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的音乐特征十篇

时间:2023-07-05 17:03:15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1

巴托克在1881年3月生于昔日匈牙利,六岁起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后来随拉斯洛学习钢琴与和声。中学毕业后,巴托克进入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学习期间他深受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李斯特的影响。其中,由于受到李斯特的影响,使他坚定了走新民族主义音乐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巴托克发现过去一直被误认作匈牙利民歌的许多曲调,实际上只是一些广泛流传又被李斯特和勃拉姆斯浪漫化了的曲调。于是,从1905年开始,他同柯达伊一起搜集和研究民间音乐素材。他从中找到了一条采用民间音乐为素材,又运用各种现代作曲技法来创作的新民族主义音乐的道路。

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主要在器乐方面,除了有一部歌剧,两部舞剧和一首大合唱以及少量的艺术歌曲和改编的民歌集以外,他所创作的几乎大部分都是是器乐作品。他的新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899-1907年):这一段时期是他在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及刚刚毕业的几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交响诗《科苏特》。

第二个时期(1908-1919年):这期间,他、分析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这些素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粗野的快板》《献给孩子们》《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

第三个时期(1920-1945年):这一个时期是巴托克的风格成熟时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化、现代化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更为丰富。代表作有《舞蹈组曲》《小宇宙》《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等代表作品。

巴托克的音乐素材来源于民间,他将自己音乐的根深扎在民间音乐之中。巴托克一生中不断地深入到匈牙利的农村收集民歌。这些民歌是他创作生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将这些民歌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出发点,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新民族主义音乐道路。

他的这种音乐风格,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表现的是对民间歌曲的简单加工和改编,这其中包括有钢琴曲集《献给孩子们》《匈牙利民歌》《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等。到1919年前后,他在加工和改编这些农民歌曲时更加注重突出个人风格的独创性和艺术技巧的完美性与现代性,表现出了他音乐风格上的成熟。这时的巴托克已经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由地运用民间音乐的调式、旋律和节奏,并且将这些素材融汇、交织在一起,探索出一条新的创作之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舞蹈组曲》《小宇宙》《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等。巴托克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他所搜集、整理过的各地民间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将他们融会贯通,重新创作,并且把这些民间音乐的各种素材与他精湛的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各国在民间节日中的欢腾场面。

在调式的运用中,五声调式是匈牙利民间音乐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在巴托克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例如在《献给孩子们》曲集当中,旋律的素材很多都来自民间歌曲。有的旋律是采用的五声调式或以五声调式为主的六声或七声调式。巴托克看到了这些旋律的调式音阶的特点,他并没有在这些民间歌曲构成的旋律上生搬硬套传统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他通过深入的挖掘这些民歌旋律自身所包括的和声内涵,大量地运用各种新颖的、现代化的和声手法,并使之与这些旋律取得很好的有别于传统的音响效果。他努力探求一些与中古调式旋律、五声性旋律风格适应的,既要突出和声民族化又能体现20世纪现代风格特点的艺术效果。

调式的综合性与多重性是巴托克调式体系的重要结构特点。调式的综合性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不同类的调式在音乐作品横向上的综合运动,重点表现为旋律形态上的多样性。例如在《献给孩子们》曲集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综合调式的使用,其中包括同音列调式综合与同主音调式综合两种方式。同音列调式的综合在这部作品中存在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旋律的进行中,得以强调不同的主音。第二种情况是将整个旋律用与之不同的调式来配置和声,形成纵向的调式综合。

在巴托克的音乐作品当中,有许多曲子的横向线条中就包含着多调性的元素。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旋律线条中往往局部是有调性的,但当这些局部的调性又被拼装在整首作品中形成了多调性。巴托克不止在他作品的横向线条进行中运用多调性音乐思维,在纵向关系上他也使用了多调性叠置的手段。例如《小宇宙》这部钢琴曲集中的乐曲中的纵向声部结合存在着各种不同调性的叠置与对比。另外横向线条的单一调性也可以在纵向关系形成异调和声的配置。

巴托克的旋律很多素材来源于各地的民歌,所以,旋律听起来很多都具有民歌风格的特点,但是他并不是通篇的将民歌的旋律照搬过来,而是将它们分解、加工、再创造。他经常运用一两个短小的民歌旋律作为动机演化出他大篇幅精妙的旋律。

如果单从构成旋律的调式上来看也存在很多双调式、多调式的情况。民歌旋律当中出现的多调式基本上是不同的调式的多个音在同一主音上进行交替。在旋律的构思中,巴托克在民间音乐中发现了这种原则。在他所收集的匈牙利民歌中,有很多比较明显的单声部多调式的旋律。另外,巴托克经常在他原本自然音体系的调式与旋律中,加入一些特殊的变化音形成半音化的音调。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调式音级的扩展。这些调式音级的扩展一般经常在在很窄的自然音音程范围内填充的一些变化音。这些是巴托克独特的调式思维与旋律的构思方法。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2

