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生活的美十篇

时间:2023-04-08 10: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1

大自然的美,存于你,存于我,存于天地万物--"只要你懂得欣赏,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是的,发现的灵动点激了美的焕发。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常的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他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却需要人们去发现。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他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是啊!一个人的美,他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心。一个美的心灵,要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下去,才是完善的美。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并不是很多,那时,我以为一个人长得好看就是美。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美的看法。

记得那是我十岁那年 。有一天,我在空地上踢足球。突然,我发现有两个过路人在背后对我指手划脚,还小声嘀咕说:"瞧,他多胖,这么小就这么胖,不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说着,他俩走开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想:胖就胖呗,有什么奇怪的,天下又不止我一个人胖。但是,他俩的话又提醒了我,对啊!要是我就这么胖下去的话,那……我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2

大自然的美,存于你,存于我,存于天地万物--"只要你懂得欣赏,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是的,发现的灵动点激了美的焕发。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常的出现在你的面前;有时,他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却需要人们去发现。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他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是啊!一个人的美,他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心。一个美的心灵,要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下去,才是完善的美。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并不是很多,那时,我以为一个人长得好看就是美。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美的看法。

记得那是我十岁那年 。有一天,我在空地上踢足球。突然,我发现有两个过路人在背后对我指手划脚,还小声嘀咕说:"瞧,他多胖,这么小就这么胖,不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说着,他俩走开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想:胖就胖呗,有什么奇怪的,天下又不止我一个人胖。但是,他俩的话又提醒了我,对啊!要是我就这么胖下去的话,那……我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3

关键词 发现 美 生活 爱 创造

爱灿烂靓丽,爱是幸福快乐的泉眼!爱是人生的一抹亮色。美是事物的表象,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美感让人幸福快乐,可以激发我们心中的爱。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生活不是每天都花团锦簇,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热爱生活,我们就必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让美占据孩子幼小的心灵。我们如何我们的工作是引导孩子用心观察身边的美,用情感受自然界的美,用爱创造生活美。

一、引导孩子善于发现生活美

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信息80%来自于眼睛,观察是孩子发现生活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教孩子学会观察发现美,我们首先是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发现美。

用心观察身边的美。表象特征明显的美容易发现,生活中有些美不是表面的,不是你一眼就能发现的,孩子们必须用心去感受,你才能发现蕴含在深层次的美。如大雨天父母接送我们上学回家,我们虽然看到爸爸妈妈打伞站在大雨中,但是你能否发现其中的美?爸爸妈妈匆匆的脚步,关切的眼神,遮风挡雨的动作等等,我们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这些普通的生活细节,从而读懂父母呵护你的心情,让孩子从小这些细节中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表面不美深层次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在一次班会上学生展示了一幅《雨伞》的绘画作品,整个画面都流淌着浓浓的爱,他感悟到了伞下面一颗美丽的心,从小怀有感恩的心;如大课间体育活动、跳绳比赛等校园生活,我们也要引导孩子们用心去观察,让孩子在相处中发现友谊的重要性,从小学会与人和谐共处。

用心创设观察美的条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导我们课堂教学“请进了”、“走出去”: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引领孩子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社会与生活的大课堂中感知美、发现美;我们课堂教学还要利用便利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扮演生活剧情等形式再现生活情景,把生活“请进来”,让孩子们在短时间窄空间里最大限度的观察生活美。如课堂上少点讲多点生活情景创设,多点图片资料,帮助孩子唤起生活的真情实感,唤起他们生活美好的记忆,获得美的熏陶,产生美的向往。

二、鼓励孩子积极体验生活美

美是事物的表象,美感是美的情感体验,美和美感的范畴不一致,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感受。同样一件美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感知美的能力不一样。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美感必定会强烈,让他们不断得到美的情感升华,逐步提高审美感受力。

用情感受自然界的美。我们要求孩子和自然做朋友,带着感情的眼睛观察它。我们用情观察“花鸟草虫”时,让人感觉“山含情水含笑”,如在游览美丽的桃花山,有这种“美丽”先入为主的情愫,我们在这里见到的花草感观就会不一样,你会感觉这里的山水美如画。再如动物,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灰太狼和喜洋洋》等动画片,都是因为我们动画大师们赋予这些动物别样的情感,人物化形象深入孩子的心灵,这些小动物聪明勇敢,孩子在看这些动画片时,就是在和这些动物在进行情感交流,孩子们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感悟,发现它们特别的亲切,自然感觉它们特别的美,这种美感超越了动物本身的形象美。有感情的观察自然会有别样的感受,它会让我们发现平常发现不了的的美,比孩子们见到的动植物直观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亲切。

自然美发展孩子的情感体验。为了不断练习提高对自然情愫,我鼓励孩子坚持写“绘画日记”,结合文字图画描绘自然中的美,发展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愫,提高审美能力,产生表现生活的欲望。

三、激励孩子自主表现生活美

儿童喜欢无忧无虑、没有束缚的表现生活。我在作业评价中重情感轻技法,能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就是好作品,激励孩子们用爱创造生活中的美。美不仅是情感的需求,也是激发孩子们表现生活美的动力,我们一边引导孩子观察、感受生活,一边激励他们“涂鸦”,大胆自由的表达心中感悟到的新、奇、趣、乐等生活美。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4

“生活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其“学”与“术”之间的张力,亦即审美实践要求与美学学术要求之间的张力。

