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责十篇

时间:2023-04-08 02:53:42

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职责篇1

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必须履行教师的职责,它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关系到社会尊师和教师自尊的内在依据,关系到教师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计六条,内容很丰富,这里我想就当前社会上讨论较多的“关爱学生”谈谈看法。

在我看来,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就在于,他所面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这些个体各各不同,但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个体起先都是柔弱的,但只要有阳光雨露,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的神圣就在于它的从弱者出发的意识。传道、授业、解惑并不等于教师职责的全部,教师的职责首先表现在维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地去追求比当前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保护和扶助弱者的意识也就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责。其实教师的这一职责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整个社会。在人类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体都是从一个弱者开始迈开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他要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练、承受各种精神的和身体的辛劳,然后才能服务社会,担负起传递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应当成为一种最富有希望和生机的活动,因为教师承载着全社会的期望,凝聚着弱者的梦想。为此,做一名教师,就应以自己的人生,化作蜡炬照亮社会,甘作春蚕温暖他人,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教师永恒不变的使命;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秉承和发扬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伟大信念,接纳并引导来自各种不同背景、具有独特个性的每一个体,帮助他们由弱者变为强者,以教师博大的情怀托起希望的明天。

保护和扶助学生,这是教师职业必须坚守的精神底线,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特征。物的生产可以有次品或废品,可以回炉,但教育的结果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绝不容许出现次品、废品。为此教师的职责应包含一种区别于一般历史眼光的人文关怀,对于少年儿童,教师更应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因为作为弱者的少年儿童更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侵犯。呵护他们、引导他们,为他们除草灭害,让他们茁壮成长,这是每一个教师不容回避的社会责任。只有如此,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历史的助力,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人类的进步。

教师的职责篇2

【关键词】:教师 改革 责任 使命

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为人们所向往.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延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教师,是知识与文明的化身,是世人行为做事的楷模,她所承载的是多么重要的责任啊!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这一职业是何等伟大!,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千百年来不变的职责,在如今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中,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需要赋予新的内容。

新世纪带来学习的革命,新知识的增长可以用"爆炸"来形容,其增长之快,变化之猛令人难以想象。终生学习的理念已为世人所接受.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手段,只有学习,才能使精神充实而绚丽多彩,才能获得完美而充分的发展机会,才能活得愉快,有尊严,有价值.知识无穷,而探求知识的方法有限.基于此,教师的传统职责"传道"即传播知识应当发生变化.教师要把重视知识经验结论的传播,转变到探求这些知识经验结论产生的过程中来,使学习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思考自己在教与学中的位置关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选用最佳方式.创设典型情境,唤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探求知识的方法有所把握和提高,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法",把猎取知识的"点金术"教给学生,这要比把现成的"金子"送给学生好的多!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占有世间的一切知识,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人.因为知识本身天天在更新!"授人以渔"胜于"授人以鱼".在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个人意识和情感的人.这就决定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最好的说明.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特征和认识水平,摸准学生的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把握教育时机,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做学习主人意识的觉醒,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变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为主动的自觉学习.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对待,才能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走进学生,完成课改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茫茫沙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砾;绿叶千重,也绝无两片相同的叶片.教师所面对的每位学生也不可能以同一标准去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人才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要允许差别的存在.家庭不同,家长文化水平道德修养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每个学生的家教生活方式必然存在差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个性得彰显,具有某方面才能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四有"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有用"应当成为我们评判和衡量学生的标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倡导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向传统教育挑战,需要教师审视自己的工作与影响.我常想,对学生而言,每位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生三两年,并不算长,可是对学生的影响却是一生!你不觉得自己的工作的重要吗?你的学识水平品行修养都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不在学生的心灵打上烙印.所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亲其师",才"信其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不少学生厌学,觉得学习困难,与师生关系的不融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转贴于

诚然,我们在改变教学方式转换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否要对学生宽容放纵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并不是学生的仆从.教师要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提醒学生严格自律,唤醒自律意识,绝不能放手不管,任其胡来.我对某些专家的观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学生是人,是正在成长的认识能力正在发展的人,在他们还没有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分清真理、与谬误能力之前,必要的严格约束是不可缺少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一定道理,但不可走极端.我主张多表扬少批评,即使是批评也应该寓于表扬之中,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怕是有些人已经把素质教育引向误区,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放任自流的教育(因为以学生为中心),变素质教育为"哄式教育".

