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概念十篇

时间:2023-06-14 17:35:16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1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将本着‘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共同践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乡村。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13年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个美丽乡村的代表齐聚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以《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的形式做出一个践行生态文明的“美丽”承诺。

万峰林所在的黔西南自治州不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山水之间还保存着纳灰村、南龙古寨、鲤鱼坝村、打凼村、纳孔村等一批原住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

为中国乡村

可持续发展把脉

党的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此,“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名词风行全国。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第27天,全国首个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高端峰会在兴义万峰林拉开序幕。万峰林峰会以“民生与民声——中央一号文件与百姓关注、中国美丽乡村构想与机遇”为主题,搭建一个开放、广阔、包容、高端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讨把脉、建言献策,为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传承民间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建议。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宣布峰会开幕并作主题演讲,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双创”战略;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模式;创造“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等内容;厉无畏对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发展的精彩论述引来现场热烈掌声。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联合推动组组长何丕洁,民盟中央副主席龙庄伟,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罗援,省政协副主席孙国强等出席。

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节目总编辑赵泽琨第一次来到万峰林,惊叹于乡村的原生态之美。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经过一段时期改善与提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等方面,将来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会更优美、村容村貌更整洁、产业特色更鲜明、社区服务更健全、乡土文化更繁荣、农民生活更幸福。

黔西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张政在致辞中承诺,将以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借鉴全国著名美丽乡村的好经验。坚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峰会原则,建立和巩固第一批以全国50个美丽乡村为代表的乡村发展联盟,践行“万峰林峰会宣言”,切实在理论研究、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成效。

黔西南自治州州长龙长春在《宜居宜游之都 投资兴业热土》的演讲中,展现了黔西南的发展愿景——建成全国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并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共创双赢。

峰会上,美丽乡村的代表们纷纷发言:北京新发地村党委书记张玉玺介绍了本村的蔬菜产业如何服务首都的成功经验;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介绍了作为百亿元乡村的发展模式;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分享了“贵州精神”诞生地的发展经验……

借力外部资源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激发自身活力、有效利用本土资源,更需要借力外部优势资源,联手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应邀出席峰会的企业界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屠红燕,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缪雪中,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浩然等代表根据各自产业的特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将带来的庞大市场蛋糕,就如何深度开发乡村市场分享了他们的长远思考和商业智慧。同时还就乡村市场中制造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将为乡村市场带来的影响,如何整体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表示愿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产业支撑和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及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代表们,在峰会开放互动式访谈中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共同谋划与分享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经验及做法,拓展思路引发共鸣。

主持访谈的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在总结词中说,“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生态概念,而且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概念。“美丽乡村”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它应该是结合了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个完美组合,这才是对真正“美丽乡村”的追求,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同志,国内知名专家及省直单位负责人,全国50个美丽乡村代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及国际友人和部分工商界人士参加了峰会。(责任编辑/哈文丽)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

3.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4.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使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2

“美丽乡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在新农村建设火热和乡村游火爆的当下,很有必要思考:怎样塑造乡村的美丽?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学者梁漱溟就预见“今后数几十年能令中国人向上兴奋的新方向就是乡村建设运动”。无论是推进城镇化的如今,还是返璞归真、回归诗意而居的将来,乡村总会是大多数人向往聚居的地方,其生产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村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更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各自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通过“缮民居、强公建、美景观”,着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迈进。首先,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对农村旧房立面改造和建筑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农村新居,让乡村民居成为一道风景。同时,加强基本共同服务建设,让农民无论是进入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都可以共享现代化成果。其次,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最后,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及特色物产,挖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既美丽于“形”,又魅力于“心”。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没有门票的景区,通过“细节”塑造由内向外的美,让历史建筑焕彩、让民间故事复活、让龙飞凤舞显灵、让地方剧种走红、让传统美食扬名……

美丽乡村关键在于“美”得要像乡村。较之钢筋水泥,乡村的生长见诸田野,充满希望;较之人造园林,乡村的风景演绎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较之现代知识,乡村里有乡土的箴言,世代流传……乡村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谶语。千万不要用城市的视角去美化乡村。此外,注意美的差异性。美因差异而存在,美因传承而久远。

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更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中国悠久的农耕社会历史及特殊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大部分城市居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农村存在天然的亲近感,农村是我们的精神守望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田野更晴朗、空气更清新、溪水更清澈、乡情更浓郁、文化更深厚,让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更多人乐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连忘返的心灵休憩地。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3

会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形势,将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靠全体人民群众密切配合,要搞好宣传发动凝聚共识,强化群众家园意识,形成“人人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借力借势发展,要注重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乡镇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搞好规划。三是县委、县政府各部门都要做好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全县一盘棋,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局面。

会议强调,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全县各级一是认识要高,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上来,要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认识,为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行动要快。要领会好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部署,严格按照市、县安排的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三是落实要真。各乡镇、各单位要真抓实干、迅速行动、分解任务、制定方案、抓好落实。

