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功能十篇

时间:2023-06-12 16:38:23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1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社会功能 建议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来说,就更需要有崇高的、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何为教师职业道德呢?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劳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都曾存在过轻视教师、看不起教师的种种偏见。韩愈是中唐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任地方官二十多年,对于地方学校教育大力提倡和支持。公元819年,因谏阻迎佛骨事,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任内曾捐资创办乡学。当时凡经他传授学业的人,都自称“韩门弟子”。他的弟子中有个后生叫李蟠,年纪只有十七岁,却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当时社会风气很不好,一般认为向老师学习是可耻的事情。士大夫阶层中如果有人向年纪差不多的人学习,就会受到嘲笑。而李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的约束,前去拜师学习,并且尊师重道,勤奋治学。韩愈著名的《师说》,就是来赞赏李蟠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的。《师说》中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教师的劳动是伟大的,却又是平凡的、寂寞的。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而言。”教师劳动饱含着辛苦和操劳: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关注学生,因材施教;不仅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劳动周期长,见效慢。这就向每一位教师或者即将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挑战:如果名利心太重,缺乏奉献精神,就不适合做教师,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相对其他职业道德而言,具有更强的示范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依赖于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同时,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又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一切社会生活活动。教师道德有何用处?就在于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也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那么怎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和各类矛盾呢?教师职业道德成为教育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之一。教师职业道德可以通过调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来实现对教育过程的调节。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节形式,鼓励教师所采取的教育行为有利于教育过程,反对和阻止不利于教育过程的教师教育行为,有助于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问题。一般最先考虑到的解决方式是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但是法律作为调节手段毕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为法律所规定的通常是教育活动中教师行为的最低规范,重点干预那些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社会秩序及教育秩序的行为。而职业道德相比法律规范来说,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对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和态度,对教育的成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不热爱,工作时心猿意马,总想为自己捞到好处,那他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育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其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但影响着教学气氛和师生情绪,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一名教师对学生缺乏热爱和尊重,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学生必然对教师产生疏远、惧怕的心理,使得师生关系日趋恶化,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师生关系对学校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学活动乃至素质教育的开展都有着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再次,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关系。比如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好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成功,也有助于学校事业的进步。还有教师与学校领导、所在部门领导、其他部门领导等方面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教师应从大局着眼,放宽气量,讲究分寸。此外,还有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取得学生家长的紧密配合。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尊重家长,不能害家长的感情,要客观全面地介绍学生在校的情况,虚心听取家长提出的意见。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生教育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受关注的人物,也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品行道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甚至对学生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若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可帮助学生分辨善恶与美丑,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所教授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这一群体看问题敏锐,辨别是非能力较强。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会被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学生最敬佩博学多才、品德良好、有责任心、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教师,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无数教育实践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生活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对学生、教育过程有着调节作用,同时对社会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不仅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也是全民道德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想和“三观”的形成。而学生又会带着他们所形成的思想作风、理想境界、道德观念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社会活动对社会产生影响。教师属于社会基层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同社会各方面展开接触和协作。因此,他们在做好校内教育工作之外,还会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使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育的影响趋于一致,为改造教育和社会环境而尽心尽力。

再次,教师通过个人的道德品质去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邻里。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教师从教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不仅代表着自身的道德水平与特征,同时也体现出整个社会道德的基本水平和精神。因此,一名教师如果在从教过程中热爱学生,尊重领导,团结同事,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必定会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家风,而后这种家风也必然会对亲友、邻里产生良好的影响,那么良好的社会风气便会油然而生。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每一位教师对于道德都有一定的认知,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有关道德的问题也日益庞杂。教师应不断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要经常反省自己。正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学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境界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在对职业道德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会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进而产生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长期磨炼和培养。因此,教师要通过经常、反复的自我反省、自我督促、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在社会生活中,要能够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觉运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不断增强道德情感。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这种情感一旦形成后,又可以反作用于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让这种职业道德认识更加稳固,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还可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第三,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道德意志常表现为一种坚持精神,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是职业道德信念的体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利益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渐增多,越发明显,教师职业行为因此常常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在社会教育事业整体利益的背景下去思考,用理智制止错误行为的发生,拥有排除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干扰、障碍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锻炼良好的道德意志。

第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常言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做人的态度,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师要真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要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和师生关系。总之,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自己良好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第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最光荣的职业。”可见在人们心中教师具有崇高的地位。教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的富强振兴。教育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教师只有对未来的职业目标充满向往和追求,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力量支撑。教师要树立把教育工作做成神圣的事业的职业理想,以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在教育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2

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并不是全新的,共性的内容还需要得到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在职培训教育特殊的要求,新的内容需要突出和强调。根据国内外伦理和教育学者关于道德构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把道德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经典的构成外,还比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道德区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2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3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界定;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构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者们所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变得至关重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

