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7-23 09:37:00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县域经济 创新 突破口

1.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思路

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总结各地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应把握以下原则:

1.1因地制宜和敢于创新原则

各个县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开发的重点。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从传统产品中筛选品牌,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活力。一是观念创新。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的主题,树立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观念。二是制度创新。坚持农村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修改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的环境。三是领导方法和方法创新。创建服务型政府,变直接干预为提供服务,便忙于应酬为超前筹谋,做到心中有数,追求实效。

1.2走开放带动和城乡互动原则

放手引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并购资金,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鼓励农民进县城,聚集镇,走出去,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兴业的热情,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选好并推出好项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城乡互动解决现阶段“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之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共富裕。

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源头抓起,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增强县域创新能力

第一,创新思想观念,提高市场化程度。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首先,应扩大交流、博采众长,树立开放的观念;其次,应除旧布新,具备不大胆进取的精神,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树立创新的观念;再次,应勇于挑战,树立竞争的观念;最后,讲求实效,树立效率的观念。

第二,创新体制,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提高县域内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凝聚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高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2县域三大产业一体化发展

第一,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县,重新整合生产要素,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提升竞争力。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县域,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协作,促进共同开发。在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特色戏,努力形成以果业、畜牧业为龙头,各种特色经济合理布局、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质量和效果。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使之成为产业化的脊梁;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有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改造,注入资金,引入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鼓励引导城市各类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增添新活力。

第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健全和完善县、乡、村和民间农技组织共同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技人员带薪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领办、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3着力发展民营和劳务经济

第一,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普遍改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活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二,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切实加强与省内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有条件的还应逐步拓展国际劳务输出的渠道。同时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强化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4大力发展小城镇,走乡村城市化道路

根据区域空间发展的结构状况对发展不平衡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从而使大城市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它们在区域中的辐射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各类城市在功能上的互补形成城市化的网络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有机结合;再次还可以通过城镇体系发展区域经济,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村现代化以及城市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许经勇.中国特色城镇化、农民工特殊群体与发展县域经济[R].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06

[2] 李松志,刘叶飚.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可持发展障碍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

[3] 孙柏军.内蒙古宁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一、引http://言

我国目前县级行政区划分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 我国国土面积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域范围内,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约为9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内人口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国民经济的大部分也在县域城市经济范围内, 2001年全国县域gdp为5。4万亿元,占全国的56%。2006年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2008年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2010年gdp总值占全国的50%。因此,县域城市做大做强了,必然能发挥它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引领区域经济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县域城市规模普遍偏小,不利于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经过20多年的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进,特别是一批特大城市和以省会、地市政府所在地为代表的中等城市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但目前,我国多数县域城市人口总数在30万至100万,75%以上县域城市人口不到10万人,远没有达到规模人口要求,推进县域城市大发展、增加县域城市人口的阻力很大。对发展县域城市的认识不到位。一方面,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就是抓产业发展,一味地强调经济上规模、农业养殖业上规模等,而忽视了县级城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带动、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对农民进城抱有排斥心态,认为农民进城加剧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对农民进城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发展县域城市受到一定阻碍。/

二、研究综述

(一)政策性管理研究 李铁明分析了我国县域政治发展的现状和妨碍我国县域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了推进省管县进程、深化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县域民主、推进体制创新这些有益于县域政治发展的对策。李宜春提出我国现行政府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注意改革中各环节的关联性、系统性、连贯性,突出区域改革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地方各级率先进行积极的拓展体制创新的试验。徐雪梅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市管县管理体制的弊端,并对推进“省直管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推进改革,通过全域城市化建设推进大都市“省直管县”改革,建立区域协调的“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改革建议。许艳娟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河南政府在“省直管县”政策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针对改革道路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蓝红星指出了“省直管县”体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提出了改革思路。

(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赵宏钧出于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的目的,对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杨晶晶出于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为实例站在滑雪旅游的角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通过改进滑雪旅游设施及增加投入的方法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张慧霞提出了发展济南市县域工业经济的一些策略建议。林寿富分析了中部县域城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并指明了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政策保障。梁杏飞以贵州省施秉县为例,通过分析施秉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卢建明研究了山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及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李泓震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在深入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的现状之后针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性建议。马增明通过研究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加快县域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建议。郑炎成结合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全面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理论地位与现实地位不对称入手,深入质疑我国现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配套体制及其对县域经济安排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全面解除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不合理约束,进而深化县域经济内部体制改革和优化县域经济内部发展战略。//html/jianli/

