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篇

时间:2023-07-21 17:38:42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1

[摘要]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是创造社会财富和积淀精神产品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对于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而女性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经济活动已成为妇女解放程度的天然标尺。

[关键词] 经济社会 社会发展 女性发展 地位作用

妇女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重要资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仅仅要实现男女平等,而且要实现男女两性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男女两性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地位会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妇女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凸显。英法一些媒体近日指出:“近10年来,世界各国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女性作为消费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价值日益凸显。女性是经济繁荣的功臣,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妇女问题研究的一项调查表明:65.5%的人认为“女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与男性差不多,都不错。”研究发现,女性高管较多的公司比那些女性高管较少的公司拥有更好的财务业绩。来自研究机构和平民的调查反映,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研究女性经济地位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社会角度,女子能够同男子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而获得平等的经济收入;另一角度是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有独立决策、支配收入的经济权利,有获得财产的继承权利,摆脱对丈夫或他人的依赖,从而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根本。正如所说“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经济方面女子不能独立,女性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参加生产劳动是实现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的先决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多方面努力,创造条件为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我国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稳定在51:49,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女性的职业化趋向。我国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一是表现在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比重的上升;二是表现在女性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层次的不断提高上。在传统体制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女性就业的比重虽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女性就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为78.68%,第二产业为13.1%,第三产业为8.3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工作人员仅为5.5%;呈现出三二一的就业结构。女性就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时,女性就业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三是表现在女性参与经济活动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上。曾经说过“中国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事实上战斗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女性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工业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门类都有女性的身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女性是一支生力军,第三产业是女性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在这一产业就业的女性人数一般占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四是表现在女性对新经济形式的跟进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经济活动主要的不是靠体力,而是靠脑力与技能。这使女性有可能摆脱先天因素的劣势,而与男性处于平等竞争的位置。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性参与新经济的人数增多。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第三产业向着以金融、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为主体的高层次行业发展,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凭着对工作细腻、准确、耐心等个性品质,已较多地进入这些行业工作,特别是五个行业中从业女性数量增加: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些行业都是对雇员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也可以说是知识型服务业,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了这些行业,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五是女性在就业上的自主性明显增强。随着市场就业机制的逐渐确立,女性就业已从主要由政府安置转向政府安置、求职应聘、自我创业等多种途径。

女性更好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反思:一是女性当自立自强。克服女性的自卑心态,男女在性别生理上的差距并不妨碍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只要女性有独立意识,自立自强,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中国100女性权力榜》中可以看出中外女性创富模式的不同。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CEO丁海深说:“中国的女富豪有70%是靠自己艰苦创业积累财富的,他们大多出身贫寒,顶多是小知识分子家庭,继承的家产特别少……国外的女富豪有一半以上是通过继承获得大量财富,自己创业的只有大概不到20%。”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业是比较重要的。二是调整女性就业结构,让女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我国女性就业结构近年虽有改观,但就业层次依旧较低,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我国,女性从事一产的比重过大,这些年情况虽有好转,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依然有差距。提高女性就业层次,可通过提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 ,通过培训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各项技能,使女性能够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有择业的机会。三是政府对女性就业的支持。政府对女性就业的支持,首先,在社会舆论的宣传上,强调男女平等,即男女在劳动就业上享受同等待遇;第二,在就业上不可对女性设置门槛,强调就业录用上不可搞性别歧视,劳动报酬上强调男女同工同酬;第三,在政策制定上强调对女性的倾斜,对女性的劳动保护、对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保障等。这些都使我国女性能够平等的享受与男子同等的劳动就业机会,这是我国女性能够在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2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 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 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3

【摘

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在对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本文结合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概述,对我国环境分问进行分析,探究了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引言

地理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曾经人类自认是最高级的动物,是上帝的选民,在征服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大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如此,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却也在不停的损害大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但随着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自然灾害便是对人类最大最严厉的警告。人类社会经济要发展,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如何清醒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相关,保持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1.地里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全球在认识到世界环境的问题的重要,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在70年代联合国在斯德哥欠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时才真正的开始,并正面面对环境问题。在1971年发生美元危机,之后到1974年,因政治与军事的对抗纠分,社会经济征和商业贸易的停滞而又一次被战斗忽略。

