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十篇

时间:2023-07-19 17:3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今年以来,县审计局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加强审计管理、规范审计行为,有力的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工作,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效果。截至目前,共完成对10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9个,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918万元。

一是突出重点,提升监督效果。年初在安排年度审计项目工作计划时,将预算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等审计项目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覆盖面。其次积极主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沟通,了解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群众举报上访等情况,有的放矢安排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突出了审计的重点,提升了审计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能。从去年开始,县审计局就积极探索乡镇书记、镇长捆绑式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截止目前,对、两个乡镇书记、镇长任期经济责任进行了审计,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审计中,围绕资金运用和经济决策两条主线,积极探索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捆绑式”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弥补了以往仅对乡镇长、乡镇资金流向实施审计的不足,拓展了审计覆盖范畴,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益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提高审计效能。其次,积极探索AO计算机审计,在对县委某部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首次运用了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大大节省了审计资源,在审计效率和审计力度上均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强化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每审计一个单位,均召开审计进点会,同时邀请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的领导参加并指导会议,提高了审计的影响力。审计实施阶段,局领导能亲临一线检查指导,了解审计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沟通协调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促进和谐审计。结束后,及时与财政部门联系,分析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落实审计决定的途径,促进审计整改和审计建议的落实。并每月定期向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汇报审计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审计质量,有力的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模糊证据理论 官员晋升机制 审计机制

一、审计的逻辑:模糊证据理论

(一)模糊证据理论

模糊证据理论,是一种在对问题进行求解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基于出现的信息的不确定性来进行推理判断一种新的理论。其中,以模糊集理论和证据理论的综合理论─模糊证据理论(Basic Concepts of Fuzzy Evidence Theory)为代表。

它采用可能性理论来处理不精确的模糊数据,并因其有在不确定性的表示、量测和组合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该理论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当证据内含的被考察的信息是不精确、不完全和模糊时,该理论会变得很复杂,而且它还要求证据必须是独立的和不能处理的模糊信息。

应用于审计行业,审计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该理论要求审计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数学逻辑的推理能力,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结合证据理论与模糊集合、模糊关系、模糊图论以及模糊网络理论,来综合推测判断并最终得出公允的审计报告。

(二)审计的逻辑

审计的逻辑是基于审计师和交易双方三者之间的信任程度。换言之,审计师的职责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来使交易双方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关系。在纳什均衡的博弈模型中,既要避免因信息的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又要在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的同时兼顾公平,一个应对策略是交易双方共同聘请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审计师。审计师通过做出负有法律责任的公允的审计报告,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否则,他们就得承担失职的法律风险。基于这种三方牵制的审计逻辑,经济责任审计应运而生。

二、经济责任审计:人治与法治传导机制

(一)人治与法治的优缺点

从政治制度层面上来看,人治与法治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政治统治,完成其管理国家的任务与职能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从经济基础的层面上看,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是沿用人治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换言之,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只有当民主普遍的成为一种社会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才能建立起法治的国家,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否则,这种人治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以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导致了统治失控的动荡与不安。

(二)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功与过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首创机制,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廉政审计,即对领导干部的廉结执政的审计;二是绩效审计,即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审计。清廉的官员不一定是好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创新之处正是它要求领导干部们不仅要能拒绝,坚持廉洁执政,更要求他们应具备高效的执政能力。如果说,廉洁是对官员道德层面上的要求,那么高效就是对官员能力层面上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巧妙地将两种层面的要求合二为一,因而能科学全面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功绩与过失。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官员晋升制度

在人治社会,官员胜任能力与业绩直接决定了国家与地区的繁荣。由于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国的治理模式,那么,一个应对策略就是逐步完善官员的晋升制度来选拔得才兼备的优秀公职人员。

(一)官员晋升制度

在我国,官员晋升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科举制度、公务员考核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旨在选拔有能力的潜在官员,对在任官员进行优胜劣汰来不断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然而,在人才选拔的考核方面,这些制度都是片面的。它们既不能保证上任的官员就是胜任该职位的官员,也保证这些官员们能在未来的执政生涯中取得良好的政绩。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领导干部考核的专家系统

