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教育笔记十篇

时间:2023-07-07 17:34:56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1

一、挖掘生活,发现教育价值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方式使她们的心灵充满正能量?那就是发现教育意义―挖掘教育意义―赋予教育意义。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言一语皆有心。优美的校园环境、层层而上的台阶、随风摇曳的花草,只要努力挖掘,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笔者L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这些,收获颇多。

二、抓关键事件,赋予教育价值

“十一”放假回来,正好轮到笔者班级清扫校园。因为占用早自习和上午、下午的第一节课,期间都是学生自主管理,容易出现纪律散漫的情形。此时,天气转凉、落叶纷飞,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并受到教育有较大难度,但是,如果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劳动值周就会变成教育学生的契机。于是,笔者在动员会上从以下三个层次向学生讲解劳动值周的意义。

1.发现劳动“原有”的教育意义

劳动是最光荣的事,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是职员上班、农民卖菜、保洁员搞卫生,还是学生学习、教师讲课,都是劳动,通过踏实劳动得到收获是值得尊重的。值周班做好值日,给全校师生呈现一个干净的校园,就是有价值的,而且不怕脏、不怕累、不贪慕虚荣也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2.挖掘劳动“深入”的教育意义

如果说上述引导是发现值周的教育意义,那还不够,还要深层次地挖掘值周的教育意义。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内心深处不太认同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认为农民没有体面的工作环境,没有不菲的收入,更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信服。于是,很多学生由于对父母的不认同导致对自己的不接纳,甚至导致不自信和不良的亲子关系。对此,父母不理解也无能为力。基于此种现象,笔者进一步挖掘值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劳动的可贵,而且意识到辛苦劳动的父母对家庭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父母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父母身上的朴素之美,感受粗糙的大手里包含着的对家庭的爱、踏实辛苦的劳作包含着的坚持不懈,这些可贵的品质使得看似平凡的父母多么可爱可敬。如果学生能继承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情感,就能依靠自己的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通过深入地挖掘值周的教育意义,学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在周记上,有学生写道:“突然发现父母很辛苦、很伟大,供我读书很不容易。我一定要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学成之后回报父母。”

3.赋予劳动“新”的教育意义

笔者告诉学生,在值周的时候,不仅要认真劳动,还要观察记录校园中的美,可以是美好的景致、同学的善行,也可以是一切让人感动或思考的东西。把它们整理出来,告诉教师、父母、身边的同学,甚至向校报投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喜悦。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态度:值周和上课或其他活动一样,都是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时时刻刻发现并享受甚至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不要人为地把某个时间段定义为“不喜欢”或“煎熬”,这也是对生命和生活负责的态度。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度过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阶段,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变得越来越积极乐观。通过一周的实践,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状态为班级赢得了“优秀值周班”的荣誉称号。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2

一、积极倡导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

教师虽然是解惑、授业、传道之人,但更应该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其解法,并能掌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出新的思路、研究出新的解法,这就是发现与提高。学生的层次不同,也应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教法。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做一些拔高题;程度差点的同学可以做些基础题。教师改程度好一些同学的练习,让程度好一些的同学改程度差一些同学的练习,以此循环,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成绩。学无定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但对于不会学习、不知如何学习的同学来说,必须让他们学习和仿照先进同学的学习方法。

二、良好的班级、团结的同学、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是每位班主任所追求的目的

笔者将班干部主要分为学习、作业、纪律、劳动、表彰五个职能岗位。让这五个岗位都有学生竞聘产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并且做到半学期竞聘一次。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做人、处事等各方面能力,从而锻炼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在学习方面

每次模块考试中,本次考试比上一次成绩在班内上升4个或4个以上名次者嘉奖5分;在年级中进入年级前20名者嘉奖10分,在年级中21~60名者嘉奖5分;61~120名者嘉奖3分,如此实施,极大刺激了学生的进取心,提高了学生成绩,促进了班级发展,学生也没有出现很大的断层,都是一个跟着一个,每个人的分值都咬得很紧。

(二)在作业方面

制定了学习委员专门负责制,每个小组每个星期由组长统计本周作业情况,两次以上不交作业者扣2分,计入学生品德档案。星期天由学习委员统计各组交作业情况,一则记录扣分,二则宣布本周两次不交作业人员名单,起个促进作用。

