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创意教育十篇

时间:2023-07-06 17: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艺术创意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艺术创意教育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1

意大利人具有创造性的是,他们把视觉艺术的方法作为教育媒介,并有许多艺术家投入到这个儿童教育项目中。瑞吉欧儿童教育,呈现出一秋独特的民主意识和美感,让孩子与伙伴,与成人一起游戏;一起工作;一起讨论;一起考虑:一起享受创造的喜悦!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瑞吉欧体系的特色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动而丰富的表现。其教育理念得到各国教育界赞赏,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其特点如下:

1 社会支持和父母参与

全社会关心幼儿教育素来是意大利的好传统,是意大利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一种体现。在瑞吉欧镇,0~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市政工程,享有12%的政府财政拨款。

父母在学校中所起的种种作用是实质性的。在全镇所有的幼儿学校中,父母都有权利参与学校各个环节的事务,并自觉承担起责任。

2 学校的民主管理与合作

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以儿童为中心,在幼儿学校里,无论是教师或儿童都能获得“家”一样的感觉。教师之间没有任何层次等级,他们只是平等的共事者和合作者。这里也没有我们在一般机构中所见的那些行政事务。

瑞吉欧幼儿学校实行3年一贯制,教师连续跟班教学,以保持教师和幼儿之间长期稳定的联系。

3 弹性课程与研究式教学

幼儿学校的课程主要解决儿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结成小群体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他们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教学活动强调生动而富有实效的学习,决不匆匆忙忙“走过场”,要求自然而流畅。

4 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语言只是教师与幼儿彼此沟通的手段之一,瑞吉欧要求教师多采用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雕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5 合作字习与反思实践教师和孩子一样,都不是“训练”出来的,相反,教师是在与孩子、与父母、与其他教师沟通的环境中学习的。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提高教学水平。

6 开放的教学环境

瑞吉欧教育体系特别重视学校环境的设计布置,他们把学校的环境称之为“不说话的老师”。因此,他们精心设计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愉快学习、相互合作、彼此交往。

瑞吉欧的儿童教育方案,首先考虑拥有巨大潜力的孩子和他们的权利。特别是孩子成长需依靠的所有语言发展:如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想象语言等等。这些有特色的教育经验多年来兴盛不衰,不断进步,成为意大利和全世界的教师、教育家、学者、政治界和文化人士的兴趣焦点。

目前瑞吉欧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品牌教育机构,向世界各国输出他们的教育经验和方案。瑞吉欧不但是意大利教育部指定的幼儿教师培训机构,每年世界各国去参观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昂贵的教师培训项目及影像资料、书籍出版等,都给瑞吉欧的儿童教育机构带来了巨额财富。

意大利这个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国家,靠它的视觉艺术工业,靠它富有创造性的儿童教育理念――蒙特梭利教育方案和瑞吉欧教育,受到全世界的特别关注。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通过埃・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听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

本书记叙的是孩子对父母、老师,和老师、父母对孩子以及朋友之间的爱的故事,是关于孩子们的勇敢、执著和纯洁心灵的故事。

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使人变得祟高而伟大,任何艰难险阻在爱心汇集成的力量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爱的教育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父母是传播爱的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们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教养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本书中的主人翁安利柯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他的妈妈很友善,安利柯开学第一天,妈妈就嘱咐他:“上下楼一定要小心,尤其大家排着队走下来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从背后推人啊”!当安利柯第一次看到裴宝尼老师,认为老师看起来很可怕时,妈妈这样劝慰孩子:“一个人的外貌并不能代表他的内心,单从他的外貌去推测是靠不住的,凡是做老师的,没有一个不是爱学生的,越热心的老师对学生越严厉,看起来好象很可怕,其实他是想把学生教好”。母亲的正确引导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啊!安利柯的父亲博琪尼带领孩子去探望阔别四十年之久的郭路赛老师,给老师送去温馨的回忆,这是家长用爱的行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不管时间多久都不应忘记老师……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位家长认真学习。

老师是爱的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老师的音容笑貌会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本书中的裴宝尼老师对上课调皮搞恶作剧的学生,不是粗暴的责骂体罚而是轻轻把手按在这个学生的头上,说了一句“这样不行啊,下次不许再这样了”,然后他告诉同学们“我把你们看作我自己的孩子,我会爱护你们、教导你们,把我的精力全都用在你们身上,使你们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这些爱的行动和语言震撼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让淘气的学生自己醒悟,主动检讨,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达到了教育目的,孩子对老师更加敬佩和爱戴。帽子上插着红色羽毛的女老师说话像唱歌一样动听,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时候,她会跟出来,帮孩子们戴好帽子,扣紧外套的扣子;见到孩子们咳嗽,她会把药送到他们面前,她总是微笑着吻她的学生们……,这样有爱心的老师,必定收获爱的回报。

许利亚心疼其爸爸昼夜劳作,夜间他悄悄地替爸爸抄写订户名册,以致累病了自己;齐启禄不分昼夜专心服侍身躺在病床上的陌生老人,直到老人安然去逝;扫烟囱的小男孩不小心丢了劳动所得的三十个铜币,素不相识的同学和老师慷慨解囊,帮助小男孩凑足铜币的感人场面;马里奥和寇莉泰在大船将要沉没时,互相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些都是爱的教育的结果,如果没有父母和老师的爱心教育,就不会有大家的互爱和互助。

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老师对学生的爱汇聚成社会大家庭的互爱,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所以爱的教育至关重要,爱的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教育中健康成长吧!

孩子的幸运:少年阅读之家

在意大利,有30%的孩子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但有一个地方的孩子一个星期至少读两本,而且在每隔3天进行一次的评比中,往往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都受到奖励。他们得到的奖品是同学们的掌声。

这个地方就是“少年阅读之家”。这所学校的教学目的是教孩子们热爱读书。在这里,就像《艾丽斯漫游奇境》中描写的那样,学校的规矩都颠倒过来了: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决定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们自己。在这里,练习本里不再有红色或蓝色的批语,而是“绿色的词语”,因为小读者们使用的优美语言是以绿色标出,予以褒奖的。在这里,孩子们之间互相传递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大仲马的《三个火》、王尔德的《坎特维尔的幽灵》和托尔金的《戒指先生》等等。然而,报名读书的这100个孩子,在学校并不是班上的佼佼者,相反,其中的1/3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学校总是落后生。

小读者在成长

这所“少年阅读之家”在维罗纳市一栋有草坪、门廊和砾石小径的小别墅里。在这里,每月交8万里拉,任何一个9岁到14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读者。每周两个下午,孩子们与5个大人聚会在这里,每次两个小时,没有约束,没有作业,没有惩罚。我们来到了这所阅读学校,想看个究竟。

5点钟刚过,孩子们走进房门,把一摞摞书放在课桌上,然后走进洗手间。他们出来时都带着肥皂的香味。原来这里有个规定,孩子们在翻阅图书之前要像吃饭之前一样先洗手。5时30分,聚会开始。

第一幕:掌声

黑板上,每个孩子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名字旁边列出自己三天前带回家阅读的书名,一般是3本,书名旁边再写上阅读的页数。阅读并非强制性的,只要尝试所选择的书即可。阅读20页之后,孩子们就可以将书归还,而无需向大人解释为什么这么做。“阅读之家”共有四个阅读厅,C厅有11个孩子,退回的书只有两本。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把自己阅读过的书的页数加在一起,平均每人300页。凡阅读量超过前一次者即可得到掌声鼓励;阅读量超过别人者也可得到掌声鼓励。没有一个孩子得不到掌声。

