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实体经济十篇

时间:2023-06-13 17:14:58

区块链实体经济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区块链;数字乡村;农产品供应链

1引言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增强农产品抵御风险能力,以形成稳定农村产业链。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区块链自出现后广受人们关注,通俗地讲,它可以作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还具有数据库的功能,自身带有一些很好的性质,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这些性质确保了区块链内容记载真实可信,使人们更加相信区块链上记载的数据。当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相结合,有效改善了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各节点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防伪溯源,分配利润公平,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大数据农业”。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背景下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这一主题,指出当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模式描述,指明这一模式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

2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当下被提到显著重要的地位,保障粮食供给,减少粮食浪费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由于耕地的原因,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91%,剩余不足的部分就要依靠进口来解决。受外部现实因素影响,粮食进口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应将视角转到国内供给上来。目前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就农产品需求角度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挑选绿色、安全、健康、多样的农产品。但就农产品供给角度讲,由于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等情况,农户为了农产品能够进行远距离运输以及具备更长的新鲜保质期,会采取农药或者其他添加剂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这些手段均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自身风险因素。另外,传统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模式很难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由于农产品种植需要成长期以及种植方法差异化调整,市场上的农产品供给不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建设数字乡村之势,运用农产品供应链与区块链结合的方法解决农产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3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

3.1双链整合模式描述。将区块链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上,能够使农产品来源可追溯,人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查找购买的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区块链技术不仅只是提供全程可追溯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数据,而且还可以把这些数据转化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信用信息,这些信用信息可以为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由于区块链具有电子账本和信息共享的特点,它既可以监督交易的实施,又能够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只要加以运用,便能够在各个环节上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节点和路径选择上做到优化。3.2双链整合的应用设想。将供应链与区块链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个针对农产品的区块链应用软件,以提高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使农产品市场更透明即时,促进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的良性竞争。此应用程序包括以下两个系统。3.2.1多点实时上传系统。根据区块链“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记账可多点上传,由不同主体共同完成。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繁多,从生产至销售,链条长且分散,不易于统一沟通管理,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不同主体的上传界面,包括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商超等,从而使获取的信息更有针对性与区分性,在同一个系统中,可以查询到产品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流通轨迹。3.2.2即时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区块链“信息共享”的特点,区块链各个节点的信息完全一致,且系统内数据能够自动更新,能够即时反映出当下的农产品信息、相关企业信息、流通运输状态等。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使用者的功能界面,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面向普通消费者,从而使区块链发挥最大效用,惠及更多群众。此外,供应端即生产者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及时共享,获取市场运营反馈,调整生产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跨部门、跨系统的协调运作,也使得传统农业发挥规模经济,提高合作效率,焕发新的生机。

4双链整合与数字乡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数字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随着历史大变革,技术大发展与大融合,数字乡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重大机遇,催生新的农业产业形态与经济格局,助力实现振兴乡村。4.1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将网络以及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知识水平,让科学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农业生产当中,让科技更好地惠及各方。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下数字农村发展主要形势是: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2双链整合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实体市场。数字乡村的建设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网络虚拟市场,扩充农产品销售渠道。但单一互联网销售的背景下,会存在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降低消费者信心,让消费者不敢买,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区块链凭借其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征,与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结合,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能够实现农产品溯源有效;区块链所储存的大量数据,可以为农户或经销商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基础,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根据区块链各个节点运行状况,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剔除中间商的交易平台,直接面向销售者,让农户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通过双链整合这一模式,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优势,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直接反馈给生产主体,拉动内需,实现定制农业,解放农村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4.3双链整合在建设数字乡村中所面临的挑战。区块链与供应链的整合,是信息化前沿领域的新应用,是可以让农业大发展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字乡村也意义重大。经调查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一些落地应用,但农业区块链应用普及之路尚远。区块链技术和农业的融合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区块链发展“土壤”不充分。数字化是区块链发展的前提,区块链提供了新的数据记录方式,但只有拥有数据才能让数据记录方式发挥作用。目前,农业数字化发展总体滞后,发展过程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此外,区块链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还尚未解决,相关投入成本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数字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失。当前农村很重要的一个现状就是人才外流,青壮劳动力以及高科技人才外出务工,农业的经营主体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的群体,他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更是了解有限。因此,要实现区块链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储备是关键。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虽有所欠缺,但区块链与农业结合的这一新领域正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未来,随着农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规模、应用场景等将逐步扩大,发展模式也将进一步改变。

5政策意义

2020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融合,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方面加快开发,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农产品价值链与供应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对于国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5.1构建区块链农业应用平台。组织科技人才,搭建适宜的区块链平台,帮助农户、经销商以及消费者使用该区块链平台,发挥该平台最大的效益。农户方面,及时准确上传农产品信息,使得农产品能够直接追溯到源头,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经销商方面,正确上传农产品销售情况,以及销售价格,及时给农户以反馈,增强农产品供应链活力;消费者方面,可以根据该平台上传的信息,确定农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等情况,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减少购买到以次充好的农产品的情况,有助于扩大内需。5.2应用推广。将储存的数据加以应用,给农户以反馈,引导农户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节供求不匹配,减少资源浪费;该平台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上,而且还可以与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应用在物流方面,减少物流等因素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优化各方利益;该平台与互联网直播带货相结合,凭借平台优势,减少消费者心中顾虑,同时扩大农产品销量,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并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实质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自治溯源的封闭体系,实行“区块链+农业”的战略组合,打开“大数据农业”的新大门,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深度优化改造,促进农业向信息化、科技化转型,不仅优化农业供给侧,而且也提升了农业运营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2]干梓悦,林欣瑶,周东.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18-122.

[3]陈炳才.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D].开放导报,2020-12-08.

[4]何宛昱.陈翰笙与托尼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0(01):24-38+158.

[5]刘建平.后疫情时代提升农村贫困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J].西部学刊,2020(11):13-16.

