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1:55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1

>> 税收征管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下的网络交易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的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网络购物税收征管的探讨 在线网络商店的税收征管 家装行业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辽宁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网络经济时代税收征管新问题之研究 C2C网络零售业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税收征管网络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建筑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探讨 个人网店的税收征管问题 关于网络海外代购行为税收征管优化研究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税制度下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有关问题研究 浅议我国当前税收征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有关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t?龚炳珍.EDI与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59页。

?u?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v?税收经济效率原则_百度百科http:///link?url=KFAJrOg2afh0lubMsUYIUz1lt2_ugo45Lk1AX2qfKpxSyYbP9csTAPZ

4AQYBKaj7byROuecPBqlIEvhl4UdQ_DC6FXIqnAlyFdaCcEAuVRR9yqafrCK

SdT61IhBmwaSmsErHXRGONx9hvyiiI_yFddpk6_xw1-v77yISFUR6wvnS7

9K5gNHE1NGkt_6AhZkH。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使用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活动)_百度百科http:///item/%E7%94%B5%E5%AD%90%E5%95%86%E5%8A%A1/98106?sefr=enterbtn.

[2]2016年中国网上零售占社零总额12.6%_联商网http://.cn/web/archives/2017/369040.shtml.

[3]美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_中华会计网校_税务网校http:// /new/253/263/2006/1/ad695911263517160022 184.htm.

[4]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

[5]税收经济效率原则_百度百科http:///link?url =KFAJrOg2afh0lubMsUYIUz1lt2_ugo45Lk1AX2qfKpxSyYbP9csTA PZ4AQYBKaj7byROuecPBqlIEvhl4UdQ_DC6FXIqnAlyFdaCcEAuV RR9yqafrCKSdT61IhBmwaSmsErHXRGONx9hvyiiI_yFddpk6_xw1- v77yISFUR6wvnS79K5gNHE1NGkt_6AhZkH.

[6]杜志宏.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与对策[J].北京物资流通,2007(1).

[7]吴烨丰.“网店征税”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2

李雪若   李伟

内容提要: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已广为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重视。本文综述了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的情况,并提出了对我国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初步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 税收 政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是其组成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现存的生活方式,并触及了现行的法律(包括税收法律)、制度、体制等社会规范。因而,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十分关注网络经济的发展,并适时研究、制定、完善本国和国际的经济贸易法则,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全球化。

  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生产、贸易方式的基础之上并与之相对应的。而有别于传统商务的电子商务的出现,已使现行税收制度的一些规定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商务,并涉及国际税收关系和国内财政收入等一系列有关税制和税收征管的问题。

一、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目前,各国(主要是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和国际性组织对生产商务的税收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已有少数国家颁布了一些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法规,一些国际性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就电子商务税务政策形成了框架协议并确立一些原则。具体而言,电子商务涉及的税收问题,主要是:是否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如何对电子商务征税。

1 是否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这一问题首先是由美国提出的。美国是电子商务应用最早、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到目前为止,美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电子商务的税收法规,其要点是:免征通过因特网交易的无形产品(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等)的关税;暂不征收(或称为延期征收)国内“网络进入税”(InternetAccessTaxes)。美国国内在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问题上达成一致后,于1998年,美国依仗其电子商务主导国的地位,与13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订了维持因特网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1999年,美国又促使世界贸易组成员国通过了再延长维护因特网零关税状态一年的协议。

  然而,美国在是否对国内电子商务暂不征税(主要是销售税)的问题上,至今未达成共识。目前,在美国围绕对国内电子商务征税的问题,已形成两大阵营,双方各执已见:一些联邦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正在酝酿提出永远(而不是暂时)禁止联邦、各州和地方政府对网络征税的法案。据分析,提出这一法案的理由是,在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以直接税(所得税)为主(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以上),免征电子商务交易的税收,对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甚少,(虽然电子商务在美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1999年网上交易额约200亿元,仅占全部零售业总额1‰)却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生新的税源。而一些州、地方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则对此持疑义,提出对电子商务以及其它远距离销售(如邮购、电话和电视销售)征税(美国多数州、地方政府及其立法机构支持这一提议),其理由,一是免征电子商务的税收(主要是销售税)将危及州和地方政府的14财政收入(在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销售税等间接税占50%左右),有可能迫使州和地方政府改征其它税种;二是免征电子商务的税收将使传统商务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有违税收“中性”、“公平”的原则。据报载,2000年,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如密西根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已规定纳税人在填写1999年所得税表时须列明其网络花费金额,并以此支付地方销售税。佛罗里达州和其他一些州已在酝酿类似的做法。除上述两种对立的意见外,一些国会议员提出了一种妥协、折中的方案,即:将对电子商务3年内不征税的期限延至5年,以给美国政府足够的时间研究制定适合各种商务的税收政策并协调联邦政府与州、地方政府的关系。凡种种争论,在美国尚无最后定论。

  美国制定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一是避免不必要的税收和税收管制给电子商务造成不利影响,加速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至于州、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因免征电子商务税收而减少的部分,可通过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予以弥补);二是为美国企业抢占国际市场铺平道路。目前,在世界上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公司中美国企业约占三分之二;在世界电子数字产品交易中美国占主要份额(仅1997年美国出口电子软件达500亿美元)。若免征电子数字产品关税,即可使美国企业越过“关税壁垒”,长驱直入他国而获利;三是美国国内的相关法律(美国联邦政府税法与州及地方政府税法,州与州之间税法不尽一致)、征管手段等尚不统一和完善,难以对电子商务实行公正、有效的监管,故而美国政府制定并坚持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而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电子商务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其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趋向,对各国及国际间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电子商务发展规模上稍逊于美国的欧盟成员国,于1998年6月发表了《关于保护增值税收入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并与美国就免征电子商务(在因特网上销售电子数字化产品)关税问题达成一致。但欧盟也迫使美国同意把通过因特网销售的数字化产品视为劳务销售征收间接税(增值税),并坚持在欧盟成员国内对电子商务交易征收增值税(现存的税种),以保护其成员国的利益。

  在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刚刚开展尚未起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上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的反应多为密切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大多希望、主张对电子商务(电子数字化产品)征收关税,从而设置保护民族产业和维护国家权益的屏障。

2 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1998年,一些国家政府和一些专业人士,在联合国会议上提出,除对电子商务交易本身征税外,新开征“比特(Bit电子信息流量的单位名称)税”。此提案一经提出,即遭致美国、欧盟的反对:美国政府多次提出报告,强调国际税收制度不应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不应开征新税(如“比特税”);1998年,欧盟通过决议,原则上同意不向电子商务开征新的税种,强调现行税法应公平适用于电子商务;OECD于1998年了“电子商务:课税框架条件”的报告,虽未明确表示反对开征“比特税”,但着重指出,各国应实施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制度,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目前,世界各国在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已趋于一致,即不同意开征“比特税”。

  实际上,对电子商务征收“比特税”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电子信息流量,能否区分有无经营行为(目前,因特网提供一些免费服务)?能否区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能否区分经营的收益?答案是:根据电子信息流量是无法区分上述问题的。何况,一个网络公司的电子信息流量大,即表明该公司使用通信线路时间长、支付使用通信线路的费用多,而费用之中已含有税款。在笔者撰写此文的前几天(2000年2月7日),据报载:美国的“雅虎网站”受到“电脑黑客”的攻击。在攻击的高峰时刻,“雅虎网站”每秒种收到的查询请求高达“1吉比特”,比一些网站一年收到的信息量还要多!如按信息流量征收“比特税”,“雅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公司将不堪重负(注:雅虎网站在正常情况,每天访问该网站的次数约3.5亿次)。此一例,可作为不宜开征“比特税”之佐证。

3.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这主要涉及有关常设机构、劳务活动发生地、电子交易数据法律效力、转让定价等有关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

(1)常设机构的认定。现行的税法,对常设机构有明确的定义,即: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的固定场所(包括分支机构、工厂、车间、销售部和常设机构等)。而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往往是通过在一国(地)的因特网提供商的服务器上租用一个“空间”(即设立一个网址)而进行网上交易,它在服务器所在国(地)既无营业的固定场所,也无人员从事经营。在国际税收中,一国通常以外国企业是否在该国设有常设机构作为对其营业利润是否征税的界定依据,而现行税法关于常设机构的规定已不适用电子商务交易中常设机构的认定。对此,有的国家提出把网址或服务器视为常设机构,在网址或服务器所在国(地)征税,其依据是:一是企业租用的服务器是相对固定的,企业对其拥有处置权;二是企业租用的服务器可被看作类似位于一国(地)的销售机构;三是企业通过租用的服务器在一国(地)进行了经营活动,因而可把网址定为常设机构。对于电子商务交易中常设机构的认定问题,在国际上尚未定论。

(2)劳务活动发生地的认定。如今,因特网的普及使人们可以坐在家中的电脑前,为另一国(地)的消费者提供诸如会计、法律、医疗、设计等劳务,而不需要象传统劳务活动那样,在另一国(地)设立从事劳务活动的“固定基地”,也不需在另一国(地)停留多少天。因而,现行税法有关劳务活动的“固定基地”、“停留时限”的规定,已不适用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劳务活动。因此,对独立个人和非独立个人,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劳务活动发生地的认定,则需重新予以确定。由此可见,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特点(不受或较少受空间地域的限制),已使常设机构、劳务发生地的认定发生困难。

