,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不是简单地罗列博弈论相关理论,而是突出新亮点,并辅之以清晰的例证.本书适合对人工智能、博弈论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博弈论内容篇5

【关键词】博弈论 策略思维 思考

从历史方面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萨尼、泽尔腾以及纳什等人在相关研究中对博弈论的解概念予以不断精炼,并将其在理性经纪人的行为分析中予以应用,表明经济均衡与博弈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及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等多种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智猪博弈分析

假设猪圈中有小猪、大猪各一只,于猪圈一端对按钮予以设置,每按一次按钮,猪圈另一端的食槽就会有10单位猪食进槽,但是每按一次按钮就导致相当于2单位猪食的成本被消耗。若是大猪按钮取食,小猪呆在旁边观望,那么大猪可以进食9单位食物,而小猪只能进食1单位食物;若是大猪与小猪同时按钮取食,那么小猪可以进食3单位食物,大猪可以进食7单位食物;若是小猪按钮取食,大猪呆在旁边观望,那么小猪可以进食4单位食物,大猪可以进食6单位食物,详见表1。这个博弈并无“剔除劣策略均衡”,主要在于大猪并无劣策略,而小猪的劣策略主要为“按”,因为大猪不管怎样选择,小猪选取“等待”均要优于选取“按”的一种策略。因此,小猪会将“按”剔除,选取“等待”,而大猪了解小猪一定会选取“按”,所以最佳选择为“按”。

实际生活中,这样类似的“智猪博弈”案例较多,其主要体现的是参与人低位不对等的博弈结构,此不对等可以是参与人选取的策略与行动,也可以是其拥有的支付函数与信息。例如:大户在股票市场上为大猪,其主要对信息予以收集,进行技术性分析,对股价走势进行预测,而散户在股票市场上则为小猪,其在技术分析方面基本不用花费资金,主要在于其跟随大户在投资方面的策略进行股票买卖,这一现象就是“散户跟大户”。大股东在股份公司中为大猪,其主要对相关信息予以收集并负责监督经理,在经理任免方面拥有决定性的投票权,而小股东在股份公司中则为小猪,其不需要对经理予以监督,在投票权方面并无实际权利,主要跟随着大股东获取收益。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上为大猪,其在技术创新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对新产品进行研发,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则为小猪,其不会开展大规模技术创新,而是跟随着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当大企业研发的新型产品进入市场之后,对大企业研发的新型产品予以仿制来进行产品销售。

二、演化博弈论分析

演化博弈论,实质上就是生物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产物,其不仅汲取了哈耶克的思想观念,还对传统博弈论中理性经纪人的超理性假设进行了修正,主要强调热情、冲动、遗忘、规则、习俗、习惯、非理性预期以及犯错误率等一系列传统博弈论中未被重视的内容,对传统博弈论的理论基础产生的一定的影响。演化博弈论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其提出经济人并不是超理性的,而是以惯例、习俗以及个人习惯等一系列生活常规为基础的一种“异质低度理性”,大部分时候其在了解、掌握的信息基础上作出理性、正确的决策与行动。这一观念主要表明,适应性过程的展开有充足的时间时,在社会制度变迁中有着关键性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个人理性,而是演化力量,强调均衡形成过程中制度变迁具备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均衡概念理解方面,传统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性。例如:若是传统博弈论强调的是尘埃落定之后世界看上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那么演化博弈论则更加关注尘埃是怎样落定的,并且将这一过程当作随机力量形成的持续冲挤,因此在博弈论中引入随机过程后,可能会引起多种结论出现变化。若是将传统博弈论看作是演化博弈论的一种特例,那么对于“进化稳定策略”形成机制的演化博弈论进行探讨,能够进行研究的内容就更为宽泛,演化博弈论在正统博弈论基本假设方面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对博弈论的解释能力、解释范围予以了丰富与扩展,并且使其成为了一个潜在诺贝尔奖研究领域。