到了80年代,萨哈拉荒漠化严重,世界气候这时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及不少热带雨林逐渐减少,“臭氧”出现破洞并有扩大的趋向。当人类再次感觉到气候的这种异常,感受到环境的劣化,环境问题重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环境问题成了1989年4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心议题。随着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和“全球变化计划”、“持续发展”等的实施,以及“地球首脑”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进了于协调环境问题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深度。

2.世界地理环境的现状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之前在50—60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常有局部性,如“伦敦烟雾”类似这样的环境污染只发生在某一区域,在一定程度,利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治理发生在某一区域的环境污染问且费用并不高,地区都能够承担。面当今,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一区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已发展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平安全、经济发展等,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向度面广,涉及到了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既有一定的全球性又叠加着区域性;第二,影响面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还对人类自身有着生存的威胁,环境问题集合了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纠结在一起;第三,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由漠视到深入了解,超出了一般性的认识。

过去的一、二百年工业化以来所积累的影响导致了环境问题发生恶变,发达国家因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对环境损害更大,靠成环境损害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更应该承担其带来的环境义务,发展中国自身的经济水平较低,也相当贫困,由其造成的损害并造成的恶性循环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为发展中国家减轻灾害,保护环境提供更好的出路。

3.我国环境问题分析

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相当严重,甚至在某一区域的发展已威胁到了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问题已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成了世界研究的一个重大领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尤其是不加以控制管理的国家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已十分严重,同时我国也存在的环境破坏、污染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的保护,推进绿色化发展战略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国民对环境的认识也逐渐重视,今年上半年,全国的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据环保组织部对2015年上半年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核算结果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1138.3万吨,同比下降了2.9%;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均有降低,其中就氮氧化物一项,排放总量同比下降9.9%,降幅最大,可见我国对环境的管控已高度重视,并加强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修复机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总投入,目前来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环境问题在我国相当严重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也有自身地理因素的原因,且我国国情有着特殊性。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经济方面的因素和人文会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生产力刺激了国经的增长速度,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下更是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增加了各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于国民经济正处于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社会上更多的只是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却略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的控制和及时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增长迅猛。

环境的问题最明显的原因便是人文社会原因了,从我国的环境问题看这是主因。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人口过多是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谈薄,环境道德较弱给国家的环境问题的控制带来了阻力,如何处理好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可谓任道重远。

4.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理环境在一定程上既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有针对地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把握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从整个大局上把握好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开始提出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实现产业结构化。

4.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协调环境和经济,环境与经济既能互相促进发展,也能互相制约,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从整体上连续平稳地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建立安全有效的生态平衡秩序并加以控制。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熟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关注着所处的生产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经济的发展才不会竭泽而渔。

4.2区域资源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地理资源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每个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环境的差异性非常明显,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生物特性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区域所有的矿产储备量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的植物在不同地区所盛产也会有不同的种类,这些将影响着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建设。

如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并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才会引起环境上的变化,这种破坏发生后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过来,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经过叠加和累积,生态将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自然灾难。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定,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长久生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自然环境好了,资源才能更丰富,人类才能再开发和利用进而创造价值。因此社会经济系统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资源环境。

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环境资源的储备是有限的,如果过量开发和利用经济将无法进一步发展,环境的承受量就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这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和度上改变资源环境的状态,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环境基础的。如果开发利用过大,经济的发展过快造成资源环境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恢复的程度跟不上,地理环境自我净化功能减弱或退化,生态系统将会质量下降。在这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主导环境变化趋势,调整经济发展的脚步将对整个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在的影响。

4.3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发展和低度发展,低度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的破坏和损耗较小,经济的低速发展会对生态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高度发展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环境破坏和过度消耗资源,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资源及环境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健全地理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及做好自身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还非常低,主要是缺乏对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动力,当地政府的监督机构的监管并不到位,也不够主动,具有滞后性,常常是事后才进行追责,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也很难挽回。导致了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互相制约严重。二是缺乏资源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有针对性地为充分利用好环境资源管理及资金等的管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相关制度缺乏,没有完善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后对于区域的资源环境资源补偿很难到位。这些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完善环保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将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列入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范围,进行有效的督查和服务,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管理活动中去。再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制机制及建立健全地方环境政策性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构建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第二产业,修复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型的居住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责任体系,权责分明,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宏观调控与微观整治相结合,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生存赖以地理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保证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进程首要条件。地区性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其对社会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1地理环境促进人类文化起源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就是文化。地理环境对文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级文化,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治流域的古印印文化,这些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志区,气候温暖,有大河流经而过,有肥沃的农田十分有利灌溉农业。河流流域对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如由于田地的形成需要测量产生了古代几何测量学,为了从事农业的生产,预测天气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天文学等。一种文化的出现和更新是经过很漫长的时期慢慢发展的,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地理环境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形成如此形成了许多的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在流经的平原地区水草往往丰美,要属温带地区内则是游牧部落迁移定居地。随着不断地迁移、同化、异化,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经同的经济生活,众多的民族都有很强的地方民族色彩。

