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税收征管十篇

时间:2023-08-10 17:34:24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1

关键词: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

目前中国C2C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发展正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同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増长10.9%。考虑到疫情对电子商务服务的冲击,2021年的交易额可能会有些许下降。但是从整体的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国电商行业发展呈现迅猛增长的姿态。所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收入的增加,电商税收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对于电商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一)C2C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目前业界对于电子商务的解释,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商品交换的有偿活动。它的前提是有较好的互联网开放环境,不限地点,只要有能联网的计算机设备就能进行商品交易活动,而且电子商务能跨越本国和各地消费者进行网上交易①。电子商务使买卖双方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不仅使购物和交易更方便,也节约了买卖双方的时间和交易成本。电商根据主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种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往来,就是我们日常称之为的B2C;一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就是我们日常称之为的B2B;最后一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就是我们日常称之为的C2C。所以我们日常说的C2C模式(ConsumertoConsumer)其实只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它所指代的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上交易行为。C2C双方交易商借助信息化的平台进行买卖和交易,平台只须收取卖家一定的会员费;同时买家通过平台浏览商品,确定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下单,卖家看到订单后组织发货,将商品送到买家手中。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有一台电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商铺,可以在网上售卖自己的有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借助网络这一渠道双方不需要有实体交易场所就可以进行买卖。网上有不少C2C网站,最常见的有亚马孙、京东网、当当网等。

(二)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具有征税的法定性。2019年1月1日出台的《电子商务法》第十一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正是因为国家出台了这些规定,才能使征收管理部门有法可依,对电子商务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和市场监督。其次是具有征税的公平性。税收最重要的是公正平等,为了确保公平原则和税收的有序进行②,所以要对C2C电子商务来进行征税。目前,征税中的最大困境在于电子商务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网络交易没有办法开具相应的纳税凭证,个人信息的隐蔽性难以确定纳税人是谁,征税难度大。但是,C2C电子商务不能逃避税收,也要与实体经营者一样缴纳税款③。

二、征税面临的难题

(一)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发现中国电商平台正在呈现指数型井喷式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经济中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的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交织在一起的发展势态,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庞大的交易额使C2C在带动电子商务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交易商品中实物商品交易额占比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线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C2C电子商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年上升,C2C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拉动了消费的增长,也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表1)。中国的电商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之中,C2C电商也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在2020年暴发新型冠状病毒后的疫情防控期间,各类线下商场暂停营业,只开放超市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用品需求,促进了“云逛街”。人们在网上“逛街”,浏览商品,遇到自己需要或者心仪的商品就下单,然后等待快递送达商品,自己只要确认收货就行了。这次疫情事件不仅没有使C2C电子商务受到打击,反而更促进了C2C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物不仅更方便,而且更安全,选择性更多。因此,C2C电子商务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二)C2C税收征管面临的问题

1.C2C电子商务的避税问题日趋严重。C2C电子商务采取的不是传统的凭证交易,交易过程中没有票据。传统经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方式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只要有更改的痕迹就能检查出来。而目前C2C电商交易凭证都是以数字化资料的形式存在,这使得税务机关人员检查时辨别数据真伪的难度增加。有些不法电子商务经营者为了少交税甚至不交税,就更改电子发票上的数据,而且不会留下一丝改动的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家逃税、避税提供了机会,也给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带来一定的困难,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效率。C2C电子商务只需有互联网环境就可以经营,没有固定的场所,互联网电子化和虚拟化使得税务机关对C2C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经常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为了不交或少交税,不主动办理税务登记,也不进行纳税申报,由于地域管理难以实施,C2C电子商务的避税问题严重。2.税款流失现象严重。2021年前5个月,仅在互联网上真实的交易量就达到6.28万亿元,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两成。在2021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上,成交额突破5403亿元,这个数字十分庞大。目前对于B2B市场而言,市场监管和税收征管措施比较成熟也比较完善。但是C2C电子商务交易数额虽然庞大,税收管理却很不到位。相关机构对C2C电子商务的税务征收管理还只是纸上谈兵,是理论上的空想。截止到目前我们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C2C税收政策并进行互联网C2C平台税收的征收管理,日积月累,加剧了国家的税收流失。3.纳税主体难以确定。学者徐鑫将纳税主体的没有办法区分细化为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纳税主体是谁;二是分不清纳税主体。“找不到”是说,C2C电子商务的经营者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的,身份可以造假,实际经营者可能不是注册者,这使得税务局无法对应到纳税人。而且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经营,发生业务和交易的凭据只能依靠经营者互联网设备上的数据显示或者依靠为消费者开具的电子发票,但是这些数据商家可以造假或销毁,在这种情况下税务工作人员很难找到应纳税额。“分不清”则是指C2C电子商务的经营不需要经过工商部门的批准,只需要电商平台同意就可以开店经营。如淘宝商家只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和银行账号就能在淘宝网上直接开店,不需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这就增加了税务部门确定纳税人经营情况的难度。而且网店的转让也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转让双方连面都不用见。只需要确定好交易金额,然后将电子商务店铺数据进行交接就能完成产权的转让,不像线下商业店铺和门面的转让那样还得去工商局、税务局进行相应的登记。在这种情况下,网店还是原来的网店,只是所有者发生了变化,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应纳税额应找谁负担界定不清。4.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滞后。电子商务税收立法进程缓慢,目前的税法并没有明确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办法,没有明确规定征税范围、税种、税率。中国只有全国人大才有立法权,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的制定和修改都需经全国人大立法实施,但因立法延迟性的特点,导致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立法进程缓慢。这种立法不对称,加剧了税务机关对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难度和税收流失的现象,所以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C2C电子商务税收立法。

三、国外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借鉴

(一)美国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现状

美国对电商这一主体征纳税收,实行的方法与其他国家的进程基本一样,先是让电子商务自由的发展,在发展初期对电子商务实行免税政策。这样,就促进了美国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避免征税加重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实际负担,调动了在新产业上的积极性,使电子商务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同时,还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坚持属地管辖的原则,防止税款流失。为了鼓励电子商务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美国在1996年了《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税收政策》这一法令。法令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规定电子商务在国内交易实行零税率;二是规定电子商务进行国际交易实行零关税。这一法令促进了美国电子商务商品的出口,使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虽然目前美国对在网上销售服务和无形资产不征收相对应的销售税和“进网税”,但是在后续美国的议会提案中已有征收的意向。美国对电子商务税收采取的措施是开始时采用免税政策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为了使电子商务具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准备对C2C电子商务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了美国对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所实施的政策适合本国国情,目的是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二)欧洲国家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现状

2002年8月,英国在电子商务上实施了相关税收法律,规定征税对在网上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商品征收增值税。把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看作是电子商务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对这种服务征收增值税,一般税率分为三等,实行不同的税率标准。而欧盟对电子商务税收实施简洁性原则,征收较为简单。电子商务的纳税主体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给欧盟境内消费者,必须按规定纳税。欧洲国家将电子商务纳入国家税收管理体系中,建立了适合自己的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方法。

(三)印度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现状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税收情况不同于美国和欧洲,既要发展本国的电子商务,又要避免沦为发达国家的免税区。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印度政府就表明了对其征税的态度:对电子商务征税但不开新税。主张以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带动本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政府及学者不主张开征新税,主张仅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此外,印度政府在分析本国国情后认为,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管辖采用“属地原则”更为适合,这将会为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税收,减少税款流失。同时,税收以流转税为主。印度的这种做法保证了主体税种的税源充足,突出了自己的征管特点。不仅促进了电子商务发展,还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能为发展中国家的C2C电商税收征管提供可以借鉴的比较有价值的税收政策。

四、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政策建议

(一)借鉴国外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

1.坚持税收中性和税收公平原则。美国、欧盟和印度在电子商务征税上都一直坚持税收中性和税收公平原则。在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的同时,又注重减少对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干扰,使C2C电子商务保持健康良好发展。而英国的电子商务征税有不同的税率,使税负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也使得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保持公平。随着C2C电商这一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对C2C电子商务征税必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大多数国家将C2C电子商务纳入了税收征管体系,以此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目前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个国家针对C2C电子商务,不仅进行税收征管,还给其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坚持了税收中性原则。中国小型网店在C2C电子商务经济中占比较高,对这一特殊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中国家自己的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方法。政府对C2C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不能以一概全,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是对一些小规模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税收征管,要处理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适当扶持之间的关系。2.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各个国家关注到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较快且前景广阔,认识到由于缺乏相关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办法而造成的电子商务税款大量流失问题。因此,为了管控电子商务税收领域,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条例,例如美国和欧盟都制定了各个阶段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同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相关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并随着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和完善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使税务部门在对C2C电子商务收税时有法定的征税权,防止C2C电子商务税款的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C2C电子商务的营运环境,使纳税人能够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目前,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B2B和B2C模式的电子商务有了一定的重视,有相关的税收征管要求和做法,但对C2C模式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依旧·商业财会·存在着法律的空白。近年来,C2C电商交易数量井喷式增长,我们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税收征管,造成了税源的大量流失。所以我们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综合各种情况以及各种问题,比如交易情况、税款流失情况、各类商品交易情况、进出口情况等,充分了解中国C2C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意见,据此制定出合适、具体的法律法规。在制定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的同时,也要考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确定本国C2C税收征管的做法时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C2C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一是要制定和完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C2C电子商务征管法;二是在确定对C2C电子商务征税适合的税种,根据综合情况进行征收,不使电子商务经营者税负太重;三是在确定征收方式时,要依靠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征管效率④。

(二)做好政策保障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2

[关键词]台湾地区;能源税;双重红利;可持续发展

台湾地区是否应该开征能源税已成为目前其税收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自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地区一直实行低能源价格政策,使得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偏低,需求量不断增加。1997~2006年的10年间台湾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约2.16%,而同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和c02排放量年均分别增长3.25%和4.8%。在税收收入持续下降和支出刚性的双重压力下,台湾地区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到2006年底,台湾地区政府累计负债高达3.38万亿元(以下除特指,均为新台币元),约占其当年gdp的27.78%。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同时,为缓解日趋严重的财政失衡问题,台湾地区税收理论界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开征能源税。目前,能源税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三种:行政版、陈明真版和王涂发版,尽管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部分共识,但在许多细节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介绍目前台湾地区能源和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对三种能源税方案加以概括、比较,最后针对双重红利假说以及能源税开征产生的新问题等加以评述。

