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5 18:06:19

农庄实训总结

农庄实训总结篇1

早上好!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县村庄规划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举办全县第一期村庄规划工作培训,目的是为了顺利推进我县村庄规划工作,保证村庄规划质量和进度,确保全面完成我县村庄规划的目标任务。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11月17日召开的全县村庄规划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开展村庄规划与规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握好村庄规划的基本原则,明确目标任务,为全面开展村庄规划做好准备及时投入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举办本次培训班的重要性

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启动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并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乡(镇)和村干部为主,新农村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为辅的规划编制队伍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市级已下达我县规划编制的计划数。现在已经是11月下旬,全年的各项工作都接近尾声,年底前各项繁重的工作任务也正加紧落实,而村庄规划的任务刚刚下达,时间紧、任务重、业务性强,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专门用一周的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举办这次培训班,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一)村庄规划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我县村庄规划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2012年全面完成个村庄的规划工作,现在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而要完成今年175个村庄的规划任务,只有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了,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广大基层干部业务水平又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村庄规划工作,需要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之间协调配合,对业务知识进行培训,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从而加强规划编制队伍建设。因此,组织这次培训非常必要。

(二)村庄规划工作人员新、业务不熟的具体情况。今年,我县15个乡(镇)刚配齐了16名乡(镇)规划员,但大多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各乡(镇)的村庄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队员大多从水务、林业、国土所抽调,由于行业的不同,对村庄规划认识不深、业务生疏,开展村庄规划工作存在很大困难。通过组织这次培训班,让各村庄规划工作人员全面掌握规划的具体业务知识,以便各乡(镇)顺利推进本次村庄规划工作,为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工作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三)村庄分布在边远山区,规划工作难度大、条件差的现实情况。墨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布局不合理,农民发展意识淡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严重滞后。农村中存在村庄规模小,布局散乱;农房占地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等问题,要科学、合理规划村庄,改善我县农村现存的问题,总体来说难度较大。如何提高规划水平,切合山区农村实际、符合农民的意愿是本次培训要达到的目的。

二、要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着力提高村庄规划工作队的整体水平

这次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我县村庄规划工作队的整体技术水平,但光靠培训是不够的,大家要以这次培训为契机,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明显提高: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次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业务理论水平,各工作队员要认真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提高编制质量和进度。

(二)要不断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本次村庄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各乡(镇)工作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本次村庄规划的工作任务。所以,各学员在培训期间要互相学习、积极主动帮助他人,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和规划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工作队与工作队之间、各队员之间都要全力配合,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村庄规划工作任务。

(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由于,我县各乡(镇)的村庄布局情况不同,所以,在熟练掌握村庄规划技术的同时,要充分继承原来好的经验和做法,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科学的进行取舍;要积极用新办法、新举措来处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找出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庄的规划方法,争取本次村庄规划的科学、合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推广使用。

三、要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确保培训班取得成效的前提。县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围绕本期培训班的主题,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希望大家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这次培训中来,珍惜为期不长的培训时间,珍惜每一次的授课内容,真正做到静下心,钻下去,使这次培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要严格学习纪律,确保学习质量。

严格的纪律是学习培训取得效果的保证。大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三个保证,确保这次学习培训的严肃性和实效性。一是学习时间要保证。在学习培训期间,严格遵守学习培训纪律,没有特殊情况,大家不要请假。二是学习培训内容要保证。大家要按照学习培训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保证学习培训内容能及时地消化吸收。三是学习培训质量要保证。在学习培训中,一定要集中精力静心学习,潜心钻研,虚心听课,认真做笔记,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三)要坚持学以致用,做好各项工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训班结束后,大家要把学习的成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培训学习是一时的,而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却是不断变化、层出不穷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一定要自觉加强学习,坚持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农庄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白庄头村 农民收入 现状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04-03

前言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白庄头村位于甘肃省广河县三甲集镇西,村民全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白庄头村共辖10个社,耕地面积2120亩,人均耕地0.86亩,共有农户486户,总计2560人,人均年收入2500多元。全村村民大部都在家务农。农户收入最大的特点是收入偏低,以农业收入为主。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白庄头村10个社的50户农户,村民年龄在18~50岁之间,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该村农户户主进行调查。问卷由16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农户户主的工作、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惠农政策满意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50份,回收率100%。问卷基本采用自填法,对不识字的调查对象由笔者逐一访谈来方式完成。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0户农户人口总计296人。有46户家庭全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之间,占调查总数的92%。有4户家庭全年收入在20000~40000元之间。有6户家庭有外出务工劳动力。

二、白庄头村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

表1 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分布表

随着现代农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自主化,当前农民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但是,作为贫困地区白庄头村的农民来说,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调查的50户农户中,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有35户,占调查总数的70%。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见表1)

2.农民收入偏低,难以满足家庭消费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广河县统计年鉴》

图1 2006~2010年白庄头村与全国、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对照图

2010年白庄头村农民纯收入只有2542元,分别占全国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3%、85.2%,与全国和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见图1)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每户家庭全年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355.2元。2010年广河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74元,以其作为白庄头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代表,白庄头村家庭总支出为14244元。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家庭总支出的贡献率很低,不能满足家庭消费。贡献率=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总支出=2355.2/14244=16.5%,显然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家庭总支出的贡献率小于1。所以白庄头村农民收入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家庭消费。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图2与2010年相比农民收入变化图

在调查的50户农户中,大部分农户的收入与上年相比呈现出:收入下降、没有变化。其中以收入下降的最多,有27户,占调查总数的54%,其次是收入没有变化的、收入上升的,各占调查总数的40%、6%。另外,外出务工的6户农户务工目的都是农业收入对自身消费的贡献不足。由此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见图2)

4.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少增收渠道

所调查的50户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农民收入来源的70%,其他非农收入占收入来源的30%。另外,30%的非农收入来源中,务工收入占10%,经商和其他占20%,显然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很小。以上可以看出,白庄头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乏增收渠道。

50户调查对象中,兼业户只有6户,只占调查对象的12%,最高年收入为20000元,户主年龄在35~50岁之间。调查发现,这6户农户的平均年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的年收入。因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增加劳务收入对白庄头村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三、白庄头村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白庄头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农业生产的环节还很薄弱,水利、交通、信息设施的健全程度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在道路建设方面,只硬化三条主干道路,道路硬化率只有45%。连接村庄之间的公路没有及时的保养,其寿命低于应有的寿命。在农田水利方面,只有四个小型的水泵灌溉1200多亩水地。灌溉水泵站老化、水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很多沟渠缺口漏水,泥巴淤塞,无人管理,既浪费水资源,又对一部分人畜饮水造成困难。农村电网方面,电力设施只覆盖农民居住区,在农田区没有电力设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机的有效利用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状况严重制约了白庄头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难以利用新技术接受新政策

表2 白庄头村农民文化程度结构表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民大多数都在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极少;具有的生产技能都是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的劳动技能,这就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植技术和政府“三农”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见表2)

3.劳动力转移困难

调查发现,50户农户中,只有6户家庭有外出打工人员,占调查对象的12%,88%的农户都在家务农。由于,白庄头村地处民族地区,受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子大多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2009年白庄头村18~45岁的剩余劳动力有968人。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外出打工的,没有政府的中介和介绍。

从宏观方面看,务工人员收入主要受文化程度的影响。由于受白庄头村农民文化素质“先天性不足”的影响,工作只能限于劳动强度大的、简单的劳动,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也很低影响劳务收入。

从微观方面看,农民在务工时期遇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务工人员工作环境都比较恶劣。在建筑业工程工作的农民,通常工作环境差,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调查发现,务工人员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以上,劳动强度过大;包工头甚至故意克扣工资阻止务工人员正常回家。

从以上可以看出,白庄头村劳动力富于转移困难,进而影响劳务收入。

4.农民种植结构单一

白庄头村地处山区,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们养成了固定思维,不在乎产量和品质,年复一年,只种植省时省力的玉米一种作物,其他农作物很难在白庄头村推广;农民文化素质低大多是文盲,玉米在满足牲畜的饲料需要后剩下的卖给玉米贩子。由于,农业信息的闭塞和政府缺乏引道,玉米在当地很难进行深度加工。因此,这种单一、亩产800多斤的玉米种植结构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

5.农产品种植成本上升,种植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越来越低

近年来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农产品种植成本的上升,农民种植业收人在逐年下降。

表3 2009~2011年主要农资价格表

数据来源:2010年《广河县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资价格的涨幅近年均在11.1%以上,以尿素和二铵最为明显,涨幅超过了30%。白庄头村农民的种植成本费用主要是肥料费用+种子费用+农机燃油费用+农药费用,种一亩玉米平均成本为300多元,而按产量800斤计算,玉米价格近年在0.95(元/斤)左右,收益才76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地才收入460多元左右,农产品种植成本的上升对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6.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补贴,不到位。地方政府没有直接把粮补的钱发下去而是通过种子站替农民“选种子”,农民很难全额拿到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且种子站提供的种子,没有增产作用,反而减产。惠农政策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作用。

7.基层组织部门服务不到位,导致信息闭塞

调查发现,有82%的农户对政府的惠农政策不了解,即使了解也很不满意;只有10%的农户了解政府相关的惠农政策。由此看出,基层组织和干部缺乏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的意识,服务相对滞后,没有完全发挥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白庄头村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增收条件

针对白庄头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向,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工程的建设,为巩固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白庄头村农民外出务工和收入情况表明,全村富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收入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优化,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因此针对白庄头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首先,建议政府有效的组织白庄头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整顿、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为和组织务工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另外,在务工农民输入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相应的办事处, 及时了解务工者各方面状况, 协助当地搞好管理, 并与当地政府部门配合解决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全面清理各种乱收费, 减轻务工农民的不合理经济负担。