关键词:钢琴音乐发展历程,风格特征

 

一、萌芽起步期的钢琴音乐及其风格特征(1910-1929)

受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新音乐运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最早尝试写作中国钢琴曲的是赵元任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新文化领域卓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和音乐家。,钢琴音乐发展历程。1915年在美国的《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是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在该刊第四期上他又发表了即兴小品《偶成》,1919年又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1921年《音乐杂志》第一期发表了李荣寿的钢琴曲《锯大缸》。当时这类钢琴曲构思简单、结构短小,专业技巧相当于儿童钢琴初级教材程度,而且都是能在钢琴和风琴上弹奏的小品,这些钢琴小曲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正式诞生。,钢琴音乐发展历程。

二、艺术创作雏形期的钢琴音乐及其风格特征(1929-1949)

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这20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

第一阶段(1929-1937)。

这个时期在中国左翼“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以及大的热情引进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与成就”的思潮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艺术观逐渐沉寂,随之而来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艺术观与“救亡”的时代声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强大艺术潮流。1934年11月,由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个人出资倡办的中国音乐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这次比赛对于当时尚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后来的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阶段(1937-1949)。

这一阶段是战争、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战争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应地使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等,都打上了战争的鲜明烙印。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基础,而又不拘于原有的民族曲调。在乐曲结构手法方面,他们在总结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基础上,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在和声写作方面,他们继承发扬了20年代一些作曲家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

三、艺术创作繁荣期的钢琴音乐及其风格特征(1949-1966)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钢琴音乐创作也有了根植的土壤。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指导下,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成了广大作曲家和钢琴家探索的方向。,钢琴音乐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几年里,是国内钢琴曲创作空前繁荣的时期,无论是钢琴新作品创作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

这一时期我国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题材广泛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新颖,大都引用现成的民间曲调,配以简易的织体、多变的节奏型,用对位法、对比式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改编而成,赋予传统民歌以新的艺术生命力。标题性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另一大特点,除了部分以曲体或调名来命名的作品外,有的兼用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命名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作品题名,但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这种区分于欧洲具有某种定向画面性的标题,而表现人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鲜明风格特征。

四、艺术创作转折期的钢琴音乐及其风格特征(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潮主导的特殊阶段,形成了一个极端的“一元化”文艺思潮,当代中国音乐也伴随着进入了一个迷失而癫狂的时期。随着“文革”的不断深入,“样板戏”占据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舞台,而“样板戏”的历史性成就在于它的音乐。,钢琴音乐发展历程。钢琴协奏曲《黄河》是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等人根据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集体改编而成。,钢琴音乐发展历程。和原作所表达的内容一样,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展示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壮丽诗篇,表达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这首钢琴作品既有西洋音乐风格,又有中国音乐特色:既有华丽的技巧,又有巨大艺术感染力。

纵观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虽然还是依托传统民族器乐曲和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进行改编创作,但作品的题材、创作技法与作品表现的思想内涵等方面,较这一时期之前的钢琴作品都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五、艺术创作多元化时期的钢琴音乐及其风格特征(1976至今)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粉碎,中国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伴随“拨乱反正”及其后的“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艺术上运动的开始,中国当代社会进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全新的思想观念、多元的文化观念和观念的急速转化等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由文革期间的“一元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入80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显突出,中国钢琴音乐真正进入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整个发展经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期间经历了萌芽起步期、艺术创作雏形期、艺术创作繁荣期、艺术创作转折期与艺术创作多元化时期。各个历史时期,作曲家们有意识地在西方音乐遗产同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他们从中国民族性的音韵中提炼出精华,从传统中演化出中国音乐的新语言,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超越传统音乐范畴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纵观这些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尽管各个时期的钢琴作品体现了时代性与作曲家不同的个性,然而它们之间却又具有明显的共性与连续性。,钢琴音乐发展历程。这种具有连续性的共同特性就是—在钢琴作品中注重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的意境和内涵,讲究“神、韵、意”的表达;在广泛继承吸收我国传统的民族曲调的同时,积极运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并充分利用钢琴本身所具有的多声优势,把中国民族器乐不能展示的音响发挥出来,以民族的审美心理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更好地表现中华文化的神韵。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形成与发展》,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3

关键词:音乐;象征性;听赏;创作;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45-01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自然界中的声音大都有特定的含义,雷、雨、风的声音就是物质固有声音的展示,与主体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不需要中间环节加以沟通,但音乐中所体现的含义并不只是主体声音的展现,音乐艺术与人类所从事的其他活动一样,都是人的主体行为,受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所以音乐中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呢?