教师的职责篇3

这一事件被曝光后,立即引起公众的关注。触动公众神经的不是晓琳对自己“没有集体荣誉感”的自责,而是“从今往后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教导,有什么事都不会去找老师”的被动选择。师生关系说断就可以断吗?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师生关系的原点,去还原师生关系的本来面目。与缘于血缘关系的父子、父女关系不同,师生关系是因教育工作而形成的,教育工作是师生关系的原点。师生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关系,众多师生关系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所谓“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是指师生关系中既包含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等角色的职业关系或工作关系,也包含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情感的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还包含了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学生等伦理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都是因教育工作而产生,没有教师的教育工作则无以形成。归根结底,师生关系体系是因教师的教育工作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教师教育工作这个原点上来,这样才能对师生关系准确定位。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教师职业与面包师、驯兽师等职业没有根本差异。所不同的是,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面包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面包,驯兽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野兽。也正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且大多数还是未成年人,教师与其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才不像面包师、驯兽师那样只是简单的职业关系,而是在职业关系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教师帮助和教导学生,是一种职务行为,首先体现为一种职业关系,或者说一种工作关系。班主任要和晓琳断绝的,就是这种职业关系或者工作关系。断绝这种关系意味着教师放弃自己的职务行为。

受传统师道尊严意识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把伦理关系置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以至于师生关系出现种种异化。当下师生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是由于对这个关系体系缺乏准确定位所致。师生关系体系中,哪一个处于最高位置,需要将关系置于不同的背景去分析。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某个教师教育开始,师生双方即建立了一种师生关系体系。在这个关系体系中,居于最高位置的应当是职业关系或工作关系。职业关系更多涉及的是责任和义务,是一种责任关系和义务关系。帮助和教导学生,是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在这个阶段,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是一种附属关系,这两种关系所起的作用是帮助、支持教师更好地完成职业责任和义务。我们强调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心理关系和互相尊重、人格平等的伦理关系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丰富、强化职业关系,这两种关系在教师身上以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的形式体现出来。晓琳的班主任就是忽略或者忘记了自己与晓琳之间的这种职业关系,把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抛到了脑后。

《教师法》《教育法》规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提出青少年学生享有受教育权,也就是说他们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教导这种职业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这种关系不是教师单方面想解除就解除的。这种职业关系的终结只有通过学校的组织行为才可以实现,比如说学生调班、升级、毕业等。在这些情况下,教师才可以将教育职责让渡与终止。我们讲依法执教,不能忘记师生关系的本原意义,强调职业关系或工作关系,才是本真意义上的依法执教。

师生关系是职业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等的复合体,其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能代替其他关系。当然,也不能将这些关系割裂来看。成功的师生关系必然是这几种关系共同发挥作用,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对师生关系的误读。通常我们审视师生关系时,过多注意和强化了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却忽视了作为师生关系生发原点的职业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经常异化。如种种以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名义之下的惩罚、体罚、伤害事件,都是无视师生之间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的表现。班主任让晓琳写“断绝师生关系书”,则是忽视或无视师生之间职业关系的反映。

教师的职责篇4

1 概念界定

1.1 责任心与职业责任心

责任心,一般是指个人对于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发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况志华采用CFA分析证明责任心理结构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者构成的一元决定模式,即“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他认为,三者的关系为,责任认知影响责任情感体验,两者又同时影响到责任行为的发生。

