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7-21 17:38:38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健康体检;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83-02

中国人口众多,老龄化进展非常快,骨质疏松症是导致骨痛骨折及因骨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潜在的、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现已跃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1]。成为危害中老年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平谷区医院通过健康体检中的106位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进行骨密度测定 614人,符合诊断标准的106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66人,年龄40~80岁。106人骨密度检测是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体检者非受力侧前臂远端桡尺骨三分之一处骨密度,其辐射剂量低,扫描速度快,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2]。

2 方法

2.1 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解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知识、认知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3]大多数人对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因素和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预防措施。Haines等[4]的妇女调查发现,很少有意识到骨质疏松问题者。由于骨质疏松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骨质疏松是中老年疾病,殊不知,如在20岁之前,当骨量处于迅速增长期时进行干预,则能增加骨峰值,有利于延缓中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前,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多针对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以致许多早期尚未出现严重症状者延误了最佳的防治时机。因此,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应扩大到学校和社区,从而引起社区的广泛关注,认识到早期预防的重要性。

2.1.1 生活方式的指导:调整生活方式,包括营养、运动、晒太阳等。进行适当的运动,老年人每周运动5~7天,每次30~60min,主要应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多做髋膝关节内收、外展、屈伸练习。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健身操等,个人随意选择。另外,抗阻训练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已经肯定,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阻力训练(握拳、上举、抬膝)每周至少2天,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坚持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助于合成体内所需的维生素D。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及咖啡的摄入。特别女性吸烟可使女性绝经年龄提前,吸烟可加速雌激素灭活和分解,引起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酒精可抑制肝脏合成和活化维生素D,进而影响钙的吸收。过量喝咖啡和碳酸饮料均能使尿钙排泄增加,骨钙溶出,骨量降低,发生骨质疏松症[5].

2.1.2 适当补充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如钙、维生素D。2002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日钙摄入量为388.8mg,其中城市438.6mg,农村369.6mg。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日钙摄入量为800~1000mg,怀孕,或老年要求更高,为1200mg。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关于钙剂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中指出,钙剂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元素钙含量高;钙源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有充足的临床研究证据;服用方便;性价比高。中国居民钙摄入远远不足,应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尤其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摄入钙量为1500mg,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含钙量多的海产品和蔬菜。改善饮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不挑食,终生足够的钙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2.1.3 预防跌倒、坠床,减少骨折。如教育老人避免在雨雪天外出,浴室里面有防滑措施并有人陪同,跨越楼梯应小心,避免乘坐无扶手的公共汽车及电梯,下蹲时腰背挺直,避免举重物必要时用腰围,夜间要有足够的照明,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等.

2.1.4 心理指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有助于提高神经反应的灵敏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骨折发生机会。

2.1.5 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绝经后的妇女有一段骨密度快速下降时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雌激素,有助于防止骨密度快速下降。婴儿期、青春期适当补充钙剂,钙在体内吸收必需维生素D的参与,维生素D可以通过日晒在体内激活,也可通过适当补充鱼肝油来获得。

2.2 家庭访视教育 对一些依从性较差的病人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健康指导,引起重视,达到目的.

2.3 电话询问或咨询 要对病人定期进行电话咨询,查询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其依从性.

3 体会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与遗传、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除遗传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控,通过合理调整,不但有利于生命前期最佳骨峰值的获得,而且有利于生命后期尽可能减少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迄今尚未发现完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只能使骨小梁增粗、增厚,小孔得到修补,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因而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和现实。通过近一年对106位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教育及追踪,再次进行骨密度测量,80%以上的患者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预防是目前唯一经济有效的降低骨疏松症发生率的手段。因此,要强调预防,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每年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尽早采取防治对策,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朝霞,Liu Zhaoxia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J]. 骨质疏松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2010,01(9)

[2] 徐黎,贺良,李瑾,等.放射吸收法测量指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值[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6):404.

[3] 刘素珍,徐世兰,刘敏.骨质疏松患者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健康教育

骨质琉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低下,骨质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二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和骨质,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典型的临床表现以疼痛、脊柱退行性变、脊柱畸形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为突出,常引起患者脊柱、四肢功能降碍、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因此,早期预防和正确合理的健康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 早期预防指导

老年人大多认为人老了“骨头硬了”就容易发生骨折,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治疗办法,就在思想上轻视此病。因此要指导老年患者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预防,而且可以延缓发生甚至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更要让他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比治疗更为重要从而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2]。同时嘱老年息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外伤、跌倒,合理膳食,锻炼身体,定期体格检查力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延级和阻止骨矿物质的丢失,提高和维持骨矿物质含量,延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 心理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大部分都遭受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这些都深深地影响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质量,许多心理问题与疾病本身紧密相连,包括疼痛、焦虑、沮丧、失眠、活动受限。因此,应耐心向患者介绍骨质疏松症的保健知识,提供治疗效果较满意的病例,增强患者面对疾病意识,同时,做好亲属思想工作,尽量抽出时间精力照顾患者,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3 生活护理指导

3.1 室内护理指导 改善生活环境,保持环境安静,床铺平整、整沽,宜睡硬板床,床垫柔软,腰下垫一软垫,遇到天气潮湿时,关闭门窗,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清除地面上的杂物保持老人活动空间的地面上清洁干燥。避免老人在雨天、下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处理,并有足够的照明,鞋子要舒适、耐磨、防滑。不要干重体力活动,不举重物,外出跨越台阶应小心,乘坐汽车要扶稳。下蹲时腹背要挺直,防止摔伤、碰伤和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3.2 室外活动护理指导 阳光中紫外线有促进维生素的合成作用,而维生素可促进钙吸收,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一般可采用简便易行、积极有效的锻炼活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健身操等,锻炼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以锻炼后自己不疲劳、心脑肺功能可以耐受为原则,不可急于求成,应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以此达到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专家指出,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包括肌块的质量和肌力)是决定骨强度的重要因素[3]。

