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06

经济学小论文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1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考试是其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深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对教与学的一次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教师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但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的分数。我们可以通过累加式组合构成学生的成绩,即《微观经济学》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的权重确定,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测试,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所以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占最终成绩的30%。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紧密结合当时的经济热点问题,从报纸或网站上选取恰当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这种题目并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学生在论述中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是合格答案。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2

1991年,我校开始给计划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基本建设经济学”课程,该课在许多高等财经院校被作为专业必修课,它是以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建设为对象,研究基本建设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基本建设经济学”演变为“投资经济学”,原设有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的高校也将该专业改为投资经济专业。投资经济学,亦称投资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经济学科,以投资领域为研究客体,探求投资运动规律及其管理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投资体制的建立与改革、投资筹集与资金融通、投资从分配到回收的运动过程、投资决策、投资经济效益及投资宏观调控。1993年,我校也将“基本建设经济学”课程变更为“投资经济学”课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994年我国在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领域都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长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理论、人们的观念、利益关系等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条件下,我国投资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拓宽,不仅研究宏观投资和微观投资,还研究金融间接投资和国际投资。

这些年来,我校紧跟投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完善。第一,选择最新和最适宜的教材,并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介绍林业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投资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林业投资领域的动态;第二,注重案例教学,在学习微观投资部分时,以讲解和分析案例为主,而且注重选取林业项目案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技能;第三,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通过做习题、写论文和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这门课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投资经济学”在林业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林业行业极具特色,一般投资理论和方法难以涵盖,尤其是今天面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严峻挑战,林业投资领域出现了很多亚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具有林业特色的林业投资经济学;其次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局面,严重地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儿年来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对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

二、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

课程体系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构成的一个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原则,结合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协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和学的效果既不是单纯看教师“教”得如何,也不是单纯看学生“学”得如何,而主要是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思想认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决不是在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能反映出来的,而是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可见,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否完整对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

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是由教师、林业投资经济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及学生构成的一个系统,其结构与一般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相同,只不过给其具体内容赋于林业特色。通过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既掌握一般的投资理论和知识,又懂得林业投资领域的特殊规律;既使其就业面拓宽,又使其能从事较专门的工作。目前,林业投资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己基本完成,计划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投资经济学理论,第二部分为林业投资经济专题研究,第三部分为林业投资经济案例。另外,为配合讨论和做练习,我们又选编了一些相应的论题和习题。在案例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手段,充分利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如在林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一章的教学中,就可采用新近由我院完成的“林业技术经济案例教学法研究”中的《林业技术经济研究多媒体教学软件》。

(三)林业投资经济学及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

1.领先性。国内还没有院校开设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故无论从教材,还是从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案来说都具有创新的意义。此外,适应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说也都具有领先性。

2.系统性。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重视各构成部分的建设,特别强调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教师借助于教材、大纲、教学方案及适宜教学方法的选择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满足与最全面的发展。

3.范围大。林业投资经济学是关于投资规律和投资行为、投资方式的学科,涉及空间范围广阔,既有政府关于全国范围生态体系建设乃至跨国林业工程建设的林业投资问题,也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问题。由此,林业投资主体多元、受益多向、涉及面广,构成了林业投资经济学的一大特点。

4.理论广。林业投资经济学是关于林业投资运动规律的学科,由于林业集产业性、公益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特点所决定,林业投资经济学理论跨度大、难点多,其内容既包括一般投资经济理论、方法,也包括林业行业独具特色的生态林业投资问题的研究,后一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显地具有体系建设的创新性。

5.实践性。林业投资经济学是一门与经济建设活动联系十分紧密的经济学,它虽然也揭示投资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更多地研究投资主体(政府、企业、个人等)、投资方式、投资渠道、投资工具、投资决策、投资评价、投资效果等具体的投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三、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组织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体系中,组织教学内容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林业投资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经济类和非经济类)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所侧重。对于经济类专业,除了总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外,教学的重点内容放在林业投资经济专题和林业投资经济案例方面;而对非经济类专业,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的重点内容宜放在一般投资经济理论原理和方法上。一般而言,林业投资经济学已向着实用性、实践性方向转变,投资工具、投资方式、投资决策是教学重点。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的综合组织

