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9:21:08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1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广场拟题为《美丽的广场》,介绍了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2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学习掌握大量字词。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培养

作文能力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的状况和效果如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至一生都有重大影响。

一、处处留意,做有心人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要求学生处处留意周围的人和事物。如怎样为集体做贡献,怎样关心别人,班上有什么好人好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四季的变化等等,认真将所见所闻所感写进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文章,才会人物鲜明、事例典型、背景明晰。

1、写人:让学生养成自觉关注人的习惯。掌握观察人的方法,正确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问题。如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敬佩的一个人”,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家人、邻居、班上同学的外貌、品质特点,写作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理清条理,适当取舍材料。当学生心中有数,懂得写什么文,学什么人,写出内容充实,人物鲜活的文章。如杨乾同学写的《我的同学》,让全班同学了解到卫生委员杨华任劳任怨,一心为班级的高尚情操。又如李绍群同学写的《我的同桌》,让人读后就能想象到她的同桌杨军的性格特点:好动。

2、记事: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经常发生的、极其普通的事,这些事看来虽细小,却闪耀着生活的光彩,挖掘得好,就能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如周晓燕写的《记一件小事》在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缺水,排队打水,当她看到80岁的解奶奶也在排队之中,他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位让给了解奶奶,自己又站到排尾的事,这件事极其普通,但她却写得非常细致、感人。又如罗仕珍、罗仕英写的《一件难忘的事》,写了爸爸去世时的场面,当我批改时就已泪流满面,读着好像我就在当场感受到亲人们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

3、写物:不同事物各有特征,抓住事物特征寄托作者的浓情深意。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向大家介绍一种物品:蔬菜、水果、电器或心爱的玩具、学习用品”,我请同学们把这些物品或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学习用具带进课堂,一一介绍它的外观和作用,表达对这些物品的喜爱之情。

4、写景: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学生亲自参与,实地观察、耳闻目睹,使人感受大自然中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真情和爱心。如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春天的景色”,为了让学生感知春天大自然极美的景色,我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春天。在实地观察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指导学生抓住山上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景物。按“活动命题”的要求去观察、去想象、去写文,做到望景而发感,用笔去抒情。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体会到生活中的无限乐趣,作文时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广泛阅读

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而且用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领悟表达技巧。要想让学生认识和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8课《祖父的菜园》时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让学生阅读,教学第21课《猴王出世》、第22课《人物一组》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课文时,我和学生一起阅读《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说明了要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把阅读作为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录精彩句段,注重积累各方面的知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增长了,写作素材丰富了,语文表达力也提高了。

三、自主习作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始终坚持指导学生进行以活动为题材,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口)。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如写日记、周记、书信、读书笔记,让学生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不受时间、内容、体裁、篇幅的限制。写好后采用自改为主,辅以师生共改和学生互改的形式,使学生不仅会写,而且会改,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弊端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改”。无可讳言,现在的作文往往存在着这么一个过程:“写―交―批―退―扔”。这样,即使作得再多,也很难有所长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必须在“改”字上做文章。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克服传统习作中,学生只知“作”,不知“改”的病端,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步骤及修改符号。对作文的批改,从教师批改逐步过渡到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动脑筋的是教师,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选词易句的思索,收益往往不大。而且修改本来就是作文的一部分,只会写不会改,作文才学会了一半,既会写又会改,作文才全面。

1、教给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修改的能力,掌握修改的方法,必须进行反复的修改训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如何修改,要教给他们修改的方法。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可以通过交谈,使学生受到鼓励和启发,知道该怎样进行修改,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增强推敲词句的敏感,增强对文章优劣的辨析能力。

2、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要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而且要养成习惯。在讲评时,既表扬和鼓励改得好的同学,又表扬和鼓励改得认真的同学,使学生对“写”和“改”给予同样的重视。“改”的习惯的培养应当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只有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句子重复、破碎、不连贯,思路不清楚,教师及时加以纠正,让学生不断克服不好的语言习惯,他们书面语言的毛病才会越来越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灵感,使之成为“要他写,变成他要写”,这样,他们的作文水平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建香;小学作文教学中“模拟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5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山水诗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抒发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寄寓社会理想与人生感怀。山水诗还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闪烁着智慧的诗性神韵。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古诗近百首,其中山水诗有《咏华山》、《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望洞庭》、《黄鹤楼》、《望岳》共六首。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山水诗,研究其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并归纳在当下探讨这类诗歌的积极意义。