(3)转让定价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转让商品更为容易,更易于跨国公司将利润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因而,各国对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转让定价问题日益关注。欧、美等国和OECD对此进行研究,指出,电子商务并未改变转让定价的性质或带来全新的问题,现行的国际、国内的转让定价准则基本适用于电子商务。但是,由于电子商务摆脱了物理界限的特性(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使得税务机关对跨国界交易的追踪、识别、确认的难度明显增加。因此,各国在补充、修改、完善现行有关转让定价准则的同时,应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设施(包括硬件、软件、标准等)的建设,提高对电子商务的电子数据核查的数量和质量。

(4)数字化产品性质的认定。对于通过网络下载的数字化产品(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等)的性质如何认定?在1998年10月召开的OECD财政部长会议上,欧盟提出了鉴于大多数国家实行增值税体制,因将数字化产品的提供视同劳务的提供而征收增值税的提议,并且迫使美国接受了此提议。欧盟的提议明确规定:通过网络提供劳务,如果消费者或供应者的任何一方在欧盟国境之外的,以消费者所在地为劳务供应地;如果消费者和供应者都在欧盟境内,则以供应者所在地为劳务供应地。这实际上是欧盟对美国提出的免征数字化产品关税政策的回应和对策。

(5)税收征管体制问题。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是建立在对卖方、买方监管(或者说是以监管卖方、买方为主)的基础上的。而在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中,税务机关无法追踪、掌握、识别买卖双方“巨量”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并以此为计税依据。对此,欧、美等国提出建立以监管支付体系(金融机构)为主的电子商务税务征管体制的设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双方(卖方、买方),必须通过银行结算支付,其参与交易的人不可能完全隐匿姓名,交易的订购单、收据、支付等全部数据均存在银行的计算器中。以支付体系为监管重点,可使税务机关较为便利地从银行储存的数据中掌握电子商务交易的数据并以此确定纳税额。欧、美国家为此还设计了监控支付体系并由银行扣税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型。

  此外,国际上在讨论、研究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时,还涉及到电子商务交易数据的法律效力(欧美等国已通过立法,确认了电子商务交易数据的法律效力并可将此作为纳税凭证)、对电子商务征收间接税(增值税)是实行消费地原则还是实行来源地原则(大多数国家倾向实行来源地原则,即由供应方———卖方所在的国家征税,其理由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很难确定消费者所在地)、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避税与反避税等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概括而言,电子商务涉及的税收问题可主要分为二大类:

  一是由电子商务涉税概念的重新认定而引发的问题,即由于电子商务“虚拟化”而出现的“交易空间”概念模糊所引发的有关税收规定的重新界定问题。在现行税收法规中不适用电子商务的规定,几乎都涉及“经营场所”、“经营地点”等物理意义上概念。而这必将导致税收管辖权重新确定和选择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确定税收管辖权,有的是以行使属地原则,有的是以行使居民管辖权原则为主,有的是二者并行行使。如果以居民管辖权原则进行税收管辖,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将会不公平地从发展中国家获取收益,而发展中国家的涉外税收几乎为零。如果以所得来源地原则进行税收管辖,电子商务的虚拟化会使所得来源地确认困难,属地税收管辖权行使的难度增加。

  二是由电子商务交易“隐匿化”而引发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传统商务的纸质合同、帐簿、发票、票据、汇款支付等均变成了数字流和信息流,而税收征管电子化相对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税务部门如何追踪、掌握、审计有别于纸质交易凭证的电子数字交易数据,进而对交易隐匿的电子商务进行公平、有效的管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在一些问题上已达到一致,或趋于一致,有些问题则尚未定论。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和通信新技术的采用,还会出现一些涉及电子商务税收的新问题,因此,国际上关于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我们应予以密切关注。

二、关于研究、制定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意见与建议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由概念到现实的转变过程中,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全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约2亿多元,其支付手段有网上支付,也有到货付款,交易额大体与2个大型商场的年营业额相当。在此,我们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具体状况,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我们首先应对是否同意WTO一致通过的免征网络交易(无形产品)关税的决议作出决策,我们应采取何种对策?是否免征网络交易(无形产品)关税?是否视无形产品为有形产品继续征收关税?或是比照欧盟的做法将无形产品视为劳务征收增值税?还是把无形产品交易的收益定为特许权使用费而征收预提税?这需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综合分析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和民族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尽快作出回应。

2.我国应制定对国内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目前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征税上。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不应对我国尚十分幼稚的电子商务进行征税。在国际上普遍对电子商务进行免税的情况下,我国对电子商务征税,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另外,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国际上也是如此),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税收成本高,技术上也无实现可能。此外,我国尚未建立一支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熟悉税收政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税务队伍。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配套法律。

  从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形式和发展进度看,全球性电子商务暂时不会对我国税收收入产生强烈冲击。电子商务涉及到的有形实物交易,仍可以通过海关进行税收管理。对于网络上的数字化产品,如软件、数据库产品、音像产品等,亦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税收征管。

  国际上对电子商务不征税将持续二三年的时间,我国应利用这段宝贵时间,抓紧制定、建立我国的对电子商务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其中不仅应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优惠政策,还应制定对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

(1)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提供电子贸易服务的企业(网络服务商)给予税收优惠,如免征营业税;

(2)对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新型服务行业,给予供政策优惠,如减免营业税;

(3)对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型产品销售或服务加大鼓励力度(如提高出口退税税率),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

(4)对企业进行内部技术更新、提高自动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的投资;尤其企业进行BtoB电子商务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如实行投资抵免;

(5)对通过电子商务直接销售自产商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征有关的税收;

(6)利用税收政策,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包括生命科学、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环境技术等无污染、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总之,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既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迅速发展。

3 在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同时,还应加强税收征管电子化建设和建立高素质的税务队伍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在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确定之后,税收征管电子化和高素质税务队伍建设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网络经济对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

(1)应适应经济信息化和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要求,统一和制定符合现代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特点的税收征管业务规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高技术产品和信息承载处理手段,而且以此为基础,诞生了高效的管理科学。它能改变组织结构、增强管理功能、革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办法。我们应运用这一科学,建立新的税务信息系统运行和管理体制,形成新的税收管理模式。

(2)应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建立与海关、金融机构、企业、工商甚至外国政府间的信息共享网络(目前这一网络已初步形成),对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监控。

(3)在城市一级建设现代化的、以广域网络为依托的、充分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税收监控体系和税收征管体系(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已建立了国家、省、地(市)三级联网的广域网,并正向县级税务部门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完善的全国各级宏观税收征收、管理、分析、预测、计划信息库,形成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分析、预测、计划体系和机制。

(4)总结税务部门已建设和运行的以增值税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为主要内容的“金税工程”的经验,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开发、设计、制定监控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标准,为今后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管做好技术准备。

(5)加强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税务干部既懂得信息网络知识,又熟悉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业务,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税务队伍。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3

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和单独的征收方案,与绿色税收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相关税种征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征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主要是通过税收带来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来实现。收入效应提高了带有负外部性产品的成本与价格,降低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是指征税使消费者寻找无税或低税产品消费进行对原来商品的替代。

2.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给节能减排、主动治理污染的企业以税收优惠,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在降低负外部性时付出的成本,鼓励企业支持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在环境保护中起带头作用,做出节能减排努力。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的部分税种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3.通过排污收费来限制企业污染行为。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资源滥用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代价降到最低,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绿色税收”,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税收征收、优惠政策以及各项收费。其具体实施效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税费征收过程中的征税成本和征收效率。这主要取决于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征纳程序的简明便捷以及征纳双方的相互配合等。但在我国现行税制框架下,大部分税种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绿色税收的效率;收费因其缺乏立法严肃性,又经常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其征收效率往往被人为降低。

二是所征“绿色税收”真正利用在环保事业上的比重以及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真正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税收安排主要体现在部分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上,但这些政策形式单一、判断标准模棱两可,容易造成企业的恶意挂靠和逆向选择行为,不但没能有效达到“绿色”的目的,反而为企业避税提供了政策漏洞。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意义大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税收和排污费收入都无法做到专款专用。拨给环保事业的资金大部分用于环保部门的内部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污染治理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提高绿色税收实施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整体存在的问题

1.税收征管目标不明确,征纳双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我国仍把经济增量和保证政府收入视为税收的主要目标,忽略了绿色税收作为一种“矫正性税收”所应具有的调节作用。无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都将税收视为国家单方面的任务,没有形成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机制,征税努力往往大于纳税努力,导致税收效率低下。

2.税率普遍偏低,征税范围狭窄。绿色税收应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调整消费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的消费。从理论上讲,最佳的税率标准应该使边际污染、耗用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染防治成本,否则无法形成同其他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无法实现调整消费结构、刺激企业减少污染的政策目标。

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征税范围狭窄,很多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尚没有进入征税范围之内,例如一次性塑料产品、干电池、含氟利昂家电等;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未通过绿色税收形式加以限制,比如过度捕捞、进口和丢弃电子垃圾、外商在中国境内开办污染性工厂等;很多稀有资源未通过绿色税收加以保护,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仅仅通过行政管制手段进行控制,往往存在人为商议空间大、政府寻租、地方保护等效率低下的问题。

3.体系散乱且没有做到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专门性税种,而是将各“绿色税收”政策散乱分布在各项税种当中。这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调控力度、降低征收效率,又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四、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简洁高效的绿色税收制度、显著的环境保护效果、稳定的财政收入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绝对完美的税种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将不同税种相结合,优势互补,同时完善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高效、环保的绿色税收体制。

1.确保环保部门与征税部门密切配合但相互独立。绿色税收是以税费征收为手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特殊财政政策,故要求征税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脱离单纯的增加财政收入的税收目标而实现税收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但同时也要保证环保部门、征税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防止行政干预、政府寻租等现象的产生,降低绿色税收实施效率。

2.注重环保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经济发展难免带来生态环境破坏,但环境保护应以促进经济、社会更和谐有序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为环保而放弃一切经济发展是绝不可能的。为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寻找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税收政策。

3.注重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征收环境税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只有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环境目标,例如完善交通管制、鼓励使用高新技术设备等。

4.加强征纳双方的互动,保证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提高绿色税收利用效率。

5.完善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应注重完善绿色税收中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制度建设,积极与其他国家就环境保护问题和绿色税收问题进行对话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政策协调,以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伯颖,齐海鹏.关于环境税收几个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2,(1).

