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十篇

时间:2023-04-02 04:02:31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

一、根据幼儿的主题经验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生活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投放围绕各周的学习主题,创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而且在各主题中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较贴切。在各周的主题教育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较集中,比如进入主题“在秋天里”时,孩子们对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知道秋天里许多果实都成熟了,各种昆虫都出来活动了。尤其是孩子们在折七星瓢虫的活动中,兴趣十分浓厚,纷纷给自己折的瓢虫身上画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看到孩子们对瓢虫的喜爱后,我班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数学区投放了许多自制的瓢虫,以及红圆点若干,1~10不同数字标识,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数字标识给瓢虫身上添上相应数量的点子,从而来认知1~10数字的含义。

再如在美工区中的材料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投放的,而且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在秋天里”主题中,我们会请孩子们做树叶画,用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以及纸、笔,发挥自身的想象作画,孩子们在主题的大环境氛围下对其十分感兴趣,有的做了美丽的蝴蝶,有的做了可爱的小船,还有的做出了胖胖的乌龟,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兴奋不已。在进入主题“在农场里”后,美工区里放置了许多小鸡、小鸭、小兔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和作画,我们鼓励孩子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做一幅完整的画,而不是单单画一只小鸡、小鸭。根据主题内容创设一定的环境,投放相关的体现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需要和认知需要。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情趣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更喜欢用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从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去尝试发现并产生突发奇想。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我班生活区中用筷子夹物,提供给幼儿用筷子、纸团、黄豆、积木、玻璃球等材料,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灵活运用,促进其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和提高。筷子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或在餐馆里、小吃店均能见到,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对有的幼儿来说难度大了些,但是对幼儿的能力挑战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望,看看谁用筷子夹得又准、又快,在轻松、自然、畅快的自由环境中,自主地去挑穑看看谁才是“筷子大王”。另外,给小刺猬穿衣服也体现了活动材料的情趣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穿脱衣服极为熟悉,但是给小刺猬穿脱衣服就是一项极为好玩的事情,幼儿个个争当能干的爸爸、能干的妈妈,边做边想怎样才能把小刺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设置了各种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前提和基础,我班创设一定的游戏性情境,让材料体现出情趣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本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挑战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并体现出材料的挑战性,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据此做了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预设,将中班幼儿上学期在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关键经验点做了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投放相应的个别化活动材料。比如在数学领域中逻辑关系的关键经验点即是:

1.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顺序进行排列。

2.能初步按物体的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摆放位置等)进行排列。

3.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

根据这些关键经验点,我们投放了许多与之相切合的活动材料。如根据物体的特定规则进行排列方面,我们放置了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蛋宝宝:鸡蛋、鸭蛋、鹌鹑蛋,并事先给幼儿范例,以鸡蛋、鹌鹑蛋、鸡蛋、鹌鹑蛋的ABAB特定排列规则引导幼儿进行排序,很多幼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排列规则,我们就再增加难度,以ABBABB、ABCABC的形式逐一展示给幼儿,提高挑战性,让幼儿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外一个关键经验点提到“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我们投放了动物连数字图片、记号笔、湿毛巾等,请幼儿根据数字大小依次连接,从而呈现出动物的轮廓。当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时,他们将更积极地参与到新的探索互动中。

四、根据幼儿个性的需求提供材料,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有时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对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按照有层次、多样化和半开放性的特点,让幼儿能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我们在语言区中投放了“看一看、讲一讲”看图讲故事的图片材料,一张板上两面各有图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已经给孩子们看过、讲过的,另外一个是孩子们没有听过的故事,这样对于那些表达能力稍弱、想象能力稍差的孩子来说,可以去看看讲讲他们较熟悉的故事,而对于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略强的孩子,他们可以去挑战没有听过的故事来锻炼自己。这样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获得相应的发展。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2

关键词:小班数学;活动材料;优化投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不再是简单运算,而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操作探究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数学认知活动要改变以往的以图画表象为中介,并很快过渡到抽象符号的认知和运算为方式的单一的集体活动,创设能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自由操作的数学活动区。让幼儿在充满乐趣、富有挑战和无限想象的游戏情境中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一、变“作业式投放”为“游戏式参与”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活动区,只有投放游戏式的操作材料,才能让幼儿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感知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1.创设游戏情境,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加点催化剂

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而对于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的小班幼儿来说,富有游戏情境的数学活动区正是加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兴趣的催化剂。下面以“感知ABAB模式的排列方式”为例,谈谈如何给投放的材料创设游戏的情境。

我创设了《娃娃家的树叶门帘》这一情境:美丽的秋天到了,妈妈非常喜欢秋天的落叶,怎样让妈妈每天都能欣赏到美丽的秋叶呢?我增加投放了一些绳子,让幼儿用绳子把树叶按ABAB排列模式一片一片穿起来,制作成树叶门帘,挂在娃娃家门口。在这一情境中,幼儿玩得有滋有味。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制作出了ABAB模式排列的门帘,能力强的幼儿还自创出了按ABC模式排列的树叶门帘。

在情境中,抽象的排序演变成为形象的门帘,幼儿不仅愉快地享受了游戏的过程,还获得了排序的相关经验。

2.引入竞争环节,给幼儿的数学学习装上助动器

小班幼儿同伴间的交往逐步增多,同时也有了初步的“你输我赢”的竞争意识。在小班的数学活动区适当地投放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在竞争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能够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小班幼儿在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中的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物体时,我设计了操作材料《圣诞棋》。玩法为:两名幼儿合作游戏,以对抗赛的形式进行。幼儿通过投骰子来决定自方玩偶走的步数。走到相应的位置还能赢得圣诞小礼物。最后看谁的玩偶先到终点,并比一比谁获得的礼物多。《圣诞棋》一投放,马上引起了许多幼儿,特别是男孩子的兴趣。孩子们经常在离园时还要求和爸爸妈妈对战一局。