(三)在纪律方面

纪律管理类组由五个值日班干部组成,每人值班一天,循环值班,每个人负责这一天的纪律,尤其中午午休与上自习如果有严重违纪,大声喧哗者,班干部做好记录。每学期由班长负责统计值日班干部的记录情况,两次以上违纪者,由班主任进行批评教育,并在品德档案中扣除分数。为了进一步调动与提高值日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星期五的班会上,每一个月对5个班干部进行投票选模,得票最高者加分,得票最少者将不再聘任,另选一名同学整补。这样学生与班干部相互制约,相互均衡,形成了良性循环,保证了班级的进步与稳定。

(四)在劳动方面

有劳动任务时,让劳动委员把五个小组平均分配劳动任务,并规定各组组长负责各组谁完成任务谁结束,完不成该组加班加点也要完成,结果各组同学都干得热火朝天,都能及时把卫生打扫完;教室后面时常有废纸,笔者让两人一天轮换一次进行清理,并摆正好扫帚,由劳动委员进行监管,结果教室卫生保持很好,教室后面也很整洁,班级内务保持得也十分干净,进入教室后感觉很舒心。

(五)在表彰方面

这方面包括学习、劳动、纪律和好人好事等,由学习委员统计学习和作业、劳动委员统计劳动情况、班长统计纪律、班内团支部书记统计本班好人好事以及班级内一些好的现象,经过组长或班干部核实后,根据情况酌情加分,最高加10分,最低加5分,在星期天晚上第二节课上宣布并表扬。这样既是对好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又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做到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活干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理性教育;提升效率;措施;意义

一、高中数学教育呈现出来的问题

高中是学生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数学又是学生考试的重要科目,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非常看重,所以一般学校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主科学习,尤其是对高考分数比例较大的数学科目,很多体育课与音乐课这类小学科都被用来进行数学学习。主科受重视是教学实施的正常规划,但是如果过份重视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减缓压力,但是学校连学生用体育训练放松自己的时间都剥夺了,让学生一直处在书本当中,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没有达到劳逸结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下降。

老师的教学管理上不够规范,导致学生对待学习的认知下降。我们都知道高中是学生的重要阶段,所有的教学方案都是经过教育人员进行合理制定的,但是当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按要求进行实施,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被打乱,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就会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结果。

二、如何让高中数学教学回归理性,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在重视主科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平等地对待其他学科,不要剥夺学生进行体育或音乐科目学习的权利,这些科目虽然不是主科,但是在学生的高中生涯中起着一定的平衡调节作用,因为它们的引入让教学不再枯燥,给了学生放松的空间,大大展现了劳逸结合这一点。所以学校要为学生着想,减缓学生们的压力,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而且学校还要时常鼓励学生,主动开导学生,帮助他们减压,规范他们的学习纪律,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合理地将学科知识有规律地进行传授,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经过教师的合理总结归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回归教学理性学习,完善学生的学习规范。例如,某一学校的汪老师在进行数学讲授时,发现有的学生很会学习,能够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然后自己做笔记,并且能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老师讲课的知识有条不紊地以时间顺序相互排列,事后老师发现这样的笔记看了以后很容易将学生的思路带到那堂课上,看着那有条不紊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笔记,是完全可以记住老师讲课的情景的。这样记笔记不仅加深了学生听课的印象,同时对学生课后复习也有一定的帮助,然后老师将这种方法很快传授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共同学习。学生都采取此类方法,当年级进行模拟考试的时候,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成为整个年级最高的。所以老师应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发现好的方法适时分享,好的建议要随时提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数学名人的历程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是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等广泛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学者,也是这些数学领域的开拓者与创始人,学生应该学习他的吃苦耐劳,为数学事业执着而坚定的决心,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因为高中学习是比较枯燥而且路程艰辛的,很多学生由于意志不坚定都输在了路上。所以给学生多介绍一些励志的名人成功事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与信心,让学生理性学习,不浮躁,时刻牢记榜样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自己的自律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三、合理地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理性实施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合理地进行数学教学无疑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学生都能以一个良好的成绩升入更高的学府,而合理地进行理性教学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加强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以及时、准确、合理地对待高中数学教学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时刻为学生服务。所以回归理性教学对高中生数学科目的教学具有实质性意义。

对于教育来说,合理回归理性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符合现代教育的最佳模式,以配合现代的教育理念使其达到教育的预期期望,对于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教育层次的提高,能够完善并规范教育事业。

