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经营方案十篇

时间:2023-07-11 17:52:25

农庄经营方案

农庄经营方案篇1

一、当前农资企业服务转型的现状与特点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系统农资经营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办服务性合作组织,提升合作化服务能力。各地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企业与农业、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领办、创办或入股统防统治、植保、农机、烘干、劳务、金融等服务类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化、全程序服务。临安惠多利农资公司会同当地供销社等单位共同组建了益微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竹笋配方专用肥料、山核桃配方专用肥料、果蔬配方专用肥料、茶叶配方专用肥料、花卉配方专用肥料,为当地5450亩高山蔬菜生产基地、1860亩茶叶生产基地、1850亩竹笋生产基地、5860亩山核桃生产基地提供配方专用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农民普遍欢迎。目前,全省供销社已领办、参办植保、测土配方、农机、金融等专业服务类合作社110家。省农资集团也正积极整合资源,探索组建省级专业服务类合作社联合社,以提升规模化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不少地方农资企业围绕供销社传统优势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创办生产型或消费型合作社,开展农资供应、专业服务、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宁波甬丰农资公司先后在余姚、慈溪等地投资建设25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以“三中心、二基地”为开发建设方针,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中心(农资、农机批发市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休闲农业体验中心,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成为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开展一体化服务的示范点和样板区。

(二)拓展经营范围,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各地农资企业在巩固化肥、农药、农膜等传统经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经营领域,开展农机具、种子、饲料、兽药经营和农产品购销、精深加工等业务,延伸产业链条。不少农资企业已将经营服务触角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种养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种苗、植保、农机、品牌、营销、技术辅导以及融资等综合性、一体化服务,逐步实现由农资商品经销商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商转变。嘉兴市绿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组建了嘉兴市南湖区绿农植保专业合作社、嘉兴市新丰绿农粮油服务专业合作社、桐乡绿农粮油专业合作社和七星湘禾粮油专业合作社。该公司以农资供应为基础,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为突破口,逐步开展机耕、机插、机收,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一条龙服务。2014年,该公司统防统治服务面积48251亩、统一机耕面积4655亩、晚稻基质育秧3832亩、机插秧3799亩、测土配方施肥2万亩、机械化收割晚稻4373亩,走出了一条从农资供应向综合服务转型的传统企业发展之路。

(三)推进服务转型,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农资企业转变服务理念,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常规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根据不同农业产业、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保姆式”、“菜单式”等量身定制的服务,开展农资商品及服务“团购”、新品种示范试验、全程托管、技术承包、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促进农资先进适用技术入田到户。台州农资公司积极推进“技物结合”服务模式,确立了农药经营的行为导向,即“大众利益和农民利益双优先”的行为导向,实施“方案营销”,把“用什么、什么时间用、如何用”捆绑在一起,推广农药标准化方案应用。公司注册了以“全优保”名号的方案服务品牌,便于农民体验方案价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个性需求,推出“套餐式”产品营销和提供“全优保”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同时配套推出免费为农户提供信息建档、产品资料、技术咨询、业务培训、测土配方、田间指导等技术服务,保证农民用肥用药安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送货上门、让利经营等优质服务。萧山、余杭、海宁等地农资公司还积极参与农业公益,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助推肥药减量使用。

(四)创新服务方式,构建服务平台。一是推进“智慧农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站平台、便携式平板计算机(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围绕农业生产和农资应用,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功能拓展,改造提升农资供应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在线服务、在线交易、质量溯源为主要功能,覆盖全省、运转高效、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农资”服务平台,促进我省农资经营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目前,“智慧农资”服务平台7个子平台中,“在线庄稼医院”子平台已正常运作,“在线农技培训”、“网上农资商城”2个子平台及11个地市子网站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为了方便农民使用,中农在线公司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客户端向“在线庄稼医院”子平台发起提问,专家实时给予解答。今年运行7个多月来,平台共解答各类咨询问题2300个。二是打造庄稼医院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全省供销社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和544家庄稼医院、4700多名庄稼医生作用,整合农业技术服务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省社制定下发了庄稼医院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标准,省农资集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在线庄稼医生培训,力争在三年内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省庄稼医院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农技服务和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萧山农资公司以中心庄稼医院为主体,按照“一个重点镇街、一家庄稼医院”的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了庄稼医院的硬件配套、技术力量、规章制度和形象标识的建设,构建起一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庄稼医院科技服务链,重点开展门诊咨询、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田间巡诊等服务,指导农民科学防病治虫,合理施肥用药,助推农业增产增收,打造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示范窗口。

二、农资企业服务转型提升经营服务能力的思考

农资经营服务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主平台,也是“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在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系统农资经营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离党委政府要求和农民朋友期盼还有不小差距,需要继续努力。下一阶段,农资企业服务转型提升经营服务能力的途径。

(一)以“三化”为目标,着力提升农资服务能力。今年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工作总体开局良好,下一阶段,各地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和省社相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推进服务类合作社建设。各地要支持和引导农资企业领办、创办或入股统防统治、植保、农机、烘干、劳务、金融等服务类合作社。到2016年,各系统农资企业要完成至少组建1家服务类合作社的目标任务,并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化、全程式服务。省农资集团要加强与系统合作,组建省级植保合作社联合社,提升规模化服务能力。二是要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各地要支持农资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将经营服务触角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种苗、植保、农机、品牌、营销、技术辅导以及融资等综合,实现由农资商品经销商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商转变。到2016年,各市要建成1-2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区,成为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开展一体化服务的示范点和样板区。三是要提升个性化服务。各地要指导农资企业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保姆式”、“菜单式”等量身定制的服务,开展全程托管、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助推肥药减量使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参与农业公益,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工作。

农庄经营方案篇2

根据煤层开采与相应地表变形预测结果,使局、矿领导预知各工作面开采对相应的地表产生的实时移动变形影响,地面建(构)筑物移动变形及损坏等级等情况,以便统一安排资金,进行复垦、搬迁村庄等工作。②确保钱家营矿区综合治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少花钱、多办事、提高企业效益。

综合治理内容和方案

复垦位置钱家营矿业分公司井田范围,浅部为12煤层防水煤柱的波及线,规划方案初定两个复垦区:①东黄各庄西南沿沙河复垦区,复垦面积2000亩左右,将来作为东黄各庄、南苗庄、北苗庄迁村用地及恢复耕地;②二采区上方地表土地(从规划图中得知,2004年该区域12煤开采完毕,可进行复垦,复垦面积2000亩左右,将来作为小屯、岭上庄、林子里搬迁用地及恢复耕地)。复垦工艺①经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确定复垦区塌陷深度及复垦厚度,经计算将附近要沉陷于水中的土取出,回填到复垦区,经地基处理作搬迁村庄用地。②经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确定复垦区塌陷深度及复垦厚度,开采前剥离复垦区表土,分区堆放,用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充填复垦区至设计标高,经地基处理作搬迁村庄用地。村庄规划方案搬迁开采方案对位于采区上方的村庄,如:北阳庄、林子里、小屯、岭上庄、南苗庄、北苗庄采取搬迁开采方案。预先复垦村庄搬迁用地,将村庄搬迁后,进行井下工作面开采。部分搬迁方案对位于采区边沿或波及地上方的村庄,如东黄各庄,采取近地搬迁或原地重建抗变形民房开采方案。控制地表变形方案对位于井下煤层赋存条件、构造复杂的区域,如钱家营村、闫庄,采取特殊的开采方案,控制地表移动变形,采取原地建抗变形建筑物技术措施。沙河堤加固维护方案随着井下开采,地表下沉,相应的沙河堤将产生下沉,根据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制定边开采、边起垫加固的维修方法。建议沙河河堤加固、维修与河道清淤沙相结合。适当调整沙河道,加深河道,将清理的淤沙排向积水塌陷区,复垦土地,这样既满足沙河排水,又造地复田,利国利民。

经济效益分析

综合治理工程内容开采损害综合治理工作重点主要是:①综合治理采煤塌陷波及地4600亩,绝产地2300亩。其中利用矸石复垦采煤塌陷波及地1200亩,用于今后搬迁东黄各庄、小屯、岭上庄、北苗庄、南苗庄等5个村庄;采取挖深垫浅方式或用沙河淤沙复垦农用耕地3400亩;利用矸石隔坝方式将绝产积水塌陷坑分隔成50亩左右的大型精养鱼塘2300亩。②利用矸石回填采煤塌陷的沙河大坝。工程费估算①利用煤矸石复垦采煤塌陷波及地1200亩(回填矸石厚度按2m计算,回填矸石量160万m3),费用估算168万元。复垦1200亩建筑用地直接费用估算为2568万元,合2.14万元/亩。②采用挖深垫浅及用沙河淤沙复垦农田3400亩,类比价格1万元/亩,估算费用3400万元。③积水塌陷坑分隔成50亩一个的大型精养鱼塘,用矸石回填渔塘坝,类比价格1万元/亩,估算费用2300万元。④利用矸石回填沙河大坝,按每年回填4万m3,15a合计回填60万m3,估算费用600万元。直接发生工程费用估算8868万元,不可预见费10%,计887万元(包括:地面建筑物补偿、试验研究费等),总计为9755万元。6.3效益分析①直接经济效益:复垦建筑用地及耕地4600亩,以目前征地费5万元/亩计,共计23000万元;复垦精养渔塘2300亩,目前绝产地补偿500元/(亩•a),15a补偿费2300×500×15=1725万元,创产值24725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4970万元。②社会效益:今后15a做到村庄有搬迁用地,农民有地可种,改善了矿区周围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工业与农业同步发展。

