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06-20 17:17:43

学语文的方法

学语文的方法篇1

预习,上课认真,做好笔记,复习。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预习就更为重要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先做好预习,预习时可以先阅读课文,如果是短一点儿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诵的方法。理解课文,如果不会的,可以做些符号。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就是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就行了,因此,上课的时候,有不少同学不认真听课。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你会学到很多知识。适当的做一些笔记,方便你回家复习。复习主要是回忆今天上课的情形,回想一下老师哪里重点讲,哪里略讲,这样就会有针对性的复习了。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习语文何尝不是呢?天才在于日积月累,我们可以每天用上5~10分钟用在基础知识上。如果你并不喜欢总结,你可以买一本中考复习的书籍,哪里有很多基础知识,最好是你即做即评的那些,这样你就可以即使纠正你的错误加深你的记忆了!

阅读与作文是紧密相接的。有的同学并不喜欢看书,认为浪费了宝贵的玩耍时间去做不好玩的事情,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其实,并不是的。刚开始时,你对读书并不感到兴趣,你可以阅读一下《伊索寓言》等那些小故事,但却要你喜欢上看书,又要学会生活的书籍。慢慢地,你便会喜欢《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等名着。就如论语里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认为语文其实很有趣,语文里也可以使你大笑,你会发现看多点儿书籍比玩耍来的更有趣。

现在我们每一天都有三分钟演讲,我们可以借此训练的我们的“说”能力,

不要认为说完就过去了,其实我们可以好好表现一下自己,语文也要靠“说”“吃饭”。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的效果。而聆听者需要安静,宁静致远。借此我们就可以训练我们的“听”能力了。不要认为三分钟演讲是无用功,其实它包含着无数语文。

说作文,我还是不能与诗韵、芷韵、绮雯等的文章有神韵,有感情色彩。总以为运用几句名言,运用几句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就行了。其实,不是的。我看过她们写的文章,她们都写的很有感情的。我便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希望我的文章也富有感情。我们可以写写日记。譬如:有一天放学回家,在路上,我听见了一个中年妇女说:“我才不要看了,我又不认识字。”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个妇女是新中国成立是时期的,那时中国还很贫穷。就会想到我们现在是何等的幸福啊!“知识改变命运”等。我们可以以小见大,用真情实感去写。积累得多了,感情就丰富起来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写也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要多写文章。很多同学说,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因此,你得多看书了。每天花30~40分钟来学习语文。其中10分钟归纳今天的知识;复习要点。10分钟可以做一下阅读题目,看一下书,做一下读书笔记;可以写一下感受之类的吧!其次,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作业。

学语文的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学语文的方法篇3

关键词:学习方法;规律性;拓宽思维;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特别把“方法和过程”作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重视过程,强调方法,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应该清楚地知道在授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众所周知,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迅速准确地找准切入点,把握课文主线,而且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学习起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好比一个人正饥不饱食,给他一条鱼,只能解决一时的饥饿,并没有彻底解决它的吃饭问题。而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则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生存问题。同样,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除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任何老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教。学生也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记。很多知识,有待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并逐渐完善。正如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语文知识浩如烟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好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授予他们学习的方法,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就不但是学会了,而且是会学了。就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向纵深发展。可谓一里通百里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学习方法非同寻常,谁一旦掌握了它,就等于掌握了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生受用。下面是本人从教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积累的一些经验。

一、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找出规律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式存在着,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些规律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规律则是深藏不露的。显而易见的规律我们容易看见,而深藏不露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细心观察,仔细剖析,不断总结,才能在抽丝剥茧中找出规律。我们一旦把握了这些规律,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虽然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同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字词的教学,可用分解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众多的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在教学形近字时,就常采用比较法集中起来教学。让学生根据部首的不同,发挥想象力,联系到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学习。如:海、悔、侮、诲这一组形近字中,海与水有关,可组词大海、海洋;悔与心理活动有关,可组词后悔、悔恨;侮与人格有关,可组词侮辱、欺侮;诲与语言有关,可组词教诲,诲人不倦。又如:瞭、镣、撩、燎、僚、鹩这一组形近字中。瞭跟眼睛有关,可组瞭望;镣跟金属有关,可组脚镣;撩跟手有关,可组词撩拨;燎跟火有关,可组词燎原;僚跟人有关,可组词官僚;鹩跟鸟类有关,可组词鷦鹩。对于笔画繁多的生字,可教给学生使用分解法识记。如:颦可拆分为步、页、卑来识记;赢可拆分为亡、口、月、贝、凡识记;襟可拆分为衣、林、示识记。总之,只要是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拓宽思维,展开联想