总而言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应不断地努力与思考,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案。所以我相信通过回归理性的教学措施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步入高等学府,提升我国教育的综合素质。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4

一、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发展

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如何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实践内容

在实践课中,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课程内容。针对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课程主要是以认识和理解为主,带领学生到实验场所参观实验场地,认识各种动植物,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期及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护理和喂养,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场地和动植物生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再运用和再实践,经过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由初浅的认识上升到深入的理解,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动物喂养和护理的方法,从而达到实践课的目的。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劳动实践教学是以实践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看似简单的问题中挖掘出蕴含的深刻道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二、利用劳动实践基地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

劳动实践课程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实践内容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课程切入点。把各个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和数学的应用融入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活动中,不但能提高课本教学应用力,同时也在劳动中收获了知识。例如,在玉米基地劳作时,教师指导学生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是语文课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延伸。将劳动与课本相结合,不仅开拓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利用劳动实践基地拓展科学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在此期间,指导教师不只是分配工作,而是将与作物有关的科学知识穿插其中,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这种形象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教授,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科学知识,对拓展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亲近自然、体验劳动、体验丰收也是学生对课本上的科学知识的再学习和再利用,能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四、利用劳动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看到的记忆不深,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体验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我校劳动实践教育教师和学生到试验田和养殖场参观,听技术人员讲解养殖栽培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比如,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多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对科学的探讨,教师帮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就是从观察自家的植物中引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才会有他伟大的环球航行,最终有了生物进化论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些引导、教育和启发,很多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将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五、劳动实践基地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动植物都需要精心的护理和照顾,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了完善自我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比拟的。

劳动实践教育是在劳动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不仅积累了知识,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平等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此外,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将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5

[关键词]校园卫生 德育功能 素质教育 习惯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17-01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而不屑一顾!

请先听这样一个典故: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想干大事。一天,其友薛勤造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这便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它批评矛头直指那些自命不凡好高鹜远不愿从小事做起的思想。

其实,有这种思想的大有人在。今天,笔者就中小学卫生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因之看似小事一桩,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重大,不容忽视,所以才很有必要专题探讨。

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炎黄子孙,谁都不会有好心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却不得不为之汗颜,因为这随地乱吐,随地乱扔的恶习不要说在大街上,就是在中小学校园内也都屡见不鲜。

笔者曾走访过许多中小学校,发现校园卫生状况真的令人忧虑,乱扔乱踩乱涂乱画的现象屡禁不止,那一个个令人痛心疾首的镜头还时不时映入眼帘:

――下课后,教室里桌凳东倒西歪,室内尘土飞扬,乌烟瘴气。

――晨扫后,清洁如新的操场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一些食品袋、废纸屑等,而过往师生竟会熟视无睹。

一一楼道间,不知是谁吃剩的还是弄洒的米线被过往行人踩上一脚,肮脏不堪,人们也视而不见。

一一走在教学楼下,不知从何处飞来一架纸飞机竞向行人俯冲而来。昂首望之,楼上几个人影一哄而散。

通过对校园卫生状况进行研究,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卫生脏,则管理乱;管理乱,则质量差。为什么校园卫生保持会这样困难重重?经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了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这五种:

其一,有的忘记打扫或者打扫不彻底或者时间来不及未打扫,导致卫生状况差。

其二,学生大都是独子,大多患有“四二一综合症”,。在家庭的溺爱下,懒惰,自私,依赖,在家里根本就未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并把随便乱扔弃物的恶习也带到了学校。

其三,有的学生不小心把东西掉到了地面上却又懒得拾捡。

其四,校园垃圾箱太少或垃圾箱使用不便,学生怕麻烦,干脆就随地乱扔了事。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作为一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有哪些对策呢?

首先要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校园环境卫生的重大意义。

中国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桎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自古以来,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思想始终也未绝迹。独生子女中有此思想者更盛,因此适时恰当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这正是总书记大力倡导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新型劳动观。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今后无论走上什么工作岗位,只要热爱劳动,就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看似小小的校园打扫卫生、保持卫生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可作,它不但关乎个人的思想素质,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绝不能等闲视之。

明确了校园卫生打扫和保持的重大意义之后,紧接着要有创新的管理办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一、大力营造人人讲卫生的浓郁氛围。

二、制定《校园环境卫生公约》

学校要发动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出《校园环境卫生公约》,并组织众人签名活动,激发大家主动自觉讲卫生的热情。