结论

农庄经营方案篇3

关键词:庄园经济;山区庄园经济;移民搬迁;土地流转

园经济就是一些组织或个人向政府、集体或农户租赁、购买或承包大规模土地,向社会吸收闲散资金,以市场为导向,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并力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一种土地资源开发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土地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资金市场化、经营一体化或专业化、农业功能化、经营技术高科技化等。

一、庄园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992年10月,武汉荒坡区,农民赵发所租下祈家湾镇2800亩荒山,创办“武汉谦森岛庄园有限公司”,进行水果的开发与种植,搞“产、供、销”一条龙,揭开了中国庄园经济的序幕。这是私人自发的进行庄园经济的投资经营,而由政府部门认定的庄园经济方案是1996年8月新疆的“中国西部金色庄园经济工程”。这次招商引资活动后因一些原因搁浅,但这种方案却以一定的渠道传到深圳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1997年广东省“龙汇庄园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向化州市那务镇政府承包12000亩为期50年的荒山,进行龙眼的大规模种植,并在全社会进行招商引资活动,由此引发了中国庄园经济的热潮。一时间湖南、江苏、北京、湖北等地迅速办起了许多庄园。

我国庄园经济并不是随处可见,一般产生于城市郊区(或是城郊的山区)或沿海经济发达区。例如,北京郊区的“北京郊区文化庄园”、“北京国际蔬菜文化公司”、广州的“广州岭南文化度假庄园”、武汉荒陂的“兆丰庄园”等。 在城市的郊区发展庄园经济有其特有的优势:

1、庄园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农业工人”,城市郊区聚集的大量外来人口为庄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资金是进行任何投资的基础,大城市郊区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来源相对充足,加之其依托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容易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3、由于庄园经济是采用集中化、产业化的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庄园经济可充分利用大城市先进的技术为其服务;

4、大城市一般是区域的交通、信息中心,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庄园经济能通过最新的信息及时调整其经营状况,通过便捷的交通设施及时运送产品。同时,也为大城市的人们在周末到郊区享受大自然、体验“农家乐”提供了便捷。

随着庄园经济这一模式的不断推进,在一些山区地带也产生了庄园经济。山区庄园经济的发展是贫困山区在结合自身条件、产业变化和农民迁移后造成的空壳村和萎缩村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走出的一条独特的实现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二、山区庄园经济发展现状----以A省C县为例

(一)C县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自然条件

该县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与东部部分为土石山区,东南大部为石质山区。境内有大大小小的山头420座。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为2141米。全县总面积为302.9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97.72万亩,耕地面积27.91万亩,牧草地43.8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54万亩,交通用地1.65万亩,水域面积9.23万亩,未利用土地117.64万亩。在气候上该县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全县农业气候总体可区划为四个大区:温凉湿润气候区、温和半干旱气候区、温暖干旱气候区和温热干旱气候区。全县有2260条大小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该县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植物资源物种丰富,乔木有油松、栎类、山杨、桦树等;灌木以黄刺槐、榛子、黄栌、酸枣、沙棘为主;经济树种主要有:核桃、柿子、花椒、板粟等;中药材有黄苓、连翘、柴胡、酸枣、党参、猪苓等318种。“十五”末全县有林地面积为53.18万亩(其中林分41.70万亩,经济林11.48万亩);灌木林地11.0万亩;疏林地8.50万亩;未成林地7.0万亩;宜林地67.70万亩,森林覆盖率21.2%。

(二)C县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社会经济条件

该县是典型的山区县份。由于立地条件差,历史底子薄,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牢靠,一直是弱质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和要求很不适应。在这样的形势下,推进农业农村的新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模式。结合全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偏远、条件恶劣的特点,C县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就是以县城建设为龙头,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确定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相对集中的34个行政村为中心村,形成“一城34个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按照规划,鼓励、支持、引导300口人以下的贫困村,采取整体和分散的形式向县城和中心村整体移民搬迁。移民搬迁后的耕地资源大多撂荒,还有不少村虽然没有整体搬迁,但随着人口不断减少,撂荒地也在增加。除耕地外,搬迁村还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坡荒滩,所有搬迁村历年形成的水、电、路、房屋等资源也处于闲置状态,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三)C县生态庄园经济的发展状况

该县庄园经济开发在利用移民搬迁旧址的耕地及荒地、荒山、荒坡、荒滩等资源的基础上,以多元投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以租赁、购买土地使用权等方式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开发和经营组织形式。目前全县已开发各类庄园140处,经营面积24.4万亩,投入资金8727万元,发展经济林2.4万亩、用材林3.4万亩,养殖各类畜禽5.8万头(只)。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企业家独资开发、农户独资开发、股份合作开发和外资开发等10种开发模式。从2005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发展庄园经济的号召至今,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该县的庄园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出售土地使用权、土地折价入股、到庄园从事劳动等方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解决了移民并村后无地、少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庄园经济的集约化经营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庄园经济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该县的移民并村为发展庄园经济提供了条件,反过来随着庄园经济开发进程的深入,农民群众不断获得收益,农民移民搬迁将不断增加新的动力,更好的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再者全县的荒山荒坡都绿化以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C县的庄园经济呈现出了美好灿烂的前景,为山区县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为了进一步推进山区庄园经济的发展,C县计划到2020年底实现建设400个庄园经济。该县根据气候、地形、立地等条件,将全县划分为西北部生态庄园经济开发区、东南部生态庄园经济开发区,累计总面积505000亩。 全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局下分为6个开发亚区(开发类型):Ⅰ生态林与用材林开发亚区、Ⅱ生态林与经济林开发亚区、Ⅲ生态林与种养殖开发亚区、Ⅳ经济林与种养加开发亚区、Ⅴ生态观光游与综合开发亚区、Ⅵ种养殖与农家乐开发亚区。

(四)山区发展庄园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资金短缺。庄园经济是一项投资额度大、收益周期长的农业项目。山区的自然条件状况使庄园的经营者在开发初期就需先投资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从而影响了整个庄园经济开发资金的使用;而城市郊区由于靠近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健全,无需在此方面投入过多;再加上山区农村相较城市郊区原有的经济基础就弱,出现了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

2、技术人才缺乏。山区农村的庄园经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种植养殖技术仍使用传统方式,技术含量不高;也不能实现深加工,形成产业链。

3、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山区农村发展庄园经济,由于不能像城市郊区那样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对市场的预测分析和把握存在偏差,有的产业产品定位不准,什么都种,什么都养,什么都做,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由于交通不便,农副产品不能在保证时鲜的情况下及时运出;市民休闲度假也会由于交通不便、距离太远而无法实现,山区庄园经济的农家乐恐出现无人问津的困境。

4、庄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这是实现庄园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土地的流转的当事人、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管理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流转方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方式:(1)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其他组织或个人。转包后原承包土地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2)土地经营权的转让,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其使用的没有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移转给他人的行为。转让要经过承包方申请,经发包方同意;(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权;(4)土地经营权的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5)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指在承包期内,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份,以股权的形式与他人合作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按股取得收益。

在开发庄园经济中遇到的土体流转问题有:(1)很多农民非常关心土地政策是否长期稳定的问题。 因为承包租赁合同都是建立在较长时间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的,一旦有变,将导致巨大的波动,极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2)在发展庄园经济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土地资源的“反租倒包”现象(3)无论承包者是个人还是经济组织,承包者都面临对所承包土地在经营期限内的使用规划问题,如何才能保证庄园的经营者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并保证土地的持续生产力问题(4) 庄园土地经营的时限还涉及到与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时限的一致性问题。如果庄园主承包土地时限与农户一手承包土地最后期限一致,则经济关系相对简单,相反,则存在农户对土地经营的剩余时间的顾虑、土地承包时限延长、庄园经营者不能统一规划等问题。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还有土地流转中价格的确定问题、农民收益的取得问题、对土地使用的监督问题、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获得贷款等一系列问题。

三、完善庄园经济的政策建议

1、解决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资金问题。山区县本来的经济底子就弱,又远离大城市,一般投资者并不倾向于投资山区。在这种情况下,山区就要积极组织和动员企业、社会资金投入庄园经济。县级专项补助资金要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财政贴息支持庄园经济开发的有效机制。逐各商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等金融机构可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经营原则的指导下,对庄园经济进行扶持。对庄园经济开发所需信贷资金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安排,以促进其持续发展。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种资本进入庄园经济开发领域,全面提高庄园经济开发的效益。

