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记叙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2:08:27

老师记叙文

老师记叙文篇1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小说教学;问题;方法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知识较为陈旧

目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停留在文章知识层面,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没有突破初中阶段的水平,学生往往只是围绕简单的写作要素进行文章的构思,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写作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果。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写作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都会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

当前,我们发现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教学极其容易受高考的影响,写作教学被高考异化为文本教学的现象比较广泛。很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受高考的束缚,往往会将写作教学转变成得分技巧教学,整个的教学内容都围绕高考展开,指导学生如何在考场上取得高分,然而写作的文学性已被渐渐忽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写作教学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写好开头、结尾,如何引用热点问题,如何吸引阅卷老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很难有真情实感,很难打动人。

二、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方法

1、把握文体要素

小说的文体基本上都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却不完全都是小说。记叙文要想成为小说,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记叙文才能称之为小说。高中生考试的作文基本在800-1000字,因此学生在引用小说进行记叙文写作时,一般情况下最适宜的是截取一个片断或者是横断面,且这个片断以及横断面的选择必须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在写作选材模式上,应尽可能选择类似于史书体的“纪传体”模式,也就是以一个人物为写作的中心,再穿插与此人物有关的几件典型事件,切记在选取事件时注意详略得当,尽可能的把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例详写。

2、注重模仿精品练习

经典的小说通常是我们学生阅读、借鉴、学习的对象,老师们在将小说引入记叙文的写作中时,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借鉴。在写作情节的虚构上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利用范文进行一些扩充性的练习以及局部性的改写。学生可以从范文写作中的影子进行想象与再创造。将小说引入高中记叙文的写作中,主要是借助小说这种文体,进而提升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3、修改交流提高

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待学生所写的作文,老师们应当做到少做删改,重点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去做更改,由此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而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关点,给予学生的作文评语应尽可能做到亲和有力。高中语文老师应善于为学生营造自我展现的平台,像进行班级朗诵赛,学生优秀作文的传阅等活动,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投入到杂志社,力求出版在报刊杂志上。

三、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中的作用

1、增进学生写作的新意

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叙述以及结构的安排上都具有匠心独运的特点,因此将小说引入高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中不仅能够增加写作的新意,而且能使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合理有序。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将那些最典型的环境场面写入小说中,这无形中就在指引学生在写作时会选取那些能够“以小见大”的环境片断,在选取写作题材时,也往往站在新角度,新立意上选择。

2、增多写作时观察的视角

学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小说的作者是社会各界中的人士,因此他们写作的素材也都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将小说引入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中,一方面能够增多学生写作时观察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写作的素材具有广泛的时代气息。在小说作者的笔下,一个个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侧面、一种意境、一个生活片断等等都可以成为作者创作的素材,由此来看,小说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一双感悟生活的慧眼,能够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为写作储备更多的创作素材,避免了写作中无话可说或者写作题材不新鲜的一系列问题。

四、结语:

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载体。将小说引入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益补充。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构建“读小说,写记叙文”的写作模式,将会对高中阶段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霞.依托小说教学促进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初探[M].河北师范大学,2014-05-12

[2]张薇.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M].四川师范大学,2012-04-26

老师记叙文篇2

郭老师:是啊。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尤芳: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郭老师:首先要清楚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和事情的经过、因果。

你们看段文章――

家里的新鲜事

今天家里出了件新鲜事――从不出差的妈妈出差,“懒虫”爸爸又做出了这么好吃的菜。我好开心呀!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一进门,感觉很不对劲,家里静的出奇。

爸爸从厨房走了当来。我摸着自己的脑袋问:“爸爸,你在干什么?”。“我在研究做菜呢!”爸爸笑眯眯地对我说,“今晚你就能吃到我做的菜了。”“啊?妈妈呢?不是她烧吗?”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想,爸爸的饭菜烧的不怎么好吃啊?“这几天你妈妈出差,我照顾你,今天晚上你一定要多吃点饭菜,”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四年级 曹子玉)

要像片段中这样――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把这些写清楚了,别人才能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注意,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灵活一些。

尤芳:我知道――时间、地点不一定非要直接点明,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及变化,间接表示。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郭老师:是的。要写好一件事情,其次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做到重点突出。六方面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把事情写得清楚,记叙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小楠:老师,曹子玉同学的文章,需要在下面再写写“爸爸怎么样做菜”,写写他如何努力,这样,是不是能突出中心一些?

郭老师:讲得完全正确。想把一件事写好,还要注意条理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自。

老师记叙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印证与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记叙文是主要文体之一,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接下来我将进行介绍。

一、进行寻找文章线索的教育

在阅读中,把握了文章的线索,整篇内容就会变得条理清晰、浅显易懂。因此,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抽丝剥茧,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比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为线索;《藤野先生》可以将东京、仙台、北京的地点变换作为线索。有些记叙文的要素比较模糊,文章的线索隐藏较深;也有的文章有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多一些的发现引导。

如何才能让学生迅速地找出线索呢?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通读一遍文章。同时,告诫学生注意文章标题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事物,这些标题中的词语或事物很可能就有线索的信息。比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将对文章线索的把握能力作为一个重点进行重点培养。