第二幕:统计表

墙上挂着成绩表,成绩以红线方框表示,每满100页画一个方框。我们从表上看到,艾丽萨已经阅读了9000页,阿贝托超过了7500页,恩里科6500页,读完了《莎士比亚故事集》。

给书打分就是先给一个“好”或“不好”,然后稍微说明一下原因。1994年10月到1995年6月马尔塔已经读了35本书,对于《小王子》,他的评语是“不好,太难”。接下来,对于所有的神话故事集,不论是意大利的还是北欧和俄罗斯的,他的评语都是“好”、“好,惊险”、“好,有意义”、“好,令人激动”。马里莱娜刚刚8岁,是“阅读之家”最小的成员。她已经读过了70本书。对于《梅利诺巫师》,她的评语是“不好,不激动人心”;而《天上的蛋糕》则是“好,甜蜜”;《艾丽斯漫游奇境》是“好,神奇”。

每个孩子在给自己看过的书打分之后,要填写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针对一本书提出的10个选择答题,目的是测验一下孩子们对书的内容是否真的消化了。例如有一个问题:艾丽斯跟着小白兔走进了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还是一个大山洞?回答正确可得1分。答错超过4个题,卡片即作废,然后回答关于另一本书的问题。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2

艺术创新就是人们进行艺术性质的创造,因为人们只有大力进行艺术性质的文化活动才能构成得上完整的人。人们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得我们的社会得以发展,才能使我们成为见解独到、富有更高审美情趣、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人性的发展就是我们的不断更新观念、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可以说我们的创新不一定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只要我们感到有新的价值新的经验就是我们的创新,这就是人的创新本质。

二、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的主观的思想意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要的就是要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就要大力地发展我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即是个人根据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个性特点的需要,根据某种契机表现出来的创新意愿,这种意愿即为创新意识。可以说现代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才。艺术教育使艺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渗透到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人们心智健全的一个内在指标。这种创新精神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创新意识对于我们学生、老师、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就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关键。

1.增强学生艺术活动的主体性。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同于其他的创新意识,因为艺术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特点而不同的,它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标准,因此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性的创作,因为任何形式的活动都需要学生自身加强他们的艺术细胞。

2.大力满足学生的艺术创新需要,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理想。学生是一个时代进步的后备人才,创新是一个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大力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创新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艺术创新的理想。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洞察力,艺术创新必须是建立在我们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上,培养我们的艺术洞察力就是我们通过对于世界的观察从而创造出艺术性的世界,以此来促进世界的艺术发展,也正是因为世界的艺术性才被人们所认知。所以我们要时刻增强学生洞察力的培养。其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就是一个学生艺术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它是学生艺术创新的基础,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保证我们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最后就是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就是我们要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通过发散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艺术意识,调动我们的学习主动性。

3.加大艺术创新教育机制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对某一学科具有比较强烈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其学习动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艺术创新教育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改变我国现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完善我国的艺术教育体制。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培养学生艺术创新意识相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我国旧的教育体系下,我国的艺术创新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在追求升学率的当下艺术教育形同虚设,甚至成为辅助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为应试而学,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艺术性质的创新被现代的恶性教育模式扼杀了。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艺术创新意识培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少数的艺术生中,它还面向所有的学生。

三、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创新精神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动力,它是学生的主体表现,在以往的我国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体系下,我国的艺术创新精神是很难发展的,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直有老师牵着学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学习主动性是很难得到发展的。因为这种单一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丧失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因素的阻挠才会产生我国的教育创新精神的缺失,才会使得我国的教育科学家对我国以后的创新人才数量担忧。因此现在我国对于现在的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看做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使得我国的艺术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艺术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制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之艺术创新精神培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其培养方法有:

1.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教育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单一,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具体就是老师我们的教学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创新,因为我们只有自身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其次老师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创造活动。新的内容的确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也带来新的艺术教学形象,但它不是随意的堆积拼凑,而是掌握最新信息,掌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并在审美上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

2.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精神。我们要多举行一些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建立合理的评价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艺术的创新,培养他们积极地艺术创新精神。

3.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在艺术授课内容上我们要进行科学研究,在遵循大纲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地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而且我们的授课内容要与时俱进,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时刻都有艺术创新的意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精神,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体验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产生新思想,促进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3

一、高校艺术教育和设计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教育是设计市场的源头和基础

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的存在必须要通过创造活动。而艺术教育是启迪受教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是启迪不断挖掘其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象对象传授艺术智慧、技能和精神。设计市场大量的投入和文化创意的崛起在与艺术教育。因此,设计市场从产生之初,就和艺术教育具有紧密的关系。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设计市场是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新发展。目前,随着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产生,传统艺术形态得到了升级、换代和更新,同时,还引起了艺术制作、销售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品种和形式,形成了设计市场更为丰富的艺术品种,具备了全新的形态。如:新媒体利用电脑、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研发产生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的艺术样式。融合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借助电脑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电子游戏产生了动漫网游等艺术新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道道艺术教育的新景观,设计市场延伸了当代艺术教育的样式,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新专业。

(二)设计市场能够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设计市场与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艺术教育是设计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分离开,它对设计市场的成长和发展负有很大的责任。高等艺术教育不但能促进设计市场的规模扩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还能为设计市场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艺术教育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设计市场的孵化源,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会促进设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茂。反之,设计市场的科学发展也会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使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文化教育与技术培养、艺术创意与人才聚集、科研与服务一体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设计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加强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全民素质和创造能力,能够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全面开发脑功能,从而使艺术教育的规模不断的在扩大。一方面,设计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设计市场中,艺术教育成了一个大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

(三)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相辅相成

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艺术教育的魅力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不在于作品的形式,在设计市场中,对艺术的创意诠释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艺术人才。英国学者佛罗里达曾经说过:“从根本上看,依靠设计市场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使设计市场获得了告诉的发展”。而美国艺术教育家阿恩海姆也认为,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艺术的基础是感知,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设计市场中的文化创意则是发挥感知觉思维和实践感知能力的活动。因此,当今艺术教育承担了设计市场的责任和使命,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任何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通过知觉选择后,这种意象培养教育而成。从根本上,通过高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实现了人类艺术化生活理想的坚实脊梁,承担了向设计市场源源不断输送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地作用,使激发和唤起了人的本能创造性,使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成了一种知觉思维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接轨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生活和设计市场,培养和造就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知觉思维的能力,从而为设计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提高了设计市场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设计市场需求,突出艺术技能的实践,实现创新创新转型

技能训练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艺术大众化和普及方面,传统模式下的艺术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却过于单调和模式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艺术教育在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适应设计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的结合设计市场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新型艺术教育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具有更多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并不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一味的抛弃。在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采取积极主动地学习方法,以创新意识的涌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方向。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要重视“综合性”,根据设计市场的需求,建设一些相关或融合型的综合性课程,加入思维训练方面课程的建设,从而适应当代艺术学科发展,让学生拥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从而使艺术教育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如: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学、经济学、创意学等。其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独创性和灵活性方面引导。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设计市场的需求,有意识的增加一些探索性课题,从而达到开发他们创造潜能的目的。随着艺术教育的转型,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要具备创新素质,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应该从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转变。另外,针对各专业和课程的具体实际,高校艺术教育要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在实践中,使学生感知和锻炼,完成自己的创造性学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增开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