对于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规范说

这类界定主要是从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本身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和准则性。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教师职业道德是指调整教师职业内部、教师职业之间、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3)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通过教育与培训,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对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的理解,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等。

2.功能说

很多学者运用了“价值”这个字眼,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教师职业道德,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知识技能,同时还是一种信念;(2)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通过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等。它既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特性,又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

3.重要性说

一些从事教育管理的学者们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因而从重要性的角度对它作出相应的界定,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规范和约束着教师的职业行为;(2)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实现的保证;(3)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等。这类界定主要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航灯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行为具有典范性。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还影响着整个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的深远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俗话说德高为模,行端为范。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和感化人的作用,它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就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要具有独特的典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中。教师的文化修养、求知精神、行为作风、处事方法以及气质、性格、言谈举止、穿戴和行为习惯等,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重大的示范作用。比如,我们伟大的与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鲁迅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可以说明教师对学生影响之深远。

2.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这一行业所特有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信念、职业荣誉和职业情操等。它不仅对教师职业作出了重要的价值性论证和伦理性论证,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3.是和谐校园构建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校园是否和谐,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洽。由于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也就产生了高职院特有的校园文化建设。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合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表现为内化了外在道德规范后所形成的心理和价值意识,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外在的行为活动习惯,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修养,提升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真正融入到与学生相处之中,构建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自身的影响,少数高职院校教师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使整体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所下降。

1.敬业精神下降,意识淡薄

敬业精神下降表现在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对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部分教师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他们不尊重学生的认知客观规律,不运用高职教育的理念,沿用“满堂灌”的方法授课,更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也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工作持消极懈怠的态度,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简单谋生的手段。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有些教师人生理想趋于实利,行为选择注重实惠,价值标准注重实用。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4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之重要及教师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大家的普遍认识。社会要实现对教师这个特殊要求,要从四个方面去努力。其一,要从师范教育入手,使爱教育、爱学生深入人心;其二,对教师进行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舆论引导;其三,社会要给教师充分的尊重,在政策上给这种观念以具体的支持;其四,教师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中表现出若干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是否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天地君亲师”一说,显然把“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上。教育家陶行知说:“农而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而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不能强;人类不重师,则人类不能太平。”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除了有社会功能外,还有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叶澜指出,教育实践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的传承、教育使命,决定了教师绝不能仅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挖掘、启迪学生的真、善、美应是教师的责任,而“育人”“启迪”却不是一般的体力、脑力劳动,它离不开一个“爱”字。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工作对象绝不像热爱一个工作那么简单,这当中有太大的工作弹性,太难描述的工作状态。这都要靠教师自身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去自我权衡、实现。这便是“德”,是它在决定着一切。“德”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百行德为首”,强调各行业中“德”的重要位置。从古到今,对用人都坚持“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来自外部的种种规范、规则往往只能形成框架、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全在一个“德”字上。谁能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定义出全部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决定意义。社会对这种职业能不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吗?因其重要,所以要求才更高。教师也是人,教师不过是一种社会职业,不应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使之神圣化。这些说法看似客观、中庸,实际_L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巨大功能,至少是混淆了“职业”“事业”的概念。

教师职业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职业本身决定的,它也来自社会一般要求。“还是个老师呢!”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显然,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积淀,从“德”的意义上来说,较常人,社会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教师是较高道德的化身。教师是教人的。教人的学问,更要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更多的是“德”的要求。

对教师职业更高的道德要求也来自广大教师。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自觉响应。笔者在一个有三千多名教师的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持认同观点的高达95 %,尽管从目前看其中也有并不十分热爱这项工作的。《中国教师报》第270期刊登的张亚同志的文章更能代表千万普通教师的心声。“教师的职业特殊,因此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这是理解的说法;“我是老师,就必须为人师表;我是老师,就必须敬业奉献”,这是“爱”的自觉。

那么,如何实现对教师工作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呢?

一、从师范教育入手,努力使师范毕业生初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看似陈旧的话题,却因有关教育的缺失、弱化或受到现实某些因素的冲击而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就像不是所有知识丰富的人都能当教师一样,不是每一人都适合读师范而成为教师的。政府应让真正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进人师范学习。这当中有“智”的考虑,更有“志”的考虑。“让一流的学生去读师范”应成为政府的远见卓识,并需努力践行,至少,也应是兼顾—我们也有一流的学生在读师范,他们将肩负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这一点上,刚恢复中高考制度时的做法就比较成功。

优秀的人员进人师范院校后,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师范院校要落实相关课程,其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重要的课程着力落实。专业课加教育学、心理学是不够的,因为这还只是知识、能力层面上的教育。情感方面的教育,即使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的教育也是亚待研究开发或进一步深化的课程。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角度出发,师范院校理应承担此重任。近期某些地方在选聘教师时,要求一般院校的学生拿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合格证便予录用是不成熟的做法,是对师范教育的矮化。当某个人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已开始影响他的教育对象了。笔者没有低看非师范生的意思,只是想说,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合适的用武之地。