1.2 教师的职业责任心

对于教师职业责任心的研究,纵观所查资料,主要有三条线:一是按责任心的三种成分结构来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包括责任认知,即教师责任知识与教师责任认识能力;责任情感包括爱心、同情心、耐心、义务感、羞耻感、良心、奉献精神等。二是按职业责任心的两维要求来进一步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包括如爱岗敬业、成就感、乐于奉献、热爱工作等一般责任心成分,还具备独特的教师行业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师责任行为中所表现负责任的态度与行为要求,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传道授业、对所带班级集负责的态度与行为。三是按人格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一方面内隐于教师的在心理结构中,另一方面也外显地表现在教师的责任行为过程中。

2 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培养对策

综观对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内涵界定,笔者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作为一种认知、情感、信念与行为态度相融合的人格特质,包含了知、情、行等因素在内的完整心理结构。根据心理学中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即心理过程的认知、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到行为过程来探讨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培养对策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1 明确教师职业责任,提高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认知

2.1.1 重视教师职前、职中培训,帮助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

培训内容应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法》、《教师法》、《小学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职业理想、信念等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

2.1.2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帮助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教育中,教育方式是关键。当然,不管何种方式,学校管理者应克服形式主义与官僚作风,不能说大话、套话,讲大道理,这不仅收不到任何培训效果,反而会让教师们对此产生反感。

2.2 创设良好的软环境,培养小学教师责任情感

2.2.1 健全与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培养小学教师责任情感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情感的生成,在一个公正公平的制度条件和和谐的环境下,教师才可能真正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产生责任情感。当然,良好公正的校风与教风创造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包括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业务考核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晋升制度及教师监督激励制度等的一系列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它不仅能保证教师们各施其职,各履其责,更能有效地对教师形成正面激励。

2.2.2 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催生小学教师责任情感

教师责任情感要“动之以情”,让教师们自愿积极做出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行为,除了“看得见”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约束,校园文化对教师责任情感的建立有着无形且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生活、学习、工作在校园的每个人的身体力行,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对于自己行为的判断与价值取向。

2.3 积极关注教师需要,内化与强化小学教师责任行为

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培养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教师在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引导下,能主动地采取正确的责任行为,即将认知与情感上升和内化为一种持续且稳定的行为表现。

教师的职责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身份;职责;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01042012年1月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这标志着中国一直以来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的“立宪”阶段。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因此作为章程规定的主体之一,大学教师的社会身份、法定权利与义务、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需要明晰。其中,大学教师身份的明确是各类权利义务、责任权责界定、维护和实现的基础。

一、大学教师的多重身份

社会生活中,大学教师的身份究竟是什么?是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研究者、学者、教员等职业性界定,还是灵魂工程师、园丁、传道授业解惑者等比喻性、经验性描述。这些称谓在某种意义上是高校教师身份的一种表述,但又不能将其身份属性完全概括。因为大学教师不仅是《教师法》规定的“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社会文化的批判者。后两者应该是大学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显著特点。大学教师不仅承担教育、教学传播的任务,更肩负着知识创造的科研任务和反思现实、在哲学层面探讨人与社会关系的任务。在科研和哲学层面,大学教师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员,还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社会、文化的批判者。

(一)第一重身份——知识传授者

高校教师的第一重身份是教育工作者,即知识传授者。“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他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1]。向完成中等基础教育的学生传授专业且高深的学问是大学存在的首要职责与其文化原性的必然体现,因此作为高校主体之一的大学教师,其知识传授者、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则是实现上述要求与文化原性的具体行为者。同样,在中国古代对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亦有诸多表述:“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地官司传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而在现代社会,“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释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2]。

(二)第二重身份——知识创新者

高校教师的另一重身份是知识的创新者。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属性要求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大学教师不但要培养人才还应研究学术,创新知识。高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学科前沿,具有系统的知识储备和前瞻意识,这就使之具备了知识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应有的基本条件,而且其从事的学术研究就是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大学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大学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显著区别。因此,高校教师除了知识传授者外的另一重身份是学科专业分工意义上的科研工作者,是某个学术或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他们承担着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的双重使命。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吕屏,等大学教师身份职责的认识与思考