一、能源税开征的背景

(一)能源消费“两高一低”

由于台湾战后一直实行低价格的能源政策,客观上导致企业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偏低,部分产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能源的大量消费不但导致环境污染,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台湾地区能源消费呈现出典型的“低价格、高消耗、高污染”的“一低两高”局面。以无铅汽油为例,2006年台湾地区每公升约27.6元,税率约47.14%,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9%和41.26%,不但大大低于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盟国家,比周边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也低34%~40%。在经济发展和低价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台湾地区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2006年能源消耗量达1098亿升标准油,人均消耗4800升标准油,分别比1997年增加了1/4和1/3,高于同期平均2.16%的人均gdp增长率。而与此同时,cq排放量增加了一倍,2006年人均c02排放量超过12吨,是世界人均排放量的近3倍。而从能源供给结构来看,台湾地区98%以上的能源依赖进口。2005年受国际燃料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台湾地区进口能源价格上涨,进口能源总支出较上年增长33.63%,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

(二)全面税制改革计划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财政状况不断恶化,政府债务不断攀升,主要原因在于税收收入持续下降。为在2011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2003年台湾地区启动全面税制改革计划。重点在于逐步提高税收负担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这其中就包括了“绿色税制”改革。2007年台湾地区提出税制改革蓝图,旨在实现“宽税基、低税率、简化税务行政”之目标,将重点放在所得税、遗产税和增与税以及能源税改革上。而能源税的开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双重红利”。在税收中性原则下。采用“从量计征”方式征收的能源税可以矫正能源价格,促进能源合理消费,减少环境污染,体现使用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原则,而能源税收入又可用于降低扭曲性税收、建立低税负环境。因此,能源税的开征也有利于台湾地区全面税制改革计划的推进。

(三)现行与能源相关的税费

目前台湾地区与能源相关的税费共有7种,具体包括:关税、营业税、货物税、空气污染防治费(空污费)、土壤地下水整治费(土污费)、汽车燃料使用费(汽燃费)和石油管理基金(石油基金)。2006年7种与能源相关税费收入约1500亿元,分别占当年台湾地区税收收入总量和gdp的10%和1.5%,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就提出采用多种措施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至少税费政策的效果是不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出多门,管理不一。台湾地区现行7种税费分属四个部门管理,收入管理方式上既有统收统支,也有专款专用,无法发挥双重红利效应。二是税费课征方式不一,总体负担偏轻。7种税费既有从量征收也有从价定率征收,而且总体负担偏轻。以空气污染防治费为例,对移动污染源(如汽车)根据所消耗燃料仅征收0—0.3元/升,收费制度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防止空气污染的效果。三是缺乏系统设计,效果不佳。现行台湾地区与能源相关税费事先并未经过系统设计,各种税费开征的目的各异,并未将节能减排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节约能源方面的效果自然不佳。

二、能源税开征的方案设计

(一)能源税开征的目标

随着2003年全面税制改革计划的推行,台湾地区希望以开征能源税为契机,最终实现财政和经济都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能源税开征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在短期内,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增加税收收入的目标;在长期内,通过税收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台湾地区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开征能源税可以实现“四重红利”:第一重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第二重是减少税收扭曲,提高经济效率;第三重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第四重是建立低污染、低能源密集度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税开征的三种方案设计

目前台湾地区的能源税设计方案主要有三种,其主要内容见下表:

目前,台湾地区税收理论界在能源税方案设计上已达成一定的共识:在维护税收中性的前提下。能源税实行从量计征,税率逐年调整,税收收入优先用于提高综合所得税免税额和降低营业所得税。同时,考虑取消油气类等项目的货物税。但各方案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核心在于如何在税收负担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过渡期后,三个版本中,行政院版所增加税额约占当前能源价格的16.25%,而陈明真版和王涂发版都增加60%以上。很显然。前者的净税收收入增加较少,对c02排放的抑制作用也小,但对gdp增长率的冲击也小,而后两者恰恰相反。

(三)能源税开征的预期效应

无论采用哪种方案,能源税的开征对台湾经济在短期和长期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税收收入、经济增长、co排放量以及经济结构的影响。

1 收入效应。由于三个版本中,王涂发版的最终税率最高,而行政版税率最低,因此王涂发版能源税税收收入最高,约6473亿元,扣除停征的汽车燃料使用费和油气类货物税后,税收净增加约4789亿元。而行政版税率增速最缓,最终税率也最低。到2018年能源税收人约3477亿元,税收净增加约1000亿元。 而在减少co排放量方面,则呈现与税收收入类似的情形。到2025年,王涂发版的减排效果最大,约为14.95%;其次为陈明真版,约为10.64%;行政版最小,约为5.08%。由于三个方案的净税收均为正,因此,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均为负。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方案在预期效应上存在较大差异,高税率带来高税收收入、低c02排放,但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也最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标准来确定税率。台湾地区提出2025年c02排放量要降至2000年的水平,比目前约减少40%左右。按该目标测算,年均c02排放量需减少2.35个百分点,到2015年累计减少约16.45%。如果以co减排目标为标准来确定税率,则上述三个版本中惟有王涂发版最为接近。

2 分配效应。能源税的开征在短期内对各产业影响不一。其中,贸易运输业、公用事业和家计部门等税收负担增加较多,而农业、矿业和高科技产业等税收负担变化不大。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高端产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精致农业、新型服务业等。

三、能源税开征的评论与启示

台湾地区原计划自2007年起,以能源税取代现有对石油产品征收的货物税及燃油使用费。以遏制能源过度消耗。但目前为止,能源税方案仍未通过。关于能源税具体方案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简要评论

1 双重红利假说。1991年pearee首次提出“双重红利”这一概念。他认为,在扭曲性税收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和存在过量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恶化的前提下,征收能源税会产生双重红利:第一重红利是对因使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外部性课税,可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第二重红利是将税收用于抵减现存的扭曲性税收,如所得税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目前台湾地区的三个方案真的都存在双重红利吗?事实上,只有新增税收全部用于降低所得税或补贴大众时,才存在双重红利效应。而新增税收用于统收统支和分开使用时。则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存在长期的负效应。

2 能源税开征的新问题。能源税的开征对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争论。无论是按照目前的哪一个方案实行,都会产生新的同题。一是现有三个方案只对能源税的税率和税目做了详细规定,并无相关过渡配套措施。对于能源税如何达到鼓励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缺乏充足的论证。2006,年台湾地区制造业产值约占gdp的25%,以税收负担最轻的行政版本为例,能源税的开征将使工业部门至少增加105亿元的税收,如果没有相关的过渡措施,将只会简单地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能源税的开征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都是必需品,而现有方案中并未对此做特别规定。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3

电子商务中主要包括B2B、B2C、C2C等多种模式,其中B2B和B2C已基本实现税款的征收,而C2C模式下税款的征收仍是一个真空领域。C2C模式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中流砥柱,其为consumer to consumer的缩写,即消费者对消费者的交易模式,众所周知的淘宝网就是基于这一模式进行网络销售。在当今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基于大数据的统计理念,电子商务中的C2C模式对我国的GDP总量和CPI指数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国,民众在感恩节后开始全民疯狂采购,故此感恩节后的第一天又被称之为“黑色星期五”,而如今,由淘宝网所开创的“双11”风头更甚。从表可以看出,自2009年首次发起“双11”购物狂欢节以来,“双11”的销售额在六年间呈几何倍增长,更在2014年创全球历史新高。

表 淘宝网历年“双11”销售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大厅。

而在受益人群热舞狂欢之际,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在海量交易的背景下,在高额利益的掩盖下,我们究竟在“双11”中损失多少?历年“双11”的销售额合计为1174.36亿元,淘宝网上的交易类型较广,但大多都是有形的商品,按规定应当缴纳增值税。在传统商务模式的增值税征收制度下,不考虑起征点及各项优惠政策,按一般纳税人平均5%的税负率进行分析,“双11”这6天共流失税款58.72亿元(1174.36×5%);若按小规模纳税人3%的税负进行计算,共流失税款35.23亿元(1174.36×3%)。而这仅仅只是“双11”这6天的数据而已!纳税人的巨大收益和税务机关的微量税收形成了天壤之别,电子商务中C2C模式的税制完善势在必行。

二、电子商务C2C模式征税的必要性

1.我国税收基本原则角度

税收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公平和效率三原则。首先,从法定原则来看,目前由于C2C模式下纳税人信息不公开、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且我国税法中并没有电子商务征税的具体规定,税务机关对电子商务个人店主的征税之路困难重重。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税法中也没有任何针对电子商务的优惠政策,这就表明,法律中已经规定了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电子商务应当如传统商务一样,对个人涉及到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按照规定缴纳相关税款。

其次,公平原则禁止政府对纳税人给予优待或苛待的不公正待遇。我们不能不面对的一个社会现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推广,消费者更倾向于网络购物,且网店的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实体店,网店的市场竞争力已远超实体店。即便网店销售的物品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可以获得巨额利益,在这种情形下,“劣币驱逐良币”这一不公正现象出现的概率极大。

最后,效率原则要求税法在制定的过程中考虑市场在竞争中的积极作用,避免税收造成干预。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是鼓励创新创业,鼓励互联网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政府可利用税收政策对竞争进行合理引导、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但绝不能扭曲市场本身的有序、公平竞争。

2.各国征缴税款经验角度

从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缴经验来看,主要分为了两个派别,两派的征缴观念截然不同。美国派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贸方式,应当给予鼓励,刺激该行业的发展,故而主张对电子商务采取免税政策;而欧盟派认为,电子商务尽管交易模式有别于传统商务,但从本质上来说其仍属于商品交易的范畴,故而应当与传统商务一样,对其征收相应的税收。

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应采纳欧盟派的观点,其一可以取得更多税收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其二更有利于体现我国法律的公平、公正。

三、完善电子商务税制的举措

1.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

由于C2C模式下的电子商务纳税人具有较高的隐匿性,致使税务机关开展征缴工作的难度较大。以淘宝网为例,尽管淘宝网开店需要实名制,但是其中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个人网店转手的现象较多,身份认证的店主也许并非实际经营店主;二是即便店主进行了身份认证,但税务机关仍难以掌控到相关信息。