为切实搞好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南乐县采取四项措施,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孙文标任组长,正县级干部蒋景波、县政府党组成员刘社强任副组长,相关县直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南乐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小组。专门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协调和领导,同时建立县、乡分包责任制,采取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办法,一级包一级,层层落实责任。

二是建立了督导和驻村帮扶制度。在县领导包乡镇的基础上,从县直单位抽调12名科级干部、24名工作人员组成12个督导组,专门督导督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精心挑选了31个县直单位,单位一把手任第一责任人,各单位抽调1名副职、2名工作人员组成驻村工作队,分包全县31个示范村和重点村,专门帮助乡镇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重点村的建设和提升工作。督导组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实行定期汇报制度。

三是加大投入,严格奖惩。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推进,县政府先期拿出200万元资金,并承诺按1:1比例匹配市政府专项资金,用于该项工作。动员会上制定下发了《南乐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南乐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考评奖惩办法》,决定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乡镇进行奖补,对考评前三名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县直单位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按市委、市政府规定追究责任。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4

关键词:谷城;生态发展;经济

谷城,是湖北省西北部一个极具发展特色的生态县,是部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因炎帝神农在此尝五谷而得名,炎帝神农得名的主要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药茶;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台榭而居,安居乐业。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从采集、渔猎野蛮时代到农耕文明时代的重大转变。

本世纪以来,我县依托生态资源,注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特征造成了谷城平原的稀少,由此,造就了谷城“远山、近水、田野、劳作、丰收”的乡村韵味,呈现出“世外桃源”之仙境。比如盛康王家井村、石花席垭村。地处僻静,依山伴水。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闲适之美的意境。比如紫金镇的垭子口村、赵湾的鲁家油坊,具有独特谷城特色的自然田园生态景观。更有依托特色产业区,产业与建筑环境紧密结合,形成风景园林式的村庄特色。如五山堰河村、石花小坦山村。2013年以来,在学习并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县积极参与,以“村村优美,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为重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为基本路径,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探索农村生态文明特色模式。

(一)设计理念

(1)生态引领: 谷城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生态农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生态化战略的支撑。因此,本县的建设致力于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向互动,和谐统一,在谋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实现本区的可持续发展。

(2)特色打造:特色是新农村的生命,是美丽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源泉。采用产业融合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主打“茶叶、农业生态观光、乡村休闲旅游”等 特色产品。

(3)产业融合:促进特色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实现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4)品牌建设:树立“大农业、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的原则,集中打造谷城休闲的旅游品牌,营造具有乡村休闲文化风气息的美丽乡村,以提升整个谷城新农村的旅游形象。

(5)文化建设: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

(二)发展模式

实施“产业化园区、城镇化社区、旅游休闲度假区”的“三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农旅结合、产旅结合、居旅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1)“新型城镇、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中国当前三大新政方向

这三大新政将引导生态、环保等产业发展,必将有力促进第一、二、三大产业融合的旅游化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势必大兴。

(2)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旅游成为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后工业时代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旅游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拉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和支撑产业。

(3)产业支持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

依托农旅结合、产旅结合、居旅结合三大优势项目,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借势发展,走特色旅游发展之路。比如突出格垒嘴、老君山、尖角、李洲的汉江生态景观,五山熊岗的茶文化特色,格垒嘴苗木花卉,鲁家油坊土特产,垭子口、孙家沟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

(三)村庄规划模式

(1)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面积高,是城郊休闲的天然氧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态环境,决定了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此类村庄发展模式,突出一个“乐”字。当地村民:居于斯,长于斯,乐此不彼,“乐在其中”游客: “乐山、乐水、乐空气”。这些村庄,依托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

源优势,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开展山地健身,户外拓展等与运动。

(2)产业发展型

它的有利因素是村域产业发展正在逐步推进中,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将村域产业与其农家乐等措施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村域内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水平。休闲农业观光与乡村游结合起来,打造“观光+体验+销售”的现代农业园

(3)村庄改造型

对于村容村貌落后,村庄环境差,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的村庄,我们建议量力而行,逐步改善

针对建设文化旅游型村庄目标,对村域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合配套结合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进行统筹布局。对以政府主导的公益公共服务设施和以市场主导的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布局。

1、保留设施:村委会大楼、学校、卫生室、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居民点内,现状建设情况良好,保留并加以完善。

2、改造设施:改造村里居民点内公厕,提升公厕内外环境,维护并适当更新康体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的设置考虑与旅游集散设施相结合。

3、新增设施:所有居民点内配备统一样式的指示标志,利于游客辨识;适当增加商业店铺数量,提高商业服务水平;考虑到村民的需要以及今后游客的需要,建议建设生态停车场,同时也作为旅游车辆集散场所。