(三)第三重身份——社会文化的批判者(知识分子)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文化批判者的身份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的,这种说法来源于欧洲中世纪活跃在大学之中的以传授知识和思想为业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只能从事他那一行的能干成员”[3]。在现代西方语境中,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懂得使用象征符号来解释宇宙人生;第二,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形成一个与社会中其他阶层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于现存体制的、自由飘游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三,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公共责任意识,对现状一般不满并采取理性批判态度,以图良善社会实现”①。知识分子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把个人的思想天地同在教学中传播这种思想结合起来”[4]。从此,知识分子便与大学教师有了天然的联系,而这一点从知识分子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并活跃于大学之中的历史与现实中得以佐证http:// /view/22129.htm。 ,但是知识分子一直又以独立、游离于其他阶层的社会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领导社会文化的变革与思想革新,因此作为判定大学教师是否能够扮演知识分子角色,最为重要的条件是:是否对社会具有强烈关怀与公共责任;是否对社会文化怀有批判精神,因为“自由独立精神、是超然与介入的统一,代表社会的公共关怀和社会的良心,秉承批判反思性文化人格”[5]。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与创新者的身份已得到国家法律和社会认可,人们期盼着拥有高文化水平、受过专业训练、具有科技创造能力、依靠知识谋生的高校教师能够担当起“天下安危,社会进步”的责任,为国家、社会发挥其独有的知识优势和创造力优势,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批判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但是,是否愿意成为社会文化的批判者,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只能是大学教师的自由选择。国家、社会无法通过法律、法规对高校教师做出明确要求,因此对于三种身份背景下的职责义务界定,亦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阐述应尽的法定义务与需尽的社会责任。

二、高校教师的义务与职责

通过对大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知识创造者、社会文化批判者(知识分子)三种角色身份的界定得知,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比较,存在明显的特殊属性,而正是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所肩负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同样具有鲜明特色。

(一)应尽的法定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条文的相关条款对教师的义务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界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水平义务等。对高校教师而言,《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七条还明确规定: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工作实绩被《高等教育法》纳入高校教师考核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中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指出:“道之未间,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解,则非师也。”这恰是对大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科研能力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精辟注释。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将这一观点阐释为:“要求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另外,《大学章程》第5卷英国剑桥大学章程中明确规定:“大学教职员有义务致力于推动所在学科知识的进步……同时,有义务推动大学教育、宗教、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发展”。美国《密西根大学董事会章程》指出,设立各学院的目的是为州和国家政府提供如下三方面服务:第一,提供民众教育;第二,在构成现代文化、专业实践以及工商社会领导力的各个知识分支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第三,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二)需尽的社会职责

高校教师,作为被期待的知识分子群体,较之教育与科研双重义务与职责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与社会改造的责任亦同样重要。这样的身份要求他们不仅是潜心学术的专家,还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文化批判者、推动者、构建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指出:“大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既取决于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更取决于大学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的指向。”[6]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教师是他们接触、了解、传承人类历史与文化最直接、最主要的媒介。这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如真正知识分子一样为了社会公平和道德正义而存在,是一种精神样板。

遗憾的是,这样的存在却正在浮躁的现实中淡化与消解,追名逐利之风不断侵蚀着知识分子群体,讲坛成为教授专家一夜暴富成名的名利场,公共知识分子蜕变成了利益知识分子。虽然“市场残酷的竞争将会令穷人和弱势者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维持,自由人的理念成了天方夜谭……而愈发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和威权式的社会经济组织,将对人带来种种压迫,经济不平等导致政治不平等,使得民主制度徒具虚名,最终催生拥占性的个人主义,个体变得贪婪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从此消失”[7]。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并没有为大学教师带来更多的尊敬和爱戴,相反,公众对大学好感度和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呈现出走低的态势。同时,高校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倾向令大学教师社会责任者和道德批判者的角色被逐渐掩盖,知识的传授被简化为谋生手段,让学生获得“以何为生”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教会学生承担“为生”背后的的责任与思考。大学教师“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难以称为生活”[8]。