林业投资经济学今后的教学,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改革趋势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之外,根据林业投资经济学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我们认为,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应充实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一,增加作业量。通过作业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讲授的一般工具和方法。其二,加强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辩论、讲演在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要求学生有较为充分的课外阅读、资料收集、发言提纲的准备,要有总结。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够能动地、切实地掌握,并使学生之间思想观点得到厂‘泛交流,相互启迪,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三,撰写学术小论文。根据教学需要和进程情况,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中宜安排一两次学术小论文,针对目前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以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论文写作的能力。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和强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是一种综合的训练,反映了目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

根据林业投资经济学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在其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在讲授证券市场和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的内容时,可采取“模拟股市”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模拟股票交易的实际过程,学生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进行具体操作,并取得各自的“收益”。另外,在教学中,除了随时列举事例外,还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系统地讲授有关实例,特别是投资项目、投资微观评价与决策方面,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考核与评定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3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考试是其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深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对教与学的一次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教师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但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的分数。我们可以通过累加式组合构成学生的成绩,即《微观经济学》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的权重确定,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测试,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所以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占最终成绩的30%。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紧密结合当时的经济热点问题,从报纸或网站上选取恰当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这种题目并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学生在论述中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是合格答案。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论文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

论文摘要:探讨了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的新尝试,阐述了该课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管理;国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控制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在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基础之上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科学有创建性的研究结果,体现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在教学质量管理、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目标和成果。然而,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来一直存在质量粗制滥造,抄袭成风的情况,学生老师均疲于应付,都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蒙混过关”的心理无处不在,这显然和国家和教育部培养高素质应用化人才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学生难写、老师难教”的现状、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通过教学实践和现实情况,思考和尝试将原本集中于最后一个或者两个学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学习工作延伸至大学四年尤其是专业课伊始的课程教学管理中,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潜移默化地将毕业论文写作和设计等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保证最终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管理的角度,通过对毕业论文环节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方法、管理模式和考核体系的改革,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质量控制研究。以期解决本科生在毕业阶段由于时间冲突导致写作时间不足、胡乱拼凑抄袭、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教学课程改革和体系建设,使得学生能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扎实掌握基本专业原理和方法,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撰写出质量较高的本科毕业论文。

一专业课程设置

主要从专业课程设置层面,通过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内容设计,将本科毕业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毕业论文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通过对国贸前沿文献阅读、计量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三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指导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一)国贸前沿文献阅读。这一门课程突破传统课程设置中仅对于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学生查找、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学生独立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支撑来源、路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对于毕业论文写作中第一个环节选题提供从文献角度的研究训练,培养学生文献研究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专题的文献综述,培养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综合整理资料、分析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规范,避免学生抄袭,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二)计量经济学。不同于以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操作”的教学课程设置,本门课程设计重视实验操作,将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和基本理论方法相结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研究兴趣、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课程中对于每一个理论讲解的现实经济问题专题设置,首先对于学生在毕业论文中选题思维进行了训练;其次为本科毕业论文中调研、实验设计及实证分析等核心环节提供方法论支撑,同时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能力。(三)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属于核心专业理论课程,在传统教学课程设计中,同样面临着理论教学大于实际问题分析的问题。本门课程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强调在相关经济理论背后的国际经济学实际问题的剖析,为国贸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环节提供参考,同时训练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关政策建议部分的撰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四)专业英语。基于本校语言特色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专业英语训练,国贸前沿文献阅读开设英文文献阅读及综述撰写专题,计量经济学结合stata等计量经济软件操作,国际经济学在其双语教学基础之上,开设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实践的能力。将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对于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期控制,使得学生能及时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相关问题分析和思考,为后期毕业论文写作等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国贸前沿文献阅读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主要将讲授法、专题研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法等相结合;国际经济学主要使用讲授法、案例研究法、讨论法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本项目从课程考核层面,在结合传统考试形式的基础之上,主要与毕业论文的要求相结合,用撰写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前期控制。(一)考核形式多样化。通过多样化考核形式真实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继续做好传统的笔试(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外,采用成果性考核(大作业、调研报告、读书报告、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等)、操作任务考核(实际操作等)、自我评定与小组评定考核(学生笔记、学生学结、小组协作与配合意识、团队贡献等)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通过两种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来全面评价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毕业论文前期准备的掌握能力。(二)考核时间全程化。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读书报告)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四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是基于所在国贸专业的实践尝试,但是研究思路和框架也具有推广性和一般性。根据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的了解情况,国内高校不同学科和专业,如理工科、会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都普遍存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粗糙等问题,学生写不出一篇规范的专业论文固然有时间上的限制,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几乎所有高校都只在最后给学生分配了导师在很有限的时间要完成一项科学论证,这个任务本身就极难完成。