(三)县域城市统筹发展研究 杨娜分析了影响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因素,构建了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并且利用所构建的体系和方法对河南省偃师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益于该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袁静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研究视野,在分析研究关中地区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宝鸡市为例提出了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杨丽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与县域经济壮大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会议认为,今年上半年,湖北省74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1599.77亿元,同比增长12.9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个百分点,为近几年增速最快的。其中20个扩权县市生产总值708.04亿元,同比增长13.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95个百分点,这个结果表明,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的重大作用开始显现。

会议认为,宏观调控已进入关键阶段,调控效应更加明显。在宏观调控中,湖北省经济运行中的某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快速发展与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矛盾;部分领域、行业重复建设和资金短缺的矛盾;生产发展与销售不畅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经营亏损的矛盾,创业热情与经济发展环境欠佳的矛盾、这些都将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会议认为,对县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中小企业,多年来一直被融资问题所困扰。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北省从1998年起着手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担保机构89家,共为全省15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3966笔、担保额50多亿元。受担保的中小企业分别新增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5亿元、就业4.98万人。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快了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的步伐,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与发达地区比,湖北省担保机构担保资金规模偏小、风险准备金不足、担保放大倍数较低,不能满足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今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拿出1亿元资金,引导20个扩权县市率先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将安排5亿至10亿元的贷款规模,支持20个扩权县市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和担保业务。

会议要求全省20个扩权县市必须在今年内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并开展业务,尚未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县市2005年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力争到2006年,全省形成较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会议认为,各地要把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湖北加快发展、并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改善环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市、州、县要参照省里的做法,以“政府筹措、市场运作、银企支持、社会资助”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担保资本金;担保公司要按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给予支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引导担保机构增强信用观念;担保公司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探索多渠道、多途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快人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用担保人才。

会议认为,湖北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最大的差距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下半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的主题是: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认真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变挑战为机遇,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下一步,全省县域经济的重点要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县域工业聚集发展;调整产品结构,推进名牌战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民营经济。同时,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和招商引资力度,努力缓解煤电瓶颈制约、运力紧张及企业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近年来,辽宁省锦州市县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县域经济对全市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实现新突破。锦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锦州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考核办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锦州市促进农民增收主要指标考核方案》《中共锦州市委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兑现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奖励政策的决定》《关于调整县域经济“双增升位”指标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2.培育壮大县域财源实现新突破。一是争取资金,加大投入。2012年,组织有关县(市)编报县域产业贴息项目80个,比上年多25个,贴息金额8500万元,比上年多3200万元,拉动银行贷款60.59亿元,比上年多20.39亿元,为县域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主动招商,壮大项目。一方面,各县(市)每年借助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有利契机,真诚热情地邀请八方来客,海内外来宾光顾本地,了解本地,扩大当地知名度;另一方面,四县(市)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南资北上”的双重机遇,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采取转移招商、对接招商、企业重组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仅2012年,四县(市)新上固投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80个;累计完成工业项目固投额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22%。三是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彻底走出低谷。2002年至2007年间,锦州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幅低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13.5个百分点。2012年,锦州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跃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10.2个百分点。

二、锦州市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1.观念先行、思路明确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核心所在。思想决定行动,要充分发挥省财政激励政策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必须清除思想障碍,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创新思路。一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实干意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二是必须牢固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处处难”的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念;三是必须厘清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千方百计增强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能力。2.机制创新、灵活运用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锦州市制定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激励政策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考核、约束、监督、激励和惩罚机制,调动了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抓发展的积极性。各县区也结合实际制定了各种考核奖励制度。实践证明,这些机制制度的创新,措施的完善配套,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并把各种积极因素整合成强大合力,为经济的稳定、快速、持续发展和财税快速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3.真抓实干、工作到位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重要保证。锦州市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把上级部门的决策转化为发展经济、做好财税工作的自觉性,转化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行动。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增长活力;坚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

三、金融业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和建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关键词] 县城经济发展 问题与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主体经济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89个县市区,县域占居全省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其GDP占全省76.3%,地方财政收入占58.5%。由此可见,振兴湖南经济的关键在于振兴县域经济,而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是做大做强县城经济。

