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十篇

时间:2023-06-08 17:39:10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1

市场监管局2020年意识形态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0年上半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群策群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市场监管工作任务,找准立足点,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现将我局2020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积极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我局党组开展了多次学习,力求体悟透彻、体会深刻。党组书记以对党负责的态度,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时刻履行监督责任,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加强组织领导,塑造坚定政治立场。

(一)高度重视

局党支部在以安全促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健全完善党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工作分工明确、各相关科室积极配合,共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

(二)建设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靠队伍、靠人才。局党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打造了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

(三)狠抓好党建工作

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抓好党建是关键。一是科学部署党建工作。2017年初,按照区委党建工作要点要求,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围绕新形势、新要求下党建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全年的党建工作计划。从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制度、完善党建工作例会、开展“两学一做”等方面入手,制定了组织、宣传等工作计划,致力于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今年,我局的党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详细分解工作责任。明确党建工作分工,一把手负总责,班子其他成员结合分工抓好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三是坚持监督检查严要求。对人社局各项重点工作,做到了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通报。建立了工作纪律、对出现问题以及任务完成不及时、不达标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批评劝诫,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改进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二、加强理论武装

一是以“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领导干部上党课,警示教育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工作力度,为人社工作提供理论保障。二是坚持学习制度,将学理论、学业务、党建专题知识讲座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做到计划、讲座、心得和考勤相结合。三是多次开展学习活动,学习重要讲话及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全局党员干部紧跟上级步伐提供了重要保障。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2

一、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的涵义和特征

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仅指工商机关因监管行为失当引发对自身的负面影响,或因监管不合法、不到位及其他原因而导致区域性市场失序、经济危机、社会不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广义的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不仅包括市场监管,还涵盖服务发展、行政执法、消费维权等履职不当行为引发的区域性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本文使用的是广义层面上的涵义,它是相对于市场监管个案风险、全国性风险或系统性风险而言的。其具有以下五个特性:

(一)来源特殊性。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主要是从工商机关的视角来透视区域性风险这一课题的,其主体是工商机关,客体是区域性风险涵义特征、表现成因以及防范控制等,其实质是工商机关如何认识、评估区域性风险,并通过强化市场监管防控其演变成事件或最大限度制约其不良影响的过程。

(二)风险高发性。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区域性风险由于诸多原因将处于多发、频发的势头,存在于市场环境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工商机关是个多功能局,由于队伍庞大,监管职责多,工作任务繁重。相应的监管风险也会增多,使得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具有高发性。

(三)成因复杂性。区域性市场监管事件是多重风险共同演化爆发的结果。究其原因,既有制度性缺失的因素,又有体制性不顺的因素,既有自身素质不高、执法监管不力的因素,还有地方行政干预过度、经济发展层次低等诸多因素。同时,其成因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地方市场监管理念的多元化、区域经济的多样化和政府管理经济水平的差别化等,与我国转型期市场环境不成熟、市场主体缺乏诚信等都有关系。由于成因复杂,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一旦爆发,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四)传递联动性。工商机关省以下垂直管理和全国业务的管理体制,市场秩序要素的流动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加之当前我国面临的潜在社会风险日益增多,使得某一事件在某一区域工商系统内传递,或从工商内部向监管领域传递,或由某一企业、行业向相关企业、行业传递,互相影响,从而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监管风险。

(五)后果严重性。由于其关联度高,影响面大,连带性强,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潜藏着巨大的并发危险性、冲击的连续性和强烈的破坏力,如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轻则影响工商执法权威和部门形象、地方社会稳定、支柱性企业和产业健康发展,重则会使地方经济出现方向性转变,引发其他社会风险的爆发,甚至转化为监管系统性风险和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从而对工商监管执法地位、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二、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法律法规缺失性风险。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的加速,需要工商法律法规较快甚至是超前的创设和完善,而目前工商适用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尚有不少落后于现实需要,存在着衔接不紧密、部分条款过时、内容交叉矛盾、规定宽泛模糊、操作性不强和有履职要求但缺法律规制等问题。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问责规定不明、商品市场违法行为管理法规缺乏、《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亟待细化等等。法律的滞后与区域性市场秩序隐患、重点行业潜规则、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超前的矛盾日益突显,使得工商机关在一些领域有职无权、有权无力,以致区域性风险难以通过市场监管实现有效防控。

(二)制度决策过失性风险。市场监管面临的区域性风险,其重要来源之一是制度决策层面。其一是地方政府源于追求GDP的制度安排和对经济活动过度保护,忽略民生问题,造成区域经济带病畸形发展、市场监管被严重干扰而缺位或变异。以致市场生态环境正常的矫正机制被破坏,从而导致区域性市场秩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如2010年8月新华网报道的河北“涿州砂石业”区域性风险就极为典型。其二是现行的市场监管制度落后或执行不力,或预期的功能缺失,或发生偏差而导致区域性风险,如相关许可和收费项目被取消后,地方变通征收带来的潜在区域性风险。决策过失是指工商机关针对区域经济或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错误地决策。开展“走样”服务、“越权”监管、“利益”执法而造成潜在的区域性风险。

(三)体制机制缺陷性风险。当前市场监管面临着体制转轨、社会管理机制转换与工商职能转型、监管执法转变渗透交织的复杂局面。对于一些区域性市场秩序问题。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部门衔接机制不畅、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等等,造成一些潜在的重大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化解。如一些地方由于相关部门职能交接缓慢,餐饮经营户难以办理许可证件,导致工商部门抄送无门、无法办照,存在大量的无证无照餐饮户。在食品安全、网吧管理、传销治理等领域,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容易出现区域性风险。对于类似珠三角、环渤海、武汉城市圈等大经济区,以及若干关联度高、产业集群密集的小经济区,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区域性风险监管管理体制机制,即便是初步形成的区域性市场监管联动机制,也尚处于摸索阶段。

(四)监管履职诱发性风险。风险是积极结果与消极结果的结合体。在社会转型期,工商系统自身的诸多问题、职能转型的滞后性,成为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的诱因之一。这类风险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履职权威性风险。在服务发展、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工作中,因为工商干部存在吃拿卡要、以罚代管、乱罚乱扣和程序违法等造成的自身风险,涉及面众、影响力大、负面效果严重而成为区域性风险。二是履职能力性风险。由于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装备落后、个人责任心不强和处置突发事件不力等,带来的因“缺位”而不作为、“错位”而不当作为、“越位”而乱作为,以致出现许可、监管、执法和维权等业务风险,以及严重暴力抗法事件等,这些归根结底是市场监管能力不够所致。

(五)综合因素连带性风险。政府部门职能的频繁调整、诸多社会矛盾与不够规范的市场秩序复杂纠结与重叠,使得转型期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也有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诸多原因,工商机关为此承担连带责任。主要有六种风险:一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风险。由于源头监管部门工作“缺位”,工作不力,或对相关情况没有尽到向工商机关通报的义务,以致相关行业和商品质量存在区