3.加大对专业养殖户的金融扶持力度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有两家养殖牛和羊的养殖专业户,因受资金的限制,规模都很小,建议政府提供养殖贷款信息和措施,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信贷资金,通过开办扶贫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养殖各个环节的贷款投放力度,积极帮助养殖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养殖户转变观念,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增强适应能力。

4.政府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文化素质;完善和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性措施,加大对粮食直补的投入支持力度,对乡镇、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要加大监督、打击力度,对于不负责任、骗取粮食直补资金的各类违法人员必须给予严厉惩处。

5.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农业技术培训

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力度,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村民了解农作物新品种带来的好处。

针对农民的文化程度普及农业技术培训。积极发展农业新技术中介服务组织,按照现代农业观念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教育,采用沟通和参与相结合的综合培训模式,根据培训目标和村民的需要,对村民开展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活动。并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在服务范围上由产前技术指导发展到全程技术服务。

农庄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北京;城镇化型村庄;旧村改造;开发时序;开发模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2-060-02

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时,这个国家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 年~1958 年的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内我国城镇化率由10.6%上升到了16.3%;第二个阶段是1958 年~1978 年的徘徊停滞阶段,在这20 年内我国城镇化率仅由16.3%上升到17.9%;第三个阶段是1978 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化率快速增长,在2002、2003、2004 这三年内平均以1%/年的速度增长。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城镇的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又名城市化,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内部功能和建设将继续完善,城市自身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或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大,对周边村庄产生有力吸引和经济推动,促进村庄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村实现城镇化。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别的城市所无法代替的特殊性。近些年来北京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版图不断扩大,建国初期的二环、三环内的城市用地规模远远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建设需要。最近在2008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政府重新调整并规划了北京城市建设的用地范围。(如图1)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属于北京郊区的许多村庄被纳入城市建设的版图之中,变为城市中的一部分,村庄实现城镇化。

北京的旧村改造建设从八十年代开始。先后确定多个试点村展开试点改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旧村改造经验。

2010年初,北京市启动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的拆迁工作,截止2012年底,已全部启动50个旧村拆迁工作,其中38个村完成拆迁任务,35个村启动回迁安置楼建设,7个村陆续回迁;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启动,已有37个村完成;整建制农转居工作稳步推进,已有13个村基本实现。(数据来源:市委农工委、市农委2011年工作总结)

1城镇化型村庄旧村改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旧村改造、迁村并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因为它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对调研过的各个城镇化型村庄旧村改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和总结,结果发现,各个村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相似性和趋同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掌握的专业技能的人更少,村民上楼后失去原有的土地,相当于失业。没有明确的就业保障,农民的搬迁积极性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来,为旧村改造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1.2旧村改造往往结合着商品住宅楼的开发,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内,却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的两重性,引发了许多的纠纷。

1.3农村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城镇化农民并不是完全与一产脱节,而是由以一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多元化产业转变,然而在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复合产业模式对空间的需求。

1.4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存在一定不足。从目前来看,新社区的基础设施配置标准不一。

2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研和上述对城镇化村庄未来发展变化的分析,造成目前旧村改造中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2.1建设时序选择不够恰当。我国农民的主要支柱产业是一产,家庭收入有限,根基薄,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本。因此一旦触及土地问题,也就触及到了农民的生计问题。经济水平较好,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村庄旧村改造的意愿更高,主观能动性好。反之的则犹豫不前,顾虑较多。因此判断一个村庄究竟是否适宜进行旧村改造建设是旧村改造工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2.2建设启动资金量大,难以满足。据宋庄镇联合开发公司估算,搬迁1000人的村庄需投入资金约2亿元。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除了政府和开发商之外,就是由村集体支出,但村集体无法一次性的负担如此庞大的开销,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降低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限制了小区的后续发展。

2.3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改造后村庄管理制度不健全。例如,某村位于镇中心区,定位为镇中心重要的生活区。但新村管理等级仍为村级领导集体,与镇政府衔接不当。造成村庄道路维护责任不明问题,新村外来居民户口“无处容身”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小区欠缺社区文化,居民共识性低,村民和外来居民之间发生磨合而难以调解。

2.4村庄社区规划思考不足。我国现阶段的规划多关注于空间和功能的规划,针对村庄特点的产业和宜居性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旧村改造规划多以城市小区为范本,住宅类型多为多层住宅,住区空间布局规整,功能单一,不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造成使用上的不适。

2.5对农民的引导不足。社会职能转化为城镇的村庄,其旧村改造的主要难关之一就是要引导农民意识的转变。城镇化型村庄未来的产业主导方向将由一产逐步向三产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旧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但现在相对应的引导却不够。

建设时序和资金投入等开发前期的基础工作是改造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规划效果是旧村改造成果的具体体现。管理制度是旧村改造成果的维护手段。

3旧村改造村庄试点选定和开发时序策略

城镇化型村庄是向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村庄,未来的功能定位和城市相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的总体规划中都明确了城市的界限。在未来,被划入范围内的村庄将发展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村庄可以马上着手进行旧村改造计划。每一个项目在实施之前都应该作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对村庄进行判断,再决定进行改造时序。

3.1城镇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分析。村庄试点的选择首先要注重村庄的区位和在镇域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城市、城镇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村庄发展的宏观背景,是村庄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在试点选定过程中切忌以村论村,单纯的考虑村庄的相关因素,而是要结合上位规划,对城镇总的发展做出判断,结合城镇的发展来选定试点村。借助城镇的发展来带动村庄的发展,借助旧村改造建设适当推动城镇的建设。(见图2)

3.2区位分析。试点选定要注意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生态环境等因素,保证改造后村民的生活质量,交通便利。

3.3村庄经济分析。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村庄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水平的时候,具备了进行农民住房改造的条件,以此为“村庄住房改造启动时期”;一个村庄在人均收入在7000~1万元水平的时候,部分农民具备了住房改造的条件,以此为“村庄住房改造准备时期”;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的村庄,假定为“不具备村庄住房改造”条件。村民收入过低意味着村民无力开展改造建设,同时也意味着政府投资压力的增加和村庄后续建设的隐患。调查村民收入不仅仅要了解年人均收入,还要了解村庄收入水平分布情况,即各个收入段上村民所占比重。这一信息能够帮助规划人员从实际出发了解大部分村民收入情况,掌握村民实际承受能力。

3.4村庄建设情况分析。农民建造房屋有一个周期,一旦这个周期中的高峰期过去,农民住房建设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为旧村改造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旧村改造试点村庄时,要对村庄现状建设情况作相应的了解。避免建设的重复和浪费。

3.5村民的就业情况分析。村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越多,旧村改造对村民的影响就会越小。村中有一定数量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对因旧村改造而脱离农业劳动的农民再就业方向上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同时,也能够减少剩余劳动力一次性的释放量,减少村集体和社会的压力。

4旧村改造开发模式策略

政府引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镇域规划明确旧村改造村庄和开发用地,由政府领导,统一成立联合开发公司,各村集体与开发公司签订协议,委托开发公司对本村土地进行运作开发。镇政府负责大型市政项目的建设,包括“七通一平”等。开发小区内部的市政由开发商来负责。

主要运作流程是:镇域规划——明确土地——招商引资——房产考察——签订协议——村民搬迁(建造一期住宅楼)——对旧村址进行拆除——打造品牌——二期开发。(见图3)

这一开发模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政府的导引性能够确保上位规划的彻底执行,避免村庄过度开发;能够保证规划城镇区域范围内的开发和保护的平衡,有利于维护城镇发展空间,同时政府能够为房地产的开发作政策性的引导,避免了开发商的目光短浅性;其次,能够政府保证开发商的资金投入。由政府出面进行招商引资,所经渠道均合法且明朗,房地产商的信誉能够保证;最后,政府的介入有助于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相应配备,提高改造村庄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一开发模式能够避免韩国新村运动中政府在旧村改造建设中投入过多,引发农民的依赖心理的失误。当然,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村民的自主创造性,让农民成为旧村改造建设大军中的一支生力军。

5旧村改造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5.1建立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拓宽农民就业方向。组建包含多种技能培训和知识培训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将有效缓解以上村民就业问题。由于村集体难以办到,因此建议将此内容提至镇政府工作内容之中。由镇政府联合镇域内的企业和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共同组建为公司培养专业人才的培训中心,同时解决村民就业。

此培训中心面向社会,镇政府优先扶持失地农民培训。培训以专业基础技能和文化教育为主,与企业联合,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培训失地农民的谋生技能,择优者推荐到企业。这样的管理政策既能够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又能够解决农民就业中没有知识技能这一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政府在这其中起到联系、沟通和组织的作用。

5.2调整农民补偿政策。我国针对农村旧村改造、住房拆迁和土地征用的相关补偿政策以货币补偿形式为主。这种政策的最大弊病在于完全切断了农民和土地的联系,断绝农民未来发展资源。无论一次性补偿多少、是否有保险,都不能使失去土地的农民真正得到满足。

鉴于城镇化村庄土地性质在城镇规划规划中被定性为城市建设用地,因此针对此类村庄的土地问题研究可借鉴城中村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目前,城中村改造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模式为建立村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对村内土地统一管理和开发。在对村民进行搬迁时可采用股份的形式,将村民的利益与村庄发展结合起来,保证村民的收益权。在规划中必须征地建设的,除了进行合理补偿以外,要留出一定比例土地给当地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产业、安排就业、取得稳定收入;未