一、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县城建设滞后

县城的建设主要看县城的骨架是否拉开,城市的水电路讯设施是否完善,能否为城市的拓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能否为工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这个方面看,在湖南省的89个县城中,只有浏阳、望城、耒阳等10余座县城是较好的,而大多数县城,有的是县城的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有的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多的社区仍像村庄一样,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消防通道,甚至街道路面还没有硬化。有的县城公共活动场所少,绿地少,不但不能满足县城居民生活需要,也影响县城形象,使得其缺乏对农民应有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部经济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了县城经济的发展。

2.人口规模较少

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县城的商贸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才能得以发展,所以人口规模太少同样会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如衡阳市的七个县城中,只有耒阳县城人口达到了30万以上,衡阳县和常宁市两个县城人口突破了10万,祁东县城人口在9万左右,其他3个县城人口均在6万以下。一般来说,县城的人口规模在20万左右,才能支撑县城经济的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由此可见,湖南省的县城人口绝大多数低于这个人口规模,这也或多或少制约了湖南省县城经济的发展。

3.产业特色不明显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导致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这对区域经济,也包括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要求各区域、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承担特定的社会分工,发展有区域和县域特色的地方产业,这种特色产业一般是建立在当地的资源优势、传统的产业优势或技术优势上。如果一个县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雷同的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受阻或被淘汰,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得以振兴。目前,湖南省89个县城中,除浏阳花炮、醴陵陶瓷、邵东小五金外,其他县城很少有能形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如果我们也有广东顺德的家具、佛山的建筑陶瓷、中山的灯具,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温洲的鞋业、嵊州的领带等优势产业,湖南省的县城经济和县域经济就会更加兴旺。

4.县城建设特色没有得到彰显,没有突出区位优势

最能体现县城特色的是县城的历史的文化资源和县城的建筑设计。一些县城由于历史的原因,能够体现县城特色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留存的文物也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由于建筑设计的创意不足,一些县城显得千人一面,缺乏生机和情趣。虽然一些县城具有特色资源和意识,但由于没有很好的营销手段,没有概念和理念的提升,县城的特色也没有合理展现出来。目前在县级城市发展中,一些县市没有自己的定位规划,而是照搬仿套别人的经验和城市规划,邻县互相攀比,贪大求洋,使一些县城建设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宽马路、大广场、高建筑,缺乏产业的支撑,没有自已特色的城市内涵,难以起到聚集和辐射效应。

5.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基本点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突出,县市之间差距大。二是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快,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在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的比重还很大,常规农业耕作模式和粮猪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零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起点不高,往往只在调整面积上做文章,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品趋同、产业趋同,产品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第二、三产业中,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

6.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由于许多县财政困难,吃饭难保,根本无力进行生产投入。农民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投入积极性下降。县办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多也因进入买方市场后投资回报率低、经营困难而无力扩大规模。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县域经济虽然争取到了一些有限的国债投资,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农民投资主要用于改善住房条件,而这些投资很难直接创造税收和拉动经济的增长。在新增的投资中用于县域工业和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十分有限,2000年县域经济全社会固定投资占全省比重由1995年的55%下降到49.5%。除投入不足外,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没有形成本地的支柱产业、拳头产品,没有大企业、大项目支持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克服行政区划的制约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市带县“的管理体制。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湖北、江苏等地纷纷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就是一次探索。这种体制在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湖南的行政体制还存在不少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区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现象,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够,而有些地区地级市对下属县域的财政剥削过重,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湖南有必要出台对县(市)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配套政策。要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县(市)、镇(乡)的责、权相统一。要彻底改变县级政府的“有限权力政府”、“无限责任政府”的形象。要按照责权统一、运转协调的原则,下放经济管理权限。除对国债项目、省级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跨地区、跨领域、战略性资源开发、关系公共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需要省政府继续实行审查批准制外,其它项目不再审批。凡省下放给省辖市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下放到县(市)。

2.应率先彻底取消县级城市的户口限制,允许农村人口自由流动

目前严格的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了城乡之间的壁垒,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可否认户籍管理制度有其积极的意义,使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的城市贫民窟和城市贫困现象。但是它人为地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一体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从而适应湖南县域经济和城市化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而且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人与社会新的内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必须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虽然现在各地已开始实践,但力度不够,所以应不断地开拓创新。