二、变“单感官认知”为“多感官体验”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他们的认知活动非常具体,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蒙台梭利的“多感官学习法”也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头脑智力的学习,更需要身体动作的参与。”在小班的数学活动区,投放多感官体验材料的操作,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圣诞棋》的运用中,我在地板上画出更大的棋盘,让幼儿戴上头饰成为游戏中的角色在棋盘中一蹦一跳地前进。活动时,幼儿不仅脑、手、口、眼参与其中,幼儿的脚也动起来了,幼儿的全身都参与了。不仅让幼儿好动的天性得以释放,而且自己就是主角,情境性也更浓,幼儿更感兴趣了。当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更丰富了。

三、变“单一性达标”为“多层次进阶”

开设活动区的目的是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个体活动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使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进度等适合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让幼儿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数学活动区投放材料时,要依据活动预设的目标将所有投放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标准,分解、细化出若干个能与幼儿的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

例如,让小班幼儿感知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时,我投放了材料《娃娃的点心》。目标是让幼儿感知圆形、方形的特征。我分三个层次投放材料:

层次一:嘴巴形状分别为圆形和方形的娃娃和若干圆形的瓶盖、方形的积木等;层次二:嘴巴形状分别为圆形和方形的娃娃和若干橡皮泥,若干圆形、方形的模具;层次三:嘴巴形状分别为圆形和方形的娃娃和若干毛根。

层次一用现成的形状代替娃娃圆形、方形的糕点,幼儿拿起来就可以直接操作。层次二是在层次一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通过提供的形状模具拓印出相应的形状来感知图形的特征。层次三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加强了挑战性,需要幼儿想一想、折一折,需要幼儿探索、尝试才能完成。

三个层次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材料进行经验建构。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层次一后会有操作层次二、层次三的欲望,通过模仿同伴或自主探索来挑战下一个任务。能力强的幼儿则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和进阶。数学活动区的材料从“单一性达标”变为“多层次进阶”投放,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使幼儿的个性、兴趣都得到了满足,活动的原动力得到了激发,幼儿的潜能得到了释放。

四、变“单领域材料”为“多领域整合”

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认为在投放数学活动区材料时,也要做到与其他领域的有效整合,变“单领域材料”为“多领域整合整合”。

娃娃家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缩影,是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的有效途径。在开展《娃娃家的餐具》学习活动中投放娃娃家的餐具时,我投放了不同大小的碗、盘子、勺子和不同长短的筷子。幼儿在活动时,会把大碗、大盘子等大的餐具给爸爸使用,把中等大小的餐具给妈妈用,把小餐具给娃娃用。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不知不觉感知了大小、长短的概念。有时我还会投放一个方形的碗,幼儿马上就发现了这个碗和其他碗不一样,让幼儿在材料中感知了形状的不同。

在活动中,通过多领域材料的整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3

关键词: 课程背景 区域活动 小班区域环境 渗透式领域课程

当前幼儿园课程的两种主要活动组织形式是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我园目前主要引用的课程是渗透式领域课程,由著名幼教专家赵寄石教授、唐淑教授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然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区域活动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区域多以单一区域功能划分,没有对角色游戏中的环境加以利用;

2.投放内容与课程衔接不够紧密,投放缺乏计划性;

3.投放的材料种类单一,缺乏层次性、针对性、递进性及挑战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结合渗透式领域课程,重点从区域设置、活动内容、材料投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区域设置呈现融合性

传统的一个区域一种功能划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及幼儿需要。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里真快乐”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在妞妞家中投入了三个整理框,并按功能贴上相应的“吃的”、“玩的”、“穿的”标记,让幼儿在整理物品时有意识地按照物品的用途分类摆放,进一步巩固数学活动“小小送货员”。在贝贝家投放鞋子,让幼儿知道两只鞋子不一样,有左右之分,并帮助娃娃穿鞋子,巩固健康活动“鞋子兄弟”。立足课程,顺应孩子的兴趣,在娃娃家真实的情境中,幼儿进行游戏化的操作摆弄,将课程中各个领域的内容都融合进来,将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情境中的学习更有效。

二、活动内容凸显计划性

区域活动内容作为课程的延伸,是活动的关键,教师应围绕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确定活动内容,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每个活动开始的前两周,年级组会集中教师一起进行大备课组活动,分析本活动的目标、教学内容、网络图,在此基础上集合大家的智慧基本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各班教师再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如在小班下学期“快乐的儿童节”活动中,结合数学活动“朋友多又多”可以在娃娃家中投放袜子、鞋子、勺子、碗、书包、书等日常生活学习用品,让幼儿依据物品的用途匹配相关物体,感受相关物体之间的关系;结合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在饮料店里投放果珍、红糖、乐口福、方糖等常见可溶物,让幼儿观察融化现象和水的颜色变化,感受不同颗粒的大小与溶解时间的关系,从而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只有做到计划在前,才能使活动内容与课程同步,更好地为课程服务。

三、材料投放体现丰富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区域活动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投放材料,才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