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的有重要的影响,如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乏,日本同一系列的战争都有紧密的联系。生产力与原料的来源及销售就是一个尖锐的矛盾问题是日本这样一个小而贫瘠的国家要发展起来的主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首当其冲的便是掠夺和扩张。当今日本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其地理环境始终是制约其经济发民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增长,环境资源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日本只得加深经济对外国的依赖。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作用

人类生存和开展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自然环境的物质,自然环境的物质保证了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制约性和反作用性。不同自然要素的组合给了人类不同的生活资源基础。如发展工业必须在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农业必需要在水、热、光、土壤等条件组合比较佳的地方。

资源条件好的区域人类生产活的也会发生得较早,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也较快,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受自然环境以其提供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影响。如古埃及是历中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国家,河水的定期泛滥灌溉了千万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农田,人民可在农田上耕种,长期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改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分工类别。在早期自然条件的优劣,自然资源丰富与贫乏,直接影响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由各种自然环境情况决定,如种植业适合平原地区,树林适合山区,一般钢铁基地适合在煤铁集中的地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的进行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配是密不可分的,如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

5.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是随着时展而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个发展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它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化,是自然与人之间复杂关系而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在各形式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改造、控制和利用的能力表现。因此在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尽管人类与自然展开的特质转化方式和规模逐步精细化、规模化,更多地是利用高科技的方式进行,并在众多的区域建立了人类社会生态的系统,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有促进作同也有会制约性和反作用。如不加以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继续破坏和污染环境,将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重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自然环境对人会社会的形成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方面发展明显快于地理环境的自然资源变化,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科技已相当发达,利用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改变环境,把地理环境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越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强,地理环境的破坏程度制约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地理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能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利用空间并不大,需要调整的时间是漫长的,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一个人与地理环境互相和谐、良性的、循环的人类生态环境,这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林其屏著.全球化与环境问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3]朱步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公平问题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4]彭鲜红.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7(01)

[5]蒋圣斐.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4

统计是国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建国初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随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统计机构。由此,开始创建全国集中统一的统计工作。50年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50年的统计工作历程,就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统计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卓绝的统计创业史,在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确立了统计工作的法律地位。明确了统计工作的前进方向,标志着中国统计工作开始迈进法制轨道。随着对统计整体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统计工作水平显著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影响迅速扩大,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统计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十四大后,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统计部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积极推进各项统计改革和建设,切实提高统计服务的总体水平,进一步开创了统计工作的新局面。统计部门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咨询建议和监测意见,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传统的统计体系已不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能否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做好当代统计工作的关键。统计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国家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它不仅为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咨询意见,服务于决策之前,而且能在决策之后,通过掌握反馈的信息,对决策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修正错误或者作出新的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同时,统计的内容、对象、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统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统计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统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条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即统计具有统计信息、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三大职能。但是,长期以来三大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宏观管理,如何使统计工作更广泛地为微观经济活动服务,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就基层统计机构来说,它是基层政府的一个综合职能部门,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使统计局成了数字汇总单位,终日忙于加、减、乘、除、月报、季报、年报;至于这些数字从何而来,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和研究,难以顾及,因为它受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

2、传统统计方法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活动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统计对象、统计指标、调查方法、报道渠道、工作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依靠传统的统计制度、方法已经无法准确、及时、全面、方便地获得各项统计信息。近年来,统计报表制度年年修订,但就是没有彻底从旧的体制中摆脱出来,过多地考虑历来可比性,忽视相关指标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3、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一是统计数据与局部(单位)或个人利益密切相关,难免受到有关人员的干扰。增加了统计数字的模糊程度。二是各级统计机构都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管理,所有上报数字都要经过领导审阅后才能上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后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部分统计人员思想、业务素质不高,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力量薄弱,工作不实,导致一定程度的“源头”数字失真。