3.3 生活方式指导 说服老人改掉不良嗜好,应戒烟避免酗酒,少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等。老年人保持了多年的生活习惯,一下戒掉并非易事,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说明其危害性。如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和咖啡因,可加速钙的排出,酒能干扰维生素的代谢和加速钙的排出等,说清这些不良嗜好对人的危害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以取得老年人的合作主动改掉不良嗜好。

4 饮护理指导

4.1 钙的摄入 膳食的合理结构钙摄人不足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中充足的钙摄入对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非常有效的。乳制品、小鱼、肉、豆类以及蔬菜等含有丰富的钙质,但并非所有的食物中钙质都可同样地被完全吸收,食物种类不同,吸收率也不同。据有关报道:乳制品吸收率50%,小鱼钙吸收率为30%,蔬菜为20%,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吸收率比其他食品都高。笔者测定了有不同喝牛奶习惯的人骨密度,分为每日喝牛奶、每周喝牛奶、完全不喝牛奶。结果显示,完全不喝牛奶的人骨密度较低,每日喝牛奶的人骨密度较高。老年人钙平均维持量为10 mg/kg,通常补钙量为1000~1500 mg/日,饮食合理且菜肴荤素结合好的老人比偏食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老年人要坚持喝牛奶,多食豆制品、蔬菜、水果、鱼、虾等。

4.2 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缺乏时将影响钙在胃肠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D缺乏时还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钙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维生素含较高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内脏等人体内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故要保证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有一定时间接触日光。老年人若缺乏日照以及摄人和吸收障碍致维生素缺乏,应补充400~800IU/d。维生素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可降低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维生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检测血钙和尿,酌情调整剂量。

5 药物指导

目前,治疗药物有维生素D及活性代谢物,钙制剂、雌激素、降钙素等[4]。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应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和副作用,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并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疏松”改变并可伴有骨折的一种疾病[5]。由干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高,长寿老人数量迅速的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也随之增加,因此应做好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张燕晴.健康教育应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18(2):18.

[2] 钟杰琴,戴惠芳.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护理体会.湖南中医杂志,2004,20(5):44.

[3] 周士枋.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实用老年医学,2000,14(3):151.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 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对策

骨质疏松症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和加速进展,却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据2012年北京地区体检统计社区居民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1],我国骨质疏松患者总数已跻身全球第5位,在常见疾病中位于第7位[2],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3],造成因病致贫致残,危害着广大民众身体健康,降低了中老年人生存质量;患者随着出院时间延长完全遵医行为越差[4],所以社区医院对骨质疏松症防治干预工作已成为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护士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和高危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使患者遵医率提高,改变既往生活陋习,具有健康行为,预防骨折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现阐述如下。

存在的问题

患者知识欠缺、遵医率不理想;社区护士知识老化,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医护患沟通不畅和协调能力是日常工作中遇到最突出的问题。

患者的知识欠缺,遵医率不理想: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高龄、认知能力下降对疾病认识不够,有些患者甚至认为驼背、身高缩矮、腰腿酸痛等是人到老年后的自然现象,并非疾病,不重视;由于骨质疏松症状的缓慢出现,使患者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机体功能差、营养缺乏、肌力减退一旦发生骨折经受身体和精神痛苦折磨,又极易使患者产生懈怠情绪;另有一部分患者在遵医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得遵医率较不理想。

社区护士知识老化和缺乏:社区护士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与临床诊疗进展有较大差距,对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骨密度的意思,饮食中营养素供给比例及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并发症严重后果及流行病学意义等没有完全掌握。医护知识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继续教育仍以课堂应试教育,没有联系临床实际。护士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脱离和不符合社区患者的需求,并且面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仅能作简单的解答,甚至文不对题;有些疾病相关知识不如老患者掌握的详细。

社区护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健康教育是医疗卫生服务中最节省,效率最高的手段[5]。社区护士在面对不同年龄层次、民族、文化水平的患者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应变力均略显不足,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着不自信,往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其职业素养、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社区居民在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运动处方、戒烟限酒、减肥等健康教育时个别不配合,对护士的工作不重视、欠尊重、缺信任。

社区护士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有待改善:社区医护患沟通不畅,护士对各个年龄层次、文化水平、民族的患者不能灵活应用沟通技巧,不能充分体现对患者文化与宗教的尊重,社区居民采集信息与传播知识不顺畅,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在争取广大社会支持方面特别是单位领导的支持时,协调能力欠佳,开展健康讲座和社区康体活动困难。

解决对策

强化社区护理干预,提高遵医率:骨质疏松症患者及社区高危人群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往往在家自己实施,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协助。社区护理干预中要注重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疾病的严重危害,认识到患病与生活行为相关,如缺少运动、肥胖尤其是饮食结构有关。如能遵从医嘱服药,执行合理饮食控制、科学地运动或改变生活方式等医嘱,才可有效控制疾病,有质量的、幸福的度过晚年。社区护士主动上门送医送药,入户传播骨质疏松症知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预防常识。要在社区内开展健康讲座,最大限度地普及防病治病知识,帮助患病个体及高危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改变既往生活陋习,具有健康行为,社区护理干预使患者遵医率得到改善;提升了对社区医院信任度。

社区护士加强自主学习和继续教育: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作为健康宣教者,社区护士除掌握疾病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预防医学、心理学、营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等方面,并不断加强业余学习,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及积累的经验,指导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调节饮食营养、指导康复锻炼、进行心理咨询等,满足社区民众对骨质疏松症防治及保健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要在社区内最大限度地普及骨质疏松症知识,贯彻“三级预防”方针,帮助患病个体及高危群体树立健康观念。