经济责任审计是有着缜密的逻辑和全面的考核的一个官员考核的专家系统。在该系统下,所有的官员都能从道德层面和能力层面上得到全面公允的审计评价。可见,透明科学的官员考核选拔机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四、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建立可审计机制

既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健全这种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呢?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现方式就是建立一种可审计的机制。具体来说,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责任的行为审计;二是可审计的监管模式。

(一)经济责任行为审计

完善经济行为审计,就应该建立健全科学的和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诸如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评价执行财经法规制度的指标等等。二是审计评价应当适度得当。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总的要求是遵循三大原则,即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

(二)可审计监管模式

建立健全可审计监督模式,就要牢牢把好四道关卡。第一道,审计程序。无论是从立项、通知、组建小组、制定方案、实施执行还是征求意见、研究报告,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均应严格依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办理。第二道,审计实施。严格遵循审计方案的规定,做到查清查实、审深审透,不错审不漏审,不放过一个疑点,不遗漏一个问题。第三道,审计纪律。在审计实施中,要求所有参审人员都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守秘密,严格执行审计组廉政责任的各项规定。第四道,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分级负责制和实行“双保证书”制度等使审计工作能保质保量完成。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谈谈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J] 青海审计, 2004;4)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3

一、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虽然与纪检、监察分属不同性质的监督,但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更多地承担着揭露和发现案件线索责任,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的则是查处违纪违规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纪检监察部门获取监督干部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根本的方面就是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包括其它专业审计获取案件线索,转化为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干部的有效依据。另一方面,监督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产生作用,实际上就是经济责任审计价值的一种体现。在对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方面,有些人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当审计结果利用效果不理想时,就片面的认为是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不重视,其实不尽然。在对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上,要用辨证的观念来看待:一是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必须是审计成果,也就是要有质量;二是审计结果必须是适合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的需要,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实现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只是纪检、监察、组织部门的工作。其实,审计部门在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方面也负担着重要的责任,即要下大力气提升审计质量,要把审计结果转化为纪检、监察、组织部门需要的审计成果。从而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多角度地服务干部的监督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一项独立的综合性监督,各界特别是纪检、监察等部门对此寄予了较高的期望。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一审就灵,一审就清,仅仅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决策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可以不断创新审计监督机制,让经济责任审计更加贴近干部的监督管理。在“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一是将离任审计与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将监督的关口前移,及时更多地掌握干部监督管理有关信息。二是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审计效果与威慑力。三是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对一些普遍性、共性问题要综合报告,为纪检、监察部门从制度上、机制上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结合起来,抓住群众反映和举报的线索查深查透,提高移送案件准确性和质量。五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交办事件结合起来,不断改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做到留有余地,以便更好地配合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工作。

三、完善联动机制,拓宽责任审计成果转化渠道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层次高、复杂的工作,不只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由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各自工作目标、重点、手段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和差异,但作为委托方的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和作为受托方的审计部门,其大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审计部门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审计的结果通过纪检组织等部门转化利用到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上,这就需要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配合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之间通过制度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进点时,与纪检或组织部门一同召开进点会;在审计过程中遇到审计手段难以核实的情况和,需要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介入的,通过纪检、监察、检察手段加以解决。审计结束后,纪检、组织等部门又将审计结果利用到对干部的廉政监督和选拔任用上来。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到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考核档案中,从而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二是建立案件移送管理制度,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纪检、监察部门要将受理和查处结果向审计部门作书面反馈,以便相互监督案件线索的办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三是实行资源共享,成果互用。一方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一档两用”制度,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相关的对口部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实行联网,保障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4

因此,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纪律监督、经济监督都以经济活动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致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机关等监督主体应当在坚持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环节探索适应当前形势要求并适合各自特点的协作机制。如果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看成国有企业的组织人事部门,我们认为,对需要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手段考核、评价和监督的领导干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督、降低监督的成本,提高监督的绩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机关应当实施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依托,成立以审计部门领导为组长、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为副组长,以审计部门人员为主、辅之于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行统一立项、统一组织、结果统一利用的监督主体一体化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模式。