同时,在对“制度”进行分析的时候,演化博弈论在这一方面主要将制度作为一种合理的高维博弈中的均衡,若是在规范方面出现了偏离状况,则需要接受惩罚。比如,在一个行驶需要靠左的国家中,在行驶过程中靠右的结果就是车毁人亡,但是这并不代表规范、制度处于一尘不变的状态,有些时候均衡在独癖性冲击下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例如:法国大革命之后,民众强烈要求拿破仑制定并实行向右行驶的新规定,并且逐渐向拿破仑占领的国家中传播,在此后多年中,由于道路资源使用频率逐渐增大,局部性规范逐渐转变为地区性规范,奥地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等多个国家改变了行车规则,因此靠右形势无疑是行驶的最佳策略。

三、结语

博弈论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其完美且不平凡,其完美主要体现在博弈论具有透彻且凝练深邃的策略思维,同时与人类智慧的最佳发挥相伴。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可以找寻到博弈论理论模型的原型,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习惯、习俗以及经验法则均能够在博弈论中寻找到相关元素,博弈论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实质上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且学术研究前沿主要在现实生活中获取验证,而随着演化博弈论的出现及发展,博弈论理论研究必然会更加深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凌,王翔.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J].上海经济研究,2010.

[2]张国鹏,丁恩杰,涂相华.基于博弈论的协作中继策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

[3]郭贵春,刘伟伟.博弈论语义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

博弈论内容篇6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一种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由于冲突、合作、竞争等行为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博弈论,例如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外交,解决诸如战术攻防、国际纠纷、定价定产、兼并收购、投标拍卖甚至动物进化等问题。

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1944年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随后发展壮大为一门综合学科。1994年三位长期致力于博弈论研究实践的学者纳什、海萨尼、塞尔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权威性的肯定。

2.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献[1][2]用浅白的语言叙述了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献[3][4]更注重理论上的分析和数学的严谨。概括起来,博弈论模型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描述

G={P,A,S,I,U}

P:为局中人,博弈的参与者,也称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组织,局中人以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动的集合。根据该集合是否有限还是无限,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后者表现为连续对策,重复博弈和微分对策等。

S:博弈的进程,也是博弈进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时行动的一次性决策的博弈,成为静态博弈,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局中人行动有先后次序,称为动态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够影响最后博弈结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报,如效用函数,响应函数,策略空间等。打仗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赢得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度与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对各种局势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状况完全清楚,称之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各种马的组合对阵的结果双方都不严而喻。反之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标拍卖,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对方的估价。在动态博弈中还有一类信息:轮到行动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对方的行动。如果完全了解则称之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双方都清楚对方下过的着数。反之称为“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样有确定的结果。

U:为局中人获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

还有另一类型博弈称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会投票表决,OPEC联合限产保价等问题。这类问题重点放在联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利益损失的共同分担问题。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数模型。以个可能的联盟为定义域,特征函数表示各个联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数目),它的分配解必须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发展成多种多样,包括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样性符合现实世界复杂多样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或创造合适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竞争、威胁还是暂时让步,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3、博弈论与电力市场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选择或创造最接近实际的解的概念也是面临的课题。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电厂竞价上网,一个成功的报价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有赖于他人如何报价。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间成本、报价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业秘密。如何处理这种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反过来,博弈的实验结果也为电力市场披露怎样的信息提供依据。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理论都是很年轻的科学,两者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

4、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4.1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

开放发电市场的进程中,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是一类特殊的市场参与者,它既是用电用户,也可以是电力的供应者。随着电力市场深入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备电厂将成长为一支生力军。

文献[5]用博弈论来分析评价在分时定价的环境下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对定价的影响作用。NCP既可以从公用电网购电,也可以自己发电来满足自身需求。为解决两者的冲突,作者提出了三种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构造了三个局中人:公用电网,普通用户,带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并且假设它们的需求函数、边际成本、收益函数等均是线性的,通过数字模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电网降低出售给NCP的电价;②冲突还使普通用户得到更多益处。该文为解决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点可以进一步改进:①该文尚未考虑NCP将自己多余的自发电卖给公用电网的情况;②该文将公用电网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可能不符合实际市场,如果公用电网规模很大,NCP数目很多但规模小,考虑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两者实际;③该文假设公用电网的目标函数是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不符合电力市场需要解除管制的发展方向。