2、加大庄园经济开发的产业扶持力度,引进新技术。各职能部门要推动庄园新技术的引进和良种繁育推广,走科学种养之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链。对中药材、水果等特色种植的开发,对经济生态林开发的苗木质量、栽种,对养殖开发进行引种、防疫等进行指导、规划和技术服务。

3、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在全部搬迁的自然村,采取租赁、承包或一次性拍卖的形式,让有实力的大户经营;积极考虑土地租赁后的再次流转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规定:一是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做到主体、程序、形式合法。二是在流转过程中,要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或两议会决定。三是流转行为要规范,合同要合法有效。要使用统一的规范合同格式文本,细化各项权利义务。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合理确定流转价格和付款方式。四是要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强化土地使用权的财产地位,在庄园内推行、发放《土地使用产权证》,以此向金融部门申请抵押贷款,有效解决生态庄园开发中融资难问题。

山区庄园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个山区县由于自身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C县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的经验不可能适用于其他地区。但是发展山区庄园经济确实是有力的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中新思路。相信随着山区庄园经济的不断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山区庄园经济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2002.8

[2]陈若裕.关于农业产业化一些重大问题讨论[J].社会科学动态.1999.7

[3]孙文军,吴永红.庄园经济的特征、模式及前景[J].经济问题.1999.4

[4]于建嵘.中国现代庄园经济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9.3

[5]王学林,蒋永穆.新形势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庄园制经济――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J].乡镇经济.2002,1

农庄经营方案篇4

30多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开启了农村改革大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保持党支部对村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调动起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换来农村相当一段时期的发展与繁荣。

自那以后,先是农村的结构变革,继之是农村人口与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从内地向沿海的大规模流动,以集体所有制和党支部为治理中枢的村庄治理结构,面临挑战越来越大,如何建立转型时期的农村治理方式,成为中国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大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农村治理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如何建立转型时期的农村治理方式,是中国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大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对中国农村治理问题的关注,始于对广东南海的追踪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南海的走向,差不多每年要到那里几次。起初是为那里农民首创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所吸引,以此引发对中国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思考。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蔓延的大势下,南海地方政府通过“三区”规划,允许农民以部分集体土地参与工业化,将土地非农化的租金收入留在集体内部,并辅之以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安排,将农民农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权,让每个集体成员分享土地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避免了全国其他地方城镇化进程越快、农民失地和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的尴尬。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这套制度安排的缺陷开始露出苗头。既然农民分红的股权是由承包经营权转化而来,而承包经营权又是以成员权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土地股份合作制承继了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内核,即只要是集体组织的合法成员,就可以“集体资产,人人有份”。这样问题就出来了,由于集体所有制是一个人口变动的集合,成员资格会随人口增减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带来土地股份分红权的调整,对土地利益的诉求自然发生变化。

由此,南海开始是出现了近4万外嫁女在原村丧失分红权、在嫁入村得不到土地承包权的现象,引发。在地方政府干预下,这些外嫁女得以在原村继续参与分红,终得以平息。近几年来,随着“三旧改造”(旧厂房、旧村庄、旧物业)的推进,集体土地价值大幅攀升,南海又有近4万个曾经在村庄拥有成员权、后来因各种政策转为非农户籍的人回来索要分红权,就我知道的情况,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准备以“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币解决”的方式予以了断。

后来我在全国其他发达农区及城市郊区调查发现,南海因集体成员权引发的分红争端根本不是个案,而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引发的社会问题还有延伸之势。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外地人口已经在异地安营扎寨多年。他们当初进村时,因为不是本村村民,不会提出“过分”要求,但是,八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他们也参与了村庄公共品的投入和秩序的重建,也成为村庄建设的“一份子”,未来土地的升值在道理上也有他们的贡献,谁能保证他们就不提出分红权的要求?到那时,村庄的分红困境岂不会越陷越深?

事实上,村庄治理不仅仅受集体组织成员权问题困扰,更大的问题还有对集体资产权力的争夺。尤其是在集体资产不断增值后,如何形成对集体资产使用与分配的制衡,成为大多数发达农区和城郊村庄面对的棘手问题。

当初,南海在推行土地股份制改造时,为了防止村干部权力过大,也成立过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现代意义的治理结构。其他各地经济发达些的村庄,也建立过类似的治理结构。但事实证明,这套架构在现行的法律和政治环境形成的“党支部领导下的集体经济组织”权力配置下,基本形同虚设。在珠三角大多数村庄,基本是党支部书记控制着集体土地和厂房的出租,村主任就是一个执行经理,负责具体事务。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很多集体资产迅速膨胀,且规模巨大。发达农区有些村庄的集体资产甚至比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甚至县的财力还雄厚。这样,更大的问题就来了:一些村支书因为权力过大,在土地和厂房出租中“出事”的案例增多;村民对村委会的不信任增加;土地租赁市场的灰色导致租金停滞不前;土地租金福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每次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明争暗斗加剧,村庄内部矛盾加深,“村庄政治”对“村庄经济”的制约越来越大,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

通过对南海近20年的追踪观察,以及对其他发达农区和城郊村庄的调研,越来越感到:在经济发达的村庄,如果不实现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它们在一段时期的繁荣后,将陷入“越发展、越麻烦”的困境。为此,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深化改革,实现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

第一,深化集体所有制改革。中国的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以坚持集体所有制为前提,但是,由此也留下集体成员权被不断强化的制度遗产,这一点在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那就是,随着土地非农化后的价值显化和不断升值,农民保有成员权的土地价值提高,他们更加维护以成员权为基础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发达农区陷于困境的根源。

我们建议,必须痛下决心,在制度安排上做出精心设计,对成员权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可选安排包括:明确农村集体成员权时点,时点之前农民享有原集体土地分红权,时点后农民可出资购股获得分红权。

第二,实行集体资产经营体制改革。在成员权资格明确后,对集体资产经营采取双轨方式。成立以成员权资格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公司和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股份公司。前一个公司只有享有成员权资格的人才能进入,平等分享原集体土地租金分红;后一个公司完全以资金入股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打开村庄封闭性,无论本村人还是外村人,均可以按资进入,新公司可以租赁村庄土地搞开发,支付租金后的利润按资分红。

农庄经营方案篇5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 农产品电子商务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51-03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各个行业都在酝酿着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即便是最为古老和传统的农业也不例外。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全国涉农网站已经超过3000个,遍布全国各地,仅河北、山东、江浙等地的淘宝村就已多达几百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带动了巨大的乡村创业群体。“互联网+农业”已成为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在互联网的全面推动下,最为传统的农业也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放缓的环境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其内容是包括了农业生产管理、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物流运输、客户管理等方面,总之包括围绕农业生产所发生的系列电子化交易活动。信息化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销售到买家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从狭义角度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话,其主要是指网络平台农产品交易活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的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线上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监管等功能。

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5――2005年

1995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网成立,迈出探索粮食在网上流通的脚步。2000年中华粮网成立,2005年开始中央储备粮网上交易的探索。

(二)第二阶段:2005――2012年

2005年易果网成立,2006年出现专注做有机食品的“沱沱工社”和“和乐康”,主攻小众市场。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消费者对于安全性高、品质好的食材需求上升,众多企业看到商机。2009――2012年大批生鲜电子商务出现,但同时行业泡沫产生,当时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很多生鲜电子商务都是照搬其他电子商务模式,最终许多企业倒闭。

(三)第三阶段:2012――2013年

2012年是生鲜电子商务的转折年,生鲜电子商务“本来生活”凭借“褚橙进京”事件营销一炮而红,又在2013年挑起“京城荔枝大战”,生鲜电子商务再度引起关注。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会媒体的发展也让生鲜电子商务有了更多的创新。但是同时,生鲜电子商务处境并不乐观,如2013年初北京“优菜网”宣布转让,上海“天鲜配”下线。

(四)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

以“菜管家”、“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获得强大资金注入,天猫、京东生鲜频道的正式运营,代表着实力最强的综合电商平台也加入生鲜电商大战,开始了通过烧钱的运营增加新客量等一系列的活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三、案例分析

(一)河南万庄集团简介

河南万庄集团成立于2003年,从传统农资购销业务开始,到复合肥生产销售,再到传统的化肥交易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业务,如今已然形成集农资大宗商品交易、生产经营管理、产品物流配送经营、集大数据和互联网优势和功能一体化的现代信息农资集团。该集团自主设计、规划、投资建设的万庄园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是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综合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还是中国第一家在线农资供应链金融平台。

(二)成功原因分析

长久以来,农资流通模式为:由生产企业、经过市、县农资部门,再到村镇经营商,最后到农民手中。由于流通环节多渠道,产销两端不见面,厂家无法按照农民的需要生产,农民也不能够对厂家施加影响。更糟糕的是,生产厂家、经营企业、基层经销商,各自为战,自立网点,自建仓库。经过这般层层加价,成本提高,农民负担增加,优质的农资产品无法和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品种相互竞争,农民深受其害。整体而言,农资行业存在以下痛点:

一是终端成本高。从市场供求关系看,农资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市场集中度较低,令行业的无序竞争十分严重,行业毛利率较低。从整条产业链看,当前农资渠道成本过高,利润分配不合理。