二、引导学生细品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情感

文章是有感情的。记叙文写人记事无不含有善恶美丑以及对其的褒扬嘲讽。这些感情除了隐藏在文章中,还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上有很强烈的体现。把握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情感。比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形容清留学生的发髻“实在标致极了”。此时需要对上下文的语境进行了解,明白作者对这些清留学生的态度,才能感受到“标致”中的强烈讽刺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言外之意,对文章的语句含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积极向上的情感。新课标下,学生的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优化,课文中的内容有了更多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这些情感进行体会,以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中向上的人生态度,《珍珠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父爱的伟大,让学生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越丰富,越容易在阅读中与文章产生共鸣,越容易对文章进行理解。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并且,阅读解文只能是个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给学生灌输过多对文章的观念,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无

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叙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一样复杂,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初中生正处于认知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过多的压制与干涉会对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记叙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引导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进行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除了以上的因素外,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实有效。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直接的观感来理解文章

等等。

新课标有着新要求。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要从之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在的素质教育。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求一切可能有效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丰富教学知识系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尽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功田.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5).

[2]张仁利.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浅见[J].考试周刊,2011(17).

[3]黄穗良.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

老师记叙文篇4

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村学校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校开展了《农村学校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经过探索,课题组提出用“三读、二品、一悟法”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农村学校记叙文阅读教学。经过实践,在听评课中,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对农村学校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迅速提高了教师指导记叙文和学生自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但同样也发现这一建议在实施中的不足,主要问题是阅读的各环节步骤在实施中过于死板,形成了公式化。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和专家组的建议,特别是深入学习了《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又再次提出“深入做好‘二品’,细致安排自学指导是完成农村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的建议。

为了实践与探讨课题组建议的可行性,七年级教师对第一单元第四课《安恩与奶牛》在充分准备后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评课时,专家组、课题组、学校其他参与听课的教师都给予了好评。

教师在以高效课堂模式安排课堂教学的八个环节时,对指导学生完成“二品”做了细致安排,带领学生深入阅读“一品”精读环节。教师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出示了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迅速把文章浏览一遍,然后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1)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2)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时间4分钟。

自学指导(一)从时间上对学生做了安排,与以前相比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另外在方法上要求也非常具体。“浏览”不能像以前“读”得那么笼统,“一遍”而不是几遍,这些都加强了过程管理,提高了学生完成的效率。而以前当教师提问检测时,学生还是没有答案,或根本没有读完。当学生完成自学指导(一)后,教师又再次补充新的阅读任务:请同学们用3分钟,结合刚才完成的任务试着把故事复述一遍。这不像以前一样,自学指导完成,任务就完成了,把自学与其他环节完全隔离开来,提问检测就是单独的环节等,这样过于死板,不能体现教学的连续性。

接着出示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用8分钟时间,根据下面的导学案细致读文章,完成任务:

(1)找出第一、第二段中的优美语句,抓住其中的重点字词,分析它的作用。

(2)文章着力描写奶牛的健壮结实和安恩的悠闲自得有什么作用?

(3)找出描写安恩买牛人神态的语句,抓住其中的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自学指导(二)主要是“品读句子”。但第二个小问题与情节也有关。也就是要根据文章阅读的需要,不能把“品情节”与“品句子”分隔开来。对于任务(1),教师在点拨时要归纳强调赏析的方法。先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然后找出重点字词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含义,最后才能概括人物形象,这样使赏析更加深入准确。

比如: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教师归纳强调,先指出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接着分析句子:“老掉牙的旧衣服”“手染的蓝裙”“头巾颜色褪的泛白”“木屐面后跟都磨平了”写出安恩生活贫困而艰苦。“干净”“皮面抹了油,擦得锃亮”写出安恩非常爱干净。最后结合整个语句,概括安恩的人物形象:安恩是一个家境贫穷、勤劳且自尊心很强的人。

以前分析时,只是让学生去分析,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分析,答案常常是一步就位,没有中间的过程,造成学生理解时无从下手,赏析的句子概括不全面、不准确,更谈不上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也更别说感受文字的魅力了。现在强调认真深入地做好“二品”,细致安排自学指导,也就避免了这些问题,更有效地指导了记叙文阅读教学。

对于八年级较大一点的学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建议核实后,对教师指导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反响。调查结果是,全班48人,有42人突然感觉记叙文阅读非常简单,更不会无从下手,有29人认为教师上课没有以前死板了,无论是任务和方法都很具体,甚至有11名学生说今后遇到记叙文阅读,教师不用指导也会去自主阅读。

在与其他几个学校组织的区域教研活动中,我们专门派王健老师到邻近的南村乡中授课,受到了其他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并感觉农村学校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难题解决了。

老师记叙文篇5

关键词:记叙 作文教学 导学 创新

记叙类文章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事迹、事件、过程和景物性状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这类文章有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类文章是学生阅读碰到最多的,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训练的写作文体。因此,需要教师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

一、导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比如,一次作文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赏析我班学生的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去为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扫墓。天公显灵,飞起毛毛细雨,让我们体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境。

我们手捧小花,排着队伍,沿着小路缓缓地前行。到墓地后,由老师主持祭扫。先是献花,再是鞠躬,然后是请红军老爷爷讲战斗故事。老爷爷“未开言来珠泪滚”,惹得我们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老爷爷终于稳定了情绪,上气不接下气地讲大墩梁战斗的情景,讲罗南辉军长壮烈牺牲的经过。这故事早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了,但今天再听,感觉却大不一样。老爷爷讲完故事,我们就返回学校了。到学校,老师为我们播放了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的录像资料,雪山、草地,艰难爬涉的红军,苍凉的情景,悲壮的画面。我们静静地观看,没有喧闹,只有低低的哭泣声——我们被感动了!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啊!

