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理论知识十篇

时间:2023-08-08 17:21:11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1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2

师范生班主任工作技能实践训练培养能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班级工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师范生,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在以往的师范教育结构中,教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即便有一些课程设置,也多止于“坐而论道”的理论学习,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师范生缺乏相应的技能储备,在日后的教育实践表现出既没有良好的班级管理策略,也没有合适的技能支撑,班级管理方式陈旧,方法简单、粗暴。作为师范教育,应该让学生既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具备对学生进行集体组织管理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走出校门的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良好的教育适应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师范教育阶段就应该重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模拟实践――反思――评价的过程,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技能,提高教育工作质量。

在中小学,具体对学生集体开展活动并进行教育的主要人员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专业工作技能水平高低,理念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教育技能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一是通过理论学习、班级组织和管理、开展教育活动的系列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获得,二是通过到实习基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体验和实践,使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两条途径对师范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习活动中,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多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对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学习和评价认识不够,加之教育工作的复杂和长期性,导致于实习生难有机会像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一样去体验班主任工作,只能辅地帮助原班主任做一些临时性的杂事。对班级管理的组织工作、个别学生的教育实践缺乏有目的的思考和策略规划,更谈不上实际的具体操作和反思评价,班主任工作实习任务变成了一种形式。实习阶段中,学生在教育技能的提高和实践方面无法与教学活动的体验相比较,在实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地体验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实践――反思――评价所得到的收获是较大的。而教育活动的体验和实践相对很少,更多的是一些表面现象的片段观察,对班级组织和管理、学生教育的知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层次上,知识没有能够转化为学生的教育能力。所以在师范教育过程中,以“课堂为基地”建构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学习、技能训练、模拟实践、反思提高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教育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与一般理论课程的教学宗旨是有差异的,所获得的知识结果体现在学生知识结构中也是有差异的。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一般可以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是一种物化的、简约而系统、可以进行表述的知识能力,这种知识学生通常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阅读获得;而后者的知识是一种隐蔽的、非系统的,是在是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拓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知识体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获得,教学是严谨的,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建立了系列评价体系。但对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由于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在实际的技能课程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也都是重视技能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技能的实际训练,学生按照“学习――内化理解――记忆――纸面应用”的模式进行获取知识,知识没有很好的转化为技能,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无法按要求熟练地使用知识应对工作。延长了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应阶段。

“技能”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个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班主任工作技能则表现为班主任在实际的班级教育工作中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表现状态直接影响着班级教育活动的效率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水平。行为方式的培养必须在活动中,经每个学生主动的实践体验,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形成。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模拟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对班级组织管理和学生教育理论有系统认识,并培养相应的技能。课堂中的活动训练成为了学生教育技能形成的核心。

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性课程,整个教学活动力图把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在班级组织和管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训练基地,把每一个学生所在班级作为教学案例,在班级活动中模拟进行班级的组织、学生行为的教育、评定,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尝试、体验、思考班级活动的具体情节,从而获得实践性知识。这种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整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重理论传授,学生技能训练不够的状况。既能让学生获得班主任工作的系统理论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价值,形成班级教育技能。

针对教育技能形成的固有特点,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整合,优化技能培养模式

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是以教师从事班级工作必须的基本技能培养训练为主要内容,但不能异化为单纯的教育技能操练活动,要促进学生个体教育理论与班级组织管理、学生行为指导等内容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指导和实践训练开展,引导学生建构个人所认同的班级组织管理理论,学习在个体理论的指导下,对班级的组织和管理、班级活动的策划引导、学生行为教育方面进行自觉思考,并能有的放矢地对班级进行教育。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担负着培养师范生班级教育技能的重要使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性质,充分认识培养目标,调整思路,整合理论与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学生班级为教学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体验实践的过程,建构一种新的技能培养模式。

二、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班主任工作技能具有生成性特征,它的形成不是简单外铄的结果,而是主体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积极思考,动态生成的。班主任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工作技能扎实,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展各种活动。如果师范生只是浅表层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缺乏主体意识的自觉,一切技能都不可能真正形成,教育能力也不可能提高。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将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从而影响班级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所以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引导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认识班级工作的意义、方法,通过模拟班级实践活动,体验、思考,形式真正意义层面的教育技能。