4、垃圾生态处理

垃圾处理先采取“垃圾分类”,后采取生态堆肥结合收集转运方式。垃圾处理池既减少了垃圾二次转运量,又使部分垃圾变为有机肥料。按照就近原则,以1km为覆盖半径设置垃圾生态处理池。在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布置八个垃圾处理池,占地约80-100平米。

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在规划区内引入人工湿地的概念,以绿色生态的方式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同时也作为村域水网净化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四)规划实施步骤

一、近、中期目标与实施步骤

1、五年显成效(至2020年)

近期主要开展道路改造、村内行道树及绿化建设、新建垃圾填埋点、新建村污水处理厂以及居民点的建设,使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村域配套服务设施配置基本完成。

2、十年大变样(至2025年)

中期在完善区域各居民点的基础上,将村域产业与居民点结合起来,集中打造村域生态产业。

二、远期目标与实施步骤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5

关键词:金鳌沙村;美丽幸福;人居环境;造血功能;低碳环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在中央提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就必须补上镇村平衡发展这块短板。东莞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只有市、镇两级行政架构的城市,从最早的接受“三来一补”城市到今天的制造业名城,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初期粗放发展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来,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土地、环境资源支持着城市经济发展,村级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但如今有限的农村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水体污染,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前的岭南风情村落被大量的工业区包围、挤压,河涌消失、断流,农田耕作荒废、鱼虾难觅踪迹,以往榕树下弹唱木鱼歌的景象难再现,洗脚上楼的村民幸福感、乡愁感严重缺失。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2015年,东莞在全市铺开“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工作,作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核心城镇,洪梅镇金鳌沙村入选2015年全市启动的10条“美丽幸福村居建设”项目试点村之一,在全面推进该村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落实美丽幸福的内涵和理想目标。

1 美丽幸福村居的内涵和理念

洪梅镇在东莞市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镇区,但同时也是传统水乡农村特征保留得较完整的镇区,近年来金鳌沙村通过我市的“五整治”等政策,大大地提升了村居设施和面貌,根据该村的交通地理优势和原生态环境条件,本次美丽幸福建设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基础设施完善或环境美化。

美丽幸福村居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美丽(基础层面):做好村庄基础设施与功能性设施的建设;二是幸福(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层面)通过传统特色项目的“造血功能”使村民收入增加、生活富足,同时又引导村民接受和适应现代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经过深入调研,金鳌沙村正正能挖掘出这两个层面的内涵,以农业基础为依托,既完善基础设施的不足,也提升农民生活环境,同时有望实现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2 打造金鳌沙村美丽幸福村居的主要思路

水乡人民都有过河涌畅泳的美好回忆,金鳌沙村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水乡风貌,村前河涌肌理迂回优美,且现状水质条件较好,夏日里经常有村民和附近企业工人前来游泳,该村又地处沿江高速出入口和洪金路附近,交通条件优越,于是水乡人民童年回忆中的“天然泳场”的构思由此萌芽。

(一)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牌”

从村庄的自然肌理、发展兴衰、现状延续来看,每一条村都存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发展轨迹,每个村庄都具有独立性和个性,为此我们反对“照搬照套”与“大拆大建”,我们认为实现村庄独特的品牌特色才是正道。于是我们坚持结合村庄现时的肌理、脉络和既有建筑,来确定金鳌沙的综合发展策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的同时注重特色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选取了该村的村前内河作为“天然泳场”选址,打造金鳌沙村的品牌特色项目。既能成为村民的休闲健身场所配备,完善了该村缺乏休闲空间的基础设施需求,也能吸引外来人员进村游泳与消费,从而希望能激发村内服务行业的增加,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让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这个“天然泳场”项目将成为金鳌沙村的村庄特色名片,并成为该村的“造血功能”项目,刺激该村的经济创收与综合发展。

(二)致力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金鳌沙村现仍为农业生产村,水稻、香蕉等农作物依然占据该村村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农业产业基础前提下,要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才能给予该村一个新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天然泳场”附近规划了一个“有机种植农场”,农场的所有农作物都是通过厨余收集转变的有机肥料种植的,让亲子农务体验与低碳环保激情碰撞,形成另一个吸引点。如此一来,体验天然泳场的亲们可以同时来参与有机农场的亲自活动,事后还可以带点“有机种植”农产品回家与亲友分享,来体验“有机种植”的亲们,可以顺便怀缅一下童年在门前河涌游泳的乐趣,弥补了“天然泳场”项目中外来人员游泳活动时间相对短暂的实际问题,有利于留住消费人群,相得益彰。消费人群在金鳌沙停留的时间大大增长,于是农活体验、餐饮、游泳用品服务等等行业便有了生存空间,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三)提倡推广“低碳”、“乐活”