音乐艺术是抽象的声音符号。用某种别的事物,或者说是象征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是视觉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形象的传达和更改有着特殊的关联。在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上,我们也是依靠音乐的象征性进行想象的。这种象征象征与被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和直接的关系,两者之间包含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一致,有时候几乎等同。譬如,一段表现悲愤的音乐,它的情感特征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听赏者的意识活动,这种情感特征实际上就是音乐本身的象征性,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情感特征,实际上也就理解了音乐所表述的含义。因此,象征具有一种独特的概括性,音乐的象征性是以符号和所表示的事物内在的一致性为基础。

在音乐表现中,象征只是作为音乐的一种概括性特征来引导听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将其情感特征呈现给听赏者,以丰富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听赏者也用自身的情感和想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音乐中的情感,并不单纯是音乐作品的情感,也融合了听赏者的情感。不是音乐欢快,而是音乐使听赏者欢快;不是音乐悲怆,是音乐使听赏者悲怆。这些具体的情感内涵,在个性、阅历、修养不同的听赏者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不同来自于人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听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音乐文化修养,以及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背景的了解,去体验和理解音乐音响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对某一动机、旋律、作品或音乐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在不少情形中,它更是特殊化、个人化、非一般意义的。由此看来,象征的这种概括性只是一定程度的作用于听赏者,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受我们自身修养的限制。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把现实形象经过情感过滤以及变形创造成新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处于“像与不像”之间,艺术形象不是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充满了创造者情感的、变形的现实形象的相似物,创作者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来表现其内心的情感,这种形象其实是某种情感的临时外表,情感和外表有时并不一致,相反,它是在音乐表述过程中找到其最真实、最合适的表现,艺术形象对情感仅起引导作用。所以,现实形象的特征并不能作为艺术形象的特征被听赏者理解。如果,象征现实形象的特征并不能等同于象征艺术形象的特征,艺术形象的象征又该怎么表达呢?

音乐当中的艺术形象,不再现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音乐主要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喜怒哀乐、恩仇等情感性的东西,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形状、色彩等特征的确定性。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乐记・乐本篇》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而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乐的整个实现过程就是如此,创作者“感物而动”,通过技术、技巧等中介捕捉对应性音响,利用特定音响反应特定情感,再把对应性音响发展成完整的结构组织,“谓之音”,这种特定性音响实际上就是音乐中艺术形象象征性的主要构成。音乐又要通过“比音而乐”这一中介而最终实现,实际上在这里说到的是表演者,“音”的象征性又传递给表演者,表演者虽然必须以乐谱为依据,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真实、准确地体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刻板地把乐谱复制成音响,在这一环节中,表演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完成乐谱的“二度创造”,在进行的再次创作中,表演者仍然需要把整首音乐定性音响表达出来,“音”的象征体现为“乐”的象征,表演者由于个体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或者是表演者微妙情绪的转变,对乐谱的再次创作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那么“乐”象征就不是“音”象征的百分百的传承。

综上所述,音乐从创作到表演,从表演到听赏的过程中,音乐的象征性一直起到引导作用,从音乐的发生到音乐的实现,象征贯穿始终,成为音乐内在的统一。因此,音乐的象征性正是形成音乐的特性。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声乐作品;美学特征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直存在的,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让民族声乐艺术更加丰富和灿烂,随着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引入,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声乐艺术在保留了原有的美学思想的前提下,又融入了西方音乐美学的思想。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唱腔美学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唱腔的美主要表现在旋律造型的美以及抒情美。对于旋律造型之美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戏曲与民歌的唱腔中。我国的民族声乐中的润腔没有足够的专业性与规范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声乐声韵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组合。不一样的组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旋律变化,使得其更具有独特的特色。不过润腔最主要还是通过字词的音调和起伏体现出来的,比如,陕北民歌的润腔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抒情达意的美主要体现在对各种装饰音的运用方面,装饰音的使用使得歌曲作品的旋律更加流畅优美,让音乐作品的节奏更加紧凑,具有过渡性,节奏出现变化也不会造成比较大的波动,保证音乐作品的流畅与自然,让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二十世纪的末期是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开始加速融合,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交流与结合也逐渐提升,使得我国的声乐艺术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现阶段我国的声乐艺术在发展中,不管是在音乐的内容方面还是在音乐的形式方面都在传统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又具有时代的明显特征。根据我国当前的声乐艺术的特征,现阶段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更是向着多元化发展,其一方面具有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另一方面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具体的表演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时尚的元素和美学因素。目前我国声乐艺术体现出的传统的特点主要是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方面仍然还具有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色,这也突出表现出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其他的艺术之间的差异。如今的声乐艺术在表演形式上所体现的时尚元素是指其所具有的现代社会与时代的特点方面,也就是说每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对上个阶段的继承的前提之下,结合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再进行创造,使其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和其所存在的时期背景是有着很大关系的,艺术的传承也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进行逐渐的转变,然而当中部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声乐艺术也不断适应时代的特点进行快速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不管是在演唱形式以及表演方式方面,还是在音乐演员的服装和音乐相关的器乐设计方面都表现出时代独特的特点。