——这篇作文就是很不错的记叙类文章。文章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反映得十分清楚。时间——“今天是清明节”;人物——我和同学、老师、红军老爷爷;地点——烈士公园、教室;事件的起因——清明扫墓的传统;经过——去扫墓,听红军老爷爷讲故事,回学校看长征录像;结果——我们被感动得流泪。

二、启创,即启发学生创新。为了让学生对这类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又举了一例:《我考上初中了》:六月下旬的天,热得让人窒息。一下车,我就背起大包提起小包急匆匆回家。

一进门,妈妈就告诉我:“你考上了!”妈妈兴奋得脸上放红光,她一边接我背上的大包,一边抑制不住兴奋地说:“听到考试榜贴出来的消息,我就去看。会师中学校门两侧,人群拥挤,妈妈在录取的榜上看到了你的名字后,就去市场买了鸡、虾、水果,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这次榜示,考上的只出名字,没出成绩,没考上的,又出名字又出成绩。快,洗洗脸,凉快凉快,就赶紧吃饭。”

“我考上了!”我一边洗脸,一边为自己祝福。

——学生阅读后,我让他们自己去赏析,理清六个要素的同时,感受“我”考上初中后妈妈兴奋的心情、举止。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生活中,让你感受最深、给你留下美好的或辛酸的是哪一件事呢,请你叙述给大家听一听。结果,有学生在课余就写出了下面这篇好作文:

正月初三,我给老师去拜年。陈老师住在花园小区8号楼2单元102。走进客厅刚坐下,就听见北边卧室里传来老奶奶上气不接小气的咳嗽声。陈老师向我递糖的手缩回去了,赶紧冲进老奶奶的卧室。我也跟着进去,只见老奶奶脸色青黑青黑的,呼吸很困难。陈老师立即跪在床上,把老奶奶放平,口对住老奶奶的嘴用力吸,吸着吸着,老奶奶的喉结处一动,陈老师吸出丁老奶奶的痰,陈老师把痰吐在床边的痰盂里,又去吸老奶奶的痰,这样做了四次,老奶奶的气畅通了,不咳嗽了,脸色也开始变了。我站在旁边看陈老师吸痰,恶心得差点吐出来。陈老师扶起老奶奶,给老奶奶后背放了两床被子,老奶奶斜靠在被子上,睁眼看我,微微一点头,陈老师说:“现在没事了,我们去客厅。”我没去客厅,坐在床边拿住老奶奶的手,我说不出话来。陈老师去洗手间漱口洗手,回来说:“这是我婆婆,我丈夫是个当兵的,今年忙,回不来。”老奶奶眼睛一挤,两行眼泪流出来,我的眼泪也就来了。这时候,陈老师的小姑娘来了,她是给奶奶买药去的。我坐了会儿就向老师和老奶奶告辞了。回到家,我就把这事告诉爸爸和妈妈,爸爸妈妈说:“明天,我们去乡下看爷爷奶奶去。”

老师记叙文篇6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教育叙事按内容分类

    1、教育叙事;

    2、教学叙事(课程叙事);

    3、生活叙事。

    ■教育叙事按写作文本分类及示例

    1、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例1 是你“逼”我的

    十堰市实验小学 王胜平

    “是你逼我的!”这句话在家里经常听小孩抱怨,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由于多年来,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很少在单位上听到这句话,引起我在工作中注意这句话是调到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时,而且从这句话中有时读到的是“抱怨”,有时读到的是“自豪”,有时读到的是“喜悦”。

    今年元月份以来,我在学校大力倡导进行校本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第一,“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倡导大家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培养研究意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撰写教学日志。倡导各年级建立博客网站,便于随时交流教学所得。第三,研究教学案例。倡导老师们根据学校要求,探讨研究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供大家借鉴。

    三月份,白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观摩课堂教学,听完课后,照例是交流,讲者说课,听者评课。交流到一半时,我来到了会议室,听到评课者大多只从正面谈该课的优点,基本不谈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请求听者谈一些他认为不太妥的或有些遗憾的地方,并再三保证,不会将他谈的问题作为批评老师的理由。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发言了,“我觉得侯老师讲的《恐龙》这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前面读书花的时间太多,后面老师讲得太少。”接着我请侯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侯老师说:“我是特地这样设计的。因为本课是说明文,重点应掌握恐龙形态,学生通过读完全可以理解,并通过自学填表的方式归纳就可掌握。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理念设计的,这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议,这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这时我听那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是你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赶紧接上话头:“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好。大家知道,结构决定功能,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读的时间放给学生,把分析的时间放给了学生,做得很好。但并不完善,还可以在想方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提前让学生多读,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各自所得,其效果更了。当然,白浪小学的学生与我们不一样,白浪小学的老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结束后,请侯老师做一个教学反思,如何让时间分配更合理。”