“生活美学”主张美善兼顾,最接近于现实审美实践的要求与形态,故可大有得于审美实践。一方面,审美只是人的一种心理要求,这种要求之满足既可施之于某种专门对象,如艺术,亦可不拘于任何特殊的对象,而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环节,形成时时、处处可审美的局面,其实这正是李渔在其《闲情偶记》中的审美主张,也是社会大众审美之实情。如果立足于社会大众的实际审美、生活经验,严格区别审美与生活是不必要的,不是审美与生活的区别,而是审美与生活的融合,才是社会大众获得人生幸福感的理想状态。审美乃是社会大众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就属于现实生活经验。审美就在生活世界之内,不在生活世界范围之外,一种并不属于生活世界的审美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生活美学”美善兼顾的立场坚持得越彻底,便越接近社会大众审美经验的原生态。

但是,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之一,不能始终停留于原则正确的状态,它应当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类审美经验和活动明晰、确当、系统的知识,应当为我们提供关于人类审美活动超越常识的更具体细节。它要对人的现实审美活动做出描述、界定与阐释。如果我们只是仅仅抓住“生活”(以及“生活世界”、“现实生活”、“生命”、“实践”、“存在”、“此生”等)这一概念不放,虽然不会犯原则性错误,但对深化人类审美活动的认识则了无贡献。科学之区别于哲学者,正在其以分析型思维获得更具体的认识。它不得不从某一比哲学更具体的立足点出发,当然它所获得的最终结论的有效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即使是“生活美学”也不能停留于“生活”原形态――浑沌混一状态,而不得不对“生活”有所切分,对“审美”有所限定,对“生活”与“审美”的差异性关系做一定的说明,如果始终停留于生活与审美的同质性,“审美”概念便属多余,美学也不再可能。简言之,立足于审美实践,“生活美学”需要坚持美善的同一性;立足于美学的学科要求,“生活美学”如任何其它美学形态一样,对整体生活世界中之一部分之审美的精神个性做出深入、细致的说明。满足了美学学科的要求,不一定与社会大众的审美实际相一致;符合了社会大众的审美实际,接近了生活世界原形态,则不一定能满足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作为科学对于明确、限定性知识之要求。这也许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困难。但“生活美学”由于其将美善交融作为自己的第一性原则,因此它所面临的“学”与“术”之间的张力就尤为明显。

主张美学向生活回归,着力发掘生活世界中的审美价值,提升现实生活经验的审美品格, “生活美学”之主旨当是以美促善,化美为善,以善为美,志在增进当代人的人生幸福。因此,我们又可将“生活美学”视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若此不谬,则“生活美学”的提倡者应当首先在人生哲学或伦理学的层面,对“生活”,实即理想、完善人生的内涵,诸如何为人生之善、何为理想人生、何为人生幸福等,提出一套较为成熟、系统的看法,然后方可论及生活审美如何自觉地感知、理解和体验此善,进而丰富、升华此善,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幸福。如果在人生哲学、伦理学的层面上,未能解决人生之善、人生幸福、理想人生等根本问题,则我们对生活之美的议论很可能言不及义。在此意义上,正是人生哲学、伦理学的深度决定着“生活美学”的深度。未能于人生哲学、伦理学实现自觉,则“生活美学”之前景亦不容乐观。

但是,又不能将“生活美学”尽归于伦理学或人生哲学。“生活美学”并非对总体人生之善(good in general)的泛泛议论,而是对人生特殊之善(good in special)的专门研究。美的独立性是美学合法性的逻辑前提。于是,“生活美学”需从哲学立场上的原则正确――坚持美善同一的伦理学立场,转化为美的自觉――集中深入地讨论现实生活世界中审美价值、形态的独特个性。审美精神个性探讨始终是美学之本务,美学学科之自觉、成熟与发展实有赖于此。若无心在审美精神个性方面做深入具体的分析工作,满足于发表一些人生哲学的宏论,则“生活美学”便有被伦理学侵凌、取代的危险。如何坚持美学之“自性”,自己的研究对于美学学科确有贡献,是“生活美学”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关系到学科意识、学科独立的基本问题。一旦美善全方位趋同,“生活美学”作为美学的合法性也就值得怀疑。既要以人生哲学、伦理学关于人的现实生活、人生之善的基本见解为基础,又要对社会大众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经验、审美活动之精神个性做出细致、精致的阐释,这是“生活美学”需要面对的特殊挑战。不能做到这一点,“生活美学”便未能实现真正自觉,尚在草创粗疏之境。

即使是一种生活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活美学”,要取得实效,需要对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现象、活动展开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化原则为领域,化主义为问题,乃是“生活美学”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生活”是一个太大的概念,它就是人生之全体。科学则是一种有限叙述。于是“生活美学”要有实效,务必对“生活”这一哲学总概念做进一步的分析性界说。也许,“生活美学”研究者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对“生活”这一整体性存在进行领域性、功能性或层次性的切分,建立一套具体地言说生活、言说生活中审美现象、活动的分析性框架。不同的美学家可以提出不同的、自以为方便、合理的划分现实生活世界的结构方案,但是,对生活世界中的审美现象作具体、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以深化我们对人生世界中审美现象的认识,为美学积累更多的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知识,这一点则当成为“生活美学”研究者们的共识。这种专题式研究可以落实到各民族、时代的美学史之中,化论为史,以史立论,使“生活美学”走上健康成熟的发展道路。