教育中,“爱”比专业知识、能力更为重要。如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一名学生更是在国际上获奖。他爱着他的事业,他的学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引自《中国教育报》)。

当然能有两全的人更是个体与社会的大福。大学之大,是因为有大师。高校中大师同时也做老师,一定是学生的幸运。笔者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学习时,学校所请教授多为著名学者。听他们讲课,从知识、能力上来说有提高,个人品质土也得到升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常有这样的感受。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走向教师岗位的应具备高尚师德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强有力的社会制度规范与舆论引导

一个意识到教育有如此巨大功效的社会更应持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条例在制定后,贯彻落实的重任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出相应更具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很有必要。比如制定若于细则,让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具有良好师德的所有从业人员都知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都很容易做到,问题在长期坚持与落实。《论教育的职业道德》一文说:一个好教师应具备以下十几种素质: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3.耐心;4.广泛的爱好;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行;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宽容;12.遇事颇有办法。其中若干项是与师“德”密切相关的。

笔者所在主管局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更具可操作性。该办法在若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师德标准。

这是一个对教育者的再教育过程,是师德规范的延伸。叶澜教授在《教育管理学》中指出,在对教育者的再教育中可采用多种方式使教育具体化。多种方式的激励,典型的树立,强调榜样的引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所在主管局每年都举行以“爱岗、敬业、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活动,效果显著。可见,主管部门、学校的坚持,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当中也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汉川大地震是对师德的考验。如谭千秋那样,当灾难袭来,表现出的心里只有学生安危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师爱”。这已是超出一般师德要求的大爱。看着一排排加了黑框的名字,许多人震惊了,因我们良知还在。

三、实现更高的师德规范需杜会多方面的支持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教育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决定着他们能充分地表现出工作热情,对教师来说,这种热情就是工作中焕发的责任意识、“爱”的意识。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对教育的敬畏,对教师的尊重,进而真正形成从制度层面上到社会个体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理应给这样的群体充分的尊敬。在我们强调“重要”、“伟大”时,市场经济背景下,更要给这种社会职业充分关爱。“让教师成为人们最羡慕的职业”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应该参考。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及递增有法律规定。距离是存在的,何况连续的对教育投人的增加比较多地用在了硬件建设上。如果教师们从心底感受到从业的幸福,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与社会个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韩国教师的富且贵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值得参考。很难想象如果一名教师的工资还不到一名小工的水平,事业的崇高、从业的幸福从何谈起?热情会降温、责任会淡化也是自然的事。不可否认,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全是一群无私的奉献者,否则那真将是一种神化。眼下,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所谓种种师德滑坡与经济待遇不无关系。解决这样的问题应是比较简单的。对公务员,人们想到过“高薪养廉”,对广大的教师,是否也可以从待遇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甚至职称评定制度中的突出问题也应一并考虑,那也是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处理好来自外部、内部的不公,解决有关制度中的突出问题应是研究师德建设问题的重要一环。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投人也在不断增加。在有重大贡献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得到重奖的同时,关注庞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同等重要。群体激励理论在这里也可以借鉴。2008年11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小学校长大会上指出,“整个基础教育战线具有战略意义”,“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支撑”中,学校的作用应表现得更为具体。让教师在学校内部也时刻感受到幸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师爱,是每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的常规工作。

我们不把教师工作神圣化,却要对教育事业心怀敬畏。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水准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5

一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群,在其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与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必不可少。

2.职业道德教育决定着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从一名学子向一名技能人才转变的过程,在此期间,如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引导,将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反之,如果不能把握时机,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和质量。

3.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实施

职业道德本身就有对从业人员的自我规范功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几所有代表性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可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在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未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和效果无法保证。

第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设存在缺陷。一是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较少且内容单一,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直接将“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等替代了本应单独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二是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本该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却成为枯燥的说教,本该用行为规范来考量的职业道德素质却用考试方式来代替。

第三,职业道德教育环境缺乏。太过浓烈的功利性色彩不利于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施,高职院校屈从于市场需求,为让学生尽早上岗,在培养方案中偏重应用性课程,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

第四,少数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者行为缺失。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示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任何教科书、说教、奖罚都无法替代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除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外,道德水平同样重要,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但少数教师的道德缺失行为,极大地侮辱了人民教师的形象,也严重削弱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五,传统道德观念的沦丧导致社会失范。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失范直接导致教育失范,功利教育、不科学的教育政策、不完善的教育法制,太过单一教育的评价、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等畸形教育产物都可能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最终被掩埋。

2.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市场经济导致社会上很多人把金钱奉为神灵,片面地将成功和幸福建立于物质之上,做事只以功利来判断价值,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些庸俗的功利主义思想对教育产生了众多负面的影响,导致教育在已失范的社会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第二,教育产业化理念淡化了职业道德教育责任。教育产业化理念一度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遵循的发展方式,殊不知这一理念将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方“净土”庸俗化了,教育也随波逐流追求利润效益,只关注招生规模、学费收入、经济效益,仿佛成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性企业。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职业道德教育自然是无人问津。