    这件事过去好多天以后,我却一直记着那句话,“是你逼我的!”并且一直促使我思考,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但设计意图是否真正达到,旁观者最清楚。因此,旁观者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改善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只要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实现课堂时间最佳分配,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从那以后“问题就是资源”的观点,成为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老师坦然的面对教学问题,促使我们的年青教师更快的走向成熟。

    自三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四次教育叙事报告会。首先是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上台,其次是校委会成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尤其是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动起来了,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次五十多岁老教师专场。听了老教师风趣、智慧的故事,许多老师都产生了想对大家倾诉的感受,于是第四场叙事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报告会后,我对郑云霞说:“你讲得太精彩了,我们都被你打动了,同学我一定为你保密,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老师潜藏着教育家的智慧。”没想到的是,她也来了句:“是你逼我的!”不过,这句话是笑着说的,我想我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教学叙事做得很火,有的老师接连写了十几篇;各年级的博客网页也迅速组建起来。但教学案例的研究却不太理想。于是我一次次召开年级组长会,一次次与老师探讨教学案例的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一次次在校委会上、在全体教师会上念一些教学案例,就这样《把讲台让给学生》《合作,使学习更有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童心在合作交流中飞翔》《广开言路,真情互动》……都写出来了。当我翻着厚厚的案例与刘红霞、胡波、熊梅……交流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是你逼我们的!”

    是的,是我逼的!不过,不同的情况逼的方式不同。对兄弟学校的老师,我是诚恳的请求,希望他们赐教;对成长中的年青教师,我是善意的批评,有时语气可能比较严厉。我记得曾对索亮说:“你自己找事干,否则学校没你的事干!”害得她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但也就是这句话,促使很多老师帮助她,她也很主动的干起工作来,近一个多月进步很大;对待学校工作,我是通过活动来引导。一遍遍地听汇报、一次次策划活动,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氛围,逼着老师们进行研究,逼着老师们讲公开课,逼着老师们看书考试写文章……

    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老师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你需要“逼”吗?

    例2 玩中学的艺术

    荆州沙市区红星路小学 罗 晔

    刚入小学的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好奇、好动是他们的一个特点。课堂上,哪怕有那么一丁点令他们好奇的事,便会控制不住情绪,嘻嘻哈哈、七嘴八舌,使课堂难以安静。尤其是在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需安排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秩序往往更难调控。对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采用强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斥责,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这时教师运用教学的机制,采用随机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滚动乐园》课时,我请小朋友每人带一个水果来上课。带水果进课堂,这是头一回,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他们捏捏摸摸,说说笑笑,一时很难平静下来。我招呼了几声,但收效甚微。我脑筋一转,高高举起手中的水果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高兴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高兴!”“那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跟我学’的游戏好不好?”我高举水果挥动着,小朋友友们也学着我的样子做。“咦!”我一声高兴的叫喊,然后把水果放在桌上,故意做出十分惊奇的样子,目光紧紧地盯着水果。学生的声音嘎然而止,他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水果,课堂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带水果,已经很新奇了,加上大家都带了不同的水果,自然兴奋不已,不能平静。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放下手中的水果,效果不一定好。要是教师因势利导,用请你“跟我学”这个小游戏,会较好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从而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学的目标上。学生在效仿老师动作地同时,课堂也马上安静下来。这种随机的诱导方式,既顺应了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释放了学生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来。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既要按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程序和方法组织教学。也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反映。既要有教学方法地多样性,也要有教学方法地灵活性。用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参与,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老师记叙文篇7

在这张纸上,浸透着许多的欢笑和泪水,浸透着太多的酸甜苦辣。但是,在我拥有的那张人生之纸上,却清晰地书写着一个大大的“您”――我的启蒙老师。说实话,您并非特别优秀,是一个极其平凡的老师。但您默默无闻地关心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教导着每一个孩子。这一切,使我对您久久难忘。

记得我刚入校的那天,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到教室门口,是您,面含微笑,将我迎了进去。随后,您引领着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从此我深深地陶醉于知识的海洋中。那时的我曾经想着独自在那个海洋自由自在地遨游,以登上成功的彼岸。但一次小小的失误,差一点粉碎了我的梦想。是您,让我重拾学习的信心,从而变成了一个坚强的、不轻言放弃的人。

那是在我上四年级第一学期时,第一次月考我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是我便沾沾自喜,整日沉醉在众人的羡慕之中。时隔不久,是期中考试的惨败。我无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我盲目了,迷茫了,不知所向。这时,您轻轻地来到我的身旁,用您那慈母般温柔的手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学习切忌骄傲自满,一定要脚踏实地。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就像学走路一样,先学爬,再学走。”我茫然地摇摇头,不明白您的意思,问道:“老师,我应该怎样学爬呢?”您笑了,眼角里漾起了鼓励和期待:“你要真正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从最薄弱的地方进行复习。而且还要一步步慢慢走,这样才能稳步提高。我坚信,凭你的聪慧和机敏,只要能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成功的!”