鉴于上述现象,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尽的社会责任正成为迫切关注的话题,如何重建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的身份认知,挽回失落的信任成为中国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

古语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描述,也是对为人师表的智者的期盼。中国现代思想精英王小波亦认为“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9]。具有“自由独立精神是超然与介入的统一,代表社会的公共关怀和社会的良心,秉承批判反思性文化人格”[10],作为大学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具有鲜明、独立的批判精神,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将关怀,自由、独立之批判精神张扬、传递,将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批判精神通过教育的放大作用、扩散作用,产生裂变,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失落已久的自由、独立之批判精神。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R·霍钦斯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只有一个理由,即他们必须是批判的中心。”而批判源于关怀,大学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对高校教师身份与职责的思考

在高校教师的多重身份中,知识传授者、创造者身份体现其基本的职业属性,这两个身份所承担和拥有的义务、职责与权利,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和保护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但是,高校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则来自其社会文化属性。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范畴也只是作为文化、道德层面上的社会期盼而存在。与教师的所有基本法定义务受国家法律的约束不同,高校教师法定义务之外的社会职责的实现则需要高校教师主观意愿才能达到。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批判精神和学术自由意识,无论是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还是对于教师教育、学术生活来说都是崇高的境界。因此,大学教师是否履行知识分子的这份崇高职责,具有极强的个人主观性,作为规范社会客观存在的国家法律、法规无法作出强制要求。

作为上承国家法治精神,下启校内制度设计与管理的高校治理“宪法”——大学章程,是在保障和界定高校教师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前提下,在尊重上位法的规定原则基础上,对高校教师的义务职责实现、权益保护、学术自由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国内各高校正在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制定作为重要任务,中国高校新一轮管理改革、制度建设拉开了大幕。其中包括了对高校教师身份认定、权益保护、应尽职责和义务履行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机制保障。例如:教师身份界定、权利义务、聘任、考核、监督激励以及申诉仲裁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内容应该考虑帮助、鼓励高校教师实现律法之外的社会职责与道德担当。《大学章程》第5卷英国剑桥大学章程中规定:“确保学术员工在法律范围内有质疑和检验多数人意见、提出新观点和意见的自由,即使其观点或意见有争议或不受欢迎,且应确保学术员工不会因此面临失业或丧失权利。”类似的条款对于高校教师权利权益的保护和义务职责的履行无疑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激励高校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们就能“让青少年真正理解,人类世界乃是一种叙述性建构,大家能够创造性地进入其中并参与其活动;让青少年真正懂得,大家所接受的理解是能够被解释和再解释的,且人类的责任正在于担负起这项工作”[1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怀疑精神、创造能力,是高校教师学术创新,秉怀知识分子服务公共社会、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适宜途径。

另外,在中国现行大学制度下,高校教师多重身份延伸出来的各项权责的实现,除了需要其个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独立人格与学术追求,高校确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整个社会解放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12]。这也是大学章程制定和大学教师实现社会职责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周保松.左右为难的乔姆斯基[N].南方周末,2010-09-09.