[2]汪素琴.绿色税收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J].税务研究,2001,(1).

[3]饶立新.绿色税收理论与应用框架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税制改革

一、 经济新常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济全球一体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政治稳定等,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国GDP在1986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一直到2011年保持了10.01%的年均增速,是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速的三倍多,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增长奇迹”。经济体制的转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殆尽、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动力减弱、后国际金融危机疲软、中等收入陷阱魔咒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步入了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水平。2012年~2015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75%、7.68%、7.27%和6.9%。

“新常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M.埃里安于2008年开始使用,以预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的长期态势,他认为“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这种全新的状态主要是指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危机过后将陷入长期疲弱、失业率高企的泥沼状况。在我国,“新常态”一词最早是由主席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他要求领导干部“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7月29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主席用“新常态”概括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2014年11月10日,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主席阐述了我国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速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力转变等特征,并指出新常态将会给中国带来新机遇的乐观预期;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主席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成因及发展方向,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的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内外需求下降等等。这些又直接导致了当前时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得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发展阶段,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强化产业分工、创新发展模式。此时,“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应运而生,供给侧改革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所以,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改革当中,政府与市场和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税收政策就必然要肩负起调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等任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税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稳定税负、调控经济、减少扭曲、公平税收等。完善和优化适应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二、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税制改革经验

1. 供给经济学视角下国际税制改革经验。作为供给经济学的典型,美国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和英国撒切尔政府的国企改革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很好的解决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滞胀问题。由此而产生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值得我国借鉴。

(1)里根政府的改革措施及效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滞胀危机,里根政府用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和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控制政策来应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削减社会福利支出补贴,大力减少财政赤字,全面实现预算平衡;通过降低税率、税率指数还、提高免税额等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通过降低税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加大税收优惠等大幅度削减公司所得税;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为企业营造自由竞争的市场政策空间,全面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使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下降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消除了通胀预期,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减税、放松企业管制的政策促使经济逐渐回暖。个税的降低是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提高,促进了需求的增加,带动了生产的复苏。公司税收优惠和加速折旧的政策措施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动力。

(2)撒切尔政府的改革措施及效果。面对国内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增多等诸多问题,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后,以冷酷和毫不妥协的态度,开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药方。主要包括:以货币主义为出发点,减少公共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推动国企私有化改革,激发微观经济市场活力;破除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纠正劳动力市场扭曲;降低税率、改革税制、削减福利支出,扩大公共产品提供的市场经济份~。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英国的经济发展得到复苏,通胀水平得到控制,财政赤字得到改善,并于1988年出现财政盈余。

2.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需解决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是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的,是我国当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经济领导小组会议上,主义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11月17日,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主席在APEC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面对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要从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用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矫正资源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目标。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解决好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问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抓好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体系,强化市场自主消化过剩产能的能力。合理规划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以教育红利来弥补人口红利降低的短板。化解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的制度约束,全面释放要素的潜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解决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僵尸企业,推动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向个性化、差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综合实力较强的支柱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解决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强化去库存的力度。完善国有企业的重组、出售、破产制度,切实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引入民营资本和经营管理,盘活国有企业闲置资产以及积压的库存。针对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的局面,从供给源头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增加保障性、经济实用性住房,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缓解房地产市场积压困境。四是解决创新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文章,提升创新在企业发展动力中的优势,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经济增速的引擎。在“互联网+”的引领下,推动信息化建设与产业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创新生产和经济模式,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上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接轨,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优势。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税制的完善与优化

供给侧改革下税制的优化路径,就是要通过税负水平、征收方式、配套政策等来影响供给端生产经营活动和需求端消费积累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税收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

1. 处理好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问题。税负是否可以转嫁是划分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标准之一。营改增的全面推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但目前我国间接税比重过大,间接税的税负可转嫁性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加重。在整个税收收入中,间接税税收收入占比接近70%,而直接税却不超过35%。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在交易过程中必定会通过定价来转嫁部分或全部税负给消费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消费,不利于化解过剩产能和库存。今后改革的方向要适时逐步削减间接税比重,促进全社会的公平。降低与民生密切的商品或劳务流转税税率,缓解流转税带来的累退效应。加大消费税税收收入的比重,弥补商品税带来的税收减收缺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适时推动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财产税的开征等。

2. 流转税制的完善与优化。在完成营改增的基础上,全面评估营改增的政策效应,及时发现税收政策改革当中的缺陷,有针对性的进行微调;借鉴国际经验,逐步简并增值税税率档次,避免多档税率造成的不公平和效率损失。就目前产业发展情况,建议设置分别针对第二第三产业的两档标准税率、和优惠税率、零税率一共四档,以及征收率一档,且税率水平不宜过高,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税率标准,切实加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消费税征收范围阶段性调整政策,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人民消费水平,及时调整消费税税目,比如化妆品已经成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用品,可以按照价格标准适当缩小化妆品的征税范围;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费的调节,有步骤的将原煤纳入征税范围;加强对动物制品的管控,适时将高档箱包、高档皮衣、貂皮服饰等纳入征税范围;加强对高档消费品的调控,可以将私人飞机、乘用车客车之外的豪车、高档娱乐等纳入征税范围。

3. 所得税制的完善与优化。通过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增加税前合理扣除项目和标准、加大对高新企业绿色企业的优惠力度等措施来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优惠力度,充分发挥小微企业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的社会作用,并且将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纳入到税收法律体系当中,增强优惠政策的刚性和长效性;加快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步伐,将性质相似或相近的工薪、劳务报酬、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所得等进行综合征收,将利息、股利、偶然所得等收入纳入分类征收范畴;降低中等收入人群个税税率,提升中等收入人群的工作及创业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纳税信用体系、统一的个人信用账户以及个人财产申报和登记制度,强化纳税申报,从源头上堵塞个税申报漏洞。

4. 提高征管水平构建创新型税收治理体系。供给侧改革同样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务部门应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出改进实现创新型税收治理体系的完善。在管理能力上,应当规范征管,简化流程,切实降低纳税成本;同时要规范税收结构,全面取缔不合理的税外费用;开通绿色办税通道,营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经济环境。在组织创新方面,要明确自身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定位,改变过去粗放执法的习惯,创新执法方式。在整体布局上,要把网络技术和税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原有老化的税收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科学治税能力。将“互联网+”思维引进到税收工作当中,以“金税工程三期”为信息依托,挖掘信息治税的潜力,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注重多机构、多部门的横向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实现税务、工商、海关、公安以及银行等的联网,切实提高信息利用度,形成税源监控的合力。积极探索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是合作有利还是合并有利的课题,在工作量由地税部门转移到国税部门之后,要加强人员的调配,合理分配工作量,避免同酬不同工引起税务人员的消极怠工。加强税收监控力度,有针对性的培育一批适应经济新常态税收工作的税务人员,切实提高其涉税处理能力、税收监管能力以及税收执法能力。拓宽税收服樟煊颍创新税收服务模式,打造税收服务品牌,实现纳税服务在思想认识上的彻底转变,切实为纳税人增收减负创造和谐的办税氛围。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3]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4] 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5] 张平.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减速治理――2015年经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5,(1).

[6] 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7]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

[8] 孙金霞,王仲尧.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及借鉴[J].银行家,2016,(4).

[9] 张馨艺.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特征与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5,(7).

[10] 马海涛,段琦.“供给侧”财政改革背景下的税制重构――基于直接税和间接税相对关系的角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11] 付敏杰,张平.供给侧改革中的财税制度[J].税务研究,2016,(2).

[12] 贾康.中国税制改革中的直接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13] 陈晓光.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异与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14] 连太平.财政政策有效支持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6,(7).

[15] 刘再杰,李艳.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6,(20).

[16] 莫菲.从供给侧视角解读税收制度改革――基于十三五规划的税收制度改革[J].发展研究,2016,(5).

[17] 张富利.国家治理语境下的财税理念更新与模式转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6,(3).