目前的“生活美学”研究尚处于外在、粗疏的阶段。一方面,研究者自身对于“生活美”的内涵尚未定见,对于到底怎样的生活方为美的、怎样的生活方为善的,以及生活之美与生活之善到底呈怎样的关系,如何使审美研究与对生活的其它研究视野区别开来,尚无定见,所以,就表现为只要是议论现实生活经验,便是在研究生活美学的局面。另一方面,美学家对于如何整理现实生活世界尚未形成自己的成熟看法,生活美学研究便处于自然主义状态,在这种研究中,生活并无较完整的图景,审美亦无较清晰图景。我们只能说,这样的生活美学研究确实既与生活相关,亦与审美相关,如此而已。

对于生活之善与生活之美的关系,我们大概可以表达如下意见。

人生之善、人生之意义、人生幸福的内涵要以一时代、一民族哲学家对人性的正确理解,及其人性理想为依据。因而,每一时代、民族的哲学家们,对于人生意义、价值与幸福,自有其不同的解说。

立足于当代文明,我们将人生之善理解为人类个体、群体与整体的顺利生存与发展,人性需求之合理满足,人生潜能之全面展开,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

生活美以生活世界为前提性背景,以生活之善为基础。一种在此根本方面上违背生活之善的理念的生活之美是不可想象的。相反,生活之美作为现实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它以促进、升华生活之善为根本宗旨。此乃其联系也。生活乃人类的现实当下经验,即其现实生活的即时性展开过程,现实生活欲望的现实追求过程,生活之美则是对现实生活经验异时空之下的再经验――体验过程。此其区别也。

由于此异时空条件之设置,便过滤掉了最粗疏的原始性生活经验,于是,在大方向上,我们即可有这样的表达――几乎所有的现实生活经验,一旦进入再经验――体验过程中,均可以是美的,均可以给人以,至少在心理效果上均成为可接受的,在美善之哲学内涵同质――均是对现实生活需求的肯定的前提下。从心理层面描述则可以说:现实生活经验的根本是感知,而审美经验的本质是体验,它们是对现实生活直接感知内容的异时空再感知、再经验――体验。现实经验即是现实生命体的当下生活,或活着;而审美则是在活过之后,对于自己曾活过的内容进行自觉的自我观照式再体验。审美意识的自觉、审美趣味的自觉,便是这种对于自我人生经验再体验的自觉。大部分人都太执着于当下的感知境界,而忽视此事后(时间距离)事外(空间距离)的再经验――审美体验过程,于是就失去了这种自我感性观照的高境界的精神性生命乐趣。世人皆知此当下直接经验之乐――人生欲望追求与现实之乐与当下直接经验之苦――人生欲望遭受挫折之苦,而不知此人生经验之距离化再次自我感性观照、体验之乐,因凡进入此境者,无论其原生状态之苦乐如何,至此则皆成乐境,此人生现实经验向审美经验转化之核心秘密,现实之恶丑能尽转化为审美之善乐者,讲得即是此理。

只要解决了此现实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之异同问题――同质而异形,那么,我们也就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审美的范围问题:只要实现了解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时空隔离,那么在内容、题材、领域上,生活审美的视野可尽同于现实生活经验。换言之,现实生活经验的领域在哪里,生活审美的领域就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处处、时时尽可生活审美也,生活审美即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异时空感性观照。之所以强调感性、体验一词,即是为了将审美与另一种理性形态的人类自我反思活动――科学认知与哲学概括相区别。

在生活与审美中,既然生活是主体,审美乃生活之一部分,它就是对生活的再体验,因此,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于生活之外再立标准,提出美学自身对于生活的划分标准,而可即依现实生活经验的原形态去审美。据此,我们似可将生活美学研究的领域分为“自我之域”(个体美)、“对象之域”(工艺美)、“人际之域”(人情美)和“环境之域”(环境美)四个方面。这是对生活美学研究生活世界审美现象领域之横向划分。若纵向讨论人生之善、人生幸福,则可呈现为“自我生存”、“自我享受”、“自我现实”和“自我超越”四种境界。生活之美的体验亦缘此四境而展开。

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可略有一议。我们已习惯了得之于近代西方的艺术与生活两分法。这是因为,近代美学持一种狭义的“生活”观,即将“生活”理解为近似于“物质生活”、“功利境界”之类的概念。当代美学家,显然更倾向于持一种广义的“生活”观,即将“生活”理解为用以描述人类整体性现实存在状态的概念,它既包括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全面范围,也包括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各种要素,比如自然环境,比如物质生活之外的各类精神性活动,如与审美。依此理解,艺术或审美,当然在生活之内,而不是在生活之外。我们只要想一下:人类为什么欣赏艺术,如何创造艺术?艺术亦如宗教一样,虽在物质功利活动之外,但同样贡献于人类现实的生活幸福事业,服务于总体性的人生经验。在此意义上,艺术与生活两立,不存生活之内的艺术就不可理喻。

似乎需要对生活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活美学”观持必要的戒心。这种美学雄心万丈,欲以生活为整个美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进而收编整个美学,将美学的所有研究领域尽归于其囊中。若依上述广义“生活”观,则生活本体论美学的如此学术期望便是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我们不能想象一种“生活”之外的审美,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种与生活无关的美学,可以想象一种不在此“生活美学”视野之内的美学吗?看来,美学真的无所逃于“生活美学”了,惟一的出路便是接受其改编。应当承认,依传统的哲学美学思路,做这样的理论建构工作,做到理论自洽,并非难事。哲学家言说这个世界,可以从任何一个自以为称心的理论原点开始,也可以用它为自己的理论模型收官,它们不过是哲学家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智慧游戏。因此,从“生活”开始言说并终结美学,其理论难度不会超过任何其它的,如以“非功利”、“理念”、“自由”、“生命”、“实践”等为理论原点的理论。