[8]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9]王小波.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10]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教师的职责篇6

一、体育教师基本职责的转变

体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技能、技术的传授者。以往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进行运动技术讲解,并考查与考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是既定计划的实施者,学生是既定计划的接受者。

要改变以往的状况,教师首先要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观点,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成长条件,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从传统的运动技能传授者向指导者、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

二、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现代教学中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运动技能、技术的机器,而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制定可行的锻炼计划,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师生始终是平等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而应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催化剂”。在体育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有更多的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练习、观察、探究,使他们将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引导者

高校体育不应是“终结性体育”,而是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际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抓住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并授之以终身体育实施过程的知识体系。

教师的职责篇7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28-01

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

实际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山村中小学教师,不断经历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感觉,不断感受到工作热情的减退以及自我评价的降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倦怠现象如今非常的普遍,给社会、学校、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1、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能否适应学校的管理及竞争有关。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学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有些教师不能完全适应,这就增加了自身的许多压力,并同时感到自己得到的信任不够,使得教师自身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缺乏职业成就感。

再者,由于自身不能合理调节工作状态,对教育管理当中的检查、评比等产生急功近利或者疲于应对的现象,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乃至与领导、与学生、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3、工作负荷的重压

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8小时之外还要工作,除备课、批改作业、家访外,还要个人进修、继续教育。使得教师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所剩无几,导致情感日渐衰竭,个性漫漫泯灭 ,最后淡化为消极对待,或习惯化动作。

4、学生问题的困挠

如今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所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这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再加上班级人数较多,程度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化教学确实有困难,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

5、家长的苛求

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有些家长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甚至动辙用媒体舆论来谴责教师的行为,无限上纲,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6、自我发展的困惑

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及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等。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某些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7、家庭经济状况的不良

虽说教师目前的经济待遇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有一定素质与修养的群体,他们也渴望体面的生活,渴望居有温馨的场所,渴望在社会家庭中有坚实的主体地位,但家庭地位与教师神圣的光环有相当差距,于是从事教育的幸福感渐渐消退。有不少教师存在着或心理或生理的疾病如:心情捉摸不定、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失眠、疲劳、愤怒、紧张、焦虑、压抑、健忘、莫名其妙的烦燥不安、经常性头痛等。

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

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教师的职责篇8

关键词:师生关系 引导者 奉献 责任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1.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

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也应该像蜡烛一样给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是对学生未来的深切关注,这种爱应该是经常性的、是公平的,不能只给学习好的同学,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自奠心,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教师的一切要求,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弃学。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的接近学生,了解学情,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有了错也应该学会说“I’m sorry.”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

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一种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期待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期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种要求,它可以使人们懂得怎么样去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怎么样去尊敬别人。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

3.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有些演员在表演时,什么道具都没有,却能把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教师更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例如我在教字母O和Q时说:“O的脑袋后长了一条小辫子,就变成了Q”;在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一、二、三特殊记,八去t,九去e,f代ve,去y加ie,再加th.”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记忆的难点,我分类给学生编了许多口角,如:初中范围内i-a-u变化的单词:“开始(begin)游泳(swim)下沉(sink)喝(drink)响(ring)了唱(sing)(肚子咕咕叫).”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相同且结尾是ought或aught:“想(think)买(buy)战斗(fight)教(teach)抓住(catch)了带来(bring)(插一句‘世界需要和平’)”等等。这些顺口溜既让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变化,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的民族和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说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要选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这样既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了新旧知识,能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启发式教学,话题提出来,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什么都讲完,应留有余地,也不一定有问必答,给学生一些启示,激励他们课堂外的自学。

5.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的职责篇9

【关键词】语文 教师 职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甚至不少教师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有的学校还明确规定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我想,这样的理解和做法未免有些过于机械和绝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那么,教师的应尽职责是什么呢?

一、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

许多人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一提到诱发学习动机,马上会想到精致的课件或精彩的导入,认为唤起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靠学生喜欢的内容来吸引他们。固然,这是一些可行的办法,但笔者认为,要激起学生真正的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思索、研究的动机,更重要地来自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思索、研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多的来源于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同时能够做到创设条件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在导入时不应刻意设计多少花样,而应该直接切入实质性内容,更应注重的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如教读《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布置的问题是:(1)阅读全文,梳理问题与感想;(2)就各自的疑问与感想交流;(3)将各自的疑问与感想写在卡片上。通过交流和填写、展示卡片等活动,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均等的表现机会,从而达到激起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的目的。