我恍然大悟。按照您教给我的方法,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因此,我获得了成功,再次夺回了那久违的第一名。我为之而欢呼雀跃。无意回眸,我发现一直在我背后鼓励和支持我的您笑了,带着欣慰和自豪。

这就是您,我的启蒙老师。您像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我冰冷的心田;像一轮黑夜的明月,照亮我夜行的道路。您不仅教会了我如何W习,也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事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升格启示

通过这次作文升格的分析,我们对写人的记叙文的写法或许有了一定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写人的记叙文关键离不开人物和事件。我们在写作时,特别要注重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通过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挖掘事件蕴含的深层意义,彰显更为深刻的主题。

一、调动各种描段,塑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展示人物独特的性格品质。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我们可适当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方法,对人物进行生动逼真的刻画。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通过人物的对比,烘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如上述升格文,第三、四两段,作者就综合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对启蒙老师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抒写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和挚爱之情。

二、抓住重点,详写主要事件,充实事件的相关情节,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要侧重于主要事件的叙述,尤其是能够表现人物的情节,要具体生动,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突出文章的主旨。上述文章写作的中心是为了突出老师对“我”的启发、教育,因此详写了老师如何引导“我”克服骄傲自满的心理、脚踏实地这个中心事件。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了对人物的描写,使内容变得更加充实。

老师记叙文篇8

一、审人称

人称有一、二、三人称,我(我们)是第一人称,你(你们)是第二人称,他(她、他们、她们)是第三人称。记叙文常用一、三人称,书信体文章用第二人称,把握了人称,也就是抓住了文中的人物。利于读者具体解读人物形象,提升人物品质。如《背影》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是写人物的背影,自然写第三人称为主,第一人称为辅了。是第几人称,从开头是可以得到印证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通过这个开头,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是写我与父亲的互爱深情的。

写作时审题,要侧重分析题目,是写人为主,还是叙事为主,之后根据题目确定人称。李森祥的《台阶》是叙事为主,杨绛的《老王》是以写人为主的。当然写人与叙事是密不可分的。

二、审事件

事件是记叙文入文的材料,也是交代人物在什么情况之下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材料就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可以这样说人物是骨架,事件就是血肉。

有些题目本身已明确了事件。《老师领进门》的作者刘绍棠重点回忆了老师是如何对我循循善诱,把我引领进文学殿堂大门的,《爸爸送书》作者着重叙述爸爸在忙碌中为我送来一本无用的杂志(爸爸不识字)的经过,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敬佩及愧疚之情。更多的文章是题目本身没能明确事件,这要在审事件的过程中就需认真读全文,归纳出文章主体事件。在实施写作这一过程中,应根据自己所选材料而在题目直接点明,尤其是在时下话题作文的情形之下,更有了自主性。

三、审范围

范围是用来区分限制事物类别、所属的。题目是偏正短语的恰好体现这一点。偏正短语中的偏关系、动宾短语的动词,都是起区别限制作用的。《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我”表示归属,第二个题目“回忆”表示方式,说明在叙述过程中采用的是回忆的方法。行文过程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写作时范围、程度、类别是很重要的,更能够表述事件的全部或部分,表述的程度恰到好处。

四、审题旨

题旨是题目的重心,称为题眼,与审范围联系起来看,所取偏正短语中的正关系(中心词)。《藤野先生》《小溪流的歌》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中的“先生”,第二个题目中的“歌”均为题旨,也就是写作时着重陈述的内容,如《藤野先生》作者鲁迅正是通过写藤野先生帮我改讲义,教我校正血管图,对我解剖尸体放心,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这些事情反映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好老师,《小溪流的歌》,反映了小溪不知疲倦与小溪汇成大河、大海、大江的事,从而颂扬了小溪流的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五、审地点

无论侧重写人还是叙事的记叙文,都是有主体事件的。事件发生在什么地点,这正是记叙要素之一。有些题目,已直接点明地点了,这类题目是以地点命名的如陆定一的《老山界》,有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读者就可以推想,在某个地点会发生什么的故事了。

六、审情境

在课改的今天,设置情境更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境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可以让学生尽快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自然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则属此种类型。题目中的梨花是这篇小说的情境,漫山遍野构成了小说的境地,梨花既是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指文中线索人物梨花,梨花在文中篇末出场,但她热情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却跃然纸上。

七、审线索

记叙文都会有一条叙事线索,或明或暗。有些题目既全文的线索。这类题目多以物件直接作题目,其物件一定是有特殊含义的。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件珍贵的衬衫》。这样的题目利于阅读时按全文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

老师记叙文篇9

首先重温两个概念——叙述和描写。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用它们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有了必要的叙述,记叙文才能表现出内容的顺序性、持续性和流畅性。描写也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法,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之感。有的同学运用华丽的辞藻进行描写,铺得太开,连必要的进程性叙述也没有,结果难以收拢,给人哗众取宠、散漫凌乱之感;有的同学则是干巴巴的叙述,流水账似的记录,不善于让时间“停一停”,让叙述“等一等”,以便进行必要的描写,结果文章形象干瘪,枯燥乏味,没有亮点,读来令人昏昏欲睡。后一种“症状”显得更重,染此“病”者更多,所以下面主要为这类“患者”开“药方”——记叙文怎样用好描法,使之与叙述相配合,远离“流水账”?