(下转第67页)

(上接第62页)

转为国有土地的,可在相当时期内保持土地集体性质,具备条件时再转为国有;无论是否转为国有,农民宅基地应享有同承包地类似的政策,即保持归属家庭的性质长期不变,在此期间可采取股权形式保留其收益权,也可采取多种交换方式改变其家庭归属性质。

城镇化型村庄是混合型的生活社区,村庄内部的生活、生产和管理制度等内容都要比单一的农业村庄或者城市小区复杂得多,旧村改造工作的开展需要十分慎重。在改造过程中,开发、规划和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问题,单凭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不能够彻底的解决村庄建设中的所有问题,要想从根本解决现状中的种种问题,需要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只有做到从政策上正确引领,制度上明确管理,执法力度上严格执行,规划内容上以人为本,适度超前,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严书翰.谢志强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

3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农庄实训总结篇4

1 高产创建成效

1.1 示范片落实情况

2015-2016年度闻喜县共建10个水地万亩高产示范片,总面积107903亩,涉及5个乡镇,58个村,15156个农户,61271个农业人口。

1.2 示范片产量情况

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创建工作全面完成,2016年6月3日省小麦高产创建测产验收组实地测产,结果如下:

1.2.1郭家庄镇郭店水地示范片位于郭家庄镇郭店、西阜、辛庄、郭家庄4个村共1040户4160人,面积10065亩,平均亩产511.3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5.1万穗,穗粒数32.7粒,千粒重40克。

1.2.2后宫乡阳庄水地示范片位于后宫乡阳庄、郭家庄、侯村垣、刘古庄、宁家庄、兴姚、新阳庄、北阳8个村共1180户4918人,面积12480亩,平均亩产514.1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6.2万穗,穗粒数32.7粒,千粒重40克。

1.2.3后宫乡上院水地示范片位于后宫乡柏底、后宫、前偏桥、上偏桥、上院、下院6个村共1994户7303人,面积10050亩,平均亩产513.3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6.6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0克。

1.2.4河底镇南王水地示范片位于河底镇河底、苏村、南阳、中申、南王5个村共1759户6974人,面积10238亩,平均亩产503.0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5.1万穗,穗粒数32.8粒,千粒重40克。

1.2.5河底镇坡里水地示范片位于河底镇西郭、阳社、小寺头、卫村、坡里、北郭、董村7个村共1454户6036人,面积10410亩,平均亩产524.6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6.2万穗,穗粒数33.4粒,千粒重40克。

1.2.6河底镇坡申水地示范片位于河底镇南姚、马家庄、坡申、冯村4个村共1263户5038人,面积10860亩,平均亩产501.3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5.1万穗,穗粒数32.7粒,千粒重40克。

1.2.7裴社乡东张水地示范片位于裴社乡寺头、店头、店头堡、南吴、西张、东张6个村共1051户3756人,面积10440亩,平均亩产490.8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4.7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40克。

1.2.8裴社乡裴社水地示范片位于裴社乡小泽、大泽、南郭、裴南、裴社、小王6个村共1799户6973人,面积12790亩,平均亩产511.3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6.7万穗,穗粒数32.2粒,千粒重40克。

1.2.9裴社乡宋家庄水地示范片位于裴社乡上王、宋家庄、王赵、南坡、铁牛峪、寺家庄、小王沟、保安、仁义庄9个村共1645户6213人,面积10020亩,平均亩产499.2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4.9万穗,穗粒数32.7粒,千粒重40克。

1.2.10东镇官庄水地示范片位于东镇镇官庄、仓底、裴村3个村共1971户9900人,面积10550亩,平均亩产525.1公斤,产量三结构分别为亩穗数46.1万穗,穗粒数33.5粒,千粒重40克。

2 主要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为推进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任务,我县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实施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以及落实项目配套资金与工作经费等,同时,县农委成立了小麦高产创建技术专家指导组,负责制定小麦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检查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

2.2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依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结合我县小麦生产实际,我县制定了2015-2016年度部级小麦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一是落实示范片的面积、地块、村庄及农户。二是明确每一个片的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三是建立了一张示范区区域方位图,标明了地理坐标和实际面积。四是建立一张农事日记,跟踪记录小麦生育进展和重要农事活动。

2.3 狠抓技术培训

2015-2016年度我们根据高产创建技术方案的要求,利用报刊、电视、板报、讲座、印发资料、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麦农进行培训,全年共培训农民1000余人,印刷闻喜县小麦高产创建培训资料15000 余份,发放手机短信30余条。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入。实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核心示范区有技术骨干,百亩攻关田有技术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

2.4 落实关键技术

2.4.1选用良种。示范片选用抗病抗倒伏的邯麦13、山农22、良星99,鑫农296等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100%。

2.4.2秸秆还田。项目区麦田80%进行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既防止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4.3深施化肥。今年在15个百亩攻关示范点用沟播楼进行化肥深施3055亩,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促进了小麦增产。

2.4.4科学防治病虫。今年在项目区用阿维菌素、三唑酮、含腐植酸水溶肥料综合防治病虫,降低了病虫危害率,实现了绿色增产。

2.4.5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一是举办田间课堂。实施“十、百、千、万”高产示范工程,加强高产攻关田和示范田建设,建成农民身边不走的课堂。二是与山西农大、金田良种合作社、翔垣畅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产、学、研基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高产创建项目建设。

2.4.6开展技术攻关。开展小麦窄行密植、宽幅精播、探墒沟播、无间隙栽培新模式试验田50余亩;建设山农29、邯麦13、石麦086、鑫麦296新品种展示田100余亩。

2.5 样板示范典型带动

样板示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方法,也是小麦高产取得群众认知的重要措施,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播量、统一播种方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 的“五统一”技术,建立了15个百亩攻关点,产量突出。其中南堡农机专业合作社在郭店创建2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13.7公斤;阳晟家庭农场在阳庄创建2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85公斤;茗稷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上院创建2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12.9公斤;安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南王创建2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08.5公斤;西郭村创建35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90.1公斤;兴南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南姚创建13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20.4公斤;延寿家庭农场在冯村创建238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91.9公斤;碧海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坡申创建1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15.9公斤;绿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在裴村创建2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02.9公斤;白水滩润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裴村创建243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01.5公斤;仓底村创建1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89.2公斤;东宋村创建32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90.1公斤;文燕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卫家庄创建3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08.5公斤;旭苗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程家庄创建20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03.9公斤;良辉家庭农场在宋店创建90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11.8公斤。这些高产典型为周边群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县小麦创高产。

农庄实训总结篇5

在学习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自己就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有关问题有一些体会和心得,现与大家进行商量与交流。

一、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在推进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找准工作定位

目前有一个共识,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等同于新村建设。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很多、很广,要全面贯彻中央的20字方针,不可偏废,不能理解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从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但这句话也被许多同志曲解,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不考虑或干脆不搞新村建设。这样一来,有的干部提到村庄的规划与治理就摇头,极不重视,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阻止与否定,生怕被别人给他扣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的帽子。照这种思路,村庄经济再发展,农民生活再富裕,但村内环境脏乱差,楼房横七竖八,能叫社会主义新农村吗?

徐光春书记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具体内容。”我的理解是:新村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而且是新农村主要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合理科学的村庄布局、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住宅、畅通的道路,干净的水、卫生的厕、整洁的橱、优美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我们建设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因此,我们要认真把握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认真把握建设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从而找准工作定位。根据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我们的工作定位应该是33+33,即“三围绕、三服务”和“三员、三好。”具体讲是: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做文章、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做文章、围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文章,全力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于农民住宅建设,服务于村庄环境建设;同时,建设部门要做好“三员”争取“三好”,即建设部门要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工作的“指导员”、“技术员”和“服务员”,切实把各类规划抓好,把各类试点和典型抓好,把技术下乡和管理服务抓好。

这样的工作定位,即突出了经济建设的主题,又把握住了新农村建设的主线,还体现了建设部门的职能和任务;既把我们的工作放在了“三农”问题的大盘上去考虑,又使我们的工作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战略中去谋划,又从发挥部门职能的角度找到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

(二)处理好新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的关系,找准工作着力点

目前,从大的形势上看,在城镇化工作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在农村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在这中间小城镇处于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是不是不重要而被忽视了?徐光春书记在去年11月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有一段重要讲话:“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并不是忽视和放弃发展小城镇,而是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和卫星镇,用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消除小城镇的弊端,用小城镇的比较优势弥补中心城市的不足,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徐光春书记的讲话起码告诉我们:一是小城镇仍然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小城镇发展策略发生了变化,由“三头并举”转变为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三是要着力提升和发展小城镇的比较优势,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城镇是城之尾、村之头,是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的中继站,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中转站,又是农村走向城市的桥头堡,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小城镇仍然居于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空间,是农村市场的主要平台,是农村各类社会事业最主要的集中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标杆。试想,一个农村的区域中心就规划不好、建设不好、治理不好,有资格领导和指导区域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吗?