[18] 周生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7.

[19] 符太增.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6.

[20] 张海星,刘德权.“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政政策选择[J].商业研究,2011,(10).

[21] 黎昌卫.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因素与政策措施[J].税务研究,2006,(11).

[22] 郭宏.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原则和取向[J].税务研究,2005,(11).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近年来,全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给各国税收的冲击、挑战和机遇,引起了世界各国税务当局和众多消费者、企业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据《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同比增长30.83%。

据海外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零售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5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15.8%,已占到美国社会全部零售额的5.2%。面对如此庞大的电子商务交易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税收现状作一个最新的综述,旨在通过对国际社会几种电子商务征税政策主张的分析,揭示我国对待电子商务该持有的态度,以达到对发展我国电子商务有所益处。

1 关于电子商务征税的几种政策主张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无论在国外和国内也都非常的快速。据《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同比增长30.83%。据海外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零售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5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15.8%。面对近几年如此庞大的交易量,电子商务税收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以下将对现阶段各国电子商务税收的现状进行论述。

1.1 国外电子商务征税现状

1.1.1 美国电子商务税收现状

美国是电子商务发展最早。普及最广的国家。据相关专业人士统计,目前中国电子商务普及率26%,美国就已经达到了800%以上。但是对于电子商务征税与否,在美国确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阶段。

美国对电子商务是从1995 年 12 月 起开始重视,起初制定了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税收政策,并且成立了电子商务征税小组,把这两项作为电子商务的基本原则,即政府的目标是制定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以及避免对电子商务进行不适当的限制。1996年,美国颁布了《全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解析》白皮书, 该书提出了鼓励电子商务这一产业在商业领域的发展,各国税收政策的执行和制定应该遵循平等原则,即不提倡对电子商务征收任何新的税收, 以避免双重税赋。1997年美国政府在 《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中, 鼓励和帮助企业发展互联网商业应用, 建议将互联网规定为免税区, 保证不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税。1998年, 美国国会通过《互联网免税法案》, 建议政府3年内禁止对电子商务征税, 禁止所有对网络交易的多重课税和歧视性征税。2000年4月,在多方代表的提议下,将《互联网免税法案》的有效期延长到了2006年。直到2004年, 美国国会正式免除了对网络交易征税,时间一直持续到2007年11月[1] 。2006年,美国国会又对互联网免税法案进行了第二次延期,将网上交易免税制度延长至2014年11月1日[2]。

1.1.2 欧盟电子商务税收现状

欧盟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基本上与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相一致。最早在1997年7月举行的欧盟互联网贸易会议上,欧盟成员国表示不再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的税种。1997 年12月,欧盟和美国联合对跨国电子商务做出不征收新税的决定。1998年6月,欧盟在《关于保护增值税收入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中,建议应对电子商务消费者征收增值税。从2003年7月1日开始,欧盟开始实施电子商务增值税的新指示。这一决定,使欧盟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对电子商务征收增值税的地区。并且对其中一些地方规定了税率,其中瑞典和丹麦的最高25%,卢森堡是15%,同时规定对非欧盟居民向欧盟居民销售数字产品的行为3年内免征增值税。

1.1.3 世界贸易组织税收现状

世界贸易组织对待电子商务税收属于保守的态度,1998年,WTO《全球电子商务宣言》宣布了对电子商务活动免征所有关税的政策。而WTO 在对待电子商务方面一直遵循三项指导原则:(1)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不得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税收与传统贸易税收要统一对待;(2)电子商务征税不应增加纳税人的负担;(3)电子商务税收原则尽量与现行税收原则保持一致。该项协议一直延续到1999年底。在此之后对电子传输免征关税协议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直到2005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举行,并且发表了《香港宣言》:“成员将继续维持现行做法,不对电子传输征收关税,直到下一次部长级会议之前”。2009年再次决定不对电子传输征收关税,直到2011年下届会议。

1.2 国内电子商务征税现状

我国首例互联网经营婴幼儿用品的黎依公司,因偷税而被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判决,该例因特网开店偷税案使电子商务税收问题不可回避。虽然我国电子商务税收信息化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对电子商务征税,但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在逐步规范电子商务税收,因此我国也考虑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又能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以下是我国对待电子商务的一些法律规范:

1999年3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合同法》,明确了数据电文为书面合同形式。在2001年10月修订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已明确了作品通过网络传播的合法地位,直到2004年8月28日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电子商务法律文件《电子签名法》,自此开始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才算初见成效。2005年1月8日,《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政策,加强电子商务的税费管理。2007年6月25日,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要研究制定网上交易税收征管多方面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商务部于2007年了《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2010年6月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目的是为了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国子电子商务发展以来,对网上交易进行的一些规范,可见我国在逐步重视电子商务立法,而对于电子商务税收,只有在2005年提出过制定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因此很多学者对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存在的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西安交通大学邓晓兰在2001年《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一文中指出:“巨额的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的贸易活动,的确给税收的缴纳与征管带来了新问题。如果忽视这些问题,而按美国的一惯主张——将国际互联网建成全球贸易区,对电子商务免予征税,那么各国政府就只能坐视其手中大笔税款的流失。”[1]由此可见,该探讨主张对电子商务征税,同时也给出了课税来源地确认标准不再适用、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等建议。提出了对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电子商务征税注意的问题。刘丽华在《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索》中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采用电子发票等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东北财经大学孙其晓2010年在《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中,同样也提出了对我国电子商务征税,更具体的分析提出了“把在线交易提供的商品纳入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中;把在线交易提供的服务纳入到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中”,这一观点使电子商务税收实行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具体化。

2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的国际经验借鉴

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两种对待电子商务税收的态度,发达国家主张不对电子商务征税,而发展中国家的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基数大的基础上,近几年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迅猛,在是否征税这一块的诱惑很大。面对我国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尚处于较不发达水平,因此建立在此基础设施之上的电子商务也相对欠发达,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但是,在具体的税收征管中,发展中国家除了应对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内部税负公平和税收中性问题,还要应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企业给本国关税带来的打击,以及我国内部体制的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大多反对电子商务免税政策,认为这种政策只会进一步减少本国的财政收入,所以我国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税收的问题。

通过上面对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税收的综述,我国在对待电子商务税收问题上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趋利避害,以此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下转第25页)(上接第27页)

发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对电子商务征税已是刻不容缓,借鉴我国国家税务总局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研究小组的观点“以现行税制为基础,不单独开征新税,与我国传统税收中性原则保持一致”。其次,在不开征新税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也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比如欧盟的地方电子商务税率区别对待政策,对我国电子商务欠发达地区进行鼓励或少征电子商务税,而对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如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税率要适当的提高,当然税率的制定要建立在税收体制完善的情况下。同时,对于无形商品和有形商品的征收税种也应该区别对待,正如在《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一文中提到的情况。对于在线交易的商品与服务,我们应该遵循原有税收原则区别对待。最后,国际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同样值得重视,因为国内网上交易的消费者人口基数大,税务机关的征管所也会比较繁琐;而对于国际间提供在线劳务,我国的起步更晚,消费的总量远大于提供劳务的总量,实行消费者所在地征收的原则可以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鼓励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 邓晓兰.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商业与经济管理,2001.

[2] 刘丽华.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索.江苏商论,2008.

[3] 汪湘晖.电子商务税收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湖南农业大学, 2011.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6

具体工作目标是:坚持抓收入、强管理、带队伍、谋和谐,努力实现收入质量、管理效能、和谐国税建设“三好”的目标。

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收入质量,确保收入工作目标。要坚持依法征税,把收入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1.做好经济税源预测分析调研。一是要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区域经济税源分析相结合。根据增值税转型、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及国家有关减税政策,结合*经济发展动向,找准税源结构及特点,及早布局收入工作,充分发挥税收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确保税收与经济持续、协调、同步增长。二是认真开展经济税源调研分析。要根据市局下达的年度收入工作目标,科学、合理分解收入任务;对主要税源由于价格因素或经济政策因素导致的税源变化进行掌控和开展调研性分析研究,利用税收弹性、趋势回归等方法提高税收分析工作效果,及时修订和调整季度或月度税收工作计划,确保税款均衡、足额入库。

2.强化税收收入工作措施。一是完善重点税源分类管理制度。实现对重点税源企业生产营销静态和动态信息的有效监控,科学、合理制定税收收入计划,强化收入措施责任考核,促进经济税源最大化转变为税收,确保税收纲性。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压缩新欠、追缴陈欠和依法核销死欠。严格控制欠税、缓交税款和延期申报的审批;加强与相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联系,形成清欠工作合力,有效降低欠税规模。三是提高收入数据指标运行质量。确保申报率和入库率等重要数据指标平稳运行,运用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职能促管增收;并保持合理可比税收弹性系数值。

(二)实施科学管理,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要按照省局、市局征管一体化建设工作思路、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一是要抓好工作统筹。要认真落实好市局的四项工作制度,以分类构建征管格局为基础,以省局数据集中为依托,整合业务、优化流程,围绕市局为中心的统筹主体,形成税收业务、数据管理、征管资源配置等板块联动的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为基层税收业务建设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体化工作平台和制度机制保障。二是深化数据分析应用。要抓好各税种主要指标监控及运行态势分析,坚持从异常数据中找问题、查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降低税收执法风险;要不断探索提炼各单项数据指标的分析方法,用好、用足、用活存量数据,提高数据管理质量,夯实税收征管基础。