一、监督主体一体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组织人事部门、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等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内容并不相同,但它们监督的时点、监督的重点和监督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首先,它们都是对同一监督对象——领导干部的监督,而且都需要在干部任期和离任时组织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暂行规定》第五条和第八条规定“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任职前考核、定期考核。定期考核采取届中、届末考核的形式进行。”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通过“委托审计机关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请审计机关提供考核对象的有关审计情况”的方法调查核实有关考核对象的情况。《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监察机关)和机关党组织的意见。对需要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其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相同的重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暂行规定》第十条把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中国共产程》第四十四条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十条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是“审计机关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通过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分清领导干部本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在审计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因为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问题最终都会表现为工作绩效不高或,工作实绩不佳和廉洁自律问题也都有其思想、能力和作风的根源;

因此,无论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纪律监督,还是审计机关的经济监督,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都是领导干部监督的重点。最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及时清除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党政干部还是企业干部,除了有限的人事决定权外,主要是对上级决定的事项进行贯彻落实,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比较单一,对干部的评价和监督相对简单,组织人事部门是当时惟一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性和分散决策的要求,各级各类干部在被授予很大权力的同时,也必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增加了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和难度,组织人事部门一家难以完成监督管理干部的任务,实践中出现的大量违规违纪和经济犯罪问题催生了纪检监察的纪律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经济监督。相互分离的监督主体提高了监督的独立性,使监督主体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但同时也存在相互协调的问题。为解决相互配合与协调问题,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协调制度,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六十七条要求“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联系会议制度。”《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十五条也规定“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审计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系会议制度。”虽然联系会议制度有利于单个监督主体手段不足时得到其他监督主体的协助,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准确界定领导干部本人的经济责任,无论是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还是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甚至领导干部为小集团的谋利行为,都可能使被审计干部及其任职单位不配合、甚至阻扰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随时有可能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协助。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纪检监察或审计机关单独发现及核实案件线索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审计机关移交到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线索,重要案件的查处也往往采取一体化的办案方式,因此,在纪检监察与审计机关发现和查处案件方面,并不存在审计机关发现案件线索、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查处的简单分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协作。

二、监督主体一体化有利于优势互补和风险防范

组织人事部门是干部监督管理的专门机构,他通过采取个别谈话、征求意见、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水平测试等方式对干部进行监督管理;纪检监察机关是干部纪律监督的专职机关,主要通过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以核实情况和案件查处的形式实施纪律监督;审计机关是综合经济监督机关,主要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审查,监督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组织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干部管理,监督是为管理服务的;纪检监察和审计都是对干部职责的一个方面的监督,这种监督也是为干部管理服务的,纪检监察侧重于查处违犯党纪政纪的行为,审计侧重于查处经济上的违纪行为,并评价经济绩效。监督主体一体化有利于把干部管理部门的宏观性与纪检监察、审计机关的专业性相结合,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效率,如对非法干预、阻挠审计的行为或提供虚假材料的有关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对有关人员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或党纪政纪处分;监督主体一体化可以把纪检监察的专门手段与审计机关在财政财务收支上的专业优势相结合,把问题查深查透。监督主体一体化可以把纪检监察对人的处理和审计机关对事的处理结合起来,避免移交过程中的时滞问题和效率损失,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监督主体一体化可以把干部管理部门对干部个人的考核与对领导班子的考核相结合,防止纪律监督和经济监督中干部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向领导集体推委或向上、向下的转移。

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实质是对领导干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鉴定和评价,鉴定和评价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存在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导致的错评风险,二是鉴定和评价面过窄导致的漏评风险,三是鉴定和评价不准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是正确鉴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基础,由于市场经济完善的渐进性导致的领导干部权力责任边界的动态性,必然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在单个监督主体的职责没有改变前,新的指标可能导致单个监督主体无法评价,监督主体一体化有利于解决相对固定的监督职责与动态的指标体系之间的矛盾,同时,监督主体一体化有利于避免单个监督主体评价单个指标的片面性,如干部管理部门民主评议的群众满意度很高可能是违规违纪谋求单位利益结果;监督主体一体化可以根据各个监督主体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劳动,从而扩大审查的范围;通过审查手段的优势互补,人员知识结构的取长补短,技术方法的综合利用,提高审查的质量。监督主体一体化使监督主体成为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防止监督主体之间推委监督责任,提高监督主体的责任心。三、监督主体一体化应完善工作机制和审计程序