(二)结合设计市场,重视砥砺,构建艺术教育多元化平台

在设计市场条件下,创新型艺术教育要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艺术教育养分,坚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结合,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培养与时俱进的文化人才,调整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重视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艺术是生活实践中的一部分。当前,高校玉树教育的生活化被忽视,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真正反映老百姓真实情感的作品越来越少,能够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少,从而影响了艺术类学生的艺术根底和创作灵感。因此,艺术教育必须要走出高校封闭的课堂,必须要突出生活化的理念,高校要重视对艺术类学生生活化的教育,贴近民间,走向日常生活,使艺术教育真正回归到大众中间。其次,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艺术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因此,高校要强化产、学、研的结合,把艺术教育与创作的本质紧密相连。如: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注意将艺术教育同社会发展、文化消费紧密相连,走的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实行了“工作室制”。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艺术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承担了一些社会发展性项目的研究开发任务,使产、学、研与市场实际相结合,给艺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高校艺术教育要积极融入鲜活的设计市场中,建立对接市场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与设计市场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优势,同时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采用产学合作办学培养艺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媒体节目制作,扩展眼界,零距离接触媒介最前沿,极大地提高专业应用水平。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4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立德;审美;艺术创意实践;互动整合

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中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蓬勃兴起

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激发创意思维实现创意构想设计创意产品策划艺术展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其已经成为高等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将艺术学基础理论和创意产业发展有机勾联,成为艺术创作转换为市场价值的实战式训练平台,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使“艺术作为心灵的教育”,有了实验和评效的场景,在艺术创作动机表现手法象征意义方面可以导示出“以文化人、以德立身”的艺术教育成果,更可以此培育出学生对“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追求。“立德”与“审美”的教育目标有机统一于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之中。

一、“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合逻辑

党的十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德育和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目标指向上都是美化人的心灵,在实践内容上都是美化人的言行,最终在教育效果上都是美化人的生活。因而,两者具有逻辑的共通性:立德树人、审美育人。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类审美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可将两者有机统一,两者可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产生良性互合的共鸣效应。

(一)目标指向上的互合:美化心灵

德育和美育教育在培养目标的指向上都是净化人的灵魂、美化人的心灵,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德育通过对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使之成为思想自觉、品德高尚的人,其核心基础是对美的思想和道德的认知和辨别,这与美育教育通过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最终创造美是内在一致的。正如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全真性观察和体验,帮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激起他们用艺术的想象来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憧憬,不仅仅体现为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出的美感,更体现为深层的是对真善美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充满激情的向往与追求,“艺术的想象是一种道德上的审美,而道德上的圣洁更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再进而可得,艺术上的审美是一种道德上的教化(教育)”。这正是“内化于心”的德育与美育的教育功能。

(二)实践内容上的互合:美化言行

艺术创意实践作为创意行为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产出中的教育形式,它基于对自然和人社会的道德认知和审美情感,利用创造性的具象或意象表达,通过实践平台,进一步挖掘和激活创作资源,以一定艺术语言呈现的艺术作品感动感染感化受众,以实现艺术教育效能。所传达的正是对已然“内化于心”的真善美道德认知和审美情趣的外显化,在一部部艺术创意作品的诞生中验证着立德与审美的“外化于行”。因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美创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就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帮助下,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会从原来的真假善恶的层次上升到美丑的层次。最终形成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照,内心对真善的德育准则和美的审视标准,就会外化展现出美的言行。

(三)教育效果上的互合:美化生活

古人在伦理学上有“三不朽”理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而后要立功立言。唐代孔颖达曾在《春秋左传正义》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可以看出,“立德”系指个人修炼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要为社会、国家建功创业,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影响后辈。所以立德不仅仅是把自身修炼成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要在社会形成道德风尚,为国立业,最终还要传诸后世、为万世开太平。当立德从个体层面升华成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和良性秩序时,就创造了一种和和美美、充满道德正义的美好生活。在审美教育的效果追求上,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当人们学会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时,同时又能以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如此就呈现出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汇合在一起的美丽图景,理想中的大同美也就实现了。所以,立德与审美,从终极教育效果上,应是实现美美与共的美好生活。而这一效果恰可以通过艺术创意实践加以验证和评效。从个体对美、对德行的理解上去创作艺术作品,到实践层面去展现艺术作品,用作品去打动感化更多的人,从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城乡的各个角落,最终提升更多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乃至影响审美时尚,形成审美潮流,使人们在道德正义和艺术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二、“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体现

(一)立德:德育功能的展现

艺术教育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渠道。俄罗斯美学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尤其是艺术教育中创意实践教育,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通过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获得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且更能通过对美的人物事物、社会活动的道德辨别,甄别出社会美,以此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如此通过长期润物无声的德育浸润,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团队精神和共识培育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集体合作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体和集体、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很多是个体的创作行为,创作者的配合协作意识不强,而任何一项艺术创意实践都是成员通力合作的群体活动,有赖于成员之间的有效分工和相互配合协作,在合力完成的过程中就会培育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如在文艺演出或艺术品策展等创意实践活动中,要求所有参与者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同时,在艺术创意实践过程中,组织者应自始至终注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因为共识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前提,是达到实践效果的基础。艺术创作者更多喜欢各自的个体创作,尊重他人、包容别人、协作他人的意识不强,这就需要:一是注重团结一致形成共识的氛围营造。遇事多商量、一致才行动,懂得合作共赢、一错俱损的道理。二是团队成员都必须明确艺术创意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对目标、进度、任务了然于心。三是根据情况及时应变调整,如遇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组织者应根据情况根据大多数人意见及时调整分工、消解各种矛盾。这也是价值多元化时代下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的前提。在这种协作团结形成共识的氛围下,指导教师就可更多地发挥组织能力和聚合能力,提升活动质量和教育效益,而参与的学生能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真正在创意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2.民生情怀和国情浸润

艺术创意实践活动有着和现实接轨的深厚土壤,如田间调查、艺术街区对市民开放、走进社区进行文化调研和艺术展演等等,在这些实践中,可以接触到课堂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场景:可能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城镇、乡村、偏远山区,也可能是不同资源禀赋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可能是不同生活状态下的鲜活艺术原型。这样多种的社会生活场域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理解层面和不同的审视角度观察国情地貌、风土民情,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奋斗故事和精神面貌,从中可深化专业知识、丰富创作素材、经历实践锻炼。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有利于矫正青年学生自视清高、自我封闭和浮躁不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深入社会了解民风,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深入生活感受民生。在了解、体察、感受中,加深对基本国情和现行国策的深刻理解,加深对普通民众的深厚感情,加深对自己才学的正确估计,然后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自觉增强参与改革服务群众的信心决心,自觉增强提高实际艺术创作能力、多出艺术精品的紧迫感。

3.完美人格与心理调适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激发创作者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自由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自由创造力发挥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人格自由适应生活美化的过程。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搭建与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相连的观察、创作的平台,使学生找到展示自我才华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实践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个人创作愿望得以实现,自身才华价值得以彰显,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信心和成功感,积极向上进取自信的学习生活态度也随之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都是有组织的集体创作展演活动,学生的交际范围在活动中扩大,学生可以广泛结识更多不同专业和不同职业的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增强,大家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加强交流结交朋友,使不善言辞和不善交往的学生自然地融入到群体当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通过成功组织演出展览、义教等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承担自觉为集体奉献的责任,如此学生人格得以逐步健全完善。