二、和盘托出教学设计,凸显活动的目的性

在每个单元学习的开始,教师就将整个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和盘托出,征求学生意见,和学生一起拟订基本的学习计划。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把握学习目的,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的这种行为源于对加强活动目的性和针对性指导的重视。这就要求学生活用学校图书馆,活用电脑网络,对于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寻找有关的图书资料或网络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料时,常常出现学生大段大段地引用资料的现象。单纯地抄写、引用,虽然可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经过真正的积极思考,而是为完成任务应付。为让学生积极动脑,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教师要先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目标,首先是针对自己感到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查阅,这一要求的提出,迫使学生在阅读中必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其次要在查阅的资料中进行梳理、提炼,无论是在语言能力方面,还是在思考能力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了查阅资料的活动不流于形式。教师重视每一活动的目的性,会使其在实施新课程中避免一些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倾向。

三、引导点拨学生思维,使讨论焦点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频繁的活动就是要随时随地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无论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或发表个人见解时,还是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师要始终以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以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

四、勇于挑战创新,为学生做好示范

曾在学生周记上看到这样一首歌谣;现代教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这首歌谣表达了学生对一些老师的讽刺和批判情绪。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一切以课本为准,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课本上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五、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主导,教与学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课堂上允许学生不按老师的意愿随意提问,随意发表意见,形成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的职责篇10

师范教育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职责,正由局限于教师的职前培养的传统师范教育向强调职前职后的一体化教育的现代师范教育模式发展。传统师范教育更倾向于为城市服务,培养的学生并不热爱农村,反而可能厌恶和鄙视农村。然而目前,大城市人才拥挤。教师超编,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而广大农村的教师状况却另人堪优。农村因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去农村任教。因而也造成了城镇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从教人员的过剩,而农村学校却因得不到足够的教师,尤其是合格的教师,而使学校的效率不尽人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分布不均匀是影响发展普及教育推行的重大障碍。

据悉。目前福建省农村小学教师总量超编,但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短缺。小学和初中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部分课程教师的缺额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高中教师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一直是山东省农村教育中一块“最贫痔的土地”,很多学校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小学普遍缺乏专职艺术教师,多数农村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一位去山区支教的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依然记得支教第一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我没有想到,山区学校艺术教育会是那样贫乏。也正是那一天,我下定决心,城里孩子有的,山区孩子也要得到。”总之,我国8亿农村人口的素质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农村急需大量的优质教师,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要的一点就是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传统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点和立足点显然己经失之偏颇了,那么师范教育究竟应该为农村师资培养做些什么呢?

一、重新审视师范教育对农村师资培养职责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村的教师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过近50年的努力,尤其是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及师范教育的大发展给农村中小学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新教师。从质和量两方面都大大改变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落后状况,改变了以前很多农村中小学都是清一色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的局面,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形势依然严峻。

广大农村,不仅仅是指西部边远地区,也包括中原地区甚至发达省份的农村,存在的问题大致有:教师数量增加,但区域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教师缺编严重;教师本身学历层次结构底,素质差;学科间教师搭配不合理,部分科目较缺教师;教师待遇底,工作环境差,生活艰苦。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外流状况十分严重;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差,信息闭塞,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落伍;教师再培训困难等等。而大城市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目前都要求本科及以上,教师工资收人可观,工作环境舒适;教师超编,高校毕业生难找工作等等。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的状况越来越差,农村的孩子永远接受不到好的教育,综合素质上不去,这是一种极大的教育不公平。

目前,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教师培养职前职中职后培训一体化,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但广大农村的师资水平还十分落后,师范院校把改革的一部分焦点指向农村,切实地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考虑,做出益于农村发展的举措,是师范院校的本身职责,师范院校为社会、为农村培养教师的职责是责无旁贷的。