域性风险。工商机关也未完全尽到监管责任,而使区域性风险发展成区域性事件。工商机关由此担责。二是缺乏质量标准风险。由于相关商品缺乏质量标准或质量标准不全,以致工商机关在日常巡查监管和质量检测监测中。难以发现而潜在的区域性风险。三是行业潜规则风险。重点行业由于缺乏自律机制,有的甚至在行业内部形成潜规则,也容易形成区域性风险。四是行业组织管理风险。有些地区性的行业组织由于管理混乱,存在着行业商品质量标准把关不严、生产证件随意许可、地理标志商标许可使用不规范,工商机关介入监管不力等,存在较大的区域性风险。五是市场主体失信风险。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一些市场主体甚至是少数地方骨干企业诚信意识淡薄,存在过度借债、违法经营和脱壳退市等失信问题。其上下游企业众多,工商机关监管难度大,存在着区域性风险。六是特定背景下的特殊风险。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特别时期、特定阶段、特殊任务,如地震、洪灾、征地拆迁和大型活动等特殊事件中,由于法律不完善、政府行政命令、相关配套工作不到位,致使工商职能工作难以开展,或履职不到位而存在的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

三、科学构建防控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的体制机制

防范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实质上就是市场监管与诸多区域性风险的博弈过程。构建科学防控体制机制,要遵循因地制宜、实时动态、科学统筹、标本兼治和成本效益的原则,强化风险认知,研究风险特点,遵循风险规律,推进源头治理,做到可识、可测、可控、可监管,提高风险的科学防控能力。

(一)强化风险教育,构建风险管理体制。建立风险管理体制是有效推进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防控的基本前提。推进风险管理体制建设,要从两个层面人手:一是分层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各级工商机关要分层次建立风险防范管理的工作组织,国家工商总局负责宏观研究、政策制定和全国性的指导,地方各级机关依职能开展风险防控的专题研究、风险教育、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理和善后处置等工作;二是建立经济区风险管理机构。进一步探索建立长三角、武汉城市圈等经济区的区域性监管风险管理体制。积极开展产业集群市场监管风险研究,制定防控策略,聚合监管力量,推进协同执法和风险防范。同时,通过常识普及、案例评析、风险剖析和防范知识普及,积极开展区域性监管风险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广大工商干部区域性风险的认知水平和科学防范意识。

(二)围绕风险源头,开展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是防范市场监管区域性风险的工作基础。风险识别是为评估区域性监管风险和科学选择防范策略提供依据而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风险辨识和分析判断的动态过程。风险源是导致区域性监管风险的根源和驱动因素。要立足本地或本区域内的工商队伍状况、工作能力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现状和市场生态环境,开展风险源监测、辨识和防控研究。按照影响人身财产安全、涉及地区经济安全、重大市场秩序隐患和履职尽责中潜在风险高的部位和领域,从市场监管视角全面排查,认真梳理汇总,找准风险源头,找实风险部位,找全风险岗位,以此确定区域性风险的表现形式、源头及诱因等基础性数据和资料,从而为风险评估和开展针对性的防范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3

[关键词]有效保险监管,监管理念,监管实践

有效的保险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机制,是解决保险市场失灵的手段,它既体现了法制化和程序化的监管理念,又是适度的、经济可行的、技术先进的监管实践活动,随着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和保险监管理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和演进。

一、有效保险监管理念

(一)有效的保险监管是动态监管

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监管趋势更多采取动态监管,即对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管。随着保险公司外在经营环境以及公司自身的保险技术、管理水平、业务发展以及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不断变化,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也会不断变化,有效的保险监管也应该是动态的保险监管,即不断发展的监管理念、不断完善的监管体系、不断改进的监管手段和不断创新的监管方法,以有效防范化解保险市场出现的风险,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稳定和高效率。

(二)有效的保险监管理念体现了依法监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险业进行监管必须依法监管。为了保险业和被保险人的整体利益,必须保持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以实现保险监管的有效性。保险监管以法律为依据,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并保持依法监管的持续性和一贯性。同时,有效的保险监管工作应严格遵照工作程序进行,既体现在监管机构内部进行程序化,也体现在对监管对象进行外部监管工作的程序化。

(三)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现更高的监管实践要求

有效的保险监管是适度的、经济可行的、技术先进、保证市场公平的监管实践活动。有效的保险监管,既追求市场效率又兼顾市场公平。从追求市场效率讲,有效的保险监管必须是适度的,过度监管会导致监管成本提高,影响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积极性,束缚保险业发展,影响保险市场效率提高;监管不到位会导致行业系统性风险积聚,造成保险市场的无序和混乱。因此,有效的保险监管必须是适度的、经济可行的,即使保险市场的收益与成本差额实现最大,使保险市场效率达到最优。从兼顾市场公平讲,有效的保险监管必须能实现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保险监管“公平、竞争、稳定、高效率”的监管目标。

二、影响保险监管有效性若干因素分析

我国的保险监管在结合保险业发展实际基础上,充分吸纳和借鉴了ICP原则,并在监管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但有效保险监管理念和实践却仍与预期目标存在距离。

(一)有效保险监管前提条件不充分

根据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的核心监管原则(ICP)阐述:有效的保险监管,依赖于国家良好的经济金融政策、恪尽职守的监管机构和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的一系列健全完善的金融法律框架。首先,在良好的金融政策和制度环境及法律框架条件下,监管机构可以行使其职责,保证监管质量和有效性。其次,经济发展、法律规范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起支持作用的市场条件。第三,保险监管权威性和可信性,需要在保险市场的参与者心目中树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险监管的独立性:保险监管者的权威和强制力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严格的法律保护,应该具有超脱政府和其他政治力量的强制性权威,在进行保险监管工作中具有较为独立的职能和实施权利,并在法律中有明确界定;保险监管者必须有足够的监管资源,包括人员、信息技术、财政经费;保险监管必须依赖于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而这些前提条件在目前条件下都是不完全具备的,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保险监管有效性的实现。

(二)影响保险监管实施有效性的若干因素

有效保险监管,除了要具备上述前提条件外,若取得良好实施效果还需要更多基础条件。在我国实施有效保险监管的基础条件尚不充分,还有许多制约因素。

1.有效保险监管理念不成熟

我国引入有效保险监管时间不长,有效保险监管所体现的依法监管、动态监管、适度监管等先进监管理念尚不成熟,体现为:一是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善,部分法律条款内容缺乏合理性,监管机构内部工作职责的界定不清晰,个别部门工作职责存在交叉,协调不够;二是受监管经验、监管技术与监管人员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保险监管偏重静态监管,监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现金流测试和资本充足性等先进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方法应用少,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等方面监管力度不足,容易导致行业风险积聚。三是监管不到位和过度监管。首先,由于中国保监会承担引领行业发展和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的双重职责,在监管实践中,监管机构无法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之间关系,造成监管低效;其次,其他外部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某一内容重复检查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重复监管问题,多年来形成了“九龙治水”的局面,既无形提高了监管成本,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正常经营;第三,由于保险监管是一种外部监管和行政行为,保险监管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二者职能错位,一旦保险公司出现问题,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容易导致将合规性监管变为对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微观直接干预。