三、开展班级卫生劳动红旗评比

此法是按照《校园环境卫生公约》对各班教室、公地进行认真检查评比,凡是达到要求的班级,一律发给流动红旗。如果检查不合格,则取消流动红旗。

四、设立曝光台和光荣榜

对那些乱扔弃物者,一经发现,可在曝光台上公布其班级和姓名。以警示众人。对那些主动拾捡垃圾者,可在光荣榜中公开表扬。

五、各班设立环保小卫士或者卫生监督岗

环保小卫士专门负责拾捡或清扫垃圾,卫生监督岗负责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长期开展“我进校园弯弯腰,随时随地做环保”的群众性活动,形成人人育人的校园氛围。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6

【关键词】:爱心教育 耐心 沟通交流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近年来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同是也是学校工作的难点。那如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爱心去感他们。冰心老人曾说“没有爱的教育无所谓教育”。作为教师首先就得有一颗爱心,有爱才会有一切,尤其是对待那些问题学生,则更需要爱的呵护。在教师眼中,表面上冷酷无情,为所欲为,甚至是“无法无天”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与所有学生一样,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理解,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生缺少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会变得如此不可教化。所以,作为教师,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对他们进行适时教育,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大多人眼中,只是他们的缺点太多从而掩盖了所有的优点,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坏的习惯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无人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无人发现他们的长处,所以自己也只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作为教师,就要学会发现后进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进步,然后才能找到工作的突破口,真正展开这项工作。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名叫罗磊,胖胖的身材、矮矮的个子、大大的脑袋,同学们因此给他起外号“矮胖子”、“小武松”……总之都是些带有人身攻击的嘲讽。学校里的他因为常受人欺负,加之老师又十分讨厌他,所以学习一踏糊涂,写的字可以算是乱到了极点,平时连作业也不交。从一年级开始,每次测试,各门功课从来未达到过60分。

笔者初到学校,刚接班时,前任班主任告诉笔者说:“这个学生你就当没有他,你只要带好其他人就行了。”从这位老师的话中可知他有多么不受欢迎,可笔者深知,这就是他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他虽然学习很差,但性格并没不内向,他很懂事,懂得如何孝敬父母,生活中的他热爱劳动,关心小同学……这些发现,让笔者深感兴慰。三周多时间结束后,班里要重新搞一次班委会选举,所以在一次班会中,笔者特意点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在得到全班大多数同学的投票肯定后,最后选他为劳动班长。当时他很高兴,日后的工作也很积极、负责,平日里,一有时间,笔者就找他闲聊,问问学习,关心生活……。慢慢地,他好像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爱。一学期以后,他变了,彻底变了。期末考试时,他语文考了六十三分,数学也考了五十八分,也许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所以,以后的每学期里,他都很努力,在笔者调离那所学校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中,他语文考了八十六分,数学也考了七十多分。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是感情化的动物。教育靠打骂是更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得有爱心,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从心底里感化他们。

二、用耐心去教育他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耐心,只有这样,你才会成功。后进生转化工作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所以,作为教师,在做这项工作之前,一定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往往有一部分教师,当看到自己工作有点滴收获时,就对其放任自流,结果是白忙活一场。也有一部分教师,当从别人口中得知某某同学难教难管时,开学初就将其狠狠教训一番,本以为这样的“见面礼”会让他惧怕三分,从而服从管理,但往往都会是适得其反,以致于以后的工作无法开展,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干脆通过多种变相手段迫使其转学或转班。后进生转化工作,没有耐心是更本做不了的,日常教学中,有好多教师起初信心十足,盲目效仿他人经验开展工作,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当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绩时,就对其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要知道,后进生之所以不爱学习,更重要的是因为心理原因,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还很差,即便是进步了,也很容易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再度下滑。所以,教师一定得有耐心,等到他们学习稳定下来后才可适时逐步放松。

三、学会与学生沟通。沟通是是人与人之间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重要方法,后进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我们得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除了调查家纺,了解他们的家庭及其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从而了解他们想干什么、为何讨厌学习等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从教七年,一直都是通过沟通来解决许多问题的。当然会有人问怎么沟通?难道就找他们谈话?他们不张口怎么办?……是啊,这的确是些难解决的问题。现实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平日里,他们捣乱纪律,胡作非为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当你找他们谈话沟通时,却一言不发。那怎么办呢?