监督主体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充分发挥各个监督主体监督优势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机制,整合监督主体的人材和技术优势,避免重复监督,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绩效。完善工作机制首先必须树立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一盘棋的思想,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看成各个监督主体的共同成果,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责任看成各个监督主体的共同责任,避免各个监督主体的本位主义、封锁信息或推委责任。其次要把联系会议制度和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从交流和通报有关情况、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转变为具体组织、指导和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包括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的审定、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的审定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等。最后,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建立有相关监督主体人员参加的综合工作组,交流和通报有关情况、提出协调配合的建议,并对审计重点、审计人员调整的重大问题报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裁定。

除了监督主体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需要完善外,审计程序也应当根据监督主体一体化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具体有以下步骤:第一,各个监督主体根据联席会议和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审计项目组成联合审计组,并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送达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签署的联合审计通知书。第二,在联合审计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应当联合召开有被审计单位的现任领导干部、被审计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各个部门领导等参加的审计进点会,统一部署和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第三,联合审计组应当统一安排审计中对有关单位或人员的访谈、被审计单位的资料使用,避免不同监督主体同一时间使用相同资料或访谈相同人员。同时要注意证据的相互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第四,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的违规违纪行为,各个监督主体应当在各自的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或处分的意见,当监督主体的一方收到了另一方正确的意见时,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处罚或者处分的决定。第五,联合审计组中的干部管理、纪检监察和审计应当分别向自己的派出机关提交相应的报告,其中审计部门的报告还应当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意见。在各自报告的基础上,联合审计组应当向联席会议或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综合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由审计部门的审计情况、干部管理部门的考核情况和纪检监察部门纪律监督的情况等三部分内容组成。该报告将作为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主要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5

监督关口前移

为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效果,满足干部管理部门的需要,宁夏审计厅积极前移监督关口,大力推行任中审计,将任中审计比例逐步提高到了全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三分之二。在经济责任审计立项时,坚持“逢离必审和先审后离”的原则,优先考虑任中审计项目,把负责区域经济发展重任的地方党政领导,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有行政审批权的单位、执收执法部门、社会反映较大的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地方金融机构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及时安排进行任中“经济体检”,及早“防病、治病”,既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经济权力的监督,又使审计监督工作与干部管理使用合拍同步。实践证明,由于监督关口前移,任中审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既有利于警示教育干部,也有利于保护干部健康成长。

评价由“四权”向“五责”深化

着眼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转型,更好地为党委政府管理使用干部服务,宁夏审计厅积极创新审计理念,提出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规定”,即经济决策权、管理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思路,改变了以财务责任审计替代经济责任审计的简单作法,使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了明确方向和具体切入点,提升了监督层次和水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与干部考核指标及科学发展观要求相对接,进一步提出全面引入绩效审计方法,以审查评价“五责一规定”为主线的审计模式,即主要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发展责任、决策责任、管理责任、执行责任、监督责任和遵守廉政规定等方面评价、预警和问责领导干部,不仅揭示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取得的成绩,并针对查出的问题,重点从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宏观管理入手,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帮助被审计单位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宁夏审计厅在招标、地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两部门领导在履行经济管理和执行责任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事企不分、财政管理体制不顺,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调整了两部门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在宁夏大古铁路、吴忠仪表、自治区残联等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揭示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政策执行责任方面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时移送纪检及司法部门处理,有关责任人已受到法律惩处。

监督范围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宁夏审计厅积极推行了党(工)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了自治区垂管部门领导和村干部审计,进一步扩大了监督范围,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积极推行市、县(区)党(工)委书记与政府领导干部“捆绑式”审计,根据职责分工,区分和界定他们在地方经济发展、重大经济决策、政府负债、土地出让等方面的责任,有效解决了党政交叉、事权不清、责任难分的问题,既填补了权力监督的空白,又提高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积极开展行业审计,全区审计机关上下联动,采取统一时间、统一方案、统一内容、统一评价、统一处理口径的方法,已有计划地对自治区垂管的土地、税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以及公检法和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全部轮审一遍,不仅揭示了系统内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性违纪违规问题,也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辐射面。为促进基层政权和新农村建设,市县审计机关积极指导有关部门对辖区村干部统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规范了村集体财务和村务管理。