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即使我们在逻辑上成功地用“生活”观念收编了整个美学,又有谁有能力对它进行全范围的研究呢?“生活美学”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只要我们反问一下自己“什么不属于生活”或“什么与生活无关”就够了。人类理性文化的发展,已经使自己的生活世界“上穷碧落下黄泉”,至少在地球上已然很难发现一片与人类全无关系的纯自然界了。那些被唯物主义者视为荒诞不经的宗教彼岸世界,神学家们亦可雄辩地证明它们对现实人生幸福的切实价值。任何一门学科一旦膨胀为无所不包的境地,其内在的空疏也就很难讳言。“生活美学”一旦膨胀到似乎可以成为“美学”的同义语,它也许并不能为美学带来实质性的新内涵,只是为美学换个说法而已。环境美学发展为“日常生活美学”即是当下的前车之鉴。也许,并非这种雄心勃勃的欲将整个美学取而代之的生活本体论“生活美学”,而是那种稍谦逊克制一些,作为领域美学、分支美学意义上的“生活美学”,对当代美学的拓展与深化,更可能做出切实贡献。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5

关键词:生活课程资源;开发;美术素养;学生

学生的发展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我们一线教师如果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密切相关,更易让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与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产生同化和应顺作用,也更富有生命力,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源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赏自然美景,品生命之美

江南武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无一不是优美的画卷,陶冶着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着学生发现美的眼力。

2.采自然之物,展艺术之美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当地有许多易得的农作物材料,如俯首即得的秸秆、植物叶子及农作物的根茎、果壳等淳朴的自然之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就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学生们在制作中感受到了最为平凡的美,这样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才智的发展。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特别是对我们农村地区上好美术课具有极大地启示作用。

二、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他们的美术素养。

1.走进企业去“淘宝”

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家乡武进区郑陆镇乡镇工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尤其是钢管、包装、医疗器械等企业呈现出规模化态势。我们在课余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走进企业,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淘宝”活动。被我们“淘”回的包装厂的各种废弃瓦楞纸在同学们的创意下变成了一幅幅有趣的撕纸画,特殊的肌理加上同学们的奇妙构思,同学们的作品堪称原创精品。

2.走进家中去寻宝

我们在课堂上也模拟开展了民间“寻宝”活动。一尊唐三彩、一个布老虎玩具、一件竹雕笔筒、一件玉器、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学生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认识到美就在身边,更关注了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

3.走进文化遗址去寻根

武进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如同一个天然博大的美术宝库,给学生带来文化的熏陶。武进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春秋淹城博物馆、寺墩文化遗址、杨桥老街、大林禅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学生,吸引着他们探寻的目光。学生在探访中去追寻武进文化之源,追寻武进文化之根,解读武进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美术的大课堂。

4.走进传统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元宵、灯展,舞龙、高跷,农村戏曲,老年健身舞,民间腰鼓队,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5.走近民间艺人去学习

民间艺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或身怀绝技,或有着家传绝活。带领学生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糖人、捏面人,试着摆弄泥玩具,让他们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激发了他们传承民间传统文艺的兴趣,也是一种最好的美术学习。

6.走进网络世界去拓展

网络是个广阔而丰富的空间,平时要在博物馆和画廊才能看到的作品,现在只要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目接千载,视通万里”。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在搜索、登陆和参观网上博物馆、画廊、画家个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大美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走进校园生活,让学生展示美、抒发美

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生活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学校最美的地方,学生的答案各有道理,在随后进行的树木写生和透视教学中,学校的最美之处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校园中最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学生展示美,抒发心中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最好平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生活,让美术课程资源丰富而鲜活!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6

有人说什么是真善美?其实很简单。真善美就是一种正能量,像阳光,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照耀着我们的心,陪伴着我们成长。共同阅读初中真善美伴我行演讲稿最新,请您阅读!

初中真善美伴我行演讲稿1“真善美”多么美好的一词,它赋予我们人类发自内心最深处的一种真诚。朴实。善良的传统美德,生活中太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如果我们每一位少年都做到了“真善美”,那么人类将会少出现乞丐。流浪汉等等……我们应该多给他们内心深处的温暖与真诚的对待,世界将会变得更友好与美好。

“真善美”是我们少年必要做到的。说起“真善美”,你可能以为它离我们很远,其实“真善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看!在公共汽车上,有不少少先队员正在给一个个老人家让座。瞧!在大街上,有不少人把怜悯的目光投向乞丐,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钱,交到他们的手中。再看看希望工程那里,一位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献出自己宝贵的零花钱,用他们的爱心搭起一座座桥。还有在大马路上,扶着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的少年也是无处不在……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用我们那一点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拥有一颗纯洁。真诚。善良。美好的心吧,让我们做一个“真善美”少年吧!