为此,我们应当尽快实现信息共享,这就要求税务机关、通信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网络交易平台等构建一个多方信息共享平台,对相关的注册和征缴信息进行共享,以便进行后续的奖惩措施。

2.改变监管主体,由第三方平台对纳税人实行代扣代缴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和支付平台,且相对于税务机关而言,第三方平台对纳税人的各方面情况更为熟悉,无论是纳税人的基本认证信息、主要收款账户还是其日常交易记录等,都在其把握之下。因此,采取税务机关监管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对纳税人实行代扣代缴的方式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征缴难的问题。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4

在台湾税法理论中,税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税法,是指立法院通过的有关稽征各种税捐的法律。如税捐稽征法、所得税法等;广义的税法,除狭义的税法外,还包括基于税法授权而定的行政规章、行政解释、司法判解及国际间租税协定等(注:(台)高永长著《现行税法概要》,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9月版,第3~4页,第4~7页,第349页,第351页,第367~368页,第351页。)。本文论及的台湾土地税法从广义。台湾所有税目划分三大类(注:(台)高永长著《现行税法概要》,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9月版,第3~4页,第4~7页,第349页,第351页,第367~368页,第351页。):(1)“国税”。 包括所得税、遗产及赠与税、关税、货物税、证券交易税、矿区税。(2 )“省(市)税”。包括营业税、印花税、使用牌照税、港工捐。(3 )“县(市)税”。包括地价税、田赋、土地增值税、房屋税、契税、屠宰税、娱乐税、教育捐。土地税以土地为征税对象,主要包括地价税、田赋及土地增值税等三种税,为“省级”之地方税(注:(台)高永长著《现行税法概要》,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9月版,第3~4页,第4~7页,第349页,第351页,第367~368页,第351页。)。关于土地税收的法律法规有《土地法》(第四编:土地税)、《土地法施行法》(第四编:土地税)、《土地税法》、《平均地权条例》、《土地税减免规则》等,几乎履盖了土地市场的各个环节,有力配合了台湾土地政策的推行。

依据台湾土地税收的法律法规,在台湾,涉及土地的税赋共计有:地价税、田赋、土地增值税、空地税、荒地税、契税、工程受益费、遗产税、赠与税、财产交易所得税及印花税等(注:(台)陈铭福著《房地产税法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1年5月版,第8页。)。

1、地价税。地价税是台湾最基本的土地税, 是按土地价格征收的一种税。在台湾,有些土地规定有地价,有些土地尚未规定地价,而地价税只对已规定地价的土地征收。但规定地价土地并不都征收地价税,如都市土地依都市计划编为农业区及保护区,限作农业用地使用时征收田赋。这在《土地税法》第22条与《平均地权条例》第22条中有详细规定。为征收地价税,台湾各地有专门的地价评议委员会负责评议有关地价事宜,并制定有《地价评议委员会组织规程》。地价税纳税义务人一般是土地所有权人,土地出典时是典权人,政府放领土地的是承领人,以及承垦政府土地的人。若土地所有权属于公有或公同共有者,以管理机关或管理人为纳税义务人。若为分别共有者,地价税以共有人各按其应有部分为纳税义务人。另外,在特殊情形下由土地使用人代缴(注:(台)《土地税法》, 第4条。)。地价税运用累进税率及加征空地税的方法来调整土地分配,促进土地利用。它们是:(1)一般累进税率,共七级。未超过累进起点地价时按基本税率千分之十五征税;超过累进起点地价在百分之五百以上者,以每超过百分之五百为一级距,每一级距内各就其超过部分,逐级加征千分之十,以加至最高税率千分之七十为止(注:(台)《土地税法》第16条,(台)《平均地权条例》第19条。)。(2 )优惠税率。对自用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保留地、公有土地采优惠税率(注:(台)《土地税法》第17、18、19、20条。)。(3 )加重征收。对超过期限未建筑使用的私用空地加征空地税(注:(台)《土地税法》第21条。)。另外,对地价税、田赋、土地增值税的减免事项台湾制定有专门的《土地税减免规则》。

2、田赋。台湾田赋制度的存在,已有长久的历史, 在以后相当时期,仍将继续存在。台湾为使税法完整,人民查阅便利,乃将田赋之征收,订入土地税法,正式定为土地税之一项目(注:(台)高永长著《现行税法概要》,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9月版,第3~4页,第4~7页,第349页,第351页,第367~368页,第351页。)。 田赋系指土地作农业用地使用期间征收的一种赋税。征收田赋之土地一般是非都市土地,且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限作农业用途使用,一是未规定地价。但都市土地(一般规定有地价)也有征收田赋之情形(注:(台)《土地税法》第22条。)。田赋纳税义务人与地价税相同,另在特殊情形下,土地使用人为代缴义务人(注:(台)《土地税法》第4条。)。 田赋税率按征收稻谷土地,不产稻谷土地、出租耕地、废耕土地而有不同的征收办法,主要有实物征收和折征代金。废耕私有荒地逾期未复耕的,要按原税额加征一至三倍的荒地税(注:(台)高永长著《现行税法概要》,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9月版,第3~4页,第4~7页,第349页,第 351页,第367~368页,第351页。)。

3、土地增值税。已规定地价之土地,于土地所有权移转时, 其移转现值减除原规定地价或前次移转时申报之现值,再减除土地所有人为改良土地已支付之工程受益费、土地重划费用等全部费用后,就其余额,亦即土地自然涨价部分,课征土地增值税。政府出售之公有土地、因继承移转之私有土地、及私有土地赠与政府供公共使用者,均免予课征。纳税义务人是:土地有偿移转时,以原所有人为纳税义务人;土地无偿移转时,以取得土地所有权人为纳税义务人;土地设定典权时,以出典人为纳税义务人。土地增值税税率有一般累进税率(共三档:40%、50%、60%)、自用住宅优惠税率、改良利用优惠税率(改良荒地与重划土地)、被征收土地优惠税率、另行购买土地退还原缴土地增值税及土地投机加重税率(注:(台)高永长著《现行税法概要》,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9月版,第3~4页,第4~7页,第349页,第351页,第367~368页,第351页。)。

4、其它土地税。空地税,顾名思义即是对空地课税, 亦即对于空地,除了课征地价税之外,另行课征空地税。所谓空地,系指已完成道路、排水及电力设施,于有自来水地区并完成自来水系统,而仍未依法建筑,或虽建筑使用,而其建筑改良物价值不及所占基地申报地价百分之十,且经直辖市或县(市)政府认定应予增建、改建或重建之私有建筑用地。应征空地税的土地,按该土地应纳地价税基本税率加征二至五倍的空地税。荒地税,顾名思义即是对荒地课税,亦即对于荒地,除了课征地价税(田赋)之外,另行课征荒地税。所谓荒地,指凡编为农业或其它直接生产用地,未依法使用者,为荒地。应征荒地税之土地,按该土地应纳田赋基本税额加征三倍之荒地税。另外,台湾还开征工程受益费、遗产税、赠与税,契税等。

二、台湾土地税立法的特点

基于以上台湾土地税立法的基本内容及根据台湾现行土地税法体系,台湾土地税立法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政府统一立法,权威性高。在台湾, 土地税收立法同一般国家的发展模式一样,起初都散见于《土地法》、《土地法施行法》、《平均地权条例》、《田赋征收条例》等十余种法规中,法令纷歧繁复,对于征纳均甚不便,而且容易引起流弊。为使税法推行土地政策与行政法规相分离,有利征收,便利纳税,台湾于1977年将十余种法规中有关土地税的规定,整合成为一部完整而统一的《土地税法》。

2、法律条文精巧细致,可操作性强。 台湾除有统一的土地税法外,还有《平均地权条例》、《土地税减免规则》等,涵盖了土地市场的各个环节。法律条款周全细致,但又不失精简,不仅有利于居民纳税,也方便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

3、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显著。如空地税,对能建筑土地, 限期不使用则要征收空地税,即加征2~5倍的地价税基本税额。如此高的税负使土地所有权人要么尽早使用土地,要么转让给有能力利用土地的人,从而杜绝出现“晒地”现象。又如《土地税法》第38条规定:“私有荒地或空地,……经改良、利用或建筑使用而移转所有权者,就其应纳土地增值税额减征百分之二十。”即对改良土地的行为给予鼓励。这些规定加强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使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4、土地税法的社会政策性显著。 台湾土地税法在体现其土地政策方面自不待言,台湾土地政策的成功推行其土地税法功不可没。在台湾,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存量土地寥寥无几,可开发增量土地日渐稀少,导致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另外,在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占用的垄断排它性,势必使土地向富者集中,而贫者将失去更多土地。基于此,为推行“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注:(台)王文甲著《土地政策》,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78年9月修正版,第61~73页。), 基于税收的职能因素,台湾非常注重通过税收来调节人地关系的失调现象。如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目的便在于实施平均地权政策(注:(台)高永长著《现行税法概要》,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9月版,第3~4页,第4~7页,第349页,第351页,第367~368页,第351页。)。

5、土地税法与土地法及相关法律相衔接。 台湾的《土地法》第四编为土地税,《土地法施行法》第四编为土地税,土地税法是土地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统一而相互衔接配套的土地制度体系不仅有利于税务征管,方便居民纳税,而且有利于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管理,有利于推行土地政策。

三、台湾的土地税立法给大陆的启示

在现阶段,我国土地税法的总体状况与土地市场的发展要求显得很不适应,已不能发挥税收应有的功能,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导向不力,并连带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健全我国土地税立法已势在必行。虽然大陆与台湾实行的是不同性质的土地制度,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完善大陆土地税立法时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更快更好的完善大陆的土地税立法。

总的来说,台湾的土地税立法给我们以下启示:

1、统一土地税收立法,提高立法规格。现行的三部土地税法, 即《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是由国务院颁行的典型的行政管理法规。一方面,立法分散,层次低,权威性不高;另一方面,条文过“粗”,涵盖不足,可操作性差。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做法,我们应考虑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统一的“土地税法”。该部法律要对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法及相关规范性法律进行整合重构,依循地产市场运行过程和市场行为,结合我国的土地国情,科学地设置税种税率。法律条文应“宜细不宜粗”,增强可操作性。