一、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可感。例如,上海某考生的《悄悄地提醒》,写到一位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醒时,将叙述情节暂停,这样描写老师的声音:“磁性的声音回荡在耳畔,似春风拂动柳梢,如瀑布注入深潭……我聆听着,享受着……”声音是抽象的概念,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具体生动地表现了老师声音的轻柔温和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这样的描写虽然延迟了情节的发展,却给读者充满诗意的联想空间。

二、运用多觉描写,多角度地摹写人或事物的特征,使之个性化、立体化。所谓“多觉描写”,是指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器官,多方位凸显人或事物的特征,从而使叙述血肉丰满。例如,烟台某考生的《总想为你唱支歌》,文中的“你”指家乡茶林,其中一段这样描写:“低头俯瞰,茶影摇曳,碧叶重叠,参参差差,绿玉一般。风儿吹来,茶林又如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浪。流翠欲滴的嫩叶伴着采茶女的欢声笑语,不断飞向背篓。放一片嫩叶在嘴中,你会品出乳汁般的醇香,清泉般的甘甜,顿觉沁人心脾。”这段文字以视觉描绘为主,兼有听觉、味觉和嗅觉,使读者置身于茶林美景之中。

三、克服“叙不够,景来凑”的毛病,让景物描写为记叙事件和表现人物服务。有的同学不管主题是否需要,开头总是来一段写景,景物描写成了“万金油”。开篇成功的景物描写,一要精练形象,二要显出特色,三要服务主题,或交代背景,或渲染气氛,或烘托心情,或点出线索。“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你看, 鲁迅《故乡》开篇的景物描写选择了几个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只用了50多个字,就将“我”活动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展现出来,同时人物沉重压抑的心情隐含其中,全文凄清悲凉的基调由此奠定,堪称写景开篇的典范。南通某考生的《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记叙了这样的故事:一只小鸟飞进自习课教室后来飞出窗户,“我”从小鸟身上学到自信沉着的品质,终于解出数学难题。文章开篇这样描写:“天气转暖,太阳的光芒洒满大地。窗外的一排柳树钻出了嫩绿的芽儿,几只可爱的小精灵,在嫩枝上蹦跳着吊嗓子——‘唧唧……喳喳……’。但热闹是它们的,教室里一片寂静,仿佛严冬厚冰下的河水……”如此写景开篇确实巧妙——既点出行文线索——“小精灵”,又写出了“我”被数学题难倒的“寒冷”心情,又为下文写景抒情(“从热闹的春风回到冰冷的寂静”“仿佛从严冬的冰河回到和煦的暖阳”“这一刻,玉门关隘迎来春风,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做了铺垫。

四、随着叙事的推进,在同类描写点上变化描写文字,既能显示行文脉络,又能演绎题旨。例如,山西某考生的《好习惯要逐步养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家里新装了门铃,三次来人都对门铃视而不见,还是敲门,后来“我”在门外贴“请按门铃”的告示时门被风吹关上了,“我”也是同样只管敲门……文章仿佛一幕轻喜剧,围绕“敲门”这一描写点多次进行描写,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拟声描写和语言、神态描写。请欣赏,对父亲:“咚,咚,咚”,三声有节奏的敲门声响起来。怎么搞的?没看见门铃吗?哦,原来是爸爸呀!干吗不按门铃,是装的吧!”对表妹:“嘭嘭嘭……”,又是一阵敲门声。“谁呀?”我气冲冲地把门打开。是表妹,只见她汗淋淋、气吁吁的,没等我开口,她便吐吐舌头,笑嘻嘻地说:“我忘了……”对四姨:没隔多久,又响起敲门声,“嘭,嘭,嘭”,一下一下,不紧不慢……门开了,“原来是四姨呀,从乡下来吧,快进屋坐!”……我顺势介绍:“四姨,这叫门铃,按一下就会响,屋里的人就知道来人了。”对自己:我使劲敲打被风关上的门,高喊:“开开门——”猛然抬头看见自己才贴上的“告示”,自我解嘲般地笑了……

老师记叙文篇10

[关键词]中国传记电影;叙事模式;史传文学传统;《启功》

美国后现代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中提出了“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这一概念。所谓“影视史学”,即指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史学相对于书写史学的优越性在于具有直观性、临场性、能指和所指的同一性。传记这一史学分支借助声画语言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尤其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传记电影和传记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时期中国传记电影在叙事上普遍采用串珠结构,不追求核心戏剧冲突,而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形成散文化的电影风格,这与《史记》奠定的史传文学传统有很深的渊源。本文将以传记电影《启功》为例,从叙事结构、主题呈现和抒情功能等方面探讨中国传记电影叙事模式与史传文学传统的关系。