人类的思维空间如同浩瀚无际的宇宙。只要我们集思广益,展开风格迥异的奇思妙想,把创新思维的目光伸得更远些,就能打破常规的思维局限,促进想象力的发挥。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而各种奇思妙想又源于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它们是共存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句、段、篇和作文的创作,也如同我们的生活那样离不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一旦脱离了作者的想象力,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又怎么会有生动的语句、精彩的段落、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出现呢?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句、段、篇和作文教学的同时,首先要学会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展开联想。只有思维空间拓宽了,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出现。例:让学生把“一群小蜜蜂嗡嗡地叫着飞来飞去。”写得更生动些。在这个句子中, “嗡嗡”是表示声音的词。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人类日常生活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去展开联想。如唱歌、演奏、呼唤、哭泣等。而“飞来飞去”是表示动作的词,可引导学生联想到跳舞、嬉戏玩耍、追逐打闹等。总而言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只有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学以致用,反复练习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作业就是运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把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并升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做作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当天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过的知识在大脑里不断得到升华,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学生知识链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又培养了能力。必须强调的是:首先,作业要独立完成;其次,认真更正错误之处。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动笔完成作业,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让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以及锻炼;才能检验掌握的知识正确与否,从而克服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扎实的基础。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让学生认真改正。出错的地方,往往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环节。经过更正,及时弥补了学生知识上的缺陷与不足。

学语文的方法篇4

一、通读课文

刚拿到新的课文,如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学习就会被动,听课只有招架之功,跟不上脚步。不知所云,学的很辛苦。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读是学生获得课文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读的目标是读准生字的字音,在此基础上读准词语,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

二、给生字注音,理解词义

学生对生字也许早就认识,给生字注音,是不仅为了加深对汉语拼音的巩固,更是对生字的深刻的掌握。对新的词语根据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新词去查找工具书,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一定要养成查找工具书的习惯。

三、了解作者,熟知写作背景

预习课文对作者要有所了解,了解作者对本课的习作背景有很大帮助。知道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了。如学习古诗时,先对诗人有所了解,再去寻找有关资料,弄明白诗人写这首诗当时的一些背景。再去理解诗意的,就更容易了,不死读硬背古诗的含义了。

四、预习跟本课有关的资料

预习新的课文的同时,不要局限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背景介绍、人物介绍等相关内容,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建议学生到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上网查询或请教长辈。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思考质疑解疑

学语文的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将教学的主题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改变过去"读死书、死读书"的狭隘教学局面。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现在的教育中大多仍注重语文知识上的教学,包括,词义、读音、拼写、构词、构句等。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如此的教学模式,变相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了一部部"复读机",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在模仿教师。因此,要将学生从片面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的目的,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着手,打开小学生思维的"万花筒"。

一、 语感的定义

语感即是从整体对语言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对语言有灵敏的认知能力。语感的培养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只有在规范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中才能潜移默化的成为自身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部分。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本身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对其量化,犹如每个语言学家有着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样,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感悟能力,因个人文化修养的不同定义也大相径庭。具有强烈语感的人能对语言点做到触类旁通,思维如泉涌般源源不绝,往往能够迅速、直接的扑捉到文字信息的本质内涵,能够深刻的理解语言的寓意和弦外之音。

二、 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力,然而语言知识不用与数学理论,没有明确的数值参数,对其学习成果的优劣也难以界定。语言中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感彩,它是人类情感的外延,要充分的理解语言的魅力,需要的不仅仅的是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知识,更需要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语言中的深层内涵。小学生的思维仍处在一定程度的空白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就是小学生本身对语言知识的实践感悟和个体思维丰富的创造过程,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打开小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授人与渔的目的。此外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是拓展语言认识的能力的内在原因。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一味的模仿教材和教师中解放出来,能够学会自我思考,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飞向更广袤的天空。

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

1、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情感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朗读对提高语言能力的潜移默化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个小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诵读是感知语言情感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多组织情景教学,创设意境,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的大体内容陈述出来,以在加强课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词句及全文所表达的意思,也可适当安排复述、讨论、说说印象深刻的画面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达出来。本文教学,教者让学生初读后,把自己最想抓拍的镜头找出来,有效训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初步感悟。