因此,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我们仍然要抓,要有重点地抓,按照先重点镇中心镇后一般乡镇这样一个次序,抓有比较优势的小城镇,抓有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的小城镇。小城镇抓好了,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三)处理好产业支撑与新农村村庄规划治理的关系,找准工作支撑点

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是这几年来在村镇建设的实践中得出的比较成熟的结论和经验。我认为,这种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治理中仍然可以借鉴。无论小城镇或者是村庄,没有项目落地,没有产业的形成,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能力,都将会是无源之水,昙花一现。我们在搞村庄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对村庄经济发展思路进行充分的论证,帮助村领导班子分析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寻找能够支撑发展的可行性项目和发展优势,把村庄规划力争变成项目化的计划,把村庄规划落实在一个个可行的项目之中,能够通过项目建设顺利地实施村庄规划,能够通过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和规模发展,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因此,我们在指导村庄进行规划和治理时,一定要找准与经济发展、产业形成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处理好突出工作重点和完成日常性工作的关系,找准工作切入点

抓重点,重点抓,是我们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工作的“牛鼻子”,能够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拔千斤”的效用。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但日常性工作不会改变,还时常有许多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在日常工作不能丢的情况下,应下大力气、集中精力搞好重点工作,这是工作取得突破、避免流于平淡的最好方法,也是做好全部工作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我个人认为,我们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无外乎是抓好“三项规划”,完善“三种机制”。“三项规划”,即一定要有选择地抓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三种机制”,即一定要着力探索分类指导机制,注意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在提高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上下功夫;一定要着力探索试点带动机制,通过试点经验,形成一套工作推动机制;一定要着力探索技术服务机制,使规划技术下乡、服务农村建设的办法和途径多样化、经常化和深入化。

(五)处理好搞好试点与总结推广经验的关系,找准工作突破点

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要在一些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村搞试点,做出成绩,形成典型,树立学习的标杆,从而达到以点引面、以点带面的效果。2007年,我们拟在全省村镇建设系统开展村庄规划和治理“试点探索年”,旨在提高试点的水平,丰富试点的内容,使试点工作取得切切实实的成效,使大部分试点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首先在试点的选择上,不易多而易精,易有代表性。要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试点,既要有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试点,又要有原村整治的试点,也要有古村保护的试点;既要有山区丘陵地区的试点,又要有平原地区的试点,等等,总之,试点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特色突出,百花齐放。其次,要注意总结试点的做法和教训,形成一套可供同类型村庄借鉴的经验,通过组织观摩学习或召开现场会的形式把试点经验推广出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

(六)处理好村庄规划建设治理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寻准工作立足点

徐光春书记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村庄规划治理工作同样要严格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无论是搞试点工作还是指导面上的村庄规划和治理工作,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不搞试点,搞不搞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等问题都要由农民自己决定,政府和主管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避免强行组织或包办代替。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一定的工作标准,但不能搞任何达标活动;我们要有一些工作要求,但绝不能强求;我们要充分发动群众,但绝不能强迫群众。

(七)处理好加大工作力度和求稳求实的关系,找准工作基本点

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既要求快又要求稳,在稳中求快,在快中求稳。不加大工作力度,就可能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注意工作方法和节奏,就有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从而毁掉工作大局。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醒各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徐光春书记归纳为要防止“急、偏、虚、冒”四种倾向。“急”,主要是对建设新农村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工作推进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偏”,主要是对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理解上有片面,工作上有偏差;“虚”,主要是缺乏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办法,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规划上,有形式主义的做法;“冒”,主要是脱离当地实际,盲目攀比、盲目跟风,目标标准定得过高,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徐光春书记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求准”、“求稳”、“求实”。“求准”,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使各项工作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求稳”,就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努力实现稳步发展。“求实”,就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建设规划,切忌好大喜功。

(八)处理好推动村庄规划治理工作与创新工作载体的关系,找准工作结合点

所谓工作载体,就是某种活动或形式,将工作寓于这些活动和形式之中,从而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一般的中心工作都有一定的工作载体。“中州名镇”、“中州新村”的评选活动要继续开展,但要进一步规范;还要继续做好“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选和保护工作。这些载体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村镇建设工作的开展,但就村庄规划治理工作而言,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在2007年,我们准备开展“试点探索年”活动,再如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对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进行专项督查等。

二、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展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是村镇建设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既不能推卸责任,又不能大包大揽,既无权向党委政府提条件;又无权向基层群众讲价钱。我们只有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履行属于自己的职责,上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下对得起基层的干部群众。结合本年度工作的实践,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顺利启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开展体系规划编制试点

建设部最近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编制暂行办法》,省建设厅也下发了贯彻通知。这对村镇建设系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村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相当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熟练掌握精神实质和规范要求,加强对县(市)人民政府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工作的指导,提高推进工作的本领和水平。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至2010年要全部完成所有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任务相当艰巨。我们要根据本辖区内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统筹考虑,确定每个县(市)编制体系规划的时序,并形成文字,报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备案。在此基础上,建议每个省辖市选择一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较好的县(市),在2007年率先启动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之作为试点,强化调研和指导,总结体系规划编制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经验,为今后大批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一定基础。

(二)继续抓好新一轮镇(乡)总体规划的修编,并指导有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重点镇、中心镇提高规划建设发展水平

从2004年启动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以来,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取得了很大进步,修编的进度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的水平和科学化、现代化的程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总体上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我们在2007年的工作中努力克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2007年,部级和省级重点镇要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一般乡镇完成40%以上。按照这个要求,各地应对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一次认真的调研,模清底数,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保证完成2007年度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对辖区内一些发展较快的重点镇、中心镇进行重点联系,重点指导,力争使之规划出水平、建设出特色、管理出经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周口四通镇、南阳穰东镇、信阳明港镇、安阳水冶镇等,要加快发展速度,为尽早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奠定基础。

(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并力争形成一部分亮点,取得符合实际的建设经验

对于省里的各类试点如城乡一体化试点、文明村镇建设试点、“十县百镇千村试点”等,村镇建设部门要积极配合,根据工作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们还要抓好600个康居示范村的试点,2007年准备正式命名一批“河南省康居示范村”,并召开现场会,推广示范村建设的经验。目前,各市、县都还有数量不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面对这么多的试点村庄,我们的工作重点在哪里?我个人这样认为,第一,我们要抓村庄的建设规划,各类各级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都需要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参与试点工作最直接的切入点。对于各地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数量和进度问题,各地也要搞一个测算,看2007年村庄规划能不能完成10%以上;第二,要把各级各类的试点名单进行对照,特别是要把康居示范村建设试点与省、市、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作一比较,找到其中的结合点,然后再确定我们工作的着重点。找到结合点,容易利用和整合有利的行政和经济资源,打造工作亮点。找到着重点,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取得突破,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在抓试点方面,不易过多,要有层次,有特点,省厅准备重点联系几个村庄,建立厅领导联系制度。各市也可照此办法,率先抓出几个亮点来。

(四)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新途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就丧失了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依据,也不可能了解基层建设的新鲜经验。尤其是村镇建设部门,我们的工作舞台就在基层,学会调查研究,勤于调查研究,做到既有调查,又有研究,既有研究,又有成果,既有成果,又出思路、出经验,这应是村镇建设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要把调查研究看作2007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又可看作推动工作、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善于总结各地在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好做法,通过调查与研究,上升为可供推广和学习的好经验、好途径。由于我省地域面积较大、村庄较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村庄规划与治理不可能就一种或几种模式,应该有多种途径和办法。所以,大家都应不带任何框框,大胆探索。到2007年底,省厅准备出版一本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探索集,将各地探索的途径与经验汇集起来,形成一座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农庄实训总结篇6

现代的职业教育正进入良性发展,在我国形成了可喜的局面,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各职业院校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诸多的科研实践表明;教育工作者通过科研实践,不断的进行探索更有效的专业培养方案,但并没有真正的放开眼界,总是集中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寻求突破,实践证明:要想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不断打破专业界线,设置各类现代综合性专业,培养出农业生产通用型人才,以满足我国未来庄园式、农场式经营管理的人才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农业生产能力的人才,甚至集农业、工商、金融等多技能的全面性人才。

1 国内外现状

1.1 发达国家的庄园式、农场式经营状况

在发达国家中,庄园式、农场式经营比比皆是,组成国家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有其特点。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进程看,他们都已经完成了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在农业生产环节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和专业化,已经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美国、日本、欧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在美洲、欧洲、澳洲,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庄园、农场,从事着综合管理经营,有计划有目的独立经营,同时也受到国家法律条例的约束,经营者通常有着较高的学历,有着多方面的生产经营技能,能够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注意环境保护,既是农艺师,又是畜牧师、兽医师、机械师,又是经济师。

相对我国而言,国外的职业教育较为先进,有着成功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训练学生的生产实用技能,同时,又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强调了多项生产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边学边练,学习体制鲜明,现场实践操作性机率多,对农业生产各项技能并不陌生。对经营庄园、农场有着一定的基础。

1.2 个体庄园和农场将成为我国新的特色

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正在不断地改变,社会中许多有着大量资金,投资于山林土地经营的人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结构也不断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也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资产的集中,部分人员长期租用承包土地或山林,未来也有可能出现购买土地山林,进行多种模式的经营,形成具有特色的经营生产结构,即形成独立的庄园、个体农场。构建养殖、种植生产兼绿化、休闲为一体经营管理模式。在国内业已成立了许多大型的个体庄园和农场。

1.3 亟待培养相对应的农业综合技能型人才

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偶尔从事实践教学,专业界线分明,对专业外的行业有着“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因此打破专业界线,将一些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培养多技能的综合人才。所以我们要首先从农业职业院校进行这种设置种植养殖综合专业的研究探索和实际试点地设置开设,未来不断扩大,横向联系更多的专业进行研究和运用。

当代农场、庄园式经营者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营者由于职业技能的限制,无法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养殖种植收入低、资源利用和资源再生调配不合理,通常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通常与原始的设想差之甚远。在人员利用上,有的土地山林承包者依靠自身的知识或雇用园林、农学、牧医方面的人才进行经营,经常没有整体的规划,各自为政,多为临时性,由于没有全面性人才,使生产力无法提高。因此未来社会生产中,对农林牧渔综合性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明显的增加,探索职业院校农业类综合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成功的培养农业“多面手”式人才,是未来农业职业教育的又一突破点,将会有光明的前景。