一、宏大叙事:将人物置于历史洪流中

“以《史记》为开端,中国的传记形成了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写人的宏大叙事传统,后继的传记作者所关注的大多是与历史有关的大局、大事、人物大节,而对于个人的身边琐屑、传主的内心世界一般都不给予过多的关注。”[1]中国传记文学从诞生之际便依附于史学,难以摆脱历史的重负。在西方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现代传记文学观念,也沿袭了“史传合一”“知人论世”的民族文化思维定势,中国传记电影的创作必然会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如电影《邓小平》就被研究者称为“史迹传记片”:“就影像表现特点而言:明显遵循还原史迹资料拼贴手法,趋近史料纪录片。影片对历史大事件顺序的忠实成为构思的基本骨架,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大的历史事变,是《邓小平》梳理人物命运的主要线索……”[2]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必须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来考察。传主身份的差异决定了传记电影对历史重大事件呈现角度的差异。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学者。他不是政治家,他的成就不体现在政治上,因而重大历史事件只作为人物的生活环境加以呈现,淡化为历史背景。《启功》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跨度很大,从清朝一直到新时期。影片中多次出现表示时间的字幕如1966,1920s,1930s,……字幕作为精准的时间刻度,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进行标记,强化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带有编年史的意味。影片中还采用了一段十几秒的新闻纪录片资料,对1938到1945年的抗战历史进行概述。影片中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虽然不像电影《邓小平》那样聚焦放大,但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历史背景,人物一直处在历史洪流之中。例如,电影开头对“”有一系列程式化的影像描述;片中两段表现启功排队领粮食的场景(抗日战争期间和“”期间),均反映了当时政治气氛的紧张和物质资源的匮乏,真实地呈现了主人公在剧烈历史变动中的生存状态。另外,辅仁大学是启功一直工作的地方,影片将校园作为具体的历史标本,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校园人文生态。影片始终关注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历史环境对人的影响,启功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二、串珠结构:将生平故事有机串联

任何传记都不可能叙述传主一生的所有经历,只能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传主的性格和成就。传记学家杨正润认为:“如果传记家把相关事件组织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来叙述,即以传主的某件事为核心,把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背景都集中在一道,叙述其原因、经过和结果,这就形成传记中的一个场面。……如果一部传记主要由若干场面组成,这就是场面结构。”[3]场面结构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串珠结构,《史记》中的传记作品就主要采取这种结构方法。如《项羽本纪》主要表现项羽戎马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会与将相和三个故事等。

电影《启功》紧扣启功“书画家”“教育家”“学者”三重社会身份展开叙事,三条线索在现在时态和回忆段落间不断穿插,时隐时现又相互关联。剧中的每个场面都能呈现传主与时代的关系,比如他在战乱中卖画为生,在“”中被监管,在新时期重登讲台;每个场面都能表现传主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如“”中用扫帚在厕所地上画“墨竹”的乐观豁达,新时期对地摊赝品书法以包容对待的宽厚温良等;每个场面都表现了传主和他人的关系,比如少年时期祖父的熏陶、母亲的鼓励、八叔祖的打击、老师的引导,这些都对他人格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史传文学就非常重视传主幼年时的成长经历,一些小事往往决定着人物的发展动向乃至人生结局。如《项羽本纪》开篇写项羽弃书捐剑的少时为学事,对其眼高手低的性格特点进行了生动描述,突出了项羽的志大才疏,为他日后的兵败埋下伏笔;《酷吏列传》中张汤审鼠的故事表现他在儿时就显露出成为酷吏的天资;《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悟“鼠道”揭示其苦于贫贱、贪恋富贵的人生观、价值观。《史记》善于对传主生平事迹进行剪裁、提炼,用故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达到见微知著的美学效果,《启功》的传记电影叙事深得其精髓。

三、主题呈现:主题是串联故事的红线

《史记》每篇传记都有一个主题,明代陈仁锡指出:“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所谓“主宰”就是对传主生平的总结和人格的概括,以及由传记得出的人生经验。只有首先确立明确的主题思想,才能围绕它组织材料使全文意脉贯通。“师生情”是影片《启功》的核心主题。片头打出了“谨以此片献给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们”的字幕,而影片选择在9月10日教师节上映,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影片首尾都采用了启功在课堂上讲授唐诗的场面。讲授的内容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中“知己”的内涵。“知己”是这首唐诗的诗眼,也是影片主题精妙的注脚,凸显了师生之间情同知己的特殊关系。影片中的“师生情”由两条线组成:一条是启功和他的恩师陈垣,另一条是启功和他的学生刘雨辰。陈垣推荐启功入辅仁中学教书,并传授给他具体的教学方法。当启功因为没有文聘被校方辞退生活艰难时,陈垣又伸出援手,力荐他进入辅仁大学,并认定他是当老师的好材料。抗日时期,陈校长带领师生坚守学校,表现出的民族大义深深感染了启功。执政时,启功在面对从政还是继续任教的选择时,陈垣再次授以“为师贵在传道”的信条,坚定了启功从教的决心。“”期间,陈垣又教导爱徒不要背负曲学阿世的骂名,并鼓励其继续钻研学术。“师生情”是双向互动的,启功一直感念着师恩,并表现在拜寿、祭奠和纪念等诸多行为细节上。刘雨辰是启功的学生,“”期间成为红卫兵小将。他召启功来总部抄写诗词大字报时,被启功的书法技艺震撼。他白天带头查封启功家的古籍,夜晚撕大字报做成字帖偷偷练习书法。两条“师生情”线索的交会处是陈垣追悼会现场。刘雨辰看到启功尊师的举动,再次被他的人格感动。刘雨辰登门拜访,向启功求教书法,不怕在政治上受牵连。在师母去世后,他担起继续照顾和陪伴老师的责任。