二是价格波动大,导致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利润不稳定。

三是产品体系信用不健全。

四是交易链条资金短缺。

基于这些行业痛点,河南万庄集团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改变行业现状,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也有农资领域的相关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查询和比价服务,但线上交易业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呈现出参与主体少、业务不精、交易规模小等劣势,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的四大痛点。河南万庄集团基于整条产业链的考虑,认为农资电商平台必须满足产业链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因此在设计电子商务平台的时候,必须满足原料厂商、化肥生产厂家、县市级经销商、乡镇级经销商、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各环节主体的利益诉求,并针对不同的业务主体,设计多元化的服务内容。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Y是其核心需求;对于原材料生产企业来说,如何更短时间卖出更多商品是其核心诉求;对于经销商来说,如何吸引更多顾客购买是其核心诉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更加方便快捷地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其核心需求。万庄电商模式希望通过线上为产业链各方参与者提供信息资讯、在线交易、互联网金融、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河南万庄集团还认为目前国内还未培养起网上购买农资产品的消费习惯,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习惯在乡镇村的经销社购买农资产品,因而河南万庄集团根据现实情况,重视线下市场布局,将传统的农资产品经销店面纳入了“万庄电商模式”当中,在下市场布局中注重城镇市场格局,以河南为中心选取后边省市有代表的以农资产品营销为主的乡镇门店,作为河南万庄集团的广大交易平台中一员,其享有通过万庄线上实体店进行预订享受优惠折扣,同时到实体店验货提货,或者直接由实体店送货上门。对经销商而言,通过万庄平台,可以享受更低折扣的进货以及万庄提供的一站式物流配送、小额信贷等服务。“万庄电商模式”希望通过线上极致服务,线下支撑保障体系,打造成全国首家O2O农资电商平台。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托大数据的优势技术,对农村的市场、产品和技术等资源信息收集,形成农村大数据库,根据数据库资料比对分析,得出可行的重塑农业产业链的规划方案。河南万庄集团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村围绕收集而来的农村种植、土壤、农场品和农资交易等相关数据大数据库,经过数据库数据量化积累后进行专业分析,以此观察判断农资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行业动态。根据目前数据来看,万庄集团在河南省内已经建立收集了1亿亩农资作物的种植信息数据和1700万农户档案数据,形成了河南省内农资大数据规模。

河南万庄集团通过上述的大数据中心数据库信息分析,合理科学地为其C2F化肥的发展布局奠定基础。根据数据库中有关种植土壤信息数据的分析对比,为各地提供了针对性的定制化C2F化肥。C2F化肥布局一举成功,万庄集团于开始建立专门的农资C2F运营中心,一旦建立起后将实现C2F定制肥的线上交易、数据分析、原材料供应管和生产加工等等功能配置。同时对于C2F运营中心的经营理念是开放式管理,对于合格的企业,经过万庄集团筛选后都可以到C2F运营中心实现集中生产。C2F运营中心的通过专项机器进行C2F肥定制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化肥浪费率有显著作用。同时定制化生产能大大缩短销售时间占比,对比传统化肥生产显著降低了投入成本。

河南万庄集团希望为农资行业创造一个信息透明共享的免费在线交易平台,但不会通过交易赚取利益,而是希望围绕着交易背后的物流以及资金流来盈利。例如,经销商在线预订批发,凭借电子交易凭证,通过万庄平台进行小额贷款,缓解资金压力。河南万庄集团为此打造三大核心体系:农资供应链体系、仓储物流体系、互联网金融体系。

农资供应链体系。河南万庄集团构建了完整的农资供应链体系,以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薪资平台为支撑,保证了仓储物流的及时、准确、高效。每家企业的信息,每一笔交易流程都清楚地显示在平台上。通过视频系统、GPS定位系统,河南万庄集团分布于全省各处的门店、仓库可以随时看到货物从下车到出售的全过程。还可以帮助农资从生产厂家到自己手中的动态信息,可以有效地杜绝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坑害农民,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利益。

仓储物流体系。仓储物流体系是万庄模式的核心,可以减少农资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仅化肥一项,每吨的流通成本可省150元,每年至少可以为农民和企业节省20多亿元人民币。

以往公关耗费巨大,像是货物配送环节中的各种协调都需要企业一一面对解决并承担相应的经费。而有了综合电商平台体系,货物周转加速,库存量变小,在物流成本控制上有显著提升。目前河南万庄集团已经展开物流园的布局,通过自建和租赁的方式在河南多地建立起物流园,与国内知名物流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对于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河南万庄集团通过在乡镇建设服务中心,使其成为万庄电商的仓储网点和服务网点,还可以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实现物流配送在县乡村的全覆盖。目前为止,河南万庄集团已经建立了1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2000个乡镇级6S店。

互联网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万庄电商模式的战略布局,用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匮乏、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万庄电商平台可以提供线上融资服务包括担保融资、仓单融资、信贷等。现在河南万庄集团已经和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基金证券和保险等等机构达成一致,建立互利共赢的的统一发展战略目标,争取将来把河南万庄集团建设成为千亿级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另外,为了避免与线下的传统农资产品经销店发生利益冲突,河南万庄集团采取线上线下产品差异化策略。万庄通过和大型农资生产企业合作,继续其传统销售渠道维护的同时,针对线上交易开发设计合适的新产品,通过这种线上线下模式互补迅速占领市场。在营销方式方面,河南万庄集团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线上新兴媒体,同时又在线下充分利用农村墙体公交广告,开展事件营销制造话题。在线上线下共同作用下迅速引爆万庄品牌知名度。

四、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比较落后

在我国大多城市中,网络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交通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建设相比于城市较落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基础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建设需求;其次是政府对农村地区基础网络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加之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更不愿在网络建设方面耗费太多人力和物力;最后,我国农村互联网利用率较低,农业信息沟通缺乏完善的渠道,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仅仅有1%的农村家庭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农业信息,其中大部分人员是农业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

(二)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根据对我国大多涉农网站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其存在四个主要的特征:第一是网站分布一般比较集中,发展严重失衡。当前大多涉农网站是政府直接主管,并服务于政府,基层农业服务站点建立的网站少之又少;第二是大多网站信息重复率非常高,不具有实用性,很多由政府建设和主管的农业网站只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导致这些网站不能实现商务功能;三是信息不及时,大部分网站的管理权属于政府,信息更新和推送的速度非常缓慢;四是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导致不能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三)电子商务品牌的信誉度差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互联网监管制度,导致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加小心翼翼,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互联网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们在网络上购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网站的市场信誉,第二则是网站的社会知名度,因此,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其品牌信誉对消费者选择倾向影响非常大。从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状况来看,除了几家巨头企业外,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由于受资金、市场竞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信用评级,买方、卖方以及电子商务网站在交易中缺少保障,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将问题推卸给商家,这严重影响了其市场信誉,客户也会在短期内大量流失,最终导致这些电子商务网站经营困难。

五、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议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政府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推广适合农民学习使用的低成本智能终端。

(二)加强农村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素质

将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等结合起来,开展远程教育、线上教育等,提高农民互联网应用水平。政府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公平前提下,对农民群体给予相应的创业支持,比如培训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审批简化等。同时国家教育要给予重视,大力培育互联网信息人才,更好地推动农业电商化。

(三)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打造和完善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因此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物流配送系统。统筹布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农业、供销、交通设施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衔接。推进农村物流枢纽战场的建立,按照县乡村三级网络架构,共同促进农村物流节点体系的建设。推广经济适用的农村物流车型,制定相关标准,鼓励电动车型和清洁燃料车型,淘汰老旧车型,提升农村物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优化物流运输组织。

(四)健全电子商务领域法制环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交易活动,电子商务必须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长久地运行下去,但是从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来看,相关的立法并不能跟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步伐,电子商务缺乏法律保障,这从一方面导致出现较多的电子商务违法现象,另一方面也导致商家、买家以及电子商务三方的权责不够明晰,发生纠纷时无法判定责任方。因此,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必须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具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才能保证电子商务具有较好的社会信誉,加强人们对农业电子商务的信任,促进农业电子商务朝着更快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宁,潘晓,徐英淇.互联网+农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高运安,胡宝贵.北京生鲜产品电子商务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5)

[3] 王丘,徐珍玉.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 刘志,耿凡,徐健剑.互联网+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5] 周玲,王明宇.“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5(13)

[6] 周冬娥.生r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风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7] 周沛.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障碍性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8] 刘玉鹏,胡宝贵.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北京蔬菜供应体系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2)

农庄经营方案篇6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英国农业

中图分类号:K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28-02

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它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态大灾难,仅从1348年到1351年间就使欧洲丧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约为2500万人。在这个死神肆虐欧洲期间,不与大陆相接的英伦三岛也未能幸免于难。与欧洲大陆的遭遇一样,这场灾难为英国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本文以黑死病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为背景,初步探讨黑死病对英国农业方面的影响。

一、庄园制经济的瓦解

我们知道在十四五世纪的时候,整个西欧的经济处于一个衰落时期,而农业则显的尤其明显。农业的衰落会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的就是庄园的衰落与瓦解[1]312,而庄园的衰落瓦解应该是和农奴制的衰落瓦解同步的[2]298。