三是建立“四位互动”机制。要通过对市局、区局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斟别疑点,为评估和稽查提供案源,利用评估和稽查建议为税务管理提供决策方向,真正实现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征管运行机制,达到评查促管的工作实效。四是推进纳税评估工作。要运用省局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本局建立的洗煤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有计划、有步骤对出现异常指标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要依托信息化支撑,探索构建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判断,对纳税申报和税负异常情况预警的税源管理体系。五是强化税务稽查。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稽查监督机制、岗位职责和权限范围,提高稽查工作精准打击力度。六是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省局、市局部署稳步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力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方式和推广各类信息数据应用软件,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与政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七是加强税种管理。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和综合征管系统的数据,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异常数据、进销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和落实管理措施;要研究和创新企业所得税管理模式,确保新旧企业所得税法有效配套、有机衔接。八是开展政策调研。要针对重大政策实施、政策管理和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组织开展税收调研,通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提出好的工作建议供上级决策,不断提高政策管理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7

一、坚持“以查促管”,加强税源税基管理

稽查、管理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是形成打击偷、逃、抗税,加强征收管理合力的关键,做为稽查部门要立足本职工作加强分析研究,树立全局观念,服务征管,加强税源税基管理。

1、积极促进征管基础精细化管理。要结合日常稽查工作中发现的纳税人基础信息要及时反馈,以便税收管理员进一步核实后更新。在选案的分析过程和实施检查过程中必然会对纳税人进行较深入的全方位解剖,往往会掌握征管部门平常不易发现的一些深层次的潜在问题,及时与征管部门沟通;定期向征管部门通报税务稽查案件查处情况,促进征管部门加强税源控管。及时反馈税务干部在征收管理及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失当、执法过错行为,以便促使在“依法行政能力”方面的提高。

2、定期组织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由稽查、税源管理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大要案查处情况,提出对税收征管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立足反映突出问题、努力发掘潜在问题、及时暴露个性问题和重在归纳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稽查征管互动。并且用稽查建议书形式及时用书面形式向征管部门反馈各项检查的基本情况、典型案例、存在的税收管理问题、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多方面的稽查信息;以便征管部门充分利用稽查成果,及时调整有关工作思路,研究加强管理的措施,确保稽查、管理的协调一致,形成打击偷、逃、抗税的合力。

3、认真落实涉税案件公告制度。做好涉税案件公告公示工作,对涉税违法大案、要案,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产生震慑效果,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目的,整顿税收秩序,最大限度地避免偷税、骗税、逃税的问题和税收环境的恶化,提高纳税人的税法自觉遵从度;同时进一步宣传稽查成果,树立地税稽查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度。

4、多形式实施“阳光稽查”。加强与纳税人的交流与合作,融洽稽查和纳税人的关系,推行“查前告知”、“限期自查”,“公示稽查”,“约谈稽查”,督促纳税人依法主动纳税,促进纳税人自查自纠。实行稽查回访,查后上门回访听意见,并根据检查情况提出整改建议。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不定期分类召开纳税人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纳税人对稽查执法服务中的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加强财务核算,对被检查企业调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通报;处罚决定书上进行友情提示,提醒税收管理员督促企业按规定及时调帐,提高财务核算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营造良好和谐的纳税秩序。

5、召开行业税案分析会。选择群众关注及征管薄弱的行业实施专项检查,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开展调研型稽查,对一些特殊行业和重点企业,达到“解剖麻雀”、“打击一个”,震慑一片“的效果,同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及规律性,涉税违法行为及征管问题、政策缺陷,及时反馈到相关的税政、征管等职能部门采取快速应对措施,力争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总结出规律性、典型性问题,提供给税源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增强稽查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互动性。由点及面,对行业性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解决行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高整治效果,促进行业规范管理,标本兼治,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6、主动加强经济管理部门协作配合。利用税务稽查掌握的有关信息定期将稽查部门查处的有关案件向公安部门进行通报,以便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协调各方面力量对欠税户法定代表人进行跟踪,对涉嫌构成犯罪的税收违法案件按有关规定办理向公安部门移送手续,同时向监察机关备案,构建综合治理的态势。

二、坚持“以查促查”,提高稽查办案效率

稽查部门的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模式要做到既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又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才能做好稽查工作,提高稽查效率。

1、拓宽选案新渠道,提高稽查选案的正确率。通过积极引导社会举报、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报送案源、稽查部门查中延伸、利用征管信息建立数据模型综合分析选取案源等多种形式来拓宽选案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企业、中型企业、较大税源户和经营规模大、税负率偏低、管理相对薄弱行业进行检查,稽查针对征管部门提出的力量较为薄弱、税收秩序较为混乱的纳税人和行业,通过建立不同类别行业指标体系的选案模型,确定打击和整治的重点纳税户,保持对偷骗税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提高稽查选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根本上规范、强化税源管理。

2、探索检查新方法,提高检查人员的稽查技巧。定期组织大要案分析会,重点研究利用做假帐、两套账和账外经营等手段进行偷逃税以及制售假发票等案件的新手法、新动向,认真汇总、深入分析涉税违法行为手段、规律和特点,总结办案经验、技巧,形成科学的查处方法指导办案;不断探索涉税违法犯罪的规律、偷逃税案的特点,同时剖析我们征收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发现疏漏,举一反三,研讨新形势下的偷逃税新动向,对检查中暴露出带普遍性的严重涉税违法行为,提高职业敏感性,通过快速应对机制,力争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研究发案的规律和作案手段,总结案件查处中的力量组织、办案策略、案情动态、政策处理等方面的稽查思路新方法和新突破,提高稽查工作水平。

3、开展稽查案例交流,建立稽查案件案例库。进一步规范取证标准、案卷送审要求、指导稽查的取证工作,保证每件案件都能查深查透,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办成铁案。加强案件复查复审力度,扩大案件复查、复审面,形成文字的稽查案例及新检查方式的案例,通过开展稽查案例交流评比活动,及时建立电子稽查案件案例库,并适时整理编写税务稽查案例供稽查人员参阅。

4、强化案件执行力度,巩固检查成果。进一步强化稽查案件执行力度。执行人员要提前介入重大案件查处过程中,对企业自查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实施执行的各项准备工作,随时掌握其资金财产动态,及时采取相关的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确保税款、滞纳金及罚款不流失,并及时入库。

三、坚持“以查促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8

一、当前的税收形势与未来展望

(一)2004年税收收入形势及其效应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计统司副司长舒启明:

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收5250多亿;税收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增收最多的一年。2004年的税收收入有三个特点,一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二是税收增长比较均衡。三是税收增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税务学会会长杨崇春:

2004年,税收收入月份和季度收入比较均衡,反映了依法治税的进一步加强。税收均衡入库,是我国税务工作明显的进步。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税收增长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税收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导致“两个比重”不断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税制改革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4―2003年,税收增长率年均19.3%,高于GDP增长5.6个百分点。2004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19%。这个趋势要值得注意。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丛明:

2004年,税收大幅度地超经济增长,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紧缩效应,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过热倾向的情况下,税收的紧缩效应是与宏观调控的方向一致的。

(二)税收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舒启明:

我国税收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征管为税收的大幅度增长提供了根本保障。2004年,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使税源变税收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征管措施,包括在增值税管理方面完善了纳税申报一站式管理,加强了“四种小票”的抵扣管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新办商业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加强了货物运输的营业税和发票的抵扣增值税管理,加强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清缴,加强了税务的稽查,建立了欠税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审计等。这些措施是保证2004年税收增长的重要原因。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

如果现行税制不进行大的调整,我国的税收收入和税收占GDP的比重,在今后几年之内仍将继续增长。其原因,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时期,工商业占GDP的比例日益提高;而我们的税制主要是对工商业征税,因此税收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二是近年来税收征管工作确有进步,征管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国家统计局许宪春:

我国税收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的增长一直高于GDP的增长,产业的不断升级会促进税收的增长。二是外贸的快速增长。近年关税和海关的消费税和增值税都大幅度增长。三是企业效益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使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快速增长。四是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创造的增加值比重也在不断的上升。五是市场化的发展,使课税的范围不断增加。

(三)税收增长幅度远高于GDP增长的原因分析及评价

中国税务学会杨崇春:

对于税收增长大大超过GDP增长的原因,应该做细化分析。一是税收收入与GDP总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二者的相关系数并不一致。税收收入占GDP比例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宏观税负的理性回归,也是中央提出逐步提高“两个比重”的目标所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二是对税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应该做相应的比较,即应将具体税种的增长和GDP相比较。例如,增值税是按照增加值征收的,增值税应该与工业增加值相比较。2004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增加了23%,增值税增加了22%,二者基本是一致的。又如,税收是按照现行价格计算征收的,而GDP的增长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如果GDP也按现价计算,2004年的GDP增幅约15%,税收和GDP增幅的差距仅有10个百分点,如果再扣除4%的物价因素,二者的差距就会大缩小。因此,税收增长与GDP的简单比较,既不能说明税收的高与低,也不能说明税负的轻和重。2004年增长幅度主要是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反映。