三、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关注实践能力的提高

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评价依据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各项教学任务的完成状态,评价的目的在于实现与提高学生班级工作技能生成的作用。课程是学生技能形成的载体与途径,而课程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个体的班级教育行为以及蕴涵在这些行为中良好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主要关注学生根据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规范和智慧,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中,既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建立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技能培养落到实处。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学生实际技能重视的学习和形成,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发展素质,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师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杨荣加.强高师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3

目前,我国的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班主任缺乏一些班级管理理论知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班级规模太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从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注重班级管理方法缩小班级规模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班级管理;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班级管理作为学校基础管理的核心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对我国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班主任缺乏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班主任仍被认为是学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具有较大的职责和权威。当前,一些中学班主任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理论知识指导。主要原因是: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学校认为从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中学班主任工作,因此,有些班主任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前培训。另外,学校对已担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没有组织或组织次数不够相应的培训工作,一些班主任的理论知识未能有效得到扩充和更新。二是班主任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班级管理和理论教育知识。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的今天,班主任最关心的话题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因为教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把它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质量的标准。班主任不仅要上好课,还得管理和处理班级的各项事务,导致班主任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班级管理各种知识。

1.2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当今,社会一直提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班主任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智育即“考试分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班主任会更偏向于要求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取得高分,却往往不重视一系列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作息时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同时也忽视了德、体、美、劳的管理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不良现象影响着学生,许多班主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当前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又得不到相应的缓解和发泄,造成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扭曲,家长、学校、老师非常着急担心。

1.3重视“优生”,忽视“差生”。长久以来,很多老师都喜欢“优生”,不仅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而且行为规规矩矩,做事认真负责。而对一些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不好的所谓“差生”便完全不一样,主要表现在班级座位安排上。“优生”不管个子高矮都坐前几排,而“差生”不管近视还是个子矮都会坐到最后几排。这样做无疑是把“差生”和“优生”隔离。另外,对“差生”和“优生”的评价上不一样。“优生”和“差生”犯了同样的错误,班主任会首先原谅“优生”,但是对差生往往处理地步公平。事实上,所谓的“差生”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差生。只是由于没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没有取得好成绩而成为了所谓的“差生”。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但或许在其他方面比较擅长,所以班主任不应忽视差生,要公平对待他们。

1.4班级规模太大。随着国家人口的发展,中学生数量比较庞大,许多中学班级出现了“学生扎堆”现象。有效的班级管理与班级规模有关,目前许多中学人数在六十人以上的班级大量存在,尤其出现在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几十个学生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室的空气也不流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过多的人数导致班主任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更不可能细心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优化中学班级管理的措施

2.1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想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有较高的业务管理水平而且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发生转换,并将新的教育理论观念转变成为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同时,班主任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总结提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还应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上要体现民主决策,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建设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大胆负责,做同学的知心朋友,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的主人,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2强化班级管理目标。组织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方讨论会,集体明确了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判断什么事情应该鼓励,什么事情应该控制和禁止,也才能进行全面的管理。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强化班级管理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2.3加强系统管理,全面育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工作中改变“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优化班级内部结构,运用“平行教育”原则,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以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班级的学生,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四结合”的班级管理合力系统,使班级管理由“封闭”向“开放”转化,实现科学化。

2.4注重管理方法。班主任应言传身教,做好表率,努力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处处以身作则,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欣赏学生、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还要要管放结合,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分层管理,正确把握好严格管理的尺度,要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持之以恒,受到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好评。

2.5正确对待“优生”和“差生”。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懂得公共公正对待任何学生。要进行赏识教育,适时给以肯定和赞扬,常鼓励、勤交谈。同时应每天尽可能抽出一点时间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另外,针对部分“差生”会存在逆反心理,应采取“冷处理”方式,巧妙灵活地收到理想的效果。还要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取得任课教师的支持,促进每名学生成绩提升。