2.保险市场约束作用不明显

市场约束是市场内生性监督机制,能对保险机构予以全方位的监督约束。我国目前保险监管实践中存在:一是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不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透明性关系市场各方利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取决于投保人的信息的真实性,而由投保人的道德风险所形成的信息虚假则是行业普遍现象。二是披露信息利用度不高。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披露信息的理解程度、反映态度,影响信息披露的效果。由于保险知识缺乏、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具有良好信息披露的保险公司并未获得实质性受益。三是信用环境软约束。由于监管不到位,某些提供虚假信息或者违法违规现象既逃脱监管处罚,也不受市场惩戒,市场参与者逆选择行为会获取最大利益,保险公司高管人员违规成本低,存在违规“冲动”。

3.市场退出机制未有效建立

是否具备适当的市场退出机制,是衡量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保险监管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条件。目前,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但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因经营困难、管理混乱、偿付能力严重不足而退出市场,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为维护稳定,不愿也不能让保险公司退出市场,面对违规行为,监管机构进行行政处罚时,考虑诸多矛盾、利益等因素,犹豫不决,监管低效。没有市场退出机制,就会形成政府对保险公司的隐性担保,实施市场退出则须动用公共资源,以尽可能让问题公司继续经营,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低效,风险进一步加剧,不断增加处置成本,最终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4.监管人员工作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IAIS对监管人员有具体要求:监管人员应具有足够的技能和经验,要受到有关利益冲突规定的约束。我国保险监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与有效保险监管原则要求有一定差距,体现在:一是宏观经济政治分析能力不强,影响监管政策制定和监管工作效果。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直接决定着监管政策取向和监管实践选择,也影响某段时期监管工作重点,部分监管人员总是困惑于宏观经济政治形势对保险业和保险监管的影响,缺乏对宏观经济和保险业的准确分析,没有及时监控宏观经济走势及行业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风险识别、监控和评估工作滞后,预警风险能力弱。二是监管创新能力不足,监管滞后于行业发展。虽然许多保险监管人员监管实践经验丰富,但吸收信息渠道不畅,知识更新缓慢,尤其缺乏具有保险精算知识、保险业务知识和熟练驾驭计算机能力的复合型监管人才,在应对不断创新的保险业发展,无法准确度量创新保险产品的风险和合规性,监管创新显得力不从心。

5.监管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金融监管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信息交流和工作沟通主要依赖监管联席会议,这就造成监管制度安排的缺陷——监管权力分散、联系会议形式松散、缺乏刚性约束,监管工作沟通和信息交流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银行、证券、保险每个行业的性质、规律和发展阶段都不相同,工作职责和目标各异,在监管实践中难免发生目标冲突;对金融控股集团缺乏监管经验,较难对其总体经营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分割的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设置的广度和层级不够,造成一定监管死角,特别是对保险公司基层分支机构的监管。在保险监管多层次体系中,保险公司、保险消费者、行业协会、独立第三方(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组织)的专业监管力量和新闻媒体的多方面监管效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强大的保险市场监督力量。

三、提高保险监管有效性的若干举措

提高保险监管有效性是保险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不仅要在监管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监管实践上也要随着保险业发展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

1.形成有效保险监管文化,转变监管理念

保险监管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监管文化是监管理念和价值观在监管实践中的体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作为系统性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根植于监管人员的内心,体现在监管工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形成有效保险监管文化,一是要正确处理引领发展和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二者关系;二是要将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和动态监管的监管理念融入监管文化,形成监管人员潜意识;三是转变保险监管人员理念和意识中的计划经济和封闭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政干预的落后理念,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杜绝对保险公司微观经营的行政干预。

2.强化保险市场约束机制

有效的保险监管,需要进一步强化保险市场约束机制——保险市场信息披露。一是加快信息披露的法规建设,尽量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让保险消费者充分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市场监督能力;二是提高社会公众保险知识和消费意识,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普及保险知识,加强宣传,要求保险公司和行业自律组织对保险知识教育工作重视,只有社会公众的保险知识不断提高,才会最终形成有效保险市场监督;三是适度强调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3.建立有效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公司破产、被兼并是不可避免的,是市场自我协调、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保险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果。保险监管部门要促进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法规建设,建立系统性保护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减少公共资源浪费,但同时也要防范经营者诱发道德风险,大量拓展高风险的保险业务。

4.建立科学的监管人事制度,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保险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是实施有效保险监管的关键。由于保险监管历史较短,对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保险监管理念、技术和手段的了解、认识和掌握比较有限。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应当健全保险监管机构的教育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对监管人员进行教育,提高其素质:一是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务知识素质,包括监管历史、国内外监管理念与实践发展方向与趋势,熟练掌握动态的、适度的监管技术和手段;二是法律法规素质,熟悉保险法律法规,以及与保险业务相关的民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提高监管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宏观经济分析与把握能力,保险监管不是“闭门造车”,主动培养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变动分析能力,以防范化解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四是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知识,保险监管人员如果没有必备的科技和信息网络知识,则风险预测和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就会无法适应保险产品创新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五是综合素质,分析判断、调查研究、语言表达是保险监管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特别是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培养。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还要转变用人观念,拓宽选人视野,完善用人机制,充实一批业务精、政策性强的专业人才,提高监管水平。

5.推进有效保险监管创新

有效保险监管创新应当是与保险业务创新紧密相联的。首先,完善监管流程,从市场准入、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方面入手,对保险监管资源进行整合,体现监管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尽量与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相匹配,通过梳理保险公司的业务线和产品线,实施业务监控和风险追踪。二是推动保险监管方式和手段创新,尤其是提高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技术手段,引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适时实施动态偿付能力监管。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4

树立以监管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有效作为,2014年全市工商系统网络监管工作,目标是“以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建设为基础、重点开展电子标识公开工作、加强网络交易监管执法、强化监管队伍建设、促进网络交易诚信体系建设”,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健全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建设。一是对国家局、省局下发的经营性网站数据进行认真比对、完善,确保每一条网站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完成数据处理反馈工作,提高网络交易监管数据库质量。二是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技术查询本地经营性网站及网店数据,将相关数据录入至“工商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监管模块中,建立起全面动态的网站主体数据库。

2、推进经营性网站网上亮照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对照每一条经营性网站数据,严格把关每一条信息内容,做到不漏项、不缺项,确保网站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二是积极协调注册部门、信息中心等部门,加快工作进度,确保电子营业执照发放工作顺利实施推进。三是加强研究并适时出台网络经营者电子标识管理规定,推动形成规范、有效的网站亮照方式,明确对网站关闭、仿冒电子标识等情形,制定严格的规范措施。

3、强化基层指导。研究制订相应工作规范,对基层工商所网络监管达标工作在人员配备、硬件建设、操作规范、工作目标等进行要求,促进基层工商所在网络案件的办结数量、数据库的动态维护、日常的网络巡查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使我市工商系统经营性网站及网店经营分类监管工作逐步到位。