写日记!通过日记与学生沟通。人就是这样,有时有些话面对面说不出口,可写在纸上就轻松容易多了。别的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无非就是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每天只是写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是想到了什么。而笔者让学生写日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日记建立一个师生沟通的平台。所以,他们有的每天写一封信,诉说他一天的烦恼与忧愁;有的每天讲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与老师一起分享;还有的每天……总之,笔者对他们日记的内容放得很开,并且,每一都要给他们回复。平日,笔者细心留意他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发现优点时,笔者会在日记里祝贺他;发现不足时,也会在日记里告诉他如何改正。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7

[关键词]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措施

一、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分析

劳动法课程是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就业问题,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各个专科院校的高度关注,纷纷加大了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效果探索的力度。然而,对其传统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是改革的首要工作。

(一)能够传授给大学生较完整的理论知识

劳动法课程传统的教学,能够做到条理性与系统性兼顾。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掌握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给他们今后系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功底,这也是该课程能够被我国许多高校老师采纳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传统的劳动法理论教育课程模式,教师是上课的主体,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本上都采用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其教学方式三段论的构成是:老师上课——学生记笔记——学校考试,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人,是教师知识的复印机,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培养出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三)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存在上述弊端,传统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只能使学生变得依赖性越来越强,极大地扼杀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开拓性,大学毕业生大都变成了传统的书生。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已经极不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完全脱离了专科学校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地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更不利于创新型国家任务的实现。

二、改进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时代在巨变,社会在发展,针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缺陷,其改革更应当与时俱进。

(一)劳动法的理论新发展推动其教学效果的改革

我国《劳动法》从1994年开始颁布以来,其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2008年是中国劳动法发展历史上的丰收年,有多部法律开始实施,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颁布,有效地弥补了《劳动法》的不足,丰富了劳动法的基本理论,拓宽了国民的法律视野,给我国高校劳动法课程的教育、教学增加了新的领域,推动了广大学者对劳动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劳动法理论的新规定、新发展、新思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如何适应当前劳动法领域的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

(二)教学对象的变化亟需课程改革的配套

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传统的教学改革误区始终认为改革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想法。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没有学生的全程参与注定会失败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当前的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教学效果改革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现在的大学生与十多年前的学生已经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泛、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授课教师不了解这些新的变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是无法实现的。

(三)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学改革的跟进

我国专科院校的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实用型的、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高素质大学生。这样的目标基本上符合我国当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可是,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导致我们专科学院培养的人才不实用,动手能力很差,其教育模式与高等本科院校没有根本的区别,脱离了我国的教育目标,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了解教学主体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追求的目标也非常务实。故此,上课老师在讲授劳动法课程时,应当先进行问卷调查和广泛的调研,既要掌握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往届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又要了解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招聘标准

,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提纲和教学讲义,做到有的放矢。

(二)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有一位哲人说过:大学不是大楼,大学是大师也。这句话里蕴含的深刻含义对我们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有巨大的启示作用。专科学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地方,其在人才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在于它的实用型,而不是理论性。要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前提条件是有“大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科学院提升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条件。结合劳动法课程教学的当前需求,律师及老师的双重身份是进行该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成功的前提要素和基本保障。这种需求已经得到许多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经成为专科院校教师评定职称的必要性条件之一。

(三)适时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要改变传统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可选择的有效教学方法有:理论教学法、分组研讨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庭旁听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笔者现在用得较多的方法有案例研讨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又能完成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合时事精选教学案例

有了优秀的“大师”和积极参与的学生还不够,要真正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有许多具体的事务要做。笔者结合我院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师必须有大量生动、有效的案例储备可供选择。

笔者建议学院建立劳动法课程教学案例库,及时把符合当前劳动法课程教学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案例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以便其他老师在今后的劳动法教学效果改革中有生动可行的素材可取,这样极大地减轻了授课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快速、有效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

第二,选取经典案例进行教学研讨。

笔者在授课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用工实际及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新鲜、有益、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如范跑跑事件、华为事件、肯德基事件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研讨。

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的加班、加点内容时,笔者就恰当地引用了富士康事件,并提出如下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讨论:

1.富士康事件产生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2.富士康公司在哪些方面严重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规定?

3.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在富士康事件中存在哪些行政不作为的行为?