1.材料的动态化: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由易到难、分期分批、不断更新为好。如在小班下学期“愉快的生活”中,在活动开展的第一阶段围绕“糖果”我在超市里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糖果,让幼儿对包装糖果的糖纸产生观察探索的兴趣;第二阶段将糖纸转移到工作坊,让幼儿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糖纸,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并让幼儿模仿绘画糖纸上的图案,设计糖纸;第三阶段投入油泥、包装盒,让幼儿制作包装糖果,制作完成后可以放到超市里售卖。活动的开展始终紧扣“糖果”,但由于分期分批逐步投放,不仅没有使幼儿感到学习疲劳,反而吸引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2.材料的多样化: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材料、形式越多样,幼儿就越喜欢操作摆弄,学习的专注时间也就会越持久。数学活动“好看的窗帘”主要让幼儿按物体特征差异有规律地交替排序。活动结束后,我在工作坊投放了各种窗帘图案的照片、穿窗帘用的麻绳、各种水果、动物、植物、彩色大小不等的图形等图片,让幼儿制作窗帘;在糖果店里投放大小、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木珠和木棍,用交替排序的方法制作“糖葫芦”。虽然是同一个学习内容,但是材料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幼儿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知识和经验都得到了提升,不仅体现了区域活动是幼儿课程学习的延伸,更凸显了玩中学、玩中练的理念。

3.材料的层次化:《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材料投放时,要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材料与环境。如数学活动“好看的窗帘”,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第一个层次,将上课的窗帘教具(如按大小间隔排序的树叶窗帘)拍成照片,提供同样的树叶和麻绳,以及已经排列好的半成品,让幼儿参考照片上的规律接着往下穿,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第二个层次,提供排列规律图片,让幼儿根据操作要求的提示,找到符合两个差异特征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排序,如一个大的正方形和一个小的三角形间隔排序;第三个层次,提供各类物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间隔规律进行排序。

区域活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个别化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基地。一线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区域活动环境真正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另一个有效平台,成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4

关键词: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78-01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在美工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实现游戏与自我发展的。对于教师而言,提供适宜的美工材料是引发幼儿活动动机,确保幼儿经历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幼儿来说,材料的有趣、可变、可操作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体验活动过程快乐的保障。

1.投放的材料隐含学习目标,玩法具有多样性、探索性

把学习目标隐含在操作材料上,不给幼儿设定玩法,让材料诱发幼儿不断操作、探索,玩出多种花样来,这对于幼儿来说有着极大的乐趣和挑战。如矿泉水瓶材料:老师有意识先在(1D10)10个矿泉水瓶上由低到高各贴上一条红色纸条做标签;一盘沙子,目的是让幼儿按照标签的暗示装上沙子进行数学活动。幼儿装上沙子以后,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排序,按1D10(数字顺倒序)排列;也可以按红色纸条上的标签高低排列;按单双数排列。多次操作之后,幼儿会开始创意玩法,在每个瓶子上方绑上绳子,用一条铁线把10个瓶子串起来,想把它们全部提起来,但觉得有点重,想分成两边挑起来,这样就要求两边要一样重才能平衡,这对于幼儿是个挑战,于是幼儿有的找来天平,有的用手估计重量,直到两边重量调整到大约相等为止。

由此可见,材料的多样玩法,可持续探索是引发幼儿操作的动力,能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新的变化,接受新的挑战。

2.根据幼儿能力不同,提供层次性与多样化的材料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必须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让材料具有暗示性,推动孩子的发展。如:在动手区投放利用鞋材自制的各种形状、颜色的轻泡材料,让幼儿练习按规律排序。教师可以投放多种颜色的轻泡图形让幼儿自由选择,可以是AB型,也可以是AAB型。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如:教师为中班幼儿提供一个用皮革缝制的六面体,六面体分别钉有拉链、纽扣、子母扣、线绳等。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使它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发展。再如:"学习10以内的数"这一活动,根据活动中的情况教师投放了"分类盒"和"给水果宝宝找朋友"两件材料,其中"给水果宝宝找朋友"加深了些难度,适合已掌握的幼儿玩;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完全掌握的幼儿可以通过"分类盒"继续巩固,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3.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美工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中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几名幼儿在科学区发现了新的玩具,这是他们以前没有玩过的,一个幼儿想探索他的玩法,把几个莲花叠在一起,像刚裂开的蛋壳一样。"小鸡出来了。"几个孩子看到了齐声说。这时他们都把几片莲花叠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蛋壳"。玩了一会,有个孩子就问老师:"这个还可以怎样玩啊?"这时我就演示了转莲花的玩法:先接一些水来,把塑料板放平,在上面滴上几滴水,把莲花放在水滴上,双手拿着塑料板两边,变换塑料板两边的高低,莲花就会随着塑料板的变换而变换,转动起来。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也想试试。刚开始,莲花不能很好地转动起来,常常掉到地上,因为幼儿没有协调好两手动作。我进一步提醒他们,保持眼手协调,不要着急,慢慢来,并让玩得好的幼儿做示范。随着幼儿对活动区材料的熟悉,对转莲花游戏玩法的掌握,我们还想了许多不同的玩法。当幼儿掌握转莲花的玩法后,能很好地把握左右手的平衡与协调,保持莲花长时间转动,就增加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产生兴趣,学会克服困难。例如找来一些海绵,把海绵分割成许多小块,把棉花投放入莲花中间,要想让莲花重新转动起来,此时就需要更好的平衡与协调度。如果能很好地将带着海绵的莲花也转动起来,就依次增加海绵的数量并设不同的游戏级别,丰富活动内容,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愉快有趣的游戏中得到发展。