3.进一步壮大县乡财政实力

将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支持县乡发展的转移支付等资金直接拨付到县市,提高省、市州建设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各部门依法依规收取的各项规费,在保证上交中央财政部分的基础上,视情增加对县市返还比例。适当降低县市所得税省级留用的比例。建立财政增收激励机制,省、市州对财政增收较快的县市给予奖励。各县市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优化财政结构。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精简县乡机构,促进县乡减人、减事、减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财政)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约束部门的收支行为,建立县乡公共财政制度。认真清理核实债务,严禁新增负债,逐步化解县乡债务风险。

4.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要正确处理县城定位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关系,定位是根本,规划是基础,特色是方向。科学的规划是实现县城定位的关键环节,城市发展规划要与城市定位相一致,体现定位特色。县域经济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科学规划、逐步实施、持续受益。所以在准确定位同时,要树立科学规划观念,坚持立意新、方案实、特色明显!不仅要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空间资源,而且要保护好有关资源,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坚决反对急功冒进,模仿攀比,形成千城一面的现象。把县城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5.完善纵横向的协调机制

首先是成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领导机构,指导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探索和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第三是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各经济区域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区域合作重大事项,协调推进区域合作。建立各区域内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负责组织有关单位联合编制推进合作发展的专题计划,并向年度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提交区域合作进展情况报告与建议。在各市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设立区域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

6.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兴县

要发展好民营经济,一是要发展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现在衡阳市各县城的规模民营企业较少,经济实力不强,竞争力普遍较弱。今后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要注意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的短缺问题。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要整肃吏治,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并且要从财力上想办法解决政府公职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从根本上解决乱收乱罚的问题。四是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民营企业需要什么服务,政府就要提供什么服务,而且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7.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县(市)领导干部要相应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包括制定科学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一定时期内能够实现目标,县域经济发展快的,书记与县(市)长要提拔重用;对实现不了目标,一个任期内县域经济没有起色的,不仅不能重用,还应及时调整。建议省统计局、省财政厅、审计厅等部门每年要对全省各县(市)GDP、人均GDP和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进行审核,并在一定范围内排名公布。对发展速度快、财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县(市),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赵国如:县域经济的经济学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卢荣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中心下移到县域[J].中国农村经济,2005(4).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由原县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成的乡宁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县首家地方性商业银行,也是全县营业网点最多、员工人数最多、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因其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属性,始终坚持资金来源乡宁、服务乡宁之原则,承担着全县95%的农贷投放工作,是县域经济的“输血机”,而非“抽水机”。为此,扶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对于充分发挥金融资金杠杆作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此建议:

一是财政性存款应向农商银行倾斜。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县地方性商业银行,2011年纳税总额3800万元,2012年纳税3640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最大。加之,该行21.3亿元的贷款总额,极大地支持了我县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名符其实的金融主力军。为此,建议县政府按各金融机构纳税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的占比,分解存放地方财政性存款,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背景下,结合我县林业资源大县的实际,我行针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实际,针对性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项目。但目前工作中,我县的林权证发放、资产评估工作,仍未完全落实,行业组织对林权贷款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从而导致该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为此,建议由县人行、银监、财政局会同林业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操作办法,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及资产评估工作,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针对个人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建议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房产证发放。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办理贷款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现状,由人行、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当地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充分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激活,破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三是有效破解企业贷款 “抵押难”问题。建议县政府牵头,财政、税务、金融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出台《县域中小企业银行业融资担保管理办法》,建立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对担保公司、金融机构进行考核的奖惩机制,切实发挥县财政担保公司的作用,着力破解县域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的“瓶颈”难题。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同志们:

刚才县委副书记xxx传达了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自治区主席陆兵在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以及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县委副书记杨土儒就如何宣传、学习和贯彻这两次会议精神作了具体部署,县长xxx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自治区党委召开的这两次会议,认真总结了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取得的经验,深刻剖析了我区与广东的差距和原因,科学分析了我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对策。这对于推动全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区与广东的差距特别突出的表现: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意识不够强,发展的办法不多,发展步子缓慢;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仍较滞后,很不适应加快发展的形势要求。这些问题我们xxx县同样存在,有些问题甚至还要严重。应该讲,作为柳州市辖县,我们xx县位于桂中腹地,紧靠素有“桂中商埠”和“广西工业重镇”之称的柳州市,地处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结合部,粤港澳和云贵地区的区域经济中间带,承东启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在桂中区域乃至大西南经济发展格局中谋求大发展具有良好的地缘条件。虽然,近年来我们坚持走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柳江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展形势相比,与广东等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显得比较缓慢。经济总量小,实力不强,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快,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仍是xxx的主要矛盾和问题。2003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才619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41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08元,比广东平均水平少1641元。不缩小差距,形势不允许,人民群众也不答应。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柳江发展已是形势所逼,形势所迫,形势所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如果不加快发展,我们就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曹伯纯同志指出,加快我区发展,空间在县,潜力在县,后劲在县,出路也在县。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就夯实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既是新一轮发展的加速期,也是各种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谁能抓住机遇,谁能克服困难,谁就能赢得主动。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争取发展先机,要更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绝不能错过机遇。特别是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南博会在南宁举办、“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逐步推进等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一定要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区党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咬紧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形成想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自治区党委召开的这两次会议,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广东经验的实质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用新观念、新办法、新举措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当前我们学习广东的经验、贯彻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和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首要的就是要学习广东解放思想的胆识和勇气,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大开放,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这些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大胆解放思想,去年我们又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排除了一些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但有些传统观念的残余仍在阻碍着生产力发展。可以讲,与发达地区相比,xx最主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解放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胆略不够。我们的干部有的是不敢解放思想,有的是不愿解放思想,有的是不会解放思想。具体表现就是,干事总是跳不出老框框,只看红头文件,只看上级指示,不看具体情况;解放思想的理论是学了不少,但到了实际工作中思想还是没有解放,总是强调实际困难,强调客观条件,抓工作的方法还是不多,思路还是不宽;一面在讲解放思想,一面还在争论、互相推诿扯皮,不顾大局,一到具体问题就死抱住小团体利益不放,等等。我看,一句话,关键还是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还是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实事求是讲,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还很重。柳江要有大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作为、有大突破。

要解放思想,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全县上下都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对我们柳江来讲,作为紧邻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市郊县,发展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柳江的优势在工业,工业在柳江应占主导地位。那么,在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去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我们逐步降低农业税收,甚至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样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从本本到本本、从条条到条条。

要解放思想,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运作,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不大会用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手段来搞经济建设,这是我们跟广东的一个重要差距,也是当前制约我们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不充分运用市场力量,不充分吸纳民间资金,过多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毕竟十分有限,结果导致资金紧缺,很多项目上不去。要加快柳江发展,必须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不断提高运用市场的办法和手段来发展经济的本领,多从市场中、从对外开放上想办法、寻出路、求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营造敢干事的良好氛围。曹伯纯同志强调,只要有利于发展,在党纪国法范围内,就应放开手脚去试、去闯、去干。全区上下要共同努力营造这种环境。好的干部不仅要不出事、不出问题、不犯错误,更要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只要你真干事,干大事、干好事,即便工作中出了些问题,犯了错误,也可以理解,改了就行。怕犯错误而不干事,占着茅坑不拉屎,这样的干部决不是好干部,应尽快调整。事实上,这些年来,区党委还没有因为哪个干部工作出差错而给予处分,受到处理的都是因贪污受贿、搞腐败。我们柳江也是如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也要很好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希望大家的头脑中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心顾虑,多一份激情,多一份闯劲,大胆去闯、去试。

三、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要学习广东经验,落实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县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县工作思路,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xx的优势在工业,发展希望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的发展,xxx谈不上能大发展,没有工业经济的带动,xx的县域经济就难以迅速壮大。我们一定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柳州市的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我县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载体

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利用县政府新出台的征地补偿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征地阻力,加快征地进度,为工业园区建设作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进度,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县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小高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兴起全民招商的热潮

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全县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加大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的力度,认真落实好县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做到多支持、少干预,绝不能门槛低而巷子深、陷井多,保证县外资金“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要破除传统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不要怕外商赚钱,眼红外商赚钱。只要对我们的长远利益有利,对增加我们的就业有利,对带动我们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我们就要坚决地引进来,并帮助他加快发展。要抓好招商引资责任制的落实。招商促进局要尽快成立并运转起来。要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招商引资情况的考核,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要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两广经济合作、柳州市工业布局调整的良好机遇和我们与国家台办、自治区台办建立的良好关系,主动出击,积极到外地参加各种项目推介会和招商会,组织好我县对台招商项目推介会和汽车配件业研讨会。