国家税务总局舒启明:

税收高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很多,通常有税制、税政、征管、经济结构和效益变化,以及国民经济和税收在计算和统计口径上的差异等。具体表现在:税收是按现价计算征税,而GDP是按可比价计算;税收中和GDP直接相关的是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的34.7%,与GDP间接相关的是三项所得税,占总收入的22.6%,这些税收都大大高于GDP的增长。外贸进出口对GDP和税收的影响是不相同的,GDP核算的是进出口的净额,如果大进大出而贸易平衡,对GDP的影响为零,但对税收影响却很大。从这方面来看,2004年的税收收入增长是比较正常的。

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

税收收入及其比重的快速提高,不是税收工作或征管的问题,而是税制的问题。这个税制在几个主要税种方面的法定税负偏重了。如我国已实行多年的生产型增值税、营业税的重复征税,还有折旧问题、计税工资问题等等。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保持原税负”,但随着征管的加强,过去的法定税负就显得偏高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

任何税收收入都和GDP有关系,因为它都是GDP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某一年或某几年税收大幅度超过GDP是有道理的,但是长期超过肯定是没有道理的。

(四)2005年税收形势展望

国务院研究室丛明:

2005年的税收收入超经济增长的态势,有可能会适当减缓。2005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些导致税收高增长过热行业的增长有可能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拉动税收增长的作用会相应减弱。但税收超经济增长态势还是存在的。

国家税务总局舒启明:

2005年的税收工作有很多有利条件,2004年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为2005年税收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如控制过热行业、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等。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

我国税收运行情况,已经搅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使我们不断调高税收收入的预期。今天的税收收入增长态势,是1994年税制改革设计时没有想到的。照此预测,2005年税收收入将要突破3万亿元大关。如果我国的税制格局不出现大的变动,到“十一五”期末有可能实现5万亿元。

二、积极推进税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抓住时机,推进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米建国:

税制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深化改革已成为共识。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推迟改革的理由。因此,需要转变观念,切实推进税制改革。

福建省地税局科研所副所长潘贤掌:

推迟税制改革的主要理由,一是担心税制改革引起减税,会影响财政安排。二是对宏观经济产生逆向调节。其实这两个理由都值得商榷。减税从静态看会减收,但从动态看则不一定。减税可以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并遏制地方政府在“形象工程”、基础设施方面的过度投资,从而有利于宏观调控。因此,要加快税制改革,特别是加快地方税制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

要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社会公平,作为设计税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制改革,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征管加强,通过分步实施,逐步消化偏高的法定税负。这样既能维持政府占有资源的水平,同时又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这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好处。

国家统计局许宪春:

要利用税收手段,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还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水泥的53%、钢材的36%,但只创造了世界GDP的4%,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经济。利用税收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三)税制改革的若干设想

国家统计局许宪春:

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税收主要分为初次分配环节税和再收入环节税两类。1992年以来,我国的生产税(初次分配环节税)占GDP的比重,从13%上升到18%,呈逐步上升趋势,和其他的国家比较是偏高的(一般在10―14%之间,其中美国为8.5%,乌克兰最高为24.4%);我国的所得税(再收入环节税)比重,1991―2001年平均为2.4%,其他国家平均为11.7%。因此,我国的生产环节税高于其他国家,而再分配环节税远低于其他国家。这种税制,生产环节税征得过多,对企业生产有抑制作用。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加大高收入者的征税有利于社会公平,也有利于控制贫富差距加大。

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

应加快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等税制改革的步伐。在支持改革方面多花点钱,是值得的。因为制度创新是根本,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这对我们的财政收入不会有多大影响,因为减税后企业偷漏税的动机少了,创新能力提高了,通过加强管理,将来很可能是增收的。改革的根本原则,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现在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差、竞争力弱,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再不合并,竞争环境不平等,它们怎么发展呢?

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

现在取消农业税,并不等于能说农民没有税负了,农民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都是有税的。统一城乡税制,并不是要对农民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也不是城里征什么税农村就征什么税。要深入研究工业反哺农业的税制,制定出一个既符合“十六大”方针,又符合“五个统筹”的税制。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9

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78~1993年),通过引入正式的激励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和竞争机制对原有旧体制进行改革。在第二阶段(1994~2000年),我国试图建立一个以市场规则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并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在这一阶段,国家在统一汇率、经常项目可兑换和国有企业重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对财政税收体系进行了重构和完善。在第三阶段(2001~2015年),将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产业结构,重新配置经济机会,保持制度绩效,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①。

目前,我国现正处于由“起飞”向经济持续发展的“双重过渡”阶段。从发展水平看,正从低收入水平(或不发达经济)向中等收入水平(或中等发达经济)过渡;从体制模式看,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这个阶段,如何培育市场并保持其发展趋势,是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转型时期的税收效应与市场效率

在西方财政学中,税收效应是描述税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影响状态的一个范畴。从总体上说,税收效应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总量效应

一方面,税收总量要适度,其增幅不应超过GDP的增幅,更不能因为强调财政困难而损及税源。国际上通常用税收弹性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当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时,表明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当税收弹性系数等于1时,表明二者同步增长;当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时,表明税收增长幅度小于经济增长幅度。政府可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以此作为调节税收总量的依据。当经济过热、通胀率过高、投资过旺时,税收弹性系数应超过1,给经济降温;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基本保持平衡时,税收弹性系数应维持在1左右较为适当;当经济不振、市场疲软、投资萎缩、需求不足时,税收弹性系数应调低在1以下,以刺激投资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②。另一方面,税收总量的调节不仅要靠所得税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而且还要靠流转税发挥制约性调节和引导性调节作用,也就是通过税收的奖限政策,改变市场利益信号,发挥收入效应。

(二)结构效应

在转型时期,税收结构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配置,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税收结构效应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产品倾斜,对限制性行业和产品采取抑制政策等方面。

(三)周期效应

税收的周期效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税收的周期调节如增税、减税措施的运用等可以在一个经济周期中有效使用,以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二是根据经济增长原理,在一个经济增长周期里采用最优的税收政策,可促使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4次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相应地税收政策也进行了微调,经济周期与税收周期虽不同步,但通过调整而出台的一些税收政策对这4次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三是根据税收次优原理,一些非传统的“过渡性周期制度”可能在某一时期里比所谓的最优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一些具体的经验是:激励、硬预算约束、竞争不仅应当实施于企业部门,而且也应当体现在税收周期政策和措施中,使改进的税收政策可以在不导致很多或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在一个短周期组合中改进效率。

(四)关联效应

税收的关联效应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造激励、施加硬预算约束、引入竞争性制度不仅应当适用于企业而且应当适用于税收本身。实际上,对税收的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税收具有正的激励并受硬预算约束限制和引入竞争理念时,改革的结果将是生产性的。如果税收是非激励、软预算约束并呈全封闭状态时,则改革结果将是有问题的。二是成功的经济改革依赖于税收的政治性支持,而这又将取决于为大多数人口提供可见的实惠。三是税收设计应当使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而不是同步增长。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呈正相关,但不等于相关程度强。在这种情况下,要跳出就税收论税收的思路,转变税收增长越快越多越好的观念,实现税收的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在解决现实税收与经济相关问题时,要冷静地分析纳税人负担与承受力问题,正确处理纳税人负担重和国家财政吃紧的矛盾,实事求是地把握理论与实践、长远与短期、依法治税与完成收入计划任务的关系。

三、优化税收,提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效率

税收产生至今,经历了4次革命性变化:一是以征收货币税取代劳役和实物税;二是以法律和国际税收条约为标志的依法课征取代专制课征;三是税收的专业化分工、程序化管理;四是计算机进入税收征管领域,现代管理手段被广泛使用。这个依次以便利规范科学高效为标志的演进过程,体现了税收对效率的追求与改进。我国现阶段优化税收应以提高效率作为出发点及总目标,并对税收的效率改进有全面的认识和可行的办法。

(一)提高效率要体现在税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

高新技术进步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技术改造为重点,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和适用的科技成果,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转型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与日俱增,远远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具有战略性意义。

1.税收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方面资金的投入。世界各国为刺激企业技术进步,普遍运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其税收政策主要有:(1)减免税。通过减免公司所得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税后所得,增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的能力。(2)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这一方法最早由美国提出,现已为大多数国家采用。(3)加速折旧。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设立新技术机械设备特别折旧制度,规定在购置设备的第1年可提取50%的特别折旧费,并在所得税前扣除。(4)税收抵免。美国、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对企业当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超过上年投入的部分,不仅继续给予所得税前列支,还给予其投资额20%的所得税抵免。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公司研究与开发费用列支一项,联邦预算每年就少收20亿美元的公司所得税。上述税收激励政策,不仅给企业研究与开发带来资金,而且也激活了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税收促进高新技术进步的新机制。

(1)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转让科技成果取得的收入,改征增值税。为保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可给予“先征后返”的照顾。对其技术性所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调动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积极性。(2)完善增值税税制,有选择、分步骤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购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先进设备以及科技成果中所含的已征增值税,允许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3)企业研制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创汇、高关联度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产品,其缴纳的增值税,可给予定期“先征后返”的照顾。

(4)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其技术改造措施贷款项目新增利润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在归还其贷款本息期间,给予“先征后返”的照顾。