一.语文教材中古代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论语・雍也》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代山水诗往往借景抒情,诗句中凝聚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几首山水诗里,诗人们以其非凡的才气、优美的诗句描写出了山的雄伟、水的柔美,“山”和“水”的意象作为自身心境遭遇的投射,抒发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一)描绘山水,表达喜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第一首古诗就是《咏华山》(一年级下册),这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吟诵出的诗。本诗从儿童的视角去描写,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十分适合一年级的学生阅读。此诗显现了华山的高峻挺拔、高耸入云,是因景生情之作,语言质朴。

除了描写华山,还有的诗歌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阔,其中,杜甫的《望岳》(八年级上册)久负盛名。作者遥望泰山,认为大自然把所有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此,他的心胸被冉冉升起的云霞涤荡得干净透明,他尽情眺望,被这壮美的山景折服,一直望到暮色四合,鸟儿归林。尾句化用孟子文中的语句,富有哲理性。全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描绘出泰山的壮美景象,抒发了内心的快乐喜悦之情。

“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不仅人们的生活无法离开,而且带给了诗人诸多灵感。在他们的笔下,“水”是柔美的化身,如《望洞庭》(四年级上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水波微泛,湖面如未磨之镜,在秋日月夜之下,折射出粼粼的波光,倒映着碧翠的君山。刘禹锡笔触清丽秀雅,描写出了山的青翠、水的澄澈,将洞庭美景展现在世人眼前,而诗人也心旷神怡,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二)热爱山河,充溢豪情

山有清秀、有险峻;水有柔美、有汹涌。诗人们咏物抒怀、借景抒情,面对着壮美的山川湖泊,胸中的豪情喷薄而出。例如《望岳》(八年级上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人将泰山视为大自然的瑰宝,聚集着天地灵气,在同一时间内,山南山北判若昏晓。诗人通过描绘泰山高大奇崛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的巍峨耸立和其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从庐山香炉峰着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此诗题眼是一“望”字,通过“生紫烟”、“遥看”、“挂”这些字词,体现“望”之景、抒发“望”之情。紫色本是神秘、高贵的颜色,“生紫烟”这一描写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将香炉峰渲染得美丽动人,也为下面写不寻常的瀑布埋下伏笔。绝美的香炉峰上“挂”着一道瀑布,一泻千里,像是银河落入了九天一样,恢宏壮观。虽是极其夸张的描写,但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充满了豪迈奔放之情。

(三)志存高远,人生感喟

《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望洞庭》(四年级上册)、《望岳》(八年级上册)这三首山水诗均写于作者失意时期,希望以传达山水之美忘怀世俗痛苦,借山水之浩大抒发理想之高远。《望庐山瀑布》创作于李白隐居庐山之时,年近半百,长安的政治活动失败,看尽了朝廷的权贵谗毁,这首七绝是其寄情山水、高蹈出尘的心灵写照。李白有“诗仙”之美誉,诗风豪放飘逸,此诗体现了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和横空飘逸的才气,庐山的山峰高峻雄伟,瀑布的泉水湍急浩大,“山泉意象”更契合了他高洁傲岸的人格和不与流俗的志趣。

青年时期的杜甫科举不第,借探亲之机游历了泰山,写作了《望岳》(八年级上册)。此诗见出他志向的远大,并无科举落榜后消极颓废的情绪。诗人仰望泰山之高,表露自己志存高远、建功立业的心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显示了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英雄气概以及卓尔不群的豪情壮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也是如此。刘禹锡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曾有过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屡遭打击却始终桀骜不驯。在《望洞庭》(四年级上册)中,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君山湖水融为一体,在基于山水自然的享受中,表现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洁清绮的雅致。而“水”也有寄托愁思、慨叹时光飞逝之意,如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愁思蕴含丰富,不仅是游子凄清心境的简单坦露,更是意识到了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传达出关于人生真谛的思考。

二.语文教材中古代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在山水诗中,诗人们发现与欣赏自然美,运用多样的写作手法来刻画自然美,渲染气氛、烘托情境,描绘出山水的华美与灵秀。