4.支持、启发、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5

摘 要

主题活动特别强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主题游戏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教育的意图、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分阶段隐藏在各个游戏活动中。

关键词

游戏活动 幼儿教育 主题背景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最主要的活动,是一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主题教学是幼儿园组织幼儿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是目前幼儿园最流行的教学模式,它的形成是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幼儿的主体性,这些要点和游戏活动的各要素是相符的。因此就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是不是可以把游戏活动和主题教学整合起来形成主题游戏,让幼儿的游戏更为丰富呢?是不是可以把游戏作为主题学习的补充和深化,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完善主题学习呢?让他们想学习,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呢?虽不是全部,但显然是可以的。因为有不少的幼儿园已将其慢慢运用到了实践工作中。但是游戏的形式毕竟比较自由,而主题的内容又很丰富,如何选择适合的内容以合适的形式展开主题游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学期,我根据中班上学期开展的主题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些小小的实践。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主题活动特别强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主题游戏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教育的意图、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分阶段隐藏在各个游戏活动中,丰富游戏的内容,让游戏活动过程成为主题的各个阶段(预习,学习和延伸)学习的过程,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的平台,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的状态,让幼儿在和主题、环境、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感知、体验、积累,主动得到发展。

1.游戏作为主题的预习,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开学前就预设好了本学期将开展的主要活动。由于是教师预设的,孩子对于这些主题还不了解,也不知道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如何?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前,我们可以让幼儿先在游戏中对有关知识进行了解,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这样可以积累有关主题的直接经验,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又有价值的内容确定为具体活动内容,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这些内容一般都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展开,如:在《感官总动员》的主题开展前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镜子,让幼儿来看一看自己的五官,探究他们都有什么用处。通过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眼睛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都说:“我在眼睛里面看见了自己!”“怎么会呀?”这令他们很兴奋很好奇。于是我们根据幼儿发现的问题增设了活动“奇妙的眼睛”,鼓励幼儿用科学的原理来探究眼睛呈像的原理,来解释他们看到的现象,还总结出了科学的爱护眼睛的好办法。

2.游戏作为主题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活动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不适合集体教学,因此我们会将主题内容直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便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一般以美术美工活动居多,如在主题《感官总动员》中,有个教学活动“制作香香袋”,由于所需的材料多,操作的步骤也比较复杂,如果用集体教学的活动展开的话,很不利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我们就把它调整成了一个美工区的活动,让幼儿分批、分组活动。当我坐在他们身边讲解做法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都很认真,边听我说边看我做。在之后的制作过程中,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也能及时地指导和帮助他们,有了老师的鼓励,他们也发挥了自己最好的水平。虽然制作的袋子还并不是那么美观,但是动手能力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了。这样的效果是大的集体教育活动很难达到的。

3.游戏作为主题的延伸,提高学习能力。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多感官参与。但是,有时受时间的限制,探索不得不终止了。那么游戏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他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在集体教育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区域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集体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和迁移。一般以科学区和语言区活动居多。还是以《感官总动员》为例,我们有一个活动叫“颜色真奇妙”,在集体活动时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三原色,让他们选两种颜色调和,看看有什么变化,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和材料的限制,我们就提供了三个颜色,当孩子们发现了变色的奥秘之后,要求试试其他颜色的搭配,他们很想知道会变出什么颜色来,但是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我马上把这个活动安排在了接下来的游戏活动(科学区)中,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还给他们提供了记录表,当他们发现了更多变色的秘密之后可以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让他们对变色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建构自由互动的空间

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最普遍的游戏活动。但往往我们只是把主题分别渗透进两种游戏中进行实施。其实他们两者都有自己的不足,区域活动偏向于幼儿探索、技能、个别操作等认知的能力的发展;而角色游戏更偏向于幼儿情感、态度、交往、语言等能力的发展。主题游戏就要求我们将两种游戏形式相互融合,建构更多互动的空间,最大程度的发挥游戏的价值。

幼儿的游戏活动本来就是为主题服务的,确定主要目标就为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的融合做了铺垫。只有在主题背景的支持下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才能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在内容相融合的过程中,美工区可谓是大功臣,无论在“服装店”还是“邮局”,不管在“伞店”还是在“蔬果店”,你都可以看到设计师,制作师们认真制作的身影,我们的售卖店基本是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开展,让美工区的制作活动和角色游戏很好的融合起来。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在“蔬果店”中,我们还开设了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把科学区的内容渗透进来,让孩子们了解蔬菜是怎样种植出来的,我们应该怎么照料等等。银行游戏也可以融合主题下很多数学区的内容,在原本画圈领钱的基础上,结合过年的传统,我们在银行投放了许多红包,让幼儿进行抽奖,孩子们兴趣大增,纷纷前来抽奖,但是必须要写出与红包上数字对应的圈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这让孩子跃跃欲试,让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巩固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提供多元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游戏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在游戏中材料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幼儿可以通过材料和周围的人或者事发生互动和交流,材料的本身就发挥了指导幼儿学习的价值。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语言、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所以,主题游戏区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关系到他们能否充分的探索和研究。因此,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多样化,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1.根据幼儿水平,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活动水平、认知经验和操作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区域中投放材料就必须考虑到个别差异性。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在开展主题《秋天的画报》过程中,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树叶,让幼儿根据树叶来创作,由于提供了多层次的辅助材料(颜料,勾线笔,双面胶,剪刀等等),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进行树叶拼贴;一般的可以来树叶轮廓创意画;能力弱的则可以用颜料进行树叶拓印。这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便于教师指导,又能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又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真是一举多得。在语言区同样也可以让不同水平阶段的幼儿有所发展,能力强的可以根据秋天的水果蔬菜来编谜语;一般的可以根据秋天的图片来编故事;能力弱的还可以根据图片来描述秋天的动植物。同一个区域,不同的操作材料,可以让不同的幼儿有所发展。