第三,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单一。受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都遵循着“伦理规矩”的模式,主要内容强调学生“知规、记规、遵规”,殊不知规矩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太过强调条条框框对学生而言反倒适得其反,激发了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更不可理解的是,少数高职院校将对职业规范的“记忆”和“复制”作为考量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唯一办法,学生被迫记忆本该心领神会的东西,职业道德教育变成了职业教条记忆。

第四,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师资力量。近年来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原有的师资力量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各院校为迅速扩充师资队伍往往从刚毕业的大学生中直接招聘,这些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进入讲台,未经过职业岗位实践的锻炼,即使能成为一名好的理论或实践指导教师,却无法充当一名合格的职业道德教育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道德教育者自身必须是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品质的引路人,同时也必须是经历过职业岗位实践锻炼的拥有职业背景的技能大师。

三 基于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建议

基于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借鉴国外职业道德教育好的经验及做法,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高职院校的专业是遵循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应是简单的物质建设,还应包括文化和道德的建设。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对待。

2.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职业道德内容提供了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支撑,高职院校应以此为指导,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独立的、有规范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并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创新出适合职业道德教育特点的方法。

3.改良职业道德教育考核办法

把职业道德因素纳入学生成绩中不宜以量化分数的形式,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也不宜以单纯的考试形式来进行,建立对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检验学生职业道德的修养水平,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4.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与理论教学相比,职业道德教学比较特殊,一来职业道德教学场所、内容、载体灵活多样,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职业道德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同时是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的实施者,正因如此,职业道德师资队伍的培养几乎是对整个职教队伍的师资培养,在强调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应同时对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5.充分利用好实训这一最佳平台

应抓住高职学生实训环节帮助学生进行自身的职业规划,通过在企业或类似企业环境下的熏陶,让学生了解本企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或对反面人物、反面事例的反思,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6.倡导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全面实现“面向岗位”教学的必要要求,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进行锻炼,有利于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缩短就业磨合期。

参考文献

[1]许启贤.职业道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20~21

[2]彭红英.行知教育思想对职校学生实习教育的其实[J].职教通讯,2008(3):75~76

[3]秦斌.高等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01)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6

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它既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校规校纪上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真正实施,又要通过全体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师德规范要转化成教师自觉遵守的行动,一方面,需要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支持,这是外在的制约力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的支撑,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主要是师德信仰。师德信仰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的源动力。信仰是道德之本,同样也是师德之本。师德的理论本性决定了师德离不开信仰的支持。首先,师德具有现实约束性和理想导向性相统一的特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出道德的现实性基础,即人们不可能超越现实生产状况去构筑一个子虚乌有的道德王国。师德属于道德中更高规范和要求,必须立足现实,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带有现实化色彩的约束和规范。同样,师德又必须高于现实,具有理想导向性,即它必须依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提出的一种高于现实,带有较强理想化色彩的激励和倡导。师德的现实约束性和理想导向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师德这种高于现实的理想导向性内在地要求信仰的支持。失去信仰的支持,教师不可能去自觉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目标。其次,师德具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统一的特性。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师德也不例外。如果失去功利性的特性,师德也就失去了其为教师所追求的魅力。但师德更体现为一种为人品格与思想境界,反映出教师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这正是师德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集中体现。没有功利的纯师德是虚假、梦幻的,而仅仅为了功利而进行的师德行为又只能是庸俗、丧失理性的。在源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师德才是现实可行的师德。师德对功利的超越本性,引导着人必须超越功利的现实,而超越功利的师德要求若没有信仰的支持也是难以实现的。再次,师德具有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对教师行为的限制与约束有其特有的方法,如师德评价、师德监督等。师德需要他律,需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否则不能立足。但师德规范若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师德自律,师德与法律的区别就失去其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完善的道德只能是自律与他律的内在统一,师德也不例外。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的一个根本条件就是信仰,只有获取信仰的支持,这一转化才能最终实现。若无对师德的追求与信仰,没有对师德的敬畏之心,师德的防线只能一触即溃。由此而言,师德不仅是对现实教师要求的简单描述,而且高于现实,引导现实,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依托于信仰的理论本性。失去信仰的支撑,师德就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上升为教师自觉的追求。而有信仰支持和保证,就会使得师德有了真正动力,因此坚定师德信仰是加强师德建设内在的源动力。