2 构建农业职业新专业必要且可行

2.1 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必要性

通过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达到既能设计、开发利用山林土地资源,又能对种植、养殖经营进行管理,最终达到有绿化环保意识,符合生态要求的庄园式管理人才。即培养现代化的农场主,或服务于未来农场主、庄园主的多技能管理人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先进的国外经营体制。未来庄园主、农场主会如雨后春笋一样,也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因此,构建农业职业新专业这一做法,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

农业综合性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突破,也是未来农业职业教育中新兴专业和培养方向。在实践中,这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农业综合性岗位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成功案例

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首批100家农民工培训基地之一。2006年,学校为促进农村科技发展而开设农村专业即种植养殖专业,该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都匀市沙寨宜神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开办,更是少数试点农业职业院校设置现代种植养殖综合专业后,培养出了农业“多面手”式人才的杰作。该种养殖综合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种植销售:各种茶叶、都匀毛尖茶、水果、水果苗木、金果林、中草药等,猪、牛、羊等家禽养殖、销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收到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农业综合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1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相关社会职业的调查分析,掌握现阶论文联盟段庄园式、农场式生产管理所需的生产技能,以此为基础,制定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包括课程设定范围、实习实训方式(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索综合性多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相应社会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广应用该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新专业的建立。

3.2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内容

3.2.1 调查、分析现代山林土地投资者经营情况

通过对多家庄园、农场的走访调查,通过调研的方式,得出从事经营情况,包括经营的种类、生产力、管理情况、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进一步分析,确定生产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进行综合汇总。

3.2.2 制定合理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实际生产所需技能要求,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定、培养方式等。

3.2.3 选定研究对象

以牧医专业、园艺专业、农学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动员,介绍实验的内容和意义及实施细则,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将有此意愿的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对象。

3.2.4 实施研究计划

(1)将各专业选定的学生进行相关课程授课,组织相关课程教师,采用单独成立班级统一授课或相互选修结合自学其他专业指定课程。

(2)为加强训练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对外联系多家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结合果园、畜牧养殖场、林场、渔场、牧场、土木建筑等实习场所进行单项技能强化。进一步结合规模化庄园、农场进行综合性训练技能。

(3)推荐毕业生到相关的生产部门进行就业,或与企业签定订单式培养合同。

(4)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追踪调查,总结成功的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2.5 采用教学方法一体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并不是单纯将理论知识具体化,而是根据实际生活、实际生产中需要的技能,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实践场地,围绕工作(实践)任务,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即突出“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4 结语

庄园式、农场式经营是我国未来的农业生产结构的一大特色,需要大量的多技能农业综合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其实质是培养社会生产中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走出学校,深入实际,根据社会生产结构的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出相对应的人才。

农庄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外出人口;现状;原因;对策;皖北小方庄

1调查地概况

安徽省灵璧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地势平坦,小方庄位于县城北10 km处。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人均耕地面积0.3 hm2。近30多年来,由于人口的连续增长,目前人均耕地约0.2 hm2,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时,小方庄由于人均耕地多,每年卖粮收入相当可观,再加上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里忙碌,基本上没多少闲暇时间,所以当时该村农民对外出打工表现漠然,虽有想出去的,也是心生犹豫,极少数几个人出去了,最后也是无功而返。进入90年代后,农业税收名目繁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再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小方庄农民还靠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比起周边有许多村民在城里打工的村子,小方庄显得贫穷落后,于是农民逐渐外出打工。在十几年外出打工过程中,小方庄农民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家庭及社会问题。该文就是针对小方庄外出打工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加强小方庄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解决流动中的问题,为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提出建议。

2调查内容

2.1小方庄人口基本情况及就业特点

小方庄总人口420人,外出人口263人,常年外出190人,在外出人口中男占75.1%、女占24.9%;17岁以下占4.79%、18~55岁占92.8%、55岁以上的占2.32%,其中受教育年限为9年以上的为11.3%,受教育年限在6年以上的为67.5%,受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的占21.2%。

调查发现,小方庄外出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其中少数几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如电焊工、电工、驾驶员、厨师工资年收入在3~5万元不等。其余大部分人多从事脏、苦、累甚至危险的工作,且工资收入低。小方庄外出人员就业的特点:中年男性多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多为拉黄包车),中年女性多从事餐饮、家政。这一年龄层的男女多数打零工、短工。青年男女多从事加工制造业(如服装、鞋帽、玩具等),其中也有少数个体经营者,多经营小吃或在菜市场卖菜。总体看来,工作辛苦、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中青年人口中多从事短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农忙时节可回家参加农业生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租房居住,居住空间狭小,环境卫生差;青年流动人口多住集体宿舍,环境相对好些;也有一部分人住工棚,居住环境更恶劣。小方庄农民打工收入主要支出在供孩子读书、盖房子、娶媳妇这3项上。

2.2小方庄流动人口中存在的问题

2.2.1金钱支出结构不合理。笔者走访了几位小方庄民工,发现他们辛苦挣来的钱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民受封建传统习俗的影响,认为娶媳妇抱上孙子是人生头等大事,为实现这一奋斗理想,吃多少苦,花多少钱都值得,谁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谁就是有本事的人。在小方庄,娶媳妇费用过高。结婚要支付盖房子,订亲彩礼,婚礼花费等费用,娶媳妇花费17~18万元;调查中还发现,小方庄外出人员不论挣钱多少,回家过年都要从县城一路打的回家,且要穿新衣,抽好烟,喝好酒,相互攀比,不甘落后;一年的辛苦钱,一个春节花去一大半,更有少数人将辛苦挣来的钱在春节期间打麻将输得精光。调查中很少发现有人将钱用于子女的再教育或用于其他投资,可见小方庄农民缺乏投资理财意识,金钱支出结构不合理。少数几个想在县城买房供孩子读书,无奈房价太高,只能“望城兴叹”。

2.2.2早婚现象普遍,闪婚者越来越多。小方庄青年农民工常年在外,就春节回家住几天,做父母的出于种种考虑,17~18岁就提亲,18~19岁就订亲,20岁不到就多已结婚。没到结婚年龄就先办喜事,结婚证等来年再补办。常有结婚证、准生证一块办的。这些人基本上是从少年一下子步入成年,夫妻间了解少,感情基础薄弱;也有父母先看好,留下双方电话号码,平时2个孩子通过电话联系了解,他们认为这就算自由恋爱[5]。他们多是春节回家订亲,五一回家结婚,更有少数正月里相亲、订亲、结婚一起办,这种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

2.2.3子女教育不容乐观。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老家跟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由于小方庄人均耕地较多,中老年当青壮年用,儿子媳妇只在农忙时回来收割、抢种。无论是从体力、精力、文化程度还是社会见识来讲都不能给孙辈很好的教育,甚至疏于监督。大多数孩子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成绩差。初中毕业就随大人们出去打工。也有少数父母在外打工增长见识,意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决心要孩子好好读书,读好书。可夫妻俩都常年在外,无力教育监督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当地的私立学校,孩子半年都见不到父母一面,每逢学校半月一次的休息日常感到孤苦无依。私立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孩子很少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与社会也几近隔绝,再加上孩子年幼,自己做饭、洗衣服,生活质量差,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多数私立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古板,学校管理不力,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多数学生在校表现都违背了父母的初衷。

2.2.4婚姻家庭面临挑战。小方庄流动人员多夫妻长期分居,夫妻间缺乏交流,感情已变得越来越淡[1],聚少离多的分居生活、工作的辛苦、生活的孤独寂寞、精神生活的贫乏都给小方庄农民工埋下了许多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再加上自身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有限,小方庄在外务工村民中出现、现象,还出现婚外情人、网恋这些时髦的东西。此外,小方庄在外人员中超生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夫妻在外超生孩子,回家来对外谎称是捡的。某些留守在家的妇女由于农活繁重,精神空虚,有打麻将上瘾输光了家私的,也有红杏出墙被发现爆发家庭大战面临离婚的。总之,小方庄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令人担忧。

2.2.5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小方庄某外出人员在慈溪卖烤羊肉串,因一顾客吃了羊肉串借故不付帐而发生斗殴,结果被对方带来一批人活活打死;也有拉黄包车因争抢顾客发生群殴;有因在建筑工地干活讨薪无果而哄抢财物的;还有误入当地犯罪组织参与抢劫至今仍在坐牢的。总之,类似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甚至一年发生几起。

3问题产生的原因

3.1融入城市困难,传统习俗束缚思想

小方庄青年农民多常年在外打工,受城市文明洗礼,思想也有很大进步,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想留在城市里结婚生子,像个真正的城里人那样安居乐业,无奈城市门槛太高,较低的工资收入、农村户口的身份限制,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城里买房,还是找个城里的姑娘结婚几乎都不可能。他们努力地想融入城市,可始终还是被城市边缘化[5]。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选择回归农村,遵从农村习俗,听从父母安排,在农村娶妻生子。可农村青年婚姻的价格也随农村收入水涨船高,更有一部分人认为订婚不足以保证对方中途不变卦,于是把订婚的礼金定的很高,以使男女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礼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定金和保证金的双重作用[4]。

与此同时,农村传统习俗认为,人一辈子里,娶妻生子是头等大事,谁家先娶了媳妇,抱上了孙子,谁就是富人,就是能人。谁家女儿聘礼高,嫁的热闹风光证明谁家女儿身价高,整个家族都有面子。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农村青年早婚、闪婚、“金婚”的现象。