4、加强网络巡查,严厉打击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一是建立网络巡查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功能,探索查处新型网络商品交易违法案件。二是通过网上巡查、实地巡查及结合经营网站专项整治活动,重点监管辖区内影响较大的网络交易平台、网站。三是探索电子取证设备的应用。充分发挥便携式电子数据取证设备的功能,切实改进执法手段,确保把电子数据取证设备使用好、出成效,解决网络交易案件取证困难的问题。

5、全面推进基层网络监管队伍建设。强化对直属局(分局)网络监管部门负责人、专管员及基层工商所(分局)网监人员的培训,使基层网络监管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网络监管模块及网络搜索引擎技术,从事对辖区内经营性网站和网店进行网络巡查及新增网络经营主体数据的录入工作。

(二)有形市场监管

2014年对有形市场将进一步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监管,寓服务于监管中,积极为市场出主意、想办法,提升市场整体水平。

1、强化责任意识。在强调工商人员履行职责的同时,通过座谈、走访、宣传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市场开办方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经营者的遵法守法意识,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开展市场管理。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5

一、认清形势,明确价格工作目标

把握形势是做好物价工作的前提。当前,影响宜昌市市场物价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既有持续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有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受要素成本刚性上涨、猪肉价格波动以及蔬菜价格季节性涨跌的推动,物价上行压力有所加大;但由于需求微幅回暖、货币流动性中性略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调整,降低了物价走势大幅反弹的概率。预计2014年宜昌市市场物价走势将与全国市场价格走势大体同步同幅,市场价格走势仍将呈现稳中略升态势。

今年宜昌市价格工作的目标是:稳价安民惠民,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优化价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价格行为;推进改革创新,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价格工作能力。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4%以内。

二、迎接挑战,努力推进价格监管方式创新

物价部门承担稳价安民的重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国内需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市场信心基本稳定并有所提升,物价涨幅进一步趋稳;二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价格工作,加上相关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做好价格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制度保障;三是群众理解和认可度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价格政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为深化价格改革减轻了阻力;四是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价格监管方式将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价格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大幅度减少政府定价项目,能下放的定价权一律下放。国家发改委徐绍史主任将其概括为“减”、“建”、“保”三个字。“减”就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坚决交给市场;暂时不具备放开条件的,要建立健全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就是,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保”就是,按照“保基本、促公平”原则,完善居民生活阶梯价格制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价格改革面临着任务重、制约因素多、监管难度大以及观念陈旧、创新不足等诸多挑战。价格改革,不是一放了之,放开价格,不是取消管理监督,而是要适应新形势,加以改进和创新。对放开的价格如何去监管,对政府直接管理的价格如何管得好、管得住,都需要去探索研究。

(二)价格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价格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是确立市场决定价格这个总方向。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凡是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都要放开价格管制,放手由市场形成价格,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对那些暂不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并创造条件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二是引导企业合理合法行使定价自,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引导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结构和成本因素合理调整价格,通过公平竞争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三是进一步规范政府价格行为。政府定价要注重在“减”、“放”、“改”方面下功夫。“减”,就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和具体品种。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为减少政府定价创造条件。“放”,就是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对于部分可以由地方政府价格部门制定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进一步下放给地方政府价格部门,以就近管理,更好地反映当地实际。“改”,就是进一步改进政府定价方法,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做到政府定价公开、公平、公正。

(三)价格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健全

深化价格改革,必须加强价格法制建设,将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和制度。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法律法规完善价格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价格调控、价格决策、市场监测、成本调查、价格监管等方面制度建设,着力促进定价规则、管理程序、检查制度具体化、岗位化、责任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对放开商品价格监管和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二是随着形势发展,现有法律法规已经过时的,一方面要按照有利民生、有利监管、有利市场决定价格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请示汇报。三是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依法行使价格权利,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市场价格行为更加符合法律规范。

(四)价格监管方式将进一步转变

一是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决定价格转变。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由直接管理定调价向市场价格监管转变。从调定价为主,转到“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上来,把市场价格的监管放在重要位置。三是由重点调控CPI向价格监管全覆盖转变。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价格监督(服务)网络,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由零打碎敲向信息化、网格化转变。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立网格化、信息化的价格监管体系,加强对物价员、社区网格员的教育培训。五是由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督转变。对市场价格行为的监管,不应只局限于对违法价格行为进行查处,更重要的是加大事前监督和规范价格行为的力度,更多地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协商、行政调解等管理方式,采用劝导、提醒、违法疏导、行政建议书等方法,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自觉制止和避免价格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主动作为,做好新形势下价格服务工作

(一)突出重点,加强价格监管

网格化。探索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实现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一是实现网定格。通过完善企业价格台账和物价员制度、明码标价和明码实价制度、价格诚信建设和价格自律制度、提醒告诫和企业约谈制度建立网格化监管机制,实现价格主管部门和基层网格员的有效对接、网格管理、定点指导,把价格监管任务落实到岗、具体到人。二是实现格定人。利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员、企业物价员、收费员等资源,对各个网格指定价格监管人员。三是实现人定责。通过对网格员确定任务、划定责任,重点落实市场价格巡查、明码标价检查、价格举报、价格监测、价格政策宣传、价格矛盾化解等任务,强化市场价格常态监管和应急监管,实现市场监管的“大纵深”和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信息化。一是网络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报价平台和局域网整合工作资源,建立宜昌知名产品价格信息平台、商品价格鉴证和案件数据库、价格政策信息库,实现各类价格信息和工作资源向信息平台集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二是价格信息共用。完善信息机制,丰富信息形式,通过宜昌价格信息网、“宜昌物价”政务微博、三峡手机报《物价之窗》专栏、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价格信息宣传。三是价格监管风险共担。要严格执行价格审议和决策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严格依法行政,预防执法风险,积极践行依法行政理念。

要落实市场价格监管责任制,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定目标,力争做到价格管理全方位,价格监督全天候,价格监管全覆盖。一是管理全方位。要辐射各行业,覆盖全市场,切实加强价格管理,维护正常价格秩序,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二是监督全天候。把检查关口前移,积极为企业提供法规宣传、人员培训、专业指导、提醒告诫等项服务,引导企业价格自律。三是监管全覆盖。加大市场价格巡查力度,扎实开展专项检查,实现价格监管广覆盖和常态化。

(二)破解难点,推进价格改革

放胆。一是要树立强烈的改革观念。树立市场决定价格的观念,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扎实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二是要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全面尽责,严格问责,扎实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三是要确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价费问题,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放开。放开已形成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坚决交给市场决定,对于放开的价格和收费同步加强市场监管。放开烧碱、纯碱以外的工业用盐;二类疫苗,省医保目录内的低价药品、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制剂,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外单独收取费用的医疗器械;民办高校,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普通商品房以外的物业服务收费;道路货物运输,铁路专用线代维护,铁路、公路、民航客货运延伸服务等价格和收费的定价项目。取消电信增值业务资费备案。国务院和省价格主管部门放开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全市一律同步放开;暂未放开,具备放开条件的要请示放开,如道路客运票价;矛盾比较多、群众要求放开的要探索放开,如工业用气价格、高档次的民办学校、车损价格鉴证。