三、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只是具有现代性的美学特征,还包含了创造性美学特征。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也经历了长时间的转变和发展,慢慢形成和具有了创造性美学特征。事实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一直都是在不断的创造中发展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了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精华部分的前提下,还充分发挥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创造性的美学特征。并且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还与西方的声乐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和借鉴,使得目前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更加突出和明显。一方面,民族声乐艺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作词和谱曲以及歌唱等的重要环节,还是坚持原有的特点和方式,对以往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以及关键的创作技巧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使得现阶段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对传统的优秀民族声乐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还在逐渐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并且根据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特点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作品融入西方国家声乐的一些特点,更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创造性美学特征非常明显。四、总结通过逐渐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中展现的璀璨的文化特性以及良好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使得其在时代的进步中仍然还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体验。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需要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来促进其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中国民族声乐的美学分析[J].才智,2012,22:141.

[2]郭洁.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J].黄河之声,2013,02:99.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5

[关键词]广西原创音乐剧 《桂林故事》 旋律特征

一、广西舞台艺术发展概况

美丽富饶的壮乡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众所周知,广西有12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广西的舞台上上演过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独具风格的作品,早在40多年前,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就创造了“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的舞台奇观。

近年来,广西为了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以戏剧精品生产为龙头,通过落实重点剧目的创作,激励全区的艺术剧团和艺术家努力创作新作品、新剧目。在这种形势下,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壮剧《歌王》、民族音画《八桂大歌》、音乐剧《阳朔西街》、《太阳童谣》、桂剧《大儒还乡》、新版歌舞剧《刘三姐》、民族歌舞诗《漓江诗情》、壮剧《瓦氏夫人》、京剧《霸王别姬》、歌剧《壮锦》等优秀剧目在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实践中一次次走向全国的舞台。其中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荣获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奖。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奖,被誉为是“中国舞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桂剧《大儒还乡》获得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奖。歌剧《壮锦》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广西因此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连续获此殊荣的省份之一,全国文化界为之震动。

音乐剧《桂林故事》是广西著名编剧张仁胜、已故著名作曲家傅磬联手打造的艺术精品,是广西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音乐剧。从2006年首演至今已有6年时间了,其间荣获第七届广西戏剧文学奖一等奖,入选三十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9年改编为第二稿《桂花雨》后,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金奖。这一切充分说明《桂林故事》已经赢得了国内专家们的肯定与关注。

二、音乐剧《桂林故事》旋律特征分析

在音乐剧的音乐创作要素中,旋律处于首要地位。音乐剧同歌剧在音乐上最大的区别是音乐剧的旋律不需要歌剧那种充满戏剧性力量的风格,音乐剧的旋律是通俗流畅、简单明朗、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的。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主要在于它成功的音乐创作,该剧的旋律创作虽然简单,但是每首歌曲却琅琅上口,广为传唱,深受人们的喜爱。

《桂林故事》的成功离不开作曲家傅磬的音乐创作,首先必然要谈到其中新颖独特、扣人心弦又富有壮族特色的旋律。傅磬创作的旋律简单流畅又极富广西壮族特色,与剧情完美融合,准确地刻画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内心情感。

(一)五度跳进的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正是因为作品与生活密切相关,全剧渗透着浓郁的壮族风情,剧中音乐与壮族音乐有许多共鸣点,用壮族音乐来刻画剧中人物形象,从壮族音乐中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才是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舞台艺术精品。

该剧的主题山歌《妹等哥掀红盖头》是全剧的点睛唱段,也是剧中西街阿婆的音乐形象,这个唱段贯穿整个剧目,是全剧的一个亮点,在全剧的关键处一共出现4次,起到穿针引线,推动剧情的重要作用。该主题山歌的音程跳动很大,主要运用了五度跳进和射线型上升的旋律,把剧中阿婆起伏波澜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听起来有一种凄美的感觉。谱例1:《妹等哥掀红盖头》(阿婆唱)

主题山歌的旋律特征直接来源于壮族山歌的旋律特征,五度跳进是壮族山歌旋律线进行的一个明显特点,其形成的原因与壮族方言的语调、调类和调值有紧密的关系。很多壮族山歌的旋律都有五度跳进的特征。例如:谱例2:壮族山歌《男女老少得翻身》(天等县)

五度跳进的旋律特征在该剧的很多歌曲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这种旋律写法对全剧的旋律风格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该剧的旋律个性,体会其中的民族旋律特色。另一方面,阿婆是该剧的核心人物,其他人物的旋律特征正是根据阿婆的旋律特征拓展出来的,即用核心音调为基础,加以变化,展开乐思,贯穿全剧,这正是作者创作的独特手法。例如:谱例3:《许下一个美丽的诺言》(毛仔唱)

三、总结

综观整部音乐剧的旋律创作,五度跳进的壮族山歌旋律特征在该剧的很多歌曲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 这种创作手法正是对壮族山歌的一个传承和创新,让壮族山歌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体现了曲作者特有的创作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黎英海先生在谈到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创作时曾说:“作曲家的任务之一是怎样把传统音乐中的精华,用现代人的观念,按照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需要,创造性的重新编写,以便使它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下去。”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保护是为了传承,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繁荣,繁荣是为了弘扬,弘扬是为了复新。