2.6缩小班级规模。研究表明缩小班级规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当然,这不是班主任能独自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如能缩小班级规模,班主任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分配更多时间辅导每个学生,能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管理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3 结语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者以严格的科学管理,培养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班级管理者有必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提高管理效果,提升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赶上时代的潮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中兰,甘岸献.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之我见[J].管理观察,2009(9).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对于班级学习氛围以及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班主任的工作与班级任课教师的工作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展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学生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

一、班主任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1.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本身是极具复杂性的,教育不仅是在传授科学知识,还是在传授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为了活跃班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班主任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初中生极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吸引,这个心理特点就决定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时,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更新原有的教育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套用前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时代的进步,对班主任的教育理论知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班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班主任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班级学生融入班级这个群体,充分享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然而,如今的初中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很多孩子是在长辈们的溺爱中长大的,因此,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初中生最明显的性格特征。班级是一个大的群体,班主任是这个群体活动的组织者,为了让群体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培养出集体意识,班主任也为此组织了很多教学活动,但是,学生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思想存在,很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1.积极提高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改变,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收益更多,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必须要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班主任首先要认真分析和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为基础,适时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原有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其次,班主任应该在课下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收获提升理论水平的目标。

2.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体意识是每个人适应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班级是个人未正式步入社会时所遇到的第一个集体,如果学生可以在这个集体中培养出个人的集体意识,无疑会给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班主任开展工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让他们了解集体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培养个人的集体意识;其次,班主任可以有目的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如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在组织班级活动时会遇到很多问题,班主任要积极寻找解决措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5

【摘 要】在我国教育中班级可谓是基础单元,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基本都是在班级这个场所展开。就高中教学质量而言深受班级要素的影响。班级师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习氛围等都属于班级要素。要想构建良好的班级环境科学的班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依靠传统的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已经明显不再适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班级管理质量的提高,为了突破这种制约我们探讨了班级六维管理模式,但目前这一管理模式尚处于形成时期,所以有些理论缺乏实践基础,需要高中班主任以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教学现状,构建班级六维管理模式。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模式;建构

一、传统模式与六维模式比较

(一)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

老师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这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组建班级委会组织,由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班干部的职责就是辅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处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老师是话事权的完全掌握者,学生所处的地位十分被动,这种模式下特别容易发生班主任独权专制的现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容易融合自我的主观情绪,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平等的关系,学生容易形成叛逆心理,最终使得学生与教师形成敌对关系,不利于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此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得师生对班级管理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人觉得班级管理的主要含义就是老师对学生管理,学生对教师的管理一味服从即可,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对民主化班级民主的构建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六维管理理论对高中班级管理所产生的启示

六维管理理论由王建国教授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从理论层面有力地支撑了现代管理模式的构建,对现代班级管理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实现了打破,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分注重管理策略的片面性予以纠正,突出管理过程中要融合人文化因素。从六维管理的内涵来看,即对班级进行管理从六个方面着手,具体涉及艺术管理、执行管理、权变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执行管理、潜能挖掘管理、思想教育管理三大块,高中班主任构建班级六维管理模式需要围绕这三大块展开。

二、高中班主任如何构建六维班级管理模式

(一)思想教育管理方面

从高中生的思想发展特点来看处于半成熟状态,因此特别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所以在高中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方面需要做好重视,加大力度,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在对学生错误思想纠正所具有的有效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在师生之间,整个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思想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而不是要求学生对命令与管理绝对服从。文化管理与艺术管理是王建国教授六维管理理论的强调的两大方面,思想教育管理需要在理论层面对这两点进行借鉴,对于思想教育而言文化管理是主要手段,艺术管理是有利的保障条件。例如班主任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可以利用构建价值目标文化、综合实践文化、和谐班风来完成,加强学生与班级氛围的融合,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够得到充分地挖掘,此外思想教育应当具有艺术性,例如可以通过模糊管理艺术、艺术批评等途径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接收程度,使得学生能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主动主动改正,创建具有浓厚民主气息的班级气氛,班主任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潜能挖掘管理方面

高中阶段段是学生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班级管理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应当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班级管理不可以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掌握,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例如通过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途径,结合日常观察了解、比赛、家访等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构建专门的管理系统,加工存储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能够从多种渠道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