放权。要把握大局、统筹谋划,对于省局下放的定价权限要接住管好。同时清理定价目录,对县市区更方便有效管理的定价权限下放给县市区管理。将逐步下放城市供水、供热,以及水、电、气、热延伸服务;公办学前教育,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保障性住房租金,殡葬及延伸服务;铁路专用线及兼办公共客运、专业渡口过渡、机动车道路停放、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通行;生猪屠宰加工服务等价格和收费管理权限。

(三)聚焦热点,强化价格服务

服务经济发展。一是继续加大清费治乱力度。进一步开展收费清理,向社会公布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治理乱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强化收费年度审验和交叉年审工作,严格执行收费许可、收费审验、收费公示、收费备案等制度;加强对服务性收费和中介服务组织收费的监管,继续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收费行为的监管;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二是切实落实收费优惠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收费减免政策,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完善教育、交通运输、景区、电视收费等公益价格政策,继续执行重大节日景区门票降价优惠政策。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宜昌特大城市建设的支持性价格政策,加大力度争取优惠电价、确保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服务改善民生。一是保持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合力稳控物价;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健全主要农产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实时监测体系,并定期公开通报;支持农产品生产、流通,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费用;清理和规范农贸市场、零售企业收费,加强收费公示管理;加强平价商店建设,利用平价商店开展蔬菜直通配送,建立稳定蔬菜价格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完善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用事业、价格联动、蔬菜生产流通、平价商店、灾情应急、弱势群体等价格补贴制度。二是加强公用事业和公益价格监管。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和固废处理收费进行调研,疏导价格矛盾。合理制定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费标准;加强交通运输价格管理;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管;加强数字电视及其延伸服务收费监管;继续规范殡葬服务收费;加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合理确定和规范养老服务价格;加强民爆物品及服务价格监管。三是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加强保障性住房价格管理,合理制定经济适用房价格和廉租房、公租房租金标准;严格执行商品房明码标价、“一价清”、“一房一价”等规定;进一步加强小区物业收费和停车收费管理。四是加强涉房、涉地收费监管。五是落实惠民价格政策。落实稻谷、小麦保护价收购政策,落实油菜籽、生猪临时收储价格政策,稳定农民收益;对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实行支持性价格政策;落实小烟种收购价调整政策;落实涉及弱势群体的16大类69项惠民价格政策。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6

一、法制资源:工商行政管理的能量之源

法制资源,意指法律制度的总和,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活动生成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所有法律制度的综合。从根源来看,法制资源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决定于一定物质条件的经济基础。从表现形式来看,法制资源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器物法律制度,直接或间接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成文法律制度。法制资源,是实现“有法可依”的前提。

工商行政管理以法律赋予的职责对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是一个法制资源运用的动态过程。从管理者一方而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赋权,掌握了一定量的法制资源,然后以其职能,监督管理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当发现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中的某一行为与法制资源中的某种模式相符时,管理者以法制资源所设定的模式对该行为进行调整,如果该行为违背法制预设模式,则对该行为进行矫正、摈弃。管理者通过这一动态过程,将法制资源从上层建筑范畴传输到经济基础的范畴,形成一种作用,推进法制资源的运用、完善与发展。从被管理者一方来说,他们通过行为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法律所要调整的对象。被管理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某些行为,当其行为僭越了法律所允范围,被管理者就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被管理者的这一动态过程,产生了问题:由于被管理对象是广泛且变化的,行为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而能被归入法律调整的行为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出现了某些实际行为无法可调、无法可依。

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动态变化中看出,法制资源应该是不断丰富的,且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正是这一客观需求,法制资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监督管理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能量。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经济结构的推进调整,工商行政管理实践也便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从市场经营主体方面来说,随着网络的建设发展,网络经济兴起并不断发展,出现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对网络经营主体行为的规范调整成为工商行政管理的新课题;在市场竞争主体聚散离合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垄断现象,产生了对垄断经营主体行为的法律规制问题等等。从市场行为方面来说,近几年,食品安全、新式广告经营、商标国际拓展等等领域产生了许多新法律问题,这些新问题大多面临着难有法律规制的困境。因此,法制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的应然要求。

二、法治价值: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之核

法治,它所确立起的社会秩序是以法律为至上准则,人们的普遍行为都活动在法律所设置的范围内,从器物层面到精神层面,人们不是以“人治”中的那套规则来遵守,而是树立起崇尚宪法、崇尚法律、以善法为最高权威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并以法自律。当法治让人们的行为走上一条规范且有秩序的轨道时,法治的价值将凸显。

工商行政管理机關作为国家一个执法主体,力求实现法治所具有的各种价值,并且以这些价值为核心,构建、推行各种管理制度,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安全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监管的阵营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与法治紧密关联。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崇尚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理性消费、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等信条理念,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所承担的职能中,创建、推行的制度皆应体现这些理念,促进市场经济内含法治价值的实现。从市场主体准入方面看,推行行政许可制度,是为了让各进入市场的经营主体平等地接受竞争;设立注册登记制度,将各市场经营主体置于管理部门的监管下,益于秩序价值的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公平交易管理,运用执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涉及公平交易的法律法规,着力追求自由、平等、秩序价值;承担商标广告的监管职责,运用《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对商标、广告进行监管,体现对利益分配的制衡,倡导有限制的自由;对消费者实施保护,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权保护价值。在执法监管方面,以《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开展执法活动,体现程序正义、权力制约、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融合法治要求,充分体现法治价值。

三、尚法而为:工商行政管理的固本之基

推进法治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让法律凌驾于一切之上,让法成为一切可调整行为的规范准则;同时,在行为主体意识中形成遵法而行、尚法而为的理念。工商行政管理,说到底,就是以行政手段运用法制资源开展管理的一种动态社会管理活动,离不开的还是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被称为“经济卫士”,监管着市场经营主体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着流通领域里的市场行为,在职能上,首先就要求其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机关应用法武装自己,严格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开展执法监管活动,在管理行为实施的过程中树立起崇尚法律、尚法而为的意识,无论是在实体问题,还是程序问题,都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从另一方面讲,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并执行着法学部门法中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等部分或全部的规定,而这些部门法又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深刻左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觉在法的规则作用下行政,才能正确运用法律,准确监管市场经济,准确传递法治理念,实现法的治理。

参考文献:

[1]莫于川.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1.

[2]陈季修.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论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1).