参考文献

[1]傅磬.《广西民族歌曲精选》[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6

【关键词】民族声乐 发展历程 发展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吸收优秀文化、摒弃陈旧内容,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系统的体系。民族声乐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培育优良品德离不开的艺术。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1、沉淀期

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多元的艺术综合体,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形式多样,包括戏曲、民歌、曲艺等。可以说,我国《诗经》中对音乐的记载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滥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民族声乐在历朝历代中生生不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愈加丰富多彩。

民族声乐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继承性,通过对上个朝代的继承,经过沉淀,在下一个朝代绽放出新的光彩。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吸收了各地的特征,乐府、民歌、元曲等逐渐成为当时时代的潮流,也是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代表。

2、发展期

自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实现了交流与融合,民族声乐从那时起也迎来了创新与发展的好时期。西方音乐中的歌舞剧等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吸收其优秀性的基础上结合本土音乐特点实现了发展,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音韵美、民族特色在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显得更为突出,从那时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与歌唱家,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征

1、民族性突出,以本土文化为基础

音乐并不是独立于人们的生活的,相反的是,所有的音乐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艺术则高于人们的生活,是音乐的升华。

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歌颂人们的辛勤劳动、歌颂收获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不同地区的声乐艺术最为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其民族性,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源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其表现内容也是扎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与社会环境。

随着西方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冲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在接受先进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及唱法的前提下保证民族性的问题。当前,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重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使得民族性始终贯穿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程,才能确保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失去自身的本色,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肯定。

2、原生态特色,重视原生态音乐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实现了较好的继承,仍然有部分原生态的民族声乐优秀作品流失,原生态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消失。这是由于原生态民族声乐受到人们生活的影响较大,人们在几千年中不断地迁徙、搬迁,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在人们的迁徙过程中逐渐被人们忘却。另一方面,原生态声乐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较大。我国是人口融合的大国,不同民族之间实现了民族的融合,当前也实现了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融合,人口在融合的过程中,原生态声乐也会逐渐改变,面临着失去其特色的危险。

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原生态声乐的保护。社会愈加重视对传统民歌等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且部分地区的政府也组织进行了全面的音乐普查,搜集当地的原生态声乐,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改变原生态声乐中存在问题的唱法,使得原生态声乐艺术更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3、重视传承,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在迎来其发展的辉煌时代后则一蹶不振,甚至被他国的音乐艺术所取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其没有很好地进行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只有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为了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学校必须对民族声乐艺术提高重视,从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音乐器材的提供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进行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抛弃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导学生学习蒙古族的民族声乐时,应当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蒙古族同胞的生活习性、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在真正领悟了音乐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声乐的特点。

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不仅仅是为了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民族声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在当今时代不断焕发出其新的光芒,让民族声乐艺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

三、小结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声乐艺术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多年的沉淀与吸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当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发展特征,在吸收外来音乐优秀内涵的同时,也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性,且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彰显出其独特的音乐美、艺术美,是当代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胡俊贤. 浅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4(16)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7

关键词:民族声乐;通俗音乐;西洋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23-01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民族音乐像一朵奇葩,在艺术的长廊里熠熠生辉,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艺术形式,是56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精华,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最重要的精神消费。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我国的艺术领域,占据着半壁江山,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随着与世界接轨,我国民族声乐迅速发展起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开了国门,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大量流入中国境内,使得我们民族的艺术也接纳和兼容了更多西方的元素。下面就我国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民族声乐的通俗化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时期的民族声乐等更多的是向通俗化发展,传统与流行的结合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的民族声乐向着更为大众接受的方向发展着。“民间与时尚相融”让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民族声乐通俗化的分界点是1984年诞生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次竞赛为我国民族声乐突破传统奠定了基础,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作用。这次竞赛对广大受众来说,是一次耳目一新的开始,寻常百姓也在自家的电视机前看到了高雅的生于艺术演唱,更主要的是这是一种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声乐与通俗音乐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深深地喜爱这种演唱方式。本次电视大奖赛通过荧屏内外观众与选手的互动、权威评委专家的打分点评、歌手的才艺展现等形式,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从此以后,我国的民族声乐就走上了一条传统和通俗相结合的道路,并且逐渐显现了特征。

二、民族声乐的西方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研究也受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他们将民族声乐的精华与西方音乐的精华有机融合,大胆引进了西方音乐的演唱技法,尤其是西欧的美声唱法,经过一大批音乐理论工作者和演唱家的实践,走出了一条中西方结合的民族声乐艺术道路。这种艺术形式在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取得了繁荣发展。这种状况的出现得力于我国的各项改革,得力于我国政治环境的宽松,使得音乐文化生态的多元性不断更新。也为音乐家对音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空前宽阔的道路和平台,开阔了作曲家审视社会生活的眼界,为音乐作品的创作创造了兴奋点,在不断吸取民族声乐创作演唱的经验教训之后,创新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形式展现。