在与市美丽幸福村工作机构的专家不断沟通探讨中,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当金鳌沙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容环境得到提升,村民收入得到增加,是不是就已经达到了“美丽幸福”的层次?我的答案是:我们要做的还应把低碳、乐活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念进行传播灌输。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6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美丽乡村;规划;高山养生农庄;区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指明了我国乡村建设方向。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可感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

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探讨浙江省楚门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的要点。

一、美丽乡村概述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从2008 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其创造的“安吉模式”、“桐庐模式”、“江山模式”等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从先行先试的浙江及广州的花都、增城、从化等地实践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

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要实现五个层面的“美”,即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管理民主乡村和谐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是集农村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浙江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尽管近年来浙江城乡人均收入比逐年缩小,但仍远比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时,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事业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区农村与市区的差距还很大。如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将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社会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应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城乡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探析

(一)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

1、区位条件

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共有规划用地423.33ha,其中建设用地39.99ha,非建设用383.34ha。农林用地占绝大部分,占到总用地的91.43%。其中应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151.6ha,余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45.53ha,筠岭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226.20ha。

该地区东与沙门镇相连,南与龙溪乡相连,其北部76省道复线穿楚门镇而过,三级路网等级,其中盘山道路宽度4-6米,土泥车行路3-4米,村庄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庄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具体区位优势见下表。

表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区位优势表

2、“高山养生农庄”的总体规划思路

从上表可以看出,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具有以下区位优势:高山地理环境确保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免于破坏;存在多处较好的旅游景观资源,且相对集中;具有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优势条件。由此,该地区规划整合现状自然要素,融入创新要素,并加以提炼,确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养生农庄”,即在“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养生 理念的指导下,发掘现状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离大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利用高山自然村庄作为自然生态养生基地,规划成集养胃养心养体成一体、休闲娱乐为一道、“旅”“农”结合的生态养生场所。

3、“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图1“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①养胃

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采摘丰收果实,品尝绿色无公害食物。

②养心

回归自然,体验高山自然风光,到寺庙中会禅,都能让现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压力,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③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参加农业体验,进行户外运动,到自然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

4、规划理念解构

图2规划理念解构

①应家村“欢乐谷”

应家村的发展应借助本村大面积的集体山林用地,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水果种植产业;借助本村的农家乐旅游业基础,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产业。

②余家村“养心谷”

余家村应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都市喧嚣,既能亲近自然享受田园农耕之乐,又能修身养性、明心净气的恬淡雅致之所,通过日照寺上香、吃素斋、坐禅、抄经、禅修课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动,为游人提供一次涤荡心灵的休闲之旅。

③筠岭村“逍遥谷”

筠岭村发展以古村为服务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结合高山生态农业种植,将筠岭村打造成建设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区,形成极具美誉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闲旅游区。

(二)规划实施措施

1、道路规划设计

(1)乡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宽度为5米。

②道路两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绿化带,绿化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的三层垂直结构。乔木建议选择本村特色果树,营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两旁增加路灯,完善村庄亮化工程。

具体规划设计效果图如图3。

图3乡村干道规划效果图

(2)街巷规划

①清理街巷两边的杂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对街巷道路进行铺装,营造特色。

(3)景观道路

①景观游步道,采用青石对路面进行铺装,路面宽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适当点缀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乡村气息。

2、民居整治要点

(1)石屋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传统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洁墙面,尽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风貌;

①修缮窗户,用暗红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与现状相同的深灰色瓦对屋顶进行翻新;

③山墙顶部喷绘“福”字花纹;

④改用具有狮头门扣传统风格木门,展现乡村风貌。

(2)混凝土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黄色涂料对墙面进行粉刷;

②修缮窗户,外侧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换用更为结实的防盗木门;

④用防水涂料对墙脚进行粉刷,防水的同时,增加层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居民房,外层水泥涂层,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将墙面粉刷为米白色,改善外观;

②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墙脚,防水和增加建筑层次感;

④山墙顶部增加“福”字图纹,体现乡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此项目位于筠岭村北部,盘山公路和村庄主路交叉口,是筠岭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开阔林地,整个基地地势较为平坦。

现状保留8栋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结构保留完好,结合地势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无人定居。规划效果图见图4。

图4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1)功能定位为游客接待区,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休憩、娱乐功能。

(2)保留石屋结构,对建筑整体进行加固,对内部进行装修,清洗外立面,更换木质门窗,利用灯笼、廊架等突出特色风味。对部分混凝土构建进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环境,添置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规划设计休憩广场,为服务区和自行车骑车者提供休闲平台。

美丽乡村规划中农民角色的转变建设总结

通过浙东南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高山养生农庄”项目规划,力图使该地区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促使农民的角色从传统角色转变为农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实现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高度重视乡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其在县域功能栉局中的地位。通过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确保乡镇总体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点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立足产业找定位,宜工则商,官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乡镇建设中则坚持生态优先,切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垃圾化处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洁保洁。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绿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持乡村的和谐稳定。