[6]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2

一、北京地区

(1)2016年8月10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2016年度绩效任务》,其中第八条提到,推动出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综合试点方案,推动中关村区块链联盟设立。

(2)2016年12月30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将区块链归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项技术,并鼓励发展该技术。

(3)2017年4月6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提到,支持金融科技企业为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化投资、智能金融等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按照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或金融机构签署的技术应用合同或采购协议金额的30%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4)2017年9月29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八个部门联合了《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提到,发展基于区块链的绿色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绿色金融项目安全保障水平。

二、上海地区

(1)2017年3月7日,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宝山区2017年金融服务工作要点》提到,跟踪服务庙行区块链孵化基地建设和淞南上海互联网金融评价中心建设,依托专业团队和市场力量,推动金融科技公司发展成为宝山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人群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企业投入动力得到充分激发的发展模式。

(2)2017年4月28日,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应用自律规则,即《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区块链技术应用自律规则》,要求区块链技术服务实体经济,注重创新与规范、安全的平衡,明确金融稳定与信息安全的底线,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用区块链技术应当向当地监管部门及行业自律组织进行报备,主动接受行业监管与自律管理,报备信息至少应包括项目名称、责任人、业务模式、业务风险、风控措施等。

三、广州地区

2017年12月8日,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办法》,针对工商注册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及其受托管理和下辖园区范围内,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承诺10年内不迁离注册及办公地址、不改变在该区的纳税义务、不减少注册资本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实行培育奖励、成长奖励、平台奖励、应用奖励、技术奖励、金融支持、活动补贴等激励措施。这是目前国内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措施。

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培育奖励:

对新设立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实缴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的,按实缴注册资本的10%自注册之日起3年内给予培育奖励,每家企业或机构累计最高奖励100万元,并一次性给予30万元技术人才引进补助。对落户本区经认定的区块链领域的行业协会,依法在部级、省级、市级政府职能部门登记成立的,分别给予每年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活动经费补贴。上述企业或机构入驻本区认定的区块链创新基地、区块链大厦、区块链产业园,租用办公用房且自用的,自租用办公用房起3年内,每年每家企业给予最高1000平方米且最高60万元的租金补贴;并一次性给予30%的装修费用补贴,最高补贴100万元。

成长奖励:

对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年度营业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00%以上,每年给予50万元技术人才引进补助。对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500万元、2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的奖励,同一企业按差额补足方式最高奖励500万元。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奖励(不含上级补助)。对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分别给予500万元、最高200万元奖励(不含上级补助)。

平台奖励:

对省级以上认定的区块链交易中心、检测中心、数据中心、存储中心等公共平台且取得相关资质的,给予100万元奖励。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专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的奖励,引进5家以上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的,按每引进1家给予5万元奖励,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推进区块链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对经认定的区块链创新基地、区块链大厦、区块链产业园,给予运营管理机构3年运营补贴,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

应用奖励:

鼓励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本区的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应用示范,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区块链应用示范专项计划,每年重点支持10个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每个应用示范项目最高支持300万元。

技术奖励:

对参与主导编制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标准(规范)列入前3名的企业或机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每年每家企业或机构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最高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家、省、市立项资助的区块链项目及奖励予以配套,分别按照资助或奖励金额的100%、70%、50%给予资金配套支持,最高分别不超过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

金融支持:

对区块链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融资担保的方式获得的银行贷款,给予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全额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金额50万元,补贴期限3年。对首次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种子期、初创期的区块链企业,按实际获得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

活动补贴:对承办国际级、部级区块链研讨、论坛等高水平交流会议的,经认定备案,最高给予100万元补贴。

四、深圳地区

(1)2016年11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探索。

(2)2017年8月17日,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经贸信息委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专项2018年扶持计划的通知》提到,针对信息安全产业进行扶持,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资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3)2017年9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扶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到,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奖和金融科技专项奖”的创新激励作用。金融科技(Fintech)专项奖,重点奖励在区块链、数字货币、金融大数据运用等领域的优秀项目,年度奖励额度控制在600万元以内。

五、重庆地区

(1)2017年11月7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培育及创新应用的意见》提到,到2020年,力争在重庆全市打造2-5个区块链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区块链国内细分领域龙头企业10家以上、有核心技术或成长型的区块链企业5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区块链中高级人才500名以上,将重庆市建成国内重要的区块链产业高地和创新应用基地。

(2)2018年3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提到,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

六、浙江地区

(1)2016年12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强产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金融集聚空间,有效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新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征信等金融科技类企业。

(2)2017年5月9日,西湖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西湖区财政局《关于打造西溪谷区块链产业园的政策意见(试行)》提到,对区块链企业、人才进行大力扶持。

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企业扶持:

1、企业(机构)租用园区内办公用房用于区块链项目的,采用先缴后补方式,按每天每平方米1.5元且每年不超过50万元的标准,给予房租补助,期限3年。

2、国家、省、市区块链行业联盟(联合会)入驻园区并实际运行的,每年给予10万元补助,期限3年。

3、从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企业(机构)年地方财政贡献达到50万元的,按其地方财政贡献的30%给予项目补助,年地方财政贡献达到300万元的,按其地方财政贡献的50%给予项目补助,年地方财政贡献达到500万元的,按其地方财政贡献的60%给予项目补助。补助期限3年。

4、鼓励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并在西湖区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经认定,按照部级100万元,省级50万元,市级20万元予以补助。

5、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对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的,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6、入驻企业(机构)举办区块链论坛或峰会等活动,经认定,按照部级、省级、市级类别,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补助。

人才扶持:

1、对从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企业(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按其工资薪金所得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给予100%的生活补助,期限3年。

七、江苏地区

(1)2017年2月2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十三五”智慧南京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到,重点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一批新技术形成突破并实际应用,推进南京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发展。

(2)2017年12月27日,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了《苏州高铁新城区块链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在区块链项目经营、平台、应用、人才、培训等方面采取扶持政策。

具体扶持政策如下:

经营扶持:

鼓励高铁新城新设立的区块链企业(机构)做大做强,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5000元万、1亿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以上一次性奖励,不超过该年度企业上缴税收高铁新城地方留存部分。

对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新三板挂牌的,经认定属于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的区内企业,分别给予600万元、200万、200万元扶持奖励。

对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成功转板后再次奖励400万元。

对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对IPO上市企业、企业董事长及其管理团队分别奖励200万、200万和200万,并根据上市进度分别兑现。

对在境外IPO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返回国内沪深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再次奖励400万元。

平台扶持:

对省级及以上认定的区块链研究中心、评测中心、数据中心、存储中心等公共平台且取得相关资质的,给予100万元奖励。

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奖励。

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专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的奖励,引进5家以上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机构)的,按每引进1家给予5万元奖励,每年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对经认定的区块链创新基地、区块链大厦、区块链产业园,按照运营管理机构实际运营费用给予一定补贴,补贴期限3年,每年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应用支持:

鼓励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高铁新城区块链应用场景的示范项目落地,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区块链应用示范专项扶持计划,每年开放不超过50个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每个应用示范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高铁新城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帮助企业(机构)实现应用场景落地建设。