这一阶段军旅生活内容的音乐作品占有主流,大街小巷都流行军队歌曲,欢快明亮的节奏,深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同时描写改革开放大好形式的作品也深受观众的喜爱,广为流传。如《说句心里话》《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最后是港澳回归后的音乐突变,这一阶段的音乐创作是依靠一批主旋律的歌曲确定地位的,音乐作品的民族化体现明显,兼容了通俗化的元素,磅礴大气,具有深厚的音乐内涵。形式即保留了民族的色彩,也融合了通俗的元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但是这一阶段的音乐作品在原有声音尖锐不容易表现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改变了民族声乐声音位置较浅、音色过于尖亮、声音单薄的特点,通过吸收西方音乐和通俗音乐的优点,形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甜、亮、水、脆、柔”的民族声乐风格,成为具有特色的中国音乐的代表。

由于世界的融合,文化艺术领域的融合也更为紧密,东西方音乐的兼容,通俗和民族的融合,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得到了最有效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西方化、通俗化的特征,具有和世界尤其是西方音乐融合的特点。在经过广大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之路,为我国广大受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创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晓农.现实情怀与悲剧情节.音乐研究,2011(5).

[2]李小琴.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8

【论文摘要】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到颠峰,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背景分析、词曲关系、钢琴伴奏、二度创造等方面,论述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演绎过程。

研究音乐作品的人文演绎,首先要对“人文”的观念有明晰的界定。“人文”这个词有三种指称:第一,指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指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第三,指文史哲艺这些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而在音乐作品中,这三个指称是三合一的。音乐作品以对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为诉求,以人道人本主义为核心,通过音乐作品的表现和演奏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一、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即“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产生,虽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但是它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拿破仑时期。而对它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具有两重性的。人民的力量了拿破仑的统治,但战争的结束给人民带来的不是自由民主,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的社会现实是堕落和理想的破灭。由于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思想情绪以及对待革命、生活的态度不同,因此,形成了进步的和反动的两种浪漫主义倾向。1830年及1848年两次革命的高潮时期,也正是此类浪漫主义最兴盛的时期。在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此类浪漫主义几乎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下半叶的欧洲,其特征是充满着消极的、悲观的、神秘的色彩,它几乎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下半叶的欧洲。

二、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人文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对音乐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为诉求,以人道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特征,从它与文学诗歌,歌曲的词曲,钢琴伴奏和再创作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感性诗话的音乐

歌曲与诗歌分属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存在形式即时间。这一基本的属性是两者结合的前提。音乐是非再现性艺术,而诗歌具有明确的再现,这又是它们在形式方面所不同的一面。仅从音乐角度看,如果声乐艺术在没有语义因素导引的前提下,它仍然是单一的乐音运动形态,一支旋律只有配上歌词才能进行演唱。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作家们追求对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个人感情的抒发,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最鲜明的美学原则是感性的诗化的美。歌曲之王舒伯特说:“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成功。”[1]毫无疑问,舒伯特对诗歌的尊重在他深情的歌曲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舒伯特一生共写过六百多首艺术歌曲。舒曼也热衷文学,一生共写过两百多首艺术歌曲。他追求:“把诗作为独立音乐的基础,找到适合诗的音乐形象,并且使它们相互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的确,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更注重文学诗词的精良,追求音乐与诗的通感。

(二)诗乐平衡的音乐

歌曲是诗与乐的结合,但是从来都将其作为音乐来看待。也就是说歌曲的音乐性是第一位的。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许多歌曲的旋律我们有清晰的记忆,但是歌词已经不记得了。由于语言的关系,有些歌词的翻译很不尽人意,我们仍然喜欢呤唱,这些说明一般歌曲音乐性的主导地位。艺术歌曲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歌词既是音乐形象的立意基础,又对旋律创作有着某种制约。词曲关系是平衡的,但是又不是简单的平衡。所以作曲家的文学诗歌的修养和对音乐语言的娴熟掌握,以及确立新颖的诗意的能力和其它素质应该是最高的。

艺术歌曲的产生初期,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的联姻是浪漫主义者的理想,而音乐家的多才多艺为此提供了可能。在舒伯特的创作思维中,坚持诗与乐始终摆在一个平衡的角度。他以自己艺术敏锐力“认识到了事物的新秩序”,认识到音乐家与诗人之间的新型的关系,他具有处理一切诗歌的能力。

(三)钢琴特性的音乐

表情丰富而意境生动的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音乐形象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即形象的塑造,除旋律与节奏这两个起着决定性与主导性的因素外,钢琴伴奏的音型、织体、和声、复调、音色、速度、力度等各种表现要素的发展性与对比性运用,通过作曲家创造性的立体思维,概括性地与前两个因素有机组合,才能形成个性、生动鲜明、折服人心的完美形象。