(三)执行管理方面

六维管理理论中关于执行管理的内涵是这样阐释的,即班级管理通过艺术管理、权变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信息管理这五种方式完成。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执行管理是重要的保障条件,但执行管理必须具有科学性,可以以存在暴力色彩与独权主义,具体采取什么形式的执行管理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执行管理在方式方法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班级管理与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变化适当调整,以六维管理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执行管理方式灵活运用。

三、结语

六维管理理论由教授王建国提出,这一理论将班级管理归纳为六大方面,本文以六维管理理论为依据,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情况,对六维管理模式的构建做了进一步概括,即包括思想教育、潜能挖掘、执行三大块,当然这三大块的进行以六维管理理论的六个方面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康德.高等职业教育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袁川.基于权变策略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3]龙汉武.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六维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教学学刊》,2011年7期

【作者简介】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主任;五融通;工作方法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在学校里班主任既要扮演学生任课老师的角色,又要扮演管理班级照顾学生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是最容易影响学生的人。

既然班主任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呢?对于这个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最应该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义务,处理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协调好每个工作之间的关系。为此,笔者总结出班主任工作的“五融通”工作法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

1融会贯通自身的身份

在学校里,班主任应该明确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教授学生知识的教学人员(或者教学管理人员)又是学生的班主任。应该知道自己应尽的所有义务,了解自己的职责是什么?首先作为教学人员,应该做好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好实验、辅导学生以及认真监考的工作,这样才能够让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然后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知道自己应当具备的班主任素质,作为一个班主任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工作对象是全班的学生,因此需要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促进全班的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明确自己的身份之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自己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2融会贯通知识结构

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自身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有三个方面:班主任知识结构、自身专业结构、学生知识结构。

2.1班主任知识结构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学校的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有着超出一般教师的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该具备无私奉献、程式正直、严谨求实的良好美德。另外,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班主任应该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中班主任需要知道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如果没有相关的教育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是无法担任学生班主任的。除此之外班主任还需掌握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加有效的展开管理班级的工作。

班主任的知识结构是多层面的,涉及的非常广泛,以上述的管理知识为例。班级的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想有效的管理学生就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教育知识以及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来加深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师生关系融洽。

2.2自身专业知识结构

班主任本身就是一位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具备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首先自己应当精通任教教材的基础知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及这门学科与学生其他的专业知识的练习。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存充足了,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如果教师连自己的专业知识都不懂,又怎么能培养出杰出的学生呢?另外,考虑到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有限,教师需要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提炼升华,通过先构建知识框架再逐步细讲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3学生知识结构

班主任融通知识结构不仅仅是将班主任知识结构和自身专业知识结构融通,还需要注意将学生的知识结构融通。因为学校的教育是以学为中心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够对知识了解,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在融通知识结构的时候需要着重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笔者认为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动作,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观察了解学生是不是理解吸收了课堂上的知识,在课后的时间里,班主任也应当多多和学生交流,通过与学生交流学习中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问题来了解学生,并且从学生的这些反馈中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帮助班主任进一步制定教学计划。

3融会贯通课堂内外

如今的学校教育都讲究课堂的高效率,追求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高程度,而作为班主任就可以采用“课堂内外融通”工作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用简洁的方法花费更少的时间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课堂内我们是老师,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将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诀窍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督促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快速有效的学习。在课堂外是班主任,负责给学生贯彻学习思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时也可以互换自己的教师班主任身份,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时候,班主任就可以利用自己班级班级管理者的身份来管理学生,来让他们学会认真听课,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之外,也可以扮演教师的角色,在学生向班主任提问的时候向其讲解相关专业的知识,帮助他们课后巩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4融会贯通自己的工作方法

作为一个工作者需要掌握自己的工作方法,在明确自己身份的同时掌握每一个身份的工作方法,应该清楚自己作为教师的时候应当掌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班主任的时候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工作方法,以及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掌握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将这些工作方法融会贯通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

4.1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因此班主任作为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制定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整个课堂的效率提高,可以将这些教学方法称之为教学手段,笔者常用的教学手段有4种。