人才扶持:

对引进的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高层次人才,可申请高端人才公寓,并给予个人所得税高铁新城留存部分90%奖励,奖励期三年。对急需的国内外一流区块链方面的专家人才,在高铁新城安家落户且服务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80万元的安家补贴。专家人才界定参照阳澄湖人才计划标准另行制定。

对新注册落地企业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在企业注册成功之日起的12个月内,可由企业统一向高铁新城申请入驻区内人才公寓,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区块链技术人才界定参照阳澄湖人才计划标准另行制定。

对新注册落地企业引进的区块链技术人才落户和子女入学提供便利。

培训支持:

大力聚集区块链技术专业培训机构,对在高铁新城设立的培训学校、职业学院,自设立起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年培训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学生100人以上,毕业后在高铁新城区块链企业(机构)正常就业一年以上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培训机构一次性补贴,每家培训机构每年补贴不超过20万元。

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机构)利用区块链培训资源,对区块链技术产业发展中急需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每生每学年给予企业(机构)1000元学费补助。

金融扶持:

设立高铁新城区块链专项引导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

对高铁新城区块链企业(机构)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经认定专项用于区块链项目的,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第一年100%、第二年80%、第三年60%的利息补贴,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将区块链企业(机构)纳入“助保贷”体系,可对单个企业(机构)提供不超过500万元的助保贷贷款总额。

活动扶持:

对承办国际级、部级区块链研讨、论坛等高水平交流会议的区块链企业(机构),经认定备案,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对落户高铁新城并经认定市级以上区块链领域的行业协会,开展活动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活动经费补贴。

八、贵州地区

(1)2016年12月,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提到要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和数字货币应用先行区,将贵阳打造成区块链创新要素重要集聚地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重要策源地。

(2)2017年2月16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提到,探索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建设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构建区块链应用标准体系,为资产的数字化流通提供系统支持。

(3)2017年5月22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贵阳国家高新区促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十条政策措施(试行)》提到,对区块链企业提供入驻支持、运营补贴、贡献奖励、创新支持、成果奖励、人才扶持、培训补贴、融资补贴、风险补贴和上市奖励。

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入驻支持:

1.房租费用补贴。落地企业(机构)租用区内办公或生产用房不超过500平方米,且经认定专项用于区块链项目的,采取先缴后补的方式,从签订租赁合同起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年给予全额租金补贴。

2.办公场地装修费用补贴。企业装修办公用房的,按照最高500元/平米,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给予补贴。

运营补贴:

项目单位日常运营产生的数据储存空间租赁费用、宽带费用、水电费用,从签订租赁合同起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年按企业上述几项实际发生总额的20%给予补贴,每年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贡献奖励:

区内企业(机构)通过提供区块链技术(应用)服务产生营业收入的,按年度首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以上,分别给予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九、山东地区

2017年7月11日,青岛市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意见(实行)》提到,力争到2020年,努力建设立足青岛、面向全国的区块链产业高地、区块链+创新应用基地。市北区将设立区块链产业发展年度专项资金,加强金融资本支持,强化引导基金、政策担保等措施,探索建立区块链发展投资基金,完善和健全区块链发展的金融资本支持政策,广泛吸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各类金融资源到市北区集聚。

十、江西地区

2017年9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十三五”建设绿色金融体系规划》,其中第三章第三节第五条提到,鼓励发展区块链技术、可信时间戳认定等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务场景。

十一、广西地区

2017年12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到,要求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

十二、河北地区

2018年2月2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发展区块链、量子通信、太赫兹等未来产业。

十三、河南地区

2017年10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项方案的通知》提到,鼓励在自贸试验区探索设立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公司。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公司、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公司,培育场景化金融生态圈。

十四、四川地区

2017年8月8日,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成都市财政局《财政金融19条》,鼓励发展金融科技产业,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

十五、福建地区

(1)2017年6月9日,福建省经济中心发表《促进我省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政策建议》,摘要提到,福建信息产业基础较好,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为区块链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

(2)2018年1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工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到要探索区块链技术创新,挖掘区块链技术价值,鼓励企业加入开源社区,利用国际开源技术资源进行再创新,推动区块链在社会治理、资产管理、公示公证、社会救助、知识产权、工业检测存证等领域的应用。

十六、内蒙古自治区

2017年6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17年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强数据感知、数据传输、计算处理、基础软件、可视化展现、区块链及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动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

十七、甘肃地区

2018年2月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

十八、海南地区

(1)2017年7月2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和商品质量标准体系,为实体零售企业采购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产品提供指引。其中商品追溯就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非常好的场景。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区块链技术;优势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80-04

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文件便是这种全球共识下的产物。我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应运而生,而且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不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虽迎来最佳机遇期,但束缚其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困境仍未完全解决,高度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引导的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加快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变革创新势在必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方面有极大潜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种关键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以及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等实现。

随着区块链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关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绿色金融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将呈增加之势。日后研究还会着眼于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技术和理念路径,助力区块链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作用真正发挥。在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辅以国家政策引导,绿色金融体系一定会日趋完善,最终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Cowan E. Top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Finance[Z]. Research Paper Was Commissioned by the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 1999,(1):1-20.

[2]Salazar J. 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World[Z].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1998,(1):2-18.

[3]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9):66-70。

[4]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2016,(8):23-24。

[5]王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创新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16,(2):26-29。

[6]杨帆,邵超峰,鞠美庭.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5,(11):85-87。

[7]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78-81。

Th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on China’s

Gr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LIU Hongbin

(Business 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4

关键词:物流业模块化;生产业;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glob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has been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by modularization. Logistics industry modularization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jects new impetus to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ial modularization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upgrade, analyze the effluence of logistics industrial modularization,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Guangdong. Based on matters during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resources integratio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forming regional industrial gradient and collaboration with Hongkong and Macao will be effective ways to logistics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upgrade.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modularization; producer services; optimization upgrade

1 物流业模块化

1.1 模块化

模块化起源于计算机等加工制造业,大大提升了加工制造企业各模块间的有机协作关系。近期在服务业中也开始出现,尤其是服务型的跨国公司全球扩张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业态,模块化不仅是企业适应市场多变的生产方式,也是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创新组织模式,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1997年,鲍德温和克拉克首次提出了模块化的概念,他们对模块化在产业结构变革的划时代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全球产业已进入了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消费的产业模块化大发展时代[1]。