2、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在制定《土地税法》或完善现行《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时,充分贯彻税收效益原则,强化税收的经济职能。这也是国家在调控土地市场方面由直接干预为主间接调控为辅向间接调控为主直接干预为辅转变的现实需要。如要开征空地税,促进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人尽早开发土地,或将土地(使用权)移转给有能力开发的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3、在制定《土地税法》的同时要完善具体税种法。 现行土地税种法存在诸多不足,如土地增值税,由于设计不当,增值额计算不科学(注:《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4、6条。),调节力度有限。又如耕地占用税实行幅度税率,其最高档税率仅为10元每平方米(注:《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第5条。),其保护耕地资源的作用已大为削弱。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5

关键词:服务经济 税制改革 税收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57.3%上升到2013年的62%。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适宜的税制环境,上海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税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和矛盾也较为突出。通过对上海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对税制改革的要求

(一)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制安排倾向于制造业,制造业采用增值税,增值税对产业分工有保持“中性”的特点;而服务业采用具有重复征收性质的营业税。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中间环节少时,重复征税的问题矛盾不突出,但随着服务业发展,分工协作成为趋势,流转环节增多,使得重复征税问题愈发突出。重复征税抑制了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包、转包和外包,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在上海较为典型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之后,重复征税问题有所缓解,但受试点行业局限和地区局限影响,抵扣链条还不系统、不完整,该问题仍需进一步破解。

(二)生产业从制造业分离趋势明显,需要解决流转税制不统一问题

产业间流转税制不统一,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使生产企业选择将服务职能内置化,阻碍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也限制了制造企业外购生产需求。以研发机构为例,如果其研发成果缴纳营业税,这些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将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导致制造业企业不愿意让研发中心独立成为专业化公司,阻碍了主辅分离和做大、做强。在上海“营改增”试点之后,虽然为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操作中部分企业主辅分离后,由于一些分离出的生产业企业难以达到原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无法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积极性。

(三)服务业平台化、网络化趋势明显,需要明确相应的税收政策

当前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由平台型企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成为趋势。其商业模式很多具有总集成、总承包、综合性强的特征,很多属于交钥匙工程,即一家总揽,多家合作完成,这种模式覆盖行业广,关联方众多,很难用现有的行业分类进行准确界定。在税务实践中,对这类涉及多个行业的业务,跨越了交易平台、支付平台、媒体平台、服务平台等多个平台,其中既有属于增值税征收的内容,又有征营业税的劳务,如何界定、如何征管较为困难,给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带来困惑。

(四)服务贸易国际化趋势明显,需要改革服务出口税制

出口退税是国际通用原则,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货物出口退税政策,但对服务出口退税问题,除了近期对先进技术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可以免征外,其余均按规定征收,没有获得与货物出口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出口贸易与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不对等,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不利于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上海“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涉及服务使用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

(五)服务业高薪酬待遇、高人力成本趋势明显,需要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税制设计

现代服务业较多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是香港、新加坡的2倍以上。以上海为例,一位年收入200万人民币的金融高管,要缴纳个税70万,税负率在35%左右,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往往采取境外付薪方式避税。高税率一方面制约了国际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流失了税收收入。从企业角度,上海推行“营改增”后,一些智力密集型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支出,也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不能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导致税负增加。

(六)工业用地向生产业用地转型趋势明显,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下,大城市近郊区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工业升级为生产业,在规划调整为商办用地情况下,企业如需突破原合同约定提升容积率,土地须由政府收储后再进行招拍挂。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除了政策性搬迁外,被征地企业的动迁补偿款不享受所得税减免或缓交优惠,而这部分税费在企业的动迁补偿诉求中一般也转嫁给了动迁方;而被征地企业在后续的买地、买房过程中,还将承担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诸多税收。总体看,土地二次转让涉及二笔税费,重复交税,推高成本,造成了政府收不回土地,规划难以落地,企业也缺乏转型积极性的困局。

二、对策建议

从上海在发展服务经济过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可以看出,改革创新面临着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服务经济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初现端倪,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就必须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进一步发挥税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一)进一步放大“营改增”试点效应

进一步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近期把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之后,研究把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生活类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逐步纳入试点。加快拓展改革试点区域范围,扩大受益面,促进区域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细化部分应税服务的范围界定,促进进项税额的充分抵扣。针对工业用地转为生产业用地过程中税负重的情况,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环节的“营改增”,降低土地流转税负成本,建立有利于促进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引逼机制。

(二)统一服务业与工商业税法

改变工商业征收增值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继续大力推进增值税改革,向增值税一元税制转变。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服务业与工商业联动发展提供税收制度保障,促进形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研究适当简化税率,适当减少税率档次,减轻服务业税负负担,切实减少制约创新和阻碍城市转型的不利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向境外提供服务贸易实施免税或零税率的政策措施,促进贸易方式转变。

(三)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按照量能负担原则,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适当合并相关税目,形成合理税率,完善税前基本扣除,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功能发挥创造条件。同时,实施有利于吸引国际人才的个税政策,对国际化人才,试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少高端人才被迫外流、侵蚀税基的现象。

(四)规范优惠政策,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

清理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和各种地方“土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理想的服务业增值税制也是力求减免税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尽可能减少增值税链条中断的现象,确保其公平、规范。应破除观念误区,引导各地不再追求税负洼地,而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对服务业新业态遇到的开票问题、资质问题等实际困难,按照问题导向,以案例法的方式,在不违背现行税法原则的前提下,逐一解决具体问题。

(五)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水平

完善分税制征管体制,探索国、地税综合征管,借鉴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做法,加大国税局、地税局机构整合力度,重新划分纳税人管理权限,以此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大力推行信息管税,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提升管理和稽查水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完善公共信用平台,推动包括税务在内的各类政府公共信息、垄断行业信息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胡怡建,蒋颖.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效应分析[J].科学发展,2013(1)

[2]曹海娟,胡怡建.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

[3]储敏伟 等.关于“适应经济转型、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4)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6

一、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阐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完成多种类型数据的高效收集和快速传播,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系统分析。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解决我国税务征管中的诸多问题,有效预防税收征管中的诸多漏洞。同时,经过系统分析、精確处理的税务信息,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来讲,“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技术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双创”政策的激励,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税务登记户数日趋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税收征管能力欠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提升了税务部门征管能力,在降低税务机关工作任务的同时,也降低了税务管理的成本,最终促进了税收征管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了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 

其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风险管理,减少税收流失。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在内的一系列管理策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税收流失风险。税务机关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对税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效避免因税源监控不力而产生的偷税漏税现象,有效避免国家税收流失。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更加科学、透明,及时的信息传播、政策宣传,也有利于纳税人更加理解、配合税收征管工作。作为税务机关,可以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及时消除征纳双方的误解,强化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税款的意识。 

再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信息预测,提高税务决策效率。任何税务政策的出台、管理体制的完善、具体工作的部署、工作绩效的反馈,都是建立在深入的市场调查,以及对海量数据的系统分析之下得出的科学结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同时也是税务信息交流、税务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涉税信息共享的同时,通过对不同主体、不同时点、不同阶段税收情况的系统分析,及时发现、修订税收征管漏洞,并据以完善税务管理体制,提高税务决策效率。 

最后,“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改进税收征管理念,改善税收服务质量。大数据的典型特征,是“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但“价值密度低”。面对海量数据,任何个体(即使是经验和资历最为丰富的税务干部)的知识储备都显得微不足道。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性,不仅对税务机关满足纳税人知情权、参与权等大有裨益,还会对推进涉税信息共享、建立透明政策体系等形成倒逼,进而对税收征管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执法思维、组织体系的变革形成巨大推力。 

总之,“大数据”理念是转变税收征管理念的突破口:“大数据”为税收征管由传统的“管户”、“管事”转向“管数”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税收征管模式的转型。与此同时,税务机关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并据此测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税收负担率,不仅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税务机关提高税收服务质量、改进税收征管效提供了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在税收征管实践中,针对纳税人可能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等违法行为,造成国家税款损失的问题,税收征管部门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有效的纳税人监管网络体系,将纳税人收入、财产、资金等数据纳入国家诚信管理体系,以此督促纳税人“诚信纳税”。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税务稽查分析,也可以及时揭露纳税人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环节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可以说,税收征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消除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加强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改善税收征管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征管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对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对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从涉税信息采集的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的涉税信息采集,仍然存在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税务部门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税务部门缺乏与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由于缺乏大数据技术分析和运用,难免造成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特别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纳税人信息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纳税人信息采集难度不断增加,税务机关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势必影响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效率,进而造成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税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改进。

       其次,从涉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目前对涉税信息的分析,大多是基于税收目的而展开,多局限于对某些具体数据的纵向比较。近年来,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税收征管工作改革深入推进,涉税信息、数据建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尽管涉税信息分析已经初见成效,但却缺乏与财务数据、市场波动、宏观经济数据的联动分析,必须影响对数据、信息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软、硬件平台建设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结构不一致,且存在功能交叉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再次,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讲,大数据技术在使部分工作岗位技能趋于普通化的同时,也对部分特殊岗位(如软件维护人员、数据开发与分析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既懂税收业务又懂数据分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少,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税收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税务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信息技术水平不高,许多新的软件上线,给部分税务干部带来了新的挑战,带来了学习和运用新软件的压力。同时,将大数据技术融入税收征管工作体系之中,也会对税务干部的信息保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等提出新的要求。 

最后,从税收征管模式的角度来讲,目前的税收征管仍然是“管户”与“管事”的结合,主要的涉税信息、涉税数据均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填写,在纳税人税收违法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纳税人自行填报的信息和数据,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税务部门,必须强化对纳税人信息的管理,税收征管也就难以真正完成向“管数”的转型,税收征管服务质量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改进策略 

针对大数据技术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应从以下方面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改进: 

首先,强化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税务数据的整合。具体来讲,一是要有效整合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机制,从而为税务机关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二是要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利用机制,在明确信息获取权限的同时,强加数据质量管理,彻底改变数据散乱、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运用各自为政的局面,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强数据分析利用,主要是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涉税信息既要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纳税人个体分析。要通过对数据及时、准备、全面的分析,找准税收管理的风险点,进而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税收征管重点、管理难点、征管风险点,提高对涉税信息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利用,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思维真正贯彻、运用到税收征管和服务体系之中。 