直接讲解法:直接讲解法是最为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笔者都是直接将重要的知识理论讲授给学生的,因为这样直接快速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知识点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课堂的注意力,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打好知识基础。

举例教学法:笔者在讲某些抽象概念时会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将抽象化的东西转换成具体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放置在设置好的情境中让学生演练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下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团队讨论教学法: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常常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因为小组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各种电子,促进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的头脑更灵活。另外,分组讨论强调的是集体『生的任务,学生在彼此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以及负责到个人的责任感。

4.2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班级活动的决策者,作为班主任需要掌握好的工作方法来帮助我么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笔者我总结了如下工作方法:

4.2.1充分的了解学生

班主任主要的工作对象就是全班的学生,因此,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应当想办法了解学生,通过与他们的谈话以及同寝室学生的谈话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状况、同学交往、学习情况等,通过这些谈话来知道班级存在的问题,帮助班主任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地完成工作。

4.2.2选拔班干部

在一个班级中只有一个班主任,但是却有着很多的学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班主任不可能一个人管理好整个偌大的班级,因此教师需要在班级中选拔出能力出众的学生来帮助自己管理班级,这些选的学生就是班级的班干部。班主任要注意选拔的班干部的质量,他们要是班级中杰出的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起到好的引导作用,能给别的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这样子才能让班主任的工作更加的轻松,要是自己选出的班干部不但不能带头学习,还带动学生一起触犯课堂纪律,那么班主任的工作会更加沉重,这样反而不利于工作。

4.2.3因人而异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每一个学生都有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因此班主任不能够用同一种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比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要注意在鼓励他继续认真学习的同时告诫他不要骄傲,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够一味的责备,学会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追赶成绩好的学生。

4.3班级的管理方法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后的工作中都离不开班主任的管理,管理班级的办法很多,笔者在现实生活中常用的除了选拔班干部协助管理外还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则,通过这种法律形式的规则条例来更好地管理班级。比如规定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违反了条例要受到什么处罚等。

5融会贯通自己的工作内涵

所谓的融通工作内涵就是班主任要融会贯通自身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和自身工作的共同点都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和文化得到共同的发展,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点,在课堂内外都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做一个爱岗敬业、真心诚信待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班主任,实现自身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融通。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木桶 凝聚力 素质 德育

在现代管理科学里有一种“木桶理论”:一只木桶水容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将这一理论加以延伸,不难发现:一只水桶的水容量不仅取决于桶帮,还取决于桶箍和桶底。如果没有桶底,水容量只能是零;如果没有桶箍,只不过是一堆木板,容量也是零。如果把一个班的学生分别看成是桶帮、桶箍和桶底,把班级的管理效果的好坏看成水容量的多少,那么“木桶理论”非常适合班级的管理工作。

一、应用好“木桶理论”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基石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素养不可能都一样,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班级成员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但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班主任应去发现和挖掘班级成员之间的“所短”,也就是要明确哪些学生适合做“桶底”、哪些学生适合做“桶帮”、哪些学生适合做“桶箍”,发挥学生的特长,避其所短,制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木桶”,这样的“木桶”水容量才会达到最大。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所要做的是动脑筋、想办法,使自己的学生人尽其才,使每名学生都感到自己在班集体中有重要的位置,感到班集体缺少了自己班级就不完整,就像木桶漏水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成为一个整体,大家才能心中想着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这样的班集体才有凝聚力,才能全面提高班级整体协作能力。

二、“木桶理论”是素质教育的催化剂

目前,教育改革中提的最多的就是素质教育,即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而“木桶理论”让学生能较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这无疑增强和培养了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社会关系即与人相处的能力;“取长补短”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与创新能力。总之,“木桶理论”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催化剂,那么如何在管理的实践中正确地实施“木桶理论”呢?