4、统计信息产品不适销对路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市场信息系统来引导和协调供求关系,准确、及时、灵敏、系统的信息,必须是正确反映供求关系、反映价值规律、反映经济运行的。但是现行统计报表仍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提供的统计信息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调查为数不多,有用的信息资料比较缺乏,不需要的数字反而是一大堆。

5、统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统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制约统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统计人员。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下岗分流,首先让原先的专职统计员下了岗。因而统计报表只好临时抓差,这些“顶差”的人,情况不熟,业务不懂,又未经过培训学习,报表质量差:甚至有的只是在上报以前,按照年初计划数,估计一下上报完事。

三、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乃当务之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网格技术和通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信息化时代。其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程度成为了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统计工作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1、统计信息化不能停留在用电脑打打文件、做做报表、收发E―mail、再挂个网页的初级阶段。而是要通过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使统计部门能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继续走在前面,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统计信息化改革的战略,应是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专注于自己的职能业务,通过统计工作网络化进程,把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业务资源(含调查方法、统计报表、统计标准、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数据资源、统计调查对象(客户)等统计资源,建成一个统计信息库,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统计数据的变化。同时制订统一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模式。

2、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

,库、人口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和专题数据库。统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建设重点应是:加强基于网络和数据安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统计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全面支持统计工作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常规统计报表数据的电子采集、传输报送和处理系统、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预测方法、面向各级党政领导和宏观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经济预警预测系统、支持统计信息和服务系统以及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库系统。这些系统要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统一的内核下建立,不能各行其是,一个地方一个样。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5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 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6

一、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1.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隶属于高等教育子系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系统可分性思想,教育系统从纵向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横向可以分成三大类型,即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于教育系统中的阶段和类型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为了更好地对高职教育进行分析,本文将高职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离出来,这样高等教育就包括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三大类型。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复杂的子系统,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每个类型都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又可分成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四个层次。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以中等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为基础,在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或含一定的技能)的基础上,中等学校的毕业生通过选拔考试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既学习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又学习高级专门技术。

2.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本文均指未来人才)的重要任务。要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就要了解教育的培养类型。不同的人才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不同的社会功能要求不同的人才智能结构,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才要求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因而决定了不同教育类型的不同人才培养规格。教育的性质是由培养的人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教育形式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培养的人的差异性。教育形式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差异。对教育性质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对培养目标的解析。对于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在学术界已经基本达到共识,即教育可以培养四类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其中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从本质上说,是由不同的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形成为社会的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转化:一个是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另一个是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或产品)等物质形态。两个转化需要两大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主要指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类人才以及理论工作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客观规律。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是指掌握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理论的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学术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以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从事学术性的工作,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关系不是很直接。这类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理科和文科院校培养。

工程型人才主要指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有关设计、规划、决策工作的人才。他们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规律、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等,表现为图纸、计划、方案等形式。这类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培养。

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指根据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进行操作或运作,使之成为具有现实生产力、可以直接应用为社会成果的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二者的区别在于所含的智力成分不同,智力含量的多寡是区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依据,但没有严格的界限。其中技术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在重视教育发展的社会中,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将教育和就业融为一体,把青年教育培训与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育和培训成为推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降低失业率的最好方式。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产业结构上看,正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从合作领域上看,正由国内舞台向国际化舞台转变;从企业规模上看,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劳动力的需求上看,正由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向劳动力的素质优势转变。中国当前最紧缺的人才是尖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可见,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7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主旋律的把握,是新闻传媒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必经之路。[1]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要素,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发展国家经济效益的保障性因素。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是社会发展情况的主要衡量指标。市场经济的分配不均是公民之间利益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与人有关的因素成为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从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了我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建设和完善,是促进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措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的主要表现。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2]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需要对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信息宣传和传播任务是新闻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对和谐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新闻传媒的发展情况来看,维护公平正义、坚守社会道德,是新闻宣传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二、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新闻宣传的共生关系

(一)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

新闻传媒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新闻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新闻传媒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播报。[3]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下,新闻媒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为新闻传媒的资金因素和资源要素提供一定的保障。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发展渠道。因而,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大环境方面。