2.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多材质的制作材料。

在开展主题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道具或者游戏活动的具体材料都是需要幼儿亲手制作的。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着。以往我们都是提供给幼儿我们采购来的材料进行制作,久而久之有限的材料不能激发他们无暇的遐想了。受到园本活动的启发,我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有塑料、泡沫、石子、纸盒、罐子等等。废旧材料本身的材质多种多样,颜色也很多,结合购买的现成装饰材料,便于幼儿大胆想象和制作。这样一来,“休闲吧”有了“爆米花”(泡沫),“月饼店”有了装饰精美的包装盒,“香香店”有了自己设计制作的“香香画”(桔子皮贴成),“服装店”也有了个性十足的“乞丐装”(报纸,塑料袋,绳子制作而成)。这么多不同材质的材料,给了孩子们无穷的乐趣和创意空间,增加了他们对主题活动的兴趣,促进了人游戏之间的交往,提高了游戏活动的能力。

3.根据幼儿兴趣,提供多递进性的学习材料。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6

我们中班年级组12位教师经过了一年的相处和磨合,大家都是比较的熟悉,有很强的凝聚力。其中原有的一位教师因个人原因离职,从而进来了一位新教师。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位园级骨干教师、五位中年教师、六位新岗教师。教师的性格都是比较外向活泼,因此,我们年级组是一个年轻活动青春的团队。

上学期,小班年级组以常规培养为基准,班级的一日生活常规有了一定的进步。幼儿园以美术为园本特色,加强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与观察,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师的备课进行了统整和研讨,教师基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个别教师由于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和严谨,在教研活动中缺少主人翁意识,依赖性强,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研水平至关重要。

二、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和研究《3—6学习发展指南》,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规范教研组活动。以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为指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反思能力,改进教育实践。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扎实教研,一日生活常态化。

1.随机进班,加强个别化指导能力。通过随时随地的老教师进班听课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日常游戏活动、户外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日常观察指导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立足于教师的的日常常规带班能力,特别是个别化学习的指导能力。加强日常工作检查,将工作做到细致化。

2、定期教研,提高教师教研主动性。召开年级组教研活动,每周两次小教研活动,由两个教研组长轮流组织,在年级组中形成交流分享,互动反思的良好氛围。遇到日常带班中出现的任何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一起交流分享各自班级工作所取得经验和成绩;互相观摩平行班的常规,帮助带课的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

(二)互动学习,游戏活动个性化

1、继续深化以游戏教学为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根据班级环境的改进,加强活动的游戏化形式,不限定孩子的发展。

2、重视班级的户外体育活动,满足每日幼儿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重视幼儿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加强球操的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海洋之旅,美工创意独特化

1、海洋之旅主题课程的尝试开展。根据中班年龄特点,我们首次开展园本课程“海洋之旅”,以班级为单位,各班凸显个性。在每次主题结束了各班进行交流总结,能够真正做好主题活动内容。

2、加强家园互助,推进家园合作。以“家长会”“秋游”活动为平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

3、做好美工区自主化。园本课程在艺术领域中体现就是创作和表现,各班做好美工区的创意,根据班级的“海洋之旅”做好美工区活动。美工区材料自主化,和幼儿一起做好美工区材料的分类,自主拿取,不断做好自主化。

五、各月份具体内容安排

月份

教研内容

教研形式

负责人

9月

第一周

新学期工作安排

各班环境创设

集体备课

互动研讨

观摩学习

教研组长

第二周

球操研讨

教师节献花环活动安排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一日生活活动流程、

自助餐

一日生活的开放性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能干的我“主题活动小结”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前期准备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0月

第一周

国庆放假

第二周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的制定、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自主学习、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集体备课

各班主题的制定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重阳节方案制定

主题案例的研讨

汇操的流程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1月

第一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户外大型健体活动

游戏课程观摩交流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活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2月

第一周

《迎新年》主题学习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主题案例资料交流分享

迎新年家园同乐会活动安排研讨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环境创设分享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经验分享、

互动研讨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7

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动手操作发展水平,制定目标、选择内容

我们说到操作,就会想到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就是眼睛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诉大脑,大脑再配合前脑、肌肉、关节等传来的信息加以整合,并下指令给手部发生动作,是培养组织力、思考力、创造力、学习能力等高级感觉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如小班幼儿会尝试用不同颜色、材料工具,运用画、撕、剪等简单的方法自由的表现;中班幼儿能积极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和绘画,有初步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大班幼儿能大胆使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等,然后针对以上年龄特点,选择制定每个年龄段在最近发展区所要达到的既定目标,选择相适应的活动内容和方法,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可以用不同种子放在一起,让幼儿进行分类捡豆豆的游戏,中班幼儿可以要求他们通过想象,选择不同的种子进行粘贴活动--用丝瓜籽、梧桐果实粘贴小蝌蚪,绿豆粘贴小青蛙、荷叶,红豆、花生米粘贴荷花……;大班就可以组织幼儿自由分组,粘贴出画面丰富的小组画--春天的公园、动物运动会等。