3.2城市生活、入学成本过高,农民工无力承担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政策的放宽,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入学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已不再是主要难题。真正的难题在于多数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居无定所,再加上超长的工作时间,根本无力照顾孩子,更别说监督他们的学习。其次,较高的城市消费与较低的工资收入,使农民工在城里无力养活孩子,再加上城里各种收费较高的补习班、特长班,更让农民工心生畏惧。相比之下,孩子留在老家农村,跟随爷爷奶奶或送私立学校,既省心又省钱。

3.3自身条件限制,不良环境影响

小方庄农民工多无一技之长,就业竞争力差,多数人挣的是汗水钱。同时受承包地的束缚,无法进厂矿企业或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劳动关系,只能打一些短期零工,这些多是脏苦累的活。工作上的辛苦,夫妻长期分居,精神生活的贫乏,不健康网络、电视内容的诱惑,自身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淡漠,好奇心的促使,工友老乡之间的不良影响都是小方庄农民工婚姻家庭的不良诱因,甚至使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对策

4.1建立小方庄外出人员就业培训制度

当地县、乡各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应建立一套村民外出打工培训制度,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2]。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就业信息,了解社会的需要,了解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规划的就业,同时也培养提高他们的生产安全意识、职业责任意识。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外出打工收入。还要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使他们在积累资金、技术、增长见识后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当地经济。另外,在外出打工人员中可选拔几个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强的人员作为领队,由他们帮助该村外出人员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工作介绍、居住管理、计划生育监督等工作。

4.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鼓励就近就业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就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3],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

首先,国家要完善各项惠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地方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工商降低门槛,税务实行减免,银行信贷条件放宽,让地方企业壮大起来,让地方市场活跃起来,让地方经济繁荣起来,这样不仅能吸纳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可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积累资金、技术、市场信息、锻炼胆识后回乡创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4.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小方庄地处淮北平原,机械化条件非常好,土地集中连片后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产值,同时也解放一大批劳动力,使他们不再受土地束缚而常年打零工。

小方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担心将来老了,打不了工,就没了生存的保障,所以他们宁可少打点工,少一点收入也要坚持把地种下去。这就需要完善农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体制,实现城乡保障制度一体化,使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加快实现土地流转,使小方庄村民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前提下,能更长久更好的进城务工,逐步融入城市。

4.4加强小方庄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内容应包括社会公德教育、公共秩序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同时企业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应更多的关心农民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健康文明的娱乐场所,引导农民工进行健康精神文化消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送法进农村,讲法到工地、工厂[6],

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义与利,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正确维权。另外,流入地应尽可能创造夫妻同在一个城市打工的条件,解决好子女入学乃至住房等问题。

4.5改良乡风民俗

小方庄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提高精神文明,对那些禁锢人们思想,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民俗要进行摒弃和改良,提倡自由恋爱,反对各种变相包办和变相买卖婚姻,提倡节俭、文明的婚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攀比奢华,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鼓励青年人投资,鼓励创业。

5参考文献

[1] 汤爱花.试析农民工婚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建设,2009(6):122.

[2] 谢西庆.浅议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j].岭南学刊,2007(2):32-34.

农庄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休闲农庄 潜在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现代城市人越来越热衷于寻找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可以亲近自然的地方。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一种将旅游业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的休闲方式——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休闲农庄是一种借助乡村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特色经营方式。

诸暨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撑产业之一的城市,近几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特色旅游开始悄然兴起。截止2010年6月28日,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08个,其中特色村5个,有经营农户139户。108个特色村点中,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2742人。我们调研小组根据诸暨市农庄发展现状,收集了大量前期数据,选取了5家具有典型性的农庄发放游客问卷共350份(回收341份,其中有效问卷313份,无效问卷28份,经统计,回收率为97.4%,回收有效率为91.7%。),并对农庄经营者以及当地农民进行深入访谈。WWW.133229.cOm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众多休闲农庄尚缺乏系统化的规划理论予以科学指导,例如环境污染严重,建址存在隐患,缺乏特色建设等等,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休闲农庄的建设水平,更制约了我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农庄要稳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

一、休闲农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庄规划缺乏正确引导,忽视生态环保

(1)农庄建造改变土地属性

据调查,诸暨淀塘畈农庄投入巨资,全力打造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翻越雪山”、“飞夺泸定桥”、“真人cs”等等,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农庄主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盲目追求设施的高档化和规模,强行将一部分耕地作为养殖塘,以部分水稻田成为了果园,一部分则改建成素质拓展中心等,通过人工改造雕琢形成的特色农庄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改变了土地的性质。通过改变土地的性质建立农庄,谋求短期的效益,势必会不利于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

“人多地少”、“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选择, 也不能忘记基本国情, 不能损害农业。应以特色农业资源作为依托, 把农业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与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

(2)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山腰间的桔园山庄,在建成之初,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山水树之绿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更使桔园山庄名气远扬。在果实成熟的季节,许多学校组织小学生们到桔园山庄采摘果实,体验大自然;一些单位也选择桔园山庄作为组织活动的理想之地,在体验农家风味的同时,还可尽享采摘果实之乐,但是,由于游客的日益增多,大量餐饮污染以及白色污染造成山庄的特色果树受到严重的摧残,绿色植被面积明显减少。

农庄的建立,在拉动游客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对农庄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有着不利影响。最明显的负面影响为周边绿色植被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在对游客的问卷调查中,有57.12%的游客表示休闲农庄最吸引他们的就是优美的风景。

2.农庄选址设计缺少合理性,带来潜在隐患

(1)交通隐患

淀塘畈休闲农庄位于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周边是农田和村居,距离市中心10分钟车程,乘车或自行驱车均可直达农庄,其选址的交通条件较好;凉风洞位于王家井镇十三房自然村西大山的半山腰,公交车下车后需再步行一段距离方可到达,交通条件次之;晓居云雾山庄则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大山之上,公路盘上而上,崎岖狭窄,山势险峻,游客自行驱车前往存在重大交通隐患,一天三班的公交车虽可通达,但交通便捷性相对而言最次。在问卷调查中,近62%和80%的游客对晓居云雾山庄以及里山湾农庄的交通表示不便。

(2)安全隐患

凉风洞山庄除了享誉盛名的凉风洞之外,其周边还有最天然的“公园”,其间有许多岔路口,却无标示牌,人行道多为石块铺成的小道,有几处十分陡峭,而周围无援助之物。淀塘畈休闲农庄选址于农田一隅,周边并不存在危险隐患,然而,农庄内设置的野生动物园却对游客造成威胁。淀塘畈休闲农庄内设有鸵鸟、孔雀、鹿、猴和鳄鱼养殖园,对鸵鸟和鳄鱼的养殖并没有设置防护网;农庄内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通往餐厅的水上长廊由横木铺设,这类布局均存在严重的隐患。

诸如此类的农庄不断涌现,在倚仗自身地理位置优越的同时,部分地理优势如依山傍水、临湖绿树等也将成为安全隐患的祸首。

3.农庄经营意识淡薄,特色建设缺失

据调查,里山湾农庄以及桔园山庄主要以水果采摘以及出售为主要收入来源,凉风洞则以,餐饮等为主。在问卷调查中,有近23%的游客表示农庄良好的娱乐设施是吸引他们的关键要素。现如今,多处休闲农庄成了钓鱼场、农家饭店、麻将馆、室的代名词,普遍存在规模较小、项目单一、投入不足、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功能定位单一,主要是依靠农产品,受农产品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较大,限制了休闲农庄的潜在发展。例如桔园山庄水果主要是橘子,桃子,受季节影响很大。

不过据了解,淀塘畈休闲农庄在功能定位上较为丰富,不仅推出的“农家休闲风情节”,让游客在欣赏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菜”的生活,感受别有风味的农家休闲风情,还推出“土地认领”活动,显示出旅游和农村、农业关系延伸、深化的空间和广度。

二、休闲农庄合理建设的相关对策

1.政府做好监督引导工作

(1)政府加强农庄法制建设

①重视土地法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针对部分农庄擅自征用土地,改变土地性质,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严肃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行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需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包等“以租”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各类违法行为,规范用地秩序,有效控减违法用地。

②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旅游业的发展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旅游资源并不是可再生资源,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持正常的生态平衡,达到良性循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旅游景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当地政府应在上述法规的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详实的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遵循保护为主、适当合理开发的原则,实行依法治理,对农庄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政府引导农庄因地制宜规划

休闲农庄的动人之处在于其自然之美、乡土气息、农业文化与娱乐休闲等元素的充分结合。针对农庄选址中存在的隐患,其规划要求按照“准确定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完善、科学管理、综合开发”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宜果则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产业对接,注重结合,不要盲目照搬他人的项目,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要在内容设置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政府要特别关注农庄的建设规划设计,不应大兴土木,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种资源,如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种,使其这些资源来发挥其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不但能合理利用资源,还能减少基础性投资。[3]

(3)政府制度扶持

休闲农庄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兴产业。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尚未从萌芽阶段向成熟阶段成功过渡,此时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扶植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相关政府部门对休闲农庄这类新兴产业给予了特殊优待,包括税收减免,部分农庄受季节性影响严重而给予的农业补贴和公共宣传等。

政府应主动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为农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政府机构中可成立农庄旅游发展主题工作小组,主动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协调工作。同时政府还应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借鉴有关经验,可建立合作组织,帮助从业人员统一协调利益市场,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推动农庄更快发展。据调查,当前休闲农庄无论从硬件标准上,还是服务水平上都参差不齐,如何帮助休闲农庄走出困境已成为政府扶持农庄建设的当务之急。