制度建设助推工作逐步规范

十年来,伴随着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发展历程,宁夏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经济责任审计有关事项评价办法》、《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展党(工)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等制度,为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审计厅先后印发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程》、《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格式》、《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陈述材料内容提示》等文件,细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监督重点等事项,进一步加强了业务管理,规范了执法行为;审计厅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机关联合制定了案件移送和协作办案制度,明确了移送案件内容、程序、职责以及结果反馈等事项,建立了多部门协作监督机制,丰富、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手段。同时,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吸纳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巡视组成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形成了七部门协作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格局,增强了监督合力。

全力推进工作转型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6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往对领导干部,主要是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严格的经济监督。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渠道,加大了监督力度,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监督效果,为全面考察、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开辟了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的新途径,成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2.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会使处于财经活动决策地位、掌握着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感到有一种较强的约束力,感到“一支笔”的分量很重,增强当家理财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恪尽职守地履行经济责任。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当家理财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处理有关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真学习、贯彻有关财经法规,自觉履行职责,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

3.推动所在单位的财经管理。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也是对所在单位财经管理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教育。通过从领导干部抓起,请履行经济责任好、管理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介绍经验,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让教育和监督别人的人首先接受教育和监督,促使领导给部属做好样子,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促进财经管理,而且能带动各项建设。

4.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运用专门手段,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格化,直接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权力运行实施监督。这种监督,既可以激励先进,又可以揭露问题。运用发现的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干部,帮助一些原本清正廉洁而受到诬告或者误解的领导干部调查核实、正名,对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法违纪等问题坚持依法处理,能够维持财经法纪,预防和惩治腐败行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1.审计组织实施难度大。一是因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有力,确定审计对象不够科学合理,存在审好不审差、审下不审上、审低不审高、审副不审正、审远不审近等现象。二是在实施审计中,因纪检监察、干部管理、审计等各部门有各部门的安排,人员抽调难度大;组织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任务安排的临时性,审计力量难协调,有时审计部门只好唱“独角戏”;另外,离任领导与接任领导受各自利益驱使,各讲各的理,关系也难以协调。三是随着审计对象职级向高层推进,审计涉及面更宽,工作量更大,处理问题难度也明显增加。

2.审计评价标准难统一。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由于目前没有建立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致使审计评价不够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受主观因素影响,对同一审计事项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违反财经法纪或债权债务、呆、滞账等遗留问题如何界定,确定审计对象在这些问题中应负什么责任,如任期责任与非任期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界限较难划分,不好进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095-02

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进而实行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及其特征

1.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2.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1)经济责任审计师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2)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3)经济责任审计师审计机关与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共同工作;(4)审计评价和责任追究侧重于领导干部本人。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使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在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依据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暂行规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和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乏充足依据。在审计实务中,不少审计人员仍套用会计报表审计的模式,使审计内容过多地注重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报表的反映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程序也大都沿用会计报表审计的方法程序。而忽略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完整性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业绩审查,不完和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2.先离任后审计,影响审计成效。尽管两办暂行规定和相应制定的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先审后离”原则,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干部人事工作有其特殊规律,审计机关的力量又有限,造成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后审、先升后审”,或者是“边离边审”,使审计评价结果往往与领导干部的任免脱节,存在着不足:一是不能直接对干部任用产生影响。实行先离后审虽然也能为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方面提供依据,起到鉴证作用,但领导干部已经离任,或者已到了新的岗位,审计后一般无法对领导干部任用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审计成效。二是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有的已离任领导干部对审计重视不够,觉得审计情况如何并不影响自己的调动和升迁,提供述职材料不及时,所述内容也不符合审计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在收集资料、查处问题定性和经济责任区分上会遇到很多麻烦,直接影响审计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审计,虽然明确了领导干部任期内赋有的经济责任,分清了是非,但落实审计结果的责任要由继任者承担,实际执行中,继任者往往推诿,不愿承担纠错改错或接受处理处罚的责任,致使许多应该处理的问题,都最终无法处理处罚,削弱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3.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还不够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和评价。但并不能理解为是对领导干部全部经济责任的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也不是对领导干部的全部业绩的评价和鉴定。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局限性,审计结果只能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这一点是非常明晰的。但有的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问题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强调审计结果的局限性,对审计内容不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审计过程中只偏重于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责任,对一些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力度,审计风险很大。另一种是对审计结果的局限性认识不充分,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面面俱到地去评价,对一些没有查深、查实的问题盲目定论。有的干部管理部门把经济责任审计定位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全面考核,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理解为是对领导干部的全部经济责任的评价,认为领导干部经过审计后没有发现经济问题就意味着“清正廉洁”,在对领导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不是客观地分析运用审计结果,而是将审计结果的运用简单化、绝对化。