随着敏捷制造和个性化需求对规模生产的冲击,从福特制到丰田制再到温特制生产方式的演进,产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模块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程序化和具体化。产业模块化促使产业价值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对产业实现创新的路径实现了技术标准到功能标准的转变,改善了产业内部的不均衡分配格局,有力促进了国际制造业的协同优化与升级,极大地提升了加工制造的效率与效益,并对物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物流业模块化

面对产业模块化在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产业模块化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开始了积极的实践。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的个性化、服务产品种类的多样化,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的不缩短和竞争的日益加剧,迫切要求形成标准服务业模块来实现个性化、多样化及效率和成本之间的平衡,在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扩张,既满足本土化的服务需求,又保持全球市场上的服务竞争优势中形成产业模块。服务模块不仅能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业务扩张和产业梯度转移,又能顺利实现服务模块在全球范围内的拆分与整合,为发展中的经济体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促进服务外包、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服务功能集聚区的建立与形成。

物流业作为典型的生产业,面对产业模块化在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产业模块化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开始了积极的模块化实践。针对物流产业,模块化可从产业内部与外部进行两种模块化路径[2]。物流产业内部模块化主要植根于产业内部,从物流产业的活动环节进行模块化,即对物流产业内部的运输、储存等基本活动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物流产业外部模块化从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进行,把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各产业部门都纳入到模块体系,既包括物流产业活动上游供应产业部门、物流生产部门及下游的消费需求产业部门。物流产业模块化有效解决了产业的条块分割及小而全大而全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又加强了物流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

何俊对物流业模块化进行了扩展,延伸至现代服务业,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有生产业模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块和外资拉动模块等三种产业模

块[3]。生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日趋紧密,是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性产业。物流业及生产性服业模块化对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实现产业合理化都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2 广东生产业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建设凭借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与港澳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广东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严重挑战,外向型经济与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需要适应新的产业格局,谋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物流业模块化意味着物流产业内部各模块的重构和与上下游产业关系规则的重新制定。在物流业内部,逐渐形成“以模块集成的主导企业为核心,以模块生产为追随企业配套”的产业生产格局[4]。原有产业内大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价值链分解,扩展成许多零星的模块生产企业,而本身只保留价值链高端部分。与上下游产业的关系则向供应链管理的网链模式演进,导致供应链体甚至产业价值链的优化与重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产业模块化,巩固广东现有主导企业的市场地位,促使主导企业向研发经济、品牌经济和总部经济转型。同时,主导企业具有制定产业规则的权利,通过规则制定,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保障自身的价值高端地位。模块生产企业在遵守主导企业制定的规则前提下,进行自主生产,同时与产业内其他模块生产商展开竞争,在利润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很多模块生产商会因为不能承受珠三角高昂的土地和人力成本而逐渐向广东其他地区转移,而珠三角仍然保留产业内的主导企业和产业规则制定权,广东产业模式开始从一体化模式向产业高端集聚的模式转化。

物流业模块化是在经济系统主导要素的演进更替下对传统产业组织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是信息时代新的组织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本质[5]。广东物流业模块化能够推动市场结构演进:使市场集中度降低,改变少数核心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降低进入和退出壁垒,促进产业的竞争与重组,增加产品多样化程度。物流业模块化改变广东物流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行为,在模块化价值网络框架下进行企业边界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3 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3.1 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动因

随着产业模块化在产业组织业态的全面深入,对物流业及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广东区域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是产业结构的主体;而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物流金融等服务业逐步成为主导甚至支柱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制造业规模较小的时候,服务业内化于制造业,普遍以“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模式,即制造企业自身承担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商品销售以及物流等几乎所有的服务活动。但由于产业模块化组织的深化,企业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生产活动的相对独立。到了生产相对比较发达的今天,制造与物流的独立掩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渐高涨。广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推进阶段,在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移的同时,依据产业模块化规律,逐步将制造业内迁,向粤北及东西两翼转移,以实现全省物流业乃至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升级。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而物流业又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在物流业模块化甚至区域产业模块化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融合互动关

系[6]。当前,广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日趋显著,然而制造业物流等生产功能没有真正转化为社会需求,导致物流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降低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制造业服务化与转型升级极为不利。因此只有加速物流产业模块化,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广东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与优化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说明,广东未来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就是要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而通过供应链管理和对制造业的流程再造,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在产业模块化基础上的融合互动发展,正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成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产业全球化转移风险的有力利器。

3.2 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主要问题

广东区域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是区域产业结构中发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产业,因而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广东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等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

物流产业模块化要求物流等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分离的基础上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然而广东造业对现代物流等服务业的分离与融合程度均存在不足。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仍存在“小而全、大而全”的产业模糊状态,物流理念认识的落后,制造物流与专业第三方物流仍处于分业状态,制造物流基本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第三方物流对外开放度不高,经营困难重重。

物流等生产外包已成为国际趋势,国际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发展已成为行业的典范。广东社会物流成本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仍比国际发达经济体高出一倍左右,在粤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0%左右的外资企业选择了物流等生产业务外包,生产外包是国际跨国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而国内的物流外包比例只有16%左右,其他生产外包也很低,严重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失去了产业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

供应链是物流业模块化的基础,供应链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及其相互之间的物流、金融等生产有机协同组成,供应链首要是各产业模块的协同。而目前在多数情况下,国内供应链由制造业主宰,大型制造商长期霸占链主地位,制造商在制造业的视角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认为服务业处于从属地位,在这种产业模块化基础上供应链难以协同。各产业模块之间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供应链等新兴业态还基本处于概念阶段,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更没有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生力军。

物流业模块化程度不够,产业标准化滞后。物流等生产业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制造业的支持。与国际发达经济体相比,广东物流等生产业的基础设施设备自动化程度有待提升,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衔接困难,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多式联运迟迟得不到大的发展;国际贸易中货运标准与规范不协调,金融供应链有待完善等问题严重妨碍了物流等生产业效率的提升,社会和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

3.3 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实现产业协同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以物流业模块化为抓手,实现供应链资源整合,有效分离、外包物流等生产业务,提升竞争力。鼓励大型制造业主辅分离、流程再造,外包物流、会计、人力资源等非核心业务,支持生产部门向专业领域渗透,特别是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加速融合、互动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应该做强做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时,现代物流业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网络布局,减少物流响应时间,以更安全、及时、完好、优质的服务尽可能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技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有能力、利润逐步增加的物流企业还应不失时机地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研究力度,为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或其它行业,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协调产业供应链,融合互动发展。对于广东制造业来说,制造业应立足于核心业务,与物流及其他生产企业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效率。率先实现制造业升级。对于广东物流企业,应发展针对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将发展物流等生产作为利润增长点,加深双方的合作共赢关系,使得物流服务商在整个生产中参与水平型分工,从而实现生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区域协作,将模块化引向纵深发展。粤港澳区域合作已全面展开,CEPA协议为广东物流业乃至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珠三角拥有发展物流业的独特区域优势,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入,广东将全面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并向内陆辐射。物流业在此过程中必将大有可为,以物流业为首的广东生产业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新一轮的优化与升级。

4 结束语

产业模块化是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升级的重要途径,物流产业模块化能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分离与融合互动发展,实现生产业的优化升级。广东物流业在区域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不但能有效衔接制造业与其他生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状产业组织结构,同时还能对港澳形成产业梯度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升级。

参考文献:

[1] Baldwin C. Y., Clark K. B..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5):101

-106.