文献[6]部分解决了以上问题,它重点放在自备电厂和公用电网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选择:公用电网回购NCP多余电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电网收取NCP运转电力的过网费(wheelingcharges)。该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各方的得益情况,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论才能得出的结论。

4.2区域间输电交易分析

互联网间短期电力交换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手段。白晓民等在文献[7]中应用Nash博弈论来分析简单的两区域系统单时段交易分析,得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文献[8]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迭代计算方法来处理外部交易计划与内部经济调度的协调。该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对策,采取合作型对策,应用Nash谈判公理作为仲裁程序,决策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应该指出,白晓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双方均对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又应该如何分析处理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4.3转运市场中电网的固定成本分摊问题

运转市场中一个难题是网络输电服务定价,这个定价能够给网络使用者一个信号,以达到全网最优化;并且能够补偿网络的投资者,网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费用在网络使用者中合理分摊;同时能够正确激励网络增容。节点实时价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决网损和网络阻塞问题。但是文献[9]的作者认为节点实时价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输电系统的固定投资,为了解决双边贸易中输电系统固定成本公正分摊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计算出逐条线路逐笔交易的分摊费用。文中使用“核仁”作为模型的解。该方法的优点: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为“核仁”处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稳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种激励,减轻线路过载。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边贸易市场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动策略随机性、信息隐蔽性,这些特点都给建模和计算造成困难,从而限制了实际应用。各种文献在处理这种不确定信息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中,通常需要假设或者估计对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献[10]作者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相对于市场规模都显得很小,市场影响力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报价决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认为电力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是有影响力的,其模型本质上属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个参与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对方的成本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情况下,参与者如何投标(选择高价投标还是低价投标)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该文通过转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变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动态博弈来求解。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对自己的对手可能的出价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形成一个概率意义上的期望收益矩阵,用Nash平衡点的概念求解矩阵,得到问题的解。

文献[11][12]作者提出了一种谈判模型。每一个局中人进行决策时,都同时执行以下两个步骤:①对可能的合作对象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优先排序;②按照谈判优先顺序,逐一进行讨价还价,谈判的规则与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该文的特色是谈判对象的优先顺序表的形成。排序的准则基于该局中人A对关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别对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然后假设与某局中人B进行合作,互相交换共享所拥有的信息,联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结合为博弈的另一方。这样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点是概率意义上的期望值,作为与B合作的优先指标。对每个局中人都进行一遍以上计算,得到了A的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每个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张优先顺序表。最后按照预先设定的谈判规则与程序,各方同时进行合作谈判,谈判要解决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单干多出的利益。

该文关键的一点:正确掌握对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从每一次博弈的结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并用这种反馈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对他人了认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如何实现这样重要的学习过程。该文的模拟算法中的一个缺点:计算量随局中人的数目和每个局中人类型的数目的增长呈指数增长。

对于多边贸易模式的电力市场,文献[13]提出了多理论模型,解决贸易合作问题,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拟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确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与对方互相交换信息,互相寻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预先设定的准则和协议进行联合分组,形成一个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这个顺序表获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样。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标准和Shapely值来确定这个顺序表;④按照优先顺序表进行双边谈判。作者认为这四个阶段可以反复迭代进行,直至没有人愿意改变合作格局为止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计算时间。作者在文中考虑了多种情况,但是模型仍偏于简单。

4.5用博弈论解释和实现算法

文献[14]用博弈论来解释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决机组经济组合的算法。该文认为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竞争各方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旋转备用的约束变得软起来,PX(powerexchange)机构可能通过松弛这一约束进一步降低成本。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算法获取最优的旋转备用。