1.全面关注,突出重点,整体提高

在很多班主任的潜在意识里,总喜欢那些“智商高、能力强”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他们更优秀,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却忽视了那些“智商低、能力弱”的学生,对他们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对少数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则会产生讨厌的情绪,甚至对他们打压。但殊不知,一个班级好比一个大木桶,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而是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找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发挥出他们的优点。对待学生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忽视那些表现平平的中间生,更应该多关注那些表现不好的“差生”,让“差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班主任的关注,让他们体会到班级的温暖,特别是让那些本来就有所“短”的木桶上的“短”木板得到提升,早日赶上“长”木板,达到提升班级大木桶容量(即班级管理效果)的目的。这叫扬其长,补其短。

2.德育教育是关键

班主任除注重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像木桶具有了一致长短的桶帮的木板外,还得有坚实的桶底和桶箍一样,必须让学生同样具有一个坚固的“桶底”和“桶箍”。那么组成这个木桶的“桶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思想品德与素质修养。班级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班级成员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见识水平,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使学校教育出的学生日后成为社会接受并受欢迎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即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形成木桶容量的基础,在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还可以像提升木桶的木板一样,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加以提升。但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则是伴随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思想素质之后,才能使“桶底”和“桶箍”在木桶容量不断增大时,不至于泄漏开裂和脱落,以致造成木桶崩溃的结果。

注重思想品德和素质修养的培养和教育,正是符合目前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理念,让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伴随学生成长,让他们受益终生。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8

班主任老师除了思考如何采取正确而又有效的教育手段外,还应该辅助学生树立起一种自我道德信念。道德不是课堂上和人前的表现,是学生的内在修为,要让学生理解,在道德标准下,独立行事,是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班会、课外活动、联谊比赛、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启示:道德观念是一个人成长的灵魂,而不是简单地循规蹈矩,要从利人利己的角度去遵循道德。让学生们明白,要达到这样的思想道德标准,需要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和历练。除了定期在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下多一些功夫,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找到切入点,以确保教育效果的巩固。所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让每个学生在正确道德观念的指引下,独立行事,是做好班主任本职工作、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完成合格的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运用数学思维,建立公平的班级氛围

作为一名教数学的中学班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佳选择。在数学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分类、类比、转化等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灵活运用这几种思想处理一些问题可以事半功倍。运用数学的分类法将学生分类,分析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中出现的情况。掌握分类原则、方法和技巧,明确分类标准和类别。类比思想是依据两个数学对象的已知相似性,把一个数学对象已有的特殊知识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对后一数学对象的新知识。类比思想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班主任工作中“,类比思想”的灵活运用也很重要。转化思想是将不知道的、不熟悉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三角函数、几何变换、因式分解等数学理论无不渗透着转化的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作用也很突出。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身边的题材,把育人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追求,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数学概念教学,表面看似枯燥平淡,如果能创设课堂情境,使思想相互交织,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变为生动的课堂讨论,将死板的公式化为具体数学操作,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函数图像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将思想教育渗透入课堂,将函数比喻成象形的符号。不仅活跃了课堂,使氛围融洽,也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倍增。为了改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现状,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进行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运用交流的手段,相互合作。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运用理性思维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班集体活力是班级中每个个体发展的基础。简而言之,一名数学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积极挖掘教学素材,运用数学的教学思想,从中提炼出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来提升班级的管理效率。

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引导班主任积极管理班级

中学阶级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的发展是矛盾的,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应该给班主任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班主任把这些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班级管理中。给学生讲解“遗忘曲线”、“近因效应”、“暗示效应”、“安慰效应”等,这些知识是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增加,循序渐进地引入班级管理和班级教学中的。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让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动脑,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要注重班级管理的过程和细节。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然要制定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规则。只有这样的规则才是科学的、人性的规则。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走亲民路线,绝不能独断和武断。征求学生的意见是实现亲民路线的最好办法,在学生为管理班级出谋划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班主任还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性别思维差异和个体思维差异,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充分认识各自的能力特点,并积极开展树立学生自信心的活动。班主任要多加思考,善于总结教育和管理的契机,就能比较顺利地开展工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做班主任自我反省,然后分析具体状况。只有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行动之前,认真分清学生的个体差异,班主任才能运用科学的教育和管理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和管理效果。班主任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本文作者:邹德瑞单位: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实验中学)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教师效能 管理效能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93-01

初中班主任不仅仅是教育者,而且担负着管理者、组织者和链接者的职能,其工作从教育工作和教育对象双面出发,其工作具有复杂性、广延性、长期性和主体、示范性等特征,在教育与管理中,初中班主任从不同方面发挥着其效能。