初中真善美伴我行演讲稿2生活是一首歌,唱出了感恩之心;生活是一幅画,画出了包容之美;生活是一部漫长的旅行,走出了生活之美。

感恩之美,感恩父母,感谢亲友,感谢大雨里为你打伞的人,感谢为黑暗中默默陪你的人,感谢在你伤心时逗你笑的人,感谢在你生病时坐车看望你的人,感谢总是以你为重的人……使他们组成了你生命中的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使你成为了善良的人。何为感恩,当你走在人造桥上时,应该感恩造桥人的辛苦;当我们坐在一座树下乘凉时,应该感恩栽树人的辛劳,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包容之美,大地对树木的包容,才使树木有机会茁壮成长;树木对鸟儿的包容,才使鸟儿有机会站在树梢上唱歌;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由此可见,包容是如此重要,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包容是一种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包容是一种幸福,能够包容别人是一种幸福,让别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种幸福!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不能在无尽痛苦中度过。

生活之美,生活是一部漫长的旅行,我们在这场旅行中走过了沼泽,留下了脚印;走过了沙漠,留下了汗水。在飞速发展的年代,出行不必再骑马,坐马车,只需登上飞机或乘上飞机,原本几年的路程只需几天甚至几小时即可到达,当我们坐在飞机上,尽情享受科技的杰作,欣赏从万米高空下方的美丽,却失去古人骑着马游山玩水的情趣;当我们想念远方的亲人时,只需花几分钟写一封邮件发给想念的人,却少了古人寄出的信中那浓浓的思念。欣赏美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内在世界的美丽漠不关心,那你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外在世界的美丽。摈弃掉偏见和固执,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就呈现在你眼前了,因为美就在你的心中。找到心中的美,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美。美的极致便是安详,美是一种毫无标的的愉悦。人如果能抛弃偏执,丢下无谓的烦忧,哪怕一片树叶,一朵小花,都能发现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和喜悦便会不请自来。生活不都是快乐和幸福,同样生活也不可能全是落寞和寂寥。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阳光和雨露,恬淡而愉悦,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花草树木,清新而爽快,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大海,寥廓而深远……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练就一种修养,一种品位去适时捕捉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为心灵开一扇窗,让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现在你眼前。一般而言,人的心灵有多扇窗。打开透视美好的心灵之窗,您就会发现即使是别人看来不值一提、平常的事物原来都有美好、可爱之处。所以,抛开世俗的荣辱得失、情感纠葛,重新审视自己,只要打开美的心灵之窗,就能发现生活的美无时不在,无刻不存。

感恩之美,包容之美,就是这两种中华传统美德组成了生活之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发现就能找到。

初中真善美伴我行演讲稿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真善美飞遍全社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善美无处不在,有的人认为,只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体现出美得精神,做小事是体现不出真善美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错了,要想让真善美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那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昨天吃过早餐,我打开电脑,上网浏览一些最新的新闻报道,网上的这样一则消息深深吸引了我:某某市昨日发生一起抢劫案,某单位出纳到银行取钱,在回来路上遭歹徒抢劫,路上的行人见义勇为,纷纷加入到追捕歹徒的行列中。歹徒见无路可逃,就将抢来的钱撒得满天飞,妄想以此吸引追捕人群,可是追捕人群中没有一个人见钱眼开,个个紧追不舍。歹徒终于被抓住了。接着大家齐心协力把被歹徒撒飞的钱检回,一清点,居然一分不少,钱又回到了受害者手里。

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们,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与受害人素昧平生,但在这紧要关头,没有一个人退却,更没有一个人见利忘义。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使正义得到伸张,使弱者得到保护。

以前,常常听到人们在议论: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但是,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社会上虽然存在某些丑恶现象,但是绝大多数人是有正义感的。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弘扬了真善美。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让正义得到发扬光大,让那些假丑恶没有生存的余地。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馨、更加美丽!

社会是一个美好,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处处皆有爱,处处皆有美。罗丹告诉我们, 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星期六,我坐公交车去大武口上课,因为车上的人很多,我被夹到中间,进退两难,我在人群中艰难的呼吸着。这是有一位阿姨给我让了座,我很高兴。正当我坐下时,我看见了一位老奶奶也没有座位,被挤得前后摇晃,我想把座位让给老奶奶,可是,我又想这么不容易才弄来的座位,不能让。就这样,我在私欲和理智中挣扎着。最后,我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吧!这时,周围向我投来了赞扬的目光。我的心比吃了蜜糖还甜。通过这件事,让我知道了我也有一种真善美的精神。

同学们,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有一个弱者在你面前,你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私欲和一种理智在做斗争。两种想法,必有一种会胜,也有一种会败。因为大家都是人,强者是人,弱者也是人。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争强好胜,而是要互相帮助,这样才有我们生活的价值。如果两种想法,理智胜了,就如同黑暗中有亮了一盏明灯,如果这样的灯光多了,我们身边的黑暗也就少了。如果私欲胜了,那就是黑暗中又少了一盏明亮的灯,那样就给黑暗给了一次机会,让他传染全世界,你想想,那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新主人,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自觉弘扬真善美,摈弃假丑恶,使我们在幻想和现实两个世界里永远不会迷失自我,使我们的生命之水永不干凅!

谢谢大家!

初中真善美伴我行演讲稿4社会一—个美好,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处处充满着真善美.。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真,善,美以她们各自的视角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时代,构成了最博大的爱。

你是否清楚?热爱祖国光荣,服务人民光荣,崇尚科学光荣,辛勤劳动光荣,团结互助光荣,诚实守信光荣,遵纪守法光荣,艰苦奋斗光荣!危害祖国是耻,背离人民是耻,愚昧无知是耻,好逸恶劳是耻,损人利己是耻,见利忘义是耻,违法乱纪是耻,骄奢yin逸是耻!所以,只有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真善美,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正因为我们的民族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海桑田依然坚守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才使得我们的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

也许你会问,什么是真善美?其实一些真善美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被称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车祸瞬间挽救学生导致高位截瘫。“最美司机”吴斌在铁片击碎玻璃刺入腹部,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折断的情况下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挣扎着站起来,疏导24名乘客安全离开。“最美母亲”吴菊萍徒手接住从10楼坠落女童被砸晕,左手臂多处骨折,受伤严重。这些事情不就是最能代表真善美吗?

