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的思考方法十篇

时间:2023-06-06 17:56:55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1

【关键词】标题 英译 变通

标题是书的“文眼”,不仅要望而知其义,还要知其神,更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标题翻译是对翻译能力的极大挑战。笔者在翻译Smart Thinking:Critical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 Skills一书时,对该书书名的翻译费了一番周折。笔者尝试基于自身对Smart Thinking:Critical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这本书的英译实践,提出对标题翻译的拙见。

源语篇标题本身可能有或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满足目标语的交际,有时则会有过量的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语篇标题时,必须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和读者对象而采用不同的译法。译者在翻译Smart Thinking这本书时采用了直译法和相关语篇内容结合法等变通的方法。

有的时候,从整个语篇内容来看,标题本身的交际信息是自足的,或其意义已经足够明确,它本身的翻译足以反应语篇内容。这种标题翻译是源语篇标题最理想的对等转换方式。“如果英语标题的含义明白、直接,译成汉语以后中国读者不致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则可直译或者基本上直译”。这本书的书名“Smart Thinking”不仅仅是书名,而且还是贯通全书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想翻译好这一短语,第一步要正确理解其中心词“Smart”的含义。那么,在英语中,它究竟何意呢?《牛津高阶英汉词典》对smart的相关解释有二:一是聪明的、伶俐的、聪敏的;二是快的、敏捷的。《美国传统英汉大辞典》里有这样一段解释:这个词的原意是 “刺痛的,剧烈的”,后来这个词的意思有了很大的转变。它的标准意思“聪明的,智慧的”也许是从原来的词素“活力或快速运动”中来的。因此可以看出,smart在这里的具有两重含义,一是聪明,而是快速。标题里还有一个关键词是thinking,《牛津高阶英汉词典》对它的释义是 “思考、思想、思维”。翻译标题时能直译尽可能直译,其最大优点在于既保持了原提名的“原汁原味”以及整个作品的“原封原貌”,又求得了题名和正文的统一美。(王明元)基于上述考虑,译者尝试将此标题进行直译。但是由于“smart thinking”这样的搭配在英文中并不常见,没有现成的翻译可供参考,那么译者可否将其直译为“聪明的思维”?或是“聪明的思想”?首先让我们看看标题的核心词smart可否译为“聪明”?本书第一章即交代了什么是“smart thinking”。这一概念是指“弄明白如何通过构建一个框架或结构的方式把你的观点串起来,规划并传达你的想法以便让人们信服”。就smart thinking这个短语而言,smart这个词“聪明的”这一含义的与它在书中的内涵契合,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纵观全书,译者注意到,本书的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作者在第一章提到了什么是聪明的思维,第二章到第七章详细描述了如何理解语言,看待观点及其之间的联系,如何使用映射的方式获取推理的分解结构,如何认识独立前提,如何根据有效性、关联性和真实性对观点进行串联。因此,译者可以断言,这本书主要想传达的是一种“聪明的”思考方式或者说思维方式。在翻译作为贯通全书的这一概念时,要求尽量准确、简练,宜采用直译的方式将之译为“聪明的思维”。但是,由于标题的翻译和重要概念的翻译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那么,smart thinking作为书名可否直译为“聪明的思维”呢?这样的翻译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吗?“英文书名大多较为平实,而中文书名则讲究雅趣以吸引读者”。这是中文书籍和英文书籍标题的差别。根据译者对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有关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20多本英译书籍和20多本中文书籍的调研发现,中文书籍的书名大部分都较为花哨,也就是中文书籍的标题更为吸引读者的眼球,如《逻辑思维:有种、有趣、有料》,读者一看到这一书名就会因为它的书名对它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与中文类书籍的标题相比较,译者调研的英译书籍书名则大都较为平实,基本都采取了直译加变通的译法。因此,译者出于以下两点决定将此书书名直译为:聪明的思维。准确传达原文平实的风格。大多数人都会愿意让自己的思维“聪明”起来,“聪明的思维”本身就会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因此,直译本身就符合标题吸引读者的原则。

本书的书名还有一个副标题为:Critical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1.副标题一般会反应书籍的主旨和目标读者。译者考虑到本书的逻辑架构及目标主旨,将这本书定性为一本批判性思考与写作技能的指南类书籍,因此,在翻译副标题的时候将之翻译为“批判性思考与写作技能指南”。在确保准确表达原副标题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在书名上反应出书籍的类型,让它的目标读者更为明确,便于读者的选择。

语篇标题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功能又使译者对某些语篇标题的翻译采用变通的手段。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这是语言运用需要的结果,人们需要什么形式,相应的翻译就会应运而生,这是很自然的事。

参考文献:

[1]陈兵.漫谈书名的翻译[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12).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2

在这两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于两次错用关羽,且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错用人。从这说来,诸葛亮并非聪明的人,而一些古人虽都被记载为聪明的人,但其实并不一定聪明。

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周瑜聪资过人,帮孙权打的胜仗也不少,也同时被史书记载为聪明人,打他却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尔后含憾而死。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还能说周瑜是个聪明人吗?

答案是不能。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多了,负担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聪明的人自然就思维活跃,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错。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们那么复杂,看事情更简单些,有些忌讳、错误也就比聪明人更易避免。

而聪明人不聪明往往是他们不能善观,善用和善弃他们的聪明。

善观,即善于观察当前事件和局势,诸葛亮两次错用关羽的做法就是个实例。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而关羽怀有还恩之心,却依然让关羽在华容道上把关。如果当时诸葛亮大观局势,观察到了这点,让关、张或关、赵二人位置互换,便可使得关羽还恩,又捉住了曹操,岂不两全其美?遗憾的是聪明的诸葛亮没有聪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于使用自己的聪明,在这点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个例子。

福特研制出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引擎,后来又推广了汽车,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汽车事实,身家亿万。福特也因此被冲昏头脑,变得骄傲自大,不汲取别人的意见,最终使得公司惨败。

如果福特能够善用聪明使头脑冷静思考,善用聪明不犯骄傲自大的忌讳、不犯错,事情也许就会从另个方向发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时间意识到忌与错,便可避免犯忌、犯错以至死亡了。而这聪明的二人也都没能聪明地做到。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3