1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与效能

1.1 教育性效能

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育者,要成为有效能的班主任,必须要首先成为有效能的教师,即班主任的第一职能在于教育,而在此观点上吉布森、丹薄将教师效能定义为“教师影响学生学习差异的能力信念”,郑燕祥认为在于特定情境下的辅导作用,而吴青山则认为是为达到教育目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促使学生所进行的优良表现等。而在实践层次上,则为教师个体效能和集体效能两方面,个体效能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教师所表现出的个人素质,而集体效能是指,在学校集体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教育目标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1.2 组织性、管理性效能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担负着班级组织、辅助学校、引领学生成长的职责,依据有效班主任理论,有效班主任是指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将班级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各项业务进行有效配置,通过管理创建良好的班级气氛和课堂情境,以最终实现有效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管理目标,其包括班主任素质、教学质量、班级环境、班主任技能与素质等。

2 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实践

2.1 强化教师效能,实现教育效能

从教育理论分析来看,无论何种理论,都基于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力,并促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有效影响。

(1)进行专业性教育,促使学生知识性提升。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在于教师教育工作,这就要求班主任进行自身知识基础完善,并且在其基础上,对学生展开知识教育,其包括学科知识、政治思想知识、实践文理知识等,以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上学的基本知识性要求。而处于教育基本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进行自我知识更新与提升,教师或通过自学、或培训,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无所不知”,进而实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职能。

(2)树立典型示范,做好榜样引领。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教育实现的有效条件,在实现教育目的中,教师不能以命令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从小事入手,为人师表。在自身岗位上,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做到关爱学生,言行举止、着装打扮得体;要切实遵纪守法,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脚踏实地,不夸夸其谈,不哄骗学生等,以自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明礼仪上,要讲文明、不吐脏话,不讽刺学生、不揭短,促使学生融于集体,讲文明、讲礼貌。

(3)关爱理解学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与关心作为高的教育的引子,以友善、和蔼的心灵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人本思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以平等师生交流,确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以一个笑脸、一份诚心、一份感动和一份信赖,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与发展。

2.2 强化管理效能,构建和谐组织

从管理型效能作用来看,其体现在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发展以及学校管理三方面,而在其实践中,必须要以相关性的环境创设和班主任管理效能发挥为保障。

(1)创设和谐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班主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还在于教学中课堂情境和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在教学中,班主任要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如实践教学、合作教学、小组教学、游戏教学等来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模具教学、媒体教学、画面教学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如班会、讨论赛、班级文化建设、演讲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与服务中,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要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如直接沟通、面对面交流、信息平台沟通等加深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关注自我发展,实现工作正向转型。在教师发展中,教师要面向自身专业品质和个性特征双面,积极从“经验型”管理者向“专业型”管理者转变,同时,在社会多元性的要求下,班主任要进行职业素质、技能、成就认识等提升。

(3)发挥链接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质量。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要将学校制度、政策、方案、具体事件和要求等传达给学生和家长,并做连接家长、学生和学校的桥梁,以有效推动学校管理的实现。

3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措施

从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抓好班级管理工作,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目的,以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以树立良好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主要任务。

3.1 言传身教,以诚取诚

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在我们耳边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自己都做不到,还要求我做!”可见,我们的言行对学生有多大影响。所以,当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时,我们自己应该首先做到。用我们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当然,我们作为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

3.2 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对于班级的后进生采用“五导”的教育方式,即:情感上开导,心理上疏导,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行动上督导。树立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责任感,把后进生视为自己的子女,视为期待雕凿的璞玉,渴望甘露的孱弱花朵,和风细雨精心培育,真心诚意地关心爱护,以自己满腔热情在后进生的心灵深处点燃起熊熊火焰,以自己诲人不倦的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3.3 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

继续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每天公布检查结果,班主任要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加强宣传发动,指导训练,将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力争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切实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抓好班会、团会等,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艺术化。

4 结语

班主任工作不仅具有教师效能,而且具有管理效能,在其工作中,不仅要面向教育教学,而且要实现班级组织与管理,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依据教师自身发展标准和学校管理要求,进行教育性和管理性效能实践,以有效实现班主任职责。

参考文献

[1] 郭兰.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五个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4):8.