4.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中国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的审计相比发展较慢,相关的审计人员大都素质较低。目前存在以下状况:多数审计人员为财务人员,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或熟知一两项其他业务,而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各类业务部门,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制约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客体评价的全面和准确。个别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畏惧权贵,有的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等。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要求、高难度与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审计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料的占有和对宏观经济形势下领导干部行为的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相当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但需要审计的项目众多,往往在审计委托书下达后才临时组建审计小组,很难保证审计人员的质量。

三、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不断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相关部门要不断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领域、对象、重点、程序及方法,使之与现行审计准则相适应。完善法律体系,加强规范审计执法行为的立法,消除审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抵触,明确审计监督应有的处置权。特别要严肃追究妨碍审计机关执行监督检查权、经济处理权,行政处分权,提请司法权等行为,保证审计监督的独立性,维护财经法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坚持先离任后审计原则,保证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在保证审计质量,结果具有可靠性时,才能够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决定对领导干部的任用。所以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审计程序,领导干部站在离任之前必须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未经审计不得解除其经济责任,不得新任职务。另外,在贯彻“先离任后审计”原则的同时,也应当体现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监督原则,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也要接受审计监督,对企业领导由离任时一次性审计转向预防性、控制性和总结性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以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作用。

3.正确认识与对待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应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不能理解为对领导干部全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也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的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混淆,其更侧重于对人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师对领导干部自身履行职责的监督和考察,也是领导干部经济行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一种形式。有关领导应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正确运用审计结果,防止对审计结果理解的局限性,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审计结果,把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使政府和有关部门了解审计情况,掌握有关信息,促进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对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和纠正,不断改善宏观管理,正确、合理的运用好审计结果。

4.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审计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知识面较广,过程较为复杂的审计,这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需要更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对审计人员自身执政能力的培养。各级单位部门要选派那些经验丰富,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充实审计队伍,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使审计人员形成一种基本的职业意识,这种职业意识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职业化规范的健全而逐步强化,将审计人员从行为的强化延伸到思想意识上的强化,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审计过程中严肃认真、善于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绝不避重就轻和夸大事实。

总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自身履行职责的监督和考察,也是领导干部经济行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一种形式。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引导作用,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玲玲.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4).

[2]李东.经济责任个人理性与家族理性的不同理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3]李金华.关注责任,完善治理,促进民主与法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

[4]简燕玲,辛旭.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6,(1):44-47.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8

本文首先阐述了经济责任制和政府问责制的概念,然后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政府问责制建设的作用,并提出了强化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希望能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政府问责制;作用

引言

审计工作对维护国民经济和公众利益起到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对审计寄予了颇高的期望。但是审计之后的问责能不能及时跟上,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浪费有没有人承担责任,领导个人责任的追究有没有落实,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发挥。本文将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1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问责制

1.1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是一种“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管理他人资产而承担的相对于委托人的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就其所管辖范围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的行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在本质上是对行使经济职权实现经济职能应承担的职务责任。

1.2政府问责制什么是“问责”,问责就是追究分内做的事,“问责制”即是责任追究制。问责制最早起源于现代西方,之后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形成了政府问责制。我国是从2003年非典事件启用问责制。政府问责制是对政府一切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具体说是指同级政府对政府及所属部门负责人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效率,损害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而进行内部监督和追究责任的制度。