(一)结构特征:先景后情与起承转合

教材里的这六首山水诗中,有一首五绝、三首七绝和一首七律,都是近体诗,押韵较为严格,音律谐美,富有节奏感。另有一首古体诗,押韵自由。诗歌有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写景,再抒情。如《望岳》(八年级上册),是五言古诗,因为压的是仄声韵。先写泰山的雄伟高大,诗人所见,最后是作者抒情,表明自己锐意进取的决心,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描写顺序。除了这种结构,就是律诗的四联按照起承转合来写的结构了。如《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崔颢首联写黄鹤楼的来历命名,是开头起始;颔联写心绪感触,为思路承接;颈联集中写景,有画面感,思绪变化,为“转”;尾联即景生情,抒发思乡感怀,而“烟波江上”为登楼所见,又是点题,为“合。”

(二)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与动静结合

《咏华山》(一年级下册)着重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首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以青天高来映衬华山高,“更无”二字凸显华山之高峻独秀,没有一座山能与华山比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一句又是两个比衬,意思为抬头发现太阳离自己很近,低头见到白云朵朵浮游于脚下,在举头俯首间,动态效果跃然纸上,画面感很强。本诗运用衬托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华山与青天、白云相比衬,构成了一幅青天在上、华山高耸入云的三级层次的鲜活画面。《望岳》(八年级上册)中的“齐鲁青未了”一句也同样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齐鲁地域的宽广来映衬泰山的高大,其苍翠葱黛连绵不绝,没有尽头,可见泰山的动人之处。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的“挂”字,与“生”字产生了对立统一的效果,是动静结合的写法,赋予动态流淌的瀑布以静态之美,远远望去就好似一幅画“挂”在了山峰的前面,并且也与题目“望”字遥相呼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直”字富于张力,表现出庐山的陡峭与高耸,能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那一泻千里、蔚为壮观的景象。

(三)修辞手法:运用多样,才气过人

李白的诗歌喜欢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中的“三千尺”属于夸张,因为香炉峰高仅三百多米,这与他第一首五言诗《望庐山瀑布》中的“挂流三百丈”,有异曲同工之妙,夸张的手法能使瀑布的雄奇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用“银河”来比喻瀑布,既写出了瀑布的壮丽,又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气势磅礴,可谓大胆新颖。“银河”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多是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或是宇宙自然现象有关,而李白却独创性地将瀑布喻为银河,想象奇特丰富。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也有夸张,“决眦入归鸟”的“决眦”二字生动体现了诗人在眺望泰山时的陶醉沉迷,瞪大了眼睛张望,故感到眼角都要开裂了,显然是夸张的一个妙用,如此传神的描写使泰山的壮阔美景表露无遗。

除了这两位诗人,其他人也使用了修辞手法。《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潭面无风镜未磨”,说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被磨拭的铜镜;“白银盘里一青螺”,又将平静的湖面比喻为洁白银盘,作者将湖中矗立的君山喻为在银盘中的一颗青螺,视线从洞庭湖水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美丽的洞庭山水就好似银盘里端着一颗青螺,如同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诗句十分清新脱俗。《望岳》(八年级上册)的开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使用了设问,此诗还有一处用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取《孟子》中的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黄鹤楼》(七年级下册)有对偶和叠字手法,颈联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工整,叠词的运用增强了音律的和谐感,文采过人。

三.研究古代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古代的骚客文人面对着宁静和谐、壮阔博大的自然山水时抒怀吟咏,将个体生命精神与自然大道融合一体,创作出了诸多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与审美价值的诗歌,使自然山水拥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爱国情怀,进取心态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山水的怀抱中排遣世俗喧嚣,得到渴望已久的逍遥与快乐。即使仕运多舛,但面对青山绿水,便能感到胸怀开阔、精神俱佳。今天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仍能领略祖国的山川美景,感悟到诗人们热爱祖国的激情,激发了心中的爱国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向来是被人们称赞传颂的佳句,豪情之中又蕴含哲理,表现出诗人在登高望远中不凡的胸襟抱负,启示人们要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意义。

(二)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山水诗深含闲逸、静默、淡泊的特点,如《望洞庭》诗中水光接天、山清水秀的美景,澄净空灵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刘禹锡宁静致远的操守与高尚德馨的人格。还有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

“白云悠悠”、“芳草萋萋”,诗句都充满着意象神韵,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中小学生学习山水诗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对当下少数功利浮躁、看重物欲的人来说,这些诗也有静心医俗的作用。