部分艺术大学生,由于从小学习艺术或者因高考临时改学艺术,从而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么过度自我个性十足,与周围人相处关系紧张,要么性格内向、自卑情绪较重、怕与人打交道等等: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从激发个体创作自信和增加团队合作两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培育作用,文艺创意过程,文化生产,舞台表演等就是自我创作能力的一种激发,就是合作协调能力的一种培养,就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挑战。当登台次数多了创作次数多了,心理紧张情绪慢慢消融,心理适应、应变能力就会逐步增强,与人合作也就更加自如。一方面,当更多的肯定和赞许来临时自信心就随之提高,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作进取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能在偶尔的演出创作失误遭遇挫折时,因同学的及时劝慰团队的合作帮助而很快走出失败阴影,不断增强耐挫力和意志力,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审美:美育功能的拓展

艺术创意实践是通过创意实践形式来进行的美育教育,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创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激发审美情趣,增强审美体验,升华艺术审美观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最终提高学生以艺术美化生活的能力。

1.激发审美情趣

大学生正值青春勃发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对一切美好的事情充满渴望和憧憬。黑格尔认为,“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爱美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对美的理解在审美观念上还有些肤浅甚至偏颇:他们追求美,但偏重外在的美,常把外表整容靓丽、外形叛逆夸张视为美,甚至把怪诞出格也视为美:注重短瞬的美,常把时尚流行、奇装异服视为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永恒的美,往往不懂得美所该内含的人文共识和艺术意蕴。然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度解读,通过对创造文明进程中的人物典型的深度挖掘,激发出学生对审美情趣的追求天性,使其深刻理解美的内涵,提高他们对自然世界和生活场域的审美辨识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审美功能在学校精心打造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情景下,通过受教育者的协力配合得以实现。使学生从各种自然写生、艺术策展、社区演出等鲜活的实践教学情景中,迸发对自然、对人民、对生活的美的情感,激发出创造美、传播美的强烈动机和蓬勃的创作欲望,使审美情趣天性在审美实践中得到触发和历练,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2.体验审美过程

艺术创意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写生、演出等活动,就是开放办学、实践育人理念的体现,通过深入到各类区域、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生活实际之中,发现美、感受美,增强审美体验。无论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乡村山区、草原戈壁,还是发展繁荣的大都会、城市群,无论是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灿若星河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艺术创意实践使学生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增加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体验,更可亲身感受、领悟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成就之美文明创造之美,激荡起美学情怀,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美的发现在于生活体验和生活历练,大学生在创意实践活动中接受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陶冶,并触发了美的体悟和美的遐思,由此在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的前提下产生审美和创作的冲动,就会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由此激发出来的艺术创作灵感和创作出的作品必将深植于生活中的文化土壤,同时这种源于生活的创作通过感知情感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塑造着学生的品德人格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这种新型艺术课程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升华艺术审美

美的事物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其中,社会美高于自然美,而艺术美又高于社会美,它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是真善的思想内容与和谐优美的感性形式的统一,具有形式的完美性内容的思想性以及美学的感染性和愉悦性。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同时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背景比较,激发来自不同地区的课程受教者,融合各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创造出高于各地区域审美标准的艺术美形式和作品。创意实践中,培养学生高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艺术美观应是重中之重,唯有艺术美观的形成,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美学价值永恒的艺术精品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如同古联“铁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生动地表达了书法形态意境之美:一场音乐会把你带到了置身意境、身心俱融的境界,感受到的是音乐的生命律动之美:一个画展会给你宁静、狂欢、躁动、叛离等情绪感知,体察到绘画以心言情、以景言志的生命思索之美。正是这种超出物象的意境表达,将内容的真善和形式的完美有机地融入美学的意象之中。艺术院校利用城市和学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打造校园艺术创意街区,让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时浸润其中,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理解自觉地升华到艺术美的层次。

三、“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整合路径

由上所述,“立德”和“审美、逻辑上的内在一致和实践上的互动体现,为两者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实现互动整合提供了可能,当然要实现这种可能,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统一”,在教育目标上,更加强调在艺术创意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艺术创意能力的统一:在教育手段上,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和融合,强调鼓励学生体验性探究性创作和感受实战性运作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为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创作素材和创意信息,拓展美学视野,强调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创作兴趣和提高艺术学习创作水准的统一:在教育评价上,在尊重学生个性志趣差异的前提下,强调考量学生审美认知和道德修为的统一:在教学环境上,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强调艺术创作和尝试体验艺术商业运作的统一。总之,“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整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路径得以实现。

(一)教育主体的契合与沟通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主体为何?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者教育实施的情境或者受教育者。创意教育和实践的特殊性,在于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如前文所述,即由教育者所实施的理性教育范式,通过营构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潜能的教育过程,激活受教育者自身资源的组合方式,最终提升艺术教育效能。在这当中,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情境)受教育者三者应形成共同主体,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者主客体关系的阻碍,体现出三个共同主体对于参与创意实践教育的主动性主导性和主体性。三者共同主动参与组织设计、主导实践目标过程、主体实施活动环节,在民主平等、友好协商氛围中始终保持良性沟通,特别保护和尊重受教育者在创意实践中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先发性独特性,如此就会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环节的有效运转。换言之,现代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应该是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创新教育形式。这一教育范式是构建于尊重信任的价值观基础之上通过开放互动的平台设计和制度安排,激活受教育者内心寻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求动力,促其展现艺术个性、实现艺术梦想。这一范式的构建还要特别注重教育情境及教育生态的建设,借助如大学艺术街区、大学生创客空间等物化实体,通过与社会艺术机构的广泛合作,不断活跃校园艺术氛围,沉淀和凝聚主流艺术价值观,让受教育者对民族文化和主流艺术审美观进一步产生认同,丰富艺术创意实践的时代内涵,逐步形成“美美与共”的艺术生态,推动学生在创意实践环境中顺利成才。

(二)教育内容的融合与综合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必须有着很强的交叉融合性,使艺术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要素互补共生,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场域。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由于艺术院校的独立设置,艺术学科门类的单一性,学校主要围绕音乐和美术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种模式下,缺乏文史哲的熏陶,缺乏数理逻辑的训练,受教育者在艺术观察力理解力以及表现力上就受到了瓶颈制约

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要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憾。首先是强调各艺术学科的综合。因为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已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尤其随着人民审美品位的提高,综合性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如电影和音乐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几乎是各种艺术品种的综合和集成,在市场上遥遥领先于其他艺术形式。可见,越是不受时空限制、声台形表兼备、多种审美要素齐全的综合艺术形式越是受到市场的肯定和公众的喜爱。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要强调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艺术要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引领社会审美风尚,还要将艺术学和文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计算机学等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综合以当下比较受到关注的校园艺术创意街区为例,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育除了要求不同的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在艺术文化氛围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更要使学生在艺术史科学史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发展的历史纵深感,在管理学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传播的规律和机理,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思维的养成和艺术创作的方向。这与以往“只重技法不重人文、只重创作不管传播”教育模式相比,使学生在艺术的综合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上有着更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三)教育师资的创新与提升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具有主动学平等的教育理念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创意实践的教育师资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和情怀艺术创意来自于创作者的主动观察和感悟,激发学生发现美和鉴赏美的主动性,是实践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教育的共同主体,就要善于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启发,进发出学生对美的现象观察鉴别思考的激情和欲望,即使遇到偏颇想法也要予以尊重和包容,以理解和鼓励的心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

其次,要有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对于各个艺术学科要有足够的理解,对各个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要有足够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广阔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视野,对艺术的分类和运用规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学科融合的魅力。