但是,如果你认为真善美就是做一些大事,那么你就错了。其实,给陌生人的一个微笑,给老人的一个搀扶,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的让座和帮助……其实这些看似很小,但如果我们每天能给别人多一些关怀和帮助,每天多注意这些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你也曾做过这些事,这也同样是真善美。

人人渴望真善美,但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梦里阳光普照,你我携手齐欢唱。每个崭新的世界,从不缺少真善美。每个熟悉的世界,只缺少发现美的眼。这繁华的世界,充满了喜与乐。看那花开多优美,皆因你真善美。

初中真善美伴我行演讲稿5有些人感叹道:“为什么好人就这么少?”其实他们只是不太会发现而已。然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流露出真善美。

这或许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当你误入歧途而迷失方向时,总会有一个人把你从“地狱”拉到“天堂”。这个人可以是爸爸,是妈妈,是老师,是同学。无论如何,他们对你的提醒,都表现出他们对你的爱。

这也可能是在你失意时的安慰。当你被生活琐事所困扰而垂头丧气时,在你身边的人会给你亲切的安慰,让你从忧郁中站起来,让你脱离苦海。

当然,这还可以是一声简单的问候。每天清晨,当你走出家门,遇到一个陌生人,相互一声简单的问候就可以在瞬间拉近你们的距离。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做到这点,那么世界将会变成更好的人间。

真善美其实无处不在。

朋友们!请擦亮你们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7

关键词:艺术;艺术终结论;生活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4-0124-02

一、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今日英文中art一词源自拉丁文ars,而ars又是出自希腊文τεχνη,不过后两者之用意与今日通行之前者的用意并不尽相同,当今名词的用意虽然与先前名词的用意一脉相承,但并不直接相关。名词的用意历久生变,变化虽细微,但却持续不断,如是历经数千年,旧有名词的用意已经变得完全不同了。

最早时期的技艺活动是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也包括其中手艺和科学。当今我们说的艺术大概就相当于古希腊时期的模仿。古希腊时期有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悲剧等概念,但没有将它们统一起来的艺术概念。古罗马时期出现了另外一个与现代艺术有关的概念,即“自由艺术”。中世纪接受了古罗马的七艺概念,后来又将它们进一步区分为三大学科(语法、修辞、逻辑)和四大学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在三大学科基础上扩充起来的人文学科研究,其中包括语法、修辞、历史、希腊文、道德哲学和诗歌,从前曾经作为三大学科之一的逻辑被排除在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中世纪的三大学科系统中,诗歌被归属在语法和修辞之下,而在人文学科研究中,诗歌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再整个系统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17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开始,欧洲文化中心逐渐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在法国成立了许多学院,其中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舞蹈等学院,但也包括科学和其他文化分支的学院。19世纪艺术的各种流派开始显现出来,艺术家也越来越倾向于为资产阶级服务,形成了一种脱离政治转向艺术自由的趋势。最先兴起的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在题材、形式、风格上都参照古希腊罗马艺术。

当代艺术就是大众所说的后现代艺术。它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当代艺术的几个流派包括波普艺术、当代表现主义、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等。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所谓真正的群众艺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那就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有着种类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与科技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又不断地渗透着实际生活。由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照相术和摄影术的发展,也使艺术进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所以才有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之后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形式,它们都是在艺术自身当中找创造力。后来丹托便有这样的说法:正是因为他们在艺术自身寻找创造力,所以艺术最终要走向终结。艺术的发展,是在不断地重复历史,并且具有创新性。之后出现了多种艺术形式,比如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环境艺术等等,都超越了初期现代艺术的范围,所以艺术家们也认为现代艺术也成了传统,因而反对现代艺术,被称为后现代派。当代艺术的现状是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艺术观念又远未确立。艺术成为“落水狗”。

二、“艺术终结论”的依据

在当代有名望的哲学家中,丹托承认,在寻求将历史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联结起来的努力中,他受到黑格尔《美学讲演录》的影响非常大。“艺术终结”这一观点是黑格尔时期的一个议论要点,随着黑格尔的学说之后丹托也就这个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想法和意见。随着我们对艺术的不断认识和研究,“艺术终结”的问题便有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有关艺术终结这个理论,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从逻辑和历史的层面做出了论证。在逻辑的角度上说,都要归结在黑格尔的艺术观和真理观当中,绝对精神当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低级的阶段就是艺术。所以它一定会为了更高阶段的哲学和宗教进行一次自我批判和改造。反思这一概念是与当时艺术的发展很不相符的,因为艺术之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作为理性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的一个统一体,就会发生不切合近代市民社会时期的情况,大多数人们把许多其他的观念掺夹在艺术品里面。黑格尔所说的“精神”、“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就是真理。艺术将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阶段,这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在黑格尔这里,艺术的终结是终结了艺术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意味着宗教、哲学开始生成。“但是艺术在自然中和生活的有限区域中有比它较前的一个阶段,也有比它较后的阶段,这就是说,也有超过以艺术方式去了解和表现绝对的一个阶段。因为艺术本身还有一种局限,因此,要超越这局限而达到更高的认识形式。这种局限说明了我们现代生活里经常所给艺术的地位。我们现在已不再把艺术看作体现真实的最高方式”。从这一点来说绝对精神发展到最后产出了艺术,在这个阶段内,艺术绝对代表了最高的表现形式,是精神发展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文化的进展一般都要达到艺术指向它本身以外的一个时期。”当艺术不再是绝对精神的最高表现时,我们就可以说美的理念被绝对理念超越了,“特别是我们现代世界的精神,或者说得更恰当一些,我们的宗教和理性文化,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艺术已不复是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方式。思考和反思已经比美的艺术飞得更高了。”艺术已经不再是有着高高在上的光芒了,也不再拥有它的崇高地位,也不再是最高需要了。黑格尔没有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时期艺术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它提出艺术的终结这样的说法也只是想要说明艺术失去了它本来原有的地位,开始慢慢不再适应于主流被边缘,而不是彻底消亡了。