二、几点建议

就此,师范院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自己的招生、教学、实践、就业及培训等一串的环节与农村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补充和完善师范教育服务农村的职责。

1、师范院校应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各级的师范院校应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大致有三种,高等师范院校,即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大学应走在服务农村的前列,但主要应把重点放在综合研究师范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如何为农村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模范教师的示范作用,如何培养适应中学教学改革的人才上。地方师范学院应突出其地方特色,研究所在地方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研究农村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各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细致指导、再培训等功能。而师范专科学校应扩大招收农村学生,为农村教育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优秀教师。

2、师范院校在招生上应向农村地区、农村学生倾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上大学,然而,农村学生仍然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他们接受的教育远不及城市学生好,高校招生名额各省市要有一个均衡,这样一来,人口密集省份及农村地区高考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农村的孩子想上大学还十分不容易。师范院校应尽量多招一些农村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比较熟悉。能够切实地思考如何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的问题,能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增添希望和新的生机和活力。

3、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生源学生的个性特征。

目前或将来的教育和研究对象应重点放在农村孩子方面。农村的孩子性格较内敛,自尊心比较强,思想比较封闭,责任心和使命感比较强,了解的新生事物比较少,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在弄清楚农村孩子性格特点的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对策,使他们更好地更愉快的健康成长也是师范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职责。

4、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师范学生实践教学,增加参与农村教育实践的机会。

师范技能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的师范院校中,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加强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是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关键。师范技能的培养主要需要通过教育实习来实现。例如美国的教师培养课程中大约有一个学期时间都是用于教学实践,即使在平时也有很多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机会;德国师资培养采取两阶段形式,即修业和见习,但从1990年起,德国根据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各州见习期为两年;英国的师资培养体系中,中小学成为其“伙伴关系学校”。由此可见国际上对师资培养中多样化实习的重视。而我国还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师培养体系。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只有两个月,实习也并不是真正“临床”。只是短期的。‘蜻蜓点水”。有些实习单位还怕实习生打乱了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恰好实习与找工作相冲突,不少同学都是以就业意向来找实习单位。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上,完全可以和农村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师范院校可以和农村中小学建立一种“联合体”,西南师范大学的“小松鼠”计划,“春耕”义务支教活动十分有借鉴意义。师范大学学生可以一批一批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补充教师的缺编,做农村学校教师的后备资源库,师范生到农村,带来的是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等,可使教师接受到校本培训,不仅可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慢慢改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结构,逐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且师范生到这些地区实习可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服务意识。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农村教育乃至农村的发展及对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师范大学的职责、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等做出的有益探索。

5、就业导向上,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

去边远地区是我们的热切希望。但学生真正愿意去农村工作还需要各方面有利条件的支持。首先,师范生要有高尚的师德,把服务农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师范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然后,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引导师范生降低就业期望,到能发挥自己优势和价值的地方建功立业。之后,师范院校可出台一系列鼓励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政策,如服务两年可免试攻读研究生,3+2。4+1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充足的时间实习等等,有利政策的引导能保证农村教师的后备充足,又能避免目前研究生理论空洞,缺乏真实性、应用性等弊端。当然国家经费的支持,政府有效聘用教师政策的制定,社会的关心和鼓励也是十分重要的。

6、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资职后培训功能。、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职后培训的责任。目前,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培训也搞得如火如茶,但有急功近利,较注重经济回报的特点;培训理念也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来办培训,忽视了培训自身的特点和特色。而且,在参加培训的教师中,农村教师为数不多,农村地区没有如此多的财政经费支持。很显然,师范教育为农村教师培训服务的职责还没有很好发挥。可采取部分实习生代替部分教师,使这些被替代的教师恰好有机会到师范院校培训这种结合的模式,使广大的农村教师有职后培训的较好机会;另外,培训要注意解决农村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实践反思,要注意到培训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需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是不同的。师范院校可以和县乡地方政府共建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高水平师资,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农村教师就可以获得免费进修的机会,积极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