4.用人单位应如何避免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三,指出法律存在的漏洞,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任何再好的法律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会存在一些法律漏洞和真空地带,《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也是如此。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时,笔者就联系安徽省一高校去年实际发生的案例,让同学们进行深入讨论。

案例如下:安徽省某专科院校大三毕业生刘某(女生),于2011年4月份,拿到省教育厅下发的就业推荐表找到了一家公司上班,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刘某在5月份下班途中,被一辆违章汽车撞伤,医治无效死亡,最后因为赔偿事项其家人与用人单位和肇事车主发生纠纷。本案存在两个劳动法方面的问题值得学生思考:

1.该案件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其原因是什么?

2.人身伤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能否同时适用?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在校大学生毕业之前能否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的重大问题。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人身伤害赔偿法律关系与工伤保险赔偿法律关系可否存在适用竞合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惑,急需法律来调整和规范。学生们经过激烈的争论,都充分认识到健全我国法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明白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准备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诸多经典、复杂、热点案例的研讨,大学生们既很好地学习了劳动法方面的重点知识又联系当前社会实际,真正地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实用型人才,切实推动了专科院校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阎武.论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0(1).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8

童年的学习环境,让我学会了吃苦。我就读的学校很小,只是村里的一个教学点。学校内只有一间教室,两个年级,二十几个学生和一位老教师。我们每听到那铁锤敲打铁圈传出的清脆的声音,就蜂拥着挤进了教室,上课便开始了。教室里很简陋,没有天花板,抬头就能看见的屋梁。每当下大雨,教室里就会滴滴答答下起小雨来。窗户上玻璃大都是两块拼凑起来的。墙壁上到处是突起的墙皮和涂料,靠近课桌的地方早已被桌沿儿磨出了深深的槽儿。课桌更是破烂不堪,各式各样。有的桌面千疮百孔;有的桌板摇摇欲坠;有的桌腿四处扭动;唯有两张桌子稳如泰山却是水泥和砖块砌成的,夏天伏在上面学习感觉很凉快,可到了冬天就不那么舒服了。天冷以后,老师会安排我们几个个儿高的同学轮流使用这两张水泥课桌。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水泥课桌旁学习的那个冬天,小手都被冻裂了。就这样,我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渐渐学会了吃苦。

童年的学习方式,让我懂得了合作。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两个级部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南边两排是一年级,北边两排是二年级。老师采用的是复式教学。通常老师先给二年级布置好了预习任务后,就开始给一年级讲课了。老师给一年级讲完新课后,再给一年级学生布置几个练习题,就轮到给二年级同学讲课了。待老师把两个年级的课都讲完了,就到了我们的辅导小组活动时间。每个辅导小组都由一个二年级学生和一个一年级学生组成。二年级学生当辅导员,一年级学生做小学生。辅导员负责帮助小学生讲解还没弄懂的问题。每个辅导员都很认真负责,因为老师规定,凡是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到院子里自由玩耍的奖励。我读二年级的时候也当上了辅导员,记得我辅导的小学生常常一窍不通。有一次,其他的辅导小组早早完成任务出去玩了,只剩下我们组没完成任务,急得我大哭起来。回想那时的学习条件虽然很差,但我们刻苦用功,再加上老师教学有方,每逢考试结束,老师总会乐呵呵地捧回乡里颁发的奖状,随之,便是大家热烈的欢呼声。这可都是我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啊!

童年的多彩游戏,让我收获了快乐。我们的课余生活是精彩和快乐的。那时我们几乎没有买来的玩具。一根绳,一个毽子,几块石子儿,几张纸都是我们常玩的玩具。一下课,我们就三五成群来到学校的角落玩各类游戏,比如“插地盘”,“跳坊”,“扔毽子”,“冰糕化了”,“打陀螺”,“打纸牌”等都是我们热衷的游戏。我们经常玩得热火朝天,大汗淋漓,有时也为了输赢相互争得面红耳赤,直到传来那清脆的敲打声才恋恋不舍地停下手中的游戏。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也从来不缺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春天里,我们相约到野地里“择茶叶”,夏天里,我们偷偷地跑到大沽河里游泳,摸鱼捉虾。秋天里,我们跟着大人到村后的小树林捉“瞎眼撞儿”(一种飞虫,可炒着吃)。冬天里,我们冒着严寒到冰面上滑冰嬉戏。我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玩耍,体会着无穷的趣味,无尽的快乐。哪怕自己被晒黑了,冻伤了,弄疼了,也不减一丝热情。那树林,那大河,那长堤,还有那草垛,那水渠,那地窖,都是我们的游乐场。