二、高校教师师德信仰存在的问题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师德从狭义上是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教师需要坚定师德信仰,才会从内心、灵魂深处有所追求,有所敬畏。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师德定位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还应是一种信仰,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体系的灵魂和具体化。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的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笔者认为,师德信仰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把此作为其行为准则,是师德建设的精神源动力。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部分教师中出现了师德信仰危机,这不仅威胁着其道德水平与专业发展,更威胁着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和未来,迫切需要高校加以重视和解决。第一,部分高校教师信仰缺失,价值观迷惘。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人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目前,有的教师在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现实社会中出现自我价值迷惘和师德信仰危机,导致其人生理想功利化、价值标准实用化,行为选择偏重眼前利益,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得他们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智慧、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第二,部分高校教师知与行脱节,缺乏自律意识。师德信仰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力,对教师行为发挥着规范和引导作用。若高校教师不能保持坚定的师德信仰,势必丧失对教师职业操守的信念,缺乏律己意识,放松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致使其师表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教学工作中懈怠,用心不到位,敷衍塞责;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课堂质量;不求上进,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甚至弄虚作假,不讲学术诚信等。第三,部分高校教师育人意识淡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师德信仰,对教师的职责内涵没有全面的认识,以至于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只满足于课堂专业知识的讲授,缺乏育人理念,甚至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教”仅是形式,“育”才是本质。他们没有认识到第一课堂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阵地,反倒认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党务政工干部的事,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有的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极大地降低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第四,社会师德监督和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当前,社会舆论存在着对少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表面上重视、实际上漠视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少数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仅仅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缺乏对教师师德的规范、管理和考评,导致其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同时,部分高校对如何坚定教师师德信仰缺乏系统的思考,相关教育措施孤立不成体系,教育方式方法落后,导致高校教师师德信仰教育的有效性不高。

三、坚定师德信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坚定师德信仰是保证师德规范被自觉自愿执行的基础。在师德信仰淡化或部分丧失的今天,要想重塑高校教师的师德信仰,从社会角度看,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这样一些工作:

第一,加强师德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最终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关键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行,归根到底则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4]。因此,教育是师德信仰生成的基础。弗洛姆说:“过去反对信仰,是为了解脱精神枷锁,是反对非理性的东西;它表现了人对理性的信仰……今日缺乏信仰则表现了人的极度混乱和绝望。[5]”因此,将师德信仰教育纳入到现行的德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使具体师德规范的践行同最崇高的人生信仰追求结合起来,才能赋予师德行为以价值感、神圣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师德教育对象的学习、践行动机。在师德信仰教育工作方面,注重师德理论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构建集理想性与现实性于一体的科学信仰系统。同时,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信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改变以往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让教师真正地体悟到师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幸福和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从而使道德信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建立师德奉献与师德回报的社会机制。在当前商品经济和市场化格局下,仅仅诗化师德是不全面的,不强调回报的师德奉献,只会让教育者和受教者产生受损感受,必然导致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的不公,导致义务与权利、奉献与补偿、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久而久之,在师德生活中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讲师德成了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师德倒成了无德之人的通行证。因此,要想坚定师德信仰,只有让师德得到现实回报,建立师德奉献与师德回报机制,才会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师德意识,成为高校教师普遍奉行的价值原则。其实,德行统一、善恶报应理应是师德信仰的题中应有之义。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完全走出用集体主义消除个人利益的误区,因而常常把集体和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实际上,师德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统一的特性,决定了既不存在没有义务的师德权利,也不存在没有权利的师德义务。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幸福的关注与追求(以不危害他人利益和幸福为前提)以及对德福统一(好人有好报)的向往与对师德的信仰是不相冲突的。建立良性的师德奉献和师德回报机制,也应是我们集体主义原则的一种体现。作为承受奉献并倡导师德精神的社会,有义务对奉献者予以回报,使履行师德义务的人、做出奉献的人,在这种回报中客观上获得他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当然,回报的形式既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比如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师德楷模,通过社会媒介的赞颂,使教师的社会形象大放光彩,使之感受到做有德者的高尚光荣;也可以为师德高尚者设立相应的奖励基金,或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的有利其自身发展的机会和便利。另外,在选贤任能、评优、待遇等方面,注意优先考虑那些师德高尚之人。总之,建立此机制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要使教师在师德公正的环境里感受到做有德者高尚、做奉献者光荣,真正体现出履行师德义务的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7

关键词 中学 教师 职业道德 师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HEN Yunhua

(Xiangyang No.3 Middle School, Xiangyang, Hubei 441000)

Abstract Teachers are engineers of human soul, whose responsibilities are to teach transmit wisdom and impart knowledge and solve doubts. Their mission is aimed at training creative elite personnel who are well developed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possessing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with high quality and flexible adaptation to new changes and profound potential capacity. Nowaday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 quality of certification ,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innovation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directly, which relate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is one of the holiest task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blems of middle professional morality exist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teacher's virtue

0 前言

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校就必须要有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渊博、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引进了一些精华,但同时也带进来了一些糟粕。受其影响,我们一些教师的师德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和当前形势不相符的情况和问题,制约了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当前形式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建立一个有效而又可行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师的职业道德定义

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可简称为师德,笔者认为是作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教师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教师只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的下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这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