(二)社会经济对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制约作用和引导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传媒业的整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性的关系。[4]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是新闻传媒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本条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的细化和生产部门之间联系的强化,让人们开始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关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让信息加工条件和信息采集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和流通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工厂开始向道路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集中,这就为工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受众市场、资本市场、广告市场和新闻来源市场在相关报纸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市民阶层是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可以为报纸媒体提供一个广阔的读者市场;市场经济繁荣,可以为新闻媒体提广告市场;城市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和多元化特点,为社会新闻、文体娱乐新闻提供了来源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则为新闻传媒提供了投资市场。于是,新闻来源、读者群体和投资市场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素。这样,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成为了新闻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来,我国专业财经媒体的纷纷创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创刊的《市场报》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当代财经类传媒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末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等刊物则是国家出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而创建的财经传媒,其后《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国际商报》等报纸和广播电视财经频道的出现,让财经媒体在专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进入新世纪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和在互联网兴起以后所出现的一些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中的财经证券频道,成为了宣传财经新闻的重要载体。传媒的产生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产物,也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新闻传媒及宣传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影响

新闻传媒自身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功能与社会经济现象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导向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对新闻宣传工作经济价值的量化分析工作并不是对其最终价值进行衡量的有效方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声音是新闻媒体关注的三大重要内容。新闻媒体对一些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可以让这一事件得到有关部门的妥善处理。新闻宣传工作是对居民生活需求进行转播的重要方式,可以让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有效提升和拓展,从而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新闻传媒的广告传播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让新闻宣传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新闻传媒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社会民众对传媒产品的消费情况和企业广告的支出情况也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也会让新闻宣传工作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现代经济领域,广告可以被看作是传媒产业发展状况的反映。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广告总额也表现出了高速增长的特点。信息沟通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经新闻宣传对经济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经济所涉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素产生积极影响。新闻宣传机制对社会经济的热点和焦点的传播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些与社会热点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报道是促进传媒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要新闻媒体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新闻宣传工作往往可以达到相对较好的传播效果。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工作可以发挥出信息预警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对经济活动的未来进行了解和预判,进而在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传媒产业与地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融合,可以为某一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组织和一些与新闻媒体相关联的创意组织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表现出了集群现象。从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这种集群趋势在我国也已经有所体现。对于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业和文化产业而言,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物资流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是这些产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地缘因素的信息体系与知识因素和资源要素之间的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区域内各个产业相关要素之间的不断作用与融合的过程,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传媒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融合,既可以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对区域空间的契合度进行提升的基础上,推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三、新闻宣传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对新闻传媒发展模式进行创新

新闻传媒发展模式的创新主要设计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宣传硬件设备的更新;二是新闻宣传内容的创新;三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新闻宣传工作中,媒体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更新,可以让新闻信息的宣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和谐社会的经济传播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让新闻宣传在时展要求下进行内容和形式的不断转变。值得重视的是,新闻传播形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新时期新闻传媒的重要传播媒介,应加以有效利用和善于利用。

(二)对新闻宣传的自身价值进行重视

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谐的社会声音可以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舆论保障。新闻宣传就是发挥这一保障作用的重要方式。从新闻传媒的宣传价值来看,它可以在借助新闻宣传向人们传递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出对普通百姓的思想进行引导和保障的作用。在对我国媒体行业的现状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对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视,可以让新闻宣传成为对各种价值进行协调的工具,这就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遵循国家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成为了新时期新闻宣传中所要遵循的原则。[7]

(三)对平民情怀进行展示

在新闻媒体领域,平民情怀主要指的是新闻媒体在对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关注的基础上,对广大普通民众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平民情怀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必须秉持的工作态度。在自身利益的影响下,不同阶层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会表现出差异性的特点。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不同阶层人民的声音的倾听,可以让国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新闻传媒是对平民阶层的信息进行传递的重要机构,新闻宣传工作也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进行展示的主要方式。平民情怀的展示,对新闻传媒的长远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新闻宣传在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充分了解新闻传媒及宣传工作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谢国勇 单位: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许琳.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J].新闻传播,2016(01):110-111.

[2]孙见泰.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探讨[J].中国报业,2016(14):22-23.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210.

[4]孙超.基于和谐社会视阈的新闻宣传创新路径探究[J].理论月刊,2007(09):85-87.