作者认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经济含义的,松弛旋转备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备用的价格信息,各时段的旋转备用根据这个信息不断在规定的高低两种备用水平之间调整(例如:为t时段负荷)。根据优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数存在鞍点,则鞍点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鞍点的概念与博弈论中的Nash平衡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构造了两厂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个实际电网的利益,它控制的决策变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机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机组启停),目标是使整个系统成本最低。另一个局中人Q,是一个假想的发电商,它以价格向P销售备用容量和有功容量。双方就旋转备用交易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作者证明以上博弈过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数的解。基于以上结论,作者设计了自适应的次梯度算法寻求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技术作者设计了厂商P对厂商Q备用容量报价的反应函数该函数将映射到备用容量的两种水平之间(例如:5%Dt-%Dt,Dtt时段负荷),形成一个随价格信息变动的备用容量。根据厂商Q是否了解厂商P的反应函数,模型可细分为两种:Nash模型(不了解对方反应函数)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应函数),作者认为后一种模型掌握的信息较多,因此收敛的速度和优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种模型。

用博弈论来解释并且设计一些算法是一个新鲜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博弈论本身就是带有优化功能的一门严谨的数学,不过它更具有人的逻辑思维的色彩,融合了一些用别的方法难以表达的信息。

博弈论内容篇7

关键词:博弈论 囚徒困境 日常生活 最优化

一、博弈论基础

(一)博弈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又名“对策论”,它研究的是决策者为获得最大利益如何选择适当的策略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在运筹学领域也有重要地位。它研究的是在彼此依赖的条件下,决策者为获得最大利益如何抉择适当的策略的理论和方法。

(二)博弈的基本内容

博弈的构成要素有五个,分别是:参与者、行动、支付、规则以及均衡。参与者是博弈的决策主体;行动指参与者可以采取的行动方案;支付指根据决策结果获得的收益;规则指对参与者行动的先后次序等内容的规定;均衡指一切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的组合。

(三)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参与者在作出决策后,所得到的支付结果是稳定的,并且任一方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得到更大的收益,因此,参与者都不会改变策略来打破这个均衡。博弈的结果总为纳什均衡,因此,我们用纳什均衡来表示博弈的结果。

二、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具典型的案例。警察抓捕两个作案嫌疑犯,并将其关在不同的房间受审。警察告诉每个嫌疑犯:若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抵赖,则释放坦白嫌疑犯,对抵赖嫌疑犯判刑十年。在这个博弈中,每个嫌疑犯都有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每个嫌疑犯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则被释放,不坦白则会判刑一年,总之,坦白要比抵赖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抵赖则被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更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这就是囚徒困境。

运用博弈论分析,参与者为嫌疑犯甲和嫌疑犯乙;行动集分别为嫌疑犯坦白或者抵赖。若两名嫌疑犯均选择坦白,其支付结果为(-8,-8);若嫌疑犯甲坦白而乙抵赖,其支付结果为(0,-10);若嫌疑犯甲抵赖,乙坦白,支付结果为(-10,0);若嫌疑犯甲、乙均选择抵赖,其支付结果为(-1,-1)。运用下划线法进行分析,支付矩阵为表2-1:

由囚徒困境案例得知,一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一定可以满足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个人选择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三、囚徒困境模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购买火车票时的应用

火车出行方便快捷、价格合理,因此乘坐火车出行已成为人们内剧增,火车票的购买难度便明显增加。因此,抢票是无法避免的。

假设学生甲和学生乙同时购买仅剩的一张火车票,运用博弈论进行分析,该博弈的参与者为学生甲和学生乙;行动集为学生选择放弃或者继续坚持;若学生甲坚持,学生乙放弃,其支付结果为(1,-1);若学生甲坚持,学生乙坚持,其支付结果为(-∞,-∞);若学生甲放弃,学生乙坚持,其支付结果为(-1,1);若学生甲放弃,学生乙放弃,其支付结果为(0,0);运用下划线法进行分析:划线后的支付矩阵为表3-1:

(二)马路行驶中的违章问题研究

为了节省时间,大部分驾驶员会选择加速、超车甚至闯红灯,所以造成了日益突出的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拥堵现象。