社区护士提升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社区工作要求社区护士以端庄的仪表、和蔼的话语和亲切的微笑面容接待病患,创造愉悦、安全、可信赖的氛围,中老年居民对护士的举止、言行和服务态度极为重视。社区护士常常处于相对独立的、护患面对面的工作状态,经常遇到紧急事件,要培养面对各种突况临危不惧,具备一定应变的能力,对潜在的问题有预见性,保持稳定的情绪,迅速做出判断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并措施。

掌握沟通技巧:社区护士对社区高危人群、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时经常动员健康教育对象共同参与,要课前充分准备;针对不同年龄、病种、民族、文化和智力水平,交流时注意提问方式和语气,沟通中学会倾听,配合有效的肢体语言;注重反复性,要与社区居委会、单位离退办、老年大学等紧密合作,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取得社区居民的好感和信任。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改善医护患之间关系,提高社区护士的社会地位,从而让对方从心理上接纳,使社区护士涉及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前在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社区医疗得到重视和加强,但社区护理体系仍需健全,通过对社区护士涉及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实施中所的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探索对策并将改进措施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有强化职业岗位培训、医学继续教育、护理心理知识的学习和访谈技巧训练,不断提高社区护士的能力培养、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促进患者和高危人群增加卫生知识,改变不利生活行为,保证社区护理干预才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张鑫,刘波,刘辉,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中医正骨,2012,24(3):193-195.

2 薛延.骨质疏松症的现状、流行趋势与研究方向[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299.

3 刘忠厚.刘忠厚谈骨质疏松症[L].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73-02

女性40岁以后开始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大大增高。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25%[1],其中腰背酸痛、骨痛及骨折等骨质疏松症状直接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无症状,往往发生骨折后才得以重视,故提高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防治知识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通过规范化健康教育进行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认识、防治知识,提高其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年龄40-60岁,近半年内有月经紊乱表现如月经周期不规则、持续时间长等,无严重视力、听力障碍和精神疾患,无严重下肢和心肺疾患,自愿参与本研究。

1.1.2 排除标准 已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患,长期服用其它有关治疗药物不能停用,近六个月有骨折史,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不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抽取珠三角500名符合条件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被调查者须完成骨质疏松症调查问卷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

1.2.2 调查方法

1.2.2.1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图 根据围绝经期妇女存在不同问题和需要,结合教育目标,制定出健康教育路径图,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参照时间、教育项目(包括饮食、运动、疾病知识等)、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口头讲解、以身示教、健康教育单等)、效果评价、实施者签名等几部分,设计成表格,设备注栏,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增添教育项目,使路径图更加实用、完善。

1.2.2.2 编写健康教育单 根据个体不同情况,查阅、参考相关资料,编写健康教育单。根据路径图内的教育项目详细写出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其目的意义,达到通俗易懂、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

1.2.2.3 健康教育实施 对照组只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对于观察组,健康教育依从路径图依次进行。健康教育单发到围绝经期妇女手上,主动引导其阅读健康教育单,强化其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不定期的进行电话追踪、上门随访。

1.3 效果评价 对调查者进行半年干预,分别于3、6月比较两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

2 结果

六个月后,两组妇女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质量调查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3.1 规范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能够规范宣教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从而有条理、有系统的对围绝经期群体进行健康指导[2]。路径图作为施教的提示项目,宣教者在实际操作中,全面掌握教育单的内容,防止了一次性将过多内容灌输给受教者,而其什么都不知晓。健康教育单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起到帮助理解和记忆教育内容的作用,结合路径图的教育项目,依据时间顺序,进行多形式宣教,并适时效果评价,反复进行,这样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实施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受教者不论是疾病一般知识还是预防保健常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自愿接受、寻求更多的相关防预知识,因此,受教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也大大提高。

3.2 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骨质疏松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3]。我国目前40岁以上骨质疏松发病率达到了16.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疾病在于预防,而预防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4 5]。规范化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更能提高受教者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依从健康教育内容改善生活方式及习惯。通过规范化健康宣教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情操陶冶,有助于缓解围绝经期心理症状,改善她们的心理功能,使其乐观积极面对生活,激发积极的应答效果,达到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此外,通过规范化健康教育,受教者自愿、主动接受补钙、饮食和运动这三大骨质疏松症预防方法,进行慢跑、太极等有氧运动,饮食富含钙、维生素D等食物,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接受足够的阳光照射等,增强机体抵抗力。不但能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更能降低患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降低致病率、致残率,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周番梅,欧阳富莲.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9):70-71

[3] 白颖,焦卫红,曹敏等.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作用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11)

[4] 张燕晴.健康教育应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2):177-178,84-85,41

[5] 李旋,石建,朱秀英等.骨质疏松症重在早期预防教育[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3): 124-126,374-376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 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骨质疏松;疼痛;健康教育;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R58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114—03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在围术期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措施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将健康教育知识贯穿在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使患者由被治疗转变为主动合作、参与配合,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1]。我科自2009年开始引进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疼痛,同时在围术期对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胸腰椎骨质疏松患者27 例,其中男9 例,女18 例;年龄56~82 岁,平均66 岁;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2]为依据。排除胸、腰椎肿瘤、结核、感染等;年龄≥60岁;心肺功能可以耐受射频热凝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全部病例经骨密度测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27例患者均接受了射频热凝治疗。

1.2 射频热凝治疗方法[3,4]

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根据患者的疼痛区域在DSA下定位其支配神经所在的椎板外凹切迹。体表定好穿刺点,用前端5 mm的8号绝缘射频套管针稍朝内(约5°角)刺入至同侧椎板,注入局麻药0.5 mL,轻柔将针向外探插,将针尖沿椎板外侧缘滑过。退针芯放入射频电极,开启神经电刺激(2 Hz,1.0 V),观察脊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肌肉抽搐程度,调节针尖方向并缓慢将针尖向深部推进,当电压降低至0.5~0.7 V仍可看见肌肉抽搐时,改用频率为50 Hz、电压为0.5~0.7 V的神经电刺激,诱发异感的部位与患病部位一致时,表示针尖正确位于脊神经后支旁。此时注射质量浓度为0.069 mol/L的利多卡因3 mL,患者疼痛立即缓解,证明定位准确。如果异感部位与患病部位不一致,应改作上一节段或下一节段的操作。穿刺成功后予70 ℃ 60 s射频热凝3个周期,75℃ 60 s射频热凝3个周期,术毕。