[2] 沙磊,钟晓明. 基于模块化思想的我国物流业发展路径分析[J]. 市场周刊,2006(12):194-195.

[3] 何俊,韦志勇.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 软科学,2008,22(8):67-70.

[4] 胡晓鹏. 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67-74.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5

2、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3、一般说来,区块链系统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组成。

4、其中,数据层封装了底层数据区块以及相关的数据加密和时间戳等基础数据和基本算法;网络层则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等;共识层主要封装网络节点的各类共识算法;激励层将经济因素集成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来,主要包括经济激励的发行机制和分配机制等;合约层主要封装各类脚本、算法和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可编程特性的基础;应用层则封装了区块链的各种应用场景和案例。该模型中,基于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分布式节点的共识机制、基于共识算力的经济激励和灵活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点。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6

加快构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7月9日、15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委领导班子成员、厅级干部、委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委属事业单位班子成员以及离退休老干部160余人,分五个批次参观了“数字云南”展示中心(以下简称数展中心),并在参观结束后开展深入讨论,找差距谈体会抓落实。

通过参观学习和讨论交流,大家认为,数展中心联通了省内最具特色、最先进的生产系统、实时数据和一线现场,配合讲解员详实而生动的解说,真实、直观、生动地展现了我省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呈现了“数字云南”建设的最新成果和亮点。在现场解说员的指引下,通过参观水电智能生产和智能调度、云内动力数字化发动机、农产品质量追溯、云花交易、边民互市、跨境物流以及一部手机办事通、办税费、游云南等数字化应用平台,大家深刻感受到我省数字农业、智慧旅游、数字政务、精准扶贫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与进步,倍感鼓舞和启发,提振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推进“数字云南”建设,是云南经济换道超越、换道领先的关键风口,要及时转变思路、开阔视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做“数字云南”建设的响应者和参与者,要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云南”建设。

“数字云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潜心研究、合力推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省发展改革委将秉持“奋斗不停步,实干开新局”的工作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建设“数字云南”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强化协调,主动服务,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抓落实。

一是推动全省“新基建”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基建”既是立足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的关键之举,抓不住“新基建”的机遇,就没有云南的未来,将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坚持建用并举、以用促建,聚焦建设国际通信枢纽、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围绕谁来实施、钱从哪里来、效果是什么、什么时限完成等环节精准发力,推动云南新基建“4新”工程的4大重点领域22项具体任务665个项目落实,为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新引擎。

二是推动“双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标“双十”重大工程中有关“数字云南”建设要求,集中全力抓好智能电网建设和5G网络全覆盖建设工作,加强与电力、通信和信息技术等部门和相关企业沟通衔接,推广“云大物移智链”和5G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网项目,加快5G网络建设和网络提速,“十四五”期间实现全省州市、县区5G网络全覆盖,深化5G技术在民生领域、跨境电商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三是推动“上云用数赋智”。深化数字化转型普惠服务,紧密围绕解决中小微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问题,搭平台、聚合力、优服务,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动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以及供给需求、线上线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营造“携手创新、共抗疫情、转型共赢”的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理念入心入脑,积极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发展、5G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及推广等方面,结合国际、国内各省市的经典案例和云南经济发展需求,对全省各级相关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开展线上培训。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7

区块链的概念于2008年在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首次提出。它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机制,通过建立一组互联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而之所以叫“区块链”,顾名思义,是因为区块链存储数据的结构是由网络上一个个存储区块组成一根链条,每个区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网络中全部的信息交流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链会不断增长。

不可否认,区块链已经成为新一代“网红”,作为一个基础的底层技术,不仅为投资机构瞩目,研究机构青睐,更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新宠。它跳脱出领域的局限,正成为各行各业突破再造的新风口。从IMF(世界货币组织)到博鳌论坛,区块链的名字无处不在,这项走出了开发者圈子的技术成了热词。

金融科技风险投资基金Santander InnoVentures早在 2015 年就报告指出 ,到 2022 年,区块链技术将在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监管合规等方面,帮助银行业每年节约 150 亿美元至 200 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成本。

招商证券分析报告认为区块链未来应用空间巨大: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巨大应用空间的冰山一角,区块链技术将不仅仅能应用在货币体系中,还可以推演到各类社会服务、合约行为、交易行为中,诸如去中心化的微博、微信、搜索、租房,甚至是打车软件都有可能会出现。因为区块链将可以让人类无地域限制的、去信任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协作。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8

关键词:模块化;国际分工;自主创新;产业升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而中国经济在强大力度的政策刺激下率先复苏,目前正逐渐稳步发展,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相对提升。然而,当前中国经济自身结构性矛盾依然很突出。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已经明显表现为一种内在压力与客观要求,尤其是沿海经济带产业的升级换代,显得更为迫切。

当然,从客观上来看,国际上发生的这次危机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分工朝纵深发展,产业内出现的“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持续深入发展;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方兴未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利用相对上升的国际地位和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选取模块化理论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它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分析其对一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同时结合一些后起国家成功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实际,对中国当前产业升级的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下载。

一、全球化背景下模块化分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

所谓模块化(Modularity),根据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03)的理解,其是把复杂的系统(或产品)分拆成不同模块(Module)①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在设计层面,这意味着产品或复杂的生产系统可以拆分为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标准模块,同时各模块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则进行组合;在组织层面,生产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分工协作网络体系(Schilling & Steensma,2001);在产业价值链层面,模块化导致的分工使不同企业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从事一个或若干模块的生产,由此分列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