运用博弈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假定在不全违章的情况下,违章的成本低于不违章的成本,违章成本为1,不违章成本为2;若驾驶员同时违章,会造成交通堵塞,产生额外的成本2。假设马路上有两名驾驶员:驾驶员甲和乙,即为该博弈的参与者。行动集为:驾驶员违章或不违章;若驾驶员甲违章,乙不违章,则支付表示为(-1,-4);若驾驶员甲违章,乙违章,支付表示为(-3,-3);若驾驶员甲不违章,乙违章,支付表示为(-4,-1);若驾驶员甲不违章,乙不违章,他们的支付表示为(-2,-2),运用下划线法分析后的支付矩阵为表3-2:

从支付矩阵看,该博弈的策略组合:驾驶员甲不违章且驾驶员乙不违章为唯一的纳什均衡。但是,由于每位驾驶员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违章,从而引发交通问题,既损害了个人利益,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博弈论内容篇8

关键词:博弈论;博弈模型;旅游;综述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09-0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旅游研究也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期间,学者们不断引进各大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以充实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博弈论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方法被广泛使用,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博弈模型运用的角度对博弈论在旅游研究中的文献加以梳理,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有所裨益。

1 综述基础和主要领域

1.1 综述基础

笔者以“旅游、博弈”为关键词或者题名在维普科技中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检索期从1989年至2011年12月29日,共有全部期刊文献225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共有67篇,其中有效文献(有效文献指真正运用具体博弈模型的文献)58篇,具体分布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博弈论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开始于1996年,至今已有15年,由最初的零星运用期演化到至今的相对稳定期。其中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分布与总体趋势相吻合,故笔者主要对核心期刊上的67篇文献进行仔细研读,对其中58篇有效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梳理。

1.2 博弈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主要运用领域

纵观近15年的旅游博弈研究,学者们着眼于旅游业的各个领域,透过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区域旅游是旅游博弈论研究中运用最多的领域,共有14篇,占全部文献的24.13%。该领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红三角”等国内主要的经济区,从区域旅游的竞争合作入手,指出区域内政府间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提出相应对策。其次是旅游市场的博弈研究,其主要分析买卖双方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旅游市场的低效率,并且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改善产品质量和信誉机制的建立等提高旅游市场效率的方案。再则,乡村旅游的博弈研究是近期关注的焦点之一,主要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关注社区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而乡村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学者的关注点。另外,环境保护、旅游商品供应链、景区开发等问题也是博弈方法运用的主要领域。

2 旅游博弈研究中的博弈模型运用情况

运用博弈论研究旅游最主要是博弈方法和模型的运用对旅游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所以对博弈模型运用的梳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以博弈的基本分类为基础解读博弈模型的使用情况,具体分布如图2:

2.1 非合作博弈模型的运用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运用。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是四种类型中相对简单也是运用最普遍的类型,故运用这一博弈类型的文献共有34篇,占全部文献的58.6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经典模型有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市场争夺战博弈、古诺模型和勃特兰寡头博弈等,通常以矩阵形式展现。在旅游研究的文献中运用这一博弈的类型的学者多数是将这些经典模型运用到具体领域中。

①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模型是在这类博弈中运用最普遍的模型,通常用来证明博弈双方在各自理性的情况下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于岩平运用此模型解释旅游企业和核心员工之间的忠诚度问题,得出一次双方唯一的均衡解是各自不忠诚,一次博弈难以维系两者之间心理契约的忠诚缔结。吕兴洋等分淡旺季在旅游供应商和中间商之间的合作与否进行单次博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罗富民等通过此模型说明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的存在,又通过斗鸡博弈模型证明公共产品供给失衡问题的存在。另外,此模型也可以运用到新景区开发以及旅游产品价格竞争问题等。

②智猪博弈:此模型主要运用于实力不均衡的博弈主体之间弱者的搭便车现象。如在旅游地形象促销问题中,运用此模型说明大企业着力促销而小企业搭便车收益的问题。

③勃特兰寡头博弈:将此模型运用于旅游研究中一般体现在旅游产品的价格竞争和决策问题上。任宁宁等将此模型运用于旅游商品的生产企业之间,说明旅游企业的价格竞争,得到的均衡解为两企业以最低价格生产并均分市场。