2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

2.1健全了政府问责机制审计问责是政府问责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审计法第二十五条也规定了“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其本身又直接构成了政府责任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受托审计,它是地方党委、政府通过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审计机关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弄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为管理、使用、监督干部提供依据,审计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干部管理机关负责,健全了政府问责制。

2.2有效强化了政府及领导的责任从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看,审计活动的功能在于维护和促进被审计人的责任,实际上就是对被审计人进行责任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对领导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和划分,揭示领导干部角色责任和个人责任,旨在确认和解除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严格了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从审计实践中可以看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大部分被审计单位能认真整改、及时纠正、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大多数领导干部普遍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动了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强化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强化了政府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了政府责任。

2.3深化了问责内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还要向领导干部的决策情况、履职绩效情况延伸,不仅要关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还要关注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深化与创新,同时也深化了问责的内容,不单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问责,还对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社会责任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行为对所在地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进行问责。问责内容的深化,促使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扩大了问责范围目前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县级以下扩大到了地厅级,同时审计署还按照国务院要求和中组部的委托,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试点工作。将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及省部级,标志着审计对象职级的提高,审计范围的扩大。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国家事业组织,以及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将在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范围之列。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拓展,使得横向各种类型、纵向各个级别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监督的资金范围扩大了,监督的对象级别提高了,同时也扩大了审计问责的范围。

3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3.1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项改革举措的推行,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是很获得成功的。由于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不知权力来自何方,容不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认为监督就是对他的不信任,抵触情绪强烈。另一些干部则认为好心办错事不该问责,以致“付学费论”一度在我国盛行。而一些监督主体也习惯于当“老好人”,怕得罪人,使监督在我国干部管理体制中成为薄弱一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推行,对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审计过程往往是责任意识的宣传过程。经过了二十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已深入人心,被审计者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观,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已为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所接受,这就为政府问责制的推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3.2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工作机制一是除了建立审计机关作为问责主体直接问责的机制外,可在原有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将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为联席问责制度,对较大的事项和级别较高的人员,由联席问责机构行使问责权限。二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问责制度、结果通报制度、结果落实的整改督察制度、结果利用反馈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用制度保障结果运用机制的规范有序运行。三是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分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议适当邀请异体问责主体,如人大代表、派、新闻媒体等部门参会。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四是尽早地实行全面的审计公开制,从审计项目计划的制订到审计结论,都进行公告,以此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在责任问题上的信息不对称,使社会公众更多地掌握政府运作的准确信息,推进政府整体政务公开的进程,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政府问责制建设。

3.3促进对责任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目前各地实行的政府问责制,往往是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然后去跟踪问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偶然性。一个官员只要不犯大错,不管其工作有多平庸,就能稳稳的当下去,甚至还可得到升迁。这显然不符合责任的定义,也不符合问责制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推行改变了这一状况,它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定期检查,使责任监督制度化、常态化,有利于政府问责制由追究有过向追究无为转变,由偶发性事件问责向常规性履职问责转变。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推行,则进一步把民情、舆情引入了干部监督机制。在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共同作用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公共责任,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结语

总之,经济责任是政府最基本责任,提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实现政府问责制的一种有效途径,应该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政府问责制的体系中,另外,要采取针对性对策以进一步发挥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莺.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03:121-124.

[2]闫峰.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建设与发展[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5,02:21-22.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问题;反腐倡廉

目前,有些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现象频频出现,有法不依、贪赃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贪污受贿的案件仍然存在。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预防和惩治腐败,党中央的八项规定,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发挥监督职能,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开展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独有的作用,促进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惩治和预防腐败,在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干部交流频繁,范围增大,而且多集中在同一时期,造成审计项目过于集中,特别是班子换届时,集中委托,突击审计,短期完成,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多数领导干部是“先提拔,再离任,后审计”,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任用难以产生直接影响;另外,现行审计程序周期较长,难以实现与干部管理部门的同步,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应用滞后,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倡廉作用的发挥,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了“马后炮”、空摆设。因而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好“一把手”,发挥防范作用