(5)对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允许按实际支出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对当年研究与开发费用超过上年实际支出的部分,给予其投资额20%的企业所得税抵免。

(6)对技术含量高且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可缩短其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实行快速折旧制度。

(7)对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论其是否设立在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均给予定期减征企业所得税的照顾。

(8)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进口的设备、技术,可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

(二)提高效率要体现在税收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方面

1.税收要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我国现行对资源课税的税收政策还远不能满足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税制不规范,征收范围窄,调节软弱无力,激励措施过少等。针对上述问题,在实行其他行政、法律手段的同时,需要采取以下税收对策:(1)应合并现行各种资源课税的税种,设立统一的资源税,并扩大征收范围,把森林、草原、海洋、名贵中药材和淡水等需要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纳入征税范围;(2)实行分项课征制,对土地资源等大幅度提高税负水平;(3)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或相对稀缺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普遍征收消费税;(4)对利用替代资源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产品的企业制定全面、系统的“税收激励计划”,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一揽子税收优惠(各种协调优惠)予以激励。

2.税收要有利于保护和治理环境。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考虑,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一要靠技术创新,二要靠制度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使企业在追求内部发展的同时解决一些外部不经济问题,或者将外部的不经济性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制度创新,包括健全法律制度,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与监督力度等,使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成效达到或超过政府的预期目标。

税收是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可以采取两方面的对策:一是税收限制,二是税收引导。

所谓税收限制,就是借鉴国际经验,对环境污染企业和产品征税。具体设想是:(1)取消征收排污费的做法,开征排污税和环境保护税,主要以排放工业废气、废液和汽车尾气为征税对象,实行差别定额税率从量计征,税负以污染的治理费用为标准设定;(2)扩大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除对鞭炮、焰火等征税外,将“白色污染”制品等对环境有害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实行税收限制。

所谓税收引导,就是利用税收优惠与鼓励措施引导投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设想是:(1)在流转税方面,对采用高新技术生产的环保产品或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分别情况给予免税、减税等优惠;(2)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除对以废气、废渣、废液和垃圾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实现利润给予免税外,还可对投资于环境治理与保护项目的企业实行投资抵免和再投资退税政策等进行鼓励,即允许企业在所得税前的实现利润中抵扣一定比例的投资额,或对企业用税后利润投资于上述项目的,退还其全部或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重视、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三)提高效率要体现在税收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的GDP结构,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1998年的18.0∶49.2∶32.8;三次产业的劳动结构由1978年的70.5∶17.3∶12.2变为1998年的49.8∶23.5∶26.7.但这一结构同世界其他人均收入相当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产业仍居主导地位,但增长已放慢;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邮电通信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部门虽规模较小,但增长较快。这一发展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消费结构相联系,1997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比1992年的日本高28.5个百分点,农村高36.2个百分点;而住房、文教、医疗、交通和通信的支出却明显低于日本,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预计“十五”期间,伴随我国工业、商品流通业比重的稳中有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及社会服务业比重将明显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咨询等服务部门比重也会有所提高①。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第三产业,不应该只局限在鼓励发展那些一般业,而要大力发展能够支持第一、第二产业能量释放,服务和支持高科技产品开发与生产的行业与部门。在发展方向上,应充分利用税收的产业配置优势和优惠政策,全面实现从传统的产业平面扩张与结构调整向产业纵向升级与深化高次产业代替低次产业的政策转变;实现从重点依据产业发展规模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政策理念,向重点依据产业附加值高低衡量产业发展的政策理念转变;实现从保守的产业静态划分与静态管理政策操作模式向新的产业动态划分与动态管理政策操作模式转变。

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展第三产业首先要求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宏观产业政策及税收政策应当引导社会投资更多地进入第三产业部门。目前,我国服务业很不发达,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教育、科研、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公共服务、居民服务等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这些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其高速增长至少能够对我国今后10~15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提供重大的支撑作用。只要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的重点转向了这些第三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投资和发展相对规模就会趋于合理。其次,要通过产业体制改革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以及公用事业、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很低,由于缺乏竞争,经营效率相对较差。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迫切要求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实现对内开放。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减少以至消除非国有企业进入这些产业部门的体制障碍和限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协调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民族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主要参考资料:

(1)钱颖一《中国市场化过渡的基础》(载《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会论文集》1999年)。

(2)胡世文《积极财政政策中的税收取向》(载《税务研究》2000年第1期)。

(3)郑玉歆、樊明太《中国CGE模型及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武义青、陈永国《中国第三产业结构及发展态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参见钱颖一《中国市场化过渡的基础》(载《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会论文集》1999年)。

新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篇10

【关键词】 税制改革; 税收政策; 税收征管; 税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7-0103-04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多项重要的税收制度、政策与征管措施改革,均在2015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对税收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回顾2015年税收制度大改革、税收政策新变化、税收征管新举措,展望未来税收发展大趋势,将有助于把握我国税收发展脉络。

一、2015年税收制度大改革

自1994年全面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制度的主要税种实际已在不断改革中阔步前进。由于企业所得税已实现了内外资合并,而个人所得税目前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从分类向综合的课征模式改革,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主要是以“增、消、营”三大流转税为主,兼及其他税种。

(一)“营改增”稳步推进,但进程放缓

“十二五”期间最引人注目的税制改革,莫过于“营改增”试点了。营业税具有重复课税、不利于分工合作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缺陷,但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由于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及征管技术落后等原因,依然保留了营业税。也正因如此,关于“营改增”的呼声日益高涨。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开始了“营改增”的试点,并逐步实现了由上海到东部8省市再到全国的扩展,试点内容经历了由“6+1”到“7+1”、“7+2”再到“7+3”的扩围,将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和广播影视服务)纳入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按照原有计划,“营改增”试点即第一阶段的扩围改革应在2015年完成,此后还应逐步进行第二阶段的增值税制完善改革和第三阶段的立法改革。2015年初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将在年内完成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生活业的“营改增”步伐,但是鉴于经济下行和财政减收、地方政府主体税种缺失压力及部分行业“营改增”后产生的税负大幅增加及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对“营改增”的态度逐渐由“力争”、“抓紧”变为“适时纳入”[ 1 ]。但从整个税制的角度看,完成“营改增”是大势所趋,是完善税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消费税征收范围部分调整

消费税的功能在于“寓禁于征”,我国消费税的改革方向就是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消费,以促进合理消费和节能减排。2015年,我国消费税围绕“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改进征收环节和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汽油、石脑油、溶剂油和油的消费税单位税额由1元/升提高到1.52元/升,同时取消汽车轮胎税目、酒精、车用含铅汽油、气缸容量250毫升(不含)以下的小排量摩托车消费税,使消费税的税率富有弹性,在国际油价下跌、全国范围内雾霾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发挥了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调节作用。2015年2月1日起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适用税率均为4%;2015年12月31日前对铅蓄电池缓征消费税;自2016年1月1日起,对铅蓄电池按4%税率征收消费税(财税〔2015〕16号),此举适应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发挥了消费税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2015年5月10日起,将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由5%提高至11%,并按0.005元/支加征从量税(财税〔2015〕60号),提高烟草税率从而抬高烟草售价有利于降低烟草消费、控制吸烟人群数量,同时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一举两得。

(三)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

我国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是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并不高,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国资源性收费较多、较重,我国资源税改革总体上是沿着“费改税”的基本思路,不断以规范的资源税代替以往大量的缺乏规范性的收费,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自2015年5月1日起,对稀土、钨、钼资源实施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将稀土、钨、钼的资源税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轻稀土按地区执行不同的适用税率,内蒙古为11.5%、四川为9.5%、山东为7.5%;中重稀土资源税适用税率为27%;钨资源税适用税率为6.5%;钼资源税适用税率为11%(财税〔2015〕52号)。2015年7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煤炭资源税征收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煤炭资源税的从价计征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51号)。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不断扩大,征收方式更加规范,对发挥资源税级差调节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四)环境保护税法公布草案

2015年6月1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总体上基于“费改税”的思路,将排污费的课征对象整体平移,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以及其他污染物,未将二氧化碳排放、自然资源及生态保护、污染产品的消费抑制等纳入征税范围。此外,该草案并未明确环境保护税是作为独立的税种还是完整的环境税体系、是由税务部门征收还是联合环保部门一起征收,亟需完善。该草案的重要意义在于实质性地将环保税纳入拟征收进程,无论对于环境保护还是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税种形成政策合力,能大大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税收政策新变化

由于大部分税种的名称是由其课税对象决定的,而征税范围的变动导致税收制度的改革,以上四个税种,或是由一种税改为另一种税,或是扩大征税范围,或是费改税,因此本文将其界定为税种改革。而在所得税方面,征税范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所变化的只是针对具体课税对象的规定,本文将其界定为税收政策的变化。2015年税收政策的变化以企业所得税为主,包括企业重组有关税务处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审批以及推行新的纳税申报表等方面。

(一)企业重组税务处理方面

涉及企业重组征管问题的有财税〔2015〕5号、37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号、33号、40号、48号等文件。其中,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3号文主要明确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征管问题,要求适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政策的企业是满足财税〔2014〕116号文中规定的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