童年的辛勤劳动,让我学会了质朴。我们从不缺乏劳动锻炼的机会。学校的厕所通常是我们自己打扫的。暑期结束,按照惯例我们会从家里拿来锄头和铁锹清除学校的杂草。麦收时节,我们经常结伴游走在田野拾麦穗。我还记得我们每年都会拣上满满的一小推车玻璃送到学校。拾麦穗和拣玻璃是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的勤工俭学活动。看到现在孩子的优越的生活。我常想起,那时的雨天,我们很少有撑着雨伞走在上学放学路上的。我们披的是大人们自制的雨衣,剪开化肥塑料袋的一边,然后扣在头上,披在身上,这样既能遮风,又能避雨了。再看看我们的铅笔盒,有的是父辈用过的已经生了锈的铅笔盒,有的用的是医药包装盒。铅笔盒里面也没有多少文具,最多有一两只铅笔甚至是几个铅笔头,钢笔是很少见的,而橡皮通常是半块或者是一点点。记得那时,我们为了少向父母要钱买铅笔,常常跑到村边的垃圾堆搜寻废旧电池,然后敲碎电池取出碳棒,再把一端磨得尖尖的,就可以当铅笔用了。看着用它写出的整洁美观“碳棒字”,我们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其实,像这样废物利用的事情,我们还做过很多。

那时,生活在农村的我们没有城里的孩子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没有条件享受正规的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更没有条件去参加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美术班……;所以,我们在农村长大的这一代很少有人具备才艺和特长。但是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深知学习在心中的分量,特别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中张扬了个性。如今,我们从农村走出的一代正成长为这个社会的脊梁。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如今,我早已是城里孩子的老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孩子生活和学习条件已经非常的优越。如今的校园,漂亮的塑胶跑道,美丽的小花园,雄伟的大楼,色彩斑斓的活动场,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孩子们的铅笔盒都是满满当当的,没有人去珍惜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每当雨天,学生们撑起的是漂亮的花伞,有的则是家长开着私家车接送。周末,孩子们大都报名参加了各种特长班。可是,这些我们当时奢望的美好的东西,如今却在我的心中留有一丝遗憾。那就是,路面的硬化使学校的路不再泥泞,学生却因此失去了亲近泥土的机会;供暖工程让学校的教室不再寒冷,学生却失去了吃苦的精神;完善的管理让校园不再危险,学生却因此减少了创造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一代小学生少有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去参加劳动锻炼,去拥抱大自然。因此,大都缺乏吃苦的精神,节约的意识,感恩的心和质朴的个性。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责怪孩子,抱怨社会,孩子身上所缺乏的东西正是我们现代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所缺失的东西。反思教育现状,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成绩以外的东西。

闲暇之余,我回忆童年往事并与大家分享,是希望各位学生家长和同仁能关注孩子分数以外的方面,重视培养孩子发愤图强,珍惜生活,自立自强,常怀感恩的品质,做素质全面,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9

一、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建议是:“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里明确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和想到的自然而然涌向笔端。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1、消除畏难心理,鼓起作文信心。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这都是心理有畏难情绪。只有消除畏难心理,作文才能学好、教好。首先老师要有信心,告诉学生作文是简单的事,只要你按照题目要求把想说的话,会说的话写出来,作文就写好了。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建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其次是学生也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比如有的学生在习作前说得头头是道,可动手作文时却一动不动。我鼓励他们:“你把刚才说的话一句一句写出来,你就完成了作文。”有的学生不会说也不会写,我就对他们说:“你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写下来你就是最棒的。”慢慢地孩子们都能动笔了,写的字数也越来越多了。

2、采用多元评价,激起写作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不能只是单一的对学生的句子、用词、写作顺序等其中一个进行评价,要全方位的评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结合农村实际,学生某一点做得好、有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写上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觉得老师对我的作文感兴趣、很看重。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只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成功的喜悦越多,自信心就越强,还会怕写作文吗?老师还会怕教习作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好像踏上了作文的台阶,在写作方法的引领下步步登攀,走上文坛的顶峰。

二、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在第二学段中还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实践,积累写作素材。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