早在盎格鲁萨克逊时代英国封建主就有了将庄园对外出租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出租形式主要是把整个自营地或者整个庄园出租给承租人[2]154。而到了12世纪时,英国庄园的出租形式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把自营地划分成小块出租。而且出租制度更加流行。将自营地划分成小块出租,则庄园上的原来的劳役就会大都变成实物或者货币,因此,劳役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毕竟在12-13世纪时期,劳役地租被认为是最盛行的时候,而出租自营地的现象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到了14世纪时,全国范围内的庄园才逐渐实行出租制度。而关于出租制度流行的原因,英国史学家们大都会从诸如博斯坦等学者所认同的人口论中寻求答案[2]299。马克垚先生认为这个解释并不是很妥当,这似乎把庄园的经营过分商品化了,这和中世纪封闭、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理解显然不大合拍。而在中世纪的庄园生产中,因为生产工具、交通运输、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庄园的内耗是十分严重的,在12-13世纪人口众多时期,还能自给自足,而在14世纪尤其是黑死病肆虐期间,这样的经营方式显然会严重亏损,封建主们就改变了经营模式,改自营为出租。就像马克垚先生所说:“如果经济条件改变,生活供应可以从许多渠道解决,封建主当然不一定要坚持自己组织生产,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2]300。”

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庄园普遍采取了出租制度,而在14世纪中叶发生的黑死病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1347-1348年间黑死病席卷了整个英国,这场大瘟疫在很短的时间内夺走了英国30%-45%的人口[3],大量的人口死亡给英国的农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在疫病肆虐期间,大批的庄园因无人耕作而荒废,村落因大量人口死亡而被抛弃,土地无人耕种,全国上下一片萧条。这一时期劳动力大量减少,封建主们为了维护自己庄园运营,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加强剥削,同时政府也出台一些政策来维护封建主们的利益。因为政府以及封建主们在政策上的压制,使得大瘟疫,人口减少等恶性的经济后果直到14世纪70年代才显现出来:农民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反抗斗争日益加剧,最终爆发了很多的暴乱,甚至起义。

从大瘟疫开始,因为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价格昂贵,封建主们放弃自己经营庄园,改为出租制的这一现象日益普及,而到了15世纪30年代,英国的庄园基本上已经实行了出租制度,除了少数大地产外[4]188。出租制实行的结果就是封建主们大都放弃了劳役地租而改为收实物或者货币地租。因为劳役地租在全国范围内的放弃,实物或货币地租的盛行,所以自从大瘟疫开始英国的庄园经济迅速瓦解,直到15世纪30年代,以劳役地租为本的传统庄园经济基本成为了历史。

二、农奴制的衰亡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是庄园农奴制经济,英国也是一样,虽说在13世纪时是英国农奴制最盛行的时候,可是自11-12世纪开始这种稳定的经济模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5]29,到了14世纪时农奴制度逐步开始瓦解。而这个瓦解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它是与庄园的瓦解同步,并且是互为影响的。也就是说,没有了劳役地租,庄园的对应设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没有了农奴,庄园的地也无人耕种,也就只好结束了。

农庄经营方案篇7

[关键词]磁场;种子磁化;种子活性;物理农业技术

一、概述

任何物质,小到离子、电子,大到宇宙都具有一定的磁场,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大的磁场,因此,生存在地球上生物体时刻都在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生物体内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交换都与体内电荷行为有关,而磁场的变化对电荷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外界磁场的变化必然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二、影响机理

种子磁化技术是电磁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播种前用磁场种子处理机对农作物种子进行直接磁化处理,通过物理作用有效地激发种子内部酶的活性,增强对铁、锌等金属离子和水、肥的吸收,改善新陈代谢功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苗齐苗壮,根系发达,后期增产效果明显。

磁处理种子可以改变细胞中与大分子不同程度结合的水和自由水的量,促进种子细胞的运动速度加快,并且细胞之间的聚集状态、细胞之间的粘度还有细胞保持水分的能力也都在改变,从而增强了种子细胞内有氧呼吸、酶的活性,以及提高了种子细胞的含氧量为种子的萌发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种子的萌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也是大量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需要大量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有氧呼吸,可见,氧气对种子的萌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磁化后的种子,其内部细胞水分中含氧量大大提高,而且加速了种皮膨胀软化,“氧”能更容易的透过种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种子对水分和氧气的摄取。种子萌发时氧气的摄入量充足再加上磁场作用下呼吸氧化酶活性的增强,从而增强了胚的呼吸作用,所以就促进了种子萌发的整个生理过程。

磁处理对种子内部的酶的影响相当巨大,不但改变了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变化、酶结构中金属原子的顺磁性和酶蛋白半导体性,一些蛋白质和酶含有过度族金属离子,表现为顺磁性。这些离子所在处又常是酶的活动中心,所以磁场通过对离子的作用,影响酶的活性及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酶参与的代谢反应和反应的速度。种子内部的一切生理生化的变化都是在特定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酶活性的高与低和种子的活力有较强的相关性。由于各种酶的活性增强,因此各种生化反映的速度也加快了,从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与此同时也增强了种子分解养分的能力,从而增强胚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提高了种子的抗病能力。

三、应用实例

庄河市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

根据我站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实施方案,9月22日-9月27日,我们先后对部分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点进行测产,现将测产结果报告如下:

(一)侧产办法(根据辽宁省神农杯测产方案制定);

1、量出10行玉米垄宽,求出平均行距,以米计算;

2、离地边2米以外,取中等长势的磁化和未磁化玉米每垄收获

3,3米(或3米),分别取样3处,呈三角形分布;

3、分别测出取样的磁化和未磁化玉米的穗数和总重量(湿/干),并折合成亩产(干),计算出增产幅度(干)。

(二)测产结果见下表(如上表)

备注:所有玉米经自然晒干后,水分均在14.5%左右。

庄河市水稻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

根据我站水稻种子磁化对比试验实施方案,10月19日-10月26日,我们先后对部分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点进行测产,现将测产结果报告如下:

(三)测产办法(根据辽宁省神农杯测产方案制定)

同庄河市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的测产办法。

(四)测产结果见下表

备注:所有水稻经自然晒干后,水分均在14.5%左右。

庄河市大豆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

根据我站大豆种子磁化对比试验实施方案,10月8日,我们先后对部分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点进行测产,现将测产结果报告如下:

(五)测产办法(根据辽宁省神农杯测产方案制定);

同庄河市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的测产办法。

(六)测产结果见下表:

备注:所有大豆经自然晒干后,水分均在14.5%左右。

通过上述测产报告可以得出磁化后的种子产量明显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郑铁志,曲德辉,宫连发《种子磁化技术》《吉林农业》1996年11期。

[2]林采,《种子磁化机的使用》《农机推广与安全》1999年02期。

[3]刘海元,《种子磁化效果好》《河南农业》1998年02期。

[4]《种子磁化方法》《农村科学实验》2008年09期。浅谈磁场对植物种子的影响 活性的高与低和种子的活力有较强的相关性。由于各种酶的活性增强,因此各种生化反映的速度也加快了,从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与此同时也增强了种子分解养分的能力,从而增强胚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提高了种子的抗病能力。

三、应用实例

庄河市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

根据我站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实施方案,9月22日-9月27日,我们先后对部分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点进行测产,现将测产结果报告如下:

(一)侧产办法(根据辽宁省神农杯测产方案制定);

1、量出10行玉米垄宽,求出平均行距,以米计算;

2、离地边2米以外,取中等长势的磁化和未磁化玉米每垄收获

3,3米(或3米),分别取样3处,呈三角形分布;

3、分别测出取样的磁化和未磁化玉米的穗数和总重量(湿/干),并折合成亩产(干),计算出增产幅度(干)。

(二)测产结果见下表(如上表)

备注:所有玉米经自然晒干后,水分均在14.5%左右。

庄河市水稻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

根据我站水稻种子磁化对比试验实施方案,10月19日-10月26日,我们先后对部分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点进行测产,现将测产结果报告如下:

(三)测产办法(根据辽宁省神农杯测产方案制定)

同庄河市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的测产办法。

(四)测产结果见下表

备注:所有水稻经自然晒干后,水分均在14.5%左右。

庄河市大豆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

根据我站大豆种子磁化对比试验实施方案,10月8日,我们先后对部分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点进行测产,现将测产结果报告如下:

(五)测产办法(根据辽宁省神农杯测产方案制定);

同庄河市玉米种子磁化对比试验测产报告的测产办法。

(六)测产结果见下表:

备注:所有大豆经自然晒干后,水分均在14.5%左右。

通过上述测产报告可以得出磁化后的种子产量明显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郑铁志,曲德辉,宫连发《种子磁化技术》《吉林农业》1996年11期。