2.诸暨农庄协会尽指导和培养责任

(1)提高人员素质,规范培训制度

农庄协会在支持农庄发展的前提下,应建立建全良好的休闲农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培训制度,将休闲农庄人才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休闲农业基础工程常抓不懈。首先,农庄协会要对从事休闲农庄工作的在岗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相关旅游知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承担开展农庄建设的各项工作。其次,农庄协会要充分利用培训班等各种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为实现休闲农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农庄协会及相关部门对休闲农

庄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检查。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强化经营理念及市场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农庄旅游的文化品位。

(2)更新经营理念,丰富庄主经验

农庄协会组织定期开展经营者之间的交流会,针对休闲农庄在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农庄协会应给予科学指导,带领其走出困境。定期的交流会也可以促进农庄主之间的交流,使农庄主意识到与其他农庄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补短,反省农庄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经营理念,从而促进休闲农庄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市场开放,做好宣传工作

在政府做好宣传扶持工作的同时,农庄协会也应建立及时收集、信息的机制做好相应的宣传扶持工作。以诸暨市为例,诸暨市农庄协会每年编写诸暨市农家乐旅游指南等书,为游客详细介绍一些农庄,从而也提高了农庄在游客中的知名度。农庄协会还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乡村景点和休闲农庄的信息,比如在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区域范围内休闲农业旅游的共同发展。

3.社会各方面加强舆论监督力度

(1)农户间的相互监督

为了保障农庄的稳定经营,农庄协会定期开展的活动,可以让农庄主之间有一定的交流。通过平时一些农户之间的相互监督,更好地管理农庄,也调整好农庄的产业结构。作为同行的农户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其他农庄的建设进行监督。

(2)游客的舆论监督

对外界的舆论监督更是不可放松。政府部门要做好民意调查,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游客的监督功能。同时要收集游客对当地休闲农庄的意见及建议,促进农庄的和谐发展与产业特色的开发。

(3)新闻媒体的客观监督

新闻媒体的舆论对农庄的影响最大,相关部门要保证新闻媒体的报道真实性,并要尽早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农庄主在经营的过程中,要悉心听取广大游客的意见,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在外界的舆论面前,要保持自身的镇定,并做好充分的防范工作,兼顾农村发展与休闲农庄产业的发展。

4.农庄自身不断的完善

(1)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①机构设置

合理的机构设置是使休闲农业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分设以下各部门:综合管理部、开发建设部、旅游经营部、财务部、安全保卫部等。各部门分工合作,从细节着手,解决农庄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农庄的设施水平等。

②管理体制

在休闲农庄协会的统一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且有法人资格。其工作职能是负责休闲农业旅游区的全面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此外,休闲农庄的管理宜采取以实体管理为主,网络管理为辅的经营模式。在网络上向游客提供真实可靠的详尽信息的同时,农庄之间也可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现在越来越多的农庄趋于这样的管理模式。

(2)做浓特色,做好精品

①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对客源市场进行层次划分,进行项目设计与布局,围绕经济、生态、游憩、保健、教育、社交等多功能进行综合开发,推出一系列经营项目,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树立休闲农业园区的新形象,构造农村旅游业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品位结构和总体特色。如利用果园、花圃、菜园、茶园等,开发参观、采食、购买及实际参与生产、加工作业等项目;休闲农庄也可以成为婚纱摄影基地、写生与创作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等。

②深入挖掘休闲农庄景观资源。

休闲农庄其景观内涵,除了日出、日落、晚霞、彩虹、动植物、溪流、河谷、田园、草地、牧场等自然景观外,还有播种、收获等农耕景观,以及利用特有的文化和风俗,开发农村民俗文物馆、民俗古迹、各种庙会、节庆、民俗游艺、农产品促销等人文景观。在开发过程中既要挖掘自然景观,也要挖掘人文景观,做到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经营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否。为使农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农庄自身就需要开阔思路,经营特色精品,谋求更好的发展。

(3)独立创新,与时俱进

现今的农庄,大多都是相同的模式,根据农庄实力的大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实力的农庄,他们大多都修建了各种现代风格建筑,庄内设有各种娱乐设施,另有自己的观光田地,采摘基地;一类是实力一般的农庄,大多只以住宿、吃饭和为主。这两类农庄现今为大多数农庄的模板,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无法突出其特色。发展地域特色是第一要素,要把休闲活动从大众化的打牌、吃喝向有地域特色的娱乐项目转变。

经营者可以借鉴现风靡网络的网络农场,引进其先进理念,借鉴它让游客独立自主耕种,支配自己土地的精髓,来开设一种新型的农场。在这种农场上,土地由游客自己挑选认领。然后按照季节,农庄向游客提供各种素材(种子,农具等)及向导,在种植的过程中,农庄提供指导人员及管理。植物的每个生长期,农庄都会及时通知游客该阶段的任务,增进游客与植物之间的感情。植物成熟之后,游客可以选择自己带回或有农场代为销售。这样不仅凸显了农庄的特色,也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了农村生活。

(4)刺激销售渠道,拓宽生产链

如果是一般的农庄,其生产功能是农庄存在的首要原因;如果农庄位于旅游线上,进入旅游产品系列就能为整个旅游业服务,因为观光度假具有局限性。据了解,休闲农庄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农庄自行种植的蔬菜水果,自行养殖的动物畜类等。部分农产品也会通过休闲农庄这个门面以较高的价格对外出售。桔园山庄的柑橘乃至整个安华镇的柑橘都是鲜果自销或外销,没有进行深加工。这无疑在本地柑橘的价值生产上大打折扣。所以,农庄主可以考虑大量农贸批发市场的需求,经过包装后进行批发业务;农庄还可以与企业或工厂建立联系,达成定期销售的协议;农庄也可以考虑寻求相关主导企业和政府的帮助,对柑橘进行深加工,将柑橘制成橘子罐头或浓缩成橘子汁,进行销售,实现经营的多元化。例如惠东的永记生态园,所生产的农业产品都是出口到国外的,这一部分利润就能够基本维持整个园区的运作。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宣传力度的增加才能使农庄的知名度扩大,从而有利于农庄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农庄主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宣传促销。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及时收集、信息的灵活机制,在黄金周期间和双休日期间,集中乡村旅游景点和休闲农庄信息,游客分流,带动区域范围内休闲农业旅游的共同发展;其次,农庄主要注重打造休闲农庄品牌。节事活动往往是推广观光休闲农庄产品、招商引资的重要形式,是吸引旅游者、树立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客源的重要手段。实行市场化运作,将节事活动与观光休闲农业推广、农产品销售、企业宣传和冠名结合起来。如桃花节、葡萄节、龙舟赛等。

参考文献:

[1]高海亲,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9(12):23-24

[2]赵国如,周朝晖,姜晓萍,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4):7-11

农庄实训总结篇9

梯田化模范县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庄浪人民没有苦等苦熬,而是选择了苦干实干。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庄浪县9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30多年如一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成了近百万亩水平梯田,于1998年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实现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庄浪人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磨砺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加快发展,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方面的工作还在全省或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荣誉称号。

特别是近年来,庄浪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富裕和谐庄浪为主题,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目标,深度挖掘梯田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实施项目带动、产业富民、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战略,着力在培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建设、加快旅游开发、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上有长足的发展,努力推动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转变,国扶县向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县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到2009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56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8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1.6元,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

深挖梯田资源

庄浪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在梯田综合开发上做文章,集中精力在果品、马铃薯、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扩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全力推进由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的新跨越。

按照“立足梯田、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强化管理、培育品牌、提高效益”的思路,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万泉高邵坪、朱店北川等果园26.6万亩,培育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12万亩,实现了水洛河流域苹果适宜区全覆盖;培育了“紫荆红”果业品牌,年产果品8.5万吨。

围绕建设全省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目标,稳定建成马铃薯基地26万亩,培育了“庄薯”系列品牌,年产马铃薯达到60万吨,扶持建办了一批马铃薯淀粉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围绕建成全省生猪养殖大县的目标,顺应农户传统的养殖习惯,通过引进“正大模式”,建成标准化养牛小区6处、千头以上标准化养猪小区20处,带动全县发展各类养殖大户8300户,培育了“强庄”生猪品牌,牛、猪饲养量分别达到6.8万头和40万头。

全县累计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66万亩,占梯田总面积的64%;农民人均从果品、马铃薯、畜牧产业中获得纯收入99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3%。通过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种植全膜玉米、马铃薯20万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3万吨以上,人均有粮295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劳务经济新突破

庄浪县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目前26万农村劳动力中,富余劳动力达到11.87万人,占劳动力总量的45.5%。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000人,占总数的8%,初中文化6.37万人,占总数的72%,小学以下1.8万人,占总数的20%;有专业特长的6.5万人,占总数的24.9%;男女比分别占71%和29%,约为4:1。

基于这一县情实际和全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劳务经济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培育,提出“户均输出1个人,人均创收1000元”的劳务输出工作目标,大力实施“围棋战略”、“万名城乡青年南下就业工程”、“万名城乡青年培训工程”和“千名务工人员境外就业工程”,注册了“梯田人”劳务品牌,县、乡、村逐级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机构,配备了72名劳务专职干部,县上建成了劳动力培训中心、劳动力派遣中心和紫荆劳动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开通了庄浪劳务信息网,积极为农民工提供用工信息、联系劳务基地、开展技能培训等服务,年培训劳动力1.62万人次,先后在北京、新疆、福建、上海、银川、广州、兰州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34处,有组织输出务工人员4万多人,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