(三)关注生态,崇尚自然

在众多诗人的山水诗中都可以读出其自身与自然融合为一的情感体验,作者们着力描绘自然山水“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在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成为了一种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此时,我们更应该提倡“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山水诗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价值,品味山水诗歌,能够启发人们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做到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既要关注自然美,又要关注人文性,应当给后世留下宝贵而美丽的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现代教育者应重视这些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也许学生无法亲身去翻越每一座大山,涉过每一条河流,却可以通过教材和课外书中的古诗美文遍览名山胜水,开阔视野、开放胸襟。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习山水诗能够让学生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独有魅力,像古人一样去热爱青山绿水,学习其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坚毅品质,以此达到“以诗育情、以诗养趣、以诗立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分析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山水诗,均出自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孙兰,孙振.《唐代山水诗意象解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02).

[4]冯淑然.《从三首<望岳>看杜甫的思想发展历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01).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6

***老师1990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25年,班主任工作23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04年获得***市优秀班主任称号;2013年12月被确认为湛江市骨干班主任。2018年3月被***市教育局聘为***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追求卓越,成绩优秀,2015年获得初中语文高级教师职称。

一、工作敬业,爱生如子。***老师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积极,班主任工作出色。他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认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辅导工作。学生深夜生病,哪怕是寒冬腊月,也送学生去医院看病,有时因需要而陪学生输液,甚至等到凌晨三四点。这样的例子较多。如学生梁春媚、陈海泉、林海平、韩春玲、李伟清、李广钰、宋桂昌等。李广钰受伤时,***老师陪她去医院治疗,到凌晨两点半才返回学校,回到学校时,已经是凌晨三点。第二天早晨七点半准时为学生上课。如学生林妙燕,孤儿,生活有困难。李老师知道后,开导她,教育她,帮助她走出心理阴影,同时,教育她如何与婶婶、叔叔处理好关系,如何理解并处理失踪多年的母亲关系,以及教育她如何面对生活困难,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路等等。再如王斯微,父亲残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李老师知道情况后,开导她,及时帮助她处理好家庭关系,教育她如何对待父亲,如何理解离异的母亲,以及处理好叔叔、婶婶的关系,邻里关系等,教育她要学会孝敬祖父母。王斯微在校时,李老师嘘寒问暖,鼓励她树立信心,走出心理困惑,学会走好人生路。学生陈海泉与父母关系不好,不懂相处,经过李老师的多次教育与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处理好家庭关系。在***老师的关心教育下,她们健康成长。学生曾宪光,家庭特殊,父亲年事已高,母亲欠自理生活能力。刚上初中,曾宪光不自爱,常常请假外出玩。李老师知道该学生的家庭情况后,针对该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经过耐心教育,学生不断发生变化,成绩发生飞跃,同时也喜欢上了写作,喜欢上了阅读,学校领导也看到该学生的巨大转变。现在,该学生就读高中,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张培超、王晓玲、林仁楷、钟小娇等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心理,当发现他们存在问题时,***老师及时处理,工作之余,挤时间去帮助、教育他们,使他们走出心理障碍,重拾信心。他们端正思想,树立信心,分别取得好成绩。***老师辅导、帮助学生的事情不可胜数。

二、热爱写作,为社会培养写作人才。***老师重视作文教学,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组织学校文学社教辅工作。每学期,批改文学社学生习作40篇以上。课余,为学生上写作辅导课,传授写作经验,辅导学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累计义务为学生上写作教学课300学时以上。多次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性作文大赛。其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在文学社辅导课教学中,注重实效,乐于传授写作经验,结合实际,教学深入浅出,重启发,效果好。2008年11月,完成文学社学生写作困难的调查报告;12月4日,为学生传授《有关立意的几种小技巧》,深得学生喜欢。2009年3月,完成一项写作教研课题——“中学生阅读·积累·运用材料写作的能力培养”。 2009年2月,***老师组织并指导一百余名学生参加《课堂内外》杂志社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初中组)创新作文大赛。在该大赛中,***个人获得优秀指导奖;2009年5月,***老师率文学社团参加《语文报·青春阅读》编辑部组织的首届中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暨全国百佳文学社团评选活动,文学社被评为百佳社团,其个人荣获“伯乐”奖。2010年至2013年连续四年,及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语文报社举办的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学生成绩优秀并获得奖项,其个人荣获写作指导一等奖。