要问这些奇思妙想都从哪儿来,俞少聪的家长、老师、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两个字——爱玩。

当大多数孩子被家长和老师紧盯着,为考个好成绩而埋头苦读时,浙江省德清县综合高级中学学生俞少聪早已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发明小达人”。

破坏大王闯入“发明学校”

俞少聪从小就特别爱搞小破坏,把玩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家里淘汰的闹钟、遥控器等都被他拆开过。

“有一次我把爷爷的收音机拆了,被爷爷骂了一顿,还被冠以‘破坏大王’的称号。”俞少聪不好意思地说。乐此不疲的“小破坏”,培养了了他的动手能力。

“一个人遇上另一个人,喜欢上一件事情需要机缘,好像冥冥之中有人安排一样,我走上发明创新道路便是这样。”上小学时的俞少聪一直“闲不住”,父母希望有老师指导他玩出“门道”。一年级暑假,工作繁忙的父母把他送进了一个暑期托管班,就是在那里,俞少聪遇到了恩师陈欢庆。

第一次去陈欢庆任职的杭州市青少年业余发明学校参观,俞少聪就被从未见过的车、钳、铣、磨、刨等工具,以及积木、机器人、无线电这些新奇的玩意儿吸引住了。自那以后,俞少聪就“赖”上了陈欢庆,希望老师能经常带他去学校玩。陈欢庆对这个古灵精怪的孩子也十分疼爱,便一口答应了他。

“少聪非常机灵,什么事情一点就通。”有一次在陈欢庆家吃饭,俞少聪一不小心打翻了碗筷,弄得桌面一片狼藉。陈欢庆并未责备,而是借机想考一考他——能不能想出好办法,让碗在碰触时不会滑动呢?

俞少聪当即想到了洗澡时用的踏脚垫子,这种垫子放在地面上后就很难被移动。这是因为垫子下方有许多小吸盘,踩在垫子上后,小吸盘内外产生压强差,在气压的作用下垫子就不会滑动了。

能否将此原理移植一下?俞少聪很快忙活起来。他从文具店中买来6个吸盘,然后将其固定在碗的底部,再将碗放在光滑的桌面和玻璃台上进行试验,这次无论从前后还是左右进行碰触,碗都稳稳当当了。

绿色环保小达人

“环保”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植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名高中生,俞少聪不仅将日常生活与环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身体力行,用实践证明环保的重要性。

在俞少聪眼里,环保并非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应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文明素质、一种思想和理念。平时他经常劝说爸爸妈妈少开车,以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上下班。对于家里的废弃电池、显像管、液晶屏等严重污染水土的物品,他总能坚持亲自送到各大回收点的回收箱。

2009年,杭州市少年科学院组织了一次“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科学考察活动,作为考察队的一员,俞少聪与队友来到建德市三江口考察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对生态的影响。

那时正是杭州最热的时候,天刚蒙蒙亮,俞少聪就来到考察点准备。“中午是水体调查最合适的时段。”为了得到最准确的水体数据,他顶着烈日在各考察点来回穿梭,测定水体酸碱性、溶解氧、粒子密度,观察凤眼莲的覆盖密度和长势,半天下来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

晚上回到驻地,俞少聪又马不停蹄地研究数据。“三天的考察期结束,整个人都黑了一圈,回到家里,妈妈差点都认不出我来了。”他笑着说。

在力行环保的实践中,俞少聪爱玩的本性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他和同学一起利用太阳能发明了“太阳能电动车”,解决了太阳能电动车在充电、使用中的能源问题,这辆“太阳能电动车”还为他捧回了杭州市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二等奖。后来,俞少聪进一步改良太阳能电动车,又制作了“环保型太阳能应用实验器”,斩获浙江省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11年,在由环境保护部和全国人大环资委等多部委共同发起、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承办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项目中,俞少聪凭出色的表现被授予国家环保部部长签发的“全国环保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1年4月,首届杭州市十大民间环保人物评选活动中,俞少聪又荣获“杭州市民间环保达人”称号。谈及这些骄人的成绩,他微笑着说:“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创新自有法宝

俞少聪有两大创新法宝,一是卧室里的“百宝箱”,里面填满了各式各样的发明工具;二是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平时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灵感,他都会一一记下来。

俞少聪的卧室更像一个“小车间”——各种模型、可乐瓶、硬纸板等堆满房子的一角;打开抽屉,螺丝刀、二极管等塞得满满当当。课余时间,他喜欢待在这里,摆弄各种工具。“这比网络游戏好玩多了。”俞少聪笑着说。

谈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磁力几何教学具”的发明,俞少聪把它归功于平时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看到老师使用的几何教具都是用铁杆焊接的,携带很不方便。联想到自己平时喜欢玩磁铁,俞少聪想,能否在磁铁上做点文章?

有了这样的思路,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俞少聪开始收集废旧材料,吸管、小磁铁、小铁球等一一被纳入百宝箱,他还将它们的特性、功能等记录在笔记本上,经过多次实验后终于完成了“磁力几何教学具”的制作。

“想搭正方体,用12根吸管就可以;想搭三角体,用6根吸管就行。”不出所料,俞少聪发明的这个新颖而又独特的“磁力几何教学具”受到了全校老师的欢迎,并在浙江省第四届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4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5

关键词: 评价聪明 发展 鼓励 真诚

有一个故事:夏天,一个人到池塘里去钓鱼。他自己很喜欢吃牛奶和面包,就用牛奶和面包去钓鱼,可是什么鱼也钓不上来。鱼爱吃虫子,他用虫子去钓鱼却钓上了鱼来。所以要钓到鱼,不是想到自己想吃什么,而是得问鱼儿爱吃什么。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聪明时,首先要想到学生的需求。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学生很聪明,如果评价学生聪明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给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具体要求没有表达到位,势必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如:

聪明,智商高,是指人对事物、社会的关系处理得好。对事物的分析、总结、创新是聪明的高级阶段。过多地表扬学生聪明,容易让学生造成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目标过高,结果难以实现,对外失去了承诺,对己心灵受挫,同时还容易形成自负和浮躁的心理,办事急于求成。失败后不能认真吸取教训,怨天尤人,只会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这往往是少数学生易形成的心理通病。如果评价学生聪明,没有针对学生具体需求给出适当的发展目标,老师的具体要求没有表达到位,会给学生错误的信号,还会误导学生。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我们平时所说的“小聪明”的人其实就是不聪明,他没有利用好自己的聪明。真正聪明的人会知道适度,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一、教师对学生聪明的评价应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教师对学生的聪明评价应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真正的需求,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本质,切中要害,势如破竹。聪明灵活的学生不是缺乏赞扬,而缺少的是对更高目标的引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内容具体化、目标责任量化,实施过程简单化。老师给予他们高尚、务实的目标,使之发挥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心,让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性评价是老师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潜心为学生设计“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向高一级目标奋斗。老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从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起点,为学生建立务实的、可操作性强的“发展目标”。它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对学生实施真实有效的方法指导,悉心地与学生协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目标、分析目标,以便内化为具体的行动。教师在与学生协商交流的同时,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理解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最终确定的“发展目标”达到高度的认同。学生在评价中就会有目标,让智慧的头脑在思考成长中得到大发展。如“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非常好,老师一看就知道你是很聪明灵活的,我相信你会天天这样的,你说是吗?”

老师对学生聪明的发展性评价不是让聪明的学生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学生更聪明。

二、教师对学生聪明的评价应是一种鼓励性的评价。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一种鼓励性的评价。头脑有点灵活,贪玩的学生,其实他们不是不聪明,只是缺乏自身的约束和高尚目标的追求。“一朵小花,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它们的摇曳生长和婀娜多姿的花蕊”。教师要降低重心,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目光、微笑、手势等行为动作来表扬激励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些许的进步得到充分的肯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聪明评价应该用鼓励的方式,使头脑有点灵活、贪玩的学生有信心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谁愿常躲在避风的港口,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进取心。

学生顽皮,学会与老师周旋,应付老师的检查或教育,老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不对的,这不是一种聪明,真正聪明的学生会合理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识时务、明大体,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要聪明好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些学会与老师周旋,应付老师的检查或教育的学生,教师“与其抱怨学生屡教不改,不如反思自己教得如何”。老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相信改进自己的弱点并不是那么困难,只要树立信心,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成功,让学生感觉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天生我才必有用”,老师对后进生应赞美最细微的进步,而且是赞扬每一次的他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后的思维的亮点,要诚恳地认同和慷慨地赞美。如“老师在你的作业本上看到……老师一直认为你很灵活,有潜力,是一块‘金子’,尽管你一直不愿擦拭上面的‘灰尘’……老师多么不愿看一块‘金子’变成一块‘黄泥巴’啊!时间不等人啊,赶快用行动来擦拭‘灰尘’,露出你灿烂的真面目吧!”

三、教师对学生的聪明评价应是一种真诚的评价。

“全心全意爱我,真心真意对我,给我足够的勇气”,教师对学生聪明的评价应是一种真诚的评价。赞赏和恭维有什么区别呢?很简单,一个是真诚的,另一个是不真诚的;一个是发自内心,另一个出自牙缝;一个为天下人所赞赏,另一个为天下人所不齿。恭维是肤浅的、自私的、虚伪的,就像假钞一样,如果要使用,最后总会使人惹上麻烦的。教师评价行为是对学生的表现客观真实的评价、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评价。

“××,你很聪明,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但是假如你数学再努力点话就更好了。”他可能听到“但”之前,感觉很高兴,之后马上会怀疑这赞许的可信度。对学生而言,这个赞许只是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如果可信度遭受曲解,教师也许无法达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教师只要把“但是”去了就能轻易解决了。“××,你很聪明,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我们真的以你为荣,只要你继续努力,数学成绩就会比别人更高了。”

“你能不能温柔提醒,我虽然心太急更害怕错过你”,在评价中老师对学生成长过程应充满“理解、宽容、仁爱”。教师坚持“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教师在表达方式上若有艺术之美,就会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和谐共鸣之美,将会洞开无数颗纯真灿烂的心智,学生就会心存感激,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自信。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6

那么,教学过程中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表达“独特体验”,还是让他们循规蹈矩地接受“价值取向”呢?这两方面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教师该怎样把握?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寻找适当的平衡点,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一、鲜明取舍,培育主流的价值取向

这是一个《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师:故事读完了,读了故事,大家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狐狸和乌鸦是怎样的形象吗?

不少学生说狐狸狡猾、乌鸦爱慕虚荣等。

这时,一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只聪明的狐狸。你看,它多有办法啊,原来在乌鸦嘴里的肉最后让它得到了,它真会想办法,真有主意。这只狐狸多聪明啊!我喜欢这只狐狸。”

有一位同学说:“和这只愚蠢的乌鸦相比,我觉得这只狐狸特别聪明,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了自己的手里。”

(其他学生这时也颇有同感,争先恐后地说。)

师:同学们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很不错。但是,咱们再想一想,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什么地方了?这种做法好吗?

生: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骗小动物上了,这种做法不好。

师:狐狸的确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但是狐狸的聪明用错了地方,他没有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劳动上,而是用来骗人,像狐狸这种用错了地方的聪明就不再是聪明,而是令人讨厌的狡猾,狡猾是要害人害己的。所以,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我们要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对人有益的方面。

语文课堂要富有活力,一定要为学生广开言路,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接纳“异口异声”。但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依托文本,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很显然,这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是相违背的,因为这里的狐狸不只是一种自然界的动物,而是代表着社会生活中的坏人——骗子。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的体验是独特的,课堂是民主、开放的,但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引导也是及时恰当的。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因势利导,在讨论狐狸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时,思想上必然引起混乱。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将无从谈起。当教师面临“这只狐狸特别聪明”这样的质疑,并且随之认同与附和的声音渐渐增多的时候,这位教师非常清醒地明白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聪明”的认识,就是“教人求真”“教人求善” “教人求美”的过程。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教师的立场非常坚定,没有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合理引导,培植真正的独特体验