[3]马怀德.法治政府特征及建设途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7

周伯华局长在全国工商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是抓手,也是进一步开创工商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把四化建设作为抓手、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彰显了工商机关的职能特点,符合新形势下工商工作的特点,有利于准确把握职能到位、促进依法行政和提升工商形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门,也是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力量。它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扮演着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市场经济坚强卫士的重要角色。工商工作的好坏,事关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和探索工商职能的发挥,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发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规范市场主体、维护进入秩序,规范交易竞争行为、发挥商标广告市场合同作用、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培育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促进市场繁荣,严格执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确保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职能发挥不到位,工商工作所处的地位与其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还不匹配,主要表现为:

由于市场主体不完全成熟、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原因,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无照经营的大量存在,假冒伪劣商品仍充斥市场,商标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等等;再比如对于把好市场准入关的职能,尽管它可以发挥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及产业布局中的作用,但由于我们还存在观念、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包括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原因,市场主体的准入还停留在就办照而办照的层面,以致于外界至今对我们工商仍认为就是盖个章、发个执照、仅仅只是走个程序的部门,包括党委政府在涉及产业调整时从未意识到可以问计于工商。至于到了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硬件条件和人员素质跟不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执法办案力度不够、市场监管存在监管盲区等问题,特别是在为数众多的乡镇工商所,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存在工商职能发挥不够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和意识不强:我们这支队伍人员素质总体不高、工作意识不强、年龄结构老化、监管服务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大部分人员对形势任务判断不清,相当部分干部还深陷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惑当中,等待观望现象十分明显,对存在的问题尚未警醒;反映出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思路没有根本转变。不是从强基固本出发,而是应付得走,平时不认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核、蒙混过关上,工作舍本逐末、被动应付。

二是工作效能不够理想:督促督察力度不够,奖惩不明,导致作风不实,假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工作责任制没有很好地落实,责任不清、任务不明,工作没有压力。有的对当年目标责任不认真研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对全年工作心中无数,一到考核就手忙脚乱,有的甚至连考核之时尚不清楚上级的文件要求和标准。有的单位在工作的支持配合上、在相关政策落实上态度暧昧、力度不够,甚至我行我素,齐抓共管的局面一直没有真正形成。部分单位不是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下功夫,而是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经常性,部分单位压力大了就不干,压力大了就搞假,任务来了紧一阵子,任务完成就放任自流,仍然沿袭“突击加补救”的工作方式。

三是监管方式和机制未完全到位:一些单位仍疲于那种“重点整治”、“集中治理”、“专项整治”等方式监管市场,而没有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有的只重视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对市场客体的监管则显得束手无策等等。可以这样说,在监管领域、监管对象及监管层次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监管的重心并未转移到位,方式方法还未发生相应的转变。

四是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做到不够好:少数干部执法不文明,随意性比较大,服务态度不够好,服务发展的观念未能切实扭转,“管”字当头的强势执法思想、“管理就是收费、监管就是查案、执法就是执罚”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对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几点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定位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上。其基本任务和目标是通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市场经济规则,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职能定位来看,工商部门所承担的无疑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但是这与过去相比,无论是管理理念、职能行使方式,还是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把政府工作的难点,作为监管执法的侧重点;把群众关心的焦点,作为监管执法的切入点;把发展经济的兴奋点,作为监管执法的着力点,完成政府的部署,倾听群众的呼声,关注社会的反映。因此,要考量工商职能是否到位,首先必须突出重点,从大处出发,把工商的发展放在是否适应和推动所处区域和所处的时代的发展上,让政府满意、社会认同。

职能到位也就是把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到工作到位,做到工作不越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有为有为,把该管的事管起来并且管好,真正退出越位、纠正错位、补足缺位。如果管理职能不到位,市场经济秩序就可能出现混乱,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工商职能要到位,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有利于发展作为监管执法工作的出发点,把优化经济发展作为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到在履行工作职能中谋划发展,在办理执照时想到发展,在检查企业时维护发展,在履行监督检查时宣传发展。围绕地方招商引资、国企改组改制、项目建设等,立足工商职能,主动提前介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工作手续,做到能办的事马上办,需要协调的事抓紧办,可以变通的事千方百计地争取办,全面实行繁事简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凡对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当然,工商行政管理不可能包打天下,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市场监管涉及众多的部门;评价一个部门的工作业绩,不是看其管理内容有多少,而是主要看其管理成效大不大,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理念,我们需要对已有的职能进行认真梳理,对于本部门唱主角的职能,要主动请求其他部门配合;对于那些同其他部门交叉的职能,不推不抢,主动商谈,协作执法;对于那些配合其他部门实施监管和执法的工作,要态度积极,配合到位。工商部门应该在相关部门共同执法的过程中,当好主角、唱好配角,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另外,工商职能要到位,还必须依赖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思想过硬的工商干部队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完成高质量的监管任务。执法理念正确、执法者的形象好、执法的效能高等等,需要工商干部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分析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经济违法行为,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执法工作。

针对前述存在的人员素质、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等问题和工商职能的现实需求,就目前而言,促进工商职能充分发挥的重点应从提高素质、强化服务、增强效能、改进作风等四个方面入手,要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四型”机关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要全面建设高素质的机关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学习力、创造力、战斗力;创建服务型机关,就是要优化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创建效能型机关,就是要培育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规范机关行为、改进工作作风、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落实;创建廉洁型机关,就是要强化廉政教育,健全廉政制度,强化廉政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宽松和谐的环境、高效务实的作风、清正廉洁的形象。

1、结合队伍形象素质的提高,构建学以致用与爱岗敬业的精神体系,打造学习型工商。

着力建设学习型机关。一要修身养德,精通业务,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要注重提高工商干部的素质,要注重强化岗位应知应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使其业务知识结构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监管执法的需要,做到懂法律、懂业务、能执法、会办案。要加强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做到熟练操作计算机。充分发挥系统网站和OA办公平台的作用,开展网上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对学风正、效果明显的干部职工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促进全局机关干部职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8

我区现有食品集中交易市场52家,从分布上来看,市场分布密度与居住人口密度是成正比的。昌平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在城北街道、回龙观、天通苑、沙河、北七家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从经营状况上看,52家市场中有45家市场处于正常营业状态,有2家市场虽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但已不从事食品经营,有5家市场处于停业状态。从经营项目上看,在45家开业市场中,有34家市场仍保留农贸市场形态,以经营食用农产品(包括水产品、冷鲜畜禽产品)为主。其余11家市场已无农贸市场形态,而以茶城、百货市场、超市形态存在。从经营条件上看,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于市场硬件设施陈旧,环境脏乱,经营户私自搭棚,乱拉电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不足,无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等方面。

2监管难点

2.1市场准入门槛低,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目前,市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自筹与财政拨款,但相对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口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导致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部分市场保洁人员少,清扫频率低,导致市场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到所销售食品的储存条件,进而影响食品质量。另外,市场内经营主体复杂,尤其是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等普遍偏低,对食品安全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存在躲避和应付的心理,使得监管部门事前介入和事后监管的难度增加。