模块化的这种内涵表明,它所形成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链已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由众多的模块生产企业和为数较少(或只有一个)的模块集成企业所构成的是一个庞大的生产网络,其产业价值链对应着各个价值模块;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网络体系与产业价值链通过模块化实现分工的国际化进一步动态演进与拓展。这不仅意味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参与了产业的模块化的分工体系,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模块化网络的动态演进,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动。正是这种变动,会对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图1所示,生产系统(产品)在实现模块化后,当本国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或随着技术进步、制度或政策进行有利调整而使交易成本降低时,非关键模块或低技术、低附加值模块的生产就会以FDI或代工生产的形式被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种转移实际上就是模块化分工国际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模块化网络和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化延伸。

模块生产的转移有着重大意义。它为模块转出国(先发国家)和模块承接国(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对于模块转出国而言,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关键模块的提供上,同时又能进行更多的研发活动,这会使其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在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而对于模块承接国而言,对来自先发国家以FDI或发包形式转来的模块进行筛选,本身就是对自身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继而在长期的代工生产或合资合作中干中学,产生外溢效应,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向产业价值链两端逐步爬升的同时也推动产业的调整升级。因此,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模块化分工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其产业的升级都有着重要作用。当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本文的分析侧重于后者。

二、以全球化的模块化分工促进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

在国际上,一些后起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如韩国、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模块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了产业升级,优化了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起飞。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前的中国产业升级调整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发挥比较优势,以定牌生产合作方式嵌入国际产业价值链

在产业模块化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占据产业制高点,对后起国家或地区的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两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并不对等。后起的经济体要想充分利用模块化分工以及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就必须首先通过一定的方式切入到发达国家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以进入国际产业价值链,进而赢得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从后起的国家或地区推进产业升级的发展轨迹来看,这是共同之处,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它们往往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配套模块的生产与组装或定牌合作方式进入到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如印度通过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IT服务模块化外包、韩国通过为西方国家进行汽车组装与配套生产、中国台湾通过为欧美IT巨头加工组装计算机模块而分别嵌入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并获得发展机遇的。

(二)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促进价值链地位提升

OEM等形式的代工生产只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最低,进入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只是获得了产业模块化升级的机遇。在发达国家控制产业标准体系、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情形下,后进国家的产业链升级依然受阻。因此,要想沿着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逐步向中端乃至高端攀升,除了要注重长期OEM实践的积累与学习效应所产生的制造能力与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技术的消化与吸收,直至能够自主设计与创新,创立自主品牌,形成某些方面较强的竞争力,即“OEMODMOBM”演进过程。从当前发展成功的一些后进国家的情形来看,产业能够升级并沿着价值链攀升,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OEM阶段,一般都是通过学习、创新与自主研发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甚至后来居上的。

(三)制造环节转移,拓展产业进一步升级空间

迫于资源环境的外在压力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考虑,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演进至成熟阶段,后进国家在已占据产业价值链相对较高位置并且具备相应的核心竞争优势时,产业模块化发展中的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日渐削弱,相对成本上升,相对利益下降。此时,在全球化平台上,充分利用模块化分工的契机,实施制造环节的“外转”战略,更有利于发展并突出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产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升级拓展有利的发展空间。后起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的“外转”成为充分利用区域内外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如中国香港、台湾分别将玩具制造、计算机相关设备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内陆沿海地区获得了产业升级空间,释放了升级压力。

三、中国利用模块化分工机遇促进产业升级的实践及障碍

(一)积极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造环节转移,但内外资发展失衡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而此时也正是模块化程度较高的典型行业如汽车、计算机、消费电子等产业的国际分工更为深入的时期。中国抓住有利的时机,充分发挥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大量吸引来自发达国家如美、法、日、韩和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外资企业,通过模块加工、生产或组装的OEM形式嵌入国际产业价值链,成为国际跨国公司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同样是在面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与经济结构较大差距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分工的机遇加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

当然,在参与模块化分工并经历一定阶段的发展后,内外资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沿海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外资模块企业占据大多数,如在中国IT产业的模块化发展,80%以上的模块企业为外资,90%以上的产值由外资创造。同时模块化的本土企业发展相对不足且规模小实力较弱,在模块化发展的“背对背”竞争中,外资企业控制着产业标准,核心竞争力难以替代,本土企业的模块化升级与自主品牌的创建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中国模块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不足,在价值链位置的提升阻力较大

中国在典型工业产业的OEM实践,促进了企业工艺流程的改善与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中国产业的模块化发展总体上仍停留在加工贸易与定牌生产合作阶段,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上遭遇的阻力较大,这一点与其他成功的后进国家相比较而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外跨国公司往往掌握着产业标准与核心模块的最新技术,通过控制这些标准与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反观中国不难发现,企业对外来技术的消化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是长期以来形成国际产业链升级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获取情况来看,国外技术引进支出平均每年约为315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则为约37亿元。②由此可见其在技术上的“重引进、轻消化”的倾向。同时,中国更多的本土模块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自主研发与创新更显不足。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环节“外转”与相应产业链升级缺乏支撑

在产业模块化升级过程中,作为国际经验之一的将制造环节外转的做法并未在中国产业升级实践中显著地发生。观察成功实现产业升级的国家或地区,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在价值链上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采购、品牌、物流、金融服务等一个或若干环节拥有特定的竞争力,而加工、组装与制造环节的等低附加值模块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这是制造环节转移并能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一个重要支撑。在中国,由于长期停留在模块代工与组装的低附加值阶段,上下游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模块化发展中的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在经济增长中并未明显减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这种现状是难以为产业链位置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的。产业发展对位于产业链低端的模块代工与组装仍有较强的依赖性,导致产业升级动力不足。

四、政策建议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针对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不足,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当前推进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如下方面。

(一)充分利用当前模块化分工与外包发展趋势,推动本土企业成为品牌制造商与服务商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国际转移与服务外包深入进行,同时国内产业模块化发展过程中,外资占据主导、本土企业竞争力偏弱的局面使中国面临产业链升级障碍。此时,需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继续推动各类本土企业为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采购商以及全球供应商进行贴牌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同时推动本土大中型贴牌企业积极承接国际外包,最终形成专注于核心模块开发的若干品牌制造商和专业化服务商,为模块化发展中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打下基础。

(二)运用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获取的竞争力,构建以本土品牌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网络

由于跨国公司掌握着产业标准与核心技术,中国本土企业短期内在国际产业价值链方面升级的难度较大,可以调整原有的升级思路,在发展已较为成熟的模块化产业中构建以本土品牌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及生产网络;将非核心的或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业务环节逐渐地向海内外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外包,形成分工较为合理的网络分工体系;而品牌企业则专注于价值链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由此推动中国产业的模块化升级。如中国相对成熟的消费电子产业,可以大型的品牌企业为中心,将生产制造等业务向国内其他地区或东南亚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外包,实现产业链升级和结构优化。