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成绩显著。***老师注重班主任工作研究、班级建设等,一直致力于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注重班集体建设。开展班级建设的研究性课题。班主任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2004年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2009年至2013年,其多次被***市***镇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其参加《班主任》杂志社的“我该怎么办”栏目2011年论题讨论时,6、7月话题选录其撰写的《轻松应对班里“小团体”》、《抓住问题关键,开展安全教育》两文的部分内容。2011年12月7日,其撰写的《握手,方能同行》一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教师生活周刊》。2014年3月参加“8+1工作室”班主任学术团体,并成为该团体的成员。2015至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13年12月,***老师被湛江市教育局确认为湛江市骨干班主任。

四、注重教学研究,追求卓越。2009年至今,***老师带领研究组成员进行教学研究,自己完成多项课题研究。2010年1月,其子课题《充分利用经典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被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吸纳,其参与课题研究,6月结题,并获得结题证书。2011年10月,结合文学社写作指导实践,其所撰写的《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写作》一文于2011年10月发表在《写作》(下半月刊)上。2014年参加校本教材《水文化》的编写。该校本教材在2015年***市中小学校本教材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11月,其教学设计《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一文发表在《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上。优秀,个人成绩突出,2014年12月10日,其获得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个人宣传一次。2015年9月,其撰写的论文《浅谈中学生写作思维训练》发表在《新课程研究》杂志上。***老师加入江苏宿迁中学特级教师张悦群的“悦群教授创新驿站”,李老师和张悦群教授合作完成的《赏析有道   教学得法》一文于2015年9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上。2017年5月,***老师与梁伟明老师及语文科组长合作的课题《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属***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老师的教研课题《语言思维训练推动学生学科能力发展》为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9月,***老师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中,其论文《写景教学应注重写作行为主体的生物性质及理论整合》荣获教学论文项一等奖;课件《学习描写景物》荣获教学课件项一等奖;《学习描写景物——景物的把握与写作》荣获教学方案项二等奖;《秋意》荣获下水文项一等奖;其个人因四项均获得奖而被授予“四项全能教师”称号。

五、刻苦学习,勤耕不辍。***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勤奋学习,自学中文课程,钻研教学。自2014年3月参加“8+1工作室”班主任学术团体以来,其研读班主任专业成长书籍,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现在,其带领自己工作室成员开始了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新旅程。李老师刻苦精神让人钦佩,2014年开始参加中国大学慕课学习,至2017年4月,李老师修完《翻转课堂教学法》、《现代礼仪》、《心理学与生活》、《沟通心理学》、《微观经济学入门》、《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中国书法》等七门课程,并获得证书。工作之余,李老师笔耕不辍,曾在《写作》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数篇。2014年3月至今,其的教育叙事已有10万余字,积累了班主任工作经验,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其在中国作家网发表诗歌散文48首(篇),丰富了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技能,写作教学深得学生喜爱。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7

到一年级下学期则分阶段进行“写好一句话”的训练。

1.练写“四素”句。

“四素”句即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记叙文的要素的句子(见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练写之初,可用课文中的句子做例子,使学生认识“四素”句。如:“一个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王冕学画》)教师将句子作如下分析: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了做什么?

夏天的傍晚 王冕 湖边 放牛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这样,学生一般就能理解什么是“四素”句。老师即可引导他们按照这样的形式写句子。学生会写后,又可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诸如“爸爸吃过午饭后立即赶到医院值班”(人、时、地、事)、“星期天,公园里有许多老人在下棋”(时、地、人、事)的句式,并且让他们练写。练写“四素”句,其内容依然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四素”句要素齐全,意思完整,内容比较具体,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练写“10句”。

即“看”“听”“说”“想”“感”“在”“是”“有”“被”“把”句。

例:

我看见一只小鸟落在草坪上。(“看”句)

李奶奶听到一阵敲门声。(“听”句)

李奶奶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说”句)

他想:我的笔哪儿去了?(“想”句)

我感到很高兴。(“感”句)

我在山坡上放牛。(“在”句)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句)

雨伞被哥哥拿走了。(“被”句)

妈妈把我的书包补好了。(“把”句)

爷爷家门前有一棵大树。(“有”句)

以上10句的练写,指导方法也同“四素”句的练习:先认识,后仿写,再以生活为内容创写新句。训练时务必从简单到复杂,一句一句地练习到位。通过一段时间练写“10句”,优等生便可以逐步进行“连句”训练。对于较差的学生来说,可继续强化练句,到二年级可进入“连句”的训练。

二年级“连句”,从写好一句话到写好一个句群。“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这是大纲对二年级作文的主要要求。毫无疑问,一年级的“练句”为此已打下良好的基础。“写”的前提是“观察”。“连句”的关键就在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因为“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思维,有了一定顺序的思维也才会有按一定顺序的表达,即意思连贯的表达。

如何在一年级“练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连句”训练呢?