本文所论述的基于课程管理的高校国贸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可以很容易推广到其他经管类专业,一篇规范的毕业论文写作需要做前期的很多教学和准备工作,选题训练、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等,这些目标都可以将教学分解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同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教学实践也可以在其他高校推广使用,可扩展性较强。

参考文献

[1]周青.地方高校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4(2):44-45.

[2]秦浩.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若干思考[J].文学教育,2015(1):107-109.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公务员之家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8

1.资源与环境及经济学科研小课题指南的设计与。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团队会根据目前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根据传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的要求,设计出学生可能感兴趣并能够完成的科研题目,然后在上课第一周说明实践教学部分的课程组织与考核的要求,课题指南。

2.资源与环境及经济学科研团队的组织与小课题题目的确定。在课题指南之后,考虑到培养同学们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及开设该课程时同学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客观现实,任课的教师团队会根据学号随机将同学们组合,组成4~5人一组的课题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民主选取产生小组长。在小组确定后,要求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课后利用六个周的时间,根据课题指南,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拟定出课题题目,然后与教师一起共同在理论教学开展到第六周时确定最终的课题题目。

3.资源与环境及经济学科研小课题的运行、报告及论文的撰写。在题目确定后,结合资源与环境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培养、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团队会指导各课题团队根据题目,依据以下步骤来开展课题,即:根据小课题题目,确定课题工作内容→根据工作内容,确定人员分工→阅读文献、撰写述评→设计问卷或调查表格→预调查→修改问卷及表格→正式调查→整理问卷→录入数据→分析数据→补充调查→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在查阅文献环节,教师会演示我国内外学术论文查找路径与方法。在撰写文献综述部分,会给出具体的范文。在问卷设计、预调查到正式补充调查的环节,会结合统计调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在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过程中,也会给出相应的范本进行参考,并给出具体的论文撰写格式及规范。撰写出研究报告及课程论文后,教师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情况、内容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程度、论文与方法的掌握运用程度、文献参阅的广泛性、创新性、逻辑性、结论及观点的科学性、撰写的规范性等指标,对撰写的调查报告及论文进行评分。

4.答辩。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并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因此要求每个组将小组研究报告或论文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并以小组形式回答老师及同学们的问题。要求每个小组均参与到答辩的提问中,并根据答辩情况及所提问题的质量及数量对给出答辩环节的评分。

二、我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实施成效

1.加深了学生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理解。由于实践教学是在快接近理论教学总学时一半左右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接下来几周的教学中重点是方法论部分的理论教学,因此能够与其文献查找、调查实践等实践教学密切配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前期所讲解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的理解及对后续传授的方法及时运用。

2.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得到了培养。该课程开设之处,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授课、课后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的方法。发现考试成绩总体来说都比较好,但在毕业实践及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文献、梳理文献、撰写论文的能力不一定好。也正是基于这一观察,并结合实践教学的思考,后来才在该课程中开始实践教学。几个学期的实践表明,通过这种实践过程而撰写出来的小论文、小报告质量往往都超出了预期。

3.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的课程兴趣。如何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教学,是许多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发现同学们对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兴趣有所增加,课堂参与程度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一是课堂中提问的次数增加,二是课后与教师团队讨论问题的次数增加。

4.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开始是在教师所提供的参考指南中寻找课题,但随着理论教学的推进及查阅文献的广泛程度的增加,同学们往往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及题目,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小组研究题目、内容不在参考指南范围内。就算在指南中的题目,实际上也往往会作出一些调整。这说明同学们能发现问题,而这恰恰是创新的开始。在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这种实践教学的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成果就是同学们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由于考核是在小组考核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同学在课题开展、报告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工作量来打分的,因此同学们之间会为了完成课题、获取好的成绩而进行多次的沟通和交流,这不仅增进了同学的了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合作精神。

三、我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的小课题研究方面撰写的论文。然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一些内容,比如资源价值的评估、环境价值的评估等可以考虑与计量经济、统计学等结合而进行计算机模拟。环境经济政策部分也如此。