1.3 视觉模拟评分(VAS) 疼痛评分和Schober试验

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5]和Schober试验(嘱患者取直立位,在其背部正中线平双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向上垂直距离10 cm和向下5 cm处各作一标记,然后嘱患者尽量前屈(保持双膝直立位),同时测量两标记间增加的距离,正常时腰椎运动两点之间距离增加至少5 cm)并加以记录,以此来判断手术的效果,同时记录副反应(有无神经根损伤、背部局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等)。观察记录的时间点为治疗后2 h、1 d并随访3个月。

1.4 健康教育干预

1.4.1 术前健康教育干预 ①心理干预:该手术是新型的疼痛微创手术,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知识了解较少,对术后的止痛效果持怀疑态度,存在一定的紧张、恐惧感。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射频热凝术较传统疗法的优势,告知患者及家属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大大减少了老年患者由于卧床引起的并发症等优点,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全面评估 术前常规行心肺肝肾功能测定,血常规、凝血,脊柱正侧位片,完善CT、MRI 检查。本组患者半数以上伴有内科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指导患者主动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如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纠正心律失常、吸氧等。③练习 手术采用俯卧位,由于患者日常生活中很少采用此,术前应指导患者俯卧位练习。具体的练习方法为:患者俯卧,双肩、耻骨联合及髂前上棘等处垫软垫,尽可能减少对胸腹部、生殖器官() 和的压迫,开始时每次训练20 min,循序渐进,增至每次1 h 以上。④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进行清洁、术区备皮、手术当日清淡饮食、局部麻醉无需禁食水。

1.4.2 术后健康教育干预 ① 干预:术后卧硬板床,平卧位4~6 h,6 h 后可翻身,卧床24 h 后鼓励患者佩戴腰围下床。②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同时注意穿刺点有无红肿及渗出,腰痛较术前有无明显减轻。有无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术后患者常出现腰腿发热感,护士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及时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的顾虑,经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本组少数患者穿刺部位疼痛较明显,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予少量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应用后症状缓解。③功能锻炼指导:术后6 h即开始鼓励病人床上深呼吸及开始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肌力的练习。术后 24 h 可以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先在床边站立数分钟,感觉无头晕等不适症状再慢慢行走,初次行走要有人陪伴,还应告诫患者需穿胶底防滑鞋,避免弓背坐立或长时间坐立。④补钙:术前骨密度检查示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所以此类病人需要终生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上常用密盖息作为补钙的首选药。为了防止骨质进行性丢失,患者必须根据需要给予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6]。⑤饮食干预:嘱患者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注意适当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若出现腹内胀气等情况,可酌情延迟进食时间至6~8 h。⑥出院指导:射频热凝的一大优势就是患者可以早期活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嘱患者出院后休息2 周,坚持卧硬板床,继续练习直腿抬高及腰背肌功能锻炼3~6个月以上。3 个月内在活动时佩带腰围保护,3个月内避免负重、转体动作。康复后可以选择快步行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患者术后1 个月、3 个月复查,并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继续加强腰背肌的练习。术后3 个月应用VAS对患者疼痛再次进行评价。术后随访发现止痛效果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间进行方差分析;P <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 疼痛评分和Schober试验的变化情况

见表1。全部患者术后无副反应发生。由表1可知,腰背疼痛VAS 评分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Schober试验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饮食方面等,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优,80~90分为良,60~80分为中,得分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疼痛常为胸、腰背部慢性、局限性的剧烈疼痛,大多在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发生,是一种难治性疼痛[1]。近年来兴起的射频热凝技术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差、创伤大的缺点,其微创、耐受性好,控制疼痛的有效率高[2]。但该手术是经皮脊柱手术,且病人年龄偏大,因此要做围术期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才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基础和保证。护士是保证疼痛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成员,减轻患者疼痛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患者术前实施心理干预、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进行练习,术前准备,术后通过实施干预、病情观察、功能锻炼指导、补钙、饮食干预、出院指导等围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显示,27例患者腰背疼痛VAS 评分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Schober试验术后2 h、1 d、随访3个月均分别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表,从疾病相关知识、术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饮食方面等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例患者中,健康教育效果优6例,良13例,中7例,差1例,总有效率96.3%。与邓珍良等报道[7]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及时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及有效的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干预及护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基础和保证,且明显减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患者的疼痛。

[参考文献]

[1] 潘琦,王晓霞,金世鑫. 骨质疏松症治疗现状:2009[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 (1):5—7.

[2]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3.

[3] 张学学, 张达颖,翁泽林,等. 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J].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9): 992—993.

[4] Van Wijk RM,Geurts JW,Wynne HJ,et al.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 of lumbar facet j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ham lesion—controlled trial[J]. Clin J Pain,2005,21(2):335—344.

[5] 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 视觉模拟评分法[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11(9):483.