在城乡统筹上,浙东南楚门镇更是创新提出把整个县域作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辛福”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要求,将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划分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产业、综合发展和城镇村落等类别,抓点连线扩而逐次推进,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

在该地区现有土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它与城市的差异性中寻找潜在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到不仅为了美化环境,还要为村内产业发展寻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现有的空地规划高山养生农庄,不但结合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高山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变。

本次规划有别于单纯完成任务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从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自然要素来打造艺术、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立面的美化、绿化景观的增设、文化小品的布置,为村民带来真正实惠且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杨纯顺,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10.3.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景观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实践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体现“四美”“三宜”“两园”的目标要求,离不开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这是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是“美丽乡村”名实相符、形神俱备的关键。今年省里进一步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包括自然生态村落、古建筑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种类型)保护利用,实际上更是对乡土景观资源的聚焦、凸显。自去年以来,黄岩区以“中华橘源·山水黄岩”为主题,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更新与发展?本文试从分析黄岩乡土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后,提出若干条建设意见。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构成

“乡土”一词意为“家乡、故土”、 亦泛指“地方”。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原生态的生存艺术,如选择良好的栖居环境建造屋舍形成聚落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根据自然条件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与饲养,形成农田、果园、鱼塘等丰富的农业景观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劳作景观。

农村乡土景观主要由农村的自然景观、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人文景观等构成。黄岩区山水兼胜,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可供利用的乡土景观十分丰富。

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指人类干扰较少并基本维持自然状态的景观,主要由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要素组成。自然景观是农村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前提条件。黄岩地理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西部山区有多处幽谷飞瀑景观,环长潭湖风光旖旎,沿线村庄如散落于水墨画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村落景观

村落景观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也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宗祠寺庙、街道巷弄、井泉池塘等景观要素。

3、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类劳作在大地上留下的烙印,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性活动的景观类型,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从中观层面看,黄岩区几大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成片的农业景观。如柑橘等果树林,花开时节如香雪海,成熟季节满树金黄,极具感官冲击力。又如甘蔗、茭白、水稻等作物及各类四时蔬菜,交替在大地上绘形绘色,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

4、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为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是农村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艺术等方面。

二、目前乡土景观面临的几个不利因素

1、 农民层面。一是在房屋建造上,求“洋”求“新”,传统建筑式样无立足之地。如在装饰上大量使用罗马柱,色彩上大红大绿,建筑材料选择上,木材、石材等乡土材质普遍被钢混、砖混取而代之。二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追求城市市政效果,庭院及边角地均用水泥抹平,过度硬化,缺乏生机。村庄绿化喜欢外来树种,草坪泛滥,对乡土作物视而不见。

2、政府层面。一是新农村建设中几项工程对乡土景观造成破坏。如农房改造,出现了不少兵营式的村庄。中心村建设,强调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但也粗暴地割裂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河塘整治中将堤岸、渠道用水泥封死,了无生趣。二是理念与乡土实际脱节。如村庄建设规划照搬城市小区做法,以容积率、日照间距等概念知道农房建设,只考虑宅基地的充分利用,忽视了传统村落肌理,缺乏村庄的有机性和系统性,造成千村一面,死板僵化。

3、规划层面。一是片面追求景观化,把村庄作为旅游景点、公园来设计,设置一些与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的假大空的广场、标志等建筑。二是设计手段低劣化,如对立面改造简单采取墙面粉刷,或者硬生生地每幢房屋都加上马头墙。或者不深入村庄内部量体裁衣,而以一些照片进行PS处理,敷衍了事。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1、保护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乡土景观的基底与背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尽力维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持生态平衡。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形成特定的产业与特定的农业景观。考虑农业景观的变化,合理调整农田整体布局,使景观趋于和谐美观。在此过程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既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延续村落原有的肌理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传统村落肌理是经过悠久岁月的浸润和积淀而形成的,是对村落构成要素与整体格局的描述,是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它蕴含着丰富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乡土生活及乡村历史信息,决定着村落整体乡土风貌及特色。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延续传统村落肌理尤为重要。首先,保护村落肌理整体布局,包括村落建筑、水系、街巷、广场、绿地等肌理结构,对其进行梳理、继承,而不是简单地大拆大建、彻底翻新。其次,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和工艺,主要表现在乡土植物、乡土建筑材料和传统营造技艺等。乡土材料是构成传统村落肌理最基本的元素,不但成本低,获取方便,而且还可以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的景观。同时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民居很多方面已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造与完善。根据建筑具体情况,在不改变民居建筑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修复、改造、更新,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8