(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必须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中央、自治区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加强小城镇建设,构筑二、三产业集聚平台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要以县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和穿山镇列为自治区小康示范镇为契机,加强县城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能力。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开拓以县域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六)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思想,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一同实施,逐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整体开发;要深化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增加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

(七)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加快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

要推动我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县的综合实力,必须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与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扑下身子,不折不扣地带头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窗口服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并加强廉政教育,在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学习、贯彻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抓紧做好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和实施主体的清理工作,实行行政审批公示制、承诺制、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防止“三乱”现象发生。行政审批办证大厅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对一些部门之间理不清的办事程序,要统一做出规定,不能扯皮拖延。对中央、自治区的一些政策,要认真研究,辩证理解,用足、用活,不能死搬硬套。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对加快全区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出台了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我们要贯彻落实好这两次会议精神,加快柳江发展,赶上和超过先进发达地区,必须要加强领导,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领导力量

要加快xxx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领导干部队伍作为保证。为此,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根本上解放思想,进一步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县干部中形成敢于创业,敢于冒尖,敢于发展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等制度,创新用人机制,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的干部用好用到位,确保加快发展的领导力量。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干部的考核、评估,加强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对那些有经济头脑,对市场经济规律有独到认识,群众公认的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提拨应用。对那些不想干事,不能干事,不敢干事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调整。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把招商引资成绩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县域经济发展快发展好作为最大政绩,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创造宽松的氛围,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在全县各级干部中形成敢于干事创业,勇于争先的风气。对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对加快全县发展有贡献的干部,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对他们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要给予帮助和保护。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xxx县没有资源优势,人才力量也相对薄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区位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想尽一切办法,造就出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推动xxx加快发展。要深入贯彻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加快xxx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区域、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对我们当前最缺乏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为为我们的招商引资服务,为我们的项目发展服务,为我们壮大县域经济服务。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高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各类人才的高新知识、创新能力和丰富经验,带动干部群众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加强产品更新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加快xxx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柳江的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为xxx的富民强县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的政务环境总体来讲还是好的,各单位各部门都能够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绝大多数的干部都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全心全意地为xxx县的发展而努力工作。但是,还是有一些部门、一些同志,还没有跳出部门的框框、部门的利益,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仍然存在拖拉扯皮等不良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我县的投资软环境。有的领导干部,心思不放在工作上,不用在考虑全县的发展上,而是滥用人民给予的权力,谋取私利。有的甚至,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败坏了干部队伍的形象,阻碍了我县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大廉政教育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领导干部和窗口服务部门的廉政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多为人民谋利益,为柳江谋发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紧做好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和实施主体的清理工作,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防止“三乱”现象发生。对不干正事,,破坏经济发展的干部,要坚决给予严惩,。

(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加快发展中模范作用

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好县委的各项决策,在全县加快发展过程中,要做好组织、宣传、鼓劲和团结带动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因子分析县域经济浙江省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一个核心主题。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省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因而研究省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对深入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十分必要,而且对各省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浙江省历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山东以及江苏,省内强劲的县域经济实力是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对浙江省58个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几点建议,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县域经济实力研究回顾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区、一般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彭宝玉,2007)。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明显变小,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的趋势,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李小建等,2001)。而中国东西、中、西部地区之间总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三者之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地区之间总的经济不平衡扩散更快,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因(郑炎成等,2004)。因此,深入研究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特定省份而言,张小军等(2005)指出浙江省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全球化程度、科技支持能力等这五个方面。部分学者对一些省份的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解释。黄飞飞等(2009)通过建立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与空间自相关技术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与解析,指出经济实力在江苏省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空间集聚不明显,全省经济格局从南到北呈现“三峰两谷”的空间格局;苏南地区随着距上海距离的增加,经济实力空间集中度逐渐递减。其他学者如周慧秋(2000)、刘伟东(2009)、彭宝玉(2007)等也分别对黑龙江、辽宁省、河南省的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宝贵的结论。

总体上,学术界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以及特定省市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寻找影响县域经济的因素以及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同时,关于浙江省县域经济实力分析的文献较少,因此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分析与评价