再次,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在具备了综合的艺术视野和知识水平后,还必须对各类艺术形式市场运作的方式有较好的把握,了解最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既善于将多种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形式多种技术方法融为一体,指导学生进行大型综合性创作实践,又要善于将艺术创作任务合理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合理管控进度。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5

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散发出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众多的理论中独辟蹊径,从根本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在意识形态上逐步渗透,发挥同样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的关键作用逐渐脱颖而出。而理清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关系,将艺术教育引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艺术教育

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四有人才,作为学校向社会传输人才的最后阶段,大学生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面临着身体、心理以及思想等多重的考验,对理想动摇、对生活迷茫、对未来模糊等等,这一切都要求着学校做好帮助学生尽快进行正确角色转换的任务。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层出不穷,创新创业教育究其根本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而同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及内涵上不谋而合。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现今大学生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也不够全面。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习惯了应试教育并适应了只关注课本知识就能得高分的普遍情况,大学生们在入学前鲜有接受到相关领域的讯息,没有创业思维,往往仍是以就业为主导,片面理解创业并容易忽视创新的力量,无法联系好创新创业与个人的关系,传统观念尤盛。

第二,传统教育中,常见的是关于通识知识以及专业相关的常规性教育,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科学引领与系统培训。尤其是创业方面,因其更强的实践性更需要一个平台去向学生们普及,从而使大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更快更多地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并激发出更多学生的热情。

第三,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增大,整体的进程并没有得到高效的推进。经过调研发现,整体来说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氛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创新创业,打破传统的校园人才标准形成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之一的文化氛围尚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艺术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功效,但是整体来看,目前国内高校从艺术角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我国的教育系统整体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对素质教育的引导略显不足。教学科目整体延续传统设置的科目,与社会要求脱节。

首先,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度整体就不够。艺术教育虽然较难有显著的效果但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目前高校中开展的艺术类课程不够,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其次,对艺术教育之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深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很多院校甚至创办了创业学院等,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无源之水,需要文化素养以及相关知识的灌溉,它集合了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需要人文素养作为铺垫,艺术教育必不可少。

第三,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普遍不够重视艺术实践,使得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大打折扣。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缺乏了实践仿佛花儿没有土壤。从创新创业角度来看,艺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发。

三、艺术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类实践活动以及艺术类相关课程得以开展。它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在艺术教育中,强调通过以上媒介达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以及挖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的最终目的,这是一个系统化进程,需要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意识,将工作渗透在点滴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所以,在如今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的作用十分关键。

首先,艺术教育的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科学教育的内容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科学教育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而艺术教育则释放人类的天性,让思想得以放飞,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们发现自我,更能挖掘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艺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好,可以在大学艺术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而针对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这一现状,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为首要工作,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们拓宽思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将艺术教育作为先驱,在艺术教育中针对很多学生脑中固有的错误观念,例如国企才是稳定、创业就是不务正业等,协调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好工作”的定义及认知,大家都将目标锁定在所谓的“好工作”上,一方面加大了就业的竞争与压力,另一方面“好工作”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发展,这无形中限制了很多发展的可能。对此,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从思想深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引导他们从内而外地克服畏难情绪,理解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勇气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才是新生的主力军。高校也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并组织宣讲激发广大学生们的内动力。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的标准,将培养创新型精神逐渐内化到大学精神中去,用第二校园的软实力进一步引导鼓舞学生。而对于第二校园的建设,学校应努力构建积极、民主、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当今大学生的创业热潮中,很多学生都将目标定位在技术或专利上,学校可以在思路上进行适当引导,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文化知识、以创新创业为媒介将其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实体,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商业价值得以顺利实现背后的支撑与隐在逻辑,即为满足人性的需要。这种思维启发我们将艺术作为实现目标的起点,因为只有艺术才是对人类情感与生活的最高形式映射。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全面开放创新创业平台,无论是从管理、政策还是场地资金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支持,不断深化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活力,从而逐步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学生喜爱的氛围,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软环境支撑。

其次,艺术教育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它强调精神的自由、独立的思想、形式与内容的新颖,正因为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创造,才推动了各艺术门类的持续发展。艺术这一审美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冲动、发展人们的能力并无限延展人们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其他教育所无法相比的。为加强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的构建。不可否认,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指导教师队伍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对团队的影响可谓是决定性的。这个导师队伍不仅要有理论导向更要有艺术的思维,在已有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导师们的培训,有机地把艺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就业实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强对创业精神及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导师团队也应进一步增强活力、重组结构、专兼结合,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走进校园,亲身分享创业过程的艰信以及创业成功的喜悦,现身说法,从实践者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因其全面性系统性与学习文化知识不同,学校也应注重对学生们通识艺术类课程、管理学相关知识的教育,开展相关的培训,以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得以全面有序地开展。

第三,艺术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庄子•天地篇》中讲到,“能有所艺者,技也”。艺术创作的过程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高度吻合。任何一个熟练掌握一门艺术的人,必然都将前人经验以及理论自然地运用在实际中,这反映的思维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撑。所以,要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加以引导与培养,除了固有的鼓励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科研项目以外,应进一步与课外的实践类活动相结合。同时,应让学生明确,要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元素,就要明确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开展具有独创精神的高水平创业、努力搭建学科前沿类科创项目或者竞赛,以各大创新类竞赛为媒介,鼓励学生们将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运用在实践中。只有进一步搭建相关的平台,才能不断促进学生们的创造力,进而孵化出真正具有水平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项目。

综上,将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深入发掘二者的特点与内在联系,势必可以激发并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社会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不断创新,在素质教育上把握时代特征,开发新颖的符合学生喜好的特色活动,把握好主题积极向上、学生易于接受、参与积极性高涨的整体原则。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引领以及万众创业的环境的激发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已然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只有不断地促进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艺术教育与其真正融合,为学生们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创业工作有条不紊地持续有效开展,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作者:邢丹 常小飞 万谱 王堃丞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争.“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5):34.

[2]薛继东.“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44.

[3]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57-59.

[4]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2(1):118-120.

[5]姚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0-41.

[6]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8.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6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了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这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能够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展显得很有必要。基于此,加强对创意文化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创意文化产品设计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也会受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我国社会中文化创意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业文化产品设计又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当引进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引入了动画、多媒体、音乐等各种专业科目,并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深入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已经逐渐发展称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文化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在具体的教育开展过程中,也应该培养更多创意文化产品设计人才。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改进

近年来,在传统设计教育优势的基础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发展,还需要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研究,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集中高校自身的优势,致力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同时引入创意文化产品设计,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理念,让学生掌握传统的艺术技能,同时也为艺术教育找到了文化创意的辅助面。另一方面,面向市场与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面向市场的能力,但是在重视市场的产业化、经济化的特点,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上述两点弊端,已经暴露了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在重视产业化过程中,缺失提升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市场需求的能力,但同时对其未来发展也会造成影响。这主要与传统文化知识缺失有关,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导致创作不出来创意文化产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充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将人员放在文化创意园区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课程,引入先进的教育设备等,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理论和实际技能。

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了能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能够牢牢把握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实践教学,不断提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塑性。

第一,需要加强艺术和人文在教育领域中的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复合型人才是新形势下最为主要的需求定位。复合型人才指的是能够掌握各方面知识,具有丰富经验能力的人才,同时需要在某一个或两个具体方面具有专业顶尖的才能,能够兼备艺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教育之间的平衡发展。现阶段,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尚有缺陷,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这就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穿插其中,提高人文与艺术的有效结合。