[6] 钟杰琴,戴惠芬. 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护理体会[J]. 湖南中医杂志,2004,20 (5):44—45.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6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选择 85 例年龄大于 60 岁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做为被调查对象,其中女性 36 例,男性 59 例,平均年龄 71 ±8 岁,排除有认知功能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除被调查者外,另选部分住院患者作为健康教育的对象。

1. 2 方法

1. 2. 1 对被调查者首先发放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调查表,请患者自行完成或协助其完成调查问卷。

1. 2. 2 待完成问卷后,向被调查者发放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宣讲单,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宣讲,并对其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1. 2. 3 进行宣讲后,请被调查者完成第二次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调查表。

1. 2. 4 请专家进行骨质疏松专题讲座。

1. 2. 5 对未入选的部分住院患者直接发放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宣讲单近 200 份。

1. 3 统计学方法

1. 3. 1 对先后两次问卷调查的总体正确率进行统计计算,用百分比表示。

1. 3. 2 对先后两次问卷调查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正确率进行统计计算,用百分比表示。

1. 3. 3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 结果

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后,受调查者知识问卷分数提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01,见表 1) 。

3. 讨论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7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0万出生缺陷婴儿诞生,其中85%的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称,出生缺陷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婴儿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出生缺陷儿数量约占全世界的20%。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0万一120万出生缺陷儿出生,占全部出生人口的4%~6%,其中约有22万例先天性心脏病、10万例神经管畸形、5万例唇腭裂及3万例先天愚型。出生缺陷婴儿的诞生,会给缺陷儿的父母和家人带来极深的精神与经济困扰,影响到家庭的幸福,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出生缺陷干预的关键是预防,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是指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孕早期保健(包括合理营养、预防感染、谨慎用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避免接触高温环境等);第二级预防主要是指实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包括做孕早、中期孕妇血生化指标、染色体异常和NTD筛查,妊娠20周左右做超声大畸形筛查等),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及时干预,减少出生缺陷儿出生;第三级预防主要是指对新生儿进行常见的先天缺陷(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听力障碍等)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以延长其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

出生缺陷预防工作要突出重点。在预防层次上,要实施兰级预防综合干预,但重点是一级和二级预防,即孕前和孕期干预;在干预出生缺陷的种类上,要以高危(致残、致畸、致愚)、高发并且能够经济有效地干预的出生缺陷为重点。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预防工作。2005年9月12日,经中国政府批准,“第二届发展中国家出生缺陷与残疾国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科学家和政府领导人讨论和交流了在出生缺陷监测、研究、预防、治疗、社会宣传、政策制定和病人组织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在发展中国家和全世界出生缺陷领域所需开展的更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和如何预防出生缺陷等问题。中国政府对这次大会的召开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对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与全面的安排,并在大会上全面介绍了我国政府推广实施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经验,认真学习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为了借这次大会在中国召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动中国出生缺陷和残疾预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在国际公共卫生舞台上的作用,为全世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降低婴儿及儿童死亡率做出贡献,中国政府在这次大会上还决定将9月12日定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2006年9月12日,我国开展了第一个预防出生缺陷日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进行性脑变性疾病,常以记忆障碍为最初表现,之后患者逐渐出现语言、定向、思维、计算、运动等功能受损,日常生活能力不断下降,最终不能独立生活。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严重的智力致残症,也是现代社会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病人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发展到最后的植物状态,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老年痴呆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仅有5.5年。据医学界有关专家预测,老年性痴呆病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严重威胁人类的晚年健康和生活质量。虽然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彻底治愈这种病,但如果能及早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并为老人定制一套科学合理的照顾管理计划,就可以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寿命,这对家庭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1994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在庆祝该协会成立10周年之际,决定将每年的9月21日确定为“世界老年性痴呆病宣传日”(简称“世界老年痴呆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来宣传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病的相关知识。

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也逐步增高。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危险度会增加1.85倍。目前,我国患老年痴呆病的人数已超过500万,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变得更为庞大。据统计,中国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55岁以上人群中接近3%,在65岁以上人群中是5%,在70岁以上人群中是10%,在80岁以上人群中是30%,在85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40%。为了传播有关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科学知识,推动对老年痴呆症的研究与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对老年痴呆症的认识水平,我国自2001年开始参加世界老年性痴呆病宣传日活动,并成立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

我国历年世界老年性痴呆病宣传日的活动主题如下:

2001年:诊断痴呆――有效帮助的第一步;

2002年:衰老还是疾病――正确认识痴呆;

2003年:关注记忆――正常或疾病;

2004年:关注痴呆,刻不容缓;

2005年:行动改变未来;

2006年:医患互助,默契配合;

2007年:正确认识老年痴呆症;

2008年:关爱老年人,防治痴呆病。

每年的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世界骨质疏松日于1996年由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学会创立,从1997年开始由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赞助和支持,最初定在每年的6月24日,其宗旨是为那些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缺乏足够重视的政府和人民大众进行普及教育和信息传递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信息。随着参与国家和组织活动逐年稳定地增长,世界骨质疏松日的影响日益扩大。到了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参与这项活动,并作为联合主办人,担当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改定为每年10月20日。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会员国家及组织均参与了这一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还出版发行快讯。不定期刊登各成员国骨质疏松组织开展骨质疏松日活动的情况和经验,互相进行交流。

骨质疏松症(Oateoporosls,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

病。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晟主要的症状,身高缩短、驼背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而骨折则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对钙的摄入量减少、维生素D的含量不足、身体运动量减少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几个主要原因。此外,个体的差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疾病,甚至种族、生活地域等因素也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有关。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位居中老年人五大疾病发病率之首,严重地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并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据悉,全球现有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在美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人数已超过心肌梗死、脑卒中和乳腺癌发病人数的总和;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由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于2008年10月20日在北京共同的《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指出,我国目前至少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另有2.1亿人低骨量、存在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在我国,70%~80%的中老年骨折是因骨质疏松引起的,其中每年新发椎体骨折约有181万人、髋部骨折病例为23万。

为了进一步加强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使广大的骨质疏松患者能够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得到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骨质疏松对中老年人的危害。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从1997年以来一直积极地参与和支持世界骨质疏松日这项活动,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每年也都下发文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对骨质疏松的宣传、预防活动。

世界骨质疏松日历年的活动主题如下:

1998年:政府行为;

1999年:早期诊断;

2000年:向你的骨骼投资;

2001年:向你的骨骼投资;

2002年:向你的骨骼投资;

2003年:向你的骨骼投资――提高生活质量:

2004年:向你的骨骼投资―男性骨质疏松:

2005年:选择运动。防止骨松,运动在骨健康中的作用;

2006年:营养与骨质疏松症;

2007年:知晓并减少你的骨质疏松风险;

2008年:站起来,为您的骨骼呐喊!