[5]姚江龙.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51-53.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8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 经济发展 推动作用

前言: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和劳动的发展规律,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并且与较多的经济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旨在追求以最少的劳动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进步,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平稳运行。在劳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劳动经济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策略、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理论支持、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现象,也可以有效发挥劳动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

一、为劳动经济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策略

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劳动者和劳动管理间的协调程度有着较大的联系,所以要想使国家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稳定发展,需要努力协调劳动者和劳动管理之间的关系。劳动和经济的问题贯穿于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劳动者的经济活动必然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劳动经济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将社会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且合理分配劳动者的经济报酬,才能促进劳动关系的更好发展。由此可见,劳动经济问题得以解决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合理的、科学有效的、有实践意义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大分支,发展时间较长,并且有着丰富的实践,因而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因此,加强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索出有效的方法策略以解决劳动经济问题,更好协调劳动者和劳动管理间的关系,优化劳动力资源和合理分配劳动者的经济报酬,以有效发挥劳动经济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促进作用[1]。

二、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物质资料生产,而劳动者通过劳动进行生产产品和劳务供给,促进了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也满足了更多人的广泛需求。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应该积极充当经济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出台经济政策的方法而规范社会发展,并且对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有效发挥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国家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时,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劳动经济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劳动经济学理论来源于一定的科学原理和研究实践,进而可以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以规范国家的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科学制定劳动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仅可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经济利益,以促进劳动者在社会劳动中有效发挥创新能力和主观意识,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国家依据劳动经济学而制定经济政策,不仅能够促进劳动经济学更为广泛的应用,而且也能使经济政策制定更加合理[2]。

三、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劳动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探索到突破点,进而形成有特色和实践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要指导,广泛研究劳动经济的现象和深入分析劳动经济的问题,以解决劳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发挥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经济,而劳动经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劳动关系,所以处理好劳动和经济的问题,需要有劳动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持[3]。

四、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发展社会主义。历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都重视劳动和经济的问题,并多次进行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尝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计划,和实施社会发展的计划,需要有效解决劳动问题,在完善我国经济制度和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劳动和经济的关系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劳动经济学的广泛研究和探索,不断寻找劳动问题和经济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针对具体问题而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不止一次强调过劳动方面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运行机制,为解决劳动问题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加强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

五、结论

总而言之,进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劳动经济问题,而且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针对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我国而言,加强对劳动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更加明确劳动与经济间的关系,能够促进我国对劳动经济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推动我国不断探索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经济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华.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对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

[2]常永智.经济区域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9

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是当下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电力建设始终是发展社会经济提升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改进现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对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探究,不仅能够完善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来不断的完善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深入发展,这样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能够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社会科技的进步,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是当下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电网智能化 安防监控技术 技术的探究和发展

1 前言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科技创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对于日常生活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改进科技,从而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要求。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对电的使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会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不断的加速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社会经济和社会科技都在不断的通过改进来完善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发展,这不仅仅意味着电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来加速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2 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对于电网智能化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当下社会科技发展对其的重大影响。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是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创新中稳步前行的一项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不断的创新科技,改进对电网智能技术的要求,完善安防监控技术的科技力量,从而加速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是电力在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前景。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实现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手段。首先,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我们需要通过合理性的手段对其进行发展。关于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手段,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加速对电网科技的合理性改进和完善,通过合理的方式对电网智能化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加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将合理性的电网智能化技术充分的应用的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这将是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理性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其次,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我们还需要通过合目的性的手段进行开展。关于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目的性手段,我们需要通过对电网智能化技术在整个电网程序中的不断运用加以体现,这不仅要求每一位对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工作人员认知熟识的掌握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合目的性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将电网智能化技术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出电网智能化技术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合目的性的作用,通过社会经济建设的改进和发展,不断的改进当下电力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前景。对于我们国家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得不加速对科技的创新,以此来提升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为了发展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不断创新改进,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在整个社会事业中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科技来推进社会进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完善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创新。这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方向和战略。纵观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科技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重要进步。只有不断的发展科技,加速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才能不断的完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全。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将是我们国家长久以来始终坚持的方向。所以加速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速科技给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的影响,将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为了能够不断的完善科技创新,研发科技成果,给社会经济以稳定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不断的加速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改进,力求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手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中,以此来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对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最能把控的就是科技创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稳步提升,这将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方向和最有利的目标。为了能够不间断的创新当下科技的发展,稳步现今社会经济的前进方向,我们需要始终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将科技的进步推向社会经济发展中来,以此来加速我国科技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改善科技创新中的不足,推动社会科技的稳步发展。

3 电网智能化安防的监控技术的创新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篇10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P)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P)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P)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P)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

   

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P)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P)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P)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