1.引导学生向课文学习。在讲读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句群,体会其内在的联系,在头脑中积累一些句群的范式。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简单事件,按事件的变化过程写话。

3.出示图画,提示观察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由人到景等),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写话。

4.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会儿……一会儿……”“有……有……有……”等进行“连句”的训练。

5.开展“续句”游戏:请两组同学,每组四五人,以同一句话开头,分别续说,每人说一句,看哪组续得好,再把好的句群写下来。

6.调整排列错乱的句子顺序。

通过以上不同方式的“连句”训练,学生将会不断地从写好一句话向写好一个句群过渡,顺利达到大纲的要求,而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写好一个句群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片断作文训练。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8

一、课下注释更加科学

(1)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童趣》一文中“怡然”一词出现两次,2007年的黑白版对第二个“怡然”进行注释,而2009年的彩色版对第一个“怡然”进行了注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第一个“怡然”进行注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符合“注难不注简”的注释原则。

《山市》中有“乌有”一词,2007年的黑白版对它进行了解释,而2009年的彩色版却将它省去了。“乌有”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化为乌有”、“子虚乌有”。人们都知道它是“没有”的意思。像这类词在课下注释中删去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有,《咏雪》一文黑白版没有对“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因”进行注释,而彩色版却对它进行了解释。我们知道“因”除了作为介词有“因为”、“由于”之义和作为连词相当于“于是”常用外,而其“凭借;依靠”、“继续;缘由”、“原因;缘由”、“因缘”等义就很少用到。句中“因”在此就是“凭借;依靠”之义。对于文言知识不那么深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握其在语境中的正确意思了。彩色版在课下对其进行单独的注释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符合“注难不注简”原则的。

二、分散彩图,利于阅读

2009年彩色版一改旧版教材集图于扉页前的做法,而将彩图分散到相应的课文中。如《紫藤萝》图插入《紫藤萝瀑布》中,《孔子讲学》图插入《〈论语〉十则》中,《奥尔德林走下月舱》图插入《月亮上的足迹》中等等。这样的安排,一来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二来不间断师生思维的连续性。另外,彩色版还增添了部分彩图。如《短文两篇》中增加了蝉的彩图,《散文诗两首》中加了荷的插图。如此添加不仅增加学生感观的冲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的阅读欲望。

三、单元提示背景图更能融入单元内容

2007年黑白版的六个单元背景图都是以山水花木为主题,与各自单元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例如第五单元的单元提示背景图是山脚下几个错落有致分布于林间的小茅屋。此图与本单元“亲情”主题相去甚远,无论从何角度去联系都难以与亲情扯到一块儿。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可背景图却是几株花草,这也很难与“想象”联系起来。其它四个单元也如此,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而2009年彩色版的各单元提示背景图却不然,背景图与单元内容紧密相连,并能很好的融入到其中去。如第一单元的背景图是几位老人领着几个小孩儿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向远方的雪山艰难走去。此图很容易让人将它与《在山的那边》中“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联系起来。也容易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遇到困难只要勇敢的向前走,就能战胜它”主题联系起来。第二单元提示背景图是两排行道树,这一内容与《行道树》关系密切。第三单元提示背景图中有一位小孩儿挎篮在山花烂漫的原野上采摘。此景会让人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第五单元的背景图是一家四口人在野外散步,这一情景与本单元的《散步》一文内容很吻合。第六单元背景图是黑夜中的星球和残垣断壁的古迹,此图除了让人们想到郭沫若先生的诗《天上的街市》外,还能引起人们对远古建筑和天外星球的不断遐想。这与本单元的主题“想象”十分贴切。