(三)利用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相对上升的契机,鼓励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并购重组,主动获取产业链升级的核心资源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的国际相对地位上升,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趋势较为明显。顺应这种趋势,针对产业升级所需的核心资源要素如技术、人才、高级生产性服务等较为稀缺的现实,可推动国内拥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通过全球购买或者国际并购的方式,以获取一部分高端技术、更好的营销渠道与网络以及高端的研发人才推动产业升级。

(四)大力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提供支撑

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是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的环节,其发展滞后势必影响产业链升级的空间。针对中国的发展现状,需要大力支持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制定促进企业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部服务外包的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加快发展信息、物流、金融、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要抓住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良好机遇,通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来提高服务水平;依托现有外包基地,在服务标准、服务水平建设上予以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推进。

(五)强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在关键技术的开发上,鉴于当前中国模块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有限,可以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政策的导向与扶持进行集中开发与攻关,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在研发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政府要实施支撑性政策。首先,要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基地,加快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构建良好的研发与应用平台。其次,支持本土企业尤其是有一定科研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在某些价值模块上加大研发投入,以形成应用性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促进产业链的升级。另外,要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各类科研中介服务结构的建设也须跟进,以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创新知识在企业间的扩散与流动。

注释:

①根据青木昌彦的定义,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界面结构和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②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专题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张其仔.模块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6-144.

[2]余东华,芮明杰.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知识流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11-16.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9

在很多行业爆发区块链狂热时,区块链是否真如看上去那么美?

并不智能的智能合约

近几年来,大量中国企业正向互联网经济领域投入巨资,其中云计算、无线通信、新数字平台、大数据分析等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这些互联网新生事物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其附带的法律风险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网络行为具有不可溯源、数据易篡改等特点,每年有2.4亿网民因为网络欺诈受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000亿元。而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数据零丢失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让相互间没有信任感的人们在无需有第三方权威的条件下进行协作。原本网络上信任的建立有赖于第三方的存在,比如一次淘宝交易的完成需要支付宝作为可信第三方负责中转资金,区块链技术的意义就在于无需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提供信用保证,就可以完成交易。

因此,不少行业巨头和创业公司已经对区块链技术表露出浓厚兴趣。如Stampery公司计划利用区块链代替公证人,为敏感文件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证明。在中国,8月16日,大规模商用电子存证区块链联盟“法链”宣布成立,“法链”是一个证据记录和保存系统,是一个开放式区块链联盟。

据媒体报道,“法链”会将区块链技术与电子合同进行“深度融合”,电子合同的签署时间、签署主体、文件哈希值等电子合同的数字指纹信息会广播到 “法链”所有成员的各自节点上,信息一经存储,任何一方都无法篡改,从而满足电子证据司法存证需求。

从技术上来讲,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可以实现法律约束与执行的低成本化。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创建一个透明的分布式账本,记录所有权变化以及可能经历的全部交易过程,可以用它来跟踪和执行智能合同,验证业务关系,使商业合同的执行成本大大减少。

智能合约不同于传统合同,它将分布式账本的加密算法、多方复制账本以及控制节点的权限等关键性程序结合起来,成为以计算机语言而非法律语言记录的条款合同,是承诺变现实的一个美妙应用。它由计算机系统在条件触发时自动执行,排除了不必要的人工参与,节省了大量签约成本、履约成本。尤其是涉及到大量、高频、低价值交易时,其经济性更为凸显。

但事实表明,智能合约并不是真的智能。

就在两个月前,运行在以太坊公有链上的The DAO智能合约遭遇攻击,该合约筹集的公众款项不断被一个函数的递归调用转向它的子合约,涉及总额三百多万以太币。这是一起严重的智能合约被攻击事件,引起了区块链领域各方人士的高度关切。

对此,IEEE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蔡维德解释为智能合约并不具有法律意义。

他表示,原来智能合约的概念是指一个代码不只是普通的代码,同时还是在法律上的一个合约,它的执行代表法律上合约的执行。因为技术上存在难点,这个很早之前就提出的概念并没有什么进展。

直到最近区块链出现后,有观点认为把程序放到区块链上执行就是智能合约。但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因为代码在区块链上执行并不代表它是一个合约,而且这个智能合约在法律上并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它只是一个执行在区块链上的代码。

“The DAO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他们用所谓的智能合约来表示这是一个合约,但是出问题之后,他们却又放弃了智能合约,用回滚的方式把这件事情还原,这表示所谓的智能合约并不是法律上的合约。美国银行家杂志 (American Banker)在The DAO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就严厉的批评这个智能合约既不智能也不是合约, 并且提出如果发生事故,这将造成法律上的一个新挑战,因为当事者使用没有法律效力的代码当作合约来执行投资。很不幸,他们的预测发生了。” 蔡维德说。

蔡维德举例说,IBM公司并没有采用智能合约的定义,而是称其为链上代码(chaincode),这是正确的解读。“而且链上代码(智能合约)在理论上还是一个很困难的研究问题,在将来某一天,在区块链上运行的代码也可以是一个智能合约,但这会发生在将来, 而不是现在。”他说。

打破传统采购模式

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试万灵的灵药,即便是身披重甲的巨人哥利亚也会被牧童大卫的石子击中,在企业尝试区块链之前,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Gartner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里,也对比特币区块链提出不少疑问。

Gartner认为区块链打破了CIO们对于IT投资的一贯谨慎态度,快速决策有可能会导致后续不可预知的困难。

报告中写道,区块链概念的爆炸式快速采纳与传统IT 常见的缓慢采纳周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很多正在实施的区块链项目都处在早期阶段,它们是实验室试验、试点、概念验证,或者意图陈述。同时,区块链的概念被迅速采纳,但是却没有太多的真实技术。然而,在过去几次企业领域技术采纳浪潮中(例如,云计算、网络与企业社交计算),概念采纳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技术采纳。

许多区块链项目淡化了加密货币的角色,并强调了分布式数据库的层面。然而现在这更多地只是一种理论方向,仍然需要经过实际生产的验证。

因此,Gartner认为区块链也许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障碍,包括:这项技术缺乏已知作者(名义上的作者是伪匿名的Satoshi Nakamoto,也许是指个人或者某一开发者团体,但是近年来却很少再次出现);缺乏知名可靠的供应商提供支持;主要用例(理解层面,也许事实并非如此)与非法活动相关联(包括在Silk Road 及其后续网站上购买和销售非法货物);开源代码由小型团队(少于12 人)进行维护,各护其主,动机不一,缺乏治理;在重新设计价值创造与交换方面过于理想化且激进,具有争议; 架构基础与运行超过300 年的当前商业体系机制完全对立等。