这是《秦兵马俑》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6: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先且不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这一问题设计得恰当与否,就是其对学生回答不加辨析地一味肯定,也是很值得商榷的。这样的“独特体验”已毫无价值可言。

我们说“独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的可能仅仅是一般同学不易想到的,有的可能与主题关系不大,也有的可能就真的是“独特”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加以比较讨论,而不能一律加以肯定。因为如果一味地对学生加以肯定表扬,只能导致他们盲目地追求“与众不同”。这时学生往往对文本缺乏认真思考、用心揣摩,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很难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有的缺乏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与感悟就匆匆举手发言,提出的是刁钻古怪、离题万里的问题。如果对于这样的不同体验,也总是一味地不加辨别地肯定,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愿倾听别人的发言,总是要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随意应付等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对这些发言进行区别比较,该表扬则表扬,不该表扬的让他去思考,稍微吝啬一点使用“你真棒”,让真正的 “独特体验”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教师评价的语言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夸”,而重在“引”,在关键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善学生的发言,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7

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蔡聪,小时走的是“父母老师逢人就夸”的路线,成绩好、懂事。10岁时,这名南方少年的人生跌落谷底。那一年,蔡聪因为药物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视力迅速下降到不足0.1。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得到的回答都是“没希望了”。这样的打击对于他,是巨大的。他似乎听到,周围所有的声音都在说:你这辈子没戏了,完蛋了。

虽然眼睛看不清,但他成绩依旧很好,刚进初中时,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年级第一名,“人生轨迹就变了,开始进入‘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模式”。每逢学校开大会表彰,老师们总是会把蔡聪作为榜样来教育其他同学。“人家蔡聪眼睛都这样了,学习还能这么好,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一开始,蔡聪对此感到洋洋得意,但越到后来就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种不对劲让他变得脾气暴躁,成绩也下降了。“班主任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她问我成绩为什么下降了那么多。我低着头,瞬间热泪盈眶。”老师的质问无疑是对蔡聪的肯定,证明他可以做得很好。

蔡聪醒悟了,他想尽一切办法像普通少年那样生活,他掏钱买球,只为了和同学一起踢球,哪怕当个肉盾也好;他让小伙伴来自己家里学习,他和朋友们溜冰、打台球、玩扑克,打电玩……他想获得跟别人一样的青春。

父母把生育二胎列为计划表,让蔡聪再次陷入痛苦中。父母的心思他懂,希望将来有人能照顾他。但他特别反感,他觉得侵犯了自己的尊严,他害怕别人尤其是家人认为自己是“废物”。在他的强烈抗议下,父母最终选择了放弃。

一进入高中,蔡聪就主动跟老师沟通,打消他们对视障者的疑虑。很快,他通过学习成绩表现出不但能跟上课程,而且还学得十分优秀,只不过,每次考试和写作业,他都需要有人帮忙念题。

2004年高考,老师们对蔡聪寄予厚望,特地与教育部门沟通,能否让蔡聪在考试时获得念题的帮助。但这个申请并没有被批准,理由是没有先例。家人想方设法为他寻求出路,父亲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盲人女孩考上了一所特殊的盲人大学”的故事。蔡聪学了盲文,办了残疾证,终于考上了这所单考单招的大学――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系。

虽然看不清世界依然可以看世博会

在学校里,蔡聪接触到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盲胞,“在那里我头一回接触到了盲人,发现他们多才多艺,弹钢琴,吹笛子,拉二胡,还有一些英语非常好,去考了雅思还到英国留学。”新的环境与生活圈,让蔡聪有了新的感受。盲人不是生活在黑暗里,对世界一无所知。盲人依靠的是听觉、触觉、嗅觉,还有感觉。蔡聪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同学一起踏上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蔡聪的毕业旅行就是跟同学一起去上海看世博会。

盲人的传统三大行业是“乞讨”,“卖艺”和“算命”。大部分盲校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老师家长心中的“三好”职业――按摩。但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毕业后,他收过垃圾,卖过旧书,开过小卖部,尝试了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

蔡聪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他遇到了改变他人生的一个公益组织―― “一加一”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一加一”是2006年由7位视障人士、1位肢体残障人士创办的关注残障人士的公益机构,当时正在招视障广播节目制作人。蔡聪发了封简历过去。对方回了邮件,并提出了5个问题――就是这5个问题,让蔡聪坚定决心,要去一加一工作。

他记得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电视相亲节目《非常勿扰》开办残障专场,你怎么看?

蔡聪早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顺利被录用。2010年8月初,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让他买张去北京的火车票。父亲问:“去北京干什么?”他答:“工作。”

在“一加一”,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做广播节目,认识了英国BBC的盲人主持,还曾报道过特奥会。2008年,他们成为中国奥运会首家来自民间的残障人媒体,开通了自己的网络电台,奥组委还授权他们做了100集残障人广播宣传片。

蔡聪去美国采访一个考上了哈佛大学的聋盲女孩,他问她:你生下来就看不见听不见,这么多年你是怎么生活的,你的父母有没有过遗弃你的想法?那位女孩儿听后很惊讶,她说,我为什么要考虑这些问题,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样,都是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啊!

不同的路,相同的生活

不久,蔡聪开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事业发展项目培训师,非视觉摄影培训师等。“盲人还能拍照?” 一个盲人领着一群盲人拍照,他们端着相机常被人笑话,但蔡聪不这么认为,“盲人也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

2012年9月,蔡聪获得了“寻找成长之星”公益摄影大赛“自叙”主题金奖。他拍过红白相间的导盲杖和黄色的盲道,放大镜中模糊的世界与周边清晰世界的对比。

人生只有一种可能的蔡聪,走出了无数种可能。自2010年至今,学会用“拥抱世界”的方式,向所有人传达观点,解答所有人对残障群体的好奇、甚至误解。而他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他有机会,每天和残障、和他自己对话。现在,蔡聪的微博置顶文章,便是有关盲人怎么用手机等各类“残障冷门知识”的解答。

他也遇到了自己喜爱的女孩儿,她也是一名视障人士,两人毫不犹豫地结了婚。虽然有了家庭、有了尚算成功的事业,长辈仍旧觉得他的未来很“危险”。尤其在两人决定要孩子时,父母很是纠结:如果孩子遗传了视障怎么办?