四、加强了学生写好字的意识

写字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如能写一手好字,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称羡不已。可惜,近些年来初中学生的书写能力逐年下降,更有甚者连横平竖直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现象引起了业内人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深感责任重大。人们都在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人教版2009年3月第1版彩色教材也积极地行动了起来,它在让学生写好字方面做了加强。

(1)继续保留课本正封面底印的毛笔字,让学生感受到毛笔字的飘逸隽永。也保留了“附录”中“硬笔书法”的鉴赏和“写好硬笔行楷字”的作用和要求。

(2)在目录、课文标题和“读一读,写一写”中一改其他版本的宋体字,取而代之的是“手写体”字。此举虽改动不大,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这学期,新书一到手就有许多同学临摹起课文标题和“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体了。不难看出,这一点点的改变让学生写好字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这也让我们看到优秀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希望。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9

关键词: 新课程 作文教学 特征 方式方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新要求

作文,古皆有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科举到八股再到现在的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历经沧桑,几度变换,其在语文学科中的核心地位都未曾动摇过。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新课标指引下的作文教学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文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诸如此类的叙述,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花大力气制定新课标,其用意明显。新的时代背景下,具备高素质的语文素养成为必然。本文旨在探究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呈现出来的特征和方式方法,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点燃一盏明灯。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特征

新课标的设计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设计,这三个目标又渗透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学呈现出阶段性、实践性、审美性的特征,这三个特征和三维目标相互照应,统一在作文教学之中。

(一)阶段性体现知识和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定名为“写话”,第二、三学段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定名为“写作”。由写话――习作――写作的过程即是一个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写话”在目标中主要强调:第一,写话兴趣的培养。第二,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三,乐于运用阅读和学习中的词语。第四,学会使用四种标点符号。这是新课标关于知识和能力在写作第一阶段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是学生整个作文写作知识和能力的起点,遵循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此过渡到第二、三、四学段,为实现更高目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搭建了一个有机的平台。

(二)实践性体现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这一纬度目标的提出,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过于重视结果的弊病提出来的。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注重实践性,处处流露关于这一纬度目标的要求。如在第四学段写作目标中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马克思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作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实践性,靠近生活、善于发现。闭门造车搞作文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惟有生活是写作的的源泉。写好作文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在教学中更要学习领悟写作的过程。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同样适用。只有亲自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体验写作的过程,积累写作的方法,才能逐渐培养写作的兴趣,我们的作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三)审美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文教学的审美性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的情感教育。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要凸现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情感性是形象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从中感知美,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便感情真挚,如鱼得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景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辽阔画面与悠深意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的激越情怀,都是作文教学中符合审美性要求很好的素材。对其正确把握,合理运用,写作的审美要求与新课标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做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这一建议,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营造自主写作的环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构建探究模式的方法,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自主环境下开展作文教学

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一个没有自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受约束的地位,思想的果实永远只停留在青涩阶段。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种没有威胁、平等自由的空间,学生自我约束感小,才能真正结出思维的智慧之果。

1.写作者参与制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写作目标,自己制定写作的范围,参与设计评价结果。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围绕“怎样得高分”来展开作文教学的策略。原本许多有发散思维、能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学生,被老师用考试的标准加以限制,使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毫无自主性可言。偶尔几次,学生感到还能接受,且能得高分。但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被框死,许多原本热爱写作的同学逐渐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学生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对生活的感知,来作为写作的材料。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保持对写作的兴趣,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把这种自主写作的权利放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写作评价体系。把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习作的效果要好很多。

2.写作者在写作过程过程中要有感情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从写作中得到情感体验。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参与者,应该积极为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的产生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学习派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应具备情景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抽象的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作文教学之前,教师应诱导学生产生写作的动机,为学生展示一定的情境,或以声像渲染,或以具体生活实例启发,让学生与之产生情感交流,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二)合作交流中组织作文教学

一个人有一种智慧,一个班级的学生加在一起就有几十种智慧和思想。在以合作交流方式组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给出一个作文话题,但关于话题的外延无限。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话题的交流讨论,学生对话题的把握会更加全面、深刻、具体。每个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增长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大有裨益。在此提出几条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来编组学习。同一个作文话题,有几种甚至更多的正确看法是很寻常的。在分组中要尽量让观点发生碰撞的同学在一个组内,这样可以保证交流讨论的价值意义。作文小组教学遵循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作文教学过程会变得有声,有色。