第二,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引导。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展,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创新意识是从学习、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往往会紧跟大众生活,紧跟市场,为大众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所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进行创意文化设计过程中不仅仅局限在虚拟状态下。同时,可以设置设计真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进行探索。对于学生创意文化产品上设计能力的培养中,可以参照设计公司模式,积极开展工作室或者设计工坊,让学生零距离的参与到实际创意文化产品设计项目中,更早的接触到市场中最新的设计讯息,保证教育和市场的同步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结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7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教育;挑战;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意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等,他们的第一发展动力不是传统产业,而是创意产业,日本甚至将创意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可见其对创意产业的重视。

创意产业的兴盛衰败与创意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才辈出,创意产业就会蓬勃发展,人才缺乏,创意产业则会发展缓慢,可见,创意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艺术教育作为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进行革新,适应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

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产业,各国都希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能够通过文化创意来提高竞争实力。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发展的规模大,在GDP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大,与创意产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然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急功近利,还没有研究出适合本区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就着手建设创意产业园,走了先搞形象工程再引资的道路,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往往还成为当地的发展负担,与预期结果产生较大的差距;还有一些地区是没有从创意的本质领会创意产业的存在价值,一味的模仿、借鉴、引用,甚至照搬。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创意人才的缺乏。国内的创意产业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产品新意,存在着创意缺失的现象。创意的缺失来源于创意人才的缺失,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少,人才更少,高端人才可以说更是稀少,这种人才的缺失是限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 艺术教育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创意人才的最大来源。传统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艺术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或者艺术从业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的授课范围明显扩宽,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扩充,增设了无数的创意相关专业,比如:广告学、文化产业创意学、艺术设计、室内装潢设计、时装设计、动画制作、传媒传播、环境设计、工艺与设计等,背负起了向社会培养艺术创造者和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意人才的使命。

3 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3.1 教学方式不再适合创意产业的要求

创意产业要求创意者在时展的要求下,紧跟大众的文化需求,创造出能够给他们精神满足或者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创意、点子。但是,目前的高等艺术教学还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动手实践为辅的阶段,不能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得到灵感,产生具有价值的、新颖的创意。

创新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密切的联系生活,经常的走出学校,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在体验的过程中抓住灵感,并结合地方实际现状进行创造,使这种创造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比如:时装设计者,不仅要多参加时装展览,还要经常的去各大商城或网站留意最新的服饰发展动向,找出大众心理的需求,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设计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时装产品。

3.2 有技术,无创意

高等艺术教育者教育观念未能及时转变,教育过程中重点突显理论教学和设计软件的教学,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引导和培养没有做到位。比如:动漫产业,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快,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来源于动画自身的内容,而不是技术的落后。学习动画制作的学生,往往先学习动画理论,然后学习具体的制作,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重点放在已有作品的讲解做欣赏上,引导学生制作的思维,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内容上进行创新的能力,结果导致大部分动漫制作者出师后制作技术水平很高,制作出的动画内容却得不到突破,受众总是停留在少儿群体,内容浅显俗套,没有自己的创意。创意产业是在时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需要最先进的思想来打破传统,用新颖的艺术形式带给消费者更大的视觉刺激和精神享受。要求艺术教育者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的转变转念,创新教学理论,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大胆的想象力。

3.3 艺术教育没有做好衔接,错失良机

目前艺术教育大多都从高等教学开始正规化分方向,挑选有天赋或者爱好的人去学习设计和创意,但是,一个人创造力真正可以启发的时期不在大学,而是在中小学,就像河流一样,如果在源头把水截断了,中下游就会干旱了。创意思维也是这样,如果在学生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就用既成的经验去禁锢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只会沿着前人走过的路走下去,那学生天性中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心理就会慢慢改变,到了大学,再教育也只能是技巧上的学习和提高,思维定式已经形成,就很难突破禁锢。

因此,艺术教育培养人才不要只局限在高等教学之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意头脑的培养更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的艺术教学中(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等)就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不要用既成经验去禁锢他们的思维,要让学生从小学起就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还要注意从小学时期到高等大学教育时期(或技校培训学校),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针对性教育,并做好阶段间的衔接。

4 结语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创意产业的作用是我们的希望,但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艺术教育工作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突破性创意和想法的人才,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从基层抓起,让人才兴国、创意兴国落实到行动。

参考文献:

[1]尹成伟,刘鹏宇.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再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0).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8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要求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拥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还要有足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训练,向成功的企业家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和练就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能力,然后再去创业,无疑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就感。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2014年已达到7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但传统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影响深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毕业后创业当作除就业、考研和出国等之外逼不得已的选择,缺乏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雄心壮志。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便利随机抽样,通过网络直接发放问卷,利用微博、微信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进行相关传播,共收回320份问卷。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67人;大一学生125人,大二学生89人,大三学生69人,大四学生37人。调查主要针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集中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行为特征。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汇总

根据问卷设计,将数据分成四个部分进行汇总和分析。第一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第三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第四部分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的需求。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艺术院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创业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320人中220人现在或者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8.75%;而家庭支持的有165人,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81人,分别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1.56%、25.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

2.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期间接受过创业知识培训的占166人,是总体调查对象的51.88%;专业课教学期间接受过专业创业教育的有197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1.56%;课外实践参与过创业大赛或者创业实践有161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50.31%。由以上数据发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艺术院校大学生仅半数对创业有所了解。

3.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看法。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占总体人数51.25%的164人了解政府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形势看法发现88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业困难,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5%,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才22人,仅占6.88%,整体而言,有62%的人认为目前创业困难;在调查创业最大的障碍时,有180人选择知识不足,占总体的56.25%;在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创业优势中发现有166人认为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是制胜关键,有165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特色是获胜法宝,还有167人认为是艺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88%、51.56%和52.19%;但究其至今没有创业的打算的原因,有180人是选择缺乏商业头脑,占总数的56.25%。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商业知识的积累。.艺术院校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政策扶持需求。在调查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创业扶持政策扶持需求时,有占61.88%的198人认为政府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机构,有占50.63%的162人、占49.38%的158人和占41.25%的132人认为艺术院校应将商业运营、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建立配套的指导机构和创业网站,并组织或者参加各级商业创业大赛。可见,政府和学校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际。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半数对创业有所认识且有在专业领域创业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市场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大学生进入存在壁垒

艺术市场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艺术作品出炉后,往往由于知名度不够而无人问津。很多艺术院校缺乏对艺术专业学生艺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后难以适应艺术市场的特殊性。

(二)艺术教育多侧重专业教育,忽视创业教育且缺乏良性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尽管我国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但大多数创业教育研究及应用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它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国内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还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艺术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指导、扶持和保护等仍是空白。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空间过于狭窄,实操性较差

学校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与设备有限,校企型的设计实践结构不够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设计实践机会更少。

(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内容空洞

部分艺术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根本没有创业理念,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课程也仅是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策划书撰写注意事项,亦或是创业团队组建及管理等,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只是简单介绍或者是案例讲解,均没有从创业本身教学,没有商业运作、经营管理,更没有资本、风险和社会价值等相关知识的接入,造成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没用”。

(五)艺术专业教学无法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艺术专业教学还是采用大课堂、公共教室授课的方法,大量的实践过程都是学生在课后去完成,直接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违背了艺术教学的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规律,变成了单纯理论的教学,遏制了创新成果的产生。

四、艺商衔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由此可知,艺术院校大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都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锻炼。而仅仅当前的创业教育是无法达到的,必须形成完整的科学有效的创业能力培育路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并对照国内外艺术院校发展情况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可采取如下路径