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等审计相结合,深化审计内容,拓展审计领域,一是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对财政资金及预算执行情况做到制度化,防止截留、坐支、挪用等问题,二是拓展专项资金审计,突出对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评价,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三是对“一把手”领导干部做到离任必审,任期轮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增强领导干部的自律理念和责任意识。这样做有助于准确地了解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工作实绩是否真实等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那些无视财经法纪、违法犯罪的干部,是加强主动监督、促使领导干部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手段,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干部行为,发挥约束作用

审计监督是揭露和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一项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对事又对人。每个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手里都有一定的权利,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纪律观念,促进廉政建设。

一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依法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实施监督,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监督,保证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督促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促进单位加强和改善管理,三是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以及严格的办事规则、程序、依据、责任等规定,减少失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使一些腐败现象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从行动上抵制腐败的滋生,发挥预警作用

审计监督作为社会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和查处经济犯罪,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对预算执行、投资等领域,保护干部、纠正弊端,审计部门最为主动,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无可替代;积极探索任中审计,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对责任人的监督提前预警,通过任中审计,及时发现和查纠领导干部任期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事后审计则是分析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为制定政策和制度提供依据,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能促进更好地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也能加强对权力监督和促进反腐倡廉。

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多方面的原因,必须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查找和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发挥预测警示作用。

五、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引入问责机制,发挥惩戒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中违规事件屡禁不止,原因在于问责制的缺失。因此,引入问责机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反对腐败行的重要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篇10

【关键词】反腐败;经济责任审计;定位与实施

一、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反腐背景下央行内控管理需求的日益迫切,我们有必要对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与定位进行修正。

1.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需要。依据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2005年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将审计监督纳入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2006年我国出台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监督机构,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12年党的十提出,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今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反腐、改革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其查处和揭露腐败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使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审计监督发现和揭露腐败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更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2.适应央行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近几年,为贯彻党的十关于“反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会议精神,央行着力于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坚持不懈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巡视督查,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查防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岗位的风险排查。央行对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重点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必将引发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转变。

3.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在各项金融改革举措中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是提升金融改革实效和推进金融高效运行的基础,央行作为金融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应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把反腐要求落实到各项业务工作和管理中,切实发挥好金融服务支持社会反腐的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反腐败进程,实现金融改革的高效、廉洁和自律。

综上所述,原有以财务收支审计内容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适应当前反腐和央行发展及金融改革的需求。

二、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新定位

央行内部审计能否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与作用定位是关键。以反腐为目的的央行经济责任内部审计与实务性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产生的动因、基本法律依据、程序和审计载体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和央行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与作用应有所拓展、有所创新。

1.目标定位。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应包括基本目标和特定目标,基本目标包括检查、鉴证和核实相关经济活动及工作目标完成状况,并对履行决策、管理、政策执行和监督职责应负的经济责任、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做出评价,依法揭示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以此规范经济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特定目标则是运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严厉打击和遏制腐败行为,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着力揭示腐败涉及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2.职责定位。一是预防和控制职责。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发挥内部控制监督作用,又要促进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预防和杜绝因管理漏洞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造成的贪腐问题。二是监督和促进职责。各级行应对领导干部任期行为和经济责任情况实施有效的全程监控,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督促他们自觉承担起廉洁自律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发现和揭露职责。充分利用审计在人员素质、审计程序、审计技术和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独特的综合优势,切实发现犯罪线索、查实犯罪事实,做好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四是评价和辅助职责。内审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进行鉴证和评价,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评、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承担向纪检监察、司法机构提供案件线索、进行辅助审计的义务。

3.职权定位。根据央行相关规章制度,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权限主要有四项。一是检查权。依照人民银行干部管理权限,按照“以上审下,逐级实施”的原则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二是查阅权。内审部门可以调阅或要求审计对象报送所在单位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账表、凭证、电子文档或计算机信息等资料。三是制止权。有权制止被检查单位损害国家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制止无效时,有权要求终止当事人职权。四是建议权。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据有关法规提出纠正和处理意见;对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和经济损失的,提出处理建议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但在内部处理处罚方面,央行没有明确内审部门的操作权限,审计处理主要依赖向领导汇报,独立性不强,审计决定和意见执行较难,因而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应在现有审计权限上有所突破,向内审部门授予处理处罚权,即审计处理权和审计处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