2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扎根于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绞尽脑汁,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的一生。我们在肯定这些教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成长阶段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职业道德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思想素质方面

很多教师缺失爱岗敬业的精神,工作激情逐渐泯灭。在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在片面追逐升学率的大形势下,大多数学校内部缺乏科学的、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集体缄默,在客观上造成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滑坡。另外,曾经被人们普遍看好的青年教师拜师学习的好传统,也逐渐流于形式。中老年教师往往仅在教学业务上予以指导,而忽视了在职业道德层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言传身教;更有甚者,在青年教师面前充当了反面示范的角色,这些也使很多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意识淡薄。

当下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事业心不强,缺乏高度的责任感,缺乏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在课堂教学上,面对新课改的形式,面对新教材,部分教师疏于认真备课,没有吃透新教材就走上讲台,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所教授的知识陈旧乏味,教育教研水平低下;部分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只注重教书,忽视育人;部分教师不注重“身正为范”的自律,不能为人师表,严重扭曲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上现象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思想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所有这些,无疑会对教师自身以及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道德素质方面

古人讲过“言传身教”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言行影响、教导别人。这一点用在教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格魅力以及一言一行等,都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对其思想、人格、习惯养成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蔓延,使有些教师的道德意识淡薄,随大流,不安分守己,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教育、培养下一代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有的教师心浮气躁,不潜心于学术研究,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学术道德失范;有的教师工作中不愿意勇挑重担,只是急功近利,斤斤计较于待遇、个人利益等问题;有的教师不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热衷于打牌、有偿家教、向学生推销资料等活动,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3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 必须爱岗敬业

一个人选择某个职业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要干好这一职业就必须热爱这个职业。因为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主要在于是否能对教师工作充满激情,是否能从教学中寻找到快乐。

教师职业是崇高的,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同时,教师这一职业又是神圣的。经常有人将教师比喻为春蚕,红烛。这是因为教师的行为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还来源于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现在学校培养的是21世纪的接班人。因为这些接班人将要支撑起我们共和国21世纪的宏伟大厦。所以对他们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完成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 坚持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要照亮别人,必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必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学生心中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应是长辈、朋友。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还应有高尚的人格;不仅精于教书,还能勤于育人。因此,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书育人四个字看似简单明了,实则重如千斤,看似简单易行,实则困难重重。要达到教好书育好人的境界,做一名称职的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了解教学对象,其次就是苦练内功,再次就是摆正教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师德的内在要求。学知识掌握技能可以说是做学生的天然律令。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渴望了解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精神与意蕴。他们不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也困惑于人类精神的危机,道德滑坡的漩涡之中;他们不仅关心技能,也关心思想;他们不仅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还希望了解人生的价值;不仅希望掌握手段,还渴望了解目的。学生的渴望是教师教好书的切入点,也是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关节点,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使教师加强自身修炼有了方向,也使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有了基础。

要过教好书育好人这一关,知彼是前提,练己是基础。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苦练“内功”。教好书者必学富五车,育好人者必品德高尚。“内功”很多,概括为二:一是“智力功”,二是“素养功”,要练就高超的“智力功”,首先要对所教的课程了如指掌,其次要对所教的课程的发展动态熟悉了解,再次要对所教课程有研讨能力。这样,教学的触角就会越伸越多,四面八方织起一张网来。如果仅仅对课本烂熟于心,“内力”就不足,所练的功就单薄多了。要练就过硬的“素养功”,其一要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其二要关心国计民生,不因位卑而忘忧国,其三要善于直言,富于正义,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者良心。如此“内功”一练就,教师就会一股浩然正气,就会有一种为师者的不俗。这种智力素质高的老师,很易被学生接受,很易于为学生喜欢。可以说“内功”练得好,教书育人的“工程”就已完成了一半。

教书必须育人,教书也必然育人。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教书不仅给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发生影响。那种只管教学生知识、技能而不管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教师,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的“育人”作用。与教书比较,育人工作相对较难,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那就要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起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传。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就是教师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当教师的自己就首先不能迟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难当,难就难在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知识才干和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确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因为人文素质有规定性,是属于技术性、技能性的素质,它具有专门性、技术性和工具性。而人文素质是属于综合性、精神性和气质性的。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可以在直接的操作中表现出来,后者在精神价值定向和人生境界里间接地体现出来;知识素质能造就专家,也能造就魔鬼,人文素质却始终能培养出心灵健康丰满的人。所以教师在教书时必须注意育人,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才得兼备的人才来。

3.3 坚持勤学苦干

教师是向青年一代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规范做人的道德行为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勤奋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充实。不学无术或固步自封都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而成为贻害青年的罪人。勤奋学习,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虚心向老教师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除勤奋学习外,还应刻苦工作。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有一个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一个教师,就要认真备课悉心钻研,吃透两头(即教材和学生),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3.4 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不仅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只有把关心、爱心都奉献给学生,才能激发起师生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用耐心和细心去呵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及心理活动等情况。这样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够更贴近学生心理 ,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所需,便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与之相关的师德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因此,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应对师德建设从长计议,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引导教师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使师德建设深入人心。教师应加强师德自律,为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任何一位教师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必定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教师,以其“细雨润无声”的教导,孕育着祖国未来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赵士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91-93.