④古诺模型:此模型的运用主要解决博弈主体所提品的量的选择问题。王居凤等运用此模型解释两寡头生产产量的选择方式并且将此扩展到n个企业,说明为了维持联盟稳定性而建立协议的必要性。

⑤Hotellin品决策模型:李洪娜等通过对此模型的具体表述和分析阐述了同质旅游产品间的竞争问题,分别提出了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和打造品牌旅游产品来提高竞争能力。

(2)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运用。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经典模型有海盗分宝博弈、斯塔尔伯格寡头博弈、蜈蚣博弈等。运用该类型的文献有13篇,占文献的22.4%。

①斯塔尔伯格寡头模型:此模型其实是古诺模型的动态化,将同时决策的俩寡头演变为先后决策的领导者和跟随者之间的产量决策博弈。杨树等将此模型改良后运用到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决策问题中,并且分析得到在一次次的质量决策博弈后总能得到最优策略。

②海盗分宝博弈:饶勇等将此模型运用到旅游开发商和社区居民间对旅游资源收益的分配问题上,但是仅仅阐述了模型,没有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和解答。

博弈论内容篇9

[关键词] 进化博弈 进化稳定策略 模仿者动态

进化博弈理论是生态学家Maynard Smith and Price (1973) 在结合生物进化论与传统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进化博弈理论的最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的提出为诞生的标志。进化博弈理论创立之初是生物学家用来研究生物进化的。近些年来,由于它在生物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被引入经济学,成为经济学常用的博弈论的一个热点领域。传统的博弈论由于对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定,得出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相差很远。这也要求博弈论学者有时必须假定参与者的理性是有限的才能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博弈论。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化博弈的出现无疑给博弈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克服了传统博弈论在理论和应用上遇到的尴尬局面。

一、进化博弈的均衡概念

传统的博弈论中有许多均衡概念,例如,Nash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练贝叶斯均衡、恰当纳什均衡、完美纳什均衡等等,对这些均衡的研究一直是博弈论的核心内容。

同样作为进化博弈论均衡概念的进化稳定策略在进化博弈的研究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过,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经典博弈论的各种均衡都是建立在参与人是理性的基础上,而进化稳定策略则是进化博弈考虑参与者为有限理性的基础上的均衡结果。进化稳定策略都是完全理性博弈的纳什均衡,是纳什均衡中对有限理性有稳健性的一部分。因此,进化稳定策略可以看作是对纳什均衡的一种选择精练。

1.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

进化稳定策略是Maynard Smith and Price(1973)以及Maynard Smith(1974)在考察种群个体适应性由各个个体行为共同决定的环境下,个体对成功策略选择效果时提出的。进化稳定策略的基本思想:假设存在一个全部选择某一特定策略的大群体和一个选择不同策略y的突变小群体,这个突变小群体进入到该大群体而形成一个混合群体,如果突变小群体在混合群体弈所得到的支付大于原群体中个体所得到的支付,即:,那么小群体就能侵入到大群体,反之就不能侵入到大群体。其中,ε是突变小群体在整个大群体中的比例。是收益函数。

通常把Maynard Smith and Price(1973)定义的进化稳定策略称为原初进化稳定策略,定义1:一个策略是进化稳定策略,如果对任意的满足且当时,有成立。其中,A是进化博弈的策略集;E是群体中个体博弈时的收益函数。

2.进化稳定策略的拓展

原初进化稳定策略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是建立在许多理想化假定之上的,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博弈论理论家们对进化稳定策略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做了改进和拓展。

1982年,Maynard Smith对把定义1的条件做了适当的放松给出了如下定义,定义:一个策略是不确定性稳定策略,如果对所有的备择策略满足如下条件之一且当,则有。

针对原初进化稳定策略只适用于对称博弈的缺点,Selten (1980)通过引入角色限制行为提出了适用于非对称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概念,后来Swinkels (1992)给出了考虑突变策略组合的进化稳定标准,定义了适用于非对称博弈的策略稳健性概念。