其次,强化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提高税务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纳税申报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以自然人、企业法人等为完全责任主体的纳税申报体系;二是要同步推进纳税申报体系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税收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从而形成“自主纳税、自愿纳税”的良好税收氛围;三是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税务机关为主体,多部门密切配合的社会化税收征管体系,强化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税收的集合力和威慑力;四是要改进税收征管手段,通过构建强大的涉税信息处理平台,整合多方面的涉税信息和数据,提高税收征管的集约化程度,以此降低稅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五是要强化税收征管反馈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在强化对纳税人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推进税收征管工作的动态改进,使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税收管理和科学决策。 

再次,强化税收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一是要在强化外部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对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结合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税务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打造出一支既懂财税知识、又懂法律知识,既懂信息处理、又懂数据分析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二是要强化税务部门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指令传递层次多、管理成本和效率低下。因此,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构建组织结构更加扁平、职能划分更加灵活的管理体系,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基础上,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改进税收征管服务质量。 

最后,强化税务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涉税服务质量。一是税务管理要实现由“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型,税务工作人员要实现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与服务并重”的转型;二是在涉税信息、涉税数据公告方面,要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实现税收政策、税收法律、管理措施、服务流程的在线化、透明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传播媒介,及时税收工作动态和税务政策调整信息,并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平台,使纳税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办理申报纳税;三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更好地界定数据归属和使用权限,在满足税务机关信息采集、运用的同时,避免对企业、个人正当权益的侵犯;四是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特色,强化数据处理技术规范,从国家层面统一数据采集和运用标准体系,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B2C;C2C

一、引言

我国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图1),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市场交易规模逐年递增,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8.3万亿元,同比增长36.57%,占2015年中国GDP(67.67万亿元)的27%左右。电商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7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其中,B2B(企业对企业)电商交易额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9%,增幅上升17%。电子商务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其隐蔽性、无形性、主体流动性等特点,对我国传统税收体系带来严峻挑战。电商交易和实体交易本质相同,随着我国电商的发展和成熟,今后对电商全面征税是必然趋势。在保证国家收入的基础上,税收还可作为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工具,因此,从国家税收和电商发展角度研究电子商务征税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从实务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对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并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对电商征税的情况,以期为我国电商税收立法和加强电商税收征管提供参考意见。

二、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实务动态

2007年全国首例网络交易偷税案“彤彤屋”曝光。上海黎依有限公司通过“彤彤屋”网站销售婴儿用品,采用不开票、不记账、不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方式逃税。经当地国税局税务核定,该公司在2006年6~12月不含税销售额278.4万余元,应缴增值税11万余元。法院以偷税罪判处罚金10万元,同时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处以罚金6万元。2011年武汉市国税局开出国内首张网店税单,对淘宝女装销售冠军网店“我的百分之一”征收2010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滞纳金共计430.79万元,并对达到皇冠级别的网店纳入征管范围。该网店2010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信用级别达到3个金皇冠,累计有200万笔以上交易。针对此事,新浪微博发起“你支持对网店征税吗”的投票,共有5417人参与,其中72.9%的网友反对征税,担心缴税压力可能会转移到消费者头上。从2013年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到2016年华润董事长傅育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全国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们多次在两会中提出,应对电子商务征税,加强电商税收管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4月,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税务机关相继约谈辖区内电商企业,引发查税风暴。然而,当年5月国税总局《关于坚持依法治税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见》(税总发〔2015〕63号)提到,“各级税务部门今年内不得专门统一组织针对某一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含电商、互联网+)的全面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积极探索支持其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紧急叫停电商查税风暴,电商全面征税在2015年得以暂缓。2016年3月,我国《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6〕18号),规定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按照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2016年7月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长楼继伟表态,对电子商务不征税不公平。上述一系列事件表明,未来对电商全面征税是必然趋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离全面征税尚有一定距离,全面征税面临诸多难题,电商征税的具体管理办法还有待出台,全面征税需要一个过程。

三、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理论研究动态

(一)电子商务模式与征税情况

电子商务主要包括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消费者)三种模式(李恒,2014)。B2B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平台提供的多是大宗的批发采购,交易双方为企业,需要发票作为记账或抵扣凭证,通常不会产生太多税收问题。B2C模式下卖方要进行工商和税务登记,而且随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实行,不纳税可能性低,但企业可能会借助其广泛而隐蔽的电商销售造就新的避税天堂,因此主要问题是加强税收征管工作。C2C即个人网店,典型代表是淘宝,卖方既无证经营,也不开具发票,监管难度大,再加上目前我国电商税收征管法律的缺失,从而导致C2C交易一直游走在纳税的边缘。

(二)电商征税的必要性

刘春江(2005)运用福利经济学相关原理,论述了电子商务征税的利弊,指出征税在短期内弊大于利,长期内利大于弊。曹洪(2011)、张炜(2014)等从交易实质角度,认为电商交易与传统交易其本质是一样的,均应纳税。谢波峰(2014)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并非“真空”,而是有法可依,应依法纳税。针对电子商务的不同模式,学术界对B2B、B2C模式征税已基本达成共识,而且实务中已征税,而对C2C电商是否征税和何时征税仍存在争论。洪兰(2013)从避免税收流失、保护实体经营、规范网店经营、完善征税体系四个方面,马洪娟(2013)从法律必然性、公平必然性、行业必然性三个方面,余碧艺(2015)从可税性角度即理论和实务上的税收可行性等等,剖析对C2C电商征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个体电商促进了就业,且征税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应税收入不高,宜暂缓征税。但是暂缓征税不等于永不征税,长期来看对电商征税是必然趋势。

(三)电商征税存在的问题与阻碍

曹海生(2012)根据已有文献总结出电商税收征管的三类问题:一是继承性问题,在传统商务中已经存在,电商只是继承下来,包括假发票、伪造账簿等行为,在B2B中体现得更明显;二是放大性问题,在传统商务中早已存在的问题在电商中被放大,包括无证经营和不开票销售,主要存在于B2C、C2C模式中;三是电商新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于跨国销售中。针对C2C模式,王肖肖(2013)从税收政策角度,如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难以确定、劳务发生地模糊、应税行为判定缺乏依据,以及税收征管角度如电商税务稽查困难、成本高、现有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制约、现行法规的空白等方面进行阐述。余碧艺(2015)从实务角度阐述C2C电商征税面临着成本高、难度大、冲击就业等诸多挑战。

(四)电商征税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电子商务征税问题,陈晓红、喻强(2000)从征管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曹洪(2011)认为电商税收征管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商(ISP)的作用。伍红、胡杰琦(2013)通过对电子商务流程分解,提出以现金流为突破口,以信息流为基石,构建电子商务网站为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新型征管模式。靳万军(2014)提出综合考虑规范管理、税收公平和支持发展三个方面,协调经济发展、纳税人诉求和税收治理三方不同诉求。张桂玲(2014)从改进税务登记并完善税收立法、配合行政辅助、建立第三方交易平台代扣代缴制度、提高商家纳税意识四方面提出对策。胡绍雨(2014)从调整现有税制、重构电商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相关税收制度三方面提出建议。汪旭晖、张其林(2015)提出推动政府单维征管模式向“平台—政府”双元征管模式转变,网店实名、终端征税、电子发票、平台代缴将成为发展趋势。

四、电子商务国际税收经验借鉴

作为电商发源地的美国,1998年通过了《互联网免税法案》,对互联网访问连续三年免税、避免多重课税或税收歧视,之后多次延长免税期限。2013年美国《市场公平法案》获得美国参议院的绝对性支持,法案允许美国各州政府在简化各自纳税法规前提下,对网络电商企业征收地方销售税,同时对年销售额低于100万美元的小企业免税。欧盟委员会在1997年发表《欧洲电子商务动议》,认为修改现行税收法律比开征新税和附加税更实际。1998年欧盟公布《关于保护增值税收入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决定对欧盟企业通过网络购进商品或劳务时统一征收20%的增值税,开创了国际上对电商征收增值税的先河。2003年欧盟开始实施电商增值税新指令,各国执行自身现行的增值税税率,最高是瑞典的25%,最低是马德拉群岛的13%。新加坡2000年《电子商务税收原则》,要求有形商品在线交易与线下交易同等纳税,而在线无形服务和数字化商品按3%的税率征税。英国2002年生效的《电子商务条例》规定,在线商品交易应缴纳增值税,税率与实体经营相同,根据所售商品种类和销售地不同分为标准税率17.5%、优惠税率5%和零税率。日本出台《特商取引法》,规定网络经营收入需要缴税,但年收益低于100万日元的网店免税。澳大利亚规定交易额超过1000澳元的小规模个人网店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从世界主要国家电子商务税收经验来看,对电子商务征税已成普遍共识并已实施,多是在现有税制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拓展,而不是开征新税种以减少征税阻力。多数国家在征税的同时给予电商一定的税收优惠,通常是设立起征点的形式,这些为我国电商全面征税提供了经验参考。

五、评述与展望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8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改革对策

abstract: in the worldwide basis tax reform policy and the domestic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s under the condi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ncome tax's tax revenue collection system, is manifesting the tax revenue fairly with the efficiency, the display tax revenue to economic structure aspects and so on control action, tax revenue collection pattern and method, tax source monitoring and tax revenue services structure has many problems, adapte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bjective request not completely, must analyze the question which earnestly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collection aspect exists, and explores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 which positively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collection reforms.

    key word: enterprise income tax; collection management; reform countermeasure

前 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指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此次税制改革内容之一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发挥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协调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性等方面,更具有积极意义。

1 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 的经济基础、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外资)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弊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性,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纳税调整繁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比较大,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

(2)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不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既有产业政策方面的,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既有内资企业方面的,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既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这种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不宜过多,其作用范围应当加以明确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助性的调节手段,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1].否则,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难度,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负债法)。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或者会计人员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人才数量太少。事实上,会计政策与税法政策差异性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纳税人的利益”[2],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因而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在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

(4)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综合管理基础薄弱,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确保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质量和科学规范,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素质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全面加强综合征管基础性建设工作,要加强税收征管信息资源优化和配置,及时保持国税、地税、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协调,以保持税收征管的信息畅通。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5)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合理配置税收资源结构。

(6)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税务资源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必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停业歇业及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信息可靠、真实及纳税人户籍管理规范化。

2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改革对策

(1)合并“两税”,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在税收政策的优惠、税前扣除范围标准及有关实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高于外资企业,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合并“两税”,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这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科学界定纳税人的需要,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法律依据不足,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界定清晰,对法人征收所得税,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两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税制结构”[3].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国家为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在全面优惠的基础上,又在区域性方面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给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优惠方面,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性较大。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直接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实行产业政策为主,区域政策为辅,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优惠原则,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基本相同的优惠待遇”[4].