蔡聪认为,决定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需要考量的是自己的人生观,至于对方是否是视力障碍,孩子是否是视力障碍,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也不应该是决定性因素。2016年1月14日凌晨,当孩子从产房被推出来的时候,蔡聪觉得很幸福。虽然看不清他,凑近孩子握着他的手时,那种欣喜无与伦比。

蔡聪所工作的机构,一直致力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他也观察到了社会传媒在用词上从“残废”到“残疾”再到“残障”的不断演进,“未来在‘残障’之上可能还有更多的词,就是希望去掉残障的疾病化、无能化、非正常化的标签,让大家渐渐意识到,‘残’是和‘满’相对的状态,这些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的物理障碍和负面态度,不是‘残’本身是一个毛病、问题或者悲剧。”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8

出生在如此的顶级富豪之家,王思聪是个什么样的人?所有影视作品里关于“富二代”的臆想都受到了他的嘲讽和鄙视,他甚至在微博上说:“所有《小时代》的粉丝请取消对我的关注。”生活中真实的他,是个清醒、真实、努力、尖锐,同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

关于父亲、母亲和英国

据说,王健林对这个独生子很是宠爱,用一句“怕了他”来形容他对这个儿子又爱又无奈的心情。王思聪对此表示:“我父亲确实是对我比较宽容,除了‘老来得子’的原因,这中间难免有些内疚之情,我算是父母创业的牺牲品。”

王思聪小学时,就被父母送到新加坡念书。王思聪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则都在英国完成,毕业于伦敦大学哲学系。

回忆起自己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王思聪说小时候也曾羡慕过别的小孩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曾抱怨过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送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但是现在他已经完全了解父母的苦心:“如果我在父母身边长大,我还真的不敢说我能有现在这么独立,我说的独立,一方面是指生活上的独立,另一方面是指思想上的独立,而后者更为重要。”

而他的独立和“香蕉人”的身份,也让王健林常常对这个儿子感到束手无策:“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得和他讲道理,如果道理讲得比他好,他还是听的。”

或许是担心儿子没有危机感吧,王健林早早就放话:“接班我不是一定要传给他,看他,如果他出色,有能力,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如果他担不起来,也不一定要传给他,可以交给职业经理人。对于选择接班人,我是很开放的,不主张一定要家族传承。”和所有这个年纪的年轻人一样,王思聪是那种不愿意把父亲的名望和实力挂在嘴上并且在其庇护和指引下生活的人,但他也不否认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随和、谦让、包容、刻苦、勤奋、努力,我从小独立,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外,一切都要靠自己,另一方面是有父亲做榜样。”

而关于母亲林宁,这位气质不俗的女人,身为林氏投资集团的董事长,在儿子眼里却是一个天真而单纯的存在。王思聪说,他最担心的是母亲误交损友和乱买东西。他说这话的表情,是温柔而亲昵的。和父亲的理性与严肃相比,母亲身上的天真单纯,让王思聪感到亲切和温暖,也让他屡屡产生要“提醒、保护”的欲望。虽然从小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多,但父母和谐的关系仍是他内心最稳定的港湾,他说:“一直到现在,父亲每天的分红都是全部交到母亲的手里。”

他爱他的父母。

真正有钱的人是不虚荣的

身为中国首富的儿子,事实上王思聪一直都很低调,万达集团的员工甚至在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董事长还有一个儿子。

真正让王思聪走到大众的视野当中的,是他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系列针对名人的抨击言论,比如他批评天后王菲:“可笑、无知、迷信、封建、丢脸。”批评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烂片!陈凯歌自从90年代初拍过几个好电影之后就屡屡拿烂作品来挑战我们观众的极限。”更嘲笑内地娱乐圈虚荣、攀比之风……

而其中让王思聪在网络一夜成名的,是他和大S的老公――俏江南集团董事汪小菲的一场骂战。起因是汪小菲的母亲――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兰为了平息媒体对儿子和大S的婚礼铺张浪费的传言辟谣说:“我和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先生很要好,这一次在他旗下的酒店举办婚礼,他给了我们很大的优惠。”没想到这句话惹恼了王思聪,他当即发微博,矛头直指张兰汪小菲母子:“张兰阿姨你好歹也算个知名企业家怎能随意造谣呢?你花多少钱办个婚礼不关我事,但你从未和我父亲见过面,你怎能胡说你们关系好,甚至赞助你儿子的婚礼?高调就高调呗,这本身也不是错,但你装傻啊?不还说礼金全捐吗,你给我个发票看看呗?”该微博发表后,迅速被转载上千次。

面对王思聪的炮轰,张兰很大度地打圆场:“他只是小孩子而已,我和他父亲确实不是很亲密的朋友,但大家都是做企业的,他赞助我们,对双方的企业品牌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没料到王思聪对此并不买账,再度炮轰,气得汪小菲终于在自己的微博上对王思聪爆了粗口,而王思聪也毫不示弱地回骂。于是有网友说:“大S和汪小菲的婚礼,让我知道了有一个人,叫王思聪。”

王思聪微博上自我介绍只有八个字:年少轻狂,口无遮拦。而父亲王健林对此却表示忧虑,他说:“思聪有个毛病,喜欢评价别人,得罪人。我跟他说过几次,我说这个不太好。因为我历来的一个观点,说自己好可以,不要说别人坏,这是我一个人生的哲学。他年轻,对中国这个社会哲学还需要领悟。”不过后来他也做了妥协,对儿子说:“我的朋友你别骂。”但是他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于是又进一步妥协:“实在要骂人就别指名道姓了。”

王思聪从不避讳自己有钱,因为确实是有钱,如果还回避,那就显得虚伪了,而虚伪是为他所不屑的。他曾说过:“我交朋友从不看家世,那些富二代们都很没劲,我主要看人本身,是不是好玩,人品怎么样,有钱没钱太不重要了,反正都不如我有钱。”

他最要好的两个朋友,是英国读书时的同学,对方的家庭只是医生或老师这样的普通背景,还有个朋友是卖盗版碟的,买碟时认识,一来二去成了朋友。如今这个朋友做起了餐饮生意,王思聪和他没有生意上的来往,但给了他不少建议,如今也算是创业成功。