古典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表现意义和作用上显然超出了“伴随曲调歌唱的弹奏”的范畴,它不是曲调的“附加部”,而是艺术歌曲音乐形象构成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写作,决非是作曲家完成了曲调写作后,为演唱起音定调,带动情绪,烘托气氛的一种辅手法,而是作曲家为塑造完美音乐形象,表达深刻思想内容而进行整体构思的一种展示想象力、丰富表现力的创作方法。

(四)重视二度创造的音乐

艺术歌曲作为小型的室内演唱的声乐独唱曲,又被称为“音乐会歌曲”。它是诗情、曲情、声情的统一体,具有重视二度创造的特性。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变化丰富,其中含有比一般歌曲、歌剧等体裁要求更纤细、更复杂的技巧,演唱起来难度较大。其次,艺术歌曲比较侧重于阴柔的声音处理,更能体现浪漫的情调,声音与气息的调和要恰当而巧妙,讲究一种分寸感。这种含蓄的富有余地的演绎,会产生诱人的美感和深刻的影响。因为艺术歌曲的诗歌语言问题,在歌唱上还必须有清晰的咬字,句法的明确,音乐语言陈述的连贯流畅等。为了追求纯粹美,艺术歌曲的演唱也非常讲究风格的表现(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在一个时期内,艺术歌曲的演唱会甚至只能演唱德国的作品。所以,艺术歌曲的演唱被誉为声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演唱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声乐技术水平,理解和把握诗歌和音乐的能力,诗人的气质和情感的敏锐,谦和的态度和艺术协作能力。尤其是在文化素养和艺术经验方面,要求很高。

艺术歌曲从源起到繁荣,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然在声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正是由于它的这些固有的特点和高度的艺术性使得艺术歌曲这种演唱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音乐会上不可缺少的演唱曲目。艺术歌曲不仅使声乐演唱者获得演唱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演唱者的音乐修养。艺术歌曲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光彩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剑梅编著.《舒伯特》.第223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2]加拉茨卡娅.《西欧音乐名作》第一册.第125页.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3][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9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特征;美学内涵

一、引言

我国民族声乐这一伟大艺术是在二十世纪,中西方声乐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所诞生的产物,它融合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以及西方音乐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魅力,是我国无数老百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以及音乐家不断奋斗取得的成就,具有极强的中国民族色彩,是我们国家艺术宝库中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主要组成。任何艺术都有一定的文化特征以及美学内涵,当然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因为我们国家这一伟大艺术是在对我国传统艺术进行传承的根基上,逐渐融合西洋音乐而发展的,所以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现代性,这种民族性和现代性就是这一伟大艺术的文化特征。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将情、声、字、腔以及表演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我国这一伟大艺术的审美特征,这就是其美学内涵。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以及美学内涵与其发展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渐渐积淀而成就了其独有的文化特征以及审美内涵。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变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其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从1949年到1966年这段时期,这段时期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时局在这一时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许多优秀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抒情歌曲以及民族歌剧为主;其二是1966年一直到1976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民族声乐艺术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艺术文化均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被否定了,这一时期的作品盲目的充满了批判与斗争的思想,主要有“语录歌”,还有后来积极探索的“革命样板戏”;其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也就是1977年至今的这一段时期,这段时期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迅猛地发展,歌唱技巧趋于完善,后期制作技术大幅度提升,艺术发展进入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无数优秀的作品相继诞生,激发了人们极强的审美欲望。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单总结,具体表1所示。

三、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化特征

正如我们前边所叙述的那样,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之上实现进步与完善的,所以其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其又融合了西洋音乐艺术,形成了“中西结合”的艺术特色,所以其又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正是其两大文化特征。

(一)民族声乐艺术是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一方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和借鉴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技巧、风格以及审美追求。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与漫长历史的国家,从先秦到明清,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传统声乐艺术形式,再加上我国地域的辽阔以及民族的多样化,这就更加形成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多样化的艺术特色。我国传统声乐的演唱技巧,是对春秋以来我国历朝历代所有歌唱技巧的综合,其凝聚着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演唱技法以及艺术风格,是我国声乐艺术在不断演变与完善历程中的一种积淀,我国传统声乐在“字”、“声”、“腔”“调”等多个方面具有共性,上述这些传统声乐艺术的风格和特点,都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民族声乐地“重字”、“重情”的表演艺术形式,声乐是语言艺术。我国自古以来,一直便有“重言”的文化情结,所以传统声乐艺术便有更加“重字”的文化特征。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讲究“咬字归韵,吐字收声”、“字正腔圆”等,比如王昆、郭英兰、王玉珍、马玉涛、李双江等不同时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重字”的文化传统,此外,我国民族声乐还“重情”,所谓“以情代声”、“声情并茂”等,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重情”的表现。(