2.利用家庭背景差异混合编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其家庭背景、知识背景不同,其思维结构、行为习惯往往会打上家庭的烙印。学生的家庭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作文教学中,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话题的交流、探讨,有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将凸现不同的人文风格贯穿其中,丰富作文的内涵。

3.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使命,促使自我积极思考。作为小组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能动的思考者,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职责,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话题讨论时积极思考,发表个人观点。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员,他的声音代表的是这个小组团队的水平,反映的是这个团队的成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到这一点,会使作文讨论更有意义,话题内涵更加充实。

(三)探究模式下推进作文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源于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问题教学法”,并首次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需要设计研究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其他性的解释。”[3]因此,我们理解了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有这样的策略运用:第一,对象意识。即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普遍发展倾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来确定作文话题,对学生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第二,环境意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认为“心理的选择”和“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作文教学要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第三,激趣意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出对立的观点,呈现令人困饶的作文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结语

新课标从颁布到实施,已走过了七年多的历程,新的课程理念已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在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呈现阶段性、实践性、审美性的特征,我们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到作文教学之中。“弘扬学生个性,改进作文教学,培养写作激情,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使命”[4]。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育中一曲动人的乐章,也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篇。我们正确面对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会带给我们不小的收获。只有不断探究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有出路、有突破、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小学四年级写景作文篇10

但是做了几年的老师,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十分爱写日记的学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写日记,乐于写日记呢,现在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从写一句话入手。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写日记也是一样,不能操之过急,要学生一开始就长篇大论是不现实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始只能要求他写完整的一句话。从写一句话入手,学生也不会觉得很难,就不会排斥它。当学生的一句话中有一两个好词时也应给予表扬,让他们觉得写日记不难,很容易写好,这样下去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它了。

二、 先说后写。

老师们都知道有的学生说起来嘴巴叽叽喳喳、没完没了的,但是如果要他写可就麻烦了,好不容易写的两句话还语句不通。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就让他们“先说后写”。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我先让学生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有的学生说春天草绿了,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有的学生说雪融化了,河水哗哗地流;还有的学生说小朋友们脱掉了厚厚的棉衣,开心地在公园里玩耍……听到学生们说得那么好,我就鼓励他们把刚刚说的话写下来,写完后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看看谁写的春天最美。学生们的兴趣很高,很快写完了,赶紧找好朋友读给他听。为了使自己写的春天最美,小朋友们吸取别人的优点,把一些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描写中,这样一来学生写日记也不再觉得枯燥,说、写、读、比结合在一起让他们感到很有意思。

三、 写身边的景、事。

有的学生不是不想写日记,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针对

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写自己见到的景或事:早上上学时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进了校门后其他的同学在干什么;校园里有什么变化等等。有了写日记的素材,学生们也就不再怕日记了。

四、 仿写。

在批改学生日记时,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写得语句不通顺,还有

的学生根本是在记流水账。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日记语句通顺又有实质内容呢?我通过平常的教学发现,有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例,如果在教学时结合作文进行课文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文,课文第二、三、四段分别介绍了猴子爬杆、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学完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三段有什么共同点,有的学生说每一段第一句都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表演;有的学生说最后一句都是写观众的;有学生说中间的句子写的是小动物是怎样表演的。然后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说一说小狗做算术、熊猫骑车、马钻火圈。有了课文作为参考,学生们很快说出了这些马戏是什么样的。互相进行补充后就让他们写下来,效果不错。

五、 绘画、剪贴日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不喜欢写日记,但是他对画画剪贴却很感兴趣,既然这样,我就让他们在日记里画上与日记内容相近的画或剪一些喜欢的图片贴上,写、画或贴都好的日记就贴上“学习园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写日记的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学生写的是早上上学路上看到的花和树,他就在日记下画上几朵小花几棵小树;有的学生写的是在车上发生的一件小事,他就在日记边贴一辆小汽车;有的学生写的是春天的校园,那他的日记里画了许多粉红的桃花、茁壮的小树……对于一些写得不太好的学生,我就在评语中写到“画得真不错,但是如果写的和画的一样好,那该多棒呀!”对于写得还不错而画得不认真的学生,我也会写“看到你的日记写的这么好,老师真高兴,要是你能把画也画得漂漂亮亮那老师就更高兴了!”多用一些语言鼓劲学生,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一直高涨下去,写好日记也就不难了。

六、 老师也拿起笔来,和孩子们一块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