1 朱家湾村概况

朱家湾村地处陕西省柞水县西北部秦岭南麓,红妙河畔,曾经贫困而窘迫。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朱家湾村的发展。随着2007年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开通,给紧邻终南山隧道口的朱家湾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该村融入了西安1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交通的便利,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憩度假休闲,成为西安人自驾游和短线游的目的地之一。自此,朱家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成为商洛市命名的首批秦岭美丽乡村,进行重点建设。之后,又被国家农业部、住建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2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朱家湾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牛背梁部级森林公园,把美丽乡村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打造,既完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又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使该村成为服务景区和自成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现已完善提升了朱家湾入口形象区、红妙河综合服务核心区、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体、花锦园高端民宿区等区域,利用河道空地,修建田园式的漫步长廊。为了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农家乐产业,目前采取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对朱家湾村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重点开发高端民宿区,以创意旅游带动美丽乡村的全面升级。让游客在感受自然、生态、乡土、田园生活方式的同时,享受与城镇同质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服务。既体现乡村文化和乡土风情,又呈现“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具备城镇文明服务功能的品质。2016年“五一”期间,朱家湾村接待游客 6 万多人次,十一黄金周,接待4.37万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管理不规范。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入旅游地产项目。如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但还有一些项目是打着旅游地产的名义在建别墅,如安德鲁西亚项目。该项目土地使用权是50年,而非居住用地的70年,但建的却是高档住宅,进行出售。该项目沿着210国道而建,占用了路两旁为数不多的的耕地,还造成原农户搬迁,而且曾被媒体曝光,在征地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村落风貌和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体量较小的在河道空地开发的别墅项目,以及农户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的多层,向外出售出租。说明土地利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3.2 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还不深,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目前朱家湾的旅游接待以农家乐和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为主。农家乐开发档次还不高,而近年来由于众多农家乐和民宿的影响,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愿意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野生活,锦苑盘古山庄入住率较之前也有所下降,房价下跌。虽然已重点打造了花锦园等民宿项目,但民宿的规模相对较小,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真正吸引旅游者体验性强的项目较少。主要以自然风景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朱家湾农家乐的经营期一般从清明前到11月初。

3.3 可购买旅游商品少

朱家湾村所在的柞水县,其核桃、木耳、腊肉、豆腐干等农特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柞水县也先后开发旅游纪念品 200 余种,旅游购物已成为柞水县乡村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在朱家湾村,可购买的旅游商品相对较少,缺乏旅游六要素之“购”的开发。

3.4 乡村旅游营销不足

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是农户自主经营,而农户自我销售的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导致朱家湾的乡村旅游在营销方面做的还不够。虽然网站上对朱家湾村进行了新闻报道和介绍,但占较大规模的农家乐,缺乏在线预定、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

4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旅游接待产品线。朱家湾村还应继续大力发展民宿产品,对当地的老旧民居加以保护和改造,对新建农家乐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予以统一规划,农家乐的发展应以数量和质量并重,并适当控制规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近几年沿路新增建筑过多,影响了该村的整体风貌与景观环境。在食宿的基础上,应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锦苑盘古山庄,还应推出更多的养生康体娱乐休闲类项目,吸引游客的入住。形成该村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接待产品线,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在多个地方供应当地的旅游商品,如土特产供游客购买。

4.2 提升乡村旅游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人们出行之前都依赖于互联网搜索信息,确定目的地和行程安排。而目前来朱家湾的游客,自驾游占绝大多数,而自驾游更是依赖于网络信息,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平台来支撑这一需求。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的网站和手机平台进行宣传,并提供在线预订、在线服务等内容,满足游客网络服务的需求。

4.3 丰富休闲娱乐类旅游项目。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吸引游客来朱家湾游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位于该村的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知名度较低,并且定位不清。虽然前期已按照青少年体验基地进行了建设,但这里又想作为保护区进行保护,并未大力宣传,没有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因此鲜有青少年团体前来体验。北沟森林体验基地应做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满足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丰富的乡村体验性活动,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客观上对餐饮、住宿的经营都有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9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小城镇化;生态规划

Abstract: China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surrounding villages is driven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f geography and soc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urbanization model.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concept and mode, and is the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mode. Beautiful rural planning are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theory basis, throug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towns,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s a whole in the key and the direction.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美丽乡村”规划内涵

-----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化

1.1 乡村有限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城镇带动周边乡村,逐步转变为城镇的一份子;另一种是乡村原有居民以乡村为发展中心,逐步成为所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发展为城镇。乡村城镇化并不是消灭村庄,乡村发展为城镇的同时仍保留着原有的性质,继续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美丽乡村规划是以自然、环保、节能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乡村小城镇的空间格局、产业分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分析来进行整体的生态式规划。

1.2 规划内容的整体构成

“美丽乡村”的规划构成主要包括:城镇产业经济系统、居住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等。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核心是结合生态理念,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对产业结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居住的规划主要是以加强邻里间交流、沟通为核心,进行“美丽乡村”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重点突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结合。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技术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

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解析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从乡村的产业系统及居住环境等方面考虑,主要包括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居住规划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保规划)等。