(3)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由于内外资企业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方面存在着:税前扣除标准及范围、资产的税务处理方法、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额的计算既不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必将引起内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的不公平性,使内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纳税信息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无法真实考核内外资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运营绩效,也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后,构建了统一的法人所得税体系,必须按照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世界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及计算有关规定。

(4)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建设,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税收资源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征管手段和方法,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根据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市场经济的需要,要采用先进的税收征管方法理念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依托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的两级集中处理,使信息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和部门,通过业务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大或根本改造,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5].

2优化税收资源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我国有些基层税务分局(所),税收征管支出与征收税收收入的总量不成比例,征收成本较高,或者随着ctais上线后,基层税务局(所)业务量大幅度减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税收资源配置不当,征管效率低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根据税收征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科学设置税务征收机构,重新界定职责范围,合理分流人员,使税务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和健全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促使税务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3切实做好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统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的程序、办法、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绩效的考评体系及考评量化指标内涵,合理界定税收征收方式及征收范围,以规范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确保税收征管工作效能的基础和条件。

(5)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提高征管水平,减少税收流失。

1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规范纳税服务工作行为,使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纳税服务水平低,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弱,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能,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税收征管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面对税收征管新的信息环境和条件,必须重新健全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规范税收服务工作行为。

第一,“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在纳税手段上,推行多元化的申报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网络建设,真正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服务,真正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共享”[7].

第二,“要完善税收服务的考评机制,将税收服务纳入征管质量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纳税服务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对税收服务考核和日常监控,量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税收服务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6].

第三,“提升税收服务的层次,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的方便,这只是税收服务的一个方面,税收服务还必须包括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税收帮助,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7].

2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减少税收流失。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税源监控的职责范围、办法、规程、内涵等基础性规范问题,应加强同工商、金融、外贸、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使税源信息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保证税源信息真实可靠,做到信息畅通,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税源监控信息化平台,不断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翟志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24~28

[2]柴秀英。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j].内蒙古统计,2003,(6):64~66

[3]中国税务学会《完善税制》课题组。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具体建议[j].税务研究,2004,(3):5~11

[4]赵景华,杜萌昆2003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税务研究,2004,(5):72~78

[5]吴俊红。探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途径[j].学习月刊,2003,(3):44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9

一、地税工作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地税自1994年成立以来,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比重提高,位置前移,形象更新”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收入方面,地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服务方面,通过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落实“三个服务”,树立了地税的良好形象,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推进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和个私经济的发展。尽管如此,以新时期的税收经济观来衡量,目前地税工作的环境现状依然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内、外资企业税制不统一,外资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导致税负不公,引发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挥;另一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不强,利用各种手段钻税收政策空子的情况越来越多,形成了账务越健全缴税越多,不设账薄或账薄不全反而少纳税的现象,也造成税负不公而导致竞争不平等。

(二)执法不严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方式的指导下,受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不到位和征管方式滞后的影响,在地税部门实际征管过程中“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达不到充分挖掘地方税源、应收尽收、杜绝人情税关系税、公平税负的水平。一方面,影响了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因执法不严导致的税负不公,引发了偷、漏税案件的上升,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管环境,给地方经济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三)税收理念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经济决定税收,但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地方的发展,政府不是靠高税负敛财来发展经济,而是要靠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地方财政带来充足的税源。为税收而税收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监督打击型”税收管理方式也不利于融洽税企关系。从为纳税人服务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纳税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初始创业困境,从而扶持企业和个私经济做强做大,以涵养税源发展地方经济。

(四)税收保障机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目前的税收保障机制在维护纳税人的权益方面有很大缺陷,纳税人缴了税不能体现直接受益,在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上也体现不了多缴税多受益,少缴税少受益,长期以来使国人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创业、不愿纳税的行为习惯。要改革税收保障机制,让纳税人权益得于充分体现,真正体现多纳税多受益,少纳税少受益,不纳税无保障,以此鼓励全民创业,提高纳税意识,为地方经济服务。

(五)税法宣传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税法宣传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基础,宣传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税收征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税收宣传,引起全社会对税收的共同关注,让税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一方面能够营造好的税收征收环境,为应收尽收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让纳税人熟悉税收政策,为创业者做好财务预测当好决策参谋。

(六)服务水平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在地税干部队伍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干部自身素质,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宽松的高效的创业平台。

二、发挥地税工作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强化征管,提高征管水平,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地税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经济增长为依托,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把经济增长客观、及时地反映到税收增收上来,做大做强地税蛋糕,不断扩大地税收入总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财力保证。

1、依法组织收入。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防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严禁引税、买税、卖税,严禁收过头税,严禁借钱纳税和垫税。树立税收的经济观、科学观,切实转变治税理念,把税收收入的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征收服从政策,任务服从税源,把税收管理工作从收入导向型转移到法制导向型。

2、加大征管及稽查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一是规范税收征管,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依托征管业务软件,推行“户籍式”管理,加强税源的严密监控,完善地税征管机制,规范征管业务流程。二是加大稽查力度,严格税收执法,加强对税收执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整治,深入开展各项税收专项检查,堵塞税收漏洞,严厉查处涉税违法案件,打击偷漏税行为。

3、加强内部管理,努力完成税收任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实行组织收入与年终考评挂钩、领导分片挂点督导促收;明确划分不同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和完善各类岗位人员的工作管理考核办法;严格执法工作责任追究等,确保完成税收任务,保持税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稳定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发挥部门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为支持全民创业,制定和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农、林、牧、渔特色产业优惠,再次调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地税部门要充分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用足用活税收政策,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带动第三产业

每一个地方都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对优势产业,作为贫困落后的山区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好山区资源发展竹、木加工业,如竹地板、木地板、纤维板、卫生筷等半成品,都是简单加工,地方政府多加引导和扶持,从家庭作坊开始,由几家到几十家慢慢地发展壮大;利用山地优势壮大种植业,政府着力对外宣传打造特色品牌,使脐橙园、茶园的种植成规模推广;利用库区大面积水域优势,积极鼓励网箱养鱼,招商引资大面积开发水上观光、水上游乐旅游业。以此富裕地方百姓充实地方财力。

2、发挥部门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积极主动参与政府经济工作,不断加强政策调研和经济预测,充分利用地税部门懂财务、熟政策、信息广的优势,当好政府发展经济的参谋和助手;加强税收政策调整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宣传和预测,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兴业提供参考依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支持。

(三)转变治税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彻底改变过去“以任务为中心,以收入为导向”的工作理念,树立税收经济观和科学发展观,由传统的“监督打击型”转移到“服务型”上来,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方式,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是提高税收服务水平的根本,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把“地税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税人员为纳税人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纳税人。

二是转变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监督打击型”工作方式向“服务型”理念转移,树立税收经济观,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税收服务,积极参与政府经济工作,多于纳税人沟通,想纳税人之所想,出主意、提建议、当参谋,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在日管工作中,坚持依法治税的同时,积极为涵养地方税源找思路、出点子,变“收入任务型”为“涵养税源型。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实行公开办税、民主评税,让纳税人交上明白税、放心税;开展“一窗式服务”,农村分局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事前提醒、限时办结,充分显示人性化的工作方式。

(四)营造宽松透明的税收政策环境

一是政务公开。在办税服务厅显目位置公开最新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二是落实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为支持全民创业出台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要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国家没有明令必须征税的一率不征收,凡是政策规定有弹性的,比如某些行业规定了幅度税率,那么,从实际出发依低税率征收;三是落实好《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全民创业100条》措施,为全民创业提供宽松的创业平台,营造宽松透明的税收环境。

(五)加强税法宣传,建立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言论导向

一是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突出做好每年四月“税收宣传月”的税法主题宣传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利用网络、橱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持久性地广泛宣传,以提高纳税人对地税部门形象和税收政策的掌握程度,为其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椐。

二是加强税收作用的宣传。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纳税人只知道“皇粮国税,天经地义”,对缴什么税和该缴多少税比较关心,就是不关心上缴的税用到哪里去了,所以纳税人普遍认为缴税仅仅是尽义务做贡献,于是有了能逃则逃、能漏则漏的心理。因此,对“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口语式纯理论的宣传,要加强对地方财政再分配和社会公共产品再分配的大力宣传,让纳税人了解税收的去处与作用以及如何受益于国家税收,以达到纳税人真正自觉纳税的效果。

三是加强税收服务的宣传。纳税人纳税是天经地义,相应的,地税人员为纳税人服务也是义不容辞。在优化税收环境的过程中,地税人员要始终坚持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宗旨,积极宣传和落实《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全民创业100条措施》,以营造“建设和谐诚信地税,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良好氛围。

平台经济税收征管篇10

关键词:税收管辖权;避免双重征税;单边抵免规则;双边税收安排

中图分类号:F812.42;DF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4-0142-08

台湾地区“行政院”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于2005年12月8日制定的“所得基本税额条例”的第12条第1项第1款生效:“未计人综合所得总额之非台湾地区来源所得”与“依香港澳门关系条例第28条第1项规定免纳所得税之所得”(简称“海外所得”,含港澳地区来源所得,大陆除外),计入个人基本所得额之项目,计算征收综合所得税。该款并设但书一则:“但一申报户全年之本款所得合计数未达新台币100万元者,免予计入。”自此,台湾地区除了对纳税人来源于台湾地区与大陆的所得征收所得税外,还对其来源于海外的所得征税。换言之,自2010年1月1日起,台湾地区增设居民税收管辖原则、实施属地兼属人的混合税收管辖原则,而大陆早已确立了混合税收管辖原则,加上海峡两岸由于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而长期未曾缔结双边税收安排,使得跨境所得的双重征税问题凸显。考虑到与台湾地区签署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或地区较少,绝大多数到大陆投资的台商都会选择迂回避税地或与大陆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或地区,间接向大陆投资或将投资所得汇回台湾地区。台湾地区改行混合税收管辖权,使得两岸税收管辖权冲突的法律解决日益迫切。为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保护跨境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亟需构造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法律体系。