2、 培养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习惯的养成要考教师的细心引导和督促,小学生的思维集中力不够,常常做事没有耐心和毅力,对新事物的兴趣为往往三分钟的热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采用鼓励和奖励是教学方法,利用学习爱攀比的心理,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在良好的习惯中培养学生的敏锐语言感知能力和思想的把握认知能力。多听可以学习他人的语言组织和思维习惯,多说可以健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并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盲区并进行反思学习、多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语言符号储存在潜意识中,并能下意识的运用、多写有助于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把握语言的语法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相互作用,谐调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人类情感外在表现的方式,蕴含了人类的各种情感,情感又源于生活实践和经验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教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需要的。

4、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象、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参考文献

[1]朱萍.浅谈语感培养的阶段性及基本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

[2]曾春梅.领会朗读揣摩--培养语感小议[J].小学语文教学

学语文的方法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 交际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85-02 

一、科学设置口语交际教材的内容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材的编制应该充实口语交际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化。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口语交际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技巧可以慢慢培养,但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改正,因而口语交际中情感态度的培养不容忽视,而且越早培养越有利。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情境 

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情境,使学生面对各种场合都能大胆发言。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同学胆怯,唯恐说错了会遭到别人嘲笑。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必须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多发言,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即使说错了也不批评。经过多次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还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因素,如听音乐、看图画、动手做、开口唱等来创设各种交际情境,调动学生的愉悦情感,引发学生表达的需要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注重师生互动,实现动态发展 

(一)师生互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要创设情境与学生构成交际的对象,引导学生参与沟通和交流,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组合和词句搭配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示范。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互动交流,学习跟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所应该注意的措词、语气和礼貌,掌握口语表达技巧,有效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二)生生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向全体讲话,人人练说,充分的生生互动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提升其交流技能。生生互动口语交际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交际障碍,学生经过讨论,优选出最佳的交际方案,这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交际、交流。这样的“一请一助”“一来一往”,课堂就实现了双向互动。 

四、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仅是练习口才就可以达到目标的,还离不开多读好书,增加阅览的广度与深度。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像优美的诗句、富有析理性的文章在经过热读、分析、感悟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然后为我所用。因此,在平时我们就要让学生坚持诵读、背诵好词好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肚子里的“墨水”多了,自然就会做到“有话可说”,从而为提高口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电影、电视节目进行说话训练 

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学生都非常喜欢观看,教师可从学生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熊出没》,在学生观看后,我组织他们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对剧中空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说话;有时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我还组织了一次“《熊出没》人物评论会”,学生的说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孩子们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电影,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储备,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 

六、注重实践,让学生善于表达交流 

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让他们有勇气,有信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走出课堂。语言的交流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因此,除了重视课堂训练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慰问、做好人好事等,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往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通过教师评价促进口语发展 

学语文的方法篇7

一、领悟课文内涵。把握文章尺度

依据教材编排的目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求多于内容的要求。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和习得,鼓舞、引领学生熟练地掌握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二、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课文预习

教师应逐步增加略读课文的预习量。三年级起,为学生安排课内预习,鼓舞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字词,诵读课文;四年级时,引领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领会表达方法;五六年级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预习,应用“摘抄积累、审题读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阅读略读课文,训练学生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略读课文的效率。

三、从整体入手,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关于略读的整体评价,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能掌握阅读教材的主旨大意。其他老师指出:课堂教学结构要“简单化”;略读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要分清不是课文的略读或精读,而是课堂上的表现方式为略读与精读。学生应学会“粗读、略读、精读”的方法。

四、适当地延伸阅读范围。积累运用

一是延伸阅读。应当在学生阅读好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范围外的相关资料。阅读大量的课外书,有利于学生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提高文化品位,铸就健全人格,提升语文素养。 二是拓展实践机遇。老师应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给学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打造平台,让其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三是积累语言知识。老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自习阅读,积累名人名句。运用读书笔记、做书卡的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积累。

学语文的方法篇8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一、新课改对推动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革新的积极意义

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教育价值的认识是参差不齐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而另外的学者则指出“教学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还有学者更注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笔者结合所从事的教学实践,倾向于就语文基础教育而言教学本质的价值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这一观点的。

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知识的传授,所解决的无非是“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的问题,也就是赫尔巴特的“教学教育性”的内涵。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在教育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培养起主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是与“教学教育性”的本质涵义相符合,彰显了教育“教”与“育”协调发展的价值。就语文教学来说,新课改对其革新所产生的积极推动意义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打开课本知识学生加以内化,扩展到了外化这一领域,从而赋予了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许多创新实践的内容。