2.1 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规划

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包括产业结构的选型、转型以及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等。乡村小城镇化的规划要对区域内空间格局、经济关系和市场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查论证,通过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在充分发挥当地人文、地理、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以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产业为主导,明确乡村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体现出产业的地域特色,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尽量以核心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利用经济循环的优势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乡村小城镇发展的目的。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协调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以知识为背景产生的服务业、创意产业以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智能化、生态化、人才集中等优点,也是乡村小城镇化产业转型的有利选择。

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增加绿色、无公害产物的种植面积,科学施肥,加强农、林、牧等产业的相互协调。生态循环工业的重点是节能、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

2.2 居住规划

居住的规划是指建筑系统的更新以及邻里空间的创建。建筑的风格、形式是乡村小城镇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遵循自然规律而营造的建筑,更加的接近自然,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特色,也非常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但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旧式建筑在通风、采光等条件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面对旧式建筑的保留、更新问题,需要规划人员进行严谨的分析考察。对某一部分需要完整保留的传统建筑要给予保留再现,其它居民宅院要结合新功能要求,通过现代技术与地方性材料的相结合以及新型构造方式进行有机的更新、改造。

邻里空间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是邻里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场所。和谐、亲切的邻里关系能为乡村小城镇带来活力和人气。邻里空间的建立要遵循私密、半私密、公开、半公开的空间秩序。在设计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明显层级的空间秩序,例如街、步道、院、室等,有利于营造出不同需求居住者对领域的归属感。在半公共场所,可以适当的提升路面高差、增加台阶、变换铺地材质、设置家具小品来营造小尺度的空间场所,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保持空间的围和性是指在邻里单元外增加一些通透、灵活的围和物,如较高的树木,适宜的构筑物等,来增加邻里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和谐的邻里关系进行适宜的空间布局。邻里间的沟通场所要减少机动车辆的干扰,机动车辆不仅对居民带来不安全因素,所排出的尾气及飞驰引起的尘土对小区的环境质量也带来了影响,消弱了居民外出活动的意愿,进而减少了邻里间的空间人气。因此,对车辆行使路线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干扰邻里的交流场所,为居民留出足够自由的积极空间。

城镇居住环境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地居民对环境的因素最为熟悉,对本土建造的经验十分丰富。在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新型建设理念和传统技艺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多听取当地居民意见,汲取传统技艺的精华,让居民参与到自己家乡的建设中,使城镇风貌保持延续性。同时,由居民意向产生的环境塑造因素,例如种植、装饰以及色彩搭配、细节形式等更能体现居民的集体审美取向和当地的文化特征,让居民对新环境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2.3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

小城镇化生态式规划中的自然资源利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中,要对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优化建筑用地布局,引导用地形态向良性的,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以往浪费土地资源的建设模式。可以采用绿地系统对地块的布局进行系统的分隔,相对集中而又适当分散的格局可以形成整体的城市绿化体系,创造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闲置地,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设计中也可将公共设施与景观绿地相结合,使用地复合功能得以互补。比如绿地设计与停车场的相结合,既方便了居民停车,又达到了景观绿化的效果。对于乡村产业用地,要遵循不盲目发展的原则,不能出现大面积的种植基地,应科学有效的对合理产业进行规划,避免土地资源和产品的双重浪费。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主要包括雨水、中水的循环利用。雨水及中水的利用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使用,降低居民用水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屋面设置蓄水系统、截污系统及雨水的地面参透系统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储蓄,用于农业的灌溉、景观绿化、浇灌植被和道路清洗等。雨水收集后用于农业灌溉,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雨水中含有的大量微量元素对优化土壤性质有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美丽乡村”的规划是一种小城镇式、生态化的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遵循自然、环保、循环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生态人文环境,引导邻里间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参考文献

[1]汤铭潭.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篇10

关键词:安吉县 美丽乡村 道路景观 城市廊道

1.研究背景

1.1安吉城市文化背景

安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隶属湖州市。安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县名取自《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安吉邻近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圈的重要西北节点[1]。

作为我国第一个部级生态县,安吉的“美丽乡村”的名片影响深远。安吉还是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竹资源极其丰富。另外安吉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千年古刹灵峰寺,有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吴昌硕先生之纪念馆等等。

1.2 安吉绕城东线项目建设背景

绕城东线作为安吉绕城环线的东段,是安吉县近期重点工程,是杭长高速下口安吉的第一道外环线,对加快城东区块开发建设,完善县“七纵七横一环”道路框架极具意义。

安吉绕城东线景观项目南北走向,南起安吉大道,北至灵芝路。道路全长2280米,其中部有双洞隧道段约660米。东侧绿化带长1587米,西侧绿化带长1486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26米,中央有隔离带,东西两侧人行道宽度各1.5m,两侧绿化景观带各20米。道路等级是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景观设计内容包括两侧绿化带景观、行道树、人行道铺装、环境设施和景观小品等。