[2]林采,《种子磁化机的使用》《农机推广与安全》1999年02期。

农庄经营方案篇8

驻村工作组认真贯彻落实3月12日全县创建小康村工作动员大会和县委李文勇书记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县委[2003]14号文《中共平原县委、平原县人民政府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村的意见》和15号文《关于开展创建小康村工作的实施方案》为目标,在思想认识上首先解决“干部为什么要下去,下去以后干什么,下去以后怎么干”这样三个问题。驻村工作组全体成员统一了思想认识,并确立了在小康村创建工作中“服务一定要到位,帮扶务必要尽力,指导但不能误导”的思路和原则。

二、制定规章制度,驻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打铁先要自身硬”。针对工作组成员长年在机关工作,对“三农”问题不十分熟悉的情况,进村伊始,我们就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驻村工作规章制度,以此约束、规范每个成员的驻村行为,这些规章制度包括-------《学习制度》:每周拿出至少一天的时间,围绕“三农”问题进行学习,逐步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考勤制度》:坚持真蹲实驻,每天签到,做到“到岗、到位、学习、干事”;《廉洁自律六不准》:突出“一心为民,不准扰民”;《工作守则》:在组长带领下,各负其责,落实责任制,年底除接受县委组织部考核外,工作组内部进行 工作考评;《党员干部群众联席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创建工作,工作组成员每人至少联席5—8户农民进行帮扶指导。另外,由一名同志负责详细记录《工作日志》。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驻村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了小康村创建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工作组的同志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得到了村“两委”干部和全体村民的肯定和赞誉,展现出优良的整体素质,在小康村创建工作中树立了机关干部良好的形象。

三、召开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会议,调查了解“三农”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进村安顿下来之后,我们就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东咸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两个层次的会议,就小康村创建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向村干部和村民传达县委、县政府动员大会精神和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就村庄的基层组织建设、村庄规划建设、宅基地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状况、村容村貌及绿化美化、村庄卫生环境和卫生室建设、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教育工作、民主法制建设等进行 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实地查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咸村小康村创建工作内容细目表》,共十大项43条,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总抓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发挥教育部门职能作用,提高村庄幼教、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质量”的工作重点。创建工作做到了思路明确、开局有序、有的放矢。

四、制定《东咸村小康村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排出日程表。

为确保小康村创建工作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 ,驻村工作组在腰站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充分酝酿、磋商,并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在村庄原来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咸村小康村创建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内容涉及发展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明确了工作组、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工作目标、任务职责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应采取的措施,排定了工作日程和完成时限。

五、积极开展创建工作,按照计划和实施方案,件件抓好落实。

工作组本着“服务、帮扶、指导,一切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宗旨,千方百计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做到“农民得实惠,干部受教育”。在近十个月的时间里,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形成了一支能够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村干部队伍。在工作组的指导协调下,配齐配强了以党支部书记咸德军为核心的七人组成的党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建立健全了村“两委”《工作职责》、《学习制度》等,对村级班子进行了4次“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教育整顿,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主要进行了十六大精神、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技、法律法规和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县委中心工作的集中培训。村级班子素质高、能力强、人心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健全完善了青年、妇女、民兵、计生、治保等组织,各组织在小康村创建工作中有计划、有措施,工作扎实主动,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通过实施环村林网建设工程,基本建成高标准的绿化风景带。3月20日至4月初,驻村工作组协助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围村林”建设,在东至中心干渠、南到老水沟、西至西咸村界、北到后槐村地界的环村区域,新植树木24000余株,平均每人植树50余株,总植树面积240多亩,林带宽近百米。同时为提高树木成活率,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清挖沟渠,引水浇灌,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于4月8日,在全体村民中开办了一期以“树木管护技术”为主题的培训班,聘请县职业中专的专业教师授课,把农民朋友最需要的农业技术送到他们身边。新植树木成活率达95%以上。冬季植树5000余株,超额完成上级的任务,村庄道路及庭院实现了绿化、美化,耕地全部实现林网化,达到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

(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进出道路和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硬化。驻村工作组根据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制定的《2003年小康村创建工作计划》,积极与镇党委、政府配合,在原来村庄道路硬化的基础上,投资近5万元,实施了村庄北大街油面硬化东西联通工程,共硬化路面1400平方米,总长度280米,拆除(搬迁)房屋11间,墙头50米,刨树30多株,于10月26日全部竣工。至此,在工作组的帮助指导下,东咸村的进出道路、村内两纵两横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道路两旁修建了盖板沟或管式砖砌沟,达到排水畅通。同时,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协助“两委”班子,搞好有线电视入户建设、电话虚拟网建设和农户自来水工程。目前,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90%以上,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

(四)以建立“畜牧养殖”和“运输流通”两个协会为契机,帮助指导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驻村工作组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小康村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通过调查了解和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了解到东咸村农民历来就有从事畜牧养殖和运输流通的传统,全村90%的家庭从事养猪、养牛、养鸡等,80%的家庭从事以收运棉花为主的运输流通业。以畜牧养殖和多种经营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格局还处于分散状态,规模小,数量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针对这种情况,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充分酝酿,同时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由村“两委”牵头,面向全体村民于4月上旬建立了“东咸村畜牧养殖协会”和“东咸村运输流通协会”。协会属村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互助组织,在村“两委”统一领导协调下开展工作,由村支部书记任会长,村委会主任任副会长,推选一名养殖大户和一名运输大户任秘书长,吸收所有从事畜牧养殖和运输流通的农民为协会成员。其主要任务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发展畜牧养殖和运输流通经验交流会,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广开门路,交流技术,沟通信息;以发展畜牧养殖和运输流通为重点和依托,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扩大民营经济户数,增加数量,膨胀规模,培植大户和龙头,变一家一户为规模经营,变分散为集中,以此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两个协会”的建立,村民自觉参与民营经济的积极性达到高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大大加快,更多的农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经济田经营和搞外出打工经商上。到目前,村庄1078亩土地,经济田面积达720多亩,粮食作物面积358亩,粮经比例达到1:1.5。从今年3月份到11月份,全村新增工商注册户达46户,达到30.1%,加上原注册工商业户89户,全村已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个体工商业户达13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8.2%,基本上达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其中养殖大户11家,运输大户15家,建筑队3个,新购大型农业机械5台,基本实现了耕、播、收全程机械化。全村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53万元,税收增长21%。90%的土地实现了管灌。十月份引进的棉花加工厂一期投入60万元,计划投入120万元,明年七月完工。

转贴于 (五)加大投入,建好文体大院,丰富群众生活。驻村工作组积极帮助指导村“两委”,按照小康村创建工作计划,对村“文体大院”建设进行规划布局,并予以资金支持。9月中旬,以村幼儿园为主体,集文体大院、成人教育学校、党建工作室为一体的综合设施改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目前130米的围墙建设已全部完成,同时配备了篮球、乒乓球、锣鼓等文体活动器材。整个工程预计在明年春天全部完成。改扩建后的村文体大院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房屋13间,全部按标准教室建设,能够解决两个幼教班、一个小学一年级共近百名学生读书及满足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县教育局通过驻村工作组先期投入资金近万元,购置了11间房屋所需檩条120多根,对村文体大院建设给予有力支持。

(六)以清理“三大堆”为核心,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力度。在村容村貌治理方面,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清理“柴草堆、粪堆、砖土堆”,拆除土坯危房和户厕改造这三个大的方面。目前,“三大堆”已彻底清理完毕,户厕改造已基本完成,粪便全部堆封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拆除土坯危房11间,墙头150多米,村庄的容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必须说明的是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旧的“三大堆”清理完了,新的“三大堆”又会出现,所以整治村容村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这样整治效果才会保持下去。为此,村庄划分了卫生区,实行责任制,包干到户,同时制定了评比细则,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七)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发展卫生事业。东咸村建有一处卫生室,挂牌腰站镇第二卫生院。卫生室建筑面积78平方米,建设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工作人员3人。在“非典”期间,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与卫生室联合,在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开办了防治“非典”培训班,向村民发放明白纸近三百份,有效地防治了“非典”疫情,受到群众欢迎。我们还随时随地开展婚育新风进村入户教育宣传活动,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全部达到上级要求,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现象。同时建立了计生服务和人口学校,积极筹措农民医疗基金,互助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形成。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指导下,建立健全了“村民大会”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设立了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法制宣传栏,配备了4名兼职普法宣传员,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村民守法意识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个人权益的自觉性增强,村庄社会秩序稳定,连续十多年没有发生打架斗殴、违法乱纪以及触犯刑律的案件。稳定的社会秩序有效地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发展,群众安居乐业,齐心协力致富奔小康。

(九)以评选“星级文明户”等为契机,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程度和素质。在县文明办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下,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于10月1日至6日,在全体村民中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评选“星级文明户”、“青年志愿者”、“巾帼建功模范”、“科技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活动。首先召开了动员大会,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踊跃申请,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考评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评标准,最后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0户,“青年志愿者”10人、“巾帼建功模范”5人、“科技带头人”10人、“好婆婆”5人、“好媳妇”5人、“好邻居”5对。10月20日正式挂牌授奖,有效期限3年。同时,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教育,大力整治村风民风,工作组与村两委共同制定的《村民公约》,除制成图版上墙外,人手一份。通过这些措施和活动,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大加强,农民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全村无一人习练“法轮功”。