二、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了解本班幼儿是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只有尽力去探索和发现本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喜好与习惯,了解每一个孩子过去的学习经验和特别能力或需要,才能有目的地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如小班幼儿通过半年的幼儿园生活都有不同的发展,有个别幼儿手部肌肉动作发展很快,能使用剪刀剪些简单图案,但剪口不整齐,多数幼儿还达不到,还有个别幼儿对撕纸也较感困难,针对这一现象,在投放材料时,教师就可以投放上不同质量纸的图案、小剪刀、牙签,让幼儿进行剪纸图案、撕纸图案,用牙签在图案周围扎一遍后再进行撕纸等活动,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要,又使每一个孩子都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如中班幼儿编辫子练习活动,可以根据幼儿能力不同分别投放废毛线、尼龙绳、布条、玉米皮、皱纹纸、报纸条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编织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就使用玉米皮、报纸条、柳条练习在编辫子的过程中,正确的插接技能,能力稍差的幼儿可以选择长一点的毛线、尼龙绳、布条进行成功体验。大班幼儿就可在中班幼儿的基础上,再投放一些辅助材料:针、线、大头针、胶纸、胶水、彩纸、泡沫等,让幼儿在编织辫子的基础上通过卷、缝、粘贴等创造性活动,制作小鸡、小鸟、小花、小蝴蝶、蝈蝈笼、小青蛙等使幼儿尽情的表现自己独特的想法。

三、充分利用自然和废旧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8

一看:材料的全面丰富性,是否利于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

数学区作为建构幼儿数概念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材料投放目标制订应比集体教学更宽泛、更长远些,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材料过于单一,难免重复,使幼儿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活动中教师有侧重地投放材料,注意材料种类的丰富性,将教育意图融进材料中,做到全面、系统、重点有机结合,可以使幼儿在自主选择和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并较长时间地乐于从事数学区域活动,建构起完整的数学概念。

案例:大班数学区“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中,教师提供了几张操作纸,画有球体和圆柱体的各种实物图形,让幼儿找一找其中哪几个是球体,哪几个是圆柱体,分别有几个,从而帮助幼儿感知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但只见乐乐拿着操作单,找了一会儿,就去找其他材料摆弄了。

分析:上述活动中,单一的操作纸材料游戏性不强,不能给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且每一次操作都只有相同的答案,吸引不了幼儿反复操作的原动力。单调、重复、疲劳的操作,不能使幼儿产生兴奋情绪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活动,建构数学概念了。

二看:材料的科学适宜性,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上

数学区材料投放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应提供适宜的、科学的操作材料,蕴涵有关数学概念的属性,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获得和谐统一,从而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避免为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错误倾向,因不必要的外在形式影响目标的实现。

案例:大班数学区“等分”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不规则的蛋糕、数量较多的小馒头、一大瓶橙汁。目的是让幼儿在切蛋糕、分小馒头、喝橙汁的过程中感受等分的概念。可活动中,有的迫不及待地把蛋糕切开,有的倒出瓶子里的橙汁先喝为快,有的边吃边分小馒头,只见十足热闹的场面。

分析:上述活动中,材料投放比较盲目,教师力求把科学实验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但科学实验的操作必须遵循准确性、科学性的原则。由于自制的测量工具存在较大误差及所选择的测量物没有固定的重量,直接影响了幼儿探索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三看:

材料的动态开放性,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

数学区域中,常常发现教师费心费力设计的许多活动,幼儿几次活动过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操作规则、结果都过于封闭,幼儿有了材料的操作经验后便不愿意再重复。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投放材料时还需注意材料的动态开放性,有意识引导幼儿去想像、主动创作。

案例:大班数学区“数的组成”中,教师投放了小熊、小花棒、插孔面板等材料,希望通过操作能巩固数的组成,然而,幼儿对提供他们操作用的小熊玩具、面板小孔中插上拔下的小花棒更感兴趣,而对“数的组成”的玩法“置若罔闻”。老师一走近,幼儿则按老师教的方法玩一下,老师一走,幼儿要么各自拿一个小熊相互说笑,要么随意摆弄材料,或干脆去其他区域玩。

分析:上述活动中,目标指向性是确定的,活动方式、锻炼的技能和得到的结果都是唯一的,结果的预见性很强,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他们虽然也在操作,但因没有游戏规则的支撑、没有问题情境的营造、没有一定的游戏情节,是一种高结构化的、作业化的练习操作,导致幼儿的活动兴趣无法长久保持。

四看:

材料的趣味层次性,是否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对于同一数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提供不同的操作方式、制订不同的规则,让幼儿在具有多元化、层次性特点的材料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

案例:大班数学区“量一量”中,让幼儿用自然物测量走廊的长度和宽度,为了体现材料的丰富性,教师将她认为可以探究的材料都放置到了区角中,有积木、筷子、绳子、书本等十几种材料,让孩子自主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测量,幼儿对这些操作材料很感兴趣,玩得非常投入,但他们是把东西一股脑地往地上放,没有目的,没有秩序,游戏场面混乱。

分析:蒙台梭利指出:“丰富多彩的东西会让幼儿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上述活动中,投放材料过多,幼儿在操作时出现了偏离目标盲目游戏的情况。过多或过少的材料都会影响幼儿投入活动的热情,材料过少,幼儿容易发生争抢材料的现象;当材料的数量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操作时,需要教师根据目标,将干扰材料进行删减,调整记录纸,突出操作目标。

五看:

材料的隐喻暗示性,是否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

教师在创设数学区时,还需要通过一些隐喻暗示性的材料帮助幼儿学习,不仅具有隐性自我纠错功能,还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一方面可保留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成果,让幼儿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为后面操作该材料的幼儿做隐性示范。因为幼儿通常并不是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操作这些材料,而是通过观察同伴的操作学会的。

案例:大班数学区“容量守恒”中,教师创设了小老鼠买米的情景,提供了米、形状不同容量相同的容器、大罐子、杯子,激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讨论是高而细的罐子里的米多还是矮而粗的罐子里的米多?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比一比两个罐子里的米?观察这些罐子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用哪些罐子来比一比呢?怎么比?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策略,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同时进一步投放了圆圆的和方方的两罐米,让幼儿想办法比一比这两罐米是不是一样多。

分析:在选择数学区材料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让每个幼儿都能经过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发现者。上述活动中,提供的材料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隐含了层次性。因为对罐子的不同选择和选择的罐子数量不同以及操作步骤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幼儿对罐子的选择、组合以及操作程序体现了学习材料的层次性。把教学目标和内容隐含于探索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学习材料发现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在操作中,幼儿需要验证两个不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哪个多,就必须把其中一个罐子里的米倒入另一个罐子,再比较两个相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是否相等。幼儿在操作学习材料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答案,而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六看:

材料的真实生活性,是否能让幼儿数学与生活对接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 真实生活化的数学区能让幼儿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从环节设置、情景创设、材料提供等方面着力,循序渐进地考虑活动过程,注重幼儿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感性操作,同时保证活动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体现生活化,让幼儿在反复体验中内化巩固知识,以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数学经验的发展,逐渐将活动的效果向真实生活伸展。

案例:大班“自助点心”中,每一样食物都有标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点心,“我喜欢甜甜圈,喜欢胡萝卜棒,喜欢酸牛奶,还喜欢巧克力蛋糕……”很快,孩子们就自己发现问题了:“我选的这些点心要十几元钱呢,可我们今天都只带了10元钱!怎么办?”“没关系,可以先选自己最喜欢的,再看看还剩多少钱,可以选什么?”“可以先挑贵的,再选便宜一点的。”“你想多吃一点的话,就选最便宜的,10元钱可以买一样,两样,三样……”“我选三样就够了,我还可以剩两元钱带回家。”

分析:《指南》中指出:“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给幼儿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解决真实的问题。”在上述真实的“自助点心”情境中,每个幼儿都有出于自己需要的一种考虑,使用真实的钱币去购买真实的食品,幼儿的感受和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钱,10元钱的限额消费产生了多种计算价格的可能,在反复比较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食品,在计费过程中进行多次连加,专注地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自选点心的任务。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9

关键词:问题;实践;探索;反思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实施,一个新的教育名词展现在我们眼前,主题活动是适应幼儿需要和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主题来组织教育,开展教学活动。本学期以研究主题背景下的小班区域活动的内容为切入口,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我根据主题的内容,收集了自己已进行过的区域内容,发现在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内容很多,特别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及参与性很高,给我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一、存在问题

在实践研究中我发现,小班区域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区域活动学习性成分太浓,而生活性、游戏性成分淡,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降低了他们的操作摆弄以及自主探索的兴趣。

2.区域主题活动材料虽然丰富但缺乏层次性、针对性、递进性及幼儿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3.我们只关注了五大领域,而忽略了区域的整合功能。

二、实践、探索、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地探索在主题背景下小班区域的特点,我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贴近幼儿的生活,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主题背景的区域活动中对认知活动的过于关注,增强对幼儿情绪、情感健康、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这些对幼儿的一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均是无比重要的。

2.区域材料的投放中,根据主题中所涵盖的内容来设计、挖掘活动材料

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关注幼儿的差异性。首先,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了解他们在活动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其次,了解活动环境是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再次,注重观察指导过程,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指责、不轻易批评幼儿。最后,提供的材料随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

3.在同一主题开展中,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应不同层次的材料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0

首先运动区可以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它又具有自主性和连续性,例如有的幼儿对跳绳感兴趣,他可以一直都选择这一活动进行反复练习,而在集体活动中这一个体需求却往往受到限制;其次在体育区中投放的材料是有层次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宜自己水平的、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最后,幼儿在小组、个人的活动中培养了同伴间的合作以及个体的协调性运动技能。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求进行分层指导,因而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体验成功感,使得“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得到具体落实。

那么,班级如何开展运动区活动呢?

一、因地制宜,巧妙规划班级周边环境

班级在创设运动区活动之前,首先应根据本班周围环境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考虑:准备投放的材料,应当在什么地方设置,需用多大的空间,各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利用等等。一般来说,班级的运动区设置以在班级的走廊、门外为宜;跳跃动作最好引导幼儿在泥土地面上,若是水泥地,则应该铺上塑胶地面或人造草坪。投掷动作应考虑投掷活动的方向与距离,以接近墙面为宜。奔跑动作则要尽量开阔些,地面要平坦。再如,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进行动作练习,如:利用楼梯练习攀登,利用桌椅开展钻爬活动,利用长廊进行投掷、抛接、套圈、平衡走等小动作发展的运动。