二、进化博弈的动态概念

进化博弈理论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为研究对象,认为现实中个体并不是行为最优化者,个体的决策是通过个体之间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来实现的。动态概念在进化博弈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许多博弈理论家对群体行为调整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1.确定性模仿者动态

显然上述模仿者动态仅仅考虑到纯策略的继承性,而没有考虑到混合策略的可继承性。Bomze 证明了如果允许混合策略也可被继承,那么在模仿者动态下,进化稳定策略等价于渐进稳定性。另外,Hines、Zeeman、Hofbauer等提出并证明了如下的重要结论,

定理: 在模仿者动态下,对称博弈中每一个进化稳定策略都是渐进稳定的。

这个定理表明:对于任意的一个进化稳定策略,都存在它的一个领域使得始于该领域的模仿者动态的轨迹都收敛于该进化稳定策略。然而,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不成立。模仿者动态可能收敛于一个非进化稳定策略的策略点。

2.多群体模仿者动态

把进化博弈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时,经常会遇到单一对称群体和随机配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很多经济问题中经常需要处理多个体相互作用或来自多个群体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正如Friedman 所说:进化博弈理论能够很容易地构建适用于满足这些特征的模型。

Selten 通过引入角色限制行为而把群体分为单群体与多群体。多群体时,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有不同纯策略集、不同群体支付及不同群体演化速度。多群体模仿者动态方程:

在生物学上,拥有一块领土的生物种群抵抗外来入侵种群的斗争。在经济学上,先占领市场的一方阻止可能进入市场的潜在竞争者的博弈,也就是熟知的市场阻入博弈。另外,在市场中顾客和商家之间的博弈。这些例子在进化博弈的框架之下,都可以通过区分为代表不同角色的群体,用多群体模仿者动态来解决。

三、进化博弈的发展前景

进化博弈的早期研究在生物学领域可以追溯到Fisher(1930)关于性别比例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则可以追溯到Cournot(1838) 对寡头市场产量调整过程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古诺调整”。Nash(1950) 对纳什均衡的“群体行为解释”则是包含较完整的进化博弈思想的最早理论成果。进化博弈真正受到重视和获得迅速发展,则是在Maynard Smith and Price引进“进化稳定策略”概念之后。

进化博弈在应用方面也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可以研究国际政治、军事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研究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和稳定性问题,研究不同军事策略的价值和意义,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组织和规范的发展演变规律,也可以研究股市中的投机者行为和股市均衡,解释企业家选择的机制和企业文化的发展演进等。

正是由于进化博弈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给人们带来了克服理性局限给完全理性博弈分析造成困难的希望,而且拓展了非常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因此自从1970开始许多经济学家,包括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einhard Selten等大经济学家,也都积极投入到对进化博弈论的研究。1980年以来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博弈论遇到的理论困难,更进一步加强了学者对进化博弈论的研究热情。目前这种趋势仍在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中进化博弈论仍然将是博弈论和经济学最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Maynard Smith , J. , And Price , B.R.,1973. 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 , Nature ,246, 15~18

[2]Maynard Smith , J. , 1982 ,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Selten R. A note on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ifies in asymmetric animal conflicts[J]. J Theoret Biol , 1980,84: 93~101

[4]Swinkels , J . , 1992 . Evolution and Strategic Stability: From Maynard Smith to Kohlberg andmertens .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57, 333~342

[5]I. Bomze, Non-cooperative two-person games in biology: A cl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15 (1986) 31~57

[6]D. Friedman, On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games, Mimeo, Econom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lifornia,1995

[7]Cournot, A. 1838. Recherches sur les Principes Mathematiques de la theorie des Richesses. English edition : Researches into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wealth . Edited by N . Bacon . New York : Macmillan , 1897

博弈论内容篇1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一些事情广泛引起人们对个体投资者的关注。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过度投机氛围浓厚,令人印象深刻的1995年的国债风波,它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了过度投机的危害。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我国不断反思并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2000年在《财经》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基金黑幕》引发了整个证券市场的大讨论。然而由于我国股市的不稳定,直到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行情一直不乐观,这也说明了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并不是传统经济学以理性为基础的状况。