六、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抓好教育工作。

驻村工作组充分发挥教育职能部门的优势和作用,进村开始,我们联合 腰站镇教管会对村庄的幼教、普教、成教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确定了完善幼儿园建设、建立教室解决小学生出村上学问题,建立成人学校、搞好成人培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杜绝中小学生辍学等三大工作重点。目前,该村有幼儿园一处,设施齐全,配备专职幼儿教师2名,学前一年、学前三年儿童共20人,入园率都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33人,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36人,入学率100%。

文体大院全部建成以后,成为集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成人教育培训基地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将有效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出村上学问题和成人教育培训问题。

七、村庄的三大变化。

通过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扎实工作,近十个月的时间,东咸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百业兴旺,社会稳定。目前,全村以畜牧养殖和运输流通为主的特色产业专业户达91户,产值200余万元,人均增收达500元,村庄百业兴旺,社会稳定,农民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奔小康。(二)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封建陋习杜绝。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认识到农民不能光姓农,还要姓工、姓商;二是大老粗不能光耍粗,要学文化、学科技、讲文明、讲礼貌、守法律,做现代新型农民。目前在东咸村打架骂人的没了,讲文明礼貌的多了,打牌的没了,学文化学科技的多了。三是农民不能光拼力气,要头脑活、观念新。农民通过学科技,闯市场,懂得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生存与取胜。(三)村庄更干净、更美丽。原来是“泥巴道、三大堆,苍蝇蚊子到处飞”,现在是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下雨下雪也不怕,三大堆不见了,代之以碧绿的冬青树,村庄变得更干净、更美了。

农庄经营方案篇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Peasant Music" Eco-tourism of Yejia Village, Jingyuan County in Ningxia southern mountain area i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asant Music" Eco-tourism has achieved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has a good mass base, and is a good mode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Southern Ningxia.

关键词:冶家村;“农家乐”;群众基础;分析

Key words: Yejia Village;"Peasant Music";mass bas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48-02

0 引言

位于六盘山下的泾源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在当地政府指导下,2006年底该县在泾河源镇成立了冶家村“农家乐”生态建设与民俗旅游文化开发合作社,2007年3月正式启动运营,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生态建设和民俗旅游服务,冶家村“农家乐”运营一年多来,以“土、野、乐、趣”为特色的“农家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现已发展成为六盘山腹地第一个集吃、住、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目前有经营户40余户,管理人员10余人,服务人员100余人,具有可同时供近800余人就餐和300余人住宿的接待能力。本文通过集中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等形式,对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的群众基础进行分析,以总结和推广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在经营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并解决经营中存在的政策性问题。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问卷内容设计,问卷调查在2008年暑假期间的7月中旬进行,因为这段时间部分在读大、中学生均已返乡度假,选在这一期间进行问卷,样本的选择可能具有更高的代表性,而且对访谈问题回答的质量相对来说也会更高。问卷的发放采取请清真寺阿訇组织村民和田间地头集中发放或调查者入户分散发放等方式,然后再集中收回问卷。对年龄较大或无文字能力的村民采取当面访谈、现场记录的方式进行,个别涉及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问题由调查者给被调查者以解释或提示,以使被调查者清楚地理解问答问题的关键所在,力求问卷结果的客观真实。

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泾河源镇的冶家村、南庄村、西沟村、街西村、北营村和上前村等6个自然村,修订后的问卷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基本情况;②家庭收入;③对发展农家乐的认可度;④其他村民对经营农家乐的经营期望;⑤经营者对现行组织管理模式的认可度。为了证实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选择部分被调查者作为访谈对象,力求做到调研结果的客观、真实。累计发放问卷419份,收回有效问卷391份,收回率为94.5%。其中男性254人,占总数的64.96%,女性137人,占总人数的35.04%。被调查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之间,其次是45~64岁之间和15~24岁之间,还包括一部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被调查人群中,中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分别是2人、12人、71人、120人和186人。

1 被调查人群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所调查人群的收入结构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8.8%,而通过外出务工等其它途径的收入仅占13.6%,“纯靠务农”收入的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的收入结构与非经营户差别很大,以“经营农家乐为主”的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经营户中年收入超万元的就占了62.2%,少数经营户年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没有年收入低于2000元的经营者。在不同村子的非经营户中,收入结构和数额也差别很大,其中冶家村和与其相距最近的南庄村的被调查者的村民收入结构中“纯靠务农”的收入比例有所降低(两个村的被调查者的“纯靠务农”收入各占4.1%和6.2%),而西沟村和其它3个村的被调查人群的“纯靠务农”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另外,在非经营户中,其收入数额也发生了分化,尽管被调查者的收入大多集中在2000~10000元之间,但在冶家村和南庄村,收入超过10000元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高于西沟村和其它3个村。尽管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相同,但由于“农家乐”经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冶家村和南庄村属“近水楼台”,农民的生产经营意识受到了影响和冲击。因此,尽管他们没有机会经营农家乐,但可通过外出务工或从事养殖、个体运输等找到了摆脱“纯靠务农”获得收入的传统生产模式,其收入结构和收入数额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2 被调查者对发展农家乐的认可度

绝大多数经营户已经从经营中受益,有21.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乐意”,70.3%的被调查者表示“乐意”,当然,少数经营者“不乐意”再经营下去可能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是个人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等问题出现了亏损而不愿经营。从被调查者中的非经营户看,各村均有相当一大部分的村民对“是否乐意经营农家乐?”的回答是“乐意”,冶家村、南庄村、西沟村及其它3个村的非经营户回答“乐意”的分别占92.5%、85.2%、78.0%和72.1%,而“不乐意”经营的被调查者冶家村最少,其次是南庄村,再次是西沟村,其它3个村最高,尤以冶家村和南庄村对经营“农家乐”表现出的热情极高。在冶家村已形成了这样一种共同识:经营“农家乐”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即使是非经营户也认为发展“农家乐”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被调查者分别占到了2.7%和86.3%,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许这些非经营户能更为敏感地意识到经营户圆了“致富梦”,而自己或因当初的思想保守而一时糊涂或其它原因丧失了机会,因此,只有少数人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发展地方经济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对南庄村和西沟村的村民来说,“农家乐”经营可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但在他们心目中,冶家村切切实实从中得到了实惠这一事实他们是心知肚明的,因此,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发展地方经济是“重要”的。其它3个村子的被调查者则绝大多数认为“作用不明显”,极少数“嗅觉灵敏”者也感受到了农家乐经营者的乐趣和收益,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山区农民经济意识的淡薄和经营理念的保守。

尝到致富甜头的冶家村人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优越性,对有关“农家乐”的政策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被调查的经营者中回答“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分别占了27.0%和56.8%,而非经营者者中有78.8%的被调查者回答“满意”。令人欣慰的是,在所有被调查的经营户中,没有一人表示“很不满意”,即使有少数经营户不甚满意,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低下、服务意识不强或服务态度不如人意等都可能导致经营信誉的丧失而失去稳定的客源,因而出现效益不好或亏损现象都是可能的。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地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和“改善很大,只有少数人认为对地方生态环境“没有改善”,极少数人认为发展“农家乐”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的村民群体差别很大,在冶家村和南庄村,被调查者的非经营户大多认为发展“农家乐”对地方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而更多的西沟村村民和其它3个村的被调查者则不认为发展“农加乐”会对地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甚至有一些村民认为会“破坏地方生态环境”。

3 其他村民对“农家乐”的经营期望

冶家村的非经营户给予了“农家乐”很高的热情和关注度,但被调查者中有72.6%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拒之门外,不想经营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2.7%,另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政策”,这部分人应该是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到对诸如土地置换、扶持资金的捆绑使用等相关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误解,当然,也反映出基层干部在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疏漏。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经营农家乐”,表明通过一年多来的经营,已经向非经营户透露出经营“农家乐”可以致富的信息,而且已波及到临近的南庄村和西沟村;对其它3个村没有太大吸引力,仅有33.8%的被调查中表示“希望经营”,更多的被调查则表示“无所谓”,这可能是政策的误区或“盲点”,因为并没有人明确表示“不想经营”,或许是因为“没有政策”或“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使他们客观上无法实现经营的愿望,才使这些村民表现出明显的困惑。

4 经营者对现行组织管理模式的认可度

在个案访谈中发现,约7成的经营户认为现行的组织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主要集中于来客的分配方面,一些与管理者关系较为密切的经营户可以优先分配到大批游客,其经营成本较低,效益较高,相反,那些长期分配不到客人的经营户就遇到各种困难而遭遇亏损的危险。另外,一些经营理念较为灵活的经营者私自拉客,这样就把本来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卷入恶性竞争,不能发挥市场的正常功能,出现服务质量降低、哄抬物价,甚至发生部分经营户宰客现象,最终影响整体的经营信誉和经济利益。尽管冶家村“农家乐”由现有的“协会”负责对各种服务实行统一定价,共同监督,但也很难杜绝少数经营户利用各种机会谋取暴利,例如用质次价高的商品坑害消费者、向游客出售劣质或腐烂变质的食品等。这些现象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暗含着地方政府对这一新兴的经济形式管理的缺失和疏漏,任何疏于管理和监督的市场都是盲目的,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商品价格、食品卫生、游客财物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以使冶家村“农家乐”高效运行,持续发展。