2.缺乏实践教学的规范指南。到目前为止,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还远不如理论教学那样形成规范的指南,每次都是教师按环节逐步指导。规范的———如自然科学实验一样的规范性操作手册或指南还没有编制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效率。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平衡点仍待建立。目前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学时是32学时。其中26学时用于理论教学,4学时用于实践教学,两个学时用于测验。目前理论教学的学时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实践教学学时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团队得抽出至少16个学时左右以课外指导的方式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还需进一步磨合,以建立能够实现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平衡点。

四、进一步推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1.编写《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手册》,为实践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教学辅助材料的支撑。根据上述内容,专门针对实践教学撰写教学指导手册,从而为提高实践实验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支撑。从内容上看,将逐步从目前的比较单一的小课题研究、研究论文及报告的撰写逐步拓展到环境计量统计、资源与环境经济投资项目可行性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环境损害的经济价值评价、环境经济政策模拟与分析等方面,以适应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

2.转变考核方式,推进过程考核。本课程的考核目前已经综合考虑到课堂理论教学及实践两个方面。根据实践教学的成效看,适当加大过程考核权重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今后将采取以过程参与为主、以期末考试为辅进行考核。

3.结合计算机模拟实训,加大模拟实训的内容。将结合理论教学,设计“Stata在环境微观计量分析中的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投资项目可行性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价”等部分来设计试验内容,在实验室中完成相关实训,从而提高同学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小组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9

(一)课程安排

(1)学分与课程。圣约瑟夫大学本科生每个专业的学分要求为120分,每门课一般为3个学分,四年修完40门课程。通常一个学期选修5门课程15个学分,一学年修完10门课30学分。本科生没有安排毕业论文环节,修满120学分就可以毕业并获得学位。(2)专任讲师课时量。圣约瑟夫大学都是小班教学,专任教师通常承担2门课、一周6~8节课的教学任务。专任教师通常配有学生助教,帮助老师批改作业等。(3)考查课与考试课。圣约瑟夫大学所有课程都是考试课程,没有考查课与考试课之分。(4)毕业论文。圣约瑟夫大学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小论文作业、课程论文、以及课堂上的报告与展示等。圣约瑟夫大学有专门的写作中心,学校安排专门的场地、专业的指导老师和优秀学生组成指导团队,免费指导学生完成各类作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团队成员的指导时间和地点在其网站上,每位学生都可以选择指导团队成员进行预约。

(二)辅修专业制度

辅修制度在美国早已普及。圣约瑟夫大学非常重视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辅修专业,也强调对辅修专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学校共有主修专业50个,辅修专业也有50个。学生如果选修辅修专业,在修完该辅修专业的专业课程后,就可以获得辅修证书。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辅修专业的要求与主修专业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存在降低课程门槛的情况。

(三)教师教学业绩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科目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教师的沟通传授能力与技巧。第一个方面是考察教师自身的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教师的要求首先要有专业知识强、学术水平高。第二个方面是教师能把自己掌握的教学科目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取决于教师的传授与沟通能力。对于教师对教学科目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主要由同行来评价;对于教师沟通传授能力的评价,主要由同行和学生来评价。圣约瑟夫大学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两部分,其中:1.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①同行评价;②对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③开设新课程或现有课程的新教法;④自我评价;⑤学生的建议。2.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辅助指标:①学生评教;②学生的反馈意见;③所教课程列表;④课程的难易程度与分级规程。