有钱这件事情,在王思聪眼里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事情,他说:“有钱是我的优势,这个是没必要回避的,人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就像人长得好看就应该去拍戏,有才华就应该去写书,有钱就应该让钱发挥作用。”在王思聪看来,怎么样让自己的钱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否则,“有钱没有任何意义。”

从英国学成回国后,父亲给了王思聪5亿元,让他“练手”。这5亿元王思聪用来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投资什么样的项目?选择标准是什么?王思聪开玩笑说他每天会收到很多私信,除了要给他生孩子的,就是想跟他要投资的。而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认识真正有想法的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能够生产出伟大的产品。”他首批选中了4个投资项目:环球数码、云游控股、九好集团和无锡海古德新技术有限公司。事实证明他很有眼光,这几个投资项目回报率还不错,算是小有成就,这也让父亲王健林深感欣慰:“思聪人比较聪明,就是还需要更敬业一点。”

事业小有所成,又身为首富之子,很多人好奇王思聪的私人生活将是如何奢靡。事实上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不热衷名牌,不逛街,不瞎买,唯一的爱好是打打游戏,而且打游戏还能赚钱。他的金钱观很简单:该花的钱不心疼,不该花的钱就不花。比如在刚刚风靡全世界的为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发起的“冰桶挑战”中,王思聪不但参加了挑战,还低调捐了款。后来,接受其捐款的“瓷娃娃关爱中心”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作为此次活动的中国捐款接收方,共收到大约110万元捐款,其中的100万元来自王思聪。”而这位可以不声不响拿出100万来做慈善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舍得花200元为自己买一张电脑桌――这大概是王思聪对自己金钱观的最好诠释。

“真正的有钱人是不虚荣的。”王思聪说,所以他嘲笑《小时代》这部电影,认为里面关于有钱人的种种表现,都是“作者的”。

“什么是成功?对我来说,成功不是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而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并且能通过做事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能为别人造福。”王思聪说,他接下来的投资计划,是要在北京的东边建一所一流的医院。

不婚主义以及其他

对于今年刚刚26岁、长相颇为帅气的王思聪来说,毫无疑问,他是很多女孩子的梦中情人。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在家做饭招待朋友,将一桌菜的照片发到微博里,结果三分钟内就获得一千多条评论,评论里,粉丝们纷纷赞叹他这么有钱,厨艺还如此了得,女孩子们更是一个接一个上赶子叫他老公……于是,他获得了一个绰号:国民老公。

不过一个可能要令无数女粉丝失望的现实是,王思聪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他之前的两任女友,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而分手。他现在的女友,刚20岁,还在读大学。对于网络上流传他喜欢“小嫩模”的传闻,他是这么解释的:“不是我喜欢年纪小的,而是吧,如果我找个二十四五岁的姑娘,和人家谈三四年恋爱,人家把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给我了,完了又不和人家结婚,那不是耽误人家吗?”

但对于孩子,王思聪一点都不排斥,“不结婚并不代表不要孩子啊。”但他又表示:“要孩子得先要确定能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你看那些90后辣妈,都什么啊!自己还没明白呢,成天还想着喝酒泡夜店呢,能对孩子负责吗!”他说这话时义愤填膺的表情,让我们相信他将来会是个好父亲,也会是个好老公――所谓的“不婚主义”,根本上,还是没有遇到自己真正想相携一生的人吧?当然这句话不能对王思聪说,否则他一定要反驳。我们更应该相信时间,对于一个如此年轻的未来充满变数的大男孩来说,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从伦敦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王思聪,有着自己的一套清晰和坚定的思维方式,他很少受别人影响,也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年轻人的迷茫和困惑,在他身上几乎不见,他说:“别人的想法和评论改变不了我的现状,随便别人怎么说,我也无需证明给别人看。”

他唯一介意的是有人想当然地认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他提起这事儿气就不打一处来:“我学习那么努力,成绩特别好,竟然说我的文凭是买来的!”他很骄傲于自己的智商,对需要动脑子的事情兴致勃勃,朋友们都称呼他是“爱解释的王老师”。他毫不讳言现在有的大学生太没主见:“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知道瞎起哄,被心灵鸡汤骗,被人生导师骗,看着真让人着急!”

除此之外,王思聪算得上是个有趣的人,微博粉丝过百万,他搞了个抽奖,特等奖是双人头等舱+5星级酒店长白山3日游,安慰奖是肥皂。结果一抽完奖,他的粉丝就蹭蹭往下掉,不到一百万了……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9

〔关键词〕学业自我概念;自我评价;非理性认知;重构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5-0014-03

学生的自我概念一般可以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可以细分为数学、语文等各学科的自我概念。许多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概念与学生成绩之间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对自己的学业学习具有积极良好的态度和认知,能够大大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消极被动的学业自我概念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高中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无论是对自己整体的学习能力,还是对各科的学习表现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经验,经历了各种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态度倾向。一般来说,随着自我的发展和学习活动的丰富,每个高中学生都形成了对自己学习的主观认识,也就是学业自我概念。但很多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具有消极被动的特点,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行为,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良的学业自我认识的危害,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最近整理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时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因为学习问题前来咨询的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我很笨、我一点都不聪明”的低学业自我概念。当学生在咨询室说出这句话时,我真的能感受到他们那份对学习很努力却无法提高的无奈,可能在平时我们会急于给他们去讲解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抑或学习效率的问题,然后就是告诉他们要心态平和。可是,这些心理学研究出来的原理和方法有时却对他们的问题无能为力。

一、案例分析

案例1

生:“我每次越考越差,我其实不是我所认为的聪明的人。”

师:“听起来好像你认为聪明是与考试成绩划等号的,是吗?”

生:“不一定。但聪明的人成绩不会太差,而我总是考不好。”

师:“那你说说看什么是聪明?”

生:“我想聪明的人数学至少不会像我这么差。”

师:“你的意思是数学好的人就很聪明,如果是语文、英语学得好呢?”