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实践;问题;对策

1引言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各项管理的基础部分,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最基础的管理单位,管理的效果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所以每个学校都极为重视班级管理。小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学生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小学班级管理就承担着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严重限制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解决。

2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模式的滞后

现阶段,在小学班级教育管理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仅凭经验管理班级,重视班主任的常规活动,采取权威式的管理方法或者说教式管理方法,老师凭借自己的“权威”自上而下的进行管理,使得班主任会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不分时间、场合、地点和对象的情况,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而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1]。管理模式的滞后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采取的方式往往很单一,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被忽视了,从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在班主任管理的过程中都统一采用圈定式管理法,即给小学生划定好条条框框,在这些条框内的被认为是合理的,而在条框外的这被定义为学生行为有失规范的举动,这种规定是不合情理的,是非常不科学也非常不人性化的。

2.2班主任管理知识的匮乏

现在很多班级中,学生数量众多,致使班主任的工作量普遍较大[2]。因为班级人数数量的庞大,导致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量很大,而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班主任学习充电的时间减少,甚至是没有,这就降低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能力。

我国小学的班主任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并没有进行过多少相关的职业培训,很多老师只是因为教龄较长,教学成果较为突出,所以转升为班级主任,但并没有学习过多少关于系统、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和知识,而当上班主任之后,因为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所以,小学班主任由于任前和任后都没有系统学习班级管理的相关管理知识,造成班主任管理知识的缺乏,最终导致了班级管理的失败。

2.3情商培养的放养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初步形成的阶段,很多习惯都是由小学阶段养成的。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往往以为中高考考个好分数打好基础为目标,专注于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在情商的培养上,通常采用放养式,任学生自由发展。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过多的宠爱,使他们的自制能力越来越差,对于别人的容忍也越来越小,这些都是他们在性格上的不足。班级管理通常忽视这些性格的因素,没有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引导,造成班级管理效果不佳。

3小学班级管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创新管理模式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一刀切的方式俨然已经过时了,班级管理需要用创新的思维,适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很好的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新的班级管理模式需要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对于每个学生,要着重考虑他们各自的特点。首先是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在差异性,然后,班主任在从这些差别中,找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办法,这样,既可以避免管理盲目性造成的无效管理,有可以维持学生的个性,不抹杀学生的个性,保证了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3.2增加班主任管理知识

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班级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决定的,班主任管理能力强,班级管理的自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而班主任管理能力不足,班级表现出来的状态自然就是杂乱无章、混乱无序、懒散涣散。小学班级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夯实的管理才能的支撑,而管理才能的有效保障,便来自于班主任管理知识的储存量。为有效的管理班级,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班主任去学习系统的班级管理知识,以保证他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运用更科学的管理办法,同时,学下尽量多开一些班级,把学生数量平均分配到各个班级,以减轻当前班主任教学任务繁重的现象,让老师们腾出一步分时间去学习班级管理知识,以便日后更好的管理学生。

3.3智商与情商培养并举

我国的小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智力发展,同时又过分忽视学生的情商发展,造成了小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出现了人们经常所说的“短腿”现象。情商的重要性,相信不用言说,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但应试教育的现实又逼迫的学校和家长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这当然是不正确的。智商的发展只能算作是小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可以略胜一筹,而情商的发展才是他们之后人生道路上的立身之本。培养小学生情商,应道他们正确、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一,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会又给大的成就,实验证明,情商高的人可以拥有更稳定和更牢固的人际关系;第二,他们在学习上可以表现出更大的爆发力,情商高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他们的自制力都很好,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制力是一个人在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学习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实现高效率的班级管理。

4 结语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要能够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种问题,不可以急于求成[3]。在小学班级管理上,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班主任必须客观地对待这些问题,调整好心态,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才是改善班级管理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董云升.浅论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快乐阅读,2013.6.5:34

[2]成晓庆.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教学研究.2013,2(90):5

[3]倪绍兵.目前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对策探究[J].文教资料,2010,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