二、圣约瑟夫大学与湖州师范学院的比较与思考

(一)课堂教学比较与思考

(1)教学过程的比较与思考。圣约瑟夫大学的大学生通常需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写作、课堂展示等多种作业,而这些作业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创作、探索等,才能在课内参与研讨交流和探究知识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课外忙着找资源,课内必须积极表现。反观湖州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坐在教室被动听课的时间多,作业较少,课后对于学业的练习巩固较少,各种考试测验比较少,学生比较空闲,没有各种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在教室里玩手机的、打瞌睡的,上课迟到的,甚至随意缺课的,并不少见。学工办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到教室去点名,并公布学生旷课情况,但这种围追堵截学生缺课的模式,其效果并不太理想。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学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混日子”、厌学、纪律涣散、学习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1]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安排非常重要,如果学校的制度能让学生主动走进教室,主动认真听讲、讨论问题,多花时间和精力准备各种考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变作业少空闲多为作业多学业忙,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学生在学校越是经受各种训练,不断挑战他们的潜能和雄心,越能记住母校给他的教育,将来回馈给社会的也会越多。(2)课程考核的比较与思考。对学生的考核可以说是一根指挥棒。圣约瑟夫大学的课程统一设置为考试课,不区分考试课与考查课。圣约瑟夫大学对学生的考核制度是把学生的作业、小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都计入学生的成绩,且本学期课程考核不合格没有补考,直接交钱重修。学校要求除非事前申请并获得批准,考试都采用闭卷考试。即使是获得批准的开卷考试形式,或者带回家去写的论文,学生都会认真的完成,而不会抄袭,这与美国的诚信教育、社会信用密切相关,一旦发现作弊,在信用记录上记一笔,损失非常惨重。在对圣约瑟夫大学教师的访谈中,他们表示没有考试前划重点一说,因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本门课程的知识重点已经被反复的练习和测验了。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不给学生“放水”。他们形容任课教师给学生“放水”,学生轻易获得高分数(A),为任课教师给学生“easyA”,而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在对考试的管理中,如果发现某门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普遍高,那么学院将会进行调查,找相应任课教师谈话。如有任课教师给学生成绩考评是“easyA”,相应任课教师将会受到警告或处分。我校在课程设置时区分考试课与考查课。①对于考查课,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考查课不重要,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老师都会给个好成绩,而且不用担心不及格。现实情况是考查课的成绩大都在良好(B等)以上,优秀(A等)也不少,不及格的基本上没有。虽然一些任课教师希望闭卷考试,但实际上任课教师很难操作,因为教师个人没法安排考场和监考,所以考查课的任课教师大多数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学生通常也会主动要求交一篇小论文,而小论文许多是在网上下载拼凑而成。如果任课老师要求严一些,如布置一些作业,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就直接抱怨“怎么把考查课弄得像考试课一样呀”,任课教师也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②对于考试课,通常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以总评60分为及格通过标准。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在期末考试时,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比较严格,但也存在一些任课教师划重点的现象。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等形式评价,但部分任课教师对平时成绩的把控并不严格,给出相对较高的平时成绩。考试课要求任课教师在完成规定周课时之外,还要承担后面的出试卷和批阅试卷等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考试课在计算任课教师工作量时与考查课一样,都是按照上课节数进行计算。其结果是一些任课教师不愿承担考试课的教学任务,而承担考试课多的教师也有怨言。美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宽进主要是因为美国高校多,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严出则保证了教学质量,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傲立全球。而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基本实行“严进宽出”,大学的毕业率高达95%以上。[2]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挂科后有补考,补考不过有重修,重修不过还有毕业前的清考。学校也不太愿意“劝退差生”,对学生的约束不够。

(二)课程安排的比较与思考

(1)学分与课程的比较。湖州师范学院的本科生要求四年修完160学分以上,考试课通常3学分,安排54学时;考查课2学分,安排36学时。师院本科生一般还有1个学期的实习,实际在校上课时间为7个学期,在校每个学期的考试课和考查课通常有8门左右,有时多达11门课。从学分对比来看,我们的学分高出圣约瑟夫大学40多个学分,相应地,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门数也远多于圣约瑟夫大学每学期开设的课程门数。圣约瑟夫大学的学生一学期修完5门课,通常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我们的学生每周课后都有作业、再加上小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一个学期安排8门课,学生会非常紧张吃力。但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学生较为空闲。(2)课时量的比较。根据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的数据,2013年专任教师的一年平均标准课时量超过500节,而设定的工作量为288节。一些学生数量较多的二级学院,任课教师完成的标准课时量惊人,2013年最多的一位老师完成的标准课时量超过了1000节,达到1001.86节,许多教师有600~700节标准课时。教师大量的时间在教室讲课,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应付讲课。其次是大班上课。在我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大量扩招,但师资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大班上课在所难免。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班上课确实可以节约成本,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商学院,基本上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学生人数为90~100人。假如每周每门课布置一次作业,加上小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增加。我们的教师没有配备助教,客观上老师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布置许多作业,组织小考等。(3)毕业论文的比较。与美国圣约瑟夫大学本科生不用撰写毕业论文不同,湖州师院的本科生都要撰写毕业论文。我国高校的毕业论文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毕业论文偏重于研究型的写作,适用于研究型大学生的培养。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演变角度考虑,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毕业论文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不时出现在高等教育者的视野中,甚至一些学者提出直接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环节。本文认为,在大众化教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需要学生掌握包括论文、报告、信函等多种体裁的写作。如果要取消毕业论文环节,那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小论文作业、课程论文与设计、课堂报告与展示等就应该填补上毕业论文对学生的训练与测验。