鉴于市辖区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等与县或县级市相比有很大不同,本文所指的县域经济是指以县或县级市为地域单元的经济体。目前,浙江省共辖35个县,22个县级市以及1个自治县,县域经济个体数共58个。2009年该58个县市GDP总值占全省GDP总值的52.0%,总人口的68.4%,从业人数的60.7%,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评价指标的选取

多指标评价涵盖的信息会比较广,所以本文拟采用多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按人均指标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经济结构以及反映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本文对相关学者采用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可行性等原则,指标体系如下: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二产比重、三产比重、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县域经济活力的指标有,全社会固定资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GDP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潜力的指标有,教育事业费、专利申请授权量、境内公路通车里程。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一般都是实际观测的随机变量,而哪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14个指标之间的KMo=0.83,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子选择原则,选择的特征根分别是8.623、2.184和1.040,累计方差贡献度达84.6%,包含了绝大部分信息(表2-1),因此,这里提取前3个因子分别作为第一因子、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

表2-2中,公因子反映的变量特征如下:

公因子1的贡献率为61.59%,其在GDP、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教育事业费均在0.95以上,反映出上述因子对县域经济实力的影响情况。公因子2的贡献率为15.60%,其在二产产值比重载荷比较高为0.96,反映出工业对经济实力的影响。公因子3的贡献率为7.43%,其在境内公里通车里程上的载荷为0.80体现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实力的影响。根据公因子的贡献率,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公式,计算出各个县(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根据F的高低,将其分成三部分,(-∞,0]、(0,0.5)、[0.5,+∞)。图形如下:

3.综合实力评价

从总体上来看,综合得分F大于0的县(市),共25个地区,占全省53.1%,即浙江省近一半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大于0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高。综合得分小于0的县(市),共33个地区,综合得分小于0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低,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从分类的具体情况看,综合得分大于0的县(市)中,位于杭州的有4个县(市),位于宁波的有2个县(市),位于温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嘉兴的有5个县(市),位于绍兴的有4个县(市),位于湖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金华的有3个县(市),位于台州的有3个县(市),衢州与丽水均未有综合实力大于0的县市。其中,全省排名前四的县市为:慈溪市、绍兴县、诸暨市以及余姚市。以从图一可直观了解到,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强劲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地区,尤其以杭州湾周边地区的县市。浙江县域经济呈现出从浙西南到浙东北的梯度差异,与浙江地势相似。丽水-金华-绍兴-宁波沿线为典型梯度带。其中丽水与衢州地区为全省经济低洼地区,各县(市)综合经济实力均小于0。杭州湾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县(市),如慈溪市为浙江县域经济领跑者。目前,浙江经济实力强劲地区主要位于浙东北,中部地区正形成崛起之势,西南低洼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提升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继续发挥浙东北地区县域经济辐射力

浙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浙东北地区与上海、江苏相邻,地理位置优越,腹地经济活跃。杭州湾周边地区以及温台沿海部分地区大部分县域地区综合实力大于0,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核心,继续发挥并提升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扩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值得深思。由于经济发达的县市在开发过程中较早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三方面的压力。优化开发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市功能,有条件的县(市)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县(市)的竞争层次,积极优化开发这些县(市),对今后浙江省整体的经济腾飞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区产业集群有着紧密的联系,浙江省是典型的块状经济省份,经济发达县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是今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难点之一。浙东北地区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的派头兵,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2.积极引导低洼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差异的扩大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浙江省丽水、衢州等地的经济滞后,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浙江省经济差异的重要来源。通过重点扶持低洼地区,提升该地区产业层次,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使其形成发达县(市)所具有的产业集群形态,从而加快实现经济低洼经济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最终降低省内县(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促进全省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丽水市、衢州市以及温州市应当积极抓住海西经济区的开发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建设中。例如温州南部的苍南县与福建地区语言互通、气候较为相似,抓住海西建设中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等,从而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浙江省正稳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向工业化后期转变。政府应切实改善海、陆、空交通运输和解决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工业化“先行官”问题,破除工业化的“瓶颈”,为浙江省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积极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政策,如对低洼经济地区的优惠政策扶持等,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在衢州、丽水等地融入海西建设的过程中,就农业方面浙江省应尽早出台地区对台优惠政策,对台商创业中遇到的诸如投资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适当补贴,从而推动外资(港澳台)进驻低洼地区,最终推动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

[2] 胡良民 苗长虹 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68-274

[3] 彭宝玉,覃成林,阎艳: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

[4] 李小建 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8(2):136-144

[5] 郑炎成 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30(7):121-129

[6] 张小军 李植斌: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8(12):21-23

[7] 黄飞飞 张小林 余华 崔开俊: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2):84-89.