二、辨析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笔者认为,目前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教与学统一的实质认识方面的偏差。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诚然,沟通与交往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根本形式。教与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是经教师导引才能够进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层面并经过教师的再教育,而得到知识的积累与升华。也就是说,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习是学生本体的需要,但是不可能脱离教师的引导,教与学具有相互的适应性。“沟通”与“交往”应该被视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不是“教学本质”。教学本质是“教”与“育”并非“沟通”与“合作”。

因此,对于新课程提出的本意是强化教育,还是强化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合作,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商榷的,革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需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革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对策与建议

万物皆有轨迹,皆有推进的速度效率和方法,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育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基本要素却只有三个:读、写、用。当语文教学面临着教材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方法的紧迫性和如何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的复杂性时,所要完成的首先是掌握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如果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引领学生解读社会的规则,建做人的规范,立做事的规矩的话,那么,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则起着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接受先进文化思想的习惯,增进做人的品德和学习的效率,既如筑楼的地基,也含筑楼的方法,事关品格的塑造。所谓世界观对了,世界也就对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记一点:语文教学是一种修炼。

凡古今成学业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王国维在其《人间诗话》里的这段精辟见解,道出了语文教学方式方法修炼提高的三个层次:自觉、自律与自主。

(一)自觉

自觉,是语文教学的最初层次。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语文教材(包括课本上的和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大量涉猎,明了语文课程既具有系统学科的工具性,又具有博涉万象的人文性,还有以文字结构所组成的美学性,从而培养起因兴趣而自觉的意识。这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主要教学手法是阅读,实现的目标体现在广度上;

(二)自律

自律,是语文教学的中等层次。在一阶段,教师需要把经过精选的教材作为范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照优选教材进行写作练习,从细微处着手,从规范上作起,放手让学生自我推敲,自我省视,自己给自己的养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写作习惯,培养一种遣词造句均符规合范,构思行文均顺理成章的能力。这一阶段是深化阶段,主要教学手法是写作,实现目标体现在深度上;

(三)自主

自主是建立在自觉和自律基础上的自我为法。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社会风气、体味社会潮流后,再回到课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素材以教师曾经提供过的优选教材中的价值观为参照,以规范行文为原则,就某事、某人写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随后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公开展评,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知晓语文识理辩义的宏大力量,把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经过学生“自我”这一主体能动性,对外界信息独立分析后形成属于自主判断的超越意义的教学手段落到实处。这一阶段是再创造阶段,实现目标体现在升华上。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革新的核心在于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打开知识,引导学生内化,教师与学生合力外化提升是新教学的实质。据此,应该就新课程育人为本的要求,立足教学本意,不断地对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梁桂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4.01

学语文的方法篇9

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011年8月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10届世界日语教学研究大会的题目,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教育。所谓交际能力是指在实际交际中恰当地、灵活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既包括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的了解。学习者只有在交际过程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时,才真正实现了外语教学的目的。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邦文化的特点。因此,学习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学习正确运用日语的文化规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日语教学目的,也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如何与日本人交际。说话者出现语法错误,听话者会认为对方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可以谅解。而语言失误带来的问题却往往比语法失误严重的多,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无法达到正常交际的目的。

2日语语言与日本文化的结合

每一种语言都不同程度的受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外化。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在语用阶段,文化差异会阻碍对语言的理解。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语言为切入点,文化习俗为支撑的教授方法,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日本文化对整个日语语言系统,包括对词汇、语法、语音和语句等方面都有影响力。下面从日语词汇和日语表达两方面,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探索日语文化教学方法。

2.1日语词汇。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与文化密不可分。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反映。日语词汇反映了日本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社会历史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词汇除了基本意思外,还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如果不理解这种文化含义,实际交际中会出现误用,无法达到正确有效的交际目的。比如,日语“おばさん”是称呼50多岁的女性,有时强调年龄,带有消极意思。而汉语的“阿姨”是一种敬称,所以不能完全等同于汉语的“阿姨”。再如“あな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汉语的“你”,口语中很少作为第二人称用,而是用于妻子在家称呼自己丈夫。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比如“龟”,现代汉语中的“龟”多用于消极的场合,特别是多用来骂人、贬低人,如“乌龟王八蛋”。然而“,龟”在日本无论是在古日语中还是在现代日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多用于褒义。比如“鹤は千年,龟は万年”(鹤有千年、龟有万年之寿)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文化差异,收到了日本人送的一个龟形礼品时,可能也会觉得莫明其妙,引起交际摩擦。这类词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单词的概念意义,还要重点讲解这个文化意义。另外,谚语也体现了中日两国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如表1所示,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以农牧为主,属于大陆文化。日本渔猎为主,属海洋文化。