一、两岸的混合税收管辖权之冲突

中国存在一国四域,即一个国家内有4个单独关税区或称独立法域: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单独关税区(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是指关税总协定(GATT)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缔约方(成员),既包括国家的政府,也包括非的政治实体的政府。准确地说,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台湾政府”管辖权所及之其他地区。税收管辖权是国家对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由一个国家内的有权机关行使。“一个国家中的某一部分在贸易上保持单独税率或者特别贸易规范的领土称为单独关税区,其在对外贸易关系以及本协议和多边贸易协议所规定的事务方面享有充分自治权。”各单独关税区可能基于国籍或领土的基础而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所谓税收管辖权,是指单独关税区根据其法律所拥有和行使的征税权力,“体现着一个国家在征税方面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以及在处理本国事务时享有不受外来干涉和控制的权力”(杨志清,2008)。除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1)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3)对税收管辖权的一些限制性条款外,各单独关税区有权按照各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选择最适合本国(地区)权益的原则确定和行使其税收管辖权,规定对哪些纳税人、征税对象征税,以及征何种税和征多少税,其他单独关税区无权且无法干涉。根据国家治理究竟通过对人还是对地域的管辖来实现,税收管辖可以分为属人管辖原则与属地管辖原则,前者以相关主体的国籍或住所等人的因素为标准;后者以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地或经济活动地为标准。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范围,地域上是指领土疆域,即属地税收管辖权;人员上是指公民或居民,即属人税收管辖权。

属地性质的税收管辖权,又称为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以收入来源地为连结因素,较受资本输出为主的国家或地区所青睐;属人性质的税收管辖权,以居民身份或公民身份为连结因素,因此,常可称为居民税收管辖权或公民税收管辖权。采取何种税收管辖权,是由单独关税区根据其政治权益、国情、政策和在国际上所处的经济地位等因素决定的。几乎所有单独关税区都认可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多数单独关税区强调同时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少数单一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而美国则同时行使来源地、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属地主义较倾向依据受益负担原则课税;属人主义乃依据量能原则课税。单独采行其一,皆有存在不符租税公平主义之处。”(葛克昌,2004)当纳税人的应税事实可能受到不止一个单独关税区的不同税收管辖权共同作用时,难免会发生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没有任何国际公约对税收管辖权进行全面规制,甚至各国宪法也甚少予以限制。因此,各单独关税区行使税收管辖权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是受政治权力所能影响的范围制约,理论上说,完全可以根据其政治、经济和财政政策,来决定其税收管辖原则。在无法左右其他特别关税区选择何种税收管辖原则的情况下,税收管辖权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在各单独关税区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确立何者优先的原则。

大陆确立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有两部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9月10日通过,2007年12月29日最新修正,修正后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和《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上述两部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分为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判断居民与非居民纳税人的标准是住所和居住时间(在境内有无住所或者在境内居住是否满1年)。个人所得税包括11类所得,其中:工资、薪金所得(在境内有无住所或者在境内居住是否满1年)等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适用比例税率,税率水平大概是20%左右。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判断居民与非居民企业的标准则是登记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是否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实际管理机构是否在中国境内)。企业所得税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等9类所得,均适用25%的标准税率,另外还设置了20%和15%两档低税率,分别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和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台湾地区只有一部“所得税法”(1943年制定,2009年5月27日最新修正),规定了综合所得税及营利事业所得税,基本对应大陆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根据“所得税法”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凡有台湾地区来源所得之个人,应就其台湾地区来源之所得,依法课征综合所得税。非台湾地区境内居

住之个人,而有台湾地区来源所得者,除“所得税法”另有规定外,其应纳税额,分别就源扣缴。台湾地区境内居住之个人,是指在台湾地区境内有住所,并经常居住台湾地区境内者,以及在台湾地区境内无住所,而于一课税年度内在台湾地区境内居留合计满183天者。综合所得税的所得包括:营利所得,执行业务所得,薪资所得,利息所得,租赁所得及权利金所得,自力耕作、渔、牧、林、矿之所得,财产交易所得,竞技、竞赛及机会中奖之奖金或给予,退职所得和其他所得等。综合所得税适用5%、12%、20%、30%和40%的超额累进税率。免税额以每人全年6万元为基准。免税额每遇消费者物价指数较上次调整年度之指数上涨累计达3%以上时,按上涨程度调整之。

凡在台湾地区境内经营之营利事业,应依所得税法规定,课征营利事业所得税。营利事业之总机构在台湾地区境内者,应就其台湾地区境内外全部营利事业所得,合并课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但就其来自台湾地区境外之所得,已依所得来源国税法规定缴纳之所得税,得由纳税义务人提出所得来源国税务机关发给之同一年度纳税凭证,并取得所在地台湾地区使领馆或其他经台湾地区“政府”认许机构之签证后,自其全部营利事业所得结算应纳税额中扣抵。扣抵之数,不得超过因加计其境外所得,而依境内适用税率计算增加之结算应纳税额。营利事业之总机构在台湾地区境外,而有台湾地区来源所得者,应就其台湾地区境内之营利事业所得,依所得税法规定课征营利事业所得税。营利事业所得税的所得包括营利事业所得、利息收入、认购权证、国际运输事业所得和国外影片事业所得等。营利事业所得税适用20%的单一比例税率。营利事业全年课税所得额在12万元以下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

“适用税法前必须‘认定’在市民生活的场合中事实上已存在过这种行为或事实,绝不意味着对非现存行为或事实可以进行形成性、创造性‘认定’的含义。”(北野弘久,2008)双重征税通常是在对应税事实的认定上发生了重叠。广义的双重征税,包括法律性双重征税、经济性双重征税和税制性双重征税三种,造成这三种双重征税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不同的税收管辖权同时作用、对同一税源双重征税以及实行复税制;狭义的双重征税,仅指法律性双重征税。本文所讨论的海峡两岸对所得的双重征税问题,仅限于狭义的双重征税,即法律性双重征税。“国际法律上的双重征税一般可定义为两个或多个国家在相同时期对同一纳税人的相同所得征收类似的税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0)也有学者指出,“重复征税”可能比“双重征税”的概括更为准确:法律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不同的征税主体对同一纳税人行使了法律依据不同的税收管辖权所导致的重复征税”(张守文,2004)。如果没有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的措施,跨境所得就有可能被同时征税。消除双重征税最初是通过各单独关税区的单边税法规则来加以解决的,各单独关税区的基本税收理念不同、征税观念各异,双重征税仍然不可避免。为了最大限度消除双重征税,各单独关税区间应当协商签订双边税收安排。概言之,两岸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法制度包括单边抵免规则和双边税收安排。

二、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单边规则

自2010年1月1日起,“所得基本税额条例”全面实施,其所确立的最低税负制(Alternative Mini-mum Tax),税收管辖改为属地兼属人的混合管辖原则。台湾地区主要是资本输出地,但长期实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台湾税法学界和实务界对跨境所得的双重征税问题甚为关注,已着手进行了多项针对性的研究。“纳税人很难通过税收筹划消除因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引起的双重征税,即两个或以上的税收管辖权课加于同一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的问题,是两个税收体系的冲突所导致的结果。”(Rohatgi,2002)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渐趋正常化,特别是大陆开始输出资本到台湾地区,大陆也渐渐意识到对跨境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对于未来两岸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近两年,两岸重启双边经贸磋商机制,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两岸所得税的协调问题,尽早签署全面性的双边税收安排,或至少缔结含有税收情报交换内容的双边协议,从而为两岸未来经贸关系正常化奠定健全的税收环境,削减双重征税给纳税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并不是签署了双边税收安排就可以彻底解决双重征税问题,除此,还需要重新调整两岸的单边抵免规则,以配合双边税收安排实施。“为避免或缓和该重复课征造成过重租税负担,妨碍国际投资或交易活动,在内国法上可制定‘外国税额之扣抵制度’,在国际法上可利用‘双边租税协定’采取对策。”(黄茂荣,1997)

“所得税以税捐主体(纳税义务人)或税捐客体(所得)对于课税权者之关联来决定其税收管辖权的归属。税捐主体的关联表现在居民或国民身份上,税捐客体的关联表现在所得来源地上。只要税捐主体或税捐客体对于课税权者有法定关联,课税权者对之即有税收管辖权。该关联首先决定税收管辖权的有无,然后决定其管辖之税捐客体的范围。”(林腾鹞等,2008)两岸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形成了不同的所得税法体系。大陆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与台湾地区的综合所得税、营利事业所得税并不完全对应:就个人所得税而言,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征税对象分别采用分类所得和综合所得的课征模式;就企业所得税而言,大陆的纳税人包括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除外,台湾地区的纳税人包括公司、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合作社。然而,绝大部分跨境所得都可能面临双重征税: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取得的投资所得,既需要基于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原则在大陆申报纳税,又需要基于同一原则在台湾地区申报纳税。而原本可以迂回避税地或与大陆缔结了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策略,也随着台湾地区改成混合税收管辖权而难以避免双重征税。而大陆与部分台商签订的预约定价安排,则很好地填补了避免双重征税的法律空白。避税地是指对跨国纳税人提供低税、免税或大量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纳税人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或称受控外国公司避税,是指在避税地设立而实际上受外国股东控制的公司。

所得税是一种公认的良税,是“符合公平负担(税收)的最理想的税种”,是“最理想的衡量个人的综合性担税力(承担税的能力)的标准”(金子宏,2004)。与防止偷避税相比,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更能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更能贯彻量能课税原则的精神:该原则作为“基本的课税原则,使得税负衡量与国家给付相分离,从而使税法脱离等价交换的逻辑前提。考虑到财产权的保护,所得课税比财产课税更具有合理性”(陈清秀,2001)。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有扣除法、减免法、免税法和抵免法。但是,扣除法和减免法难以彻底避免双重征税,不能成为主要的方法。免税法虽然能够较为彻底地避免双重征税,但是,由于其以牺牲居民国的税收利益为代价,也不适宜推广。相比之下,抵免法最为有效: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用国外已纳的税款在本国应纳税款总额中依法进行抵扣,从而使其免除国外所得在本国的纳税义务。单边抵免规则和双边税收协定也将其作为避免双重征税的