2.2市场主办单位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通过对市场进行走访,我们发现,市场主办单位的食品安全意识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过前一阶段我局对市场主办单位的业务培训,大多数主办单位已经履行了部分职责,例如督促场内食品经营者办理食品流通许可、建立场内经营者台账、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等。但其他一些要求尚未严格落实:①未按要求建立场内经营者管理档案,记载经营者基本情况、信用状况等;②对场内经营者所销售的鲜肉、散装熟食、豆制品等高风险食品购进来源不掌握;鲜肉零售市场未与供货商签订“场厂(地)挂钩”协议或审核供应商资质;③未切实履行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按时索证索票并记录购销台账的职责;未定期查验场内经营者的台账及购进票证;④未指导并督促散装食品经营者配置与其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冷藏、保温、保鲜、保湿、防尘、避光、防尘、防蝇等必要的设备设施,未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

2.3市场内的现场制售问题大多数市场内均存在现场制售商户,经营项目主要为馒头、大饼、糕点等主食。但各经营户《食品流通许可证》所载明的经营范围是预包装食品或散装食品,绝大多数没有现场制售项目。也就是说,目前市场内现场制售商户未经许可从事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另外,现场制售项目由于市场管理不到位、硬件不达标、卫生脏乱差、商户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极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是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中的高风险项目,也是我局监管的重点与难点。

3监管措施与建议

3.1严格核查标准,助推市场发展为全面提升市场经营环境与秩序,我局在现场核查过程中,严格执行《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与《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单位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现场核查规范》的要求,对市场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场地环境、场内布局、设施设备等项目进行重点检查,达不到核查标准的,一律不予通过。对于较早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但软硬件较为落后的市场,我局将新的准入标准贯穿于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要求市场逐步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辖区市场软硬件升级已基本完成,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3.2广泛教育宣传,强化市场主办单位管理职责集中交易市场是食品经营者开展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食品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极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重点监管区域。集中交易市场里的食品经营者具有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这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食品经营者往往一跑了之,或者由于规模小,难以承担巨大的赔偿责任,使消费者的损失难以获得补偿。而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是管理者,对集中交易市场的食品安全负有管理责任,是入场食品经营者最直接的监督者,能够发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难以发挥的监管作用。2014年,我局先后组织多次全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培训、市场内食品经营户培训及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制发市场管理制度、食品经营者告知书等相关宣传材料1万余份,全面提升了食品市场从业人员素质。同时,以案说法,以现实办理的案件为例,对市场主办单位及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3.3加强对市场内现场制售的监督管理严格准入标准,严控市场内现场制售数量。对市场内商户的现场核查工作,我局严格按照《北京市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京食药监食餐〔2013〕3号)、《北京市食品现场制售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京食药监食餐〔2013〕4号)中关于现场核查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未达到标准的坚决不予通过。对许可到期申请延续的,要求主办单位和商户按照新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延续。

3.4加大场外交易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利益的驱动下,场外非法交易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给群众的饮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与农业、城管、商务、公安等部门的密切合作,针对猪牛羊肉屠宰、运输的高峰时期,采取市区执法联动、部门协调配合、进京路口蹲守跟踪、非法交易点围堵查扣等多种方法,加大对两大鲜肉批发市场周边地区、路边及出租屋内从事非法交易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形成监管合力。综合利用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9

近年来,我市建设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质量的总体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到来,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建设市场激烈的竞争有偏重价格的竞争的倾向,工程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根据工程的长期特点,创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新机制,切实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是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监督机制仍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影响监督效能目前的质量监督机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工程建设量与监督力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单个工程为单位的“三到位”的监督模式已不适应工作需要。在一些工程量较大的县(市区),已不可能对每个工程都实现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工程竣工验收的“三到位”监督,有关抽查项目和内容的规定也流于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二是质量监督机构的现场监督与市场资质、招投标管理之问缺乏联动,企业在工程建设阶段的违法违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市场,对企业的惩戒作用不足。

监督机构承担着政府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的监督职能,执行的职责是行政执法的性质,监督机构应定位于准行政机构,应参照公务员管理或者说全额财政拨款。只有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为全额拨款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序列,才能真正履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职责,才能真正理顺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影响到工程量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保证政府执法的威慑力,保证建设工程质量。

明确质量监督的内容和程序,是确保质量监督工作一致性,统一质量监督方法的有力保障。第一要确保工程质量全过程受控。质量监督是政府职能的体现,是一种强制行为,而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因素很多,比如勘察设计、招标、造价、队伍素质、材料、工期、监管等诸多因素。因此,政府应将监督前置,着重把好设计文件审查关,真正做到从设计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第二要抓好工程的源头。首先要抓好招投标阶段的管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选择好施工队伍,就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其次要抓好各种保证制度的落实,通过建立和健全各种保证制度,减少工程建设的风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信誉感。第三要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质量监督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的水平,质量监督人员既要有过硬的技术业务水平,又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依法监督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法律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我们各级监督机构要想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用人、育人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担当监督重任。对不适应监督工作需要的在岗人员进行合理分流。通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监督队伍准入门槛;不断完善监督手段,调整监督重点、方法、程序,制定并严格执行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要转变工作作风,发扬在求真务实中抓落实,在落实中抓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扭转“讲得多、落实少”的不良工作作风,体现依法行政、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精神,全面提高监管与服务水平。

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寻找更有效的办法开展监督工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到对质量保证能力低、易发生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工程的监督上,力争事前分析,防范在前,尽可能地减少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的发生。而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将对施工企业、对工程质量安全水平进行动态管理。一方面,全市监督机构计算机管理网络应尽快建立。另一方面是监督机构管理软件滞后,极大地制约了我们的管理水平。最明显的问题是对施工现场监控不力,不能及时掌握全市(含县市区)质量监督的动态情况,必然导致不能准确、及时、有效地给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资料。因此,加快质量监督系统的升级建设进程,尽快实现质量安全监督网络、备案资料和监督登记情况统计报表网上传输、及时掌握质量安全管理动态、质量安全事故及信息公布,是提高质量监督机构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3创新质量监管模式,建立质量监督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建立监督简报制度,形成内部监督和监察的压力。依靠行政手段构筑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程质量监管的制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对工程项目的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重要环节的法定建设程序的相关情况进行公示,必要时向社会进行公示,同时实施责任追究制,扼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行政干预,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首先,根据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要求,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关。对有问题的工程实行“一票否决”,不予进行验收备案。其次,质监机构不但直接监督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的竣工验收,并且对建设单位组织其他各方责任主体进行的以每户为单位进行检验后形成的质量合格文件,数日内到场监督抽查,检查其质量的真实状态,对其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独立、公正、公平地监督。对发现有违反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或实物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项目,质监机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整改,并将其发现质量行为、质量缺陷及质量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公示。

要在严格执法和确保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的条件下,重点监督开发商是否尽到了产品质量的责任。开发商的质量意识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正确地引导开发商的质量意识,从而能够真正促使开发商把质量意识真正地转变到质量行为上来,在项目策划、质量标准的定位、预算造价、工期等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质量第一的原则。实践证明,一味地强调最低价中标和不科学的工期,对工程质量的危害是巨大的。严格的质量标准、科学的工期、合理的造价是确保生产精品工程的必要条件。所以,监督开发商合理地确定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的成本支出水平以及工期目标是质量行为监管的重要内容。