[2] 许剑轶,赵晶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3] 如文.关于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教育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8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基本精神的最根本点,是儒、道、法、佛等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人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儒家侧重于人的精神价值,旨在天人合德,尽其心,知其性,在为仁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道家侧重以人合天,要求人们能以更开阔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超越物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势利导,“循理”、“因资”地举事立功,功成事遂。佛家认为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人只有修炼消除欲望才能达真我,天人合一。三者指出了人的精神指向,旨在强调如何做人,无疑,为现代人的生命栖息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为现代职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道效法天道,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其要求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标,积极入世,修己修身,自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地学习,靠自己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同时,要有否极泰来之慧力。能预见事物两端,逆境中看到光明,能够变通变革;顺境中能居安思危,主动把握规律,乘时、应时,才能达到亨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自省自修,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张弛有道,才能成功立于天地,有为、有位,实现“内圣外王”。

(三)贵和持中

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深入炎黄子孙骨髓中的精神,也是朴素辩证法在中国人几千年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其强调和谐平和,恰到好处,收放恰如,不走极端。儒家提倡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道家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和谐,遵道而行,率理而动,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的和谐。这些中庸艺术,都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为人处世的高明艺术。中庸是要告诫人们做好本分本职工作,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职责,恪守职责,庸要有法,权衡把握利害,平衡各种力量,选择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达更高状态。要时中,合乎时宜,把握契机,行为恰切,依时权变,执两用中,才能在职场中获胜。

二、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基本内容

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分属文化下的不同子项,但在现代社会平台下,却能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教育进行一个有机融合。那就是从普识角度,进行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等的泛化融合。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道德是传统文化强调的核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如儒家积极入世,通过反躬内省、存心养性、重学与力行等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以求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安守本分,在利与义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守道德底线。如墨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兼相爱,交相利”,德行、言谈、道术全面发展,用科学的实践精神兴利除弊。如道家“依德而行,循道而趋”,如法家“去私心行公义”,以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形象。

(二)职业规范

职业规范是指从事职业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业者要了解政策,遵守纪律,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自觉。儒家的“克己复礼”,“名实相符”,法家的“刑名之学”其旨在强调遵守岗位职责与制度,自觉工作。学道家,“道法自然”,以“无为”的手段去“为”,任其自成其功,才能无不为。学儒家“敏于行讷于言”,不逾越职场规矩,中庸而为,把握分寸,做到“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和而不流”、“矜而不争”、“欲而不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劳而不怨”、“惠而不费”,才能成功地在职场立德、立行、立言。

(三)职业心态

职业心态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心理反应。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熟悉职业环境,往往视个人心态为职业心态,导致不能更好地胜任职场工作。因此,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优势,教育大学生有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乘势待时”,“交相胜,还相用”之心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己的德性、能力和优缺点,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谦逊、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一日三省”,学会反省。“外圆内方”,团结合群。“兼相爱交相利”,与人为善,包容合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懂得舍弃,服从大局,在服务、学习、奉献中实现双赢。

三、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的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在理念、平台、模式上探索,还需要将传统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一)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培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三重功能:学高、德高、技高。但近年来高职教师队伍德性素质不容乐观。学高为范,师德为上。对学生、同事、工作、社会的态度为教师德性素质基本表现,爱心、责任心、公允心等透视出其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折射出其传统文化积淀,因此,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很重要。如果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其对学生职业素能传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教育,让教师积淀传统,熟谙时代,融会贯通,德技双馨,才能在课堂内外有机对学生进行濡染点拨,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二)传承儒家教育理念:“成人”教育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从孔子的儒家教育寻根,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首要点是“成人”“成德”。围绕仁义礼智信,采用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传习结合,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立志乐道,言传身教等教育方法,对高职生进行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渗透,使不同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到修身、达人,形成完善的人格,能为齐家(促进家庭的和谐美满)、治国(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必须在教学、管理中践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方能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助推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备注:此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SKR21。)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9

1.具有文化价值导向功能。

一流的学校必定有一流的文化价值理念。西方一流大学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重视人的培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明确提出: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高职院校虽然不是培养领袖的地方,但培养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培养善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技术知识的人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着学校的层次。高职院校整体师德师风既塑造院校的价值文化,又承载着院校的价值文化,师德师风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重要的在于其整体的师德师风。高职院校整体的师德师风是院校文化价值的整体呈现,影响甚至制约着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