丹托认为传统的艺术定义是不能避免地有一些漏洞,就比如丹托之前所提到的艺术的终结,是要表明艺术在某种程度的时候,已经发现它自己已经成为自身的哲学,就演变成了当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经已经预先表明过的那种想法了。丹托在《哲学对艺术的剥夺》这部文集中讨论了艺术终结的话题,这个话题的最开始要追溯到根本上就是哲学对艺术权利的两次剥夺:第一次是把艺术看作是只能给人带来的东西,这样就缩短了艺术的生命力;第二次是把艺术看作另一种形态化的哲学问题,这使得艺术就要走向哲学那个方向了。哲学对艺术的两次剥夺,是由于艺术在绝对精神中表现出的自身缺陷所致,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是绝对精神发展的结果。丹托从艺术发展的现实意义为出发点,认为艺术哲学的关键在于表明艺术已经远离了美,最终走向叙事的终结。

在丹托的理论当中又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学说进行了论证,他的观点是艺术可以说是终结了,换个角度又不能说它终结了。自从现代美学的开端以后,我们一起在艺术体系内部探讨艺术内部的本性是什么,并且也把范围局限在了艺术的整个大体系的内部和艺术自身当中。因为艺术模仿外观事物,所以人们重视艺术作品外在感官上的感受,而重视和肯定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则是艺术本质的一种表现。丹托强调:“艺术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如同上帝之城与俗世之城一般”。日常生活要有某些过程才能转变成为艺术,生活和艺术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地位上也不平等,换句话说也就是有人说的艺术应该在生活之上的。在某些限制下,丹托一方面要解释日常生活对艺术是怎样进行改造的,要正面描述艺术在发生着什么样的改变。另一个方面也要在生活与艺术这两个世界区分去解释艺术的定义问题。其实丹托他肯定在寻找能反映出艺术特性的一种奇特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已经开始趋于生活化,他并不是去推测生活和艺术间相一致的关系,我们要承认生活向艺术渗透的合理性。

三、美学的解放和生活美学的提出

艺术在这个时代开始获得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艺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才有了发展壮大的力量。反过来说,艺术在今天之所以面临终结的危险,原因在于今天的日常生活本身艺术化了、审美化了。刘悦笛先生对生活美学提出了他自己新的主张。“生活美学”如果想要确定其位置,就在于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这一点我们要从本体论方面来论证,并要解释各种美学现象。“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事实上,“生活美学”要超过主体性美学是有可能的,但它没有清晰地确认好主体性或是客体性的状态,这似乎又回到之前的美学中了,或者说是一种前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但值得说明的是“生活”的确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范畴,所以抛开实践和生活,那样“生活美学”就是有机会成立的而且发展空间极大。当艺术与现实生活不相关时,把审美调得很高,变成高高在上的时候,生活美学就提出了。

我们人类本身的实践活动中也有美的存在。生活美学是带有境界般的一种生活形式,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觉悟,改变或者向好的方向学习多种生活方式。许多种生活形式有的需要我们的身体来感受,身体是生活艺术的载体,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美学备受提倡。身体美学就是利用我们的身体通过有意识做某些运动或者训练,来让我们的身体线条或者说整个身体的轮廓变得更好更加健康。我们在一个适当的外部或者条件相对适应的环境中,通过某些行为,可以改善我们的体貌变化,同时也可以放松我们的心理状态,使我们处于一种放空或者说是静心的状态下,来体会周围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长久地坚持下去我们从中可以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善不完美的自己,从而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也体会生活的魅力之处。

生活美学带给我们的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或者美好感受,使得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也会提升我们的审美品质。在生活美学当中发现美好,提升我们本来对生活的美好感受,从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的梦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人民出版社,2006:13,42.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8

1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要注重内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幼儿园教育纲要》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各领域的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

因此幼儿的美术教育内容生活化应是把幼儿美术的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雨伞”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雨伞伞面上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素材,因此我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涨,都愿意加入到美术活动中,活动的效果也很好。我先请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伞的颜色、花纹等等,这也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接着我向幼儿出示课件,让他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面上的美丽图案,说一说有什么样的花纹,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活动中,幼儿都能够积极地与同伴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看到的小花伞的样子,整个活动氛围十分融洽,通过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2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美术教育,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在一次“交通工具”为主题的活动中,我请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帮助孩子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还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马路边上一起认识汽车。这些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和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马路上一些路标的含义、一些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司机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等小常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

我们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让家长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