(三)辅修专业制度安排的思考

湖州师范学院现有52个本科主修专业,同时也在实行辅修制,但目前开设的辅修专业只有有限的几个,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曾经有几个二级学院希望开设辅修专业,如人文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等都曾尝试过,但由于招生人数不够而未能开班。在师院开设辅修专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①辅修专业的师资投入不够,由于教师本身的课时量偏高,难以要求用同样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辅修专业的教学。②学生功利性强,希望降低教学要求,交钱拿证的想法强烈。③学校对辅修专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四)教师教学业绩评价制度的比较与思考

(1)同行评价。圣约瑟夫大学的教学业绩评价,最重要的是同行的评价,而学生评教只是作为辅助指标。根据教学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可以知道,学生不能判断教师对教学科目内容的掌握程度,这需要由同行来评价。其次,任课教师的沟通传授能力与技巧,学生作为主观能动的培养对象,能部分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但不能全部由学生的评教来定。同行评价是一个指导维护教学标准的检查过程,也为后续的教师评价提供相应的参考。同行评价为教师分享其学术经验提供机会,同时也是学术自由的一种体现。同行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同行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是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评价,同时也鼓励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相互促进。同行评价由各系和各专业负责,通常各部门所有有资格的教师都要参与同行评价,同时也对所有教师进行评价。同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观察、课程教学科目内容的掌握、教学材料的考核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研讨与检查等。总结性评价主要指同行对教师教学行为结果进行的评估,它为教师的职称晋升和教师获得终身教职提供有效信息,因此,总结性评价必须由同级或高一级的同行来进行。业绩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给出结论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应该是通过业绩评价促进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在教师业绩评价实际操作中,倾向于对教师的总结性评定,而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相对不足。(2)学生评教。圣约瑟夫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采取量表打分和开放性问题回答的模式。对任课教师的评价采取A、B、C和D等级形式,而不是采取百分制。教师之间不进行排名;在评教之前,也不事先设定教学业绩评价等级的教师数比例。教师如能获得B等,就被认为是良好,能获得A等,通常会被认为非常优秀。当然,如果教师获得D等,将会被警告。圣约瑟夫大学的办学理念始终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不动摇,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严师出高徒”,在业绩评价的时候,把学生的评教放在辅助参考指标中,是有其道理的。湖州师范学院在每个学期的期末之前都会组织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学生评教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其评教制度设计主要参照浙江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教学业绩评价主要取决于评教分数,采用百分制打分,而且依据评教分数对教师进行排名;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实行等级考核制,并进行比例控制,B级(含)以上比例不得超过当年度(学年)学校参加考核教师人数的60%,其中A级比例不得超过20%,C级、D级和E级也都应有一定的比例,具体比例由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教等级直接与职称晋升、评优等挂钩,考核结论作为教师评优、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如果某一年获得E等,接下来的三年不能职称晋升等。[3]这些制度安排出发点是为奖优惩劣,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经过多年的评教循环,在校学生给教师的评教分数越来越高。近年来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教分数基本没有低于80分的,高分甚至超过96分,平均都有90分。通常的理解是80分以上就是良好,90分以上就是优秀。面对如此高的评教分数,是否有虚高的成分?从浙江省教育厅调查统计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可以知道,师院毕业生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打分较低,基本在60~80分之间。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反馈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因此,可以认为在校学生的评教分数有虚高成分,学生评教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业绩。学生评教的分数高,可以来自两种情况:一种是任课教师确实优秀,这种情形值得鼓励;另一种是任课教师给他的学生“easyA”,给他的学生放水,评教时学生作为回报给他们的任课教师打高分,这种情况则应该加以反对。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教师作为理性人,会谋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教师为了在学生评教时获得A等、B等,捷径是与学生搞好关系,给学生“easyA”。同时,为了规避获得E等,也会有走捷径的冲动。如果走捷径没有受到相应的限制或警告、处分,那么其获得的收益是A等或B等的业绩,而支付的成本几乎为零。现实中已经有案例表明,越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学生对他的评教分数不一定高;反而是迎合学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诱人的“段子”产生“兴趣效应”,降低对抽象、深奥理论知识的要求或直接放弃,考核时给学生“easyA”等,评教分数却相对较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评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自己接受知识时的感受、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师的严格要求程度、课堂的轻松活泼程度、考试的难易等。学生作为理性人,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好成绩、高分数。好成绩和高分数可以作为评价能力与水平的指标,但好成绩与高分数不能直接与能力水平划等号。如果考核标准高,获得好成绩能能体现其能力与水平高;但如果考核标准低,获得高分数则不能正确体现其能力与水平。好成绩与高分数可以通过学生自身刻苦努力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教师放松对学生的考核而获得。现实中,部分学生听“段子”有兴趣,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无精打采;要求任课教师最好不要布置作业,即使布置作业也要求简单点或可以抄抄就能完成的;考试前要求任课教师划重点;甚至有学生直接要求任课教师给高分,理由是要评优、入党、出国留学等。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由于制度安排是以学生评教分数为教学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任课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合谋”,即任课教师给学生“easyA”,学生回馈其教师高的评价分数。学生在考试前会要求任课教师给学生划重点,而任课教师也会有意无意的给学生考前复习。经过多轮博弈,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学生轻松获得高分数和好成绩,而评教分数虚高。目前师院已经意识到任课教师在期末给学生划重点,并通知老师不能划重点,也曾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布置作业,但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监控和处罚。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这是无效的威胁。圣约瑟夫大学把学生评教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体现出兼顾短期与长期的评价,从制度上保证不在短期一味的迎合学生。