二)民族声乐艺术是中西方音乐艺术对话的产物

一方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艺术的“美声”具有某种共性。这主要基于二者之间的一些共性,其一,西洋“美声”注重横隔膜呼吸,而我国民族声乐注重气沉丹田,二者目的一致;其二“美声”注重声音的支撑点因乐音的高低不同而进行上下的变动,使高低音之间的变化无痕,我国民族声乐注重的是圆润流畅;其三,“美声”强调的是头腔共鸣,而我国民族声乐强调的是“脑后摘筋”.其四,西洋“美声”要求的是语言清晰,而“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强调的内容,这些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共性,为民族声乐艺术融合西洋音乐艺术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和借鉴“美声”又面对着一定的差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西方“美声”音乐艺术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必然的,西洋“美声”是在“认识转向论”产生以后而形成的,所以,“美声”的形成是基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的,具有实践以及理论层次的科学性。而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基之上而渐渐形成的,所以其与“美声”相比,更加的侧重于感觉以及经验层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西洋音乐的艺术的借鉴和吸收,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这一伟大艺术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特征。

四、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内涵

(一)民族声乐艺术要顺应时代的美学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内涵需要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在不断的更新,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过去传统的美学艺术,而是要将传统的民族声乐与现代声乐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传统民族声乐的优势的同时加入一些现代声乐的内涵和外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民族声乐的现代感和时尚感,还能够为宣传传统美学做出贡献。

(二)民族声乐艺术要顺应美学的多维度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声乐已经不单单是某个地区和地域的特色文化,已经逐渐的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与其他地区甚至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故步自封,保持陈旧的传统声学一成不变,而要在保留传统的精华部分的同时积极的与西方的表演方式进行对接,相互融合和学习,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出更具有技巧性的演出模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中西方的文化发展。通过将民族声乐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色与西方美声唱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美学多维度的发展与进步。

(三)民族声乐艺术要顺应艺术情感价值的美学发展

其实对于了解民族声乐艺术的人来说,民族声乐艺术不单单是一种民间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像是一种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说情感的表达在民族声乐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声乐艺术的根本价值体现,情感也是各种民族音乐作品的灵魂,所以一个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往往离不开丰富的感彩,这种感彩在表演形式上不能拘泥于一种或两种,应该是多种并存的表现形式。就我们常提到的吹、拉、弹、唱,不光重视曲音曲调的变化,还要注意节奏和曲式的组合,明确的情感表达对于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民族声乐艺术顺应艺术情感价值美学发展的集中体现。

注释参考:

[1]赵兰,潘珅.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初探[J].大舞台,2013,02:30-31.

[2]盛文峰.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主要美学特征[J].通俗歌曲,2015,05:156.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篇10

1、以中国母语为背景。我国大多数人使用的都是以汉语为主,而中国声乐艺术的歌词创造所使用的就是汉语。汉语语言本身就是以声、调、韵为基础的,汉语这些特征使汉语本身具有某种旋律性的特点,所以,中国声乐艺术从创造到歌唱的过程中都要以汉语特征为基础。

2、以中华民族地方音乐风格为特征。从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声乐艺范畴进行分析,其风格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演唱风格,就是指演唱者根据作品的型式、审美要求和思想内涵,通过演唱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声技巧将其特征表现出来;其二,创作风格,是指创造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手法和传统音乐风格发展手法,同时加入了中外音乐创作元素。

3、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审美标准为依据。广大观众的审美观既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观众的审美观也可以在一定的实践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各种声乐作品形成的根源。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现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的真善美审美理念上不断发展,是科学的技术方法、民族风格和强烈时代气息三者的高度结合。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思想基础中国声乐艺术受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比较深刻,中国美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而且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神会,对于人伦关系非常重视。同时中国还是一个艺术国度,因而结合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以及研究艺术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音乐美学思想。

(二)声情、词情、曲情相结合的情感美学特征词情是人们在欣赏乐曲中的歌词所产生的感情,曲子中的歌词是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或者是对于某种心情的阐述,从歌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作者当初在创造这首曲子时的感情和心理变化。歌词是曲子的基础,没有歌词作为寄托,单纯地曲调只能给人以空洞的感觉。曲情是作者运用音乐的基本组成因素:节奏、旋律、调式、复调和配器等进行有机的组合,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情感。音乐音调要与语言的音调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完美体现出音乐创作所赋予的情感内容。声情是曲子通过歌唱从而将内在的感情所表达出来,只有通过歌唱才能将文本上的歌词以不同的曲调所阐述出来,通过歌唱人们才能从听觉上体会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人们对于声音都比较敏感,所以使用何种曲调将乐曲展示给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准确把握曲子的声情,才能更好地完成曲子。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结合的创造性美学特征所谓的古为今用就是目前的民族声乐艺术仍然沿用传统的音乐艺术,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方面给予了创新,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从歌词、曲调还是唱法上都进行了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音乐艺术一直都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源泉,传统的音乐艺术中的优秀思想一直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