(二)小微企业税收政策方面

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变化:财税〔2015〕34号文作出调整,优惠期间顺延一年,判断小型微利企业的相关指标、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对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17号文,预缴政策发生了变化,可不按照上年的标准进行判定是否能享受;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第31号文,自2015年7月1日起,新的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启用。

(三)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面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将轻工、纺织、机械、汽车四个领域重点行业的企业纳入加速折旧适用范围,并且允许企业自由选择是否加速折旧。

(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方面

2015年11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联合《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行业增加,由国税发(2008)116号文中规定的特定行业,变为除烟草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对研发活动范围的规定也发生了变化,并增加了特别事项调整内容;研发费用口径方面增加了外聘人员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5项费用扣除项目。

(五)备案审批政策方面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6号文对实行查账征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办理2014年及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履行备案手续,不再另行备案;税总发〔2015〕45号文取消13项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将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税总发〔2015〕74号文取消了11个大项以及其他3项中8个子项的税务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六)推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方面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1号文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申报表共41张:1张基础信息表,1张主表,6张收入费用明细表,15张纳税调整表,1张亏损弥补表,11张税收优惠表,4张境外所得抵免表,2张汇总纳税表。与以前的16张表格相比,虽然增加了25张,但许多表格是选项,纳税人有此业务的,可以选择填报,没有此业务的,可以不填报。修订后的申报表采取以企业会计核算为基础,对税收与会计差异进行纳税调整的方法,具有架构合理、信息量丰富、注重主体繁简适度的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纳税企业。

三、税收征管新举措

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的核心,也是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的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精神,我国税收征管逐步由“严征管”向科学型、规范型、服务型征管过渡。2015年税收征管的变化尤其突出,推出了很多新的举措:《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0版)、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2.0),“黑名单”制度、“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双摇号”稽查、“一案双查”、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和“互联网+税务”计划等措施的出台,优化了税收征管环节,促进了税收征管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2 ]。

(一)修订《税收征管法》

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召开《税收征管法》修订专家论证会,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员和多位税法专家参与了修法论证。此次《税收征管法》的修订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针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制度;二是税务机关和其他部门的涉税信息共享。

(二)出台全国税收征管规范

2015年5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0版)》,全面梳理了税收征管的所有具体业务事项,对每一个业务事项的流程、环节、操作要求作出详细规定,明确了税收管理行政行为标准,压缩了自由裁量的空间,限定了税收行政行为的随意性;由于涉税事项更确定、管理服务更公平、业务办理更便捷、办税成本更经济,给纳税人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三)制定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

为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进程,建立优质便捷的纳税服务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并于2015年6月升级至2.2版。《纳税服务规范》2.2版立足于税务部门的前台服务,涵盖了纳税人依申请和税务部门依职权的服务事项,具体包括税务登记规范、税务认定规范、发票办理规范、申报纳税规范、优惠办理规范、证明办理规范、宣传咨询规范、权益维护规范、文明服务规范9大类,包括每个服务事项的业务描述、报送资料、基本流程、基本规范和升级规范。

(四)建立“黑名单”制度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1号)中,对达到一定涉案金额的偷税、逃税、骗税、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普通发票等违法案件信息,予以公布,建立了各部门涉案信息共享的“黑名单”制度,有效增加了威慑力。

(五)落实“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税总函〔2015〕482号)规定,于2015年10月1日在全国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改革,新设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统称“企业”)领取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下称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后,无需再次进行税务登记,不再领取税务登记证,企业办理涉税事宜时,在完成补充信息采集后,凭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可代替税务登记证使用,对于工商登记已采集信息,税务机关不再重复采集;其他必要涉税基础信息,可在企业办理有关涉税事宜时,及时采集、陆续补齐,发生变化的,由企业直接向税务机关申报变更,税务机关及时更新税务系统中的企业信息。“三证合一”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鼓励投资兴业,是“健全社会诚信的一项好制度”;“三证合一”方便监管,与营业执照合一后,会扩大税基,有效地减少偷税漏税。

(六)推进“双摇号”稽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推进税务稽查随机抽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税总发〔2015〕104号)提出了八项总体要求、五项保障措施和四项基本要求。要求税务机关建立税务稽查对象分类名录库、税务稽查异常对象名录库、税务稽查执法检查人员分类名录库,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以下统称为税务稽查对象)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情况及其他税法遵从情况。所有待查对象,除线索明显涉嫌偷逃骗抗税和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直接立案查处的外,均须通过摇号等方式,从税务稽查对象分类名录库和税务稽查异常对象名录库中随机抽取,通过确定随机抽查对象和内容、随机抽查方式、分类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随机和竞标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同时协调国税、地税部门进行联合抽查的方式,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公示。这些要求配合“黑名单”制度,有效降低了纳税人的偷漏税行为。

(七)实施“一案双查”制度

“一案双查”,是指在查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税收违法案件中,对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规范性和履职行为廉洁性进行检查,对违纪违法行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追究责任的活动。国家税务总局《税收违法案件一案双查工作补充规定》(税总发〔2015〕20号)规定,“一案双查”由稽查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稽查部门负责查处涉税当事人税收违法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查处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违纪违法行为。“一案双查”制度的建立,不但有效约束了纳税人的违法行为,同时降低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违法行为发生的风险。

(八)明确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

一般反避税是针对企业实施的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而获取税收利益的安排,国家税务总局《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试行)》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避税安排的主要特征:一是以获取税收利益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二是以形式符合税法规定但与其经济实质不符的方式获取税收利益。该办法对税务机关采取一般反避税措施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工作程序,贯穿立案、调查、结案3个阶段,这样的工作程序严谨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保证一般反避税措施公平和公正地执行,也赋予被调查企业提出异议、申请救济、协调解决争议等权利,切实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九)推动“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

2015年9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通知(税总发〔2015〕113号),重点推进5大板块20项行动。计划至2017年,开展互联网税务应用创新试点;至2020年,“互联网+税务”应用全面深化。“互联网+税务”行动旨在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和全联通的智慧税务生态系统。行动将促进纳税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税收征管进一步提质增效、税收执法进一步规范透明和协作发展进一步开放包容,从而有效降低社会运作成本,释放改革红利,为企业创新提供便利。

四、未来税收发展大趋势

税收发展体现了一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综合要求,在依法治国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指导下,我国税收必然要向法治化、简洁化、生态化、公平化发展,在保证税收收入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财力。

(一)抓紧修订《税收征管法》,推动税收法治化进程

税收法治化既是健全税制、提高税收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体现。《税收征管法》作为税收程序法,承担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保障各项税收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作用[ 3 ]。现行《税收征管法》赋予税收执法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在具体进行税收执法时会对纳税人产生较大的不确定影响,增加纳税人的纳税风险,从整体来看,不利于税收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因此,修订《税收征管法》,限制税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减少对纳税人的限制,从而推动税收法治化进程是未来税收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继续推进“营改增”,消除流转税重复课税

消除重复课税能够实现纳税人税负合理,鼓励平等竞争,体现税收公平原则。“营改增”的实施就是要消除对某些行业如服务业的重复征税问题,实现各行业公平税负的目标。虽然目前“营改增”进程放缓,但是按照整体规划布局,将全国所有营业税征税行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的第一阶段扩围改革在不久将完成,从而进入第二阶段的完善过程和第三阶段的立法过程。“营改增”不但能够成功消除营业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还能够推进税收法治化的进程,因此,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进程是整个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是近几年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4 ]。

(三)完善房地产税制,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分配方面一直未呈现出较大的矛盾。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承担较大部分的事权,“营改增”又会导致地方主体税种缺失,财源削弱,难以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税收政策,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确立地方政府主体税种、建立地方税体系问题成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房地产税以其广泛的税基以及地方税属性,成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热门选择。完善现行的房产税,代之以涵盖范围更广的房地产税制体系,是解决地方收入不足的一个很好途径[ 5 ]。但我国房产税经过上海、重庆试点后,迟迟未能在全国范围推广,既是由于某些利益因素的阻碍,也受制于房产税开征至少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房地产税立法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目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正在建立,未来房地产税的开征,将会在以上两者的保驾护航下稳步推进。

(四)适时出台环境保护税,促进税收绿色化、生态化

税收的绿色化、生态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影响深远。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推出环境保护税,并已成功实施多年,成功地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6 ],环境保护税的作用因此而逐渐显现。虽然相关的环境保护税立法多年来一直缓慢推进,但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环境保护税必然会在恰当的时机推出。

(五)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与扣除标准改革,提高税收的公平性

个人所得税是体现税收对个人公平性的主要形式,但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分类课征模式与仍未合理的扣除标准并未消除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收入的不公平现象[ 7 ]。建立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征管模式以及科学的扣除标准是未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明确方向,即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统一纳入个人所得综合征税范围,并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因素,进一步增强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怡建.经济发展新常态 税收增长新趋势[J].中国财政,2015(7):40-41.

[2] 刘剑文,陈立诚.迈向税收治理现代化:《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之评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2):42-49.

[3] 柳华平.税收现代化的逻辑:目标框架与实现路径[J].税收经济研究,2015(4):30-41.

[4] 谢芬芳.中国税制改革的路径与目标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6):129-132.

[5] 霍奕彤,李忠华.我国房地产税税制要素设计探讨[J].企业经济,2015(2):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