除“师生情”外,影片还表现了“夫妻情”,而且二者用力平均,创作者有意将两种情感都包含在“知己”中。但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双线并置就可能导致模糊焦点和弱化主题的问题。本片应紧扣刘雨辰这个人物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对“师生情”主题进一步深化。

四、抒情功能: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一)直抒胸臆法影片中的一些场面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下跪和鞠躬。下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表示感恩、忏悔等强烈情绪的带有仪式性的日常行为。影片中有三次下跪,一次是童年启功拜师学艺的礼节性下跪,另外两次下跪则体现了强烈的抒情意味:一是老年启功给妻子下跪表达心中的愧疚;二是给恩师拜寿,表达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隐忍与持谨。这种中国文人式的含蓄隐忍往往比大庭广众之下的号啕大哭更具感染力。陈垣去世,启功被拦在追悼会场外,他在门外面对遗像三鞠躬。这个场景通过慢镜头表现肃穆的人流,通过特写表现启功悲痛的表情,以沉重的音乐渲染气氛,伴随启功念诵挽联的旁白,画面表现的是他在灯下书写挽联以及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焚烧挽联祭奠英灵的场景,整个段落的配乐庄重肃穆而又超旷空灵。同样的手法在“”结束时启功对发妻的悼亡又有使用。参照《史记》塑造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能够做到“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历史人物身上,才使得传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二)诗画结合法影片配乐出现的频率很高,每个情绪点都有音乐衬托,起到了激荡人心的作用。以上那些通过日常行为直抒胸臆的段落,因为有了音乐的渲染,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影片中还有一个抒情段落,将诗画结合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少年启功在书房内作画,师父溥心畲在天台上弹弦唱曲儿,歌声持续,画面从师父弹唱的背影过渡到长有荒草的房顶,再推到人物身后护城河和钟鼓楼的大全景,枯树、寒鸦点缀在阴沉萧索的空气里,随即画面转换为难民流在寒风中艰难行进的场景,这幅画面既是唱词中“离愁别绪”的具体呈现,又是启功被乐声激发的想象图景。他随即进入了这个超现实的虚拟空间:他一袭白袍与一群难民逆流而行,跌跌撞撞。随风乱舞的枯草落叶与难民悲怨的神情相映照,传达出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苍凉诗意。此处将诗情、乐感和画意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物交融的境界。当启功从想象中回过神来时,在画作上慨然题诗,师父更是由衷赞赏其“有悟性”。这段诗画结合的华章将抽象玄妙的“开悟”过程用具象的声画语言呈现出来,别开生面。上文论及的启功祭奠恩师陈垣的场景,也是使用诗画结合的方法。不难发现,影片《启功》的诗画结合法与《史记》善于引用歌谣诗赋来增强抒情性、善于借用民间歌谣对历史人物表达褒贬之情的艺术技巧无疑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三)前后映照法史传文学往往采用“伏笔”,在叙事结构上形成前后映照的关系。影片《启功》同样通过前后映照的方法,建构了多条贯通全片的情感脉络,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式的抒情效果。其一,影片的序幕和尾声以两次上课讲授唐诗的场面相照应。启功终生以教师为职业,影片首尾的安排构成了一个闭合的括号,形象地诠释了启功的社会身份。两堂课前后呼应又同中有异,表现了主人公处境和心境的变化。其二,影片中30年代和60年代启功两次排队买粮、寻找妻子然后携手归家的场面照应,表现了不同时代政治背景下相同的艰苦生活和不变的夫妻感情。其三,妻子精心收藏保存字画的习惯,这个细节在青年和老年两次出现的照应,强化了平凡生活中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真情。其四,“画扇”也前后两次出现:祖父教画扇与“”后观画扇,前后照应,达到了影片的一个情绪高潮。另外,影片中的闪回段落,如同传记文学中常见的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手法,形成独特的照应艺术和时空转换意识。如影片中的几段回忆:“烧诰令”“寻妻”以及书稿出版遇阻和写奉命文章的郁闷情绪,引发对先生教导超脱艺术精神的回忆和路遇老年陈垣引发初识陈垣的记忆等,在现实和回忆多次穿插中,以片段化的方式概述师生情谊,形成了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抒情乐章。

(四)卒章显志法影片尾声两段启功的讲话实录,具有卒章显志的功能。一是启功在课堂上讲解“知己”的内涵;二是启功在北师大建校90周年仪式上解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两段讲话实录,具有庄重感和仪式感,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片尾还出现了启功在画面中心低头书写的形象,并用数字技术将慢速旋转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墨迹结合,这些字迹涉及各种领域或场合,充分说明并强化了传主作为社会人在特殊职能中的功绩。这种卒章显志法与《史记》“太史公曰”中的论赞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传记电影《启功》注重人与外部世界的关联,采用散文化的串珠结构方式,强化叙事中的抒情功能。其叙事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

[参考文献]

[1] 辜也平.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6).

[2] 周粟.领袖人物的“史迹传记片”形态――关于《邓小平》影片形态的思考[J].电影新作,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