证券市场多处于负回报状态的竞局中,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繁荣了股市,但是高额利润却被大资金操作者享有,散户在这场博弈中利润不断受损,而我国证券市场本身属于新兴的市场,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而个体投资者又缺乏相应的分析能力,缺乏科学的指导,长期出现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引起证券市场的过度投资现象。行为经济学的特色在于能够立足人自身的心理分析其行为特征,弥补传统博弈论中的不切实际,指导投资者的行为,因此运用行为经济学对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比较明晰,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在绪论部分提出主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借助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论来纠正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偏差的内容。其次是回顾对个体投资者起重要作用的相关理论,并使其贯穿在第三、第四部分来分析我国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的偏差,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理论回顾及其影响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

传统的经济分析理论核心是供需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宏观经济比较全面、合理的分析,不足之处就是忽略单个微观经济,多考虑的是整体忽视个体,忽视整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不利于指导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行为经济学是借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法流行发展起来的,它注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质,不仅分析供需均衡,还关注供应者之间、需求者之间的动、静态研究,能够有效指导投资者的行为,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

(二)行为博弈论的相关影响

博弈论思想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但都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现代博弈理论最早的被认为起源于巴比伦王国犹太法典中的一个问题――“婚姻合同”,发展至今,博弈论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学领域。一直以来,传统博弈论和经济学研究多是以理性人为基础,与实际脱轨,导致投资者在认知和行动时期待与实际严重偏差。而行动博弈论是把行为经济学与博弈论相结合,纠正以理性人为基础的传统博弈论的偏差,结合人自身的心理、行为特征,在认知和行为上考虑非理性因素,研究参与者的认知的具体行动。行为博弈论注重个体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公平性,考虑整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增强股市的透明性,有利于减少个体投资者心理的损失,正确分析股市的走向,能够引导个体投资者合理投资,减少过度投资行为。

三、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状况

首先,个体投资者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严重。我国个体投资者多是散户,数量多但比较分散,不能形成规模力量,而且投资多是短期,一方面不利于稳定市场发展情况,另一发面不利于保障自己的利益。散户不具备相应的证券市场知识和技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行为博弈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经常听信媒体、专家、个人经验等去进行投资,易产生从众或投机心理,从而导致了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其次,证券市场不够成熟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仍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市场,无论是市场制度还是法律制度的建设上都不够完善,个体投资者又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投资行为博弈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伤害,又无法诉求自身利益的保证。

最后是个体投资者在与相关机构之间的博弈对局中处于劣势。长久以来,政府的政策都是造成证券市场波动的一大因素,个体投资者没有能力把握好政府政策的方向,政府也不是完全有能力调控股市的状况,规避风险,市场自发性导致股市投机氛围浓厚,政府监管难度较大,而真正操纵股市的机构投资者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占优势,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个体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四、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的相关建议

第一,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证券市场知识的匮乏,作为一个投资者,应该具备基本的证券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积极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量避免从众心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正所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和投机心理是不应该出现的,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一旦风险出现要有自我保护措施。另外,政策、专家的意见可以采纳,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容忽视的,切记盲听盲从,产生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第二,市场具有自发性,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和规范的保障。成熟、完备的法律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和政府应该积极研究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揭露并惩罚机构投资者的违法投资行为,引导投资者适度投资、合法交易,减少投资市场的负面影响。加强保障个体投资者利益,打击股市欺诈行为,为个体投资者追讨自己的损失提供绿色通道。

第三,个体投资者知识储备有限,一般会选择媒体来了解政府政策的方向,所以政府要想稳定证券市场的秩序应该多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一些投资知识、法律知识和投资自我保护知识,引导个体投资者合理、理性的投资。另外,对于股市的庄家,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对机构投资者的违法投资行为要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引导庄家规范投资,使其在股市中起到积极地作用,严厉打击投机过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维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证个体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