同时,积极开拓境外劳务市场,成立了中国扶贫发展中心西北地区办事处庄浪海外工作站,在加纳、越南、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建立境外劳务基地5处,从业人员达500多人。通过组织领导、宣传动员、技术培训、市场衔接,逐步走出了具有庄浪特色的劳务输出新路子,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组织型、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拓展、短期打工挣钱向长期稳定就业和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劳务收入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仅2009年,全县输出务工人员9.5万人,创劳务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79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

劳务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梯田人”劳务品牌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庄浪县被甘肃省劳务办命名为“全省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和“全省境外就业工作先进县”。

五大工程改造人居环境

庄浪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先后实施了“一城八镇”战略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五大工程”,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味明显提升,创造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人居环境。

庄浪累计投资3.92亿元,建成了水上公园、紫荆广场、文化广场、滨河公园、统办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增加城市面积5万平方公里,扩张了城市规模。投资7730万元,建成了占地1380亩的二郎山生态公园和62亩的绿地公园,栽植各类风景树亩32万株,种植草坪1190亩,建成假山、喷泉、凉亭等各类建筑小品18处,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投资5000万元,实施了北洛河风情线建设工程,建成了9座橡胶坝,改造了南、北滨河公园,安装景观灯带5750米,形成了全长2.5公里的洛河风情线。累计投资2.68亿元,建成了中天花苑、紫荆花苑、九洲花苑等9个居民住宅小区。

县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63亿元,基本上建成了“四纵三横”的道路框架和工业、办公、商贸、生活服务四大功能区,形成了“一河分两区、两山成绿荫、四街贯东西、五桥连一体”的县城建设格局,城区规模扩大到10平方公里,绿地面积达到321.8万平方米,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3%。在新农村建设上,庄浪县坚持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项目扶持、部门帮建的办法,建成了朱店毛柳、水洛中川等82个新农村示范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8%,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

改善行路难吃水难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是庄浪的基本县情,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庄浪县委、县政府本着有钱要干、没钱也要干、越急需的事情更要干的决心,依托项目支撑,举万民之力,打响了送水上山、公路进村、移民到川、流域治理、生态绿化五场攻坚战,干成了一批关乎民生、事关庄浪长远发展的大事、好事。

庄浪累计投资1.5亿元,先后建成了南部山区、梁河北调、店峡南调、洛水西调等农村人饮工程,解决了30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70%,山区农村实现了人饮自来水化;建成总库容557万立方米的竹林寺水库和日输水量5000立方米的红崖湾水厂,全县总蓄水量达到1183万立方米;治理水洛河堤62.66公里,恢复耕地1.41万亩,保护耕地1.14万亩。累计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7条136公里县乡公路改造铺油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通村油路、硬化路、等级路243条70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路,形成了连接城乡、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投资4.4亿元,改造建成了全长37公里的庄华二级公路和全长27公里的庄莲二级公路,使庄浪融入了平凉两小时经济圈,提高了对外通行能力。

近年来,庄浪累计投入道路建设资金5.56亿元,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331公里,道路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累计投资1亿元,建成了韩店郭漫、郑河下寨等24个移民新村,把关山林缘区和干旱贫困山区1791户10383名群众统一搬迁到了条件较好的河谷川区。完成退耕还林24.45万亩、荒山造林31.75万亩,绿化道路137条1025.7公里,全县森林面积达到41.7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26.9%。对榆林沟、庙龙沟等10条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建成淤地坝、骨干坝54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969.5平方公里,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

庄浪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强力打造云崖寺生态休闲游、庄浪梯田人文自然游两大品牌,努力使县内旅游景点融入崆峒山、六盘山、大地湾、麦积山这一精品旅游线路中,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坚持高标准规划、分年度建设,以三大景区(云崖寺景区、朝那湫景区、陈家洞景区)一条观光带(梯田生态旅游观光带)三个公园(水上公园、二郎山生态公园、紫荆山公园)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完成了全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云崖寺景区总体规划和梯田生态旅游观光水泉湾景区规划。整合项目资金7600万元,完成了云崖寺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云崖寺旅游管理局,理顺了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云崖寺4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终评验收。

建成了通往云崖寺、朝那湫、陈家洞景区的旅游观光道路55公里,形成了县内景区相互连接的旅游交通圈。充分发挥庄浪梯田的影响力,建成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完成了赵墩沟梯田生态景区一期工程。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撰写了《走进庄浪》导游词和旅游宣传指南,拍摄制作了《庄浪旅游风光宣传片》,培训了导游人员,组团参加了西洽会、兰洽会等重大节会和多种大型旅游推介会,成功举办了两届云崖寺文化旅游节,提高了庄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0万元。

保障民生位置突出

庄浪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保障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顺利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实现了“普九”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县在校学生达到10万人,向北大、清华等院校输送大中专学生18773人;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布局,累计投资2亿元,先后建成了三中、二中、职教中心、紫荆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和第二幼儿园等6所高标准学校,完成了南湖中学改扩建,全县新修校舍184所28.9万平方米,全县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卫生工作基本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建成、开建了疾控中心综合楼、县医院住院综合楼、中医院门诊楼,完成了17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进一步改善了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全县农民参率稳定在98%以上,累计为26.6万名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7006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视加强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建成了5个中心计生服务站,成功创建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建成了综合体育训练馆、文体活动中心、广电中心和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开建了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向国家输送了李柱宏、张丽霞等奥运健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足额发放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失业金,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农庄实训总结篇10

一、粮食生产得到重视,效益农业发展良好。

(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县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05年度X县粮食生产意见》和《关于做好2005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加大政策措施和检查督促力度,坚决制止耕地抛荒,狠抓早稻面积的落实,全县落实计划早稻播种面积1.8万亩,在保持原有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基础上,各乡镇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如桥头镇、桥下镇、西溪乡对种粮大户每亩追加补助100元,上塘镇每亩追,加补助50元,瓯北镇、乌牛镇、沙头镇等乡镇每亩追加补助10元。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①春粮生产。全县春粮总面积13.56万亩,同比减少3.4%。

②畜禽生产。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县肉类总产量5089吨,同比增长1.4%。其中生猪产量3855吨,家禽产量990吨,禽蛋产量926吨,猪的存栏数达15.1万头,家禽存栏162万羽。

③蔬菜生产。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约5.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700亩,比上半同期增加300亩。

④特产经济。由于受“3.12”雪灾影响,今年我县乌牛早茶叶损失严重,乌牛早茶叶总产量170吨,同比减少80%,产值损失近1亿元,水果总产值2万吨,水果产值估计损失5000万元。

⑤渔业生产,第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340吨,其中:养殖产量260吨,捕捞产量80吨,稻田养鱼面积2万亩。

二、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五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特产优势农产品基地。第一季度新增蔬菜基地面积1800亩,优势特产基地面积900亩,其中乌牛早茶叶基地面积2000亩,名优水果基地2000亩,东魁杨梅5000亩。另外,建设乌牛早茶叶无公害示范基地1万亩。

2、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市场。①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今年以来,通过调查摸底,确认全县农业龙头企业60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扶强、扶大、扶优。②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今年我县发展了3家专业合作社,涉及药材、水果特产等方面。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9家,协会10家。

三、“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有序推进。

1、明确今年的工作思想和总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整合部门力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沿路沿江的环境整治,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总体目标是完成所有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全面推进15个示范村建设,新启动55个村的环境整治。

2、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今年乡镇上报要求启动环境整治的80多个村进行调查摸底,把村班子团结,群众有信心,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确定为今年启动村。

3、开展自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县申报第二批“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的15个已基本完成整治任务的村进行自查考核。第一季度共启动了15个村的环境整治,拆除旧房2300平方米,新建房屋5700平方米,新增道路7100平方米,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4600人,新增绿化面积9200平方米、公厕7座、垃圾箱475个,消除露天粪坑249个,投入建设资金785万元。

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进一步深入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根据市委工作任务,我县第一季度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严格考核,认真总结。一月份,对全县各乡镇和四个专业培训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体办公室成员会议,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

(二)调整机构,制定计划。为了加强工作力度,适当调整了我县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根据市委要求制定了《永嘉县2005年度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意见》,落实培训经费250万元,明确各专业培训小组和各乡镇的培训任务。

(三)结合实际,开展培训。出台了《X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对各培训基地进行了充分的整合。2月份县教育局成立了永嘉县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开展泵阀实用操作技术培训,培训经费由县农培办、乡镇、学员各承担1/3。目前第一期50名学员已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培训结业后,由瓯北镇的较大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县人事局、经贸局、农业局等部门也按照县委要求和部门实际,针对农民需求,进行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第一季度我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70人。其中技能培训260人,农业实用技术410人。

五、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进展良好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抓好全县1.5万亩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我县“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第一度新增灌溉面积0.1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万亩,新建、改建乡村供饮水工程21处,受益人口3.2万人。完成河道治理21.7公里,开展小流域治理面积0.32平方公里。春季造林成绩显著:全县完成迹地更新3.1万亩,四旁植树20万株,林木育苗70亩。结合楠溪江旅游开发、青山白化治理、村庄整治工作,完成了5公里沿江防护林带的建设任务。

总的来看,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江经济发展迅速,沿江6个镇的工业总产值和财收入均占全县总额的97%,山区32个乡镇仅占3%。这种差距仍然在逐步拉大,山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已经严重影响我县全面发展奔小康的步伐。

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制约因素有增无减:1、化肥、农药、农用物资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2、山区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就业难,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信贷资金难和水、电等生产资料供应不足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

三、新农村建设步履艰难。由于我县山区集体经济增收困难,有400多个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村很少,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步伐缓慢。用地指标的控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