三、建议

(一)调整学分与课程

首先,建议修订培养方案,精炼专业教学计划,减少一些学分和课程。其次,建议修改考试课与考查课的设置,或者直接取消考试课与考查课的分开设置。第三,改革毕业论文环节,建议分专业与学科实行分类管理。建议从大一开始,在整个大学过程的培养中增加写作的训练。建议成立写作中心,指导学生的写作,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写作竞赛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第四,重视辅修专业,建议学校牵头组织辅修。采用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比较优势。目前转专业受限制,辅修专业也可以体现师院提倡的“最适教育”理念。

(二)重视过程教学

首先,建议强化学生的过程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忙起来,改变学风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其次,建议给任课教师配学生助理,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等。第三,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对于达不到合格大学生基本要求的学生,予以劝退,让学生断了混日子的念头。第四,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任课教师不能给学生“easyA”,学校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并出台相应的制度,约束教师行为。同时,也应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养成良好学风。

(三)适当调整教师业绩考核制度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篇10

(一)有限课时与理论体系复杂庞大的矛盾突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西方经济学理论学时不断地被压缩,从以前的100多课时减少为目前的72学时,甚至64学时。但是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两部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内容庞杂,经济学流派众多。且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被推进和发展,越来越复杂。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为:理论体系庞大,授课内容多且抽象。此外,很多经济思想是通过数学模型和大量的图表表示出来的,定量分析较多。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例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对于连续可导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收益函数、成本函数等,进行边际分析就涉及到求导或者求偏导。学生对求导可能比较熟悉,但是老师授课时发现学生普遍对求偏导比较茫然,需要经济学的授课老师补充讲解相应的数学内容。(二)应用型本科学生普遍对理论性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录取比例较高且不断提升,伴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高校生源逐渐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多元化、异质化明显,不少应用型高校学生数学功底较差,且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习经济学充满了畏惧甚至有抵触的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经济活动、社会参与度较低,缺乏对经济现象的关注和敏感性,因此要真正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本质问题并不容易。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低年级本科生的经济知识有限,作为消费者他们有一定的体验,但是对于生产者、要素提供者、政府管理者等经济主体缺乏关注和亲身的体验,所以大多数学生对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敏感性较差。(三)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课头较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或者为了节约办学成本,通常采取七八十人左右的合班教学。大班授课主要采取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的方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开展,但讨论式、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难以开展或者效果较差。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大多采用ppt课件取代板书的方式,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主要主要体现在课件,其他形式的媒体教学所用很少,教学手段单一。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四)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受高校行政化的影响,教学管理趋于规范化,也越来越形式化。由于西方经济学为专业基础课,大班教学其他考核方式难以开展。因此,总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根据作者长期的教学经验及同行的交流,西方经济学采取期末理论考试比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结果稍微好一点:理论考试至少会督促学生复习、回顾一下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主要经济理论;而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学生普遍抄袭严重,且主要知识听过就忘或者平时压根就没听课,开课的意义全无。当然,期末理论考试也有弊端,学生往往在考试前要求老师缩小复习范围,并用考前临时突击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考试后很快就遗忘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很难激励学生平时自觉学习和理解经济理论、掌握经济学的方法,不会下意识地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分析并解决经济问题,很难培养出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