(一)开展创业实践训练,形成创业学分制教学模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对课程、师资、硬件等条件进行以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为根本的教学改革。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展创业实践训练,采用创业学分制模式,通过创业课程和创业学分模式,将创业学分纳入教学过程,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创业比赛等,并通过盈利、获奖等方式获得创业学分。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

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大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室,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对创业课程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创业教育研究室可以面向社会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策专家、艺术行业协会成员、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行专家构成。研究室通过对艺术市场的政策分析、法律研究、风险投资等内容研究,指导学生在创意概念、策划方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

(三)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

艺术类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管理、商务类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剖析艺术市场,增进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开设《管理学基础》、《项目管理》和《商业运作》等课程,在课程上可采取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形成创意并设计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撰写营销策划,并设计出产品推向市场。这种过程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增强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业运用能力,诠释了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首要条件。

(四)定义概念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意活动。概念创新集中体现在艺术、装饰、园林、环境和网络等新兴行业,创业者需要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创业欲望,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商业机会,在行业市场迅速占据先机,实现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在创业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团队模拟和成功经验分享等课堂实践教学,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的课外实践教学。如此双轨制教学过程不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就业者,还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创作和实践能力的创业者。

(五)积极备战商业竞赛,创建工作室,开展商业运作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商业竞赛活动。艺术院校大学生以自身专业特点或艺术创意参加各种商业竞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角,独特的创新意识,在各类商业竞赛中获得竞赛奖励,实现创业梦想。

2.创建专业工作室。创业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互补的团队。艺术院校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社会的深入了解,挖掘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吸引一批有能力、有胆魄、学科交叉的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专业工作室,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创业。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感性能力;成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全面与和谐发展,更是赓续民族创新活力、实践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美国为此专门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并指出:艺术是“人类自我的发现”,“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艺术是“时代变迁的动力”,其对于创造文化、构建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与理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与‘教育’一词的根本含义是密不可分的”。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也先后通过立法,将艺术教育置于现代大学竞争、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高度上明确定位。对此,我国政府同样极为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规文件,代表者如: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1999年2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艺术教育的十年发展目标;2014年1月,教育部又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实践路径。上述若干纲领性的文件,构成我们深入理解艺术教育的精髓与要义、艺术教育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藉机检视当下问题与不足、重塑艺术教育的目标与路径的重要蓝本。

一、艺术教育何以成为“创新驱动”之源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进一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而明确提出的基本国策,其中,“创新”是首要关键词。自党的十以来,仅在的公开讲话、文章及批示中,“创新”二字出现就已逾千次,内容涵括科技、人才、军事、文艺,涉及理论、制度、实践等方方面面。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人。那么,这个“人”或创新型人才何处来?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2005年,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钱老看来,作为能够且必须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血液与活力的大学教育,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强调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因此,我们应当把科学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艺术之给养来开拓科学的创新思维。显然,“钱学森之问”包含了历史之问、体制之问等复杂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对此我们权且存而不论,先重点来探讨第二个问题,即钱老缘何如此重视艺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窃以为,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概括起来无外乎最基本的两种:一是理性能力,二是感性能力。F代大学教育偏重于智育、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能力,而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感性能力不可或缺,否则就会是失衡、跛足的片面发展。感性能力源于自由、游戏的冲动,进而涵化理性、科学的认知以及道德上的向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因此可以说是创造、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教育的形式有多种,“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整体”。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凸显“感性”“成人”“趣味和美”的艺术教育实则是人才创新驱动之源,理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具体来说,艺术教育对于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突出表现为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情感力、创造力等“感性五力”的自我启蒙与蓄养。

1.感受力与创新驱动

一个人的感受自感性冲动而起,它既是人类体验和认知世界的起点,同时也是培植感性敏锐度和实现事业创造的起点。艺术可以蓄养和提振学生的这种感受能力,让其具备一种相较日常观察与认知更敏锐、更细致的“艺术家气质”。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与普通人的感受不一样,他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极为敏感,能将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提升为一种审美创造性的感受,并且生动而立体。比如普通人感知酸甜,那就是味觉的酸甜,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则能由其联系到人生的遭际,从中品味出人生的细微况味。普通人感受的冷暖就是色彩的冷暖,而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则能不自觉地将其与某种社会性的情感模式相对应:“冷”的色彩犹如冰冷无情的人,令人生畏;“暖”的色彩则像热心的人或者热烈的欢迎场面,总是能把人强烈地吸引过去。不仅如此,即使是与有相当感受力的人群相比,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仍显得不一样。譬如“在思想家和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进而言之,这种通感、感动的感性体验,实际也带有理性认知的意味,只不过它是通过“审美过滤”(去除冗余信息凝练精华要素)和“由表及里”(从直观感受出发深入本质意蕴)的方式和过程来实现的。总之,不论是专门的艺术从业者还是思想家、科学家,这种富于艺术家气质的感受能力至关重要,它构成一切创新、创造的起点和根基。

2.想象力与创新驱动

想象是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全部人类创造活动的关键性内驱力。“想象,或想象力,也像思维一样,属于高级认识过程”,“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想象力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理论家几乎把它同艺术画等号。例如西晋陆机的《文赋》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来形容它的了无止境,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则用“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来赞誉它的跨越时空。黑格尔也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艺术不仅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式,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在科学领域,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等杰出人物亦将个人的发明、创造归功于想象。爱因斯坦甚至特别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概言之,想象是艺术一形象思维与科学一抽象思维的有机融合体,而以艺术创意、表现以及表达为主要载体的艺术教育不但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专业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更重要的是还能激发直觉、灵感和想象链,从而突破逻辑理性的单向度和机械性,更好地形成创造性思维。

3.鉴赏力与创新驱动

鉴赏不仅指对艺术作品、现象的审美欣赏,还包括由表及里、触类旁通的品鉴与判断。首先,艺术蕴涵了人类至美且至真、至善的理想,因此,艺术欣赏不仅仅是“审美”,即对生命人生的体悟、探询与反思,同时,它还是“通真”和“养善”的,它能使知识的接受趣味化,且能让道德的教诲愉悦化。正是在此意义上,西方人视艺术教育为“解放的,给人自由的”,中国古人则称之为“乐教”。其二,对艺术的欣赏还能导向审美明辨力和道德判断力的提升。这是因为,艺术鉴赏的过程需要调动感知、预判、记忆、推理、归纳、演绎、警觉、自制等综合心理元素,进而将那些个别的、零碎的感性直观印象进行整合与重构,最终形成结论性的经验或判断。一方面,这种经验或判断与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高下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一个人的是非观、善恶观的形成密不可分。仍以爱因斯坦为例,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不仅在物理学上有重大发现,而且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也极高:他几乎每天拉小提琴,钢琴也弹得不错,而且还经常与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此外,他喜好文学,自我评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从任何科学家那里多得多。所以他曾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与真。”同时他不忘提醒道:“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一一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4.情感力与创新驱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主要有情绪、心境、激情、情操等。其中,情绪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之上的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之类;心境是一种平静且持久的情感体验,如悲伤、压抑、平和、释然等;激情偏重于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感体验,如兴奋、热烈、歇斯底里之类;情操则是伴随着认识,持续、稳定和系统化了的情感体验,如爱憎、同情、恻隐等。艺术教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艺术中的情感是一种创造性情感,它以动态的生命流供我们感知,同时又把我们的视界从艺术引向现实,不断增长由艺术习得而淼那楦邪盐樟和观照现实的能力。不仅如此,通过艺术的审美熏陶与情感刺提,从专业教育所获的智识和从社会经验所得的道德感也得到了深化,这正是一个“以美显真”“以美养善”的涵化过程。强调这一点的一个现实针对性就是,现代文明造就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日趋丰盈,但也造成了人的情感、精神世界的愈加空虚。所以现代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情感教育,而“艺术,就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着的情感”。艺术通过音乐、图画、影像、文学等的生动形象与形式,帮助人宣泄被压抑的情感,复苏因异化而尘封的情感,重拾宝贵却遗失的情感。艺术教育正是要藉欣赏与体验美的契机促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丰富、更细腻,并能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知识、新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与和谐发展,以切实奠定社会进步的微观基石。