除了这些挑战,由于设计的明确目标之一是去中心化,这一技术还面临着严重的可扩展性限制,而这种限制又在治理问题的影响下进一步恶化。这些挑战和限制在1 年之前的Gartner 研究报告中曾经有过提及,最近在加密货币社区中再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虽然今后会出现针对比特币技术堆栈的替代或者优化,但这些新兴的备选方案尚未经过验证,而且绝大多数没有投入实际应用。

对此,Gartner给出的建议是制定未来两年的投资方案,并且允许区块链项目出现90%的失败率,尽可能多地在关注业务价值实现的同时积累经验教训。其次,仅考虑区块链技术在短期内的小范围战术部署,同时认识到这些部署的有效生命周期最多为24个月(届时它们会被更为进化的其它方案所取代)。再次,针对其它区块链平台创建战略评估框架,主要考虑覆盖范围和能力,包括架构、堆栈组件、安全跟踪记录、用例适用性、性能以及技术提供商的感知能力。在组织内举办创新研讨会,审核并评估不同的账本设计如何更好地满足特定的业务用例。最后,使区块链项目成为催化剂,推动并寻求开放架构,发挥网络与业务生态系统的价值,淘汰多余、僵化或者过时的系统和流程。

对产业产生的改变

除了计算机专业领域外,蔡维德还是计算法律学专家,对区块链在法律方面能发挥的作用有着持续的关注,目前他正在进行区块链在数字版权领域的相关研究,他表示区块链在数字版权上可以做三件事情:

版权注册(或确权)。当一个作者做出一个产品之后,他可以在版权中心注册产品,版权中心经过验证之后,可以确定这个产品是原创作品,因此将这个作品放入版权中心的区块链里面。

版权交易。有的版权交易是永久的,有的是暂时的。比如有人在网络上观看微电影,这个微电影的版权使用只是暂时的;再比如有人把自己所画的卡通形象卖给玩具商,那这个版权交易就是永久的。版权无论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都可以在版权中心交易,这个版权交易可以使用区块链来作证。

版权保护。由于区块链上的数据是不可篡改的(区块链的数据是可以更改的,但不能篡改,因为所有的更改不是改变原来的记录,只是在后面增添一条新纪录,表示原来的记录无效),因此它在版权保护上是一个利器。例如,有人在网络上看了一部微电影,可是却没有付钱,他播放微电影的行为被记录在区块链上,而这个记录是不能被公安以及任何单位所更改的。当人们来追踪他的播放行为时,会发现他违反了版权法规,因为区块链上的记录可以当作法律证据。

传统版权保护是用文本或数据库来处理。用纸张文本处理有诸多不便之处,如记录搜寻、纸质保存、文件遗失等;使用普通数据库,虽然查询速度加快,但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可以被篡改的。因为可以被篡改,所以数据库中的数据很难被视为有效的电子证据,因为犯罪者可以辩解数据库中的数据被其他人如版权中心的数据库维护者篡改过。但区块链不一样,包括作者、使用者、版权中心的人和数据库维护者都无法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所以,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可以被当作有效的电子证据。

此外,蔡维德表示区块链的落地应用会对某些产业和商业模式产生影响。

他举例说,比如英国金融城的智库Z/Yen Group在研究区块链对产业流程的影响时发现有些产业的流程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有些只会发生一点更改。金融和保险这两个领域会因为使用区块链需要改变内部流程以及架构,当一个组织需要更改其内部流程和架构时,对这个组织来讲就是巨大的改变。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33—02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多年,海尔、联想等大型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多数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利用一些电子商务门户网站进行产品、信息搜索或者自建网站的水平上。中国已有的一些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地区企业的供需在线管理及供求信息的主动传递,给予了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上一定的支持。但是在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效协同,企业供应链价值的有效整合上还存在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建设理论的提出,各地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经济特色。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运输三个基本要素。而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实现程度,构成了影响未来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新要素。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发展中国电子商务进行了规划[1],“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翻两番,在GDP中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将不同产业联系得更加紧密,增强供应链上关联企业的规模和整体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应用促使区域经济产业服务的有效范围向全球扩展。各级政府把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而电子商务将在现代物流的制约下,有效的服务区域经济,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特征[2]。

二、关于协同电子商务

1.协同电子商务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重点从单纯关注交易这一环节向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商务主体(企业)和商务活动的全过程转移。而商务活动的全过程涉及诸多方面之间的协同运作,因此协同电子商务必然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所谓协问电子商务是指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企业为核心,以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商业运作模式,且并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链进行有效规划和控制,实现资源最充分利用,最终达到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3]。协同电子商务将客户、研发中心、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无缝化程度较高的网链结构,形成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其核心是一体化、协作和授权。

2.协同电子商务基本模型。在结构上,协同电子商务模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模块:(1)供给协同模块。即协同产品在由原材料至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包括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配送中心、企业与分销商和零售商。要求企业通过Intranet的外部接口。将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实现在线浏览、在线询价、在线出样、网上签约、在线交易等活动,以达到降低外部交易成本、以销定产、实时监控等目的。同时,CRM也将营销自动化、销售跟踪、客户服务、ERP及其他系统紧密地串连起来。(2)生产协同模块。即企业内部的ERP系统电子化管理,各部门和员工可以在企业的Intranet上实现采购、销售、考勤、预算、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有效地降低生产、库存、销售、人力等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并为与外部相关实体的协作打好基础。(3)需求协同模块。需求协同模块的主体除了终端客户,还涉及社会其他很多部门和机构,如政府、银行、税收等部门。

3.协同电子商务优势分析。(1)通过信息共享,可以使供应链上企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避免了信息失真,供需不一致,增加库存成本,提高运营绩效。而且,通过电子商务活动,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是客户获得满意的和优质的产品,同时产生最大增值。(2)通过把供应链中涉及的资金流、信息流、产品流整合,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在网络上实现供应链交易,这样能够加快资金的流动。并且,企业可以掌握供应链上的各种有用的信息,包括客户需求及供应商的供货信息,同时也便于客户订货和订单跟踪,了解订单情况[4]。(3)通过与电子商务协同化管理,供应链上企业可以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供应链水准看齐,促进相关企业的业务发展,开拓新的业务和新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