2.具有院校建设的渗透功能。

师德师风既大象无形,却又无所不在,渗透于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渗透于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等领域,渗透于学校的组织体系和个人行为中,甚至渗透于食堂和宿舍管理中。师德师风既是精神形态的,又是物质形态的,离不开精神载体的依托,也离不开物质载体的依托。好的师德师风引领能提升学校各方面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3.具有授体对象的传袭功能。

院校教师面对的授体对象是学生,几年的大学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在人生旅程中却十分关键,是学生人生观、道德观成型乃至定型的关键期。什么样的师德师风往往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师也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接受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风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哈佛气质”、“北大风范”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师德师风的直接浸染中形成的。当学生承袭教师的特定品德风范,就会终身受其影响,并代代传袭下去。这样的传袭功能决定师者必须有历史责任感,必须对自身的德行风范有高度的自觉、自省、自律。

4.具有道德风尚的示范功能。

特定的师德师风是一种特定的德育范式,为人师表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教师直接面对的可能只是小众,但其背后却是社会大众。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大众媒体时代,师德师风对社会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官德官风一并处于顶层而对社会道德风尚起重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二、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特点、新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教书育人,坚守道德底线,维护师道尊严,精心育人,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辛勤耕耘着。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社会的深层次变革与转型,我国传统文化价值遭受巨大冲击,高职院校师 德师风如同社会道德风气一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德风意识弱化、自我意识强化,工具理性热宠、道德理性趋冷,价值取向多元、利益诉求放大,制度机制缺失、建设手段乏力等特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理念偏差。

少数教师忽视政治学习,片面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就能做好课堂理论教学和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就可以胜任高职教师这一岗位。同时,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教师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导致一些教师对政治学习没有兴趣,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意识淡薄,个别甚至出现一些脱离国情的政治诉求和不切实际的极端主张,在学生中乃至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2.价值取向功利,敬业精神弱化。

随着思想观念多元化、开放化,一些教师的人身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没有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神圣事业,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具体表现为:治学态度不严谨,不关心教学质量。有的教师热衷于第二职业和一些商业活动,直接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在学生中造成负面影响。有的教师一切向钱看,把赚多少钱作为成功标准,极大地误导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文明形象不佳,示范作用不强。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得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但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不注意言论的导向,以至于在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难以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个别教师甚至丧失人格,丧失底线,搞学术交易,搞钱权交易,玷污高校这座教育殿堂。

4.重视授业解惑,忽视传道育人。

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教导他们学会做人,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当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从而加以引导,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学工处、辅导员的职责,认为与己无关。

三、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规范约束、环境改善、制度创新等方面予以加强,也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道德的自审自律,真正成为学生尊敬的师长和社会风尚的楷模。

1.坚持核心引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道德素质。

党的十报告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要对教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教师队伍中开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和核心。坚持核心引领,重点突出道德建设,指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必须通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等各种相关的专题教育来实现。

2.坚持价值导向,完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能、雅型的人才,即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能,思想行为雅,这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价值取向。要以这样的文化价值为导向,根据国家教育法、教师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完善符合高职院校特征的教师职业规范。要以培养人才的价值需求和授体对象的群体特征为基础,提出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个性化要求。比较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在应试教育中大多并不属于强者,其自信、自尊可能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伤害。

3.坚持示范,形成正面激励机制。

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却涌现出许多德才兼备的教师。他们不仅科研教学业务能力强,而且十分热爱教育事业,把教师当作一门事业来对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诸如“校园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形式在学校内树立师德的典型形象,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从而推动师德建设。注意形成正面的激励机制,把个人修养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科研实践、进修学习等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主动加强个人职业能力,自觉提高师德水平。

4.坚持体制创新,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岗位职务考核和年度考核体系中加入师德评价考核内容及其比重,完善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把业务水平、学术能力与师德评价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师德出现问题,等同于发生教学事故或违反教学纪律,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或纪律处分。

5.坚持自我教育,加强教师自律能力的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篇10

关键词: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但同时也滋长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其它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日前我国新增劳动力中,约有60%是由各类职业学校输送,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技工学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加强技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技工生的成才‘意识很强烈,但一部分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在实际丁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对工作环境、待遇等较为挑剔。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却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技工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差距,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技工学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兴衰和市场形象。如果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上,那么学生即使了解和掌握了,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它们转换成为必要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毕业生的认知与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出现错位,就容易造成企业用人方面的职业道德风险,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而这些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风险的大小,技工学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所以,降低和缓解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作为用人单位企业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问题。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

1.正确认识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技工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技工学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爱校、爱专业;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好高骜,也不妄自菲薄;教育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技工学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主要任务。

2.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技工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并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可采用: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4.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强化实习、实训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师组织建筑专业的学生讨论建筑业的行贿受贿问题、豆腐渣工程、欺骗性广告问题等。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技工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5.引入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它包括坚持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 方面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应变能力。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成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7.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职业道德课是显性课程,而整个职业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技工学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初步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据家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企业、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一般职业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