每年的10月28日为我国的男性健康日。所谓“男性健康”,是指以男性生殖健康为基础,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男性健康状态。

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男性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发展。过去,男性健康问题不像女性健康那样被广泛关注。说到计划生育。人们也习惯把女性作为“目标人群”。而忽视了男性在家庭生育计划、生殖健康决策和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与之同时,国内外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医学统计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理、心理疾病(例如前列腺炎、障碍、前列腺增生、高血压、糖尿病、疲劳综合症、肥胖综合症、脱发,等等)正快步向男性走来,并严重威胁到男性的身心健康。这一情况早已引起国际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和发展大会提出,必须制订方案,向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提供生殖健康信息、咨询和服务,使男性在计划生育等方面担负相应的责任,在预防性传播疾病方面愿意担负主要责任。世界卫生组织也呼吁世界各国加大对男性健康的宣传力度,呼吁整个社会对男性健康再多一点关注,呼吁每个家庭对男性健康再多一点关爱。中国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计划。2000年8月16~18日,国家计生委在大连召开了男性生殖健康项目研讨会,并在会上确定将每年的10月28日作为全国男性健康日。此后,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了男性健康宣传教育项目,针对男性参与计划生育和关注男性生殖健康问题,把宣传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解决男性生殖保健方面的困惑和疑虑、创造美满和谐的夫妻生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社会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普及男性健康科学知识,呼吁全社会关心男性健康,号召男性自觉担负起家庭、社会的责任,担负起生产、生活和优生、优育、优教等方面的责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全国男性健康日历年的活动主题如下:

2000年:关注男性健康和男性参与计划生育;

2001年:男性健康与文明家庭;

2002年:关注男性健康,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2003年:关心男性健康,普及科学知识;

2004年:关注男性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005年:关注男性健康,促进家庭和谐;

2006年:关注男性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8

【摘要】 目的 了解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干休所卫生所对居住在本干休所的老干部们进行综合卫生干预(普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知识、开展健康教育、生活、饮食、运动、行为、情绪等干预,药物使用的干预等)。结果 老干部在接受综合卫生干预后,100%的知晓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防跌措施、心情愉悦等方面得到改善。结论 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控制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卫生干预

部队干休所老干部们目前普遍进入“双高期”,某干休所老干部年龄最小78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83.6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老干部身上普遍存在。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及骨组织的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加及易导致骨折的疾病”[1]。军队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做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工作可极大地提高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1)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激素在骨生成和维持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间接合成蛋白,促使骨内胶原形成。(2)随着年龄增长,钙调节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失调,导致骨代谢紊乱。(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纳差、进食少,以致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全和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有促进骨细胞的活性作用。(4)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减少,也是老干部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2 综合卫生干预措施

2.1 普及卫生常识,开展健康教育

聘请老年病科专家授课、干休所卫生所医务人员经常性进行骨质疏松症预防普及教育,做到老干部们人人知晓,人人预防。

2.2 指导鼓励老干部们适度运动和晒太阳

适度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促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增强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血流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骼的老化。老年人运动要掌握运动量,过多过少都不宜,且要注意安全,运动时间应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时段,对运动场地要求平坦,塑胶场地最佳,鞋亦应柔软舒适。鼓励冬日多晒太阳。

2.3 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吸烟能增加血液酸性,使骨质溶解。饮酒过多、过频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从尿中丢失。人人做到不吸烟、不饮白酒或每年偶尔极少量饮白酒。

2.4 建议倡导注意合理营养

钙是骨骼维持强度的必要要素,富钙食品有助于钙代谢,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形成[2]。如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虾等合理搭配,保证富钙食品的摄入。

2.5 强调落实好防跌倒措施

老干部们的骨骼因为退行性疏松而变得脆弱,防止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重要措施,家庭行无门槛、低门槛改造,干休所公共活动区一律无门槛、防滑地面,教育老干部养成“先观,后慢行”的习惯。

2.6 指导选择药物对因干预

维生素d和钙缺乏症,补充钙和适量的维生素d;肾小管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纠酸;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切除病变甲状腺;抑制骨转化率升高的治疗,选用降钙素等[3]。

2.7 大力宣扬乐观畅达,促进家庭和谐

心境乐观畅达,家庭和谐,子女孝顺,能使老干部们动作、思维敏捷起来,有助于神经反应和平衡功能的加强,从而减少骨折发生。切实为老干部们家庭排忧解难也纳入了我们医疗工作的范畴。

3 结果

某干休所,自1996年建所,14年,通过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综合卫生干预常抓不懈,无一例因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

4 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无声杀手”之称,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有此病[4]。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不仅影响着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且严重威胁着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亦减轻了部队和家庭的负担。

本文结果表明,综合卫生干预后,老干部们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100%,饮食情况得到改善,适度运动得到加强,防跌措施得到落实,促进家庭和谐,营造愉悦的生活氛围,改变单一医疗上单一药物干预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动老干部们及家人的积极因素,能更有效地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降低或消除骨折发生率,有助于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确实贯彻落实了“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0-343.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9