3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美术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解,孩子在看,材料及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在实践中我采用组织以做为中心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做”合一。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蟹壳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唤起孩子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印章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运用萝卜、土豆、黄瓜等刻成的蔬菜印章,制作了一张张美丽的桌布,既有趣,又可以布置活动室;还运用了各种种子进行拼贴画;秋天的时候还让幼儿收集叶子,与家长完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树叶拼贴画。班里我们开设“绘画角” 、“展示区”、“美工创意区”等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空间进行自由地摆弄、创作与交流。这些美工区角的创设可以结合主题适当增减。如: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背景下,我们创设了“小花园”的美工区角。让幼儿用皱纹纸搓柳条,撕贴柳叶。用纸工表现春天盛开的小花,用泥工表现在花园草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幼儿做完后可以直接将作品贴在墙上,布置主题墙。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还请幼儿用彩纸做成了彩旗链来装饰我们的教室。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9

关键词: 中学生 美术教学 审美情趣 培养策略

一、审美情趣与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中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现代美术教育中所追求的是一种适合人文倾向的艺术教育,它所提倡的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教育。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使学生都成为大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提升人文精神。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个体。

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的美术课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从美术中获得广泛的文化情境,以提升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从而提高个人的生活情趣和品位。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在中学美术教材中选择了许多古今中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也有许多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情趣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以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教学环境;用多媒体设备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利用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设计制作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我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一)激发兴趣,在好奇中领悟美。

审美情趣的培养始终伴随着审美兴趣与审美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使学生对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中学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视觉文化”教育,我在美术课中多从审美的角度去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使学生在好奇中领悟美,在积极的体验中发现美、升华美。如“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和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的事物,不断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去,这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陶冶教育,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审美,更将一堂平淡的美术课化为神奇,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中培养审美情趣。

(二)运用联想,在审美中感受美。

审美情趣始终伴随着形象,要用形象来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联想。而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和动机为动力,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欣赏和创作过程。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启发性的美的形象,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会加深感受和理解。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运用联想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从而丰富内心情感世界,使审美活动不断升级,获得对美的更深刻、更鲜明的理解。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花圃》一课时,我不仅要了解花圃的一些美术专业知识,还要比较好地运用图案制作技法来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体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增强设计意图,主张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品”做“花圃”。课前我从操场上捡了几片枫叶,拿到教室去做花圃,然后问学生由枫叶的造型,你会想到什么,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状的花圃?学生当时就兴奋起来,拿出废卡纸、报纸等材料,开始演变制作。在制作中,我用花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想象思维,在联想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制作兴趣很浓厚,最后制作了精美的花圃作品,送给同学或老师。这样的美术手工课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自信心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运用比较,在比较中选择美。

审美情趣是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为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和对事物的感受、认识,通过这种感受和认识,使其形成个人独特的生活品味。每个学生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出内心所思所想,在比较中选择美,画出心里最美的画面。在教学《向日葵》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我让他们欣赏凡・高不同色调的向日葵,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向日葵,有的学生回答说喜欢金黄色调的向日葵,因为金黄色代表收获;有的学生说喜欢灰暗色,因为它代表沧桑……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不同,画作都不一样,我被这些或灵动、或天真、或豪放的画作所吸引,因为它们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声音,具有当代中学生特有的朝气和个性,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四)学习本土艺术,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也体现在美术课堂中。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教师要善于运用美术的形式去教育与传递美的因素,从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品味美术给予的魅力。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时尚而不喜欢中国本土的东西,认为中国的东西很“土”、西方的东西很“洋”。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我呈现传统艺术的内容及示范品,如:无锡惠山泥人、潍坊风筝、陕北剪纸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本土艺术,引导学生认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中将欣赏中国传统的年画与欣赏西方现代的卡通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传统与现代的,中国与世界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朗费罗曾说:“有所尝试,便有所作为。”美术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双向助益的关系,以此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发现美的眼睛,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10

关键词 美术 教学 价值 体验 生活

一、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美术教学一直也在不断创新

这也使得美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日,基础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以及对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与经验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反映在一些学校等各类部门组织的比赛作品之中。学生没有展现自己的生活情趣,没有实际生活依托,表现的都是空洞的、呆板的内容。有时甚至是一种程式化的表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越来越不知道需要表现什么,应该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因此,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如此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美术学习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种原因,本文立求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探讨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方法,指导美术教学。

二、探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方向

(一)美术教学的生活化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

如果我们把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活动当作专业的技术教育,就会偏离儿童美术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把儿童的视野局限在课本上及课堂里,而是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整合儿童生活经验,组织趣味美术活动,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能使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美术教学的生活化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

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寻找生活题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特定的生活群体,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我们只要引导孩子们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就一定能引导他们找到大量的素材,其次,我们应该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画面再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回忆生活场景,然后鼓励学生将美好生活表现在绘画中。凡是生动的学生美术作品都是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然后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结果。如果孩子们产生了表现生活的强烈欲望,画出了表现生活的美术作品,也就产生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绘画。最后,美术教学活动应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我们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学资格的综合效益,使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大课堂之中,搞好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家庭,以及美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我们要结合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美术生活化的教学应该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悦的生活范围,使他们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

(三)美术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主观、传统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是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压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也抑制了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美术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突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体验探究能力评价”是一种不错的评价方式。当今的美术教材中拓宽了材料的概念:从废旧物品到不锈钢,从瓶盖、钮扣、小石子、豆类到毛线、塑料等,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使用”与“不可以使用”的严格界限。绘画中媒材的使用也越来越宽泛,学生的心里已经不再只有蜡笔、水彩笔这些简单的绘画工具。

三、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情生活,用自由之笔,画生活之情,显创新之趣。如:让学生观察房屋造型、橱窗布置、公共小设施以及欣赏服饰等,让他们发表对色彩、造型、功能的喜好意见,并提出创造性的构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