方法。“实行属地兼属人原则征税的国家,几乎全都通过单边提供外国税收抵免来消除双重征税”,“尽管所有国家均限制外国所得税收的抵免额,但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制定详细的规则,说明哪些外国税收符合抵免的条件”(Thuronyi,2003)。两岸现行所得税法,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主要实行限额抵免法,倾向承认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优先性,两岸均有权分享税收利益。台湾地区“所得税法”未来有必要明确大陆所得的税法地位。“所得税法”第8条“中华民国来源所得”列举了各项所得来源地的认定标准。

根据大陆所得税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1年以上5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居住超过5年的个人,从第6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准予其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法计算应纳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5个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分别就个人所得、企业所得的范围及哪些所得来源于境内的认定标准作了详尽规定。

台湾地区已经专门就与大陆有关的所得税课征问题作了规定,如“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1992年7月31日制定,2009年6月9日最新修正)第24条规定:“台湾地区人民、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有大陆地区来源所得者,应并同台湾地区来源所得课征所得税。但其在大陆地区已缴纳之税额,得自应纳税额中扣抵。”“台湾地区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有香港或澳门来源所得者,应并同台湾地区来源所得课征所得税。但其在香港或澳门已缴纳之税额,得并同其国外所得依所得来源国税法已缴纳之所得税额,自其全部应纳税额中扣抵。”“前项扣抵之数据,不得超过因加计其香港或澳门所得及其国外所得,而依其适用税率计算增加之应纳税额。”第25条第1、2款规定:“大陆地区人民、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有台湾地区来源所得者,应就其台湾地区来源所得,课征所得税。”“大陆地区人民于一课税年度内在台湾地区居留、停留合计满183日者,应就其台湾地区来源所得,准用台湾地区人民适用之课税规定,课征综合所得税。”第25条之1第1款规定:“大陆地区人民、法人、团体、其他机构或其于第三地区投资之公司,依第73条规定申请在台湾地区之公司所分配股利或合伙人应分配盈余应纳之所得税,由所得税法规定之扣缴义务人于给付时,按给付额或应分配额扣缴20%,不适用所得税法结算申报之规定。但大陆地区人民于一课税年度内在台湾地区居留、停留合计满183日者,应依前条第2款规定课征综合所得税。”

三、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双边安排

两岸的税收协调是拥有税收管辖权的两岸共同采取措施处理相互间的税收问题,属于一国内两个单独关税区间的税收问题,其所涉及的双重征税问题,不能完全适用国家之间缔结的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双边税收协定,但完全可以比照大陆与香港、澳门,或台湾地区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税收协调方式加以解决。“住所使国家和取得所得的纳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而来源地涉及所得自身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基本规则是所得应该来源于与它有重要经济联系的国家。显然,所得通常会与不止一个国家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办法是通过国家之间分配所得来确定来源地。”(Vann,1998)无论是基于崇尚税收公平还是出于制定经济政策,人们对避免双重征税的必要性存在共识,但是,选择何种措施避免双重征税,则众说纷纭。税收协定之所以被认为是解决双重征税问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在于其所确立的分配规则,将不同的征税权分配给不同主体:“(1)课税对象来源地国享有征税权;(2)来源地国保留有限的征税权或者分取税收收入的权利;(3)来源地国可以全面征税,但是并不享有专有征税权;(4)专有征税权被赋予了纳税主体的居住地国。税收协定下的冲突规则为消除或者缓解所产生的法律上的双重征税提供了基础。”(Rohatgi,2002)

大陆虽然一直实行属地兼属人的混合税收管辖原则,但是,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大陆在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问题上采取过于宽松的税收执法态度。“为了把国际间的流动性资本吸引到本国,各国均对这种资本实施减税措施,引发了减税竞争。”(谷口和繁,1997)由于台湾地区一直将大陆视为境内所得来源地,两岸也没有签署双边税收安排,使得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即使享受了税收减免优惠,也由于税收饶让原则并未确立而不能实质上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但是,外商面临的双重征税问题并不严重。台商迂回避税地或其他与大陆缔结了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或回收投资所得的方式,自行解决双重征税问题。这种做法也有风险,可能被认定为滥用税收协定,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获取其本不应获得的税收利益。“滥用税收协定是指通过对税收协定条款分析,从而安排国家交易结构和经营模式结构,以便利用特殊的税收协定。该术语一般都指非税收协定国居民,通过在其中一个税收协定国建立实体,以获取税收协定优惠。”(Weeghel,1998)近年,大陆不断加强反避税力度,特别是《企业所得税法》第6章“特别纳税调整”及《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2号),创设了转让定价税制、反资本弱化、反滥用税收协定、受控外国公司和一般反避税条款等,确立了依据经济实质征税的实质课税原则。再加上台湾地区增加了居民税收管辖原则,双重征税问题更加突出。

经济全球化使得纳税人能够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提供的各种好处上权衡利益得失,从而达到减轻所得税负的目的。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以上国家为了协调相互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的税收征纳事务方面的税收关系,依照平等原则,通过政府间谈判所缔结的确定其在国际税收分配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税收协议。国际税收协定可以弥补单边抵免规则解决双重征税问题的不足,能够兼顾纳税人的居住地和收入来源地的税收利益,进而在避免双多重征税、防止偷避税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税收协定可以分为双边税收协定和多边税收协定。自1943年比利时和法国签订了第一个国际税收协定起,目前国家间签订的税收协定已经超过4000个。税收协定从早期协调关税为主,发展到以协调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现已形成了《关于对所得和资本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范本》(简称OECD范本)和《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简称UN范本)。前者坚

持资本输出中性,较受发达国家欢迎;后者坚持资本输入中性,较受发展中国家青睐。OECD范本始终代表着转让定价税制的最前沿,对合理划分缔约方的征税权、避免双重征税,起到了重要作用。UN范本为各国签订避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同一纳税人在同一所得的基础上,因避免税收管辖权冲突引起的双重征税问题提供的协定范本,其承认优先考虑收入来源管辖权原则,强调收入来源地征税原则。理论上,资本输出中性可以由资本输出国单方实现,资本输入中性则需要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的相互配合。其实,无论用何种范本作为谈判的参照文本,最终达成的双边税收协定仍然依赖于缔约方的具体谈判。

“在一个税收协定下,缔约各国同意分担避免双重征税的成本。缔约各国通过税收协定分配征税权。通常在双重征税产生时,由居住国承担税收减免义务。”(Rohatgi,2003)截至2008年底,大陆已经缔结了90个双边税收协定,台湾地区则已缔结了16个双边税收协定,大多数位于非洲及亚洲。大陆缔结的双边税收协定,强调平等互利和对等协商、来源地优先以及税收饶让原则,对投资所得限制税率,以便使缔约方都能享受税收利益,体现双边税收协定缔结的目的。除了美国外,税收饶让原则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所谓税收饶让,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税优惠的那一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给予税收抵免待遇,不再按居住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与国家间的双边税收协定相比,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缔结的“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双重征税问题,更能为两岸缔结双边税收安排时提供借鉴。两岸谈签双边税收安排时,应当着重处理好如下问题:协调各种所得的概念及其来源地的判定;为解决对某些所得的分类和征税,制定共同的方法;将某几项所得的税收管辖权规定由两岸的一方独享,或者分享。退一步来说,如果两岸短期内无法直接缔结双边税收安排的话,仍然可以考虑通过签订有关税收情报交换方面的专项税收安排,解决日益突出的双重征税及偷避税问题。“未缔结税收协定或税收安排的,可通过缔结税收情报交换协定来过渡,以便及时交换有关偷漏税的情报。”(多恩伯格,1998)

根据大陆与香港、澳门的双边税收安排,两岸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双边税收安排的条款应当包括:人的范围、税种范围、一般定义、居民、常设机构、不动产所得、营业利润、海运空运和陆运、联署企业、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收益、受雇所得、董事费、艺术家和运动员、退休金、政府服务、学生、其他所得、消除双重征税方法、无差别待遇、协商程序、信息交换、其他规则、生效和终止等。该安排适用于一方同时为双方居民的人,适用于由一方或其地方当局对所得征收的所有税收,不论其征收方式如何。对全部所得或某项所得征收的税收,包括对来自转让动产或不动产的收益征收的税收以及对资本增值征收的税收,应视为对所得征收的税收。该安排适用的现行税种是:大陆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简称“内地税收”),台湾地区的综合所得税和营利事业所得税(简称“台湾地区税收”)。一方居民公司支付给另一方居民的股息,发生于一方而支付给另一方居民的利息或特许权使用费,均可以在该另一方征税。然而,这些股息也可以在支付股息的公司是其居民的一方,或者在该利息或特许权使用费发生的一方,按照该一方的法律征税。但是,如果股息受益所有人是另一方居民,则所征税款:如果受益所有人是直接拥有支付股息公司至少25%资本的公司(合伙企业除外),不应超过股息总额的5%;在其他情况下,不应超过股息总额的10%。又或者,如果利息或特许权使用费受益所有人是另一方居民,则所征税款不应超过利息或特许权使用费总额的7%。双方主管当局应协商确定实施该限制税率的方式。

双边税收安排也适用于该安排签订之日后征收的属于增加或者代替现行税种的相同或者实质相似的税收,以及适用于将来征收而又属于有关“税种范围”的条款所指向的任何其他税收。双方主管当局应将各自税法所作出的实质变动,在其变动后的适当时间内通知对方。该安排可以规定的消除双重征税的方法,具体包括:(1)在大陆:大陆居民从台湾地区取得的所得,按照安排规定在台湾地区缴纳的税额,允许在对该居民征收的大陆税收中抵免。但是,抵免额不应超过对该项所得按照大陆税法和规章计算的内地税收数额。(2)在台湾地区:除台湾地区税法给予台湾地区以外的任何地区缴纳的税收扣除和抵免的法规另有规定外,台湾地区居民从大陆取得各项所得,按照安排规定在大陆缴纳的税额,允许在对该居民征收的台湾地区税收中抵免。但是,抵免额不应超过对该项所得按照台湾地区税法和规章计算的台湾地区税收数额。(3)一方居民公司支付给另一方居民公司的股息,而该另一方居民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支付股息的公司股份不少于10%的,该另一方居民公司可获得的抵免额,应包括该支付股息公司就产生有关股息的利润(但不得超过相应于产生有关股息的适当部分)而需要缴纳的税款。双边税收安排可以使纳税人免于双重征税的待遇得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