1女性关键期的骨骼健康

1.1骨矿积累关键期

人体从胎儿期、婴儿期到成年期前的骨量一直在增加,此过程与人体的线性生长基本平行[4]。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幼儿户外活动开始增多,活动量不断增大以及活动范围渐渐扩大,同时由于辅食的添加、食物的品种与进食量增加,骨强度也会随之增加。此阶段,骨骼的发育、骨矿积累对成年后骨骼健康的影响意义深远。国内外多项研究和我们的研究均显示,婴幼儿期不但是体格指标如体质量与身高发育的快速期,同时也是骨强度的快速增长期[5],人体骨骼在1.5~3岁有比较明显的发育速度峰值,主要由于婴幼儿1岁之后开始学站立行走,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骨密度迅速增长,骨骼需承担迅速增长的负重要求,从而形成第一次发育高峰。这一时期开展骨强度检测,可以及早发现问题,给予骨健康干预,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青少年期骨量迅速增长,是骨矿累积的关键期[6]。我们的调查显示[7],超声波骨密度检查城市和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跟骨超声波衰减率和超声波传播速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城市学龄期青少年女性尿液检查,尿钙/肌酐比值低于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提示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骨质量和城市学龄期青少年女性相近,而体内钙磷储备低,骨吸收率高于城市学龄期青少年女性。城市和农村学龄期青少年女性大多有饮食平衡、运动、晒太阳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认为儿童期高钙摄入与骨量峰值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青少年期骨量迅速增长,是骨矿累积的关键期。其中青春期前(约7~8岁)与青春期中后期(约13~16岁)之间是人体骨密度迅速发育的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骨生长与骨建造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影响骨量积累及骨峰值的大小[8]。骨重建是正常人体成熟骨的主要代谢方式。胎儿期、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骨骼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它决定成年人的骨骼状况。约在青春期末(18~20岁左右),人体骨骼框架基本形成,骨骼矿物质积累达90%,即骨量占成人骨量峰值的90%左右。约在30岁左右达到骨量峰值,之后,骨量每年以1%的速度递减,开始缓慢骨丢失。也就是说,3~17岁是补充钙质,提高骨峰值的最佳时期。在人体骨发育成熟之前应尽可能获得较多的骨量,以达到较高的骨峰值。

1.2骨质丢失期

我国女性妊娠平均年龄约为25岁,正是骨峰值时期。由于妊娠这一特殊时期,使女性要进行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的自身调节,其中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会导致负钙平衡,引起骨峰值下降,增加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我们对孕期女性骨密度调查显示,孕期女性低骨量的发生率为29.9%,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8.8%;孕早期和孕晚期女性骨密度定量超声指数(包括骨超声传播速度、超声衰减频率和传播速度等)与相同年龄组骨密度平均值相比均有所降低;孕期女性的骨密度与孕周、体质量、均衡膳食有关,其中体质量是影响骨密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在孕中期增加体质量约4~5kg、孕晚期约增加5kg,总体质量增加约12kg。孕期骨密度减少约5%。妊娠中期以后,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钙需求量增加,尤其在妊娠晚期,胎儿每天要从母体摄入100~150mg/kg的钙。挑食偏食或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孕妇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将不能得到满足,还可能引起骨营养不足,使母体骨钙减少。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也可发生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因此,关注孕期女性骨密度的变化,增强骨强度,将有益于女性后期骨骼健康。几乎所有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经历渐进性的骨质丢失,尤其是在围绝经期开始至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骨代谢转换亢进,成骨细胞活性减弱,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质丢失加速,骨量减少,骨小梁破坏、变细和断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减退,进食少、钙摄取少、室外活动少、日照少、缺乏锻炼、器质性疾患增多等使中老年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一般围绝经期后女性的骨密度下降速率快于男性,在我国45岁以上的人口中大约每4名男性就有1名患有骨质疏松症,女性发病率更高,在30%以上。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更为突出。有报道称,绝经20年以上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可达53.62%~57.89%,平均为56.76%[9]。我们的调查显示,许多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55岁以上女性中,超过半数达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与文献[10]报道一致。此外,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城市育龄期女性比农村育龄期女性更具有较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城市育龄期女性超声波减衰系数、血清碱性磷酸酶均高于农村育龄期女性,尿钙/肌酐比值低于农村育龄期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农村育龄期女性体内骨质量偏低,骨吸收率较高,与同龄城市的女性相比,农村女性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安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虽然能够阻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使变细的骨小梁增粗,穿孔得以修复,但尚不能使已经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即已经破坏的骨组织微结构不能完全修复。由于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骨质疏松症称得上是一位“隐形杀手”,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一旦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再治疗,为时已晚。目前,WHO已经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共同列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杀手[11]。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绝经后期女性骨痛、骨折甚至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疗费用耗资大,已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峰值的骨量,防范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影响,减少骨量丢失,维护和促进骨骼健康十分重要。

2女性骨骼健康的综合干预

骨骼的发育受遗传、内分泌激素,以及营养因素的影响[12]。但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完全明晰。已有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受性别、年龄、遗传、生存环境、饮食结构、运动等因素的影响[13]。这些因素可能共存于同一个体,彼此间相互影响,很难揭示它们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因此,采取综合干预,才能有效维护骨骼健康。

2.1遗传与骨密度

骨峰值的建立遗传因素约占75%[14],其中人种、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母系家族史、基因多态性等为主要相关因素,白种人和黄种人比黑种人易患骨质疏松症[15]。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母女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母亲跟骨超声波传播速度(VOS)与其女VOS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女VOS值随母亲的VOS值的增大而增大;母亲的VOS值与其女的VOS值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提示母系家族骨健康的重要性。

2.2年龄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退行性病变,即骨质疏松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早期获取峰值骨量与生命后期骨丢失率是影响人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性因素。一般认为骨峰值越低,骨丢失率越高,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越大。人体骨密度(BMD)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青少年时期骨质的沉积速度大于骨吸收速度,30岁以后骨矿物质密度缓慢下降,80岁时可降到50%。有以往的流行病学的调查[16]显示,我国女性的绝经年龄为(48.6±4.1)岁,50岁以上(含50岁)绝经女性约1亿人,绝经后的女性都存在一个骨量快速丢失期。所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应从青少年甚至婴幼儿期开始,应以提高骨峰值和减少骨丢失率为主。