生:(沉默)

师:“是不是可以换句话说,聪明=数+理+化。”

生:“是的,还有记忆力。”

案例2

生:“在数学上付出很多,可是没有任何进步。觉得心理很不平衡。”

师:“数学分数与其他相比,是很低吗?”

生:“不是,和其他分数差不多,可是其他我都不怎么努力,比如英语。”

师:“其实数学分数也不比其他差,只是你觉得应该得到更高的分数。”

生:“觉得心理很不平衡。”

师:“你给自己找到数学一直没有提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紧张、计算能力差、不注意细节、自己很笨,努力了也没有用。”

从与这两个学生的谈话中,我们能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在学习(数学)面前体验到的“笨”。同样,当他们用“笨”来给自己学习(数学)不理想归因时,就表明他们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学业自我概念状态。在学习(数学)面前,他们体验到的是自卑、焦虑、无能为力、没有安全感。

我们先分析一下他们存在的一些非理性思维和认知误区。

(1)归因错误。当两个学生为自己成绩不理想作归因时,对数学与英语的归因,放大一些就是对理科和文科的归因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奖励与惩罚、运气等。这两个学生主要从内部对数学(理科)不能取得理想成绩进行归因,努力但没有得到理想成绩时得出“我很笨、我一点都不聪明”的低自尊和自我评价。

(2)狭隘地理解聪明。长期的应试教育带来人们对智力的过分关注,在没有充分理解智力构成时,盲目地把学习成绩和智力划上了等号,同时,长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使学生又把智力等同于数理学科学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倡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个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3)非理性思维。艾里斯认为非理性信念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客观,会导致人们对所遭遇的事件错误而极端化的思考方式,带来不客观的看法和评价。这两个学生出现的“我很笨、我努力了但没用、聪明的人一定成绩好”等属于非理性思维中的过度概括化、自我贬低化的“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

(4)自我效能感低。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上面案例中的两个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体验到的是一种无能感,正是因为缺乏学习的自信,导致在学科(数学)面前“抬不起头”,对学习(数学)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从而花的时间越多反而学习效果越糟糕,心理压力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直接的后果是把矛头指向自己。当让学生去描述这种感觉时,都不约而同地形容“好像有个人在不断地对自己说,你不行、你笨,这个时候我真想把试卷撕掉。”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不断告诉自己不行,不断给自己消极暗示的时候,人们可能高估了现实的危险,或者低估了自己有效应对威胁的能力,就像案例中的学生,丧失了应对考题的能力,特别在重要考试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得到了很低的分数。

很多有学习问题的来访学生一方面要求自己取得好的分数,不断加压,另一方面又没有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因此在此类案例中,关键是提高来访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因此,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努力帮助他们重新构建一个积极、健康、全面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信。

二、重构学业自我认识,建立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

重构一:帮助他们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学科重新对学习某科(数学)进行归因。

1.肯定他们的坚持

不管来访学生在某科(数学)学习上多么无力,他们能坚持学,虽然很累,但始终没有放弃,并且一直在寻找学习的突破口,期望能有所提高,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对这些学科感兴趣、很在乎,同时也把学得好作为自我评价的一个标准。

在倾听中捕捉到他们对学科(数学)的兴趣与关注。

生:“我很在乎数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上面。每当做出一道题目,我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师:“即使在很努力没有什么提高的情况下还是能坚持下来,没有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这真的是很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你能做到这一点,很让人佩服。并且你也把这种学习作为一种价值体现,说明你也没有小看它,这也从另一面说明,数学对你来说,不容易,有时候也很难,甚至难到超出你的能力。”

在肯定来访学生的坚持之外,也让他们看到有些题目的确很难,为他们强大的非理性思维找到突破,慢慢让其认识到,当考试不理想时,我们还可以从数学题目本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备自己。

2.从其他学科中找到自信

来访学生总会有一门或者几门学科相对比较优秀,这时就需要马上给他们打一剂强心针。

当学生提到自己某学科(英语)学得比较好时――

师:“你一直说自己笨,可你的英语还不错呀!而且你也没花太多时间。这至少说明你的语言能力不错。你数学学得不是很理想,也许只能说明,你可能数理能力比较薄弱,或者你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你可以尝试跟任课老师沟通。”

重构二:重新理解智力,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寻找影响学习的真正源头。

在交流中,与学生一起去寻找他们的非理性思维,并让他们看到。在了解他们对智力的理解后,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学生语文、英语学得很好,是不是只能代表他努力,而不能表示他聪明?”“人际关系良好能不能代表一个人很聪明呢?”“是不是与同学竞争中,数学让你体验到失败,带来心理不平衡?”“数理的成绩代表成就,而文科的成就并不能让人佩服和尊重?”“聪明和刻苦这两个词给我们什么感觉”・・・・・・随着问题的深入,尝试挖掘来访学生内心真正的问题源头,当然这些问题也只是在了解来访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假设,需要来访学生自己去证实。

在此类来访学生的案例中,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基本涉及这三种情况:(1)与同学竞争失利后产生挫败感。例如,高一时数学成绩相仿,高二落队,高三关键时期一落千丈,已无法与对手同学相提(此类多出现于文科班女生)。(2)学习方法问题,没有与老师形成良好沟通,努力但成绩没有提高造成焦虑,形成恶性循环。(3)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原因是自己数理学科成绩不好,因为“老师特别关心聪明的”。这些来访学生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失败原因归结为“我笨”,导致自我评价降低,于是,他们的自我经验(成绩没有提高)与原有的价值观(数理成绩好代表聪明)产生了矛盾,从而威胁到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感受到威胁的直接表现就是焦虑,也就是考试时的紧张、学习情绪低落。

重构三:摆脱非理性信念,找回充实的自信。

考试成绩与天资潜能的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体本身。比如两个天资都是70的学生,其中一个学生非常自信、安全,努力做到最好,往往考试会得到70或75,甚至更高的分数,反之,另一个学生总是在学习和考试中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到、“我笨”,往往只能得到65,甚至更低的分数。所以,当学生对一门学科充满信心时,他会完全地发挥自己,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样,这种情绪又会传递到与同学、父母、老师的交往之中,他体会到的会是快乐,形成高自尊。因此,这类来访学生自我形象偏差是他们的关键问题。