[8] 周慧秋 李友华 等: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2):49-51

[9] 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125-129

[10] 彭宝玉 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50

[11]黄源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47-153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9

关键词:DEA;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56-02

一、DEA方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领域。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并命名。1986年,自Macmillan首次将DEA方法用于区域经济研究,随后DEA方法被纷纷引入到其他区域经济评价工作。DEA方法使用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随机规划等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及输出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问的相对有效性。

二、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中88个县市是县域范畴的经济主体。县域占据全省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GDP占全省的76.3%,地方财政收入占58.5%。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在各级贫困县中,湘西南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65%,其中大多分布湘西自治州、永州、怀化。而这些地区中的经济中,农业占了较高比例,但是此地区的农业产业都处于初级化程度,目前还是采取粗放性经营模式,产品交易市场没有建立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同时也没有形成产业加工链。该地区的GDP总量与其他湘东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相比,差距有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湖南省区域经济整体协调。

从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越是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也就越健康,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经济系统,目前很多研究只是对某些产出经济指标单独进行差异程度分析,并没有从经济发展效率的角度对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难以综合反映各区域问经济效率的差异。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0

关键词: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县域经济是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如导致市与县的财政冲突等问题,全国开始建立试点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省直管县”主张由省对于县财政进行直接管理,使县和市二者形成平行关系,共同由省直接管辖。那么“省直管县”改革是否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本文将以福建省的数据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从根本上是政府间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多数学者认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可降低财政管理成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体制使政府间竞争加剧,短期内无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省直管县”的研究以理论论证为主,缺乏说服力,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对“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包括福建省58个县(市)GDP、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业人员等信息。由于福建是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我们选取改革前四年及改革后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三、理论模型及实证计量模型

(一)模型设定

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Y=AKαL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本文使用的实证计量模型是索洛模型的延伸,如下:

GDPit=β0+β1DM +β2 CIncomeit +β3GEit+β4FixIit +β5 EPit +εi

GDP(单位:亿元)表示各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DM 表示“省直管县”虚拟变量(当DM =0表示实施“省直管县”体制,当DM =1 表示没有实施 “省直管县”体制)。CIncome(单位:万元)表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GE(单位:亿元)表示各县财政支出额。FixI(单位:亿元)表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EP(单位:万人)表示各县市年末从业人员。

(二)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Variable\&模型1\&模型2\&DM\&-6.761(0.0000)\&-7.000(0.0000)\&CINCOME\&4.509(0.0019)\&4.607(0.0014)\&GE\&2.961(0.0000)\&3.029(0.0000)\&FIXI\&0.237(0.0001)\&0.242(0.0001)\&GDP(-1)\&0.915(0.0000)\&0.925(0.0000)\&EP\&0.244(0.3443)\&――\&Durbin-Watson stat\&2.814\&2.814\&]

表1

注:经单位根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于是在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加入GDP的滞后一期GDP(-1),括号内为P值

从模型1结果的DW值上看,在引入GDP滞后一期的值之后单位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EP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将其从模型中剔除,得到模型2,对模型2进行OLS回归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依然为负。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福建省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为负。造成这一结果有多种原因:一方面,福建省从 2003 年开始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各部门开始逐步下放权力,但之后并未开展后续改革行动,说明“省直管县”未发挥正面作用,可能是因为改革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随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行,县域成为区域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行政辖区的边界约束了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县域经济缺少地级市的协调,而随着众多的县成为发展单元,省难以对其进行协调,这也可能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发展,使“省直管县”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应该综合考虑省情,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实行。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县)的地域分布等都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分类推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如晋江市、福清市,而一些县域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如松溪县。因此,福建省在进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时应结合各市的管理能力、各县的发展情况,分类推进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因此要加强对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的追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晨辉.财政体制简化之路慎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弊端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

[2]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3.

[3]邱勇辉.福建省强县下滑原因与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