2.设计概念

2.1景观设计概念抽提

(1)生态人居

安吉县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县和城市协调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试点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全县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达95.7%[2]。安吉于2009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获得国内第一个以整个县域绿色生态建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美丽乡村的“安吉样板”将安吉的生态名片畅响全球。因此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力求呼应生态人居的理念,因地制宜营造人居城市的模范。

(2)竹乡文化

安吉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是著名的“中国竹乡”,以“城在林中,屋在竹中,人在绿中”的美景,用翠绿的世界迎接八方来客。安吉的竹海盛名在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安吉的竹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展示安吉人民智慧厚重的民风。因此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竹类易作为主体植被广泛应用。

(3)秋色叶景观

安吉的绿色竹海给人印象深刻,不过到了秋冬之交,安吉的秋色叶树种亦是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一来安吉适宜的秋色叶树种丰富,季相表现良好,美不胜收,另外红色黄色的叶色可以作为春夏绿竹的补充,丰富了安吉的城市色彩和景观层次。可见发掘安吉秋色叶景观的潜力,是安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方向。

(4)昌硕文化

安吉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乡。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享有盛名。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通过融合吴昌硕文化元素的景观小品的设计着力弘扬昌硕文化。

2.2 设计定位和设计主题

作为安吉的城市廊道塑造,设计景观定位为“生态绿道,文化走廊”,以呼应安吉美丽乡村理念,同时也传达出安吉生态文化内涵。景观设计主题为“绿竹环廊,彩链炫秋”:以安吉的青碧竹海为基调背景,秋色叶树种构成安吉绕城东线植被的骨架,成为安吉另一个有特色的景观风貌。

3.景观设计策略

3.1主线景观设计

主线景观是道路两侧绿带。整体块面从车行视角考虑,以设计车速60km/h计算,每秒车行距离约为16m。根据经验,15-20秒的空间变化节奏令人较为舒适,因此将隔离带和两侧绿带设计为200m-300m的块面大小,以粗放型的乔木林及地被为主,大色块的形象体现整体之美。靠近人行道一侧,考虑人行速度,适当缩小灌木和地被的块面尺度。

3.2道路交口节点景观设计

绕城东线和自南向北与安吉大道、后寨路、芜园路和灵芝路四个道路有交叉口。人群停留此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结合周边规划用地性质,设计多样的活动空间。不种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视线,设计采用精致细腻的手法,突出优美的树形、花灌木的明快色彩和错落的层次[3]。同时用低矮灌木修剪色带结合条石和花坛分割空间,提供人流集散和驻足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小广场。

3.3植物配植策略

(1)以乔木为骨架。大乔木形成主要景观,乔木与自然生长的矮灌木地被相结合,既体现生态性,又保证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与道路两侧环境相协调。(2)突出色彩季相变化。以竹林为背景的绿色长廊,采用适宜安吉环境的秋色叶植物增添缤纷色彩,形成一定的气势。另外地被植物选择乡土野花组合,突出野趣和生态效益。 (3)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运用新优品种。发挥植物多样性原则,不仅满足春景秋色的景观效果,亦大大提高环境质量。竹类价格低廉,资源丰富,选用安吉本土常见易得的竹类品种,如青竹、菲白竹、安吉锦毛竹、紫竹、孝顺竹、乌哺鸡竹等。无患子树源充足,在安吉生长良好,高大挺拔,树源丰富,秋叶叶色橙黄美丽,选用作为行道树树种和绿化带主要树种。其他秋色叶树种选用如无患子、银杏、黄山栾树、乌桕、榉树等。(4)远近期结合。密林和片林结合;重视植物的生长态势,慢生和速生结合;同一品种也注重植物规格的变化。(5)设计风格多样。种植设计中采用多面观赏布局,片植、点植相结合,配置简洁大方、色彩丰富、疏密有致。充分考虑植物观赏视线和植物自身的生长需要,突出可识别性。

3.4景观小品和铺装设计

道路选用富有特色的路灯,整体灯光色调以暖色调为主,烘托温馨的夜景氛围。主要节点和开放空间增加富有安吉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观灯,比如竹节造型,竹茶印画和昌硕文化纹样的灯具小品的运用。

铺装采用低碳而经济的环保生态材料透水材料和本土材料。广场铺装的花纹结合安吉文化特色,紧扣竹茶印画和吴昌硕文化的人文氛围。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价值观已不断趋近“艺术审美―社会功能―生态效益―文化价值”的渐进式叠加式发展[4],安吉绕城东线是安吉便捷的交通路径,城乡过渡的生态通廊,也是文化展示的人文走廊。目前安吉绕城东线建设正在施工,不久将投入使用,有理由预感,绕城东线将成为美丽安吉的一道新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鲍晓军,卜庆军.安吉竹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观察,2011,(10):168-171

【2】 安吉县统计局. 安吉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