市场监管意识形态工作篇10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县建设系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城乡建设三年大会战”为平台,以“发展提升年”为抓手,完善规划抓实施,注重建设抓配套,健全规章抓管理,优化环境促服务,扎实推进了我县城乡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被评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在此,我仅代表城乡规划建设局衷心感谢县委、县政府及人大、政协领导对我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感谢县直部门和乡镇对我局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城乡规划建设局作个发言,一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二是对新的一年工作的承诺。

2013年工作回顾

一、城乡规划建设硕果累累

2013年,“1286”工程全面实施,城乡规划建设得到同步推进,城乡变化翻天覆地。

一是城市规划再出新成果。城区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北新区城市设计,教育园区规划基本完成,拉大了城市的框架,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为今年我县城市大建设提供了规划保证。这些城市规划的编制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起点高,指导性强,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县城老城区再展新形象。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加速了与外界的对接,提升了品牌;中部梦幻城初具规模,就显现了勃勃生机,提升了生态品位;杰浩公司正式投产和各重大项目的全面推进,为我县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北新区和“一河两岸”工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新框架基本形成,一座融自然山水与现代城镇化气息为一体的低碳绿色生态新城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实施小街小巷改造16条,改造面积约2.3万平方米,大大的改善了居民居住、出行条件;环城南路路基工程的完成,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路网。老城区街巷改造建设,城市整体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全县4万多居民受益,标志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升。

四是城乡统筹走上新起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向村镇延伸覆盖,农村清洁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已全面完成;我局牵头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44户全面完成,其中新建、重建260户,维修加固84户;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攀升

在行业监管方面,我局始终以质量、安全、规范、诚信为重点,强化机制创新,狠抓制度落实,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监管机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2013年我局结合我县建筑管理实际,制订了《县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与处理办法》,已报县政府审定印发。同时,按照省、市主管部门要求,建立了电子视频监控系统,以现代化的手段完善了施工现场监管,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率100%,实现了全年安全无事故,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我局被县政府评为“2013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二是建筑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从项目选址到竣工备案,我局始终坚持全过程监管,严格实施施工图纸设计、抗震设防审查,强化标前标后管理,实现了工程审查率、发包率、公开招标率、告知率和竣工合格率100%。严格实施建筑施工监管,切实加强了建筑质量通病的整治和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力度,建筑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13年创省级优良工程1个,申报市级优良工程3个、结构优良工程15个,已核验市级文明工地11个。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双清欠”管理力度,严格实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是建筑违章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筑违章查处是规划建设管理的一大难点,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我局一方面提请县政府同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0名执法协管员,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大建筑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健全和完善执法巡查和协调制度建设,建立起“分片巡查负责,部门协同执法”的工作机制,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纠章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耐心细致的做好解说工作,较好地遏止了建筑违章行为,2013年全年共受理和查处违章案件40余起,结案回复率100%,有效的维护了法律尊严。

三、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

为进一步优化机关政务环境,提升机关效能,我局结合“人家”幸福工程主题活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亮目标、转作风、提效率、争排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政务公开”得到进一步推进。严格按照“三民四同”活动和“领导点评、干部互评、群众测评”的工作要求,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并及时公布整改信息,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做到了政务公开透明。

二是“政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结合“发展提升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局以“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为抓手,积极开展干部培训教育和自查自纠工作,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牢固树立“人人是形象,个个是环境”的服务形象,切实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

三是“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严格按照风险岗位防范点排查工作要求,认真开展岗位风险点排查和廉政教育,全面实施风险岗位防范管理,在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起“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的法律意识和廉政意识,强化了岗位职责,严明了工作纪律,有效地杜绝了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和“索、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实现了全年无违法违纪投诉案件。

回顾2013年的工作,成绩的取得,

源于我们敢于挑战。尽管2013年的工作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与困难,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没有动摇,坚持赶超发展主题没有动摇,为赢得强势开局提供了重要保证,也为新的一年继续推进赶超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源于我们持之以恒。无论是一件事情、还是一个工程,咬定一个科学目标,只要坚持不懈的干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效。我局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安全生产连续9年安全无事故,就是最好的例证。

源于我们以人为本。我局始终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1286”工程、小街小巷和旧城改造建设,着力改善城市宜居环境,这是我们工作得到上级和群众认可和支持的根本原因。

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够高,规范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二是违法违章建设行为还没有根本遏止,部门协调性、执行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下半年全市连续发生几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暴露出建筑生产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监管,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刻不容缓。

2013年工作的几点意见

今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也是城乡建设三年大会战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紧紧围绕“打造品牌,建设幸福”这个主题,以“一切为了人民幸福”的理念统领各项工作,做幸福规划,建幸福工程,更加注重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安全生产,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工程,在提升操作力上见新成效,在破解发展难题上显真功夫,着力打造山水生态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在生态品牌创建上下功夫,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按照“山水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不松懈、不自满,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品质品位,大力改善村庄环境面貌,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一)继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一是积极配合各工程指挥部,大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抓好城市的“美化、亮化、硬化”,提升城南旧城品位,把城南打造成为大型旅游集散地。二是加快推进城北开发,拉开“一河两岸”框架,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和新人民医院建设,做好下水坝水上乐园规划设计,打造县城人文景观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示范公园。三是搭建工业新城平台,高品位规划高速公路连接线两旁建设,把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成为形象窗口,将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新城。

(二)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一是切实加强集镇规划控制区及旅游交通沿线两侧200米范围内村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各乡镇也要结合“农宿文化”务必严把旅游交通沿线农民建房规划审批关,突出生态优势,统一建筑风格,深挖地方建筑文化底蕴,有机地融入“人家”建筑特色,着力打造具有特色品位的生态村镇。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科学部署,突出重点,将危旧房改造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农村危房拆旧建新和加固维修工程,促进村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三是积极配合乡镇加强乡村建筑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行为。

二、着力在加强监督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推进行业监管向信息化、动态化方向转变,不断提升行业监管能力,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市场主体的诚信,确保行业监管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一是进一步规范工程承包行为,落实建设单位责任,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二是进一步加大工程前期工程造价和施工图审查力度,逐步实现招投标全程网上运行。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施工现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监管,全面实施标化管理,建立电子监控系统,推进精品工程战略,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工程领域参建各方信息和各个环节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工程现场和建筑市场监管“两场”联动,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建筑违章监督管理,创新建筑违章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宣传和巡查力度,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增强部门协同执法的执行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在强化措施落实上下功夫,确保城乡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今年城乡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全系统上下要作好流更多汗、吃更多苦、战胜更大困难的思想准备,确立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举措,确保圆满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盼。

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强队伍、强功能、强文化、强共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凝聚全系统干部职工精神,积极争当超越发展排头兵。

二是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严格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强化目标考核管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

三是进一步强化作风保障。坚持把群众满意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敢打硬仗、埋头苦干、干则必成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执行力,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行业形象,努力创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