改变他们的非理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动机,从而让他们享受学习数理的挑战,获得成功,这是对此类来访学生的最终辅导目标。因此,在每一次的谈话之前,我和来访学生都会设立一个近期目标,同时抓住机会和他们对质、澄清,不断鼓励他们以“我行”“我可以”进行积极暗示。此类来访学生情况各不相同,达成目标的方式与时间长短也不一致,这其中需要多次澄清,慢慢帮助他们理出头绪,确立清楚的目标,并且将目标具体化,同时给予一定学习数理学科的方法指导,如建议多与任课教师沟通、从基础抓自己的薄弱环节、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等。

同时,在交流中也发现这类来访学生在表现出紧张、焦虑、对高考担心这些负面情绪时,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因此,在咨询中需要多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调整自己,包括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做题思维等,在获得提高时不断给自己积极暗示,通过一点一点的进步提高自信。

三、反思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的提高和成长,最现实的目的则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简单来说就是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工资。学校、家长、学生都很清楚最好找工作的专业就是理科或工科,在中学生中选择理科的要远远多于文科,学生体会到的永远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接触的大多数学生中,他们对前途的担忧过早地体现了出来,在他们不遗余力学习理科的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于是,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更多表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他们努力了,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题目,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我真的很笨”“我不行”是他们惟一能找到的理由。

数理学习更强调人的逻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与文科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的衔接性很强,如果初中的知识掌握不牢固,高中的知识将更加难懂,长久下来上课无疑似听“天书”,自学理科知识简直变得不太可能。对于那些理科学习很棒的学生,人们往往对他们的评价更多是“他们真聪明,智商很高”,反过来,对于那些又用功又学不好的同学,更多的评价是“他很认真”,潜台词则是“不聪明”。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我笨,我学不好数学”的意识,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远离数学。

心理学家雷奇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科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这种观点体现的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会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问题不在于他们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我这门不及格,”而是“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作为家长和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接受学生的现状,稳定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看到失败只是一时的,并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降低期望值,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减少消极的学业自我概念,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自尊,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篇10

现以人教版八上课本为准,将教参“运动快慢题”的参考答案简述如下,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望得到各位师长指教。

一、没给p19.“想想议议”第3题提示:

小聪同学100m跑成绩为17s;小明同学50m跑成绩为8s,……他俩谁跑得快?

说明:课本p20上1行:“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上网查询可知:两个量的“比”跟“比值”的含义是不同的!故建议把速度的定义修改为:“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值叫做速度”。这样定义也跟现在使用的、2010年3月第3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课本p15所述:“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通常用字母υ代表”相衔接了。

新解1:比较速度(注:p22课文“旁批”写道:“……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

υ聪=s聪/t聪=100m/17s≈5.88m/s(注:此处下角标用“1”和 “2”,担心学生分不清表示谁);

而υ明=s明/t明=50m/8s=6.25m/s>5.88m/s=υ聪(注:“>5.88m/s=υ聪”不能遗漏!这是作“答”的依据)。υ明>υ聪,小明比小聪跑得快。答:小明比小聪跑得快(注:以下“答”均省略)。

新解2:比较路程有两个形式:

(1)υ聪=s聪/t聪=100m/17s=(100/17)m/s(注:此处决不能取近似值),小聪以此速度在t小明=8s内能跑的路程:(注:这才叫“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下同):

s聪′=υ聪t明=100m/17s×8s≈47.07m

(2)υ明=s明/t明=50m/8s=6.25m/s;小明以此速度在t小聪=17s内跑的路程: s明′=υ明t聪=6.25m/s×17s=106.25m>100m= s聪! s明′>s聪,小明比小聪跑得快。

新解3:比较时间也有两个形式:

(1)υ聪=s聪/t聪=100m/17s=(100/17)m/s(注:此处也不能取近似值);

小聪以此速度跑50m所用的时间: t聪′=s明/υ聪=50m/(100/17)m/s≈8.5s>8s= t明!t聪′>t明,小明比小聪跑得快。

(2)υ明=s明/t明=50m/8s=6.25m/s;小明以此速度跑100m所用的时间: t明′=s聪/υ明=100m/6.25m/s=16s

新解4:该题若作为填空或选择题型亦可用“心算法”:比如,如果小明的速度保持不变,他跑=50m×2=100m、所用的时间=8s×2=16s8s,故知小聪比小明跑得慢。

待学生学完图像知识,还能增加一种解题方法!

教师小结:凡是需要通过计算结果、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物理问题,公式里有几个物理量,通常就会有几种解题方法或证题途径!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种解题的思路方法。

二、课本p22.习题参考答案:

1题. ……能不能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教参答案: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按照这个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但采用这种方法比较起来很不方便……

新解:事实证明:运用这种方法解题有时却十分快捷!例如:摘引义教版p25.例题2:郑州到上海铁路线长1000km,客车运行约需14h;若郑州到南京铁路线长700km,从郑州开出的客车须多长时间能到南京(要补写“假设客车运行速度保持不变”)?以下只用心算法:1000km要运行14h,每km要运行0.014h,700km需运行9.8h!注:9.8h不符合生活用语、要换算成9h48min!故建议教参答案最后一句应修改为:“用这种方法不太适合人们的习惯”。

4题. 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2011)如表1-3所示:根据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各题:

(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

教参答案:(1)约268 km/h;(2)列车从济南西站到南京南站运行得最快,从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运行得最慢。

我们认为:

(1)《旅客列车时刻表》应如右表所示: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的要求有:①知道G11次高速列车什么时刻从某站开出、什么时刻到达某站;会算出该车在这段路程上的运行时间;②会算出在这段运行时间内该车通过的路程;③运用平均速度公式,会算出该车在这段运行时间内、或通过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2)计算平均速度的难点是:运行时间=到站时刻-开车时刻=用时刻表示的运行时间,例如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运行时间=到站时刻-开车时刻=09:32-08:00=1:32,1:32是不能代入平均速度公式的!按常见的方法是:须把1:32转换成用h表示的时间:t=1:32=(1+32/60)h=(23/15)h(此处决不能算出近似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