农庄经营方案篇10

山区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耕地面积等因素限制,发展家庭农场难以像平原地区那样借鉴“欧美模式”,走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必须因地制宜、另辟蹊径。近日,有来自台湾的庄先生意欲在鄂西北竹山县寻觅建设“生态农庄”的理想之处,笔者曾多次参与陪同。在与庄先生交流中,深感台湾的“生态农庄”模式,在经营理念、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诸多方面,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家庭农场有着明显不同,对山区家庭农场建设颇有借鉴之处,对意欲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的鄂西北山区,更是极具参考价值。

台湾的“生态农庄”,有以下鲜明特点:

1. 注重生态,着眼长远

台湾的生态农庄,有不少建设者的最初目的是在乡村为自己营造一个能够亲近自然、亲近田野,远离俗世烦扰、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宁静港湾,因此他们在农庄建设过程中,不是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生态功能的恢复放在第一位。他们常常花费数年工夫,把很多钱投资到改善环境上。在种植或养殖生产过程中基本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有的甚至连农家肥也不使用。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就是靠逐年恢复、改善、培肥地力。其目的一是确保所处生态环境不受外来化学污染,二是确保自己的产品质量原汁原味,营养、安全、健康。这种农庄经营模式,与内地很多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心态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他们的经营理念也常常不被外人所理解。但从长远看,这种生态农庄极具生命力。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几乎触及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就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也不例外。当越来越多的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当人们很难再找到不被污染、不被破坏的生态居住环境后,这种苦心经营的生态农庄就会显得弥足珍贵,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对其感到向往,进而前去游玩、观赏、放松、体验。因此台湾的很多生态农庄,建园的初衷虽然是为了“悦己”,不是为了赚钱,但经过多年经营后,不少最终成了“悦人”的场所,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 融入自我,特色鲜明

由于建设的初衷是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环境与生活,因此台湾的生态农庄,很多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都明显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创意与追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位于台湾宜兰大同乡的“不老部落”,由重回故土的7户泰雅族原住民创建。该农庄的最大特色就是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庄园的房屋都是用木头、茅草等自然材料搭建,与当地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住在庄园的人们坚持沿袭人与自然的古老法则耕种、纺织、狩猎,依自然农法种植作物、照顾动物,依从大自然的秩序自给自足。庄园提供的食材,都是完全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有机食材,很多采摘后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非常新鲜、地道,但每一道菜肴的制作却独具匠心,极为精致、时尚,富有特色。经过多年经营,目前不老部落是台湾原住民对外观光发展中最受好评的部落之一,吸引了世界上众多游客的关注。但为了保护庄园的生态环境,不老部落严格控制每天观光人员数量。游客们在庄园中虽然只能停留短短数小时,但却可尽情地品米酒、啖美食,欢歌笑语,享受大自然,完全抛弃俗世的烦恼,进入“不老”的境界。“薰衣草森林庄园”则是台湾的两位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女生用爱打造的梦幻庄园。她们选择在环境优雅、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凭借自己的双手开辟出的一片庄园里种上花色艳丽、香气扑鼻的薰衣草,自己动手提取各种香精,制作各种精油香皂。其鲜明的特色,不仅引来众多游人参观,其产品也受到众人“热捧”。因为生意红火,目前该庄园在台湾的乡间开设了多家分店。还有位于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种向日葵,除免费观赏外,游客在这里还可品尝到农庄特别开发的向日葵花茶以及向日葵蒸饭、葵花油鸡、葵花卤蹄膀等向日葵大餐。“波的农场”专门种植猪笼草、捕蝇草、毛毯苔、瓶子草等食虫植物,数量达两万余盆,游客在农场解说员的引导下,可以亲眼观看到食虫植物的秘密。“宾朗蝴蝶兰观光农园”主要种植从各地收集到的蝴蝶兰,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高雅美丽的蝴蝶兰从组培幼苗直到开花全过程。“花开了休闲农场”专门种植珍贵的树木与奇花异草,环境清新优雅,让人流连忘返。

3. 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台湾的生态农庄,在建设过程中汲取了不少老子的道教思想,特别注意发现、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和本土历史文化,讲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师法自然、道法自然,而不是墨守成规、复制照搬,更不是依靠人力或者机械的力量去改造自然。笔者曾和庄先生一道看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庄先生在仔细查看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禀赋后,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方案,有的地方建议种花,有的地方建议种草,有的地方建议搞生态养殖,有的地方建议加强生态保护将来供游人参观,在建设上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科学利用、点石成金,用最小的代价发掘、彰显出当地的个性与特色。

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与想象力,注重创意与创新,也是台湾生态农庄的一大特色。例如,位于台湾新竹关西的“金勇DIY休闲农场”,坚持每年都从国外引进十余种最新的番茄、彩色甜椒、水果玉米等特色蔬菜,目前仅大小、形状不一,色彩缤纷艳丽的番茄就种植了数十种,在这里游客可以购买到“联合国番茄礼盒”,每盒内26个不同品种、16种不同颜色的番茄,让游客一次就可观赏、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番茄。由于创意无限、创新不断,台湾的不少农庄,游客参观多次后仍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庄先生反复强调,台湾农庄赚钱是靠头脑、靠创意、靠创新。正因如此,才使台湾的生态农庄各具特色,而且常去常新。

4. 做精做透,以质取胜

台湾的生态农庄,多以“小而精”取胜。他们不刻意追求农庄的面积、规模,不一定非要种植多少作物,获得多高产量,产品有多大的批量,但非常注重精细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创意,提升品质。有的产品甚至限量供应,量少质精,坚持以质取胜,以特色取胜。例如,种植茶叶的农庄,有的只采一道春茶,然后将其精心加工、制作、包装,使其成为茶叶中的“极品”。其他时间则搞好茶园管理,让茶树健康生长,养精蓄锐,确保春茶品质上乘。有的农庄则利用溪流养殖虹鳟、银鳟或其他观赏鱼类,游客可以在农场购买饲料喂食、嬉戏、体验、观赏,鱼却并不对外出售。如此做法,反倒吊足了游客的胃口,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保持了产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源消耗,保证了良好效益。他们的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台湾山多、地少、面积小,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这一实情。反观我们抓农业产业,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总是把面积、产量、产值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总想“做大做强”,以规模论英雄,却忽视了实际效益;总想在单位面积上创造出更高的产量,却忽视了土壤也需要“休养生息”;总想售出更多的产品,却忽视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这些对山区而言,既缺乏竞争优势,也不利于持续发展。而台湾的生态农庄,通过深挖特色、扬长避短,有效地避开竞争;通过做精做透、提质增效,实现资源节约、持续发展。此种发展方式,非常值得与台湾情况类似的山区参考、借鉴。

5. 注重口碑,就地销售

由于规模不大,所以台湾的生态农庄,非常注重产品的“口碑”而不是“品牌”。他们认为,“口碑”比“品牌”更重要,因此他们宁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证产品质量上,放在让顾客满意上。为保证产品安全营养,他们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宁可增加投入、减少产量,也要保证产品质量;为了让游客品尝到口感最佳的产品,台湾很多生态农庄免费对游客开放,目的是吸引游客自己到农庄购买最新鲜、成熟度最适宜的农产品。庄先生告诉笔者,台湾的生态农庄大多建在偏远的郊区,吸引游客自己到农庄购买产品,实现产品就地销售,不仅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农庄可以免掉一大笔销售费用。为此庄先生特地给笔者打了一个比方:农庄生产的土鸡蛋,如果游客自己去购买,既可保证鸡蛋的真实性与新鲜程度,又可省掉将鸡蛋拉到市场销售的运输、破损、营销等费用。如果将鸡蛋贴上标签或标明品牌外销,储藏时间过长或保管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变质。如果产品几经转手,最终的消费者就会认为,是该农庄的产品质量没有保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品牌”做不好,会毁掉多年积累起来的“口碑”。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企业,宁可花费巨资做广告、争虚名,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却不肯在产品质量上多下工夫;总想把产品销得更远,最好出口到国外,却忽视了本土市场的开拓,实在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

6. 强调参与,寓教于乐

台湾的生态农庄,不仅设法吸引游客前往观赏、购买产品、享受服务,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互动。很多农庄都设有采果区、烤肉区、游戏区、垂钓区、农耕体验区和手工制作区等,游客在农庄服务人员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动手享受耕种、管理、采摘、喂养和加工的乐趣,品尝到亲手烤制的甘薯、土鸡等,或者利用农庄提供的材料,自己加工制作各种特色产品。有的农庄还经常举办与农业有关的知识讲座、趣味比赛,许多学校将这些农庄作为户外教学场所,还有不少家庭周末专门到农庄度假。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充分地放松身心、亲近自然,尽情地游玩、休闲、娱乐,还可学到不少在城市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因而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