1、听读积累。小学生对许多事物感到新鲜、好奇,如果他们在生活中乐于听,充分发挥听的作用,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指导学生认真听河边洗衣妇女的议论,邻里之间偶尔的吵架、争论时的语言,长辈讲的故事,口语交际课上同学的发言等,养成善于听的习惯,并及时记下典型的事例、风趣幽默的语言等等。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我在班级里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人人有书读,规定每人每天的阅读量并要做好读书笔记,牢记“读书要动笔”,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和摘抄的检查和评比。习作就像盖房子,材料准备充足了,房子才能盖得既快又好。

2、生活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有数不胜数的写作素材,只要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笔,及时记下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何愁“无米下锅”?我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在我们身边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资源。比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体会风雨雷电、日出日落、山川河流……留意家庭生活,观察成群的鸡鸭、肥壮的猪牛,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了第一手的材料,学生有话可说了,作文也言之有物。只有这样做,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老师教给了学生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后,我相信,农村的孩子也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奇事、趣事、乐事、新鲜事,还怕写不好作文?

3、活动积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课外活动时的体育比赛,文体健康课上的讲故事比赛、猜谜、套圈、摸鼻子等活动,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寻找写作的“活水”。如养鸡喂鸭、拔草喂兔、种菜除虫、钓鱼捕蝉、洗衣做饭等。还要联系地方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春秋游活动、环境调查、了解家乡的变化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积累了写作素材。针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教师更要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的真实感受,在劳动中积累习作素材。当孩子们参加拔秧插秧、耘田除草、割稻打谷等力所能及的农事劳动时,也要记好日记,以备作文时用。如项滨同学写的《晒谷子》,就真实地记下了他劳动的过程。我指导他写出在劳动中的所做所想,并向《闽西日报》投稿,结果在2004年8月3日的“校园内外”版上发表。

三、巧妙引用。

在积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好词美句、成语、格言警句、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诗词、歌曲、对联、广告语等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正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要求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如我指导学生习作《第一次……》时,张瑶同学就写了《第一次种兰花》。我看了草稿就给她建议:“你写第一次种兰花,可以用上与兰花有关的诗词、对联、歌曲等内容。”她说:“我会唱《兰花草》,我用这首歌行吗?”我点着头说:“行。”她就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用上了“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我鼓励她投稿,结果在2006年3月20日第12期《小学生周报》上发表。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篇10

本次小学毕业会考和期末调研考试,本辖区严格按上级通知精神组织,落实“四统一”,确保了考试公正公平,成绩客观真实。特别是本次期末考试阅卷前,宣布实行阅卷完教师签名然后把试卷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复查的做法,这样就刹住了阅卷马虎得不到学生真实成绩的不良风气。

从本次考试成绩来看,毕业会考成绩较理想,本校总均分超过全镇生平均分26.3分,全镇百名排名占了58人,可以说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培养了拔尖生,为学生在中学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校其它各年级语文均分都达到了75分以上,数学基本在70分以上,思品、劳动、自然试卷中思品要考得理想些,劳动要稍差一点。

从本次考试各年级试题来看,每科试题在选题上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内容全面,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语文试题既注重了平时的积累,还考查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数学既注重了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今后教育的走向问题。

从学生答题得分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各科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特别是高年级语文的字词基本过关,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满分,书中要求记的名言佳句大多牢记在心;数学试题大多数同学能进行熟练地计算,准确率也较高,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同学能把拔高题做出来;思品、劳动、自然试题考的知识点大多数同学能记得。这些都说明了教师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了基础知识掌握的训练,注重了积累。从失分情况来看,暴露出的不足也不少。从语文方面来看,很多教师还在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一遇到稍灵活点的题就只能望洋兴叹;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或者说没有静下心来阅读的习惯,理解不了短文的意思;作文水平很不均衡,高年级有部分同学还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现象,低年级有的写话还动不了笔。从数学方面来看,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粗心,很多同学把简单的计算题做错了;实际应用能力不强,许多同学知道了应用题应该列什么算式,却无法说出为何要这样解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严重;部分同学概念模糊不清,做题时有些张冠李戴。从思品、劳动、自然来看,学生的表述能力较差,有些题目知道意思却不能适当地阐述;书写马虎,卷面不整洁;不审题,不按题目要求做。除此之外,还有最大的一个不足,那就是辖区内各科很不均衡,有些村小相应科目基础太差,还有动不了笔试或者乱写一气现象。

总之,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我辖区平常的教学工作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还需要全体教师提高认识,客观地看待自身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以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