二、科学设置,强化运动区功能

运动区可按不同的基本动作进行材料的投放与场地的划分。例如,可将活动区划分为跳跃区、攀登区、投掷区、钻爬区等。

在设置区域时,班级需考虑几个问题。

1.区域设置的大小,根据本班幼儿人数的多少、各个区域的设置情况进行考虑。

2.区域场地的分配要合理。例如,就门外的走廊而言既要有活动量较大的区域,也要有活动量较小的区域;既要有发展幼儿上肢动作的区域,也要有发展幼儿下肢动作的区域;既要有练习基本动作的区域,也要有发展综合身体素质的区域。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同时开辟室外和室内活动区,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3.各区域应具有明显的标志和确定的活动范围,而且,各区域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区域的分布更为明显。这既便于幼儿选择区域,也便于幼儿在换区活动时作适当的身体调整。

4.区域的设置一旦确定,在短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幼儿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还可根据班级的主题进行更换,以不断地适应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

三、合理创设,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

运动区中,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是最为基础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活动的质量,因此,需要认真对待。

1.在考虑本区活动特点的基础之上,应尽可能提供种类多样的活动材料。例如,在投掷区内,应提供适合于掷远和掷准两大类活动的材料。用于掷远的沙包等材料在重量与大小上应有所不同。而用于掷准的材料则应多种多样,如用沙包击各种图案的“靶子”,用各种小球撞前方竖立起来的物品,用小塑料圈或小绳圈套小物体,将球往不同高矮的网兜里投等。

此外,运动区内应相应地提供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供幼儿活动时自由选择,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新能力。如果能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自参与活动材料的制作或活动环境的创设,让幼儿体验创设的成功感,那对幼儿的发展则更具有价值。

2.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到幼儿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要能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有助于幼儿体能的不断发展。例如,钻爬的障碍物可以有高有矮,掷准的“靶子”可以有大有小、有近有

远等。

3.活动材料的摆放与材料本身应尽量蕴涵一定的游戏规则,让“材料说话”,以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秩序。例如,将平衡区中有关的活动材料相互连接起来,建构成一个环形,则可以使幼儿有秩序地进行循环式的练习。

4.活动材料的投放还可根据班级的主题进行更换,如利用民间体育游戏材料、主题中突出的材料作为游戏材料进而探索多种玩法等。如:在中班《我爱家乡》主题活动中我们提供家乡特产――各类竹制品竹圈、竹筒、竹竿、竹片等;在大班《我爱我的祖国――布艺中国》主题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碎布、布绳、布球、布制触觉板等引导幼儿探索玩法、发展动作。

四、精心组织,指导幼儿开展活动

区域活动虽然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但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可以促进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不断丰富与深化,促进幼儿在活动区的不断发展。在运动区活动中,教师组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活动前后的组织上以及活动常规的建立上。

1.帮助幼儿做好身体的准备与放松

由于幼儿进入活动区活动时,情绪高涨,活动量较大,区域中活动内容又存在差别,因此,在幼儿参加活动区活动之前,教师应帮助幼儿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应活动一下身体的上肢关节和下肢关节。而在活动区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幼儿进行一些身体的放松、整理的活动。要尽量避免幼儿无准备活动和无放松活动的情况,以维护他们身体的健康。

2.指导幼儿熟悉运动区

(1)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相应的活动区就是幼儿一个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在活动区中可以为所欲为。相对于运动区这个易发生碰撞、矛盾的活动区域,如果想真正成为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就需要制定一些适宜的规则。此时,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幼儿熟悉活动区的内容、材料的使用方法、活动区的规则等。材料的使用指导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平时户外活动、体育活动中都有接触,但出于安全考虑,教师应强化幼儿对活动材料的正确使用。而在材料的取放规则上我们采用了环境暗示的方法,如,在每样材料的摆放位置贴上照片图示,强化幼儿材料要放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张贴玩法示意图帮助幼儿了解材料的玩法。

(2)指导幼儿开展运动区的各类活动

当幼儿熟悉运动区的活动及材料使用后就可以自愿选择活动器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就是促进幼儿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探究活动,发展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和技能。在指导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的活动状况,如对材料的兴趣,参与情况及对规则的遵守,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整个运动区的使用频率、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幼儿间的冲突和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运动区开展及材料提供理应参考的数值。

而在幼儿活动中我们采用了个别指导和共同参与的形式进行指导。考虑到运动项目的需要和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要适时适度地对个别幼儿进行鼓励、帮的指导。如在开展高跷活动时,个别胆小的幼儿不敢上高跷,老师就必须协助从旁鼓励,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而在一些竞技类的运动项目中,考虑到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对于比赛规则、协商能力有所欠缺,教师可以参与活动之中,作为整个活动的裁判。

五、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运动区作为可以在室内外同时开展的活动项目,解决了原来因天气情况带来的不便,保证了幼儿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同时也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对强化幼儿对体育活动的规则和材料正确使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个体的发展及同伴间的友好协作。那么我们对活动区的开展和材料投放不应走入“死角”,应更关注孩子的行为、兴趣和发展,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运动区活动场地的局限,仅活动室的一角和走廊,满足不了多数幼儿的活动需要,人员参与受限,活动铺展不开,致使活动项目也受到相应的局限等,我们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各班可根据班级周边环境、活动场地、幼儿兴趣及需求等具体情况,开展适合于本班特点的幼儿运动区活动。

2.如果班级设有室内体育活动区,幼儿活动时,应注意环境的安全与卫生,应尽可能选择活动量较小、噪音较低的活动。

3.运动区游戏材料要确保材料的安全和卫生、可操作性和功能的多样性、注意材料的稳定性和变化性及其经济性和需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王秀萍,秦远东.幼儿园课程论.新时代出版社,2005.