2.3运动与骨密度

规律运动在人生各阶段对于保护骨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都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对青年女性相关研究发现,女性的全身脂肪百分比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17]。锻炼能改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骨骼的良性代谢,维持骨结构,促进骨骼生长,推迟骨骼老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17]。我们对农村女性进行合理运动方式(散步、太极拳、太极剑、舞蹈、跑步、步行、爬楼梯、跳绳、健骨操)及负重锻炼等运动量(每周3次以上,每次持续30min,前后各有5~10min的准备和热身运动)指导,鼓励女性坚持不懈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增强肌肉收缩,牵拉骨骼,增加或保持骨密度。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达81.97%,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大于2h的占75.56%,提高了骨骼的健康,说明了适量运动对预防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很有必要。

2.4膳食平衡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与早期发育关键时期的营养密切相关。蛋白质是维持机体骨骼健康所必需的物质。增加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长期素食可能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负氮平衡,使骨形成减少。在目前影响骨质疏松症的膳食因素中,钙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营养素。钙是人体矿物质中含量最多的宏量元素,是整个生命期骨重建过程中骨质形成所必需的元素。我们针对农村女性进行膳食指导[18],每日2袋250ml的牛奶、适当多的摄入黄豆、豆腐、虾皮、紫菜、鱼、木耳、绿叶蔬菜等含钙高的食物和低盐饮食,结果对骨健康是有益的,显示膳食平衡是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2.5日光浴与骨密度

“晒太阳”实际是在户外活动时,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使皮肤与紫外线充分接触。波长在290~315纳米(nm)的紫外线可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3,活化的维生素D是骨骼代谢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可以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有效地吸收,有利于骨骼钙的沉积。经常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即安全适当的“晒太阳”,进行日光浴,夏季:树荫下每日30min,面部和四肢;冬季:每日1h,面部和手,确保人体皮肤光照合成足够用的内源性维生素D3,促进钙的吸收,既有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作用,又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对儿童、妊娠期、哺乳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及老年女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治理大气污染,保证阳光质量和净化生活环境,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6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骨峰值及骨丢失率大小密切相关。虽然女性年龄的增长,以及进入围绝经期,导致机体骨骼结构的退行性变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掌握骨骼健康知识和骨健康基本技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起居有序,摒弃不良行为,不减肥、不挑食、不节食、不暴饮暴食和不熬夜,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骨健康素养,可以延缓或阻滞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我们按骨量正常与异常,对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女性分别进行分组,开展膳食和运动的调查就显示了这一点。

3女性骨骼健康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和社区健康管理策略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自检小屋 社区

中图分类号:R5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48-02

Investigation of the osteoporosis incidence of the elderly people in the self-examination cabin in Gumei area

YANG Tingting

(Gume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people in Gumei area. Methods: The bone density of 1 530 community residents who received the test in the self-examination cabin was measured, and their bone mass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people was high, and it increased with the age.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n female was higher than in male.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s high in this region, and the potential population base is great.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its interven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further.

KEY WORDS osteoporosis; bone density; self-examination cabin; community

我们对自检小屋受检老年人测量骨密度,调查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发病情况,结果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2013年4月至6月,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街道60岁至80岁居民,自愿至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检小屋进行骨密度测定者。共调查1 530名,其中男性589人,女性941人。

检测与诊断

采用英国McCUE公司CUBA临床定量超声骨质分析系统,消毒左足,置入槽中固定,测定左侧足跟声波速度(speed of sound, SOS)SOS值。诊断标准:按照WHO的标准,测得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平均值的2.5个标准差(t≤-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低于1.0个标准差,而高于2.5个标准差(-2.5≤t≤-1.0)诊断为骨量减少;高于1.0个标准差(t≥-1.0)诊断为正常人群。

所有调查参与人员均受过骨质疏松症专业知识培训。

统计学方法

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秩和检验,以P

结果

基本情况

1 530名自检者中,骨量正常343人,占22.4%;骨量减少596人,占39.0%;骨质疏松症591人,占38.6%。骨质疏松的患者中,男性102人,占17.3%;女性489人,占82.7%。

骨质疏松的年龄段发病率

70岁年龄组与60岁年龄组相比,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升高(P

骨质疏松的性别发病率

1 530名自检者中,男性589人,骨质疏松症102人,占17.32%,女性941人,骨质疏松489人,占51.97%。对60~69岁年龄段与70~79岁年龄段分别进行统计,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质变脆为主,以周身骨痛,甚至导致病理性骨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患者多因此而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OP,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1-2]。据专家推测,我国目前约有8 800万OP患者,到2010年,OP患者将超过1.2亿。

本次调查,古美地区的OP发病情况与专家估测的全国数据基本接近。OP的预防需要开展健康教育。骨量减少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与患骨质疏松症的比例大致相当,要对这一部分人群开具健康处方,从根本上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持合适的体重 体重偏轻的人更容易患骨质疏松,这是因为承重骨骼受到的负荷减少,会导致骨重建的平衡被打破,骨丢失大于骨重建,从而引起骨量减少,进而发生骨质疏松症。

2)适度运动 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长期坚持有规律的负重行走或跑步、爬楼梯,可以增加椎体的骨密度,无论老少,只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均可减少由于增龄而导致的骨量丢失。老年人手术后或严重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尤其要避免长期绝对卧床,提倡早日下床活动。坚持适度运动还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减少平衡能力下降导致的摔跤引起的骨折。我中心引进了一套五行健骨操,是经过认可的专项用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保健活动,可以在老年人中广泛推广。

3)合理膳食 主要是补充钙质。有研究表明,我国习惯膳食结构属于低钙饮食,加上老年人本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减退,这就更增加了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

4)适当及时的药物治疗 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或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并增加骨密度,从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3-4]。中医辨证论治补肾健脾通络,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在效果的稳定性、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有优势。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1, 4(1): 2-7.

Looker AC, Orwoll ES, Johnston CC Jr, et al. Prevalence of low femoral bone density in older U.S adults from NHANES Ⅲ[J]. J Bone Miner Res, 1997, 12(11): 1 761-1 768.

杨金秋, 姜小鹰.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评估[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9(2): 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