5.创造力与创新驱动

创造力相对常规思维能力而言,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是人的各种能力中层次最高、最重要也最宝贵的一种能力,是人类创新实践活动的骨髓与基石。科学发现,人的创造力是左、右脑功能的平衡发展和密切配合的结果。其中,人的右脑是图像脑,侧重于处理随意的、直觉的以及多感观的影像,并且决定着联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的发育度。因此,艺术教育能开发右脑潜能,使之与左脑智力平衡、协调发展,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变得富于求异与创新,并由此进发出巨大的活力和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凝聚着人类精神的创造性和最高理想,而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历史上像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李四光、钱学森、茅以升、李政道等无数案例证明,越是杰出的科学家,对艺术越是重视。李政道曾明确说: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李政道先生本人就非常喜欢艺术,他曾先后三次请画家李可染将科学上的发现画出来:第一次是为核爆散发赤白芒角光芒的超新星“客星”,李可染激情挥就的作品名为《晓阳辐射新学光》;第二次是“场超弦与量子引力”,画家对应的抽象水墨画为《超弦生万象》;第三次是“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水墨作品则名为《对撞生新态》。对这三件作品,“二李”均甚为满意,就连旁观者也大为感慨,在创造力方面,艺术与科学竟然可以如此迷人的契合和相得益彰。

事实上,除了上述“感性五力”,艺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统合能力、超越能力以及幸福感等等,限于篇幅且鉴于以上“五力”的基础性,这里就不一一举证。总之,在造就创新型杰出人才上,艺术教育足以通过对学生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情感力、创造力等的“熏浸刺提”,一方面熔铸感性、健全人格,另一方面还可达致涵化理性、以美通真和修身明德、以美养善的功效,不啻为一种以“成人”为内核、旨在开掘人才“创新驱动”之源的灵商教育。

二、重塑艺术教育的“成人”目标与路径

自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学科细分化与专业化渐趋成为中西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向。“一专到底”、偏重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成才教育,已经是当下中国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正是这种过度细分化、功利化的专业教育,成为“钱学森之问”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专业教育将学生牢牢地狭限在所学的专业领域,造成了“专业固化”。课程大多是经(政治的和科技的)意识形态取舍、过滤和强加的知识,缺乏严格的客观性、真理性,学生也相对封闭、短视,不易形成开阔的知识视野、求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运用所学去处理各种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兴趣的专业化,也使学生的趣味、爱好单一化,极大限制了各项潜能发挥的可能性,进而堵塞了创新型人才形成以及社会创新的途径。概言之,专业教育重视智育、成才教育,却忽视了“过程”教育和“成人先于成才”的重要性。二是专业教育必然导向重“器”轻“道”,重“经世致用”p“无用之用”,功利化色彩过于浓厚。世俗生存和社会创新无疑需要“技”“器”的支撑,但对工具理性、功利至上的片面强调势必造成人性分裂、异化和目标的欲速则不达。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智育、成才教育、专业教育的弊端日趋凸显的当下,强调艺术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其足以克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有知识无文化、有能力无趣味、专业素质高但人格畸形发展、片面追名逐利而精神世界空虚等现实问题,并且能够在以“成人”统领“成才”的教育理念之下,融合打通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区隔,切实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锻造人格健全、人性谐和且富于创造活力的杰出英才。

那么,在实践艺术“成人”教育的具体路径方面,虽然综合性大学、专科性大学以及新兴的职业性学院各有其办学定位和相应举措,值得我们尊重,但是在方法论上还是有诸多可通约之处,兹举要如下:

第一,统一认识,可持续性贯彻艺术“成人”教育与专业“成才”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当前,我国大学的校长及管理者对“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包括艺术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他们大多系理工出身,对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艺术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多停留于个人感受或偏好的层次,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譬如将艺术理解为唱唱歌、跳跳舞,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与艺术修养,顺带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宣传、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如此等等。如此一来,艺术教育之“由博入雅”“精神成人”“以美通真”“以美养善”包括熔铸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义,仅被简化为智育的附庸部分,而且是可存可废、极为次要的一部分,随时可能因领导更迭、管理层内部意见分歧而中途夭折。因此,很有必要重申大学教育的现念、目标任务及其延续性。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健全地到达博雅的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事实上,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之下也有个副标题,即“每一个年轻美国人在艺术中都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这个引领世界教育先进潮流的国家尚且将艺术确立为与数、理、化、文、史、哲等地位相当的核心学科,发展中的中国自更当引以为范,坚定以全球化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传承创新艺术教育的精神涵容和实践路径。

大艺术创意教育篇10

关键词:现代艺术;师承;创造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开始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世界万物、表述内心情感,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传统教学中“师徒传授”教育思维的束缚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直接原因,“师承”教育最大的弊病是用死板和单一的教学来指导学生,这种固定式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代的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学院教育如何在坚持“师承”的同时加入创新理念,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作出思考。

一、“师承”观念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教育途径,历来以父子相传为主。《礼记》学记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彼此通过交流工艺技巧经验,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化百工美术教育形式,为后世所继承,在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美术教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教育基本形态的初步建立开始,就始终体现出“师承”观念的重要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师承”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比较注重师法的归纳总结。

师徒传授制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虽然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背景使师承式教学发生了较大的时代演绎,但是当今艺术专业小班级授课、工作室等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美术教育的精髓,体现了人文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师承”观念的演绎与应用,应成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美术教育方法体系的关键。

二、现代美术教育应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传统的“师承”教学方法依然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师承”式教育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制约了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和个性的发挥,造成了我国艺术教育出现僵化保守的弊端。现代艺术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思想和认识。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美术教育应该将“师承”观念与“创新”相结合,即达到师徒传授解惑的目的,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是艺术革新的永恒基础。不管艺术如何创造与革新,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基础――传统与自然,继承与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的精髓时,寻求新的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方法发展的新思考

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基本功的训练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汲取外来艺术教育经验,如何判断国际现代艺术流派的正负影响,并有选择地吸收,特别是在现代以电脑为新的艺术手段的信息、数字、网络时代,如何处理艺术与时代科技间的关系,独立自主地创立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界,美术教育界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课题。

美国理论家阿瑟・C・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们感兴趣传达的意义。”

和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作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情况:1.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行政体系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则相对边缘化;2.技能训练始终是必须的,一名造型类的学生从考前培训到本科阶段,再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都需要接受不间断且严格的造型训练,而艺术观念的拓展则相对较少;3.即使是美院的学生,一部分人在毕业前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

所以近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新的教育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也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艺术教育“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在现代艺术教育中,注重“创新”与“师承”的关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语

艺术教育从本质形式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图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振兴国力,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艺术发展史就是艺术创新史。艺术“创新”与“师承”对现代艺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改革应倡导艺术“创新”与“师承”的精神,采取现代的综合性教育方法,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创造性活动环境,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