二、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根据学生基础和目标需求,分层培养。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了解生源的具体情况及对以后的就业去向的摸底调研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该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经济学教研组一起讨论,确定不同的培养课时,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并分别选取合适的教材。将有志于接受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少部分学生组成一个班级,类似于“4+1”项目的雅思英语集训教学方式。为满足后续学习和研究的需要,经济学理论素养要求较高,这部分学生可以安排相对较多的课时,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懂得经济学的思想,又掌握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和分析工具。必要时,对于西方经济学用到最多的导数、微分、积分等章节进行点讲和复习,并告诉学生这些内容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最优化决策、福利经济学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毕业即参加工作的应用型本科生,应采取“精原理、细专业”的学院式教学模式,达到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摸得着、用得上”之效果。这部分的学生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注重讲授经济学思想,轻技术分析方法”,注意经济理论与经济现象结合,注重对经济理论的应用。(二)注重应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经济理论是对经济现象的抽象、概括、总结和提炼,并且理论又反过来指导经济实践。经济学的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个体紧密相关。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述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经典名言让学生明白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客观上还能督促学生珍惜大学的时光;讲述外部性的时候,可以用学生的宿舍关系来分析或者讨论,当有人要休息,有人要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怎么处理?讲边际报酬递减时,让学生回忆高考冲刺阶段,是怎么安排复习时间使得高考总分尽量提高的?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是学生亲身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学生有参与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动的日常生活例子中一些经济概念和经济思想就慢慢地掌握了。关注热点新闻、国内外的经济事件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例如2016年的一条新闻,视中一东北女孩通宵排队仍没挂上北京的专家号,她绝望并愤怒地指出:票贩子将300元一张专家号炒到4500元;票贩子插队,保安不作为!这个视频引发网友的热议。这个几分钟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即使学生没有相似的经历,至少可以从视频中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探索欲望。(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精选恰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视角,提高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精选恰当的案例,通过引导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讨论,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以上述女孩怒斥票贩子的新闻事件为例,通过这个视频介绍事件,依次提问,是不是票贩子导致挂不到专家号的?为什么挂不到专家号?专家号真的这么便宜吗?需不需要挂专家号?怎样才能挂到专家号?你觉得哪些人需要专家号?你觉得应该怎样配置专家号?在这一个案例中,可以让学生明白优质的医疗资源本质上是稀缺资源,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短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价格管制,价格管制会带来短缺、黑市交易盛行、资源低效配置的后果,也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可选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些方式有效么?公平么?其次,加大参与型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西方经济学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它来源于经济生活,又反过来指导经济运行。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可以设置不同的背景,让学生代入经济主体做决策。对于消费者论,可以让同学分享生活费花费的计划和安排。对于生产者理论,可以带学生参观工厂的生产过程或者让学生去调研周边的企业,餐饮、蛋糕店、快餐店等都可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理论教授。最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述经济学相关原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如: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中的一集,《通胀之殇》可以让学生明白通货膨胀的根源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其他还有央视录制的纪录片《大国崛起》,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经济视频课程以及国内各名校的全国精品课程经济类视频课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养成经济学思维。(四)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自制力有限的学情,要从传统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要注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首先,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平时考核除了出勤率外,要将练习题、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对经济现象的评析等方面纳入考核中。其次,针对部分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练习题,或者一些案例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如何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期末考试题型中要增加主观题型的比例,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经济学思维能力的余地。除了考察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黎.应用型本科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2]陈银飞,苏建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65.

[3]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11-12,35.

[4]关海玲,金波,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119-121.

[5]李红.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中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独立学院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