2.2日语表达。除了少数阿伊奴民族之外,日本人几乎都属于大和民族,也没有遭受外来民族的入侵。所以这个人种、、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都相仿的社会,对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特点的形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日语表达中,比如敬语表现、授受表现及暧昧表现等,都蕴含着日本文化的内涵。这都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仔细讲解,以免学生将来跟日本人的工作交流中产生交际摩擦。

2.2.1敬语表达。日语中敬语的灵活运用与人际关系有着很深的关系,比如要根据上下关系、辈分关系、亲疏关系和利益关系等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给我一杯水”,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表达方式会有很多种。“水”“、水をいっぱいちょうだい”“、水をいっぱいください”“、水をいっぱい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水をいっぱいいただきたいんですが”等。“敬上手は仕事上手”(敬语用得好,工作就好),正是敬语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的体现。敬语体现的关系中最主要的就是上下和内外的关系。比如,跟外人提及自己爸爸时,称呼为“ちち”,在家庭内,称呼为“お父さん”。同样,在公司内部,称呼自己上级时,要加上职务,如“横山社”,而对其他公司的人提及时,称呼为“横山”即可。再如“请稍等一下”,对上级长辈,要说“お待ちください”;对朋友可以说成“待って”;如何是老师对学生,就变成“待ちなさい”等。如果使用本不当,会给人很失礼的感觉。通过敬语我们能够判断谈话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也能看到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只有真正理解敬语背后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与日本人交往,最大限度地发挥敬语的“剂”作用。在教授敬语表达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2.2.2授受表达。授受表达方式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内外意识和恩惠意识。授受表达中补助动词的使用,需要根据授者和受者的内外关系选择。如“,母は私にをくれました”,如果授者变成老师,那就要表达成“先生は私にをくださいました”。日本人很重视内外的概念,人与人的关系都是靠着内外关系连着的。对内部人员不能用“あげる”,要用“くれる”。如“,木村さんは花子に花をくれた”中,说话人相当于花子的家人。如果说木村さんは花子に花をあげた,那说明木村与花子对说话人来说都是外人,不是一家人。这句话不管用哪个授受动词都正确,只是体现的人与人关系不同而已。而“田中さんは弟にビデオをくれた”中,只能用“くれる”。因为受者是说话人的弟弟,是内部人员。而如果按照母语习惯,田中和弟弟都是第三者,误用“あげる”的可能会大有人在。授受表达还体现了恩惠意识,日本人特别重视恩惠的移动,所以特别喜欢用“てあげる”“、てくれる”“、てもらう”等系列的表达。如“,先生がコンパに来てくれる”和“先生にコンパに来てもらう”中,老师的到来是对学生的恩惠。而“先生をコンパに呼んであげる”中却是学生对老师施恩,是很失礼的。所以一般对上级长辈是不能用“てあげる”的表达方式的,会给人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这一点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另外,日本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努力避免双方正面冲突,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体现在语言中的就是模棱两可的表达非常多,如“まあ”“、ちょっと”“、じゃないでしょうか”“、ようですが”“、~はそうですけど…”等委婉的表达。这一点也需要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清楚。

3日本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日语教学中,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结合起来,需要科学的方法。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解说法、比较法、情景法等。讲解法也叫注解法,教师边教授语言知识边解释说明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初级日语阶段,单词、语法和课文的讲解多采用这种方法,简洁快速的把语言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在词汇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更加清晰地理解日语和日本文化。具体的可以通过解说、举例、图表等进行比较说明。情景法是设定一定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教师应该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设定演出场景,让学生选择角色,切身感受日常交际语言中包含的文化知识。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编写对话,比如敬语的用法、男性女性用语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办教师讲座、与日本人交流、举办日语知识大赛等。在跟日本人的交往中,可以切身的感受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可以实践课堂中学到的语言知识。总之,需要教师在根据具体内容,灵活的采用合理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影响日本文化教学的因素

学语文的方法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有效方法

1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1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①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②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③不限篇幅和篇数;④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1.2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2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2.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3.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